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8 11:31:50
序論:在您撰寫城市規劃管理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在古代城市首先是交易的需要,然后為了維護這種交易,增強防御而修建了城,這就是城市的起源。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包含了兩個內容,一個是有交易的市場。第二個就是用于防御的城墻。有了交易就證明有了私有制和階級的分化,在原始社會向奴隸制過度時期出現了。同時城市形成的地方一般都是交通位置和物產比較豐富的地區。為城市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
二、城市規劃的思想淵源
1、社會意識對城市格局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中國是一個長期受到儒家思想主導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在城市規劃建設中除了具備了交易和防御要求的城墻外,在布局中充分體現了上下尊卑的儒家思想。在古代城市中,統治階級專用的宮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據很大的面積,以宮廷區為中心,這也體現了中國城市的中心是政權統治的中心。體現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分區明確,體現了人們的社會關系,生產關系和等級制,這種中軸的運用一直延續到今。并產生了古代的城市布局理論。如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周禮。考工記》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把禮制的內容也納如了規劃當中,強調皇權,君權神授而西方是以神權至上,即教堂往往成為城市的中心。直到后來運用的中軸線對稱的布局形式,把儒家的這一思想推到了及至。如明北京城的建設。
2、天文學、水利學和民居建設對城市布局的影響
由于科技的進步,城市的布局就不得不考慮與自然、與環境的關系。于是相地學,風水學等相關的有關城市布局和選址的學說蜂擁而起。雖然這些學說有欠科學的地方但也不難看出中國的“天人和一”的思想,同時也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的觀念。于是城墻不一定是方的,軸線也不一定是一條直線,自由的外在形式下面是富于哲理的內在聯系。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強調整體觀念和長遠發展,強調人工環境也自然環境的和諧,強調嚴格有序的城市等級制度。
而在西方古代城市的規劃上就大不一樣了。多以方格網的道路為骨架,以城市廣場、或教堂、圣廟為為中心放映了古代西方時期的市民文化。
3、經濟的發展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經濟的發展在交通和地理條件都比較好的地方首先得到發展,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的大工業生產,同時經濟的發展又推動著城市的發展。但同時也給城市帶來許多問。如人口增長,環境污染等等。因此在新的形式下城市的規劃就不得不考慮這些因素。于是又出現了新的規劃理論。如1898年英國人霍華德提出的“田園城市”的理論。以及衛星城理論以及1925年的《雅典》關于城市規劃設計思想,進行城市分區的市中心、商業區及行政中心區等。賴特的《廣畝城市》,以及1978年的《馬丘比》。都是對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系列理論。
這些理論的提出充分的說明了城市規劃理論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它是和社會進步密切聯系著的。從古希臘時期的以廣場為中心的方格網布局到《雅典》的功能布局,向高層發展再到《馬丘比》提出的與環境的協調,批判過分的功能分區,提出城市的規劃與發展的戰略關系。
4、交通及交通工具對城市規劃的影響
由于過去的交通主要是馬車和步行,所以街道較為狹窄而短,人們的活動范圍相對較窄。隨著交通的發展,交通工具的更新換代,城市道路對城市的規劃形成了新的格局。城市外向發展。特大城市的形成,無不體現了交通的發展過程。
由于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近年來,長沙中心城區、新城區各個區域的城市建設容量均尋求突破控規中規定的容積率,尤其是中心城區,新開發項目不斷突破原有容積率與建筑高度,導致中心城區人口規模不斷增長而帶來各種城市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緣于城市規劃建設面臨各類不確定因素,既有城市土地經濟價值增長引領容量增長的內在因素,又有節約集約用地理念實施、農民安置和國企改制引發的社會穩定等各種政策因素,更有現行控規編制技術不成熟、控制指標的確定缺乏科學性的技術因素。如何在未來紛繁蕪雜的不確定因素中尋求相對適度的框架減少不確定因素對規劃造成的沖擊與影響,規劃管理單元的概念應運而生,其核心目的是應對各種不確定因素提出的影響評價范圍,在適度的范圍內調控城市建設容量的增長,應對相對迅速、同時又呈現相對分散的城市開發建設行為不斷尋求突破規定容量的訴求,為城市規劃管理工作提供一個合理的研究范圍。
1.1基于城市規劃管理的角度
為了更有效地指導城市建設,越來越多的規劃編制完成,但是對于某一地塊而言,可能在不同的規劃中提出了不同的控制要求,這些不同的控制要求,有時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沖突,而對于具體的規劃管理經辦人員來說,缺乏一個明確清晰的管理依據。因此,一方面,為了實現高效的規劃管理,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規劃管理平臺,將各類相關信息進行整理、歸類,對需要進行控制的內容一一明確,以便規劃管理有據可依。
第二方面,劃定規劃綜合管理單元,有利于規范規劃調整行為,以管理單元的控制要素為規劃管理的執行依據,確保城市各類公共設施和市政設施的承載力在正常范圍之內,從而從根本上保證城市居民良好的生活環境。
1.2基于城市規劃編制的角度
基于城市規劃編制角度的指導意義,在于可以為詳細規劃提供較為詳細和系統的控制要求。在以往的詳細規劃編制過程中,由于缺乏“區域”控制的指導,導致各片控制性詳細規劃之間缺乏銜接,區域范圍內控制失調。而規劃綜合管理單元的劃定,則能從一定程度上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2國內外相關概念解析
2.1國內外相關概念介紹(表1)
2.2借鑒與啟示(表2)
由上可見,國外以及國內各地的正在研究或已經實施的單元概念主要是體現了規劃單元作為城市管理基本單位的方面,再結合各地的現實情況,形成適合于當地的規劃管理體系。在單元的劃定方面大多結合當地的情況,根據一定的界線劃定原則(如:行政界線、行政街道、上層次規劃指導、自然界線、控規單元界線等),劃出一定的區域作為基本單元,再針對各個不同的單元制定相應的規劃控制要求,以對下一層次的規劃作為指導并便于城市規劃管理的實施。
綜上所述,將城市劃分為規模適度、界限明確的單元進行城市規劃管理已成為發達國家和地區城市的重要經驗。
3長沙市城市規劃綜合管理單元解讀
3.1長沙市規劃綜合管理單元概念界定
為了便于長沙市城市規劃管理,在長沙市行政區范圍內,以已編控規界限為基礎,劃分若干城市規劃綜合管理單元――規模適度,主導功能相對突出,具有穩定可延續的邊界,適應城市發展需要的用地范圍――以便規劃管理部門進行對應管理。
3.2長沙市規劃綜合管理單元界線劃分
3.2.1規劃綜合管理單元界線的確定方法
(1)具有主導發展方向,同時具有合適的輻射范圍;
(2)主導功能相對突出,配套設施相對完善;
(3)地價相對接近,土地開發相對均質;
(4)被城市快速交通系統或主要干道圍合;
(5)被山體、河流等自然界線圍合;
(6)區、鎮、鄉、街道辦等行政界線;
(7)學區、交通小區、停車、公共綠地等其他界線。
3.2.2規劃綜合管理單元界線劃分的影響因素
(1)與已有規劃及新編規劃的銜接。已有的上層次規劃中的相關規劃要求是基于更為宏觀層面的全局考慮,為了規劃綜合管理單元劃分的合理性,應對其相關的規劃要求予以落實。
(2)行政界線。行政界線是劃分規劃綜合管理單元的重要依據,考慮到城市規劃管理實施中的可行性,規劃綜合管理單元的界線一般不跨越行政界線。
(3)學區界線。學區是教育設施布點的專項劃分界線,是落實與評價教育設施配套體系的依據,也是本次研究中需要重點關注的界線之一,尤其是居住用地調整頻繁的情況下,教育設施影響評價范圍是制定規劃管理單元的主要依據之一。
(4)街道辦、居委會界線。社區與街道辦界線具有歷史遺留多種問題,許多界線依據原有自然界線進行劃分,但隨著城市的發展,這些界線很難再能適應管理的需要,有必要進行調整,社區規劃將是未來城市建設與管理的需要。
(5)交通小區界線。交通小區界線是針對交通分析和交通影響評價的專項界線,交通小區劃分也相對較小,相對控規分規而言,交通小區界線難以與控規、分規界線吻合,但作為完整的規劃綜合管理單元應處于多個交通小區覆蓋范圍中,不應出現管理單元跨越交通小區的現象,也就是說,同一交通小區只能出現在一個規劃管理單元當中。
(6)地價分區界線。規劃綜合管理單元劃分其目的之一是為規劃編制與調整提供論證范圍,地價同類區具有大致相同的土地價值潛力,對于密度分區的確定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因此,本次規劃管理單元分界線應與地價分區界線相吻合。
(7)主導功能屬性的考慮。規劃綜合管理單元的劃定應考慮主導功能屬性的獨立性和相對完整性,將具有相對獨立功能的城市區域,如武廣高鐵客運站及其周邊地區、大學城地區劃分為獨立的規劃綜合管理單元;并應考慮其主導功能未來的發展態勢,將其周邊一定的區域也納入其規劃綜合管理單元范圍內,保證其主導功能有一定的發展空間。
4長沙市規劃綜合管理單元劃分的作用及意義
4.1規范規劃調整,確保城市規劃管理的貫徹實施
對規劃調整中調整較多的內容進行強制性控制,例如容積率、綠地等,避免因為局部利益的最大化而導致區域范圍內的功能失調。
4.2提高編制成果的科學性,真正實現其法定功能
建立規劃管理信息平臺,在管理單元內將以后在總體規劃指導下陸續編制的各類規劃進行整合,服務規劃管理。
