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32:05
序論:在您撰寫外語教育心理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從心理學角度講,人們總是對自己能勝任的事情感興趣。調查很多學生對外語為什么感興趣,回答多是“因為我學得好”。學生在潛意識中認為自己取得的良好成績為自己在老師和同學面前樹立了威信,在班集體中表現了“自我價值”,學習將更努力。根據這種心理特點,我采用“積分考試制度”,每隔一段時間進行一次考試,成績計入期末總分,以督促學生平時不松懈。考試內容由易到難,給他們打分卻由低漸高。使他們每隔一段時間便感到“學有所獲”,看到自己經過努力取得進步,嘗到了“甜頭”,下一次便會更加努力,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逐漸培養出他們積極主動的良好學習動機。
2運用心理學藝術激發培養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
學習興趣在教學中的巨大作用,教育學家,心理學家早就有論述。愛因斯坦說過“:我認為對一切來說,只有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老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學習的興趣與學習成績密切相關。我曾私下做過一次問卷調查,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外語成績好的學生約90%以上對外語很感興趣,而成績差的多數對外語不感興趣,存有厭煩畏難情緒。既然學習興趣在學習中有如此大的調節作用,那么在外語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該運用心理學藝術,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這要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同時考慮。
2.1教師方面
由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來自于情感,所以,在我們學生中,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當他們喜歡哪位老師時,也往往喜歡該老師所任課的學科。根據他們這種心理特點,我們教師必須在多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力爭做一個使學生喜愛和愛戴的好老師。首先,教師要和學生關系融洽,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有良好高尚的師德。只有“師愛生”,才會“生愛師”,才會迸發學習熱情。其次,教師必須加強業務修養。外語教師如能具備純正的語音語調,一口流利地道的口語,交際化的教學手段,廣博的知識面,無疑會贏得學生的信賴和敬佩,從而產生對外語的學習興趣。再次,教師的個性也會影響學生的興趣。如果教師充滿活力,風趣幽默,和藹可親,公平坦蕩,必然會贏得學生們的信賴和喜愛;反之,如果教師沉默呆板,態度生硬,對學生諷刺挖苦,漫不經心,必然會失去學生們的好感,造成學生們的心理負擔,是師生關系不協調,壓抑阻礙課堂教學。不少學生喜歡某一學科就是由于他們喜歡這一學科的任課教師,不但敬佩老師的學識,而且喜歡老師的風度和氣質,誰會拒絕,排斥自己的崇拜者呢?
2.2學生方面
我校學生仍處于青少年階段,憑興趣學習的成份較大,他們喜歡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以往封閉式,填鴨式的課堂教學,往往使他們感到沉悶和壓抑,影響學習情緒。所以,應首先考慮他們這種心理需要,努力創設出一個輕松愉悅,富有趣味性的外語課堂,最大限度的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幾年的外語教學中,我力求使外語課堂形式活潑多樣,氣氛輕松愉快。課前,學生用外語進行值日報告,故事演講,以豐富學生們的語言信息;空閑時間安排freetalk(口語角),學生可用外語隨意聊天,讓他們感到學有所用,非常興奮,越來越積極投入。對于最枯燥的單詞記憶,采取競賽式,或“滿負荷工作式”,使學生在枯燥的單詞記憶中全心投入,效率極高。此外,針對學生愛唱愛跳的特點,在教學中教唱英文歌曲,或用英文改唱學生們喜歡的流行歌曲,都非常受到他們的歡迎。
3利用心理學藝術,保護學生的“自尊,自信,自強”等積極健康的心理不受損害
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心理障礙學生學習成績的高低不單單取決于智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與自信心,進取心等非智力因素有關。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學生情感中最重要的因素。我們的學生正處于個性發展階段,情緒波動大,自我意識強,注重他人的評價;同時我們職業學校的學生由于不能象其他高中生那樣,有更多的升學機會,所以常感到前途渺茫而敏感自卑,針對他們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我們在教學中應盡力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避免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教師應始終笑臉相迎,鼓勵不斷,杜絕責難,在課堂上有些學生不敢開口,怕出錯,我便鼓勵他們大膽說出來。對于他們的正確回答,多用“Good!”“Verygood!”“Excellent!”“Right!”“You''''resoclever!”……等詞語加以表揚和肯定,對于出錯或答不上的同學,也要避免用生硬的態度去批評指責,而是和顏悅色地用“Don''''tbeshy!”“Thinkitover!”“Nevermind!”等來引導。這樣,既消除了學生的緊張心理,又能保住他的“面子”。以免使學習跟不上的孩子產生焦慮,擔憂,害怕等心理障礙。那些怯懦,緊張的學生一遇到老師那充滿微笑,鼓勵和期待的目光時,往往信心倍增繼而回答出正確答案。此外,還要注意更正錯誤的方式方法。如果對學生出現的錯誤任意打斷,糾正,就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唯恐出錯出丑而不敢發言,造成心理障礙。因此,在外語課堂上,我總是對學生聲明:“外語課堂允許出錯,歡迎出錯,只有出現錯誤,才能有所改進和提高。”這樣,學生消除了心理上的畏懼,能開口大膽講外語,形成了一個輕松活躍,積極參與的課堂氣氛。
