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4 05:50:23
序論:在您撰寫朱熹觀書有感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作品賞析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讀書后,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原文及譯文《觀書有感》
南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譯文
《觀書有感》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古詩兩首中的一首。此詩為理學家朱熹的名作,借半畝方塘的清澈如明鏡,比喻讀書獲得的體驗,揭示出讀書有得時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的境界。這首詩借景寓理,內涵豐富,引發許多人生的思考。
古詩教學是重在情還是重在理,這一直是語文課堂教學比較有爭議的話題。就《觀書有感》而言,景物為情理所在,也是理趣的根基,為此我抓住情理,學用結合,進行了巧妙的引導和設計。
“一疑”:巧悟內涵,學用結合
疑問是求知的鑰匙,也是根本。在詩中,詩人朱熹的一句發問,開啟了思考之旅。如何讓學生理解這經典的句子所蘊含的哲理?我先從學生的疑問講起。
師:你有什么疑問?
生:我想知道題目明明是《觀書有感》,但是為什么沒有寫到讀書?
圍繞“觀書”這一個可感的行為,我讓學生思考:活水流入方塘與讀書有沒有共通之處?使池水清澈與讀書使人變得聰明有沒有相通之處?請舉出相關的例子。
通過具體的事例,學生發現,詩人朱熹的思維角度新穎有趣,將池水的清澈與讀書結合起來,實在是妙不可言。讀書代表將活水引入池塘,不斷更新,而池水之清澈則代表將人從愚蠢變為明智的過程,這是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需要努力。
學生根據同學學習的故事,講述同學在學習中獲得的收獲及發生的心智變化。也有的學生根據自己讀過的書,講述自己的知識積累過程,感受到讀書帶給自己的好處。這些都是直觀可感的,學生由此也從“為有源頭活水來”中感受到詩句的精妙。
《觀書有感》是一首情與理相融合的詩,其借景寓理的手法令人贊嘆。學生從詩作中領悟到讀書的妙處,并且能夠從中感悟詩作的哲理。學生在后來模仿了這種寫法,并將這種寫法應用到自己的作文中,這也是我這節課的收獲。
“二談”:巧引作者,知人論詩
古詩教學中,因為隔著時代背景,要讓學生透徹地理解古代詩歌的內涵,就要從作者入手,讓作者從詩歌文本中走出來,讓學生了解作者。為此我分了兩步來談朱熹,先從朱熹的詩引入,談朱熹的成就及學養?!吧倌暌桌蠈W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這句詩是什么意思呢?學生從字面上很快就理解,這是勸誡人們珍惜時間。那么此詩是何人所做呢?是朱熹。根據課前收集的材料,學生對朱熹有了一定的了解。接著,我從朱熹的故事講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課題串聯起來:朱熹是個非常喜歡思考的人,很愛問“為什么”,為了找到問題的答案,他勤學苦讀,讀了很多書。有天休息時,他來到一個小池塘邊,看到了清澈的池水,他猛然覺悟,寫下了這首詩。
學生對朱熹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并能從故事中了解詩的背景,同時激發出探究詩歌文本的興趣。
“三讀”:巧問詩眼,理趣盡顯
古詩貴在讀,讀為學習的精髓。進入詩歌正文的課堂探究環節,我采用了句句讀通透的讀書方法,一讀準,二讀懂,三讀好。
在閱讀指導中,教師要明確目標,體現閱讀教學的層次性。如在初讀時,我要求學生將生字新詞讀準確。
師:剛拿到一首詩,先要怎么學?
生1:讀好這首詩。
師:不錯?,F在請大家一起來讀。
我指名學生讀,根據學生讀的情況進行初讀的指導。有學生誤讀“半畝方塘一鑒開”的“鑒”字和“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為”字,這些都需要教師正音,讓學生理解字義。
師:“為”怎么讀?
生1:“為”(二聲聲調)。
師:它是什么意思?
生2:“為”是“因為”的意思,所以讀“為”的音調。
學生通過初讀,了解了字義并能夠讀準詩歌,其中包括韻腳“ɑi”(“開、徊、來”)。
師:朱熹信步走到池塘邊,他看到了什么?
生3:他見到了方塘、天光、云影。
生4:池水清澈寧靜,天上的云彩倒影其中。
師:這樣的景色,可用什么詞來表示?
