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31:01
序論:在您撰寫班會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老師,我來!”黃翔舉起了手。老師讓他上來讀。黃翔美滋滋地讀到:親愛的媽媽,明天就是三八節了……老師同學們凝神聽著,他每讀一段,掌聲就響起一段。當黃翔讀到最后一句時,老師落淚了。
同學們紛紛上臺讀信。有的只是幾句祝福,或者是幾個“媽媽,我愛你”。老師就會給他們鼓掌。就連差生張妍也讀了信,她寫自己是個只給媽媽添麻煩的壞孩子,她讀得淚水都流下來了。
時間過得真快,鈴聲響了。“同學們,我真為你們的母親驕傲。你們都愛你們的媽媽。成績不好沒關系,只要懷著愛媽媽的心。你們就會進步。今天的班會結束!”張老師說。
今天下午第二節課,我們班舉辦了一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主題班會,一共有五個小節目.
第一個是劉恒表演的,他也是一號演員,他表演的是在上自習課時逃課出來,把勒索來的錢拿去買零食吃,吃完后將包裝紙隨地亂扔.
第二個是胡京.嚴翔表演的,他們是二號演員,他們表演的是,自習課時,趁老師不在,在桌椅上亂刻亂畫,在黑板上寫同學壞話.
第三個是張郝,余聰表演的,他們是三號演員,他們表演的是上課了,老師還沒來到教室的時候,使勁拍桌子,看見老師來了大聲喊:"老師來了,老師來了!"老師來后,他們才老老實實的坐著.
第四個是高雪.蔣為表演的,他們是四號演員.他們隨地吐痰,亂扔紙屑,煙頭也隨手一扔.
第五個是楊檬.張芯.武群.王蔓表演的,他們是五號演員.她們把地上的垃圾撿起來,又把黑板上的臟話擦干凈,地也掃了,看見同學扔垃圾好心勸阻.
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我們收益一生
團結、協作,勤奮、好學,爭創一流
一、思想:
1、集中精力,專心學習,爭取優異的學習成績,以回報自己的付出、無悔于自己的美好年華;回報自己的父母、回報他們的辛勤勞動和全身心的呵護;回報社會、為我們的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2、團結同學,互相幫助,共同提高。不侮辱他人,不強拿強要別人東西,相互寬容諒解,營造一個輕松、和諧的心理學習環境。
二、學習:學會學習。
1、
認真聽講,及時整理筆記,按質按量地完成作業;
2、
積極主動地復習、預習、請教、探討和總結 ;
3、
有計劃地閱讀一些健康有益的書刊和報紙,注意做讀書筆記。
三、紀律:
1、
課堂紀律:聲聲入耳,字字入目;認真聽講,不做小動作。
2、
課間紀律:不追逐打鬧,大聲喧嘩。
3、
兩操紀律:快、靜、齊。
4、
就餐紀律:文明禮貌,不浪費。
5、
宿舍紀律:講公德,不影響別人休息。
6、
其它
五、衛生:教室----保持,環境----全面,宿舍----徹底,廁所
隨地吐痰、亂攏垃圾都是一些及不文明的行為習慣。
四、生活:
1、
宿舍物品,教室物品擺放整齊有序。
2、
注意飲食衛生,少吃或者不吃涼拌菜。
3、
的確,也只有積極參與活動,才能很好地融入這個集體。
我看到大家積極樂觀,班里人才輩出。原來在我成長的時候,大家都在成長,并且速度彼此不同。
誰和誰談戀愛,是一對,大家心照不宣。其實在唏噓感慨的同時,我喜歡這種感覺,這種被時光磨練而逐漸形成的成年人處理問題的方式。
班里幾個男孩唱歌很好聽。不只學習好,才藝雙全。
課下珂珂拉我出去逛逛。自從分班以后,我們好久都沒有這樣手牽手一起去逛學校的花園了。那個花園里,有只我們兩個人分享的秘密。
路上,碰到了原來班里的同學。拉著熱情地聊了一大堆。有一種奇怪的感覺,仿佛大家分開了,更能看得出對方的重要性和親切,因為保持了那么一點距離,而且又沒有特別疏遠,所以感覺特別美好。
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說:“教育信息化是拓展教育資源必要的手段和途徑,也可能是我國改革應試教育,真正推動素質教育的突破口?!蔽鄷驮谶@個突破口脫穎而出,它巧妙地整合了信息技術與班級人格教育,雖然從發端至今不過一年,但強大的生命力足以令人刮目相看。
涌起的新潮
什么是微班會?
