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16:29
序論:在您撰寫書法文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書法歷史上,無意識的區域化品牌創建有許多例子,蘇軾有言:“古之論書者兼論其生平,茍非其人,雖工不貴也?!边@反映了書家作品“品牌”的確立,其形成過程要受到所在時代及所處環境的影響。區域文化歷史差異性的客觀存在是文化品牌區域化營造的基礎,歷史上明代董其昌“畫分南北”到清初馮班提到的“書分南北”,再到后期“南北宗論”系統化的論述,是一個藝術風格區域品牌意識的自覺過程。書法歷史上洛陽曾是一個書法文化中心,作為古代的政治文化中心,見證了書體變革的關鍵時期,這里匯集了眾多杰出的人才,他們對書法藝術的探索產生深遠的影響。魏晉時期“洛下新風”這一書風是對漢末以來新體書法的接納和效仿,成為社會交流的通行字體而取代古體篆隸。士族群體的廣泛參與新書風的學習與變革,形成當時的主流文化。雖然這一區域書法變革的連續性因“永嘉之亂”而中斷,后隨王羲之為代表的士人南遷江左形成“帖學品牌”,以洛陽為代表的北方區域逐漸走向方整嚴峻的“碑派”風格,清代對帖學的貶抑之后,龍門二十品造像題記成為北派取法的重要范本?!氨北咸钡臍w類為中原書法“北碑”書風的構建提供了參考。龍門造像題記以及千唐志齋等碑版灑脫不羈的字體和勁健筆法也是構建中原書法品牌的重要元素。區域書法文化品牌的創建需要有堅守傳統文化的意識,認識到其發展的延續性。上個世紀中期,在全國書法藝術處于低谷時,古都開封立足豐厚的歷史根基,傳統書法文化的藝術輻射使得本土書家自覺的實踐書法,所成立的“書畫組”對凋零的全國書法起到了領航作用。之后逐漸發展壯大,所組織的多次展覽吸引了國內外的注意并引起過極大的震撼,提升了這個區域的文化水準。近代沈尹默、舒同和啟功等前輩書法風格具有獨特性,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應,在當時人們心目中有顯著地位。但由于對傳統的經典營養汲取不足,他們所創立的品牌阻礙了復興觀念的成長。現在看來雖然學者對其藝術水準批駁不無道理,但并沒不影響書法文化品牌營造這一文化現象。如今“中原書風”的集體創作意識及區域書法文化品牌正在營造之中,這些代表作品以整體的區域特征贏得視覺上的成功。侯開嘉先生認為書法發展存在俗書、官書的雙線不同時的發展規律,正是俗書的不斷優化導致“官書品牌”的形成,非主流的俗書一線仍然會不斷向后延伸。清代作為一個書法集大成的時代,完成了從早期碑學大盛到末期碑帖雙參的書學過程。當今書法因實用性衰退凸顯了其藝術性的一面。因此,中原書法文化品牌營造是強化古今書法藝術中的美學要素,以傳統為基礎,又有明顯的區域風格,而不是創造新的書體式樣和脫離傳統的個性揮灑。河南以書法作為文化品牌的構建有其自身的優勢,中原書法歷史文化氛圍得天獨厚,從賈湖刻符到殷墟甲骨文和商代彝器鼎文,以及每一朝代傳承有序的名家名帖,洛陽千唐志齋碑版和龍門石刻千造像等地域資源。2007年以來所評選的全國書法名城開封、安陽和平頂山獲此殊榮,書法之鄉偃師和鄲城,為中原書法文化的區域繁榮營造了良好契機。河南許多地區自發組織的書法活動也參與到了文化品牌創建中。商丘永成茴村在良好的書法傳統背景下,當地的文化名人帶動了人們對傳統書法文化的學習與繼承,并將書法作為一項文化產業,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鶴壁淇縣泥河村以書法作為文化產業,推動了新農村建設。品牌意識也是風格意識,品牌的營造要防止程式化的僵化,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品牌和風格,堅守傳統而又有現代氣息,所謂“古不乖時,今不同弊”。要在“中原書風”大格局中營造品牌的多元化,樹立“精品意識和代表作意識”,立足“經典”,拓展“亞經典”,嘗試“非經典”。
二、書法品牌構建中書法教育的潛力
區域書法教育水平與區域書法品牌構建有直接關系,科學系統的書法教育對品牌構建有深遠的意義。將書法納入教育體制并進行常規化的教學,既是書法未來繁榮的基礎,也為書法文化品牌建設創設了多種機遇,衍生區域品牌特色書法教育模式和區域書風特色,直接推動了書法文化區域品牌化的發展。書法文化發展的未來在學校教育,從小學到大學的十多年間,這一過程注重“學”而非“創”,系統化的專業指導會對學生將來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然而書法教育體系的完成卻起步很晚,弘陶先生在概括上世紀80年代末以前書法狀況為“身份不明”“長期缺席”,由于毛筆工具日漸為書寫便捷的硬筆所取代,教學中出于字體辨別的需要,多以印刷體“橫平豎直”為標準,所出版的“寫字”類書法教材更多關注硬筆書法,而“軟筆”書法教材在認識上存在諸多誤區,阻礙了書法發展。隨著對書法認識的不斷發展和專業學者的參與,書法教材有了質的飛躍。目前中小學書法教學距離普遍意義上的常規教學還很遠,能夠進行書法課堂教學的學校還很不成熟。為了傳承弘揚民族文化,2009年“中國書法”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1年教育部要求義務教育階段開展書法教育,三至六年級每周要安排一課時的書法課,并且要把書法課開設情況納入教育督導的專項內容。這一政策是書法教育普及發展的良好契機,目前,許多條件好的學校開始了書法教學的常規化,社會力量也投入到學校書法教育事業上。中國書法家協會在全國掛牌數十多所蘭亭學校,并由培訓部負責對學員進行書法培訓,河南農業職業學院作為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書法家河南創作培訓基地,今年10月份成功開班,培訓全國學員數十人。希冀蘭亭學校能“以點帶面”,拉動所在區域書法教育的發展。然而“應試教育”是中小學書法教育普及的嚴重障礙,學校教育真正普遍開展“人的全面發展”的時代還沒有到來,這也是許多“特色”“特長”學校開設的原因。因此,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型過程中,一方面要提高書法在評價機制中的比重,另一方面研究多維的評價標準,間接地激發學生對書法文化的學習,同時扶植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等社會辦學。中原地區高等書法教育也在不斷完善中,鄭州大學、河南大學均開設了美術學書法專業的本科和碩士課程。其中,河南大學于2003年開設美術學書法專業碩士課程,2006年增設書法本科專業。之后鄭州大學于2009年招生第一批書法碩士,并成立了鄭州大學書法文化研究所。并在次年設置了書法本科專業課程。目前,洛陽師范學院、河南師范大學、商丘師范學院、安陽師范學院、許昌學院、信陽師范學院等高校都設置有書法專業,其他高職院校也積極開設了書法教學課程。高等學校非專業院系要考慮書法課程的設置,能夠營造良好的學生學習書法的環境,使得高雅藝術能常駐校園。
