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31 12:27:22
序論:在您撰寫出口貿易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出口貿易總體戰略戰略地位商品結構市場選擇
1對外貿易的總體戰略
一個國家的對外貿易,按商品和勞務流向不同可分為出口貿易、進口貿易和過境貿易。不同國家根據本國經濟發展戰略的要求,結合國內外的客觀環境條件,對國際貿易的發展目標和實現手段,特別是對出口貿易和進口貿易或鼓勵或抑制的不同政策,都制訂有各自的戰略規劃,以作為本國對外貿易總的指導思想,即稱對外貿易的總體戰略。
西方經濟學家和一些國際組織,把近幾十年來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發展中國家采取的對外貿易總體戰略大體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進口替代型戰略。最早實施這種戰略的是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國家。該戰略主要是高筑貿易壁壘,限制進口,通過建立和發展本國的民族工業替代工業制品的進口,減少對國外經濟的依賴,保護和扶植民族的幼稚工業。為了解決本國工業發展進口機械設備所需外匯,也出口一定數量的資源型產品和初級產品。
二是出口導向型戰略。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等實施的是這種戰略。該戰略與進口替代型正好相反,主張大力發展外向型的加工業,擴大工業制成品的出口,促進整體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這些國家把國際市場作為本國經濟的活動中心,把制成品出口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核心,其主要措施是鼓勵出口貿易的同時,也大量引進外資、技術、進口原料,以彌補內資金和原材料的嚴重不足。
三是混合型戰略。該戰略是上述兩種戰略的結合,把進口貿易與出口貿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不過分限制進口,也不過分鼓勵出口。印度在20世紀70年代一度采取過這種戰略。
以上三種戰略的共同地方是都包含有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區別在于側重點不同:進口替代型把保護、限制進口作為戰略重點,出口導向型把鼓勵出口作為戰略核心,混合型二者兼顧,視為同等重要。
我國過去幾十年實行的究竟是何種對外貿易戰略,從來沒有過統一的認識和非常明確的定位。改革開放前談不上貿易戰略這個概念,當時按實際做法是在過分強調自力更生思想的指導下,基本上采取了閉關鎖國及幾乎封閉式的進口替代型。至于市場的選擇,更是反復多變、忽而是“東方”,忽而是“西方”,忽而又四面撒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國際間的經貿聯系日益加強,對外貿易不斷擴大,但外貿戰略仍然搖擺不定。大體而言,20世紀90年代以前基本上實行的是類似進口替代型與出口導向型相結合的混合戰略;1994年以后,由外經貿部提出了以進出口貿易為基礎,商品、資金、勞務合作與交流的相互滲透和相互協調發展的“大經貿”戰略。這實際是一種內容復雜、實施困難、含糊不清的戰略。加入WTO以后,我國的對外貿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但究竟應該實行什么樣的總體戰略。最后在爭論無果的情況下,又提出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選擇可持續發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比較自由的,配以適當保護的綜合戰略”和有管理的可調節的自由貿易政策。這更是一種沒有具體戰略的戰略。
2外貿總體戰略中出口貿易的戰略地位
盡管我國的對外貿易,在過去甚至今后的戰略選擇問題,總是沒有形成過完全統一的認識,但有一點是大家都無可爭辯的,這就是出口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戰略中始終處于主導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關鍵所在,更關系到我國對外開放的前途問題。實踐證明,正是這些年我國堅持了以出口貿易為先導,才以此帶動了進口貿易,推動了對外開放,促進了國民經濟增長,主要表現在:
(1)從外貿依存度方面,出口依存度始終高于進口依存度。從1990~2005年的16年間,出口貿易依存度有15個年份高于進口依存度,16年中出口依存度平均為20%以上,最高年超過30%,也就是說我國每年GDP的20%以上來自出口貿易。
(2)從外貿貢獻度方面,出口貿易是國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出口的增長,必然會帶動國民收入的增長。根據林毅夫等學者的測算,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外貿出口每增10.0%,基本上能拉動GDP增長1.0%。而進口貿易,由于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國內市場一直處于供給過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狀況,對經濟增長不僅沒有貢獻,而且體現為漏損,二者呈負相關,進口每增長10.0%GDP增長為負0.56%。由此可知,我國目前的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四位,出口貿易的大幅增長功不可沒。出口貿易已成為與投資,消費一起拉動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穩定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尤其在目前內需不足的情況下,出口這駕馬車顯得更有活力。出口的增長還會刺激消費增加和投資擴大,對后兩駕馬車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3)出口貿易是我國換取外匯的重要來源。從1978~2005年我國年出口貿易額由97.5億美元增長到7620億美元,增長了78倍;1991~2005年的15年間,除1993年貿易呈逆差外,有14年都是出口額大于進口額,其中2005年順差超千億美元。多年的貿易順差為我國換取了大量的外匯,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出口的迅速增長,同時也帶動了進口的增長。進口額由1978年的108.8億美元增長到2004年的6601.2億美元,增長了約61倍。
出口貿易能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戰略重點,并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出如此重要的作用,是與我國的基本國情及實行對外開放的經濟發展戰略密切相關的。這是因為:首先,出口貿易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需要。實行對外開放,就要大力發展外經貿事業,就要大規模地引進技術設備、利用外資、開展對外工程承包、勞務合作以及多邊、雙邊經濟合作等,所有這一些都需要出口貿易換取的外匯提供資金保證。其次是我國產業結構,乃至整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需要。一方面因為發展出口貿易必須積極發展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這對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調整與優化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出口貿易也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引進先進技術設備所需資金創造條件。第三,我國具有發展出口貿易的比較優勢。如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成本優勢,稀有金屬、煤炭等的礦產資源優勢,機電等制成品的工業基礎、生產規模和成熟的國際市場優勢,新開發生產的高科技產品優勢等都比較明顯。
