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55:20
序論:在您撰寫當代會計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行政事業單位管理會計體系構建的必要性
行政事業單位的發展對我國各方面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我國進行市場經濟時代以來,各個單位與企業都在進行著改革,因為傳統的很多制度都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無論哪個企業或者單位要想獲得長期的發展,懂得在各方面進行創新是非常關鍵的。對行政事業單位來說,構建全新的會計體系十分必要,因為計劃經濟時代的會計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尤其行政事業單位有些人員還沒有從計劃經濟思想中走出來,如果一直沿用早期的管理會計方式,會嚴重阻礙行政事業單位職能發揮。行政單位構建管理會計體系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1行政事業單位可以不再接受公共受托
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具有公共受托的責任,這種責任主要起源于國家社會民主制度的建設與發展,而不是起源于我們經常理解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出現分離的情況。目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的公共受托的現狀就是委托倆鏈接相比較而言比較長,這種現象往往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因為鏈接比較長,在這鏈接中,委托人與人如果不經常溝通,就非常容易出現信息不對稱的現象,或者是各個部門的權利在分配的過程中沒有全面考慮問題,所以總會出現不匹配的現象;最重要的是各方的利益經常出現不對等的情況,這就非常容易引起糾紛。正是因為出現所有者虛位的現象以及相關部門并沒有一套完整的獎勵機制,而解決這些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對其進行監督,而實行監督的前提就是要保證所有的信息真實完整。除了這個辦法之外,行政事業單位的行為是很難獲得的。通過上述的闡釋,我們可以知道,因為目標各種各樣,而行政事業單位的委托鏈相對來說又比較長,再加之所有者虛位以及相關部門并沒有建立或者完善獎勵機制,另外行政事業單位的行為有不容易觀察到,這些不利因素必然會給行政單位的公共受托責任帶來消極影響,而降低影響程度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擁有足夠多的信息。近些年來,因為公共管理事業的發展,行政事業單位公共受托關系要想得到解除,就可以提供有關信息,而且要接受總體的評價。盡管本文所說的管理會計其主要責任是內部管理,但是在外部管理上也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這種管理方式能夠完全綜合的了解行政事業單位,這樣就可以彌補行政事業單位行為不容易觀察的劣勢。因此,在行政事業單位中建立和完善管理會計體系就能夠將其所承擔的公共受托責任逐漸的解除。
1.2提高行政事業單位決策的效率
改革開放之后,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以來,我國一直都在對行政事業單位的體制以及其他方面進行改革,以保證行政事業單位的各項職能夠在新時期能得以更好的發揮,以適應國家經濟、科技大發展的背景,所以國家不斷地優化行政事業單位的組織結構,而組織結構發生的變化,也就代表著行政事業單位所需要的信息也相應的發生了變化,與此相關的信息評價機制以及激勵機制都隨之進行改革,發生了變化。但是在改革的過程中,始終存在著一定重點問題,那就是沒有相應的管理會計信息體系,這樣就不能為行政事業單位提供更多的信息,也就降低其決策的效率,所以改革的同時也應該逐步的建立管理會計信息體系,這樣才能為行政事業單位的決策提供更多更有價值的信息,進而提高其行政效率。
1.3提高行政事業單位管理水平的必然選擇
現代使用的公共預算其主要功能就是控制取向,為了能夠更好的發揮行政事業單位的職能,提高其內部管理水平,國家出臺了很多規范和政策,而實際上提高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會計體系,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如果預算標準正確,其就可以為該體系提供相關的數據與標準,進而指導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管理;管理會計體系可以對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管理進行有效的監督,將其管理過程中所有有價值的信息都反映給有關人員,這樣就能夠全面真實的反映出行政事業單位的預算執行情況,在后期處理時也能夠明確相關責任人的責任,也便于考核相關工作人員業績,更為重要的是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管理期間所用到的資源,可以對其進行有效的配置,這樣就可以用最小的行政成本來發揮行政事業單位最大的作用,進而使各方的利益一致。從上述可知,管理會計信息體系能夠為相關單位提供足夠的信息,對提高其內部管理水平有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預算控制已經成為相關單位內部控制的重要方法,所以在行政事業單位中,建立和完善管理會計信息體系非常必要。
2行政事業單位管理會計體系構建
2.1構建行政事業單位管理會計的思路
