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52:34
序論:在您撰寫繼續教育發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知識經濟社會的特點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密集的智力資源為基礎的經濟。它的特點是以信息的生產和利用為核心,以人力資本和技術為動力,以高技術和服務產業為支柱,以強大的系統化、高新化、高效化的科學研究體系為后盾,以追求知識價值不斷更新為目標。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智能將成為生產要素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成為一種無形的資本。
2知識經濟社會繼續教育的主體地位
不同的經濟時代總是伴隨著不同的教育形態,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的加速與信息的爆炸性的發展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這一時代任何教育機構或教育形式都不可能一次性地解決終身教育問題,終身學習和終身教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知識經濟揭示了教育與經濟這一比以往任何時代都具有更為緊密的聯系,突出地顯示出教育的經濟價值。知識經濟所依賴的智力資本是凝結在勞動者身上的知識、技能及其表現出來的生產能力。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創造性人才的培養、知識創造和創新能力的開發,主要依賴教育。教育是生產、積累、傳播、使用知識的主要手段,也是知識向經濟過程融合和轉化的橋梁和紐帶,知識經濟必須以教育發展為基礎、為后盾、為保證、為動力。教育是知識經濟競爭的基點,誰抓住了教育誰就抓住了知識經濟競爭中制勝的根本。
3知識經濟推動繼續教育的發展
知識經濟的到來將引起生產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革,也將導致社會各個方面發生相應的變革,這種變革將給繼續教育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為繼續教育的發展帶來強勁的動力,主要表現在:
(1)人力資源開發在知識經濟社會中,知識——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的占有量是決定經濟增長?,F代社會的競爭能力主要轉移到三種能力競爭上:即獲得知識的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知識的能力。當今社會,只有擁有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智能人才,各種經濟資源才能得到有效的深層次的開發和利用,從而發揮出更大的效益。
(2)調整勞動力結構。知識經濟的興起標志著社會生產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產業結構也將進行大調整,勞動密集型產業將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導致社會勞動生產力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簡單勞動將被復雜勞動取代,知識型勞動者將成為社會勞動力的主體。這種變化意味著絕大多數國民必須適應知識勞動的要求,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在社會勞動力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的形勢下,傳統的一般勞動者將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臨下崗轉崗的危險。
(3)迎接知識爆炸的挑戰。知識社會的特征是知識生產快速,形成知識的爆炸以及知識壽命的縮短。隨著知識產業的迅速發展,科學技術的成果日新月異,新的知識不斷涌現,知識更新周期加快,新知識將產生新的產業和職業。一方面,新產業不斷出現、發展、壯大;另一方面,傳統產業逐漸發展、轉移、異化,甚至消失。許多新興職業、交叉職業對勞動者的技能要求比較高,許多老的職業將被淘汰,即便是一時還保留的職業,也可能由于新科學技術的不斷注入,要求專業人員和技術工人掌握新的技能。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機器設備陳舊,周期愈來愈短,產品不斷推陳出新,與產品換代加速相對應的是職業的更替。
(4)適應社會變革的要求。知識經濟對社會的影響是全面的,不僅觸及生產方式,還包括價值觀念、消費觀念、生活方式、分配方式等,人們的社會生活將發生深刻的變化。在主要以知識創新為中心的知識產業背景下,絕大多數人從事智力勞動,其消費將由物質性消費為主轉向以知識消費為主,社會分配轉向基于知識的占有程度的分配,智力勞動將是絕大多數人謀生的手段,知識的占有量將是人們富裕程度的標準。同時,知識不僅給個人帶來挑戰,它也給人們帶來生活、工作、消費等方面上的享受和樂趣。4知識經濟時代繼續教育的發展方向
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的教育也必將隨著社會變革產生一次革命性的變化。社會對繼續教育產生了巨大需求的同時也對繼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滿足知識經濟社會對人才的特殊要求,繼續教育應該不斷創新和加快發展。
4.1樹立素質教育的教育目標觀
在知識經濟時代,經濟動力的創新化、資產投入無形化、經濟決策知識化、經營活動國際化、科技發展高新化等要求決定了繼續教育必須樹立以學會認知、做事、合作和生存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的教育目標觀。知識經濟的發展依賴于知識創新,勞動者只有以良好的整體素質為依托,才能不斷釋放自己的潛能,迸發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信息時代,知識是成指數級速度增長和積累的,知識的保鮮期越來越短,每個人都要不斷的接受新知識,包括知識的傳授者。而社會實踐是具體的,各有自身的特點和差異,我們要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4.2樹立通才教育的教育內容觀
知識經濟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綜合化、整體化,而知識的綜合和集成最能反映這一特征。在信息產業中,許多產品都是集各門學科的知識于一身而獲得的成果,在科學研究領域,綜合性的探索將成為主要方向,在技術領域,更多的將是科學與技術的綜合或技術與技術的綜合。知識經濟社會最需要和最受歡迎的是集科技,文學,經貿,外語等知識于一體的通才?!皼]有綜合化就不會產生偉大的文化和偉大的人物?!敝R經濟時代,繼續教育應該樹立通才教育的內容觀,寬廣的知識不僅可以使人從容應對復雜的問題,而且還可以開闊人的視野,啟迪人的智慧。通才教育的有效途徑就是在教育內容上加強基礎知識的鋪墊,避免過分專業化,尤其加強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整合,注重文理科知識的相互滲透與交叉。一方面,人才的成長和素質的提高需要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綜合,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另一方面,在知識經濟社會,一個人只有既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又具有雄厚的文化底蘊,才能具有競爭力,開發復合型人才,是知識經濟時代繼續教育的重要使命。
4.3樹立個性化教育的教育方法觀
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的標志是發展個性。工業社會的特點是標準化,知識社會的特點是個性化、多樣化。個性化教育是指尊重人本身的價值,使人的一切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包括人的興趣、特長、身心健康、創新能力和自我實現。在知識經濟社會中,繼續教育應該遵循個性化的原則,根據受教育者的個性特征和他接受教育的獨特方式而采取相應的教育,因材施教,積極為他們提供參與,表現和創造的機會,提供自我選擇、自我學習、自主創新的條件,調動起每個人所蘊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他們走上一個最能發揮個人創造性和個性才能的人生之路,使社會人力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達到最佳的狀態,推動知識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繼續教育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教育形態,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的今天,繼續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它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起到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在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方面所起到的推動作用,越來越顯現出來。
人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繼續教育給我們教師提供了一個再好不過的平臺了。開始我認為這無非是一些走過場的東西,又會流于形式罷了,應付一下就可以了。后來我覺得并非如此簡單,領導及各部門指導老師都非常重視,于是在客觀條件下,自己也開始轉變認識和態度,把本次培訓作為一件很重要的大事來對待。在幾個月的學習培訓中,本人收獲很多,感觸也頗深。
一、繼續教育讓觀念更新
繼續教育是二十一世紀教育的對在職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水平的一種提升模式。繼續教育更加提醒我們重視素質教育的發展,教育要學校、家庭、社會一起抓。素質教育的根本在于提高學生的素質,提高教學質量。學校以教學為中心,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為已任。
因此,課堂教學的改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實施課堂教學改革,關鍵是教師要更新觀念,轉變教育思想。要提高學生的素質,每一點、每一個環節,都必須要教師正確的示范和引導。那就要首先提高教師的素質,認真學生有關素質教育的理論、學習實施素質教育先進單位的經驗,借鑒和學習先進的教育方法,提高理論水平。教師除相信自己的能力外,還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教好。實施素質教育,教師責任重大,不能旁看等待,先靠上一級,而應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經過幾個月的學習,使我對教學方面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自己還有較多方面有待提高。這學期一開學就認真地參與課堂的教學研究,及時總結自己在教育教學工作的經驗。同時積極同本校其他教師溝通、交流經驗,向他們學習,經常和大家一起備課,討論這堂課該怎樣上才能更好地讓學生接受。來進一步提高自己課堂教育能力和教學質量。
二、繼續教育讓師德更尚
