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03 04:32:45
序論:在您撰寫初一中數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來自老師方面的原因
作為教學主體的老師在培養學生質疑能力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老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質疑觀、知識儲備都會對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產生影響。老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著重于具體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問題情境的設置,在教學方法上老師總是把歸納好的解題方法和技巧灌輸給學生,使學生喪失了思維拓展能力,不利于質疑能力的培養。老師對來自學生的質疑不能很好的處理,同時老師的自身的知識儲備有限也是影響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重要原因。
(二)來自教材的原因
現行的數學教材展現的仍然是過多的公式、公理等純數學知識,而很少提及這些公式、公理等純數學知識在怎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最終如何解決的。即使現有的數學與現實相聯系,但因為人為對解題條件和數據進行了加工,而最終缺乏現實感,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三)評價方面的原因
目前的評價標準仍然是把考分作為唯一的標準。而考題是對書本知識的模仿和再現。這樣的評價標準難以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同時在培養學生質疑能力方面沒有發揮正確的導向作用。
二、如何在數學課堂上提高學生的質疑意識和能力
現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了要求: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質以及環境意識,逐漸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與批判意識,鼓勵學生對書本與老師的質疑,贊賞學生獨特和富有個性化的表達與理解,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古人訓: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新的數學課程改革也非常注重對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培養,認為質疑問難能力的高低是評判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志。那么如何在數學課堂上提高學生的質疑意識和能力呢?
(一)營造寬松積極的環境,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意識
傳統數學教學中,老師是課堂的主導,是課堂的權威,而課本被認為是最具有科學性和權威性的書籍。許多學生對老師的講解存在迷信“權威”和盲從的心理障礙。我們教師自身必須要意識到課堂教學是一個學生和老師、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多變互動的一個過程。要讓學生置身于平等、自由、寬松的環境中,他們才更樂意去思索、質疑。通過創設情境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七年級下冊中,教統計調查的這一課程時,我運用“搶30”的游戲來體現機會均等和不均等。游戲規則是這樣的:第一個人先說1或者1、2,第二個人則接著往下說一個或者兩個數,然后再由第一個人接著往下說一個或兩個數,這樣兩人反復輪流,每人每次說一個或兩個數都行,但是不可以連續說三個數。誰先說到30,誰就贏得游戲。問:這個游戲公平嗎?這個游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為了讓學生全部都參到課堂上來。通過研究分析,我做了如下處理:首先,出示題目讓學生分析。也許是30這個數有點大,同學們讀后眼里都充滿了疑問困惑。于是我提議將“搶30”改為“搶10”。同學們對此紛紛都表示贊同。問題1:“搶10“游戲公平么?接著,讓學生在自己動手實踐。建議由兩位同學示范“搶10”的游戲,五局三勝制。一些想玩卻沒有把握的學生顯得很猶豫,而一些膽大的同學已經紛紛舉手要求示范。兩位同學來到講臺前,一位同學從1開始說,這樣一直交替到了10。兩局之后,無論是臺上同學還是臺下的同學都發現了規律:要搶到10,就必須先搶到7。于是大家又開始想如何才能先搶到7。再玩兩局之后,大家又發現:要搶到7必須要先搶到4。最后,游戲結束時,同學們都明白了:先說1的同學才能在游戲中獲得勝利。為了讓同學們都能深刻體驗這個游戲,我又建議同桌的同學做。之后,我決定加大難度。“同學們,現在我們來試試‘搶30’怎么樣?”我笑盈盈地建議到。“沒問題!”同學們有了“搶10”游戲的經驗都信心滿滿。這次通過四人一組的形式來探究。不久之后,各小組都先后表示找到了“搶30”獲勝的秘訣。為了驗證他們的秘訣,我也參與其中,由我開始說,同學們根據自己發現的規律,先搶到了30。“哦!我們贏了!”同學們在興奮地歡笑成一片。“老師,為什么在‘搶10’中要先數就能獲勝,‘搶30’又要后數才能獲勝呢?”一位男生表示了他的困惑。“對啊,為什么‘搶10’與‘搶30’會有不同的獲勝的方法呢?這也在我的意料之外。同學們,你們覺得呢?”我也表達了我的困惑和想法。于是同學們繼續分析研究“搶10”和“搶30”有什么區別?最后大家發現:原來搶數游戲本質上是一個是否被“3”整除的問題。由于10和30除以3后余數不同,所以得出的結論就出現了差。最后,我建議同學們自己設計一個搶數游戲和身邊的朋友或家人玩,他們對此的積極性更高了。課堂上,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并對學生的想法作出積極的鼓勵,對他們的疑惑不要立即給出答案而是引導他們自己去思考、質疑,激活他們的質疑意識。讓他們樂于參與其中,自由地去探索、發現、質疑、驗證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要讓他們明白:在課堂上自由地思索、自由地表達想法是受到鼓舞的,即使錯了也沒有關系。