三、書法品牌構建的積極意義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被人們頌揚備至,他酷愛書法文化,對王羲之的書法文化名品《蘭亭序》更是愛不釋手,親自寫下了《晉書•王羲之傳贊》。李世民在統一天下之后,要求書法文化能夠承前啟后,又能服務朝綱,凸顯出唐王朝的審美理想及格調。李世民所欣賞的書法文化具有平正溫潤、文雅清和、骨力剛勁等特點,在王羲之的書法文化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因此,深得李世民的贊賞,甚至不惜以帝王之尊來推崇,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初唐時期書法文化的美學思想的根本是經世致用,因此,這一時期以志氣平和為特點的楷書特別興盛。此外,這一時期的書法文化美學思想還融入了偏于陽剛的“中和”之美,繼承了漢代書法文化所追求的“勢”“力”以及魏晉書法文化所注重的“骨”,形成了此時基本的審美范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主要有:
1.歐陽詢。意法并重是歐陽詢的書法文化理論追求,歐陽詢可以說將楷書技法的難度發揮到了頂峰,他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合稱為“初唐四家”。歐陽詢通過總結別人的書法文化,創新性地提出了書法文化的“八訣”,如,橫若千里之陣云,豎如萬歲之枯藤……,他的書法文化作品集中體現了統一風格———險勁。歐陽詢以嚴謹工整、平正峭勁、氣勢奔放、氣韻生動等書法文化特點,將楷書的書法文化推向程式化、規范化模式,由此也在書法文化史上確定了自己的重要地位。從歐陽詢諸多令人矚目的書法文化作品和書法文化理論中,可以看出他涉及最多的還是具體用筆和結字的方法。他的用筆講求穩健流暢,用筆方整,揮灑自如,筆力剛勁;間架結構則要求四面亭勻,八邊具備。在用墨方面,歐陽詢提出了“墨淡則傷神,絕濃必滯筆鋒”的觀點,可以看出,“沖和之美”的儒家美學思想已經滲透于其審美思想之中。
2.李世民。對書法文化藝術盡善盡美的追求,從李世民對王羲之書法文化的推崇中得到深刻的體現。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出色的書法文化家。他極力倡導王書,朝野上下對王書的學習成為一種風氣,李世民的書法文化作品中不乏傳世精品,其書法文化理論著作也贏得了極高的評價。李世民認為王羲之的書法文化神氣沖和,不激不厲,優美無比,他對王書倍加推崇,稱之“詳察古今,研精篆素”。李世民認為,王書表現出了一種創新,這從某種意義上與開國之君勵精圖治、繼往開來的精神相融合。不可否認,這也是它對王書贊賞的因素之一。李世民認為,書法文化創作如同戰爭,必須有指揮,就是書法文化中所指的“心”。李世民“以陣喻心”的說法,更加強調“骨力”的作用,他所追求的書法文化形態體現了筋骨勁鍵、筆墨溫潤的特點。
3.虞世南。他所追求的書法文化美是“沖和之美”,楷體風格具有內柔外剛、蕭散灑落、圓潤遒勁之美,在書法文化創作中,注重對書意的理解,在他看來那些模擬性的作品不能稱之為書法文化,只有領悟書意的書法文化,才是書之妙道。此外,虞世南的書法文化中還美融入了儒道的“太沖“”太和”之氣。
4.孫過庭。其書法文化美學思想是情動形言,強調書法文化是人本性的流露,是由情而發,是書法文化家表現自己精神世界的物質形式,不論哪種字體,哪種表現形式,都是字如其人,蘊涵了書法文化家的性情和修養。孫過庭推崇不激不厲、文質彬彬的書法文化美學思想,這一點繼承了李世民的觀點,把王羲之推為典范。對于書法文化的創作狀態,以及書者與作品的關系,他提出了了具有重大影響的“五乖五合”之說,論述了創作中的五個方面的問題。孫過庭的《書譜》,對此時的書法文化美學作出了較為全面的總結,從中也看到了盛唐浪漫主義書風的曙光。
二、盛唐代書法文化美學思想:狂逸恣情,情懷壯美
盛唐是大唐帝國的黃金時代,“開元盛世”的局面,讓社會的物質和精神都得到了極大的豐富,這一時期,美學思潮彰顯了自由、豪放、典雅、包容等特點,表現在書法文化上非實用性的狂草,似乎飽蘸了這個時代的浪漫主義審美色彩,迅速興起,書法文化美學上充滿了對逸氣縱橫的壯美情懷的追求,這在張懷瓘的書法文化理論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
1.無形之象,無聲之音張懷瓘之書論無論數量及哲理性都是罕有人及的,他的美學體系堪稱博大精深。其美學思想體系中貫穿始終的是“意象”,他在對自己的草書進行探討時,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就是:“探彼意象,入此規?!薄R庀笞钤缙鹪从凇兑?#8226;系辭》,首次將“意”“象”共用于文論的是南北朝的南朝梁代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劉勰。張懷瓘所說的“意象”包括“意”和“象”兩個方面,他認為書法文化美的“意”是高深玄妙的,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非世智所能詮釋。書法文化之意必須要傳遞才能賦予作品之中,那么,就只有以“象”為載體來表現。張懷瓘在《六體書論》中提出:“臣聞形見曰象,書者法象也。”“書者法象”指的是在書法文化創作中,要善于效法和運用自然之象,將其精神、氣勢等融會貫通于書法文化,凡是那些具有極高藝術造詣的書法文化作品,無不是借助“象”來表現字勢與體勢,達到出神入化的藝術境界。他認為,書法文化不是再現現實之象,是在創造意識和宇宙意識的啟發下,獲得現實之象的意味。意象之美令人回味無窮,遐思不盡。
2.風神骨氣,陽剛之美張懷瓘對風神骨氣的審美價值情有獨鐘,尤其是對“風神”倍加關注。風神是書法文化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風韻、胸懷、修養、才華等。書法文化藝術的欣賞,要著眼于作品中書法文化家的學識、氣質、道德、情感等精神境界。張懷瓘認為書法文化是一種滿懷激情的創造,是全力以赴的投入,書法文化家的作品應該是自己的精神與字體神采、志趣的融合。他認為神采是一種生命本質的自由表現,大自然中的花鳥草蟲、飛禽走獸都是各具神采的,書法文化家的藝術神采與其天性具有直接的關系,其成就首先要依靠天分,其次才是鍥而不舍的練習功夫。他要求,書法文化的學習者首先要對自己的稟賦有準確的把握,然后再結合實際制定學習的目標。在張懷瓘的書法文化理論中,風神的內核是書者的個性修養。張懷瓘推崇具有陽剛之美書法文化,他認為草書表現充滿著活力感、節奏感的壯美,十分欣賞王獻之書法文化中所蘊含的動態美,橫溢而出的逸氣,噴涌奔瀉的活力,具有扣人心弦的陽剛之美。這種美不露筋骨,率意、率性,自由,他書法文化理論獨到、精深,形成了深遠的影響,他的意象理論為宋代的“尚意”,拉響了序曲。
