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30:39
序論:在您撰寫幼教教師畢業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題目:探析幼兒園音樂教育的實踐與做法
音樂教育對于幼兒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音樂教育不僅僅能夠傳遞給幼兒一定的音樂知識和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夠助力于幼兒的終身發展,給幼兒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促進幼兒的全方面發展,為幼兒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是每一名幼兒教師的最基本職責。幼兒的茁壯成長是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根本所在,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該加強學習,努力運用科學的方法,讓幼兒在自然情境中、在游戲化活動中快樂成長,為幼兒健康的身心打好基礎,為幼兒教育事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作為幼兒教師來說,應該從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從幼兒的興趣點出發,有效地開展幼兒音樂教學,讓幼兒在興趣的助力下進一步增強其音樂素養,為幼兒的藝術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礎,讓其有良好的藝術發展可能性。
一、創設幼兒音樂教育游戲化的要點
游戲活動中,幼兒教師要加強組織,活動時間的安排上要更為緊湊,活動過程中幼兒教師要不斷地運用各種激勵方法,維持孩子們參與游戲活動的積極性,幼兒可以讓他們進行操作性較強的游戲活動,同時幼兒教師應該多觀察幼兒,特別是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充分的掌控好學生的興趣點。幼兒教師應該在生活中讓幼兒發現生活的美好,同時結合幼兒的興趣點,重點安排游戲活動,游戲活動要充分體現出其最基本的價值,例如,通過游戲活動,幼兒學到哪些內容,收獲哪些知識,達到了哪些目標,提升了哪些能力,這些都是游戲活動需要重點考慮的,也是幼兒教師在設計游戲活動的原則。
二、音樂教育助力于幼兒的成長
(一)《小兔乖乖》音樂課例
在講故事時間,孩子們總愛異口同聲的要求老師講《小兔乖乖》,仿佛故事有著某種魔力一樣,讓孩子們百聽不厭。隨著故事情節的變化,孩子們的表情也隨著變化,如講到大灰狼的時候,孩子們一臉的苦大仇深;講到兔媽媽回來時,孩子們的歡呼雀躍,感情豐富表現淋漓盡至。這節音樂活動在幼兒熟悉故事和歌曲《小兔乖乖》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嘗試聽辨不同風格的音樂及不同音色的樂器。由簡至難,由配合音樂表演到加入樂器為角色來配樂。嘗試運用樂器來表現和表達對音樂的感受,達到使幼兒體驗自由表現的愉悅感和增強參與活動的自信心的目的。首先播放課件,分別展示兔媽媽和小兔、一起做游戲,然后,由老師引導幼兒演唱歌曲《小兔乖乖》。最后,老師可以輪流讓孩子們分小組上臺來展示與表演,同時老師要充分發現孩子們身上的閃光點,給予表揚,必要時發放小獎狀。
(二)《小羊羊的歌》音樂課例
音樂主題《小羊羊的歌》,教學目標主要是能夠讓幼兒積極愉快地參加唱歌活動,感受歌曲A段和B段不同的風格,并能用歌聲表現出來,能為自己創編“羊羊名字”,并大膽嘗試歌曲B段的接唱部分,能與同伴合作,擺一個表示“相親相愛”的造型動作,感受創編活動的趣味,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可以采用“小羊羊演唱會”的游戲化形式開展學習。
1.前期音樂的導入學習
首先,讓幼兒感受歌曲的音樂氛圍和旋律,通過反復的兩次播放,讓幼兒感受歌曲的音樂風格,同時引導幼兒用身體動作感受節拍,感受歌曲快樂的風格。第二步是學習歌曲,幼兒教師以故事情境的方式引領幼兒進入歌曲的意境,隨琴伴奏朗誦歌詞,通過提問等形式幫助幼兒記憶A段,之后分別將歌曲B段中出現的三只羊,即喜羊羊、美羊羊、懶羊羊的圖片展示出來,幫助幼兒記憶B段的歌詞,最后引導幼兒完整地跟鋼琴伴奏朗誦歌詞,在教師示范唱歌曲之后,幼兒一起學唱歌曲。第三步,
2.引導幼兒創編歌曲B段中的“羊羊名字”
在幼兒教師的引導下,由幼兒創編各自的羊羊名字各自創編的羊羊名字完成后,在幼兒教師的幫助下,嘗試將創編的“羊羊名字”放在歌曲B段中演唱,最后一起學習齊唱A段和接唱B段。
3.“小羊羊演唱會”的實施
采用游戲的形式分小組進行演唱,幼兒老師此時要做好統籌,積極鼓勵幼兒三人一組自行挑選,在喜歡的背景板前面準備唱歌,提示幼兒自行商量各自的“羊名字”,并自定“三只羊”,也就是同組的三個人,確定唱歌的順序,幼兒教師要鼓勵幼兒三人合作,在歌曲的結尾處擺一個表示“相親相愛”的造型動作。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孩子不會主動地參與到游戲中來,這時,幼兒教師一方面作出要求和提醒,另一方面讓已經進入游戲情境的小朋友帶領未參與進來的小朋友一起進入游戲,鼓勵全部幼兒大膽地進行接唱。
(三)《打電話》音樂課例
幼兒教師在安排游戲時,要兼顧好游戲過程中規則的建立,在游戲活動過程中,不能一味地強調幼兒自主性的發揮,而忽視了活動過程中的規則,缺少規則的游戲,對幼兒的成長豪無幫助。只有與幼兒的身心發展相適應,游戲活動才有價值,才易于被幼兒所感知與接受。以下以《打電話》為例,讓孩子們學習音樂。
先由老師進行引導:孩子們,我們都有耳朵吧,耳朵在哪兒摸一摸?那耳朵有什么用?然后,讓孩子們觀看課件,記憶電話號碼。出示課件:四幢房子。最后,讓孩子們欣賞感受不同音樂并能進行聯想,展示綠色的房子,通過這一開頭,孩子們就會進入情況,老師就可以自然的進行音樂的教學,最后教師進行總結。與幼兒一起小結:是啊,第一段音樂聽上去很帶勁,感覺好像要做運動。第二段音樂聽上去很安靜、很舒服,都想睡覺了。第三段音樂聽上去怎么樣?是啊,這段音樂聽上去很快樂很高興。是啊,不同的音樂給我們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
一、石油工程本科畢業論文特點及教學實踐
(一)論文選題
論文選題應從專業培養目標出發,結合石油工程科研與生產實踐,體現指導教師及本學科科研工作的優勢和特色,使學生能更多地接觸生產實際和學科前沿。合適的選題是做好論文的第一步。選題應簡潔、明確,簡明扼要地反映論文工作的主要內容。論文選題既要有一定的深度與廣度,以利于學生得到全面訓練,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獨立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又要切實可行,使學生在規定時間內經過努力能基本完成,或者可以相對獨立地做出階段性成果。
(二)文獻查閱