1培養學生的積極情緒
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對教學活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他們知識結構相對系統,專業程度更高,接受能力更強,學習目的更加明確;但積極性較難調動,配合意識較差。在教學實踐中,可以把學生的主導情緒狀態分為三個類別:一是積極的、快樂的情緒狀態;二是既不快樂,也不沮喪的中性的情緒狀態;三是消極的、不快樂的情緒狀態,如經常人們經常變現出來的的焦慮、緊張、煩躁等情緒。研究表明:強烈的求知欲、清晰的自我意識、獨立意識和進取心等積極的心理因素是學生賴以生存,不斷突破自己的驅動力。
2提升教師的積極情感
積極心理學能夠發揮積極的心理能量,人們運用其自身外顯的或潛在的積極力量來調整心理狀態,并改變其悲觀的人生態度。外語教師應積極主動地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課堂管理能力,不斷從教學中獲得滿足感與自信。在此基礎上形成獨特的人格魅力以吸引學生,影響學生。教師應正視各種壓力,以此轉化為動力,享受外語教學的樂趣。積極心理學理念幫助教師更好的掌控自己,由“消極”變為“積極”;激發自己的內在潛力,全面展現自己的愛心、責任心、耐心和寬容心。
3構建積極和諧的研究生外語課堂
課堂環境是教學的環節之一,是學生學習和知識傳授的主要途徑;同時,它也是一個組織系統,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共同影響著系統功能的發揮。外語課堂,不僅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對學生而言也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體驗過程,同時又是師生之間多形式的交互過程。
研究生的學習時間和形式更加靈活,但這并不意味著外語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可以被淡化或者忽視。怎樣能構建一個和諧的外語課堂,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課堂這個空間,促進學生身心積極的發展、能力的快速提高,是研究生外語教育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首先,改變傳統的外語教育關注理念。以往的教育過于關注學生的缺點,過分強調彌補弱勢,會造成忽視學生個性特點,抑制學生天性發展。在課堂教學中外語教師,應特別注重學生固有的積極能力和積極潛能,創設良好課堂氛圍,讓學生進行積極的體驗,培養并形成積極的品質;在教學活動中既要發揮教師的獨特主導作用,又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程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身心最優發展。第二,重視師生的情感需求。師生的情感需求既包括信任感、歸屬感、安全感,又包括自尊心、愛心、自信心、靈活性、趣味性等。在課堂上,教師需改變傳統課堂上的主宰者、決策者的角色,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與學生換位思考,真誠的對待學生,努力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有助于消除學生的焦慮感,形成其安全感。讓學生感受到課堂生活的快樂,這是學校教育的職責,更利于課堂環境中學生積極力量的調動、激發。學生,也應該尊重老師的付出,體諒老師的辛苦,積極的配合教師教學,讓教師在課堂上收獲滿足感,以更好的發揮積極力量投入到教學中去。學生之間,也要不斷增加積極的體驗,多參加小組活動,合作學習,增進了解和感情,以形成融洽的同學關系。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個充滿自主性、安全感、歸屬感的積極、和諧的課堂會更好的發揮它的作用。
第三,重視師生的雙向活動,使用創造性的教學方法。課堂內容是有限的,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學科知識專長,豐富內容的情感性和趣味性。對教學內容進行情感性處理,盡可能賦予無情感因素的教學內容以適當的情感色彩。針對研究生的特點,也可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自己的科研內容,介紹研究方法與思路,或對社會中的熱點問題進行討論,促進師生共同思考,參與性與趣味性共存,形成了積極參與的學習氛圍。
4小結
1.1培養學生的積極情緒
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對教學活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他們知識結構相對系統,專業程度更高,接受能力更強,學習目的更加明確;但積極性較難調動,配合意識較差。在教學實踐中,可以把學生的主導情緒狀態分為三個類別:一是積極的、快樂的情緒狀態;二是既不快樂,也不沮喪的中性的情緒狀態;三是消極的、不快樂的情緒狀態,如經常人們經常變現出來的的焦慮、緊張、煩躁等情緒。研究表明:強烈的求知欲、清晰的自我意識、獨立意識和進取心等積極的心理因素是學生賴以生存,不斷突破自己的驅動力。
1.2提升教師的積極情感
