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7 17:30:25
序論:在您撰寫非藝術類專業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擴招;藝術專業學生;特點;藝術實踐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對藝術人才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大眾化所帶來的持續大規模擴招,許多院校相繼增設和開辦了藝術類專業,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國1080所本科院校中,已有632所院校設立了藝術類專業。藝術專業學生在非藝術專業院校的出現,既給這些傳統上學風比較嚴謹的高校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機,也對其原來相對單一和傳統的教育方式方法和學生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在已設有藝術專業的高校,由于大規模的擴招。比如我校。擴招前,每年招收藝術專業學生百把人,擴招后,每年招收300~500人。2004年,藝術學院有學生376人;2007年,藝術學院學生數增至1426人。人數的大量增加,其教育方式方法和學生管理模式也出現了新的問題。為此,認識和了解藝術專業學生的特點,探索適合藝術專業學生自身特點的教育與管理方法,對于當前全面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日常管理的多樣性和實效性,“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眾所周知,藝術專業學生由于其專業的特殊性,與其他專業的學生相比,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根據我們的調查研究,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情感豐富,思維活躍,求新求異意識較強,但遇事不夠理智,表現為行為散漫、情感偏激
藝術教育注重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這可使學生思想活躍,思維敏捷且富有創新精神。同時,藝術活動本身對學生的形象思維有特別要求,如要求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進行情感體驗等,這使得學生情感豐富,理想化成分多,思維浪漫,情緒易受外界環境的干擾和影響,追求新奇和怪異。在考慮問題時容易脫離現實基礎,過于情緒化,遇事不冷靜,偏激,不能辨證地認識和理性地看待人和事,對政治時事缺乏關注,對學校組織的活動也不熱心參與。針對藝術專業學生這一特點,在教育與管理方式方法上要更加注重“以情動人”、“以感化人”。只有在尊重學生個性情感的基礎上,教育人、培養人,才能使我們的教育真正做到入耳、入心、入腦,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二、追求自我,注重個性,自我意識強,但集體觀念和團隊精神不夠
應該說,追求自我、注重個性、自我意識強烈是時下以自我為中心的“小太陽”般的獨生子女們普遍性的特點,但藝術專業學生體現得更為突出,這是因為一是藝術教育特別是藝術創作和藝術實踐方面都比較注重突出和強調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二是學藝術的學生大多家境比較殷實,家長平時比較溺愛。自我意識過強,具體行為上表現為缺乏集體主義觀念和團隊精神,自由散漫,我行我素,懶于打掃衛生,經常遲到曠課,人際關系緊張,不服教育管理。如設計藝術專業學生,由于專業學習的需要,要求配置電腦,但不少學生不是用電腦來學專業,而是通宵上網聊天、玩游戲、看影碟,且大開音響,無視旁人,既影響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又惡化了人際關系。對此,教育和引導學生在與他人的協作中、在各類文體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切身感受和體會相互配合的重要,學會與人交流溝通,掌握團結協作的技巧,潛移默化地提高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三、重專業掌握、輕文化學習,缺乏文化素質和文化修養
藝術類考生文化課成績普遍偏低,有些學校錄取本科生的文化課分數線不足200分,專科不足120分,這與居高不下的文理科考分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得一些學習平平的考生在報考文理科無望的情況下轉入或突擊學習藝術,其目的是為了能進入大學學習,這樣就造成了一些藝術專業的學生既缺乏藝術天賦又缺少學習興趣,其教育與管理的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由于文化基礎差,又缺乏認真塌實、勤奮刻苦的學習態度,“聽不懂、沒用處”便成為其經常逃課或不聽講的理由。其實。文化素養對一個人的成長成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記得一個資深教師說過這么一段話:“學文化就是學做人,伴隨著語言文字的聽、說、讀、寫訓練,滲透著認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但遺憾的是很多學生對此并不理解。
另外,由于藝術專業學生過多參加社會藝術實踐活動,其很多業余時間甚至課堂學習被專業技能訓練或參展、演出、比賽等藝術實踐活動所占用,這也影響了學生文化課程的學習和文化素質的提高。四、重藝術實踐、輕理論學習,缺乏必要的藝術素質和藝術修養
雖說藝術專業的學生普遍重視專業,但這種重視也僅僅表現在重視藝術實踐上,如音樂專業的學生只重視聲樂、器樂等專業術課和文藝演出;設計專業的學生則過分依賴電腦。而對專業理論學習普遍輕視,上課不認真聽講,遲到、早退,甚至逃課,所以理論功底差,知識不系統,表演或創作的作品只求“形似”,難達“神肖”,更別說“形神兼備”,抑或創新。有的學生自己不會畫,就臨摹老師或同學的畫作,甚至還有“拿”同學的作品去“交差”,既缺乏藝術素質,又缺乏藝術修養。
針對藝術專業學生“重專業、輕文化。重實踐、輕理論”的特點,首先,要解決他們對專業和文化、實踐和理論等關系的認識問題,告誡他們眼光應放遠一些,不能急功近利,只顧眼前賺錢或就業。要知道,在當今社會,僅有專業技能而無專業理論修養,尤其是人文修養是不可能出色地做好工作的,更談不上有創造和成大“家”了,就連中央電視臺組織的青年歌手大賽,也還有文化素質考核項目。其次,針對藝術專業學生特點,修訂教學大綱,適當增加人文素質必修課或選修課,如影視文學、現代科技常識、唐詩宋詞欣賞、中國文化概論等課程,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其文化素養。再次,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或收看學校舉辦的“濂溪講壇”、九江市政府舉辦的“白鹿講壇”和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等各種高雅文化活動,以提高學生的文化欣賞品位。
