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53:17
序論:在您撰寫語文教師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語文教師應在學生與教材之間扮演橋的角色。
教材是語文知識的載體,學生是獲取語文知識的主體。教師的任務是如何能讓學生從教材中獲取知識,教師這座橋就是讓學生走進教材,與教材交流,我們的任務就是解決學生與教材交流時出現的障礙和引導學生怎樣更好理解教材。我們不能把我們對教材的認識強加給學生,同時要承認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的差異性,總之,教師要扮演好橋的角色,就是讓教師不要越權代替學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論。要讓學生充分與教材交流。
教師如何能扮演好橋的角色呢?首先,提起學生對
教材的興趣,否則就是橋搭了學生也不愿意通過。這一點我認為應從減輕學生閱讀時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生感悟上入手,要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教材是一種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負擔。教學時不讓學生感到閱讀就是為了回答問題和做“條塊”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閱讀是為了感受一種美。其次,我們要設計好教材這個誘餌,充分挖掘教材中學生發現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藝術美和思想美,使學生感到教材不僅是知識的載體而是藝術,思想的結晶,要讓學生萌發從教材中感受到這些東西的欲望,最后我們在教學中重點教給學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獲取知識。
二、在閱讀上教師應做打開學生閱讀視野的大門的鑰匙。
教材的知識是有限的,課堂教學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識的無限的,隨著科學文化的發展,學生光學會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夠的,在語文教學上就是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不斷發展課外閱讀,開拓閱讀視野。
語文教師要做好打開學生閱讀視野大門的鑰匙就要求我們不能整天圍著課本轉,要給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外閱讀環境,讓學生從課堂學習中走向課外學習。
怎樣才能做好開拓學生閱讀視野的鑰匙呢?一、培養閱讀興趣,要給學生閱讀自由,比如閱讀內容,除不健康之外不管歷史、科技、社會等都可以讀。二、做好閱讀指導,如怎樣選書,怎樣看書等都要做認真指導。三、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如每天定時閱讀的習慣,記讀書筆記習慣,閱讀中提問題的習慣等。
語文教師做好學生課外閱讀工作,不僅對課堂教學有幫助,而且對學生自身發展也是個促進,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語文教師的這項工作顯得越來越重要。
三、在學生人文精神的滲透上教師要做藝術感染的天使
人文精神不能靠強行說教傳給學生,這樣做會適得其反,人文精神傳輸重在熏陶,感染。
我們語文教師不能只懂一些漢語知識或修辭等到語文理論知識就行,我們要加強修養,培養良好的人文精神,這們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滲透到學生身上。
教師要做好藝術感染的天使,要在這幾方面加強修養。首先是情感上要豐富而真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笨梢哉f語文教學是情感教學,主要體現在學生與作者,學生與教師,教師與作者及學生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上,通過交流來感受對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學生受到熏陶,從而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情感。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風度。言的風度即指教師的語言要有感染力,這主要包括語言的運用和表達上要有藝術性。行有風度主要一點就是用自己的行動來教育學生,做學生作為的表帥。最后語文教師要有較高的藝術鑒賞能力和藝術修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引導學生發現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導其感受,創造這些美。
四、在創新精神上做學生的開路先鋒
現代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傳統教育上教師處于學生之上,其思想統治束縛著學生的思想。如:要聽老師的話,要按老師要求的去做,似乎老師是真理之神,一切都是正確的,不容許學生對自己去懷疑甚至批判,這些都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因此,我們要勇于擔負起打破這種傳統教育思想束縛的開路先鋒。
教學目標,這里指的是語文課堂教學中制定的目標。青年教師明顯表現為對目標作用認識不夠,目標意識淡化,甚至視目標為擺設。于是在目標的確定、顯示、達成等諸方面易陷入誤區。
1.目標確定不夠恰當。
確定目標時無視《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目標要求過高或過低。例如學習古詩《贈劉景文》時,教師要求學生從字典中查出詩中帶點字的意思。這個目標表面看是對查字典法的鞏固應用,實際上目標要求過高,因為二年級上學期只要求學生在字典中查到某字,而不要求選擇義項。
2.目標制定不夠精當。
青年教師語文課堂教學目標制定往往貪“大”貪“多”,要求不明確,隨意性強。如教學《坐井觀天》時,有位青年教師制定的目標是:學習部分生字詞;通過看圖讀懂課文;通過課文學習弄懂寓言的含義,并受到啟發;分角色朗讀課文;完成課后思考練習第二題。這樣的教學目標繁雜而難以操作。如學習部分生字詞,到底學哪幾個字詞?要達到什么要求?寓言的含義到底要理解到怎樣的深度?應受到什么啟發?對分角色讀課文在熟練程度和情感駕馭上都沒有明確的要求。
3.目標顯示不夠清晰。
課前制定的目標沒有或沒有充分在課堂教學環節中體現出來,教學活動游離于目標導向之外。如第十冊《慈母情深》的教學,一教師制定了“邊讀邊想,讀讀議議”的學法指導和教學目標,但在課堂教學中卻毫無體現,學生只從字面上了解了這種學法,目標顯示不清,實施落空。
4.目標達成忽視反饋。
有些青年教師往往只重視目標的制定、實施,但在課堂教學中毫無檢查,忽視學生的學習反饋。一提目標達成結果,似乎就只是看單元測試和月考、期中、期末總測試成績。
二、教前備課欠“全”
1.忘備學生。
無論設計何種教學方法,都必須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水平、思維習慣、意志品質、情感需要等年齡特征。有些教師認為理所當然、不值一提的東西,或許正是學生難以接受的地方,如不能在此“架橋鋪路”,續接這個學生知識理解的“斷層”,課堂教學就難以取得既定效果。一句話,評價教學的設計是否合理,要用學生的眼看、用學生的嘴說、用學生的心想。
2.忘備自己。
備課時切莫忘記教師對教學的指導作用。在教案設計中,有范讀,自己課前讀了幾遍?能作示范嗎?有板書,在黑板上布局效果如何?書寫時注意什么?有講授,教案上的書面語口述起來是否流暢?是否簡潔?是否有吸引力?使用電教手段是否操作正確、熟練?