4.3實現城市規劃的動態維護,為規劃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建立規劃動態評估的基礎平臺,定期對管理單元內的公共設施和市政設施配套情況進行總結,研究規劃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為規劃政策的出臺提供科學依據。
4.4成為上層次規劃與控規間的有效銜接,完善規劃管理體系
4.5建立穩定延續性的邊界范圍,作為控規編制的工作框架,避免出現各個片區的疏漏和重疊。
5長沙市規劃綜合管理單元具體內容
5.1規劃綜合管理單元界線的劃定
長沙市規劃綜合管理單元的具體范圍為03版總規確定的長沙市規劃區范圍加上已納入大河西先導區范圍內的寧鄉縣部分,總面積約為1621km2。綜合各項因素,共將其劃分為39個規劃綜合管理單元,根據規劃綜合管理單元各自相對主導的功能,分別將其確定為:商業商務區、綜合發展區、綜合居住區、文教發展區、傳媒娛樂產業區、對外交通發展區、工業發展區、生態協調區、綜合產業發展區、創意產業與科技研發區、城市功能拓展區等幾種主導屬性;規模從10.6km2到133.8km2不等。
5.2規劃綜合管理單元控制要素
5.2.1控制內容選取的基本原則
規劃綜合管理單元的產生是基于城市快速發展和擴張下的一系列城市問題的產生,因此,我們選取要素的出發點即是緩解這些城市問題,保證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
(1)城市建設用地總體平衡原則。
主要體現在控制城市各類用地性質的調整方面――具體通過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設用地的比例來實現――嚴格控制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設用地比例,實際上控制了城市居住用地的規模,防止大量的其他城市建設用地轉變為居住用地,而使片區實際功能未能按規劃意圖實現,屬強制性指標。
(2)確保城市總體空間格局和功能布局的有效落實原則。
主要是通過對規劃綜合管理單元主導屬性的控制來實現――主導屬性是對規劃綜合管理單元主導性質的概況與描述。具體指:綜合發展區、商業商務區、綜合居住區、傳媒娛樂產業區、文教發展區、工業發展區、生態協調區、對外交通區、城市功能拓展區、創意產業與科技研發區等,屬強制性內容。
(3)確保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的承載力的基本原則。
主要是通過對各規劃綜合管理單元內居住建筑總面積和對一般容積率的控制來達到。
居住建筑總面積――規劃綜合管理單元內居住用地的建筑開發總量,屬強制性指標。嚴格控制居住總建筑面積,實際上控制了綜合容積率。規劃管理單元內部分居住地塊適當提高容積率是可行的,但其他居住地塊必須相應降低容積率,這是一個綜合協調的過程,最終保證總建筑面積不突破強制性指標。
一般容積率――本著集約節約利用土地的原則,在符合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前提下,劃定密度分區,給定各密度分區內規劃綜合管理單元的一般容積率,屬指導性指標。給定各規劃綜合管理單元容積率,其目的是適當提高土地開發強度,規范控規調整行為。單個地塊容積率在給定的一般容積率范圍內進行的調整屬于正常行為,可使局部地塊的土地價值得到充分利用。
(4)對現有公共配套設施用地的保護原則
主要針對城市中為居民提供休閑娛樂開放空間的公共綠地而言――公共綠地的數量和用地規模屬強制性指標,公共綠地的位置屬指導性指標。嚴格控制公共綠地的數量與規模,實際上有效保證了居民的生活質量,這些公共綠地在城市建設中最容易被侵占,但又是和居民生活息息相關,是政府部門有責任予以保障的。
5.2.2具體控制內容
控制要素包括主導屬性、用地規模、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設用地比例、居住用地面積控制上下限、單元內人口容量、單元內居住建筑容量、一般容積率控制、密度分區、綠地控制等九個控制內容。
以長沙市密度分區一區為例。(表3)
6結語
長沙市城市規劃綜合管理單元的提出是在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以及宏觀經濟背景中提出來的一種新的技術手段,目的是為城市規劃管理工作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執行依據,但是城市規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此,一方面規劃管理單元本身的信息以及數據需要進行動態的維護,另一方面規劃綜合管理單元本身的各項控制內容及標準也需要在日后的工作中加以完善。
參考文獻:
[1]顧翠紅,魏清泉.香港的用地分類與規劃控制,經濟地理,2007.1.
[2]姚存卓,周建軍.從規劃管理體制的制約析上海市編制單元規劃的改進方向,規劃師,2007.
[3]王朝暉、師雁、孫翔.廣州市城市規劃管理圖則研究,城市規劃,2003.12.
[4]陳偉.城市規劃對地價空間分布規律的研究,上海城市規劃,2005.3.
[5]唐自來,付磊.城市密度分區研究--以深圳經濟特區為例,城市規劃匯刊,2003.4.
[6]田莉.美國區劃的尷尬,城市規劃匯刊,2004.4.
1.1信息采集與
城市環境信息不僅包括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局部的和整體的,還包括自然、地理、土壤等方方面面。3S技術用于城市綜合管理,可以提供宏觀和微觀、動態和靜態的綜合信息,從而實時可實現綜合、系統的城市環境信息采集。遙感(RS)是一種非接觸式對地觀測技術,具有快捷、實時、動態地獲取空間信息的能力。RS技術給地形圖等基本資料的快速更新和包括土地利用、道路、城市綠地等城市各種專題信息的提取與制作等工作提供更加有效、快捷、經濟的手段。GPS主要被用于實時、快速地提供目標的空間位置。RS和GPS的相結合使用,可以使得城市規劃和綜合管理的信息能夠及時、準確、經濟的更新。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利用方便了規劃方案的信息、網上公布、意見征集和動態查詢,提高了公眾參與度,改變了傳統的單方參與模式,變單方參與為多方參與。提高城市規劃的法律基礎和群眾基礎。
1.2動態監測
城市人口的過快增長,對于城市空間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這就有必要對城市發展和運行規律進行分析和監測。城市的變化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對于發展變化的城市而言,及時的對信息進行分析和綜合處理尤為必要。其關鍵在于建立合理的監測模型,并對信息及時有效的處理,從而實現對城市變化的動態監測。我們可以依靠GIS強大的空間分析和數據處理能力,利用選定的監測模型,可對多源城市信息進行處理,從中找出城市發展演變的規律。
1.3城市規劃管理應用
以地理空間信息為其綜合管理的基礎的城市規劃管理,它的核心是城市建設項目的管理。對于要立案的項目,我們可以借助于GIS數據庫信息系統向提供相應的信息,以此作為檢查項目受理情況和工作周期的依據。在項目審批階段,我們可利用GIS空間分析技術,讓審批人員迅速了解到施工土地的相應具體情況,以利于進一步的施工工作??傊?,以GIS技術為核心的集成系統來實現整個城市規劃管理的方法已經得到比較廣泛的運用。具體的應用如利用GIS平臺上建立城市規劃設計、管理及信息建庫3個環節銜接的電子報批系統。同時形成“一書兩證”的城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改變傳統的城市綜合管理系統,提高城市綜合管理的科學性。
1.4模擬分析與預測
城市發展演變的過程急需要定性的分析,又需要定量的分析。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城市規劃的定量分析更進一步實現。城市發展的定量分析,提供了一些以前沒有的具體數據為城市規劃和管理提供決策依據。在城市管理中3S技術成為了城市環境演變模擬和預測的有力工具。GIS數據庫在城市交通方面的應用,可以實現對現狀路網密度、出行距離和時間、交通可達性、公交服務半徑進行合理性評價,結合專業軟件能進行城市交通的規劃預測、出行分布和流量分配,開展交通環境容量影響評價。遙感技術可以用于對道路的勘測設計,利用該系統可以迅速實現對路線所經過地區相應的地形、地貌等進行必要的分析和判讀。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和三庫一體(影像數據庫、矢量圖形庫、數字高程模型)技術可以進行道路方案的仿真表現和環境模擬,更新和改變了傳統的規劃和分析模式,這也是城市規劃和分析的一大進步。
1.5現狀評價與分析
城市的發展變化,對于城市化進程至關重要,對于城市環境的分析與評價,傳統的定量分析方法已經顯得力不從心?,F階段,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在某些方面也對城市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3S技術在城市規劃、城市工程建設、城市環境維護方面的作用越來越突出。3S技術通過利用計算機信息系統,將城市的大量信息儲存在龐大的數據庫中。針對具體問題,只要選定主要的因子,通過模擬和模型的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分析,就能夠大致了解到問題的基本狀況,從而及時的采取相應解決措施。
2結論
[論文摘要]:針對城市規劃管理中出現的新趨向,從城市規劃面臨的挑戰、如何迎接這一挑戰,以及城市規劃管理對投資環境的重大影響方面闡述了城市規劃管理應有的基本思路。
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建設和發展步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形勢很好,城市正處于一系列激烈的社會經濟變革之中,面對經濟體制轉軌、產業結構調整、城市急劇擴張和城市化進程日益加速等諸多變化,傳統城市規劃受到了空前的挑戰。提出了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應如何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把握好規劃原則,適應政府職能的轉變,真正成為政府的重要職能部門。城市規劃管理工作來說是問題與成績同在,機遇與挑戰并存。因此,有必要對當前城市規劃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原因進行分析,尋求解決對策,使我們的城市規劃和建設事業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一、正確認識城市規劃
