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5 13:59:42
序論:在您撰寫對標學習計劃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小學英語;對話表演;偏差;情境;對策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通過表情、動作、言語等形式來開展的表演活動深受小學生們的歡迎和喜愛。教師們也常常組織這類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學習和運用語言的能力。然而,教師們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卻出現了偏差,影響了教學效率的真正提高?!皩υ挶硌荨敝谐霈F了哪些偏差,如何真正促進“對話表演”進而提高英語課堂對話教學效率,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在此談些粗淺的看法,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對話表演”的偏差
1.“演”過其“實”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有兩種發展水平,現有的發展水平和可能的發展水平;教師應通過設置問題、創造條件將學生的兩種發展水平控制在合適的范圍之內,即最近發展區,不斷地將現有發展水平轉化成可能發展水平。如此,就會“跳一跳,摘桃子”的良好效果,學生就會獲得快速發展。但是,“最近發展區”的有效實現,必須要以學生現有發展水平為前提和基礎,如果超出了學生原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即“演”過其“實”了,課堂表演就會大受影響。
2.“演”不由衷
在對話表演教學中,雖然看起來是在通過表演“說英語”,在相互溝通交流,但因為組織方式比較單一,環境創設比較簡單,所以實際上這樣的對話表演,并不一定是交流者真實的心聲、情感、思想,即所謂的“演”不由衷。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可能在參與,比較熱鬧,表演順利進行著,但極有可能是在教師權威下、紀律約束下、從眾心理效應的影響下的應付行為。學生們往往語氣平淡不自然,動作表情不豐富,甚至有明顯的做作。教師需要避免這種“演”不由衷的現象的出現。
3.“演”多必失
“對話表演”中,“表演”應為“對話”服務,表演的目的是促進對話的順利開展,進而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要實現“表演”的目的,現實教學中表演應該要適度,而并不是越多越好、越豐富越有效。演得過多反而會變得主次不分,學生抓不住重點,無法有效掌握語言。教師每引出一個語言點就創設一個情景,對話表演看似豐富,學習興趣高漲,但實際上因情景過多,分散了學生注意力,不利于學生整體理解對話掌握本課重點。
二、糾正“對話表演”偏差的對策
小學英語“對話表演”中出現上述偏差,究其原因:一是教師對學生的實際把握不夠,不清楚這個階段的小學生在記憶、注意、觀察、想像、思維等方面的心理發展特點,沒有做到因生施“演”;二是情景的創設不夠逼真和豐富,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三是沒有抓牢教學重點和難點,導致主次不分;四是活動形式不夠豐富多樣。鑒于此,可從以下方面入手來糾正這些偏差。
1.因生施“演”,“演”不過“實”
充分了解與把握小學生的現有經驗和認知水平,是創設“最近發展區”的關鍵點之一。教師在設計、組織和開展對話表演中應充分了解和清楚掌握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做到因生施“演”。教師要清楚,這個階段的小學生在英語學習上既有一些有利條件也有不足,他們對學習外語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但易受外界因素影響,興趣的持續力不長;記憶力好,模仿能力強,有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欲望,但認知水平較低,學習進度較慢;喜歡參與各種適合他們的有趣活動,但經驗不足,需要更多的學習指導,好動、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短,需要教師采用有效方法給予引導。
2.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是一節課成功的關鍵。對話表演活動,應為教學重點和難點服務,而不是為表演而表演。這需要根據一課教學重點和難點來設計教學方案,選擇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活動。設計教案時,要鉆研教材,明確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備課中將自己置身于學生境界中去進行換位思考,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需要選擇教學內容,設計具體活動;在具體實施時,要善于通過生動簡要的語言、豐富多樣的活動、有效的提問、簡潔到位的板書等,進行合理引導,有效調控,從而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3.情境創設注重逼真性、豐富性
情境是學生進行意義自主建構的平臺,是教學的支架,是學習者同化與順應的現實背景,是教師、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空間。據國外的實驗證明:用語言介紹一種物品,識別它的時間約2.8秒,用線條圖表介紹識別它的時間為1.5秒;用黑白照片介紹識別它的時間為1.2秒;用彩色照片介紹識別它的時間為以9秒;如果讓學生看實物,識別時間只有0.4秒。從以上的對比中可看出,形象越鮮明、越具體、越活潑、越新穎,就越能縮短感知的時間,也就越能激發學生認知和活動的興趣,越能提高教學效率。
4.活動形式要靈活多變
豐富對話表演中的“對話”形式,培養學習者的交際能力,把學習者置于具體的交際場合中去,讓學習者使用所學的語言作為工具來滿足他的交際需求。讓表演活動的豐富多樣,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在活動中鍛煉,在鍛煉中學習。