三、課堂設計欠“新”
1.不會抓重點。
一些青年教師在設計語文課堂教學時,往往會忽視課時內容、課文、單元、整冊教材之間的統一關系,把課堂教學內容孤立起來,難以切準教學重點。多表現為教學過程平鋪直敘,面面俱到,平均用力,難以從一個高度上“鳥瞰”教材,從而整體上把握教材,以點帶面,主次分明。
2.不敢變方法。
在課堂教學順序上,一些青年教師也往往表現得很被動,大多按課堂原有段落順序教學,對于適合變序教學的課文,也很少能抓住“文眼”,“牽一發而動全身”,進行變序教學。如第七冊《秦兵馬俑》一文,一般處理是從頭至尾逐段學習,這樣既浪費大量課堂教學時間,又顯得松散拖沓。如能在課始就抓住第三自然段,過渡句兼課文的中心句“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則綱舉目張,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四、教學風格欠“實”
1.表演化傾向。
有些基本功較扎實的青年教師為充分展示自身素質,往往在課堂教學中過分表現自己,甚至表演化,喧賓奪主,越俎代庖,忽視“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辯證統一關系。
2、展示化傾向。
有的教師想在短短四十分鐘內實現各種教學訓練目標,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唯恐遺漏其一,訓練課上成展示課。教師還未作指導,即要求學生練習,學生還未真正掌握,教師又匆匆轉換題目。結果每個環節都是淺嘗輒止,半生不熟,學生手“忙”心“茫”,難以做到“一課一得”。
五、教學機智欠“活”
有些青年教師,課堂上往往希望學生按自己設定的程序逐步推進課堂教學,一旦發生學生“越軌”現象,或“束手無策”,或“行政干預”,缺少必要的教學機智。如一位教師在教學《畫》時,安排學生觀察圖畫并說出圖意,預計教學環節分三步:學生雜亂無章地說;教師提示,由遠及近地說;學生按順序說。可課堂上第一位發言的學生就依順序有條理地表述出來,教師啞然。如能對該生加以表揚后再引導:“剛才他是按什么順序說的?誰再來說一遍?”即能達到預定效果。
六、評價手段欠“準”
1.無針對性。
對學生所有的學習活動、信息反饋,教師一味用“好”“很好”“錯”“不對”等字眼評價,無針對性,籠統化,粗線條,學生不能從中獲知自己成功的原因和糾正錯誤的辦法。如換成“棒極了,你說話很有條理”“雖然不太準確,但你很勇敢,下次會讀得更準確”等有極強針對性和豐富感彩的評價,學生會做得更好,學得更有趣。
2.無多樣性。
評價形式只限于教師口頭表揚或學生鼓掌,忽視應用教師的表情(如微笑)、手勢(如豎大拇指,鼓掌)和其他(如畫五角星,發小紅花等)評價方式。
3.無評價。
我國教師課堂教學的專業倫理主要表現為教師的職業道德,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師應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但近年來,由于各種復雜原因的影響,暴露出了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體現出的倫理方面的一系列問題。
1.1教師缺乏敬業精神
教師是教育問題的關鍵,但隨著社會經濟的轉型,教師的專業倫理方面呈現出缺位現象,人們的道德觀、價值觀均發生了深刻變化[1]。雖然絕大多數教師都能順應改革大潮的形勢,嚴于律己,但也有個別教師不能抵御經濟利益的誘惑,被利益意識驅動了良知,從而使教育教學發生了某些偏離。小學語文教學中,根據有關調查顯示:在嚴謹治學方面有62%的學生和76%的教師均認為:能夠認真上課、備課、及時批改學生作業。20%的學生反映,教師不能及時批改作業,更有甚者讓學生幫著改作業。還的有的教師認為備不備課都無所謂,這樣工作上敷衍塞責、得過且過的消極思想,體現出相當數量的教師對所從事的工作僅當作生存的手段而已[2]。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秋天的圖畫》教學中,這篇文章重在情景教學;而有的老師松散的治學方式,既沒有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動筆畫畫秋天的圖畫’,也沒有給學生準備展示秋天情景的圖片等;而是跟其它課課程的一樣教學模式:泛讀---學生讀---學生悟---學生學(生字詞),這樣一節課就匆匆了事,接著又進行下一課的教學。由于小學生的語言能力尚處于初級階段,這就極力需要教師言傳身教嗎,以豐富的情景教學引導學生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這樣才能真正的發揮出語文的有效教學。對于教師這種敷衍了事的教學態度,根本無法從本質上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能力;同時,教師的形象也受到影響,最終降低了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
1.2教師只‘教’不‘愛’
熱愛學生、尊重學生是教師的基本道德素質。“尊重學生,就是要求教師將學生看成并培養成一個具有獨立人格、主動性、發展性的個體。”但根據有關調查顯示:在教育教學中有6%的教師認為,對學生進行諷刺、挖苦是一種必要的教育手段;有34%的人認為“這是難免出現的,但可以原諒”;有40%的人認為“這是不尊重學生的人格,應堅決避免”。不過,在這其中有24%的教師經常諷刺、諷刺、挖苦、歧視學生。除此之外,還有48%的學生和32%的家長認為教師不能公正的對待學生,特別是對于學習能力較弱或者是成績較差的學生,教師就對其失去信心,不抱任何希望,甚至無視他們的存在,對他們的所作所為不聞不問,使學生始終處于被忽視、被輕視,甚至被歧視的地位,逐漸失去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結果造成師生之間的緊張關系。還有部分教師依法施教觀念淡薄,打罵或罰懲學生現象嚴重,據有關調查統計顯示:有21%小語文學教師在課堂上存在“打罵或變相體罰學生”的不良行為;除此之外,還存在其它的懲罰方式:罰做作業、罰勞動、罰請家長來校、甚至罰款等不一而足[3]。