三、中晚代唐書法文化美學思想:崇尚法度,遍尋禪意
中晚唐時期,隨著儒學的興盛,書法文化領域的美學思想也隨著發生了變化,尚法之風逐步形成,替代了曾經在盛唐風行的書法文化美學思想,自然、抒情、性靈等書法文化美學思想也寂然沉默。在此,對顏真卿、韓愈兩位代表人物及晚唐五代禪境的追求,作如下分析論述。
1.顏真卿。強調法度美是顏真卿書法文化美學思想的集中體現。在中唐時期,經世致用的儒學得到了特別的重視,受之影響在書法文化領域內尚法之風也逐步形成。以韓愈、顏真卿為代表的藝術家,追求的是一種雄強豪放的精神氣概,并用法度將其固定下來。顏真卿的書論中對“筋骨”與“雄媚”的聯系著墨最多,他認為剛勁有力的點畫為結構的字體,書品雄闊媚好,在此觀點的指導下,“顏體”逐漸展示出了清新端莊、氣宇不凡、豐腴秀麗之美,顏真卿的書法文化技藝理論,大多能夠將自己所感悟到的書法文化意象聯系起來,并寓技法于意象之中。
2.韓愈。韓愈是一位大文學家,雖然他不是書法文化家,卻以特有的藝術敏感,對當年張旭的創作草書的情景,給予熱情的描述,表達了自己書法文化的美學思想理論。書藝情表可以說是韓愈的書法文化美學思想。韓愈站在儒家積極入世的立場指出,書法文化蘊含和表現的是一種情感,動乎于心,發之于書。與張懷瓘所強調的書法文化表現情感的觀點不同,韓愈所說的情感是一種強烈的、一觸即發的情感,在其內心是一種“不平則鳴”的心態。他認為,書法文化家只有在這樣的心態下,才能表達出自己的情感。韓愈所倡導的書法文化理論,在當時只能是非主流的狀態,因為,當時浪漫主義難以取代對法度之美的推崇。
3.禪境的追求,晚唐五代法美學思想。晚唐時期,佛教興盛,隨著禪宗思想的發展,一大批禪僧書法文化家出現。禪宗認為,世界萬物,佛我僧俗,都是我心的幻化,要達到佛我合一的境界,需要心悟。對于書法文化創作,自己的心悟也是至關重要的。在禪僧書家看來,書法文化理論不是言傳身教的,需要在心悟中獲得靈感,他們主張書法文化要能“通”“變”,他們在書法文化上所追求的禪境,主要表現為超塵脫俗,自然清新。另外,晚唐書法文化審美還體現出對“逸”之美的追求,“逸”作為一種超凡脫俗的生活態度和精神境界,被書僧運用到身法之中,表現出一種超脫,一種韻致。
四、結語
數千年書法藝術的偉大生命力,在其根植于中華民族智慧,根植于中華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根植于中華民族生產力發展的迫切需要,根植于中華民族文明進步的沃土,所以傳承的本質,應從中華文化尋根與發展中尋找答案。
當中華文明還處在襁褓中時,作為萌芽狀態的書法藝術便誕生在華夏母親的搖籃里。古老中華在文明進化之初期,由結繩記事的蒙昧時期到倉吉造字文化文明的轉化,即根植了書法藝術驚人的智慧與靈根。據唐代張懷王灌《書斷》記載:倉吉“博采眾美,合而為字”,倉吉獨具慧眼拮取自然之美造出文字,這叫作“依類象形”,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把古人造字方法歸納為六種,稱為“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象形文字象圖畫一樣再現自然,記載自然,傳替自然信息,這種象形之美,就是中華書法藝術的美的萌芽和靈根,是先人書法美的偉大創造。
《漢文字是書法藝術的載體之本源,象形與會意是傳統書法的藝術本源,漢文字以象形、會意為特色,在爾后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變化萬象,起源于象形意義的中國初期古文字,“形無定體,筆無定畫”,至小篆經省改,才出現形體方整、筆畫圓勻的定型化書體,但仍保留形象痕跡。經過漢代隸書的變化以后,漢字由繁復的象形文字,趨向于符號化、抽象化、簡筆化,但它的象形性質依然存在,又如魯迅所說:“將形象改得簡單,遠離了現實。篆字圓折,還有圖畫的余痕,從隸到現代的楷書,和象形就天差地遠。不過那基礎并未改變,天差地遠之后,就成為不象形的象形字。”(《門外文談》).可見中國書法藝術源于無法,變而有法。創新是結于有,起于無,又承于有,變于無。但萬變不離其綜,象形與會意的藝術本源沒有變,漢文字的載體本源沒有變。這是其他語言文字所不能比擬的?!跋笮巍被颉安幌笮蔚南笮巍?,是漢字最基本的特點,也是繼承與發展傳統書法藝術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內容和規律。
那么如何對待書法藝術繼承傳統與創新的關系呢?筆者認為:傳承和創新是書法藝術發展歷史過程不可分割的鏈條,繼承首先是對先人書法藝術創新精神與成果的繼承。
提倡尊崇優秀傳統,必須解決繼承什么?如何繼承?筆者認為繼承書法藝術的優秀傳統,首先必須繼承先賢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成果,這些是先賢書法藝術智慧的結晶。只求復寫傳統的“傳統唯美主義”或脫離優秀傳統“創新”的“流行主義”對發展書法藝術都是偏頗的、畸形的、是不可取的,先賢探索的書法藝術發展規律和創新成果是傳統書法的靈魂。沒有創新就沒有傳統,優秀傳統是創新的結晶,創新是傳統的發展。只有深刻認識傳統書法藝術發展的規律,才切身感受到創新才是揭示傳統書法藝術經久不衰的發展規律的精髓所在。
繼承傳統,在于推陳出新。創新更是漸進中繼承,繼承中的變革。如石鼓文是上承西周金文的精粹,下啟秦代小篆的楷模,被后人譽為“書法第一法則”,至今仍引人入勝。大篆、小篆、隸書(如前)都有其傳承與演變的軌跡,小篆都是中鋒、藏鋒用筆、線條挺勁圓勻,富于立體感,結構整齊對稱,它把莊嚴凝重與舒展自如統一與于崇高肅穆的氣度之中,在書法藝術上折射了封建中央集權威嚴統一的特征,這是秦篆反映的時代精神。“隸書”作為書法史上一個偉大的變革。漢朝“漢承秦制”“秦篆漢隸”,漢朝隸書發展逐漸定型,與此同時草、行、揩都逐漸從隸書中演變出來。民間習隸書的熱情蔚成風氣。定型后的隸書徹底消滅了漢字的象形形態,造成了漢字形體的巨大變化。漢隸脫胎于篆書又大異于篆書,是從筆畫到結字方正平直化的新書體。漢隸具有波、磔之美,創“蠶頭”、“燕尾”筆法,用筆方、圓、藏、露諸法齊備。同時它又為未來書法藝術的發展前景開拓出廣闊的前景,為后來的草書、行書、楷書的產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梢娬嬲饬x上的創新,是傳承基礎上的創新,繼承也是創新基礎上的繼承。書法藝術的發展史本身就遵循著揭示的辯證唯物主義的發展史觀。