(二)引導學生掌握質疑的方法,提高質疑的質量
古訓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之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才是解決當前中學生質疑能力不足的根本之道。但質疑也要要求質量,不要為疑而問、一疑就問。要引導到學生自己解決疑問。那么高質量質疑的標準是什么呢?個人認為是高質量的疑問包括質疑的深度和廣度,質疑的深度是指提出的每個問題都要使你更加接近你所尋找的正確答案;而質疑的廣度是指質疑的范圍不僅包括書本上的知識,還包括老師的觀點和學生的觀點。數學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很多數學題目可以轉化為與性質、定理相似的格式,從而達到計劃計算的目睹。所以老師要有意識地啟發學生比較分析已經學過的概念、性質、法則、公式之間是否有相似之處,是否可以利用相似之處簡化計算。例如在剛開始學習《一元二次方程》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題目:求方程(x+1)2+6(x+1)+9=0的二次根。學生拿到題后開始計算,大多數學生計算的方法是:先把括號去掉,然后得出x2+6x+16=0,然后根據平方差公式求解。大部分學生都能得到了正確的解:x=-4。這時候,我溫和地提醒學生到:“大家仔細想想看這道題有沒有更加簡便的算法?”一會兒后,有位同學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我認為,這個方程最簡便的方法就是先去括號然后再計算。”“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這非常好”我剛說完。另一個學生就開始反駁:“我不這么認為,這個方程表面上與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沒有什么聯系,我們可以不可以把它轉換化成與標準的完全平方公式或是平方差公式類似呢?”“這個想法很新穎。大家仔細看有沒有什么發現?”我剛說完,另一個學生就站了起來,說:“老師,(x+1)這部分和書上完全平放公式似乎有點聯系。如果把(x+1)整體換成另一個字母比如t,這個方程能寫為(t+3)2=0這樣一個完全平方公式。”“你的想法非常棒,為什么不我們不試試呢?”我鼓勵到。當同學們用這種方法把方程解出來之后,我點出了這道題的用意所在:“同學們,你們剛才用的這種方法在數學上被稱為換元法。它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數學思想,通過換元將原來的方程簡化,從而使計算變得簡捷明了。”之后,我又將一些可以用換元法的變式題目出給學生做。通過這樣的教學手段,可以使其學生們敢于質疑,在質疑的過程中親身體會到成功的感覺,不僅可以讓學生更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時也加強了學生的質疑能力,在以后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會更積極更主動的去參與教師所提出問題的解答,促進學生善于創新解題方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1.利用錯題資源精選例題,夯實學生的雙基教師的備課除了備教材,更要備學生。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師,會不斷的總結分析學生的薄弱之處,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精選例題,在適當的情況下引入“易錯題”,幫助學生更好、更全面地掌握所學知識。在概念教學中,學生不重視概念理解,老師就可以在講完概念后,通過例題進行辨析,加深理解。例如下列方程是一元一次方念后,通過例題進行辨析,加深理解。例如下列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在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方面,“易錯題”的演示、比較能達到更好效果。學生在計算過程中經常出錯,還檢查不出錯在什么地方。老師就可以讓一個學生板演,其余學生糾錯,找出典型錯誤,提高運算的正確率。
2.利用錯題資源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
(1)點評錯誤,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通過批改學生的作業來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的程度,大多數老師都會評講作業中的錯誤之處。但我們發現老師一再強調的地方,學生還是反復錯,遺忘得也快。我們可以嘗試讓學生來點評錯題,通過分析其他同學錯誤的原因,理解并掌握考察的知識點,糾正自己的錯誤,從而總結出此類問題的解題方法、規律和技巧。