2解決教師倫理問題的對策及建議
小學生由于入學未深,未形成具體的價值觀。因而,教師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遠大理想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小學低端語文教學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重點,以提高其學習語文的興趣為目標,因此,小學語文教師的素質顯得尤為重要。
2.1強化繼續教育,提升教書育人意識
在信息化、知識化的時代,教師要不斷的學習、理解并掌握各種新的知識、理論以及相關的教育教學技術,不斷的獲取并更新自身的信息,用當代最新的科學成果來武裝自己,從而具有創造性的傳播文化科學知識、為社會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等來促進社會的進步。為此,學校要注重和強化教師的在職教育,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和教師現代化的要求及終身教育思想,以師德建設為核心,構建具有時代要求的教師教育體系,從多方面為教師提供終身學習的機會,促使教師在職業生涯中持之以恒地學與教。作為一名專業的小學語文教師,其發展內涵是多層面、多領域的[4]。學校是教師成長、發展、走向成功的基地,促進教師的發展是學校管理的重要任務之一[5]。因而,21世紀加強學校師德建設,要從學校發展目標出發,立足于我國經濟和教育發展的現實,把握世界教育屬性的趨勢,采取各種措施,促進教師自主發展。
(一)教學動機方面
語文教師教學觀念問題的出現,首先體現在教學動機問題?,F實的語文教學活動中,一方面,許多語文教師背離語文教學的本質,為了成績和分數而教學,完全以學科教學、應試知識內容為主,使語文教學成為應試教育下成績和評分的犧牲品。另一方面,在名譽和利益的驅使下,許多語文老師存在互相攀比的問題。班級分數變成了教師之間互相比較和評定的重要內容。在這樣的觀念和動機下,教育中心和方向勢必會偏離教育的本質。在教育活動中,教師教什么,怎樣教,牽扯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但是“為什么教”反映的則是教師教學動機的問題,是一個人之所以成為教師并實施教學活動的內在靈魂和本質原因。僅僅掌握了教學方法,傳授了教學內容,而沒有正確的教學動機和觀念,估計很難成為一位成功的語文教師。這種問題觀念的出現,往往忽略了學生本身的內心感受和需要,并且本身也有悖于教育的本質和目的。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端正教學動機在這一層面下顯得尤為重要。
(二)學生觀方面
心理學家阿瑟•柯伯斯在研究教師觀念時說,影響教育成敗的關鍵因素也許莫過于教師自己相信的是什么。容許學生犯錯,其實質是一個教師的學生觀問題,正是這種學生觀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自由而安全的氛圍。在現實的語文教學活動中,也反應出不少教師存在的學生觀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語文教師對待學生的錯誤不能理性看待。學生犯錯誤不可避免,但是往往有的語文老師在學生出現錯誤時,產生偏見性評價,認為這些學生發展的可能性很少,不但給予言語行為上的批評厭惡、冷漠等否定情緒,更從心理上降低了對學生的關注和期望。甚至有些語文老師對待學生的錯誤直接歸于智力原因,并給予學生語言、行為上的消極暗示,更促使了學生的自卑心理。“在一個人的人格形成期,一般為0~20歲,如果有過嚴重的被人欺辱或者欺辱別人的經歷,或者經常受到羞辱、嘲弄、譏諷、刁難,那么就不太容易形成正直、光明、和健康的人格。只有在充滿溫情與仁愛的氛圍中,才能生長出和煦、細膩、體貼的心靈”。其二,語文老師的學生觀問題也體現在對于學生的缺點方面?,F實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更是存在教師對于學生缺點不能正確引導糾正,反而嗤之以鼻,頤指氣使的現象。一個人沒有優點也沒有缺點,只有特點,優點是特點的善用,缺點是特點的錯用。有些語文教師無法正確看待學生的缺點,更無法談得上愛學生。學生畢竟也是孩子,有時候做得沒那么好,但他們在本質上都是至善至美而純真的。其三,有些教師給予學生的則是有條件的關愛。此種對待學生的觀念也是不對的,比如“你按我說的去做,我就對你好一點……”,這樣的觀念不僅使學生被束縛在教師的條框和規矩之下,無法自由地發揮和成長,缺少創新力和想象力,也容易對教師的“說教”產生抵觸和逆反心理。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認為“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愛,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所以,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對每一個生命成長的堅定信念是愛,愛不是執著,而是無條件的接納,是尊重,是低下身來和孩子在一起。語文教育之道,首先在一個愛字“,對學生發自肺腑,真摯樸實,專注如一,不求回報的愛,這是構筑語文教師教育高地的根基所在?!北贝蟪逃艟Y教授反復強調“我以為最大的教學法,就是愛,對學生、對教育發自靈魂深處的愛!”錢理群教授也呼吁“教師的心里必須裝滿學生,教師的職業魅力與價值在于對學生的生命負責。”我們不難想象,一個將教師職業僅僅視為“謀生手段”、對學生漠然視之的教師,能有什么樣的策略、技法讓他創造人生的奇跡呢?由此,語文教師的學生觀是否端正,不僅是教師職業價值大小的體現,更關系到對學生生命的負責程度。當今教育之下,語文教師必須有著良好的學生觀,端正教學觀念。