五、經常參加藝術實踐活動,“見多識廣”,但由于缺乏理性判斷,易受社會負面因素和不良現象影響而沾染不良習氣
論文摘要: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許多高等院校均設有藝術類專業,該類專業與其他專業的學生有所不同,具有特殊性。與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相比,藝術類大學英語教學難度較大。本文作者分析了目前諸多高校藝術類大學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幾個問題,并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對當前的藝術類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有一些幫助。
我國許多高等院校均設有藝術類專業,該類專業與其他專業的學生有所不同,具有特殊性。他們的教學安排特殊,入學考試特殊,專業、文化兩條線。生活規律與生活方式也特殊:上午上公共課,下午、晚上都上專業課——聲樂、鋼琴、舞蹈、素描等。他們的衣著、發型總會有所不同,給校園帶來了幾絲前衛和個性色彩,他們構成了校園的特殊一類學生。這是高校的必然選擇,也是綜合辦學、多元辦學的具體實施的結果。
由于藝術類與其他專業在教學目標、教學設置、學生來源、學生心理及畢業以后的去向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表現在英語教育方面自然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藝術類專業的學生英語水平低,教學難度大,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就要求我們探索具有針對性的大學英語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與課程設計中,突出藝術類專業學生的特長與特點,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目前在藝術類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學生入校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
每年九月份新生入校,我校都要對學生進行英語、數學等基礎課的測試。這類英語測試并未將藝術類學生單獨分離出來。所有學生均使用同一種試卷,試卷的難易度以一級測試水平為準,滿分為一百分。結果是學生的考試成績相差懸殊,極少數學生成績能達到五十分以上(但最高分甚至能達到八十分左右),而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成績在三十分以下,其余學生的成績在兩者之間。也就是說,在藝術類專業的班級里,有個別學生入校時的英語水平相當于甚至可能高于非藝術類專業學生的平均水平,而最差的學生甚至連基本的音標都還不會讀。究其原因,藝術類的大部分學生都來自藝術類大學的附中學?;蛩囆g類??茖W校(只有較少數的學生來自非藝術類普通中學)。這類學校對文化課重視程度普遍不高,學生入校前大多數沒有經過正規的中學課程學習。上述情況就給大學英語教師提出了一個難題:教師既要有教授大學英語課程的水平,又要有中學甚至小學英語教師的經驗和耐心。而大學生又不同于初學英語的中小學生,怎樣使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趕上并達到大學英語的水平,這是藝術類院校英語教師長期以來希望解決的問題。
2.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重視程度不夠,學習積極性不高。
藝術專業的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專業情結濃厚,文化基礎薄弱。藝術專業的學生一般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其專業,大都非常熱愛自己的專業。他們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專業學習上。并且他們的高考錄取以其特長加試為基礎,分別參加專業課和文化課兩次考試,文化課的錄取分數線比非藝術類考生要低得多,而英語成績的最低錄取線一般控制在60—80分。進入大學后,藝術類專業的特點又決定了學生必須要參加較多的藝術實踐活動,并且在對待專業技能課程和其他文化課程的態度上,學生往往更重視專業技能課程而相對輕視其他文化課程的學習,用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更是少之又少。另外,這些學生英語基礎差,從心理上講,他們恐懼英語,即使想學,也沒有信心學好;從行為上看,他們又缺少自覺性,再加上他們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預習,不復習,這些都成為他們學習的障礙,造成他們消極地學習英語,對學好英語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他們往往對不理解的內容提不出任何問題。由于很少上自習學英語,常常學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慢慢地便開始厭惡學英語,越厭惡,越不記,落下的知識就越多,越彌補不上。因此,他們的英語水平遠遠達不到大學英語學習階段的要求。
3.教師隊伍不穩定,整體教學水平不高。
近年來很多高校雖迫于學校發展的壓力紛紛開設了藝術類專業,但學校教學更多的精力還是放在非藝術類大學英語的教學上,因為從現實的角度來講,大學英語四級通過率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學生的就業和今后的發展,而藝術類學生則不要求通過四級。這樣,學校首先要考慮到建立起一支良好的非藝術類大學英語教學隊伍以保證教學質量,而藝術類英語教學教師隊伍則常根據需要進行調整,不是很穩定,而且大多由青年教師擔任,缺乏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來帶領這支隊伍。
二、藝術類英語教學的幾點設想
1.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以適應自己的教學對象。