(2)利用錯誤,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要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讀題習慣,圈出題目中的關鍵詞,切忌讓學生去套用模式,禁錮學生的思維。通過“易錯題”的講解,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讓學生去猜測、討論、交流,來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指導學生自主收集整理“易錯題”
收集整理“易錯題”,可以讓學生養成及時總結、反思自己學習狀況的好習慣,并從中獲得啟發,避免因盲目解題陷入題海,有效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1.指導學生建立錯題本,養成經常反思的好習慣每個學生都應該準備一本錯題本,按照章節的內容,把平時上課、考試、作業中的典型錯題摘錄下來。在題目下面要注明錯誤的原因,如審題不清、概念模糊、考慮不全面等,可以用紅筆圈出做好記號,讓錯誤一目了然,并給出正確的解答過程。如果有些題目能一題多解或產生變式,那效果就更好了。一章內容整理完畢后,在班級開展評比,秀一秀大家的錯題本,把多數學生容易犯錯的題目或有借鑒作用的題目放在習題課上講解,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2.督促學生用好錯題本,激發學生學習動力錯題本的建立是考前復習的好資料,督促學生在空余時間養成經常翻閱、思考的好習慣,來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對于做得好的同學或進步大的同學,教師要及時表揚和鼓勵,創設展示的機會,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對于能力比較弱的同學,要進行個別指導,鼓勵小組間的交流合作、互幫互助,引導學生克服困難,完成應該完成的任務。
三、總結
關鍵詞:初中數學 課堂教學 “疑—問—議—論”
中學數學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教育學生,陶冶學生,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學數學課程重要性日趨凸現,社會對數學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新課程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基本目標,強調參與,致力于根據學生不同興趣、能力特征以及未來職業需要和發展需要,提供有所側重的數學學習內容和實踐活動,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強化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綜合能力,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的合格人才,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性主義建設。
我覺得,對初中學生來說,“自學質疑與討論理解”這兩個環節很重要,為此,我主要抓好4個要素:疑—問—議—論。
一、引導學生“質疑”的情境創設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維都是從思考問題開始的。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課堂中,許多的問題是自然在學生的大腦中形成的。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發現:有的問題由老師直接問出來,學生會覺得很突然,無從回答。也就是說學生其實更感興趣的不是別人問自己的問題,而是自己腦子里產生的問題。所以課堂需要培植出問題,進而去解決問題。如何讓我們要問的問題從學生的腦子里自然的生長出來,這就需要我們設計合理的問題情境。
如:在初一數學“十字相乘法”的教學中,我設計這樣一個引疑的情境:任意找兩個數,分別用它們作p,q,寫出二次三項式x2+px+q,請全班同學分解因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會更深入地體驗十字相乘法的精髓:拆分常數項,驗證一次項。而且學生出的題一定會出現類似x2+3x+3的二次三項式,通過反復的嘗試,學生會自然發現十字相乘法不能解決這一問題。從而會產生疑問:這樣的二次三項式能不能分解因式?怎樣分解?倘若沒有這樣的情境設計,學生難以發現這樣的問題,如果老師憑空提出這樣的問題學生更是難以回答,而合理的問題情境則會使學生自然生發疑問。
在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而問題不應該生硬地拋給學生來解決。如果問題都是有源之水,有疑之境,學生對于問題的探究會更主動,更積極。
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說到提問題,我想起美國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說過的一句話:“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意識是以一種探索意識,是我們所說的創造的起點。我們的學生有了問題,才會對將要學習的新知識進行有效的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會有創新,才會有發展。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授課時應努力讓學生學會對所授的內容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