小學英語“對話表演”中,如果教師充分把握學生的實際和特點,抓住教學重點與難點,創設逼真、豐富的情境,開展豐富多樣的表演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投入,就能真正實現讓學生從“要我演”變成“我要演”、“我會演”、“我善演”的轉變,就能更好達成對話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溶血;血清;各種生化指標;影響;分析及對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829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804-02
在日常的臨床檢驗中經常會碰見患者的血液標本發生溶血現象,這屬于常見現象,往往很難回避,這使得醫務工作者不得不從新采取標本、延緩檢驗報告的,嚴重時甚至會導致醫務人員和患者間矛盾沖突的發生[1]。檢驗報告的準確性往往會影響臨床醫生對患者病情的診斷和治療,因此實驗室必須保證檢驗的準確性,容不得半點馬虎。本研究主要探討如何避免溶血對血清生化指標的影響,現將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來我院健康查體的50例體檢者按照隨機分配的原則分為溶血組和非溶血組,每組各25例,均采取空腹靜脈血,其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病年齡25-60歲,平均年齡(31.2±2.5)歲;溶血組經過人為破壞造成溶血后采集Hb濃度為1.0-5.0g/L的血液標本4ml,非溶血組直接抽取靜脈血4ml。將兩組標本方式溫箱25分鐘,然后離心15-20分鐘,轉速設定為3000轉/分,取上層血清備用。
1.2 試劑和儀器 應用上??迫A公司的試劑測試肝功各項化驗指標(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應用北京金斯爾公司提供的試劑測試葡萄糖、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堿性磷酸酶、肌酐;應用威特曼生物科技公司生產的試劑測試γ-谷氨酰轉肽酶;應用北京北控公司提供的試劑測試乳酸脫氫酶。所有化驗指標測試儀器應用由科聯國際有限公司生產的Olympus AU64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國食藥監械(進)字2003第2400598號)。對溶血組和非溶血組標本進行檢驗,并詳細記錄所有的檢測標本。
1.3 統計學分析 所有的檢測記錄記錄采用χ±s方式,組間比較應用t檢驗,應用SPSS11.50系統統計軟件進行回歸分析。
2 結 果
經過對比分析發現,兩組檢測者血清中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乳酸脫氫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血糖含量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臨床檢驗屬于基礎科室,但是其所做的檢驗結果反映了患者的真實病情,對臨床醫師評價患者病情和治療方案卻至關重要。因此必須確保各項檢驗指標的準確性,但是卻有很多因素影響,常見的影響因素之一就是溶血,而且臨床很常見,越來越受醫務工作人員的重視。發生溶血后,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和各種電解質離子、各種酶都會釋放入血清,這必然引起在血清中含量迅速升高,而血清中固有的物質含量相應會減少,這樣便對檢測結果造成了巨大的影響,而且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光吸收值,也影響測定結果的準確性[2]。臨床常見的造成溶血的原因[3]:①止血帶扎時間太長,抽吸時用力過猛;②抽血人員技術不過關,以致進針位置不正確造成抽血困難;③抽血過程中有空氣混入;④標本保存和運輸過程不當;⑤離心機轉速設置不當;⑥存儲容器質量差。因此要避免血標本發生溶血,在臨床檢驗過程中一旦發現血液標本出現問題必須及時采取相關措施,若僅是輕微的溶血,可通過測試儀器進行校正,如果標本溶血情況嚴重,一定要重新向患者采取血液標本?;炇覒⑾鄬ο到y、嚴謹的檢驗質量控制程序,對所有檢測標本要反復測定,最大程度地保證檢驗的準確性[4]。此次研究中兩組檢測者血清中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乳酸脫氫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血糖含量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溶血對多種化驗結果還是會產生影響的,因此必須避免造成溶血,盡量提高檢測準確性,為臨床醫師提供可靠的診斷依據。
參考文獻
[1] 唐清.溶血現象對臨床生化檢驗項目影響的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27):86.
[2] 肖偉年.50例標本溶血對生化檢驗結果的臨床分析[J].吉林醫學,2011,32(36):7705,7706.
關鍵詞:幼兒游戲;活動;問題;分析;對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規定: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但由于長期以來以知識傳遞為價值取向的學科中心主義的影響,導致了一些幼兒園仍然存在著重學科、輕游戲的“小學化”傾向,使幼兒園的游戲活動開展十分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幼兒教育的質量,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并應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決。
一、一些幼兒園游戲活動“小學化”的表現
(一)游戲活動的形式化。
《綱要》中將游戲確定幼兒的基本活動。然而,有不少教師在觀念上仍有重上課輕游戲的傾向,沒有真正把游戲寓于一日的活動之中。有的教師嫌玩游戲麻煩,平時不玩游戲,只在有人參觀檢查時才讓幼兒玩游戲,因而幼兒游戲活動不能得到正常開展。
(二)游戲活動的教學化。
具體表現為:第一,在選擇游戲內容時,過多考慮游戲的教學因素,而忽視幼兒的興趣和好奇心;第二,在游戲過程中,教師過于求全,急于求成,希望每一個孩子玩游戲都能達到某一目標和水平,而幼兒的創造性、自主性被忽略了。
(三)游戲活動的自由化。
有的教師沒有認識到教師適當的指導對體現幼兒游戲價值的作用,把游戲等同于自由活動,常常是“玩具一散,幼兒一放”便不聞不問,讓幼兒隨意玩。沒有教師的參與,沒有教師的指導,游戲成了一種無目的、無計劃的活動。
(四)游戲活動的模式化。
教師在游戲中“導”得過多,使得幼兒選擇游戲的自由度極小,游戲的內容也極為單調。教師過于注意游戲的結果而忽視游戲的過程,為了使孩子們的游戲更“逼真”“有趣”“有教育意義”,往往親自設計,親自指揮幼兒游戲,一心將游戲導向自己心中的模式,幼兒則在教師的“精心”安排下機械地消極模仿。