立足于行政事業單位管理的特點,構建其管理會計的前提是設計、執行和完善預算管理系統,目標是提供管理決策信息。行政事業單位應當建立“以預算管理為主線,以資金管控為核心”的預算管理體系。行政事業單位所有業務最終都要通過預算管理系統銜接起來,并且建立健全相應的內部控制體系以實現對預算管理的全過程控制。因此,在構建行政事業單位管理會計體系時,以預算管理系統為構建基礎,需要正確處理好與預算會計、內部控制系統的關系,構建的總體思路是:以預算管理的基本內容為基礎,將預算管理的職能與行政單位的業務活動全過程聯系起來,并將以資金管控為核心的內部控制體系嵌入到預算管理系統以實現對風險的控制,同時與預算會計系統銜接起來。
2.2行政事業單位管理會計的內容
2.2.1預測系統
行政事業單位根據過去和現在的經濟條件,運用各種科學的預測手段,經過合理正確的運算對未來可能出現的事件和問題做出科學的估量,為制訂規劃、編制預算提供資料。預測方法通常報告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其中定量分析法又可分為趨勢預測法和因果預測法。
2.2.2管理決策系統
管理會計的首要任務是為管理部門提供決策相關的信息。行政事業單位管理會計的基本內容與企業相比,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決策更為復雜,主要原因是企業管理決策的目標相對單一,而行政事業單位管理決策目標則相對多元化。在構建管理決策系統時,需要考慮為實現不同目標而采用不同的決策分析方法。這些分析方法通常包括調查分析法、經濟分析法和比較分析法等。
2.2.3全面預算系統
根據確定的目標,編制全面預算。全面預算系統應當將預算管理的職能與行政單位的業務活動全過程聯系起來,其主線是預算管理,核心是資金管控,重點是對預算執行過程進行監控,為單位領導決策提供支持和建議。在預算執行中,為滿足單位領導多方面的決策信息需要,主要從經費支出和預算項目兩個角度,對執行結果進行信息反饋。
2.2.4預算管控系統
根據確定的目標和預算標準進行各項控制。行政事業單位應當運用現代化手段收集、分析、評判日常經營活動成果、確定各個部門的經濟責任,并把執行過程中的重要問題及時反饋給有關管理部門,以便能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及時加以解決。預算管控的方法通常包括歸口管理、分權管理、責權利相結合等。
2.2.5項目管理與責任
會計公共部門預算支出主要由基本支出與項目支出構成。其中,基本支出預算管控的有效手段常采用定額管理辦法,所以部門預算管理中的關鍵問題是對項目支出進行管控。建立和實施責任會計制度有利于提供項目支出的相關信息,便于對項目進行全過程的管理與控制,為項目支出績效評價和實施項目庫管理奠定了基礎。
2.2.6業績評價系統
根據預算、控制資料,運用責任會計方法,定期進行業績考評。業績考評主要包括業績評價和業績激勵兩個方面。通過將業績策劃和控制的結果與評價方法和激勵手段相結合,以一定的評價模式和激勵機制來強化行政事業單位領導和職員的業績行為,不斷提高單位領導和員工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并達到將單位領導和員工的努力引向業績指標所反映的特定方向的目的。
3結論
(一)檔案信息易更改
當前,許多企業建立了局域網,實現了相關會計信息的無紙化傳遞。這些雖然利于會計檔案資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但同時,會計工作人員只要獲得相關職責權限就可進行會計信息修改,沒有了紙質檔案的修改痕跡,使得篡改會計檔案簡單化。
(二)網絡系統存在安全隱患
目前通用網絡財務的功能主要包括:遠程報表、遠程審計、網上支付、網上催賬、網上報稅、網上銀行等?;诰W絡技術,企業提高了會計文檔的多方位檢索速度,可以進行網上遠距離傳送,使會計工作變得簡單、快捷。但眾所周知,網絡病毒、黑客伺機而動,一旦計算機系統中病毒或被黑客攻擊,不僅會造成會計檔案的遺失、篡改,甚至會泄露企業的經濟信息。
(三)會計軟件升級與檔案讀取不兼容
在電子信息技術下,會計工作的錄入需要相應的電算化軟件予以支持。而會計軟件的使用,又對計算機的硬件配置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不滿足配置的計算機無法安裝或運行軟件。同時由于會計電算化的軟件升級換代很快,在不同的版本下會計數據有可能不同,有的單位沒有把會計軟件的版本及軟件系統很好地保存,造成會計電算化檔案不能被調閱。
二、完善會計檔案管理的幾點建議
(一)明確會計檔案保管路徑,設置會計檔案管理專崗
鑒于目前紙質和電子會計檔案并存的情況,企業應按會計期間、會計資料內容進行分類管理,明確保管路徑及保管形式,如電子檔案必須光盤和移動硬盤雙重存儲,以防損壞,不可讀。同時,設置會計檔案管理專崗并安排專人負責,建立會計檔案管理路徑查詢手冊,注明雙重歸檔下的存放、存儲路徑。
(二)明確會計工作權限,建立電子信息修改的備查簿
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嚴格實行崗位責任制。建立電算化軟件內的會計檔案管理多用戶、分權限調用制度。對電子會計檔案的各項內容要規定不同的使用權限,如:普通數據,可較大范圍共享;機密的數據,僅供一定需要的人員使用。同時,要求會計軟件開發商,但凡登陸軟件進行操作,必留登陸痕跡,并選擇登陸任務,比如是完成新會計事項的錄入還是修改工作等。同時建立電子信息修改備查簿,對修改事項進行登記,以防私自篡改。
(三)建立內外網分級會計信息錄入機制
將局域網和外網分級使用錄入,分離授權。注重網絡的管理,建立內外網的使用準入機制。盡量不要在網絡上傳遞有關的財務數據。必須要通過網絡傳遞的,應通過添加密碼或其他加密措施保護數據的安全。
(四)注意會計軟件供應商的選擇,設置專門電子計算機維護崗
由于電子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經濟活動的高速發展,會計工作不是一成不變的,會計軟件也是不斷升級調整的。這就要企業在進行會計軟件供應商選擇的時候,要選擇售后完善的,技術過硬的公司,保證會計軟件在升級后,不僅能進行現有經濟業務的處理,也能對以往的會計檔案進行調取、讀取,以防電子會計檔案形同虛設,無法使用。
三、總結
1、成本決策與財務控制階段。