1.城市規劃面臨的挑戰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城市規劃被認為是“國民經濟計劃的繼續和延伸”。因此,城市規劃對城市建設的調控主要采取的是一種機械的目標管理和計劃控制的方式。但是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城市建設也逐步由以前的政府投資行為,轉變為市場調節為主的多元投資行為。城市的開發建設表現為多種經濟法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或者是經濟法人與公眾利益的關系。傳統的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城市規劃體制無論在自身機構、管理機制、還是規劃方法等方面都難以適應這種新的經濟關系。
主要表現在,一是傳統的城市規劃對城市土地和空間資源價值認識不足,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城市建設資金短缺;二是傳統的規劃管理強調的是計劃性和強制性,若嚴格按照城市規劃進行管理,則投資商沒有任何選擇余地,容易影響投資商的積極性,若規劃執法不嚴又容易產生各種腐敗現象;三是城市規劃代表的是城市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目前我們低規格的城市規劃管理機構(有的城市還沒有獨立的城市規劃管理機構),難以承擔起市場經濟條件下調整和協調經濟法人與公眾利益關系的職能;四是傳統的城市規劃是以土地利用控制為核心的一種靜態的物質規劃,規劃缺乏實施可行性論證和評估,造成了規劃的目標過于僵化,實施中缺乏可操作性,難以適應干變萬化的市場,從而造成大面積的違法建設;五是傳統城市規劃關注的是既定規劃藍圖的實現,而忽視了城市規劃對城市土地開發過程的調控功能,容易引起土地的投機活動;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投資商對經濟效益過度追求往往會侵害公眾的利益,造成土地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而作為城市整體利益的代表,城市規劃部門難以對這類行為進行有效的干預和調控,使得公眾利益受到損害,社會公益事業的建設得不到有效保障;等等。
歸結起來就是,我們傳統的城市規劃管理機制還難以協調市場經濟條件下產生的多種經濟法人之間以及多種經濟法人與公眾之間的利益關系。這就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新的挑戰。
2.如何迎接這一挑戰
首先,要樹立規劃的資源意識。城市規劃不僅是一種重要資源,而且是一種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資源。市場經濟條件下,土地使用權的取得主要通過有償出讓、轉讓。土地出讓轉讓的關鍵是土地價值問題。盡管影響土地價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就具體某一塊用地來說,它的價值往往由城市基礎設施配套完善情況和城市規劃確定的開發條件來決定?!冻鞘幸巹澐ā贰俺鞘幸巹潊^內的土地利用和各項建設必須服從城市規劃”的規定,明確了城市開發用地的性質、功能和容積率等開發要求由城市規劃來確定,這些開發要求直接左右著開發效益。因此,通過城市規劃的科學測算,合理確定開發商與城市政府收益分配比例,可以為政府籌集大量的建設資金。具體地說,城市建設中容積率的提高、原有建筑的加層、“破墻開店”等用地性質功能的改變都可以產生很高的級差收益,但這不是項目開發本身產生的,而是政府長期基礎設施投入的結果。這些收益不能全部納入開發商的口袋,而要通過規劃的手段,使政府基礎設施投入產生的收益回流到政府的口袋中,為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城市規劃直接創造了經濟效益。
其次、要把市場機制引入城市規劃,規劃管理要靠“兩手”。市場經濟是以市場方式按價值規律配置資源的一種經濟方式,市場經濟條件下,城市一切經濟活動都直接或間接處于市場關系之中,市場機制是推動生產力要素流動和城市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的基本運行機制。這種運行機制對形成城市土地市場和帶動城市建設起了十分重要的的作用。在這種運行機制下,如果城市規劃不利用市場調節這只“無形的手”,就無法對城市建設實施有效的調控。當然,城市規劃工作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政府行為,無論在什么體制下都是以政府的管理或干預的形式維護公眾利益的一種社會力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開發商追求的是最高最大的利潤,這種對經濟效益的過度追求往往會造成對公眾利益的侵害。市場土地供給的有限性與價格的上漲趨勢也往往會導致土地投機活動。市場調節的結果也往往只使直接經濟效益高的項目吸引了很多投資者,而維護城市正常功能的綠地、道路交通設施等公益事業仍然難以吸引投資,只能依靠代表社會整體利益的城市規劃的調控來加以解決。如不加以控制和引導,市場機制很容易導致城市建設的盲目性和城市功能失調。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規劃管理工作既不能單靠行政手段進行控制,也不能僅靠市場調節進行規范,而要靠“兩手”,一是行政法規“有形的手”,二是市場調節“無形的手”。
第三、城市規劃要為城市建設籌集資金。當前城市建設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建設資金問題。有資金才能改造城市,沒有資金城市就難以發展。所以.城市建設資金問題,是我國乃至世界所有的城市市長所關注的問題。沒有建設資金,規劃得再好也沒有用。在國際上,城市建設資金一般有三個來源:一是稅收,西方國家都是用稅收來搞城市建設的。像日本大版市1996年的建設資金是1500多個億,還說不夠。二是級差地租,以土地來掙錢,比較典型的是香港。三是各種收費,增加城市積累。就我國來說,稅收不是我們的辦法,規劃費用也不是辦法,國務院早已三令五申,不許亂攤派。
地方政府唯一能掌握的是級差地租。級差地租用不好,城市就不能發展;級差地租用得好,城市就會發展。溫州市緊緊抓住這一點,五年內城市改造面達50%,創造了一個新的溫州城。杭州、寧波等城市也充分發揮規劃的調控手段,對舊城區進行成街、成片改造,取得了較好的效益。同時,有的市縣盡管也利用級差地租的杠桿作用籌集資金進行舊城改造,但由于沒有充分發揮規劃部門的作用,缺乏科學的測算,在土地開發過程中造成了國有資產的流失,使一個本來可以給城市政府帶來收益的成片開發項目入不敷出,成為政府的包袱。所以,我們必須充分利用規劃的手段、級差地租的杠桿為城市建設籌集資金。
二、城市規劃管理對投資環境的影響
城市規劃管理因其工作的綜合性、復雜性、系統性、周期性、對投資環境的影響是全方位、多層次的、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引導城市規劃管理對投資引導通常通過公共政策制定、規劃的編制和規劃信息的管理來實現。通過總體規劃、分區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專項規劃對城市的自然資源進行配置,對自然環境的利用提出要求,對城市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建設作出安排、對城市功能進行布局、對城市土地的開發方式(序列、時間、開發強度等)作出規定。
調控城市規劃管理是政府對經濟實行調控的主要手段之一。一方面,城市規劃管理可以協調不同利益主體(如政府與投資者、投資者與投資者、投資者與當地居民)之間的利益關系;另一方面、城市規劃管理可以控制投資開發火向、結構、空間、速度、節奏,它對投資的調控主要是通過規劃編制、規劃政策和規劃項目的審批來實現。例如、以商住樓為主體的房地產投資過猛時,可以通過嚴格限制其它用地性質改為商住樓用地性質、嚴格控制商住樓用地的開發強度、嚴格要求商住樓規劃設計質量、嚴格履行審批程序等措施對其抑制。
規范投資行為是一個市場行為,而沒有規范的市場行為只會導致市場秩序的混亂和投資的失敗。規范的市場才能使投資者(尤其是中長期投資者、境外投資考)有安全感。城市規劃管理對投資行為的規范作用是通過規劃編制管理、規劃審批管理和規劃考察管理來實現的,它告訴投資考應該干什么,不應該干什么。如果投資者犯規,則將受到糾正。
保障投資是有風險的,這種風險來自許多方面,其中一個風險來識于他人對投資者利益的侵犯和損害。城市規劃管理對投資者合法利益的保障作用通過規劃審批管理和規劃監察管理來實現。例如,當投資者已獲得菜一塊土地開發的合法權力時,他人在該塊土地上違法進行建設,導致投資者在資金、機會、土地等方面的損失,這時對違法建設的查處就是對投資考合法權益的保護和對違法者的懲罰。
服務投資需要服務,這種服務來自各方面。規劃管理也是一種服務,它對投資者的服務主要通過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的服務宋體現。規劃局機構設置和運轉效率、規劃管理人員的服務質量優劣、規劃局形象好壞等等,都會直接影響投資者的心理行為和投資效果。例如,規劃管理人員的腐敗會直接增大投資者的成本,增加投資風險;反之,良好的服務會增加投資考成功的機會,減少投資失敗的可能。
結束語
規劃管理應具有前瞻性,應能預測城市經濟發展動向,并及時調整策略與手段,對投資環境的改善應該更多起引導作用,而少使用制約手段。規劃管理與投資環境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開放系統。目前中國的西部大開發戰略為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極大的挑戰。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已經開始吸引一些人才、資金、技術進入西部地區,但相應的配套軟硬件環境卻不盡如人意,這主要表現在政府觀念開放程度不夠、市場經濟意識不夠、招商引資的基礎性工作不夠、基礎設施條件較差、辦事效率低、官僚作風嚴重等等.從而影響招商引資的進程。如何把握好城市規劃與投資環境的關系,充分了解和努力發揮城市規劃對投資環境的作用,以營造最佳投資環境,是城市規劃管理者應該認真加以研究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淺談城市規劃管理心得體會作者:吳迪《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年第24期