選題確定后,應針對選題進行文獻調研,了解國內外研究的歷史和現狀,掌握其研究的廣度、深度和已取得的成果,尋找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從而確定本選題研究的起點或突破點。通過調研和文獻查閱、明確研究的目的及意義、前人研究的成果及不足、基本思路及技術方法,這是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重要環節,完成文獻調研方后可進行畢業論文。指導教師應向學生提出明確要求,介紹與選題有關的科研動態及參考文獻和書目,指導學生系統查閱中、外文參考資料,指導學生撰寫文獻綜述,審閱學生擬定的論文提綱。
(三)論文(設計)指導與撰寫
石油工程是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專業,其畢業論文要求通過對在油田收集的實際資料的整理、描述、作圖、分析,進行研究并得出初步結論。在這一過程中,指導教師應在學生撰寫論文的各個環節悉心指導,與學生進行交流,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培養學生開展學術研究的素養和能力,培養學生刻苦鉆研、踏實嚴謹的優良學風。論文撰寫要求學生運用所掌握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對所選定的某個專業問題進行調研和分析,初步掌握選擇科研題目、查閱文獻、收集資料、確定技術路線、撰寫論文等的方法和技能。學生必須在查閱、調研、實驗、分析和研究的基礎上,將研究成果寫成觀點明確、論據充分、數據準確、圖表規范、語言流暢、條理清楚、結構嚴謹的畢業論文。
(四)論文答辯與交流
論文答辯是畢業設計的最后一個環節,亦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訓練,通過論文PPT制作和答辯,能鍛煉學生專業表達能力。學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畢業論文。在教學實踐中,有的學生對論文中所運用的知識能融會貫通的運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未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還有的可能是概念不清生搬硬套,亦有少數不自覺的學生靠投機取巧,拼湊抄襲論文。在答辯會上,五人組成的答辯委員會把論文中有闡述不清楚、不詳細、不確切、不完善之處提出來,讓作者當場做出回答,從而檢查作者對所論述的問題是否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和獨立分析能力。
二、本科畢業論文存在問題分析
(一)指導教師時間投入不足,重科研輕教學
客觀上說,專業教師往往雙肩挑,需要兼顧教學與科研,工作任務重,難以保證在論文指導中投入足夠的時間。主觀上,少數教師亦存在責任心不足及重視不夠的問題。
(二)高校擴招,生源質量相對下降
高校擴招后學生就業壓力大,有的學生致力于考研而未能全力投入,對畢業論文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有的學生因缺乏專業興趣而準備轉方向,或由于專業基礎差,綜合能力差,難以獨立完成論文,依賴教師和同組同學,或在網上搜索相似主題的論文下載、摘錄、拼湊、抄襲,缺乏嚴謹的學風和認真的科學態度。有調查顯示,在已完成的畢業論文中,僅六分之一的學生是獨立完成的;三分之二的學生則部分自己完成,部分參考圖書和網上資料;而有少數學生的論文則由幾篇論文拼湊而成,更有個別同學直接抄襲書本和網絡論文。
(三)論文不規范,論文篇幅過長或過短
章節安排不合理,處理數據和信息的能力差,行文及圖表不規范,參考文獻成為擺設。如圖表標注隨意,錯字錯句普遍[2],這反映了學生缺乏基本的科學訓練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四)論文評審不嚴格
一方面,指導教師和評議員面對質量不高的論文,礙于面子,都會放學生過關,這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位論文的質量。另一方面,對質量差別較大的論文,評審給出的分數相似或成績接近,未能有效的鼓勵真正原創論文的學生。
三、對本科畢業論文指導的思考與建議
(一)教師應從思想上真正重視起來
指導教師是學生畢業論文的領航人。要帶好學生,教師應從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責任心,進而引導學生熱愛本專業。指導教師應以身作則,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循循善誘,指導學生逐步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指導學生進行文獻資料的收集、閱讀、整理及使用;培養學生提出論點、綜合論證、總結寫作等基本技能。指導教師應保證定期與學生交流,檢查學生論文進展情況,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個別指導,深入實習、實驗現場,幫助學生解決論文中遇到的困難,及時調整與完善研究計劃,以確保學生的論文質量。論文初稿完成后,指導教師對學生寫好的畢業論文應仔細審閱,認真寫出評語初稿,做出恰當評價,提出優點和不足,給出成績和評定意見。應讓學生體會到成就事業、鉆研學問所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求索“,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艱苦努力,以及“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時豁然開朗的欣喜。教師悉心的指導能與學生真正達到教學相長。
(二)加強學生的學風教育
倡導科學、求實、勇于創新、團結協作的優良學風,嚴肅處理弄虛作假、抄襲等不良行為,讓學生真正樹立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而不僅僅是流于形式的在畢業論文《誠信責任書》上簽名。同時,針對學生缺少系統訓練、往往感到獨立完成畢業論文難度大、壓力大的問題,指導教師應及時對畢業論文撰寫進行系統指導,加強論文寫作規范的訓練。[3]
(三)規范化管理與質量監控
一、美國戰略石油儲備體系的運行機制
1973年巴以戰爭導致中東石油供應中斷,石油價格猛漲,引發世界性石油危機,一度造成美國石油進口中斷,給經濟帶來巨大損失。1974年11月,在美國等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倡導下,國際能源機構(簡稱IEA)成立,其主要職能是協調成員國的石油儲備行動。197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能源政策和儲備法》(簡稱EPCA),授權能源部建設和管理戰略石油儲備系統,并明確了戰略石油儲備的目標、管理和運作機制。
(一)企業商業儲備超過政府戰略儲備
美國的石油儲備分為政府戰略儲備和企業商業儲備。盡管,美國政府戰略石油儲備規模居世界首位,但企業石油儲備遠遠超過政府儲備。目前,全國的石油儲備相當于150天進口量,政府儲備為53天進口量,僅占1/3。
美國的企業石油儲備完全是市場行為,既沒有法律規定企業儲備石油的義務,政府也不干預企業的儲備和投放活動,企業根據市場供求和實力自主決定石油儲備量和投放時機。政府主要通過公布石油供求信息來引導企業,免除石油進口關稅和進口許可費等政策也起到鼓勵企業增加石油儲備的作用。
(二)政府戰略石油儲備的功能是防止石油禁運和供應中斷