繼續教育要求提高師德素質,立高尚的師德,樹教育新風,熱愛教學工作,熱愛學生。師生之間都應該是平等、互動的。教師和學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識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在教育中教師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學生,要用自己的言語去打動學生,把自己對人或事的真情實感流露出來,以此使師生間產生心靈的共鳴。學生只有感受到教師的善良和真誠愛心,才樂于聽從老師的教誨。古代教育家孔子曰:親其師,信其道。當今教育專家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些都是基于對教育對象本質和特征的科學認識,對未成年人成長規律的揭示。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需要一個很長的周期,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師要抓住機會,適時地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表現給學生,與學生通過交流達到心與心的溝通。教師的語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時又要富有理性。這樣的語言才能讓學生愿意接受,達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話語,滋潤心田。溫暖的話語,可以使學生深深感到教師真誠的關愛,從而拉近師生的距離。教師對學生還要有一種充滿責任感和理智感的愛,這種愛就是嚴格要求,嚴而有度,更要嚴而有理。
三、繼續教育讓經驗更好
(一)天津各類高等繼續教育學歷教育分析
高等繼續教育是天津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繼續教育的重要支柱。按照辦學類型,天津各類高等繼續教育學歷教育主要分為四個部分: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普通高校網絡教育、廣播電視大學遠程開放教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1.天津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構成分析
天津高等學歷繼續教育主要有兩大來源:一是普通高校附設的各種培訓部門,承辦函授、夜大和成人脫產班,以及攻讀在職研究生學位。二是成人高等學校,主要包括職工高等學校、管理干部學院和廣播電視大學。天津高等學歷繼續教育主要依附于正規普通高校。以2011年為例,天津普通高校附設的繼續教育學院以及各種培訓部門的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在校生人數占天津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在校生總數的85%,而成人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數僅占總數的15%。在成人高等院校中,以職工高等學校在校生人數最多,占88.04%。從縱向上看,天津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培養的高等學歷繼續教育人才總體呈下降趨勢,從2007年的97562人下降到2011年的80438人。其中,普通高校和成人高等院校繼續教育總數都有明顯下降,而在職研究生學位的人數持續增長。
2.天津普通高校網絡教育構成分析
1998年,教育部正式批準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浙江大學和湖南大學為國家現代遠程教育第一批試點院校,我國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工作進展順利,特別是教育部辦公廳于2000年7月28日《關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學校建設網絡教育學院開展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工作的幾點意見》之后,發展更為迅猛。至2003年底,試點高校達到68所。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作為天津現代遠程教育試點高校,經過十幾年的試點發展,在軟、硬件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發展,在校生規模也迅速擴大。2007-2011年,天津普通高校網絡教育本??圃谛I掷m穩步增長。2011年比2007年在校生數總數增加了37832人,增長了327.07%。
3.天津廣播電視大學開放教育構成分析
天津廣播電視大學業務上隸屬于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是全國44所省級電大之一,也是天津市唯一一所獨立設置的遠程高等學校。學?,F下轄9個二級學院、17個分校和19個工作站,覆蓋全市18個區縣和主要行業。學校擁有萬兆校園網、廣播、電視、衛星數據廣播接收系統、雙向視頻遠程教學系統,應用基于計算機網絡的電大在線教學平臺、教務平臺和辦公平臺,建有功能完善的遠程教育服務中心,形成“天網地網融合、三級平臺互動”、集網上教學、管理和學習支持服務為一體的現代遠程教育體系。學校辦學規模穩步發展,在校生數持續保持在5萬人。
4.天津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構成分析
1981年7月,我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正式創立,天津成為首批試點城市。截至2010年底,天津共開考自學考試專業159個,其中本科專業84個,??茖I75個,在籍考生達到104萬人,畢業生人數204余萬人,在為天津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持,促進公民素質的提高,促進高等教育的公平,以及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自2009年以來,自學考試年度報考科次出現明顯下滑趨勢,2011年總報考科次僅為2009年的67.26%。
(二)天津高等非學歷繼續教育分析
隨著各類人員學習需求的增長和日益豐富,高校越來越重視非學歷教育的發展。高等學校的非學歷教育包括各種進修、培訓以及研究生班、普通預科、自考助學等類型,內容涉及各類學科進修和各類崗位證書、資格證書培訓以及能力和素質提升的其他培訓。非學歷進修及培訓是天津高等非學歷繼續教育的最主要類型,占全部高等非學歷繼續教育的90%以上。
二、天津高等繼續教育基本格局分析
(一)高等學歷繼續教育規模偏低
天津高等學歷繼續教育作為普通高等教育補償的功能日趨降低。天津高等學歷繼續教育人數規模偏低,相對常住人口比率不足1%,且有明顯下降趨勢,難以滿足天津快速發展、經濟結構升級變遷的需要。
(二)非學歷繼續教育亟待提高
相對于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天津高等非學歷繼續教育還比較薄弱,尚未引起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充分重視,人們對終身教育、學習型社會及繼續教育的認識也還未形成全社會的共識。
(三)遠程教育迅速發展
在高等學歷繼續教育、自學考試出現萎縮的情況下,以天津廣播電視大學為主體,天津大學、南開大學網絡教育為重點,覆蓋全市城鄉,面向成人的現代遠程本、??茖W歷教育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已經成為天津高等繼續教育的主流發展趨勢。從目前天津高等繼續教育的基本格局可以看出,繼續教育仍然是天津教育體系中比較薄弱的一環,還不能適應天津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和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學習需求。因此,天津市各級政府必須把加快發展繼續教育,特別是加快發展高等繼續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推進天津高等繼續教育持續發展,以提升繼續教育服務天津發展戰略的能力。
三、天津高等繼續教育持續發展對策
(一)擴大高等繼續教育規模
2012年,天津常住人口總量1413.15萬人,較上年增加4.32%。其中,外來常住人口總量達392.79萬人,增幅為13.91%,成為拉動全市人口增長的主要動因。16歲及以上外來就業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91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43年。按照國家提高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要求,以及天津常住人口不斷增長的實際情況,必須努力擴大高等繼續教育規模,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推進。第一,積極推進繼續教育辦學機構與政府、國內外企業和社會團體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合作辦學;第二,鼓勵并支持高校申辦網絡教育學院,發展現代網絡教育;第三,實施品牌戰略,拓寬繼續教育特別是非學歷培訓的渠道,提升繼續教育參與率;第四,充分利用高等學校的各種教育資源,提升繼續教育辦學層次。
(二)明確高等繼續教育發展定位
高等繼續教育是天津市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濱海新區建設的重要力量。要切實把加快發展高等繼續教育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進一步明確其發展定位,這是實現天津高等繼續教育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隨著終身教育理念的發展,天津高等繼續教育應逐步轉移到為在職成人提供學歷或非學歷的終身化繼續教育上,積極發展現代遠程教育,探索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各種繼續教育之間的溝通、銜接、融合機制,探索如何面向行業、企業、社會、農村,實現開放式辦學。天津高等繼續教育發展定位應是:穩步發展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大力發展高等非學歷繼續教育,推進網絡教育和遠程開放教育發展,改革完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
(三)創新高等繼續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目前,天津各類高等繼續教育人才培養基本沿襲了校內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缺乏面向成人的,符合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的,具有繼續教育、數字化學習和網絡學習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亟須改革創新。繼續教育要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能力建設為目標,優化人才知識能力結構,深化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改革,創新繼續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上,要樹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辦學理念,突出繼續教育的職業性,培養具有自主學習能力、職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和良好職業道德素養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在課程體系設置上,要以成人學習者的實際需求為中心,適時進行課程的開發和調整,處理好基礎與專業、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使繼續教育課程具有自身的優勢和特色;在教學方法上,要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將現代遠程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模式在繼續教育中加以運用。