比如看到一道題目,我會讓他們先找問題,找出問題之后,再找關鍵字,然后決定用什么運算方法來計算,但現在教材對學生的要求是會提問,會解題,這就需要我們去給學生創設一個提問的氛圍,不僅是在平時的練習中,在平時的課上,熱情地鼓勵、積極地啟發學生質疑,幫助學生多提問,師生之間要自由地交流,讓學生感到親切溫暖,多給學生表達的機會,這樣可以促進學生提問題,自由的發表自己的看法,慢慢地變“不敢問”為“敢問”。學生提出問題后,作為教師,要耐心傾聽學生的問題,當學生提出問題時,老師千萬不能漫不經心,甚至挖苦諷刺:“這么簡單的問題你都不懂?!币欢ㄒ鰝€傾聽者,這樣既能尊重學生,同時又讓學生覺得他自己很棒。同時,也要欣賞學生的問題。當學生提出一個我們認為不能稱其問題的問題時,也應該加以贊揚,保護他們的那顆童心。有些問題可能是錯誤的,但是我們可以作為反面教材去對學生進行教育,及時引導全體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這樣不僅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而且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三、組織學生參與議論。
只有在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能以寬容友好的心態對待每一位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師生之間應該建立親和的對話平臺,溝通對話渠道,讓學生覺得老師不是課堂教學內容的壟斷者,更不是課堂教學的主宰。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一錘定音,而是可以和學生面對面的交流,可以聆聽學生的見解,并能適時的給以贊同表揚或指正他們的觀點。學生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上不應該僅僅是學習活動的接受者,而應該充分體現主體地位的作用,積極參與到一個新知識的思維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首先在思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的給以啟發,教學生如何去動腦,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師的思維圈子中順著教師的思路走。如不這樣,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就會妨礙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削弱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引發學生開動腦筋在新舊知識的聯結處想;在知識的疑難處想;在思維干擾處想。對于學生思維的結果,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說出計算的原理;說出概念的形成;說出公式的推導;說出解題的思路??梢宰寣W生各抒己見,教師對學生中獨特的想法不要輕易的否定,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四、指導學生概括論述。
經過分組討論充分調動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讓各組派代表交流,論述本組的思路與觀點,從而使學生能從具體到一般,從具體到本質,找出規律性的東西,找到解題的方法,同時還要培養他們用規范的數學語言加以論述,得到一個科學的結論,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維的創造性。
多媒體具有動態、聲音和圖像等直觀性,能夠刺激初中生的多種感官。多媒體以逼真、生動的畫面,悅耳動聽的音響來創造數學課堂教學藝術情境,使初中生腦、耳、手、眼并用,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學生容易進入課堂學習狀態,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主體探究意識,優化教學過程,把抽象枯燥的數學問題變得形象、生動,把靜態的數學問題變得以動態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使課堂教學內容直觀化、趣味化、多樣化,學生興趣濃厚,課堂生動活潑,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養成積極向上、不甘落后的良好學習品質。精彩導入,誘發動機初中數學課堂導入猶如樂曲的引子、戲劇的序幕,起著醞釀學生情緒、集中學生注意力,把學生帶入課堂情境的作用。精彩的課堂導入能喚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能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學生對課堂教學有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主動地探究新知。運用多媒體進行課堂導入,能準確地把文字、圖形、視頻和聲音等呈現在學生面前,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課堂教學藝術環境,學生興趣盎然。如教學“圓與直線的位置關系”一節課時,教師運用CAI課件向學生展示海上日出的情景,伴隨著太陽的緩緩升起,圓與直線的位置關系自然引出。教師運用多媒體設置導入情境,在精彩的情境下引出新課。