時間:2023-03-01 16:32:33
序論:在您撰寫城鄉規劃專業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城鄉規劃是支撐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保護生態環境、繼承和創新中華優秀文化、營造美好人居的重要領域。城鄉規劃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堅實的城鄉規劃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能力,具有社會責任感、團隊精神、創新思維和可持續發展理念,能夠在專業規劃設計機構、管理機構、研究機構從事城鄉規劃設計及其相關開發管理、研究教育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2、城鄉規劃專業屬于工學門類的建筑類專業,所屬學科是工學“城鄉規劃學”一級學科。它是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以城鄉社會、經濟、環境、空間的和諧發展為目標,以城鄉物質空間為核心,以城鄉土地使用為對象,通過城鄉規劃的編制、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建設實施的管理,實現城鄉發展的空間資源合理配置和動態引導控制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復合型專業。
3、城鄉規劃專業的主要領域涵蓋城鄉物質環境空間形態的控制與引導、土地使用與開發、道路與交通、市政與服務設施、住房與社區、生態控制與環境保護、遺產保護與城市更新、地域文化與城鄉風貌、防災減災與衛生規劃等內容,具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城鄉規劃的類型主要有區域規劃、城鎮體系規劃、城市規劃、鎮規劃、鄉規劃、村莊規劃和專項規劃。
4、主要課程:經濟地理學、城市生態學、美術與制圖、中外城市發展與規劃史、建筑設計、城市地理學、城市規劃原理、城市社會學、城市經濟學、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設計、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城市設計、土地利用規劃與房地產開發管理、城市規劃系統工程學、社區空間規劃與設計、區域規劃、城市總體規劃課程設計、城市基礎設施系統規劃、城市遺產保護與規劃、城市旅游與 游憩規劃、景觀規劃與設計、詳細規劃課程設計、城市規劃管理與法規等。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城鄉規劃;學科;知識生產;專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TU9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9497(2016)01-108-07
2007年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以下簡稱“城鄉規劃法”),對我國的城鄉規劃提出了新的原則和要求.2011年城鄉規劃確立為一級學科,學科建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歷史性關鍵節點;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首次突破50%,“城市時代”的到來與城鄉社會的統籌發展,對城鄉規劃學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高等學校城鄉規劃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正式出版了《高等學校城鄉規劃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以下簡稱“專業規范”),對培養目標與規格、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辦學條件等提出了全面的指導意見與要求.在諸多學科領域內重大事件的發生均體現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新趨勢與新要求.因此,辨析當前學科領域存在的重大問題,探明學科走向并架構新時期城鄉規劃學科的知識生產模式與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對我國城鄉社會形態與規劃學科的轉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城鄉規劃學科與專業的認同問題分析
1.1學科與專業的認同問題
近年來,“城鄉發展”已成為相關學科競相研究的領域,規劃師也開始借鑒相關學科的理論方法,借以形成“更科學”的規劃方案.但是,我國客觀的發展經驗顯示:幾乎很難找出一個完全按照城市總體規劃既定目標發展的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80%以上都需要修編[1].學科“競爭”與專業“困境”使我國城鄉規劃在取得巨大成就與發展的同時,專業認同問題日益突出.目前,學界就城鄉規劃學科本體的討論可分為兩類觀點:其一,認為學科核心領域模糊或不存在,應對城鄉發展的實際需求是城鄉規劃的價值所在;其二,認為學科核心領域是物質性的城鄉空間環境,“學科核心理論應向空間化回歸”[2-6].客觀講,上述2種觀點并不矛盾,前者注重城鄉規劃的應用學科屬性,強調了城鄉規劃教育及“專業人才生產”的方向;后者是對城鄉規劃學科“知識生產方式”的討論.關于學科本體的討論一直以來都是學界的重要議題.這是關于“規劃的理論”的探討,對其求解需要借助于科學哲學.
1.2認同問題的科學哲學辨析
根據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THOMASK)的范式理論,學科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在既有框架內進行的科研與實踐將面臨發展的瓶頸(即反常和危機).此時,需要通過范式轉換才能實現學科的持續發展.具有“科學革命”意義的范式轉換并不是一種預定目標明確的進步,而是通過背離既往運行良好,但不再能應對新問題的舊框架而取得進步的過程.這一過程通常伴隨學科與專業不安全感的情況[7].從這一角度看,專業認同問題與學科本體討論的出現,說明我國城鄉規劃正處于學科范式轉型(或升級)的過程之中.城鄉規劃法的頒布、一級學科的確立、專業規范的出版,從國家層面與學科高度說明:我國城鄉規劃學科領域已極大超出了“物質形態”的學科范疇.既往物質規劃框架下進行的研究和實踐已無法應對城鄉發展的新問題和新要求.因此,城鄉規劃學科的建立具有“科學革命”的意義,這是一個“前范式-反常-危機-新范式”的發展過程.應該認識到,城鄉規劃已經確立為一級學科,但是距離一門成熟的學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見圖1)因此,城鄉規劃升級為一級學科的意義在于:擺脫遭遇重大困難的物質規劃框架的進步,而不是朝向預定目標的進步.學科本體和專業價值的探討都是對城鄉規劃學科發展的積極推進.
