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30 00:02:58
序論:在您撰寫成本核算方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成本會計方法也面臨著重大的挑戰。同時全球經濟的融合使得全球各國間的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包括成本會計方法的選擇與應用也會相互影響。
關鍵詞:成本核算方法比較
1作業成本法的缺陷
1.1傳統的作業成本法在推崇ABC法的文獻中,對該方法的優點討論很多,主要是認為該方法從“作業”的視角重新對成本會計信息體系進行了規范,使企業能夠從不同角度來對其成本進行分析與分攤,特別是對間接成本,通過將其直接與作業掛鉤,根據作業成本動因計算每一作業的成本分配率,然后根據每一作業在確定的時期內消耗的產出單位量,將作業成本追蹤或再分配給成本歸集對象。這樣一來,對間接成本的分配就更加直接,避免了傳統方法下由于分配標準的不客觀所導致的成本分配的不客觀。
但是,經過實踐檢驗,人們發現,作業成本法的重大缺陷是操作性差。
首先,構建成本模型時的工作量太大。在最初推出作業成本法時,它主要用于單個部門和區域的成本分析,這種簡單環境下,ABC法的效果特別顯著,但是如果要大范圍地推行這種方法,工作量就會很大。
其次,利用該方法獲取成本信息有一定的難度,它與傳統會計體系的融合性不好。傳統會計信息系統下按照部門消耗資源的數額來歸集和反映成本;而ABC法分解作業時則根據作業耗費資源的情況、跨越了傳統的部門來確定成本,因此企業要采用此方法,勢必要進行會計系統的再造,其成本較高。
另外,在傳統ABC法下,作業的劃分是依據經驗進行的,對未來的和新出現的作業的劃分缺乏前瞻性,在當前人們的消費和生產趨向于個性化的情況下就無法滿足需要。而且,作業的劃分是按成本驅動因素為標準的,成本驅動因素是以因果關系為主,對于一些未能明顯表現出因果關系的因素,就很可能被忽略掉,導致作業的劃分不能反映真實情況。
1.2時間驅動作業成本法在傳統ABC法下,向員工調查處理每項作業占用其工作時間的百分比有難度,且不容易反映出其有效的工作時間究竟有多長。而且對一項作業僅反映一個費率,并不能反映出客觀情況。如對某種化學制品進行包裝,可能僅需普通的包裝,也可能需要另外包裝,因而它們盡管是同一類作業,所需要的時間卻大不相同,費率顯然也應有所區別。引入時間因素之后,該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在時間驅動作業成本法下,由公司管理者直接估計每個事務處理、產品或客戶的資源需求。對每一類資源,公司分別估計單位時間投入的資源能力的成本(即單位時間產能成本)以及產品、客戶和服務在消耗資源時所占用的時間數(即作業單位時間數)。
估計單位時間產能成本時,采用估算的方法。一般來說,可以簡單假設實際所用的產能為理想狀況的80%到85%。
估計作業單位時間數時,也可以通過向經理詢問及觀察來獲取相關資料,獲取每項工作的具體時間。這兩項數據算出來之后,就可以求出成本發生因素的單位費用。
在企業有相關基礎資料的情況下,發生新業務或增添新環節時,就能夠很快得出新業務或新環節的單位成本究竟是多少。
由于該方法能夠幫助管理者明確哪種業務、怎樣定價才更合理,也能使企業獲取更好的利潤回報。
2成本位置核算法
在這種方法下,成本會計的核算方法通常被分為三類,分別解答三個問題:①發生了哪些成本——成本種類核算;②這些成本發生在什么地方——成本位置核算;③這些成本是為誰發生的——成本承擔者核算。這三種核算方法涵蓋了成本核算環節的幾乎全部內容,其中①反映了進入成本核算環節的生產要素內容;③反映了各種最終產品承擔成本的情況。①的成本分為兩類: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前者直接進入第三個環節,歸集到成本承擔者,后者則需進入第二個環節,經過一系列的分配之后由成本承擔者承擔。②則是最核心的一個環節,在這個環節各種間接成本被分攤到應當歸屬的位置,并由最終產品承擔。成本位置的構造主要可以根據功能原則和責任原則等原則來進行。企業構造成本位置的多寡,主要取決于企業的部門數,應當注意既要使分類盡可能廣泛,又要注意避免過度細分帶來的核算成本的提高。
關于成本位置的種類主要有兩種分類方法,一種分類方法是根據其產生的效益種類分為主要成本位置(指所有與主要和直接為了銷售的某些主要效益有關的核算區)和輔助成本位置(只產生間接效益)。后者又包括兩類,分別是普通(一般)成本位置(為了所有其他成本位置服務)和具體(附屬)成本位置(只為某個最終成本位置服務)。另一種分類方法是按其繼續核算的類型分為預備(非獨立)成本位置和最終(獨立)成本位置。前者的成本數在分攤期結束后將被全部分攤完畢,后者的成本則直接加到成本承擔者上。
在成本位置核算法下,有一個重要的輔助工具是企業核算矩陣。該矩陣不僅反映了兩種分類方法所分的成本位置間的關系,而且反映了成本分配的過程和結果。利用該矩陣進行成本核算時,主要包括三個步驟,第一步是把各項成本進行分配,記入它所發生的成本位置;第二步是對其進行分攤,從發生的位置分攤到接受這項成本的位置;第三步是對其進行核算,在這一步通常還可以計算出實際發生的間接成本與核算間接成本之間的差額。
