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31:22
序論:在您撰寫經濟會計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國外管理會計學者在研究中大量引入經濟學理論。1986年,Watts和Zimmerman在《實證會計理論》中指出:“本書旨在介紹建立在經濟學基礎上的經驗性會計文獻的重要理論和方法論?!痹摃榻B了有效市場假說、資本資產計價模型、市場失靈、公共產品、信息不對稱、企業理論、公共選擇、管制理論及契約理論等在會計理論研究中的應用。齊默爾曼(2000)以機會成本概念和組織理論作為管理會計研究的基本框架,寫出《決策與控制會計》。
在管理會計研究中,經濟學相關概念的使用比例非常高(50%),經濟學成為解釋會計現象的一種工具,或是用會計數據來驗證經濟理論的一種手段。同時,許多經濟學家也認識到會計學的重要作用??扑?1990)認為,會計理論是企業理論的一部分,在經濟研究中,應很好地利用會計數據,因為會計數據能夠讓經濟理論定量化,所以經濟學家應學習會計學,理解會計數字的含義。國內管理會計學者除了對純會計理論進行探討外,也做了很多基于經濟學理論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會計理論研究中所應用的經濟學理論幾乎都是經濟學,尤為著名的是“過程的控制與觀念的總結”。這一時期,會計學界也引入了西方的一些會計理論,但側重于從會計角度進行規范論述,并沒有涉及過多的經濟理論。此時對管理理論、組織行為學理論等卻引入較多,如“會計管理”的創立以及會計行為學的研究。筆者認為,《會計研究》1992年第6期發表的《科斯定理與會計準則》(劉峰、黃少安,1992),標志著我國會計學者借鑒西方經濟學理論的開始。此后,有會計學者介紹了實證研究方法,瓦茨、齊默爾曼的《實證會計理論》有了中文譯本?!督洕芯俊房d的相當一部分會計論文也是實證會計研究的文章,主要是利用國外成熟的模型對中國市場進行檢驗,其中所用的經濟學理論大都來自于國外實證會計文獻。會計學者對企業理論、產權理論、理論和管制理論等進行了深入研究,發表了一些富有創見的成果。
近年來,公司治理理論成為會計學者應用的主要理論,在會計論文中出現的頻率很高。我國的《會計研究》雜志是一本具有較大影響的學術刊物,該刊自1981年以來,已刊載一定數量的管理會計方面的論文。我們選取1981~2000年《會計研究》上中與管理會計(包括成本會計、成本管理和業績評價等)有關的363篇論文,進行有關涉及基礎理論研究的描述性統計,剔除管理會計與其他理論結合的199個樣本,表2表明,經濟學在國內管理會計研究中出現的次數最多,應用頻率最高。
二、借鑒經濟學的精度、廣度與深度
(一)借鑒經濟學的精度———以研究方法為例
會計的研究方法根源于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規范與實證會計研究像經濟學研究一樣,把規范法和實證法引入會計研究中。下面我們將對經濟學研究方法以及規范會計研究在20世紀的歷史進程與實證會計研究的邏輯推演進行簡單的回顧。最早區分規范經濟學與實證經濟學的是西尼爾,而對實證經濟分析與規范經濟分析做出更嚴格區分的是大衛•休謨,他提出所謂的“休謨判別法”:從事實性、陳述性的說明不能推導出規范性、倫理性的說明,亦即不能從“是”中推導出“應當”。休謨提出了實證經濟分析與規范經濟分析的判別標準,即實證經濟分析研究“是”與“不是”的問題,規范經濟分析研究“應當”與“不應當”的問題。同樣,規范會計研究著重于說明會計“應當是什么”,而不限于說明會計“是什么”,因而規范會計研究不滿足于現有的會計慣例,而是從邏輯性方面概括說明怎樣才是良好的會計實務。規范會計理論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演繹推理法和歸納推理法兩種。
(1)演繹推理法
它是從一定的會計基本概念出發,推導出研究對象的邏輯性結構。演繹法的推導程序為:大前提—推導結論—驗證—具體問題。其主要步驟為:確定財務會計的基本假設或目標;說明會計基本假設或目標對財務會計的指導作用;根據既定會計假設和目標,推導相關的會計基本原則和會計基本概念;以會計基本原則或會計基本概念來指導會計實務,規定會計的具體處理程序。演繹法的優點是,可以保持相關會計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使會計理論的構建具有邏輯嚴密性。其缺點是,推理的正確性取決于假設前提,如果假設前提錯誤,則整個推理得出的理論結構將是錯誤的。
(2)歸納推理法
其特點是,通過對大量現象進行觀察,然后加以分類,從中概括出有關概念的內在聯系,再把它們組織或表述為理論。歸納法的推導程序為:觀察—分類—概括—驗證。歸納法的優點在于,它不受預定的模式束縛,把理論概念或結論建立在大量現象的基礎之上。但是,該方法的正確性取決于觀察對象的代表性。由于選擇觀察對象的范圍和代表性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一定準確。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西方會計理論研究主要是以會計假設為前提,推導出會計原則、會計準則以及會計處理程序。70年代以后,隨著新技術革命、決策理論及行為科學等新興學科向會計領域的滲透,會計理論研究主要以會計為前提,推導出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會計要素、會計確認、會計計量與會計報告的標準。實證會計研究作為一個與傳統規范會計研究特點迥異的研究學派,其目的不在于提出會計“應當做什么”,而在于解釋會計“是什么”、“為何是這樣”,并據以預測未來的會計行為及其影響(羅勇、賈鴻,1998),它是根據實際效用或現實因果關系來選擇會計概念、原則、準則和各種程序。實證會計研究的基本步驟為:(1)提出理論假說和有關假設條件;(2)建立理論模型并得出主要結論;(3)對理論假設模型進行經驗驗證;(4)解釋和預測會計實務。提倡在會計理論中引入實證研究的是美國會計學家M.C.Jensen,他在1976年發表的《關于會計研究和會計管制現狀的反映》中指出:“由于規范的理論占優勢,會計研究是不科學的?!睂嵶C會計研究能解釋已存在的會計現實“為什么會是這樣”,以及為什么會計人員要從事這樣的工作。自1968年鮑爾和布朗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發表之后,實證研究成為西方會計研究的主流,也使得管理會計的實證研究成為可能。管理會計的實證研究可以表述為:實證研究認為會計理論的目標是解釋和預測會計實務,而這也是經濟學大部分以經驗研究為依據的研究的基礎;以對假設的實證檢驗代替研究人員的價值判斷,對預先提出的理論性假設不是進行一般性的推演,而是采用可觀察、可檢驗的實際證據來進行檢驗和說明;實證會計研究以定量分析為主,廣泛采用精準的計量和數理統計分析方法,分析實際數據,對假設進行檢驗,這使管理會計研究的結論具有較高的準確性。
(二)借鑒經濟學的廣度———以理論為例
