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6 13:04:33
序論:在您撰寫消防隊地震拉動演練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記 者:過去5年間中國的國家應急救援力量建設取得哪些長足進步,近年在重大救援行動中應該汲取哪些經驗和教訓。
楊建民:我國高度重視應急管理工作,汶川地震后加大了投入,在發展應急救援力量、完善應急響應機制、制定應急處置預案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在加強消防部隊這支應急救援力量上體現得非常充分。
近年來,我們在重大救援行動中主要汲取了以下三方面的經驗教訓。
第一、加強了應急通信建設。針對災害事故發生后通信中斷、災情無法及時傳遞、難以有效指揮救災等問題,近年來國家加大消防信息化建設投入,國家財政和地方累計共同出資40多億元,建成了包括滅火救援指揮系統在內的一體化消防信息化系統。在這次蘆山抗震救援中,我們迅速調派“動中通”衛星通信指揮車、便攜式衛星站趕赴災區,架設350M差轉臺,開通衛星電話、短波電臺,在較短時間內建立了公安部消防局、前線指揮部、各參戰隊伍三級指揮體系,確保了作戰指令順暢下達和救援情況及時上報。
第二、加強了戰勤保障體系。針對以往重大災害事故處置中救援裝備、生活物資等儲備和遂行保障跟不上等問題,近年來國家重點加大了應急救援保障方面的投入。我們在全國組建了10個區域性物資儲備庫,在各支隊均建立了戰勤保障大隊,儲備了足夠的應急救援器材裝備和物資。這次蘆山地震發生后,我們第一時間從儲備庫中調撥發電、破拆、偵檢等裝備器材460余臺(套),帳篷、睡袋、雨衣等物資2900余件(套)運往災區,為確保救援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三,加強了執勤訓練改革。汶川、玉樹地震后,我們重點針對地震、泥石流及建筑倒塌、水域水難、交通事故等災害事故,開展專業化訓練,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應急救援專業訓練體系,快速反應和搶險救援能力顯著提升。同時,注重加強應急救援技術和戰術研究,與相關部門建立了應急響應聯動機制,組建技術專家隊伍,定期開展各級指揮員培訓、搶險救援專業培訓、戰例研討。在這次蘆山抗震救援中,公安消防部隊充分發揮專業優勢,以占10%的救援力量,搜救出32%的埋壓人員,成為救援埋壓人員最多、生還率最高的專業救援隊伍。
記 者:在此次蘆山抗震救災中,我們看到專業救援團隊所發揮的作用。請談談近年來國家在專業化救援方面有哪些探索和進展?
楊建民:我認為集中體現在力量、機制和裝備這三個方面。
第一、注重加強救援專業力量建設。汶川地震后,國家特別重視消防專業力量建設,為消防部隊增編2.8萬人,是建國以來一次性增編最多的。2009年國辦下發59號文件,要求依托公安消防隊伍組建縣級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目前,全國所有省份和地級市、99%的縣(區、市)初步完成了組建任務。這次蘆山地震,震后1分鐘,雅安市蘆山縣、寶興縣消防大隊就立即出動,充分發揮就地就近救援優勢,第一時間在廢墟下搶救出35名被埋壓群眾,其中29人生還。
第二、注重完善應急聯動機制。就消防而言,我們著眼重、特大災害事故救援需要,在全國劃分東北、華北、華東等8個應急救援協作區,分別制定跨區域滅火救援和反恐處突應急預案,強化區域協同聯動。就在地震前一天,四川消防總隊剛剛在雅安附近的眉山舉行了大規模的地震救援拉動演練,為打贏這次救援戰斗奠定了基礎。
第三、注重加強救援裝備建設。近年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應急救援裝備建設投入力度,目前公安消防部隊共有各類滅火和應急救援執勤車輛2.7萬余輛,防護、偵檢、救生、破拆等特種器材裝備424萬余件(套)。我們制定了《地震搜救隊人員構成和器材裝備配備標準》,明確每個搜救隊由指揮員、建筑結構專家、探測組、破拆組、營救組、醫療組、保障組、通信組、安全觀察員、搜救犬訓導員等構成,配備了防護、偵檢、搜索、破拆、頂撐、照明、通信、救生等8大類62種救援裝備,以及72小時自我保障物資,基本能夠滿足獨立救援、自我保障的需要。
記 者:蘆山地震發生后,消防部隊和其他救援力量共同完成了搶險救援任務。與5年前相比,這次蘆山地震的救援行動,有了哪些變化和進步?