在GPK下,成本中心的設置與ABC下不同。它要求一個成本中心只能有一個經理,一個經理可以負責若干個成本中心,并且特別強調一個成本中心內業務的同質性,因此,其成本中心的劃分是按照組織/責任/分組歸類的原則來確定的,比ABC下的成本中心劃分來得更細致。在ABC下,是一個經理人員只負責一個成本中心,但一個成本中心內可以包括幾種作業,因而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費用需要在幾種作業間分攤的情形。在GPK下,不僅這個問題可以避免,而且可按照成本中心建立預算和制訂報表,這套程序與企業的整體組織活動結成一體,反映了一種整體的成本管理思想。
在對基本生產成本中心進行核算時,GPK把設備費用分配到產品上的做法,也有其自身的特點。GPK下設備費用以正常的生產能力(即設備制造者確定的生產能力的85%或者預期的市場對該產品的需求水平,以二者中較低者為準)為基礎進行分配,計算費率時各年分母數相同。
從GPK下對兩種成本中心成本的分攤可以看出,GPK是“成本拉動”分攤的一個典型,輔助生產部門按照基本生產部門提供的計劃服務需求量來確定向基本生產部門分攤的變動成本“單價”和固定成本總額;而ABC則是一種“成本推動”分攤的典型,輔助部門知道基本生產部門需要多少服務,發生的成本直接由下游承擔。兩者比較而言,顯然GPK法更有利于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3小結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成本會計方法也面臨著重大的挑戰。同時全球經濟的融合使得全球各國間的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包括成本會計方法的選擇與應用也會相互影響。
一、作業成本法及其發展
近年來,全球的成本會計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其中尤其以作業成本法的推廣影響最大。該方法最早產生于上世紀30年代對水力發電企業進行成本分攤時所作的分析。在上世紀80年代末,經過卡普蘭教授的進一步闡釋,逐漸為大眾所熟知。然而,它雖然受到學術界的追捧,在實際應用中的情況卻并不普遍。澳大利亞、愛爾蘭和美國都曾經做過調查,使用作業成本法的企業不足20%。
(一)傳統的作業成本法
在推崇ABC法的文獻中,對該方法的優點討論很多,主要是認為該方法從“作業”的視角重新對成本會計信息體系進行了規范,使企業能夠從不同角度來對其成本進行分析與分攤,特別是對間接成本,通過將其直接與作業掛鉤,根據作業成本動因計算每一作業的成本分配率,然后根據每一作業在確定的時期內消耗的產出單位量,將作業成本追蹤或再分配給成本歸集對象。這樣一來,對間接成本的分配就更加直接,避免了傳統方法下由于分配標準的不客觀所導致的成本分配的不客觀。
但是,經過實踐檢驗,人們發現,作業成本法的重大缺陷是操作性差。
首先,構建成本模型時的工作量太大。在最初推出作業成本法時,它主要用于單個部門和區域的成本分析,這種簡單環境下,ABC法的效果特別顯著,但是如果要大范圍地推行這種方法,工作量就會很大。以一家大型銀行的經濟業務為例,要進行作業成本分析,它的100多個業務分支機構的7萬名員工每個月都需要提交工作時間的分配數據,光是這些數據的收集、處理和報告就需要14名員工來完成。顯然,這樣做成本高昂,根據成本效益原則,放棄使用才是最佳方案。
其次,利用該方法獲取成本信息有一定的難度,它與傳統會計體系的融合性不好。傳統會計信息系統下按照部門消耗資源的數額來歸集和反映成本;而ABC法分解作業時則根據作業耗費資源的情況、跨越了傳統的部門來確定成本,因此企業要采用此方法,勢必要進行會計系統的再造,其成本較高。
另外,在傳統ABC法下,作業的劃分是依據經驗進行的,對未來的和新出現的作業的劃分缺乏前瞻性,在當前人們的消費和生產趨向于個性化的情況下就無法滿足需要。而且,作業的劃分是按成本驅動因素為標準的,成本驅動因素是以因果關系為主,對于一些未能明顯表現出因果關系的因素,就很可能被忽略掉,導致作業的劃分不能反映真實情況。
(二)時間驅動作業成本法
為了克服上述弊端,卡普蘭在《時間驅動作業成本法》一文提出將時間因素嵌入作業成本法中。其核心思想是引入一個“時間等式”,以最基本的業務流程耗時量為基數,列出各種復雜情況下所需要追加的工時,據以按照具體情況改變每一項具體作業所耗時間的估計數,從而降低劃分作業的難度與工作量,增強其操作性。
在傳統ABC法下,向員工調查處理每項作業占用其工作時間的百分比有難度,且不容易反映出其有效的工作時間究竟有多長。而且對一項作業僅反映一個費率,并不能反映出客觀情況。如對某種化學制品進行包裝,可能僅需普通的包裝,也可能需要另外包裝,因而它們盡管是同一類作業,所需要的時間卻大不相同,費率顯然也應有所區別。引入時間因素之后,該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在時間驅動作業成本法下,由公司管理者直接估計每個事務處理、產品或客戶的資源需求。對每一類資源,公司分別估計單位時間投入的資源能力的成本(即單位時間產能成本)以及產品、客戶和服務在消耗資源時所占用的時間數(即作業單位時間數)。