讓學生體會幾何圖形的優美,領會圓與直線的位置關系的數學價值,激發學習動機。學生渴求新知,進入最佳的數學探究狀態,課堂教學活力無限,為后續教學做了恰當的鋪墊,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學生親近數學,讓數學喚起初中生的探究熱情,讓數學課堂充滿魅力。巧設問題,激發欲望問題是初中數學教學的心臟,它是打開初中生思維之門的金鑰匙。教師要運用多媒體設置數學問題,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激發學習興趣。運用媒體鼓勵學生從已知處設問,從無疑處設問,從平常畫面上發現問題,自覺地探索新知,使課堂教學活力無限。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時,教師用課件呈現多幅校園圖片,指著圖片問:“從圖片中能找出哪些平行四邊形呢?”學生積極發言,找到很多平行四邊形。教師追問:“你是根據什么找出來的?”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及時引出: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借助鮮艷的色彩和優美的圖案,通過平移、重疊、閃爍等系列動畫模擬變化的過程,形象生動地描述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增加了圖形的真實感,渲染了課堂氣氛,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多媒體技術輔助初中數學教學,打破了學生齊步走的局面,解決了不能“多邊互動,因材施教”問題,使學生勇于探索,主動地去獲取知識。讓數學課堂精彩生成,學生享樂數學,達到寓教于樂的教學目的。
2營造媒體氛圍,感悟數學課堂教學藝術
動手實踐,啟發思維動手實踐是學生數學知識建構的基礎。通過動手實踐,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加強對數學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容易感覺數學知識是現實的、有趣的、極富有挑戰性的,與生活密切相關,有助于培養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把形、聲、光、色融為一體,打破時空的限制,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會積極參與動手實踐活動,化“難”為“易”,突破教學中的難點,培養空間想象力,啟發創新思維。用Authorware與幾何畫板進行課件制作,對動態對象進行有效的“跟蹤”,清晰地顯示該對象的“軌跡”,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如在教學“動點運動軌跡”時,教師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在屏幕上緩慢移動點、線、面,矩形的一條邊沿其另一邊作平移運動,其上的固定點的運動軌跡就是線段。在屏幕上保留它們移動留下的痕跡,清晰地演示出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軌跡。通過觀察知道:如果動點的軌跡是一條線段,那么其中不變的量就是該動點到某條直線的距離始終保持不變。學生探究興趣濃厚,注意力集中。教師帶領學生走進數學天地,讓數學知識植根于學生生活的土壤里,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欲望。運用建模,解決問題建立數學模型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在建模之前必須認真地閱讀理解分析。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夠創設比傳統教學更富啟發性的精彩情境,有助于學生思考,能靈活自主地進行變式教學,使學生有效領悟數學思想和數學思維方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從而達到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全面提高。教師運用多媒體創設一個背景,吸引學生的眼球,讓學生很快投入到建模中來??蛇\用現成的數學模型,對應用題進行認真分析,確定解題所需要的數量關系,進一步找出模型中所需的具體數學模型,再用現有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如在教學“列方程解應用題”一節時,教師運用多媒體制作課件“巧猜妖魔和孫悟空年齡”,動畫音形色具備。一個妖魔吼道:“我在此修煉了幾百年,能呼風喚雨,你小小的年紀不配與我說話,快快走開!”齊天大圣孫悟空手打涼棚,哈哈大笑:“何方妖孽,俺老孫在此,你竟敢胡言亂語,我孫子都比你大!俺老孫年齡的1/4在花果山占山為王,然后又做了290天齊天大圣,等于你在下界的290年啊。后來我大鬧天宮,在五行山下度過了我年齡的1/2,現在又和師傅去西天取經已經10年了,你來算算俺老孫的年齡?”學生被精美的動畫所吸引,對孫悟空的年齡產生好奇心,積極動腦解決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建模,鼓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列出方程(解答過程略)。通過體驗數學建模,學生積極動腦尋找答案,嘗到成功的喜悅,為探究新知找到方向,激發了與人交流的熱情,實現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的目的。
3結語
1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作用