二、克服“小學化”傾向的基本對策
(一)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游戲觀”。
游戲活動中存在的錯誤傾向,主要原因是教師的游戲觀存在偏差,即教師對于什么是游戲,幼兒游戲的特點如何,游戲的性質及其表現形式、范圍等有關游戲內涵與外延的理解仍較膚淺,有表面化、簡單化傾向。那么,游戲活動是什么?這個問題在理論界一直爭論不休。我的基本觀點是:游戲活動是兒童自發、自主、自選的,沒有任何功利目的,能帶給兒童快樂的,能滿足兒童的發展需要的活動,而不是由教師規定的,或在其“導演”下的,幼兒按照教師的意愿進行的活動。真正的游戲活動可以滿足兒童在生理上、心理上的多種需要,可以帶給兒童快樂,對兒童良好個性的養成,健全人格的建構起到一定積極作用。幼兒園的教育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幼兒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幼兒從小就在一個寬松的環境中成長,給予幼兒自由發展的權利,使他們在心理和情感方面都不受外來權威的管束和壓制,這樣才有利于幼兒建立一個健全的人格品質,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
(二)教師要掌握過硬的游戲指導技能。
在幼兒園的游戲中,幼兒是游戲的主人,游戲的主動權應由教師轉向幼兒。幼兒的這些游戲權利是否能真正得到,關鍵在于教師的態度和組織管理。因此,教師要不斷地學習以提高自己的素質,提高指導游戲的能力。
(1)教師應多觀察了解。
幼兒游戲活動既是幼兒認知、個性、情感、社會交往能力等發展的途徑、手段,也是幼兒發展的真實寫照。通過觀察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的表現,教師可以了解幼兒各方面的發展水平和內心世界,為教育教學提供依據,同時也為游戲指導提供依據。教師應觀察幼兒游戲的情況,如幼兒喜歡的游戲主題、內容和玩具材料,幼兒在游戲中說些什么,做些什么,游戲中遇到了什么困難,解決了沒有,是怎樣解決的,通常和誰在一起等等。教師只有多觀察,在觀察與了解孩子的基礎上才能考慮是否給予指導及應該怎樣指導。
(2)教師要對活動進行適時的幫助和指導。
教師在細心觀察、分析、總結幼兒的游戲活動規律之后,應該明確在什么時候以什么樣的方式參與幼兒游戲,對哪些幼兒應該給予幫助,給予什么樣的幫助。具體做法是:①隱性指導,教師應成為孩子們游戲伙伴。此時教師的指導意識并沒有失去,只是扮演的角色發生轉換。以幼兒游戲的伙伴,而不是以教師的身份出現在游戲活動中。教師作為游戲伙伴參與到幼兒的游戲活動中,往往更能夠吸引幼兒,使幼兒玩得更有興致。②顯性指導,教師適當進行點撥。游戲中有時會出現一些不能預料的偶發事件,會影響幼兒游戲活動的正常進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需要介入游戲進行有目的的指導。游戲中幼兒出現過激的行為,有不安全傾向時,教師必須加以指導,協調好幼兒間的相互關系,并提供相應材料,或提供方法,或啟發引導,使游戲能順利進行下去。
(3)對活動的評價要合理、自然。
關鍵詞:課時教學目標;教學目標設計;設計誤區;策略
文章編號:1005--6629(2010)04--0025--05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有效的教學設計是實現優質教學的根本保證和前提條件,而課時教學目標的設計又是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決定著整個課堂教學的進程,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劣和對學生發展的影響。在對課堂教學的評價中,人們通常也把“教學目標符合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的程度,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弊鳛楹饬空n堂教學最基本的評價要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對教學目標的認識和設計卻存在一些誤區,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1、課時教學目標設計的幾個誤區
目前教學目標的設計上存在諸多的問題和誤區。概括起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認識上的誤區――忽視或誤讀教學目標
首先是,忽視教學目標的設計環節。少數教師錯誤地認為“以學生為主體”就是一味強調“學生自主”,講什么學什么一切由學生來定。教師完全跟著學生走。這種做法導致教學的隨意性。
其次是,照搬教學參考用書或其他教學設計案例。調查顯示有l,3的教師的目標設計幾乎照抄教學參考書。
再次是,把課程目標誤讀為教學目標。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確實存在著相似性和聯系,但二者也有著十分明顯的差異(見表1)。實際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不顧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實際水平,把原本屬于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教條地直接挪作課時教學目標;把課程目標中“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等”當作課時教學目標等,這些都是混淆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的具體表現。
案例1:魯科版必修1第3章第3節第二課時“實驗室里研究不同價態硫元素間的轉化”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掌握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質;
2,掌握硫酸的主要性質。
[過程和方法]
3,學會不同價態的硫元素間的轉化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4,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和健康意識;
5,培養辯證認識事物兩面性的哲學觀點。