(四)建立高等繼續教育管理體制
建立全市高等繼續教育由教育行政部門歸口統一宏觀管理體制。建立天津高等繼續教育指導委員會,指導委員會在天津市教委的領導下,根據國家和天津市關于高等繼續教育工作的方針、政策,對天津高等繼續教育工作進行業務指導、政策咨詢、教學督導、立項研究并協助天津市教委開展相關工作。其主要職責:一是指導天津高等繼續教育教學管理與改革工作;二是為制定天津高等繼續教育工作相關政策提供咨詢;三是參與天津高等繼續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管理水平的檢查與評估;四是通過科研立項等方式推動天津高等繼續教育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除此之外,還應充分發揮學術性社會團體的作用,如天津市終身教育學會、天津市高教學會等,協助市教委做好高等繼續教育的組織與管理工作。(五)實施天津高等繼續教育改革與發展試點項目
1.籌建天津開放大學
2012年7月31日,國家開放大學、北京開放大學、上海開放大學掛牌。以此為起點,全國各省市紛紛將本地開放大學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作為高等教育領域的重大項目加以推動。天津開放大學建設,應在天津廣播電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和開放教育試點的基礎上,在天津大學、南開大學網絡教育資源的支持下,整合全市遠程教育資源,建立天津開放大學,打造天津高等繼續教育的龍頭示范基地。同時,以天津開放大學為基礎,建設天津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為天津繼續教育提供優質的學習支持服務。未來的天津開放大學應是一個開放的新型辦學實體,它將在社區教育、職業教育、農村教育、干部教育等許多領域大顯身手,還將在社會特殊群體的公益性教育上做出積極貢獻。
2.開展天津繼續教育學分銀行試點
建設并實施繼續教育學分銀行制度,為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積累經驗。教育部《關于加快發展繼續教育的若干意見》(征求意見稿)中提出,“要建立各類繼續教育學習成果認證、學分積累和轉換的學分銀行制度,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不同類型繼續教育間的學分積累與轉換工作。選擇有條件的高等學校開展校際間繼續教育溝通銜接的研究與試點”。繼續教育學分銀行制度是在繼續教育范圍內構建并實施的一種學分管理制度。天津的繼續教育學分銀行建設,可以以成人高等院校的學分制改革試點,首先建立區域型的繼續教育學分銀行制度,逐步推廣全市不同類型繼續教育間的學分積累與轉換工作。建立成人高等院校繼續教育學習成果認證委員會,制定統一的學分認證標準以及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保證學分認證、積累和轉換工作的順利進行。
3.建設天津繼續教育數字化資源開放共享平臺
【關鍵詞】繼續教育 戰略目標 發展趨勢 發展政策
1 繼續教育發展重要性
1.1社會發展的需求
科技的不斷進步導致世界格局發生深刻的變化,各個國家的綜合競爭越來越激烈。然而,各個國家之間的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之間的競爭。當前我國處速發展的時期,國家面臨外界各種壓力和挑戰,尤其是我國在“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面臨重大的調整和改革,這些都凸顯了人才的重要性,中國今后要屹立在世界之林而不倒的關鍵就在于人才,而人才的培養關鍵在于教育。
1.2現階段我國教育發展的需要
我國的教育經過近十年的發展表現出以下特點:我國人力資源眾多,但是平均質量不高,我國需要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提高我國教育質量的要求。雖然我國建立各級教育機構,在規模和數量上都有很大的發展,但是教育質量一直是我國眾多教育亟須解決的問題。
1.3我國《教育規劃綱要》的要求
《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我國要發展成學習型的社會,主要包含以下基層含義。第一,形成終身教育體系,繼續教育為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發展繼續教育為社會成員提供更多的學習途徑和渠道;第二,提高國民的繼續教育參與度,要擴大繼續教育的規模讓各個地區和行業的人都能接受繼續教育;第三,建立更為完善的繼續教育制度,通過完善的制度來保障繼續教育健康發展;第四,提高繼續教育的質量,通過不斷完善繼續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建立完善的教育評價體系,建設開放、廣泛的教育平臺,依據社會和個人需求有針對性的安排教育內容,提高繼續教育的教學質量。
2 繼續教育未來發展趨勢
2.1制定完善的教育法律發展引導、促進繼續教育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面臨重大的變化和發展,我國的經濟全球一體化程度不斷提高這位我國繼續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繼續教育在未來要更快更好的發展,必須依靠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規合理的引導,通過教育法律法規完善教育管理體系,讓繼續教育在統一規劃和領導下健康發展。
2.2非學歷教育進一步擴大并成逐漸成為主導地位
依據發達國家繼續發展教育經驗給我們的提示,繼續教育教育的對象需求各不相同,繼續教育必須是不同規格和多層次的多種模形式的發展。繼續教育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期限跟正規的教育不同,繼續教育靈活性更強。國目前教育培訓的辦學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崗前培訓、崗位培訓、專題研討、專業進修、研究生課程進修、訪問學者和科研進修等[1]。繼續教育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必須根據市場的需求來制定,繼續教育才能有生存的空間,這是繼續教育未來發展的重點。
2.3多領域、開放式的合作辦學
首先是多領域的合作辦學,比如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的社會組織合作辦學。企業和學校合作,企業人員進高校進修,企業聘請高校教授講授等方式,促進繼續教育產業化和專業化發展。其次是國際間的繼續教育合作,各個地區的教育組織可以通過人才、技術和信息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共享資源,這是當前國際教育發展的主要特點。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增加為國間繼續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機遇[2]。因此,繼續教育可能早于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走向國際化合作發展。
2.4繼續教育手段多樣化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可能被用于繼續教育領域。當前我國信息高速公路發展迅速以及我國大量的互聯網用戶,為信息技術的使用奠定了基礎。在這基礎上,我國的繼續教育已經先后開始采用錄像、攝像以及計算機技術等多種教育手段,先進教育技術的運用還增加了教育的趣味性,使繼續教育的教育方式更加靈活。
3 繼續教育戰略發展的建議
3.1建立完善的繼續教育制度
首先,是完善相關的法制建設。當前我國繼續教育認可度低,難以認定繼續教育相關人員的責任和義務,相關法律法的建立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保障接受繼續教育人員的權力,并加強對相關從業人員的監督。其次,建立相關質量保障和認證制度。繼續教育機構良莠不齊,因此需要一個具有資格認證標準;建立完善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建立良好的學生評價制度。
3.2利用各級學校的教育資源促進繼續教育發展
一是充分職業教育資源發展繼續教育。職業學??梢愿鶕陨砬闆r適當采用“一校多制”的辦學方式,兩種教育方式同時實施,兩種教育共同發展,充分發揮職業教育資源在人力資源培養的作用。在教育資源缺乏的農村地區則可依托義務教育資源,開辦農民的繼續教育,構建農民繼續教育服務網絡。二是其他層次的學校則應該增強學校教育的靈活性,可通過放寬年齡限制和實行更具彈性的學習制度增加從業人員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將繼續教育內容納入高等教育服務社會的重要指標[3]。
3.3完善繼續教育的培養模式
繼續教育的教育內容應適應社會和個人發展的需求,以提高個人的市場競爭力為核心。繼續教育內容和方法要更具針對性和靈活性。繼續教育要符合學習者的個人需求,專業和課程的設置要貼近社會發展和個人的實際需要,通過設置種類多樣的課程提高學習者的自身能力。不斷采用和優化教學方法,建立有效的學生學習評價體系,提高教育質量;加強企事業單位和各類教育機構的合作,推進繼續教育的發展。將教育的內容結合企業需求,也增加教學實踐機會,讓社會更多的參與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充分利用各種現有資源,最大化利用優質教育資源;改革學歷教育,增加學歷教育的靈活性,讓更多的人接受學歷教育;高職學校招生將繼續教育的學習經歷作為主要的招生重要依據。
3.4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搭建廣闊的教育平臺
將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到繼續教育手段中,構建一個覆蓋面廣的繼續教育平臺。采用信息化技術可以更加優化的整合教育資源,做到教育資源共享。這是我國教育資源短缺下解決教育問題的重要戰略措施。建立網絡公共服務平臺,學生可以通過服務平臺查詢自己所需的學習資源和個人信息,繼續教育機構也能方便的管理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個人信息。
3.5增加繼續教育的投入
要建立一個以國家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機制。根據繼續教育類型的不同,建立不同成本分擔主體的繼續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政府的教育經費投入要向弱勢地區和群體傾斜,適當增加貧困農村地區成人教育經費,保障弱勢群體的繼續教育機會。企事業單位要按照國家的政策適當投入適當資金用于職工的培訓,對積極落實政策的企業給予政策優惠;政府幫助能力差的中小企業進行員工培訓;制定類似正規教育貧困補助政策,制定一定的標準減免個人支付繼續教育的費用。國家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鼓勵、引導社會企業或團體向繼續教育領域提供支持[4]。
4 結語
由于我國經濟實力和我國的教育資源分布不均,政府在繼續教育領域很難有大規模的投入。所以,我國繼續教育要發展必須要立足前我國現有的教育資源,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建立覆蓋貧困農村地區的繼續教育平臺,實現教育資源的跨地區共享,充分優化資源利用;接受繼續教育的企業和個人在堅持“誰受益,誰支付”的原則下,國家適當給予幫助。只有這樣,我國繼續教育才能持續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嚴繼昌.實現我國繼續教育發展戰略目標的八點建設性意見[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1,05(12):3-8.