19世紀初期及中葉,蒸汽革命促使企業規模擴大,產品市場逐漸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移。企業經營者意識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不僅取決于產量的增長,更重要的是取決于內部生產成本的降低。由此,以提高企業生產效率、降低產品成本為目的科學管理運動開始在美國企業內興起。標準成本系統、經營預算體系及差異分析、成本性態劃分等創新的管理會計方法相繼涌現,“不同目的,不同成本”概念也開始運用于管理會計,為產品定價決策服務。
進入20世紀后,在電氣技術革命的帶動下,市場完成了向買方市場的過渡,企業競爭日益激烈,并開始出現多元化、集團化的大型公司,這更加劇了市場競爭的白熱化程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即使企業內部標準成本體系極大地發揮作用,也不能夠保證企業的經濟效益。企業經濟效益的高低取決于決策的正確與否?!肮芾淼闹匦脑诮洜I,經營的重心在決策”,市場競爭在此時改變了企業的管理理念,現代管理科學取代了泰羅的科學管理學說,企業經營管理的重心開始轉向以決策為主。受此影響,以杜邦公司為代表的大型企業以提高公司資產經營效率為出發點,倡導并發展了以投資凈利率(ROI)指標為核心的杜邦財務指標體系,并用以衡量各個營業部門的效率和整個公司的業績,這同時也促成了責任中心劃分的形成。至此,管理會計形成了以預算體系和成本會計系統為基礎的成本決策和財務控制體系。
2、管理控制與決策階段。
管理會計的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在此期間,以微電子、半導體為標志的現代電子技術革命開始產生。與上兩次“能源”技術革命不同,第三次電子技術革命則是以一種漸進形式影響整個社會的生產經營過程:產品生產總規模得到了提高,但相對而言,大部分企業內部生產過程及組織形式沒有實質性變化。管理會計學者因此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雖然在此期間,信息經濟學、交易成本理論和不確定性理論被廣泛引進到管理會計領域,理論上的突破使管理會計內容越來越豐富和充實,為以后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這絲毫也不能掩蓋管理會計在此階段未能捕捉到電子技術革命給企業經營管理帶來的深遠影響以及未能發展自身本已豐富的管理技術方法的事實。
盡管國際會計師協會將從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這段時期的管理會計定義為“管理控制階段”,強調管理會計職能已經從成本決策和財務控制轉向為內部管理人員提供企業計劃和控制的信息,但實質上管理會計方法在此期間沒有得到明顯的發展,管理會計也依舊局限于傳統責任范圍而且主要強調會計方面,與以后的戰略規劃和經營控制階段有著顯著的區別。這使得管理會計不僅落后于技術革命,而且落后于新的企業經營管理理論。
3、行業反思與新成本系統初步建立階段。
管理會計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由于長期受到管理會計決策相關性下降的指責以及存在經理人不再充分信任管理會計信息的事實,管理會計界開始自省自身存在的問題。1987年,卡普蘭教授與約翰遜教授合作出版的轟動西方會計學界的專著《相關性消失:管理會計的興衰》揭開了行業大反思浪潮的序幕。
在隨后的10年間,管理會計學者對企業經營環境進行了新的探索,管理會計再一次向前飛躍,各種創新的管理會計方法層出不窮,初步形成了一套新的成本管理控制體系。這一階段出現的管理會計方法主要有質量成本管理(TQM)、作業成本法(ABC)、價值鏈分析(VCA)以及戰略成本管理(SCM)等。管理會計完成了從“為產品定價提供信息”到“為企業經營管理決策提供信息”的轉變,由成本計算、標準成本制度、預算控制發展到財務管理和管理控制階段。
漸進式的電子技術革命沒能引起管理會計對企業經營管理環境變化的足夠重視,導致管理會計在決策相關信息提供上的固步自封。當人類已跨入21世紀之際,面對第四次信息技術革命及其帶來的全球化趨勢,企業經營環境及其內部經營管理又會發生哪些變化?管理會計又會何去何從?
二、全球化趨勢與管理會計的最新發展
1、全球化趨勢及給經營管理帶來的影響。伴隨著日益降低的關稅、更加自由的貿易、通信技術的進步以及全球金融服務及資本市場的形成,企業全球范圍內競爭已成為可能,并成為企業在謀求擴大市場份額時優先考慮的主要問題。全球化競爭意味著產品的生命周期將大幅縮減、新產品引進步伐不斷加快和創新領先時間縮短。全球化也給企業帶來了資源整合的機遇。因此,在哪里研究開發、在哪里生產制造、在哪里銷售成為企業經營發展過程首要的戰略問題。全球化也意味著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面臨更多因素的影響,增加了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使企業業務更多地暴露在經營風險之下。企業商業運作的基礎發生了極大的改變。生產越發向可以做得最好的公司集中,制造商和供應商之間的公平交易關系正在被以戰略聯盟為基礎的全球協作關系所替代,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大型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
企業經營管理對外部環境有著很強的依賴性。全球化的競爭引起了企業戰略的轉變和組織結構的重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多數美國和歐洲的跨國公司實施多國本地化戰略進行國際競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全球化壓力的劇烈沖擊下,隨著關稅的大幅度降低,多國本地化戰略開始在許多產業受挫”。因此,許多大公司轉向了全球戰略,以此來贏得競爭優勢。在全球戰略下,公司通過在低成本國家生產、利用世界范圍內的設備生產標準化產品、開展全球一體化經營來實現全球效益最大化,并據此重構其組織結構。