[評析]上述案例中采用了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分項目設計模式”,從形式上看體現了新課程“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基本理念,但實際上是把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照搬到課堂教學目標中,這種人為將三個維度的目標進行割裂的做法,是對課時教學目標錯誤、片面的理解。新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不是三種目標,三個目標維度只是目標維度的要素,不一定是顯性的目標維度,也不等同于每節課的目標維度。又如目標5“培養辯證認識事物兩面性的哲學觀點”,顯然,這樣的描述缺少了與知識載體的融合,也不適宜作為化學課堂教學的一個獨立目標。
1.2設計上的誤區――片面理解教學目標
首先是,過分關注知識體系,忽視學生認知水平。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中還存在著過分注重教學內容的知識體系,而忽視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的現象,甚至直接把《考試大綱》中的認知水平作為教學目標的設計依據,這樣的設計勢必會導致目標f通常主要是知識1設計過高,不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失去教學目標的激勵功能。
其次是。過分關注預設性目標,忽視生成性目標。預設性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確定了教學的主要方向,構成教學活動的“下限”;而生成性目標是教學活動中通過師生交流而激發出來的,它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而且反映了教師高水平的教學素養,體現了教學活動的意義和價值。從這個角度而言,教學目標不是靜止的藍圖、僵死的教條。只關注預設性目標的做法是缺乏教學機智的反映,也是對教學目標的片面理解。
其三是,過分關注顯性目標,忽視隱性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師通過教學活動對學生身心發展變化的期待,學生的發展變化既包括易于觀察和測量的行為變化,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這些顯性成分;也包涵與學生行為變化相統一的心理變化,即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些隱性成分。
案例2: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節“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
1.掌握甲烷的電子式、結構式的寫法。初步認識甲烷分子的空間結構。
2.掌握甲烷的重要化學性質。
3.了解烷烴的組成、結構和通式,了解烷烴性質的遞變規律。
4.了解同系物、同分異構現象和同分異構體(碳原子數在5以內)。
[評析]上述案例中的四個子目標雖然很具體,幾乎涵蓋了該節所有的知識內容,但顯然只是對教材中顯現出來的,能用語言、文字和符號表達的目標進行了設計,而對過程、方法、情感等隱性目標未予以關注,沒有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所蘊含的教育價值,也就未能很好地體現新課程的理念。不妨在“甲烷”教學目標中加入“在學習甲烷結構與性質的過程中,體會學習有機物的一般方法?!痹凇巴闊N”的教學目標中加入“通過烷烴碳原子的成鍵特點感受有機物的多樣性和化學世界的豐富多彩”。這樣教學目標不僅體現了預設性目標,還滲透了生成性目標:不僅指向明確而直接的教學結果(包括考試成績),還指向比考試分數更重要的東西,包括主動學習的興趣、習慣、愿望、態度、方法、經歷、體驗等能長遠影響學生發展的基礎。
1.3表述上――錯誤陳述教學目標
首先是行為主體混亂。很多老師在表述教學目標時仍未能擺脫舊教學目標的束縛,教學目標中出現“培養學生……”、“使學生掌握……”、“幫助學生……”等以教師為教學目標行為主體的現象還較普遍。
案例3:魯科版必修2第3章第3節第二課時“乙酸”
1.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應,鍛煉學生設計實驗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2.通過小組合作、自主設計實驗探究乙酸的酸性。
3.通過實驗培養學生觀察、捕述、解釋實驗現象的能力以及對知識的分析歸納、概括總結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4.通過質疑和親歷科學實驗的探究過程,體驗科學探究中的困惑、頓悟、喜悅。在質疑、反思中提升內在素養。
[評析]上述案例,雖然較全面地表達了對學生通過乙酸學習所期望達到的知識、技能、方法、過程、情感等方面的目標,甚至為生成性目標留有一定的空間(自主設計實驗探究乙酸的酸性),但從目標表述的方式看行為主體較混亂,有的目標主體是學生,有的是教師。如其中目標1“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應”、目標2和4的行為主體是學生,陳述的是學生行為(會不會,如何經歷、體驗)而目標1中“鍛煉學生設計實驗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和目標3的主體又變成教師,陳述的是教師行為(做沒做,怎么做)。顯然用教師的行為表述教學目標是不合理的。
其次是該描述過于籠統。一些教師仍采用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表述方式,所制定的教學目標含糊、籠統,不便于檢測學生的學習結果,因而課堂教學中對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教師心中無數。
案例4:人教版化學第二冊(理科)“化學平衡”
1.使學生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
2.使學生理解化學平衡的特征。
3.常識性介紹化學平衡常數。
4.通過平衡的建立及平衡特征的教學,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
[評析]該案例不僅在教學目標的行為主體上使用錯誤(只表明了教師的教學意圖),而且闡述目標時所使用的語言也較籠統,如“理解化學平衡的特性”是指“能說明化學平衡的特點”、還是“能根據平衡特點判斷化學反應達到平衡的標志”?又如,對“常識性化學平衡常數”的要求是定位在“知道平衡常數的表示方法”,還是定位在“能舉例說明平衡常數”,或者“認識平衡常數的意義”等?如何知道學生是否“理解”?還有象“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這些表述都模糊不清、難以測量。
