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54:57
序論:在您撰寫環境經濟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資源與環境及經濟學科研小課題指南的設計與。在課程教學開展之前,教師團隊會根據目前的資源與環境保護中的熱點問題,根據傳授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知識體系和培養能力的要求,設計出學生可能感興趣并能夠完成的科研題目,然后在上課第一周說明實踐教學部分的課程組織與考核的要求,課題指南。
2.資源與環境及經濟學科研團隊的組織與小課題題目的確定。在課題指南之后,考慮到培養同學們團隊協作能力的要求及開設該課程時同學們相互之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的客觀現實,任課的教師團隊會根據學號隨機將同學們組合,組成4~5人一組的課題小組,然后讓每個小組民主選取產生小組長。在小組確定后,要求小組長組織同學們在課后利用六個周的時間,根據課題指南,查找相關資料,初步擬定出課題題目,然后與教師一起共同在理論教學開展到第六周時確定最終的課題題目。
3.資源與環境及經濟學科研小課題的運行、報告及論文的撰寫。在題目確定后,結合資源與環境課程理論知識的傳授、方法的培養、合作精神及創新能力培養的要求,教師團隊會指導各課題團隊根據題目,依據以下步驟來開展課題,即:根據小課題題目,確定課題工作內容根據工作內容,確定人員分工閱讀文獻、撰寫述評設計問卷或調查表格預調查修改問卷及表格正式調查整理問卷錄入數據分析數據補充調查分析數據撰寫研究報告及論文。在查閱文獻環節,教師會演示我國內外學術論文查找路徑與方法。在撰寫文獻綜述部分,會給出具體的范文。在問卷設計、預調查到正式補充調查的環節,會結合統計調查、資源環境經濟學的相關知識,指導學生進行具體的操作。在撰寫研究報告及論文過程中,也會給出相應的范本進行參考,并給出具體的論文撰寫格式及規范。撰寫出研究報告及課程論文后,教師團隊根據團隊成員的分工與合作情況、內容與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相關程度、論文與方法的掌握運用程度、文獻參閱的廣泛性、創新性、邏輯性、結論及觀點的科學性、撰寫的規范性等指標,對撰寫的調查報告及論文進行評分。
4.答辯。本環節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思辨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并提高參與課堂教學的程度。因此要求每個組將小組研究報告或論成PPT,在課堂上進行演講,并以小組形式回答老師及同學們的問題。要求每個小組均參與到答辯的提問中,并根據答辯情況及所提問題的質量及數量對給出答辯環節的評分。
二、我校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實踐教學的實施成效
1.加深了學生對資源與環境保護經濟學理論與方法的理解。由于實踐教學是在快接近理論教學總學時一半左右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基本理論已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接下來幾周的教學中重點是方法論部分的理論教學,因此能夠與其文獻查找、調查實踐等實踐教學密切配合起來。從而加深學生對前期所講解的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理論的理解及對后續傳授的方法及時運用。
2.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應試教育的不足,學生的知識獲取能力得到了培養。該課程開設之處,采用的是傳統的課堂授課、課后練習、期末閉卷考試的方法。發現考試成績總體來說都比較好,但在畢業實踐及畢業論文過程中發現問題、查找文獻、梳理文獻、撰寫論文的能力不一定好。也正是基于這一觀察,并結合實踐教學的思考,后來才在該課程中開始實踐教學。幾個學期的實踐表明,通過這種實踐過程而撰寫出來的小論文、小報告質量往往都超出了預期。
3.提高了學生對課程教學的參與程度,激發了學生的課程興趣。如何調動同學們參與課堂教學,是許多老師都在思考的問題。通過這種實踐教學,發現同學們對資源與環境經濟問題的興趣有所增加,課堂參與程度明顯提高。突出表現在:一是課堂中提問的次數增加,二是課后與教師團隊討論問題的次數增加。
4.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團隊精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養。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同學們開始是在教師所提供的參考指南中尋找課題,但隨著理論教學的推進及查閱文獻的廣泛程度的增加,同學們往往會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及題目,根據過去幾年的經驗看,大約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小組研究題目、內容不在參考指南范圍內。就算在指南中的題目,實際上也往往會作出一些調整。這說明同學們能發現問題,而這恰恰是創新的開始。在創新能力得到培養的同時,這種實踐教學的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成果就是同學們的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培養。由于考核是在小組考核的基礎上結合每一個同學在課題開展、報告及論文撰寫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工作量來打分的,因此同學們之間會為了完成課題、獲取好的成績而進行多次的溝通和交流,這不僅增進了同學的了解,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其合作精神。
三、我校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實踐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實踐教學的內容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目前實踐教學內容主要集中在與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相關的小課題研究方面撰寫的論文。然而,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一些內容,比如資源價值的評估、環境價值的評估等可以考慮與計量經濟、統計學等結合而進行計算機模擬。環境經濟政策部分也如此。
2.缺乏實踐教學的規范指南。到目前為止,該課程的實踐教學還遠不如理論教學那樣形成規范的指南,每次都是教師按環節逐步指導。規范的———如自然科學實驗一樣的規范性操作手冊或指南還沒有編制出來。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實踐教學過程中的指導效率。
3.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平衡點仍待建立。目前該課程課堂教學總學時是32學時。其中26學時用于理論教學,4學時用于實踐教學,兩個學時用于測驗。目前理論教學的學時基本能滿足教學要求,但實踐教學學時遠遠不夠,因此教師團隊得抽出至少16個學時左右以課外指導的方式彌補實踐教學的不足。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之間還需進一步磨合,以建立能夠實現教學資源有效配置的平衡點。
四、進一步推進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實踐教學的幾點思考