[2]第六戰略專題調研組,郝克明,張力.繼續教育發展戰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0,07(05):31-38.
特崗教師在改善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結構中的作用已逐步顯現,但其面臨的一些問題亦不容忽視,尤其是在專業發展方面。調查顯示,特崗教師在專業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專業發展機會較少、條件較差、方式單一,身心疲憊、對未來感到茫然者比例較大,男教師參與專業發展活動的主動性較女教師低。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既有政策方面的,亦有學校方面的,更有特崗教師自身方面的。應針對這些問題,考慮其致因,進一步完善“特崗計劃”,為特崗教師創造良好的專業發展環境,具體措施有:加強管理,建立特崗教師培訓專項經費制度;重視發揮校本教研和現代遠程教育的作用;調整培訓內容,增強特崗教師繼續教育的實效性;重視主觀能動性,培育特崗教師的自主專業發展意識和能力;引導特崗教師掌握生涯管理策略,幫助其進行自我設計。
關鍵詞:
特崗教師;專業發展;繼續教育
特崗教師的專業發展關系到特崗教師的專業成長和“特崗計劃”的有效實施。對特崗教師的專業發展問題進行探討,有助于教育行政部門及相關部門進一步完善“特崗計劃”,真正實現“特崗計劃”改善農村義務教育師資、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實現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之目標。
一、“特崗計劃”是實施“均衡普九”戰略的可行方案
特崗教師是“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特設崗位教師”的簡稱,是從大學畢業生中經過選拔,為改善西部、邊遠貧困地區農村學校的師資隊伍,服務期限為3年的教師。特崗教師主要在縣以下的鄉鎮和村落學校任教,教育對象大部分是來自農村的少年兒童,故其身份可歸入農村教師。
1.“特崗計劃”是補充農村師資隊伍的重要舉措
農村師資隊伍素質偏低問題長期以來嚴重制約著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是制約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的重要因素之一。為解決這一問題,實施“均衡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戰略,2006年我國開始實施“特崗計劃”,即“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該計劃為期五年,主要內容是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兩基”攻堅縣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任教。2009年,隨著“均衡普九”的初見成效,該計劃實施范圍擴大,中西部地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開始參與該計劃的實施。2012,依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計劃”的精神,教育部發出繼續實施特崗教師計劃的通知,旨在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到農村學校任教,均衡基礎教育資源,鞏固“均衡普九”成果,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特崗計劃”在建設農村教師隊伍、提高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的相關政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12年教育部關于深入實施“特崗計劃”的通知中明確指出:“特崗計劃”的實施年限延長,并同教育部部屬師范院校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以及各類“國培計劃項目”一起,成為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素質、全面提高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
2.特崗教師是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的重要力量
義務教育水映著社會發展的水平。自實施義務教育以來我國義務教育的普及有了重大進展,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其中城鄉發展不均衡是普及義務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我國城鄉義務教育在許多方面存在的差距集中體現為教育質量的差距,故提高農村教育教學質量成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核心目標,而在制約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提高的眾多因素中,教師數量不足、結構失衡、整體水平偏低是其中之一。我國實施“特崗計劃”的初衷是提高農村師資隊伍的質量,改善農村師資結構,從而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從其前期實施效果看,“特崗計劃”有助于改善農村義務教育師資的學歷結構、學科結構和年齡結構,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縮小教師資源的城鄉差距,提高農村義務教育的質量。
3.一些地區特崗教師的生存狀態不容樂觀
“特崗計劃”的實施在補充農村教師隊伍、改善農村師資結構、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該計劃的實施也面臨著一些問題。許多關于特崗教師的調查研究表明,[1-2]特崗教師的生存狀態堪憂,主要表現為一些地區的特崗教師工資福利得不到保障、生活工作條件差、工作壓力大、職業幸福感低;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和農村學校給予特崗教師物質和精神上的支持不夠;“特崗計劃”實施已時日不短,但社會對“特崗教師”的概念還很模糊。在“特崗計劃”全面實施但特崗教師生存狀態不容樂觀的現實情況下,特崗教師的專業發展情況又如何呢?他們的專業發展意識如何,專業發展需求具有什么樣的特點,相關部門提供的發展機會和條件能否滿足他們的專業發展需求?他們主要通過哪些途徑和方式提升自我,專業發展活動中存在什么樣的問題和困惑?這些問題,需要開展深入的研究。
二、特崗教師的專業成長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綜合迄今有關特崗教師和“特崗計劃”的研究以及筆者對湖南省永興縣2010-2013年進崗的200名特崗教師的調查發現,[3]作為一個新生事物的特崗教師的專業發展面臨著許多問題,其中,最為主要的問題有以下三方面:
1.專業發展機會較少,條件較差,方式單一
筆者的調查顯示,特崗教師專業發展意識和需求較高,但專業發展機會較少、條件較差。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可從農村教育投入和學校對特崗教師的支持力度兩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農村基礎教育投入不足,專業發展活動難以開展。機會與條件都是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外在因素,這些外在因素必須以一定的經濟條件作支持。然而,由于我國農村教育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投入主體單一,加之近年來政府在教育經費投入上有“城市中心”取向,經費投入往往是先城市后農村,從而導致農村教育投入的短缺[4],農村“普九”欠賬較多,中小學教育經費明顯偏低。經費短缺必然導致支持教師專業發展活動的經費不足,從而影響農村教師專業發展活動的開展。特崗教師在這樣的背景下也自然受到影響,獲得的發展機會較少、條件較差也就不足為奇了。其次,學校支持力度不夠,良好的專業發展環境尚未形成。學校在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在于學校環境及實踐經歷是否有利于他們的專業發展。作為教育機構和基層組織,學校為教師提供的不應只是一個單純的“職場”,更應是一個“教育性職場”[5],為教師學習和發展創設良好的環境。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和特殊群體的特崗教師的專業發展尤其需要學校的重視與支持,然而現實情況卻并不樂觀。由于傳統因素,在學校中資歷往往積累為一種特權,年輕教師大多比有資歷的教師承擔著更多的工作,[6]特崗教師亦如此。筆者的調查顯示,繁重的工作使特崗教師無暇參與各種專業發展活動,他們主要通過自發的思考和征詢學生意見了解自己的教學實踐,而很少通過學校組織的專業發展活動。在筆者的訪談中,當問及學校是否制定了相應的幫扶計劃時,多數特崗教師表示從未聽說。此外,有些特崗教師反映,部分學校非常不重視對包括特崗教師在內的青年教師的培養,經費主要用于硬件配置。
2.身心疲憊、對未來感到茫然者比例較大
