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6 16:31:50
序論:在您撰寫詩歌教案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詩歌的鑒賞資1988年以來,一直是高考重要考題。94年以前,重在考查排列、對偶、煉字、背誦、用典、文學常識等,94年以后,則重在對詩歌進行鑒賞評價。而真正側重從形象、語言、表達等方面來考查考生的詩歌鑒賞能力的是從1999年。自2002年起,則由客觀題轉變為主觀形試題。題量也加大,分值也增多。下面結合相關試題,淺談幾點古典詩歌鑒賞題的置疑角度,以期為考生提供幫助。
一、從重點詞語處置疑
理解詩歌中的重點詞語,是鑒賞詩歌的第一步。只有充分地理解古典詩歌中的重點詞語,才能較為準確地鑒賞詩歌。因而,理解重點詞語便成為古典詩歌鑒賞題的置疑角度。
例如: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詩后的試題。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問題:殘陽照射在江面上,詩人不說“照”而說“鋪”,有什么表達效果?
分析:古典詩歌往往寓情于景,每句詩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與意境之間均有緊密聯系,只有充分地理解詞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詩句意境。根據詩意可知,這時太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的,故用“鋪”更準確、形象。運用“鋪”字,更能表現了秋天夕陽的柔和與江面的平靜,給人以安閑、舒適之感。
二、從關鍵語句處置疑
所謂的關鍵語句,多指詩詞中的“詩眼”句,即能揭示詩的主旨、藝術內涵的語句。這些句子多對表達主題,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著關鍵作用。只有準確地把握這些關鍵語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詩的關鍵點,進而深入地把握全詩內涵。
例如:2.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試題。
更漏子溫庭筠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云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夜夜,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問題:“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點?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鑒賞古代詩詞的關鍵語句。這一句在文中起著關鍵作用,意思是:秋夜三更
冷雨,點點滴在梧桐樹上,這離情又有誰可以理解呢?點示了詩的內涵。該句用人之所聞,描寫景物,融情與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沒有休止的綿綿秋雨,正如主人公的離情連綿不斷。
三、從詩詞意境上置疑
詩詞的意境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造和連綴所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寫的事物或畫面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它具有極強的感染力。鑒賞詩歌,重在領悟詩的意境,能夠領悟詩詞的意境就能準確理解詩詞所要表達的思想或所抒發的感情。因此,探究詩詞意境便成為考查點。
例:3.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試題。
蝶戀花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竹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常水闊知何處?
問題:(1)在詞的上片中,詞人是怎樣表現“離恨”苦的?
(2)“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币痪涞囊饩场?/p>
分析(1)略。(2)此題的置疑角度是鑒賞古代詩詞的藝術境界。答案: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足見西風勁厲肅殺、景的蕭索、人的孤獨交融在一起。不僅如此,詞人有出人意料地展現一片無垠廣遠寥廓的境界?!蔼毶细邩?,望盡天涯路。”從狹小的簾幕庭院的憂傷愁悶轉向廣遠境界的騁望。所以三句盡管包含著望而不見的傷離愁緒,但,感情是悲壯的,沒有纖柔頹靡的氣息;語言洗煉鉛華,純用白描。氣象闊大,境界高遠。
四、從表達技巧處置疑
古典詩歌十分注重講究表達技巧。鑒賞詩歌,也應該辨析詩的表達技巧,而要想準確地辨析詩詞中運用的表達技巧,就必須要掌握各種表達技巧及其作用,了解相關修辭,掌握相關術語。在試題的設置中,置疑點往往為描寫或抒情。
例4,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試題。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問題:詩人從哪些方面來描寫早春草色?(2003年赤峰統考)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鑒賞古代詩詞的表達技巧。首先該詩從視角的變化寫草的有無。遠遠望去,隱隱泛著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勺呓朔吹箍床怀鰜?。兼攝遠近,空處傳神。其次,把“煙柳”和“春草”進行對比,突出具有朦朧之美的早春草色。
五、從思想感情處置疑。
感情對于詩而言,猶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詩歌的生命。古人云:詩言志。詩人寫詩無論采取何種方式,均為抒發自己的感情。因而要鑒賞詩歌,就應該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要想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須要知人論世,了解相關的時代背景,把握詩歌的意象,以人為本,仔細品味詩人的情感。在試題的設置中,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為置疑點。
例:5.閱讀王安石詞《浪淘沙令》,完成試題。
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風虎云龍。興王只在笑談中。直至如今千載后,誰與爭功。
注:詞中“伊呂”指輔佐湯滅夏的伊尹和輔佐武王滅商的呂尚。王安石填此詞,正推行變法。
問題:這是一首詠史詞,凡詠史之作都要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這首詞表達王安石怎樣的情感?(2003年通遼統考題)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鑒賞古代詩詞的思想感情。文中的伊尹和呂尚之所以建功立業,除自身的才干外,更重要的是遭逢明主。王安石當時正在推行自己的變法主張,當然首先要取得宋朝皇帝的支持。因而該詞正表現出王安石的這一希冀以及他推行表法的決心和勇氣。
六、從風格流派置疑
風格是詩人在創作中表現出來的一種與眾不同的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不同的詩人自有不同的風格,同一位詩人在不同的創作時期或不同的作品中所展現出來的風格也不同。因而,欣賞詩歌的風格也便成為高考的置疑點。
例:6.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試題。
臨江仙·夜歸臨皋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仗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觳紋枰。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問題:(1)作者蘇軾,開創宋詞派的詞風。我們讀過他的代表作和。
(2)這首詞在寫作技法上用的詩詞家常用的。
(3)本詞的藝術風格是(2003年淄博統考題)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鑒賞古代詩詞的風格及其它。參考答案:(1)豪放派,《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中秋》;(2)以有聲襯無聲,以動景襯靜景(3)豪放而飄逸。
七、從分析形象處置疑
與小說、戲劇一樣,詩歌也能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詩歌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而最多的卻是詩歌中描繪的景或物。無論怎樣,詩歌中的形象都傾注著詩人的思想,包孕著詩人的感情。因而只有真正地了解詩歌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領會詩歌的思想。于是分析詩歌中的形象便成為高考的置疑點。
例:7.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試題。
江雪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1)這首詩的首兩句描繪了的環境。
(2)試簡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2002年包頭市統考題)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詩詞的形象。通過讀詩,從中可見首兩句描繪出一幅廣闊、寒冷、寂靜的環境。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那位老漁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專心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漁翁形象,恰是實際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與寫照。
八、從構思結構上置疑
鑒賞詩歌首要條件是讀懂作品,即了解詩歌的整體結構,這包括詩歌的寫作構思,也包括詩歌的即景抒情、由事轉議等等常見的結構方法。因此在閱讀詩歌時,我們既要注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寫法,還要注意詩歌的意義上的單元劃分,結構上的總結和前后照應等內容。因而,分析詩歌的結構便成為高考的置疑點。
例:8.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試題。
詠梅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問題:試談談這首詞怎樣表達詞人的志向和情操?(2003年成都統考題)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詩詞的結構。全詞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詞句寫出了梅的風格神韻,寫出梅花的高風亮節。其實這正是作者的自我寫照,表現了此人品格的骨膏,絕不與爭寵邀媚、阿諛奉承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諂毀、堅貞自守的傲骨。
九、從語言藝術處置疑
詩歌的語言是構建詩詞的基本要素,猶如文學的大門,只有充分地鑒賞語言才能探索到文學殿堂的真善美。因而,評價作品的選詞煉句的功夫、修辭格的運用及其效果、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含蓄性、凝練性以及語言的整體風格,便成為高考得置疑點。
例:9.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試題。
天仙子張先
是為嘉禾小悴,以病眠,不赴府會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問題:(1)這首詞的上片中,“送春春去幾時回”句中的兩個“春”字,結合上下文來看,含義并不一樣,前一個“春”指,后一個指。
(2)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就遣詞造句評論說,“‘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矣。”請從煉字的角度談談“弄”字的妙處。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考查鑒賞古代詩詞的語言藝術。(1)的前一個指季節,大好春光。后者既指年華的易逝,,又指美好往事的青春時光。而(2)在有月而多云的暮春之夜的特定情況下,陰云籠罩,暮色迷茫,花的豐姿神采未必能盡情地表現出來,但是忽然出人意料,云開天際,大地上頓時呈現皎潔的月光,再加上風的助力,使花在月下一掃不久前的暗淡而使其姣妍麗質一下子搖曳生姿,這自然給世人帶來意外的欣慰。一個“弄”字就傳達出了這種特有的情態。
十、從運用典故上置疑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鮮明強烈,或含蓄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運用典故既能使語言精練,又增加內容的豐富性、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因而高考出題者常常在運用典故處置疑。
例:10.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喜見外弟又言別李益
十年離亂后,長大一相逢。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
海事,語罷暮天鐘。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問題:“別來滄海事”中的“滄海事”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樣“言別”的?