1.編寫《資源與環境經濟學類課程實踐教學指導手冊》,為實踐實驗教學的開展提供教學輔助材料的支撐。根據上述內容,專門針對實踐教學撰寫教學指導手冊,從而為提高實踐實驗教學的效率、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提供支撐。從內容上看,將逐步從目前的比較單一的小課題研究、研究論文及報告的撰寫逐步拓展到環境計量統計、資源與環境經濟投資項目可行性行性研究與項目評估、資源與環境價值評估、環境損害的經濟價值評價、環境經濟政策模擬與分析等方面,以適應應用型人才能力培養的需求。
2.轉變考核方式,推進過程考核。本課程的考核目前已經綜合考慮到課堂理論教學及實踐兩個方面。根據實踐教學的成效看,適當加大過程考核權重有利于更好地調動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今后將采取以過程參與為主、以期末考試為輔進行考核。
3.結合計算機模擬實訓,加大模擬實訓的內容。將結合理論教學,設計“Stata在環境微觀計量分析中的運用”“、資源與環境經濟投資項目可行性行性研究與項目評估”“、資源與環境價值評價”等部分來設計試驗內容,在實驗室中完成相關實訓,從而提高同學的知識運用能力和動手能力,為小組論文的撰寫奠定基礎。
循環經濟學論文范文一:茶葉產業發展循環經濟論文
1廣西茶葉產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意義
1.1促進規模生產,深化經營體制
要確保廣西茶葉產業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解決當前茶葉產業小規模、分散經營的問題,促使廣西市場有效對接,實現茶農增收。將茶葉產業化和循環經濟相互結合,不僅有利于增強茶葉產業自我積累與發展的能力,還能充分發揮、深化茶葉生產經營體制,促進茶葉產業健康發展。
1.2提高茶葉品質,開拓綠色市場
現代農業生產是以綠色食品為主目標,但目前市場上的廣西茶葉產品仍存在農藥殘留超標現象,其出口受到限制。而倡導并發展循環經濟能為國內外市場提供安全優質的廣西茶葉,對開拓綠色茶葉市場具有重要作用。
1.3減少生態污染,實現可持續發展
茶葉生產與自然生態環境密不可分,在茶葉產業發展循環經濟中,通過循環將茶葉生產加工過程中的廢棄物重新投入生產或消費環節,是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模式,是減少污染的根本手段,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1.4延長產業經濟鏈,促進農民增收
茶葉是廣西傳統農業產業之一,具有涉及面廣、帶動性強及平臺性好等特點,利用循環經濟相關理論發展茶葉產業,既可以通過延長經濟鏈條而增加就業機會,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帶動鄉村、養殖業、農產品和交通運輸等發展,又能提高農民收益,促進農村安定繁榮、和諧發展,最終帶動廣西經濟發展。
2廣西茶葉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廣西茶葉發展現狀
廣西茶葉生產具有優越的地理區位、氣候環境與種質資源條件,是我國茶葉生產的適宜區之一。廣西茶葉生產歷史悠久,在唐代就已種茶和制茶[5],且具有茶樹生長期長、開采早、產量高等特點。近年來,廣西茶葉發展迅速,2013年全區茶園面積7.22萬hm2,排在全國第11位,茶葉產量4.83萬t,毛茶產值24.41億元,加上花茶、六堡茶、茉莉花的再加工產值,茶葉產業總產值約68億元[6]。此外,在廣西80%的產茶縣為貧困縣,種茶是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就地就業和發展農村經濟的主要途徑之一。
2.2存在的問題
(1)產業化規模化程度低。廣西茶葉大多是農戶經營管理,小規模家庭作坊,生產設備落后,衛生條件較差,技術含量低,產品質量不穩定。
(2)品牌效益低。廣西有名茶,但名牌少,獲得區級品牌稱號的只有少數幾個品種,市場占有量低,與福建、浙江、云南等省的差異明顯,茶葉大多依靠專賣店銷售,缺乏品牌營銷意識。
(3)綠色壁壘。從2000年7月1日起,發達國家提高了進口茶的農藥殘留標準,檢測農藥從7種擴大到134種,因此廣西茶葉需要從根本上解決農藥殘留的問題。
3廣西茶葉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3.1企業層面
在企業中實行清潔生產,減少產品與服務中物質能量的使用與消耗。大力培育廣西茶葉生產、加工和銷售龍頭企業,推行機械化、自動化、標準化生產,從源頭降低廢棄物產生;改進種植技術,科學合理使用肥料和農藥,規范茶葉加工工藝,促進茶葉向綠色無公害產品發展,不僅能使污染排放最小化,還能提高廣西茶葉的市場競爭力。
3.2區域層面
生態園區是多個企業實施循環經濟法則的實踐模式,可同時獲得企業經營規模與生態效益。茶葉產業發展應以龍頭企業為依托,與其他小規模茶園相結合,形成規模經濟,降低生產成本,促進地方品牌的形成與發展,進而提高廣西茶葉的品牌競爭力和影響力。同時,在生態園區引進其他產業,如食用菌栽培、養殖、生態觀光等[1],使茶葉生產廢棄物轉化成另一種生產的投入品,提高物質能量使用率,實現環境效益最大化,構建循環型農業示范園區,形成農、工、商有機結合產業鏈及利益共同體。
3.3社會層面
首先,加強茶葉循環經濟的科技創新力度,充分利用企業、科研單位和高校的科研力量,進一步深入研究循環經濟。通過科技創新,不斷完善和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能力,拓寬茶葉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方向,減少污染,提高廢棄物的再使用率。其次,政府應因地制宜,盡快制定發展循環經濟的地方性相關法律法規及標準規范,如循環經濟規劃制度、循環經濟科技支撐和示范制度、綠色消費鼓勵制度、生產責任制度等。同時加強執法力度,促進循環經濟依法有效開展。最后,加大循環經濟的宣傳力度,倡導使用和食用綠色環保產品,在消費后注重對垃圾的分類處理,提高民眾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意識,促進循環經濟社會化發展。
循環經濟學論文范文二:高速公路建設中循環經濟理念運用
1高速公路建設對環境的影響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公路建設主要是以提高通行能力為目標,90年代以后,指導思想還停留在傳統的經濟思維中,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以高消耗、高污染為代價,材料開采方式粗放、自然環境破壞嚴重;設計觀念老舊、土地和自然資源耗費量大,水體和空氣污染情況突出。
1.1對土地的影響
公路建設用地分為永久占地和臨時占地,永久占地是公路主體工程本身和沿線設施用地,會長期占用大量寶貴土地資源;臨時占地主要包括施工便道、取棄土場、拌和站、存料場等,這類土地應該在工程結束后盡快進行生態恢復和水土保持,否則將造成土質下降甚至荒廢。《公路工程基本建設項目概算預算編制辦法》中明確了土地:征用及拆遷補償費用標準,但是實際施工過程對土地的損害并不是僅此就能夠彌補的,而即使是臨時占地中的拌和站等場地硬化,對土質和生態的破壞也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恢復的。除了占地,施工中對土體擾動會破壞植被、降低土地抗蝕能力,施工垃圾的隨意丟棄,棄土棄渣分散堆放都會造成土質的下降,松散的孔隙率在雨水的沖刷過程中會造成附近土地的污染,這些都直接造成土質的下降和耕地農作物的減產,導致生態環境惡化。
1.2對空氣、水體的影響
公路施工中的揚塵、施工機械尾氣、瀝青混凝土的污濁氣體排放在空氣中,不但污染環境、降低施工人員和附近居民的生活質量,也會影響沿線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水中橋墩施工時筑島圍堰對水底的攪動、施工船舶油漬污染水體、施工污水和駐地生活污水的隨意排放,都對當地水資源造成一定的影響。
1.3噪音污染和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施工過程中土石方爆破、樁基開挖、施工機械及運輸車輛等產生的噪音較強,尤其一些不間斷施工的工程,晝夜不停的噪音污染對施工區附近的居民生活影響很大。為了滿足人民出行,公路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要改變工程所在地的地形地貌,破壞自然景觀,而大量土地的占用也會破壞地面植被覆蓋,造成地表裸露,影響動植物的生存環境。