數學教學過程不僅是認知信息的交流過程,也是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師要想讓學生喜歡數學老師和數學學科,就要創設最佳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加深對數學學科的感情。該研究者在教學中經常不失時機地向學生講述數學的發展史及美好前景。如一次方程組的解法比歐洲要早一千多年;楊輝三角的應用比西方的帕斯卡三角形早四百多年等,以激發學生愛國愛數學的情感。如通過介紹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祖沖之的成就;華羅庚的故事等,激發學生明確數學學習目的。再如在學習《四邊形》時,首先可通過觀察墻壁、窗戶等,抽象出《四邊形》的基本概念,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生活中。從而創設出一種積極求知、勇于探索的情感狀態。
2善于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心理學認為:興趣是探究某件事物或某種活動的傾向,是求知的起點,是思維培養和能力提高的內在動力。數學教師成功的關鍵,在于能否培養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一是要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包括鼓勵質疑,尊重學生、全面評價,讓學生獲得成功與失敗的情感體驗等。二是要讓學生明確數學學習目標。數學是造福人數的偉大智力工程,應用的廣泛性是數學的特點之一。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日月之繁,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感受到數學力量之大、內涵之美,還可以解決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從而變成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力。三是提高課堂教學的藝術性。課堂教學是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主要場所。如語言信息的載體,生動有趣的數學語言、妙語聯珠的講解、簡明扼要的口訣等,都會激發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欲,促進數學學習動機。四是要善于設置懸念引發學生質疑。質疑極易引起定向反射,思維活動也就隨之產生。設疑置懸要具有啟發性,由易到難、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生就會長期保持對數學的興趣。
3燃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在初中數學課堂上經常發現:對數學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全神貫注、積極思考、踴躍發問,以至越來越喜歡數學與數學老師;而無興趣的學生則精力分散、思考懈怠、勉強應付、作業抄襲,甚至與老師對抗。首先要樹立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如通過介紹華羅庚、蘇步青等數學家刻苦求學的事跡;往屆畢業生的成功經驗、數學家吳文俊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等事例,以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二是注重數學語言訓練。如學生易將“三角形的角平分線”,說成“三角形的平分線”,我都及時糾正,常此以往,學生的數學語言都會達到精準的程度。三是嚴防挫傷學生學習的熱情。我們要知道學懂每一個知識點都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如我剛教一年級幾何時,讓學生在“直線AB上畫一點C”,許多學生畫走了形,我就嚴厲地批評他們,熱烈的課堂氣氛一下就冷了下來。我通過冷靜地思考,才明白學生發生錯誤是不清楚在幾何中點與直線的位置關系,責任應該是我把簡單問題忽略了,是我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四是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教學中教師絕對不能站在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角度,忽視學生學懂每一個知識點,都是一個復雜過程的現實,否則就會欲速則不達。如我在講解“絕對價值”時,該概念就是難點。為了不讓學生出現不知所措的現象,不是馬上讓學生處理這一難題,而是當堂補充了一個例題:已知:︳a-2∣=5 b+1∣=4,求a+b的值。學生也就較容易學懂了這一概念,長此堅持也就燃起了學生習數學的熱情。
4構建創新教育的價值取向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種重要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恰到好處的提問,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檢查學生獲得知識的情況,還可以調節課堂氣氛,溝通師生感情。而學生恰到好處的提問,則能使自己不斷地發現問題,認識自己學習上的優點和缺憾,達到發揚優點、修正缺憾的效果,從而使他們的學習成績和基本素質再上一個新的臺價。然而,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存在著一些或大或小的問題,對此,筆者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1 科學課堂中提問的目的