積極心理學能夠發揮積極的心理能量,人們運用其自身外顯的或潛在的積極力量來調整心理狀態,并改變其悲觀的人生態度。外語教師應積極主動地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課堂管理能力,不斷從教學中獲得滿足感與自信。在此基礎上形成獨特的人格魅力以吸引學生,影響學生。教師應正視各種壓力,以此轉化為動力,享受外語教學的樂趣。積極心理學理念幫助教師更好的掌控自己,由“消極”變為“積極”;激發自己的內在潛力,全面展現自己的愛心、責任心、耐心和寬容心。
1.3構建積極和諧的研究生外語課堂
外語課堂,不僅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對學生而言也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體驗過程,同時又是師生之間多形式的交互過程。研究生的學習時間和形式更加靈活,但這并不意味著外語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可以被淡化或者忽視。怎樣能構建一個和諧的外語課堂,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課堂這個空間,促進學生身心積極的發展、能力的快速提高,是研究生外語教育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首先,改變傳統的外語教育關注理念。以往的教育過于關注學生的缺點,過分強調彌補弱勢,會造成忽視學生個性特點,抑制學生天性發展。在課堂教學中外語教師,應特別注重學生固有的積極能力和積極潛能,創設良好課堂氛圍,讓學生進行積極的體驗,培養并形成積極的品質;在教學活動中既要發揮教師的獨特主導作用,又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程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身心最優發展。第二,重視師生的情感需求。師生的情感需求既包括信任感、歸屬感、安全感,又包括自尊心、愛心、自信心、靈活性、趣味性等。在課堂上,教師需改變傳統課堂上的主宰者、決策者的角色,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與學生換位思考,真誠的對待學生,努力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有助于消除學生的焦慮感,形成其安全感。讓學生感受到課堂生活的快樂,這是學校教育的職責,更利于課堂環境中學生積極力量的調動、激發。學生,也應該尊重老師的付出,體諒老師的辛苦,積極的配合教師教學,讓教師在課堂上收獲滿足感,以更好的發揮積極力量投入到教學中去。學生之間,也要不斷增加積極的體驗,多參加小組活動,合作學習,增進了解和感情,以形成融洽的同學關系。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個充滿自主性、安全感、歸屬感的積極、和諧的課堂會更好的發揮它的作用。第三,重視師生的雙向活動,使用創造性的教學方法。課堂內容是有限的,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學科知識專長,豐富內容的情感性和趣味性。對教學內容進行情感性處理,盡可能賦予無情感因素的教學內容以適當的情感色彩。針對研究生的特點,也可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自己的科研內容,介紹研究方法與思路,或對社會中的熱點問題進行討論,促進師生共同思考,參與性與趣味性共存,形成了積極參與的學習氛圍。
2小結
關鍵詞:翻譯研究;翻譯教學;研討;中國譯界
Abstract:ThisarticlereviewstheSummerSymposiumonTranslationinBeijingandthetopicsdiscussedatthesymposium,whichincludethenewapproachesoftranslationstudiesandtranslationteaching.ItalsodiscussesthemainproblemsintranslationstudiesandtranslationteachinginChina.
Keywords:translationstudies;translationteaching;Symposium;Chinesetranslationcircle
盛夏時節,來自全國翻譯界和教育界的約170名莘莘學子與24位名聞遐邇的翻譯家和教育家匯聚于北京中國人民軍事科學院,進行了一場幾近軍事化的學術對壘和教學切磋。在短暫的十天時間里,學員們蓄勢待發,情緒高漲,教員們則“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種與傳統的學術研討和教學模式大相徑庭的新路向,給中國翻譯和教學界注入了一種新的理念。
一、關于翻譯研究
翻譯的學術研究之本質是什么?這個問題讓人很自然地想起學術名篇“TheNatureofAcademy”。作者在文中所描寫的社會各階層強加給學術的悲哀在我們的傳統學術范式中亦依稀可辨。學術要關注什么?學術研究要引領何種潮流?學術如何突破世俗樊籬修成正果?這是真正鐘情于學術的人們所注目的問題。這些問題,在此次講習班的過程中,被中國譯界的同仁們作了一種別出心裁的詮釋。
正如中國譯協的領導黃友義、孫承唐和《中國翻譯》雜志常務副主編楊平在開幕式上所倡導的那樣:這次研討,重在“全面地提高廣大翻譯工作者的素質”,重在“思維模式的改革”,重在“拋磚引玉”!這種理念,很快就在開講人許鈞先生的報告中得到印證。許先生對他的譯著《紅與黑》中的詞句是如何剪裁未作任何闡述,而是從“傳統與創新”的角度,對翻譯、翻譯學和翻譯批評等問題進行了宏觀的解剖。這位來自南京大學的博導還以他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明了作為一處翻譯學的導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和學界進入高層次的學術研究和國際交流的種種途徑。許鈞教授是主要從事法漢翻譯研究與教學的專家,此次與他的同行劉和平教授一同出現在以英漢翻譯為主的講臺上,這種安排本身就意味深長:作為組織者的中國譯協《中國翻譯》編輯部,旨在打破學科研究的界限,追求一種“殊途同歸”的學術效應。