估計單位時間產能成本時,采用估算的方法。一般來說,可以簡單假設實際所用的產能為理想狀況的80%到85%,如考慮員工的工作時間利用率時一般選擇80%,其余20%則是員工休息等所花費的時間。對機器可以選擇較高的比例,如85%,允許其有15%的時間可能因維護等原因停工。因此,假如一周每個員工的工作時數是40小時,則有效工時為32小時。這樣根據已知的當期資源消耗總額就可算出每分鐘提供這一產能的成本。假如該部門有15名員工,提供同樣的幾種服務且無法分出幾個責任中心,則他們本周的有效工時為480小時(15×32),即28,800分鐘。如果本周的資源消耗是144,000美元,則每分鐘提供這些服務的成本為0.5美元。
估計作業單位時間數時,也可以通過向經理詢問及觀察來獲取相關資料,獲取每項工作的具體時間。這兩項數據算出來之后,就可以求出成本發生因素的單位費用。如前述的例子中,假如該部門某一項業務處理需要花8分鐘,那么用此數乘上每分鐘的成本0.5美元,即可得出處理此項工作的單位成本是4美元。有了這個數據為基礎,管理者可以得出許多有價值的信息:如本部門的有效工時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和客戶討價還價時更明確哪種業務、如何定價才能有利可圖等等。
在企業有相關基礎資料的情況下,發生新業務或增添新環節時,就能夠很快得出新業務或新環節的單位成本究竟是多少。例如前段所述包裝部門可以根據最后采用的不同方法耗費的時間來確定成本。如常規包裝每份包裝耗時1分鐘;空運需額外包裝,要多花5分鐘,然后利用基礎資料可以求出不同包裝時的成本。這樣就能夠避免傳統ABC法下對同類業務采用同一費率的弊端,也使新業務的定價能有更合理的依據。
由于該方法能夠幫助管理者明確哪種業務、怎樣定價才更合理,也能使企業獲取更好的利潤回報。
二、成本位置核算法
這種方法是德國企業最常用、影響最大的方法。在這種方法下,成本會計的核算方法通常被分為三類,分別解答三個問題:(1)發生了哪些成本——成本種類核算;(2)這些成本發生在什么地方——成本位置核算;(3)這些成本是為誰發生的——成本承擔者核算。這三種核算方法涵蓋了成本核算環節的幾乎全部內容,其中(1)反映了進入成本核算環節的生產要素內容;(3)反映了各種最終產品承擔成本的情況。(1)的成本分為兩類: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前者直接進入第三個環節,歸集到成本承擔者,后者則需進入第二個環節,經過一系列的分配之后由成本承擔者承擔。(2)則是最核心的一個環節,在這個環節各種間接成本被分攤到應當歸屬的位置,并由最終產品承擔。
成本位置的構造主要可以根據功能原則和責任原則等原則來進行。企業構造成本位置的多寡,主要取決于企業的部門數,應當注意既要使分類盡可能廣泛,又要注意避免過度細分帶來的核算成本的提高。
關于成本位置的種類主要有兩種分類方法,一種分類方法是根據其產生的效益種類分為主要成本位置(指所有與主要和直接為了銷售的某些主要效益有關的核算區)和輔助成本位置(只產生間接效益)。后者又包括兩類,分別是普通(一般)成本位置(為了所有其他成本位置服務)和具體(附屬)成本位置(只為某個最終成本位置服務)。另一種分類方法是按其繼續核算的類型分為預備(非獨立)成本位置和最終(獨立)成本位置。前者的成本數在分攤期結束后將被全部分攤完畢,后者的成本則直接加到成本承擔者上。
在成本位置核算法下,有一個重要的輔助工具是企業核算矩陣。該矩陣不僅反映了兩種分類方法所分的成本位置間的關系,而且反映了成本分配的過程和結果。利用該矩陣進行成本核算時,主要包括三個步驟,第一步是把各項成本進行分配,記入它所發生的成本位置;第二步是對其進行分攤,從發生的位置分攤到接受這項成本的位置;第三步是對其進行核算,在這一步通常還可以計算出實際發生的間接成本與核算間接成本之間的差額。上述方法是德國應用最為廣泛的成本會計方法。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名為“彈性邊際成本法”(簡寫為GPK)的成本會計方法,近年來也受到美國人的推崇。
在GPK下,成本中心的設置與ABC下不同。它要求一個成本中心只能有一個經理,一個經理可以負責若干個成本中心,并且特別強調一個成本中心內業務的同質性,因此,其成本中心的劃分是按照組織/責任/分組歸類的原則來確定的,比ABC下的成本中心劃分來得更細致。在ABC下,是一個經理人員只負責一個成本中心,但一個成本中心內可以包括幾種作業,因而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費用需要在幾種作業間分攤的情形。在GPK下,不僅這個問題可以避免,而且可按照成本中心建立預算和制訂報表,這套程序與企業的整體組織活動結成一體,反映了一種整體的成本管理思想。