1.1 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課堂氣氛是指在課堂教學情境中,各種成員的共同情緒狀態,它是由班級社會體系中各個成員之間的互動而產生的,它反映了課堂教學情境與學生集體間的關系,也是學生答問的關鍵。從課堂教學提問的實際情況來看,課堂教學氛圍可分為三類,即積極型、消極型和一般型。積極的課堂提問氛圍,它的基本特征是課堂情境符合學生答問特點,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關系正常和諧,學生產生滿意、愉快、互助等積極的態度和體驗。而消極的課堂答問氛圍的基本特征是主課堂情境不能滿足學生的答問需要,脫離了學生的心理特點,師生關系不融洽,學生之間不友好,學生產生了不滿意、煩悶、緊張、焦慮等消極的態度和體驗。而教學中大量的課堂氣氛屬于一般型,它介于積極和消極型之間,即課堂教學能正常進行,教學答問效果一般。然而,課堂答問氛圍、情境將直接影響到師生的關系、雙方信息的交流,以致影響整個教學效果。
1.2 突破難點,降低難度。
為降低難度,使學生跳一跳就夠著,同時也促使學生能主動地參與到科學學習活動中來。設計問題串,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知識難點處進行提問,啟發學生思考,解決他們學習上的疑難困惑,使學生更加準確、透徹地理解知識,應該成為提問教學中最值得推廣的手段。
比如在講解《體溫的控制》一課時,為了突破難點―――體溫調節的過程。筆者出示正常溫度下皮膚血管口徑大小的幻燈片后,提出一系列的問題:當外界為低溫時,血管口徑是通過如何變化來調節體溫的呢?當外界為高溫時,血管口徑是通過如何變化來調節體溫的呢?當外界溫度等于或超過體表溫度時,人體是通過什么方法散熱的呢?
1.3 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發散性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主導成分,又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它著眼于探索未知的事物,發現事物間的新關系。尋找多方面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將一個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進行設問,也可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進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具體而言,思考問題時,根據同一來源材料,以比較豐富的知識為依托,沿著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探求不同方向的解答,即通常所說的“一題多解”、“一題多變”,通過多角度的變化,促使學生的思考由表入里、由淺入深。直至真正理解概念并訓練學生的思維。
2 科學課堂提問的原則
2.1 提出的問題要有方向性。
這是指提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要使學生的思維趨向于教學目標,否則,反倒會對學生產生誤導。例如在進行“力”學中,教師先讓學生討論一個問題:甲乙兩隊拔河,甲獲勝,是因為甲的力氣大于乙的力氣嗎?學生往往給予肯定的答案。教師可利用兩彈簧秤演示給以否定,使其引起學生認知心理上的矛盾沖突,從而產生探究動機,把握探究方向。
2.2 提出的問題要有深刻性。
這是指問題不宜太難或太易,難易之間要有一定的梯度。教師提出的問題太難,學生不容易理解,失去對問題進行分析的興趣,更談不上解決問題。相反,如果問題太簡單,學生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出答案,則學習興趣將會降低,就會分散注意力。在課堂中盡量避免向學生提問沒有深度的、低效的、無用的問題。比如“對不對”、“好不好”、“會不會”等等。學生對這種問題往往會不假思索性喊叫,這樣不僅對他們的思維鍛煉沒有幫助,而且表面上熱鬧,造成教師反饋失真,影響學習效果。
3 科學課堂提問要注意的細節
3.1 問隨脈動,有的放矢。
作為教師要教好學生的關鍵就是了解學生,而了解學生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注意學生的課堂反饋,包括學生上課時的表情變化等。課堂教學反饋,是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與學雙方的各種信息的相互傳遞和相互作用;它的輸出和回收、增強和減弱、順應和調節都始終貫穿于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教與學主體雙方信息傳遞和回收都是有選擇的,有差異的,有能動作用的。而這里所說的課堂教學反饋主要是指課堂提問時,教師對學回答問題后的評價與反饋及學生對教師所教內容給予反饋。
3.2 反主為客,答疑解惑。
因此,初中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有意識地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啟迪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形成縝密的思維習慣,同時,這也是作為一個數學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本文試圖從幾個方面探討如何改變現狀,提升課堂中的“問題意識”,以達到提升課堂效率的目的.