“殊途同歸”,還體現在此次講習班對教師和講題的選擇上。從教師來看,主講人當中有八十多歲的譯壇名宿程鎮球、許淵沖,有年富力強的翻譯家孫致禮、莊繹傳、徐亞男,也有許多三、四十歲的著名中青年學者。各路豪杰流派不一,觀點精彩紛呈。演講的課題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實踐,從筆譯到口譯,從文學翻譯到外交翻譯、政論翻譯、法律翻譯、呈現出多層次、多視角和高品位的學術研究特色。
在宏觀方面,翻譯學的學科建設和理論研究代表了主流。來自北京大學的辜正坤教授以“點到為止”的方法,向學員們介紹了他的《翻譯學通論》的理路構成,意在引導學生進入宏觀翻譯學與微觀翻譯學的主要層面。同是講翻譯學,香港浸會大學的潭載喜教授則是從西方翻譯模式談起,分析了西方翻譯模式的強與弱,并對翻譯學發展的路向作了展望。清華大學的王寧教授則基于對目前翻譯及其研究之現狀的思考,試圖對全球化時代的翻譯進行重新定義和定位,并對全球化進程中翻譯的作用做出描繪。王寧認為:“翻譯現在正經歷著一種轉折:從屬于語言學層面上的字面辶多譯逐步轉向文化層面的闡釋和再現?!边@與西方文化學派的觀點遙相呼應。對于西方譯論給譯者的啟示,香港嶺南大學的張南峰教授則以Vermeer的目的論和Even-Zohar的多元系統論為引線,深入線出、由此及彼地介紹了有益于翻譯理論研究或實踐研究的多種理論;張先生并結合“英漢文學翻譯中的三個問題:戲劇語言、文化專有項和雙關語”這一課題,為翻譯研究和翻譯教學中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問題作了全新的注釋和演繹。在跨學科研究方面,北京大學的博導申丹為學員們展示了她在文學文體學與小說翻譯研究方面的成果。申教授從西方文體學的發展概況入手,對文學翻譯中對語域的處理和故事層次上的假象等值等問題作了理論與實踐的分析,說明了文學文體學在小說翻譯研究中的主要作用。申丹教授的高足王東風則通過對文學翻譯中的文體變形處的分析,指出了文學翻譯中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譯家與作家的意識沖突。王教授認為,“無論是翻譯文本中的譯例,還是譯家的言論,都清楚地表明譯家的語言選擇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作家。前者的語言策略具有信息取向,而后者則是詩學取向?!睋?,他在文中對傳統的信息或語義取向的翻譯策略提出了質疑。這種多視角的研究路向為廣大學員進行多元的、多層面的學術探索提供了樣板,這也是此次研討會的目標之一。
在學術研究方面體現出的另一理念是提倡資源共享、百家爭鳴、推陳出新,為質疑學術傳統和挑戰學術權威提供溫床和土壤。這次講習班打破了傳統的10分鐘宣讀論文的模式。每位主講人花2-4小時把自己的最新成果以講義、板書或投影和講解相結合的方法向學員展示,穿插提問、發言、演示等模式進行探討。學員們不但可以與教師共享這些科學研究的成果,同時還培養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這樣的討論中,新的學術觀點不斷生長。比如說,對于翻譯的“異化”與“歸化”的問題,南開大學的劉士聰教授就提出了一個頗為獨特的觀點。劉先生認為,就英譯漢而言,應提倡“歸化”,這與英、漢文化的強弱無關,并不代表漢語文化要遷就英語文化,亦與政治、經濟無關,而是象征著我們對英語標準語言的一種追求,是純粹的語言處理。這一觀點令學員們困惑不解:如果是純粹的語言處理,為什么英譯漢的策略要與漢譯英有所不同?在翻譯的文化轉向問題上,香港嶺南大學的孫藝風博士認為,翻譯的文化學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魯·勒弗菲爾夸大了意識形態(ideology)對翻譯重寫過程的作用。他認為,對待不同理論的吸納應持全面審慎的態度。孫藝風對內地的許多學生在學術研究中表現出的“師言亦言”、“人云亦云”的“追尾”現象持否定態度,因此他主張:學術與教育的牽引應以培養獨立的思維方式為重。在這次大研討的過程,最“火爆”的一場“爭鳴”來自詩歌翻譯的兩大名家——許淵沖和江楓。許先生以二十世紀可能改造未來人類面目的偉大成就克隆技術為切入點,深入地闡述了他的“文學翻譯克隆論——信達優論”。許先生堅信,富有音美、意美和形美的“三美”譯文就是“信達優”的譯文。而江楓先生則以“譯詩,形似與神似:一點必要的常識”為主題,對許淵沖先生的“新譯論”提出了批評。這種沸騰的場面讓廣大譯界同仁有機會目睹學術界的另一種光景,它形象地表明:學術研究的表現形式不總是“溫情脈脈的面紗”,有時也會“硝煙彌漫”!問題是,學術界將以怎樣的一種學術態度來詮釋和審視學術之種種。這一點,我們或許可以從香港學者周兆祥關于“翻譯與人生”的報告中得到一些啟示。
二、關于翻譯教學
翻譯教學,尤其是口譯教學,一直就是中國譯界的薄弱環節。為了改變這種局面,關于翻譯教學的講題在此次講習班課程中覆蓋了1/5。內容涵括了香港和內地的主要教學模式。其中,周兆祥先生介紹的“香港浸會大學的翻譯教學模式”與內地的翻譯教學相比有很大區別。香港的翻譯課程設計針對性很強,比較注重市場需求和實際能力的培養。對于教學中的理論滲透,也依不同的培養目標和不同層次有不同的理論教育。課程設置已進入系統化。在教育模式上,亦更鼓勵“以學生為中心”,鼓勵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和獲取知識。這種模式,為一向崇尚“以教師為中心”的內地教學界提供了不同的參照系。
在口譯教學方面,來自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的劉和平博士以她的新作《口譯技巧思維科學與口譯推理教學法》為藍本,說明了她對口譯教學的獨特理解。劉和平認為,目前的中國翻譯研究停留在靜態的研究,即對翻譯結果的研究上,忽略了動態的研究,即對翻譯過程的研究。要揭開翻譯過程之謎,把它教給學生,必須對翻譯的動態過程進行認真研究。為此,研究方法和教學方法十分重要。劉和平還以三組學生生動的口譯演示為例,說明了教師最重要的是要研究學生理解和接受意義的思維過程,而非詞與詞、句與句的簡單對等。她的這種“漁生魚”的教學理念引起了口譯人員和教學工作者的廣泛關注。
另外,從來自北外的谷欣、加拿大外教杜蘊德的交替演示和來自廣外大的馮之林的Powerpoint軟件包的演示過程中,我們有機會了解到國內主要外語院校的口譯教學模式,并欣喜地發現,統計方法和多媒體教學手段已逐漸地滲透到翻譯教學與研究當中。
三、反饋中的思考