①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②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目標:
1、弄清高考要求,闡釋考點
2、鑒賞用詞之妙、思想情感、表達技巧
3、分類別鑒賞:送別詩、寫景詩、詠史詩、詠物詩
4、十大置疑角度
5、做題指導
時間:10課時
步驟:
第一節考點明析、歷年高考盤點
導入:
相傳,坡,一次與他的妹妹蘇小妹及詩友黃山谷一起論詩,互相題試。小妹說出:“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從中各加
一字,說出詩眼。坡當即道:前者加“搖”,后句加“映”,即成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辈涣咸K小妹卻評之為“下品”。
坡認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說:“有了,‘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毙∶梦⑿Φ溃骸昂檬呛昧?,但仍不屬上品?!币慌缘狞S山谷
忍不住了,問道:“依小妹的高見呢?”蘇小妹便念了起來:“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逼?、黃山谷吟誦著,玩味著,不禁托掌
稱妙。
這樣一改究竟妙在何處?我們不妨也來玩味一番?!拜p風”徐來,“細柳”動態不顯,怎能配得上“搖”、“舞”這類較露的動詞呢?唯
有“扶”字才恰到好處,與“輕”、“細”相宜,顯得和諧,并且又把風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繪出輕風徐來,柳枝拂然的柔態,給人以一
種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隱”也欠貼切。試想,恬靜的月亮已經輝滿大地,梅花自然沒有白天那么顯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
然失色了。這樣,好一個“失”字,就勾畫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強了這一首詩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輝。
中國是詩的國度,一提到詩歌,我就情不自禁地想抒情。但到了高三,卻沒有了抒情的激情。以應試為目的的鑒賞與以單純獲得美感,獲
得藝術享受為目的的鑒賞的區別。
應試與素質并不必然矛盾。詩歌鑒賞純粹走應試的路子行不通,必須建立在對大量詩歌的感悟理解上。而要在短期內迅速掌握詩歌鑒賞的
方法,理解詩歌,首先必須設法使自己進入古典詩歌的情境之中。要進入情境之中,就必須了解古典詩歌的基本特點,表達范式,相關的
背景,以及起承轉合等詩歌的基本常識。
一、考點要求
能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
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二、考點闡釋
1.鑒賞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義。
2.鑒賞作品的語言包括準確理解有關詞語的特定意義、比喻意義、隱含意義、暗示意義;還包括準確理解重要詞語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
;賞析詩歌語言描繪形象、表達情感、創造意境的藝術效果。
3.賞析表達技巧包括比喻、比擬、借代、夸張、互文、通感、雙關、襯托、對比、反語、反復等修辭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
志、借古抒懷、借古諷今、用典、鋪墊、象征、對比、映襯烘托、欲揚先抑、先聲奪人、以小見大、動靜結合、以動寫靜、虛實相生(塑
造人物形象時,稱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比興(間接抒情的詩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詩歌)等表現技巧。
4.評價作品思想內容包括概括主旨,簡析作品的政治意義、思想意義、人生意義,賞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審美情趣和藝術風格,指出局限
性。
三、歷年高考古典詩歌鑒賞題目有何特點
明確:盤點一、歷年的古典詩歌高考試題均選自唐宋詩詞,具有經典、規范的特點;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觀題和主觀題,且由客觀題向主
觀題轉化;
盤點二、歷年的高考試題均是近體詩,且大多數是短小精悍的絕句,沒有一年選古體詩或其他形式的詩歌;
盤點三、選材應力避兩點:1、家喻戶曉的作品不選,以免給猜題押題者提供機會;2、艱澀冷僻者也不予考慮;
盤點四、鑒賞的詩歌均選自課外。故閱讀相當數量的課外古典詩歌是做好鑒賞題目的前提。
四、歷年高考古典詩歌鑒賞題目集錦
〖1994年·全國〗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1995年·全國〗如夢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1996年·全國〗元曲
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更驚起南陽臥龍,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
一分江東。
〖1997年·全國〗望洞庭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題君山雍陶
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1998年·全國〗題李凝幽居賈島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們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1999年·全國〗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露聯拳靜,船尾跳魚拔刺鳴。
〖2000·全國〗約客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2001·全國〗賦得暮雨送李胄韋應物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鐘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2002·全國〗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2003·全國〗過香積寺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2000春季高考〗蟬虞世南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2001春季高考〗鳥鳴澗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2002春季高考〗村行王禹偁
馬穿山徑菊初黃,興馬悠悠野興長。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2003北京高考〗江樓舊感趙嘏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
〖2004春季高考〗新沙陸龜蒙
渤澥聲中漲小堤,官家知后海鷗知。蓬萊有路教人到,亦應年年稅紫芝
2004年全國高考詩歌鑒賞試題匯集——
之一: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吉林、黑龍江、四川、云南)
16、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后面的題目。木蘭花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
留晚照。
[注]縠皺:皺紗。此處比喻水的波紋。
這首詞的上半闕是如何描寫春色的?試對此進行分析。對詞中“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你認為寫得好不好?為什么?
之二:2004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
16.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秋思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王安石評論張籍詩歌的風格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痹囄鰪埣嗽妼懥松钪心膫€“尋常”的細節?表達了他什么樣的
情感?答:
之三:2004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考試語文試題廣西、海南、、陜西、內蒙
16.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鷓鴣天晏幾道
十里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
未可期。
在這首詞中,作者為什么要描寫杜鵑的啼叫聲?最后兩句是什么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之四: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語文試題(全國卷之四)青海
16.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江城子五代??歐陽炯
晚日金陵異草平,落霞明,水無情。六代繁華,暗逐逝波聲。空有始蘇臺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
[注]姑蘇臺:吳王夫差與寵妃西施長夜作樂之地,原址在蘇州市西南姑蘇山上。
這首詞明寫眼前實景,暗寓歷史滄桑。詞中“水無情”、“空有姑蘇臺上月”兩句含有深意。試結合全詩加以賞析。答:
之五:2004年高考語文試題(北京卷)
12.讀下面的詩,完成①—②題。紅梅蘇軾
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容不入時。故作小紅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
[注]詩老:指蘇拭的前輩詩人石曼卿。
①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獨開遲”既點出了紅梅晚開,也賦予了她不與眾花爭春的品性。B.“自恐”句不是說自己真的擔心,而是含蓄地表達了不愿趨時的情
感。C.“尚余”句在寫紅梅“雪霜姿”的同時,也透露出一絲無奈。D.“酒暈”旬是說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飲酒后臉上泛起的紅暈。
②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詩人使用擬人手法,以紅梅自況,表達了與桃杏—起裝點春天的愿望。B.心境幽寒的紅梅“怕愁貪睡”,不肯隨“春”,故而未能及早
開放。C.紅梅生機難抑,爛漫開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潔,自成一片春光。D.面對百花盛開的“春態”,紅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節
操。
13.讀下面蘇軾的詩論并回答問題。
林逋《梅花》詩云,“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決非桃李詩。皮日休《白蓮》詩云,“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墜時”
,決非紅蓮詩。此乃寫物之功。若石曼卿《紅梅》詩云,“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此村學中至陋語也。
說出蘇軾贊揚寫梅花、白蓮的詩而批評石曼卿《紅梅》詩的理由,并作具體分析。
之六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天津卷)語文
16.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聽蜀僧濬彈琴李白
蜀僧抱綠綺①,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響入霜鐘③。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注:①綠綺: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鐘:《山海經??中山經》載,豐山有九種,霜降而鳴。
(1)詩的第二聯中“一揮手”和“萬壑松”分別表現了什么?答:
(2)結合全詩談談你對第四聯“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的理解。答:
之七: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重慶卷)
16.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東溪梅堯臣
行到東溪看水時,坐臨孤嶼發船遲。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
短短蒲茸齊似剪,守平沙石凈于篩。情雖不厭住不得,薄暮歸來車馬疲。
自唐以來,古人作詩主張“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說詩人既要以自然為師,從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內心深處引發思想情感
。請指出在這首詩中最能體現這一主張的一聯詩句,并說說它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體現的。
(1)最能體現這一主張的一聯詩句:
(2)體現的思想情趣:
(3)如何體現的:
之八: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廣東卷)
16.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江漢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沖一腐儒。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擾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l)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所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風”幾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
意境。
(2)有人認為這首詩洋溢著詩人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怨憤之情,你同意哪種看法?請說明理由。亦可另抒己
見。
之九:2004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考試語文試題(福建卷)
16.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秋夜朱淑真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此詩無一“情”字,而無處不含“情”。請從三、四句中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一個字,并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
在這兩句詩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答:
之十:2004年高考語文湖南省試題
16.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根據提示,賞析第四句。聽鄰家吹笙郎士元
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墻外是誰家。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
這是一首頗具特色的聽笙詩。笙是一種由多根簧管組成的樂器,其形參差如鳳翼,其聲清亮如鳳鳴,故有“鳳吹”之稱。傳說仙人王子喬
亦好吹笙作鳳鳴,此詩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寫宛如鳳鳴的笙曲似從天而降,極言其超凡絕俗?!案舨氏肌比郑恢苯用枘◇下?,而說笙聲來自彩霞之上,通過想象中的奏
樂環境之美,烘托出笙樂的明麗絢爛。
第二句,緊承上句,寫詩人對笙聲實際來源的懸想揣問。笙聲奇妙,引得詩人尋聲暗問。這一句不僅點了題,同時也間接地表現了笙樂的
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來,但詩情產生了跌宕。一墻之隔,竟無法逾越,咫尺天涯,頓生“天上人間”的悵惘和更加強烈的憧憬,從而激發
更為絢麗的幻想。
第四句,
之十一: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語文(湖北卷)
16、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次北固山下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來兩岸失,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市,北臨長江。此詩或題《江南意》。
此詩第二聯“潮平兩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兩岸闊”,你覺得“失”與“闊”,哪個字更好,為什么?解釋第三聯的意思,并分析情
與景的關系。答:
之十二:2004年浙江省高考語文試題
16.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菩薩蠻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1)古典詩詞特別講究煉字。請簡要分析“空”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答:
(2)關于這首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為是“游子思歸鄉”,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
理由。答:
之十三: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語文(江蘇卷)
16.閱讀下面一首唐代的邊塞詩,然后回答問題。征人怨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1)為什么說這是一首邊塞詩?結合詩句具體說明。答:
(2)詩題為“征人怨”,通篇雖無“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請作簡要賞析。
答:
之十四: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遼寧卷)語文試題
16.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蝶戀花蘇拭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1)“綠水人家繞”中的“繞”字,有的版本寫作“曉”。你認為哪個字更恰當?為什么?請簡要賞析。
(2)俞陛云在《宋詞選釋》中對這首詞的上闋作過這樣的整體評價:“絮飛花落,每易傷春,此獨作曠達語。”你同意他的看法嗎?為什么?