筆者的調查顯示,許多特崗教師對學校資源的短缺感到無能為力并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感到茫然。關于后一點,可從學校、特崗教師自身和群體差異三個方面分析原因。其一,學校工作安排不合理帶來的較大壓力。農村學校給特崗教師安排的工作量大,致使許多教師感到“不堪重負”。據調查顯示,特崗教師中有64.7%擔任班主任,作為班主任,每天有大量煩瑣的事物纏身;由于學校教師結構不合理,許多學科教師短缺,這些缺口便由特崗教師填補,一人擔任幾門學科的教學甚至包班的現象普遍。[7]繁忙的工作嚴重影響了特崗教師的繼續學習和專業提升。筆者的調查顯示,特崗教師認為影響其繼續學習的主要因素一個是學校提供的條件有限,另一個則是工作任務繁重、無暇參與各種與專業發展相關的活動。其二,“生存關注”階段的諸多問題帶來的困惑。作為青年教師或初任教師的特崗教師正處于“生存關注”階段,面臨著生活、工作兩方面的壓力,會遇到“現實的沖擊”,即理想與實際的差異帶來的困擾。筆者訪談的多名特崗教師都對所處生活環境和條件感到不滿。就教學而言,現實的課堂生活一開始往往會使特崗教師無所適從,而農村學校落后的教育觀念也讓他們感到失望,加之對“去與留”“堅守與過渡”及國家政策持續性的考慮,凡此種種,均使特崗教師感到困惑,陷入茫然。這種困惑與茫然會進一步導致特崗教師從業動力的下降,甚至導致離職。據有關調查顯示,這一時期離職率在30%-40%左右,任教兩年內教師的離職率與任教10年內的離職率相比“不成比率”的高。[8]作為入職不久的教師,特崗教師由于教學經驗缺乏、教育教學能力較低、實踐和學習機會較少、溝通交流機會不多,加之自主專業發展能力欠缺,因而很難擺脫所處的困境,順利地度過這一時期。長時間面對這種困境,特崗教師難免產生焦慮,對前途感到悲觀或茫然。其三,與在編教師需求和意識上的差距產生的孤獨感。從身份看,特崗教師屬于農村教師,在專業發展活動方面,特崗教師與在編農村教師具有相同點,任教學校都在農村,專業發展活動都受整個農村學校環境的影響和制約。但兩個群體的專業發展活動亦有諸多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特崗教師有較高的專業發展意識和需求,而許多在編農村教師則缺乏專業發展意識,專業發展需求較低。特崗教師與在編農村教師在專業發展意識和需求程度上的不同,加劇了特崗教師的孤獨感。從而產生焦慮,感到迷茫。
3.男教師參與專業發展活動的主動性較女教師低
筆者的調查表明,男特崗教師的專業發展意識和需求顯著低于女特崗教師,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男特崗教師參與專業發展活動的主動性低于女特崗教師。這一結論與趙艷婷的相關研究《農村“特崗教師”職業認同的調查研究———以甘肅省三縣調查為例》顯示的特點一致,即男特崗教師的職業預期顯著低于女性,女特崗教師比男特崗教師更樂觀。[9]然而,這一發現與大部分關于教師專業發展性別差異的結論卻相悖。大量研究表明,一般而言,男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高于女教師,如楊和穩《新課程背景下西部貧困地區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調查報告》顯示,男教師的物質投入和教研成果多于女教師;[10]李斌輝《女教師專業發展:基于社會性別理論的分析》也指出女教師的主體意識有待喚醒,女教師的專業發展整體低于男教師。[11]為什么在農村學校男教師專業發展水平高于女教師的背景下,男特崗教師的專業發展意識和需求低于女特崗教師呢?筆者認為原因有二:其一,“農村教師”身份導致的自卑感。上述狀況反映了特崗教師這一群體的特殊心理狀態,即自卑感。一方面,特崗教師是未轉正教師,在崇尚帶編制的穩定工作的傳統文化下,特崗教師有“低人一等”的特殊身份感;另一方面,在特崗教師看來,自己的待遇與在城市工作的同學相比差別很大,覺得是因自己學業無成或能力低下才選擇了特崗教師工作。這種自卑感降低了他們對自己的成就抱負或預期,不對未來做長期打算或規劃,并對教學教育工作漠然處之?!短貚徑處熃巧m應中的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的調查結果表明,一些特崗教師沒有形成維護教育公平、充當正義踐行者的使命感,反而覺得這是一種負累,是對個人身份的降低。[12]就男女比較相對而言,男特崗教師的自卑感更為嚴重,這是因為傳統文化對男性的高要求、高期待與男性自認的重使命、大責任,使得“特崗教師”這一標簽讓男特崗教師更感到自卑。其二,對“留”與“走”及婚姻、家庭的思考產生的焦慮。特崗教師是來自大學畢業生的青年教師,他們除了要適應農村學校新的生活、工作環境外,大多還面臨著擇偶、婚戀等問題(少數人雖已結婚成家但亦屬“新婚燕爾”)。國家對“特崗教師”雖有職業方面的鼓勵性、支持性政策,但并未也不可能涉及特崗教師的個人或家庭問題。這種狀況不可能不對作為大學畢業生的年輕的特崗教師的心態產生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其擇偶、婚戀的個人抉擇產生影響。由于中國社會在擇偶、婚戀標準上一般傾向于“男高女低”,即男性的學歷、職業、收入等高于女性,男性由職業所決定的經濟收入、社會地位往往成為擇偶、婚戀重要的甚至是首要的“籌碼”,導致男性的奮斗目標、自我期望及社會期待比女性更高,故男特崗教師對與此關聯的職業前景的思考更多,焦慮更甚。與擇偶、婚戀直接關聯的另一問題是對“堅守與過渡”“留任與考研”“繼續任教與國考入仕”的思考。與上述情況相同,男特崗教師可能對此類問題考慮更多,困擾更甚,焦慮更強。過度的焦慮往往使人心緒迷亂、心神不寧甚至茫然無措,從而降低心理需求、職業預期或成就動機,更難以形成明晰的專業發展意識、明確的職業奮斗目標和參與專業發展活動的主動性了。
三、完善“特崗計劃”,為進崗教師創造良好的專業發展環境
1.加強管理,建立特崗教師培訓專項經費制度
制度建設對教師專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制度建設可以為特崗教師接受繼續教育提供保障。要建立符合特崗教師特點的管理制度,首先要明確縣(市)、鄉(鎮)政府和學校在特崗教師管理方面的責任并設立監督機制。其次,縣(市)、鄉(鎮)政府應結合各類“國培計劃”項目建立繼續教育培訓制度,規范培訓機構和學校的培訓行為。再次,學校應當為特崗教師制定繼續教育計劃和實施方案并配套相應的支持、激勵和考核措施,為派送特崗教師參加培訓提供必要的條件。培訓、進修及教學研究是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途徑,但許多特崗教師由于時間、經費問題而不能參與。鑒于此種情況,應建立特崗教師培訓的專項經費制度,確定中央、地方和學校三方的分攤比例并建立專項資金管理制度。各級政府應根據國家計劃和當地特崗教師的具體情況做好專項經費的預算并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避免資金被挪用,保證經費落到實處,為促進特崗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切實的經費保障。
2.重視發揮校本教研和現代遠程教育的作用
校本教研是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途徑,它立足于學校工作實際,學用結合、學以致用、教—研—學融合,以教學實踐中教師面臨的具體問題為研究對象并通過問題解決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對于進崗不久、缺乏教學實踐能力的特崗教師而言,教學能力的提高尤為重要,而校本教研在這方面的作用已為學界所公認?;诂F代信息技術的遠程教育是現代社會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其效率高、打破時空限制、可交互和共享等特點,使之成為解決農村教育諸多問題的有效手段;其方式靈活系統開放、學習內容及時新穎、教學進程民主互動、學習效率高等優點,使之成為適合教師專業發展、適應特崗教師需求的專業培訓或繼續教育方式。通過遠程教育,特崗教師可根據自身特點、現有的條件及自己的發展計劃開展學習和交流,建構適應學校教學教育工作要求旳知能素養。
3.調整培訓內容,增強特崗教師繼續教育的實效性
要幫助特崗教師順利度過“生存關注”階段,就必須考慮其專業發展需求的特殊性,繼續教育的內容應針對他們特殊的需求,以提高繼續教育的實效性。特崗教師中有40%畢業于非師范專業,他們在學校沒有學過教育學、心理學,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論知識,因此崗前培訓和在職培訓均應含有教育理念、教育心理學、教師職業道德和教學技能方面的知識。同時,鑒于作為初任教師的特崗教師最需要補充的是教學實踐知識,最需要提升的是課堂教學組織能力,故繼續教育內容應突出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并且以案例教學、課堂觀摩、師傅帶徒及對話交流的形式進行。教育學、心理學理論和教學技能、教學組織能力的培訓可以為特崗教師很快適應學校教學工作打下基礎,但要在專業能力和教學水平上有很大的提高,成為熟練的、不斷自我提高的“專業化教師”,特崗教師還應具備教學研究能力。筆者的調查也顯示,教學研究能力是特崗教師認為急需提升的能力之一,可見他們已意識到了教學研究能力的重要性和自身在這方面的欠缺。因此,特崗教師繼續教育的內容,還應包括教學研究能力的培訓。
4.重視主觀能動性,培育特崗教師的自主發展意識和能力