這次講習班帶來的另一種理念是:以教帶學,以學助教,高瞻遠矚、著眼未來。為了提前發現問題,以不斷完善未來的辦學方式,組織者從一開始就給每一位學員發了一張“調查表”,內容主要是以翻譯教學和本次辦班模式為主,這一設計與學員大多為高校教師的情況不謀而合。
參加本次講習班的學員共約170人,其中來自全國高校的副教授、講師占大多數,另有少數各行各業的外事翻譯和在校博士、碩士生。反饋回來的有效調查表為125張。雖不是100%的準確,但這一反饋數字也足以代表主要現象。
〔關鍵詞〕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外語教學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檔的加速,中國的對外開放將進一步擴大。尤其半中國已經加入WTO,社會經濟活動將越來越多的與國際接軌,社會將需要更多的外語專業人才和外語素質較高的其他各類專業人才。這對我們外語教育工作者來說,肩上的責任加重了。如何有效地提高外語教學水平,為國家輸送更多更好的外語專業人才,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外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強調培養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語言使用能力,多角度、多維的思維方式,從而提高學習者的外語水平。外語教學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外語要達到交際的目的,就必須依靠一定的語言環境。因此,營造良好的外語交際環境,提供盡可能多的語言實踐機會,是培養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首要任務。
傳統的外語教學形式主要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課文、詞匯、語法,做練習,對答案,其教學方法單一、枯燥,教師始終占主導地位;教學環境單一、封閉,局限于粉筆、黑板、教材,從而限制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抑制了學生學習語言的趣味性和娛樂性。這種“添鴨式”的教學模式是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被動的理解、消化、吸收。培養的學生既缺乏獨立性、自主性,其發散思維、逆向思維都受到限制。
隨著信息技術時代的到來,對外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所謂信息技術,是以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微電子技術為基礎的一門新興的高新技術。廣義地說,信息技術是人類對數據、語言、文字、聲音、圖畫、影像等各種信息進行采集、處理、存儲、傳輸和檢索的經驗、知識及其手段、工具的總和,它具有超速度、網絡化、信息流、數字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等特點。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的外語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研究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外語教學方法,是廣大外語教師面臨的一個新課題。其核心是研究如何在外語教學中具體應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輔助外語教學。
1多媒體教學在外語教學應用中的特點和作用
多媒體技術是根據人類交換信息的特點,將圖形、文字、聲音、圖像等多種信息綜合于一體進行編排處理的技術。采用多媒體的表現形式,把教學主要內容、材料、數據、范例等顯示在屏幕上,以輔助教師的教學。
111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能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
多媒體教學軟件可以提供許多語言素材,圖文并茂,動靜結合,聲情融會,視聽并用,這種全信息表達為外語教學提供逼真的表現效果,教師可根據教學目的選用一些多媒體教學軟件或自己制作多媒體課件或從課件庫中下載,利用超鏈接功能把聲音、圖像、剪貼畫等鏈接到演示文稿中,提供了圖形、聲音和語言等交互界面和窗口,使學習者靈活方便地操作控制學習,由于課件演示手段集視、聽、說為一體,教學過程顯得生動活潑,同時從而大大提高教學效果。
112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建積極的課堂環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才能保證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以達到學生發展的目標。多媒體為外語教學提供了極為有利的物質條件。它既保留了計算機的交互特點,又具有視聽設備完美地呈現圖像和聲音的優勢,具有非凡的表現力,豐富的內容,多樣的形式,生動的圖像。
113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記憶,有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
多媒體可以多方面、多角度以不同形式描述某一事物,能提供直觀的教學素材,克服文字與口頭表達形象性弱的缺點,激發左右大腦半球同時上作,有助于學生觀察能力、自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再加上教師的引導、講解,學生將得到一個綜合的主體形象,從而形成概念,完成記憶。
114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有利于創造良好的語言交際環境,提高學生的聽說語言能力