在GPK下,確定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的標準與傳統成本分配制度下也有所不同,傳統上認為隨著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數量變化而變化的成本是變動成本;GPK下則認為隨著該成本中心的產出量變動而變動的成本是變動成本。在GPK下,輔助部門把成本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向基本生產部門分配后,基本生產部門繼續將其按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進行處理。
假如有一個輔助生產部門甲(成本中心),為A、B、C三個基本生產部門提供服務,則A、B、C三部門需在期間開始前向甲提供預算,預計本期內需要甲向其提供的服務次數分別是X、Y、Z。如果當期甲的預算成本由固定成本E和變動成本F構成,則甲向這三個部門分配的預算成本將由各單位接受的服務次數和平均的分攤成本決定。并且,在本年度內,A、B、C三部門將甲部門轉入的固定成本E視為固定成本(因為它與本部門的機器工時數無關),由年度內的12個月平均分攤。轉入的變動成本F在編制預算時作為變動成本中的一項來記錄。在各月計算實際發生數時,還要分別以已經分配來的變動成本數為基礎,除以該部門預算的機器工時總數,以此為分配率(主要是為了保證各期的單位成本一致)乘以當期該部門的機器工時數,從而得出一個目標變動成本,最終與實際發生的成本數進行比較,得出差異數之后,再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分析。這是GPK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它能促使人們提高責任心,盡力提高效率。
在對基本生產成本中心進行核算時,GPK把設備費用分配到產品上的做法,也有其自身的特點。GPK下設備費用以正常的生產能力(即設備制造者確定的生產能力的85%或者預期的市場對該產品的需求水平,以二者中較低者為準)為基礎進行分配,計算費率時各年分母數相同。
從GPK下對兩種成本中心成本的分攤可以看出,GPK是“成本拉動”分攤的一個典型,輔助生產部門按照基本生產部門提供的計劃服務需求量來確定向基本生產部門分攤的變動成本“單價”和固定成本總額;而ABC則是一種“成本推動”分攤的典型,輔助部門知道基本生產部門需要多少服務,發生的成本直接由下游承擔。兩者比較而言,顯然GPK法更有利于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此外,GPK下的損益計算書分層次反映了不同級別的成本和效益信息,可以讓決策者很容易地發現經營的有效成本,十分有利于成本管理。不過,由于這種損益計算書完全是為了成本管理服務的,因此在編制財務報表時,需要對其做適當的調整。
三、小結
【關鍵詞】成本核算;作業成本法;應用
1.作業成本法產生的背景
上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許多制造企業的制造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他們的生產經營活動在激烈的競爭中走入了所謂的“高級制造環境”,其特征是激烈的競爭、全面質量管理、全面顧客滿意服務以及尖端的技術。當處在高級環境之下的企業采用全新的競爭制勝策略時,成本會計核算也必須與之相適應。許多企業更加需要準確的產品成本信息,進而更加關注成本核算方法。過去看起來是合理的計算方法,在新的環境下,卻出現了扭曲成本信息,不能滿足決策及管理需要的現象。因此,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哈佛大學庫伯和卡普蘭兩位教授首次深入、系統的研究了作業成本法,提出了作業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此后,西方會計界掀起了研究作業成本法理論和實踐的熱潮,并在西方的一些企業中得到了推廣運用。
2.作業成本法的指導思想
作業成本法的指導思想是 “成本對象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作業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包括期間費用)作為產品(服務)消耗作業的成本同等地對待,拓寬了成本的計算范圍,使計算出來的產品(服務)成本更準確真實。
3.作業成本法優于傳統成本法
(1)作業成本法從以“產品”為中心轉移到以“作業”為中心上來,不僅克服了傳統成本計算法在分配時扭曲間接費用的缺陷,而且引導管理者的目光關注資源消耗的動因,分析成本發生的前因后果。在傳統成本計算法下,成本僅以單位水平動因為標準,分配至各產品,但企業處于“高級制造環境”下時,這種成本分配辦法將會導致高產量產品成本大幅上升,而低產量產品成本卻相應下降,若管理部門以此信息作為決策依據,制定價格、或其他方面的決策,很有可能使產品在市場上失去競爭優勢。作業成本法則先根據資源動因將消耗的資源成本追溯到作業,然后再根據作業動因分配成本至各產品。作業動因是最終將作業庫成本分配到產品中去的標準。對每一項作業而言,其動因是非常明顯的。所以,成本計算這一步并無任何障礙。