3出口貿易的商品結構的戰略選擇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口貿易的物質商品結構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發生了兩個明顯的轉變:一是由以初級產品為主向以工業制成品為主的轉變,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出口商品是以食品、土特產品、礦物燃料產品等為主,工業制成品不占主要地位。到80年代后期,特別是90年代以后,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2005年初級產品的出口僅占全部出口產品的7.9%,工業制成品已占到92.1%。二是工業制成品中由粗加工型為主向精加工型為主的轉變。過去我國出口的工業制成品多屬于附加值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近年來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產品逐漸增多。目前我國出口的幾大類產品中,高科技產品僅次于機電、輕紡排在第三位,而且還有明顯上升的趨勢。
但是目前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總體上講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狀況仍未根本改變。輕紡產品中的絕大部分和機電產品中的相當一部分依然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不僅在國際市場上的銷售價格上不去,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和我國國內原材料價格、勞動工資的上升,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優勢也正在減弱。二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產品較少,市場競爭力不強。貼牌產品雖然市場看好,但我國付出的成本代價太高。
鑒于目前的現狀,對今后如何進一步優化我國的出口產品結構,筆者認為應根據我國傳統的比較優勢和國際市場的發展趨向,堅持走以輕紡類產品為基礎,以機電類產品為重點,以高新科技產品為發展目標的出口戰略,其內容如下:
3.1以輕紡產品為基礎
輕紡產品是我國的傳統出口商品,輕紡產品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我國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是我國發展出口貿易的根本所在,特別是紡織服裝、兒童玩具,國內有龐大的生產能力,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較高的聲譽,出口大國的地位不易被撼動,是我國出口戰略的基礎。但是由于我國輕紡產品一般檔次較低、質量較差、名牌較少,競爭力不強,輕紡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國多為歐美發達國家,這些國家的貿易保護措施日趨升溫,對從我國進口的紡織品等歧視性限制逐漸增加,再加上國內成本優勢正在減弱,因此出口形勢依然嚴峻。今后要堅守輕紡產品出口這一根基不被動搖,就必須采取以質取勝、提高質量、提高檔次、創立品牌。3.2以機電產品為重點
把機電產品作為我國出口貿易戰略的重點,不僅這是我國目前出口的第一大類產品,出口額占全部出口的45%以上,還在于:一是機電產品中的一些產品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發展機電產品出口,可以改變長期以來我國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狀況,優化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二是機電產品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生產規模較大,與國民經濟其他許多部門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加機電產業的發展,也可為其他部門提供更多先進的技術設備,進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三是發達國家由于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國內機電產業出現萎縮,所需機電產品多為進口;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因經濟發展中基礎設施建設規模的迅速擴大,對機電產品,尤其是對成套設備的需求也明顯增加。因此,機電產品的世界市場容量很大,貿易額占世界總貿易額的50%,出口貿易的空間較大。
3.3以高新科技產品為發展目標
自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第三次技術革命而出現的計算機等電子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新的產業,代表著世界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發展的方向。這些新的高科技產業不僅本身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越來越大,同時還通過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可以普遍提高其他產業的技術含量,增加其附加值,從而增強同類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優勢。因此下大力氣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及其產品的出口,不僅是我國出口貿易追求的戰略目標和新的增長點,更可極大改變我國出口商品的結構。
近年來,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迅速,2005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總出口額接近30%。雖然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但今后發展潛力巨大,前景良好。因此大力發展新技術產品出口,培育一批在國際市場上有影響的并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作為我國出口貿易的戰略目標,是符合我國情況和千變萬化的國際市場需求,是保持我國出口貿易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和驅動力。
4出口貿易的市場選擇
我國出口貿易的市場選擇問題,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曾明確提出實行“多元化的市場戰略”,其內容包括:繼續開拓歐(盟)、美、日等發達國家市場,穩定鞏固包括港、澳、臺在內的亞洲市場,加快發展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市場,積極開發非洲、拉丁美洲市場。但不同時期,多元化市場戰略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今后這一戰略如何實施,筆者認為,鑒于我國加入WTO后國際經貿環境的新變化及國內“十一五”規劃經濟發展目標的要求,應當在堅持創匯增收、出口與進口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出口產品適銷對路、發展國家間友好合作關系等原則下,把紛繁復雜的國際市場分為三大不同類型,區別對待。三大類型是:以出口創匯為主要目標的市場,以促進進口、服務于進口貿易為主要目標的市場,以銷售中低檔次產品和發展國家友好關系為主要目標的市場。
(1)歐、美、日等西方發達國家和包括我國港、澳在內的東亞、東南亞市場,當屬于以創匯為主要目標的市場。這些國家和地區市場容量大、消費水平高、需求穩定,我國產品在這里享有一定信譽。因此長期以來這里一直是我國的主要出口市場,年出口額一般要占全國出口總額的85%左右,是我國名副其實的外匯收入的搖錢樹,同時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所需先進技術和設備的主要來源地。對于這些地區要在堅決鞏固的基礎上,不遺余力地向縱深發展。
(2)以促進進口,服務進口為主要目標的出口市場。這類市場包括俄羅斯、中亞的哈薩克斯坦、西亞的沙特、科威特、卡塔爾、北非的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西非的尼日利亞、拉美的委內瑞拉、巴西等國家和地區。
我國不僅是出口大國,同樣也是進口大國,不僅要進口先進的技術設備,還要進口我國儲備有限但需求量很大的資源性產品,如被稱為我國發展瓶頸的石油、天然氣,以及鐵礦石、化肥、銅礦等,上述地區正是這些資源儲量、生產、出口的重要地,同時又不受發達國家所控制,因而是我國的重要進口基地,鞏固與這些地區的貿易關系對滿足國內經濟發展需要是十分必要的。維持與這些地區的貿易關系,一是要盡量保持貿易平衡,用擴大出口解決進口所需外匯;二是為建立可靠穩定的進口基地,應以提供設備技術、直接投資、勞務輸出等方式與對方建立多種經濟合作關系。總之,把這些地區作為我國出口貿易的市場選擇,不應以換取外匯為目標,而是滿足進口需要。