雖然藝術類院校的英語教學存在諸多問題,但是,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藝術類院校的學生也有其自身的優點,藝術專業的學生活潑好動,表現欲強,聯想豐富,思維活躍,比較感性,善于形象思維,記憶力好,模仿能力強,具有很強的語言可塑性,對文學和藝術有極強的感受力和領悟力。作為藝術類大學英語教師應該發掘學生的這一優勢,使其達到促進教學的目的。馬丁·威德爾在《外語教學與學習》一書中曾經指出,有些學習者并沒有明確的工具性或結合性動力;對他們來說,鼓勵他們采取積極態度尤其重要,至少保證有一部分語言輸入能滿足學習者的實際興趣。因此,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教師應靈活多變,以適應自己的教學對象。如對于音樂專業的學生,教師可把音樂引入藝術類院校英語教學課堂,不失為投其所好的極佳的教學方法。現在隨著交際法語言教學的普及,我們認識到必須把學習者置于真實的使用目的語交流的語言環境,重復訓練,才可能使其獲得無障礙、無停頓的思維和表達,確保語言的恰當流利和交流的順暢。音樂正是真實語言應用的文化現象,歌曲的特性恰好是重復性、連貫性強。很多英文歌曲旋律優美、朗朗上口。如影片《鐵達尼號》的主題曲《我心永恒》(My Heart Will Go On),樂曲起始處很容易吸引學生隨之哼唱。而歌詞本身又相當口語化,遠離了繁瑣的語法及冗長的詞匯,學生很容易接受。
2.采用分流教學,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如果學校條件允許,對藝術類學生的英語進行分流教學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而且這種方法已在很多高校使用,都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分流教學,就是學??筛鶕W生入校時的成績,將達到某一成績(如70分)之上的學生放到其他非藝術類專業大學英語班里學習英語,且要求他們也通過四級;而對低于某一成績(如30分之下)的學生,則單獨開設一個預備級班,可從英語最基礎的內容開始教授,畢業前要求通過一種校內的水平考試;其他學生正常開設藝術類大學英語的課程。分流教學的直接優點是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有足夠的動力,而且學生基礎相當,相互合作學習的可能性更大。當然,這種方法在實際的操作中,不同學??赡軙龅讲煌膯栴}和困難,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探究。
3.建立一支相對穩定且有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的藝術類英語教學教師隊伍。
任何一位業務出色的教師一定都會有長時間的教學實踐,因為豐富的教學經驗正是在這點點滴滴的實踐中積累起來的,而青年教師則恰恰缺少這種積累。所以穩定的教師隊伍就為青年教師在藝術類英語教學上能夠更好地探索教學方法和手段奠定了基礎。此外,如果有一些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作指導,則更利于藝術類英語教學。但在這一方面,很多教師也許會不愿進入這支隊伍,究其原因,是因為傳統的觀點都認為藝術類英語教材簡單,備課量小,而且又沒有四級壓力,所以課程系數也會定得較低。但卻沒有考慮到教師所教授的對象是很復雜的,有的幾乎是英語初學者,有的相當于中學水平,也有的已達到大學水平。此外,相對于非藝術類大學英語而言,藝術類英語教學疏于管理,教學要求不是很明確。所以學校應切實地重視藝術類的英語教學,穩定教師隊伍,制定并完善藝術類英語教學的規范和要求,保證藝術類大學英語的教學質量。
藝術類大學英語教學雖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但作為教師應當了解藝術類專業大學生的獨特之處,觀察和掌握他們在英語學習上的心理表現,以此為基礎開動腦筋,不斷探索英語教學規律,設計出更多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熱情和自信,教學效果較好的課堂教學活動。而作為學校管理部門,也應重視藝術類大學英語的教學,建立良好的教師隊伍,制定合理的教學要求,為其提供更好的外部條件,保證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德杰.對藝術類學生英語教學與教材的探索[J].社科縱橫,2005.6,VOL20,(3).
論文關鍵詞:藝術類學生,閑暇生活
大學生的閑暇生活是指大學生扣除正式上課和滿足生理需要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及其生活狀態[1]。近年來,有關高職生閑暇生活的研究不在少數,但卻缺乏針對高職生閑暇生活的專業異質性研究,加強和重視高職生閑暇生活的差異化論證有利于進一步提高高職生閑暇教育的成效[2]。同時有研究表明,高職院校傳媒藝術類學生存在自卑感強,學習興趣低,集體觀念淡薄,功利性強,責任感和道德觀較弱,虛榮心強,相比一般非藝術類專業學生而言更為浮躁,甚至出現對課堂上老師的說教不感興趣等問題[3]。針對藝術類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閑暇生活現狀開展閑暇教育,對提高其閑暇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職院校藝術類與非藝術類學生閑暇生活的差異及原因
本文以湖南大眾傳媒職院為例,采用問卷調查法,共回收有效問卷402份,其中藝術類學生202人,非藝術類學生200人。調查發現,藝術類學生與非藝術類學生在閑暇時間利用的合理性和滿意度以及對學校如何豐富閑暇生活的認識上基本一致,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平均閑暇時間多
表1 每日平均閑暇時間
小于3小時
3-6小時
6-9小時
9小時以上
藝術類學生
13.9%
40.6%
16.8%
28.7%
非藝術類學生
31.0%
47.0%
論文關鍵詞:藝術類學生,閑暇生活
大學生的閑暇生活是指大學生扣除正式上課和滿足生理需要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及其生活狀態[1]。近年來,有關高職生閑暇生活的研究不在少數,但卻缺乏針對高職生閑暇生活的專業異質性研究,加強和重視高職生閑暇生活的差異化論證有利于進一步提高高職生閑暇教育的成效[2]。同時有研究表明,高職院校傳媒藝術類學生存在自卑感強,學習興趣低,集體觀念淡薄,功利性強,責任感和道德觀較弱,虛榮心強,相比一般非藝術類專業學生而言更為浮躁,甚至出現對課堂上老師的說教不感興趣等問題[3]。針對藝術類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閑暇生活現狀開展閑暇教育,對提高其閑暇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職院校藝術類與非藝術類學生閑暇生活的差異及原因