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奉行多國本地化戰略的公司通常采用地區分部結構。地區分部有利于適應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特殊環境、減少,使交流更具效率、提高員工士氣。然而,當全球化趨勢帶來的全球效率給予企業豐厚的全球效益時,企業的組織結構面臨著重構。在地區分部結構下,下屬公司缺乏研究開發的動力,不利于企業內部優秀經驗和產品的傳播,導致企業總體競爭力下降。與此相比,全球性產品分部結構代表縱向聯合的活動鏈,產品經理可以根據各國成本和技術的差異來進行調控,這使全球性產品分部對于全球化戰略來說顯得很理想。當前,多數大型跨國公司轉而采用了這一組織結構,這要求管理會計在管理控制方面必須要有新的發展。
2、國際管理會計:全球化背景下發展的管理會計。企業經營管理環境的變化是推動管理會計發展的原動力,加強內部管理的現實要求給管理會計提出了新的挑戰。首先,在當代全球化趨勢影響下,管理會計越來越容易受到外部信息以及非財務信息對決策相關性的沖擊,管理會計必須適應這一變化。其次,空前激烈的競爭,要求決策成本必須盡可能精確。再次,企業內部組織結構的變化也迫使管理會計在管理控制方面要有新的突破,以滿足管理決策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管理會計不斷尋求新的拓展方向,發展了一系列新的決策工具和管理工具,包括:考慮企業當前和未來不確定性狀態,為企業決策提供信息的戰略管理會計;強調股東真實收益的經濟價值評估,突出成本的作業動因并用于決策管理的作業管理系統;用于企業綜合業績評價的平衡計分卡等。上述管理會計方法的出現突破了原有管理會計框架體系,形成了全球化背景下以戰略決策與管理控制為目標的、強調企業價值創造的管理會計新趨勢:國際管理會計。
一、企業經營環境的改變與20世紀管理會計的發展
1、成本決策與財務控制階段。
、19世紀初期及中葉,蒸汽革命促使企業規模擴大,產品市場逐漸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移。企業經營者意識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不僅取決于產量的增長,更重要的是取決于內部生產成本的降低。由此,以提高企業生產效率、降低產品成本為目的科學管理運動開始在美國企業內興起。標準成本系統、經營預算體系及差異分析、成本性態劃分等創新的管理會計方法相繼涌現,“不同目的,不同成本”概念也開始運用于管理會計,為產品定價決策服務。
進入20世紀后,在電氣技術革命的帶動下,市場完成了向買方市場的過渡,企業競爭日益激烈,并開始出現多元化、集團化的大型公司,這更加劇了市場競爭的白熱化程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即使企業內部標準成本體系極大地發揮作用,也不能夠保證企業的經濟效益。企業經濟效益的高低取決于決策的正確與否?!肮芾淼闹匦脑诮洜I,經營的重心在決策”,市場競爭在此時改變了企業的管理理念,現代管理科學取代了泰羅的科學管理學說,企業經營管理的重心開始轉向以決策為主。受此影響,以杜邦公司為代表的大型企業以提高公司資產經營效率為出發點,倡導并發展了以投資凈利率(ROI)指標為核心的杜邦財務指標體系,并用以衡量各個營業部門的效率和整個公司的業績,這同時也促成了責任中心劃分的形成。至此,管理會計形成了以預算體系和成本會計系統為基礎的成本決策和財務控制體系。
2、管理控制與決策階段。
管理會計的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在此期間,以微電子、半導體為標志的現代電子技術革命開始產生。與上兩次“能源”技術革命不同,第三次電子技術革命則是以一種漸進形式影響整個社會的生產經營過程:產品生產總規模得到了提高,但相對而言,大部分企業內部生產過程及組織形式沒有實質性變化。管理會計學者因此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雖然在此期間,信息經濟學、交易成本理論和不確定性理論被廣泛引進到管理會計領域,理論上的突破使管理會計內容越來越豐富和充實,為以后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這絲毫也不能掩蓋管理會計在此階段未能捕捉到電子技術革命給企業經營管理帶來的深遠影響以及未能發展自身本已豐富的管理技術方法的事實。
盡管國際會計師協會將從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這段時期的管理會計定義為“管理控制階段”,強調管理會計職能已經從成本決策和財務控制轉向為內部管理人員提供企業計劃和控制的信息,但實質上管理會計方法在此期間沒有得到明顯的發展,管理會計也依舊局限于傳統責任范圍而且主要強調會計方面,與以后的戰略規劃和經營控制階段有著顯著的區別。這使得管理會計不僅落后于技術革命,而且落后于新的企業經營管理理論。
3、行業反思與新成本系統初步建立階段。
管理會計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由于長期受到管理會計決策相關性下降的指責以及存在經理人不再充分信任管理會計信息的事實,管理會計界開始自省自身存在的問題。1987年,卡普蘭教授與約翰遜教授合作出版的轟動西方會計學界的專著《相關性消失:管理會計的興衰》揭開了行業大反思浪潮的序幕。
在隨后的10年間,管理會計學者對企業經營環境進行了新的探索,管理會計再一次向前飛躍,各種創新的管理會計方法層出不窮,初步形成了一套新的成本管理控制體系。這一階段出現的管理會計方法主要有質量成本管理(TQM)、作業成本法(ABC)、價值鏈分析(VCA)以及戰略成本管理(SCM)等。管理會計完成了從“為產品定價提供信息”到“為企業經營管理決策提供信息”的轉變,由成本計算、標準成本制度、預算控制發展到財務管理和管理控制階段。
漸進式的電子技術革命沒能引起管理會計對企業經營管理環境變化的足夠重視,導致管理會計在決策相關信息提供上的固步自封。當人類已跨入21世紀之際,面對第四次信息技術革命及其帶來的全球化趨勢,企業經營環境及其內部經營管理又會發生哪些變化?管理會計又會何去何從?