“微班會”是以微視頻(10分鐘以下)為主要載體的后延性班會,它以一個短小視頻提出主題而引發討論,并利用“學習單”,引領學生跟蹤主題,自主探究,最后達成班會教育目標的微課程。所謂主題,就是微班會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微視頻是突出這些中心思想的影像材料,而學習單則列出班會后需要學生自主探究完成的“任務”。
眾所周知,中小學的主題班會向來都是一次成型的宏大“課霸”,雖然不同于思品課,也缺少系統的學科知識脈絡,而且多注重學生的主體實踐,并以此為載體,實現學生的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但是,傳統班會的巨大投入,隆重的場面是任何學科課堂都無法比擬的。因此,“信價比”一直不太高。也正因如此,在科技進步與教育理念不斷更新的背景下,傳統班會大有被微班會所替代的趨勢。
就微班會,我曾在不同省市的42所學校里進行調查,發現這些學校都舉行過微班會;42所學校共678個班級,其中有307個班級舉行過微班會(占45.2%)。以往,一個班級召開主題班會,最多為9次/年,接觸主題9個,總時長為360分鐘;現在,有的班級半年就舉行17次微班會,接觸的主題17個;若按年度估算,總時長達到272分鐘。
以這42所學校為例,舉行傳統班會最多的班級(44個學生),學生參與人次總數為284(占71.7%);而舉行微班會最多的班級(37個學生),學生參與人次總數為3542,達到281. 5%(微班會上網后,學生還在網上延伸參與,并拓展相關的鏈接)。參與傳統班會設計的學生平均4. 8人/次;而參與微班會設計、攝像、導演的學生平均為14. 1人/次(學生在網上延伸原有設計)。家長介入傳統班會的平均為3. 7人/次,而在微班會里為11. 5人/次(多為網上介入)。學校領導或社區成員參與傳統班會平均為1. 4人/次,而在微班會里為11. 8人/次(多為網上介入)。傳統班會后續跟蹤同一主題并參與討論的師生平均3. 1人/次;而微班會延伸討論的師生平均為54. 2人/次。
每次傳統班會吸收外班學生參與的為0.7人/次,向外推介并擴展影響極為有限;微班會由于能在網上瀏覽,游客平均達300人/次以上。有的學校還利用電子白板輪流展示某些班級的微班會,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班會文化。傳統班會多在下午的正課時間進行,而微班會由于消耗時間少,既可以在早上(朝會、晨會),也可以在中午(午會),還可以在下午(夕會)或晚上(夜會)閃亮登場,甚至還能衍化為學生的佐餐會(在學生食堂播放錄像,或者幕課)。
在接受調查的來自這42所學校的678位班主任中,愿意堅守并嘗試微班會的有611位(占90.1%)。調查數據表明,全國27個省市的學校都在探索微班會,其中廣東、湖北、山東、上海、北京的部分學校已經探索出了不少成功的經驗。
如果將微班會比喻成剛起的春潮,那么,這個潮頭正在一陣緊一陣,一陣高一陣地涌動。
整合產生的魅力
新課改后,“整合”開始成為教育熱詞,不同學科之間的整合,也逐漸涌動成優化教育資源的。新興的信息技術與傳統學科的整合,更是不斷引領著課改潮流。班會模式的改革,也是踩著這個整合的鼓點隆重登場的;濫觴于2013年的微班會更是將這一整合藝術發揮到了極致。
準確地說,微班會屬于準微課。什么是微課?就是教育目標明確、內容短小、以視頻為載體,時間在10分鐘左右的小課程??梢?,微課彰顯的是“微”和“課”的雙體功能,是教育力大于簡單加和的又一種創新。眾所周知,絕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的一次性注意力時間一般為15分鐘左右。有經驗的教師,常常在課堂運行10分鐘后,會對學生進行第二次興趣激發,以謀求解決因學生注意松懈而產生的教學困難。然而,這種激發力是有限的,因為它已經錯過了學生因課間休息催生的“注意”。而微課則不同,它的全程也就10分鐘左右,恰好能一次性嵌入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空。也正因為主客體“供求”的巧妙同步,才提高了教學效率,受到廣大師生的普遍歡迎。
由于班會與升學沒有直接聯系,所以許多學校并不重視;更有甚者干脆將小學一、二年級以及畢業班(六年級、九年級和高三)的班會取消。然而,班集體的道德教育、學生的人格引導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怎樣在兩難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不少班主任進行過大膽的探索,但收效甚微。而“微班會”獨樹一幟,它借助自身“微”與“會”的優勢,高效利用了班級的邊角時空,開出了艷麗的人格教育之花。更有趣的是,由于微班會便于錄制,在網上共享,因此它能快速搶占班級博客、校園網,為學生的自主移動學習和家長的遠程互助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臺。