本文以湖南大眾傳媒職院為例,采用問卷調查法,共回收有效問卷402份,其中藝術類學生202人,非藝術類學生200人。調查發現,藝術類學生與非藝術類學生在閑暇時間利用的合理性和滿意度以及對學校如何豐富閑暇生活的認識上基本一致,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平均閑暇時間多
表1 每日平均閑暇時間
小于3小時
3-6小時
6-9小時
9小時以上
藝術類學生
13.9%
40.6%
16.8%
28.7%
非藝術類學生
31.0%
47.0%
(一)一流中央高校藝術類專業畢業設計(論文)標準解讀
中央高校屬于國務院部門直屬高等學校,簡稱“中央部屬高?!?,是指國務院組成部門及其直屬機構在全國范圍內直屬管理一批高等院校①。我國中央部屬高校共117所,其中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共36所,B類3所,包含藝術類專業的高校共33所。藝術類專業的畢業設計(論文)要求學生們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提出問題并制作出擁有設計感和美學形象的理想模型和解決方案,最后提交論文論述。要求學生將自己的形象聯想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相互結合,自然科學理論和人文關懷情感相互交融,由此可見,藝術類專業是一種既富有美學性、實踐性,又擁有科學性的綜合性學科。因此,在一流中央高校中,幾乎都設立了藝術類專業。一流中央高校的教學模式從傳統的以總結理論為主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創新性和能力培養為主的教學模式。在此基礎上,畢業設計(論文)選題角度的新穎性、創造性、理論水平和現實意義、綜合知識與技能的運用、寫作水平、學術水平和格式的規范化都會有較高的要求。例如,江南大學作為江蘇省教育部直屬的一流中央高校,對各類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評分標準作出了不同的要求。在藝術類專業畢業設計評分標準中,指導教師評分占30%,評閱教師評分占20%,答辯評分占50%,畢業論文(設計)總評分折算成五級計分的方法見表1。
(二)地方高校藝術類專業畢業設計(論文)標準解讀
地方高校是指隸屬于各個省份、自治區和直轄市的普通高等學校,這些高校大部分都是由地方財政或地方行政部門提供資金支持,在我國共有2500多所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主體部分②。地方高校相較于一流中央高校的實力沒有那么強勁,學科特色相對較弱,但是省級政府為了使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來推動地方發展的軟實力,極力支持高校教育。因此,在上海、江蘇、廣東等高等資源集中的省市,涌現出了一批可以與一流中央高校想媲美的高水平大學,例如,蘇州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和上海大學等。這類高校的藝術類專業畢業設計(論文)評分基本都采用統一的“334”標準,成績采用的也是五級計分方式。相較于一流中央高校,地方高校藝術類專業的畢業設計(論文)的藝術性、創造性、合理性、表現手段的完整性、規范性和制作效果的要求相對減弱③。藝術類的畢業設計(論文)涉及到美學上的藝術性評判,因此,個人的主觀性在其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從指導教師的角度來看,學生能否熟練地綜合運用到所學的藝術理論和專業技術知識,對所研究的問題能否提出較為深刻的分析和獨特的觀點,是指導教師評判學生基礎知識掌握能力的主要條件。其次是設計(論文)方案設計的可行性和科學素養。從評閱教師的角度看,學生將藝術理論和設計實踐結合,在通過模型或圖紙等表達理念的時候,邏輯性和理論性要明確。其次是考慮學生畢業設計(論文)的創新性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答辯小組的角度來看,學生的回答要具有現實的藝術理論根據,思路清晰,論點明確。
(三)貧困偏遠地區高校藝術類專業畢業設計(論文)標準解讀
貧困偏遠地區的高校藝術類專業并非高校的主力專業,在帶動地區的教育水平和經濟能力方面并不能起到領頭作用,因此非藝術類專業的高校并不會投入過多的經濟支持或教育資源在此方面。例如,廣西大學藝術類專業畢業設計(論文)成績的判定以指導教師為主,占據45%,評閱人和答辯成績分別占20%和25%,剩下的10%為格式的判定。在此情況下,指導教師的評價具有很大影響。再如,較偏遠的內蒙古大學,在藝術類畢業設計(論文)評分標準中,主要側重于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學術水平和使用價值,再次是格式,學生的答辯成績即為學生畢業論文(設計)成績。相對來說,這種畢業設計評價體系和評分標準并不完善和詳細,在答辯過程中去考察學生畢業設計(論文)的完成度、質量、以及撰寫的水平和規范程度等,顯得較為急促。
(四)民辦高校藝術類專業畢業設計(論文)標準解讀
民辦高校是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工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面向社會依法舉辦的學?;蚱渌逃龣C構④。然而,民辦高校因為錄取分數線相對較低,在藝術類專業中更是明顯,因此民辦高校的藝術類專業學生的理論基礎薄弱,且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都不是很強。同時,由于民辦高校的教學能力有限、投入資源過少、管理人員稀缺等原因,因此在學生的課程設置中,還是多以教授理論的傳統授課方式為主,實踐訓練不足,使得學生比較難以兼顧到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相結合這一方面。在這種背景下,民辦高校藝術類專業畢業設計(論文)的標準可以說是四種高校類型中最低的一個了。在字數要求上,藝術類專業的畢業論文不得少于2500字,論文論點鮮明,論據充足,有實用性和創新型,整體語言流暢?;旧现灰獫M足以上的要求,便可以通過畢業答辯。
二、藝術類院校畢業設計(論文)標準述評
(一)美術類院校畢業設計(論文)標準解讀
國內美術類專業院校在藝術理論培訓和專業技術知識訓練上,都擁有一套相對完整且獨特的教育系統,美術類院校主要將專業分為設計類專業和藝術類專業。學生畢業前必須完成本專業的畢業創作(設計),并且結合自身畢業設計實踐來撰寫畢業論文,重點是強調出對本專業的畢業創作理性依據的表達,或對創作的創新性和原創性做出陳述分析。以中央美術學院為例,央美具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在傳播藝術審美和引領學術構建中處于重要的地位,追求的是學生自由意志的發揮和求索精神的培養,希望學生能夠多注重身邊的環境,加強自身的自覺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在畢業設計(論文)的創作上,篇幅的大小不做硬性規定,而是希望學生能夠展現出大學四年學習過程中對于藝術的認知和審美的理解。學生畢業設計(論文)開題階段,需要考慮選題的學術意義和社會價值性,以及選題研究完成后的可行性。創作的價值評判以對藝術傳統的繼承性和傳承性來作為一定的標準,在此基礎上,凸顯出學生專業上的特性以及專業深度。