2在高速公路建設中增強循環經濟理念
2.1循環經濟理念的意義
循環經濟是針對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經濟提出的,目的是將經濟活動調整為自然資源-產品和用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和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環利用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從而將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控制到盡可能小的范圍。循環經濟理念核心內涵是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確保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生態環境的良性轉化。循環經濟的建立能夠促進資源循環利用,緩解浪費,遏制環境污染,保護人類生存條件,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高速公路建設過程會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如果能加強循環經濟理念,則會降低造價、保護環境、節約國家資源。
2.2在設計階段增強循環經濟理念
路線的整體規劃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對環境的影響,在線路的選擇上,盡量少占用農田、良田,避開礦區、學校、文物古跡等地區,要合理保護水資源,做好排水設計。山區公路應盡可能和原地形地貌相適應,盡量避免對沿線居民的生活帶來影響。線路設計時還要加強景觀設計,通過栽種植物補充路線周圍的景觀。公路綠化后的環境可以調節路面濕度和溫度,吸收公路上的噪音、廢氣和塵土,延長路面使用壽命。路基設計時可以利用工業垃圾、建筑垃圾等廢料作為路基填料,合理土方調配減少大挖大填,適當布置通道、合并整治河道節約工程占地。路面施工的原材料以水泥、瀝青、砂石料為主,設計中要選用優化的材料配合比和路面結構層,推廣廢舊材料的再利用以及各種改性瀝青等新材料的使用從而節約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橋梁結構設計中要準確分析結構受力,進行合理的結構尺寸、配筋及節點等設計,不要為了安全盲目增大混凝土等級、提高配筋率,造成資金和材料的浪費。排水系統設計應對水進行合理疏導,將污水引人地面排水溝、污水池等適當位置。照明系統可以考慮采用風能、太陽能等高科技燈具,節能環保。隧道選線要注意隧道位置是否存在礦脈、瓦斯地層和含地下水的地層,避免破壞地下水資源和礦產資源。棄渣應盡量用于路基填方和橋頭路堤填土;寧可利用較遠距離的荒地棄渣也不就近占用良田;當必須占用農田時,應先將種植土運走,待工程結束后再把原種植土覆蓋于棄渣場以恢復耕種。
2.3基于循環經濟的施工階段環保理念
施工中要盡量保護土地,例如,施工便道等臨時工程及拌和站預制場等施工場地應盡量修建在荒地和劣質地上,嚴禁在沿線基本農田集中分布的區域和地質災害路段設置取棄土場,施工營地盡量設置在居民生活區附近不要占用林地或耕地。對于已占用耕地待施工結束后要及時進行復耕、綠化以盡快恢復農田的使用,防止水土流失。施工中要增強保護水資源意識,建筑材料如瀝青、油料、化學物品等要遠離水源堆放,防止散漏污染,倉庫周圍設置排水系統防止雨水侵燭;施工人員的生活污水需進行收集處理,禁止隨意排放;施工機械進行定期檢査,減少或避免漏油對水體的污染。公路施工過程中也會產生空氣污染,水泥、石灰、礦粉等材料應密封存放,瀝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灰土等盡量采用集中拌和,拌和場、預制場應進行場地硬化并遠離居民區,運輸車輛在物料表面進行覆蓋,施工便道定時灑水除塵,減少揚塵對空氣的污染。
3公路建設材料的循環利用
高速公路建設發展循環經濟主要包括將其他行業的工業廢舊物作為施工材料進行利用和將公路自身的廢舊材料重新再生進行利用,這種做法可以節約工程造價、保護國家資源、減少環境污染。
3.1粉煤灰在公路建設中的應用
粉煤灰是火力發電廠燃燒煤炭后的工業廢料,它的排放不僅占用大量土地還會造成環境污染,現作為新型材料廣泛應用于髙速公路項目中。在_工程里,粉煤灰可以代替或部分代替水泥等膠結材料進行軟基處理,也可以作為路基填筑的填料;在路面工程中,石灰粉煤灰類半剛性基層已經成為我國高速公路路面基層的主要類型;在瀝青混凝土路面中,高鈣、超高鈣粉煤灰可以替代礦粉降低填充料的成本;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中,摻加粉煤灰的干性水泥混凝土路面能節約25 ̄30%左右的水泥用量。
3.2廢舊橡膠在公路建設中的應用
廢舊輪胎是污染環境的固體廢棄物中最難處理的種類之一,在公路建設中,廢舊輪胎粗粒碎屑可作為瀝青混凝土的部分骨料進行施工,細粒碎屑可替代部分瀝青結合料使用。將廢舊橡膠粉用于公路建設,不僅能改善瀝青混凝土的使用品質、延長瀝青混凝土的使用壽命,而且有利于廢舊產品的再生利用。同時廢舊輪胎還可以作為安全設施應用在高速公路急彎、連續下坡路段,保護車輛和人員的安全。
3.3再生瀝青混凝土在公路建設中的應用
瀝青路面的再生技術是將舊瀝青路面經過翻挖、回收、破碎、篩分后,與再生劑、新瀝青材料、新集料等按一定比例重新拌和產生的混合料,使之能夠滿足一定的路用性能并用其重新鋪筑路面的一套工藝。我國現在許多高速公路進人大修期,舊路面銑刨后的大量瀝青混合料經過冷再生和熱再生技術處理后重新加以應用,可以節約占地、保護資源。
一、環境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環境經濟學科的產生與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并引起社會普遍關注是分不開的。自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以來,在追求經濟增長的驅使下,人類對自然環境展開了大規模的前所未有的開發利用。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出于戰后重建家園的強烈愿望,一些工業化國家一味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表現出了空前的增長熱潮。雖然在極短的時期內,人類創造出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同時,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中,大大加劇了對耕地、淡水、森林、礦產的消耗,引發了深重的環境災難,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危害和不利影響。僅20世紀50~60年代的“公害”事件就曾使成千上萬的人直接死亡??梢哉f,這一時期的環境問題與農業社會時期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不僅直接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健康,而且嚴重削弱了自然環境系統對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支持能力,給人類未來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這種嚴峻的環境形勢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公眾的環保意識空前高漲,環境運動在發達國家開始蓬勃發展,一大批社會有識之士也加入到宣傳環境保護的行列之中,最著名的莫過于1962年女生物學家萊切爾·卡遜(Rachel.Carson)寫的科普著作《寂靜的春天》引起的轟動。該書描繪了一幅由于農藥污染所帶來的可怕景象,驚呼人們將會永遠失去“明媚的春天”。該書的問世,對公眾的環境意識施加了重大影響,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人類對環境與發展前景的關注。與此同時,學術界也開始對環境問題進行科學意義上的探討。