生5:寧靜悠遠。
學生根據前兩句詩對方塘的描述,體驗池塘的清澈,感受到那一刻詩人心情的恬淡和寧靜。但是詩人并非要表達情感,而是要由此闡釋自己的感悟,那么他聯想到了什么?從“問渠那得清如許”這個句子可以看到,他想探尋這池水的清澈之源,于是他得到了人生的感悟——為有源頭活水來。
夜深了,輕風撫摸著方塘邊到竹林。朱熹步行來到了方塘邊,凝視著只有半畝大的方塘,但水清澈明凈,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他想;池塘里的水為何如此清澈呢?他仔細觀察,終于發現了一個默默無聞的奉獻者——源頭,正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想到這里,朱熹情不自禁地吟出一首小詩——《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古詩教學是重在情還是重在理,這一直是語文課堂教學比較有爭議的話題。就《觀書有感》而言,景物為情理所在,也是理趣的根基,為此我抓住情理,學用結合,進行了巧妙的引導和設計。
“一疑”:巧悟內涵,學用結合
疑問是求知的鑰匙,也是根本。在詩中,詩人朱熹的一句發問,開啟了思考之旅。如何讓學生理解這經典的句子所蘊含的哲理?我先從學生的疑問講起。
師:你有什么疑問?
生:我想知道題目明明是《觀書有感》,但是為什么沒有寫到讀書?
圍繞“觀書”這一個可感的行為,我讓學生思考:活水流入方塘與讀書有沒有共通之處?使池水清澈與讀書使人變得聰明有沒有相通之處?請舉出相關的例子。
通過具體的事例,學生發現,詩人朱熹的思維角度新穎有趣,將池水的清澈與讀書結合起來,實在是妙不可言。讀書代表將活水引入池塘,不斷更新,而池水之清澈則代表將人從愚蠢變為明智的過程,這是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需要努力。
學生根據同學學習的故事,講述同學在學習中獲得的收獲及發生的心智變化。也有的學生根據自己讀過的書,講述自己的知識積累過程,感受到讀書帶給自己的好處。這些都是直觀可感的,學生由此也從“為有源頭活水來”中感受到詩句的精妙。
《觀書有感》是一首情與理相融合的詩,其借景寓理的手法令人贊嘆。學生從詩作中領悟到讀書的妙處,并且能夠從中感悟詩作的哲理。學生在后來模仿了這種寫法,并將這種寫法應用到自己的作文中,這也是我這節課的收獲。
“二談”:巧引作者,知人論詩
古詩教學中,因為隔著時代背景,要讓學生透徹地理解古代詩歌的內涵,就要從作者入手,讓作者從詩歌文本中走出來,讓學生了解作者。為此我分了兩步來談朱熹,先從朱熹的詩引入,談朱熹的成就及學養?!吧倌暌桌蠈W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边@句詩是什么意思呢?學生從字面上很快就理解,這是勸誡人們珍惜時間。那么此詩是何人所做呢?是朱熹。根據課前收集的材料,學生對朱熹有了一定的了解。接著,我從朱熹的故事講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課題串聯起來:朱熹是個非常喜歡思考的人,很愛問“為什么”,為了找到問題的答案,他勤學苦讀,讀了很多書。有天休息時,他來到一個小池塘邊,看到了清澈的池水,他猛然覺悟,寫下了這首詩。
學生對朱熹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并能從故事中了解詩的背景,同時激發出探究詩歌文本的興趣。
“三讀”:巧問詩眼,理趣盡顯
古詩貴在讀,讀為學習的精髓。進入詩歌正文的課堂探究環節,我采用了句句讀通透的讀書方法,一讀準,二讀懂,三讀好。
在閱讀指導中,教師要明確目標,體現閱讀教學的層次性。如在初讀時,我要求學生將生字新詞讀準確。
師:剛拿到一首詩,先要怎么學?
生1:讀好這首詩。
師:不錯。現在請大家一起來讀。
我指名學生讀,根據學生讀的情況進行初讀的指導。有學生誤讀“半畝方塘一鑒開”的“鑒”字和“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為”字,這些都需要教師正音,讓學生理解字義。
師:“為”怎么讀?
生1:“為”(二聲聲調)。
師:它是什么意思?
生2:“為”是“因為”的意思,所以讀“為”的音調。
學生通過初讀,了解了字義并能夠讀準詩歌,其中包括韻腳“i”(“開、徊、來”)。
師:朱熹信步走到池塘邊,他看到了什么?
生3:他見到了方塘、天光、云影。
生4:池水清澈寧靜,天上的云彩倒影其中。
師:這樣的景色,可用什么詞來表示?