(三)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狀態方面
教學體現的是“教”和“學”的關系,而現實語文教學活動中,往往存在教師“痛苦地教”和學生“痛苦地學”的現狀問題。在當今教育體制下,教師似乎永遠擺脫不了平均分的枷鎖,用什么樣的方法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怎么才能讓學生的分數更高一點,這些無形中已成為教師不斷思考的問題。有時候即使運用了大量的教學技巧和方法,成績也依然提高甚微;有時候即使有了不錯的教學質量,卻沒有帶給學生多少快樂。這樣的現狀毫無疑問是讓人惋惜和遺憾的,沒有愛,沒有希望和快樂,只有形式和分數,學生的內心感受和靈魂成長變成了空談。教師是學生學習生涯的引路人和導航標,是傳道者,管理者,更是示范者和研究者,在多重身份的扮演下,語文教師保持正確教學觀念和自身高素質顯得尤為重要。
(四)教師教學的“相”與“質”的方面
今天的教學活動中,存在著“相”和“質”即“教學方法”和“教學本質”的問題。相從本質而生,能透過表相觸摸到事物內核能力非常關鍵,否則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只會迷惑。有的語文教師僅僅學到了這個“相”,于是被表面所束縛,忽略了教學的本質和內在靈魂。一切的教學方法和形式都是為學生而服務的,了解并接受當下教育活動中學生的狀態和情形,才抓住了教學的核心即“質”。學生所需要的是期待溫暖愛心的渴求,是對生命美好、快樂、智慧和喜悅的向往,所以教育不該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開啟人性內在本質的智慧。教育從愛出發,從生命出發,傳播智慧、真理和人性中美好的東西,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感恩生命,吃苦耐勞等優良傳統美德,健全誠實守信、勤勞樸實、尊老愛幼等高尚人格,才是最本質最真實的需要。我們所從事的一切教育活動,要透過表象看本質,了解學生的真實需要,這樣才不會在教育的路上偏離方向導致迷茫。
二、新課改下語文教師觀念轉變策略
(一)身教重于言傳
語文教師要實現觀念轉變,必須認識到身教重于言傳。教育不是一味的說教,而是以自身的示范力量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力,使學生以教師為榜樣。身教觀念符合“生本教育”,以學生為本,從學生出發,用自己的行動去愛學生,讓學生去感受,在體驗中悟道、學習,也讓學生在教師的身教中感悟,獲得生命的成長。當然,這種身教也必須要建立在愛的前提下。愛學生是基礎,是必要條件。如果被問起當一名好教師的基本條件是什么,著名學者李鎮西會不假思索地告訴我們“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在“愛生”的首要條件下,教師不僅要有知識,有文化,更要有無限的愛心和耐心,用愛,去獲得學生的愛,用信任交換信任,用真心去培育學生生命的成長。此外,教師注意身教重于言傳的同時,也要以身作則,發揮好示范作用。葉圣陶說過“教師最主要的是不說假話,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盧梭也說過“在敢于擔當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之前,自己就必須要造就成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范”,可見,教師要用自己身教的力量引導學生去感受,去體驗,使學生在這種教育引導和感悟之下悟道學習,有所收獲,并實現心靈的熏陶和生命的成長。
(二)學會傾聽,播種夢想
在新課改之下,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從愛出發,執守教育真善美的崇高理想,使教育沐浴于人性的光輝之中,還要學會傾聽,在學生在心靈深處播種美好、無私、偉大的夢想。新一輪課程改革對教學的本質、對教學資源提出了全新的看法。它認為“教學是一種對話的過程”;學生在課堂活動中表現出來的鮮活的學情,包括他們的興趣、學習方法、發表的意見、提出的看法、產生的疑問、引發的爭論以及作出的錯誤回答,都應視為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這樣看來,教師的傾聽,不僅僅是能力、技巧與意愿的問題,更是一項特殊的職業要求和道德責任,是現代教師不可或缺的專業素養。因此,學會傾聽應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一種責任,一種追求,一種職業自覺!反之,教師傾聽意識和傾聽能力的弱化,從本質上說也是對學生主體的忽略,造成教學過程中學生生命的“缺席”。同時,教師引導學生,特別不能忽視的就是夢想的力量。一粒種子可以產生爆破石塊的威力,盡管它起初微不足道,但卻可以提供成長的動力。夢想就像是一只牽牛的鼻環,是引領孩子的最佳方式。李彥宏說:“成功者一定是用自己的夢想去點燃別人的夢想,是時刻播種夢想的人?!彼越處熞矐撌鞘紫冉⑵鹱约旱膲粝?,再去點燃自己學生的夢想。
(三)抓住教育本位,注重人格養成
課堂教學效率=有效教學時間/實際教學時間×100%
這表明,有效教學時間與實際教學時間之比值越大,教學效率越高;比值越小,教學效率就越低。提高教學效率,就是要提高有效教學時間與實際教學時間的比值。語文教學效率包括知識的數量、能力的訓練、思想教育的效果等。決定教學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學生因素、教材因素、教法因素等,但教師因素是影響教學效率的主要因素,因為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