從20世紀50年代起,生物學、化學、地理學等自然科學開始對環境問題進行科學探索,主要是從技術的角度提出了環境污染的嚴重后果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決方案,取得了比較重大的進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經濟學者開始運用現代經濟理論與經濟學分析方法對環境問題進行重新思考,探討環境與經濟的相互關系、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以及解決環境問題的經濟途徑等課題。同時發現傳統經濟理論對環境問題認識的兩大失誤在于,一是低估了環境負外部性對市場經濟運行的廣泛影響。僅僅把外部性當做市場經濟運行中的一種偶然、個別的現象,而忽視了在大規模開發與利用環境資源過程中外部性是一種無處不在的普遍現象這一事實,因而產生了嚴重的環境后果。二是傳統經濟理論片面強調GNP作為衡量社會發展與進步指標的作用,而忽略了GNP增長所付出的環境代價。對環境問題的經濟分析不僅使環境研究有了一個重要的新的分析視角,同時也進一步拓展了經濟學的研究領域。在嚴峻的環境現實面前,越來越多的經濟學者開始關注環境問題,這意味著環境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經濟學分支學科的客觀條件正在逐步成熟,隨著大量的有關環境經濟研究成果如各種關于環境問題的學術研討會、期刊、教科書等的迅猛增加,環境經濟學終于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形成,并且隨著環境現實的發展變化與人們對環境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化而得以迅速發展。其發展軌跡實際上沿著兩個方向同時抑或交替地向前推進,一是微觀環境經濟分析的不斷深入,二是宏觀環境經濟分析的不斷拓展。
微觀環境經濟分析主要是在新古典框架內探討環境問題的經濟根源、治理途徑以及與環境治理相關的費用效益分析方法與環境價值評估技術等內容。按照新古典經濟學的觀點,環境問題的經濟根源在于環境資源配置上的市場失靈以及政府干預產生的政府失靈。最初對市場失靈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外部性理論上。所謂外部性是指經濟活動中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或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的不一致現象,有負外部性與正外部性之分。前者是指私人成本小于社會成本的情況,而后者則是指私人收益小于社會收益的情況。一般認為,環境問題主要是由于負環境外部性所致。譬如工廠向外排放廢氣對空氣造成的污染雖然損害了周圍地區居民的利益,卻往往并沒有因此而承擔相應的成本,而是將其直接轉嫁給社會。這樣一來,工廠就沒有動機減少廢氣排放,從而造成空氣的過度污染。下圖簡單描述了這一情形。圖中P代表完全競爭市場產品價格,MPC代表廠商生產的邊際私人成本,MSC代表廠商生產的邊際社會成本,由于廠商并沒有考慮污染排放給他人造成的損害,因此邊際私人成本要小于邊際社會成本。廠商按照利潤最大化原則生產時將會生產Q單位的產量,此時邊際私人成本等于邊際私人收益。但如果按照社會利益最大化原則生產,廠商只應該生產Q[*]關水平產量,此時社會邊際成本與社會邊際收益一致。顯然,由于廠商沒有考慮生產的負外部性,生產水平超過了社會最優生產水平,從而產生過度污染。
運用外部性理論來解釋環境惡化的原因實際上來源于庇古的思想。庇古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經濟學》一書中就對此進行了分析,只是當初環境問題尚不突出,因此也就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罷了。不僅如此,庇古還提出了糾正外部性的辦法——對引起外部性的活動征稅或補貼(后者適用于正外部)。庇古稅也因此成為環境經濟學家們為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開出的最早的經濟藥方。看起來,外部性理論已經對環境問題進行了比較完美的分析,但很快人們就有了新的發現,這源于科斯1960年《社會成本》一書的發表。由科斯等人創立的產權理論為人們對環境問題的經濟分析提供了新的工具。按照產權理論,環境問題的根源不是由于市場缺陷而是由于環境資源產權的不明確所致。哈?。℉ardin1968)關于“公地悲劇”的研究最能說明這一點。其大意是,在中世紀英格蘭的一些農村地區,有供社區成員放牧的公地。當時做出這項制度安排的可能性原因有二。一是草地的細分存在困難,二是牲畜的食草范圍難以控制。然而,社區成員為了從公地上獲取最大利益,競相增加牲畜頭數,結果導致公地上出現過度放牧現象,進而造成公地退化,甚至毀滅的悲劇。經濟學家們以公地悲劇為例說明如果沒有排他性產權安排,必然會導致環境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因此,產權學派開出的治理環境藥方是明確環境資源的產權,然后讓市場來決定環境資源的配置。按照“科斯定理”,只要交易成本為零,不論產權界定給誰,市場都會實現最優資源配置的效果。產權理論并不是對外部性理論的替代,而是進一步豐富了經濟學家們對環境問題的解釋。在這兩種理論的指導下,經濟學家們提出了以直接管制、征稅、排污權交易等各種途徑來解決環境問題的政策。由于環境治理必然涉及到治理成本與治理收益兩個方面,因此,費用效益分析這一基本的經濟學分析方法也自然被用來進行環境政策分析。環境經濟學家認為,環境治理的目標并不是環境質量越高越好,因為隨著環境質量的逐步改善,進一步改善環境的成本會越來越高,而相應地環境改善所帶來的效益則會越來越小,因此,從經濟效率的角度來分析,最優環境質量目標應是在環境治理的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相等的水平上。環境經濟學家們進一步發現,不同環境政策手段的效率與成本是不一樣的,如何以最小的成本來實現既定環境目標也是環境經濟學要研究的重要內容。與費用效益分析密切相關的是對環境資源的價值評估問題。因為環境資源本身是非市場交易產品,其價值不可能通過市場自動表現出來,也正因為如此,市場對環境資源配置才會失靈。所以,為了給環境資源“定價”,一系列環境價值評估方法如意愿調查法、旅行成本法、享樂價格法、生產函數法等也成了環境經濟學不斷探索的新領域。公共選擇學派的興起為人們探討環境問題提供了又一個新的理論武器。以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布坎南為代表的公共選擇學派重新審視了政府的性質與作用,將“經濟人”概念進一步延伸到那些以投票人或國家人身份參與政治或公共選擇的人們的行為中,即承認政府追求的也是某種特殊利益而不是全民利益,政府也有失靈的情況。公共選擇學派的這一理論同樣被環境經濟學家們應用于對環境問題的分析,指出政府失靈也是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之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政府政策沒有糾正現行環境市場價格與實際價格的偏離,二是一部分經濟政策甚至人為地扭曲了市場價格,如不適當的資源補貼價格政策。當然,指出政府失靈也并不是完全否認政府在環境管理中的作用,甚至排除政府對環境問題的干預。環境經濟學家的觀點是,解決政府失靈的關鍵還是在于提高決策當局對環境問題的正確和全面理解,以及制定出可操作性強的政策措施。當然,這也有賴于經濟學家們提出更好的理論解釋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微觀環境經濟分析主要遵循古典傳統,從資源的角度對環境問題進行探討,使經濟學在解釋與解決環境問題上有了突破性的進展。但人們也同時開始意識到環境問題的惡化與經濟規模迅速擴大是分不開的。因此,很有必要從宏觀的角度來探索環境系統與經濟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揭示其相互影響的內在規律,并從宏觀上提出協調環境與發展的戰略措施。這也是宏觀環境經濟分析面臨的主要任務。傳統宏觀經濟理論主要討論國民收入增長與就業問題,宏觀經濟政策目標主要包括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與國際收支平衡。