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52:40
序論:在您撰寫內科護理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68份,回收168份,問卷回收率為100.0%。168例患者對內科護理工作滿意137例(81.5%),不滿意31例(18.5%)。對護理工作不滿意患者的原因展開進一步分析,發現主要原因為護理人員缺少有效溝通技巧10例(犯.3%),護理技術不足5例(16.1%),服務態度不良5例(16.1%),偶有護理差錯4例(1.29%),醫療費用高4例(12.9%)及患者與家屬自身因素3例(9.7%)。
2討論
2.1提升護理人員業務素質
在社區內科護理中,部分護理人員存在護理技能不足、服務態度不良等問題,有些護理人員在日常工作中缺少應有的責任心;因此,應對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予以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對護理人員基本的業務能力與理論知識加強培訓,大力宣傳“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重視加強護理人員的溝通能力,定時開展溝通技能培訓,促使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有效溝通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同時護理人員應主動進行自我約束與自我剖析,做到換位思考,充分為患者考慮。
2.2加強護患溝通
現階段患者及家屬的法律意識、自我保護意識不斷提高,在治療過程遇到不理解的問題時常有強烈的求真欲望。因其缺少醫療護理相關知識,若治療結果未達到患者的預期效果,患者及家屬易懷疑護理人員或對其進行指責,因此,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在治療前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治療目的、可取得的效果及可能出現的其他情況,使患者及其家屬有充分的思想準備。.33公開收費標準本次調查顯示,醫療費用問題是患者對社區內科護理不滿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護理人員應在其入院時首先說明大概費用,使患者及家屬對收費標準有明確的概念,在患者住院期間及時為其提供詳細的治療費用明細表。新儀器、新藥品與新技術的使用可發揮更為明顯的治療效果,同時也會給患者家庭造成更大的經濟負擔,易導致其心態失衡,護理人員應為患者詳細說明治療中可能出現的情況。若治療中需要使用貴重藥物,應提前告知患者及家屬,有疑問時給予明確、耐心的解釋。
3結語
1.1物理性危險因素針刺傷
針刺傷與銳器傷已成為臨床護理人員主要的職業傷害。內科護理人員職業感染的危險性是普通人群的20倍,并且85%歸因于針刺傷。
1.2化學性危害因素消毒劑
一些高效消毒滅菌劑對人體的呼吸道、皮膚、眼睛等都有一定的影響。長期接觸會引起結膜炎、咽喉炎和支氣管炎反應性疾病??諝庵泄脑试S含量如果超標、就會引起頭痛及口腔黏膜發生炎癥;甲醛溶液,甲醛滅菌法是臨床上用于防止院內消毒,此法對預防細菌和病毒的感染效果好。但是甲醛對眼球和呼吸道黏膜有很強的刺激作用,直接危害醫護人員的健康。
1.3生物性危害因素
醫院內各種細菌、病毒可在空氣中形成溶膠,造成污染并難以控制,特別是護理人員呼吸道感染的機會明顯增加。護理人員會不可避免地經常接觸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增加了感染機會。
1.4護士的責任心缺失
不執行醫院的規章制度,交接換班對接不認真查對醫囑。護士不及時學習掌握新技術和新護理方法,無法熟練使用各種急救搶救儀器。溝通質量欠佳,無法與病人及其家屬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護理工作中的法律意識薄弱。由于護理人員嚴重缺少,很多人往往處于疲憊狀態下工作,導致自身預防保護的意識不夠強。還有的護理人員性格急躁、粗心大意。也有的是缺乏經驗的護理人員容易違反防銳器損傷的規范程序,從而增加受傷機會醫療器械風險。
1.5環境風險護理工作突發事件多
壓力大,長期得不到宣泄,極易出現抵抗力下降,加之一些患者情緒不穩定,容易對護理人員的言行產生誤解,與護理人員易引起爭端,遭到辱罵,因為人身安全受到威脅,醫護人員就會產生恐懼、焦慮等心理。還有的醫院由于床位間距小和醫療器械配備不足,使得護士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也容易使護理人員在緊張的工作,以此醫院要完善職業風險管理制度,努力把護理危險因素的發生率降到最低。護患之間是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的關系,如病人靜脈注射時沒有“一針見血”,病人認為護士技術差,心中不悅產生護患矛盾,同時也會因為患者的不配合而發生針刺事件。特別是手術后并發癥也較多,患者的病情一旦加重,家屬往往會遷怒于護士,患者投訴加劇了醫護人員的工作負荷,增強了他們的工作強度和心理壓力。
2內科護理防護危害因素的措施
2.1防護物理性危害因素的措施