人是行為人,而委托人是行為影響的一方。人根據契約為委托人做事,委托人依據契約對人給予獎勵。企業的股票持有者與企業經理的角色是不同的,后者是經營(run)企業并做出決策,而前者是在契約簽訂生效后擁有(own)企業,對企業有剩余擁有權(residualclaimant)。剩余擁有權會產生剩余控制權(residualcontrol),這是一種可以后發制人的機動權(Berle&Means,1932)。理論說明,委托人和人有不同偏好,并且都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人具有機會主義行為,這將導致道德風險(Moralhazard)、成本(包括簽約成本、監督成本、保證成本和剩余損失)的產生。1976年,Jensen和Meckling首次提出成本概念,認為成本是企業所有權結構的決定因素,緣于管理人員不是企業的完全所有者這一事實。標準的委托—理論建立在兩個基本的假設之上:一是委托人對隨機的產出沒有直接的貢獻(即在一個參數化模型中,對產生的分布函數不起作用);二是人的行為不易直接被委托人觀察到(雖然有一些間接的信號可以利用)。在這兩個假設下,有兩個基本命題:(1)在任何滿足人參與約束及激勵相容約束而使委托人預期效用最大化的激勵合約中,人都必須承擔部分風險;(2)如果人是一個風險中性者,那么就可以通過使人承擔完全風險(即使他成為惟一的剩余權益者)的辦法來達到最優結果。委托問題的產生有四個原因,即授權和控制權分離、不確定性和分散投資風險、科層組織結構中的信息不對稱以及有限理性和個人能力的約束(向榮、賈生化,2001)。委托人需要一種控制系統來使人按委托人的目標來行事,這種控制系統包括三個部分:決策權的分配(誰負責做決策)、業績計量與評價(向誰報告何種信息)、獎勵與懲罰(收集到的信息與人報酬之間的關系)。契約和決策的形成需要以信息為基礎,而會計和審計正是與這種信息的收集和傳播有關,因此,理論可以用于會計和審計研究中,以分析不同管理會計、財務會計和審計程序的效率特點(ChatfieldM、RVangermerch,1996)。對會計領域問題的研究最有影響的學者有:Holmstrom(1979,1982)、Jensen和Meckling(1976)、Watts和Zimmerman(1978,1983)等。理論可以深入到會計學研究的各個領域(JensenMC,1986),其對管理會計的貢獻在業績評價方面更為顯著。例如,在業績評價指標的選擇中,用理論來解釋會讓我們更深地理解會計基礎與市場基礎、財務基礎與非財務基礎、相對基礎與絕對基礎等矛盾。
需要說明的是,股東雖然可以通過審計者加強對經營者的監督,內部審計、民間審計都對審查會計信息、降低信息風險承擔重要責任,但在現實中,由于內部審計組織不夠健全,地位尚不獨立,民間審計會受到審計委托、審計費用和市場競爭等因素的影響,難以或不愿審查虛假會計信息,甚至出現審計師與企業合謀的問題(陳關亭,2001)。
(三)借鑒經濟學的深度———以產權理論為例
我們首先對產權、交易等概念的歷史演進及重要性做一個簡要回顧,然后闡述管理會計借鑒制度經濟學的必要性。完全競爭模型被構建出來,該模型的基本前提假設,如理、公司的規模不經濟等,都是非常著名的。其假定還有一個與產權相關的隱含假定是支撐完全競爭模型的基礎:商品的供給與需求是決定價格的市場條件,對它們的利用反映了私人產權的制度安排;要實現完全競爭,所有的稀缺資源必須是私有的、明確的,并被有保障地擁有。這是從完全競爭模型或者近似完全競爭的模型中推導出的結果,也是由私人分散控制資源而引起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認為,產權制度隱含在完美的假定中,在對與價格具有同樣作用的因素的研究中,對產權安排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1934年,康芒斯在《制度經濟學》中提出交易的范疇。他認為,“使法律、經濟學和倫理學有相互聯系的單位必須本身含有沖突、依存和秩序這三項原則”,“這個相互的單位便是交易”,“一次交易,是制度經濟學的最小單位”,交易“不是實際交貨那種意義的物品交易,它們是個人與個人之間對物質的未來所有權的讓渡與取得,一切決定于社會集體的業務規則”,“交易是所有權的轉移”。1937年,羅納德•科斯在《企業的性質》中第一次提出交易成本。之后,科斯在《社會成本問題》中提出著名的“科斯定理”,即“在完全競爭條件下,私人成本將等于社會成本”。后來有學者將其擴展、引申為:如果市場交易費用為零,不管權利初始安排如何,當事人之間的談判將使資源配置實現最優;如果交易費用不為零,不同的產權安排會帶來不同效率的資源配置,可以通過明確的產權之間的自愿交換來達到資源配置的最佳效率。
為了優化資源配置,制度對產權的初始安排和重新安排是必要的??扑苟ɡ碚f明,通過改善企業內部組織制度和企業產權制度,可以不斷地降低企業內外部交易成本,提高企業效益。然而,交易、契約、產權的關系如何?哪些類型的交易適合于企業合約安排?哪些類型的交易適合于市場合約安排?威廉姆森(1985)從資產專用性、不確定性和交易頻率三個方面區分了交易類型,認為涉及高度專用性資產且經常重復發生的交易,適合于在企業內部進行。顯然,資產專用性對于為何通過企業配置資源給予了很好的解釋,但它不能解釋威廉姆森提到的作為“賣者”的企業為何存在。
借鑒制度經濟學的發展與邏輯演進,管理會計的現代應用必須滲透到制度經濟學提及的眾多理論(如交易成本理論、產權理論和制度安排等),否則,“如果沒有產權的界定、劃分、保護、監督等規則,沒有產權制度,產權的交易就難以進行,產權制度的供給是人們進行交易、優化資源配置的前提”。
三、經濟學對管理會計的啟示
(一)實證研究(計量經濟學)的精度———對現代管理會計研究的啟示
無論管理會計(作業成本會計與作業成本管理、綜合記分卡、KAIZEN成本計算、產品生命周期成本計算、行為會計、環境和戰略管理會計、智力資本管理會計等)的發展趨勢如何(余緒纓,2001),無論管理會計研究的內容由內深化與向外擴展如何并舉,無論管理會計的選擇指標從滯后性向前導性怎樣轉變,無論管理會計的貨幣性與非貨幣性分析怎樣結合,現代管理會計的特點、重點及難點研究,都需要計量經濟學的背景支持與后臺支撐。計量是會計的一種屬性,也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二)理論(信息經濟學)的廣度———對現代管理會計的詮釋
傳統的管理會計都假定信息是無成本的,或者至少不存在因信息而導致的成本差異。但是,信息經濟學理論表明,任何信息都有其特定的成本,信息成本因具體情況而異,信息系統只能根據具體情況來加以選擇。理論在信息經濟學的基礎上,從委托人與人獲取信息的角度,結合人的行為因素,在管理會計中得到應用。
1.有助于管理會計人員在備選決策方案中做出正確選擇
在理論體系中,管理會計信息可以為兩種不同性質的目標服務:(1)用于優化委托人或人將采用的決策的環境進行事前評估,即修正信息;(2)用于評價決策執行的結果,以便在委托人或人之間按照契約的規定來分享上述成果,即業績評價。決策前信息和決策后信息的作用以及對委托人和人利益的影響,有助于管理會計人員在備選決策方案中做出正確的選擇。例如,業績評價與激勵人的最優努力相關,而人的努力不能被直接監督,如果沒有建立業績與報酬相聯系的、能夠反映績效的管理會計信息系統,就不能激勵人為委托人而努力工作。
2.對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出現偏差的原因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釋
管理會計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應用都面臨現代企業存在的一系列委托關系:董事會與經營者之間的委托關系、股東與董事會之間的委托關系、企業經營者與會計部門之間的委托關系、股東與審計者之間的委托關系等。從委托的機制來看,這種錯綜復雜的關系決定著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出現偏差的可能性與原因。
(1)委托人與人的目標、利益、風險不同
由于所有權與控制權彼此分離,現代企業存在著一系列關系。委托人和人因各自利益、目標不同,所承擔的風險也各異,在某些情況下,一方追求效用最大化時,會損害另一方的效用最大化。
(2)契約的不完備與信息的不對稱
會計實務的變化難以預料,這不可避免地使會計法規、會計準則的制定存在滯后性。這些法規、準則不可能把會計實務中所有的情況都包括在內,只能對會計的總體目標、總體原則以及不同的會計處理方式做出規定,而對會計處理程序和方法的規定則相對靈活,這使人在進行會計信息披露時有很大的變通余地。契約的不完備再加上信息的不對稱,使得人可以利用占有會計信息的優勢和契約的缺口,選擇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會計程序及會計處理方法,對會計信息進行“加工”,對自身的業績進行夸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會計信息的質量。