一、人格與效率
人格即指人的氣質、性格、能力等特征,也是人的道德品質的體現。馮友蘭先生在《新原人》中曾說:“人生有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人境界。”當今社會中處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最多,進入道德境界的人少一些,進入天人境界的更少。我覺得合格的教師至少應該是道德境界中的人。試想一下,一個思想道德低劣,在利益面前斤斤計較,在上級面前卑躬屈膝,在有權勢的家長面前唯唯諾諾,在出身低微的家長面前頤指氣使,能不引起學生的反感么?教師沒有事業心,不注意尊重學生,即使他的業務水平再高,學生也會對他產生一種排斥力,不愿意上他的語文課。在這種情況下,教學效率從何談起?正如美國教育家林格倫在《課堂教育心理學》中所說:“當他的老師對待所教的學科馬虎了事,毫無熱情并且沒有生氣,那么他的學生也很少和很不會積極熱情學習這門學科。”相反,如果一個教師在邪惡面前不怯懦、在困難面前不低頭,正直善良,同情弱者,扶持落后者,關心上進者;永遠擁有一顆火熱、誠摯的童心,永遠保有一雙公正、誠實的眼睛;永遠操有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語言;永遠想著帶給學生新鮮圣潔的思想。那么學生就會對你產生信賴感、親切感,深深地被你的魅力所吸引,學生就會對你所教的語文感興趣。我國古代有“親其師,方能信其道”之說,用人格力量征服學生,我們稱之為“人格效應”。有了“人格效應”,教學效率肯定會提高。
教師的人格美還表現在教師的服飾穿戴一舉一動上,因為教師的服飾也是他的生活觀、審美能力人格化的體現。不修邊幅,拖沓粗俗,或擺闊顯富,珠光寶氣,都不能讓學生賞心悅目,自然影響教學效率。
那么,一個語文教師的高尚人格從哪里來的?它來自教師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熱愛,來自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來自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刻理解,來自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和對假惡丑的切齒痛恨,來自深刻的人道主義思想和寬闊博大的胸懷,來自對教材透徹而正確的認識,來自和學生共同奮斗的內在需要。
古人云“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注意教師的人格作用。教師的人格就是教師的一切。由此可見,加強修養,提高人格力量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關鍵一著。
二、思想與效率
語文屬于人文學科,人文學科是反映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的科學,它“除了能給人以知識、能力和智力外,還具有思想教育、情感熏陶、道德感染、培養性格、意志和審美觀念等功能”。(引自黃品泉《試論錢夢龍的“人格總體論”及語文教學觀》一文。見1990年第6期《語文教學論壇》)同時,語文學科又是一門工具性、思想性、實踐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這些性質與特征,便“決定了語文教學目標的多元化,不僅有知識、能力、智力方面的目標,而且還有認識、教育、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目標。”(出處同上)這就是說,語文教育的整體目標,不僅在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素養,而且還在于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要想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思想水平。
教師的思想魅力來自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同時也與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關。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經常學習哲學,關心時事,思想敏銳,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具有深邃的哲理。當一名教師擺脫了“匠人”的呆氣,愿意向學生說心里話,愿意與學生交流思想,當學生發現了教師的實事求是的精神,體會到老師的思想活力,教師的點撥彌補了自己的思想和知識的缺陷時,他就會不由自主地由迷戀教師的講課而喜歡上這門課,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事實上,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歷久不衰的佳作,感染力強,容易吸引學生,為什么學生還會感到語文課枯燥無味呢?有些小說,為什么學生課下初讀時興味盎然,而在課堂上經老師講解后反而興味索然呢?除了與教師陳舊的教學模式有關外,還有一點,就是某些教師的思想觀點過于保守,照搬教學參考書,人云亦云,沒有主見。如學習《故鄉》,在分析了閏土的種種不幸之后,一定要冠以這“正是揭示了的不徹底性,揭示了當時社會的弊端”的中心(人教版教參云),將一個活生生的閏土貼上歷史標簽。其實,在文中,作者又何嘗沒有對“我”與閏土之間的隔膜的悲哀情感呢?由此可見,教師缺乏思想的深度,唯上唯書,怎能使學生情緒高漲,提高教學效率呢?