2現代學科的發展分析
學科與專業并非同一概念.但是,在我國城鄉規劃語境中,學科與專業常被含糊地替代引用.正確認識學科的概念及其發展規律,對促進城鄉規劃學科發展和專業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城鄉規劃的學科發展與社會形態轉型、主流意識演進密切相關.因此,應在更廣闊的研究域探討學科與專業的發展問題.
2.1學科的概念辨析
“學科”概念是一個歷史的范疇.隨著現代科學與社會的發展,學科的內涵不斷發展、演化.總結國內外關于學科的定義,大致可分為2個類型(見表1).綜上,學科概念有2個層面的內容:其一,指一定科學領域(或其分支),如自然科學中的化學、物理學等;其二,指教學與科研的功能單位,是對教學與科研范圍的相對界定.據此,學科的意義在于一定領域內的知識生產和專業人才生產.
2.2現代學科的發展走向分析
現代科學的產生及學科劃分可追溯到以理性主義為哲學基礎的啟蒙運動.隨著19世紀工業革命的發展,科技理性在科學研究中逐步確立了主導性的地位.至20世紀初,科技理性倡導的功能主義使以實驗為基礎的經驗學科成為現代學科的基本形態[14].此時,學科強調研究領域的不可替代性.不同學科各司其職,專注于特定領域內的知識生產和專業人才培養,不同學科(或專業)之間分工明確、邊界清晰(見表2).機械化的學科劃分曾極大促進了現代科學和工業社會的發展.但是,這種絕對獨立的學科形態逐漸強化并形成一種“自說自話”的封閉學科語境.研究視野狹窄、專業協作困難,進而導致學科與專業的認同危機廣泛出現[8].20世紀60年代,西方國家逐步進入后現代社會,中產階層逐漸取代少數精英成為社會發展的主體.伴隨這種社會形態的轉換,學科邊界逐漸被打破.在20世紀70至80年代,西方城市社會研究領域出現了學術范式從“計量革命向政治經濟研究方法”的轉型[15],在公共政策研究領域也出現了由“數量與行為地理學范式”向“人文服務區位理論范式”的轉換.尤其進入20世紀后,從不同學科角度研究同一對象和研究不同對象之間相互關系的知識生產方式大量出現[13].由此,現代學科的發展從“封閉系統”轉向了“開放系統”.例如:以20世紀60年代為界,之前西方城市規劃的主要任務是物質空間的規劃設計;之后城市規劃逐漸由技術性活動轉向社會、經濟、政治等關系的協調活動.這一發展過程中同樣經歷了專業認同危機的問題,同時,城市規劃的學科領域與職業范圍也相應獲得了拓展.開放、融貫的學科發展趨勢,從本質上改變了絕對獨立的學科發展樣貌.較之絕對獨立的學科形態,這一趨勢不再強調學科研究對象的排他性,學科知識生產方式由單一學科獨立完成轉向多學科協作完成.
3城鄉規劃學科的發展走向研究
3.1學科形態的分析
根據上述分析,城鄉規劃確立為一級學科,并不是學科等級的簡單提升.其本質是:在我國社會形態從現代社會向后現代社會的轉型過程中,由“封閉的現代學科”向“開放的后現代學科”的升級(見表3).在開放的學科發展趨勢下,城鄉規劃學科的知識生產對象與生產方式也必然具備新的內涵與特征.
3.2學科領域的探討
現代學科發展的規律顯示:研究對象的“排他性”與學科“獨立性”之間的必然邏輯聯系已被打破.因此,作為一個開放系統的有機體,城鄉規劃學科已不必強調研究領域的排他性.相關學科開展“城鄉研究”的主要價值與意義在于對城鄉發展問題及機理的揭示,而具體實施城鄉空間發展指引和決策,最終仍必須依靠城鄉規劃.正如“檢驗科”之于“外科”的關系,前者在于病因、病理的揭示,而手術的實施則必須依靠后者.同時,城鄉規劃學科的知識生產方式并不是完全取代強調物質空間的城市規劃學科.研究領域也不是簡單的替代關系,而應是由既有框架的核心“點”(物質空間)向更具開放性的“面”(城鄉要素的空間性)的拓展[6].因此,根據后現代學科的知識生產特征,“物質空間”應從城市規劃學科排他性的研究對象(或生產對象)、生產工具乃至生產目標轉變為城鄉規劃學科獨特的“生產工具”(見表4).
