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17:39
序論:在您撰寫八年級數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同志說:“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時代呼喚著數學教育工作者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無疑探究性學習活動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途徑。
所謂數學探究性學習是指從數學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的確定研究課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習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道知識、技能、情感和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它強調以學生為主,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具體生活,為每一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創造空間,探究性學習指向于培養個性健全發展的人,它首先把學習視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創造性”、“發現”等視為人的本性,視為完整個性的有組成部分,而非與個性割裂的存在,個性健全與發展是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
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是指老師或其他成人不把現在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和接受學習相比,它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經歷探究過程中以獲得理智能力發展和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建構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探究性學習活動要達到的三個目標。
二、數學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途徑和方法
1、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主動設計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情境,重視學生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養,努力做到既有效地指導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例如,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的課堂教學結構模式就是努力營造一種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教學情境,事實上初中數學每一節課的大部分知識,學生能力主動學習和探究都可以掌握,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在每節課開始時就設計一些問題情境或讓學生通過預習,自己提出問題,再由學生獨自和分組探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再集中交流,教師適當點撥,使學生始終居于主體地位,而教師則居于輔導的地位。
2、充分挖掘教材內容的資源,可以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興趣和熱情,使學生保持獨立的持續探究的興趣,教材中的許多內容能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如在七年級教材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單元教學中就可以讓學生主動探究“a=bc型的數量關系”。在八年級幾何的全等三角形單元教學中,可讓學生主動探索“全等變換與全等圖形的關系”等。九年級數學教學中可讓學生主動探索“方程思想在幾何求解和證明中的應用”,“一次函數與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的關系等。
3、充分挖掘工農業生產、實際生活中的資源,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建立數學模型,以興趣小組的形式讓學生自由組合,自主確定研究課題,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徑,并進行研究成果鞋,這樣既能立足于對學生學習、需要、動機和興趣的強化,鼓勵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同時通過小組學習,促使學生在與他人共同學習,分享經驗的過程中,養成合作與共享的個性品質。例如,在學生學習了多邊形的知識后,在學生發現并提出“幾何圖形在現代建筑裝璜中的應用”的探究課題,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們自由組合成一個探究小組,查閱了大量建筑裝璜資料,走訪考察了許多標志性建筑的裝璜圖案,最后吸引了全班同學參與了這項探究活動,有的同學因此寫出了數學小論文,有的同學設計出新的墻面裝飾圖案,有的同學設計出了自己的地面裝飾圖案,學生在這一活動中探究熱情高,持續時間久,學生的創新意識,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得到了充分的培養。
4、鼓勵學生學習寫數學小論文或數學問題調查報告,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性學習,增進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有助于打破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把學生置于開放,多元的學習環境中,提供給學生更多的獲取知識的方式與渠道,使學生吸取多學科的知識,獲得更多更新的信息,同時通過對知識的探究和應用,可以有效地解決學科知識割裂整體知識的問題,建立起合理的知識結構。例如,在八年級幾何“勾股定理”的單元教學中,我讓學生調查“關于勾股定理的發現和應用”許多同學查閱了大量資料,甚至有同學通過網上查閱,有的同學搜集了勾股定理的幾十種證明方法,有的同學對我國古代用“朱青出入圖”補上了文字證明過程,甚至設計出自己的“朱青出入圖”,有的同學發現勾股定理在物理學科中也有了很多應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有的同學發現中國是最早發現和應用勾股定理的國家,并且其證明方法“朱青出入圖”受到全世界數學家的贊譽,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發現阿基米德首先是一個大數學家,然后才是大物理學家。
【關鍵詞】數學;信息技術;整合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20-0113-02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大力推進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庇嬎銠C輔助教學(CAI)在我國開展已有20多年的歷史。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作為一線數學教師,如何才能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整合信息技術,有效的輔助教學呢?
首先,認識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1、信息技術能極大提高作圖、運算和數據處理的效率。
2、信息技術能促進學生發展數學形象思維。
3、信息技術能幫助學生高效率形成數學概念。
4、信息技術有效的解決了數學實驗的難題。
5、信息技術拓展了數學知識,加深了學生對知識本質的理解。
其次,認識信息技術條件下數學教學基本模式:
1、發現模式
發現模式是指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結合教材內容,自主地參與實驗和發現過程的教學模式。
2、探索模式
探索模式是指教學過程中,在一個數學問題解決以后,教師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在開放環境中,變化條件、尋求一題多變,發現共同的規律或新的結論自主地去探索的教學模式。
下面,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八年級數學教材,第十一章第二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二課時為例,針對信息技術條件下兩種教學模式,談一談筆者的具體做法。
本節中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之一:“兩邊和它們的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簡稱“邊角邊”或“SAS”),是后面幾種判定方法的基礎,也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因此,深刻理解并熟練掌握該方法成為了學習整個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的關鍵。
一、探究并得出判定方法:“邊角邊”(發現模式)
讓學生事先準備一個空罐頭瓶,兩根長度相等的細木棍,將它們的中點連接在一起,并使兩根木棍可以旋轉活動。
提出問題:利用這些工具,你能測出瓶子內徑嗎?