做好急救物品的應用與管理。搶救藥品要做到數量定量、根據物品的使用情況建立設備保養記錄。各種新設備、新儀器啟用前先對使用人員進行培訓,保證每位護理人員都能正確操作儀器,防止醫療護理事故的發生。充分認識針刺傷的危害性,工作中要嚴格管理各種銳器,做到有效預防,做好標準預防知識的學習,提高預防的自覺性。如果發生銳器傷應立即盡可能擠出傷口處的血液,用流動水進行沖洗。盡可能的回避跟中輻射,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過量輻射。
2.2防護化學性危害因素的措施
首先是掌握化學消毒劑的性能。掌握化學藥品的功效及濃度,取放物品時要戴口罩,眼鏡,防止與藥品避免直接接觸。若不慎將消毒液濺入眼內或皮膚,要用清水反復沖洗,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害。工作中護士應戴手套,防止用手直接接觸汞;應保持地面,墻壁保持光潔,醫院要對醫務人員進行體內汞蓄積量的定期測定。
2.3生物危險因素的防護
操作中盡量減少與患者血液、體液的接觸,嚴格遵守并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工作中養成操作后及時洗手的良好習慣,使用速效洗手液可減少疾病和微生物的傳播,同時還要加強預防接種,防患于未然。
2.4提高護理人員個人能力
首先要加強護士基本功訓練,靜脈穿刺要提高準確率,這樣能起到減少自身感染的作用。其次是培養抗壓能力。提高自我護理技術,不斷學習新的護理知識、技能來提高自身業務素質,練就良好的服務態度和恰當運用溝通技巧,從根本上減少風險的發生。防范護理要從提高法律意識入手,全面學習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充分認識到執行法律、法規的重要性。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加強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增強護理人員防范護理風險的意識和能力。
3結論
1.1基本資料選取
我院2012年7月~2014年3月期間收治的80例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36例;患者的的平均年齡為(47.9±13.5)歲,患者多為支氣管擴張、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或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將這80例患者,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將患者平均分成觀察組(n=40)和對照組(n=40)。兩組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和病情病因等基本資料上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按照呼吸內科的護理要求并綜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患者常規基礎護理;觀察組患者,除了基礎護理以外,還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方法為:(1)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密切的追蹤和監察,工作的重點為呼吸頻率和深度,對患者可能出現的比如咳痰、咳血等癥狀做好詳細的監察和記錄;(2)保證患者呼吸順暢,及時清理患者的呼吸道;(3)根據患者病情的變化和過敏藥史,合理用藥;(4)進行必要的心理健康輔導,保證患者能夠積極配合院方的治療;(5)環境護理: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對于環境的要求相比之下要高于其他疾病患者,具體應該在日常中定期為患者清理病房,對病房進行全面的消毒,保證房間的通風換氣以及溫度和濕度的控制。
1.3療效判定標準治療
效果分為四個等級:(1)痊愈:病情得到遏制,患者開始恢復;(2)好轉:患者在接受系統的治療和護理后,病情有了明顯的減輕;(3)未好轉:治療前后,患者的病情沒有明顯的變化,且有加重的跡象;(4)死亡。
1.4統計學方法運用
SPSS.17.0統計軟件加以分析,使用(x±s)表示本實驗的計量資料,并應用配對t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結果根據我院的研究治療,80例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在接受不同的護理之后,有40例患者痊愈,25例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轉,13例患者的病情無好轉跡象,2例患者死亡。
2.討論
隨著醫學水平的整體發展和模式的轉變,最大程度的提高藥物治療的效果并改善患者護理干預的模式已經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認同。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受疾病及自身身體情況的影響,普遍存在反應能力和活動能力下降等情況,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水平,以外事故的發生幾率較之常人或其他疾病的患者也有比較明顯的增加。