聯邦政府的戰略儲備是非軍事用項目,其目標是防止石油禁運和中斷石油供應,平時不輕易動用。中斷石油供應是指某些石油輸出國的石油出口突然中止或急劇下降,導致國際石油供應量在短期內出現日平均供應量減少數百萬桶的情況。國際能源組織把某個或某些成員國石油供應缺口達到7%以上,作為實行緊急石油分享計劃的主要量化指標。
根據EPCA,聯邦政府向市場投放戰略儲備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全面動用。當石油進口中斷和國內石油產品供應中斷,以及遭遇破壞或者不可抗逆的原因造成的“嚴重能源供應中斷”,導致相當范圍和時間內石油產品供應大幅減少,價格嚴重上漲,對國民經濟產生嚴重負面影響時,可以全面動用戰略儲備。二是有限動用。當出現大范圍和較長時間的石油中斷供應時,可以部分動用戰略石油儲備。但動用總量不能超過3000萬桶,動用時間不能超過60天,儲備石油低于5億桶時不能利用。三是測試性動用。主要是為了防止在緊急動用時發生故障,測試儲備設施系統是否能夠正常運行,測試動用總量不得超過500萬桶。全面動用和有限動用都需要總統決定,測試性動用和分配授權能源部部長決策。
還有一種輪庫(exchange)形式的動用。通常,輪庫是解決因油品品質或短期內區域性能源短缺造成的石油供應企業交貨問題,用聯邦儲備與企業儲備進行臨時交換。如,2000年美國西部地區的石油天然氣緊缺,克林頓總統批準用2300萬桶儲備石油與企業輪庫,并要求企業在2001年3月以前歸還。
自建立石油戰略儲備以來25年間,美國政府僅在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以直接銷售的方式向市場投放了3300萬桶儲備原油。1985~1990年間,進行了兩次試銷售;1996~2000年間,進行了4次輪庫。
(三)根據綜合因素適時調整戰略石油儲備規模
決定戰略石油儲備量時主要考慮進口絕對量、經濟對石油價格的敏感性和儲備成本等因素,同時還要考慮石油中斷的可能性。EPCA授權的最大聯邦戰略儲備規模為10億桶,計劃儲量是7億桶原油和200萬桶加熱油。從1977年正式儲油開始,1994年達到最高儲存量5.92億桶,1985年達到相當于114天進口量的最高儲備天數。目前,聯邦戰略儲備的實際儲量是5.67億桶,相當于53天進口量。
政府和國會根據國內需求和國際局勢適時調整戰略石油儲備量。冷戰結束后,美國政府放松了石油儲備?!?11事件”以后,石油儲備受到重視,布什總統于同年11月宣布要增加戰略石油儲備,到2005年達到EPCA規定的計劃儲量。
(四)政府所有和決策,市場化運作
美國戰略石油儲備的運行機制可以概括為:政府所有和決策,市場化運作。戰略石油儲備由聯邦政府所有,從建設儲庫、采購石油到日常運行管理費用均由聯邦財政支付。聯邦財政設有專門的石油儲備基金預算和帳戶,基金的數量由國會批準,只有總統才有權下令啟動戰略儲備。戰略儲備的決策程序是由能源部、財政部和白宮預算辦公室會商,向總統提出方案;總統同意后,再向國會提出建議,由國會批準,才能生效。增加石油儲備的預算是由財政部門一次撥給戰略儲備辦公室。銷售石油回收資金的使用不必經國會批準,可以用來補充石油儲備。如果擴大儲備規模,追加資金需經過國會討論批準。
由于戰略儲備量比較大,其采購和投放可能影響石油市場價格。為了避免對市場價格的沖擊,戰略石油的采購和投放基本上采取市場招標機制。儲備石油一部分來自政府招標采購,還有一部分是以聯邦石油資源的租金(royalty)征收來的。招標采購中,40%來自與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簽訂的長期供應合同,其余是市場現貨招標采購。通常選擇價格低彌時采購,即要避免引起市場價格波動,又要防止造成石油儲備資金損失。
戰略石油儲備的投放也采取招標機制,政府向石油公司招標,再由石油公司按市場價格銷售,回收資金交財政部的石油儲備基金專門帳戶,用來補充石油儲備。
戰略石油儲備系統的運行管理方式是,政府制定規劃和政策,委托民間機構管理站點日常運行。聯邦戰略石油儲備辦公室設在能源部華盛頓總部,由一位能源部部長助理主管,負責儲備政策和規劃;設在新奧爾良的項目管理辦公室負責具體項目的實施、運行管理。石油戰略儲備辦公室與民間公司(DdynMcDermott)簽訂管理和運行合同,由其負責站點的日常運行、維護和安全保護。
(五)根據成本效益分析確定石油戰略儲備技術路線和儲備量
政府在確定石油儲備技術方案和儲備量時,要進行成本效益分析。石油儲備的效益是中斷石油供應可能帶來的損失。據美國能源部的分析,石油價格增長1倍,GDP將下降2.5%左右;每桶石油價格上升10美元,將給美國經濟造成1年500億美元的損失,經濟增長率將減少約0.5個百分點。石油儲備的成本包括四個方面:儲備設施的一次性投入,采購石油所需資金,運行維護費用等。美國具有得天獨厚的石油儲備條件。墨西哥灣附近的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薩斯州境內集中分布著500多個鹽穹,靠近石油化工產業帶。聯邦政府利用這些鹽穹建成了四個大型儲備基地,既臨近碼頭,又距大型煉廠不遠,還有發達的
管道設施可以快捷地把儲油傳輸到用戶手中。鹽穹儲油技術是目前世界上成本最低的石油儲藏技術,在美國修建鹽穹儲庫的成本大約是每桶容積1.5美元;每桶儲備石油的日常運行和維護費用是25美分。如果采用地上儲罐設施,每桶容量的設施投入需要15~18美元,至少是鹽穹的10倍。美國政府用于戰略石油儲備投資共約200億美元,其中40億用來修建儲油設施,160億用來采購石油。每年的日常運行和管理費用約為1.6~1.7億美元。
二、美國石油儲備體系與其他國家的比較
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體系是一種比較典型的模式,IEA成員國因地制宜建立其石油儲備體系,各有千秋。為了廣泛借鑒國際經驗,重點介紹日本、德國和法國的石油儲備模式,與美國模式進行比較。
(一)多層次的石油儲備體系,多樣化的民間儲備運作機制
IEA成員國的石油儲備體系都是由政府和民間儲備組成的,政府戰略儲備只是石油儲備的一部分。政府戰略儲備管理體制大同小異,企業儲備的管理和運行機制差別較大。
美國的石油儲備體系分為兩個層次:政府戰略儲備和企業商業儲備。政府和民間儲備體系相對獨立,企業儲備完全市場化運作。
日本、德國和法國的石油儲備體系不同于美國,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政府儲備、法定企業儲備和企業商業儲備。法定企業儲備是法律規定的企業儲備任務,政府對法定儲備進行不同程度的干預。德國的石油儲備體系分三個層次:政府戰略儲備、政府參與的企業儲備聯盟,以及企業儲備。法律規定了政府和儲備聯盟的儲備義務。政府戰略儲備由聯邦財政支付,承擔17天儲量。儲備聯盟是德國石油儲備的主體,由大型煉油企業、石油進口、銷售公司和使用石油發電廠組成,承擔90天的儲備義務。儲備聯盟根據聯邦政府的指令投放石油,儲備費用來自銀行貸款和消費者交納的儲備稅。另外,德國的法律還規定石油煉廠要保持15天的儲備,石油進口公司和使用石油的發電廠保持30天的儲備量,政府不干預企業儲備的投放,費用也由企業自己承擔。
日本的石油儲備分三個層次:國家石油儲備、法定企業儲備和企業商業儲備。20世紀50年代,日本的有關法律就規定了企業的石油儲備義務。1974年日本加入IEA,建立了政府石油儲備。政府建立石油專門帳戶,通過征收石油稅籌集儲備資金。根據日本石油儲備法,一定規模以上的煉廠、銷售商和進口商都要按規定比例承擔石油儲備任務,企業向市場投放儲備石油時要經過通產省批準。政府為法定企業儲備提供低息貸款、加速折舊等政策。法律規定以外的企業商業性儲備由企業自理。