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宏觀經濟學并沒有把環境問題納入其討論范圍。但是隨著與經濟增長相伴隨的環境問題的越來越嚴重,宏觀經濟理論與環境與經濟之間的相互影響開始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無論是宏觀理論模型還是應用模型的研究都試圖表明宏觀經濟發展與環境是怎樣相互影響的以及環境與能源政策是怎樣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等問題。當然對于這些問題的宏觀分析可以應用很多不同的模型,如一些模型包含了很多描述環境方面的方程,而有些則包含很少這類方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梅多斯等人受民間國際研究機構羅馬俱樂部的委托,就當前的增長趨勢與未來人類困境關系進行研究,經過兩年多的研究,他們于1972年提交了一份名為《增長的極限》的研究報告。該報告建立了一個精心設計的以電子計算機模擬計算為基礎的世界模型。模型包括決定全球經濟增長和人類未來的五個基本因素:人口增長、糧食生產、工業發展、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并得出了“如果世界人口、工業化、污染、糧食生產以及資源消耗按現在的增長趨勢持續不變,這個星球上的經濟增長就會在今后100年內某個時候達到極限,最可能的結果是人口和工業生產能力這兩方面發生頗為突然的、無法控制的衰退或下降的可怕結論。《增長極限》的發表,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關于人類增長前景的大討論,也標志著環境問題開始正式納入宏觀經濟理論模型的分析之中。隨著人們對增長認識的不斷深入,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思想。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的發展”。這一思想很快被納入宏觀經濟分析模型之中,使宏觀環境經濟分析有了新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也促使人們開始反思傳統反映經濟福利指標GNP的合理性。一些經濟學家提出了如何建立把資源退化、環境破壞等影響因素包括在新的國民收入指標或者稱為綠色國民收入指標的問題。隨后,這一問題也開始逐步成為宏觀環境經濟分析的一部分。戴利在1991年發表的《避免不經濟的增長》一文中提出了經濟學家應該研究最優經濟規模的觀點,從新的角度探討了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此外,對環境問題的宏觀經濟分析也逐步擴展到國際維度,如國際貿易與環境的相互影響、全球氣候變暖的經濟分析以及全球環境問題的共同治理等問題都可以用新的宏觀經濟模型進行分析。
總之,無論在國家范圍內還是國際維度內,宏觀環境經濟分析在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環境問題、對環境政策的宏觀經濟影響進行評估、分析能源戰略及其對環境與經濟的影響以及分析國際環境問題中的合作與斗爭等方面都有著重大意義。最基本的宏觀經濟模型如內生增長模型已經拓展到自然資源開發、污染排放以及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分析,宏觀經濟理論正在并將繼續對環境政策產生重要影響。這些理論模型,對于正確理解經濟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是很有裨益的。
1.1環境心理學理論的內涵
環境心理學必然的與地理學、建筑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以及園林設計等專門學科緊密相關,但就具體的環境心理學理論來說,我國當前的研究課題還在進一步的規范與重建當中,在學術界還沒有明確的定論。自從環境心理學在20世紀初的誕生到60年代的完全建立,相對來說有了完整的學科體系,但是對環境心理學的基本內涵的規定還是很模糊的,ProshanskyHaroldM.在HumanBehavior&Environment∶Ad-vancesinTheory&Research一書中對環境心理學的定義解釋成“環境心理學所研究的范式”,從概念本身來說,對環境心理學的說法只是一個大概的描述,并未闡述清楚環境心理學的研究者是誰,也沒有說清楚環境心理學研究者的承擔者是誰;再者,對環境靜心理學研究的范式并未詳細說明,是指環境對心理的影響?還是環境致于整個社會環境中的各個對象的對環境的影響?這些問題始終像謎一樣的存在著。但是有一種趨勢,主要的涉及到對環境心理學與生態心理學、建筑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園林設計在研究方法、方案設計上有著不謀而合的地方,這就造成了環境心理學的自身的矛盾,既要解決自身的研究方向問題,又要研究與其交叉學科的界限問題,這就為環境心理學的理論發展增加了很大的難度。綜合以上的分析,本文對環境心理學界定主要的取向在于環境對人的心理發展的影響和在傳統視覺之下的人文環境對整個人居環境的布局的影響,嘗試著對環境心理學做一個明晰的解釋,并應運于實際的操作當中。
1.2環境心理學理論所涵蓋的必要要素分析
雖然環境心理學的主體概念并不是很明確,但是對環境心理學所涉及到的因素,學術界有著一致的認可。這主要的包括自然環境、建筑環境和心理環境。本節就此三者進行簡要的分析。第一,自然環境。是人生存和生活創造的主要載體,圍繞著整個的自然環境,我們可以進行生活和生產活動,自然環境主要的包括水體、土地、植被、動物、礦物、太陽輻射以及空氣等等,這些物質構成了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本的條件。第二,建筑環境。在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當中,在地球的角角落落里都有著人雕刻自然的痕跡,正如馬克思所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人類社會無時不刻的在創造著藝術形式,而這與環境就密不可分了。最早的建筑還是屬于洞穴,雖然是半自然半人文化的創造物,但是因為其有了人的居住而變得溫暖而更具人性化。人類社會幾千年的歷史進程,推動著各式各樣的建筑群的產生,在科技水平的進步與人類智力的大幅度提高,建筑水平也在進一步的提高,人類對建筑的舒適度要求也在進一步的加強,因此,建筑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性的結果。第三,心理環境。對心理環境的研究,學術界有兩種比較明顯的傾向,一種是心理環境影響著人的行為方式,一種是心理環境影響著整個人類社會的進程。但是詳細分析,其實心理環境就是人的心理活動對環境的真實影響,因為從成人的角度來看,環境可能是熟悉而且是煩躁的,但是對兒童來說,同樣的環境可能是陌生而又溫和的。
2與當代人居區域環境相關的環境心理學理論
因此,遵循上文的闡述,我們可以說環境心理學雖然的研究內容還是相對模糊的,但是在學術界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理論。
2.1生態知覺理論
所謂的生態知覺理論由J.Gibson首倡,主要的比較看重人的先天遺傳對環境的影響作用。主要的理論內容是指人的直覺是一個過程,人的感官器官和心理在受到環境的刺激之后,形成的一系列的行為活動,主要的包括娛樂、安全的需求。這就影響了人們對環境的需求,并對環境的好壞而產生的喜怒感受,例如,人們一般的都會選擇植被覆蓋率高、水源充足的地方,如果沒有良好的植被覆蓋率和充足的水源,人們將會選擇逃離該區域,另尋去處。那么,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對環境的喜好程度與環境本身的質量息息相關,這就符合人類的基本生理需求,而且人們更注重自身的心理欲求,并渴求對信息的控制能力。
2.2概率知覺理論