1心理護理組呼吸
內科重癥患者,往往是年齡較大的老者,我院的研究中有很多這樣的患者由于病情加重,生活自理情況就受到了影響,如果在護理過程中沒有有效的進行心理疏導很容易產生抑郁、焦躁、偏激等負面情緒。心理護理是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的精神支持和心理溝通,這對于患者的恢復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雖然相對的來看,心理護理的效果不及機械護理。但是,我認為不管用什么樣的方法,都應該在其中加入對患者的心理疏導,給予患者信心和良好的治療氛圍,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2環境護理
前文已經提到了,呼吸道疾病相比于其他疾病來說,具有一定的傳染性,有可能會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環境護理就是要保證患者有一個良好的治療和恢復的環境。
3.總結
工作過程教學模式是對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的發展,目前已經在國際教育界廣泛地應用。通過工作過程模式的教學,不僅使得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更加扎實,還使得學生盡早熟悉實際工作過程,可以說工作過程模式的教學已經成為我國職業教育中的熱點教學模式。內科護理是高職護理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對護理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提供優質的內科護理服務就要從發病機理、病因以及臨床表現等多個方面進行分析,找出護理問題,實施護理措施,對病人實施個性化的護理服務。這不僅要求護理人員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還要具備極強的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高職內科護理課程的教學中通過工作過程教學模式的應用,可以培養學生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幫助學生提高護理實踐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
二、工作過程模式在高職內科護理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高職內科護理課程工作過程模式的教學要以護理崗位任務為目標,這樣才符合我國職業教育的根本目的和職業教育自身的實際需求,所以說工作過程模式的教學是以護理專業學生的職業需要為基礎而制定的一種教學模式。
1.教學目標的制定要符合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高職護理專業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不但要保證教學目標的詳細化,而且要保證以護理工作的實際需要為基礎。內科護理課程,要根據病人入院護理、住院護理以及出院護理護士所要進行的各項護理工作對教學目標進行制定。
2.要根據工作過程教學模式的需要提供教學條件。為了更好地實現工作過程模式教學,必須改善學生的學習條件,建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體化教室。在教室中配置病床以及各類護理工作所需要的儀器設備,通過分組教學的方式方便學生之間進行問題討論和模擬。這樣在課堂上不但能夠進行傳統的理論知識的教學,還便于學生的模擬實踐學習。
3.在工作過程模擬教學的基礎上改進教學方法。高職內科護理課程中入院護理主要培養的是學生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及各項檢查情況去對患者進行評估的能力。上課時可以用典型的情景案例以及PBL教學方法等去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為學生劃分討論小組,要求小組內部討論患者的發病原因以及臨床表現等。通過患者入院護理階段的護理內容以及注意事項等方面的討論,能夠使得學生構建系統的護理知識,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工作過程教學模式的學習。住院護理教學中要為學生設置真實的病例護理任務,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模擬教學。這樣就能夠在模擬的工作場景中對學生進行專業訓練,有助于學生對專業技能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而且對于護理專業學生與患者之間交流、溝通能力的提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高職內科護理課程中出院護理教學主要涉及的是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和能力。通過這個階段的工作過程模式的教學,能夠有效培養學生與患者之間的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對于提高患者對醫院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十分有幫助。