2、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的幾個策略
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中,首先應了解教育目的和課程目標的總體要求,研究教材和教學內容,建立具體的教學目標;再對目標進行分類整合,并按一定的標準(先后左右順序或重要程度等)進行排列;最后根據學生和實際教學環境確定目標存在的價值并進行調整。其中,建立目標和再次提煉目標是教學目標設計的關鍵環節,應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準備。
2.1依據課標和教材,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
優化的教學目標設計必須首先確定哪些是學生終身學習所必需的知識和學科的核心知識,依據課程標準重新界定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要把握好課程所處位置及其與前后內容的關系,重視學習者的已有知識經驗、起點能力、認知心理特點和學習狀態。
首先是,要認真研究課標和教材。化學教師在制定課堂教學目標時,要認真研究課程標準和教材,把課程標準和教材信息轉化為自己的信息,挖掘課程和教材各種能體現三維目標的因素。并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的深廣度。如在必修2的“乙醇”一節教學目標中出現“從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的角度理解乙醇與鈉的反應、取代、催化氧化、消去等方面的化學性質”,這樣的設計就不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也不符合教材的編寫意圖,因為課程標準在必修部分對乙醇的學習只要求“知道其組成和主要性質,認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而上述設計若放在《有機化學基礎》選修模塊中有關“醇”的教學目標中就較為合理了。
其次是,進行學情調查。根據學生的認知心理和學習水平,控制難易程度。只有難易適度的目標,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積極主動的思考。有人把“學情”全面概括為以下十個方面的內容:現有水平、學習需要、學習環境、學習態度、學習方式、學習習慣、思維特點、生活經驗、個性差異和認知規律。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針對學生原有認知的缺陷,并結合教師的實踐經驗和智慧,是形成科學的目標體系的重要條件。
案例5:選修3《物質結構模塊》“原子核外電子運動狀態”教學目標設計
[學情調查]經過必修模塊化學2的學習,對于“怎樣認識氫原子核外的一個電子的運動狀態?”大多數學生認為:氫原子核外有一條明確的軌道,電子在軌道上高速運動:也有少數學生能用電子云來描述氫原子核外電子運動的特點。對于“有多個電子的原子的核外電子如何運動?若以碳原子為例,怎樣認識?”大多數學生認為:碳原子核外的電子在明確的軌道上分層運動,第一電子層上有兩個電子,第二電子層上有四個電子高速運動。可見,學生對原子軌道的認識基本停留在盧瑟福模型和玻爾軌道模型之間。少部分學生能用電子云來描述氫原子的運動特點,但不能解釋多個電子的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特點。這與學生以往的經驗是建立在氫原子的電子云上有關,處于僅是記憶而非理解的水平。由以上對學情的了解可設計以下具體目標:
[教學目標]
1.知道原子結構模型的發展歷程。
2.從氫原子光譜出發。認識盧瑟福原子結構模型的缺陷,學習玻爾原子結構模型的要點,了解電子所處的軌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原子光譜源自核外電子在能量不同的軌道之間的躍遷。
3.從更為復雜的光譜事實出發,認識玻爾原子結構模型的不足,從能級的視角較為本質地認識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和原子軌道。
4.通過以上學習。認識到核外電子的運動不同于宏觀物體。不能同時準確測定它的位置和速度,知道“電子云”是對電子在空間內出現概率大小的形象描述。
5.通過了解原子結構、量子力學模型建立的歷史,感受科學家在科學創造中的豐功偉績。
2.2以知識為載體,充分挖掘方法和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價值
現行高中化學課程中明確規定的學習內容是以化學事實、概念、原理、規律、實驗等“知識和技能”為主線,滲透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且知識類結果性目標更具體、易于測量,而過程和情意類體驗性學習目標絕大多數是體驗性、過程性的,只有借助于知識的載體才有實踐意義。因此,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不能僅僅是對三維目標簡單的分類羅列,而應首先確立知識的主線,充分挖掘在知識學習過程中方法目標和可能引起的情感體驗,將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等領域的目標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理念。
案例6:人教版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第四章第一節“原電池”
[教學目標]
1.能判斷原電池的正負極,認識鹽橋的作用。
2.能借助對Cu-Zn原電池原理的認識,書寫簡單原電池的電極方程式和總反應方程式,激發學習動機。
3.運用氧化還原反應知識解釋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在應用中感悟知識的價值。
4.大多數學生能通過探究和推理歸納原電池形成的一般條件,并根據課堂實驗條件進行簡單原電池實驗設計并完成實驗,感受探究過程的艱辛與喜悅。
[設計思路]首先根據課標、教材和學生在必修2學習過有關原電池的已有認知水平,確立各知識點及目標要求,再挖掘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可以生成的目標,并確定適宜的要求層次。如“原電池電極反應”知識點的目標設計,可要求在教材提供的Cu-Zn原電池模型的基礎上,通過對其原理的理解,能書寫陌生情境中簡單原電池的電極方程式和總反應方程式(如已知電池總反應書寫電極反應),達到應用層次的較高要求:同時,在分析和書寫過程中形成一般的方法(如根據總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知識確定電極反應的反應物微粒、產物微粒和電子轉移關系),從中體驗成功的樂趣(也能解決陌生情境的問題),激發學習動機,實現方法目標和情意方面的目標。