3.3學科知識生產方式分析
作為開放系統的有機體,城鄉規劃學科的知識生產方式應建立在不同科學共同體的團隊協作基礎之上.科學問題是在一定時代背景下的科學認識主體提出的關于科學研究與實踐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城鄉規劃學科的研究對象以及求解應答域必然不同.隨著我國城市化的發展,城鄉物質形態背后的經濟動因、社會動因、環境動因等已成為城鄉規劃學科理論體系構建、學科知識生產的重要內容.“城鄉研究”已成為時代“顯學”,開放、融貫是當前學科的發展趨勢.因此,城鄉持續健康發展及其規律、趨勢、對策的研究,需要不同學科共同體的團隊協作.目前,我國的城鄉規劃(或規劃主管部門)成了各種城鄉問題的主要責任承擔者.究其原因是“城鄉規劃”承擔了許多不能也無法由其獨立完成的任務.這就涉及城鄉規劃的知識生產模式和城鄉規劃實踐的組織模式.城鄉的健康持續發展,不是城鄉規劃學科“自己的事”,也絕不是依靠城鄉規劃學科“一己之力”所能實現.事實上,作為第1個比較完整的現代城市規劃思想體系,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就綜合了經濟學、社會學等多種理論與思想.基于對我國城鄉社會與規劃學科發展的整體把握,吳良鏞先生提出的“開放性”科學系統的構建,為城鄉規劃學科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即城鄉規劃的發展應建立在不同學科共同體系統整合的基礎之上.
4城鄉規劃專業教育的走向分析
4.1學科與專業的關系
“城鄉規劃學科”與“城鄉規劃專業”是密切相關卻又不同的2個概念.作為應用學科的“城鄉規劃專業”應是根據社會發展與專業分工需要設立的學業類別,其概念與學科社會價值相關聯.因此,城鄉規劃專業的意義在于根據我國城鄉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培養服務于城鄉發展的專業人才.城鄉規劃專業建立在學科知識體系的基礎之上,同時,城鄉發展的實際需求是城鄉規劃專業存在的基礎,離開城鄉發展實際的城鄉規劃專業沒有存在的意義.因此,城鄉規劃專業是城鄉規劃學科與社會分工的交集,當存在多個交集時,意味著應存在多個二級學科和專業.
4.2專業教育的多元化趨勢
在傳統物質形態規劃的框架下,要應對城市“復雜系統”的各種問題,規劃師需要個人完成對不同學科理論與方法的集成,并以社會精英的角色來解決城市問題、主導城市發展.但是,個體的規劃師所實現的只能是“有限的、片段的學科交叉和融合”.隨著我國“城市時代”的到來,城鄉規劃學科的研究目標和求解應答域呈現極度豐富和多元化的特征.顯然,傳統的全才式、精英化的教育與科研模式,已不能適應我國城鄉社會與城鄉規劃學科發展對學科間深度交叉和融合的要求.專一學科的精進和不同學科的深度合作既是學科發展的必然方向,也是城鄉規劃設計、管理、實施中應有的組織模式.一方面城鄉發展問題的復雜性使“城鄉規劃專業”與現實的社會發展需求存在多個交集;另一方面,城鄉規劃學科發展也需要和相關學科進行全面、深入的“對話”,這就要架構與多學科順暢對話的專業橋梁(見圖2).因此,城鄉規劃的專業教育需要從傳統的“小而全”式的精英教育模式升級為由多專業構成的多元化教育模式,如此才能實現由“少數精英主觀意識主導的規劃與發展模式”轉向“由不同科學共同體有機協作的‘大而?!降某青l規劃與發展模式”.
4.3從空間到空間性———專業教育內核的拓展
城鄉規劃專業必須與社會實際相結合,離開社會實際需求的專業沒有存在的意義.城鄉規劃的應用學科屬性與我國城鄉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都要求城鄉規劃專業教育恪守“空間性”的專業特質.以美國為例,20世紀50年代美國城市推行由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建設,到20世紀80年代,城市建設轉換為“自下而上”的模式,即通過社區、政府、市場的協作,實現城市的綜合發展,而非單純的物質形態建設.因此,城鄉規劃專業教育不能局限于物質形態的規劃設計,而應注重城鄉社會諸要素的空間屬性及相互關系.城市化加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以及地區發展的差異性使我國對城鄉物質空間規劃的實際要求廣泛存在,同時我國城鄉規劃教育也具有顯著的地區差異和發展的不均衡特征(見表5).根據城市規劃專業指導委員會網站資料的不完全統計,至2013年全國設立城市規劃專業的院校共有263所.不同院校的城市規劃專業產生于不同的學科背景,如建筑學、社會學、生態學、地理學,甚至是農學、林學等學科.如果沒有統一的專業基本教育內容,不但無法確保各地規劃專業的教育質量,而且會導致因專業教育背景差異巨大而不能順暢交流的問題.如此,城鄉規劃學科內部尚不足以形成統一的話語體系,更罔論與相關學科的交流與融合了.因此,為確保規劃教育質量、適應城鄉發展實際的要求,并使不同地區的城鄉規劃專業具有統一的專業語境(或平臺),應要求城鄉規劃專業教育恪守“空間性”的專業內核.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城鄉規劃學科對社會、經濟、環境、管理等相關學科的研究與融合,其目的是從相關學科中汲取養分,實現城鄉規劃理論體系的發展和學科知識的生產,并最終回歸城鄉空間環境規劃、決策與管理實施.