4.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1)工作過程模式教學的過程。教學過程的制定要根據護理工作的實際內容,主要包括入院護理、住院護理以及出院護理。入院護理教學中首先要給學生一個實際的患者病歷,之后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學生設置一些護理專業方面的問題,如為什么會發生本病,本病會有哪些臨床表現,需要做哪些檢查,如何治療。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制訂合理的護理工作方案,再由教師對學生入院護理中所做出的護理方案以及護理內容等方面進行點評,幫助學生掌握疾病的病因、臨床表現、輔助檢查、治療要點。住院護理的教學中,根據前面的病歷資料,要求同學之間進行住院護理的討論,寫出該病人的護理診斷,提出護理措施,之后再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模擬展示或者播放護理某病人的操作視頻,最后再讓學生進行住院情景的模擬實踐練習。出院護理的教學中主要是針對學生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由同學們分組角色扮演進行模擬操作,一個學生扮演病人詢問,一個學生扮演護士解答。(2)對學生進行模擬實訓。在高職內科護理課程中注重模擬實訓的作用,根據入院護理、住院護理以及出院護理這三個方面的護理內容制定模擬的護理任務,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去制訂任務計劃,之后再由同學之間對既定計劃進行討論。教師要對計劃中的不足之處以及計劃方案的可執行性進行修正和分析,然后組織學生進行模擬實訓,通過學生的角色扮演來實現教學目的。
三、高職內科護理課程工作過程模式教學的創新
1.對教學內容進行工作過程化改革。通過對“內科護理”課程中教學內容的項目化,根據臨床護理實踐的過程分為入院、住院、出院三個階段的護理模塊。在模塊中要對項目進行細化,根據不同疾病患者所需的護理工作要求,讓學生進行模擬護理實踐,從而掌握內科護理的專業知識和能力。
2.對課堂組織進行工作過程化改革。課堂教學中要轉變之前傳統的病因與發病機制、臨床表現等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不同疾病的護理工作任務,模擬病房中的實際護理工作,從而使得高職護理專業的學生通過模擬臨床護理任務來系統化掌握疾病護理的知識與能力。
3.對教學方式進行工作過程化改革。在工作過程模式的教學中,要注重PBL問題式教學方法的使用,通過小組討論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得學生養成一種評判性思維。通過教學模式的改革,將臨床護理實踐中的相關問題與理論知識相結合,能夠極大提高學生對于護理專業的學習興趣。
4.對模擬實踐進行工作過程化改革。在工作過程模式的教學中,加強角色扮演的模擬實踐,將護理課程傳統的教學方式轉變為護理的實際工作過程,這對于護理專業學生工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團隊意識的培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5.對學習環境進行工作過程化改革。在工作過程模式的教學中,將學習環境模擬成醫院病房,學生則以專業護理人員在醫院病房的工作場景進行護理練習。通過學生學習過程中各項工作制度的制定,將學生的學習環境轉變成一個模擬的護理工作場景,有助于學生盡早適應護理工作崗位的需求。高職內科護理課程工作過程模式教學的改革過程中,由于我國傳統的護理專業教學方式根深蒂固,所以起初階段的改革難度是非常大的,單純依靠教學方式的改革是遠遠不夠的,還要依靠教師以及學生思想觀念的轉變,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密切配合去解決工作過程模式教學中的各類問題。在工作過程模式的教學中,教師要加強自身的引導作用,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合理地分組,指導學生完成模擬的工作過程模式的教學任務。由于工作過程模式的教學與我國的應試教育存在矛盾,工作過程模式的教學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工作態度,所以工作過程模式很容易被傳統的考試機制所擊垮。這就需要相關領導部門對工作過程模式的教學方式進行系統化評估,早日實現我國高職內科護理課程工作過程模式教學。
四、結束語