(3)亞、非、拉其他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起步比較晚,工業制成品比較短缺,人民生活水平相對較低,購買力不高,我國出口的中低檔為主的輕紡類產品,價格低廉,非常適合這些國家的消費需求;我國的機械設備、操作技術要求不高,價格合理,與這些國家的產業結構、生產力水平相配套。因此這些地區理所當然的應是我國,特別是眾多中小企業產品的出口市場。此外,這些國家長期以來與我國保持著友好關系,在許多國際活動中是我國的忠實朋友與合作伙伴,加強與這些國家的貿易關系,進一步開拓出口市場既可落實我國出口市場多元化的戰略,又可以鞏固國家間的友好關系。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國應堅持以出口為主導的戰略方向,在出口貿易中發揮比較優勢,堅持創匯增收,同時通過技術設備引進及自我發展實現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在出口市場多元化的戰略實施上,根據不同的目的,市場的選擇的側重點應有所不同。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我國出口貿易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榮林.中國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轉型的理論與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一、綠色貿易壁壘的表現形式
環境保護與貿易保護的契合決定著綠色壁壘的應用較為廣泛,涉及到的不僅包括制成品,還包括中間產品;不僅包括產品的質量,也包括產品的加工生產方法以及產品的設計和消費處理過程。綠色壁壘應用的廣泛性,使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
1.綠色關稅制度
發達國家對一些污染環境和影響生態,可能對環境造成威脅及破壞的產品征收進口附加稅,或者限制和禁止商品進口,甚至對其實行貿易制裁。但是,在標準的實行上常常內外有別,明顯帶有歧視性,可以說是以綠色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
2.綠色技術標準制度
通過立法手段,制定嚴格的強制性技術標準,限制國外商品進口。發達國家憑借自己的經濟技術優勢和壟斷地位,不考慮或很少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對進口產品不分國別一律采取非常嚴格的技術標準,事實上導致發展中國家產品被排斥在發達國家市場之外。
3.綠色環境標志制度
綠色環境標志又稱綠色標簽或環境標簽,是環保產品的證明性商標。發展中國家產品為進入發達國家市場,必須提出申請,經批準取得綠色環境標志。目前已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推行綠色環境標志制度,并趨向于協調一致,相互承認,對發展中國家產品進入發達國家市場形成了巨大障礙。
4.綠色包裝制度
發達國家制定的較高且比較完善的包裝材料標準,包括廢棄物的回收、復用和再生等制度,是為了防止包裝材料及其形成的包裝廢棄物給環境造成危害,結構不合理的包裝容器可能損害使用者的健康而采取的環境保護措施。但某些過于嚴格的綠色包裝措施,則可能事實上妨礙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引發貿易爭端。
5.綠色補貼制度
發達國家認為,如果一個國家內部采用比較寬松的環境標準,這些國家的產品就不必支付高昂的環境成本,與本國產品競爭時就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其實質是政府在對企業及其產品提供消極的環境補貼,所以進口國基于環境保護和本國的利益而有權征收反補貼稅。
6.綠色衛生檢疫制度
綠色衛生檢疫制度是指國家有關部門為了確保人類及動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劑等的影響,對產品實施全面的嚴格檢查,防止超標產品進入國內市場。綠色衛生檢疫制度影響最大的產品是藥品和食品,為保障食品安全,許多國家采取了嚴格的檢疫制度,有些國家通過立法建立了近似苛刻的檢疫標準和措施,形成了實質上的貿易保護。
二、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由于世界經濟的不平衡,發達國家對環保的標準和認識往往超過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運用綠色保護來實施其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限制和歧視行為,使發展中國家的產品被排斥在世界市場之外。我國處在發展階段,綠色保護對我國產品出口已經產生很大的影響。主要有:(1)縮小出口產品市場范圍;(2)增加出口產品成本;(3)引發出口貿易摩擦;(4)高污染產業的轉移。
三、應對發達國家綠色貿易壁壘的對策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西方國家以環境保護為幌子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因其發展較早在環境方面的標準和措施遠遠超越了發展中國家。所謂的綠色壁壘對我國形成了歧視性,并嚴重限制了我國的出口貿易。
1.正確認識綠色貿易壁壘
要對綠色貿易壁壘有一個客觀認識。綠色貿易壁壘存在著有利于市場發展和國際貿易一面,也有阻礙國際貿易發展一面。以保護環境為目的而采取的綠色壁壘措施,一方面限制甚至禁止了嚴重危害生態環境產品的國際貿易與投資。另一方面也為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創造了新的發展空間,使這些產業成為國際貿易和投資新的增長點,從而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
2.加大對綠色產業資金投入
要使我國的環境問題得到有效控制,同時增強我國綠色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使綠色產品和技術走出國門,離不開財政金融部門的扶植。財政部門應給予綠色產業以優惠的鼓勵政策,加大對綠色產業的資金投放。金融部門應在信貸資金上給予大力支持。
3.實施出口貿易可持續發展戰略
可持續發展戰略已經成為我國國家的基本戰略,出口貿易也就必須服從于這個基本戰略,這就要求出口不僅要追求增長的數量,還要追求增長的質量,及其與生態環境保護、勞動條件和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
4.發展環保產業,推行綠色管理
1.短期分析。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研究人員的計算,在20世紀70年代,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每增加包括出口在內的支出1%,所導致的本國國民收入增加的百分比如下:美國1.47%、德國1.25%、日本1.23%、加拿大1.27%。因此,在社會資源還沒有充分利用的條件下,出口的增加會導致產值和就業的增加。正因為如此,各國都努力促進出口貿易,來提高本國的產值和就業水平。
2.長期分析。根據不同發展程度國家出口不同類別產品看來,出口對出口國經濟的影響在長期內主要存在以下四種情況:
(1)出口的增加造成經濟的惡化。(2)出口的增加沒有帶來相應利益的增加。(3)出口的增加帶來相應利益的增加。(4)出口的增加帶來相應利益更大幅度的增加。
二、中國出口貿易利益的流失
中國是一個迅速崛起的發展中大國,統計顯示,2006年,中國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達17604億美元,是2002年的2.8倍;在世界貿易中所占比重達到7.2%,比2002年提高2.5個百分點。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統計,2004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世界排名由2002年的第五位上升至第三位,2005和2006年繼續穩居第三。2003年~2006年,我國僅服務貿易累計出口就達2738億美元,年均增長23.4%,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出口增速9.3個百分點。其中,2006年出口914億美元,是2002年的2.3倍,占全球出口總額的比重上升到3.4%,比2002年提高了0.9個百分點。
近幾年中國成為進出口總額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多年來經常項目都是順差。但是,中國在巨額的出口貿易中,以及在長期的經常項目順差中獲得了多少貿易利益呢?