關鍵字:城市廣場;規劃;生活空間
一、城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呼喚城市廣場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城市、特別是內地的一些城市建筑物大都缺乏新意,沿街、沿巷砌得滿滿蕩蕩,給人以一種千城一面、單調沉悶的壓抑感。人在街上走,仿佛井中蛙,難怪有西方友人對中國遲遲不改幾千年沿襲下來的畫地為牢、自我封閉的建筑風格很不理解,并為之大發感慨。他認為建筑是人們賴以生活和工作的場所,對解放思想能起到目染耳濡的作用。可喜的是在廣州率先引進世界興起不久的新潮流、新模式——廣場建筑,以全方位開放的姿態來面對市場經濟新時代,為廣州邁向完全開放的國際化大都市譜就新篇章。這很值得各地城市學習和借鑒。
建筑添上“廣場”二字,意味著向傳統建筑的深層次挑戰。建筑設計專家如是直言:過去的建筑總是沿著建筑紅線、邊線壘墻造屋,自己儼然一個獨立王國。建筑是絕對主體,它給外界展示的只是其高度、線條、顏色,給人以一種無名的壓抑感。而廣場建筑向人們展示的則是一派全新的景象,走出了一條環境設計取代建筑設計的新路:在同一環境里,它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空間,有亭臺樓閣、有主體廣場、有主次道路、有綠樹草坪、有噴泉水池,它們交相輝映,和諧雅觀,房屋在廣場建筑的總體環境中仍然是主角,但它僅僅為其一部分。廣場建筑在設計上,要求融古典建筑藝術與現代建筑手法為一體,融民族特色與異域風情于一爐,尤其是在外墻裝飾上,要采用多種裝飾材料和技術,如馬賽克或花崗巖飾面、玻璃幕墻、綠色生態墻相結合,打破現在流行的飾面材料單一、一統到底的建筑外觀,做到既莊重又典雅,與周圍的環境相協調、相得益彰。
巴黎人以巴黎為自豪,因為在這座國際化大都市中除監獄和公墓外,一切都是完全開放式的設計,人們能夠充分共享陽光下的空間。勿容置疑,廣場建筑能在宏觀上引導城市建設,又能在微觀上調節人們的情趣。一位建筑設計專家頗為自信:廣場建筑將會風行一百年。
建筑水準的高低是城市現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標志,城市廣場是城市現代化的主要硬件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城市也聳立起一大批令人矚目的高層建筑。然而,這些建筑或因場地有限,或因資金不足,或因設計風格的不同,或多或少與完全意義上開放式的廣場建筑在觀念上有區別。相比之下,開放的建筑更顯得文明與進步。
也許有人會說:現在城市寸土寸金,留那么多廣場豈不浪費?或云:建幾十層甚至上百層的建筑,有那么多資金和相應的技術嗎?其實,這些都不成問題。如廣場主體建筑向空中發展,地盤自然也就寬了;再如只要政府發揮好統籌協調職能,把眾多的建設單位、房地產公司和廣大市民手中的閑散資金融合起來,把國土規劃、設計、建筑力量綜合利用起來,就能刮起城市廣場建設的旋風。讓我們的生活空間亮麗起來,多一點綠樹紅花,多一點藍天白云。
二、城市廣場定義及其分類
(一)城市廣場的定義
城市廣場通常是城市居民社會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城市客廳”的城市廣場上可進行集會、交通集散、居民游覽休息、商業服務及文化宣傳等,如北京的天安門廣場,既有政治和歷史意義,又有豐富的藝術面貌,是全國人民向往的地方。上海市人民廣場是市民生活、節日集會和游覽觀光的地方。
1、古代城市廣場
“廣場”一詞源于古希臘,最初用于議政和市場,是人們進行戶外活動和社交的場所,其特點、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從古羅馬時代開始,廣場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會、市場擴大到宗教、禮儀、紀念和娛樂等,廣場也開始固定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屬的外部場地。中世紀意大利的廣場功能和空間形態進一步拓展,城市廣場已成為城市的“心臟”,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區創造出具有視覺、空間和尺度連續性的公共空間,形成與城市整體互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廣場雛形。巴洛克時期,城市廣場空間最大程度上與城市道路聯成一體,廣場不再單獨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為整個道路網和城市動態空間序列的一部分。
由于歷史和文化背景等原因,我國古代城市缺乏西方集會、論壇式的廣場,而比較發達的是兼有交易、交往和交流活動的場所?!吨芏Y·考工記》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對市場在城市中的位置和規模都作了規定,而且這種城市規劃思想一直影響著我國古代城市建設。唐長安是嚴格的里坊制,設有東市、西市。宋代打破里坊制,出現了“草市”、“墟”、“場”和集中著各種雜技、游藝、茶樓、酒館,附近還有妓院等。元、明、清則沿襲了前朝后市的格局,街道空間常常是城市生活的中心,“逛街”成為老百姓最為流行的休閑方式。
2、現代城市廣場
現代城市廣場不再僅僅是市政廣場,商業廣場成為城市的主要廣場,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間的開闊地等也具有廣場的性質。城市廣場作為開放空間,其作用進一步貼近人的生活。今天,人們提及“城市廣場”,浮現于眼前的往往是大型城市公共中心廣場(以正方形為主)的形象。目前全國城市廣場建設的重點也主要集中在這類廣場,因為它們對于改善城市環境,提高生活質量起著立竿見影的效果??傊鞘袕V場具備開放空間的各種功能和意義,并有一定的規模要求、特征和要素。城市中心人為設置以提供市民公共活動的一種開放空間是城市廣場的重要特征;圍繞一定主題配置的設施、建筑或道路的空間圍合以及公共活動場地是構成城市廣場的三大要素。只具備特征而不具備要素的,如單純的綠地或空地,或只具備要素而不具備特征的如僅供某一商住區或建筑物使用,出于商業目的而冠名為“××廣場”,則不應納入城市廣場范疇。
因為城市廣場兼有集會、貿易、運動、交通、停車等功能,故在城市總體規劃中,對廣場布局應作系統安排,而廣場的數量、面積大小、分布則取決于城市的性質、規模和廣場功能定位??梢?,城市廣場是指城市中供公眾活動的場所。
(二)城市廣場分類:
按照廣場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統中所出的位置分類可分為集會游行廣場(其中包括市民廣場、紀念性廣場、生活廣場、文化廣場、游憩廣場)、交通廣場、商業廣場等。但這種分類是相對的,現實中每一類廣場都或多或少具備其他類型廣場的某些功能。
1、集會游行廣場
城市中的市中心廣場、區中心廣場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平時為城市交通服務,同時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動,需要時可進行集會游行。這類廣場有足夠的面積,并可合理的組織交通,與城市主干道相連,滿足人流集散需要。但一般不可通行貨運交通??稍趶V場的另一側布置輔助交通網,使之不影響集會游行等活動。例如北京天安門廣場、上海市人民廣場、昆明市中心廣場和前蘇聯莫斯科紅場等,均可供群眾集會游行和節日聯歡之用。這類廣場一般設置較少綠地,以免妨礙交通和破壞廣場的完整性。在主席臺、觀禮臺的周圍,可重點設計常綠樹。節日時,可點綴花卉。為了與廣場及周圍氣氛相協調,一般以規整形式為主,在廣場四周道路兩側可布置行道樹組織交通,保證廣場上的車輛和行人互不干擾、暢通無阻。廣場還應有足夠的停車面積和行人活動空間,其綠化特點是一般沿周邊種植,為了組織交通,可在廣場上設綠地種植草坪、花壇,裝飾廣場,形成交通島的作用,但行人一般不得入內。
2、交通廣場
一般是指環行交叉口和橋頭廣場。設在幾條交通干道的交叉口上,主要為組織交通用,也可裝飾街景。在種植設計上,必須服從交通安全的條件,絕對不可阻礙駕駛員的視線,所以多用矮生植物點綴中心島。例如廣州的海珠廣場。在這類廣場上可種花草、綠籬、低矮灌木或點綴一些常綠針葉林,要求樹形整齊,四季常青,在冬季也有較好的綠化效果;同時也可設置噴泉、雕塑等。交通廣場一般不允許入內,但也有起街心花園作用的形式。
3、商業廣場
當代交通擁擠,采取人車分流手段,以步行商業廣場和步行商業街的形式為多,及各種集市露天廣場形式。
城市廣場還可以按照廣場形態分為有規整形廣場、不規整形廣場及廣場群等,且現代城市廣場形態越來越走向復向化、立體化,包括下沉式廣場、空中平臺和步行街等等;按照廣場構成要素分析可分為建筑廣場、雕塑廣場、水上廣場、綠化廣場等;按照廣場的等級可分為市級中心廣場、區級中心廣場和地方性廣場(如居住街區廣場、重要地段公共建筑集散廣場和建筑物前廣場)等。
三、廣場的大小和周邊建筑的規劃設計比例
1、城市廣場的面積
城市廣場面積大小的確定,一般來說,城市大,城市中心廣場的面積也大;城市小,市中心廣場也不宜規劃得太大。片面地追求大廣場,以為城市廣場越大越好、越大越漂亮、越大越氣派,那是錯誤的。大廣場不僅在經濟上花費巨大,而且在使用上也不方便;同時,廣場尺寸不宜人,也很難設計出好的藝術效果。城市廣場尺寸太大會缺乏活力和親和力。維特魯威說:“羅馬廣場的尺寸應適應聽眾需要,否則場地會不夠用,聽眾少的時候場地又會顯得太大。所以這樣來定廣場的寬度就可以了:把長度分成三份,兩分之長作為寬度。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長方形,排列方式也更適合與游覽觀賞的目的。”故此建議:小城市中心廣場的面積一般在1~2公頃,大中城市中心廣場面積在3.0~4.0公頃,如有必要可以再大一些。至于交通廣場,面積大小取決于交通量的大小、車流運行規律和交通組織方式等;集會游行廣場,取決于集會時需要容納的最多人數;影劇院、體育館、展覽觀前的集散廣場,取決于在許可的集聚和疏散時間內能滿足人流與車流的組織與通過。此外,廣場面積和應滿足相應的附屬設施,如停車場、綠化種植、公用設施等。觀賞要求方面還應考慮人們在廣場上,對廣場上主體建筑有良好的視線、視距。在體形高大的建筑物的主要立面方向,宜相應地配置較大的廣場。
中外著名城市廣場面積比較
國別廣場名稱面積(公頃)
中國北京天安門廣場39.6
大同紅旗廣場2.9
太原“五一”廣場6.3
天津海河廣場1.6
鄭州“二七”廣場4.0
龐貝城中心廣場0.39
佛羅倫薩長老會議廣場0.54
威尼斯圣馬可廣場1.28
巴黎協和廣場4.28
莫斯科紅場廣場5.0
澳大利亞墨爾本市政廣場0.60
意大利羅馬市政廣場0.40
美國紐約濟克非勒中心廣場0.60
2、城市廣場與周邊建筑。