法國是最早建立企業石油儲備制度的國家,以法定企業儲備為主。早在1925年,法國的石油法就規定,在發放進口原油、石油副產品的經營許可證時,要求經營者有前12個月經營量的儲備能力。1993年實施的新石油法規定,每個石油經營者都要承擔應急石油儲備義務,并維持上一年原油和油品消費量26%的儲量,相當于95天的儲備量。法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專業委員會(簡稱CPSSP)代表政府負責制定儲備政策和戰略儲備地區分布計劃,向石油公司征收建立和維護石油儲備的費用等,并一部分企業的石油儲備任務。1998年CPSSP管理和支配950萬噸戰略石油儲備,占全國儲備義務的58%。CPSSP并不具體運行和管理石油儲備站點,而是委托石油公司和安全儲備管理有限責任公司運作管理。
綜上所述,各國分配法定企業儲備義務的主要方式,一是按經營石油企業的規模分配儲備義務,如,日本。二是根據銷售額或消費額按比例分攤儲備義務,如,德國和法國。法定企業儲備的管理和運作機制有三種。日本模式:政府規劃指導下,規模以上企業分散儲備。德國模式:企業組成聯盟,統一規劃和布點,集中籌集資金和運行管理。法國模式:政府授權專門機構部分法定企業儲備。
(二)石油儲備規模與一次能源結構和石油進口依存度有關
根據國際能源機構的研究和規定,成員國應該保持相當于90天進口石油量的儲備(包括公共和私人部門的儲備)。但是,實際上各國的石油儲備總量都超過了90天。各國的石油儲備模式與一次能源結構、石油資源分布和進口依存度有密切關系??偟膩砜矗淮文茉粗惺捅壤礁?、石油進口依存度越大,石油儲備的規模就越大。
首先,石油儲備規模直接與進口依存度掛鉤。美國的石油消費量約占世界供應量的1/3,進口依存度為60%左右,其石油儲備規模與石油進口量掛鉤。日、德、法的石油進口依存度在98%以上,石油儲備規模與消費量掛鉤,見下表。
美日德法石油儲備
注:①德國石油儲備聯盟為儲備主體,擁有90天的儲備。
②法國戰略石油儲備專業委員會和支配的數量
資料來源:日德法的數據根據內部研究報告整理,美國的數據是美國能源部提供的2001年的數據。
1.角色轉變存在障礙
新入職的幼兒園教師大都是師范院校剛畢業的學生,不可避免地帶著校園獨有的生活習慣和思維習慣。幼兒教師在學校時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專業技能和理論知識,而在入職之后更多的是與幼兒和家長交流,接觸的事物更加多樣化。初入幼兒園這個相對熱鬧的職場,許多人經常會流露出對學生角色的留戀,尤其是入職初期依然會將自己置于學生的角色之中,對工作職責不明確,短時間內很難適應新的崗位。
2.實習期的效果不明顯
在學生實習期,一部分學生對自己的未來發展還沒有足夠成熟的想法,這種不確定性致使許多學生在實習階段未能全身心投入到職場崗位角色,造成了就業后職業身份過渡的不順暢。
3.專業技能與其他工作能力未能協調
發展新入職幼兒教師在學校過于重視音樂、舞蹈等專業發展,相對忽視了對幼兒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學習和研究。走上工作崗位后,總想把自身專業技能展示于日常教學中,卻常常忽視四個方面的重要問題:一是是否真正了解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狀態;二是與幼兒溝通是否存在障礙;三是針對不同年齡的幼兒,自身是否有獨立駕馭課堂(游戲)的能力;四是面對自身成長困境時,是否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幼兒園該如何做
1.進行合理引導首先,幼兒園內部管理
要以人為本,建立合理的幼兒教師評價機制,以促進幼兒教師的發展為目的,堅持發展性評價。在幼兒安全的范圍內,允許新入職教師存在不可避免的失誤,但要求其對失誤進行深刻反思和檢討。其次,加強心理輔導,讓他們主動面對問題,而不是逃避問題,逐漸培養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次,幼兒園要經??隙ㄐ氯肼毥處煿ぷ鞯倪M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幫助他們緩解心理壓力,保持開朗的心情,微笑面對每個孩子,逐步弱化職業倦怠。最后,幫助新入職的教師在工作交往中積極地與幼兒、家長、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這不僅對幼兒園的工作和幼兒的發展有益,而且對教師的潛能開發、專業成長及身心健康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2.重視師德建設,強化職業
理想學前教育因為被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師德建設必須常抓不懈,并始終貫徹于日常工作的生活中,尤其是新入職的教師,對師德的理解和內化必須是長期的。職業理想是愛崗敬業的前提,幼兒園應逐步培養新入職教師的職業理想。一方面,幼兒園要不斷地向新入職教師宣傳正確的職業理想概念和實現途徑。另一方面,幼兒園也要注重企業文化建設,不斷修正和強化自身的職業價值。
三、新入職教師應如何做
1.盡快掌握幼兒的發展狀態
一切幼兒教育活動都是有規律可循的,自覺遵循幼兒教育規律是幼兒教師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的基本要求。結合學校學習的理論知識,對現實中幼兒的發展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是作為一個新入職幼兒園教師的首要任務。這就要求新入職的幼兒教師在進行幼兒教育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幼兒的個性特點,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幼兒保教的規律。
2.養成良好的教育行為和學習習慣
教師的專業行為和道德準則集中表現于教師日常教育的行為習慣當中。教育行為習慣是教師個人教育理念的集中表現,更是教師個人修養和專業素養的外在行為表現。對心智發育關鍵期的幼兒,教師好的教育習慣對幼兒成長顯得更為重要。新入職的幼兒園教師剛剛走入教育崗位,在習慣養成方面可塑性強,從入職開始就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增加知識儲備,提高綜合素養。
3.培養教育發現和研究的能力
【關鍵詞】 比較優勢戰略 人力資本 智力產業 體力產業
本世紀以來,大學生就業難迅速成為困擾中國社會的焦點問題之一。高校的就業率不斷下降,畢業生的入職薪酬越來越低,學非所用、用無需學的情況日益普遍。為什么在一個鼓吹“知識改變命運”的時代卻遭遇“讀書無用論”的泛濫?人們不能不加以深思。本文從影響大學生就業形勢的供給與需求兩個方面加以分析,論述長期以來主導中國經濟發展思路、決定中國經濟結構形成的比較優勢戰略與大學生就業難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為問題的根本解決提供啟示。
一、比較優勢戰略導致產業低端化發展和內需嚴重不足
1、推行比較優勢戰略意味著主動產業低級化