目的:激發學生興趣,并有直觀感性的認識;
效果:大部分學生能較快的想到測量辦法,但不能說明道理;
如果學校條件允許,此環節教師也可在微機室進行,讓學生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自主實驗,推薦使用軟件:FLASH、幾何畫板,可充分發揮“發現模式”教學的優勢,但對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有較高要求;改由教師制作并演示,學生觀察亦可,但學生自主程度降低:
提出問題:已知:ABC,AB=15cm,AC=10cm,∠A=60°畫A’B’C’,使A’B’=AB,A’C’=AC,∠A’=∠A把畫好的A’B’C’的剪下,放到ABC上,它們全等嗎?
目的:使學生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過渡;
效果:大部分學生能較正確地做到,個別學生發現了其中的道理;
在教師的引導下,由發現規律的同學發言得出結論,教師整理。
“兩邊和它們的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簡稱“邊角邊”或“SAS”)
二、引導學生發散思維,解決變式問題(探索模式)
上面一題是利用“邊角邊”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基本型題目,在很多變式題目中,學生易被表面現象迷惑而不能發現與基本型題目的內在同一性,傳統的教師畫圖講解的方式費時費力,也不易于學生較快接受;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能方便地用動態方式表現對象之間的關系,使死板的圖形變得生動、形象、直觀,學生能在變式題目中較快的發現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系,提高了解題效率。(推薦使用軟件:FLASH、幾何畫板)
1、變式一:此變式是在上面基本圖形的基礎上,DBC繞線段BC中點順時針旋轉180°得到的圖形。其中,題目的已知和求證不變;
2、變式二:此變式是在變式一的圖形基礎上,繼續變化,DBC向右平移(平移的距離小于線段BC的長度)得到的圖形。其中,題目的已知條件增加了變化,求證不變;
3、變式三:此變式是在變式二的圖形基礎上,繼續變化,DEF以線段EF為軸,向下翻轉180°得到的圖形。其中,題目的已知條件又增加了變化,求證不變,但增加了一個全等三角形對應角相等的證明。
以上三個變式是在基本型的基礎上連續變化得到的結果,變換方式涉及了初中階段學習的各種情況――旋轉、平移、翻轉。這些變化充分體現了一個數學問題解決以后,學生發散思維,在開放環境中,變化條件、尋求一題多變,發現共同的規律自主地去探索的教學模式。同時,對比傳統教學中的教師手繪圖形講解,大大提高了教師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充分體現了信息技術在數學動態知識點教學中的優勢特點。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對兩個教學班的學生分別采用了傳統教學方法和整合了信息技術的新教法,并在兩個班中分別選取數學成績中等的20名學生進行了一次競賽,對教學實驗效果進行檢驗。對比發現,傳統教學班的學生相比實驗班的學生差異較明顯,表現在絕大多數傳統教學班的學生審題后,分析問題所用時間較長,解題速度較慢,個別學生、個別題目甚至找不到解題思路。
反思整個實驗過程,有以下幾點心得:
1、充分認識在某些知識點的教學中,整合信息技術的優勢,才能在教學實踐中大膽、合理、靈活、科學的運用;
2、教學方案設計整體化、連續化,使學生更自然的接受新知識;教學內容形象化、生活化,使學生擺脫學習數學的枯燥、死板,對數學學習更有興趣和積極性;
3、對教材的透徹了解,對傳統教學方法的熟練掌握,更能讓我們合理地、有選擇地、科學地整合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4、傳統教學方法并非一無是處,現代信息技術也并非沒有缺點,兩者的整合要能揚長避短,才能恰到好處地發揮各自的優勢,更好的為現代教育服務。
以上是筆者在初中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教學實踐中一點兒粗淺的認識,不足之處,希望得到各位專家和同仁的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鐘作慈《現代信息技術與中小學各學科教學整合的研究》北京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