5結語
城鄉規劃一級學科初立,其歷史意義在于:擺脫遭遇重大困難的既有框架(物質規劃)的進步.在開放、融貫的現代學科發展趨勢下,城鄉規劃學科知識生產方式需要建立在不同科學共同體的團隊協作基礎之上.我國城鄉發展實際與城鄉規劃專業屬性,都要求城鄉規劃專業教育恪守“空間性”的專業內核.城鄉規劃的專業教育需要從傳統的“小而全”式的精英教學模式轉向由不同專業構成的多元化教育模式.如此才能實現由“少數精英主觀意識主導的規劃與發展模式”轉變為“由不同科學共同體有機結合的‘大而?!降囊巹澟c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段進.控制性詳細規劃:問題和應對[J].城市規劃,2008,32(12):14-15.DUANJin.Regulatoryplan:Issuesandresponse[J].CityPlanningReview,2008,32(12):14-15.
[2]石楠.城市規劃科學性源于科學的規劃實踐[J].城市規劃,2003,27(2):82-83.SHINan.Thescienceofurbanplanningcomesfromthepracticeofscientificplanning[J].CityPlanningReview,2003,27(2):82-83.
[3]鄒兵.關于城市規劃科學性質的認識及其發展方向的思考[J].城市規劃學刊,2005(1):28-30.ZOUBing.Recognitionofthenatureofurbanplan-ningstudyandconsiderationofthedevelopmentofur-banplanningstudy[J].UrbanPlanningForum,2005(1):28-30.
[4]吳志強,于泓.城市規劃學科的發展方向[J].城市規劃學刊,2005(6):2-10.WUZhiqiang,YUHong.Developmentdirectionofurbanplanningdiscipline[J].UrbanPlanningForum,2005(6):2-10.
[5]段進,李志明.城市規劃的職業認同與學科發展的知識領域———對城市規劃學科本體問題的再探討[J].城市規劃學刊,2005(6):59-63.DUANJin,LIZhiming.Theprofessionalidentityandtheknowledgedomainofurbanplanning:Controversyontheontologyofthedisciplineofurbanplanning[J].UrbanPlanningForum,2005(6):59-63.
[6]張庭偉.梳理城市規劃理論———城市規劃作為一級學科的理論問題[J].城市規劃,2012,36(4):9-17.ZHANGTingwei.Cardingplanningtheory:PlanningtheoryandurbanplanningasprincipalacademicdisciplineinChina[J].CityPlanningReview,2012,36(4):9-17.
[7]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KUHNT.TheStructureofScientificRevolution[M].Beijing:PekingUniversityPress,2003.
[8]楊天平.學科概念的沿演與指謂[J].大學教育科學,2004(1):13-15.YANGTianping.Changeanddirectiveoftheconceptofdiscipline[J].UniversityEducationScience,2004(1):13-15.
[9]陳傳鴻,陳甬軍.切實加強學科建設構筑高校核心競爭力[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3(3):4-7.CHENChuanhong,CHENYongjun.Changeanddi-rectiveoftheconceptofdiscipline[J].AcademicDe-grees&GraduateEducation,2003,(3):4-7.
[10]劉德發,王方平.堅持科學發展觀加強我院學科建設的幾點建議[J].鷺江職業大學學報,2005,13(3):90-93.LIUDefa,WANGFangping.Suggestionsadheretothescientificdevelopmentandstrengthenourcollegeconstruction[J].JournalofLujiangUniversity,2005,13(3):90-93.
[11]袁軍,胡中功,袁正明,等.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地方高校學科建設[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1):164-165.YUANJun,HUZhonggong,YUANZhengming,etal.Subjecttothescientificdevelopmentconcepttoguidetheconstructionoflo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J].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conomic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2007,4(1):164-165.
[12]劉仲林.現代交叉科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LIUZhonglin.ModernInterdisciplinary[M].Hang-zhou:ZhejiangEducationPublishingHouse,1998.
[13]金薇吟.學科交叉理論與高校交叉學科建設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5.JINWeiyin.StudyonDiscipline-CrossingTheoryandCross-DisciplinaryConstructioninUniversities[D].Suzhou:SuzhouUniversity,2005.
[14]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法蘭克福學派論著選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SASSInstituteofPhilosophy.TheFrankfurtSchoolWorks[M].Beijing:TheCommercialPress,1998.
[15]黃燕玲.指標的抉擇:概念、方法與應用[J].國際城市規劃,2012,27(2):4-15.WUANGYanlin.Indicatorsatthecrossroads:Ideas,methodsandapplications[J].UrbanPlanningInter-national,2012,27(2):4-15.
[16]姜濤.關于當前規劃理論中“范式轉變”的爭論與共識[J].國際城市規劃,2008,23(2):88-99.JIANGTao.Theargumentsandconsensusonthe“paradigmchange”incurrentplanningtheory[J].UrbanPlanningInternational,2008,23(2):88-99.