微班會之所以能獨領,化艱難為曼妙,還因為它具有 “課性”(有學習任務單、學習過程、學習評價等模塊),卻又不止于課性。到底什么是微班會的最大魅力?竊以為是學生登上了主體地位,是班主任只提供了畫外音,而將班會還給了主人。別小看這個微視頻的主人,它對于學生的心理刺激,遠遠大于一般性表揚;尤其是學生以第三者的身份“觀看”微班會中的“自己”時,那種勃發的成功感,足以喚起他們再次深入實踐的興趣、信心和勇氣。另外,一旦微視頻被學生的親友團看到,他們從中能了解到孩子的在校狀態,無疑會為學校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與配合。
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人最基礎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其次是安全需要,而后是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這樣的需要層次描述的是一種遞進式的心理需要,由于未成年的學生有家長監護,他們更凸顯出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綜觀學校的各類教育活動,有哪一種比微班會更能滿足學生頻頻展示自己,自主探究問題,延伸課內學習的心理需要?顯然,這也正體現出微班會內在的強大生命力。因此,我們相信,隨著學校綠色評價工程的全面啟動,隨著大數據教育時代的到來,微班會將越來越受到師生和網民的關注,成為推動學校人格教育,翻轉課堂的不竭動力。
任何學科都是有邊界的,但學生走入社會,所需要的知識未必就有邊界。學生在校又怎樣獲取那些不受學科邊界約束的知識?從目前的狀況看,綜合實踐是最好的途徑。而微班會就是這種最富自主性、最靈活、最富有創新意識,效率又高的綜合實踐。由于微班會的命題小、接觸社會的幾率高,容易超越學科知識邊界,舉行又相對頻繁,會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新鮮感,因此它成為了催生班級特色文化,引導學生創新的極好“拉手”,無疑也成為了社會關注教育、關注學生發展的新視窗。學校之外的關注,又往往成為教育創新的新推力。學生利用微班會開展合作,探索白板交互、在線學習、班級虛擬、家校聯動……內化關于遠程、平板、電子、數字這些新概念;從他們特有的角度,觀察教育變化(包括教育環境、實驗場景、時空、行為、管理等變化),進行自我教育環境設計、教育實驗場景布置,教育時空轉換、學習場景變革、教育管理數據的采集和決策自主管理等,而這些卻是傳統班會完全不能給予的。所以,像班級博客、網絡論壇、遠程學研、呱呱對話……這些虛擬和真實的交互教學,成了培養和內化學生信息意識的好途徑,也因此將他們推上了并喻文化的要角,甚至成為后喻文化的主導。在后喻文化中,學生也是專家,這已經有許多事實可以證明?!皩<遥ń處煟Y源—服務—教學—組織”這個鏈條,不再是成人的專利。數字時代的原住民們,正在大踏步登上舞臺,成為班會改革的主人;而主人意識與地位的確立,正是他們享受成功的關鍵,是引導他們從樂學走向會學的指南,也是微班會最大的教育魅力所在。
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微班會的價值,首先要體現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并努力培育和堅守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而這種“培育”與“堅守”,是離不開學生的道德實踐的,所以,微班會后續的道德踐行比班會本身更重要。
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是黨和人民共同為之奮斗的價值取向。班會要堅持為指導,堅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堅持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這些抽象的敘述,中小學生很難理解。如何將這些變成學生能夠理解的道德實踐?微班會做了非常好的嘗試,這就是“學習單”導行。
譬如,為了配合全社會開展反浪費,反大吃大喝的“光盤行動”,成長班就舉行過這樣的微班會:同學們將第一個鏡頭對準了碗里的一顆飯粒,然后移動著掃描大群大群吃飯的學生,最后定格在泔水桶……班主任的畫外音并沒有使用“觸目驚心”“浪費驚人”這樣的詞語,只是在“鋤禾日當午”的背景音樂中,用學習單的形式留下了探究的問題:13億人每人丟棄一粒米,能供1個人吃幾天?如果13億人每人浪費1兩糧食呢?會后,同學們都做了計算,并遷移了問題,拓展了探討,寫出了不少感人的文章,上傳到班級博客。出乎意料的是,微班會后催生了許多反浪費的姊妹篇,得到的跟帖與評論達四千多條,引發了好幾個月的熱議。這堂微班會不僅成了思品課的生成性資源,也為數學、語文、物理課堂找到了鏈接學生的切口。