2.3規范敘寫方式,準確表述目標內容
實際教學中,因受教師主觀認識的影響,教學目標的敘寫不規范、表述不準確現象常見于教學設計中,甚至在一些優秀教學設計案例中也不乏行為主體不明確或行為動詞不具體等問題。如何使教學目標的設計能準確體現在教案中?一是應注意目標結構,即采用“整合模式”,而不是“分項模式”,融合式陳述方式更能表達三維目標的整體特性。因為三維目標不是并列的關系,而是融為一體的整體。三者是在同一過程中同時實現的,正所謂知識、認知和態度相伴相生、相輔相成:知識是認知的目的,認知是知識學習的手段,態度是認知的動力。二是對于結果性目標應關注行為主體(學生)、行為動詞(具體)、行為條件和表現程度,即通常所說的ABCD模式,特別是行為動詞的選擇,既要符合課程標準要求,也要符合學生認知水平,而且是可觀察、可測量的(如說出……,判斷……,設計……等)。而對于體驗性目標(如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多數時候是以隱性狀態出現,難以直接觀察、無形的、不易測量,一般用一些“過程性”動詞來表述結果(如體驗……,學會欣賞……等),不提出可測量的學習結果,且主要用于陳述長期才能實現的情感、能力方面的目標或無須結果化的目標。
案例7:“脫酸素劑成分的檢驗”的教學目標設計
1.所有學生能應用鐵的還原性、原電池原理等知識解釋“脫酸素劑”的作用原理;掌握鐵等常見物質的檢驗方法并能設計方案解決“脫酸素劑”的成分檢驗問題。
2.正確完成“脫酸素劑”中各成分檢驗的操作并得出結論,總結檢驗方案設計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3.體驗問題解決的過程,認識食品保鮮的意義;通過對“脫氧素劑”名稱的認知形成科學消費觀,
參考文獻:
[1]索桂芳,馮秀軍新課程體系下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天津教,2007,(7)
[2]陳永良提高課時教學目標有效性的研究與實踐,化學教學,2009(8):50
[3]邱細榮,劉家訪,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辯,教育導刊,2008(7):30-32
[4]余文森“三維目標”就像一個立方體的“長、寬、高”[N]中國教商報,2007,4-20(6)
[5]吳剛平全面關注教學目標的意義,教育科學論壇,2009(2):1
[6]蘇仁標,吳江明,新課程背景下化學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化學教育,2008(9):23
[7]孫可平現代教學設計綱要[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76
[8]湯國平三維目標的設計與實施,上海教育科研,2008(9):71
[9]黃梅,宋乃庋,基于三維目標的教學目標設計,電化教育研究2009(5):102
關鍵詞: 化學學習目標設計 新手型教師 反思 對策
優質的化學課堂教學活動的完成需要有效的教學設計為基本前提,課時化學學習目標的設計是課堂教學設計的第一步。新手型教師,受傳統的教學環境和思想的影響,在入職初期對學習目標的認知和設計上存在一些誤區,這些誤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堂教學,也制約了新手型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在本文中,筆者將對自身在學習目標設計上的問題進行深入反思并提出對策。
一、課時學習目標設計反思
1.學習目標認知誤區。
(1)學習目標無用。在入職初期,筆者以傳統教學理念為指導,認為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課堂是劇場,講臺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學生是觀眾。至于教師怎么完成一節課是教師的主觀行為,是以教科書內容為基本載體的直感發揮,不需要設計明確的學習目標。
(2)學習目標是形式。在常規化的教學過程中,學校會進行常規檢查,迫于形勢要求,筆者在教學設計時照抄優秀教案上的教學目標,直接代替學習目標。照抄來的學習目標形式上是按照新課程的目標要求的三個維度來設計的,但是對筆者實際的教學過程沒有任何的指導意義。
(3)學習目標是知識點的羅列。受教師為本的思想束縛,筆者曾一度認為所謂的學習目標就是教師規定學習內容,上課前教師通過對教科書上的內容稍作分析,找出教科書上的知識點,按照教科書上的知識點呈現順序依次講解,如果學生掌握了上述的知識點,就實現了學習目標。
(4)學習目標是課程目標。筆者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將化學課程目標代替學習目標。在《分子》的教學中,將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標準直接拿來用。這樣的目標是抽象的、不具體的,對學生學習沒有指導意義。
2.學習目標設計誤區.
(1)過分注重知識體系。在當前的教育體制下,教育評價依據主要是學生的學業成績。筆者在進行教學活動時,考慮更多的是如何能夠提高學生的成績,尤其面對中考。在學習目標的設計中,過分關注教科書中具體知識內容的落實。
(2)忽視隱性目標,強調顯性目標。學生的發展不但包括基礎知識的學習、基本技能的鍛煉,而且包括過程的體會、方法的學習、情感的培養、態度的養成、價值觀的形成。前者是可以觀察的具體行為變化,后者是不可測量的心理變化。筆者在教學設計時,往往忽視后者,強調前者。
3.學習目標陳述誤區。
(1)行為主體顛倒。新課程理念提倡學生的主動學習。筆者在做學習目標陳述時,使用“讓學生知道溶解的條件”,“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等語句。這樣描述教師的教學活動是錯誤的,而應該清楚地描述出目標達成的主體是學生。
(2)行為動詞選擇不恰當。九年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習目標陳述應該具體。筆者傾向選擇“了解”、“解釋”、“理解”等模糊、籠統的行為動詞,這樣的行為動詞是無從檢測評價的。
(3)行為條件范圍不明確。行為條件主要說明學生在什么樣的具體情境中獲得學習體驗。筆者使用這樣的陳述語句“會查找出常見元素的符號”,這種描述沒有明確的范圍和條件。應該指出“會利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常見元素的元素符號”。
二、課時學習目標設計的對策
1.建立對學習目標正確認知。