(三)產權理論(制度經濟學)的深度———對現代管理會計的提示
1.從交易費用的定性到定量分析
制度經濟學的研究深度已經滲透到管理會計研究層面能夠涉及的深度,如產權理論涉及的交易成本概念就屬于制度經濟學的內容。在交易成本理論中,交易成本包括外部交易成本與內部交易成本,涵蓋了監督成本、信息取得成本、組織制度成本以及不確定性原因引起的成本等。這些都可以歸結為機會成本,即選擇不同制度形式的生產或消費所損失的機會成本。在成本管理會計理論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機會成本理論,這里的機會成本是指選擇最優方案而舍棄次優方案所喪失的收入,其實質是選擇不同企業組織形式、生產要素配置與管理方式的問題,它貫穿于投資決策、生產組織和產品銷售等過程,是既定制度約束條件下的機會成本。對企業交易費用、機會成本在定性基礎之上進行定量研究,已成為管理會計的核算分析內容。制度經濟學研究正在更為深入地展開,將會為管理會計的領域開辟新的研究空間。
2.以資產的流動性劃分資產到從專用性角度劃分資產
資產的分類一般都遵循一個原則:以資產的流動性為標準,對資產進行分類和管理。按流動性劃分資產存在的一個很大問題是,信息使用者既不能獲得關于無形資產的準確價值計量信息,也不能獲得有價值的評估信息。其原因是:(1)存在不能獨立存在的無形資產,這些無形資產與企業的有形資產相結合無法分離,而能夠分離的無形資產價值又往往是在企業經營有形資產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所以人們難以清晰地界定其范圍;(2)流動性劃分與無形資產的相關程度很低,按照流動性進行劃分的資產雖有利于描述有形資產的特性,但不能有效地描述無形資產的特征,也就是說,流動性與無形資產的相關程度很低,信息使用者如果僅利用現有的財務報告信息,是很難評價無形資產價值的。資產專用性并不是為描述無形資產而提出的,但從會計的角度看,專用性對資產進行另一種分類,能夠從財務報表中挖掘更多信息。我們可以對資產的專用性進行一下回顧。
1985年,威廉姆森將描述交易的主要維度分為資產專用性、不確定性和交易次數。資產專用性,是指為支持某項特殊交易而進行的耐久性投資。專用性資產一旦被用于某種交易,它就無法在不發生巨大損失的前提下轉移到其他交易中。由此可見,資產專用性表明資產有專門用途,其收益依賴于它所支持的專門交易。資產專用性包括地點專用性、實物資產專用性、人力資產專用性、完全為特定協議服務的資產專用性以及名牌商標資產的專用性。交易的不確定性,是指由于交易雙方的協議不可能完全,在交易過程中就可能因為一方的機會主義行為而出現一些預料不到的情況。在雙方進行了專用性投資的情況下,由于不確定性的存在,雙方的交易關系更加復雜化,進而出了對契約關系進行調整的要求,并因此對組織與交易的匹配關系產生影響。交易發生頻率,是指交易雙方進行交易的經常性或重復程度。采用垂直一體化方式,能夠提高契約關系的穩定性和調整性能,但垂直一體化會增加組織管理費用。因此,只有對較高頻率的交易實行縱向一體化,在經濟上才是合理的。需要補充的是,考量交易的另一主要維度應涉及交易效率,交易效率對分工水平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它隨合約自、合約結構的優化、產權保護程度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而提高。
四、結語
綠色會計是一個新興的概念,又稱為環境會計,是以貨幣為最主要的計量單位,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對環境污染、開發、防治等支出成本進行計量和記錄,同時對維護環境和進行開發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進行科學化、合理化地計量和評估,進而實現對環境績效以及相關活動影響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全面評估的新興學科和方法。綠色會計在發展過程中綜合運用經濟學和會計學的相關知識,以科學有效的價值管理為手段,進而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相統一的最終目的。作為會計學的延伸與發展,綠色會計是會計理論與環保問題相結合而催生出的,其與現代意義上的會計學具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但是由于環境和資源利用等問題,致使綠色會計具有差異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綠色會計在經濟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二、基于低碳經濟的綠色會計存在的問題
(一)綠色會計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
低碳經濟背景下,綠色會計的發展存在的最主要的問題是其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主要有如下幾方面的原因:首先,綠色會計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對其研究有待于進一步深入,其不同于傳統的企業會計,這對我國進行相關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其次,綠色會計因其實施的效果需要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才能顯現,我國絕大多數企業都是以追逐利潤為主要目的,其不惜以資源耗費和環境污染為代價換取經濟利益,很多企業并沒有真正實施綠色會計的計量與評估,這給相關法律法規的實施帶來了困難;最后,低碳經濟下的經濟總量仍然是目前衡量我國各級政府績效的重要標準,地方政府為了實現經濟效益的增長,往往忽視低碳經濟綠色會計的作用,一味追求經濟增長,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的動力很小?;谝陨蠋追矫娴脑?,我國綠色會計在發展與應用過程中存在著很大的困難。
(二)綠色會計重視程度不夠。
綠色會計以宏觀經濟作為發展理念,對企業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社會影響進行綜合評估,其本質是以環境保護為視角實現經濟的健康發展,而不是主要計量企業的經營績效。其在關注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環境保護,目前對綠色會計的重視程度不夠的原因主要來自政府和企業兩個方面,我國經濟在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的同時是以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為代價的。長期以來,政府和企業并沒有真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一味追求經濟的高效增長而忽視環境保護,綠色會計更加注重環境效益,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必須要使得政府和企業支出額外的資金,這是企業和政府不愿看到的,兩者并沒有真正地將綠色會計運用到經濟發展上,對其沒有真正的重視。
(三)綠色會計的實施缺乏規范與完善。