二、全球化趨勢與管理會計的最新發展
1、全球化趨勢及給經營管理帶來的影響。
伴隨著日益降低的關稅、更加自由的貿易、通信技術的進步以及全球金融服務及資本市場的形成,企業全球范圍內競爭已成為可能,并成為企業在謀求擴大市場份額時優先考慮的主要問題。全球化競爭意味著產品的生命周期將大幅縮減、新產品引進步伐不斷加快和創新領先時間縮短。全球化也給企業帶來了資源整合的機遇。因此,在哪里研究開發、在哪里生產制造、在哪里銷售成為企業經營發展過程首要的戰略問題。全球化也意味著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面臨更多因素的影響,增加了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使企業業務更多地暴露在經營風險之下。企業商業運作的基礎發生了極大的改變。生產越發向可以做得最好的公司集中,制造商和供應商之間的公平交易關系正在被以戰略聯盟為基礎的全球協作關系所替代,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大型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
企業經營管理對外部環境有著很強的依賴性。全球化的競爭引起了企業戰略的轉變和組織結構的重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多數美國和歐洲的跨國公司實施多國本地化戰略進行國際競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全球化壓力的劇烈沖擊下,隨著關稅的大幅度降低,多國本地化戰略開始在許多產業受挫”。因此,許多大公司轉向了全球戰略,以此來贏得競爭優勢。在全球戰略下,公司通過在低成本國家生產、利用世界范圍內的設備生產標準化產品、開展全球一體化經營來實現全球效益最大化,并據此重構其組織結構。
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奉行多國本地化戰略的公司通常采用地區分部結構。地區分部有利于適應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特殊環境、減少,使交流更具效率、提高員工士氣。然而,當全球化趨勢帶來的全球效率給予企業豐厚的全球效益時,企業的組織結構面臨著重構。在地區分部結構下,下屬公司缺乏研究開發的動力,不利于企業內部優秀經驗和產品的傳播,導致企業總體競爭力下降。與此相比,全球性產品分部結構代表縱向聯合的活動鏈,產品經理可以根據各國成本和技術的差異來進行調控,這使全球性產品分部對于全球化戰略來說顯得很理想。當前,多數大型跨國公司轉而采用了這一組織結構,這要求管理會計在管理控制方面必須要有新的發展。
2、國際管理會計:全球化背景下發展的管理會計。
企業經營管理環境的變化是推動管理會計發展的原動力,加強內部管理的現實要求給管理會計提出了新的挑戰。首先,在當代全球化趨勢影響下,管理會計越來越容易受到外部信息以及非財務信息對決策相關性的沖擊,管理會計必須適應這一變化。其次,空前激烈的競爭,要求決策成本必須盡可能精確。再次,企業內部組織結構的變化也迫使管理會計在管理控制方面要有新的突破,以滿足管理決策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管理會計不斷尋求新的拓展方向,發展了一系列新的決策工具和管理工具,包括:考慮企業當前和未來不確定性狀態,為企業決策提供信息的戰略管理會計;強調股東真實收益的經濟價值評估,突出成本的作業動因并用于決策管理的作業管理系統;用于企業綜合業績評價的平衡計分卡等。上述管理會計方法的出現突破了原有管理會計框架體系,形成了全球化背景下以戰略決策與管理控制為目標的、強調企業價值創造的管理會計新趨勢:國際管理會計。
公允價值計量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會計信息也必須達到一定的標準才能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以幫助投資者和債權人等更好地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由于會計信息的生成必須依賴于會計計量來完成,因此,會計計量屬性成為眾多影響和制約會計信息質量因素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在我國目前的企業會計準則中,除了傳統計量屬性之外又再次引入公允價值這一計量屬性。毋庸置疑,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引入將對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產生一定的影響。各種不同計量屬性與會計信息質量的關系如表2所示:那么,究竟選用何種屬性來計量所持有或控制的資產,如何保證會計信息能夠具有相關性和可靠性?筆者以為,首先要考慮的是資產的用途和流動性,同時還要考慮會計信息的關聯性和數據的客觀性等因素。一方面,公允價值相對歷史成本而言,在反映企業真實的價值方面,信息可能還是相對可靠的。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公允價值會計所依據的主要是相同或類似資產的市場價格。相對來說,這些市場價格還是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的。但如果市場上缺乏可比價格,就要估計和判斷。此外,公允價值會計還對一些涉及到未來的交易進行了預測,其中不乏一些涉及金額巨大的交易,如衍生金融產品的未實現損益等。及時地在表內反映這些價值變化、在表外披露信息,將降低外部投資者所承擔的風險。在具備成熟的估值技術的前提下,計算出來的價格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公允價值提供的會計信息同樣存在著一些缺陷。公允價值雖然能夠提供相對及時有用的信息,但在市場化程度不夠完善,同時相關法規、估值技術尚不健全的情況下,公允價值提供的并不是絕對可靠的會計信息。此外,財務報告中披露的公允價值是報告日的公允價值,按公允價值計量的會計信息會隨著時間而變化,倘若忽視這一因素而只披露某一時點或某一時段的公允價值變動額,就不利于使用者作決策。
公允價值計量與會計穩健性的關系及相互交融的途徑
有的作者在引用文獻的時候,只要是論文內容相關的學術文獻全都引用,根本就沒有整理和歸類,這樣寫出來的論文不過就是一些亂七八糟的資料堆砌出來的論文,這樣的論文沒有思路,沒有結構層次,直接就影響了論文的質量,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網絡會計論文參考文獻,給大家在寫作當中帶來幫助。
網絡會計論文參考文獻:
[1]羅冬敏.網絡會計的發展策略[EB/OL].Http:.yzzlw.2006-4-19
[2]鮮軍.朱延松.實施網絡財務需要化解五大風險[J].河北財會,2001,(6):130-138
[3]馬國清.網絡會計安全隱患防范與控制[J].商業時代,2005,(2):18-20.
[4]王巖.互聯網時代來臨網絡會計存在的風險淺議[J].中國市場,2005,(7):56-60
[5]李向引.淺談解決網絡會計安全問題的對策[J].理論導刊,2005,(8):15-21
[6]林強.網絡時代CMIS研究[N].武漢大學學報,2002-6-8(5)
網絡會計論文參考文獻:
[1]劉學敏.網絡會計安全急待解決的問題[N].遼寧行政學院院報,2004-2-4(9)
[2]趙健.解決網絡會計電算化安全問題的對策[EB/OL].中華財會網.2003-09-15
[3]李漢興.網絡會計的發展及必須解決的問題[J].財會月刊,2001,(4):8-15
[4]李正明.網絡會計的優勢、弊端及對策[EB/OL].中華會計網校.2000-02-7
[5]張靜遠.IT環境下會計信息系統體系的新發展.中國管理信息化.2005年4期.