(二)音樂類院校畢業設計(論文)標準解讀
所謂音樂學位論文,與一般音樂學術論文的定義如出一轍,“是指針對音樂某一領域中的某些現象和問題進行系統考察、分析與研究后所撰寫的文章”⑤。在我國對于音樂類院校的畢業設計(論文)并沒有明確的文件規定,而且各個高校對于音樂類的論文寫作重視程度不同,部分院校雖然設立了“音樂論文寫作”課程,但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學體系,更多的是講解論文的寫作格式規范和文獻的查閱方法,這也使得音樂類院校學生的畢業論文質量參差不齊。一般情況而言,畢業設計(論文)需要凸顯出創新型和原創性,對于已經被進行過細致研究的論題,一般不會有更新穎的闡述,相應的畢業設計(論文)的評分也不會很高。其次,學生的學術敏感度和對問題的理解程度也是重要的評判標準,很多學生的畢業選題大多是對某個研究點的粗淺認識,很少有能夠為學術發展提供借鑒成果。最后,畢業設計(論文)的邏輯論證和解釋說明相互參證的過程也是作為評判論文的參考標準。邏輯論證的過程如果只擁有理論而缺少富有層次的解釋,論文的整體結構就會出現空洞感。同樣的,只有簡單的解釋描述而沒有足夠的邏輯理論支撐,論文的文化內涵就顯得十分淺薄。只有將兩者兼容并蓄,貫穿于行文之中,才能使得畢業設計(論文)的論點清晰,邏輯嚴謹。
三、綜合性高校藝術類專業與藝術類院校畢業設計(論文)標準差異分析
(一)畢業設計(論文)內容要求的差異
綜合性大學的教育資源和師資力量差異性較大,可以分為一流中央高校和普通高等學校來進行分析研究。一流中央高校在發展過程中,不僅保證本學校一流學科的獨特優勢,同時帶動學校院系共同進步發展。因此,藝術類專業在一流中央高校中同樣得到了重視,學院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在不斷學習藝術類學院教育系統的過程中,結合本校的優勢和特點,形成了完善的教育理論和課程設置。因此,學生受到的教育系統同藝術類院校的學生并無太大差別,在畢業設計(論文)的內容要求上,設計的規范性、設計的創造性、選題的范圍和畢業論文探討性深度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普通高等學校與藝術類院校的不同之處,首先在于教育偏重方向不同,綜合類大學的教育以理論研究和科學競賽為主,大多采用的理工類的設計管理模式。在畢業設計(論文)內容的要求上,藝術類專業院校根據不同的專業,要求學生通過創作實踐出一份具有體量感的作品,設計類要求多以解決現實性問題為主,包含人文關懷性;純藝類要求展現學生自身的藝術性和審美想法,以達到情感的共鳴。同時,要求設計實踐及創作實踐和畢業論文結合在一起,以畢業設計的作品入手,或深入解析創作實踐所涉及的專業知識,或分析問題現狀,論述創作作品所蘊含的深意和未來的可行性等。而綜合類大學的藝術專業的論文常常和創作實踐作品脫節,沒有起到創作和理論相互交映的作用。
(二)畢業設計(論文)展示方式的差異
首先,由于綜合性高校的特殊性,使得學生的畢業設計受到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大多數的高校在進行學生畢業設計展覽時,都將展覽置于校園展館內,主要面向校內師生進行觀展,觀展人數和群體狹小。其次,學生在畢業季的作品對于學生的工作和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而校內布展限制了學生和社會資源的結合,使師生缺乏對行業內人才需求的有效認識。與綜合性高校不同的是,藝術類學院每年都會進行專業性的畢業設計展覽。例如,自2010年開始,九所重點美術學院便開始聯合舉辦“‘千里之行(全國版)’活動,敏感、真實地反映出當代背景下中國學院藝術的教學水平和成績;為我國美術教育研究提供了一個學院與學院之間,學院與社會藝術生態之間比照的平臺”⑥。迄今為止,“千里之行”已經舉辦了10屆,每一屆的學生都展示出了自己對于藝術的獨特想法,雖然無法同“大師”作品相比,但仍然具有自己的生長空間和藝術創作空間。
(三)畢業設計(論文)答辯方式的差異
綜合類高校因為專業的不同性,畢業設計(論文)的創作結果各有特點,但答辯形式基本上還是采用了傳統的管理模式,沒有按照不同專業的形式特點進行設計,產生了一刀切的現象。學生無法在答辯時完整地表達出自己對畢業設計的理解和看法,同老師的在思想和專業上的交流大大削弱。而藝術類院校每年都會舉辦畢業設計展,給予了學生充分的空間和平臺進行展示。針對不同的專業,設立不同的展廳,答辯小組可以現場觀摩學生作品,聽取學生對于作品的解讀。涉及到交互形式的畢業設計,教師也可以進行互動體驗,更好地了解學生創作的內容。整體的答辯過程以學生的畢業設計作品為主,以學生對創作思路的分析,整體設計概念的闡述為輔,兩者緊密結合,互相映現,保障了在畢業設計和學生答辯評分的專業性和公平性。
(四)畢業設計(論文)培養目標的差異
綜合性高校藝術專業和藝術類院校在培養學生的目標上,有一定的相同之處,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藝術素養的提升、專業知識的靈活運用和藝術理念意識的培養,都是兩者進行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這也是學生在畢業之際所應該掌握的基本能力。然而,和綜合性高校不同的是,美院所擔負的傳道授業解惑之重任重在培養學生對于自身和周遭環境的感知認知能力、自我調節能力和實踐轉化能力。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各個學科領域的相互交錯,使得藝術領域也延展出了新興學科,對于傳統的延續和現代的發展的把握,使得藝術類院校的教育理念有了新的變化。在錯綜復雜的文化交織網中,導師要在教學中清晰地把握學生的發展方向,尊重學生在畢業設計中的思考和探索。
結論
綜上所述,國內高校受教育資源、地理位置、富裕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在藝術類專業上展現出來的教育成果也是良莠不齊,因而畢業設計(論文)的標準也會因此產生差距。另外,藝術類的學科不同,所針對的標準也不同,美術類要求有實踐成果和理論分析,并且二者相互交織,而音樂類由于學科的特殊性,成果展示形式不同,并不能一概而論。通過對綜合性高校藝術類專業與藝術類院校畢業設計(論文)內容要求、展示方式、答辯方式、培養目標的差異研究,針對藝術類教育的特點,綜合類高校應該開始思考如何根據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為學生提供新型育人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田湘.合并,還是另謀出路?[J].新理財(政府理財),2014(06):66-67.