學習目標設計是教學設計的方向標。學習目標的設計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設計,是對“學生學什么”的具體化闡述,是提高學生化學科學素養的根本保證,是學生學習結果的有效評價依據。
課時學習目標的設計應該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從三維目標形式,根據馬杰提出的ABCD行為目標陳述法進行陳述。
2.建立對學習目標設計的正確認知觀。
教師在設計學習目標時要進行如下的教學認知活動。
(1)研讀課程標準。研讀課程標準主要是研讀課程內容標準部分。內容標準太抽象、不直觀,不是學生應該掌握的,因此應該將內容標準進一步細化,表達成學生顯而易見的,通俗易懂的學習目標。
(2)進行教科書分析。首先,進行教科書內容的具體化分析,先研讀教科書內容,在教科書中逐一找到教材內容的具體化,即找要點內容,具體化的內容必須是學生要記住的,在教科書中通常以例子、實驗,以及“學完本課題你應該知道”的三種形式體現。
其次,進行教科書內容的進一步分析,從內容的知識性質和內容的回歸性兩個維度進行分析?;瘜W知識有四種不同類型,學習方式是不同的。在內容的知識性質分析時,最主要確定知識類型,進而確定學生學習方式的產生方式,為行為動詞的選擇提供理論依據。內容的回歸性分析就是回歸到在分子和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質,以及物質的變化這個基本主題上。
(3)學生已有知識或經驗分析。學生已有知識或經驗的分析是建立在對教科書內容的第二輪分析的基礎之上的。依據奧蘇貝爾提出的有意義學習原理。教師通過第二輪教科書分析、課后習題分析,以及練習冊習題分析,確定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當教師清楚地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可以設計出有意義的學習目標。
(4)學習目標設計。
①基本學習目標的設計建立在以教科書內容的分析為基礎,以課程標準的內容標準為指導依據,精心設計行為動詞。
②發展性學習目標的設計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或經驗分析的基礎上的。
③進一步的發展性目標是對課程標準的挖掘,是基于理解科學本質的目標。
參考文獻:
一、新課程標準下高中化學教學的目標和意義
高中化學是全國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設置的較高層次的基礎學科,滿足學生自身發展所需要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化學技能,促使學生的全方面發展,更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高中化學學科有助于學生對物質世界的認識,學生通過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究和實踐,加深學生對科學本質的認識,有利于學生形成嚴謹的求學態度,明確科學和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
高中化學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知識是指化學科目中的一些基礎知識,技能是指學生在實際操作上的技術能力,培養學生知識技能,是因為這樣更有助于學生了解化學學科的重要作用。
高中化學也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包括學生的觀察力、動手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能夠運用化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并把化學和其他學科綜合,對學生的知識進行綜合,培養學生潛能,同時高中化學還有助于學生個性和特長的發展。
高中化學培養了學生的情感態度,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更有助于加強學生對現如今社會存在的某些問題的關心,比如能源問題、環境污染問題、衛生問題和健康問題等等?;瘜W學科結合實際生活,不但對學生進行了情感上的培養,而且讓學生體會到實際生活和化學課程的設置是不可分割的,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新課程標準下高中化學教學設計的探究
(一)情景教學,引人入勝?;瘜W這門課程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高中化學也將實驗作為教學中的重點,所以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將學生帶到氛圍中去至關重要。
在課堂上要給學生充足的自由發揮時間,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教師不要將固定的實驗步驟告知學生,而是啟發學生自己開動腦筋,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得出相應的結論。
(二)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教師的教學模式一定要符合新課程標準,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為了節省時間,增加教學內容。為了完成大綱要求,經常會將結論直接傳授給學生,或者實驗教學時將實驗步驟直接告知給學生,學生按部就班的進行試驗,學生失去了對知識探索的樂趣。
作為教育者,要跟著新課程的標準走,所以一定要解放應試教育思想,突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多用鼓勵的言語,要積極看到學生努力的一面,用客觀正確的眼光對待所有的學生。在教學中,更應該多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多進行合作交流,不僅要注重學生掌握的效果,也要注重學生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問題能力。
(三)創造新型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教學成果是否高效,很大一部分原因取決于課堂氛圍。傳統教學中教師占主導地位,在學生心中大都是嚴師的形象,學生懼而遠之,造成師生間最基本的交流都成為問題,自然而然教學成果不會非常理想。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新型師生關系是一種必然的產物,因為師生關系直接影響到教學的質量。在這種新型關系中,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更貼近于學生,和學生站在同樣的立場。