請結合詞的內容簡要賞析。
之十五:上海卷
(四)閱讀下面的詩和對聯,完成第16—18題。赤壁杜庠①
水軍東下本雄圖,千里長江隘舳艫②。諸葛心中空有漢,曹瞞③眼里已無吳,
兵銷炬影東風猛,夢斷簫聲夜月孤。過此不堪回首處,荒礬鷗鳥滿煙蕪。
[注]①杜庠:明朝詩人,曾任知縣,不久罷歸;不得志,放情詩酒。②舳艫;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樣子。③曹瞞:即曹操。
客到黃州,或從夏口西來,武昌東去
天生赤壁,不過周郎一炬,蘇子兩游——郭朝祚題湖北黃岡東坡赤壁門樓
16.對聯在語言形式上的最大特點是,律詩中的頷聯和頸聯也具有這樣的特點。
17.對聯中的“周郎一炬”與上面詩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說一事;“蘇子兩游”與上面詩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說—事
。
18.就詩歌中畫線的句子,結合全詩,從—個角度(如景和情的關系)寫一段鑒賞文字(80字左右)。
附:參考答案
之一: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吉林、黑龍江、四川、云南)
答:春天美景富有層次感:首先看到了東風乍起,春波綠水,波面生紋,如細皺紗縠;然后是楊柳初醒,嫩綠淺碧,遙望一片青煙薄霧;
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噴火蒸霞。春的風光正是這樣一層一層展開,故用了“漸覺”一語。
作者用一“鬧”字,不僅使人覺得杏花綻放得熱烈,甚至還讓人聯想到花叢中蜂蝶飛舞,春鳥和鳴,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色表
現得淋漓盡致
之二:2004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
16.(6分)詩中作者寫了這樣一個細節:家書將要發出時,又覺得有話要說,故“又開封”。作者客居洛陽見秋風起,從而引起對家鄉親
人無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開信封補寫。
之三:2004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考試語文試題廣西、海南、、陜西、內蒙
16.(6分)古人認為杜鵑的啼叫聲好像在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這首詞的主題是游子思鄉,最適宜從描寫杜鵑的啼叫聲入手。
最后兩句是說: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決定回去的日期。表達了作者無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跡天涯有家難歸的感慨。
之四: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語文試題(全國卷之四)青海
16.“水無情”明寫落日余輝中金陵城外長江浩蕩東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歷史無情地淘汰,他們荒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復返?!翱?/p>
有”明寫六朝繁華已去,只剩月亮高掛,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轍之意。
本詞同第三冊李白的《越中覽古》的主旨相近,應不難作答。
之五:2004年高考語文試題(北京卷)參考答案
12、1.C2.A
13、(5分)
第一問兩個要點。①贊揚的理由是,寫梅花、白蓮的詩能做到神似,表現了神韻、精神品格、內在特點;②批評的理由是,石曼卿《紅梅
》詩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僅作了外形描寫。
第二問3個要點。①“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寫出了梅的清幽、高潔;②“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月風清欲墜時”,寫出了
白蓮的素潔、清雅;③“認桃無綠葉,辯杏有青枝”,僅從“綠葉”、“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紅梅的特征,未見紅梅的精神品格。
之六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天津卷)語文參考答案
16.(6分)(1)“一揮手”寫蜀僧彈琴的姿態(動作、技藝)“萬壑松”寫出了琴聲的音樂效果。
(2)①寫出了曲終時的景色。②寫出了作者沉醉于琴聲之中的狀態,側面描寫了琴聲的魅力。
之七: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重慶卷)
16、(6分)(1)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閑情逸趣和對優美自然景色的贊美。(3)能結合景(
“野鳧眠岸”“老樹著花”)和情(“有閑意”“無丑枝”)加以分析即可。1
之八: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廣東卷)
16.(1)“片云”“孤月”意境凄涼,流露出作者孤獨、苦無知音的煩悶;“落日”“秋風”意境雄壯、開闊,又體現了作者“烈士暮年,
壯心不已”的樂觀曠達。
(2)開放題,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強不息”的要聯系“落日心猶壯”,答“怨憤”的要聯系“不必取長途”
之九:2004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考試語文試題(福建卷)
16.“涼”。“涼”字既寫天涼,又寫心境的孤寂(或心涼)。由床上之月寫到天上之月,過渡(頂針)巧妙;愁情、涼床、月影和梧桐,
共同營造出孤寂(離愁別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之十:2004年高考語文湖南省試題
16.寫詩人尋訪不得之后的想象;與首句呼應,仍然從奏樂環境著筆;通過花的繁盛爛漫,寫出樂聲的明麗、熱烈、歡快;一個“疑”
字,寫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覺;以視覺意象寫聽覺感受(通感),別具一格。
之十一: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語文(湖北卷)參考答案:
16.兩字各有其妙,因此說哪個字都不能算錯,只要能把妙處體會得比較準確就行。說“失”字更好,因為它生動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
漲而與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觀視覺形象;說“闊”字更好,因為它直抒胸臆地表達了春潮把江面變得渺遠無際,所以視野十分開闊的
強烈感受,且讀起來與“懸”字對應,聲調似也更為響亮。如果有學生說兩個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處都體會得比較準確,也應給分。
之十二:2004年浙江省高考語文試題
16.(6分)①“空"字表達了苦苦等待而沒有結果的孤寂、惆悵,增添了全詞的“愁”味,使主題更加鮮明。
②游子思歸鄉: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觸景生情,設想家人盼望自己歸去的情景;最后兩句游子感嘆旅途漫漫,
歸鄉無期,更添愁苦。思婦盼歸人:上片寫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游子;最后兩句寫思婦設想游
人歸途艱難,感嘆相逢無期。二者兼有:全詞以游子思歸鄉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情思。
之十三: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語文(江蘇卷)參考答案:
16.①詩句中有金河、玉關、青冢、黃河、黑山等邊塞地名,寫了征人的戍邊生活。②怨年年歲歲頻繁調動,怨時時刻刻練兵備戰,怨氣候
酷寒,怨景色單調。
之十四: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遼寧卷)語文試題答案
16.①“繞”字好,因為它切實具體地描繪出了綠水環抱人家的場景,生動形象,具有動態美。
②“曉”字好,因為它既點明了時間,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圍,能夠使讀者有更自由、更廣闊的想像空間。
只答“繞”字好或“曉”字好,而不作具體分析,不給分。只從字音角度來比較“繞”與“曉”的,言之成理,給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
之成理即可。
(2)答案可以有兩種,答其中一種即可。(5分)
①同意。起句“花褪殘紅青杏小”,雖寫了花之凋零,卻又寫了青杏新生,顯示出生機與活力;二、三句則又移向更廣闊的空間,燕子輕
飛,給畫面帶來了盎然生氣,而綠水繞人家也饒有情趣,這樣一來,人的心情也自然隨之敞闊;末句雖言萋萋芳草,卻以“天涯”起筆,
意境開闊??傊?,詞的上片雖寫“絮飛花落”的暮春之景,卻處處可見曠達之語。
②不同意。起句寫花之凋零,青杏酸澀,為整首詞投下了悲涼的陰影;二、三句寫燕子翻飛、綠水繞人家,雖富情趣,不乏暖意,但卻是
以樂景襯哀情;四句說柳絮飄飛,著一“又”字,則又表明詞人之看絮飛花落,非止一次,傷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
詩詞中常用來寫愁情,此處亦然,“天涯何處無芳草”即言愁情無限。因此,這首詞中對“絮飛花落”等景物的描寫,依然浸透著傷春之
情,并非曠達之語。
每種答案,答出一點給2分,答出兩點,語言通順,給滿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而不作具體分析,不給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
理即可。
之十五:上海卷
16.對仗(或:對偶)
17.兵銷炬影東風猛夢斷簫聲夜月孤
18.從角度、內容、語言三方面綜合考慮(五)
第二節鑒賞用詞之妙
一、中國詩歌對語言的變形
進行詩歌鑒賞,首先要了解詩歌語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詩家語”,懂得詩歌對語言的變形。這是詩詞鑒賞的基礎。同時,也是高考詩歌
鑒賞考查的重點內容之一。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詩歌當然也是語言的藝術。詩歌藝術分析的依據首先就是語言。嚴羽說“詩有別材”,其實,詩也有“別語”。詩歌
語言與其他文學樣式的語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煉性、跳躍性。中國詩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詩,一首詩里面的詞語數量并不多
,蘊含的意象卻非常豐富。要借助非常儉省的語言外殼來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還要符合音韻的需要,詩歌非對語言作出變形不可。實際
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說話的語言來做詩,如果有的話,也是可笑的打油詩。(靜夜思是個例外吧?。?/p>