生5:寧靜悠遠。
學生根據前兩句詩對方塘的描述,體驗池塘的清澈,感受到那一刻詩人心情的恬淡和寧靜。但是詩人并非要表達情感,而是要由此闡釋自己的感悟,那么他聯想到了什么?從“問渠那得清如許”這個句子可以看到,他想探尋這池水的清澈之源,于是他得到了人生的感悟――為有源頭活水來。
《冬夜讀書示子聿》、《觀書有感》,同屬哲理古詩,編者根據詩意及含義上的聯系,將其編排在一起,學生可以根據其中一首古詩理解另一首。我采用對比研究的方式,帶領學生展開了探尋比較。
一、對比,把握哲理詩意
哲理詩在小學古詩教學中并不鮮見,但讓學生正確解讀哲理詩,需要教師的有效引導。尤其是《觀書有感》、《冬夜讀書示子聿》這類和讀書有關的古詩,學生在把握上存在著理解難度。為此,我先展開對比,讓學生將兩首詩做一個整體比較。
這兩首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首先從詩人來說,《冬夜讀書示子聿》的作者是陸游,《觀書有感》的作者是朱熹,同為宋代著名詩人。學生根據課前準備的資料,將兩位詩人的生平資料進行比對。陸游為宋代愛國詩人,其詩作大多書寫抗金殺敵的豪情和對南宋無能者的痛斥。朱熹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一生著書立說,創辦書院,講學傳道。
這兩首詩的內容有何異同?《冬夜讀書示子聿》從題眼可知,這是一首寫讀書的古詩,是陸游和兒子談讀書的詩,而《觀書有感》是朱熹對讀書的一些感悟,講的是自己瞬間的體驗。
在說理上,這兩首詩又有何異同?從共同點上來說,這兩首詩都是哲理詩,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冬夜讀書示子聿》從教導兒子的角度,講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队^書有感》則從自己的瞬間領悟入手,體驗到“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哲思。
這兩首詩的哲理含義有何不同?陸游通過實例告訴兒子,讀書是知行合一的,既能讀到真知又要實踐真知,否則便是空紙一文,毫無用途。《觀書有感》中,朱熹感悟到讀書能夠使人明智,可以使內心的湖面清澈如鏡,讓一個人保持聰明和睿智。
在我的引導下,學生梳理了兩首古詩的異同,從整體上把握了哲理詩的含義,從內容上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二、拓展,豐富哲理詩韻
古詩教學的目的,并不只是讓學生會默寫,背誦古詩,而是要在引導學生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受到詩韻的熏陶,思維得到發展,將哲理滲透在自己的語言實踐中。要想做到這點,拓展學生的思維,就要從課堂教學設計入手。
“這兩首古詩中,你理解最深的有哪句話?”學生從《冬夜讀書示子聿》中找到一個成語“紙上談兵”,這是陸游舉出例子以告誡兒子。我從古詩的第一句抓起:“‘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ㄟ^這句話,你想到了什么?”有學生想到:“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币灿袑W生想到:“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蹦敲丛凇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中,哪個字眼能夠表明讀書的真髓?學生從“紙上”和“躬行”找到這首古詩的關鍵所在,紙上代表的是理論,而不是實踐,只有將理論付諸實踐,才能收獲真知,否則便是膚淺的說辭,對積累知識毫無益處。
在《觀書有感》中,何謂活水?從詩的字面意思來解釋,那是半畝方塘的源頭,是清澈的源流所在。在古詩中,大學問家朱熹難道僅僅只是在談論方塘的清澈,追問方塘的源頭嗎?并非如此,作者如此追問,是以方塘的清澈象征人的睿智,以此闡釋讀書之于活水的關系:正因為不斷地讀書,才能用知識武裝自己,使自己獲得滋養,更明智。
三、存疑,延伸哲理詩韻
古詩是語文閱讀教學園地里的花朵,每一朵都有著異常豐厚的積淀,學生一旦走進詩境,領悟到其中的意蘊,必能拓展思維。為此,我引導學生從唐詩談起,進行研究比對,看看《冬夜讀書示子聿》、《觀書有感》這兩首古詩有何特征,與此種詩歌類似的還有哪些古詩。學生認為,這兩首詩的哲理意蘊非常豐富,之前學過的《游園不值》中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也有著豐厚的哲理意蘊,與這兩首詩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外還有《題西林壁》中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那么,還有哪些詩能給人這樣的感悟呢?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要繼續探索,我讓學生在課外多找相關的古詩,進行自主探究,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自己體會。
哲理詩的豐富內涵,對我們來說,有什么用呢?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認為可以將哲理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如談到讀書要理論聯系實際,就要用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談到要積累豐富的知識,蕩滌自己的心靈,就要用到“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學貴有疑,疑能得教益。因為疑問,學生有了探究的熱情和興趣,獲得了語文探究的能力,打開了走進語文殿堂的大門。
一、對比,把握哲理詩意