流行書風該如何認識?。抗P者認為流行是傳承和創新結合、推進社會文明的結果,流行書風無論從風格上還是從技法上都是深受社會歡迎的書法藝術極至之法,流行則是傳統與創新的交融會合的“貝多芬交響曲”。歷史上流行書風是因其釋放了書寫的效率,拓展了美的視野,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方能千年流行。根據社會生產生活需要去創新與發展是書法文化的生命。流行書風是適應社會生活需要而為社會廣泛接受和喜愛的創新書體書風,脫離社會需要雖標新立異,矯揉造作、即使名噪一時,但終歸不能“萬紫千紅總是春”。書法藝術流行數千年無一不與適應社會發展,滿足社會需要結下深厚的根源,格調高古的甲骨文取代結繩記事適應人類蒙昧向文明的起步,小篆適應中華一統的文化文明的需要,是中華大地邁出了書同文的堅實腳步,隸書、草書都順應了社會生產生活的書寫便利解放生產力的需要,“草書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其后產生于漢代的草書,西漢黃門令史游作《急就章》,東漢章帝甚喜愛,因而名“章”草,章草傳承了隸書的筆畫形跡,仍有波磔,字字獨立不連,實際上是隸書的草率寫法,杜度、催瑗便是東漢章帝時代聞名的章草書法家,漢末張芝傳承章草又進一步“草化”,將上下字的筆勢牽連相通對偏旁作了許多省略和假借,而創今草。張旭,懷素將書法藝術的創造性“心靈之音”得到神靈極至的發揮。通觀古今流行書風無一不是傳統與創新相交融的結晶。
楷書是數千年書法文化中應用最廣與流行最持久的書體,草書是揚棄了漢隸的規矩追求書寫速度,至今的簡化漢字無不得益于草書創造性的書寫藝術。魏太傅鐘鷂對楷書作了重大的改革,以橫代替“蠶頭”、“燕尾”又融入篆書、草書中的圓筆法使楷書定型化,加之其超妙入神的書寫藝術,新體楷書很快得到了推廣。又如流行至今的行書據說為漢末書法家劉德升創造的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其法蓋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劉書人稱“風瞻妍美,風流婉約,獨步當時?!蓖豸酥畡撛斓男胁堇^承古跡中古掘樸質的風格為妍美流便的新書風格,古人喻之為“清風出袖,明月入懷”,王羲之“博采眾"美,熔鑄古今”,其神韻超逸的《蘭亭序》傾倒千載書家,可見流行書風不僅是當代的更是歷史和未來的,不僅是書家自娛自樂,更是社會發展的責任和貢獻,不僅是別出心裁,而是高超傳統藝術和革新智慧交融的結晶。不是書家冥思苦想的結果,而是適應時代需要的產物。
本次研討會由廣東華人書法院院長劉佑局、美國丹佛孔子學院院長屠新時擔任學術主持。劉佑局對中新網記者表示,中國書法熱三十年如用理性的尺度可以總結為三個階段,第一個為“工匠”階段;第二個為“流行”階段;第三個為“仿真” 階段?!胺抡妗睍r代就是剛剛從千人一面的流行書風中走出來的又一次模仿名家作品的千人一面制作式的書風,它所制作的“作品”嚴重缺乏深刻的藝術內涵和靈魂,用所謂豐富的拼盤技法致使視覺沖擊審美錯覺,狂熱追求花樣百出、疊亂迷離的外在形式而沉浸在自悅悅人的文化淺薄與浮夸興奮之中。
劉佑局認為,文化與藝術的“仿真”(即假冒)時代,它與中國市場經濟中所產生的假冒偽劣產品一樣已經嚴重擾亂了社會和人們生活的正常秩序。文化藝術中的冒仿偽劣產品雖然不會像商品中的假冒偽劣產品直接傷害人的肌體,但它對人的精神世界的侵害將會產生長遠的影響,文化打假將是一場更加艱難、更加迫切的任務。
本次研討會活動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進行的。此舉就是為了重建健康向上的文化審美標準,扎根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精神,開拓高尚、潔雅、通透的藝術取向,把握普世認同的心靈準星,重新煥發文化藝術感化人心的精神魅力,挽回人性靈魂失落的悲劇,譜寫人類真性情的美好贊歌。
研討會組委會還提倡論題文章的征稿要廣閱博覽,穿透古今,用頓悟滲透和見識本真,用真知灼見挽救丑惡的藝術錯覺和靈魂,把書法文化扶上正軌。同時要用歷史和人物事件,從深層次和全方位的把握力總結中國書法文化三十年,對正反兩方面提出尖鋒意見,為中國書法發展“主導”正位。還要對當前書法“制作”的手段進行披露和透析,用明辨、通理、達識的深刻見解,批判只重形式缺乏內涵的外泛風氣,抵制制作的書法形式繼續漫延,感化和呼喚走入誤區的“書法人群”魂兮歸來。
了摘要:作為媒介,書法藝術同時兼具了傳播文化信息和書法藝術信息的功能。書法藝術“去傳統化”成為社會常態、由精英壟斷藝術走向人民大眾、經歷現代科技技術的沖擊之后浴火重生,成為世界民族藝術百花園里的一朵均麗奇葩而異彩綻放。借助電視媒介,書法藝術將走出國門,擔負起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任,同時,電視媒介讓人學習書法藝術,回歸書法藝術原點。
一、中國書法藝術傳播媒介的歷史變遷
中國書法藝術的媒介傳承變化始終受著社會發展的影響。本雅明說,在人類藝術活動中,“藝術生產關系也一般地決定于藝術生產力即‘技巧’,當藝術生產關系與藝術生產力發生矛盾、阻礙藝術生產力發展時,就會出現技術革命,新的藝術技巧(技藝)就會產生,打破舊的藝術生產關系,把藝術向前推進”。從文字誕生之初的龜甲獸骨、銅器、竹簡尺犢、青銅刻石、紙張直至當今社會電子網絡媒介,可以說書法藝術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因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不斷打破舊的藝術生產關系,催生新的傳播媒介,以適應文化傳播的需要,擔負起書法藝術文化傳播的重任。
作為媒介,書法藝術同時兼具了傳播文化信息和書法藝術信息的功能??v觀書法歷史,無論是古文字時期的甲骨、青銅,還是有秦以來的刻石、竹簡木犢、絹帛等,均是傳播文化信息的一種方式,這種承載方式在傳播文化信息的同時,又根據載體的不同形成了風采各異、流傳千古的書法藝術風格。書法藝術傳播媒介每一次的變遷都會對書法藝術傳播產生巨大影響?;赝麣v史,在現代電子網絡媒介出現以前,傳統意義上的書法藝術傳播媒介的傳承變化對書法傳播產生重大影響大至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五代至唐的“摩拓”時期;二是宋朝的“印刷刻貼”時期;三是近代社會的“圖像印刷”時期。唐朝的摩拓是封建社會最為原始的一種摩拓復制書法藝術作品的技術,它的出現使一些珍貴的書法藝術作品傳播范圍的拓展成為可能,通過摩拓復制技術,使書法藝術在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階層得到了迅速傳播,也從而使書法藝術在唐代的上層社會迅速得到普及,書法藝術也因此居于“不朽之盛事”的地位。這也是書法藝術成為中華文化核心藝術的一次重要的傳播技術的革新。宋代的刻貼是對.唐朝摩拓傳播技術的又一次創新,刻貼的出現使復制技術得到了拓展,由于刻貼復制使古代書法藝術經典以一化身為千百,促成了書法藝術的傳播普及,同時也成為后世書法家借以“推廣”自己的一種方式。通過刻貼來印刷出版自己的書法作品集,類似于現在的書法作品專輯。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就非常擅于此道,他是明朝運用刻貼來為自己出版“作品集”最多的書法家。近代圖像印刷水平的進步主要是指印刷和影印技術的使用,較之前者,圖像印刷逼真度、數量均是前者所不能比擬的。由于圖像印刷術的使用,越來越多的古代書寫圖像被展示出來了,而且其傳播范圍也越來越為廣泛。