中國詩歌對語言的變形,在語法上主要表現為:改變詞性、顛倒詞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樂美,給讀者留
下藝術想象和再創造的空間。而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了解詩歌語言組織的規律,就能迅速進入詩歌的語境。
1、把握詞性的改變,體會詩人所煉之“意”。
中國古代詩人為了煉字、煉意的需要,常常改變了詩詞中某些詞語的詞性,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詩的“詩眼”或一首詞的“詞眼”。
要詳加分辨。例如:何遜“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王維“下馬飲君酒”(《送別》王維)、“日色冷青松”(《過香積寺》王維)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保ā镀粕剿潞蠖U院》)、王昌齡“清輝淡水木,演漾在窗戶”、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蔣捷“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周邦彥“風老鶯雛,雨肥梅子”。我們的古人慣于活用詞語,形容詞,名詞,都可作動詞,且
一作就作的鮮活生動,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經了幾場雨呢?那該是從“小雨纖纖風細細”,到“拂堤楊柳醉春煙”,到
“一枝紅杏出墻來”,再到“花褪殘紅青杏小”,最后還是在雨里豐肥。寫出了動態,寫出了形態,想那梅子從青青小小的羞澀,到黃黃
肥肥的圓甜,那黃中暈紅的豐潤,怎不叫人垂涎?。┮陨细骶渲械摹鞍怠薄ⅰ帮嫛?、“冷”、“悅”、“空”、“淡”、“綠”、“紅”
、“綠”、“老”、“肥”,均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這些詞語各有妙用,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為神奇,增強了詩詞的表現
力、感染力。
2、注意詩詞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聯想去填補詩人留下的空白。
金開誠先生指出:詩詞賞析始終離不開一個“想”字。吳世昌先生也說,讀詞須有想象。在詩詞鑒賞中,根據詩詞所規定的“再造條件”
進行再造想象,可以補充詩人有意留下的空白,還原詩歌的場景,獲得更高的審美享受。這是詩詞欣賞的必要環節。詩詞的省略跟意象的
組合有關。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種題目。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
山中,云深不知處。”明明是三番問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對話,作者采用答話包孕問話的方法,精簡為二十個字。這就有如電影里蒙
太奇手法,一個意象接一個意象,一個畫面接一個畫面,鏡頭之間留下大量的空白,讓我們的讀者根據生活的邏輯、經驗的積累、自身的
修養去補充完善。
其實,中國古典詩詞意象的組合,借助了漢語語法意合的特點,詞語與詞語之間、意象與意象之間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連接作
用的詞語。例如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用的是"明月"、"清風"這樣慣熟的詞語,但是,當它們與"別枝驚鵲"和"半
夜鳴蟬"結合在一起之后,便構成了一個聲色兼備、動靜咸宜的深幽意境,人們甚至忽略了這兩句的平仄和對仗的工穩了。"月"和"驚鵲",
"風"和"鳴蟬"并非事物的簡單羅列,而是有著內在的聯系和因果關系的。)“秦時明月漢時關”、“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上句追憶京城相聚之樂,下句抒寫別后相思之深。詩人擺脫常境,不用“我們兩人當年相會”之類的一般說法,卻拈出“一杯酒”三字。
“一杯酒”,這太常見了!但惟其常見,正可給人以豐富的暗示。沈約《別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難重持?!蓖蹙S《送元二使
安西》云:“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倍鸥Α洞喝諔浝畎住吩疲骸昂螘r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故人相見,或談心,或論文
,總是要吃酒的。僅用“一杯酒”,就寫出了兩人相會的情景。詩人還選了“桃李”、“春風”兩個詞。這兩個詞,也很陳熟,但正因為
熟,能夠把陽春煙景一下子喚到讀者面前,用這兩個詞給“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會之樂表現出來了。
再試想,要用七個字寫出兩人離別和別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詩人卻選了“江湖”、“夜雨”、“十年燈”,作了動人的抒寫?!?/p>
江湖”一詞,能使人想到流轉和飄泊,杜甫《夢李白》云:“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薄耙褂辍保芤饝讶酥?,李商隱《夜雨寄
北》云:“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痹凇敖倍牎耙褂辍?,就更增加蕭索之感?!耙褂辍敝畷r,需要點燈,所以接著選
了“燈”字?!盁簟?,這是一個常用詞,而“十年燈”,則是作者的首創,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聯綴,就能激發讀者的一連串想象:兩
個朋友,各自飄泊江湖,每逢夜雨,獨對孤燈,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這般情景,已延續了十年之久!、陸游的《書憤》“樓船夜雪瓜
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又如溫庭筠“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全部是名詞的連綴,“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
卻有一種內在的深沉的聯系,似離實合,似斷實連,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創造的可能。杜牧《過華清宮》后兩句:“一騎紅塵妃子
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一騎紅塵”和“妃子笑”之間沒有任何關聯詞,直接拼合在一起??梢哉f是“一騎紅塵”逗得“妃子笑”了;
也可以說是妃子在“一騎紅塵”之中露出了笑臉,好像兩個鏡頭的疊印。兩種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確切。詩人只是把兩個具有對
比性的意象擺在讀者面前,意象之間的聯系既要你去想象、補充,又不許將它凝固起來。一旦凝固下來,就失去了詩味;而詩歌的魅力,
正在詩的多義。再如歐陽修的《蝶戀花》:“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薄伴T掩”和“黃昏”之間省去了聯系詞,可以
理解為黃昏時分將門掩上,也可以理解為將黃昏掩于門外,又可以理解為,在此黃昏時分,將春光掩于門外,或許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
正有一個關門的動作,時間又是黃昏,這個動作就表現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悵。
二、值得注意的字詞
許多詩中都有一些特別值得重視的詞,通常使全詩增色不少甚至成為詩眼。詩僧齊己寫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數
枝開?!编嵐葘ⅰ皵怠备臑椤耙弧保驗轭}為“早梅”,如果開了數枝,說明花已開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齊己佩服不已,尊稱鄭谷
為“一字師”。王駕寫《晴景》一詩:“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后全無葉底花。蜂蝶飛來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蓖醢彩摹帮w來”為
“紛紛”,因為只有蜂忙蝶亂的側寫妙筆才能令人真實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動詞的提煉是古詩煉字的主要內容。王安石“春風
又綠江南岸”的“綠”字,陶潛“悠然見南山”的“見”字,張先“云破月來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
,盡人皆知。一個“鬧”字把詩人心頭感到蓬勃的春意寫出來了,一個“弄”字把詩人欣賞月下花枝在輕風中舞動的美寫出來了。這些是
詩人的獨特感受,寫出了這種獨特感受,不論是情景交融,詩人把他的感彩著到景物上去也好,詩人寫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態也
好,都是有意境的。杜甫詩句:“四更山吐月,殘夜月明樓?!薄懊鳌弊质切稳菰~用如動詞,使畫面富有動態,更妙的是“吐”字(同學
們自己體會!)虛詞用得好,也可以獲得疏通文氣,開合呼應,悠揚委曲,活躍情韻的美學效果。杜甫有詩云:“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
梁。”葉夢得評道:“遠近數百里,上下數千年,只在‘有’與‘自’兩字間,而呑納山川之氣,俯仰古今之懷,皆見于言外。
1、動詞:在鑒賞詩歌時,我們要重點關照動詞,特別是具有“多重含義”的動詞。
例1: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怨”字明顯用了擬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濺”、“驚”二字,不僅用字新鮮,而且增添了詩人感時恨別的內心痛苦。
例3: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蒸”、“撼”具有夸張色彩。
例4:雨去花光濕,風歸葉影疏。(《郊興》王勃)
看這句詩,“濕”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尋常,王勃寫春雨,雨下的時間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沒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
更見滋潤,所以說“花光濕”,這個“濕”字極為確切。這個“光”字顯得花有精神,所以說“光”字有情。風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
影清疏,一個“疏”字,顯得日光從葉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樣子寫出,又顯得有詩情,用字盡妙于此。
2、修飾語:大部分為形容詞,它在詩詞鑒賞中也是關注的重點對象。
例1: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一個“孤”字,寫盡環境之孤苦,由此可達人心。