[17]何明?。鞣匠鞘幸巹澙碚摲妒降霓D換及對中國的啟示[J].城市規劃,2008,32(2):71-77.HEMingjun.Paradigmshiftofurbanplanningtheo-ryinwesterncountriesanditsimplicationtoChina[J].CityPlanningReview,2008,32(2):71-77.
[18]吳志城,錢晨佳.城市規劃研究中的范式理論探討[J].城市規劃學刊,2009(5):28-35.WUZhicheng,QIANChenjia.Astudyonthepara-digmtheoryinurbanplanningresearch[J].UrbanPlanningForum,2009,(5):28-35.
尊敬的領導:
您好!非常感謝您在百忙之中批閱我的材料,謝謝!
我是合肥工業大學城鄉規劃學專業的學生。我渴望能在貴公司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應聘項目秘書一職。懇請您給我加入貴公司的機會。我有信心、有能力成為一名出色的員工。自從考上大學以后我“自信、自立、自強”,不但努力學習專業知識,而且主動參與各種社會實踐,經過研究生期的學習和社會鍛煉,我具備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
一、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先進的思想觀念。
二、豐富的社會實踐和突出的工作能力。
三、強烈的品牌理念和合作的團隊精神。
誠實正直、勤勞務實是我的原則,多年來的求學生涯使我形成了優良的處事作風和先進的思想觀念,并有了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諧的人際關系。因我設法讓自己變得出色,因此,我時刻注意抓住機會鍛煉自己,并時刻思索做好工作的方法。我是一個有能力而且有團隊精神的人,我能很快地適應一個新的工作環境,并能在新環境既定的團隊環境下做好工作。
期望我能適合您的要求,也期望您選擇我,您的選擇就是我的希望。為了方便您更詳細地了解我的情況,請審閱我呈上的簡歷以及相關材料。給我一個機會還您一個奇跡,期待您的回復。祝貴企業事業蒸蒸日上、碩果累累!
此致
敬禮
求職人:尚曉路
城鄉規劃專業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掌握城鄉總體規劃、城鄉詳細規劃、各專項規劃以及規劃管理基本知識,具備規劃設計、城建管理能力,從事城鄉規劃設計、城鄉規劃管理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城鄉規劃專業就業前景
當今中國正處在城鄉發展的轉型期,新型城鎮化建設、城鄉統籌發展、鄉村振興等都離不開規劃人才。隨著國家機構改革的完成、自然資源部的組建以及相關政策的陸續出臺,國家提出構建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該體系要求規劃管制核心由耕地資源單要素保護向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保護轉變,統籌配置城鄉人居環境在內的各類要素的空間資源,實施“多規合一”實現全域全類型用途管控,規劃行業在機構設置和工作體系等方面將經歷重大變革和全新探索。
同時,隨著信息科技的不斷發展,“大數據”引入城鄉規劃領域建立城市時空大數據平臺,構成為城市管理提供一張底板、一個平臺、一套數據的重要基礎,也體現了城鄉規劃和數學、統計和計算機等學科的交叉發展。這些發展、轉型、變革都為本專業的學子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拓展閱讀:城鄉規劃專業就業方向
隨著城鄉統籌發展思路的鋪開,我國城市化進程將加快步伐。一個城市能否規劃得當,關系著城市的發展與穩定布局。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公眾參與熱情的提升,城市規劃者開始從幕后走到前臺,城市規劃人才的價值越來越得到領導和群眾的認可,其影響力也越來越受人注目。城鄉規劃專業主要就業崗位為:建筑設計師、規劃設計師、建筑師、城市規劃師、景觀設計師、規劃師、城市規劃設計師、設計總監、景觀方案設計師、助理規劃師、方案設計師、設計部經理等等。
從事行業:
畢業后主要在建筑、餐飲業、房地產等行業工作,大致如下:
1 建筑/建材/工程;
2 餐飲業;
3 房地產;
4 快速消費品(食品、飲料、化妝品);
5 教育/培訓/院校;
6 互聯網/電子商務;
7 廣告;
城鄉規劃專業主要職業能力1.具備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2.具備參與中小型民用建筑單體的方案設計工作的能力;
3.掌握編制鎮詳細規劃、鄉規劃的內容及方法,能夠參與鎮詳細規劃和鄉規劃的編制工作,能夠從事常見的建筑場地的規劃設計;
4.掌握編制村莊規劃的內容及方法,能夠完成村莊規劃的編制工作;
5.熟悉編制鎮總體規劃的工作內容,能夠參與鎮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
6.熟悉規劃管理的工作內容和程序,能夠參與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工作。
城鄉規劃專業就業前景
隨著城鄉統籌發展思路的鋪開,我國城市化進程將加快步伐。一個城市能否規劃得當,關系著城市的發展與穩定布局。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公眾參與熱情的提升,城市規劃者開始從幕后走到前臺,城市規劃人才的價值越來越得到領導和群眾的認可,其影響力也越來越受人注目。
畢業生主要到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資源環境管理、城市規劃編制、城市公共管理政策制定和城市公共事業管理工作,主要去向是城建、規劃、發展計劃、經濟貿易、行政執法、環保、公用事業等部門,就業面很廣。
城鄉規劃專業考研方向建筑學