1.1方法兩組入院后根據疾病類型的不同采用消化內科常規治療方法,均由同一組醫護人員實施治療和護理工作,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管理,按照常規診療流程對患者實施護理,觀察組針對消化內科的潛在護理風險,采用風險護理管理,具體內容如下:(1)護理風險因素分析??剖矣勺o士長、專科醫生、病區組長成立護理風險管理小組。小組成員通過對患者開展問卷調查、查閱相關文獻,并結合臨床工作事件,評估消化內科護理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因素,主要有:①部分護士專業知識缺乏,對危急情況、疑難問題的處理能力差。②部分護理人員責任心不強,為降低工作強度而隨意簡化操作流程。③對護理風險的認識不夠,不能及時預見危險,以及對患者的健康知識宣傳不到位。④缺乏與患者之間的溝通技巧,態度冷漠。針對風險因素,制定風險管理措施,并對全科護士進行為期一周的護理風險管理培訓,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牢固樹立“安全第一,質量第一,安全與質量并重”的理念[2],提高護士的風險意識,使護士熟悉、掌握護理計劃以及各項管理措施。(2)風險管理。①加強培訓:教育護理人員保持終身學習的理念,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學習專業護理知識,掌握消化內科常見病、常用藥物等相關知識。日常工作中形成工作資歷老的護理人員帶領年輕的護理人員,對科室護理操作技能進行抽查考核,尤其是新護士和新設備投入使用時,讓大家在考試和比賽中相互學習,不斷提高護理工作能力。加強對危急重癥知識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消化道危急重癥警惕性。為護理人員提供更多參觀和學習的機會,發現疑難病例時組織查房并進行討論[3]。②完善制度:完善科室護理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將護理操作流程匯編成冊,督促護理人員嚴格按照操作流程辦事。制定彈性排班的管理制度,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制定護理工作中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提高護理人員的應變能力。年終將護士在工作中的表現作為評先選優的依據。③強化健康宣教:制定消化內科常見疾病診療宣傳手冊,根據手冊內容向患者介紹疾病的醫學知識,包括誘因、臨床表現、常用藥物、預后、不當飲食方式、精神緊張及吸煙等因素與疾病關系。加強常用藥物使用的宣教,包括藥物的作用、用量、用法、注意事項等,強調遵醫囑服藥的重要性,及時告知患者和家屬藥物不良反應,征求其用藥意見,并向患者講解日常生活中的消化道保健方法。④提高溝通技巧:鼓勵護理人員加強自身修養,言行舉止要端莊,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要把患者和家屬放在首位,對待患者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通過組織溝通能力研討會[4],掌握溝通技巧,多采用撫觸、手勢、口形、表情、眼神、肢體動作等非語言形式進行溝通。加強護理人員職業道德教育,改善服務態度,對待患者文明禮貌,語言親切,多關心、理解患者,對于一些治療方案等要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對于比較重要的通知要進行相關記錄。
1.2效應指標與評價標準(1)護理不安全事件:對患者住院期間的危重疾病監護不周、藥品應用錯誤、病情觀察不詳以及意外墜床和跌傷的發生情況進行記錄。(2)護理質量:包括護理的熟練程度、護士的責任心、溝通能力、主動服務性、應急能力和護理書寫的規范性六個方面的內容,均采取百分制,讓患者根據護士的表現進行打分。(3)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行設計的住院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評價。該問卷共包括住院環境、健康教育、治療性操作、心理護理和服務態度五個方面,每個方面分為滿意和不滿意。由專業人員指導患者于出院前1天進行填寫,采用無記名的方式。
1.3統計學處理數據的錄入與分析采用SPSS15.0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χ±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或χ2檢驗,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不安全事件、患者認可度比較觀察組患者的病情觀察不詳、藥物應用錯誤、意外墜床和跌倒等護理不安全事件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的認可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護理質量比較觀察組護士的溝通能力、操作技術熟練程度、護理責任心等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患者在健康教育、治療性操作、禮儀服務等方面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護理是一項知識密集、技術優良、充滿專業技術性的工作。護理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著患者是否能夠康復出院和醫院的信譽。近年來,隨著患者及家屬維權意識和健康意識的逐漸增強,在診療活動中對護理人員的技術水平、職業道德、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理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節發生問題都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時也會給護理人員和醫院帶來經濟及法律方面的風險。臨床護理的質量與組織管理體系有著密切的關系。管理能力在21世紀被譽為重要的功能之一,在消化內科這樣特殊的醫療環境中,管理顯得尤為重要。有效的護理管理對于提高護理水平和效率、降低醫療成本、減少護理風險具有積極意義。