1.中國出口的產品結構。從中國統計年鑒中可以看出,1980年至2006年間中國出口商品結構已經得到很大的改善。初級產品的出口總額在總出口中所占比例從50.30%迅速下降到5.46%,工業制品的比重從49.70%急劇上升到94.54%。前面的分析表明,工業制品的出口貿易利益大于初級產品。這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出口貿易的利益相對來說在增加。
2.中國出口的廠商結構。1997年至2006年中國出口商品廠商結構表明,在中國的出口總額中,外商出口所占比重在穩步上升,從1997年的40.98%上升到2006年的58.19%。這表明從出口主體的收益來看,中國有超過50%的出口貿易利益是被外商投資企業所獲得。外商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低價的租金,在中國開設工廠生產產品,將本來是本國的出口額轉變為中國的出口額,它們從中可以獲取更大的利潤。當然,中國商品的出口中也不是毫無收益。中國獲得的直接收益是:工人就業的工資收入、外資企業的賦稅收入等。中國獲得的間接收益是:外資企業需要在中國購買原料、材料、燃料、電力、半成品等,這將增加此類產品生產廠商的利益,并對中國的GDP產生一定的乘數效應。3.中國廠商出口商品的價值構成。在中國廠商出口貿易收益中,也不是全部被中國廠商所獲得。中國廠商在生產出口產品的過程中,需要購買發達國家的設備、零部件、技術專利等,發達國家的廠商在中國廠商的出口中獲得了很大一部分收益。在中國出口商品的價值鏈中,中國廠商只獲得較少的一部分價值。一般來說,越是技術密集型出口商品,中國廠商獲得的價值的比例就越小。
三、結論及對策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雖然中國連年經常項目順差,出口總額逐年增加,但由于我國科學技術水平較低,國際科技競爭力較差。雖然我國工業制品的出口在出口總額中占很大份額,但是一部分出口商品是采取來料加工的方式生產,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出口貿易利益流失很大;一部分出口商品是由外資企業出口的,貿易利益被外商獲得;還有一部分出口商品是低附加值產品,沒有超絕對優勢,并且面臨著激烈的國際競爭,貿易條件趨于惡化,所獲得的貿易利益有限。因此,由于中國出口的產品結構、出口的廠商結構、出口產品的價值構成結構內部的問題,造成中國的出口貿易利益嚴重流失。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防止出口貿易利益的流失,可以采取以下對策:(1)優化出口的產品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努力改進技術,加大研究與開發新產品、新技術的力度,提升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比例。(2)改善出口的廠商結構,培育出更多中國自己的大型跨國公司,創造出中國自己的世界名優品牌,提高生產的本土化程度。(3)提升出口產品的價值構成結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擁有中國自己更多的知識產權。(4)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節約型社會,提高產品的人性化、節約化、環保化程度,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
參考文獻:
[1]林德特:國際經濟學.范國英等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
一、出口貿易相關理論
1.出口貿易定義。國際貿易是商品在國際間進行交換,是隨著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的形成而產生的。國際貿易分為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出口貿易指將本國生產和加工的商品運輸到國外進行銷售,又稱為輸出貿易。廣義的出口貿易包括貨物、服務、技術等多種出口貿易形式;狹義的則僅包括貨物。
出口貿易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民經濟的增長意義重大。
2.出口貿易理論
(1)產業集群理論。產業集群理論是競爭戰略和國際競爭領域研究權威學者麥克爾·波特創立的。其指的是:相互關聯的公司、關聯產業和專門化的協會集聚在一個特定區域的特別領域,這些企業和機構數量眾多、規模等級不同,具有分工合作關系,通過區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構建專業化生產要素,企業共享區域公共設施和外部經濟,降低信息交流成本,形成規模效應和外部經濟,區域競爭力提高。
(2)區域品牌。區域品牌指美譽度高的區域產業形象,是基于產業集群形成的,是產業鏈的聚集與協同效應的綜合體現,具有經濟規模和高市場占有率。
區域品牌的形成有三個基本要素:①區域性:一般限定在某個地區的范圍內,地域特色很強;②市場影響力:高知名度、信任度和美譽度,具有品牌市場拉動效應;③產業特色:代表地方產業顯著優勢,在同行業內具有良好形象認同度,具有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
(3)比較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各國或區域土地、勞動力、礦產、資本等生產要素相對稟賦不同,為提高效率,獲得比較利益,各國或區域進行專業分工,各自從事擁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的生產,并與各國進行貿易,從中獲得利益。
二、澄海玩具產品的出口現狀分析
澄海位于廣東東部韓江三角洲,玩具行業是澄海獨特的產業。澄海是我國玩具生產和出口基地之一,有“中國玩具禮品城”之稱。
1.澄海玩具產業的發展規模及出口構成
(1)出口構成。澄海位于廣東東部潮汕平原,瀕臨南海,是中國國重要的玩具生產基地。
從品種上看,塑膠玩具、毛絨玩具、動力玩具、益智玩具是最主要的出口品種,2010年出口額44.548億美元、25.12億美元、11.78億美元、10.9億美元,分別占玩具出口總額的40.63%、22.74%、10.71%、9.94%。
(2)澄海玩具的出口地區分布。歐美是澄海玩具主要出口市場。2009年對美歐出口分別占我國玩具出口的45.8%和22%。
自中國與東盟自貿區啟動以來,東盟占汕頭貿易進出口總值已增長至2014年的19.1%。2010-2014年雙邊貿易總額466.4億元,汕頭與東盟貿易年均增速12.7%,東盟成為汕頭外貿進出口的主要增長點。
澄海玩具對東盟貿易大有“文章”可作。
三、澄海玩具產品在出口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澄海玩具行業在有著較快的增長,且呈現出明顯的地區特色,在我國玩具出口中占重要地位,但在玩具出口高速增長的背后,隱藏著一系列的憂患。
1.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雖然相比于珠三角的貼牌玩具生產企業,有相當一部分澄海玩具企業擁有自主創新的產品,但從總體上講,大部分企業仍然是以模仿為主的中小企業,它們缺少自有創新產品。原因主要有:(1)專業人才缺乏;(2)產品同質化嚴重,創新不足;(3)生產行業相對缺乏。
2.品牌戰略有待加強。目前,澄海部分玩具企業仍停留在工業時代的生產觀念和經營模式上,缺乏品牌意識、銷售渠道,受制于中間貿易商,主動權缺失,難以應付品牌營銷時代的貿易競爭,取得訂單成為其惟一的盈利方式。這些企業依靠民資逐步發展起來,規模較小,缺乏長遠眼光,造成企業品牌意識淡薄。
企業在擴大再生產和技術創新上出現資金鏈的斷裂。
3.成本上漲, 而成品出口價格卻徘徊不前
(1)原材料價格上升。原油價格不斷上漲導致塑料原材料價格不斷上升,玩具企業生產成本隨之上漲, 而國外經銷商卻不愿提高原合同成品收購價。如果提高價格,將意味著失去客戶,企業經營面臨較多困難,甚至有部分企業是處于虧本經營狀態。
(2)員工工資上漲。新的最低工資標準實施后,民工工資增幅約18%-32%。玩具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中勞動力占25%,為此,企業需提高工資來爭取更多的勞動力。