多媒體技術支持下建立的多通道與交互式語言學習環境,能通過有效地整合視、聽、說、讀、寫等多方面的語言資源,在為學生提供大量多通道語言輸入的同時,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提供輸出、交流的機會,并可以進一步進行及時反饋,這就改變了學生在傳統教學中相對被動的地位,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到鮮活、自然的語言素材,為學生學習英語創設適宜的語言環境。()
2網絡教學在外語教學應用中的特點和作用
互聯網上蘊藏著豐富的信息資源,充分開發和利用這些信息資源已成為現代外語教學的重要環節?;ヂ摼W可以為學生帶來全方位、多層次、生動形象的語言信息,可以利用互聯網信息的及時性、全面性等特點為外語教學服務。
211網絡輔助教學豐富了教學資源,實現課堂教學的開放
計算機網絡應用于外語教學可以擴大教學信息容量,使信息的表現形式交互化、多樣化。網絡上豐富的信息資源及不受時空限制的交際空間,也彌補了外語資料單一、缺乏語言環境、缺少交流對象等傳統教學的缺陷。網絡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使外語教學模式由傳統的“封閉”模式走向“開放”。通過網絡從素材資源庫中索引出與本節課有關的各種“情景”,提供給學生,滿足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外語教學中,從而實現了教學目標。運用網絡教室的功能,可以讓學生在完成必要的學習和操練后,隨時從資源庫中調出檢測題進行自我檢測,利用相關軟件控制,給予檢測通過的學生訪問資源庫中課外閱讀、課外活動等素材的權限。通過網絡豐富的教學資源實現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有利于發揮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計算機網絡教學最大限度地挖掘個人潛力,使學生成為主動尋求知識的主體,增強學生學習的趣味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使得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得以較大的提升。
212利用網絡技術搭建溝通平臺,從而實現師生課后交流
通過與學生的交流,教師可以及時掌握學生學習狀況,從而調整教學,可以傳授給學生更多的知識信息。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在課堂上通常是作業、試卷的交流多而語言的交流少,僅有的課間和個別輔導等交流形式存在面窄、參與學生少的缺點。運用網絡技術建立虛擬語言環境作為現實語言環境的補充,可以實現多方面、多層次的開放式師生交流,將有利于所有學生聽說和表達能力的培養。在外語教學之余,鼓勵學生用電子郵件或者聊天工具與教師進行外語交流,通過回復學生的郵件讓學生感受到外語的真實作用,提高學生學習外語的積極性,指出他們在郵件中的問題,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外語水平。通過郵件交流,既可以解決課堂上遺留的問題,也可以探討其他的問題,拉近了教師與學生間的距離,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除了師生之間的交流,鼓勵學生使用電子郵件或者聊天工具進行更廣泛的交流,特別是與外國人的直接交流,可以讓學生接觸到更純正的外語,更加直接地了解世界各國的國情、民族風情、風俗習慣等,從而加深對外語的理解。這一過程將引導學生的積極學習,提高其外語水平。
當然,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能充分發揮其優勢的同時,也存在很多讓我們反思的問題,特別是目前我國外語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掌握還比較弱,所以對外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不僅要求外語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要提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把傳統的教學優點與信息技術應用有機的整合起來。很多學校軟硬設備都還沒有跟上信息技術的發展,減慢了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普及應用。
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應用,對外語教學產生了深刻影響。外語教學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運用信息技術已成為外語教學發展的客觀要求。多媒體網絡技術在外語教學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對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交際能力和綜合素質起著重要的作用。面向新世紀,要全面提高外語教學質量,培養更多的復合型外語人才,就必須認真研究外語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發展的問題。要把外語教學改革建立在信息技術的平臺上,運用信息技術教學理論對教學內容、方法、體系進行系統的改革,努力提高外語教學的現代化水平。教無定法,勇于創新;結合理論,貴在實踐。在外語教學中,每一位外語教師都可以憑借信息技術這個人舞臺,結合實踐人膽地進行探索。
參考文獻
[1]何高大.現代教育技術與現代外語教學[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2]郭夏順,王建勝,程東元.迎接挑戰開創教育技術的新局面[J].外語電化教學,2001,(3).
[3]趙緒清.普及新課程理念[J].湖南教育,2002.7(增刊).
[4]范曉暉.網絡環境下醫學英語專業教學的思考[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1,15(1):8-9.
[5]章國英.從教學實際看多媒體英語教學[J].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3(4):19-20.