廣場與周邊建筑的比例尺度首先要說是沒有定式的。例如,天安門廣場的寬為500米,兩側的建筑,如人民大會堂、革命歷史博物館的特別又建立了紀念堂,豐富了廣場的內容,增加了廣場的層次,使人并不感到空曠。一般來說,廣場四周建筑物低,廣場顯得開闊、通透。廣場四周建筑物高,處于高寬比1:2左右時,廣場更顯得有內聚感。此外,廣場四周建筑物少,綠化多,廣場顯得廣闊、通透;廣場四周布滿,廣場顯得封閉感、安全感好,界面漂亮。例如威尼斯的圣馬可廣場等,是舉世稱頌的佳例。總的來說,大廣場中的組成要素應有較大的比例尺度,小廣場中的組成要素宜用較小的比例尺度。
四、城市廣場規劃設計的原則
城市廣場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統中具有多種功能的空間,是人們政治、文化活動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為集中的地方。城市廣場體系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開放空間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包括:城市廣場體系空間結構;城市廣場功能布局;廣場的性質、規模、標準;各廣場與整個城市及周邊用地的空間組織、功能珩接和交通聯系。城市廣場規劃設計除應符合國家有關規范的要求外,一般還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以人為本”原則
一個聚居地是否適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間和當時的城市肌理是否與其居民的行為習慣相符,即是否與市民在行為空間和行為軌跡中活動和形式相符。個人對“適宜”的感覺就是“好用”,即是一種用起來得心應手、充分而適意。城市廣場的使用應充分體現對“人”的關懷,古典的廣場一般沒有綠地,以硬地或建筑為主;現代廣場則出現大片的綠地,并通過巧妙的設施配置和交通,豎向組織,實現廣場的“可達性”和“可留性”,強化廣場作為公眾中心“場所”精神?,F代廣場的規劃設計以“人”為主體,體現“人性化”,其使用進一步貼近人的生活。
1、廣場要有足夠的鋪裝硬地供人活動,同時也應保證不少于廣場面積25%比例的綠化地,為人們遮擋夏天烈日,豐富景觀層次和色彩。
2、廣場中需有坐凳、飲水器、公廁、電話亭、小售貨亭等服務設施,而且還要有一些雕塑、小品、噴泉等充實內容,使廣場更具有文化內涵和藝術感染力。只有做到設計新穎、布局合理、環境優美、功能齊全,才能充分滿足廣大市民大到高雅藝術欣賞、小到健身娛樂休閑的不同需要。
3、廣場交通流線組織要以城市規劃為依據,處理好與周邊的道路交通關系,保證行人安全。除交通廣場外,其他廣場一般限制機動車輛通行。
4、廣場的小品、綠化、物體等均應以“人”為中心,時時體現為“人”服務的宗旨,處處符合人體的尺度。如飛珠濺玉的瀑布、此起彼伏的噴泉、高低錯落的綠化,讓人呼吸到自然的氣息,賞心悅目,神清氣爽。
(二)地方特色原則
城市廣場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會特色。
首先城市廣場應突出其地方社會特色,即人文特性和歷史特性。城市廣場建設應承繼城市當地本身的歷史文脈,適應地方風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藝術特色,有利于開展地方特色的民間活動,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識之感,增強廣場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濟南泉城廣場,代表的是齊魯文化,體現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廣東新會市岡州廣場營造的是僑鄉建筑文化的傳統特色。西安的鐘鼓樓廣場,注重把握歷史的文脈,整個廣場以連接鐘樓、鼓樓,襯托鐘鼓樓為基本使命,并把廣場與鐘樓、鼓樓有機結合起來,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其次,城市廣場還應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適應當地的地形地貌和氣溫氣候等。城市廣場應強化地理特征,盡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藝術手法和建筑材料,體現地方山水園林特色,以適應當地氣候條件。如北方廣場強調日照,南方廣場則強調遮陽。一些專家倡導南方建設“大樹廣場”便是一個生動的例子。
(三)效益兼顧原則
城市廣場的功能向綜合性和多樣性衍生,現代城市廣場綜合利用城市空間和綜合解決環境問題的意義日益顯現。因此,城市廣場規劃設計不僅要有創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還應體現出“生命至上、生態為先”的經濟建設與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思想。
首先,城市廣場是城市中兩種最具價值的開放空間(即廣場與公園)之一。城市廣場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間和樞紐,是市民社會生活的中心,起著當地市民的“起居室”,外來旅游者“客廳”的作用。城市廣場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藝術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現代都市文明魅力的開放空間。城市對這種有高度開發價值的開放空間應予優先的開發權。
其次,城市廣場規劃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間形態、立體環境設施、園林綠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統珩接等方方面面。我們在進行城市廣場規劃設計中應時刻牢記并處處體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并重的原則,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兼顧的原則,切不能有所偏廢。厚此薄彼,往往顧此失彼。如某市火車站廣場由于規劃不合理,結果造成交通擁擠、排水不暢,雨天泥水地,晴日灰滿天,環境污染嚴重,市民怨聲載道,游客望而卻步,極大的損害了城市形象。
再次,城市廣場規劃設計要克服幾個誤區:一是認為以土地作為城市道路、廣場建設的回報是一條捷徑。二是廣場越大越好。三是讓開發商牽著鼻子走。開發商看重的是重拆、建房、賣門面的利益;而政府則應著重考慮增加綠地、建設廣場和公園,改善旅游、購物、休閑和人居環境。
(四)突出主題原則
城市廣場無論大小如何,首先應明確其功能,確定其主題。這也可謂之“綱舉目張”。圍繞著主要功能,廣場的規劃設計就不會跑題,就會有“軌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內聚力與外引力。是交通廣場、商業廣場,還是融紀念性、標志性、群眾性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廣場,要有準確的定位。在城市廣場規劃設計中應力求突出城市廣場在塑造城市形象、滿足人們多層次的活動需要與改善城市環境(包括城市空間環境和城市生態環境)的三大功能。并體現時代特征為主旨,整體考慮廣場布局規劃。
特定的城市廣場的規劃設計都應精心創造實用而突出主題特色的城市廣場個體:一是要和諧處理城市廣場的規模尺度和空間形式,創造豐富的廣場空間意向。應根據市級、區級和社區級合理規劃,一般不宜過大,且應分散設置,以取得均勻的城市活動公共空間。二是要合理配置建筑,實現廣場的使用功能。三是要有機組織交通,完善市政設施,綜合解決城市廣場內外部的交通與配置。特別注意空間距離的遠近和交通時間的長短,以方便市民使用城市廣場。既要講究觀賞性,但主要還是要講究實用性。
關鍵詞城市綠地城市綠化綠地系統規劃研究進展
1城市綠地系統
1.1概念
城市綠地系統泛指城市區域內一切人工或自然的植物群體、水體及具有綠色潛畢業論文能的空間,它由相互作用的具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各類綠地組成,具有重要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1],為城市內唯一有生命的基礎設施,是城市生態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2]。城市綠地系統組成因國家不同而各有差異,但總的來說,其基本內容是一致的,即包括城市范圍內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生活條件具有直接影響的所有綠地[3,4]。根據2002年《城市綠地分類標準》,我國將城市綠地分為公園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及其它綠地5類[5]。
1.2特征
城市綠地系統作為復雜的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生態系統,具有如下特征[6,7]:(1)多要素。它是人工干擾較強的生態系統,也是城市的主要自然因素,包含大氣、地文、水圈、生物因素,這些決定著城市綠地系統的基本地域特征。(2)多類型。城市綠地系統包括各種保護區和國家公園、風景區、游憩區、休養保健區、公園、花園、游園、專類園、苗圃以及以綠化配植為主的各種綠地。(3)多功能。城市綠地功能隨時代的變遷各有側重,但總的來說,始終兼容著景觀、社會、生態三大基本功能。(4)動態性。綠地系統因時代、年代不同以及季節更替,其內容、重點與形式都發生著變化。(5)空間尺度性。城市綠地系統因空間尺度的不同(主要指城區、市區及區域),其數量、布局、結構、功能等都有所變化。(6)多因素協同調控性。綠地系統的多元性、動態性及它同城市的交織特征,決定著其持續發展需有多因素協同調控。
1.3發展歷程
現代城市綠地系統在城市園林基礎上發展起來,經歷了自然萌生、人工創意、公共綠地及生態綠地系統階段[1]。自然萌生階段主要指以狩獵圍牧為目的的園圃。人工創意階段指以滿足達官貴人及宗教需求為目的的宮苑、寺院,主要是私家園林和皇家園林。19世紀中下半葉,工業化導致城市環境惡化,促使城市進入公共綠地階段。歐洲、北美掀起第一次**,即“公園運動”;20世紀初,尤其是二戰后,歐亞各國開始大力拓建綠地和創建新城,城市綠地邁入第二次**[1,8]。20世紀70年代初,生態學作為設計理論引入綠地規劃,城市綠地開始了以改善城市環境及滿足景觀審美為目的的生態綠地階段[1]。