建筑學是工學領域下的專業學位專業。建筑學專業從廣義上來說,是研究建筑及其環境的學科。在通常情況下,以及按其作為外來語所對應的詞語(由歐洲至日本再至中國)的本義,它更多的是指與建筑設計和建造相關的藝術和技術的綜合。
建筑學所涉及的建筑藝術和建筑技術、以及作為實用藝術的建筑藝術所包括的美學的一面和實用的一面,它們雖有明確的不同但又密切聯系,并且其分量隨具體情況和建筑物的不同而大不相同。
城鄉規劃學
城鄉規劃專業教育,是支撐城鄉建設事業的人才技術的重要保障。因此,將城鄉規劃學*作為一級學科進行建設,是我國城鎮化健康發展和城鄉和諧統一的重要支撐性工作。
培養目標
我國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是要積極應對城鎮化快速發展和社會轉型期對高層次規劃人才的需要,培養適應于社會、經濟和區域發展和建筑學科基礎審美與工程技術方法的專門人才。
城市規劃與設計
培養目標
在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的今天,城鄉規劃設計行業給設計師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城鎮化發展的緊迫性需要設計師在短時間快速為城市發展編制出合理的規劃。另一方面,城市病的出現使城鄉規劃工作趨向復雜化,倒逼設計師不斷提高城鄉規劃的科學性[1]。城鄉規劃快速設計課程正是針對城市發展需求,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門課程知識,在短短6至8小時內快速完成規劃設計的能力。該課程是學校專業教育與社會需求結合的重要紐帶,同時也是培養城鄉規劃專業卓越工程師的重要訓練環節,具有綜合性強、實踐性強的特點[2]。
2原有課程教學模式的誤區
2.1教學目標模糊
城鄉規劃快速設計課程教學目標不夠明確,究竟通過學習鍛煉學生哪些能力,達到何種程度尚需仔細考量。教學過程中容易走向兩個極端,一是過分側重于學生設計能力的培養,但學生因為手繪功底薄弱,盡管方案設計比較精彩卻難以用圖示語言表達。其二是過分強調方案表現能力的訓練,最終導致學生淪為善于畫圖卻疏于設計的“畫圖匠”。
2.2教學方法單一
以往城鄉規劃快速設計課程教學中通常采用教師主導的“注入式”方式,先將城鄉規劃快速設計中表現技巧、圖紙深度與規范、不同類型題目設計方法等進行講授,學生利用兩周集中周完成3-4個快速設計訓練。在此期間教師講授和學生訓練分離,不利于學生隨時找到設計中的缺點及時加以改進。
2.3教學評價主觀
以往城鄉規劃快速設計課程教學成果評價的方式是以教師評價為主。由于城鄉規劃快速設計作為一種創新活動沒有標準的答案,教師對學生作品的評價主觀性較強。學生成績受老師工程經驗、設計水平、審美取向等主觀因素影響較大。另外教學評價更加注重對結果的評價,缺少對教學每個環節的過程評價。
3城鄉規劃快速設計課程教學模式改革
3.1教學目標從表現設計分離到并重
城鄉規劃快速設計中的手繪表現和規劃設計是既獨立又聯系的兩個部分。富有創意的規劃設計方案是快速設計成功的基礎,嫻熟的手繪表現能夠將設計方案的亮點更好的展示。課程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將手繪表現訓練與規劃設計結合起來。比如,在對優秀例圖進行臨摹的同時對例圖規劃結構、理念構思等進行深入分析。這樣在練習手繪的同時也提高了規劃設計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教學方法從注入式到互動
從傳統教師主導的“注入式”教學方式轉化為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互動式”教學方式。采用案例教學和翻轉課堂相結合的方式,首先由教師選取大量優秀快速設計范圖,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針對范圖的方案設計、圖紙深度、表現技法等方面展開小組討論和臨摹訓練。在課上時間主要進行范圖方案分析的匯報并與教師、同學討論。這樣充分利用學生課余時間,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培育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團隊合作意識。從而使教學更加高效,課堂氣氛也更活躍。
3.3教學評價從單向到多向
參與教學評價的主體應更加多元,除主講教師外還可引入規劃院工程經驗豐富的設計師、職能部門職員、開發者等,可以從不同側面對學生作品深入評價,使評價者和被評價者實現多向互動。從評價的方式看,注重課程設計過程中評價而非對結果的評價,既在每次快速設計結束后立刻展開面對面的交流與評價。評價建立在評價者和被評價者充分交流的基礎上,這樣可以讓評價者更了解設計者的想法,評價更加客觀準確。學生也可以及時了解設計存在的不足,在以后的設計中加以彌補。
作者:李洋 崔俏 劉葉 單位:東北大學 沈陽高新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
參考文獻:
關鍵詞:雨課堂;城鄉規劃;教學改革
1課程設計
選取專業主干課程進行改革,使用“雨課堂”插件,以培養規劃學生應具備的軟能力和硬能力為導向,從課前、課堂、課后三方面進行課程設計,重點關注對學生學習的自我效能的培養和形成個人知識體系的塑造。
1.1課程簡介