我國目前對綠色會計的研究遠遠落后于先進國家,在相關制度設計與實施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之處,這使得在日常的會計實務中沒有完全對綠色會計的要素進行規范,相關的制度與準則很不到位,其實施存在一定的困難。首先,企業的會計行為具有信息不完全性,沒有對外披露所有的會計實務,這就很難對其行為進行約束和規范;其次,目前相關性的法律法規還處在醞釀期,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保障綠色會計的實施,保障力度不夠也是其難以全面實施的重要原因;最后,在現有的法律基礎上,很多企業往往忽視環境效益而只追求經濟利潤,其在一定程度上漠視與綠色會計相關的法律法規,這也給綠色會計的推行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四)綠色會計的信息披露缺乏監督。
對綠色會計信息的披露進行嚴格的監督是保證其順利實施的重要方法,但是目前我國相關的監督機制很不健全,企業出于自身的經濟利益,在進行會計信息的披露時缺乏一定的科學性、真實性與公允性。由于信息不完全性,社會大眾與政府部門很難對其披露的信息進行深入地有效監督,使得很多企業能夠隱瞞會計信息,給企業帶來了一定的操作空間,綠色會計的信息披露監管的失效,導致綠色會計的發展受阻。
三、推行綠色會計的措施
(一)完善綠色會計相關的法律法規。
法律法規的完善是保證綠色會計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全面推行綠色會計的同時必須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各級政府部門要通力合作,將綠色會計的核算與監督機制納入《會計法》當中,以法律的形式來確定和鞏固綠色會計的作用和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時,要進一步制定和實施綠色會計準則和相關的法律制度,將經濟發展過程中與環境相關的因素全部列入會計要素中。設立專門的相關性的綠色會計制度,對相關的法律制度進行一定的拓展,確保綠色會計在實施過程中有強有力地法律法規作為保障。
(二)加大綠色會計的宣傳、執法力度。
綠色會計作為新興科學,還沒有在社會中被廣泛地運用,人們對其的認識度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其執行力度較一般的企業會計較小。在推行綠色會計的過程中必須要注意加強對綠色會計的宣傳與執法力度。一方面,要通過對政府、企業和社會大眾進行綠色會計知識的普及,使其充分認識到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以及綠色會計實施之后對于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綜合效益,使得全社會增強對綠色會計的認可度;另一方面,在既有的相關法律制度的前提下,要加大綠色會計實施的執法力度,要以嚴格的法律保障其順利實施,對于沒有實施綠色會計核算的高污染、高耗能企業進行嚴格的處罰,使其充分認識到實施綠色會計的重要性。只有從宣傳和執法兩個角度共同出發,才能使綠色會計得以快速的推行。
(三)逐漸統一綠色會計的實施規范。
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具有很大的差異,各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指數也具有很大的不同性,這使得我國在實施綠色會計核算時的難度進一步增加,其實施規范的制定具有很大的困難,因此必須要在綜合經濟發展與環境效益的基礎上逐漸統一綠色會計的實施規范,在全國各地區各企業實行統一的綠色會計實施規范,比如在對企業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進行對比分析時要參考統一的標準,依據統一的原則,在相關的政策法規的指引與保障下逐步全面開展綠色會計,以保證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四)加強綠色會計信息披露的監督。
管理會計的應用與推廣,其關鍵還是人才的使用,需要一批專業的管理會計人員?,F在,很多的企業領導并不具備系統地現代企業管理知識,甚至根本不懂什么是管理會計。同時,企業財會人員的素質普遍不高,中高級職稱的會計人員年齡一般偏大、知識不斷老化,很難把新的財會管理理念應用于實踐。高素質綜合性管理會計人才的缺乏,是企業不能有效應用管理會計的重要因素。
二、解決對策和方法
1.全面構建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管理會計要發展成一門成熟的學科,一定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去構建管理會計理論體系與方法體系。首先,構建管理會計的理論基礎。管理會計是立足于我國社會生活實際和企業自身的特點,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點和現代企業特點,通過對企業財會管理中遇到的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形成一套既能指導實踐,又能為管理會計提供指導和應用的理論知識。其次,完善管理會計的方法體系。管理會計人員一定要理順與其他會計的關系和區別,在理論上解決管理會計體系的界定,確立管理會計的管理體系。同時管理會計現在呈現出與多種學科交叉融合的發展趨勢,進而不斷拓寬管理領域,逐步完善管理會計方法體系。隨著現代企業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創新,管理會計必將以新的理念和方法來適應企業發展環境的變化,改革和完善原有技術和方法,摒棄目前陳舊落后的管理理念。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實地研究”和“案例探究”,進而有效地總結實踐中的管理經驗,并有效的歸納,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知識,反過來又有效指導于我們企業管理,進而形成有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
2.積極創建良好的企業外部環境良好的外部環境是企業應用和推廣管理會計制度的前提。通過不斷深化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完善市場經濟體系,使我國企業有效建立了現代管理制度,改變了原先企業只追求盲目擴張的粗效性管理模式,建立了管理效益性管理模式,使企業明白了只有依靠先進的管理模式才能保證企業的競爭力,進而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使企業運用管理會計成為其良好自律行為,進而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有效推動管理會計的應用和推廣。
3.不斷提高管理會計人員的素質我們要成立專門的管理會計部門和設置專職的管理會計人員,這是實行和應用管理會計的重要保證。管理會計機構要獨立于財務會計,充分發揮它的綜合管理職能。高素質的管理會計人才是培養現代管理會計的有效保證。
管理會計就是對企業成本進行管理,我們要突出管理會計的“管理”職責,弱化管理會計的“會計”身份。因此我們要加大整合力度,對管理會計內容進行徹底剖析,使它回歸到成本管理應有范疇之內。