例2: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曰細,脈脈綿綿,寫的是自然造化發生之機,最為密切。
例3:閨中不知愁,春日凝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閨怨》王昌齡)
前兩句寫經過梳妝打扮之后,興沖沖地登上翠樓,去賞春景。這時候,作者用了一個“忽”字,取漫不經心而恰到好處之意。所遇者
:闖入眼簾的柳色,使她想起了當年與丈夫折柳送別的場景,想起了丈夫,不禁傷感。這是一位滿臉稚氣的。一個“忽”字將這種情
緒上的變化寫得淋漓盡致,而這正是本詩耐人尋味之處。
3、特殊詞:在詩文中,有一些詞本身與眾不同,讀者能很快找到它們:
(1)疊詞:疊詞作用不外兩種: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其一》劉禹錫)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元日》王安石)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聲聲慢》李清照)
(2)表顏色的詞:這些詞有時作謂語用,有時作定語用,有時作主語或賓語用。但是作用只有一個,顏色一般表現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
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欣賞時,或抓住能表現色彩組合的字眼,體會詩歌的濃郁的畫意與鮮明的節奏:“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
青天”,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點綴得錯落有致,而且由點到線,向著無限的空間延伸,畫面靜中有動,富有鮮明的立體節奏感?;?/p>
抓住能表現鮮明對比色彩的字眼,體會詩歌感彩的濃度:“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奔t與綠道出了蔣捷感嘆時序匆
匆,春光易逝的這份兒“著色的思緒”。就是抓住單一色彩表現的詞也能體會到詩人的濃情:“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曉來誰染
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憐惜與傷別離的情愫盡在“綠”與“醉紅”中。又如: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揚州慢》姜夔)紅藕香殘
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蜀相》杜甫)
(3)數量詞:數量詞大約和講究概念與邏輯的數學、物理有某種密切的關系,因此,從文學特別是詩歌的角度來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
。其實不然,優秀詩人的筆就仿佛是童話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綠洲的魔杖,那經過精心選擇提煉的數量詞,在他們的驅遣之下卻可以產
生豐富雋永的詩情。過去有一首詩:“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永不見?!扁仔拧缎@賦》中的“
一寸二寸之魚,三竿兩竿之竹”,前人就稱之為“讀之騷逸欲絕”。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鄭谷把僧齊己的《早梅》詩中的“數枝開”,改為“一枝開”,齊己因此而拜鄭谷為“一字師”,這
故事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了,不必贅述。據元代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記載,張桔軒有詩云“半篙流水夜來雨,一樹早梅何處春”,元遺
山認為既指明了“一樹”,就不能又說表疑問的“何處”,同時,一樹梅花也絕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樹”改為“幾點”,“幾點”本
身并沒有什么奇特之處,但用在這里描繪逐水而流的梅花,卻符合生活的真實,也使全詩氣機流暢,韻味平添。
(4)虛詞:在古典詩詞中,虛詞的錘煉恰到好處時,可以獲得疏通文氣,開合呼應,悠揚委曲,活躍情韻,化板滯為流動等美學效果。盛
唐詩人善于運用虛字,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去掉“與”、“共”二字就會大為減色,歐陽
修《晝錦堂記》首句本為“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遞走后飛騎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因此而使文義
大為增光,那么,從上面所引的詩例中,我們就更不難領略詩詞中煉虛字的美的消息。
三、檢測練習
下列詩詞中加點的字各有其妙處,請加以鑒賞分析
1、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3、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臨洞庭上張丞相》)
4、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5、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6、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李白《獨坐敬亭山》)
7、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書懷》)
8、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
附答案:
1、“直”寫出烽煙之勁拔、堅毅,“圓”給人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這兩字不僅準確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詩人真切的感受
,把孤寂的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之中。2、“生”字寫出明月從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動感,準確傳神。3、“蒸”寫出
湖面的豐厚的蓄積,仿佛廣大的云夢澤都受到洞庭的滋養哺育,“撼”寫出洞庭湖洶涌澎湃的氣勢,極為有力。4、“低”寫出人在舟中仰
望天空的獨特的視角,非常準確。“近”字寫月亮仿佛也溫柔體貼,善解人意,來安撫詩人那顆孤寂的心。5、“轉”表明山色愈來愈深,
愈來愈濃,山是靜止的,但憑顏色的漸變就寫出它的動態來。“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動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覺它始終如一
的守恒。6、“盡”與“閑”把讀者引入一個寂靜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云消失之后,感
詩歌的鑒賞資1988年以來,一直是高考重要考題。94年以前,重在考查排列、對偶、煉字、背誦、用典、文學常識等,94年以后,則重在對詩歌進行鑒賞評價。而真正側重從形象、語言、表達等方面來考查考生的詩歌鑒賞能力的是從1999年。自2002年起,則由客觀題轉變為主觀形試題。題量也加大,分值也增多。下面結合相關試題,淺談幾點古典詩歌鑒賞題的置疑角度,以期為考生提供幫助。
一、從重點詞語處置疑
理解詩歌中的重點詞語,是鑒賞詩歌的第一步。只有充分地理解古典詩歌中的重點詞語,才能較為準確地鑒賞詩歌。因而,理解重點詞語便成為古典詩歌鑒賞題的置疑角度。
例如: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詩后的試題。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蓱z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問題:殘陽照射在江面上,詩人不說“照”而說“鋪”,有什么表達效果?
【分析】:古典詩歌往往寓情于景,每句詩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與意境之間均有緊密聯系,只有充分地理解詞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詩句意境。根據詩意可知,這時太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的,故用“鋪”更準確、形象。運用“鋪”字,更能表現了秋天夕陽的柔和與江面的平靜,給人以安閑、舒適之感。
二、從關鍵語句處置疑
所謂的關鍵語句,多指詩詞中的“詩眼”句,即能揭示詩的主旨、藝術內涵的語句。這些句子多對表達主題,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著關鍵作用。只有準確地把握這些關鍵語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詩的關鍵點,進而深入地把握全詩內涵。
例如:2.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試題。
更漏子溫庭筠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云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夜夜,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問題:“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笔鞘裁匆馑?在抒情上有什么特點?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鑒賞古代詩詞的關鍵語句。這一句在文中起著關鍵作用,意思是:秋夜三更
冷雨,點點滴在梧桐樹上,這離情又有誰可以理解呢?點示了詩的內涵。該句用人之所聞,描寫景物,融情與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沒有休止的綿綿秋雨,正如主人公的離情連綿不斷。
三、從詩詞意境上置疑
詩詞的意境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造和連綴所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寫的事物或畫面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它具有極強的感染力。鑒賞詩歌,重在領悟詩的意境,能夠領悟詩詞的意境就能準確理解詩詞所要表達的思想或所抒發的感情。因此,探究詩詞意境便成為考查點。
例:3.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試題。
蝶戀花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竹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常水闊知何處?
問題:(1)在詞的上片中,詞人是怎樣表現“離恨”苦的?