[2]陸瑩,樂曉丹.江蘇省地方高校教育經費投入結構對績效的影響研究[J].教育財會研究,2013,24(06):16-21.
[3]代福平.藝術設計專業本科畢業設計教學的新定位[J].紡織教育,2011,26(02):123-125+134.
[4]吳慶.民辦高校藝術類大學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10.
[5]王建朝.高等院校音樂本科畢業論文教學和寫作的問題透視與思考[J].中國音樂教育,2017(12):24-28.
論文摘要:差異教學理論力圖從學生個體差異出發,強調教師應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滿足不同學生在學習中的不同需求,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藝術類專業(音樂類、戲劇類、美術類、舞蹈表演類、工藝設計類各專業學生)英語教學中,運用差異教學理論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目前,我國英語教育教學的模式依然是封閉的體系,還不能滿足不同專業人才培養多樣化的要求。雖然在一系列的教育課程改革中,教材的編寫及其內容有了一定的變化,但由于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單一,許多教師仍然只重視教材內容的傳授和講解,依賴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及教育理論,并利用教材載體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特別是在藝術類專業英語教學中存在著偏重于英語知識的傳授的現象而忽視這類大學生與其它專業學生的個體差異及多數教師忽視藝術類專業人才模式現象。這導致了英語課在這些專業的設置流于形式,沒有達到英語教學的目的。因此,在藝術類專業英語教學中有意識地將這一理論貫穿到教學過程中,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活潑,進而提高效果課堂教學效果。
差異教學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以“個體條件論”和“個人動機論”為基礎。這一理論強調的是:由于每個人都有先天和后天的個體特征,如年齡、性別、興趣、經歷、價值觀等不可能完全一致,而且由此產生的心理(認知、動機)結構和行為結構也不盡相同。因此,面對同一信息,他們反映不近相同,甚至千差萬別。這一理論具體表現為以下四個內容:(1)先天稟賦與后天習性不同;如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天生具備藝術天賦,不可避免地生活、學習在某種藝術氛圍之中,形成了有別于非藝術類專業學生的學習行為特征;(2)個人心理結構不同;由于不同藝術專業的特點所致,形成了與所學專業相符的心理特點,如鋼琴、小提琴專業的學生較之管樂學生活潑、好學,積極上進等;(3)學習理論所形成的態度、價值觀與信仰不同;(4)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固定素質不同。所以,當教師面對藝術類專業的學生時既要意識到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英語教學的必要性更要了解這類學生的個體差異。只有這樣,才會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第一,掌握藝術類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因材施教
1.藝術類專業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是以興趣愛好為基礎
上藝術類專業院校和學習藝術專業是多數喜歡藝術的學生或者說具有藝術天賦的學生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對所學專業的愛好而進行的選擇。正是因為出于興趣、愛好選擇了自己的專業,因此他們對自己所學專業有很強的認同感與責任感,即他們一定要學好本專業。他們對專業的熱愛遠遠超過非藝術類學生對自己專業的熱愛。因此,在學習英語上,采取了比較消極的態度,即不得已而學之。
2.藝術類學生的專業成就感很強,學習上缺乏勤奮、腳踏實地的治學態度
藝術院校大學生的專業成就感根深蒂固,因此,不斷尋求機會鍛煉自己,展示自己的專業才力,努力在專業上做出更大的成就。并十分認可在本專業中取得的最高成就者。這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消極、被動,缺乏積極、主動、勤奮、好學的嚴謹治學態度。在他們看來,英語學習成績好壞無關緊要,只要能通過及格線拿到學分,不耽誤畢業時拿文憑即可。傳統的專業“第一”的思想導致藝術院校的大學生自我評價很高,與不重視學習導致應用能力弱形成矛盾。因此,教材選擇對藝術類專業的英語教學來說十分重要,教材內容宜淺不宜深,突出實用性、趣味性、直觀性,強化基礎知識訓練。這有利于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第二,根據不同的學習類型開展課堂活動
音樂類、戲劇類、美術類、舞蹈表演類、工藝設計類等專業學生,因專業的特殊性表現出不同的學習特點。教師要通過了解不同專業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所需的環境等方面來劃分學生的學習類型。通過長期的藝術類專業教學實踐歸納出這類專業的學生學習類型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1)外露型:音樂類、戲劇類專業的學生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課下多數表現為積極、主動、善于表露所思所想;(2)沉默型:美術專業的學生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課下多數表現為心不在焉,不喜歡言談,比較“悶”但卻有自己的主意、觀點。即使這樣也不愿表達出來;(3)消極型:舞蹈專業的學生表現為事不關己,學習沒有積極性,且淺嘗輒止。這就要求教師要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使學生都能夠達到各自學習目標和學習目的。鑒于這點,藝術類專業的英語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轉貼于 如:根據美術學生的專業特點,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將課文內容通過素描表現出來,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分析、總結課文重點、難點,學生就不會感到學生英語那么難懂,只要下工夫即可。教師要做足課前功課,尤其是在學生的學習特征、個性差異上下功夫,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當學生們感到他們在課堂上學到了他們想要得到的知識,學習的效果自然就有了基本保證。在此基礎上,加強課后練習。課后練習多以幾個思考題為主,以便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興趣,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興趣和愛好。
第三,在課堂教學上,教師應適應學生