概率知覺理論由EgonBrunswik提出,這一理論的特征是主要的注重現實生活對環境的影響,這就必然與人類的后天學習能力相掛鉤。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會更加注重自身經驗的積累,以解決生活環境的問題。比如就客廳來說,從后天的知識結構中人們會說“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這種設計理論,主要的是以某種功能為主導功能,并潛藏其他的功能,比如對小區室外環境的設計之中,設計者往往會設計出比較大而且邊緣比較廣的碗型花盆,其主要的功能是對小區進行景觀覆蓋,其實潛藏的功能是緩解人的視覺疲勞。
2.3格式塔心理學
格式塔心理學沒有具體的理論內容,但其主要的對形式和內容的合理布局,以符合人類的審美標準。如果在小區的設計中,運用格式塔心理學中的簡化環境處理法,環境就會被規劃成合理的族群,塑造豐富的景觀。
3案例分析———老年人活動空間分析以及運動場所空間分析
結合以上三種設計方式,結合現實生活中景觀的實際操作,對以下兩個特殊場所進行案例分析。
3.1老年人活動空間分析
老年人因其生理功能衰退和年齡因素,造成了對居住環境的特殊需求。在休憩空間的設計上,主要的應包括座椅、涼亭、方桌和簡易運動設施的基礎建設,并注意安全配套設施建設。因老年人性格各異,設計者要滿足老年人在心理、休閑和娛樂等等的需求,提供觀賞和園藝種植場所、簡易運動場所、休閑娛樂場所,并設置專門的老人托管所,為老人的安全負責。
3.2運動場所空間分析
一定的體育鍛煉能夠增強人的心理素質和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因此在小區設計中應該注重籃球場、網球場、高爾夫球場、羽毛球場和兵乓球場所的設計,在位置上應該遠離車道、過道、走廊等人流相對集中的地方,并要把植被條件考慮在內,以緩解因過度吵鬧而造成的噪聲對環境的污染。
4結語
1.1在經濟學科教學環節中缺少環境生態學思想
在教學環節中包括很多內容,例如:人才培養方案、教材建設、師資隊伍的建設以及實踐教學等。對于人才培養方案,教育部沒有特定的要求,但是其必須要以培養專業經濟學人才為目標;目前在我國經濟學科教材建設中,缺少環境生態學思想,經濟學與生態學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而對于這些矛盾沒有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和研究,這就導致教材缺少一定的復習和鞏固知識的環節;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過程中,由于教師的專業技能有所不同,這就導致在經濟教學中不能有效的融入生態學思想,同時生態學教師又沒有很好的經濟學知識;在實踐教學中,教育部門對其并不重視,從而使經濟生態學的實踐活動較少。盡管部分高校會組織一些環境保護社團,但是其并不受到學校的重視,所以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
1.2“經濟人倫理”對教育的影響
目前,“經濟人倫理”對教育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其在經濟學教學中有著特別突出的表現。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GDP增長速度非???,與此同時人們的物質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從而使經濟學科的教育變得特別重要,而對培養經濟學人才探索卻比較少。教學會受到“經濟人倫理”影響的主要因素是由于高校的教材以及教學體系都是借鑒來的,因此對教學體系以及教學效果影響很大。
2高職經濟學科教學中環境生態學思想的應用
2.1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機制的改革
對于目前經濟學教學來說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培養相關人才,這個問題對于我國經濟學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機制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因此,無論是教育機構還是教育工作者或者學生都必須要明確這個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素質,促進社會的發展。目前各高校必須重新定位教育作用,同時要以培養全面人才為教育目標,逐漸完善考核和評審制度,明確教育發展的方向。
2.2在教學環節中應用環境生態學思想
融雪劑的使用還會對臭氧層造成危害,這主要是融雪劑會在積雪融化的過程中,緩慢的釋放出溴與氯兩種物質,這兩種物質是臭氧層空洞的罪魁禍首,會對臭氧層產生很大的損耗。
2降低融雪劑環境影響的對策
2.1是要渣類物質替代融雪劑我們應積極學習國外先進經驗,在進行機械除雪之后應該于道路上鋪撒一層碳渣或者粗砂,在起到防滑作用的同時來可以讓這些渣類物質吸收熱量,從而有利于積雪更快融化。使用之后的碳渣可以隨即鏟入道路兩旁的綠化帶中,起到改善土質的作用。
2.2轉變融雪劑的使用方式科學的使用化學融雪劑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其給環境造成的危害。其一是融雪劑使用時機的選擇,化學融雪劑通常來說可以選擇在雪前與雪后兩個階段噴撒:在下雪前噴撒融雪劑,能夠阻止雪落之后在道路上結冰,其優勢在于能夠減少化學融雪劑的施用量,提升除雪效率,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減少其對環境的影響;在下雪之后噴撒融雪劑時必須要結合降雪大小以及天氣情況,避免浪費。其二是應該選擇不同除雪手段共用的辦法,首先選擇鏟雪車對大面積的積雪進行鏟除,之后使用較少的融雪劑避免道路結冰,在噴撒融雪劑的過程中要盡量選擇合理的位置,同時設置好圍欄,避免化學藥劑滲入綠化帶的土壤中。
2.3做好城市基礎設施的防護一方面在城市道路建設過程中應該選擇韌性較好不容易老化的透水瀝青,這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我們處理好因化學融雪劑對道路產生的結構損壞,另外還能夠節省道路修補成本。做好鋼筋混凝土建筑的防銹蝕保護,比如說可以選擇混凝土引氣劑,增強混凝土的抗凍性,或者可以減少水泥用量,增加粉灰的用量,積極開發出抗滲性高的混凝土。另一方面應該加強道路兩旁綠化帶的防護措施,盡可能避免化學融雪劑滲入到綠化帶中,或者可以在道路兩旁種植一部分耐鹽性較高的植被。
2.4用銨鹽與硝酸鹽替代氯鹽氯鹽類物質能夠有效降低冰點性能,而亞硝酸鈉也能夠起到這一作用,亞硝酸鈉作為一種阻銹劑,不僅能夠發揮出降低冰點的功能,還可以有效避免鋼筋生銹。雖然硝酸鹽與銨鹽的性能略低于氯鹽,但是當這些物質溶于水之后會形成氨水和碳酸混合液,這種溶液的pH值為7,屬于弱堿性,不會對人體健康與植物生長產生危害,同時能夠起到融雪作用,可謂一舉兩得[2]。
2.5積極開發新型環保融雪劑應盡快出臺更加完善化學融雪劑質量標準規范,出臺相關的法規對融雪劑的生產、檢驗以及使用進行明確的規定;進一步加強新型環保高效融雪劑的開發和研制工作。
3結語
關鍵詞:循環經濟;理論研究;哲學分析
“循環經濟”是最近幾年國內學術和政策研究領域頻繁出現的一個學術詞語。國內學者對循環經濟的理論進行了大量探討,國家也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循環經濟的實踐。但是,國內生態經濟學界、環境經濟學界以及主流經濟學界對循環經濟實質的認識至今仍存在較大差異[1]。為深入揭示循環經濟理論內涵,部分學者從哲學的角度進行了探討。如,董艾輝在分析循環經濟與中國傳統哲學價值觀一致性的基礎上,指出循環經濟是對近代西方哲學思維方式的揚棄,也符合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2]。張連國等認為,循環經濟的哲學基礎有二,即知識論基礎與存在論基礎[3]。崔勝輝等則從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在內涵和目標上一致性的角度,分析循環經濟的哲學內涵和經濟倫理觀[4]。
應該說,從哲學角度探討循環經濟,既是對循環經濟理論研究的豐富,也為哲學研究領域引入了新的研究課題。但從已有研究來看,循環經濟的哲學研究在哲學分析與梳理上還不夠全面和系統。本文試圖從哲學的角度,比較系統地分析循環經濟的哲學內涵、本質屬性與內在要求,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展望循環經濟的未來發展。