網絡時代的到來,加快了人們的工作效率,如果會計工作還是利用傳統的手工的技術,那就會影響企業的發展和整個會計行業的發展。隨著網絡的出現與普及,也新興起了很多行業,電子商務就是在網絡發展起來后出現的,現如今電子商務正風靡全世界,而這些新的事物的出現影響著很多傳統的經濟方式?,F在網絡經濟的發展改變了社會的生產結構與勞動結構,也打破了原有的經濟組成,而會計行業是受影響較大的行業之一。在企業中,網絡經濟的發展也沖擊著會計的發展,改變了會計核算的模式,使傳統的會計理論也發生了變化,在現在企業的發展中會計行業正在慢慢的發生變化,企業的會計一定要緊跟網絡經濟的發展,這樣會計才能發展的越來越好,反之,如果沒有適應網路經濟的發展,那網絡經濟就會對會計的發展產生阻礙作用。本文就是針對網絡經濟的出現對會計基礎理論存在的影響進行探討。
2網絡經濟的特點
在對網絡經濟及其與傳統會計基礎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之前,應該對網絡經濟的特點進行研究。網絡經濟的本質是在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之下,隨著網絡社會經濟發展不斷產生積極影響和推動作用的同時,以網絡信息產業為主體而產生的一種經濟形式。它以知識的信息化為中心,在網絡信息發展的基礎上,是服務的生產者和客戶之間的距離大大縮短,節省服務交易過程中其他環節所花費的時間與成本,從而更快速更高效地完成資金與服務的商業價值進行轉變。它具有以下特點:網絡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作為網絡產業硬件基礎的微電子技術發展越來越快,功能日益強大,軟件技術迅猛發展,網上信息流量成倍增長,網絡產品不斷涌現;網絡已成為全球最熱門的投資;網絡產業將崛起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業;電子商務發展前景廣闊。
3網絡經濟的產生和發展對傳統會計的影響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網絡已經對人們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它改變著很多人的觀念,使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從傳統的意識層面得到改變,同時也對傳統的工作生活方式產生的沖擊和挑戰,其中就包括對傳統會計的影響。網絡經濟對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可以說是會計行業中一個質的飛躍。下面就來了解一下網絡經濟的產生和發展對傳統會計的影響。
3.1網絡經濟對傳統的會計模式提出挑戰
傳統的會計模式雖然是建立在借貸記賬法、歷史成本原則和權責發生制基礎上的,它以企業有形資產的確認、記錄、計量、報告為核心,沒有考慮網絡經濟的新特點。在進入網絡經濟時代以后,由于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物質資產的作用減弱而知識資產的作用增強,企業資產的增值和財富增加的主要作用不是物質資產,而是取決于知識資產。這時,信息使用者所關注的重點,也不再是企業的“現金流轉”,而是轉向“知識增進”。知識資產作為企業財富增加的主要直接力量,由于其資本和所有者屬于同一主體。企業所有者地位的變遷,必然要求會計的目標進行變革,形成以計量企業主體資源、權益的變動情況、收益的形成過程和有效控制企業組織內部的人力資源為主的企業主體性會計目標模式。
3.2網絡經濟中對傳統會計假設的沖擊
會計主體的外延不斷變化,“網絡公司”、“虛擬公司”使得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不僅僅是傳統會計主體假設下的實實在在的企業,而使會計豐體對應于“虛”和“實”兩個之間。網絡經濟?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經濟的出現及迅速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企事業單位運用國際互聯網和電子商務進行生產和交易,企業的經濟活動由此產生巨大的變化,使傳統的會計假設環境發生了很大改變,傳統的會計假設理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網絡經濟條件下,傳統會計假設理論受到沖擊的主要表現:(1)關于會計主體的假設。網絡經濟條件下母子公司企業集團的會計主體具有雙重性。網絡經濟條件下,母公司下設若干個表現為獨立會計主體的分支機構、若干個負責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事業部和若干子公司,使得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難以把握,處于一種模糊狀態,其外延不斷變化,結構和功能都有極強的不穩定性。這種由于控股而形成的母子公司的企業集團,會計主體具有雙重性,對傳統的會計主體假設是一個沖擊;企業有關會計信息,需要突破傳統會計實體延伸到企業外部。網絡經濟本身的特點決定了會計報表在提供會計信息時的不完整性、局限性。(2)關于持續經營假設。兼并浪潮的進一步興起,增加了單個會計主體失去持續經營的可能性。并購能使企業在極短的時間內聚集發展所需資金、規模,而不必通過漫長的積累之路,因此并購成為趨勢不可避免,兼并浪潮迭起,持續經營假設受到挑戰;現代經濟中,競爭愈演愈烈,風險日益增大,企業面臨破產、清算的可能性加大。網絡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稍有不慎,就可能面臨破產、清算,持續經營假設再次受到沖擊;虛擬公司的興起及迅速發展對持續經營假設提出了最直接的挑戰。
4結束語
1.1低碳經濟對企業會計核算的影響
對于碳排放權而言,從實質上來說它是企業的一種固定資產,但是這種固定資產又與企業其他普通資產有所不同,它為企業帶來的利潤是無形的,不能用企業的財務指標進行衡量,而對于不同的企業來說,所使用的會計處理方式也將不同,處于發展中的企業對碳排放權的很看重,往往需要較大的碳排放權,此時,政府將配給企業碳排放權,對此,可以將碳排放權作為其自身的重要無形資產來進行核算,而對于一些碳排放權大的企業來說,可以將其對外賣出獲得利潤,作為自身的業務收入。
1.2低碳經濟對會計信息披露的影響
發展低碳經濟對企業會計披露具有重大的影響,企業的會計信息披露是指企業在會計管理工作的過程中,為提高企業會計管理的效率,從而建立的一種監督、計量機制,它是由財務、稅務、管理這三個部分組成的,而對于這三個部分中的財務披露來說,它是企業進行會計披露的重點和難點,對企業的財務進行披露,能夠為企業的盈利程度、經營現狀、發展前景等進行高低好壞的評價,就財務披露而言,它是企業管理事務的基礎。能夠讓企業的管理者和政府等機構真正的了解、分析、確認、測量出企業各項活動的收入利潤和成本支出,更好的計算企業為自身和社會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2.當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中企業會計的發展現狀
就當前來說,我國的眾多企業還是根據以往的生產經驗、生產設備以及生產方式對資源進行大量的開發和使用來實現企業的利潤最大,因此,企業要想發展低碳式經濟,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改變自身原有的舊設備和舊生產方式,使用高效能、高環保、高清潔的機械設備來開發資源,做到高產出,高回報。這種生產模式的改變對企業而言是一個重大的抉擇,因為企業改變原有的生產方式和生產設備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將需要企業事先投入大量的資金和管理,如果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這對企業來說是一次巨大的損失,這也將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利潤,而對于不打算使用新設備和新的生產方式,還繼續使用傳統的生產模式的企業來說,在以后的發展中會有更大的隱患和問題,在傳統的生產模式中,企業必會消耗更多的資源和產生更嚴重污染,雖然不需要花費資金去購買新設備,但從長遠的眼光來看,企業放棄了更大的利潤,不利于企業長期的可持續的發展。