(四)教師要豐富教學方式,教學可以和現代化信息技術相結合。在高中化學科目中,大部分都是非常抽象的,僅限于文字式難以理解的。教師除了要鼓勵學生通過實驗證明觀點外,還可以借助強大的多媒體進行教學,圖片的展示和動畫展示都是很好的例子,不但直觀,而且還可以三百六十度全面觀察。例如在進行“晶體的結構和性質”的教學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將金剛石、石墨、CO2等晶體的內部空間結構用立體圖形展示出來,從不同的角度都可以觀察到內部結構,教師還可以通過動畫形式,配以簡單的講解,和學生共同分析晶體形成的原因、結構和晶體的性質。
【摘要】目的:探討標本采集誤差對血生化檢驗結果的影響。方法:對我院采集的2000例血液標本,進行血生化分析,并通過對血樣采集前、采血過程、采血后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與總結。結果:隨著血生化檢驗方法的不斷改進,其檢驗結果的準確性被大幅提高,針對性地處理相應的影響因素,能夠有效減少或者避免檢測誤差。結論:護理人員必須重視對標本的合格采集,掌握正確的采集方法,才能為臨床診斷提供可靠的依據。
【關鍵詞】標本采集:誤差;血生化;檢驗;
1 標本采集前的影響因素分析
1.1 飲食因素:食物中的某些成份(例如高脂餐奶油、蛋黃等,或者較大量肉類、雞蛋等,以及色素、維生素等),都會不同程度地對撿測結果,產生直接干擾或者通過進食后物質的代謝,對血液生化檢測結果產生間接影響。有報道稱,一頓標準餐后,血生化指標中的甘油三酯會增加50% 、血糖會增高15%,而且如果進食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則血糖增高更加顯著;進食高脂肪食物,將會大幅度增高甘油三酯;進食高核酸或者高蛋白食物,則會引起不同程度的血尿素氮和尿酸增高。血液標本于餐后采集的話,其血清往往會出現乳糜狀,可能會對許多化驗項目的正確結果產生影響。所以,目前常規生化檢驗血樣采集時,一般采集空腹血樣(通常禁食1O小時左右,采集靜脈血),也就是晚飯后不再進食,次日清晨進行空腹采血[1]。
1.2 生理因素:患者的年齡、性別、情緒、運動、工作性質、季節變化、女性月經期等生理因素,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檢驗結果。如果患者情緒激動或者出于高度緊張狀態,都會使機體的內分泌系統發生紊亂,血清乳酸、游離脂肪酸、血糖等指標就會升高。所以,在對檢測結果進行分析時,應該對各種生理因素給予充分考慮,結合多種方面進行綜合分析[2]。
1.3 藥物因素:由于藥物的種類繁多,所以藥物對檢驗結果的影響,是一個相對比較復雜的問題。我們不可能了解每種藥物對檢驗結果的影響,對于中藥方面的藥物的研究就更是少之又少了。目前,研究到只有百余種藥物,會影響多項檢驗結果,更多藥物對檢驗結果的影響是不清楚的。我們要盡可能地避免藥物對檢驗結果的影響,所以,臨床血生化采集之前(一般lO小時左右),告知患者一定不能服用藥物,以免影響檢查結果的準確性。
2 采血過程中的影響因素
2.1 采血對結果的影響:同一患者在門診采血檢查的結果,與住院時采血的檢查結果,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情況在臨床上會經常遇到。通過分析發現,患者的采血對檢驗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颊哂膳P位變成立位時,血管內水分會向組織間隙轉移,不能通過血管的大分子物質如TC、TP、ALB、TG等相對增多。因此,護理人員在采血時,建議患者進行坐位采血,以減少對檢查結果的影響。
2.2 溶血標本對結果的影響:在臨床檢驗醫學的血標本中,溶血是相對比較常見的一種現象,由于在紅細胞內外,不少物質存在特殊分布,標本的溶血會不同程度地影響臨床生化的檢驗結果。采血時止血帶扎地過久、針尖穿透血管壁、通過針頭將血標本強行注入試管,與抗凝劑混勻時用力振蕩等因素,都會引起標本產生溶血[3]。溶血時紅細胞破裂,紅細胞內的各種物質釋放入血清(或血漿),從而影響血清(或血漿)中原有各物質濃度的測定,對檢測結果產生影響。
3 采血后的影響因素
3.1 采血后的時間因素:血生化標本采集后,應盡快進行分離,并且盡早分析。如果需要放置,則將分離的血清,密封保存于2~4℃冰箱內,以待分析。如果標本放置過久,則標本中的水分就會比較容易蒸發 從而導致檢測結果偏高[4]。對于GLU、CK、CK-MB等參數的檢測,不宜放置過久。放置時間過長,其酶活力會出現明顯下降,使檢測結果出現嚴重偏差。
3.2 檢測儀器的影響:臨床檢驗工作人員,必須熟讀各種檢驗儀器的使用手冊,了解儀器各元件的工作原理和儀器的內部結構,力求檢測時,使儀器處于最佳的穩定狀態。使用全自動分析儀進行各項檢測時,要注意儀器的保養和維護,并及時發現相關問題,減少污染,保證儀器的正常運轉。
3.3 試劑盒的原因:選擇試劑盒時,應注意樣本、波長、反應溫度、測定時間和方法等方面,尤其注意試劑是否與該型號的生化儀相匹配。使用試劑盒進行檢測前,還要對其進行方法學評價。盡可能地選用符合衛生部臨床檢驗中心要求的試劑盒。臨床檢驗人員在使用前,認真閱讀附帶的使用說明書,按照相應要求,輸入正確參數。超過有效期或者保存不當的試劑,會產生錯誤定標,對檢測結果產生系統誤差[5]。同時,試劑開瓶后,還要注意試劑的穩定期。所以,一定要選擇適合本實驗室工作量的試劑包裝,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血樣采集者應當掌握標本采集的注意事項,嚴格按照標準操作規程進行操作,正確采集血液標本,降低標本采集誤差,確保檢驗結果的準確性,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 朱強.臨床生化檢驗的標本采集處理及質量控制[J].中外醫療,2008,5(13):147-147.
[2] 葉愛群,漲成偉,張巖,等.對反饋的32例生化檢驗結果誤差原因的調查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2(3):358-360.
[3] 李平.淺談化驗前的準備[J].中外醫學研究,2009,7(9):184-185.
[4] 沈華生.標本采集誤差對血生化檢驗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4(23):310-311.
[5] 張潔.生化檢驗分析前質量控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9,6(8):63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