[6]姚正海.網絡時代挑戰傳統會計.經濟論壇.2000年23期.
[7]胡玉可.網絡環境下的會計信息系統安全問題及解決方案.審計與理財2003年5期.
網絡會計論文參考文獻:
[1][美]R.G.布朗等著,林志軍等譯.巴其阿勒會計論[M].上海: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1988.
[2][美]邁克爾·查特菲爾德,文碩,董曉柏等譯.會計思想史[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9,73~82;333.
[3][蘇]索科洛夫,陳亞民等譯.會計發展史[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1,39~51.
[4]陳今池.現代會計理論[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8,25~33.
[5]陳孟賢.當代會計研究方法:檢討與反思[J].會計研究,2007,(4).
[6]葛家澍,吳水澎.會計學原理教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12~20.
[7]葛家澍,劉峰.會計大典——會計理論[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23-31;38;44~45.
[8]郭道揚.會計大典——會計史[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573;577~578;742~748.
關鍵詞:研究性教學會計畢業論文課題研究
畢業論文是屬于習作性的學術論文,應具有一定的學術性、創見性和科學性,但目前會計學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卻每況愈下,一方面表現在盲目選題,應付了事;另一方面論文內容空洞。究其原因,供大于求的就業環境改變使得畢業論文的重要性降低;學校對畢業論文的組織工作過于簡單、粗陋,如選題工作不夠細致、分派給教師指導的學生過多等;教師方面的原因,如學生和老師溝通不夠、教師本身的學術能力不強或缺少實踐經驗等。筆者認為,最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學生論文寫作能力較差,會計畢業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不少高校卻只是將“論文指導”作為獨立的教學環節,割裂了與其他教學環節之間的必然聯系,認為論文質量的提高可在短期內完成。事實上會計畢業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應是循序漸進的,僅靠教師短期突擊指導是很難見效的。要改變這一現況,提高會計論文的質量,“研究性教學”勢在必行。
一、研究性教學基本內涵及實踐模式
“研究性教學”是教師通過指導學生選擇和確定與學科相關的專題進行研究,使學生在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的研究過程中吸收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實踐活動。1988年,博耶研究型大學本科生教育委員會發表了題為《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國研究型大學發展藍圖》的報告,報告建議建立以“研究為本”的學習標準,使學生從入學第一年開始就在盡可能多的科目中,參與研究活動,將探索為本的學習、合作努力以及對書面語口頭表達能力的要求,貫穿于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研究性教學與研究性學習是相對應的,其核心就是最大程度地培養學生自覺學習、自主探索、敢于創新、勇于實踐的精神和能力。對會計專業學生實施研究性教學,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也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科研意識、創新意識的形成,對大學會計教學的最后環節――會計畢業論文寫作有著重要作用。會計專業研究性教學的模式有很多種,筆者認為,提高會計畢業論文質量的模式大致可分為五種,如(圖1)所示。
(一)專題講座模式專題講座具有針對性、時效性、開闊學生視野的特點,其程序是:向學生搜集問題==>篩選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確定講座課題內容==>確定主題報告人==>提出解決問題策略==>進行小組討論==>總結。在研究性教學中,針對學生在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學生學習與研究的需要,可組織定期或不定期的專題講座。如在入學教育中,將畢業論文的寫作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加以強調,還可以結合專業培養目標告訴學生:畢業論文的寫作最能反映一個人的知識基礎、理論修養、創新能力和文字素養,是其素質和能力在較高層次上的綜合體現,因此必須重視畢業論文的寫作。如果學生一開始就接受這種教育,思想上就會高度重視畢業論文。無論是在自主性學習中,還是在課程教學中,都會有意識地與畢業論文聯系起來。再如針對學生不會查閱會計論文寫作的支撐資料,舉辦“如何查閱會計‘及相關資料”的講座;針對學生不會表述會計研究成果,舉辦“怎樣寫經濟類研究報告”的講座;針對學生缺乏某些專業知識或對某些問題有興趣,舉辦“某一會計專題講座”等。
(二)直接教學模式直接教學模式適用于講授會計研究方法知識和技能,也可用于對研究性學習基本理論和方法的講授。其程序是:明確教學目標==>教師講授研究方法知識==>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練習==>總結。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師生對其均普遍缺乏認識。為消除其對研究的恐懼和誤解,了解有關的會計研前沿動態和科研課題,掌握研究的一般規律和方法,懂得如何進行科學研究,有必要對學生進行諸如會計研究方法、會計模擬實驗、經濟類文獻檢索、科研報告與會計論文寫作等方面的學習。教師在教學中不應局限于書本,要將會計領域中理論和實務的最新發展及其科研成果傳授給學生,不斷補充新的內容,如在每一講結束后,補充一些與本講有關的會計資料,提供重要的參考書和期刊目錄等,讓學生更多地接觸當前的實際問題,為畢業論文寫作打下堅實基礎。會計的研究性教學也對會計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用一成不變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一個問題的解決往往表現為會計、財務、金融、法律等知識的綜合,同時還要利用邊緣知識。這就需要教師保持旺盛的創新精神,強化終身學習的觀點,密切跟蹤當代會計、財務、金融等相關領域的最新成果,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保持很好的適應性。