20世紀80年代初,城市綠地進入了生態園林的理論和實踐探索階段[1]。國際社會也正式提出“生態城市”概念,以期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指導城市建設[8]。生態城市反映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城市建設以不使環境遭到破壞為標準,使行為主體的活動有利于維護周圍環境并融于自然的類天然群落[9]。它是人類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人的社會文化、生態意識達到一定水平下渴望實現的目標境界[8,10]。城市綠化建設中提出的“花園城市”、“園林城市”、“山水城市”、“綠色城市”、“田園城市”等都是城市發展的中階段目標,而城市運轉符合生態規律的“生態城市”才是人類追求的最高目標[11]。近年來,隨著人們對人居環境質量重視程度的提高,生態城市的實踐與探索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8,9]。
2城市綠地規劃現狀
2.1國外城市綠地規劃
國外園林綠化最大特點是簡潔樸實大方,處處體現大自然的風格特色[12]。如美國城市綠化率相當高,公路、街道兩側和居民社區除去建筑,職稱論文草坪和樹木覆蓋所有空地,草坪常綠,修剪平整,沒有雜草,綠化品位較高[10]。根據對世界49個城市的統計,人均公共綠地10m2ö人以上的占70%[1]。新加坡土地面積648km2,人口386萬,人口密度5965人ökm2,現有綠地7500hm2,人均25m2ö人,進入世界城市綠化先進行列[13~15]。就人均公園面積而言,2000年,美國華盛頓為50m2ö人,澳大利亞堪培拉為70m2ö人,瑞典斯德哥爾摩超過68.3m2ö人[16]。國外成功的規劃范例有:(1)美國城市公共綠地布局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很少有大體量的園林建筑、小品等設施,植物自然式種植,簡樸大方。設計手法多是大手筆、大色調疏林草地。常綠與落葉樹結合,喬灌草花結合,林相豐富,林冠線變化多端,園林景觀野趣盎然,處處體現自然美[17]。(2)二戰后德國政府把城市周圍地帶低價售給居民,修建永久性“私人田園”。田園一切設施取于自然,禁止用磚瓦、水泥和金屬材料。田園周圍是低矮籬笆、灌叢和野花,小路兩邊草地布置許多木凳供入歇腳[18]。(3)新加坡為建設“熱帶優秀城市”,在概念性規劃、發展指導規劃中對每寸土地使用性質、強度進行了嚴格限制,建筑成片和集中密集建設,向空中發展,留出地面空間進行美化綠化[14]。(4)維也納、巴黎、科隆、萊比錫等城市拆墻建設花園環路,維也納的花園環路同教堂、大學、音樂廳等公共建筑為一體。(5)羅馬、塔拉戈納等環城綠地將城墻、花園、露天博物館等作為整體布置,羅馬在開辟道路和綠地的同時保護城墻殘段,在其周圍開辟道路和綠化帶,形成環城公園。其共同點是綠化圈、文化圈、水系風景圈等共融和諧[11]。
2.2我國城市綠地規劃
2.2.1綠化及科研進展
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城市綠地規劃工作者提出“連片成團,點線面相結合”的方針后,城市綠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19]。80年代后,提出了北方以天津為代表的“大環境綠化”,南方以上海為代表的“生態園林綠化”[19]。八五其間,城市人均公共綠地由
3.9m2增加到4.6m2,綠化覆蓋率由19.2%增加到22.l%。1999年底,全國667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達到591000hm2,綠地率達23%,綠化覆蓋率已達到27.44%,人均公共綠地6.5m2,公園動物園數達4219個,面積77137hm2。目前,已經涌現出北京、南京、上海、秦皇島、青島、大連、煙臺、威海、合肥、杭州、廈門、深圳、中山、珠海、佛山、南寧等30多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19]。
從80年代初開始,建設部開展了多項園林綠化科研課題[19]。近年來完成的課題有《城市生存環境綠色量值群研究》、《城市綠地在生態上的價值定量化》、《園林生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城市綠化樹種區域規劃研究》、《2000年小康型城鄉科技產業工程——居住區環境質量保障體系》、《城市市政公用事業‘九五’和‘十五’計劃及2015年規劃預測研究之風景園林部分》等[20]。到目前為止,我國有甲、乙級園林規劃設計單位40余家,園林科研院(所)60余家,大專院校10余家[20]。
2.2.2傳統規劃及其缺點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的組成部分,在總體規劃完成后,可編制城市綠地專項規劃,其主要內容為:根據城市總體規劃,確定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指導思想、原則、目標、指標、用地布局、各類綠地位置、范圍、性質、功能及分期建設步驟和近期實施項目;劃定需要保護、保留和建設的城郊綠地;提出實施建議[21]。可見,傳統綠地規劃對城市綠地市場運作、生態及景觀要求很少考慮,具體說,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0,21]:(1)未充分從區域與城市生態系統角度構筑城市綠地總體結構和布局;(2)綠地植物配置重美觀輕生態;(3)城市綠地是城市形象設計和景觀規劃的重要載體,傳統綠地規劃未充分從整體上考慮塑造城市形象;(4)市場經濟條件下城市綠地建設模式、資金渠道已發生變化,總體規劃確定的綠地在實施過程中難以一成不變。因此,傳統綠地規劃已不能適應新時期要求[21]。
2.2.3現代綠地規劃原則
現代城市綠地規劃流行應用控制性規劃理念,越來越重視根據各城市特有的地理環境、地形、地貌、水文地質、城市風貌、工業用地、居民用地、道路系統,做出各具特色、結合河湖山川自然環境,體現地區特色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遵循以下基本原則[22]:(1)重視內外自然山水地貌特征,發揮自然環境條件優勢,深入挖掘城市歷史文化內涵,形成本城市綠地系統的布局結構與特色;(2)按照國家城市綠地指標的規定,合理確定各類綠地類型與規模;(3)均衡布置各類公園綠地,有機結合形成完整體系;(4)合理確定近期和遠期規劃;(5)正確鑒別和妥善處理局部與整體、小局與大局、保護與開發、理想與現實、近期與遠期等關系[23];(6)樹種規劃重視使用地帶性植被,以喬木和灌木為主,兼顧植物群落的觀賞、生態和經濟價值。
2.2.4綠地系統規劃對策
針對我國國情和綠地建設的不足,今后綠地規劃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12,21,24,25]:(1)加強政策扶持,完善相關法律和法規。城市綠地是先投資后受益、間接效益與直接效益并存的產業。碩士論文綠地規劃要常抓不懈,制定長遠戰略與具體政策。(2)制定切實可行、理念超前的總體規劃。在城市建設和城改前制定可行的城市總體規劃,編制綠地詳細規劃,嚴禁綠地改變用途,確保綠化指標和綠化用地落實[25]。(3)提高綠地生態效益。植物生態功能基本靠葉完成,故增加生態效益就要增加葉面積。喬木葉面積可達其樹冠正投影面積的20倍左右,灌木5~10倍,草更小。
所以,園林植物要以喬木為主,重視鄉土樹種,常綠與落葉搭配,灌草藤花結合,形成多樣、復層、立體、生態的多功能自然群落[19,26]。(4)重視大環境生態建設,加強城鄉一體化。城鄉一體化是城市大環境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是擴大綠地面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有效方式。以城市林業理論為指導,運用生態系統邊緣帶物種多樣性增大原理,營造各種防護林、風景林及經濟林,建立城市生境與自然環境聯系的生物廊道,為野生動物提供遷徙通道和棲息地[19]。
(5)多方籌措資金。城市綠化是社會公益事業,除從城市維護費中列支和有關部門籌集資金外,還要調動全社會力量。(6)引進參與式管理。城市居民參與城市綠地規劃及建設,可增進居民與政府的相互理解和溝通。
3綠地規劃發展趨勢
3.1規劃模式
現代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模式趨于以下方面[27]:
(1)都市圈綠色廊道網絡規劃。城市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集中發展,綠地系統與城市呈現環狀圍繞、核心方式、嵌合方式、帶形相接方式等形態,使綠地系統發揮較大效能,并有良好的連續性與可達性[28]。英國“大倫敦規劃”,把從市中心48km內,約6700km2的地區劃分為城市內環、郊區環帶、一條約16km的綠化帶、農村環帶等4個同心圓,成為世界發展新城的規劃模式[27]。丹麥哥本哈根的指狀規劃,莫斯科的楔形綠地,按照“有機疏散理論”而定的大赫爾辛基規劃方案,都是典型的綠地嵌合模式[27]。
荷蘭蘭斯培德地區(包括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和海牙等城市)的綠心(綠地核心式)與建成區之間建設綠色緩沖地帶以保護綠心。而巴黎沿塞納河兩側建了8個新城,在塞納河兩岸形成了2條平行軸線,是綠地系統帶形相接方式的代表[27]。
(2)森林城市模式。把森林引入城市,讓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恢復人類與森林的本來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已成為優化城市綠色規劃的總趨勢[12]。“人在城中,城在林中”將成為21世紀城市綠地建設的重要模式[29,30]。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強調以人為核心,創造“天人合一”的城市與森林融合的人居環境空間。城市森林建設主旨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綠色空間”構筑“綠色城市”空間網絡[31]。城市森林的布局模式主要有放射式、圈層式、跳躍式、因地制宜式及綜合式5種[32]。完整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將為徹底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供物質和能量的保障。城市森林景觀建設要具有親和性、文化教育性、舒適性和富有人情味,使之能激起人們親近的愿望[27]。同時,城市森林建設要以自然為宗旨,以城市文化底蘊為基礎,依托城市自然地形地貌,結合城市風貌、結構特征和空間屬性等科學布局和規劃,體現自然植被景觀和群落結構特征,實現城市森林的自我維持及協調發展,發揮其綜合效益。