教師的專業發展受外部和內部因素交互影響,外因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就教師專業發展而言,自主發展意識和自主發展能力是極其重要的內在因素,有關教師專業發展的眾多研究也不斷強調自主專業發展意識與能力對教師專業發展的積極作用。李普曼就認為不應視教師發展為教師和學生一起改進實踐的途徑,教師發展應該具有更廣闊的思想,即教師發展應是教師主動的發展,教師應該是一個成人學習者,即教師應不斷對自己的價值和與他人的實踐關系進行反思和再評價。[13]教師的自主專業發展意識和能力體現的是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自主發展意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在動力,自主發展能力則決定著教師專業發展的可持續性。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一個持續的乃至終身的過程,因此,其專業發展不可能通過有限的幾次培訓就能完成。在專業發展過程中,外界提供的條件和機會固然重要,但教師的自主發展能力更為重要。教師擁有較高的自主發展能力意味著其在教育活動中能自覺地不斷調整、改造自己的知識結構、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并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外界給予的支持,規劃自身的發展方案,從而保證自身的持續發展。教學反思能力是指教師在教學教育過程中以自我和教學活動本身為意識對象進行規劃、控制、調節和改進的能力,教師的反思能力、反思指向(專業行為或專業發展)和反思深度決定著專業發展活動能否對教師專業發展產生影響以及產生何種程度的影響,而教學反思能力的培養則應主要通過行動取向的學—研—做相結合的模式。
5.引導特崗教師掌握生涯管理策略,幫助其進行自我設計
生涯管理指從業者以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潛能、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為目的,在一個開放的職場中、在內外雙重機制的交互作用下,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規劃、設計、實施、評估和反饋的活動。生涯管理能使行動目標明確并能監控、調節職業活動過程,從而使活動更為有效。就教師專業發展而言,生涯管理中時時進行的自我反饋和調節能促進教師反思,從而改進教學活動。特崗教師實踐能力欠缺,對工作、生活充滿困惑,對未來感到茫然,在外界支持不足的情況下,掌握生涯管理策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能幫助自己明確發展方向,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以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專業發展規劃是教師對自己各個職業發展階段的目標、實現方式、可能遇到的問題及應對措施的設想。特崗教師的生涯管理首先應制定專業發展規劃。專業發展規劃應在全面客觀地估價個人專業發展狀態的基礎上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如提升自己哪些方面的知識素養、能力素養等;應考慮如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爭取獲得必要的專業發展機會,包括學校組織的教研活動、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培訓和各種教學交流活動;應考慮如何進行自我檢查、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以便及時掌握發展狀態,發現問題找出原因并釆取措施進行修正、解決。特崗教師工作量大,繼續學習的時間較少,故還有必要學會“時間管理”,即通過對時間的合理分配提高時間利用率,以便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合理分配各種任務并有效完成任務。
6.鼓勵教師合作,充分利用校內優秀教師資源
合作的教師文化是有效利用學校優秀教師資源的前提。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實際上應該是一個文化建設的過程。[14]有學者認為要形成有利于教師專業發展的文化,必須要做到從孤立、霸權和競爭向協作、民主和關懷的轉變?!秾W習———內在的財富》提出教育應圍繞四種基本學習加以安排,其中一種就是學會共處,即與他人一道參與活動并在活動中進行合作。學生如此,教師亦然。農村學校如欲形成合作的教師文化,首先需加強教師合作精神的教育,培養教師的合作意識,促進對合作的認識,通過宣傳教師合作文化及相關事跡營造合作文化的氛圍,加強包括特崗教師在內的所有教師的合作意識。其次,應鼓勵教師之間的合作,在互相交流、協作攻關、問題解決等實踐活動中采取措施予以鼓勵,以培養教師的合作能力。鼓勵并培養教師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建立開放民主的學校管理體制尤為重要,學校應加強民主管理,給予教師更多的自。形成合作的教師文化意味著新教師與老教師、普通教師與骨干教師、特崗教師與在編教師之間心理隔閡的打破,也意味著教師各自特長和潛能的充分發揮和群體共享,其中,充分利用校內優秀教師資源、發揮骨干教師的引領帶頭作用至關重要。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很多,但相對而言,以學校為基地并面向校內教學實踐的校本活動效果最佳。在這樣的專業發展活動中,本校的優秀教師或骨干教師對青年教師、初任教師、特崗教師進行的符合本校實際、基于個人經驗、有針對性的傳、幫、帶,對于特崗教師教學經驗積累和凝練、專業能力形成和提高的積極作用,已為國內外教育學界所公認。
作者:劉要悟 張瑩 何金花 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武曉偉.我國西部農村學校“特崗計劃”的思考———以貴州省威寧縣為例[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6):48-53.
[2]朱啟臻,田牧野.從代課教師到“新代課”教師:對于農村教師問題的回顧與思考[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4(2):93-99.
[3]何金花.農村義務教育特崗教師專業發展活動狀況研究———以湖南省永興縣為例[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
[4]王華,魏鳳.公平視角下農村教育資源配置的路徑選擇[J].湖北社會科學,2011(1):176-179.
[5]王少非.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的能為和應為[J].教師發展研究,2011(18):63-66.
[6]任學?。跞谓處煂I發展需求探析[J].外國教育研究,2006(10):52—54.
[7]廖朝華.我國特崗教師專業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以貴州省D縣為例[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1.
[8]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292.
[9]趙燕婷.農村“特崗教師“職業認同的調查研究———以甘肅三縣調查為例[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9.
[10]楊和穩.新課程背景下西部貧困地區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調查報告[J].教學研究,2009(6):79-82,86.
[11]李斌輝.女教師專業發展:基于社會性別理論的分析[J].教育評論,2009(2):29-30.
源于我國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高校繼續教育正沿著“學歷取向—職業取向—學習取向”的軌跡,從創收型、理論型、單一封閉型轉向質量型、應用型、靈活開放型,但同時面臨著觀念滯后、資源匱乏、學習動力不足等困難。為此,需要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面向市場,在職業情境中培訓應用型人才,在區域文化引領中推動高校繼續教育的轉型發展。
關鍵詞:
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
教育界對繼續教育內涵的界定不一,本文所稱的繼續教育“主要指除了全日制學歷教育之外,針對成年人的各類教育服務”。[1]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30歲以上的人口中,在校率接近于零。同年,全國人口預期壽命達74.83歲,這意味著人生大部分時間的教育活動需要由繼續教育來提供。[2]可見,繼續教育應有的體量相當龐大。然而,繼續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薄弱環節,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比如,定位模糊,市場適應性差,特色不明,評價不科學、不規范等。源于我國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高校繼續教育必然隨之轉型。教育界認為,高校繼續教育正沿著“學歷取向—職業取向—學習取向”(以下簡稱“三種取向”)的軌跡發展,并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3]那么,沿著上述軌跡,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的具體內容是什么?高校又如何實現這一轉型呢?