(三)問題探討模式問題探討模式是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知識發展水平,借鑒前蘇聯的馬赫穆托夫提出的理論總結出來的,即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學生提出問題==>涉及相關知識==>搜集相關文獻==>探求解題方法==>得出科學結論==>運用新知識。這一模式首先要求教師根據教學的具體情況創設問題情境,促進學生思考,使其產生問題,并激發其探索的動機。在問題解決模式的流程中,教師要善于為學生設疑,激發學生質疑,指導學生解疑。在問題的驅動下,教師進一步引導研讀教學素材、跟蹤國外前沿研究熱點,對現有會計技術進行實驗、評價和比較分析等。具體到會計論文寫作上,教師必須及時向學生介紹會計學科及其相關學科的發展和學術爭鳴;提供有關會計文獻資料,以供學生檢索研究;合理推薦有關的會計學術著作與學術文章,不斷鼓勵學生向一些經典的、傳統、名人的觀點挑戰。只有這樣,學生論文寫作的學術思路才會清晰,視野才會開闊,會計論題的選擇、論點的提出、論據的占有和結論的得出才會有創新和突破。
(四)自主探究模式自主探究模式就是學生獨立從事和完成某項課題的整個過程,其基本程序是:學生發現問題==>確定題目搜集資料并制定研究計劃分析資料并實施研究計劃==>撰寫研究報告。在這一模式中,問題涉及范圍較廣,可以是學生在學習理論時發現的新問題,也可以是其在社會實際中發現的新問題。這一階段可與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相結合。大學生參與科學訓練被普遍認為是有效的創新人才培養途徑,國內外許多知名大學已經取得了成功經驗。上海財經大學啟動了本科生學術研究資助計劃,主要是資助本科學生根據所學的專業知識進行理論及政策課題研究,學校每年鼓勵學生自行選定研究項目,并資助一定經費。支持學生開展項目研究,各院系指派有科研能力的教師作為指導教師,并組織學生成立討論小組,讓學生共同參與一項科研項目研究,培養團隊合作精神,訓練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鞏固和提高所學知識。通過課題研究培養和發展學生收集文獻資料、獲取信息的能力;發現問題、獨立思考的能力;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和推導論證、分析與綜合能力;科學實驗、發明創造的能力;寫作能
力等。在整個過程中,指導教師不會直接參與其中,更不會將其觀點強加給學生,只是在學生需要的情況下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在論文寫作訓練和練習中,在選擇自主研究模式時,教師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完成,必要時多給予學生指導和咨詢,以便形成學生自覺自主、嚴謹探索的習慣和作風。
(五)課題參與模式課題參與模式是指學生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從中進行科學學習、科學探索和科學實踐的活動。其基本流程:教師在研課題匯總:=>介紹課題背景知識:=>介紹相關文獻資料:=>學生選擇感興趣課題參與==>承擔部分任務或子課題一>參加小范圍研究式討論一>總結。因為大部分高校教師都有自己的科研項目,大至國家級重點課題,至校級項目。這些研究不僅緊跟學術發展的前沿,而且其成果有著很強的指導意義。如若讓學生參與其中,學生可以獲得在傳統教學中得不到的寶貴經驗。在論文寫作訓練指導中,教師可結合自己的科研主攻方向給學生有針對性的題目,并給予指導,同時還要允許學生闡述和發表一些與自己觀點不一致的看法。也可吸收學生參加自己主持的科研課題和項目,給他們分配一定的任務或者分擔子課題的研究,不僅可以為課題組增添新生力量,而且可以讓學生在參與協助科研項目的過程中增加求知欲和探索欲,使他們逐步熟悉從事科研的過程、方法和作風,為其將來真正從事科學研究打好堅實基礎。
二、研究性教學指導會計論文寫作的階段性設計
要想改變會計本科畢業論文的現狀,提高畢業論文質量,就要從源頭上對會計本科教學的全過程進行改革。根據學生在不同階段的知識基礎及專業接受能力,建議采取以課題研究為主線的研究性教學來提高會計畢業論文的質量。階段性設計如(表1)所示:
三、研究性教學模式下的畢業論文指導建議
(一)從培養目標上和課程體系設置上重視學生科研與寫作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培養有獨立見解的學生應是培養創新能力人才的落腳點,而培養思想和見解的最有效途徑就是科研和寫作。從目前絕大多數高校課程體系的設置看,通常會在大學一年級開設大學語文,專業課學習中偶有學校會開沒財經應用文寫作的選修課,然后在最后一學期設置畢業論文寫作環節。這樣沒有統一指導思想的、不連貫、不系統的寫作訓練環節的設置,很難實現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標,整個課程體系中并沒有從根本上重視對學生科研與寫作能力的訓練。要培養學生的科研寫作能力、提高會計畢業論文的質量,應該首先自上而下的從觀念上進行更新,充分重視對科研和寫作能力的訓練,并以此作為重要培養目標之一,科學、系統地設置大學的課程體系,將這一培養理念和目標貫徹到所有核心課程的學習中去。首先增加訓練學生論文寫作能力的專門課程和教學環節,如在中級專業課程結束以后,增加學年論文的學習環節,由于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基礎,可以結合實際問題或者理論前沿的一些問題展開研究。由于是對會計論文寫作的初次練習,因此應以培養寫作方法和思路為主,字數不宜太多,要求不宜太高,題材可以是論文寫作、案例分析、調查研究等多種題材的一種,主要在于使學生了解規范科學的程序,為畢業論文寫作打好基礎。同時從財務會計課程以上的專業課程均應有小論文寫作的要求,讓學生從日常的課程學習中重視寫作能力的培養,增加寫作能力的訓練。教師應該在授課的過程中對一些相關的論題展開討論,并引導學生作進一步的探索,幫助他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和題目,這樣平時的思考日積月累下來就會形成一定的沉淀,學生才會在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的寫作階段有自己的方向和想法。