3.2規劃特征
現代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有如下特征:(1)空間開放化[22]。首先表現在從“園林綠化”走向“大地景觀規劃”,著眼于大環境綠化規劃,從區域出發,把森林、農田、草地、景區作為生態改善的積極因素納入城市綠地規劃,使城市擁有良好的整體生態背景。其次是開放公園,引入園外的自然風光與環境中的河道、溪流、綠地、建筑等相融合,成為大環境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開放空間更有利于發揮綠地景觀功能及美化和改善環境的作用,便于各類綠地相連,是人性化的要求和人本主義的體現。(2)綠化森林化。綠化森林化指城市綠化以成片森林為主體,喬灌草相結合,提高綠地效益[22]。(3)景觀人文化。指綠地規劃尊重文化,把握園林綠地性質、風格和主題,重視植物景觀文化性,充分體現當地特色及歷史文脈[22]。(4)水景生態化。水體和水系是城市與外部生態系統交流的主要通道,是城市最重要的廊道景觀。城市綠化建設應重視沿河道的綠地建設,應用生態學原理處理水體造景,使水體潔凈,富于情趣,水生植物和水生動物共生[22,27]。(5)設施人性化。城市綠地的服務對象是人,綠地設計必須滿足人類生存、享樂與發展的要求,各種設施要符合人體尺寸比例、生態環境質量標準,滿足人類生理與心理需求[12]。(6)目標多樣化?,F代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要符合生態性、生物多樣性、郊野休閑性、文化性、自然性、區域性、人居環境的舒適性、可居性和可持續利用性等特點[33]。
3.3規劃新方法
3.3.1新理念
城市綠地規劃經歷了以游樂、觀賞為主的實踐后,現在發展到以生態學觀念為出發點,融觀賞、游憩于生態系統的生態園林階段。生態園林就是依靠植物來形成環境、保護環境、利用環境和美化環境,建立以綠色植物為主體的園林綠地生態系統[34]。它以保持生態平衡、美化環境、減少生態環境災害為主導思想,具有公共性、廣泛性、無界性、長期性、高效性、不可取代性、永恒性、連續性等特點[35],是當代城市綠地設計的發展趨勢[36]。生態園林具有3方面的內涵:一是具有園林的觀賞性,能創造景觀,美化環境,為人們提供休憩、游覽和娛樂環境;二是具有改善環境的生態適應性;三是具有生態結構的合理性,即具有合理的時間結構、空間結構和營養結構,與周圍環境一起組成和諧的統一體[37]。生態園林注重從宏觀管理、生態保護角度來建設城市綠地系統,其基本理念是在城市區域范圍內,保護和修復區域性生態系統,遵循生態學原理建立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保護生物多樣性,建立人類-動物-植物和諧共生的城市生態環境[37]。
3.3.2新手段
為了最大限地度提高綠地生態效益,增加城市綠量,改善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現代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采用了新綠化方式:(1)垂直綠化。也稱攀緣綠化,就是綠化那些與地面垂直的線或面,即利用攀緣植物使其沿墻或其它設施上升形成垂直的綠化面。工作總結墻面、廊欄、立桿、燈柱、棚架、涼廳、拱門等建筑物均可采用攀緣植物進行綠化,其形式有附壁式、籬欄式、棚架式、拱門式、立柱式及懸蔓式[38]。(2)立體綠化。立體綠化是運用現代建筑和園林科技的各種手段,對一切建筑物和構筑物所形成的再生空間進行多層次、多形式的綠化美化,其基本內容包括:地面綠化的喬灌草復層群落;建筑再生空間的綠化美化(墻面綠化、屋頂與天臺綠化、室內與陽臺綠化等)[39]。立體綠化源于屋頂花園,最早是由德國人在一些階梯式和單元樓式建筑群上試驗成功的?,F已發展為地面、窗口、涼臺、室內與屋頂、盆栽與池栽相結合的各種綠化方式。它能擴大城市綠地面積,美化城市環境,使平板單調的建筑單體、硬質構筑、門窗柵欄等,變成具有自然風格、賞心悅目的綠化景觀,并起到良好的降溫消音作用[40]。
參考文獻
1千慶蘭.城市生態綠地系統規劃研究初探.松遼學刊(自然科學版),2001,(4):45~49
2徐波.談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基本定位.城市規劃,2002,26(11):20~22
3馬錦義.論城市綠地系統的組成和分類.中國園林,2002,18(1):23~26
4徐波等.關于城市綠地及其分類若干思考.中國園林,2000,16(5):35~39
5CJJöT85-2002城市綠地分類標準.2~23
6張國強,金中泉.風景園林綠地系統(上).中國園林,2001,(4):22~25
7蘇俏云.以“人”為本規劃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論中國城市園林綠地建設.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0,26(11):90~94
8王祥榮.論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途徑與措施.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40(4):349~354
9朱慶華.生態城市與城市綠化.林業調查規劃,2002,22(6):93~97
10何平,彭重華.城市綠地植物配置及其造景.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35~78
11吳承照.風景園林研究進展.中國園林,2000,16(3):88~93
12曹鑒燎,蘇啟林,劉一明.城市綠地規劃分析與評述.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1,11(1):97~100
13謝華.新加坡城市美化綠化之研究.城市規劃,2000,24(11):35~38
14謝華.新加坡花園城市建設之研究.中國園林,2002,18(6):33~35
15BelindaYuen.GreeningtheCityStateofSingapore.ForestryStudiesinChina,1999,(Supp.):31~36
16E.Howard.GardenCitiesoftomorrow.FaberandFaner.London,1946:213~230
17振海.從得梅因市的生態環境看美國的園林綠化.中國園林,1997,13(2):30~32
18常玉生.綠化和文化是城市的靈魂——駐德歸來隨想.中國園林,2001,17(6):60~66
19馮彩云.我國城市綠化的現狀與發展方向.科技建議,2002,(2):15~18
20王磐巖,李金路,白偉嵐.風景園林科技“十五”計劃及2015年發展規劃.中國園林,2000,16(68):39~40
21吳效軍.新時期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現代城市研究,2001,(6):24~26
22徐雁南,王浩.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發展潮流初探.2003,19(10):63~66
23張國強,金中泉,風景園林綠地系統(下).中國園林,2001,(5):19~23
24劉濱誼,姜允芳.論中國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誤區與對策.城市規劃,2002,26(2):76~79
【關鍵詞】綠地系統;生態城市;城市建設;城市原有環境
近些年來,普蘭店市在建設大連工業衛星城的過程中,提出了創建“生態城市”和“綠色普蘭店”的城市建設思路,其主要目的是利用環境生態學原理,規劃、建設和管理城市,進一步完善城市綠地系統,有效防治和減少城市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聲污染和各種廢棄物,實施清潔生產、綠色交通、綠色建筑,促進城市中人與自然的和諧,使環境更加清潔、安全、優美、舒適。
1生態城市與城市綠地系統的關系
1.1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一個概念,本意是指生態城市化,就是要實現城市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整體協調,從而達到一種穩定有序狀態的演進過程。生態城市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結果,是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好循環的人類居住形式,是人類住區發展的高級階段。
1.2城市綠地和綠地系統
所謂“綠地”《,辭?!丰屃x為“配合環境創造自然條件,畢業論文適合種植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圍的綠化地面或區域”;或指“凡是生長植物的土地,不論是自然植被或人工栽培的,包括農林牧生產用地及園林用地,均可稱為綠地”。由此可見“,綠地”包括三層含義:一是由樹木花草等植物生長所形成的綠色地塊,如森林、花園、草地等;二是植物生長占大部的地塊,如城市公園、自然風景保護區等;三是農業生產用地。而城市綠地則可理解為位于城市范圍(包括城區和郊區)的綠地。
所謂城市綠地系統,是由一定質與量的各類綠地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綠色有機整體,也就是城市中不同類型、不同性質和規模的各種綠地(包括城市規劃用地平衡表中直接反映和不直接反映的),共同組合構建而成的一個穩定持久的城市綠色環境體系。
城市綠地系統多指園林綠地系統,一般由城市公園、花園、道路交通附屬綠地、各類企事業單位附屬綠地、居住區環境綠地、園林苗圃地、經濟林、防護林等各種林地以及城市郊區風景名勝區游覽綠地等各種城市園林綠地所組成。作為一個系統,城市綠地的組成應該是全面和完整的,包括城市范圍內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城市生活具有直接影響的所有綠地。
1.3城市綠地系統對創建生態城市的作用