1.循環經濟的哲學涵義
1.1循環經濟的產生、發展和目標具有鮮明的實踐性
循環經濟思想起源于人們對自身生活環境和質量的憂慮,也是對上世紀五六十年達國家工業化帶來的環境后果的直接反思,主要針對日益惡化的自然環境以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隨著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這種對環境的憂慮逐漸變成一種全球性的反思,環境問題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關注。我國從參加1972年斯德哥爾摩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開始加入這個行列。循環經濟不僅反思工業化帶來的環境破壞和資源耗竭,也積極探尋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方法。循環經濟的目標就是提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或者說新的技術經濟范式[5]。這種發展模式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強調通過生產技術與資源節約技術體系的融合,減少單位產出資源的消耗,節約使用資源;通過生產技術與環境保護技術和清潔生產相結合,減少生產過程中污染排放甚至“零”排放;通過廢棄物綜合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實現物質資源的循環使用;通過垃圾無害化處理,實現生態環境的永久平衡等。在經濟層面上,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的制度安排和經濟運行方式,旨在實現經濟增長、資源供給與生態環境的均衡,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和社會公平。它把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看成社會大眾共有的、稀缺的自然資本,因而要求將生態環境納入經濟循環過程中參與定價和分配。它既要求改變生產的社會成本與私人獲利的不對稱性,使外部成本內部化;也要求改變環保企業治理生態環境的內部成本與外部獲利的不對稱性,使外部效益內部化。
哲學是實踐的哲學,實踐性是哲學的基礎。從這個角度來看,循環經濟的實踐性符合的實踐觀點。無論是其思想來源和目標指向都是實踐,循環經濟的理論發展更是離不開實踐,需要在實踐中反復檢驗和總結。因此,循環經濟具有鮮明的實踐性,或者實踐是循環經濟的基礎或唯一尺度。
1.2循環經濟的產生和發展符合馬列主義的認識論和否定之否定規律
認識論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并對認識起決定作用;人的認識的發展總是從感性到理性;認識總要有一個過程,充滿著復雜性和曲折性。循環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正完整體現了上述觀點。首先,循環經濟在特定時代產生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在工業化以前和工業化的低級階段,人類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和資源的消耗較少,還不足以使人類對的環境破壞和資源消耗產生像今天這樣的深刻后果。只有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對環境和資源的產生足夠大的沖擊和影響時才可能產生循環經濟思想。其次,對循環經濟的認識是循序漸進的。人類不可能一下子就認識到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內涵或全部規律,而且,認識的深化不可能脫離經濟和歷史發展階段。最后,對循環經濟的認識是能動的認識。這不僅僅停留于理論層面,也不是對實踐的簡單反映和被動認識,而是為了應用于實踐,改造經濟發展的模式。通過循環經濟的這些特點,可以較好地理解當前在我國開展循環經濟所遇到的種種思想障礙。比如,有人抱怨目前我國生產方式仍較粗放、環境破壞和資源消耗較大等。這是事實,但也要注意到,我們不可能脫離我國的歷史前提來談論這些問題。者從來就不是先知先覺的智者,而是實事求是的實踐者。在實踐的過程中可能會犯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但錯誤本身并不可怕,關鍵要遵循規律,對自身發展方式進行反思和揚棄,最終解決問題。畢竟,在一窮二白的薄弱基礎上搞史無前例的社會主義建設,沒有現成的道路和方法可以照搬。尤其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決定了首先需要解決的是經濟起步、經濟總量和人民溫飽問題,難以為了保護環境從一開始就放棄經濟和工業發展。
1.3循環經濟的模式特征符合哲學的普遍聯系規律
哲學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整體,聯系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正是將社會看成一個整體,而不是孤立地探討經濟問題,或單純采用經濟手段分析解決問題。它要求綜合考慮制度層面和技術層面,制定相應政策措施來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公平與進步。循環經濟深刻分析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對人與自然和諧模式進行大量有益的探討。同時,將生產和生活各個領域帶來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作為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加以考慮,既注重分析經濟生產領域各個部門、行業及其相互聯系,又注重生產流程的各個階段及其相互聯系,還注重生產與生活兩大部類在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中的具體情況與相互聯系,統籌考慮城市與農村、地區之間、工業與農業、國內經濟與對外經濟等在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方面的關系。循環經濟在分析問題和提出對策時,也認識到單純經濟知識和經濟手段的局限性,強調學科間的聯合,強調經濟社科與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學科領域的統籌并重。
1.4循環經濟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統一
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本質,為理解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和認識論基礎。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范式,強調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代際公平以及國際視野,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些思想體現了哲學歷史方法和邏輯方法的統一,既包含科學的邏輯推論,也汲取國內外經濟發展的正反經驗;既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態度,也體現了向歷史、向子孫的負責態度。循環經濟是在環境已遭受重大破壞、資源過度消耗的情況下產生的。根據環境破壞和資源過度消耗的歷史教訓、現代科學和經濟學的推斷,如果這種趨勢不加以阻止和逆轉,造成的后果將不堪想象。但環境破壞和資源過度消耗的趨勢并非不可逆轉,通過循環經濟的途徑,人類完全有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這種分析和對比揭示了人類對自身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體現了哲學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統一。2.循環經濟的本質屬性與內在要求