例如,驗收原材料是一種批量水平作業,只需將作業庫成本除以當期驗貨次數就可得到分配率,再將該分配率乘以產品所耗用的驗收原材料的次數,即可算出應計入產品成本中“驗收原材料”這一項目的價值。
另外,作業成本法對所有作業活動進行跟蹤反映,可以更好地發揮會計在規劃、決策、控制中的作用。可以說作業成本法是一種實現前饋控制和反饋控制相結合,成本管理和成本計算相結合的全面成本管理系統。
(2)作業成本法作為作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作業管理的另一項重要任務—過程價值分析打下了基礎。作業成本法引導管理者先進行動因分析,弄清是什么引起作業成本,然后進一步進行作業分析,弄清要執行哪些作業、有多少人執行作業、執行作業所需時間和資源、作業對組織的價值,其中最后一步可將作業區分出增值作業和非增值作業。此后通過作業管理盡可能清除非增值作業,對增值作業,也應盡可能減少完成作業所消耗的資源,這樣就可促使企業全面提高作業完成的效率和質量水平,在所有環節上減少浪費、降低消耗,使企業處于持續改善的狀態,促使企業整個生產經營的價值鏈水平得到不斷提高。而這點,恰恰是傳統作業成本法所不具備的。
4.作業成本法的應用
(1)應用過程分析思想。企業應著眼于成本發生的前因后果與整體最優化,一方面重視產品開發和設計的管理,關注新產品的開發,不斷改進產品設計和工藝設計,使資源配置更為合理、有效;另一方面關注銷售、售后服務等非生產環節發生的作業成本。
(2)可以部分地采用作業成本法。參照市場、行業、競爭對手等相關信息,發現傳統成本法提供的產品成本信息不夠準確時,可以部分地采用作業成本法重新計算產品成本。例如,企業產量較高的某類產品的定價如果出乎意料地高于市場價格或競爭對手的同類產品價格,則有可能是傳統成本計算高估了產量高、復雜程度低的產品成本。
(3)可以局部使用作業成本法。對于相對重要或者管理難度大的部門,企業可以局部使用作業成本法,立足于作業層次進行管理,充分利用非財務信息,結合財務信息進行業績評價與考核。
(4)加大高素質的管理團隊建設。要實施作業成本法核算,要有高素質的會計隊伍,應加大對會計人員業務、計算機等方面的培訓,成為既掌握會計知識,又懂相應的管理知識及計算機應用的復合型人才,以保證原始數據的準確性、信息處理的高效性和作業成本法管理的嚴格性,否則,就不能提供真實的成本信息。
總之,作業成本法的基礎是實施作業成本管理,作業成本管理是一種先進的成本管理理念,它的對象是作業,由于作業的差異性,導致作業成本管理的差異性,繼而導致了作業成本計算系統的差異性。在實務中,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建立統一的作業成本計算模型或系統,應該根據各個企業作業的差異性,設計具有企業作業特色的作業成本計算系統。 [科]
【參考文獻】
[1]胡奕明.ABC、ABM在我國企業的自發形成與發展[J]會計研究,2001,(3).
一、作業成本法的適用條件
在《西方現代管理會計的發展及對我國的啟示》一書中孟焰提到作業成本法的適用條件:(1)間接費用占全部制造成本的比重較高;(2)管理當局對傳統成本計算系統提供信息的準確程度不滿意;(3)生產經營活動十分復雜;(4)產品品種結構十分復雜;(5)產品生產工藝復雜多變,經常發生調整準備成本;(6)經常調整生產作業,但很少相應調整會計核算系統;(7)企業擁有現代化的計算機技術和自動化生產設備;(8)較好地實施了適時生產系統(JIT)和全面質量管理體系(TQC)?!?/p>
綜上所述,作業成本的適用范圍包括:(1)具有上述八個條件的企業,這類企業可結合實施作業成本計算和作業成本分析,充分發揮作業成本法的優點。(2)不具有上述條件的企業可考慮以作業分析為基礎的作業成本管理。
二、作業成本法在我國應用的現狀
近些年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迅速發展,間接費用的比重提高,顧客類型日益復雜,產品需求類型的變化速度日益加快。企業需要對此做出準確而迅速的反應,一些先進的制造企業開始努力嘗試作業成本法核算法。但是真正推行作業成本法的企業仍然不多,這主要是因為:
1.目標成本仍是我國企業中運用最多的成本管理方法,目標成本與作業成本法有著相通的地方:在傳統目標成本管理方式下,產品成本被盡可能降低,以保證在市場接受的單價水平下,企業仍有贏利的可能性;在這一過程中,產品成本需要反復計算,而作業成本法就是一種適應復雜成本計算、能夠使成本計算更精確的方法。因此,作業成本管理與目標成本管理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結合、相輔相成的。
2.從生產經營環境上講,一方面我國先進制造企業已經出現了不少作業成本法、ABM運行的環境特征,為作業成本法的推廣提供了可行性條件;另一方面從企業整體經營過程來看,管理工作之間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協調或“脫節”現象,這對作業成本法的運用會帶來一定的影響。
三、我國推行作業成本法的措施和建議