進人當代社會之后,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電子網絡傳播媒介的出現和應用為書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中國書法在當代電子媒介的作用下已經進入了一個通俗化的階段。此時的書法藝術借助電子網絡媒介傳播的優勢也出現了視覺轉型,書法藝術已從書法家書齋的案頭藝術逐漸走進了大眾的視野,成為人民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形式。書法藝術也不再是當代文人的身份標簽,更不需要古代文人的深厚文化修養,只要能夠認識漢字,就能進行書法創作,甚至借助電視的話語權而轉身成長為“書法家”。書法家借助電視來推銷自己,已成為當代社會書法家“增勢”的一個捷徑。同時,電視媒介也促使今人可以零距離地觀摩學習古代書跡法帖,為書法藝術的傳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
二、現代電視媒介讓書法藝術走出書齋,走向世界
書法藝術由古代社會文人士大夫所必備的書寫“技能”,到現代社會中“視覺文化藝術”身份的悄然轉攀,是科技進步·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當書法作為傳播文化信息的手段還停留在“技”的層面時,受傳統傳播媒介的影響,它只能是文化信息的載體和媒介。此時的書法是“書法家”獨居書齋相對封閉的個體勞動產品,因而它只是停留在傳統的古代文人書齋的案頭藝術品,人際傳播是其主要傳播方式,書法藝術精英化傳播是這個時期書法藝術傳播的常態。當科學技術發展催生電視等電子傳播媒介成為當前社會主導傳播媒介的時候,電視媒介強大的傳播功能徹底打破了書法藝術這種延續千年的精英化的傳播態勢。同時,電視傳媒強大的視聽傳播功能和跨越時空的傳播特性,讓書法藝術不再像往昔那樣“深藏閨中”。借助電視傳播的及時性、視聽性、延時性、現場直播性和傳播范圍的廣泛性等特點,書法藝術迅速從文人的書齋走向了人民大眾生活,成為全民族喜聞樂見的傳統文化藝術形式,人人享有書法藝術、使用書法藝術、傳播書法藝術已經成為社會常態。
從傳播學的角度觀照,電視作為一種現代的技術手段和傳播方式,由于其自身的廣泛性與普遍性而使傳播的內容具有強大的社會輿論力量。這種力量雖然是無形的,但卻是極其有力的,在適當的時候和情景下,這種無形的輿論力量會轉化為不可扼制的物質力量顯現出來。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借助電視媒介傳播的功能,成長為書法藝術家的歷程不再像古人那么遙遠和艱辛。通過電視推廣自己和自己的書法藝術則是當代書法藝術家首選的一條捷徑,這種媒介的力量是生活在古代社會的書法大師們所不能想象的。古代書法大師要想在書法歷史中占有一席之地,是需要他們窮其一生來為之努力的。歷史上王羲之有“暮年乃妙”,王鐸尚需“五十自華”。試想,當明朝以董其昌為代表 的一大批書法家為使自己的書法藝術流傳千古而借助 “刻貼”的傳播方式來傳播自己的書法藝術的時候,他們怎么也不會想到在其身后數百年白娜代社會中,借助電視等現代傳播媒介來推廣自己書法藝術的廣度和深度是那樣的強大,社會的影響力又是那樣的深遠。
當代的書法藝術家們借助電視等大眾傳媒的優勢和便利,再也不用拘泥于各自的書齋案頭,他們放下了傳統文人的矜持,在商業大潮的裹挾下,帶著自己的書法藝術作品走進了社會大眾生活的名利場之中,在作品價格的博弈中來彰顯自己書法藝術水準的高低。此時的書法藝術家彼此之間的交流也是空前的頻繁,交流的方式更加多元。通過書法展覽、互聯網絡、電視媒介等形式傳播書法藝術文化信息,從而促使書法的技藝空前地普及和提高。電視全程再現書法藝術的動態創作全過程的現場直播功能,更是把書法這一書齋文化帶進了社會大眾生活之中,讓尋常大眾欣賞書法藝術家創作書法過程的隨時性,成為書法學習的常態。電視媒介的最大優點就是它不僅能逼真地傳遞書法作品,而且能夠把書家的創作過程完整地記錄保存下來,供學習者研究,這是印刷媒介所不能比擬的。面對無數“天下第一”書跡的仿真及多層面的視聽解讀,是前人所不能想象的。
當前社會的信息全球化特征、深度的國際信息交流帶來了不同文化的沖擊和影響。國際傳播的最為重要的形式之一是國際交流,即通過大眾傳播媒介進行的文化信息的交流和傳遞,其中對傳播者而言,最便利、最有效的工具就是通過天空直接傳播的媒介,即廣播和電視。電視媒介跨越國界的覆蓋范圍和傳播的面對面功能,也使書法藝術越來越受到國外朋友的關注,尤其是隨著中國經濟大國地位的確立,中國在世界經濟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都在關注中國、了解中國,世界范圍內興起了“漢語熱”。中國在世界各地建立了200多所孔子學院,全方位地推介中華傳統文化。世界上有4000余萬外國朋友在學說中國話,學寫毛筆字。中國書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在向全世界范圍內推廣漢文化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美國學者康拉德在他的《中國文明簡史》一書中說:“中國的上層文化是最具有高度視覺性的,而最高形式的藝術則是書法?!睍ㄋ囆g已經成為西方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橋梁和紐帶。在當代社會,書法藝術已經不再是中國人自己的藝術,它正在轉換成為全世界人民所共有的文化藝術形式。書法藝術在電視媒介的助推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則已成為書法藝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電視媒介讓人學習書法藝術,回歸書法藝術原點