循環經濟的定義是目前國內學者爭論的焦點,根本分歧主要在循環經濟的本質屬性問題。筆者認為,只有解決本質屬性問題,學科的理論基礎才能更加扎實,學科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本質屬性問題解決了,相應的內在要求就容易了。前面分析的循環經濟哲學內涵已為探討循環經濟的本質屬性與內在要求作了鋪墊。
2.1循環經濟的本質屬性
筆者贊同齊建國教授關于循環經濟的描述,即循環經濟是一種技術范式的革命,是中國新興工業化的最高形式,是通過制度創新建立一種新的經濟形態[6]。齊教授認為,從技術經濟學角度看,循環經濟實際上是一種技術范式的革命。微觀上,按照著名經濟學家喬瓦尼·多西的定義,所謂技術范式可定義為解決所選擇的技術經濟問題的一種“模式”。宏觀上,技術范式可定義為社會生產主導技術體系的基本特征和程序模式。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社會形態對應不同的技術范式。在技術層次上,與傳統經濟活動的“資源消費產品廢物排放”開放(或稱為單程)型物質流動模式相對應,循環經濟是“資源消費產品再生資源”閉環型物質流動模式。其技術特征表現為資源消耗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再生化,核心是提高生態環境的利用效率,本質是生態經濟。
筆者認為,在齊教授定義的基礎上,還可從哲學高度對循環經濟的本質屬性作進一步的歸納和總結。根據的基本原理,人類社會總是不斷由低級向高級演變,每個社會歷史階段都有與其相應的社會形態。因此,循環經濟應是人類社會在特定歷史階段選擇的經濟發展模式或者技術范式。循環經濟在特定的歷史階段產生和發展,承載著特定的歷史使命??梢灶A見,循環經濟將對世界的可持續發展進程起重大的歷史作用;同樣可以預見,循環經濟絕不是萬能的,不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技術范式的最高形態或終極形式。
2.2循環經濟的內在要求
2.2.1特定的時空觀念。在我國開展循環經濟的理論和政策研究,需要明確特定的時空觀念。我國是一個具有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的21世紀開展循環經濟,離不開立足自身現實發展循環經濟。要花大力氣研究我國的實際,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縮小問題,只有實事求是才能勝利。同時,要對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的復雜性和曲折性有著足夠的心里準備。
2.2.2統籌觀點。發展循環經濟需要統籌的觀點和系統的觀點。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面臨很多問題,但由于資源有限,只能統籌加以考慮。要把握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確定重點領域和優先發展領域,循序漸進,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2.2.3理論聯系實踐。發展循環經濟要善于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上升為理論,并以此指導實踐,然后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理論。如此反復,推動經濟與社會向良性方向持續發展。循環經濟是實踐的學科,循環經濟理論和政策如果只停留在書本中、文件中、口頭上,不能在實踐中得以貫徹落實,循環經濟的目標就會是水中月、鏡中花。因此,必須貫徹實事求是的觀點,尊重客觀規律,努力推進循環經濟建設,同時反對把循環經濟夸大化、萬能化的傾向。
2.2.4公眾參與。循環經濟涉及全社會的各領域,離開公眾參與的循環經濟將難以成功。目前,我國居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尚有待提高,特別需要在社會上進行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啟蒙,通過政府政策宣傳,引導社會生產和消費觀念。公眾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覺醒將是循環經濟得以貫徹落實并取得成功的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
3.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建議
3.1系統的工作思想
發展循環經濟特別要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要立足現實,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五個統籌,制定系統的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綜合協調區域、行業和部門利益,以長遠發展和大局為重,抓住主要問題,確定重點領域、優先領域和戰略步驟。
3.2制度和技術并重
要堅持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統一,既注重制度層面的政策設計,也注重技術層面的政策設計。加強對現有經濟模式、生產技術與過程、管理方法的改進和創新;加強對項目立項進行充分論證以及項目中、后期的評估;加強對節能減排領域重大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同時,開展大量調查,掌握循環經濟的動態發展,及時研究解決實踐中出現的問題。
3.3建立長效機制
根據循環經濟的不同參與主體,包括政府、企業、大學、公眾等,制定相應的政策,建立長效工作機制。同時,探討建立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有效聯系機制,完善政府考核機制和人才激勵機制。
3.4自主創新與學習借鑒
既要立足自身國情積極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理論和政策,又要學習借鑒一切有益的國外經濟、管理和政策實踐的成果;既要發揚自主創新的精神,建立基本技術支撐體系,又要進行必要的技術引進和模仿消化。4.未來展望
發展循環經濟是歷史的必然。這個必然既凝聚著人類對自身處境的深深憂慮,也包含了對更高級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美好愿望。認為,盡管過程往往充滿曲折,世界一直是向前發展的。作為一個新的經濟形態和發展模式,循環經濟有著自身發展規律,雖然當前還有很多爭論,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學術氛圍,將促使循環經濟研究更快走向成熟。循環經濟在中國已經啟航,并將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復興的進程長期相伴。盡管道路充滿艱辛,但前途是光明的。
參考文獻:
[1]李兆前,齊建國.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綜述,《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4年第9期.
[2]董艾輝.循環經濟的哲學思考,《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3月第20卷第1期.
[3]張連國.循環經濟的哲學基礎,《東岳論叢》,2005年3月第26卷第2期.
[4]崔勝輝,洪華生,黃云鳳.關于循環經濟的哲學思考,《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年10月號(下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