(2)“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币痪涞囊饩场?/p>
【分析】(1)略。(2)此題的置疑角度是鑒賞古代詩詞的藝術境界。答案: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足見西風勁厲肅殺、景的蕭索、人的孤獨交融在一起。不僅如此,詞人有出人意料地展現一片無垠廣遠寥廓的境界?!蔼毶细邩?,望盡天涯路?!睆莫M小的簾幕庭院的憂傷愁悶轉向廣遠境界的騁望。所以三句盡管包含著望而不見的傷離愁緒,但,感情是悲壯的,沒有纖柔頹靡的氣息;語言洗煉鉛華,純用白描。氣象闊大,境界高遠。
四、從表達技巧處置疑
古典詩歌十分注重講究表達技巧。鑒賞詩歌,也應該辨析詩的表達技巧,而要想準確地辨析詩詞中運用的表達技巧,就必須要掌握各種表達技巧及其作用,了解相關修辭,掌握相關術語。在試題的設置中,置疑點往往為描寫或抒情。
例4,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試題。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問題:詩人從哪些方面來描寫早春草色?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鑒賞古代詩詞的表達技巧。首先該詩從視角的變化寫草的有無。遠遠望去,隱隱泛著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勺呓朔吹箍床怀鰜怼<鏀z遠近,空處傳神。其次,把“煙柳”和“春草”進行對比,突出具有朦朧之美的早春草色。
五、從思想感情處置疑。
感情對于詩而言,猶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詩歌的生命。古人云:詩言志。詩人寫詩無論采取何種方式,均為抒發自己的感情。因而要鑒賞詩歌,就應該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要想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須要知人論世,了解相關的時代背景,把握詩歌的意象,以人為本,仔細品味詩人的情感。在試題的設置中,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為置疑點。
例:5.閱讀王安石詞《浪淘沙令》,完成試題。
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風虎云龍。興王只在笑談中。直至如今千載后,誰與爭功。
注:詞中“伊呂”指輔佐湯滅夏的伊尹和輔佐武王滅商的呂尚。王安石填此詞,正推行變法。
問題:這是一首詠史詞,凡詠史之作都要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這首詞表達王安石怎樣的情感?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鑒賞古代詩詞的思想感情。文中的伊尹和呂尚之所以建功立業,除自身的才干外,更重要的是遭逢明主。王安石當時正在推行自己的變法主張,當然首先要取得宋朝皇帝的支持。因而該詞正表現出王安石的這一希冀以及他推行表法的決心和勇氣。
六、從風格流派置疑
風格是詩人在創作中表現出來的一種與眾不同的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不同的詩人自有不同的風格,同一位詩人在不同的創作時期或不同的作品中所展現出來的風格也不同。因而,欣賞詩歌的風格也便成為高考的置疑點。
例:6.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試題。
臨江仙·夜歸臨皋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仗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觳紋枰。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問題:(1)作者蘇軾,開創宋詞派的詞風。我們讀過他的代表作和。
(2)這首詞在寫作技法上用的詩詞家常用的。
(3)本詞的藝術風格是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鑒賞古代詩詞的風格及其它。參考答案:(1)豪放派,《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中秋》;(2)以有聲襯無聲,以動景襯靜景(3)豪放而飄逸。
七、從分析形象處置疑
與小說、戲劇一樣,詩歌也能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詩歌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而最多的卻是詩歌中描繪的景或物。無論怎樣,詩歌中的形象都傾注著詩人的思想,包孕著詩人的感情。因而只有真正地了解詩歌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領會詩歌的思想。于是分析詩歌中的形象便成為高考的置疑點。
例:7.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試題。
江雪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1)這首詩的首兩句描繪了的環境。
(2)試簡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詩詞的形象。通過讀詩,從中可見首兩句描繪出一幅廣闊、寒冷、寂靜的環境。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那位老漁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專心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漁翁形象,恰是實際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與寫照。
八、從構思結構上置疑
鑒賞詩歌首要條件是讀懂作品,即了解詩歌的整體結構,這包括詩歌的寫作構思,也包括詩歌的即景抒情、由事轉議等等常見的結構方法。因此在閱讀詩歌時,我們既要注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寫法,還要注意詩歌的意義上的單元劃分,結構上的總結和前后照應等內容。因而,分析詩歌的結構便成為高考的置疑點。
例:8.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試題。
詠梅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問題:試談談這首詞怎樣表達詞人的志向和情操?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詩詞的結構。全詞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詞句寫出了梅的風格神韻,寫出梅花的高風亮節。其實這正是作者的自我寫照,表現了此人品格的骨膏,絕不與爭寵邀媚、阿諛奉承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諂毀、堅貞自守的傲骨。
九、從語言藝術處置疑
詩歌的語言是構建詩詞的基本要素,猶如文學的大門,只有充分地鑒賞語言才能探索到文學殿堂的真善美。因而,評價作品的選詞煉句的功夫、修辭格的運用及其效果、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含蓄性、凝練性以及語言的整體風格,便成為高考得置疑點。
例:9.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試題。
天仙子張先
是為嘉禾小悴,以病眠,不赴府會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問題:(1)這首詞的上片中,“送春春去幾時回”句中的兩個“春”字,結合上下文來看,含義并不一樣,前一個“春”指,后一個指。
(2)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就遣詞造句評論說,“‘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矣?!闭垙臒捵值慕嵌日務劇芭弊值拿钐?。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考查鑒賞古代詩詞的語言藝術。(1)的前一個指季節,大好春光。后者既指年華的易逝,,又指美好往事的青春時光。而(2)在有月而多云的暮春之夜的特定情況下,陰云籠罩,暮色迷茫,花的豐姿神采未必能盡情地表現出來,但是忽然出人意料,云開天際,大地上頓時呈現皎潔的月光,再加上風的助力,使花在月下一掃不久前的暗淡而使其姣妍麗質一下子搖曳生姿,這自然給世人帶來意外的欣慰。一個“弄”字就傳達出了這種特有的情態。
十、從運用典故上置疑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鮮明強烈,或含蓄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運用典故既能使語言精練,又增加內容的豐富性、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因而高考出題者常常在運用典故處置疑。
例:10.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喜見外弟又言別李益
十年離亂后,長大一相逢。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
海事,語罷暮天鐘。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問題:“別來滄海事”中的“滄海事”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樣“言別”的?
一、語文教師“學情分析”的現實圖景
長期以來,語文教師的備課流行著“三備”的說法,即“備學生,備教材,備教法”。其中“備學生”是指備課過程中“了解學生”,其主要內涵是“了解他們對一定學科的有關知識、技能掌握的范圍和質量;了解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了解他們的思維特點、自學能力和學習習慣等……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預測他們在學習新教材中可能出現的問題……”[1]對學生的基本特征和學習基礎進行了解與分析,是教師尋找學生學習起點的主要措施,也就是“學情分析”。為了了解廣大語文教師對“學情分析”的基本理解和實際做法,筆者采取個案統計分析和問卷調查兩種方法對語文教師的“學情分析”現狀作了研究。以下呈現基于本次調查數據的分析與解釋,力圖勾勒出我國語文教師“學情分析”的現實圖景。
(一)語文教師“學情分析”總體呈明顯上升趨勢
從近十年主要的語文教學期刊發表的教案和教學設計的分析來看,含有“學情分析”的教案(115個樣本)在總教案數(605個樣本)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分析數據如右圖。