哲理詩在小學古詩教學中并不鮮見,但讓學生正確解讀哲理詩,需要教師的有效引導。尤其是《觀書有感》、《冬夜讀書示子聿》這類和讀書有關的古詩,學生在把握上存在著理解難度。為此,我先展開對比,讓學生將兩首詩做一個整體比較。
這兩首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首先從詩人來說,《冬夜讀書示子聿》的作者是陸游,《觀書有感》的作者是朱熹,同為宋代著名詩人。學生根據課前準備的資料,將兩位詩人的生平資料進行比對。陸游為宋代愛國詩人,其詩作大多書寫抗金殺敵的豪情和對南宋無能者的痛斥。朱熹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一生著書立說,創辦書院,講學傳道。
這兩首詩的內容有何異同?《冬夜讀書示子聿》從題眼可知,這是一首寫讀書的古詩,是陸游和兒子談讀書的詩,而《觀書有感》是朱熹對讀書的一些感悟,講的是自己瞬間的體驗。
在說理上,這兩首詩又有何異同?從共同點上來說,這兩首詩都是哲理詩,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抖棺x書示子聿》從教導兒子的角度,講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队^書有感》則從自己的瞬間領悟入手,體驗到“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哲思。
這兩首詩的哲理含義有何不同?陸游通過實例告訴兒子,讀書是知行合一的,既能讀到真知又要實踐真知,否則便是空紙一文,毫無用途?!队^書有感》中,朱熹感悟到讀書能夠使人明智,可以使內心的湖面清澈如鏡,讓一個人保持聰明和睿智。
在我的引導下,學生梳理了兩首古詩的異同,從整體上把握了哲理詩的含義,從內容上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二、拓展,豐富哲理詩韻
古詩教學的目的,并不只是讓學生會默寫,背誦古詩,而是要在引導學生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受到詩韻的熏陶,思維得到發展,將哲理滲透在自己的語言實踐中。要想做到這點,拓展學生的思維,就要從課堂教學設計入手。
“這兩首古詩中,你理解最深的有哪句話?”學生從《冬夜讀書示子聿》中找到一個成語“紙上談兵”,這是陸游舉出例子以告誡兒子。我從古詩的第一句抓起:“‘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通過這句話,你想到了什么?”有學生想到:“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币灿袑W生想到:“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那么在“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中,哪個字眼能夠表明讀書的真髓?學生從“紙上”和“躬行”找到這首古詩的關鍵所在,紙上代表的是理論,而不是實踐,只有將理論付諸實踐,才能收獲真知,否則便是膚淺的說辭,對積累知識毫無益處。
在《觀書有感》中,何謂活水?從詩的字面意思來解釋,那是半畝方塘的源頭,是清澈的源流所在。在古詩中,大學問家朱熹難道僅僅只是在談論方塘的清澈,追問方塘的源頭嗎?并非如此,作者如此追問,是以方塘的清澈象征人的睿智,以此闡釋讀書之于活水的關系:正因為不斷地讀書,才能用知識武裝自己,使自己獲得滋養,更明智。
三、存疑,延伸哲理詩韻
古詩是語文閱讀教學園地里的花朵,每一朵都有著異常豐厚的積淀,學生一旦走進詩境,領悟到其中的意蘊,必能拓展思維。為此,我引導學生從唐詩談起,進行研究比對,看看《冬夜讀書示子聿》、《觀書有感》這兩首古詩有何特征,與此種詩歌類似的還有哪些古詩。學生認為,這兩首詩的哲理意蘊非常豐富,之前學過的《游園不值》中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也有著豐厚的哲理意蘊,與這兩首詩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外還有《題西林壁》中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那么,還有哪些詩能給人這樣的感悟呢?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要繼續探索,我讓學生在課外多找相關的古詩,進行自主探究,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自己體會。
哲理詩的豐富內涵,對我們來說,有什么用呢?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認為可以將哲理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如談到讀書要理論聯系實際,就要用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談到要積累豐富的知識,蕩滌自己的心靈,就要用到“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學貴有疑,疑能得教益。因為疑問,學生有了探究的熱情和興趣,獲得了語文探究的能力,打開了走進語文殿堂的大門。
夜深了,輕風撫摸著方塘邊到竹林。朱熹步行來到了方塘邊,凝視著只有半畝大的方塘,但水清澈明凈,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他想;池塘里的水為何如此清澈呢?他仔細觀察,終于發現了一個默默無聞的奉獻者——源頭,正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想到這里,朱熹情不自禁地吟出一首小詩——《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