雖然作業成本法在我國推廣還缺乏必要的外部環境并且受到來自企業內部阻力的抵制。但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以及科學技術在生產領域的應用,作業成本法取代傳統的成本核算法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所以我們必須做好作業成本法在中國的推廣進行必要準備:
1.我國實施作業成本法的最大阻礙是觀念上的落后。要加大作業成本法宣傳力度,轉變實務界的觀點。要介紹清楚傳統成本法在新制造環境下所產生的局限性,作業成本法的先進性、合理性、有效性及科學性,特別是作業分析法在降低成本方面的突破性進展,要介紹清楚作業成本法的適用范圍,以及簡易實施法。只有實務界的經營者和財會人員認識到這種全新的成本計算系統確實是有效、有用,才能產生應用的動力。
2.要克服困難在應用上下功夫,創造條件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如爭取得到政府財政的支持;爭取得到同行業間的理解和接受。政府可以挑選不同行業的少數先進的高新技術企業進行試點,在不同規模不同效益的企業,建立不同的應用模式,以點帶面,取得成功經驗,再加以推廣。
3.有步驟有計劃的在試點企業實施。在實施作業成本法時,要注意不要全面展開,應先實施作業分析法,而后再選擇實施作業成本計算的范圍。
4.普通企業也應積極的探索嘗試。作業成本法作為先進成本計算方法、先進管理方法與先進管理思想相統一的綜合管理體系,其應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靈活性,并不絕對的為環境所限制。
5.作業成本法的實施必須在企業內部從上到下形成共識,特別是單位最高層領導和有關部門領導要認可和支持,做好全體員工的培訓,提高全員的成本意識,這是實施作業成本法的關鍵。
6.作業成本法的實施,企業一定要各部門緊密配合,組成一個有機整體,各司其職,必要時要組成一個協調小組并引入專業咨詢人員參與,以便解決作業成本法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咨詢人員是給聯合項目組提供作業成本法的思想,是幫助項目組突破傳統成本法的框框的。實施中最大的困難莫過于新的方法改變了傳統成本法長期以來的一些規則,這要求人員觀念也要變化,這個變化是最大的困難。如果沒有外部顧問的參與,企業內部人員是很難突破這個變化的。作業成本法的理論只有一種,但它與企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就會產生數百種作業成本法。每一個企業的情況不同,遇到的問題也不同。在我國人員素質偏低的情況下,有必要借助專業人士的智慧來解決一些突發問題。
四、總結
作業成本法的產生與發展適應高新技術制造環境下正確計算產品成本的要求,它為改革間接費用的分配等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作業成本法對我國當前企業中資源浪費嚴重,高廢、次品、高庫存、高能源消耗問題的解決將大有裨益。基于本文所述關于作業成本控制方法的理論、實務界應用適用條件、在我國難以推行的原因剖析及在我國推行的建議的內容,筆者認為,在目前大多數企業并不具備完全有效實施作業成本法的條件下,實務界學習了解作業成本法的理念,結合企業實際發揮作業成本法思想的優勢,比全盤照搬和盲目推廣作業成本法更切合我國實際。
參考文獻:
2、成本價=進貨價/(出成品率*投料標準(數量)。
3、毛利率=(銷售價格—原料成本)/銷售價格*100%。
4、銷售價格=原料成本/(1-毛利率)。
5、銷售價格=原料成本+加成額。
6、加成率=毛利率/(1-毛利率)。
7、原料價值=毛料價值-(次料數量*單價+下腳數量*單價)。
1物流成本核算目前存在的問題
1.1物流費用實際應用的把握不當。企業的物流成本原本就是一項難以完全把握的成本項目,而在實際的核算操作中,企業的會計財務制度常常無法準確把握發生在外部流通環節的物流成本。企業把握物流費用失當的另一項重要原因是缺乏可操作的成本核算制度,由于物流成本實際包含了如倉儲費用、辦公費用、物資損耗等多項費用,因此必須要有合理的制度對核算工作進行規范,否則在進行成本分解時會遇到各類不確定問題。1.2物流成本信息預估不當。在企業對自己的物流成本進行預估時,常常采用其它企業的運營數據作為參考。然而不同的企業對于物流成本的管理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企業對物流成本采用分散控制,實際物流成本難以評估;而有的企業則采用集中式核算。因此不同的企業間在進行數據參考時,就容易造成信息預估失誤。實際上,物流成本的預估難度大,還體現在很多方面:在企業生產或進貨時,常常會過量準備,由此會產生超前的物流費用和額外的倉儲費用,這類費用實際上很難預先準確判斷。1.3物流成本核算方法落后。物流成本核算方法落后,主要是指部分企業沒有把物流費用和營業費用的核算工作有效區分開。在傳統的核算方法中,物流費用大都按照各類用途計入采購、生產、營業等環節產生的費用。即使部分企業有對物流費用進行專門的核算,由于核算方法較為落后,也不能完全體現出物流成本的占比。例如在企業的財務決算表中,物流費用通常只包含向物流供應商提供的運輸費用,而對于企業內部因物流工作產生的人工、倉儲費用等,則沒有歸于物流費用進行核算。這樣就對企業的物流成本核算工作造成了困難。