長期以來,比較優勢戰略因其理論簡單易行且能充分迎合人們急功近利的心理而在中國大受追捧。該理論宣稱,衡量資源配置合理與否的標準是看有無自生能力。所謂自生能力,就是指所發展的產業從一開始就具有成本優勢,可以各自馬上賺錢的能力。該理論認為成本優勢取決于要素稟賦比較優勢,中國的優勢在于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所以中國應依托國際分工主要發展低工資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產業區段。該理論否定保護和扶持的意義,反對自主創新和優先發展重工業,主張直接引進適用技術和資本品,從而集中資源用于有自生能力產業的發展。
然而,經濟發展的根本在于人力資本的積累,科技進步、生產率上升和發明創造涌現都是人力資本積累的產物。比較優勢戰略片面依靠廉價勞動力發展經濟卻極大地損害了人力資本的積累,使中國掉進粗放式發展的陷阱而不能自拔。
提到人力資本積累,一般人都會關注學校教育的作用,殊不知產業實踐更具決定性的意義。產業實踐可以將人最終塑造成才,而各種新的知識也只有在產業實踐中才能不斷產生。因此,教育必須與實踐相結合,產業實踐才是人力資本積累的主戰場。
不過,不同的產業實踐積累人力資本的效果也不同。按工作的知識技術含量和創新性,產業分為高端的智力產業和低端的體力產業。高知識技術含量和高創新性的智力產業主要使用復雜的智力勞動,因此需要并培養大量且高質量的人力資本;而低知識技術含量和低創新性的體力產業主要使用簡單的體力勞動,因此需要并培養很少且低質量的人力資本。所以,一個國家智力產業的發展程度決定其人力資本積累的廣度和高度,智力產業才是人力資本的關鍵載體。中國要積累人力資本,就必須逐步建立和發展健全發達的智力產業體系,而體力產業的發展應符合智力產業發展的要求。
可是,比較優勢戰略割裂了國民經濟各產業之間相互依賴、彼此支持的有機聯系,錯誤地要求按自生能力配置資源,其結果必然是犧牲民族智力產業而畸形發展外向型的體力產業。因為高端的智力產業必須在人力資本成熟后才有競爭力,但這需要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沒有效益、需要保護和扶持的學習期,只有低端的對接國外智力產業和市場的外向型體力產業才能各自馬上賺錢。因此,推行比較優勢戰略意味著主動產業低級化,意味著對人力資本積累道路的扼殺。而沒有人力資本的積累,中國會逐漸被鎖定在國際價值鏈分工的底端,產業升級將變得有心無力。毫無疑問,產業低級化和人力資本退化會形成惡性循環,這就是中國為什么始終擺脫不了粗放發展模式的根源。
2、推行比較優勢戰略必然造成內需嚴重不足
首先,比較優勢戰略理論就是一種毀滅內需而依附于外需增長的理論。我們知道,內需的基礎是消費,而消費的根本是勞動者報酬,只有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者的報酬不斷增長,內需才能充分釋放。但是,比較優勢戰略以廉價勞動力為經濟增長的依據,大力發展血汗工廠,這就從根本上抑制了內需發育的空間。并且,該理論本身也不關注內需的培育,而是寄希望于國際市場來發展比較優勢產業,出口導向的經濟模式與內需發展的要求完全相背離。
其次,比較優勢戰略奉行自生能力和自由貿易,逼得國內資本無法考慮長遠利益,只能追逐短期利潤。由于資金、資源、人才和傾斜政策等都紛紛轉向外向型的體力產業,中國已初步建立但遠未成熟的智力產業頓時陷入困境;同時幼稚期的產品無法匹敵發達國家成熟的智力產業又使其進一步失去市場的哺育。在前后夾擊之下,中國的智力產業迅速衰敗了。但是,智力產業是迂回生產方式的核心和內需的引擎,它的衰敗必然使得龐大的與之相聯系的各種內向型部門隨之瓦解。而因為產業鏈條短、產業關聯度低和附加值少,兩頭在外的外向型體力產業對其他部門的帶動牽引作用很弱。所以,在比較優勢戰略的作用下,一方面外向型體力產業迅速擴張,另一方面民族智力產業和內向型部門紛紛破敗消亡,國民經濟的不同產業部門之間難以相互提供需求,無法交互促進而實現內需的循環擴大。隨著這種畸形產業結構的形成,就業緊張和內需不足的問題自然尖銳起來。
最后,比較優勢戰略片面發展低工資的外向型體力產業,由于民族智力產業和內向型部門的破滅,失去出路后只有都擠到這個狹小的低門檻領域展開最為慘烈的“競次”。在上游,生產所需的重要技術、資本品以及某些原材料嚴重依賴進口;而在下游,制成品高度依賴國外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市場。這種“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低端生產結構和惡性競爭使得中國企業徹底失去市場定價權,上游被迫支付壟斷高價,下游被迫接受自相殘殺形成的產品低價,貿易條件持續惡化,產業附加值不斷遭受擠壓。在產業升級困難和勞工最為弱勢的條件下,企業必然不擇手段地削減人工成本來挽救其利潤空間,這就導致中國本來就很低的實際工資水平不僅提升無望,反而陷入節節下滑的泥沼。據報道,我國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從1983年的56.5%逐年下降到2005年36.7%,22年間竟然下降了近20個百分點,后續的變化更是不容樂觀。而隨著勞動報酬占比的不斷下降,居民消費當然持續疲軟下去,內需嚴重不足的存在也就毫不奇怪了。
二、政府刺激內需的壓力誘發高校過度擴招政策的出臺
因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是在高校連年大幅擴招之后才出現的,所以,很多人都指責高校過度擴招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禍端。而事實上,高校擴招的確過度了。根據教育部提供的普通本??普猩鷶祿?,自恢復高考以來,從1978年的40萬到1998年的108萬,高校招生整整用了20年才增加68萬人。但從1999年起,平均每年擴招56.7萬,到2005年時,大學普通本??普猩堰_到505萬人。之后擴招幅度雖逐年收窄,但到2010年仍然上升為662萬人。不僅如此,隨著本??飘厴I生就業形勢的緊張,為了分流壓力,碩士與博士研究生也先后出現了大幅擴招。從2000年到2010年,碩士招生由102923人增加到474415人,博士招生則由25142人增加到63762人。但研究生大幅擴招的結果并沒有有效緩解本??粕蜆I難的困境,反而自身也陷入身價大貶和求職艱難的泥潭。
供求規律告訴我們,供給必須與需求相適應,脫離市場需求的供給過快增長必然會引發一場災難。大學是培養預備人才的工廠,這些預備人才在進入生產實踐之后,能夠迅速成長為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高端技術與管理人才。但如前所述,比較優勢戰略造就了中國低端的產業結構,這種低端的產業結構對大學生的吸納能力很差(這一點后文將進行專門理論闡述),盡管經濟在高速增長,可是市場對大學生的真實需求并未增加。因此,如果僅考慮市場法則,在這種微弱需求下高校連年大幅擴招無疑是很不明智的。
然而,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其內在的邏輯,高校過度擴招政策的出臺并非偶然的決策失誤,而是比較優勢戰略綁架的不得已。根據前文的分析,推行比較優勢戰略必然造成內需嚴重不足,只要不轉變發展戰略,這個問題就會愈演愈烈。但是,路徑依賴理論告訴我們,轉變戰略其實是最不容易的。因為戰略一經推行,它就具有自我強化的特性,不遭遇生死存亡的危機,轉變戰略就缺乏足夠動力。對于危機積累過程中的問題,人們總是采用修修補補的方法來應付。在比較優勢戰略下,修補內需問題的方法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尋求外需突圍,即通過出口擴大來彌補內需不足,為此,本世紀初中國政府選擇了不惜代價地加入WTO;二是國家干預短期刺激內需,或者通過大量舉債擴大投資,或者抓住民眾軟肋刺激消費,或者兼而有之。而高校過度擴招的做法正是當時政府刺激內需的重要措施之一。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有的修補手段都只能暫時掩蓋或拖延問題,都是不可持續的,反而會使矛盾變得更加復雜,危機變得更加深重。