圖中的折線表明,近十年來“學情分析”在中學語文教案和教學設計中總體呈上升趨勢,關注學情分析的教師越來越多。同時也表明,開展“學情分析”的教師所占比例仍不夠高(最高比例為43.6%),仍有超過半數的教師在備課階段沒有作“學情分析”。
(二)學情分析由宏觀背景逐步落實到具體層面
長期以來,語文學科教學論受一般教學論影響,學情分析僅停留在對擎生的基本特征作出整體性描述,使學情分析顯得空洞、模糊。近十年來語文教學實踐中的學情分析,雖然仍有相當多空洞、模糊的學情描述,但也有不少教師已意識到學情分析應該走向具體化。語文教師“學情分析”主要涉及分析方法、分圻內容、分析結果等三個基本層面。
1.關于“學情分析的主要方法”
在學情分析中,只有3.5%的教師說明了自己所使用的分析方法,換句話說,96.5%的教師沒有學情分析的方法意識。在說明了學情分析方法的少數教師中又分為兩種情況。一是說明了自己的分析方法屬于“經驗判斷”,如有位教師這樣分析:根據幾位教過這篇課文的老師的反映,加上我本人的教學經歷,得知學生在學習本課時有以下特點……[2]這位教師的學情分析主要是依據自身和其他教師的教學經驗而作出判斷的。二是說明了自己使用的學情分析方法是問卷調查法,如下面這位教師的分析:我們在同學中進行過一次問卷調查,對這篇小說“喜歡”“態度一般”“不喜歡”的同學分別約占20%、60%和20%。[3]
此外,教師在關于自身的學情分析方法的陳述中,還涉及以下一些方式方法:一是課前布置預習思考題,上課前詢問學生是否看了課文,與課文有關的內容掌握了多少,或者讓學生提出問題,或者請學生事先遞交對課文的書面質疑,或者讓學生談初讀作品的基本感覺。二是在課堂上,通過交談、提問等方式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知識水平、學習興趣,在教學互動中及時把握學情的變化。三是通過作業反饋、提問、談話等手段,就作業布置及上交情況,與課代表及個別學生進行交流,征求意見。四是根據學生的語文考試成績進行判斷,對每一次測試的試卷進行分析。還有的教師定期作學情調查,例如有的每月進行一次學情調查,隨機征求學生對教師教學的意見。有的教師會在每學期初做一個學情調查,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及需要。
同時,調查也發現,教師對學情分析方法的認識含混不清。例如:有的教師說“注意與學生平等交流,讓學生可以大膽說出想法”,有的教師說“結合不同學力的學生,在上課內容及相關的練習中有所選擇,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調節學生學習狀態,經常鼓勵學生,不斷與學生交流”,還有的教師說“針對大部分學生水平,確定難點、重點,并有針對性地輔以練習”等等。這些內容均把教師根據學情評估結果而作出的促學決定與學情分析方法混在一起,似是而非。
2.關于“學情分析的主要內容”
教師在學情分析中到底涉及哪些內容,主要分析了哪些學情,這是學情分析的“內容”層面的問題。從調查與分析結果來看,近十年來語文教師的學情分析內容主要有兩大方面:一是對學生“學習需要”的分析,包括對“學生與課文有距離”的分析、“學生對課文學習有困難,缺乏興趣”的分析等;二是對學生“學習準備”的分析,包括關于“課文內容比較易懂”的分析、關于“學生的知識基礎”的分析、對“學習興趣”的分析、“認知特點”及情感特點的把握、對學生實際基礎和差異性的了解、關于“學習習慣”的分析、學校及班級背景的介紹等。
3.關于“學情分析的基本結果”
從教師對學情分析結果的表述來看,其基本內涵指的是“分析結果的使用”,也即主要包括學情與教學設計之間關系的陳述。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說“木葉”》時的分析:
面對班內學生的學習現狀,那種原地打轉、周而復始的學習肯定不能滿足他們學習成長的需求。因此,我更多地著眼于學生對文藝隨筆章法的領悟、對詩歌語言暗示性的傳統理解,這樣,既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也不會盲目“掙脫”教材本身設定的重要內容而游離于語文課程之外。[4]
更多的個案表明,教師已經意識到應該結合具體的課文教學進行學情分析,有許多教師分析了在具體的教學中自己所面對的學校性質和班級學生狀況,有的甚至已觸及學生的個別學情。從“學習需要”分析和“學習準備”分析的樣本來看,教師的學情分析不再滿足于學生語文學習的宏觀背景,逐步向具體的學習層面轉移,開始聚焦于語文課堂教學的具體形態。
(三)“語文教學內容”逐漸成為學情分析的核心參照要素
十多年來的學情分析,教師們雖然用的是實踐話語,表述也有所不同,但都是將學生的學情與具體要學習的教學內容聯系起來加以考慮,把教學內容作為學情分析的核心參照要素。
例如在分析“學習需要”的時候,有許多教師能夠以教學內容為參照對象揭示學生在具體課文學習中的學習需要(learning needs)。在教學設計中,學習需要是一個特定的概念,指有關學習者學習的目前狀況與所期望達到的狀況之間的差距。即當“現狀是”與“應該是或必須是”兩者之間存在差距時,就產生“學習需要”?!皩W習需要”分析的目的在于尋找教學中的問題所在。而這些問題的尋找是需要以具體的教學內容為參照的。近十年來教師關于“學習需要”的分析主要體現為:
1.圍繞“學生與課文有距離”進行分析
一些教師認為,部分文言文及古典詩詞曲類作品因年代久遠,與學生產生了距離;因學生自身閱讀水平的限制和時尚潮流的影響,對于中外經典作品,學生感到有隔膜,閱讀難以深入;魯迅的作品與學生有距離;生活在大都市的學生對描寫鄉村的作品缺乏直接的感受,有距離。例如,有的教師在執教《林黛玉進賈府》時是這樣進行“學習需要”分析的:
這些學生比較單純,沒有什么社會閱歷,大多為“不更事的少年”,對人際關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不太了解,所以對于作者刻畫王熙鳳的一些精彩語言,學生可能不容易領悟,這樣也就不容易領悟到作者的用語之妙。畢竟,文中三個主要人物,尤其是王熙鳳的性格,蘊涵了太多的社會學、心理學意義,這不是年紀輕輕的學生所能把握的。[5]
2.指出“學生對課文學習有困難,缺乏興趣”的狀況
有的教師認為,學生對一些文言文學習感覺有些難,興趣不大;學生理解魯迅雜文有難度,缺乏興趣;對古典小說、戲曲和現代派小說,學生缺乏興趣。例如,有的教師執教《竇娥冤(節選)》時是這樣做“學習需要”分析的:
由于理科生對語文的重視程度相對不高,再加上近幾年高考中戲曲幾乎成為高考試題的盲區,因此對本部分內容學生在思想上重視不夠。[6]
在眾多個案中我們可以看到,有的強調學生與課文內容之間存在較大距離,有的指出學生對課文理解不成問題,有的通過描述學生與課文之間的距離來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有的從課文教學內容出發分析學生的學習起點,有的甚至根據學生與內容之間的差異性進行分層設計。這都充分說明,“教學內容”(大多數教師表述為“課文內容”)已經成為學情分析的一個重要考慮因素。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1.分析手段比較單一
從教案和教學設計中反映的學情分析狀況可以看出,教師的學情分析大多數采用經驗判斷的方式,115個學情分析樣本中,只有三位教師采用了問卷調查的方式,其他都是經驗判斷??梢?語文學科的學情分析手段需要進一步探索,需要通過加強學情分析的專業化來提升學情分析中的技術含量,一些比較成熟的分析手段,如問卷調查、觀察、談話、前測、后測、作業分析等方法亟待在語文教學設計中有針對性地加以運用。
2.學情分析過程比較粗疏
從具體樣本的分析內容來看,學情分析過程基本上是粗線條的,三言兩語的簡單評判式分析居多,大多沒有結合具體教學語境和學習狀況展開分析,分析的內容不分層次,應然與實然不區分,各種學情要素雜糅在一起,在簡短的篇幅內試圖把所有要素都呈現出來,導致“只見判斷,不見分析”,“只見結論,不見過程”的現象。
一、知識結構、基本線索
包括學科知識結構、單元或章的知識結構、各節基本線索,它是學科知識的基本脈絡。通過知識結構、線索分析,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宏觀認識。既可作為學習前的自學路徑指南,又可作為學生學完后對所學知識重新回顧、聯系和系統化的參照。一般先由老師擬定一個知識系統框架,適當留出部分由學生嘗試概括,根據學生能力水平提高程度逐步增加學生概括的份量,體現老師主導作用。
二、基本史實概念和觀點
基本史實概念的識記、理解和掌握是學好歷史的基礎。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要求來設計自學指導,通常從三個方面著手。
一是事件起因:如背景、條件、原因、目的等;
二是事件內容: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項、過程、標志、特點等要素;
三是事件的影響:包括性質、作用或影響、意義、經驗、教訓等要素。將這些要素以提問式或填空式等形式出現,讓學生在自學同時完成題目,鞏固學生掌握知識的效果。
三、運用能力訓練
學習是為了運用。能力訓練是檢驗學生自主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運用能力首先體現為對各種歷史問題的分析解答能力,因此可以按照教學內容要求,結合學科相關信息,如學科及教學、考試研究的最新成果、新觀點,對本節課所涉及的歷史現象的內在、外在聯系進行分析,弄清現象與本質、原因與結果、論點與論據的關系,培養學生運用基本史觀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力訓練的方式一般采用近幾年來各級考試所涉及的題型,包括直接選用例題和自己設計題目,根據各節不同情況也可以設計其它訓練形式。訓練內容以本節內容為中心,適當聯系其它章節相關內容,或中外歷史事件的聯系對比,在強調綜合學科能力的今天,要盡可能多設計一些跨學科綜合能力訓練題。運用能力訓練應有一定層次的難度,學生自學時按照自己能力水平不同程度地完成訓練。
四、學生探索及反饋
[教學課題]:
[教學課型]:
緒言課、新授課(傳授新知識和技能課)、綜合課(包括新授、復習檢查、講練結合、鞏固新知、布置作業)、實驗課(包括邊講邊實驗、學生單一實驗)、復習和練習課、考查課
[教學目的]:
1. 知識目標——傳授知識要求達到的教學目的。
2. 能力目標——發展智能要求達到的教學目的。
3. 德育目標——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達到的教學目的。
[教學重點和難點]:
1. 教學重點:
2. 教學難點:
3. 教學關鍵:
[教學方法]:
[實驗及教具]:
[教學課時]:
[教學過程]:
1. 主要包括教學內容、時間的分配、教學方法、課堂小結、習題作業等。
2. 設計順序:復習舊知識——傳授新知識——鞏固新知識。
3. 使用啟發式教學方法:邊講邊試驗、邊講邊練習、邊講邊討論、邊復習邊講授。
4. 使用以下提示語:
<復習提問>——<引入新課>——<講授新課>、<演示>——<討論>——<講述>、<設疑>——<啟發>——<小結>、<舉例>——<分析>——<解答>、<概括>——<歸納>——<推論>、<練習>、<提示>、<著重指出>、<板書>、<邊寫邊討論>、<回憶>、<強化>、<注意>、<資料>、<思考>
[作業要求和指導]:
[板書設計]:
[課后分析]:
(包括:教案的執行情況、經驗體會、學生的反映、典型的錯誤、實驗效果、改進意見等)
教案書寫中的具體要求:
1. 如何設計教學目的?