(3)出口門檻提高?!秶H玩具業協會CIIT 商業行為守則》和《關于在電子電器設備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的實施,不僅將淘汰一些玩具生產企業, 而且將導致玩具生產成本的提高,生產利潤驟減。
4.質量安全、技術貿易壁壘嚴重影響出口?!巴婢哔|量”對于新時期澄海玩具而言,出口形勢不容樂觀:在國際上,歐美和俄羅斯等國家提高玩具質量標準,這些技術性貿易壁壘包括產品規格、合格評定、兒童健康、安全等多方面要求,進口國通過調整技術標準進行貿易保護,構成玩具出口的長期威脅。但要適應國際玩具市場日趨激烈的競爭,考慮產品的安全與質量非常重要。
四、澄海玩具產品出口對策
1.把好質量關,開發自主創新產品,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注重技術創新研發,提高產品質量,研發自主品牌。澄海玩具產業升級,首先需要突破技術壁壘,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加快高附加值玩具的研發。企業要加強科技投入,提高玩具的科技含量,培養玩具設計綜合人才。其次,注重產品質量,提高環保意識,加強管理出口玩具,努力按國際玩具的標準組織生產。加快研發替代產品,更新生產模式,提高技術水平和環保性能,降低壁壘帶來的不利影響。
2.發揮產業集群效應,促進產業集群升級。進一步加強集聚程度,通過整合各地作坊,成立作坊聯盟,在招聘、生產和對外交流實現統一,增強集聚優勢,突出規模效應,提升市場競爭力。
3.突破技術貿易壁壘,增強國際競爭力。質量是企業生命線,提升澄海玩具品質是增強企業競爭力重要一環。為有效跨越國際貿易技術壁壘,降低出口風險,玩具企業必須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升級玩具結構,開發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產品,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最后,澄海政府、企業及行業協會、出口商會等組織之間應加強協調,共同抵御國外技術貿易壁壘對玩具出口的沖擊。
五、結語
玩具的出口形勢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玩具企業要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全力打造自主品牌,順應市場對玩具產業的新要求,發揮自身優勢,以品牌進軍國內外市場,以期更大的發展。
賣方:____
買方:____
合同號碼:____
雙方同意按下列條款由賣方出售,買方購進下列貨物:
───────────────┬────────┬─────┬─────
(1)貨物名稱、規格、包裝及嘜頭 │(2)數量 │ (3)單價 │(4)總值
───────────────┼────────┼─────┴─────
包裝:小捆70~120千克及/或大 │賣方有權在3%以內│上述價格內包括給買方傭
捆500~1000千克 │多裝或少裝 │金 %按fob值計算
───────────────┴────────┴───────────
(5)裝運期限:
(6)裝運口岸:
(7)目的口岸:
(8)保險:由賣方按發票金額110%投保
(9)付款條件:買方應通過買賣雙方同意的銀行,開立以賣方為受益的人,不可撤銷的、可轉讓和可分割的、允許分批裝運和轉船的信用證。該信用證憑裝運單據在中國的中國銀行見單即付。
該信用證必須在__前開出。信用證有效期為裝船后十五天在中國到期。
(10)單據:賣方應向議付銀行提供已裝船清潔提單、發票,裝箱單/重量單:如果本合同按cif條件,應再提供可轉讓的保險單或保險憑證。
(11)裝運條件:
1)載運船只由賣方安排,允許分批裝運并允許轉船。
2)賣方于貨物裝船后,應將合同號碼、品名、數量、船名、裝船日期以電報通知買方。
(12)品質和數量/重量的異議與索賠:貨到目的口岸后,買方如發現貨物品質及/或數量/重量與合同規定不符,附屬于保險公司及/或船公司的責任外,買方可以憑雙方同意的檢驗機構出具的檢驗證明向賣方提出異議。品質異議須于貨到目的口岸之日起30天內提出,數量/重量異議須于貨到目的口岸之日起15天內提出。賣方應于收到異議后30天內答復買方。
(13)人力不可抗拒:由于人力不可抗拒事故,使賣方不能在本合同規定期限內交貨或者不能交貨,賣方不負責任。但賣方必須立即以電報通知買方。如買方提出要求,賣方應以掛號函向買方提供由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或有關機構出具的事故的證明文件。
(14)仲裁:凡因執行本合同或與本合同有關事項所發生的一切爭執,應由雙方通過友好方式協商解決。如果不能取得協議時,則在被告國家根據被告國家仲裁機構的仲裁程序規則進行仲裁。仲裁決定是終局的,對雙方具有同等的約束力,仲裁費用除非仲裁機構另有決定外,均由敗訴一方負擔。
(15)備注:
賣方:____(蓋章)
代表人:____(簽字)
買方:____(蓋章)
貿易對一國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不僅在于其靜態利益,而且更在于貿易具有的動態利益。而貿易的動態利益反映了貿易的技術外溢效應: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吸收可以促進一國的長期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的完善;而一國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的完善又會進一步促進貿易向更高層次的發展。由于貿易與技術進步、產業演進及制度創新間的相互促進作用,形成良性循環,從而促進了一國經濟的增長。
貿易技術外溢途徑一般有以下幾種:
1.1貿易促進技術進步
(1)貿易是一國獲得技術的重要渠道?!笆澜缥拿鞯陌l展,是由1/10的獨創性和9/10的移植組成的”。任何一國哪怕是最發達的國家都不可能僅依靠自身發明來滿足本國技術進步所需要的大量技術。由于我國企業自發技術開發能力低下,因此從國外引進技術是我國企業技術進步的主要途徑。并且如果我國技術引進能與我國經濟超越戰略相結合,抓住技術革命和新興產業出現的機遇,就有可能形成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先導產業,并帶動我國整體經濟的戰略性增長。
(2)貿易還可產生“技術溢出”效應和“邊干邊學”效應。一方面,技術通過貿易活動滲透到國內的其它行業;另一方面,通過貿易可以獲得從產品設計到生產工藝乃至成本核算方面的建議和技術援助。
(3)通過貿易可以把在一國已處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技術產業輸出到其他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不僅能獲得那些國家的相對成本優勢,而且還有助于一國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完善。
1.2貿易促進產業結構的演進
(1)一國需求結構的狀況和變化趨勢,對其產業結構有著最為直接和重要的影響。對外貿易通過改變最終需求總量和結構,改變社會總需求,從而起到推動產業結構演進,影響經濟發展速度的作用。
(2)貿易能使一國產業具有較高程度的國際經濟參與水平,能夠通過國際分工獲得較多的比較利益。同時,貿易還可為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產業結構的演進提供信號和方向。
(3)通過貿易,一國可以發現自身的比較優勢,并圍繞優勢進行專業化生產和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優勢產業的發展。并且隨著經濟的發展,比較優勢發生變化,產業結構也就不斷趨于高級化。
(4)產業結構的高級化演進依賴于技術進步。通過對外貿易引進技術進步所需技術,不僅可以改進傳統產業而且還可以開辟新興產業。通過貿易引入國際競爭,從而提高了產業演進的效率。
1.3貿易促進制度的創斷