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還主要是依靠內需發展經濟,但自1992年開始,以大力引進外資為契機,外向型經濟變得突飛猛進。這種大規模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使得全球逐利資本紛紛把血汗工廠搬遷到工資低地的中國,從而嚴重地沖擊了之前走同一道路但名義工資已經上漲的東南亞各國。因為產業外遷又無力升級,泰國等國的產業空心化最終釀成了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危機導致國際局勢惡化,中國被迫承諾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出口頓時受困。與此同時,多年來比較優勢戰略的作用使得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的內向型經濟走向瓦解,企業紛紛破產、倒閉、改制,高達五千萬工人下崗失業,農民工式待遇成為就業群體的主流,以消費為基礎的內需由此急劇萎縮。在內憂外困的局勢下,為了維持經濟的增長,政府不得不想盡一切辦法刺激內需。于是,赤字財政政策、教育產業化等措施紛紛出籠,而高校大幅擴招正是教育產業化的基礎和核心。
自古以來,中國民眾就十分重視教育,“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深入人心,而擴招前大學生天之驕子的社會地位又恰好佐證了“知識改變命運”的宣傳。因此,在初期不能預見后果的情況下,高校擴招幾乎被當成一項福利,盡管過去讀書幾乎不花錢,而現在則要支付高昂的學費和生活費。由于阻力相對較小,所以承載著拉動消費厚望的高校大幅擴招政策在1999年被政府迅速推出,并在以后多年慣性運行,直到2010年后因難以為繼才逐漸趨于停滯。
由于教育支出是家庭的剛性支出,所以,從短期來看,教育產業化下的高校大幅擴招有利于撬開中國老百姓的錢包,使得消費總額增加,并通過乘數效應刺激內需的擴大,同時升學會推遲求職還可以暫時緩解過大的就業壓力。但是,從長期來看,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就業問題和提高實際勞動報酬(這恰好擊中比較優勢戰略的死穴),擴招的結果必然是教育消費擠占其他消費、高校所在地消費擠占全國各地消費和當前消費擠占未來消費,從而給國民經濟制造更多難題、加劇地區發展不平衡和形成報復性的消費萎縮,最終將讓內需不足的問題變得更加難解。
三、低端的產業結構使得經濟對大學生的吸納能力低下
盡管高校大幅擴招使得大學畢業生的人數比擴招前增加巨大,但我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離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而大學生的人口占比就更是極為低下。比如,在25—64歲勞動力中大學生的比重,美日等國多在40%以上,但我國2000年只有4.63%,即使經過10年的高校過度擴招,到2010年也才上升為9.68%。據報道,中國的GDP按匯率計算在2010年已經超越日本躍居全球第二,而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甚至接近于美國。并且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30多年的平均增長速度幾乎達10%,本世紀后甚至連續多年高于13%,遠超世界各國。因此,相對于中國巨大的經濟規模和高速的經濟增長而言,高校大幅擴招只不過是極低大學生比重的一個補償而已。特別是在知識經濟和科教興國的時代,這種補償理論上似乎還不夠快,即使有再多的大學畢業生也應該被萬分饑渴的經濟所吸收。換言之,由于存在各種有利因素,高校大幅擴招并不一定會導致大學生就業難,至少不會極為艱難。
可惜,因為排斥性的低端體力產業結構,表面光鮮的中國經濟根本消化不了多少大學生。雖然是在極低的基數上進行擴招,但擴招依然演變成了一場就業的災難。
大學生屬于高質量的人力資源,他們的優勢是懂技術、會管理,應該從事高知識技術含量和高創新性的智力工作。在國民經濟中,這種智力性的工作崗位密集地存在于高端的智力產業,而在低端的體力產業中分布稀疏。所以,大學生的就業前景與產業結構高度相關。概括地說,一個國家智力產業發展得越好,其經濟對大學生的吸納能力就越強,大學生的就業前景就越光明。
首先,作為大學生就業的天然場所,智力產業構成了經濟吸納大學生的主渠道。智力產業是知識技術密集型的部門,其大部分工作崗位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很高,通常只有大學以上文化者才能勝任。建立與壯大智力產業有利于提高經濟對大學生的吸納密度,而大量高素質大學生的加入又反過來推動智力產業的蓬勃發展。因此,一個發達的智力產業體系可以源源不斷地吸收大學生,并形成智力產業發展和大學生就業之間的良性循環。
其次,只有強大的智力產業才能支撐以內需為基礎的所有體力產業的大發展和大繁榮,進而以國民經濟整體的力量創造出海量的大學生就業機會。作為提供先進技術與資本品、新的知識與創意的部門,智力產業可謂是國民經濟的大腦和心臟。民族智力產業的崛起意味著獨立自主生產與消費體系的形成,有利于爭取平等的國際經貿秩序,掌握市場定價權,防止經濟增長的利益外流,從而為內向型發展開辟道路。智力產業迂回的生產方式,產業鏈條長,產業關聯度高,且其高附加值可以實現高工資、高利潤和高稅收的三贏。國民經濟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智力產業拉動各種體力產業的發展,尤其是支撐具有無限發展空間但要以內需為基礎的服務業的擴張,體力產業則反過來又強化智力產業的進步。通過國內經濟大循環,各種產業相互依賴又交互促進,同時就業不斷增加,工資持續上升,城市化快速挺進,系統協調效應導致內需生生不息。在這種內需型經濟中,盡管單個的體力產業企業對大學生的吸納能力較弱,但13億高購買力人口形成的最廣闊內需將使各行各業無比繁榮,由此成為消化大學生就業的又一重要力量。
然而,比較優勢戰略瓦解了中國的智力產業和內需型經濟,制造了畸形的外向型體力產業結構。這種低端的產業結構無疑是最為排斥大學生的,因為其大量需求的是年輕力壯和吃苦耐勞的簡單勞動力,是拿著微薄工資還能任勞任怨一天工作12小時以上的農民工,但對知識技術型人力資源的需求水平卻非常之低,從而大大降低了經濟對大學生的吸納密度。
不僅如此,由于具有豐富內容和無窮潛力的內向型部門的破敗消亡,體力產業失去最主要的發展空間,只能擠在出口領域競次謀生,其狹小的規模造成經濟對大學生的吸納廣度也非常狹小。因為外向型體力產業的發展潛力基本取決于有購買力的發達國家市場的大小以及能獲得的份額,但人口數量決定市場的潛力,全部發達國家才8億人口,中國則超過13億,這意味著整個國際市場的潛力都遠低于國內市場,何況在全球激烈爭奪下中國只能分享其部分份額,且很不穩定。