3.發展低碳經濟下企業會計所面臨的困難
3.1沒有健全的法律體系
在我國目前的法律里,對低碳經濟體系的構建方面還沒有與之相應的法律條文相匹配,這就導致了低碳經濟下企業會計的核算和計量方面沒有統一的規則和規定,使得我們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降低了有效性,不能對相關的信息和質量有絕對的保證。
3.2專業人員過少
在當前低碳經濟中企業會計發展的初期階段中,一方面,我國對于這方面的人才培養不夠重視。另一方面,對人才的高要求使得企業很難聘請到專業的人才去為企業所服務。
3.3理論基礎少
我國低碳經濟處于發展初期,會計體系缺少理論作為基礎,這種不全面的認知,使得企業對低碳經濟下的企業會計很難理解和應用,同時也沒有相關的具有權威性的文件和論述去支持體系,這會導致在實際的運作中不具有說服性。
4.企業會計在低碳經濟大環境下的發展策略
4.1完備法律政策,發展低碳經濟下的企業會計
我國應逐步建立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機制和法律,樹立企業和個人對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同時,政府還應該與有關鑒定機構相協調,建立起標準、公正、正確的資源開發和利用的規范體系,嚴格控制和規劃各企業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做好會計記錄和對會計信息披露,從而實現企業節能減排的目標實現。
4.2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培養,提高會計核算的水平
企業、會計事務所及各個培養專業會計人才的地方要積極培養低碳經濟下的會計專業人才,在提高會計專業技能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對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學習,培養會計人員的責任意識,更好地指導企業對于低碳經濟下的會計工作的發展。
4.3增強環保意識,倡導低碳活動
在生活中,我們要大力倡導低碳生活,增強每個公民的環保意識,同時增加公眾對低碳會計信息的了解和需求,讓他們了解到低碳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企業會計體系的支持,并且要求相關企業披露會計信息和會計核算,提高企業的社會輿論壓力。在政府給予補助的同時增加企業自身的低碳會計信息的披露,促使企業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的發展。
5.總結
1.1預算會計的概念
預算會計,或稱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包括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支出五大要素,是適用于各級(中央、省、市、縣、鄉)政府、行政單位、事業單位的經濟信息系統。對政府財政總預算和和行政事業單位預算執行情況起到監督和核算的作用。
1.2預算會計的特點
1.2.1經濟職能
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因為預算會計主要是對政府及企事業單位各個經濟活動的記錄,所以預算會計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政策的影響。政府通過預算會計的核算信息,參與國家經濟宏觀調控,促進市場優化資源配置,達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最終目的。
1.2.2不追求結余
由于預算會計的主體是非營利組織,一切經濟活動都是為了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并不以追求本身的結余為目的,從而并不把結余作為單獨的一個要素,而是以其反映有效的會計信息。
1.2.3原則性較強
由于預算會計直接影響著整個國民經濟,所以對其有更高的要求,必須做到核算方法一致、核算時間及時、??顚S玫?。
1.2.4以現金實付制作為主要的核算基礎
由于現金實付制過程簡單,基本可以滿足我國政府對財政監督的狀況,所以以現金實付制為核算基礎。但隨著市場經濟的完善,正在逐步嘗試權責發生制。
1.3預算會計的職能
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行政單位職能的增加,預算會計的職能也發生了變化。在過去的計劃經濟時代,預算會計以監督、核算及反映為主要職能。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確立,經濟秩序的規范對預算會計有了更高的要求,從而預算會計的職能有所拓寬。為滿足事前預警,事中控制監督,事后正確反映的需求,預算會計的職能發展為核算、反映、監督、預測、監控、參與決策。
2企業會計的概述
2.1企業會計的概念
企業會計是主要記錄財務信息的經濟系統,以從事各種經營活動的企業為主體。企業通過企業會計核算的信息,以為企業獲取利潤為最終目的,是與政府與非營利性組織會計不同的經濟管理活動。
2.2企業會計的特點
2.2.1靈活性強
由于企業會計為某個企業服務,在不違反法律和準則的前提下,各企業或公司可根據自己需要,靈活反映實際情況。
2.2.2核算基礎以權責發生制為主
把權責制作為企業會計核算的基礎,企業能夠清晰明確地了解某一時期本企業的盈虧狀況和主要的經濟活動,便于企業做好計劃及策略,降低風險,增加利潤。
2.2.3以獲取利潤為目的
企業會計為某一個企業生產服務,最終目的是促進企業健康發展,提高企業的競爭力,獲取最大的利潤。
3會計核算
3.1.1預算會計核算的簡述
(1)各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在財政總預算的指導下進行核算。由于財政總預算居于主導地位,有將各類財政收入、支出和結余清楚反映的必要性,因此在財政總預算的核算中,有不同的體系,如財政預算收支系統、基金運作收支系統等,并且各個體系不可混淆。(2)各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主要是為省、市等經濟活動提供預算,接受省、市的預算草案,并向上級申請撥款,再分配給省市各級單位。因此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有很強的計劃性。
3.1.2預算會計核算的原則
(1)保證核算的真實性。特別是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在使用撥款和監督的職能時,必須根據真實的經濟業務。(2)保證核算的時效性。由于預算會計有著宏觀調控的經濟職能,因此在核算時既不能提前,也不能延后,必須準時、及時地進行核算。(3)保證核算的準確性。與企業會計不同,預算會計重在財政預算,影響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要做到預算誤差最小,保證核算準確性。
3.2企業會計核算
3.2.1企業會計核算簡述
企業會計記錄企業從事經濟活動過程的狀況,為企業運營提供有效數據,準確反映企業盈虧,也是企業繳稅的憑證。
3.2.2企業會計核算的原則