楊建民:這次蘆山地震救援,反應快速,組織有序,得到了國內外的一致好評。我覺得,這次救援行動和5年前相比,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明顯變化和進步:
一是反應更加快速。震后1分鐘,重災區蘆山縣、寶興縣消防大隊就組織30名官兵分成6個分隊,迅速投入搶救生命戰斗,成為首支在災區實施救援的專業力量。震后5分鐘,四川省公安消防總隊啟動地震災害救援一級應急響應。震后1小時,雅安消防支隊165名官兵、34輛消防車即趕到蘆山縣開展救援。震后4小時,在山體滑坡、交通道路阻斷前,其他救援力量尚未到達的情況下,四川消防總隊的增援力量就已抵達災區開展救援,為營救被困群眾贏得了寶貴時間。
二是指揮更加科學。地震發生后,公安部認真研判評估災情,沒有大批從全國調集增援力量,而是堅持“就地、就近、夠用”的原則,命令四川消防總隊一次性調足增援力量。重慶消防總隊224名官兵、46輛消防車緊急增援,確保了一線消防救援力量適當、夠用,并發揮最大作用,避免了各地救援隊伍一擁而上。針對蘆山縣寶盛鄉、寶興縣“孤島”實際,我們果斷組織70余名消防官兵,乘坐沖鋒舟連夜從水路進入蘆山縣最后一個鄉鎮的寶盛鄉。900余名消防官兵冒著余震和飛石,連夜徒步急行軍6、7個小時到達寶興縣穆坪鎮、靈關鎮等重災區。
三是救援更加專業。在救援過程中,消防官兵采用液壓頂桿、高壓起重氣墊進行頂撐、抬升,采用鋼筋切斷器、水泥切割機、無齒鋸破拆各種障礙物,采用鑿巖機、鉆孔機打通生命救援通道,采取搜救犬和儀器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生命搜索定位。臨近救援黃金72小時,將參戰消防救援隊化整為零,組成660余個小分隊,深入到蘆山、寶興縣的18個鄉鎮、101個村寨,進村入戶開展地毯式搜救。
記 者:在此次救援中,公安消防部隊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與其他救援力量相比,公安消防部隊應急救援都有哪些優勢和獨特作用?
世界主要國家應急物流發展現狀
美、日、歐等世界主要國家經過多年探索和發展,大都形成了運行良好的應急管理體制。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應急救援系統,并且逐漸向標準化方向發展,使得包括應急物流在內的整個應急管理工作更加科學、規范和高效。
1、美國常設救災物流專門機構
經過多年的努力,針對各種自然災害,美國建立了完備的應急體系,形成了以“行政首長領導,中央協調,地方負責”為特征的應急管理模式。在地震、颶風、火山、洪水等可能造成重大傷亡的自然活動發生時。美國政府就會立即宣布進邦緊急狀態,并啟動應急計劃,所有防救災事務由聯邦應急管理署(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FEMA)實行集權化和專業化管理,統一應對和處置。2003年3月該署隨同其他22個聯邦機構一起并入2002年成立的國土安全部,成為該部4個主要分支機構之一。對于各種防救災工作,美國強調運用先進的高新技術,強調事先預防和模擬演練。同時。針對人口稠密的大都市以及人口稀少的地區災害。均有不同的預案以及救災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救災規劃還有相應的治安組織體系,該體系平時配合警方承擔各種治安任務,在重大災害發生時轉變成緊急救災體系遂行救災任務。
在國內救災方面,FEMA設有物流管理的專門單位,平時主要負責救災物資的管理儲備、預測各級各類救災物資需求、規劃救災物資配送路線,以及救災物流中心設置等工作。當災害發生時,物流管理單位便會迅速轉邦緊急反應狀態,根據災害需求接受和發放各類救災物資。美國法律規定應急行動的指揮權屬于當地政府,僅在地方政府提出援助請求時,上級政府才調用相應資源予以增援,并不接替當地政府對這些資源的處置和指揮權限;當地方政府的應急能力和資源不足時,州一級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支持;州一級政府的應急能力和資源不足時,由聯邦政府提供支持。一旦發生重特大災害,絕大部分聯邦救援經費來自聯邦應急管理署負責管理的“總統災害救助基金”。
在國際救災方面,美國設有對外災害援助辦公室(Office of US Foreign Disaster Assistance,OFDA),負責處理各種緊急事務。目前,OFDA在世界范圍內設有7個應急倉庫,這些倉庫緊靠機場、海港,存儲基本的救災物資,諸如毯子、塑料薄膜、水箱、帳篷、手套、鋼盔、防塵面具、尸體袋等等,一旦某個地區發生重大自然災害,OFDA就會從距離最近的倉庫調撥救援物資送至災區。
2、日本對救災物資分階段管理