[6]Dudeney,Gavin.TheInternetandtheLanguageClassroom[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
對外漢語教學理念文化差異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綜合國力增強,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在聯合國《2005年世界主要語種、分布和應用力調查報告》上,漢語被排在第二位,僅次于英語?!皾h語熱”的日漸升溫,同時暴露出對外漢語教學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很多教師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往往只重視語言結構系統和文字的學習掌握,卻忽視了文化的教學,容易導致學生在交流中因對交際禮節、民俗民風、歷史沿革等文化因素的缺失,導致表達不得體、理解不達意的尷尬。因此,將文化教學引入對外漢語教學之中,選擇恰當的文化教學手段,提高外國留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已成為提高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
一、對外漢語的教學意義
對外漢語教學是指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是一種外語教學。它的任務是培養、訓練學生正確使用漢語進行社會交際;對以漢語研究、教學和翻譯為職業的學生則必須掌握必要的基礎理論知識。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生多半是成年人。對外漢語教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愛德華?安東尼說:“語言的背后是有故事的,并且語言不可以脫離文化而獨立存在”,民族語言是民族文化的一種基礎形態,民族文化對于語言的約束性是非常明顯的。民族文化的差別,發展文化的軌道在語言中會留下深深的印記,民族文化對語言的約束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表達范圍;另一方面,是表達方式。并且民族語言也反映出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民族文化對語言有著非常強烈的約束性,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語言也影響著地方文化。正如愛德華?安東尼在《語言》所表示的方法是,“語言是一種文化功能”“語言的內容,不用說是和文化有密切關系的,語言的詞匯忠實地反映出它所服務的文化。從這種意義上說,文化史和語言史沿著平衡的路線前進是完全正確的?!闭Z言自身是民族文化的一種自然載體,滲透了大量的文化內涵。并且人是使用語言的文化的締造者,是一種高級的文化產物,不可能擺脫文化之間的約束。
二、語言和文化之間的差異
人類在情感與思想上表達的方式不外乎就是語言,在這個社會中語言的表達是無法取代的,就像是字、詞組、語法等等這些基礎性的東西構成所謂的語言系統,不管是語言還是文化,它都必將是人類社會所必須的,是我們人類社會進步的一種重要體現。由此可見,在對漢語教學的進程中加入中國的歷史文化是很有必要的。在對中西文化進行比較時,可以使得學生了解并喜歡上中國的歷史文化,這樣能夠更好去理解并運用漢語??梢?,文化的差異是在語言學習進程中的一大障礙,并且在教學的過程中是很難的到突破的。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最為根本的特征就是文化的學習與語言的學習是要有一定的統一性。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就需要對這個語言進行文化的學習與理解,并且通過語言學習、推廣并且傳播這種語言文化。因此,在對外漢語的教學進程中,通常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在語言上有些用法使得學生總是會弄不懂或是含糊其辭,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性,使得學生不能夠進行完全的理解與掌握。也就是說,語言的核心就是詞義,并且基礎是詞匯,而且詞義與文化的關系最最為密切的,可以說詞匯也就是表現著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的一種特殊語言結構的方式,在詞匯結構中文化內涵的發掘也是需要花費很打的功夫。在對詞匯的內部結構上看來,漢語的詞義與詞形中的關系要比西方中的表音文字是更為緊密,在漢語的詞匯中一些詞形是直接來表示詞義的,可以說是包含著較為豐富的民族特有的文化內涵。在中國文化的特征中,其固定詞組與習慣語的作用是突顯的,成語典故大都是與民族得習慣與心理是息息相關的。然而,呂必松先生曾說過:“從語言學習和語言教學的角度研究語言,就必須研究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因為語言理解和語言使用都離不開一定的文化因素?!蓖瑫r,在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了解漢語詞匯和語音以及語法的規則,這樣使得學生能夠在交際進程中的表達完全符合語言要求的規則要素外,還要幫助并且使得他們充分了解我們民族的文化和這種特定民族文化背景所產生的行為方式與心理特征,能夠讓他們口中說出來的話非常得體并且有效地傳遞心中所想的信息。
三、對外漢語教學要求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外語暗示教學法;認知發展理論;最近發展區;三大原則
隨著教育的發展,傳統教育模式越來越受到挑戰。新課標將“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衡量教學目的是否達到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習者感受到學習的愉悅、情感的激發和求知的欲望,使學習這種純理性的活動加入情感心理因素,消除學生的情感焦慮,最終達到學習的目的。外語暗示教學法是一種基于教育心理學的科學教學模式,提倡采用愉快放松、有意識與無意識的統一和建立師生和諧融洽環境三大原則,將學生從傳統填鴨式和純理性學習中解放出來。
一、教育心理學簡介
歷史上,心理學基本分為十大流派:內容心理學派、意動心理學派、構造主義心理學派、機能主義心理學派、行為主義心理學派、格式塔心理學派、精神分析心理學派、日內瓦學派、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認知心理學派。這十大心理學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推動心理研究的客觀發展,并慢慢整合統一,發展為現代心理學,并向教育、社會和政治等各個方向輻射,分別形成對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政治心理學的研究。其中,興起于20世紀50和60年代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對教育心理學的影響巨大。人本主義心理學,于50-60年代興起于美國,以馬斯洛和羅杰斯為代表,以研究“普通人”的心理和自我為主要對象,以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和羅杰斯的自我理論為主要代表理論,研究人的本質、尊嚴和價值,與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分道揚鑣,形成心理學的第三思潮,開啟了心理學研究的新篇章。認知心理學,萌芽于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后飛速發展。認知心理學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認知心理學研究人的認識過程;而狹義的認知心理學也被稱為“信息加工心理學”,其研究是類比計算機的運作模式,認為人的認知過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編碼、貯存、交換、操作、檢索、提取和使用的過程,并將這一過程歸納為四種系統模式:即感知系統、記憶系統、控制系統和反應系統。強調人已有的知識和知識結構對他的行為和當前的認知活動起決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記憶和思維領域的突破性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成果有皮亞杰的認知發展觀和維果茨基的認知發展理論。