一、對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方向的分析
(一)高校繼續教育從創收型轉向質量型
高校繼續教育經歷了學歷補償階段,其時,招生規模大,主要復制或濃縮全日制相關專業培養方案與課程,教學質量并未成為高校與學員的重要教學目標,經濟效益則成為高校關注的焦點。然而,當今高校繼續教育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學歷繼續教育的學員更青睞重點、名牌高校,越來越關注教學質量;非學歷繼續教育與就業、崗位關系密切,學員非常關注學習實效;作為學習取向的繼續教育,學員關心的是文化品位與文化享受,更需要高層次的繼續教育??梢?,高校繼續教育已從粗放型向內涵型發展,亟待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高校繼續教育從理論型轉向應用型
繼續教育學員的學習需求具有多樣性,具體表現在學習目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然而,在繼續教育多樣化需求中,應用型人才培訓成為高校繼續教育的重要任務,因為社會需要大量的應用型人才,學員也越來越需要培訓崗位能力。在繼續教育的“三種取向”中,高校組織學歷繼續教育顯得輕車熟路,也應有良好的資源滿足學習取向的繼續教育要求;而職業取向凸顯應用性,須與市場、崗位緊密結合,這是高校的短板。高校非學歷繼續教育規模小,只占整個培訓市場的10%左右,[4]與學歷繼續教育差距較大,這說明高校繼續教育的市場適應性差。因此,在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中,關鍵是面向市場轉向應用型。雖然理論學習很重要,但高校繼續教育不能局限于文本,教學不能滿足于“從教材到教材”的理論知識傳授,無論是學歷繼續教育,還是非學歷繼續教育,都應具有良好的社會適用性。
(三)高校繼續教育從單一封閉型轉向靈活開放型
學習型社會要求“全民學習,終身教育”?!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到2020年,我國將基本形成“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能學”的學習型社會。在學習型社會的愿景下,高校繼續教育需要滿足不同社會群體的多種學習需求,要向全社會提供越來越廣闊的學習空間,彰顯社會服務功能。這就要求高校繼續教育的實施方案、方式、效果認定等靈活多樣,將學員需要作為確定教學內容的重要因素,使學習方式與手段逐漸滿足學員隨時隨處的學習要求,更加便利地接受繼續教育。同時,需要具備強大的網絡在線學習技術條件,還需要政府、社會相應的法律、制度支持。如此,高校繼續教育必然改變單一、封閉的培訓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與手段,從而更好地適應學習型社會的發展要求。繼續教育的“三種取向”都越來越關注“質量”、“應用”與“靈活開放”,連學歷繼續教育也不例外??梢姡咝@^續教育只有轉向質量型、應用型、靈活開放型,才能助推“三種取向”的繼續教育有序遞進,健康發展。
二、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的困難
(一)高等教育的不利因素進一步促使高校
繼續教育跟不上轉型發展的需要首先,高等教育質量與社會期望還有明顯差距,高校繼續教育更是如此,且非一日之寒。其次,高校產學研結合與應用型轉向正在推進,然而,繼續教育方面的社會服務能力有待提升。再者,高校管理體制機制的計劃經濟色彩仍很濃厚,嚴重影響了辦學的自主性、開放性與靈活性。最后,高校沒有深刻認識繼續教育的重要地位與功能,繼續教育觀念滯后。思想觀念源于實踐,更需見于實踐。進一步提高高校對繼續教育的認識,需要貫穿繼續教育實踐全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引導、踐行,艱辛而漫長。
(二)高校繼續教育資源跟不上轉型發展的需要
第一,師資隊伍。高校繼續教育師資一般來自于全日制專業,而且,長期以來,由于繼續教育被看做高校的創收渠道與附屬領域,因此,高校的優質師資一般很少從事繼續教育工作。另外,高校普遍缺乏“雙師型”師資,地方高校的繼續教育更是如此,這是高校繼續教育應用型轉向的瓶頸。第二,課程內容。高校繼續教育課程總體上沒有針對成人實際需要,課程內容缺乏成人特點和實效性,能力培訓與技能訓練不夠。第三,實踐教學基地。高校繼續教育有時與全日制專業共同使用實踐教學基地,但并不重視繼續教育中的實踐教學環節,極少根據繼續教育特點與需要建設實踐教學基地。第四,學習支持服務體系。我國遠程教育學專家丁興富教授認為,學習支持服務指“遠程教學院校及其代表教師等為遠程學生提供的以師生或學生之間的人際面授和基于技術媒體的雙向通信交流為主的各種信息的、資源的、人員的和設施的支助服務的總和。”[5]這里主要探討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完善學習支持服務體系,讓接受繼續教育的學員通過互聯網能夠便利、有效地學習。事實上,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學習支持服務體系難以滿足繼續教育發展和學習型社會的需要。
(三)高校繼續教育中的內在學習需求跟不上轉型發展的需要
高校繼續教育實效性不夠、管理不夠嚴格等因素,進一步促使學員在高校接受學歷繼續教育的目的歸結為獲得文憑,接受非學歷繼續教育的動因主要來自外界硬性要求或安排。高校繼續教育尚未在“培訓”、“成效”與“崗位業績”之間形成穩定的相關性鏈接,也就是說,高校繼續教育對學員的崗位工作的指導價值不明顯。雖然高校繼續教育的規模較大,但是,學員的學習氛圍與動力不夠。另外,廣大社會民眾也存在同樣的問題。雖然學習與生俱來,學習的需求總是存在的,但社會民眾的學習內在需要的方向、內容、強度等與學習型社會建設要求還有不少差距,這給高校學習取向的繼續教育增加了難度。
三、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的對策
(一)以“五大發展理念”統領高校繼續教育的轉型
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系統論述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應運用“五大發展理念”,根除高校繼續教育觀念滯后的頑疾。第一,創新發展高校繼續教育。轉型本來就是創新,同時,創新又是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的第一動力。面對我國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新需要,根據區域發展的特殊要求,高校繼續教育實體應真正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人才培訓基地,并從現實需要中獲得創新發展的源泉。第二,協調發展高校繼續教育。高校要穩步做好學歷繼續教育,積極拓展非學歷繼續教育,努力增加非學歷繼續教育的份額,協調好學歷與非學歷繼續教育二者之間的關系;同時,協調好高校內部、高校與外部的發展關系。通過協調發展,進一步提高繼續教育在高校發展中的地位,進一步發揮高校繼續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第三,開放發展高校繼續教育。高校繼續教育要以開放發展的理念積極投入到經濟、社會建設中。高校資源能否對社會開放?高校繼續教育能否對社會變化與需求做出快速反應?能否與政府、企業、基礎教育密切合作?等等,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高校繼續教育的開放程度與水平。開放發展要求高校繼續教育面向社會,面向市場。首先,職前教育由于時限較長等原因,所培養的人才難以快速適應社會多樣化的需要,這就要求繼續教育面向社會、市場,實施有針對性的培訓。其次,高校繼續教育面向社會、市場,將重新思考師資隊伍、課程資源、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等重要環節,從而加快消解高校繼續教育依附于職前培養的局面,使之更具獨立性,并形成自己的專業(項目)培訓方案、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與評價管理體系等。第四,共享發展高校繼續教育。學習型社會需要高校向社會提供更優質、更豐富的學習資源,使之與全社會共享。比如,愛爾蘭圣三一學院在校園的街道旁建立一個科學廊,運用聲、光、電子等各種手段闡釋一些科學現象,附近的市民可以隨時前往參觀,在兩年內吸引了50萬參觀者。2010年10月,圣三一學院宣布將所有的學術著作及研究報告等上網并免費與民眾共享。[6]可見,共享不只是一種策略,更是一種態度、一種胸懷、一種境界。面對繼續教育發展的新趨勢,高校繼續教育應在“五大發展理念”的指引下,實現創新發展、內涵發展、轉型發展與特色發展。
(二)在職業情境中實施高校繼續教育的轉型
我國不缺少一般的勞動力,缺少的是符合社會多層次需要的具有高素質的勞動力。在此,一方面社會缺乏適用的人才;另一方面高校繼續教育又難以培訓社會適用的人才。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呢?第一,樹立“回歸職業情境,培訓應用型人才”的理念。高校繼續教育的轉型重在培訓應用型人才。在職業情境中從事崗位實踐是培訓應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徑,這就猶如要在水中學游泳,要在田里學插秧一樣。根據“回歸職業情境,培訓應用型人才”的理念,區分學科專業,可在師資隊伍、教育模式、實踐內容、實踐教學基地等方面重構高校繼續教育實踐教學創新體系。第二,構建“高校—政府—行業實體”的繼續教育模式。高校為政府做強繼續教育,同時,政府也要為高校繼續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在“高校—政府—行業實體”的繼續教育模式中,政府要為高校與行業實體的聯姻與合作提供政策支持。這里,政府的支持不容忽視,如此,才能促進高校繼續教育與行業實體形成合作機制。行業實體包括接受繼續教育的學員的原有單位,更包括精心選擇的行業代表,而后者中的一部分應成為繼續教育的實踐教學基地。這樣的實踐教學基地為回歸到職業情境中實施繼續教育,為培養應用型人才,形成高校繼續教育的產學研一體化提供了保障。第三,推進多重跟師制度,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崗位實踐出人才。跟師的關鍵是在職業崗位與情境中學習,這種學習并不局限于職業技能的傳授,也包括對職業的認識、職業情感與信念的形成,是一種全息性的學習。多重跟師不只包括繼續教育的學員到實踐教學基地拜師學習,還包括高校從事繼續教育的教師與實踐教學基地骨干之間的互為跟師學習,其中,實習基地骨干需要到高校學習專業理論與教育教學技能,而高校繼續教育的教師需要到實踐教學基地學習教師職業之外的職業能力。上述多重師徒關系構成了多重跟師制。多重跟師制需要高校與實踐教學基地的深度合作,其中,高校應建立聘用社會人才的機制,讓社會崗位專才受用于高校繼續教育。這種多重跟師局面不僅助推“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而且促進高校與實踐教學基地的互動與雙贏。
(三)在區域文化引領中推動高校繼續教育的轉型
在學習型社會建設中,通過打造文化品牌、構造學習制度、營造學習氛圍、創造學習條件等途徑推動高校繼續教育的轉型,并切實履行區域文化的引領責任。第一,凝練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化品牌。高校既成的辦學成果與特色是繼續教育的基礎,但是繼續教育不要抱住這些不放,市場需求才是繼續教育發展的不竭動力,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學員為中心,不斷增加新的積累,甚至以此更新高校既有的辦學思想和特色,并直接反映、衡量高校的辦學質量與水平。當前,社會民眾普遍對國學、養生、美容等比較有興趣,同時,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與學習內容連接著當地居民的血脈,深受人們喜愛。高校應調查、明晰地方居民不同層次的學習需求,并根據居民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結合高校優勢,挖掘、建設區域學習資源。高校將區域學習資源打造成文化品牌,不僅要有“文化”,更要“本土化”、“大眾化”,做到雅俗共賞,讓民眾“喜歡學”。第二,形成與學習型社會相匹配的制度與氛圍。在政府支持與社會配合下,高校繼續教育要積極實施學分制與建設“學分制銀行”,構建學分積累與互換的標準與機制,這既有利于當下的繼續教育,也為學習型社會奠定制度基礎。此外,積極開展學習活動,針對不同學習者與學習內容,指導適用的學習方法,不斷擴大學習活動參與面。通過學分制制度建設與學習氛圍營造,不斷提升學習效果與成就感,讓民眾感到“值得學”。第三,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為廣大民眾創造接受繼續教育的條件,不僅要讓高校內部學院之間、學科專業之間資源整體化,而且要讓高校與校外辦學資源相互融通,從而使高校成為繼續教育內外部資源整合、利用的平臺與樞紐。此外,高校繼續教育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走進社區、走近民眾,并與政府、社會一道,努力搭建學習平臺,使之現代化、便利化,讓民眾“便于學”。既然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是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的根本原因,那么,高校繼續教育成功轉型的標準就是看能否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并促進其發展,其直接標志就是能否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成人接受繼續教育的需求。這也是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的旨歸所在。
作者:丁曉東 單位:曲靖師范學院法律與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王曉峰,張勇,趙剛.大力發展繼續教育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和戰略選擇———兼談地方高校發展繼續教育的基本思路和對策[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10.