(1)制度的創新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貿易也可通過對制度創新的促進,來達到促進經濟增長的目的。我國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過程中,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如專利保護制度、企業經營管理制度等,使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相接軌時遇到諸多困難。貿易是引入、引起制度創新的基本途徑?,F代經濟制度主要是通過貿易方式進入發展中國家的,同時發展中國家在貿易中還可獲得發達國家維持、鞏固新制度的現成經驗,節省創新與維持的費用。貿易活動加強了國內外信息交流,開闊了人們的視野,轉變了人們的觀念,有助于形成制度創新所需的意識形態基礎。另外,貿易引起的信息交流、制度變革的示范作用以及國際競爭的壓力迫使國內經濟主體積極進行制度創新以適應發展的需要。
(2)制度的完善可以降低交易費用,促進企業更好地適應國際經濟與競爭,提高他們的應變效率。同時也有利于我國與貿易伙伴間建立更緊密的關系,增加貿易機會,延長合作期限,促進外貿的穩定增長。從供給角度分析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這種方法理論來源于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按照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要素投入的增加和要素配置與使用效率的提高。正因如此,在這個體系中考慮出口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多半是將出口看作一種影響技術進步或其他影響經濟效率的因素,即出口的貢獻反映在增長核算中原來被看作殘差(Residual)的項目中。而所謂“新增長理論”則只不過是將出口的這種影響發生作用的機制內生化在自己的模型之中。比如GrossmanandHelpman提出一個將技術進步內生化的兩國增長模型,其中貿易導致技術和知識的擴散進而推動經濟增長。按照新古典的路線,對出口與經濟增長關系的計量檢驗涉及到如何在生產函數中引入出口變量的問題。一些檢驗直接在生產函數中將出口與勞動、資本投入作為并列的因素引入,另外一些檢驗則采用了更加復雜化的方法。比如Feder將經濟劃分為出口和內需兩個部門,其中出口部門由于與國外生產者和消費者發生更多的聯系從而代表更高的生產效率。同時,為了反映出口部門向非出口部門技術和知識的擴散過程,Feder在非出口部門生產函數中引入了出口部門的產量即出口量作為一種影響效率的因素。
2費德模型及不足之處
費德模型,是在巴拉薩(Blassa)的適用于開放型經濟條件的出口擴展生產函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一個國家的經濟部門分為出口與非出口兩個部門,將出口貿易的相關作用納入模型,把出口看作是一種影響技術進步或其他影響經濟效率的因素,說明出口對經濟增長的促進機制,即出口可通過兩個途徑影響經濟增長率:出口行業由于與國外生產者和消費者發生更多的聯系,從而具有較高的相對要素生產率和出口行業對其他經濟部門正向的外溢效應。
用費德模型研究我國貿易外溢效應存在的不足之處:一是費德模型忽略了生產所用資本品的效率(或質量)。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大量引進國外生產原料和機器設備,而進口的資本品與國產資本品相比,往往有更高的生產效率,因此有必要區分進口資本品(K1)和國產資本品(K2)投入。二是費德模型將整個經濟分為出口部門和非出口部門,實際上是假設初級產品出口部門和工業制成品出口部門具有等同的技術外溢效應,然而根據要素稟賦理論,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顯然具有不同的要素投入,即初級產品一般是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品,工業制成品往往是資本或技術含量相對比較高的產品。因此,初級產品、工業制成品出口應該具有不同的技術外溢效應,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也是有差異的。這一點也在Levin和Raut實證檢驗結果中得到支持,在半工業化發展中國家工業制成品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顯著,而初級產品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已發生了重大變化:初級產品的比重不斷下降,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不斷上升。由于國內以往研究并沒有區分出口商品結構對技術外溢的影響,因此本文通過將出口部門分為工業制成品出口部門與初級產品出口部門,將原有的費德模型拓展為三部門模型來分別檢驗制成品出口、初級產品的技術外溢效應。
3考慮進口因素的、基于三部門的出口貿易技術外溢模型
以費德模型為基礎,但是將模型擴展到三部門,并引入進口因素。假設:
Y=N+PX+MX
N=F(K1n,K2n,Ln,PX,MX)
PX=G(K1px,K2px,Lpx)
MX=H(K1mx,K2mx,Lmx)
其中,Y代表總產出,N表示非出口部門產出,PX、MX分別表示初級產品出口部門和工業制成品出口部門產出,K1、K2、L分別表示國內資本投入、進口資本品投入和勞動投入,PX、MX反映了初級產品出口部門和工業制成品出口部門的外部經濟效應。
設初級產品出口部門和工業制成品出口部門與非出口部門的要素邊際生產率存在差異,且:
===1+δ,==1+η
如果①δ>0,η>0,說明初級產品出口部門與工業制成品出口部門的要素邊際生產率高于非出口部門的要素邊際生產率;②δ<0,η<0,說明初級產品出口部門與工業制成品出口部門的要素邊際生產率高低于非出口部門的要素邊際生產率;③δ=0,η=0,說明初級產品出口部門與工業制成品出口部門的要素邊際生產率與非出口部門的要素邊際生產率沒有差異,資源達到了最有效的配置。
對等式:Y=N+PX+MX,兩邊微分得:dY=dN+dPX+dMX
=Fk1dK1n+Fk2dK2n+FldLn+FpxdPX+FmxdMX+GK1dK1PX+Gk2dK2px+GldLPX+HK1dK1MX+Hk2dK2mx+HldLmx
=Fk1dK1n+Fk2dK2n+FldLn+FpxdPX+FmxdMX+(1+δ)Fk1dK1PX
+(1+δ)Fk2dK2px+(1+δ)FLdLpx+(1+η)Fk1dK2mx+(1+η)FLdLmx
因為總資產增量=總投資,即
I=In+Ipx+Imx=dK1n+dK2n+dK1px+dK2px+dK1mx+dK2mx=(dK1n+dK1px+dK1mx)+(dK2n+dK2pn+dK2mx)=I1+I2
其中,I表示國內投資,I表示進口品投資。
總勞動增量dL=dLn+dLPX+dLmx,從而
dY=Fk1I1+Fk2I2+FLdL+FpxdpX+FmxdMX+δ(Fk1dK1px+Fk2dK2px+FLdLpx)+η(Fk1dK1mx+Fk2dK2mx+FLdLmx)
又Fk1dK1px+Fk2dK2px+FLdLPX=(Gk1dK1PX+Gk2dK2px+GLdLpx)=dPX
Fk1dK1mx+Fk2dK2mx+FLdLmX=(Gk1dK1mX+Gk2dK2mx+GLdLmx)=dMX
從而有dY=Fk1I1+Fk2I2+FLdL+(+Fpx)dPX+(+Fmx)dMX
等式兩邊同時除以Y得:
=Fk1+Fk2+FL+(+Fpx)×+(+Fmx)×(1)
根據Bruno1968年的分析,假設在一個給定的部門實際勞動力邊際生產率與整個經濟人均勞動力產出存在線性關系,即:FL=β*(Y/L)
則(1)式可以表示為:
=Fk1+Fk2+β×+(+Fpx)×+(+Fmx)×
(2)
在(2)式中,I1/Y表示國內投資產出比,I2/Y表示進口資本品產出比,dL/L表示勞動力的增長率,dPX/PX,dMX/MX分別表示初級產品出口與工業制成品出口的增長率,PX/Y,MX/Y分別表示初級產品與工業制成品占產出的比重,Fpx=,Fmx=分別表示初級產品出口部門與工業制成品出口部門對非出口部門的邊際外部效應,亦即部門間的外部效應(Inter-sectoralexternalities),當不存在部門間的要素產出效率差別時δ=0,η=0而當不存在部門間的外部效應時Fpx=0,Fmx=0則(2)就是傳統的新古典生產函數擴展形式。
為了進一步說明初級產品出口部門與工業制成品出口部門對非出口部門的外部效應,這里我們假設初級產品出口產出與工業制成品出口產出對非出口部門產出的影響分別具有不變彈性。