隨著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重構,社會對規劃人才的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這就意味著,城鄉規劃專業也要將變革目標聚焦于學生,對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做出一定的創新與調整。而作為城鄉規劃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之一,“城市規劃原理”幾乎涵蓋了學生整個規劃生涯的方方面面,是專業教學的核心部分,其對培養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了解整個行業發展現狀,從而進行規劃設計的實踐具有重要作用?!俺鞘幸巹澰怼边@門課程包括基礎設施、道路與交通、公共空間等多方面內容,具有理論性強、復雜度高和綜合性強的特點,導致學生理解及運用有一定難度。而目前“城市規劃原理”的教學仍遵從老派的教學框架,整體的課程安排為每周1~2次課程進行概括性的理論講解,學時短、學習模式與方法落后。這不僅難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還使學生難以充分理解城鄉規劃的相關原理以及培養學生結合知識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說,把“雨課堂”模式引入城市規劃原理的教學,細分龐大的規劃原理體系,將其融入到課前認知、課程理解、課后內化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更好掌握課程知識點,對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增加學生對專業的理解與熱情,達成高水平教學目的與要求,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1.2課前
“雨課堂”依托于PPT與微信,對教師與學生雙方而言,使用環境都十分簡單。教師將前沿性、綜合性的規劃理念與課本中基礎性、寬泛性的知識點相結合,精心設置課程內容,確定每個教學單元目標,量化學習內容。將每節課程相關的預習資料通過“雨課堂”發送到學生端,便于學生下載查閱。在這個過程中,將問題發給學生,引起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做好課前準備,提高課程效率。其中,預習資料的選擇并不局限于需要上課講解的重要內容,還可包含多元化的思想,以供學生全方位感知城市。學生在微信端打開預習資料,根據自身情況,充分利用課下時間,對課程內容進行簡單分析,進行碎片化學習,形成自己獨立的觀點,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預習資料后,可上傳疑惑點至教師端,等待教師回復或上課講解,增加課下師生之間的互動。
1.3課堂
教師通過點擊PPT進入“雨課堂”,隨機點名提高學生專注力、抬頭率,增強學生的參與感。以學生為中心,針對在課前預習過程中學生端發送的疑惑點以及教學任務中的難點進行深入講解,對于核心知識點引導學生積極討論、表達。根據學生的疑惑點,深化課程目標,適度調整課程進度,強化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力。學生通過微信的“掃一掃”進入虛擬課堂,考勤簽到,在手機端查看課件,改善聽課體驗;依靠雨課堂的彈幕、“不懂”按鈕等功能與教師有效互動,提高課堂活力,增強學習趣味性;重要知識點可點擊“收藏”按鈕,將繁瑣的筆記整理簡化為一鍵記錄,便于課后復習;在課堂答題環節,學生通過手機端答題,教師可以即時掌握學生答題效果、錯誤率,更高效掌握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接受程度,對癥下藥,提高學習效率;在“雨課堂”分組匿名討論模式中,學生大膽表達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活躍的思想交流更能激發意想不到的靈感與思潮。
1.4課下
教師可以下載課堂數據,了解學生真實的學習效果。依托“雨課堂”平臺,進行多元化的作業布置——單選、多選、主觀題等,從不同維度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課程輔導。將整體的課程學習落到平時,準確跟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點,作為平時成績的考核內容之一,改變傳統的臨考學習模式,而不只是一考定終生。學生在經歷了課前認知、課堂理解后,以對課程知識點有了大致理解。將課上學習的知識點與教師的案例進行結合分析,通過多元化習題的練習,完成知識與自身的融合,利用“雨課堂”中留言板等功能學習心得,塑造并形成自己的理論知識體系。
2課程評價
在學生和教師兩方面對課程設置進行審視和反思,開展系統的檢驗和進一步討論。
2.1學生評價
為順應現代化新經濟、新業態的發展,高校教育進入全面改革時期,加強課程效果,發揮學生在課程中的核心作用,培育出創新能力高、應用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在學生方面,“雨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對學生知識內容的吸收、實踐與內化,側重主動性學習的培養,是課程效果評價的重點之一,也是培育人才重要保障之一。
2.2知識理解
不同學生深入理解知識的方式不同,為保證每個同學都能領悟課程內容,教師將教學內容細化,分布在“雨課堂”的不同功能中。如城市規劃原理課中,學生對城市布局形態的特點及優缺點記憶不足,教師在課上明晰城市布局特點,學生課下結合“雨課堂”中的典型城市例子,加深對城市布局形態的理解和記憶,將課外知識不斷擴充進自己的知識系統中,把書讀厚。首先,就課程活動而言,通過課前碎片化的預習、課上深度學習、課下測試與實踐等,不同層次地幫助學習理解。其次,教師將量化課程數據,使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個性化學習,鍛煉扎實的基本功,由此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激發學習積極性,掌握學科最新發展動態,高效率完成學習任務,最大限度地釋放教與學的能量。
2.3課內實踐