風險管理是對風險進行預見、發現和評價,并尋找其對策的管理科學。在20世紀80年代,歐美的管理者將風險管理引入醫院管理中,在提升醫療護理質量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報道認為,風險管理的目的在于降低護理不安全事件的發生,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減少患者不必要的身體和經濟方面的損失,最終提升護理質量,改善患者的滿意度。覃文嫻對584例消化內科患者的護理風險因素進行分析,采取相應的護理管理措施,結果發現,護理干預后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有了顯著性的下降。本研究觀察發現,對消化內科實施護理風險管理能顯著減少護理不安全事件的發生,提高護理質量,以及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認可度,且顯著優于常規護理管理(P<0.05)。這主要是由于風險管理的實施,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提高了護士的風險意識和護理技能,能及時發現和評價護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升服務能力,從上至下、由點到面地全面覆蓋了護理過程中可能的潛在風險,從而采取積極、科學的管理措施將風險降至最低。同時,加強護患溝通,也可有效避免護患糾紛的發生。
護士從事著高風險、高壓力、高強度的工作,內科護士所面對的都是長期患病的患者,工作中經常面臨各種危機,突發及多變的情況涉及到護士與患者、家屬、醫生及其他護士等。面對日益增多的壓力源,她們十分渴望得到心理上的支持。而護生做為護士的前身,在實習的過程中能否承受住各種壓力,并順利的走上工作崗位,為醫護一線輸送新鮮的血液和補充優秀的人才,是對醫護工作的一個支撐,同時,也是對醫護教育的一個考驗,更是對護生的一次自我挑戰。本文能過對護生在內科實習的壓力源和壓力進行辯別探討,以期對護生以及醫護工作提供一些基礎的理論支持。
2.相關理論分析
2.1相關概念
2.1.1壓力源
是指醫護人員在接診、施救過程中應對偶發的特殊情況而產生的心理障礙,泛指醫護人員應對病危病人及患者病情突然惡化及至死亡的心理應對,并由此對醫護人員心理產生的抵觸及排斥。
2.2遇到的壓力因素
2.2.1緊急的工作性質
醫護臨床工作性質所接觸的病患狀況不一而足,無法預知和不可逆料性極強,因此,醫護人員必須及時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依據病情變化做出應反映和采取具體措施,以能滿足患者的需要為目的,緊急的工作性質給醫護人員造成了較大工作壓力。
2.2.2醫患的目標取向
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和進步,人們對醫療技術的依賴程度以及對挽救病患的期待程度有所增長,與此同時,病患的患病原因和患病性質也隨之變化且呈增長趨勢,醫護與病患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醫患之間的目標取向不同,往使患者及其家屬遷怒于醫護人員,這對醫護人員也造成了較大的工作壓力。
2.2.3差異的病患狀況
護士所要面對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救治,而是情況各異的患者,患者中有的飽受疾病折磨,有的突發危急疾病,他們的心理狀態和教育層次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帶給護士的就是頻繁的應對患者及其家屬憤怒、恐懼、悲傷、喜悅等快速的情緒變化,患者的差異性對護士的心理也能造成直接的壓力。
2.2.4高危的醫護風險
護士不同于其他職業,有緩和的余地,在治病救人的過程中,微末的失誤都可能造成高危的風險,責任完全由護士承擔,護士雖然只是醫生的助手,但患者卻把護士當做救命的直接人,工作的高危性對護士的心理造成了更大的壓力。
2.3壓力綜合表現
由于護理工作任務繁重,技術操作多,責任大,工作不規律等諸多壓力的影響,使護理人員心理狀況不容樂觀。長期過度緊張和高強度壓力使她們對工作產生疲憊感,甚至出現心身耗竭綜合征(burnoutsyndrome,BS),表現為情緒低落、焦慮、煩躁或抑郁不良心理反應。
3.心理素質的培養
有研究表明,住院患者對護士的關愛行為較為不滿意的方面涉及護士的心理素質、情感能力、創造力,以及在工作中表現的主動靈活和獨立性等?;颊叩倪@些憂慮又正是護士心理失衡的具體表現。基于此,對于護生的內科實習壓力源的判別和壓力研究應從壓力因素的成因入手,有針對性的加以解決,幫助護生在內科實習過程中消解心理壓力,培養心理素質。