2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創新的討論分析
2.1宏觀物流成本的核算研究。宏觀物流成本又稱為社會物流成本,指的是全社會在確定時間范圍內所產生的物流成本,通常由全社會在物流過程中產生的運輸、倉儲、管理等費用構成。對于宏觀物流成本的研究通常在國家層面進行,其對于物流政策的制定和國民經濟運行結構的優化工作有著重要意義。我國的宏觀物流成本結構和相關核算研究工作,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差距的形成有著多方面的原因:我國的物流設施相對而言尚不完善,交通條件比起美國仍有一定差距;我國的物流企業通常只提供常規的倉儲、運送和分撥等業務,相比起發達國家物流公司而言服務較為單一化;同時,我國物流信息化工作尚在發展階段,不具有完備的競爭力。為了改進宏觀物流成本,必須做好相關核算工作。為此可以參考歐美發達國家的宏觀物流成本核算方式,例如將物流成本劃分為存貨持有成本(倉儲成本)、運輸成本和管理成本等三類,分別進行管理。存貨持有成本,除了包含一般的倉儲成本外,還應當計入物流倉儲過程中的損耗、人力、稅收保險等額外費用;運輸成本則隨著運輸方式的不同而變化,美國對于運輸成本的核算工作極為詳盡,包含了公路運輸、其它方式以及貨主費用等,但其具體的核算方式尚待研究;管理成本一般是由存貨持有成本和運輸成本乘以一個系數值得到的,這個比例系數由社會當前的收入和管理水平決定。2.2微觀物流成本的核算研究。微觀物流成本,顧名思義就是指各個企業在運營過程中的物流成本核算工作。由于我國物流成本核算研究工作起步較晚,因此尚不具有成熟的微觀成本核算規范。為了提高企業確定物流成本的準確性,有效提高物流效益,針對企業的微觀物流核算方法,國家曾出臺過相應的國家標準進行規范(GB/T20523-2006《企業物流成本構成與計算》)。就當前企業物流核算體系而言,存在著現有會計法和作業成本核算法兩類。會計核算法提倡使用傳統的財務報表進行物流成本核算,但物流過程中存在的許多隱性成本難以用此種方法量化和界定;相對而言作業成本法被認為更加具有研究前景和創新性。2.3作業成本核算法。作業成本核算法是依據產品、作業、資源(即作業過程中消耗的材料、人工等)三者的關系而進行運作的。所謂作業成本,就是以作業為基礎,對各項間接費用進行成本分配和核算方法。在作業成本核算體系中,成本計算工作具有明確的流程:首先根據作業情況進行分類,確定作業的成本中心,并對各項間接費用進行歸類;其次根據作業消耗資源的方式,將資源進行分類,在這里,當資源與作業的關系能夠直觀判斷時,即可直接計入該項作業分類,若資源與作業的關系不明確(處于混合耗費形態),則需要確定核算依據進行資源分解和分配工作,例如對于保險類開支(資源),就應當歸類于職工人數所造成的消耗,對于設備的折舊損耗,則歸類于設備價值所造成的消耗;接著根據產品消耗作業的方式對作業進行分類,一般可以分為增值作業和非增值作業,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增值作業是決定最終服務效果不可或缺的因素,如產品的設計、加工,非增值因素則不影響產品的最終效果,如產品的存儲、檢測等,企業的成本優化,主要是針對非增值成本進行的;最后即可計算出產品的成本。2.4作業成本核算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創新應用。在作業成本核算法應用到物流成本核算時,應當按照以下步驟進行。首先明確物流作業成本的基本組成,如物流資源、成本對象等,然后將資源進行匯總分類,如工資、電力、折舊、辦公費用等;第二步需要建立物流作業的作業成本庫,確定主要的作業內容,如包裝、運輸裝卸、質檢、管理等,每一項作業都要單獨管理,便于歸納和分配其所消耗的資源;將作業成本進行分配后,就可以計算出產品實際消耗的資源價值,并核算出產品的物流總成本。相較于傳統的會計核算方法,物流成本法可以更加合理地計算間接成本,使得核算工作更加完全。但在應該過程中,要注意確認作業的相關要點,對成本和作業的分配要足夠準確。
總而言之,物流成本核算工作的好壞關系到企業能否有效降低經營成本,是完善物流管理體系、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手段。要想在傳統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上有所突破,就要秉承創新思維,引進作業成本核算法等先進的核算方法,進一步探索物流作業成本規律。本文僅針對當前企業物流成本核算工作地具體問題以及作業成本核算法等創新方法進行了簡要探討,對于相關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作者:龐 敏 田冬梅 趙海燕 單位:西安電子工程研究所
參考文獻
一、建筑工程成本核算的必要性分析
(一)建筑工程項目外部經營環境和政策的需要