教學目的的設計要求有三:
1) 目的性:傳授知識、發展智能、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2) 科學性:概念準確、以課本重要內容為主。
3) 思想性:
? 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通過科學的方法與能力培養密切結合)。 ? 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愛國主義教育(如學科發展史)
2. 如何確定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
1) 教學重點:一般情況下,主體教材、帶關鍵性的教材大多是重點。要注意以下兩點:
? 突出重點,必須分清主次。
? 不能孤立重點,要以重點帶動一般、一般烘托出重點。
2) 教學難點有兩種情況:
? 由概念和抽象造成的難,應努力使之具體化或形象化,盡量采用實驗、教具或具體實例去說明。
? 由復雜造成的難,就要把難點分散成幾個簡單部分,逐個解決。
3) 重點、難點、關鍵的確定要根據教學目的、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學習情況等,通過認真思考,分析得出。必須突出重點、排除難點、把握關鍵。注意幾點:
? 有的教材是三點一致,即重點、難點、關鍵、三點重疊。
? 有的教材內容中的知識點不能說哪個重要、哪個不重要。這屬于三點散列。 ? 有的教材有關鍵,不易分出重點、難點。
? 有的教材是三點不全,例如有重點無難點、或者有難點無重點,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
3. 如何實施啟發式教學?
1) 定義:啟發式教學是在充分肯定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前提下,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他們自覺地發展自己的智能的一種優化的教學實踐活動。
2) 原則:
? “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相結合。
? 加強“雙基”與發展智能相統一。
? 學習過程與認識過程相統一。
3) 方式:
演示啟發、直觀啟發、問題啟發、對比啟發、比喻啟發、討論啟發、練習啟發。
4) 程序:
a. 提示激疑:提示要學習的課題,通過做實驗或列舉事實,激發學生議論、研討;創造最佳的教學情景,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激發學習興趣的途徑有:
針對學生渴望了解的事物提出問題;
聯系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提出問題;
結合生產和科學家的實踐提出問題;
運用實驗或其他直觀手段展示現象并提出問題;
從社會和未來的需要提出問題。
b. 具體解疑:引導學生歸納、得出規律性的結論,發展他們的智力,教師給予訂正講解。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要啟迪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和探討問題,并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去解決問題。
c. 歸納總結:
d. 運用練習:教師要在明確的計劃指導下,隨著教學進程,逐步啟發、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結構;通過復習、練習以及結合實際的運用,形成學生認知結構中的知識點、知識鏈和網絡。
4. 常用的教學方法具體有哪些?
1) 講授法:
? 定義:教師通過語言對學生系統地傳授知識的方法。
? 應用范圍:在概念或理論教材的教學中,以及聯系史實、結合生產實際等內容的教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 類型:講述法、講解法、講讀法、講演法。
2) 演示法:
示范性的表演實驗、展示實物和模型教具、映示幻燈片或進行投影映示,以及播放(映)教學電影和錄音、錄像帶等。
3) 實驗法:
包括隨堂實驗、學生實驗兩種方式。
4) 練習法:
? 定義:這是以學生的實踐活動為主,輔以教師必要的講述和總結的一種方法。 ? 類型:口答(應該避免出簡單的“正誤題,”;不要背定義、筆答、操作練習。)、筆答(文字簡明、宜于寫述(正誤題、填空題、選擇題等)、操作練習(包括讓學生動手做實驗、組裝模型等)。
5) 討論法:
討論題要富于思考性,且一般容易產生不同的理解;或僅從某一方面說明難以概括出事物的本質。
6) 自學輔導法:
? 定義: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自學課本和參考書以獲得知識。
所以,蘇教版的初中語文書中,既有《赤壁》《秋詞》這樣易懂的絕句,也有《行路難》《白雪歌》這樣費腦筋的歌行;既有《天凈沙 秋思》這樣催人斷腸的小令,也有《水調歌頭》這樣豁達樂觀的長調;既有《冰心詩四首》這種溫暖淺顯的小章,也有《再別康橋》這種濃得化不開的新格律詩。可以說,這些內容從理解的層面上,并不是所有的都適合初中的學生,但是,從美學的層面上來說,可以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鑒賞詩歌。因此,一首詩要學生學什么,通過什么方式學習,就成為執教者在教學設計中重點要考慮的內容。
詩歌教學有一些基本環節,是無法回避并必須清晰的。比如作者簡介,寫作背景,典故介紹,朗讀示范等,似乎這些內容都有其固定的程式,我們在所有詩歌示范課的課堂上都能看到,但卻很少認真思考過這些環節的最佳位置??鬃诱f“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然而我們是不是經常先入為主地告訴了孩子們,而不是在學生想知道這些的時候恰到好處地切入了呢?不同的詩歌,在教學環節上是不是應該考慮用不同的順序呈現這些基本信息,也許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呢?
筆者最近上了兩堂詩歌教學的公開課。這兩首詩挺有代表性,一首是李白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歌行體古風;一首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現代新格律詩的代表作。在教學設計中,我重點考慮了基本環節的適時安排,特別是最基本的“作者簡介”和朗讀示范,產生了以下的一些思考和效果。
首先,我要談的是“作者簡介”這個環節。在讀詩品文活動中,我們一定會“知人論世”,從作者的生平經歷、創作背景、個人風格等各個方面綜合考慮對其作品的鑒賞角度。因此,作者簡介作為一個重要且必要的環節,在課堂教學中一定會隆重出現,而不是一筆帶過。關鍵是,這個環節何時出現,以何種方式出現,似乎很少被嚴肅考慮。大部分的出現形式是:介紹完課題后,直接介紹作者,并用PPT形式出現,教師讀,或者學生讀。總之,面目嚴肅,位置靠前,形式單一。然而我認為,作者簡介作為學生理解作品的一把鑰匙,絕不是固定化、模式化的,它應該適時出現,及時解決學生的困惑,或牽引理解,或起承轉合,或總結感悟,根據不同的作品和教學目標,它的側重也會有所不同。
比如我在執教《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時,我設計的課程目標是:1.引導學生自主閱讀,了解詩歌內容,感受李白詩歌飄逸自由的風格。2.引導學生深讀課文,體會作者在詩中流露出的苦悶矛盾的感情。3.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作者的創作思想。
這三點目標,都建立在學生對李白的生平有所了解的基礎上,在布置學生預習后,我決定把作者簡介這個環節放在課堂的前段。這樣,一方面是想盡快把學生帶入閱讀的語境,另一方面,由于學生的預習可能面鋪得比較廣,不一定切合這首詩的具體要求,所以,將作者簡介提前介入,有助于學生在這堂課建立正確的方向感。而且李白的生平確實比較坎坷,要講的很多,所以,基于這是詩歌教學,我將他生平中與本詩關系密切的部分做了一個集中,用以下這段話作為本課的開場白:
“有這樣一位詩人,他二十歲走出四川,十年仗劍游歷,詩名滿天下;
有這樣一位詩人,他蒙皇帝親自召見,三年伴君生涯,終因一身傲骨,離開宮廷;
有這樣一位詩人,他胸懷報國大志,一生落寞,卻以布衣之身留下“詩仙”美名?!?/p>
這段話加上我特別注意的富有激情的語調,一下子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學生迅速把自己的前期準備和這段話勾連,在嘆息唏噓間不知不覺地進入了角色。
相反,在《再別康橋》這首現代詩的教學中,我卻把作者簡介幾乎放到了課堂教學的最后。由于這首詩是出現在蘇教版七年級下冊,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學這首詩主要是了解現代詩歌的美學追求,培養閱讀和鑒賞現代詩歌的能力,信息過量的話反而會影響這一目標的實現;而且,徐志摩的這首詩感情復雜深沉,絕不是初一的孩子能短時間內充分理解的,所以,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三維目標:知識目標:掌握詩歌朗讀的技巧,懂得輕重緩急的節奏把握。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并初步學會創造詩歌。審美目標: 培養積極的的詩歌審美情趣,提高詩歌審美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