3.1搭建承受緩臺
所謂的承受緩臺,是指在護生內科實習前留有準備階段,通過全方位的護理理論分析和護理實踐指導,強化護生對護理工作的認知,對復雜的護理工作有一個初步和完整的了解,并預先在思想和心理上產生承受的抗體,提高護理心理障礙的免疫能力。
3.2做到循序漸進
護生實生是學業的規定科目,也是對護生能否適應崗位的一次檢驗,因此,在實習前要充分征求護生的意見,可采取分批次、分層次的操作實踐培訓形式,讓護生循序的進入實習場景,接受實習內容,并在護生間適時開展討論和座談活動,分批次的組織護生對護生進行指導和幫教,最終實現全體護生實習科目的完成。
3.3加強后續疏導
護生實習過程是一個認知的過程,也是一個適應的過程,因此,要對護生的實習心得和體會以及產生的心理障礙加強后續的疏導,幫助他們做好實習過程中的心理壓力化解工作,不能讓護生無止境的承受超負荷的壓力,而打消他們承受的信心。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間收治的老年失眠患者40例,隨機地劃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20例。對照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65-91歲,平均年齡(75.3±2.6)歲;病程4-36個月,平均病程(15.8±2.3)個月。觀察組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66-89歲,平均年齡(74.8±2.7)歲;病程5-34個月,平均病程(15.5±2.7)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對比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以P>0.05有可比性。
1.2中醫內科護理干預方法對照組行常規護理療法,護士系統向患者宣講睡眠衛生的基本常識,在條件許可的情形下,讓患者做一些睡前運動,例如,太極、散步等,幫助改善睡眠質量,鼓勵患者有規律的作息,科學制定作息時間表,逐步形成按時休息的良好生活習慣。觀察組患者行中醫內科護理干預法,具體如下:
1.2.1針灸護理針灸護理有助于提高老年失眠患者大腦皮質平衡的恢復進度,實施針灸的具體穴位包含:內關穴、三陰交穴及神門穴等。耳穴貼壓能起到鎮靜安神的效果,對大腦皮層的興奮產生調節或抑制的作用;采用朱砂外敷涌泉穴的方法,促使心腎相交,達到水火相濟,幫助患者盡快進入睡眠狀態。
1.2.2按摩護理臨床研究證明,過度疲勞無助于睡眠,老年人由于體能下降,新陳代謝相對遲緩,通過實施按摩護理干預,可加快血液循環速度,維持陰陽平衡,防范失眠。針對肝郁化火的老年患者而言,護士每日要對患者的天庭、印堂、耳廓背溝及太陽穴進行按摩,30-50次/d,運用自己的手心對患者足心的涌泉穴進行按摩,100次/d。針對痰熱內擾的失眠患者,護士要對其中脘、足三里及合谷展開按摩,80-100次/d。
1.2.3飲食干預著名中醫論著《素問》中曾報道患者如若腸胃不適,則會無法安寢。因此,護士要特別關注患者的飲食狀況,特別是睡前忌咖啡、濃茶與烈酒,遠離香煙,可用熱牛奶代替?;颊咂剿仫嬍骋郧宓瓰橹?切不可選用油膩、辛辣或有刺激性的食物。平日少吃多餐,晚餐攝入量不能過多,多吃玉米、水果及海帶等食物,也可把10-24粒酸棗仁炒熟,研成粉末在睡前沖服。
1.2.4心理干預觀察組20例患者中,平均病程為(15.5±2.7)個月,治療時間較為長久,因身體及病癥的關系,患者亟需醫護人員的關懷與照料。老年失眠病人,其心理相對脆弱敏感,當家屬出于工作和家庭等原因無法在旁陪伴時,會加劇患者焦慮、抑郁及煩悶的心理癥狀,對今后的生活及病癥治療產生不良心理影響。為此,護士要對患者開展一對一的溝通與交流,仔細傾聽患者對疾病的訴說,密切關注日常患者情緒的變化,實施有效的心理疏導,鼓勵患者重塑自信樂觀的心態,對于患者在護理中遇到的難題及時給予細致的解答,使其以開朗的心態面對生活,減少患者的寂寞感,最終使老年失眠患者消除各種心理癥狀。
1.3護理效果判定標準實施護理干預后,分別對兩組患者運用阿森斯失眠量表評分。其中,<4分為失眠消退;4-6分為疑似失眠;>6分為失眠;患者失眠程度與評分高低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失眠出現率=(≥4分的例數)/本組例數*100%。
1.4統計學分析運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完成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經t經驗,計數資料經X2檢驗,以P<0.05表明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施護理干預后,對照組患者中,<4分者8例(40.0%),4-6分者3例(15.0%),>6分者9例(45.0%),失眠出現率為75.0%;觀察組患者中,<4分者14例(70.0%),4-6分者4例(20.0%),>6分者2例(10.0%),失眠出現率為30.0%。觀察組的失眠出現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3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