政策環境、法規環境、技術環境、市場環境等是建筑施工單位的外部經營環境。面對外部環境的日益激烈,近年來我國的建筑施工單位實施了相關的一些責任制度,這些責任或者制度都要求建筑工程單位不斷加強自身的成本核算,來滿足制度的規定和要求。
(二)建筑工程的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戰略的關鍵環節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戰略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部分,但多數企業并未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體系。成本管理戰略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企業要想獲得較好的發展,必須對建筑工程成本核算這一關鍵環節給予足夠的重視。
二、建筑工程成本核算的內容
建筑工程成本核算一般有兩大塊內容,分別是企業財務成本和項目管理成本,分清這兩者的區別也有助于更好的進行建筑工程成本核算。
(一)核算的主體不同
一般來說,企業財務成本的核算是針對企業進行的,而項目管理成本核算針對的是具體項目。企業財務成本核算計算的是企業在一段時間內的全部合理支出,項目成本核算計算的是項目進行過程中產生的實際成本。
(二)核算的范圍不同
企業財務成本的核算較為寬泛,包含企業的項目建設以及各種經營活動中產生的成本費用,包括工程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而項目成本核算計算的是項目施工過程中具體的材料消耗、機械設備使用以及項目施工過程中的管理等產生的直接費用。
(三)核算的目的不同
企業財務核算是國家要求的必須編制的對外財務報表,是對企業在一定期間內由于建筑活動的發生而產生的各種費用的記錄;項目成本核算只是為企業在項目成本預測和控制等提供數據參考,并不是必要的活動,只是企業為實現成本控制而采取的措施。
(四)核算方法不同
企業財務成本核算執行全國統一的會計準則,有其固定的核算方法;而項目成本核算因并未要求企業強制進行而無統一的標準。在項目核算過程中,除了會計方法外,還常采用統計學、技術經濟、運籌學和其他管理科學的一般性方法,核算方法具有靈活多樣的特點。
(五)核算信息的處理有機結合
企業財務成本核算在核算過程中也有嚴格的處理程序,實行財務核算與項目部核算兩級核算體系,二者有機結合,缺一不可。單項工程核算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形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項目成本管理格局,把核算當成一種手段,實施精細化管理,才能達到最大限度挖潛增效的目的。
三、如何科學的進行成本核算
建筑工程企業在成本核算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摸索,并逐步建立起相對完善的成本指標核算管理體系,以期不斷改進建筑工程成本核算工作的質量,使本企業的成本費用利潤率始終保持行業領先水平。具體來說,建筑企業在進行成本核算過程中可參照以下方法:
(一)通過權責范圍的劃分降低成本
在建筑企業發展過程中,將整個公司分成利潤、費用和成本三個中心進行責任的劃分,并分別交由公司、管理部門和項目部負責各自的部分。比如人工使用方面,通過施工組織部門根據項目的具體需要進行人員的安排和協調,通過合理的人員配置實現人員利用率的最大化,實現對人工成本控制的優化;而在材料采購和使用方面,則可通過集中招標采購,體現規模采購效應,降低采購成本,同時,加強材料驗收和領用環節控制,在材料用量上推行按預算消耗定額實行限額領料制度,從源頭上杜絕超領、浪費現象,并堅持余料回收和施工工藝的改進,減少材料的消耗,從而實現對單項工程項目成本的有效控制。
(二)通過核算對象的明確控制成本
建筑工程成本核算過程中要明確成本核算的主要對象,以單項工程為核算對象,以項目部為單位,依托項目管理、物資管理等系統的數據資源,真實、準確、及時地記錄各項業務,實時歸集人工、機械、材料等成本要素,建立單項工程臺帳,進行單項工程成本核算。堅持以單項工程預算管理為核心,按照“預算先導、過程控制”的成本管理理念,在工程立項后,及時組織有關人員對項目進行經濟評估,測算出目標成本和目標利潤,將每一個工程項目的具體運轉過程直觀的體現出來。通過單項工程核算,結合現場施工實際,合理安排,科學組織,制定施工最佳方案。
(三)落實好成本核算的后續評價管理
建筑工程管理成本核算過程中,對成本核算過程中的審查和評價工作也必須要落實到位。建筑工程成本核算的評估工作要緊密結合施工的具體過程,加強對施工生產全過程的控制,做好單項工程績效專題分析,通過全方位嚴細實全的監控,查找在施工組織、施工工藝、生產效率、人力機械配置及材料消耗等方面的不合理因素,分析原因,明確優勢劣勢,查找問題不足,并有針對性的制定整改措施。達到節支降耗,截堵漏洞,節支增效的目的,從而以最低的投入獲取最大的產出和效益。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