在學生對城鄉規劃各方面理論知識有一定理解后,課程中教師便可深入引導學生從城市的表象問題入手,利用“雨課堂”進行規劃模擬訓練,溯源其在經濟、社會等方面的深層次原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達到活學活用的境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針對問題,從宏觀視角對城市綜合分析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對城市各子系統之間如何協同發展具有一定判斷,能夠提出完整解決方案,培養學生展望未來的創新思維?!坝暾n堂”的課程活動將這些可遷移能力的培養融入課程教學中,將現代網絡技術融入到傳統的課程教學中,不受限于時間和地點,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有效演示和拓展傳統教學模式下“面對面”的課堂教學。這種模式與傳統的模式相比,學生更能積極參與教學,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除更好促進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外,還在解決同一城市問題上,各抒己見,,從而有序推進團隊工作,展示出專業的團隊協作能力。
3課程內化
處在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學生如何內化知識為自己所用,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而通過“雨課堂+線下”混合式模式的學習,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過程中,留下最精華的部分,歸納總結,把書讀薄,重構并形成獨屬于自己的知識理論體系。這個過程可能存在一定瑕疵,但經過不斷地深入學習,升級迭代,對學生長遠發展自己的知識內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雨課堂”教學模式打破教學時間固化,為學生加工內化的知識、輸出知識、傳播知識提供平臺且提高了能效。
3.1教師輔助
“雨課堂模式”對教師在課程內容,課程評價方面的幫助不言而喻。而真正能夠起到決定作用的還最終掌握在教師手中,無論什么樣的科技最終還得依靠人的情感進行輸出,這是機器所不能取代的,所以說,軟件的輔助加之教師的理解才能真正使課程日臻完善,而不是單單地依靠課上的習題搶答,紅包試題,主觀討論。情感的輸出之下有高效輔助工具配合,可縮短課程時間,還能減少課程中那些因課上作業而造成的拖堂、節奏亂、秩序差的情況發生。
3.2課程內容
“雨課堂”模式使教師的課程內容不再局限于教材,反而更專注于與學生的連接,與學生實時互動,以此來增加課程吸引力。除此之外,教師可以進一步歸納總結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為做好日后教學規劃,課程改革奠定基礎,保障課程效果。課程內容的變革與時代的知識應該接軌,那些書本中難免會有陳舊的知識,而城鄉規劃本身就是一個緊跟時代的前沿型綜合專業,對于知識和時事政治的把握應該有良好的敏銳判斷。所以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也應該遵循與時俱進的原則。3.3課程轉變以往城市規劃原理課程的成績由30%平時成績和70%期末考試成績構成,可以對學習效果排序,缺少對學生學習過程中重難點的關注,難以使教師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傳統考核中,整個考核過程偏向總結性的評價,評價效能低,而雨課堂恰恰提高了學生的自我效能,課程從被動轉向主動,學生融入課堂,老師融入學生?!坝暾n堂”學習模式應用新技術,助力評價體系,實現由表面化、單一化向深層次地完成教學目標、客觀化地轉變。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中同樣難度的試卷,運用雨課堂前后的分數上連續有了平均分的提高。這種教學方法的改善,實現了師生之間教學活動全互動,發揮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及時的指導作用,提高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整體掌控能力,保障學生對隱含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4結語
國土空間規劃的進程正逐步向前,產業結構進一步升級,而城鄉規劃專業教學模式的體系構建尚未形成自身的優勢,唯有培育出多方位發展的復合型人才才能更好滿足社會需要?!坝暾n堂+線下”的教學模式在課程設置中充分強調學生本身,轉變學生的上課狀態,健全學生考核評價體系,提升學生多元發展的能力。將教師從傳統的教學模式種解放出來,注重教學內容與課程設計,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學習也從被動向主動轉變,不再死讀書而見微知著,迸發更多靈感;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教學相長,共同進步。培養適應時展的專業能力,實現師生共同進步是新時展對高校教育提出的內在要求,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仍需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趙波,徐冬平.新時期“城市總體規劃”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4(13):48-50.
[2]郭利平.雨課堂在“國際貿易實務”教學中的改革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1,(05):24-26.
[3]張曉琴,高巖,張波.“學生為中心、數據為驅動、成果為導向”一流課程建設的探索[J].辦公自動化,2021,26(19):9-11+40.
[4]王愛,何穎.城市總體規劃課程線上教學模式的探索[J].城市建筑,2021,18(19):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