(1)依法進行會計核算。由于企業的盈虧決定著繳納的稅額,所以部分企業在核算會計時進行偽造,以期利用不正當的手段使利益最大化,這種行為損害了國家的利益,要堅決進行強有力的打擊、制止。根據現行的《會計法》,任何單位或個人以任何手段變造會計憑證,都將受到嚴厲的處罰。
(2)在進行企業會計核算時,要滿足以下幾方面的需求:國家方面,企業會計信息準確、可靠,滿足國家維護經濟秩序的需要,滿足國家依法進行稅收的需要;合作方方面,合作方根據會計核算了解企業財務狀況,決定合作方向;本企業方面,根據會計核算信息,企業內部制定發展計劃、戰略部署。
4預算會計與企業會計在核算上的差異
4.1核算目的
預算會計核算政府部門及各級非營利性組織收入、支出等,以優化市場經濟資源配置,發展經濟為最終目的;企業會計核算為企業提供信息,記錄企業運營盈虧,最終目的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4.2核算基礎
由于預算會計核算的目的不是反映組織的盈虧,所以主要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清晰、簡單,易于處理;相反,企業通過會計核算來確定某一時期內企業的經濟狀況,所以權責發生制更能實際地反映。
4.3核算內容
預算會計核算內容是整個國家經濟事業,內容復雜,涉及各個方面;然而企業會計核算僅以本企業為核算內容,不涉及其它信息,相對較為簡單。
4.4核算過程
預算會計主要核算經濟行為未發生前,對其進行預測和計劃;而企業會計的核算過程包括行為前的預測、行為中的記錄和監督、行為后的計劃及策略。
5結語
【關鍵詞】知識經濟;無形資產會計;計量;特征;信息披露
知識經濟,通俗地說就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知識經濟是一個新興的產業,是一個經濟時代的標志,是一種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經濟形態,是工業經濟高度發達的產物。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無形資產已成為企業的一項重要資源,擁有無形資產就掌握了獲取超額收益的能力,無形資產將成為企業21世紀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源泉。無形資產作為最活躍的因子,在企業資產中的比例在快速地增長。從會計學角度來看,知識經濟的最大特點是企業擁有的無形資產占全部資產的比重越來越大。會計所處的環境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傳統的無形資產會計提出了新的挑戰。傳統會計核算以有形資產為核心,不確認無形資產或雖確認但低估無形資產,而在無形資產占主導的知識經濟時代,若仍以有形資產的會計處理方法去套用無形資產,將會導致決策失誤。如何能夠在適應知識經濟的條件下,對日漸增多的無形資產作出準確的確認、計量、報告對確定企業價值具有重大意義。
一、知識經濟特點與無形資產概念的拓展
(一)知識經濟特點
知識經濟是以智能為核心的人力資源的占有、配置,以科技為主的知識的生產、分配、創新和使用的一種經濟。知識經濟的繁榮是直接取決于知識或有效信息的積累與利用。知識經濟的基本特點主要有:(1)知識是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其他生產要素都必須靠知識來更新。(2)投資方向由有形資產轉向無形資產。(3)生產方式由集中化、大型化轉變為分散化和類性化。(4)國民經濟可持續性發展。(5)經濟文明的標志發生根本性變化。知識經濟時代的標志是高速、互動、傳遞信息、共享知識的網絡化。
(二)無形資產概念的拓展
在知識經濟時代,無形資產的概念呈現日漸拓展之勢。雖然有關無形資產,世界上目前尚無統一定義,各國眾說紛紜,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無形資產的概念也將沿著無形的固定資產――無形的長期資產――非貨幣性固定資產――非貨幣性資產――非貨幣性經濟資源等這樣的一個軌跡向前發展,不斷拓展。無形資產概念包含“權”“、密”、“名”、“譽”四部分,具有無形性、長期性、非貨幣性、獨占性、超額收益性、不確定性和可轉讓性。
二、知識經濟下無形資產的地位及其確認條件
(一)無形資產的地位
21世紀,人類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無形資產在經濟發展中,在企業的收益實現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無形資產的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企業的生產經營除了必須依托有形資產外,也離不開無形資產?!盁o形資產的積累被看作是維持企業競爭優勢的根本”。以美國為例,很多企業中的無形資產的比例已經高達50%-60%。微軟公司對應用軟件作出的重大貢獻使其獲得巨額收入。由此可見,無形資產是當今社會的主要生產力要素。無形資產既能為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又是對外投資的重要方式和增強企業技術經濟實力的重要途徑。
(二)無形資產的確認條件
知識經濟時代,無形資產如何確認并記入有關賬戶呢?這里就產生一個無形資產確認條件的問題,即滿足什么條件的無形資產項目才能作為企業無形資產人賬。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無形資產原則公告”(草案)認為,只有滿足與該資產項目相聯系的未來經濟利益可能流入企業且已被證實有充足的資源,并能夠可靠地計量該資產項目的成本。
1.產生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
資產最基本的特征是產生的經濟利益預期很可能流入企業,如果某一項資產產生的經濟利益預期不能流入企業,就不能確認為企業的資產。對無形資產的確認而言,如果某一無形資產產生的經濟利益不能流入企業,就不能確認為企業的無形資產;如果某一無形資產產生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并同時滿足無形資產確認的其他條件,企業應將其確認為無形資產。例如,企業外購一項專利權,從面擁有法定所有權,使得企業的相關權利受到法律的保護,此時,表明企業能夠控制該項無形資產所產生的經濟利益。在實際工作中,無形資產是否很可能流入企業,應當對無形資產在預計使用壽命內可能存在的各種經濟因素,作出合理估計,并且應當有明確證據支持。在進行這種判斷時,需要考慮相關的因素。比如,企業是否有足夠的人力資源,高素質的管理隊伍,相關硬件設備等來配合無形資產為企業創造經濟利益。最為重要的是應關注外界因素的影響,比如是否存在相關的新技術,新產品與無形資產相關的技術或利用其生產的產品的市場等。
2.成本能夠可靠的計量
成本能夠可靠的計量是資產確認的一項基本條件。對于無形資產而言,這個條件顯得十分重要。比如,一些高科技領域的高科技人才,假定其與企業簽訂了服務合同,且合同規定其在一定期限內不能為其他企業提供服務。在這種情況下,雖然這些高科技人才的知識在規定的期限內預期能夠為企業創造經濟利益,但由于這些高科技人才的知識難以準確或合理辨認,加之為形成這些知識所發生的支出難以計量,從而不能作為企業的無形資產加以確認。
三、知識經濟下無形資產計量范圍的擴展及成本特征
(一)無形資產計量范圍的擴展