再者,我們必須跟上時展的步伐,必須清醒地看到,在我們所處的歷史時期,新技術革命的浪潮滾滾而來,舊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和教育體制正受到猛烈的沖擊,社會變革的范圍之廣泛,內容之深刻、速度之迅猛都是前所未有的;隨著電子計算機的廣泛運用,科學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我們若思想僵化,這必然會引起學生的反感。
三、技藝與效率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保ā肚f子》)一個教師的知識儲備不足,教學中必然捉襟見肘。一個業務水平很高的教師是非常受學生的歡迎的,甚至成為學生崇拜的偶像。這種崇拜可以變成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
語文教師必然具有較強的朗讀能力,無論什么文體,語文教師讀起來,應是字正腔圓,優美動聽。
語文教師要有豐富的詞匯量,與其他學科的教師相比,語文教師應該是一本“活字典”。
語文教師要有過硬的背功。語文教師的厚積,應包括背誦大量的文章。背誦課文令學生頭疼,如果老師常常出口成章,名篇佳段不離口,學生除了佩服老師的文學功底外,主動背誦,欲與老師比高低,展示自己才華的心情就難以按捺了。教師若有學者的風范,學生就會如飛蝶戀花般地崇拜老師,崇拜知識。
語文教師必須能寫一手好字,尤其是粉筆字。字要寫得端莊大方,筆順要正確,你要求學生有一個眉清目秀的作文本面,可自己的板書龍飛鳳舞,雜亂無章,你哪里還有說服力呢?
語文教師還必須加強文學藝術修養。文學藝術修養體現在教學中,實際上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文貴獨創”,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感受藝術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得到藝術的熏陶和教育。例如教《荷花月色》這篇課文,若逐段講析,肢解課文,必然使學生感到枯燥,這就需要教者從藝術的角度去發掘。若注重朗讀、設置情境,讓學生去體會作者在文中流露的那種“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從而深刻地理解情與景之間的關系,效果要好得多。
課堂教學效率=有效教學時間/實際教學時間×100%
這表明,有效教學時間與實際教學時間之比值越大,教學效率越高;比值越小,教學效率就越低。提高教學效率,就是要提高有效教學時間與實際教學時間的比值。語文教學效率包括知識的數量、能力的訓練、思想教育的效果等。決定教學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學生因素、教材因素、教法因素等,但教師因素是影響教學效率的主要因素,因為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
一、人格與效率
人格即指人的氣質、性格、能力等特征,也是人的道德品質的體現。馮友蘭先生在《新原人》中曾說:“人生有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人境界。”當今社會中處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最多,進入道德境界的人少一些,進入天人境界的更少。我覺得合格的教師至少應該是道德境界中的人。試想一下,一個思想道德低劣,在利益面前斤斤計較,在上級面前卑躬屈膝,在有權勢的家長面前唯唯諾諾,在出身低微的家長面前頤指氣使,能不引起學生的反感么?教師沒有事業心,不注意尊重學生,即使他的業務水平再高,學生也會對他產生一種排斥力,不愿意上他的語文課。在這種情況下,教學效率從何談起?正如美國教育家林格倫在《課堂教育心理學》中所說:“當他的老師對待所教的學科馬虎了事,毫無熱情并且沒有生氣,那么他的學生也很少和很不會積極熱情學習這門學科。”相反,如果一個教師在邪惡面前不怯懦、在困難面前不低頭,正直善良,同情弱者,扶持落后者,關心上進者;永遠擁有一顆火熱、誠摯的童心,永遠保有一雙公正、誠實的眼睛;永遠操有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語言;永遠想著帶給學生新鮮圣潔的思想。那么學生就會對你產生信賴感、親切感,深深地被你的魅力所吸引,學生就會對你所教的語文感興趣。我國古代有“親其師,方能信其道”之說,用人格力量征服學生,我們稱之為“人格效應”。有了“人格效應”,教學效率肯定會提高。
教師的人格美還表現在教師的服飾穿戴一舉一動上,因為教師的服飾也是他的生活觀、審美能力人格化的體現。不修邊幅,拖沓粗俗,或擺闊顯富,珠光寶氣,都不能讓學生賞心悅目,自然影響教學效率。
那么,一個語文教師的高尚人格從哪里來的?它來自教師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熱愛,來自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來自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刻理解,來自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和對假惡丑的切齒痛恨,來自深刻的人道主義思想和寬闊博大的胸懷,來自對教材透徹而正確的認識,來自和學生共同奮斗的內在需要。
古人云“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注意教師的人格作用。教師的人格就是教師的一切。由此可見,加強修養,提高人格力量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關鍵一著。
二、思想與效率
語文屬于人文學科,人文學科是反映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的科學,它“除了能給人以知識、能力和智力外,還具有思想教育、情感熏陶、道德感染、培養性格、意志和審美觀念等功能”。(引自黃品泉《試論錢夢龍的“人格總體論”及語文教學觀》一文。見1990年第6期《語文教學論壇》)同時,語文學科又是一門工具性、思想性、實踐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這些性質與特征,便“決定了語文教學目標的多元化,不僅有知識、能力、智力方面的目標,而且還有認識、教育、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目標。”(出處同上)這就是說,語文教育的整體目標,不僅在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素養,而且還在于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要想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思想水平。