現在,中國許多藝術類專業英語教學采用大班上課。所謂大班是指一個班大約有五十多人甚至接近六十人。對語言課來講,五、六十人的確是多了。在如此差的語言教學的環境下,教師要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中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速度、學習方法等是何等的困難。但教師可以依據個體差異理論,從了解學生差異、不同的個性特點入手,制定與之相適宜的教學目標、教學計劃等,而且不斷更新教學思想、教學方法,以適應不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兼顧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等。正如這一理論強調了“教師應適應學生”那樣,如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做到面向全體,兼顧個體的不同需要,就會為學生學好英語創造寬松的學習環境。同時依據這一理論,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習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給與他們更多關心,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
第四,因勢利導,針對學生專業學習興趣濃厚的特點,引導學生刻苦學習
與非藝術類大學生不同,藝術類專業學生進入大學前首先是通過了專業考試。因此,他們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水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有的甚至有了一定的名氣與造詣。進入藝術學院后,這部分學生在學院濃郁的專業學習的氛圍中,專業深造的意識得到強化,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專業發展上。但還有不少的學生認為專業成績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實際的技能,他們把精力放在了為生存而奔波上。但無論怎樣,他們認為重要的是專業課程,文化課程是無關緊要的。英語課雖然得到一定的重視,但由于英語難掌握,需下很多功夫,半途而廢的不在少數。個人愛好與興趣應該說是學生努力學習的原動力,這一點是積極的、肯定的。作為從事藝術專業英語教學的教師,應使學生明確英語學習與專業間的互惠互利關系。學好英語對專業學習起促進作用。如可直接讀懂原文、直接聆聽專家的教誨、直接參與交流等。在課堂教學中積極鼓勵和肯定學生的專業興趣,同時應時刻鞭策學生勤學苦練,嚴格要求學生。如:根據戲劇專業學生善于表揚的特點,在課堂上,安排進行人物情景對話、扮演文中人物、角色朗讀等教學活動,發揮其專業特長。鼓勵美術專業的學生策劃海報、動漫等多種形式與音樂專業學生一起在校內和與其院校橫向聯合組織各種英語歌曲比賽、英語戲劇表演等,使同學們在競爭中感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為成就其事業打好堅實的基礎。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運用個體差異理論是要根據藝術類專業學生的自身特點,轉換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變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即要求教師時刻以學生為中心,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學生,近距離接觸學生,適應不同類型的學生,才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所需所想,從而設計出更加貼近藝術類專業學生實際的課堂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華國棟.差異教學論[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 2001
[2]王銘玉.外語教學論;教研、教學、教藝[M].合肥;安徽
論文摘 要: 作為培養專業性人才的高等院校,應注重推進素質教育,真正構建起社會主流價值觀,培養合格人才。文章聯系藝術類專業學生的特點,分析了教育引導他們的措施,以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創作觀和藝術觀等,增強素質教育的實效。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社會意識出現多樣化態勢,人們思想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日益增強。這就要求全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從而“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作為培養專業性人才的高等院校,如何推進高校的素質教育,真正構建起社會主流價值觀,培養合格人才,是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就從這方面對藝術類專業學生素質教育創新形式進行探析。
一、聯系實際,把握藝術類專業學生的特點
藝術類專業學生由于所學專業的特殊性,具有自身鮮明的特點。從事藝術類專業學生的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首先要對他們的鮮明個性特點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和了解。只有在把握藝術類專業學生的特點基礎上,通過樹立全新的促進藝術類專業學生全面發展的管理思路,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達到既鼓勵他們個性發展,又提高他們綜合素質的育人目的。
經過多年的學生管理實踐,與學生接觸交流,我基本上掌握了藝術類專業學生的個性特點。這些個性化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觀察能力強。
藝術類專業學生由于長期受專業學習的熏陶,往往表現出觀察力強、富有想象力的特點。在強調藝術創新的過程中,他們追求鮮明的藝術個性特色,講求藝術個性的積累,他們善于以獨特的視角生活,對社會的觀察往往比較細致。但與此同時,藝術思維、感性思維強的特點使藝術專業的學生總是傾向于自然而然地對事物作出審美判斷,而導致對其他的價值判斷不夠敏感。加上缺乏理論基礎和邏輯思維能力,因而,往往不能從整體上看問題,不能從本質上分析問題。
2.敢于競爭。
藝術類專業學生在進行社會藝術實踐的過程中,積累了專業實習經驗,比別的學生接觸了更多的文化表現形式。因此,他們勇于面對未來的挑戰,能夠主動出擊,為理想事業的成功積極拼搏、競爭。這一特點表現為藝術專業學生的自信心和好勝心極強,總認為自己的作品和表現是最好的。由于缺乏一分為二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他們不大容易聽得進不同意見,甚于看不起老師。有時為了追求他們的創造風格和藝術性,而把作品的思想性和社會性拋在腦后,創造出不太健康的藝術作品,產生不良的社會效果。
3.個性突出。