創建生態城市必須具備一個良好的城市生態系統。但城市生態系統由于自身的先天不足,醫學論文是一個不完善的人工生態系統,其物質交換、能量循環和信息傳遞還要借助外界干擾才能得以完成。城市綠地系統能部分地充當城市生態系統的綠色生產者和分解者,并為外界因子對城市生態系統的補充提供方便快捷的通道和舒適清潔的環境。此外,城市綠地系統還可以調節城市小氣候、改善城市環境質量、降低城市噪音、殺菌防病、美化城市景觀以及提高城市吸引力。因此,城市綠地系統對創建生態城市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應重視其規劃和實施,以期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2普蘭店市圍繞生態城市建設規劃城市綠地系統的實踐
2.1普蘭店市生態城市創建標準
普蘭店市創建生態城市的標準是圍繞社會、經濟、自然三方面來確定的。具體有以下十個方面的標準。
一是廣泛應用生態學原理規劃建設城市,城市結構合理,功能協調,所在區域對其有持久支持能力,與區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相適應。二是保護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資源與能源,產業結構合理,實現清潔生產。三是采用可持續的消費發展模式,實施文明消費,物質、能量利用率及循環利用率高。四是有完善的社會設施和基礎設施,生活質量高。五是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環境質量高,符合生態平衡的要求。六是生態建筑得到廣泛應用,有宜人的建筑空間環境。七是保護和繼承文化遺產,并尊重居民的各種文化和生活習性。八是居民的身心健康、生活滿意度高,有一個平等、自由、公正的社會環境。九是居民有自覺的生態保護意識(包括資源意識、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和良好的環境道德觀念,積極倡導生態價值觀,生態哲學和生態倫理。十是建立完善的、動態的生態調控管理和決策系統,自我組織、自我調節能力強。
2.2普蘭店市生態城市綠地系統建設的措施
2
2.2.1多管齊下,增加城市綠量
近兩年來,普蘭店市加大財政投入,通過規劃擴綠、見縫插綠、租地造綠等途徑,保持城市各項園林綠化指標的逐年增長。截止目前,全市人均公共綠地9m2,綠地率達到42%,綠化覆蓋率達到39%以上。城市街道綠化按道路長度普及率、達標率分別在95%和80%以上,市區干道綠地率不低于25%,居住區和單位庭院綠化綠地率在30%以上,舊城改建項目綠地率不低于25%。
2.2.2講求特色,提升綠化品位
充分利用普蘭店市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特有條件,堅持“求精、求美、求特、求雅”的原則,打造城市綠化的個性品牌。認真執行《公園設計規范》,突出以植物造景為主、以綠為主、喬灌草結合的綠化理念,使綠化植物群錯落有致,公園的綠化面積占陸地面積的70%以上。在綠化建設過程中,將建筑小品、城市雕塑作為重要內容,與本地的歷史文化相融合,賦予綠地建設人性化的內容,豐富、提高城市綠化的韻味和品味。
2.2.3全民參與,拓展綠色空間
以每年3·12的“植樹節”為依托,廣泛發動、全民參與,深入開展義務植樹活動,全方位拓展城市綠色空間。義務植樹成活率和保存率均不低于85%,建成一批“共青林”、“新婚林”、“巾幗林”、“紅領巾林”。廣泛開展群眾性綠化活動,進一步搞好庭院綠化工作,積極開展綠地認養活動,大力推廣城市垂直綠化、屋頂綠化、陽臺和室內擺花養草,構建立體型、復合型的綠色空間。繼續開展園林式居住區、花園式單位、園林示范村、綠色小城鎮的創建活動。截止目前,園林式居住區達到60%以上,園林式單位達到70%以上。積極參與農業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綠化苗圃和綠化基地,提高生產綠地面積和綠化苗木自給率。全市生產綠地總面積占建成區面積的11%以上,城市各項綠化美化工程所用花木自給率80%以上。
2.2.4依托優勢,改善生態環境
充分利用山、水、海及綠心等自然資源優勢,堅持“生態優先、分片拓展、綠脈相連、結構整合”的原則,搞好城市大環境綠化,營造山環水繞、綠樹成蔭、空氣清新、四季有花、風光優美的生態城市。以城區總面積6km2的綠心保護性開發為核心,實施城市綠楔工程,建設城市生態綠廊,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加強城市山體植被保護,開展林相改造,提高闊葉林比例。加大對大沙河、鞍子河、久壽河、和尚河以及西大壩防洪溝的綜合整治,運用疏浚清淤、污水截留等手段,使河水開始變清、河岸開始變綠、環境開始變美。在抓好環境建設的同時,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加大大氣污染和水污染的治理力度,城市大氣污染的指數鞏固在二級標準,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達到二類以上。
3普蘭店城市綠地系統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普蘭店市城市綠地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由于社會、經濟、人為諸因素,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還沒有編制科學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對指導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創建生態城市有著戰略決策性作用,應盡快組織專家編制規劃。二是沒有理清經濟發展與環境建設之間的關系。經濟發展和環境建設是相互促進的。一方面,經濟建設為環境綠化提供必要的資金保障,另一方面,環境綠化搞好了又為經濟建設創造一個舒適怡人的環境,增加城市凝聚力,吸引外資的投入。對此,我們還認識不夠,隨意侵占甚至破壞公共綠地用來搞建設的現象依然存在。三是城市綠地系統布局不合理。結構決定功能,綠地系統布局的不合理,必然限制其功能的發揮。城市綠地系統要點、線、面相結合,構成網絡,只有這樣系統內部才能構成有機聯系,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四是城市綠地系統三大指標不高。與全國先進縣區相比,普蘭店城市綠化覆蓋率、城市綠地率及人均公共綠地的水平還不高,發展空間還很大。五是城市綠地系統中草坪過多。目前普蘭店市城市綠化系統中,草皮鋪植現象較為普遍。大片草地看上去比較空曠,有異國情調,但過多的草坪必然導致城市生物多樣性銳減,城市綠量不夠,不能很好地發揮城市綠地系統的生態效益。因此,應提倡以植物造景為主,注重喬、灌、草的主體搭配。
4綠地系統規劃的幾點建議
第一,城市綠地系統要“點、線、面”相結合,采用環網式的布局結構。留學生論文對于城市綠地系統來講,環網式的布局結構可以說是最合理的系統模式。之所以稱其合理,原因有四:一是環網結構能夠使城市生態系統達到相對的穩定,使系統之間的能流、物流、信息流更安全快捷地流動;二是環網結構能夠使景觀具有相對的連續性和可達性,使人們隨時都能感受到綠色的存在;三是環網結構可以在城市出現災害的情況下形成避災與救災的通道;四是環網結構具有很強的延展性,這恰恰適應了城市發展的動態性,使新建綠地與原有綠地能很好地銜接起來。第二,保護城市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注重植物造景。多樣性產生穩定性,園林設計要以植物造景為主,合理進行植物搭配。設計者應注重根據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和生態位原理進行植物配置。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植物配置,不但要從功能和藝術效果上考慮色相、季相、形體、姿態、聲覺等多方面的要求,還要從生態學出發,選擇合理的樹種,注重常綠樹與落葉樹的比例與搭配。按照多種植物不同的生長發育規律及其相互作用與影響,注重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的搭配,注重各種植物之間的平面距離,立體結構(喬木、灌木、草本與地被)及其輪廓線變化等等。第三,繼承城市歷史文脈,保護城市原有生境。在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中,應繼承和發揮城市歷史文脈,創造積極向上的城市文化氛圍,用以滿足居民的精神需求。在地形改造、植物配置、園林小品布置時應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盡量不要破壞原來較好的生境。要妥善處理好保護與開發之間的關系,一方面要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不受破壞的前提下進行適度開發,給居民創造一個優美怡人的休閑娛樂空間;另一方面,用開發帶動保護,為保護提供必要的資金準備。第四,增強生態意識,完善法規制度。普蘭店市當前的城市綠地建設和保護還沒受到足夠的重視。在城市園林綠化和經濟建設發生沖突時,往往以犧牲綠地為結局,侵占、破壞城市綠地現象屢見不鮮。這些現象與公眾缺乏生態意識和法制還不夠健全密切相關。今后,應通過各種新聞媒介,廣泛宣傳城市建設和生態保護意識,使公眾明白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從根源上抑制侵占綠地現象的發生。另外,要盡快完善、保護、建設城市綠地系統的有關地方性法規,堅決貫徹綠線規定。
5結語: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之路
生態城市是隨著人類生態意識的不斷加強而逐漸提出來的。它強調的是社會、經濟、自然之間的協調發展。讓我們高舉這面旗幟,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之路,為我們及子孫后代創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空間。
【參考文獻】
[1]劉駿.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與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年7月.
[2]徐波.談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基本定位[J].城市規劃,2002年第11期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城市綠化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