教師的思想魅力來自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同時也與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關。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經常學習哲學,關心時事,思想敏銳,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具有深邃的哲理。當一名教師擺脫了“匠人”的呆氣,愿意向學生說心里話,愿意與學生交流思想,當學生發現了教師的實事求是的精神,體會到老師的思想活力,教師的點撥彌補了自己的思想和知識的缺陷時,他就會不由自主地由迷戀教師的講課而喜歡上這門課,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事實上,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歷久不衰的佳作,感染力強,容易吸引學生,為什么學生還會感到語文課枯燥無味呢?有些小說,為什么學生課下初讀時興味盎然,而在課堂上經老師講解后反而興味索然呢?除了與教師陳舊的教學模式有關外,還有一點,就是某些教師的思想觀點過于保守,照搬教學參考書,人云亦云,沒有主見。如學習《故鄉》,在分析了閏土的種種不幸之后,一定要冠以這“正是揭示了的不徹底性,揭示了當時社會的弊端”的中心(人教版教參云),將一個活生生的閏土貼上歷史標簽。其實,在文中,作者又何嘗沒有對“我”與閏土之間的隔膜的悲哀情感呢?由此可見,教師缺乏思想的深度,唯上唯書,怎能使學生情緒高漲,提高教學效率呢?
再者,我們必須跟上時展的步伐,必須清醒地看到,在我們所處的歷史時期,新技術革命的浪潮滾滾而來,舊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和教育體制正受到猛烈的沖擊,社會變革的范圍之廣泛,內容之深刻、速度之迅猛都是前所未有的;隨著電子計算機的廣泛運用,科學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我們若思想僵化,這必然會引起學生的反感。
三、技藝與效率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保ā肚f子》)一個教師的知識儲備不足,教學中必然捉襟見肘。一個業務水平很高的教師是非常受學生的歡迎的,甚至成為學生崇拜的偶像。這種崇拜可以變成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
語文教師必然具有較強的朗讀能力,無論什么文體,語文教師讀起來,應是字正腔圓,優美動聽。
語文教師要有豐富的詞匯量,與其他學科的教師相比,語文教師應該是一本“活字典”。
語文教師要有過硬的背功。語文教師的厚積,應包括背誦大量的文章。背誦課文令學生頭疼,如果老師常常出口成章,名篇佳段不離口,學生除了佩服老師的文學功底外,主動背誦,欲與老師比高低,展示自己才華的心情就難以按捺了。教師若有學者的風范,學生就會如飛蝶戀花般地崇拜老師,崇拜知識。
語文教師必須能寫一手好字,尤其是粉筆字。字要寫得端莊大方,筆順要正確,你要求學生有一個眉清目秀的作文本面,可自己的板書龍飛鳳舞,雜亂無章,你哪里還有說服力呢?
語文教師還必須加強文學藝術修養。文學藝術修養體現在教學中,實際上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拔馁F獨創”,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感受藝術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得到藝術的熏陶和教育。例如教《荷花月色》這篇課文,若逐段講析,肢解課文,必然使學生感到枯燥,這就需要教者從藝術的角度去發掘。若注重朗讀、設置情境,讓學生去體會作者在文中流露的那種“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從而深刻地理解情與景之間的關系,效果要好得多。
課堂教學效率=有效教學時間/實際教學時間×100%
這表明,有效教學時間與實際教學時間之比值越大,教學效率越高;比值越小,教學效率就越低。提高教學效率,就是要提高有效教學時間與實際教學時間的比值。語文教學效率包括知識的數量、能力的訓練、思想教育的效果等。決定教學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學生因素、教材因素、教法因素等,但教師因素是影響教學效率的主要因素,因為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
一、人格與效率
人格即指人的氣質、性格、能力等特征,也是人的道德品質的體現。馮友蘭先生在《新原人》中曾說:“人生有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人境界?!碑斀裆鐣刑幵谧匀痪辰?、功利境界的人最多,進入道德境界的人少一些,進入天人境界的更少。我覺得合格的教師至少應該是道德境界中的人。試想一下,一個思想道德低劣,在利益面前斤斤計較,在上級面前卑躬屈膝,在有權勢的家長面前唯唯諾諾,在出身低微的家長面前頤指氣使,能不引起學生的反感么?教師沒有事業心,不注意尊重學生,即使他的業務水平再高,學生也會對他產生一種排斥力,不愿意上他的語文課。在這種情況下,教學效率從何談起?正如美國教育家林格倫在《課堂教育心理學》中所說:“當他的老師對待所教的學科馬虎了事,毫無熱情并且沒有生氣,那么他的學生也很少和很不會積極熱情學習這門學科?!毕喾?,如果一個教師在邪惡面前不怯懦、在困難面前不低頭,正直善良,同情弱者,扶持落后者,關心上進者;永遠擁有一顆火熱、誠摯的童心,永遠保有一雙公正、誠實的眼睛;永遠操有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語言;永遠想著帶給學生新鮮圣潔的思想。那么學生就會對你產生信賴感、親切感,深深地被你的魅力所吸引,學生就會對你所教的語文感興趣。我國古代有“親其師,方能信其道”之說,用人格力量征服學生,我們稱之為“人格效應”。有了“人格效應”,教學效率肯定會提高。