由于既沒有吸納密度,又丟掉吸納廣度,低端的產業結構使得經濟對大學生的吸納能力十分低下,當然無法消化高校擴招后大幅增長的畢業生,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也就成為必然了。而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中國低工資的優勢再難維持,企業倒閉、資本外逃和產業外遷漸成趨勢,外向型經濟面臨傾覆之危,這對大學生的就業更是雪上加霜。
四、結語
大學階段是個人和國家積累高質量人力資本的起點,經過巨額的教育投資,大學畢業生成為國家寶貴的人力資源。大學生就業難不僅是個人和家庭的悲劇,而且意味著國家人力資本積累進程的中斷,以致前期積累損失殆盡,科教興國的目標付之東流。只有徹底否定比較優勢戰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通過國家保護和扶持,以自主創新為核心,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實現民族智力產業的重新崛起,進而創造國民經濟大繁榮的局面,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才能獲得根本解決。
【參考文獻】
[1] 賈根良:國際大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的致命弊端[J].研究,2010(12).
[關鍵詞]西部;旅游業;比較優勢;收入效應
旅游業的發展可以增加一國或一地區的收入水平,從1993年至·2004年,我國全國旅游外匯收入從46.83億美元增加到257.39億美元,增長了449.6%;國內旅游收入從864億元增加到4710.71億元,增長了445.2%。平均增長速度除2003年以外均在10%以上,占第三產業的比重由1993年的10.01%增加到2004年的15.65%,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3年的3.27%增加到2004年的5%,近年來,在全國旅游業大發展的背景下,西部地區旅游業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從與東部地區的橫向比較來看,無論是在旅游總收入方面,還是在對本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方面,西部地區旅游業的發展與其所具備的資源、市場及政策比較優勢完全不相匹配。
一、西部地區發展旅游業的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即使效率最低、成本最高的國家或地區也有自己的比較優勢,一國或地區應該積極發展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按照比較優勢理論,我國西部地區雖然屬于欠發達地區,但它無論是從資源方面、市場方面,還是從政策方面,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相比都擁有發展旅游業的比較優勢。
(一)資源比較優勢
自然旅游資源方面,西部山區及少數民族地區幅員遼闊,縱跨多個緯度帶,各類地形兼備,江河湖泊眾多,氣候環境多樣,珍稀動植物種類繁多,自然景觀多姿多彩。目前僅國家權威機構評定的各類旅游資源西部地區就占很大的比重,尤其是生態旅游資源占的比重更高。目前西部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63個,占全國的36%,和東部基本相當;有國家自然保護區936個,占全國的43%,大大高于東部(如表1所示)。并且西部100多種旅游資源屬于世界級的壟斷旅游資源,堪稱“旅游資源寶庫”。如果加上大量的尚未被開發的旅游資源,西部旅游資源的豐度更高。
在人文旅游資源方面,西部地區是中華民族及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西部地區的宗教勝地、神秘文化、雕繪藝術和傳統工藝,展現了東方古國的文明風采,它們都具有古老、珍稀的特點和博大深厚的文化內涵,是華夏文明的歷史見證和人類文明的無價之寶。中國旅游資源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就是我們的民族文化,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的50個少數民族的發源地和主要聚居地都在西部地區,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也都在西部,少數民族文化體現了中國的文化特色,形成西部地區的文化優勢及持久的吸引力。
(二)市場比較優勢
入境市場方面,西部入境旅游市場雖然已經有一定發展,入境旅游增長速度很快,但目前規模依然很小,這一方面反映西部旅游業的發展與其擁有的資源優勢極不相稱,另一方面也說明西部旅游業市場發展潛力巨大,隨著西部旅游魅力在國際旅游市場上的不斷提升,西部入境旅游發展空間會迅速擴大。
國內市場方面,2005年,全國國內旅游人數為12.12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0.0%,全國國內旅游收入為5286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國內旅游在中國旅游業中的地位越來越凸顯出來。并隨著我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再加上中央和地方對有關社會保障、公共事業投入力度的加大,使消費者的信心指數不斷提高,更預示著國內旅游的發展前景非常樂觀。隨著國內旅游者人數的增加,國內旅游者有向西部轉移的趨勢。主要因為:一方面,“探新求異”成為一個主導趨勢,旅游者逐漸厭倦了東部已經開發得很成熟的旅游地,喜歡去新的旅游目的地;另一方面,東部很多旅游目的地已經人滿為患,旅游質量逐漸下降,開始進入“停滯階段”。于是一些旅游者開始逐步分流,西部地區旅游資源價值高,開發晚,受人類干擾少,正好迎合了國內旅游者的需求,西部旅游(包括青藏高原旅游、寧甘陜旅游、新疆旅游)也將成為新的熱點。
(三)政策比較優勢
1999年6月,我國提出了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這一戰略決策對西部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1999年7月,國家旅游局組織西部旅游考察研究,明確提出“西部大開發,旅游要先行”,優先在西部地區建設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國家旅游扶貧實驗區和國家旅游度假區;在國債、旅游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專項投資、國家綠色發展基金等旅游建設資金投入方面向西部地區傾斜,鼓勵支持社會資金投資開發西部旅游;加強對西部旅游的宣傳推介,支持幫助西部地區開發客源市場;加大對西部地區旅游人力資源開發和旅游教育培訓、旅游規劃、行業規范的指導、支持力度等。有利的政策成為西部貧困地區旅游業發展的極大推動力。
正是因為西部有發展旅游業的資源優勢,并且能夠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游客,再加上政府的支持,所以,相對于東部,西部具有更大的發展旅游業的比較優勢。通過發展旅游業來帶動西部經濟的發展符合比較優勢理論的指導思想。而這一優勢對西部地區的旅游總收入及經濟發展所做出的貢獻與東部地區相比又如何呢?