二、外語暗示教學法的教育心理學依據
外語暗示教學法也叫啟發式外語教學法,是由保加利亞的心理學家洛扎諾夫創立的一種學習語言的方法。當然,之后隨著對暗示教學法研究的深入和應用的廣泛,別的學科教學也使用到了這種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知識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采用啟發誘導的方式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促進身心發展。這個關于啟發式教學法的概念中提到了兩個要點: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積極主動學習。這兩個要點分別對應認知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觀點。1.認知發展學派的幼兒教育理論認知發展學派的幼兒教育理論以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和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認知發展理論為基礎。主要觀點為,幼兒是主動的學習者,他們主動在周圍環境中尋找對自己思維發展有益的“啟發物”,形成新的認知鏈接,從而不斷能動地發現、形成與構成自己的知識經驗,以認識周圍世界。所以,皮亞杰認為,教育的內容要適合幼兒的認知發展特點。幼兒的認知發展是有階段性的,每一階段都具有自己的年齡特點。教育者應該通過觀察和了解幼兒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方式,采用適當的方式去啟發引導,而不是把自己的觀點強灌給他們。2.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維果茨基是前蘇聯杰出的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學生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現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所形成的學生心理機能的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也就是說,最近發展區指學生在有知道的情況下,借助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這個理論說明了學生的思維從理論上具有被啟發的可能性。教育者了解到這個可能性時,才能不斷推動學生的思維發展。教學不能只適應發展的現有水平,而應該走在發展的前面,即適應最近發展區,并最終跨越最近發展區而達到新的發展水平。3.人的自我實現潛能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一個重要觀點是,人有自我發展和完善的潛能。自我實現是馬斯洛人格理論的核心。自我實現理論有三個主要特征:自我實現傾向是人類的一種自我完善的動機和需要;個人可以順著自我傾向適當地自由選擇;人具有關懷需要和自尊需要。這三個特征說明,自我實現傾向是一個基于生物性的主要動機,能使個體具有不斷學習的能力和變得有創造性。馬斯洛認為,人的發展過程是不斷實現潛能、智能和天資的過程,是個人內部不斷趨向統一、整合或協同動作的過程。人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自我實現。所以,人本主義認為,人的一生都會積極主動地學習,以促進個體的發展。這個觀點契合外語暗示教學法的理論。
三、外語暗示教學法的幾大原則
(一)愉快而不緊張的放松原則
愉快而不緊張的放松原則是外語暗示教學法的首要原則,這符合人本主義所提倡的“以人為本”觀點。也就是說,在學習外語的時候,要使學生置于一種愉快放松的環境下,讓學生感到學習是一種樂趣和享受。所以,在外語學習的課堂上,應該減少枯燥的純語法講解,而應該將語法講解置于影片臺詞分析、故事講解、歌曲學習,甚至是課堂游戲中,讓學生的身心始終處于放松狀態。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人們處于愉快放松的狀態時,其潛能能得到最大的發揮;而陷入不愉快、恐懼、慌亂的情緒中時,腎上腺素會過度分泌,而大腦會發出排斥新信息的信號。另外,緊張的課堂氣氛也會給學生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讓他們接受“學習是很苦的”這樣的暗號而抵制學習,不愿學習,對學習產生恐懼厭煩的心理。
(二)有意識和無意識統一的原則
傳統的教學主要重視理性的力量,即有意識的能力;而“暗示教學法”追求有意識和無意識的統一,強調通過情緒情感加強無意識調節的能力,達到身心合一,促進學業進步。這一點在外語教學中尤其重要:英語閱讀課分為精讀(intensiveReading)和泛讀(extensiveReading);聽力課分為精聽(intensiveListening)和泛聽(extensiveListening)。精讀是指每篇文章、每個句子細細地分析,包括其文法、語法和句法;精聽是指在做聽力訓練時,一定要聽明白、理解清楚所有內容;而泛讀和泛聽,顧名思義就是廣泛的閱讀和聽力練習,其目的主要是廣大知識面,并形成語感。也就是說,我們在看和聽的時候可以不知其所以然,把自己置于這種閱讀和聽力的環境中,對外語水平的提高同樣大有裨益。外語教學很強調語言學習環境,比如筆者的一名學生,英語基礎不好,對英語產生嚴重偏科和厭學的情況。但是,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美國生活了半年,回國后英語聽、說、讀、寫各個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日常交流基本沒有問題,困擾他很久的語法難題也基本攻克了,因為他能在做語法題時減少刻意地思考,而使其更接近于一種習慣性思維。這個就是有意識和無意識共同作用產生的良好效果:當我們在使用母語時,不會過多地糾結于語法和句法,也是因為我們每天生活在這個語言環境里,有意識和無意識地接受了這個語言的所有信息點。
(三)暗示的相互作用原則
在暗示課堂教學中,需要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只有這種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關系,才能把握學生的情感,使學生通過有意識和無意識兩種心理途徑去更愉悅地接受知識。洛扎諾夫認為,暗示是一種經常性的交流行為,它可以通過無意識的心理創造條件,開發人的潛在能力。因此,在暗示教學法的課堂上,教師的態度要和藹可親,愛護和鼓勵學生的自信心,并對學生進行適當的表揚和批評,使學生從內心深處愉悅地接受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