一、“問題意識”的建立
心理學認為,一切思維都是從問題開始的,“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是創新的基礎”,沒有問題就沒有數學的生命.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初中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提出數學問題. 一般認為,數學教學要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就應當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只有促進學生產生問題的教學才能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數學教學的核心是問題教學,一個高質量的問題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樹立學生的學習信心,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數學教學就是在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向前發展, 而“問題意識”是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建的.
二、學生“問題意識”建立的“三步走”
針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很多專家和學者已經做了充分的闡述. 大都是從培養“問題意識”的具體方案著眼,提出各種切實有效的方法途徑. 本文試圖另辟蹊徑,從“問題意識”本身出發,根據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幾個關鍵步驟點提出自己的認識.
首先,要找到解決問題的入口就必然要發現問題是什么,問題在哪. 學生在課堂上整體趨于沉默,發現不了問題,或者不去發現問題,這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課堂上教師的填鴨式教學、為了中考進行高強度的“題海戰術”、教師“統占”課堂空間和時間等等,概而論之,即知識單向性傳輸,使得學生沒有時間、沒有動力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
上述的種種問題通常導致教學效果的滯停困境,因此,這就需要由教師改變教學方法,積極地引導學生主動地發現問題,筆者認為,“發現問題”是培養“問題意識”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那么,如何帶領學生發現問題呢?
其一,創設情境,提供發現問題的環境. 學生的探究欲望以及探究興趣和動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在上課導入、創設的情境,而創設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問題情境,可以是老師問學生答,可以是學生問老師答,也可以是學生問學生答. 再比如糾誤情境,老師有意進行模糊問答,激發學生進行甄別和爭議,從而提高他們的積極主動性和思考能力. 其二,講解教材知識點的同時,搭配生活和全球熱點等素材,使學生把思考能力和實踐能力結合起來,從實踐中發現并提煉出大量豐富且生動的數學問題,用數學的眼光和思維方式去探索和追問.
接著,在學生慢慢培養起“發現問題”的能力之后,第二步的問題出現了――提出問題,這一步通常為教師忽視,這取決于一種“定位誤差”,也就是說課堂的主角實際上是學生而不是老師,但目前國內的課堂主要還是老師主導課堂,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攔截了學生提出問題的動向.
發現問題并不意味著能夠提出問題,這就需要老師的切實引導. 很多學生能夠發現問題但不提出問題關鍵在于“不敢”而不是“不能”,這就需要老師為課堂創造活躍積極地課堂氛圍,對學生不斷給予鼓勵,不管他們的問題有多淺,老師一定要耐心、充分地引導,讓學生對所提的問題本身進行思考.
最后,從“發現問題”到“提出問題”,那么接下來的第三步也就是“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前兩種能力的基礎上是一種延伸,也就是說,前兩種能力的培養對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是基層工作也是必要工作.
三、總 結
本文認為,“問題意識”的培養不僅在于學生,更在于老師,課堂的主角雖不是教師,但學生作為課堂的主角應時刻得到老師的配合與協助.
此處的配合與協助就體現了教師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老師的“問題意識”引導下逐漸建立. 總之, 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 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只有時時想到學生, 教學才會落到實處, 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教育功能, 有效地達到教育目的.
“問題意識”的培養是數學教學上的重要革新,也是我們數學教師面臨的一次機遇和挑戰,還存在許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所以,我們要常反思、勤思考、及時總結,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究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莫惠林.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和進行初中數學教學[J]. 廣西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S1).
[2]牟智花.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實施探究學習[J].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6(3).
[3]沈曉林.初中數學教學與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