設N=F(K1n,K2n,Ln,PX,MX)=PXθ×?準MXφ×?準(K1n,K2n,Ln),其中θ,φ為參數。
=Fpx=θ×PXθ-1×MXφ×?準(K1n,K2n,Ln)=θ×
=Fmx=θ×MXθ-1×PXφ×?準(K1n,K2n,Ln)=θ×(3)
彈性系數θ,φ反映了初級產品出口部門與工業制成品出口部門產出對非出口部門產出的影響,是反映外部性的一個衡量指標。
將(3)式代入(2)式可得:=Fk1+Fk2+β×+(+θ)×+(+φ)×(4)
又因為=θ=-θ-θ
=θ=-θ-θ
(5)
將(5)代入(4)式整理得:
[關鍵詞]出口貨物貿易;經濟增長;協整分析
一、貿易與經濟增長的相關理論
長期以來,關于進出口貿易能否促進經濟增長的命題一直是經濟學界爭論和關注的熱點,形成了諸多有代表性的學派,綜合起來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種:促進論、阻礙論和折衷論。持“促進論”觀點的代表性學說包括Smith(1776)的“剩余出路”學說、Ricardo(1817)的“比較優勢”理論、Hecksch-Ohlin(1933)的“要素稟賦”理論、Innis(1935)的“大眾商品”學說、Keynes(1936)的對外貿易乘數理論、Robertson和Nurkse(1953)的“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學說、Krugman(1979)的新貿易理論以及Romer(1985)的“內生增長”理論等,他們認為對外貿易促進了經濟增長。認為貿易沒有促進經濟增長或起阻礙作用的學說包括Bhagwati(1958)的“貧困化增長”模型、Prebisch(1950)的“中心外圍”理論、Findlay(1984)提出了一個國際貿易減少經濟增長速度的動態李嘉圖模型;Rodrik(1999)認為,當國際貿易推動一國的產業向非動態比較優勢部門發展時,它會持久地減少該國的經濟增長速度。Kravis(1970)的“折衷理論”認為,對外貿易既不是增長的充分條件也不是增長的必要條件,對外貿易不一定必然對經濟增長有益。
二、福建省出口貿易發展分析
1.出口增長速度較快,且順差大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發展,福建省由于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出口規模逐年擴大,平穩增長。就近十年而言(見表1),2000年福建省出口貿易額為129.08億美元,2005年達到348.4億美元,而2008年福建省的出口貿易額更是突破500億美元,達到570億美元。但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福建省的出口額稍有所下降,為533億美元。但總體而言,福建省的出口貿易額呈現平穩增長的勢態,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34.2%,出口總額繼續保持全國第六,這對一個經濟總量僅排在全國第十的省份,是十分不易的成績,也說明了出口貿易在福建省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的地位。
表1 2000-2009年福建省出口貿易額單位:億美元出口額進口額進出口差額2000年129.08 83.15 45.932001年139.22 87.02 52.22002年173.70 110.3 63.42003年211.31 141.93 69.382004年293.94 181.32 112.622005年348.41 195.69 152.722006年412.61 213.97 198.642007年499.40 245.10 254.302008年570.01 278.3 291.712009年533.19 263.30 269.89數據來源:《福建省統計年鑒2009年》隨著進一步的改革開放,福建省的進口貿易額也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但是總體而言,福建省出口貿易額大于進口貿易額,且貿易順差呈現逐年擴大的趨勢,2009年盡管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是貿易順差還是達到了269.89億美元。
2.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
隨著福建省出口貿易額的增長,出口貿易的內部結構不斷優化。首先表現在近十年來福建省初級產品在出—70—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工業制成品所占比重迅速上升。一般用工業制成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即進出口商品結構轉化率來表示一國或者一地區的商品結構的優化程度。圖1可見福建省的進出口商品結構轉換率一直居高不下,從2000年的89%一直穩定到目前的94%左右。說明福建省工業制成品的出口額遠遠高于初級產品的出口額,工業制成品已經成為福建省出口的主導產品,貿易結構呈優化狀態。
圖1福建進出口商品轉換率(2000-2009年)數據來源:根據《福建省統計年鑒2009年》相關數據計算而得進一步分析占福建省出口商品主導的工業制成品的內部結構。工業制成品內部的商品主要包含化學成品及其制品,按原材料分類的制成品,機械及運輸設備,雜項制品如家具及零件,服裝及衣著附件等產品。其中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和雜項制品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而化學成品和機械運輸設備則屬于資本密集型產品。通過對2003—2009年的工業制成品內部的商品出口結構分析(見表2),可見2003年福建省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額為117.88億美元,同年出口的資本密集型產品為79.67億美元;而2009年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額為316.8億美元,資本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額為180億美元;
這說明了近幾年來雖然福建省的出口商品結構有所優化,但是仍是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為主。
表2福建省出口工業制成品結構(2003—2009年)單位:億美元工業制成品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化學成品及其有關產品4.3 5.8 9.17 12.6 17.1 20.3 14.1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29.50 38.54 50.85 69.4 84.5 91.5 86.3機械及運輸設備75.37 108.10 129.60 147.8 177.0 211.5 165.9雜項制品88.38 117.24 137.18 156.4 191.0 214.1 230.5數據來源:《福建省統計年鑒2009年》3.出口市場初步呈現多元化從全球五大地區分布看,根據《福建省統計年鑒2009年》的數據統計,2003年福建省的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亞洲地區,為59.8億美元,占該年出口總額的28.3%,其次是北美地區為34.2億美元。而2009年福建省對亞洲的出口額已經達到222億美元,占總出口額的41.6%,說明福建省的出口仍然集中在亞洲地區。為更深入分析目前福建省的出口市場,本文分析了福建省出口貿易中的前六大貿易伙伴。
由表3可見,2003年福建省的前六大出口伙伴分別為美國、日本、中國香港、德國、英國和新加坡,該六大貿易伙伴的出口額合計占當年福建總出口額的60%以上,說明了福建省的出口市場相對來說比較集中。2009年福建省的前六大貿易伙伴基本沒變化,但是對這前六大貿易伙伴的出口份額已經降至出口總額的48.6%,說明雖然福建省的主要出口市場集中在亞洲地區,但是出口市場國別已經慢慢呈現多元化勢態。 表3福建省前六大出口貿易伙伴