“德”的本意就是“得”,道德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不斷內化。學生不做,永遠也“得”不到。而“實”就是引導乃至督促學生參與道德實踐的關鍵。怎樣把班級人格教育做“實”?微班會用學習單來引導實踐,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感恩教育是班會的永恒主題,記得陽光班以“第一塊蛋糕給誰吃”為標題,制作了一段微視頻,布置的學習單是:“為爸爸(媽媽)做一次虔誠的服務”。這本是一個班級的微班會,結果引發了全校各班的道德實踐,誕生了諸如“我為臥床的奶奶洗頭發”“敬老院里的歌聲”“十八個餃子”等一批主題鮮明、情節生動的微視頻,讓許多師生和網上游客為之動容。學生從中不僅鍛煉了自主、自律、自芳的能力,也學習了諸如導演、拍攝、編輯等平時學不到的技術。
這樣的微班會,涉及的主題不大,關注的全都是學生生活,貌似與核心價值有距離,但當類似的微班會集合起來時,我們會發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赫然其中;展開這個核心價值觀培育與堅守活動的主體,卻不再是班主任,而是學生自己。
不能駐足的回望
微班會還只是不足周歲的嬰兒,雖然生機勃勃,但也有諸多成長障礙。
首先,技術不足嚴重制約了普及程度。許多師生不僅不會處置信息、不會編劇、不會導演、不會拍攝、不會剪輯、不會上網,甚至連基本的配套硬件也不具備,沒有顯示終端,沒有數影儀,沒有錄像機,沒有校園網……如此自然不能讓科技附加值極高的微班會走進班級,也自然無法由此來創新班級文化。
劉延東副總理在2012年的全國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教育信息化是改革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深刻革命;是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手段;是創造泛在學習環境、構建學習型社會的必由之路。其實,從2006 年開始,教育部就通過實施教師遠程項目,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教師培訓。“國培計劃”也將教師遠程培訓作為重點,培訓教師人數已經超過400 萬,取得了明顯成效。從2012年開始,教師司又開始積極探索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師常態化研修的路徑,將教師網絡研修社區建設作為突破口,通過為國培學員建立“個人空間”,利用名師打造教師網上工作坊,依托高校和專業機構建設教師網絡研修社區,形成了“空間—工作坊—研修社區”立體化格局。
其次,沒有相關的教研機制,也是遏制微班會發展的瓶頸。我們應該研究微班會的支持理論,討論微班會的研制、、觀察、評估與拓展的相關技術,并通過域本、校本和遠程培訓,培訓相關教師和學生,提高微班會的質量,讓它真正成為班級人格教育的主要手段,成為學校和社會開展德育的兩棲資源。
昨天老師讓我們帶小板凳,我小聲說:“為什么要帶小板凳呢?”原來三年組召開了一次以課間十分鐘為題的重要班會,這次班會是要比賽的,我在心里暗暗的發誓,我雖然沒有節目,但是在紀律方面我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
同學們到了五樓大會議室,在那里就開始熱鬧起來,有人說:“我好緊張啊,我要演節目的?!边€有人說:“為什么要開這次班會呢?”......班會終于開始了,四個主持人閃亮登場,他們看起來很精神。剛過一陣兒,我就知道我們班總體來講是是超棒的.還有這個隊會主要說的就是——我們的安全,我反省了一下,我以前總是在樓梯上兩個人并排走,說說話。我現在感覺到這樣很不好,這樣還有可能摔傷呢!
經過這次班會,讓我感受到了:安全第一。
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與他人的生命,10月27日,土木學院各班開展了關于急救自救知識的主題班會,土木學院全體同學參與此次活動。
土木二班、土木三班觀看了關于急救自救的幻燈片,學習了關于急救自救的知識與方法。土木八班針對溺水、火災等多種特殊情況發生時如何保護自己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從中對于急救自救有了更加充分的了解。土木七班進行了人工呼吸等急救自救措施的現場演示,加深同學們對急救自救技能的掌握。土木五班、交工二班觀看了關于急救自救培訓的視頻,使同學們對此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土木九班則舉行了關于急救自救知識的演講,在各班班委的總結中,活動落下了帷幕。
會場掠影
人工呼吸演示
通過此次活動,同學們對于急救自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懂得自救的前提下,還能為他人提供正確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