電視媒介集視聽傳播手段于一身,通過影像、畫面、音聲、字幕等多角度傳播信息,傳統媒介中沒有任何一種媒介能像電視一樣擁有那么多的受眾和那么強大的社會影響力。書法藝術的發展與其傳播媒介的變革息息相關,媒介的每次技術革新均對書法藝術的發展及傳播產生巨大影響。電視在中國一經出現,就被書法藝術所青睞,并迅速與之聯姻,催生出了電視書法藝術。電視書法講座、書法藝術家訪談、電視書法文化的專題片、電視書法大賽等形式各異的書法電視節目充斥電視熒屏,書法在電視媒介的助推下走向了尋常大眾。此時的書法藝術在電視的作用下,出現了對傳統的書法傳承方式的顛覆,這種變化讓世人學習書法的方式呈多元化態勢。通過電視媒介,學習書法完全可以借助電視現場再現的特性,讓學習者跨越時空,如身臨其境一樣觀看書法大師們創作書法的全過程,回歸書法藝術學習的原點。我們既可以從電視屏幕上或音像制品中欣賞到名家書法作品,清晰地看到書家的執筆及每一點畫的運筆變化等,把學書過程中的理論知識轉換為實際操作過程中的現場模擬,又可以從他們的運筆過程及書寫者的講解聲中輕松地學到書寫技法。
數千年書法藝術的偉大生命力,在其根植于中華民族智慧,根植于中華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根植于中華民族生產力發展的迫切需要,根植于中華民族文明進步的沃土,所以傳承的本質,應從中華文化尋根與發展中尋找答案。
當中華文明還處在襁褓中時,作為萌芽狀態的書法藝術便誕生在華夏母親的搖籃里。古老中華在文明進化之初期,由結繩記事的蒙昧時期到倉吉造字文化文明的轉化,即根植了書法藝術驚人的智慧與靈根。據唐代張懷王灌《書斷》記載:倉吉“博采眾美,合而為字”,倉吉獨具慧眼拮取自然之美造出文字,這叫作“依類象形”,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把古人造字方法歸納為六種,稱為“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象形文字象圖畫一樣再現自然,記載自然,傳替自然信息,這種象形之美,就是中華書法藝術的美的萌芽和靈根,是先人書法美的偉大創造。
《漢文字是書法藝術的載體之本源,象形與會意是傳統書法的藝術本源,漢文字以象形、會意為特色,在爾后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變化萬象,起源于象形意義的中國初期古文字,“形無定體,筆無定畫”,至小篆經省改,才出現形體方整、筆畫圓勻的定型化書體,但仍保留形象痕跡。經過漢代隸書的變化以后,漢字由繁復的象形文字,趨向于符號化、抽象化、簡筆化,但它的象形性質依然存在,又如魯迅所說:“將形象改得簡單,遠離了現實。篆字圓折,還有圖畫的余痕,從隸到現代的楷書,和象形就天差地遠。不過那基礎并未改變,天差地遠之后,就成為不象形的象形字。”(《門外文談》).可見中國書法藝術源于無法,變而有法。創新是結于有,起于無,又承于有,變于無。但萬變不離其綜,象形與會意的藝術本源沒有變,漢文字的載體本源沒有變。這是其他語言文字所不能比擬的?!跋笮巍被颉安幌笮蔚南笮巍?,是漢字最基本的特點,也是繼承與發展傳統書法藝術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內容和規律。
那么如何對待書法藝術繼承傳統與創新的關系呢?筆者認為:傳承和創新是書法藝術發展歷史過程不可分割的鏈條,繼承首先是對先人書法藝術創新精神與成果的繼承。
提倡尊崇優秀傳統,必須解決繼承什么?如何繼承?筆者認為繼承書法藝術的優秀傳統,首先必須繼承先賢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成果,這些是先賢書法藝術智慧的結晶。只求復寫傳統的“傳統唯美主義”或脫離優秀傳統“創新”的“流行主義”對發展書法藝術都是偏頗的、畸形的、是不可取的,先賢探索的書法藝術發展規律和創新成果是傳統書法的靈魂。沒有創新就沒有傳統,優秀傳統是創新的結晶,創新是傳統的發展。只有深刻認識傳統書法藝術發展的規律,才切身感受到創新才是揭示傳統書法藝術經久不衰的發展規律的精髓所在。
繼承傳統,在于推陳出新。創新更是漸進中繼承,繼承中的變革。如石鼓文是上承西周金文的精粹,下啟秦代小篆的楷模,被后人譽為“書法第一法則”,至今仍引人入勝。大篆、小篆、隸書(如前)都有其傳承與演變的軌跡,小篆都是中鋒、藏鋒用筆、線條挺勁圓勻,富于立體感,結構整齊對稱,它把莊嚴凝重與舒展自如統一與于崇高肅穆的氣度之中,在書法藝術上折射了封建中央集權威嚴統一的特征,這是秦篆反映的時代精神。“隸書”作為書法史上一個偉大的變革。漢朝“漢承秦制”“秦篆漢隸”,漢朝隸書發展逐漸定型,與此同時草、行、揩都逐漸從隸書中演變出來。民間習隸書的熱情蔚成風氣。定型后的隸書徹底消滅了漢字的象形形態,造成了漢字形體的巨大變化。漢隸脫胎于篆書又大異于篆書,是從筆畫到結字方正平直化的新書體。漢隸具有波、磔之美,創“蠶頭”、“燕尾”筆法,用筆方、圓、藏、露諸法齊備。同時它又為未來書法藝術的發展前景開拓出廣闊的前景,為后來的草書、行書、楷書的產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梢娬嬲饬x上的創新,是傳承基礎上的創新,繼承也是創新基礎上的繼承。書法藝術的發展史本身就遵循著揭示的辯證唯物主義的發展史觀。
流行書風該如何認識???筆者認為流行是傳承和創新結合、推進社會文明的結果,流行書風無論從風格上還是從技法上都是深受社會歡迎的書法藝術極至之法,流行則是傳統與創新的交融會合的“貝多芬交響曲”。歷史上流行書風是因其釋放了書寫的效率,拓展了美的視野,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方能千年流行。根據社會生產生活需要去創新與發展是書法文化的生命。流行書風是適應社會生活需要而為社會廣泛接受和喜愛的創新書體書風,脫離社會需要雖標新立異,矯揉造作、即使名噪一時,但終歸不能“萬紫千紅總是春”。書法藝術流行數千年無一不與適應社會發展,滿足社會需要結下深厚的根源,格調高古的甲骨文取代結繩記事適應人類蒙昧向文明的起步,小篆適應中華一統的文化文明的需要,是中華大地邁出了書同文的堅實腳步,隸書、草書都順應了社會生產生活的書寫便利解放生產力的需要,“草書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逼浜螽a生于漢代的草書,西漢黃門令史游作《急就章》,東漢章帝甚喜愛,因而名“章”草,章草傳承了隸書的筆畫形跡,仍有波磔,字字獨立不連,實際上是隸書的草率寫法,杜度、催瑗便是東漢章帝時代聞名的章草書法家,漢末張芝傳承章草又進一步“草化”,將上下字的筆勢牽連相通對偏旁作了許多省略和假借,而創今草。張旭,懷素將書法藝術的創造性“心靈之音”得到神靈極至的發揮。通觀古今流行書風無一不是傳統與創新相交融的結晶。