二、東西部地區旅游收入效應比較
(一)東西部地區旅游收入比較。
根據表2中2004年各地區的旅游收入情況,東部地區國際旅游176.31億美元,占全國的比重為83.5%,西部國際旅游收入20.78億美元,占全國的比重為9.8%,東部是西部的8.5倍;東部地區國內旅游收入8446.05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為65.4%,西部地區國內旅游收入2028.45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為15.7%,東部是西部的4.2倍;東部地區旅游總收入9905.9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為67.6%,西部地區旅游總收入2200.51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為15.0%,東部是西部的4.5倍。很明顯,無論是國際旅游收入、國內旅游收入還是旅游總收入,西部地區占全國的比重都遠遠低于東部地區,所以西部地區旅游收入水平遠遠低于東部地區。而從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來看,東部地區平均為10.39%,西部地區平均為7.98%。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西部地區不僅在旅游收入水平上同東部地區差距很大,而且其占GDP的比重與東部地區的也有一定的差距。
(二)東西部地區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系數
隨著西部旅游業的發展,旅游業收入不斷增加,并且在地區經濟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相對于東部,旅游業對西部經濟的貢獻究竟有多大?我們需要計算并比較旅游業對東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系數。
旅游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測試度公式:
設Ⅱ為旅游總收入,TPI為旅游總收入的增加值,G1為經濟增長率,Ett為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Ltt為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系數。
本文采用李周主持的由福特基金會支持的公共政策研究資助競爭項目:“旅游業對中國農村和農民的影響”中所估算的旅游業的增加值率為“50%”來計算。則:
TPI=TI×50%
則有:
Gt=ΔGDPt/GDPt-1
Ltt=ΔTPIt/ΔGDPt-1
Ett=ΔTPIt/ΔGDPt
我們可以根據1999—2004年東西部GDP及旅游總收入(如表3所示)按照公式計算出2000—2004年旅游業對東西部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系數(如表4所示)。
從表4和圖1與圖2中,可以看出,在2000—2004年間,西部地區旅游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除2003年以外,西部地區旅游業的拉動系數雖然不斷上升,但上升的速度很緩慢。同東部相比,除2001年西部稍高外,其他年份西部均低于東部。在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方面,西部地區旅游業的貢獻率除2003年外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7.62下降到2004年的5.86;從同期東西部地區的比較看,除2003年以外,在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方面,2002年和2004年均低于東部,并且低于東部的幅度越來越大,2002年低于東部1.36個百分點,2004年增加為1.75個百分點;由此我們得出,從總體趨勢上看,西部地區旅游業對經濟增長貢獻在不斷下降;同東部地區比較,西部地區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低于東部地區。
三、結論
通過對東西部地區旅游業的收入效應的比較,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從西部旅游業發展本身來看,旅游總收入雖然有所增長,旅游拉動系數也緩慢上升,但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近幾年卻在逐漸下降。這說明隨著西部經濟的發展,相對于其他的產業,旅游業對西部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小。
第二,同東部比較,在旅游總收入上,西部同東部相比差距在繼續擴大;2004年東部旅游總收入是西部的4.5倍,其中國內旅游收入是西部的4.2倍,國際旅游外匯收入更是西部的8.5倍。在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上,2002年以后西部旅游業的貢獻率開始低于東部且低于東部的幅度有不斷拉大的趨勢。這說明,西部旅游業的發展相對于東部越來越落后。
從以上比較分析中,我們發現西部地區旅游業發展的現狀和西部所擁有的比較優勢顯然是極不匹配的,這是和比較優勢理論的指導思想是相違背的。
四、悖論的原因及對策
促進高校學前(幼兒)教育專業學生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展示高校學前(幼兒)教育專業的教學成果,有效推動高校學前(幼兒)教育學科和專業建設以及畢業生的高質量就業。
二、主辦單位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師教育分會幼兒教師教育
三、協辦單位
全國各高校學前(幼兒)教育學院(系)
四、活動時間
征稿截止時間:2017年6月10日
評選揭曉時間:2017年7月30日前
五、評審委員(排名不分先后)
郭力平(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蔡迎旗(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劉曉東(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秦金亮(浙江師范大學杭州幼兒師范學院)、劉云艷(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張博(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鄢超云(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賀永琴(貴陽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鄭健成(福建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王彩鳳(鄭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六、活動組織
1.評選范圍:全國高校學前(幼兒)教育專業2017年應屆畢業生獨立或合作撰寫的畢業論文。
2.論文分組:分設大專生、本科生、研究生(含碩士生、博士生)三個組。
3.論文推薦:大專、本科生參評畢業論文由所在院校(系)集體推薦。推薦數量:大專生嚴格控制在本院校(系)當年畢業生總數的15%以內,本科生嚴格控制在20%以內。每篇參評論文均應附上兩位具有高級職稱指導教師或論文答辯委員會成員的評語。研究生推薦名額不限,由導師推薦并寫出評語。所有參評論文均一式一份并附上作者本人學生證復印件,于2017年6月10日前(以當地郵戳為準)寄至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號《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編輯室(郵編310012)。參評者同時將參評論文的Word文檔以附件形式發送到電子郵箱 。
4.子郵件格式要求:郵件主題請寫:學校+姓名+論文題目。附件文檔名請寫:姓名+論文題目。附件文檔全文宋體、小四號、兩端對齊、1.5倍行距。在發送電子文檔前,請刪除論文中的學校名稱和導師姓名,以及頁眉、頁腳及致謝頁中有可能涉及學校、導師、作者本人的相關信息。
七、評選和獎勵
1.特邀全國各高校學前(幼兒)教育專業學科帶頭人組成論文評選委員會,以無記名投票方式分組評選,按一定比例評出各組優秀論文。
2.由主辦單位頒發獲獎證書。
3.獲獎結果將在2017年9月《幼兒教育?教育科學》雜志及其官方網站“幼兒教育網http://”上公布,部分優秀論文將選登在《幼兒教育?教育科學》上。
4.獲獎作者編入“中國幼教招聘網http://高級人才庫”向全國各用人單位重點推薦。
八、重要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