[2]王建.繼續教育發展的戰略轉型與推進策略[J].教育研究,2013(9):97.
[3]編者按.繼續教育轉型與發展[J].教育研究,2012(11):108.
[4]張艷超.普通高校繼續教育改革趨勢:跨界、融合與創新[J].教育發展研究,2014(3):69.
(一)知識經濟發展,終身教育理念的樹立
知識經濟的發展作為一種重要能動力,深刻影響著社會的經濟結構分配和生產方式進步,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角度。而這種影響和改變持續性地對勞動者提出新的要求。勞動者應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在文化素質、知識結構和技能水平上不斷要求進步。如何大力發展繼續教育顯然是大勢所趨,教育必將成為學習社會化、社會學習化的終身教育。
(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科學技術進步創新
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市場又不斷對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做出調整和升級。在當今中國社會,國家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迅猛增長,各級決策人員和各行各業的工作者對繼續教育越來越重視。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政府職能的轉變、國家事業單位的改革,這種認識不斷加深,為高校繼續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社會需求和動力支持。
二、高校繼續教育的發展走向
(一)繼續教育形式多樣化
新時期對人才需求是多樣化的,對個性要求是差異化的,同時在工作環境復雜的背景下,人們職業生涯的變化也達到新的高度。這就要求繼續教育必須豐富多彩,無論是從辦學形式還是教育層次都要如此。辦學形式必須多種多樣,不僅要有多種規格的非學歷教育,還要有多種層次的學歷教育;應有函授教育,也要有自學考試,網絡教育也應該受到重視;有級別考試,也有職業資格認證等。除此之外,教學活動還要多樣化,以教員為主導、以學員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應該被推廣,教學內容應該把重點放在培養學員的應用上。教學的組織方式不要拘泥于課上,既要包括教員的面授指導,又要側重課堂外的觀察、討論、座談等,學員應該多多參與實驗、實習、研究等,提高共同協作的技能,積極參與網上教學,全面調動學習興趣,充分挖掘學習潛能,共同進步,從而達到提高教學的目的。
(二)教育對象多元化
1.職業教育和學歷教育相結合《教育部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司2011年工作要點》中,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改革創新提出了三年行動計劃,同時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提出了五年規劃,明確提出要重視教育的改革與創新,著力抓好該計劃的實施,提高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服務于經濟社會。在國家大力推行職業教育、積極發展繼續教育的同時,二者的有機結合也是難得的歷史機遇。為國家培養有文化、有技能的高素質勞動者也就成為新時期高校繼續教育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2.農村繼續教育將是我國繼續教育的新陣地目前,我國農村勞動人員的科技文化素質還不高,以致農業技術成果得不到有效的推廣。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發展進入瓶頸期,農業勞動力科技文化素質低下是關鍵。當下中國農業生產力發展面臨各種矛盾,如何做到普及農業技術任重道遠。農村勞動人員的素質亟待提高,這直接影響了農村繼續教育在繼續教育體系中的價值與地位。
3.企業員工是城市繼續教育的重要對象人們普遍認為,企業的競爭力取決于企業產品的質量、品種、規格以及良好的售后服務。但其中的每一項均取決于人,人的競爭力決定了企業的競爭力。企業為了增強其競爭力,往往在人、財、物、技術和信息上進行投資,而其中最重要的投資則是對人的投資,對人的投資所得的回報最大。新的時代、新的技術革命和新的知識經濟體制已經到來,世界形勢要求各國都要把發展繼續教育、提高人員科技水平放在戰略地位。這作為一種強大推動力,為繼續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大好機遇。
4.農民工的繼續教育具有廣闊空間總理早在十屆五次人大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指出,“改善農民進城就業環境,加強農民工培訓,多渠道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這道出了繼續教育工作的新方向,那就是加強農民工繼續教育工作。開展對農民工人員的教育培訓,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和綜合素質,這對農民工本身還有整個城市都是有促進意義的。
(三)非學歷教育將是我國繼續教育的主旋律
新世紀是靠實力競爭的時代。人們更明白真正具備解決各種新問題的能力、具有接受各種新事物的素質才是經濟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學歷早已不能代表什么,為了提高自身競爭實力,人們把教育的重點更多地放在學歷教育以外的各種非學歷教育。中國經濟在融入全球化后得到迅速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得到完善。為了不被世界科技潮流甩在后面,必須緊跟最新高科技信息,接受繼續教育,在繼續教育中不斷更新管理理念,做到與國際接軌、與市場經濟協調發展,促使高層次的技術工程人員、管理人員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持續更新、重組、優化。此外,閑暇教育、老年教育及社會生活教育問題將格外突出。衍生出繼續教育的新的重要引導方向,那就是教會個體如何充實學習、工作以外的時間,豐富閑暇的生活,繼續教育將越來越關注有關自身發展的各種需要,使閑暇生活和老年生活更充實、更豐富、更有意義。
(四)遠程教育的高速發展
計算機作為一種新的文化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而進步,同時這也引導著遠程教育的發展。得益于遠程教育的啟蒙,“數字化進程”理念的傳播和實踐是我國遠程教育的最大成功。當前,我國教育結構處于調整期,這要求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從事者在應對遠程教育工作上要有清晰的認識:只有創建符合中國國情和接軌經濟全球化的職業教育的師資隊伍,才能真正實現職業教育跨越發展,才是統籌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關鍵。隨著繼續教育對各階層人員的吸入,對繼續教育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教育手段和教學形式需要新的變革。網絡技術是我們必須借助的力量,借助這種新力量為人們接受繼續教育開辟出一條新的途徑。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一個不受時空限制的虛擬學校,人們不必受到限制,自主選擇教育,這極大地增加人們受教育的機會。目前,我國高校開展遠程繼續教育的時機已經成熟,高校應充分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資源,在推進繼續教育現代化、信息化道路上走在前列,在構造網絡化、數字化教育環境中起到表率作用,確保無論是教學內容、教學傳播、教學資源,還是教學時空、教學環境、教學效果都能借助網絡的力量達到新的高度,滿足社會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三、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