楷書是數千年書法文化中應用最廣與流行最持久的書體,草書是揚棄了漢隸的規矩追求書寫速度,至今的簡化漢字無不得益于草書創造性的書寫藝術。魏太傅鐘鷂對楷書作了重大的改革,以橫代替“蠶頭”、“燕尾”又融入篆書、草書中的圓筆法使楷書定型化,加之其超妙入神的書寫藝術,新體楷書很快得到了推廣。又如流行至今的行書據說為漢末書法家劉德升創造的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其法蓋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劉書人稱“風瞻妍美,風流婉約,獨步當時。”王羲之創造的行草繼承古跡中古掘樸質的風格為妍美流便的新書風格,古人喻之為“清風出袖,明月入懷”,王羲之“博采眾"美,熔鑄古今”,其神韻超逸的《蘭亭序》傾倒千載書家,可見流行書風不僅是當代的更是歷史和未來的,不僅是書家自娛自樂,更是社會發展的責任和貢獻,不僅是別出心裁,而是高超傳統藝術和革新智慧交融的結晶。不是書家冥思苦想的結果,而是適應時代需要的產物。
論文摘要:書法教育在高職院校文化建設中,由于種種原因一直被列為弱勢科目。本文針對高職院校書法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了分析研究,揭示了書法教育的重要價值意義,并提出一些適合高職院校發展書法教育的策略。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經過多年的努力,已具有了相當的規模。它一方面要求注重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另一方面也提出了這些專門人才需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要求。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校園文化在促進大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教育中越發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滲透到大學生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書法凝聚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在一步步走向成熟和完善的歷史演進中,其獨具魅力的審美價值頗受歷代教育者的重視,是校園文化不可缺少的審美教育范疇。學習書法,能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和培育健全的人格、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健康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素質全面和諧的發展,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功用和優勢。
一、高職院校開展書法教育的現狀分析
近幾年隨著教育體制的變革,高職教育取得了較大的成績,為社會培養了很多專業人才。高職院校除了進行專業技能的升級外,更需要的是使大學生在德育教育方面得到提高。書法作為一種中國傳統文化,在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方面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高職院校因辦學特色的限制,書法教育卻長期得不到重視。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書法發展受到時展大環境的限制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手機、電腦、網絡越來越成為國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對于年輕一代來說,手機短信、電子郵件等代替了傳統的書信,不要說毛筆,即使是硬筆書寫工具,也逐漸被手機按鍵和電腦鍵盤以及通訊設備所取代。書法失去了廣泛的實用價值,成為了純藝術,也失去了得到良好發展的社會環境。如今,作為最具中國傳統特色的書法藝術,其教育的普及和質量狀況,實在不容樂觀。
2.高職院校教育對書法學科定位的認識模糊
書法屬于視覺藝術,表現出人們對平正與奇側、統一與變化、整齊與錯落等種種美學形態的認識,并展現書者的情感心緒與品格修養。而書法是否是獨立的藝術門類,至今仍是藝術界、文化界、學術界極為關注并經常引起爭議的一個焦點問題。教育部的高等學校學科專業目錄和基礎教育的學科設置中并未列出書法是單獨的學科。再者,高職院校本身存在著重專業、輕素質的現象,由于書法學科定位不明確,所以對書法教育的態度往往也是可有可無,僅僅當做是學院文化建設的陪襯而已。
3.職業院校在書法教育上缺少系統的管理體制
職業院校在書法教育上缺少系統的管理體制,主要表現在:沒有設立明確的書法教育管理機構,協調統一書法教學工作;大多數書法教學沒有形成完善的教學體制和完整系統的教材和教學大綱;書法教學形式單一,缺少資金以及設施投入;高職院校書法專業師資力量不足等等。
4.高職院校生源人文素質參差不齊,缺乏自覺接受書法教育的意識
多數學生以前學習科目范圍狹隘,接受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又存在差異,普遍缺乏書法知識。他們在一起接受、重視技能型教育后,藝術修養難以得到提高。
二、書法教育在高職院校文化建設中的實用價值
我國的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人是十分重視書法教育的,除實用目的外,更重要的是把它當做提高修養品行的必修課程。清代的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說:“書學不過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關頭。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故以道德、事功、風節著者,代不乏人,論世者,慕其人,益重其書,書人遂并不朽于千古?!备呗氃盒崿F書法教育是校園文化建設不可缺少的一課,其實用價值更是素質教育不容忽視的。
1.有助于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養