教師的人格美還表現在教師的服飾穿戴一舉一動上,因為教師的服飾也是他的生活觀、審美能力人格化的體現。不修邊幅,拖沓粗俗,或擺闊顯富,珠光寶氣,都不能讓學生賞心悅目,自然影響教學效率。
那么,一個語文教師的高尚人格從哪里來的?它來自教師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熱愛,來自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來自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刻理解,來自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和對假惡丑的切齒痛恨,來自深刻的人道主義思想和寬闊博大的胸懷,來自對教材透徹而正確的認識,來自和學生共同奮斗的內在需要。
古人云“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注意教師的人格作用。教師的人格就是教師的一切。由此可見,加強修養,提高人格力量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關鍵一著。
二、思想與效率
語文屬于人文學科,人文學科是反映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的科學,它“除了能給人以知識、能力和智力外,還具有思想教育、情感熏陶、道德感染、培養性格、意志和審美觀念等功能”。(引自黃品泉《試論錢夢龍的“人格總體論”及語文教學觀》一文。見1990年第6期《語文教學論壇》)同時,語文學科又是一門工具性、思想性、實踐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這些性質與特征,便“決定了語文教學目標的多元化,不僅有知識、能力、智力方面的目標,而且還有認識、教育、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目標?!保ǔ鎏幫希┻@就是說,語文教育的整體目標,不僅在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素養,而且還在于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要想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思想水平。
教師的思想魅力來自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同時也與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關。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經常學習哲學,關心時事,思想敏銳,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具有深邃的哲理。當一名教師擺脫了“匠人”的呆氣,愿意向學生說心里話,愿意與學生交流思想,當學生發現了教師的實事求是的精神,體會到老師的思想活力,教師的點撥彌補了自己的思想和知識的缺陷時,他就會不由自主地由迷戀教師的講課而喜歡上這門課,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轉貼于
事實上,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歷久不衰的佳作,感染力強,容易吸引學生,為什么學生還會感到語文課枯燥無味呢?有些小說,為什么學生課下初讀時興味盎然,而在課堂上經老師講解后反而興味索然呢?除了與教師陳舊的教學模式有關外,還有一點,就是某些教師的思想觀點過于保守,照搬教學參考書,人云亦云,沒有主見。如學習《故鄉》,在分析了閏土的種種不幸之后,一定要冠以這“正是揭示了的不徹底性,揭示了當時社會的弊端”的中心(人教版教參云),將一個活生生的閏土貼上歷史標簽。其實,在文中,作者又何嘗沒有對“我”與閏土之間的隔膜的悲哀情感呢?由此可見,教師缺乏思想的深度,唯上唯書,怎能使學生情緒高漲,提高教學效率呢?
再者,我們必須跟上時展的步伐,必須清醒地看到,在我們所處的歷史時期,新技術革命的浪潮滾滾而來,舊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和教育體制正受到猛烈的沖擊,社會變革的范圍之廣泛,內容之深刻、速度之迅猛都是前所未有的;隨著電子計算機的廣泛運用,科學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我們若思想僵化,這必然會引起學生的反感。
三、技藝與效率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保ā肚f子》)一個教師的知識儲備不足,教學中必然捉襟見肘。一個業務水平很高的教師是非常受學生的歡迎的,甚至成為學生崇拜的偶像。這種崇拜可以變成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
語文教師必然具有較強的朗讀能力,無論什么文體,語文教師讀起來,應是字正腔圓,優美動聽。
語文教師要有豐富的詞匯量,與其他學科的教師相比,語文教師應該是一本“活字典”。
語文教師要有過硬的背功。語文教師的厚積,應包括背誦大量的文章。背誦課文令學生頭疼,如果老師常常出口成章,名篇佳段不離口,學生除了佩服老師的文學功底外,主動背誦,欲與老師比高低,展示自己才華的心情就難以按捺了。教師若有學者的風范,學生就會如飛蝶戀花般地崇拜老師,崇拜知識。
語文教師必須能寫一手好字,尤其是粉筆字。字要寫得端莊大方,筆順要正確,你要求學生有一個眉清目秀的作文本面,可自己的板書龍飛鳳舞,雜亂無章,你哪里還有說服力呢?
語文教師還必須加強文學藝術修養。文學藝術修養體現在教學中,實際上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拔馁F獨創”,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感受藝術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得到藝術的熏陶和教育。例如教《荷花月色》這篇課文,若逐段講析,肢解課文,必然使學生感到枯燥,這就需要教者從藝術的角度去發掘。若注重朗讀、設置情境,讓學生去體會作者在文中流露的那種“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從而深刻地理解情與景之間的關系,效果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