單位:億美元2003年2009年出口市場出口額出口市場出口額美國51.3美國108.4日本42.8日本50.7香港21.8香港35.1德國7.6德國25.4英國5.0馬來西亞16.4新加坡4.4英國14.5占該年出口的份額63.0%占該年出口的份額48.6%數據來源:《福建省統計年鑒2009年》4.外商投資企業和私營企業成為出口貿易的主力軍外貿經營主體多樣化,不僅有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還包含了外商投資企業。2000年外商投資企業作為福建省出口貿易中最大的經營主體,占全省貿易總額的58.9%;而近十年來,私營企業迅速發展,從2000年的出口額3.6億美元,增加至2009年的195.5億美元,逐漸和外商投資企業一起成為福建省出口貿易的主力軍。
表4福建省出口貿易經營主體情況單位:億美元2000年2009年有進出口經營權的國有企業47.3 55.3有進出口經營權的集體企業2.2 8.3有進出口經營權的私營企業3.6 195.5外商投資企業76.0 273.9數據來源:《福建省統計年鑒2009年》
三、福建省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分析
本文運用統計軟件對福建省近十年來出口貿易額作協整分析。在對變量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處理上,考慮到這一時期的物價水平波動較小(物價指數均在100之間輕微波動),因此沒有剔除物價波動因素,只按照當年的平均匯率換算成以美元為單位的國內生產總值;而在量綱的處理上,把兩變量分別轉化為以億美元為統一單位的量綱。另外分別對GDP和出口額取對數以消除數—71—莊新霞:福建省出口貨物貿易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研究異方差。數據變量定義如下:GDPL=LN(GDP);EXL=LN(EX)。
1.平穩性的單位根檢驗
按照協整模型,首先要對變量進行平穩性的單位根檢驗。本文采取ADF單位根檢驗方法來檢驗變量的平穩性,如果ADF統計量的值大于某一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則此變量存在單位根,該變量的序列為不平穩的,應在存在單位根的基礎上進一步檢驗其單位根的階數;反之,如果ADF統計量的值小于某一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則該變量的序列是平穩的。
ADF單位根檢驗的結果如下:
表5單位根的ADF檢驗結果變量檢驗類型ADF檢驗統計量5%臨界值結論DW值EXL(C T 1)-0.973-4.196不平穩1.530EXL(C 0 1)-3.861-3.423平穩1.722GDPL(C T 1)-2.394-4.196不平穩1.973GDPL(C 0 1)-3.554-3.423平穩2.193附注:a.其中檢驗類型(C,T,K)中的C和T表示有常數項和趨勢項,K表示所采用的滯后階數;b.ADF檢驗統計量及相應臨界值來自軟件EVIEWS 3.1;c.表示變量序列的一階差分。
由表5得出:EXL和GDPL,因為其ADF檢驗統計量均大于相應的5%臨界值,所以其水平序列是非平穩的;
但對于兩個變量的一階差分,它們的ADF檢驗統計量小于相應的5%臨界值,所以水平序列都是平穩的,即都是I(1)序列。
2.出口與經濟增長的協整分析
由于兩變量都是I(1)序列,根據協整理論,如果涉及到的變量都是同階差分平穩,且這些變量的某種線性組合是平穩的,則稱這些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所以接下來我們就用協整分析,檢驗兩者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關于協整檢驗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Engle和Granger提出的關于協整回歸殘差的ADF檢驗;二是Johansen和Juselius提出的一種在向量自回歸(VAR)模型下利用簡約陣的秩來檢驗協整并對協整向量極大似然估計,即Johansen檢驗。本文主要采用基于回歸殘差的ADF檢驗來求出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
按照協整理論,首先對GDPL和EXL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下:GDPL=3.61+0.73EXL+Ut(5.62)(3.39)Prob:(0.0001)(0.0001)R2=0.46 DW=2.26如果上述二個變量存在協整關系,則上式中的Ut應該具有平穩性。所以要對Ut進行EG檢驗,檢驗結果為:表6殘差分析結果變量檢驗類型ADF檢驗統計量5%臨界值結論DW值Ut(C 0 0)-3.47-3.29平穩1.99對Ut進行單位根檢驗的結果表明,ADF檢驗統計量在5%顯著水平上小于臨界值,序列是一個平穩序列。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GDPL與EXL之間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即出口每增長1個百分點,GDP就增長0.73個百分點。
四、促進福建省出口貿易的對策
由協整分析可知,福建省經濟發展與出口貿易之間存在長期的穩定關系,福建省的經濟快車之所以能夠長期迅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出口貿易這匹強勁有力的馬車。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發展,福建省貿易出口額發展迅速,貿易結構不斷優化,出口市場和出口經營主體的多樣化等,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貿易對經濟的推動作用。
1.推進市場多元化
目前雖然出口市場呈現多樣化,但是出口市場仍然過于集中,所以為了促進福建經濟的增長,必須扭轉這種出口市場過于集中的格局,積極開拓新市場,發展新的貿易伙伴,規避市場過于集中帶來的風險。
2.轉變觀念,積極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企業要轉變觀念,勞動密集型企業應確立長遠的發展目標,改變只注重短期利益的經濟粗放型增長方式,重視產品質量、檔次、附加值,在產品加工過程中通過工藝、技術、服務甚至品牌戰略等手段使產品增值,即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附加值,并增加對人力資源的投資和培養,使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具有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方向發展。
3.加大對私營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的支持充分利用福建省私營企業比較發達的優勢,鼓勵私營企業積極開展出口業務。對內要強化政府對私營企業的政策扶持,完善信貸制度,以解決私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為其創造良好的環境。對外要求私營企業有序出口,對私營企業提供各種相關支持,建立傾銷與反傾銷的預警機制,增強其面對反傾銷時的信心。而對外商投資企業則要合理簡化外商投資審批手續,努力加強對外商投資資金的引進,進一步落實有關外商投資的優惠規定。
[參考文獻]
[1]Marin,D.Is the Export-led Growth HypothesisValid for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Review of Economicsand Statistics,1992(74):678-688.
[2]李子奈,葉阿忠.高等計量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253-279.
[3]劉曉鵬.協整分析與誤差修正模型———我國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01(5):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