清代劉熙載《書概》說道:“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傊唬喝缙淙硕选!逼渲校皶缙淙恕币恢钡玫剿囆g家和藝術教育者的廣泛認可。宋代朱文長在《續書斷》中評價顏真卿的書品和人品時也深有感慨地說:“其發于筆翰,則剛毅雄特,體嚴法備,如忠臣義士,正色立朝,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書法藝術是書寫者心靈美和行為美的真實寫照,并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和滲透力,是陶冶情操的重要藝術形式,是喚起學生進取精神的一種強有力的武器。在傳統的書法教學中,施教者十分看重對受教者的品行教育,強調學書者要樹立良好的品行修養。宋代姜夔《續書譜》在談到如何得書法“風神”時云:“風神者,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三須筆紙佳,四須險勁,五須高明,六須潤澤,七須向背得宜,八須時出新意。”將“人品高”放在得書法風神的八個要素之首,可見古人對人品的重視程度。
前蘇聯教育學家贊可夫指出:“藝術不僅作用于學生的理智,而且影響到他的情感,因此,藝術有助于培養信念,……越是以情感為基礎信念就越堅定。所以,藝術在道德教育中起著這么巨大的作用?!睍ㄋ囆g教育就是以形式和內容雙重之美,讓學生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從而把品德修行寓于教育之中。
2.有助于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審美素質和審美能力
三國時鐘繇云:“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其意思是說,書法作品中的筆跡之所以能成為藝術,具有審美價值,是因為能體現出人的美好情感。林語堂先生在《吾國吾民》中說:“只有在書法上,我們才能夠看到中國人藝術心靈的極至”。書法提供給了中國人基本的美學。而形式美,是漢字書法最重要的審美特征,無論是哪一種書法形體,它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審美心理,無不構成了中華文化獨特的“有意味的形式”。因此,書法教育也是一種審美教育。
在書法教育中,學生通過臨摹學習、創作作品和欣賞高水平作品的鍛煉,不斷提高藝術修養,具備一定的藝術眼光、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通過這種經常性的良性循環,他們就逐步地對藝術或現實中的美與丑、雅與俗等作出正確的審美判斷,從而培養全心全意熱愛美、鄙視丑的高尚品質。書法作品中表現出的雄渾之美、秀逸之美、老辣之美、剛健之美、豐滿圓潤之美等豐富的審美屬性,是打開美麗殿堂大門的鑰匙。它在引導學生欣賞創造藝術美的同時,也創造了具有審美素養和審美能力的學生。
3.有助于對學生勤于思考、領悟能力的培養
書法藝術教育,通過傳授知識、訓練技巧的過程,使學生眼、手、腦同時并用,進入積極的觀察、分析、思考的狀態。對于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勤于思考等方面的能力都具有很大的好處。
清代周星蓮《臨池管見》云:“臨摹既久,則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變通?!敝赋鰰ㄅR摹要多悟、多思。同時他還指出:“余嘗謂臨摹不過學字中之字,多悟則字中有字,字外有字,全從虛處著精神?!睍▽W習不僅要思考書法本身,也要思考“字外之字”,而創作主體個人情感的表達就更離不開思考了。領悟力是學生對書法形式的內在規律與本質的更深入的洞察和感悟,是在學習過程中的觸類旁通和認知的提高。只有領悟才能將所學化為己用。領悟力能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和總結的能力,故書法學習中領悟能力的提高對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善于觀察發現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4.有助于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
學生在學習書法過程中,可以領悟和諧本質,促使他們懂得如何發掘周圍美的事物,懂得與人和社會的和諧共處,懂得團隊精神,懂得關愛身邊有困難的同學,盡力幫助他們排憂解難,進而以健全的心智投入到有序的學習生活當中,促進學校的和諧穩定發展。此外,豐富多彩的書法文化活動不僅能弘揚民族精神,提高自身修養能力,而且更有助于校園文化的豐富發展。
三、對在高職院校文化建設中開展書法教育的思考
要徹底解決高職院校書法教育存在的問題,實現書法教育和高職文化的有機結合,提高書法教育的質量和效果,筆者認為需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創造有利于書法教學的硬件設施
轉變觀念,加深對書法教育的認識,創造濃郁的氛圍和條件,有計劃、有目標地制定一系列教學措施,把書法教育納入學校培養方案中。這要求高職院校不僅在制度和指導思想上確保書法教學的正常開展,還要創造條件來滿足書法教學的物質環境需要。比如成立書法教研室,加強書法教學的質量管理;將書法課單獨作為高職院校學生公共必修課;各院系設立若干小的書法練習、創作室、展廳等,讓學生有練習、交流、創作、展示的空間。
2.建設一支書法藝術素養高、責任心強、具備良好教學能力的教師隊伍
教師的素質和教學平臺直接決定書法教學的水平和效果。鑒于目前專業書法教師短缺的情況,可以采用校際聯合的辦法。各高職院校書法師資力量各有所長,如果廣泛聯合,資源共享,則是做好書法教育切實有效的辦法。高職院校之間可以嘗試互派教師授課、互派學生選課等合作方式。
3.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書法教學可采取新的形式,如采用自學、自評的教學模式。亦可采用講解要領、自行創作、分析習作的教學方法。重視作業的批改與總結,耐心指導,使學生不覺得單調枯燥,感受到學習的趣味。在教學實踐中,學生認為練字太枯燥乏味,原因是多數學生看不到自己書寫水平的提高。經實踐,定期舉辦展覽是解決這一問題行之有效的辦法。學生通過展覽看到了自己的進步,從而增強了信心,也提高了興趣。
參考文獻:
[1]韓盼山.書法藝術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上海書畫出版社,編.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