(二)加強對師資的培養力度,實施對畢業論文指導教師的激勵措施負責指導畢業論文的老師應從道德素質上和專業勝任能力兩個層面提出要求:一方面由于畢業論文的指導是項較為繁瑣、費時費力的T=作,需要指導教師有著強烈的責任心和耐心,能夠全程認真負責地完成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另一方面由于畢業論文要求具有一定的專業深度和創新要求,因此,對指導教師本身的專業知識水平要求也較高。這不僅要求專業教師要注重對自身專業知識的學習和鉆研,學校也應實施各種措施鼓勵教師外出參加全國性或者區域性的各種學術研討會,鼓勵教師結合自己的學術專長和研究領域開漫相關選修課和講座。這可以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引導有興趣的學生進人教師的研究領域,對相關的論文指導教師有一定的了解,使學生選擇指導教師時不盲目,有利于保證師生雙方的溝通。應盡量讓教師通過各種方式使學生較早的接觸各種理論前沿和實踐中的課題,有一定的思考和積累后再選擇研究方向,在選擇指導老師時也盡量做到雙向選擇,以避免學生和老師研究的專業方向存在“信息不對稱”。
科學理論的產生和突破往往是從研究方法開始的,科學的研究方法是產生科學理論的先導。會計界不少有識之士鍥而不舍地探求會計研究的科學方法,希圖通過會計研究方法的改變,來重塑會計理論的社會形象,對中國會計問題作出比較深刻的解釋。然而,目前我國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對會計研究方法缺乏統一的認識,很不利于會計學的發展。本文提倡一種具有辯證和綜合特征的規范一實踐方法,希望對建立科學合理的會計研究方法有所益處。
一、會計研究方法上的爭論
會計研究方法是指會計人員探討會計工作規律和會計歷史發展規律的手段、方式、程序和措施的總稱。多年來,會計界對于規范會計研究方法和實證會計研究方法的爭論一直未停止過。規范會計研究方法的支持者們認為實證會計研究方法只注重細枝末節的問題,得出的結論往往是人們已經熟知的既定事實,因而對整個會計理論并無貢獻。近來,還有學者對實證會計研究方法的假設、客觀性、數學變量間的簡單線性化及其經濟理論基礎(理論、有效市場假說、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信息不對稱理論等)提出了質疑。實證會計研究方法的支持者們則認為規范會計研究方法不科學,忽視對已有會計理論的檢驗,因而其形成的整個會計理論框架仍擺脫不了“空中樓閣”的尷尬。
顯然,人們爭論的焦點在于兩種不同會計研究方
法的局限性。規范會計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在于:①忽略了對作為演繹邏輯推理起點的假設或前提的判別和檢驗;②忽視了會計信息具有一定的經濟后果,不重視會計主體的行為因素,僅將會計環境中的不同利益集團簡化為一個總體來看待;③分析得到的結果往往由于缺乏經驗支持而僅代表了“閉門造車”式的個人觀點和論斷。實證會計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表現在:①力圖用有限的事實和現象去證明普遍命題,因而其研究結果不可避免地只具有偶然性;②強調模型化和定量化,而忽視了某些自認為是次要的因素,結果導致研究對象過于簡化和研究的系統性偏差;③在進行會計理論研究的過程中完全排除價值判斷,不盡合理;④實證會計研究方法和規范會計研究方法相比往往具有時間上的滯后性。
會計研究人員當然要注意這兩種方法的特點和局限性,但是過多地指責兩者的局限性,而不能達成共識,對會計理論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具有辯證和綜合特征的規范一實踐會計研究方法應引起我們的注意。
二、規范一實踐方法及其研究程序
在創建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的過程中,需要在研究方法上尋找突破口。這種突破應該使新的研究方法同時兼容傳統與當代西方會計研究方法所具有的優點,避免片面性,合理地將適用于各個層次和范圍的具體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于是,規范一實踐方法就孕育而生了。
規范一實踐研究方法模式是,會計研究的主體根據已確會計知識,對實踐和理論發展中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進而提出解答問題的假說。這一假說具有可檢驗性,可以轉換成能夠度量和進行統計分析的變量關系。通過對假說的實踐檢驗、修正,逐漸使假說演進成為人們認可的會計理論。這種方法主要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發現性認識方法;二是實踐認識方法。
發現性認識方法就是通過問題的發現從而確立研究目標和方向。發現性認識方法具有探索的目的,所以其本質不僅是形式邏輯的推理模式,而且是發散型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不拘泥于原來的概念框架和理論規范,而是采取開放的、活躍的思維形式,所以發現性認識方法主要依靠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它在堅持現實檢驗的基礎上突出了人的能動的認識活動,強調了認識活動所遵循的思維規律,并且具有在不同的認識階段轉換認識方法和探索手段的內在結構調節機能。版權所有
實踐認識方法,旨在對原有理論及其基礎上提出的新的具有試探性和或然性的假設進行檢驗。從整個會計研究過程來說,構成這部分的研究方法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因此在對理論和假說的檢驗上最值得重視的就是如何實施檢驗和評價。在怎樣將理論變得可供實踐檢驗這一問題上,規范一實踐研究方法提出了一個理論接受檢驗的觀念轉換環節,這種轉換不僅將會計理論同人們的社會需求、經濟利益聯系起來,而且將會計理論同人們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聯系起來,并使之成為能夠指導或支配這些實踐活動的具體的和可操作的觀念。
規范一實踐研究方法的具體研究程序為;①根據自身已有會計實務和知識,判斷自身研究能力;②設定目的,確立課題;③建立概念和理論框架,提出假說;④思維模擬檢驗;⑤社會實踐檢驗(設計方案、收集數據資料、數據分析、數據檢驗、評價假說);⑤假說向理論轉化,演繹出規范理論。其全過程可表示為如下模式:
三、規范一實踐研究方法不是規范與實證會計研究方法的簡單結合
有些會計人員對規范一實踐研究方法存在誤解,將其當作規范會計研究方法和實證會計研究方法的簡單結合,其實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