眾所周知,由于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地質條件,經常遭受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的侵襲。在設計防災、救災計劃,以及開展防災、救災演習上,日本政府形成了以“行政首腦指揮,綜合機構協調聯絡,中央會議制定對策,地方政府具體實施”為特征的應急管理模式。日本的防救災體系分為三級管理,包括中央國土廳救災局、地方都道府以及市、鄉、鎮。各級政府防災管理部門職責任務明確,人員機構健全,工作內容完善,工作程序明確。每級組織都會定期舉行防災匯報,并制訂防救災計劃,包括防災基礎計劃、防災業務計劃、地域防災計劃等。日本非常重視提高公眾的防災意識,在每年的國民“防災日”都要舉行由日本首相和各有關大臣參加的防災演習,通過全民的防災演練,一方面提高國民的防災意識,另一方面檢驗中央及地方政府有關機構的通信聯絡和救災、救護、消防等各部門間的運轉協調能力,并對各類人員進行實戰訓練??梢哉f,日本國已經建立起了包括應急物流在內的一整套完整的救災體系。
在救災的物流管理上,日本的主要做法有:制定災害運輸替代方案。事前規劃陸、海、空運輸路徑(因海運和空運受震災影響小,所以多利用這些資源);編制救災物流作業流程手冊,明確救災物資的運輸、機械設備以及其他分工合作等事項;預先規劃避難所。平時可作他用,一旦發生災害,立即轉成災民避難所。并作為救援物資發放點;對救災物資進行分階段管理,將救災物資的配送工作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由政府行政單位負責,包括救援物資的收集、存放和運輸;配送中心24小時作業;要求軍隊協助進行交通管制,維護緊急物品的運輸。第二階段由物流公司負責(根據政府要求采取較主動的方式進行配送),選擇車站等4個配送中心,重點關注提升配送效率;委托物流公司進行專業配送、存儲管理;配送中心的配送頻率控制在每天不超過50輛次;選擇2個地點作為儲存性倉庫。第三階段仍由物流公司負責(但根據災區需求采取較為被動的方式,即依據訂單進行配送)。配送中心減少到2個;委托物流公司進行專業配送、存儲管理;配送中心的配送頻率控制在每天2輛次。事實上。日本的救災物資管理,已經充分利用了現代商業的物流發展成果。此外,根據救災物資性質分送不同的倉庫,對社會捐贈災區的必需物資,經過交叉轉運站(Cross-docking)分類后直送災民點,對社會捐贈的非必需物資或超過災區需要的物資,則送到儲存倉庫,留待日后使用。特別值得稱道的是。日本非常重視應急物資儲備,基本形成了從國家到家庭各個層面的儲備體系。
3、德國民間組織發揮巨大作用
德國擁有一套較為完備的災害預防及控制體系,德國的災害預防和救治工作實行分權化和多元化管理,在應急物流管理中由多個擔負不同任務的機構共同參與和協作。最高協調部門是公民保護與災害救治辦公室,隸屬于聯邦內政部。在發生疫情以及水災、火災等自然災害時,消防隊、警察、聯邦國防軍、民間組織以及志愿組織等各司其職、齊心協力。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對于救災物流,德國是建立民防專業隊伍較早的國家,全國約有6萬人專門從事民防工作外,還有約150萬消防救護和醫療救護、技術救援志愿人員。這支龐大的民防隊伍均接受過一定專業技術訓練,并按地區組成搶救隊、消防隊、維修隊、衛生隊、空中救護隊。德國技術援助網絡等專業機構可以為救災物資的運送和供應等方面提供專業知識和先進技術裝備的幫助,并在救災物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另外,德國還有一家非贏利性的國際人道主義組織,即德國健康促進會,長期支持健康計劃并對緊急需求做出立即反應,在救災物流管理中也發揮了極其重
要的作用。據了解,該組織每年通過水路、公路、航空向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配送300多萬公斤的供給品,并利用計算機捐贈管理系統,保持產品的高效率移動。一旦需求被確定。供給品通常在30~60天內就會迅速運送到指定地點,避免了醫藥物品的庫存。同時,一旦有災難通知,德國健康促進會就會立即啟用網絡通信資源,收集災難的性質、范圍等信息,并迅速組織救災物品配送到指定救助地點。
國外應急物流發展的特點
盡管各國應急物流模式因國情不同而各具特色,但都存在一些共同的特點。
1、建立協調有效的應急物流管理體系
各國都依據法律建立立體化、網絡化的應急管物流理體系,從上到下的常設專職機構,及相關專業人員組成的搶險救援隊伍,嚴格而高效的政府信息系統及明確的政府職能和部門合作,超前的災害研究和事故預防機制,普遍的災害意識培養和全社會的應急培訓,充足的應急準備和可靠的信息網絡保障。
2、建立完善的自然災害應急物流預案
由政府統一負責指揮自然災害預防、救治的所有工作,包括制定防災計劃、定期開展防災救災演習、開展應急物流演練等,預案還根據不同類型的自然災害事先規劃陸、海、空運輸替代路線,如在地震災害中,會伴隨發生道路阻斷、泥石流、滑坡等災害,常規道路交通將難以發揮機動靈活、“門到門”的優勢,這時需要選擇空運或海運等適宜的替代運輸方案,實現救災物資的及時運送。此外,還將民間組織以及志愿組織等非政府部門納入到防災救災體系中,配合政府工作,齊心協力順利完成應急物流的全過程。
3、建立科學合理的應急物資儲備
各國根據可能發生的不同災情,對各類救災物資的需求進行科學預測,依此建立規模適中、布局合理的應急救援物資庫,這些應急救援物資庫平時儲放應急物資,一旦發生自然災害,則由專業的物流公司迅速從應急救援物資庫提取救災物資,送往災區;災害發生后,社會采購或捐贈的救災物資需要匯集至應急救援物資庫,在應急救援物資庫分類揀選后統一配送至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