知識經濟條件下資源投人的無形化特征決定了無形資源的計量問題在未來會計計量中日益重要的地位,這種無形化特征也必將智力資源和智力產品的計量納入到無形資產的計量問題中來,而不管確認結果如何。對于智力資源和智力產品來說,其計量問題正如自創商譽的確認問題一樣,是會計計量的難點,同時也是爭論的焦點。智力資源和智力產品計量的困難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其一,企業為獲取智力資源和智力產品(尤其是自創的或經營中逐步形成的)所發生的耗費難以辨認和計量。這主要表現在:(1)企業給予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勞動報酬及獎勵數額常常不能真實反映這些人所擁有的知識和智力的價值,也不能反映這些人在培養和成長過程中的成本;(2)列入確認范圍的人員界限劃分無明確的標準;(3)智力產品創造中發生的耗費常常很難與企業日常經營活動的耗費相區分,人為的分配又往往缺乏客觀的依據從而帶有主觀隨意性;(4)智力產品形成過程中智力資源的使用具有非消耗性。因而不存在智力資源消耗的計量問題。退一步講,即使可以計量其消耗,又該如何把握計量尺度以保證計量結果的可靠性呢?現行會計實務中,將研究費用直接計入當期費用而不是予以資本化、對企業的專有技術不予確認和對自創商譽不予確認等做法雖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也不能忽視對其入帳價值確定困難這一特殊因素。其二,智力資源和智力資產的未來收益能力和期限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智力資源和智力產品成本確定的困難并不意味著對其無法計量,在會計的發展歷史上,人們創造并使用了包括歷史成本、現時成本、可變現價值和現值在內的多種計量屬性,以便對會計要素依照不同的目的和要求進行計量。資產的重要特性在于其未來的收益性,所以可根據其提供未來收益的能力確定其價值。智力資源和智力產品的價值不在于其成本的高低,而在于其提供未來經濟利益的能力大小。因而,根據其未來提供收益或現金流量的現值作為入帳價值,應為理想的選擇。但如何對其產生的未來收益或現金流量的數額及期限進行確定,實在是包含了太多的不確定因素,這又大大地增加了計量的難度和計量結果的不可靠性。其三,對于企業會計期末擁有智力資源和智力產品的再計價困難。知識經濟條件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知識、新發明和新技術層出不窮,智力產品的種類不僅繁多,而且其更新換代速度的加快,導致智力資源和智力產品價值易變性極大,今天對企業非常有用的生產技術可能會隨著新技術的出現而在后天變得一文不值。這種情況下,如何及時地反映企業擁有的智力資源和智力產品的價值及其變動也將是會計工作面臨的一項新的課題。同時,由于智力資源和智力產品的差異性大,計價時往往缺乏必要的參考依據,這又增大了其計量的難度。鑒于智力資源和智力產品成本或價值計量中存在的諸多困難,對現行的計量方式和計量手段可能需要作革命性的變革,方能適應智力資源和智力產品計量的需要。
(二)無形資產計量的成本特征
無形資產計量,在理論上應包括其開發研究、取得和持有期間的全部物況勞動和活勞動的費用支出,但在實際計量操作過程中形成了與有形資產不同的幾個特征:首先,無形資產成本的弱配比性。知識性無形資產的取得需要經過較長的時間,存在復雜的智力支付過程。其成果的取得往往帶有隨機性、偶然性和關聯性。由其成果負擔全部研究開發試驗等費用不甚合理,但要分別歸類分配,也是十分困難的,故而其成果價值與其對應的成本缺乏配比性。其次,無形資產成本的缺項性。現行會計制度規定,取得無形資產所支付的各項費用只有予以資本化后,方能計入無形資產,因而在一些知識性無形資產取得的前期開發、培訓、試驗等費用因無法資本化,無法進行成本計量,不能計入無形資產,使得無形資產反映支離破碎,不少的無形資產被排除在外。再次,無形資產成本的象征性。由上述的弱配比性、缺項性所決定,無形資產成本的外在形式只具有象征意義,例如商標權,其成本占含有其注冊登記等相關費用,并非其全部費用。這樣就使得無形資產價值缺位,企業遭受重大損失。正因為如此,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無形資產計量基礎逐漸由會計學家的投入價值轉變為經濟學家的產出價值。
四、知識經濟下無形資產信息的披露
在知識經濟時代,無形資產地位急劇上升,生產經營以消耗知識資本為主,無形資產計量對企業財務狀況的描述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無形資產信息披露對于所有者、經營者以及其他有利害相關者無疑都是很重要的,因此,無形資產信息的披露應該充分、公開、真實與科學,應該真實地反映無形資產的原始價值、攤銷價值和凈值三種價值的增減變化形態以及新創造價值的情況。但是目前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都只規定對無形資產攤銷等用直接沖減原始價值的處理方法,既不能完整反映無形資產原始價值的增減變化,也不能真正反映成本費用中的無形資產攤銷的份額。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無形資產信息應通過資產負債表、損益表以及各種有關的附表及附注等形式披露。
(一)無形資產信息在資產負債表中披露
現行的資產負債表,在資產方設置“無形資產”項目,以價值形式反映企業無形資產的總存量。但這只是其凈值,從中看不出企業對無形資產的投資和在成本費用中所占的份額,其披露是殘缺不全的,不充分的,不能滿足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管理及外界有關部門與人士對無形資產信息的要求,應該進行改進和采取必要的措施,使之能全面反映無形資產原始價值、累計攤銷價值和凈值。這可以通過增設“無形資產攤銷”科目并改革現行資產負債表有關無形資產的編制方法來實現。
(二)無形資產信息在損益表中披露
目前通過損益表來反映無形資產新創造的效益,并不是直接而是間接反映的,故而不能從我國目前流行的多步式損益表中直接取得無形資產損益情況,例如,對無形資產轉讓損益,只能通過其轉讓收入、支出,分別匯集到其他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支出科目,通過損益表的其他業務利潤項目來反映;又如,對于某些無形資產,如專有技術等,因知識經濟的高新尖技術急劇變化革新而提前報廢,沖銷其凈值時,同時增加營業外支出,通過損益表中營業外支出項目反映;再如,對應分攤的無形資產攤銷額,則通過損益表中的管理費用項目反映等等。這種間接反映無形資產損益情況的做法,顯然不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無形資產經營管理的要求。其改革的出路有兩條,要么改革現有損益表,使之能直接反映無形資產損益的情況;要么通過設計無形資產收益計算表來進行直接披露。
(三)無形資產信息在有關附表中披露
為了詳盡反映無形資產增減變化情況,可以設計編制“無形資產增減明細表”,主要項目應為按類別反映企業所擁有的無形資產;按項目反映全部無形資產增減變化的動態,即年初余額、本年增加額、本年減少減、年末余額等。企業根據內部管理與外部需要,也可以編制“無形資產收益計算表”、“開發研究成本明細表”等等,作為正式報表的附表,與報表同時報送。
(四)無形資產信息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
盡管以上正式報表與其附表已基本上能夠比較詳細地反映企業無形資產的各類信息,但企業無形資產相關業務千差萬別,數量繁多、交易頻繁,變化無常,在知識經濟時代尤其如此;加上正式報表及其附表等都只能提供定量信息,不少有關無形資產定性及其他信息無法得到詳盡反映,因此必須在相關的會計報表中以附注的形式加以披露。
作者:雷超 單位:西安外事學院
【參考文獻】
[1]于玉林.21世紀會計之光[M].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
[2]呂勁松.無形資產會計[M].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