藝術類專業學生由于專業的特殊性,容易從中西方文化藝術中得到啟迪和熏陶。因此,感情就要比普通大學生細膩豐富,活動能力較強。但又由于專業的個體作業性,因此他們大都不愿意自己的行動受到約束,不愿被管教而要求行動自由,要求自我表現。具體在平時就表現為,有些學生感情容易沖動,明知有些事情是校紀校規禁止的,但到時就會頭腦發熱,置校紀校規于不顧屢屢違紀。
4.重專業輕理論。
藝術類專業學生大多數從小就培養自己的藝術愛好和興趣。高考時的專業考試占用了他們的學習空間,這樣勢必影響文化課程的學習。因此,藝術專業學生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在進入大學后,藝術專業學生普遍接受專業,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加強專業學習。但是一方面,他們不能正確地認識和處理專業知識的學習與政治理論和基礎理論的學習的關系。對政治理論和基礎理論的學習重視不夠。這些直接導致藝術類專業學生知識結構不合理,從而影響今后的職業生涯。藝術類專業學生政治理論和基礎知識不足的嚴重首先反映在人文知識欠缺、文化素養不高、底蘊不足。他們畢業后走進社會創作時,往往難以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深度、廣度和新意。其次,道德觀念模糊,受社會環境影響,不可避免存在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理想信念模糊、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等問題;再就是哲學思維缺乏,由于對哲學、政治學人文課題普遍沒有興趣,因而不僅對時事缺乏關心,而且因為缺乏哲學思想教育,影響了邏輯思維、辯證分析、科學判斷等能力。應當指出,一件真正的可以傳世的藝術品誕生是離不開嚴密的哲學思想指導的。藝術作品本身反映了一定的歷史與文化,反映了一種意念。如何將作品適當的表達,體現出深刻的內涵、深遠的意義,達到一種震撼人心的效果?這些需要巧妙的思量與把握。而在這種思量與把握的過程中,哲學思維起到重要作用。所以,這方面理論學習對成長中的現代藝術專業學生而言十分重要。
5.適應能力不強。
由于學校不很重視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和適應環境能力的教育和培育,加上自身習慣性的忽視,自我中心意愿較強,因而使藝術類專業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和適應環境能力不強。產生的結果是藝術類學生缺乏健康樂觀的情緒與承受挫折的耐力,進入社會后往往無法調整角色,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能正確看待得失,導致無法正常開展工作。
二、教育引導,注重藝術類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21世紀是以創造為特征的時代,也將是揭開眾多科學奧秘的時代。作為新世紀的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管理工作者,就是要針對藝術類專業學生個性特點,不斷抓好教育引導,為社會培育出高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
綜合素質教育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是一種世界觀、人生觀、審美觀和價值觀的教育。我們要依據《教育法》規定的教育目標,始終不渝地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十分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
提高藝術類專業學生綜合素質,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把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放在藝術類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的首位。
教育的目標是為國家、為社會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型人才。新型人才的“四有”是一個有機整體,而其中的關鍵是道德。由此看來,德育是素質教育的起點,它關系到藝術人才的根本性質,即做什么樣的人的問題。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目標,同時提出“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我們要在抓好藝術類專業學生素質教育過程中,堅持把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作為引導藝術類學生素質教育的一根主線。
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受改革浪潮的沖擊,學生的價值觀處在搖擺狀態。在他們尋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人生坐標時,一定要加強對他們的價值取向方面的教育。只有讓藝術類專業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才可能為社會培養出合格的、有效的藝術人才。否則,培養出的人才也只能與社會格格不入。
在這方面,要努力培養藝術類專業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正確認知是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前提和基礎。榮辱觀并非是與生俱來的,應著力強化學生的內心體認和道德自覺,使之在認知中增強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堅定性。努力發揮情感在人的行為中的主要影響作用。在加強榮辱觀教育中,我們要注意到恥感和羞恥之心是人之為人的底線,是人格塑造的基礎。要極力激發和培育現代大學生良好的自尊心,從而使藝術類專業的學生為社會服務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撐。
2.樹立正確的創作觀,把文化素質教育作為藝術類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的基礎。
要提高藝術類專業學生創作與創造的思想性,就要在學生文化素質上下功夫。因為文化素質會制約或促進藝術類專業學生的藝術表現、藝術審美、藝術創造等能力的培養。大家知道,藝術本身是對美的體現。由于部分學生片面地追求“技法”的學習與提高,熱衷于考級、考證和社會工作,卻忽略了自身人文知識的積累,以致審美能力不足,審美情趣低下,不知道什么是美,也不知道怎樣欣賞美,更談不上去表現美、創造美。因而創作的作品缺乏思想性和靈魂,自身雖處在風華正茂年代,卻不能使人感受到一種意氣風發、生機勃勃的精神面貌。帕斯卡爾說:“人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比艘驗楦挥芯窈退枷?才使自己與動物發生了根本性的區別;人也因為各自精神境界和思想品位的不同而形成了能力和素質的差異。所以說,藝術的精魂在于思想。正因為如此,藝術創作才充滿著思想性的涵意和激揚。倘若每個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堅持做到這一點,那么一定能以卓越的頭腦和高尚的精神賦予作品以活力、韻律與靈魂,并以之提升作品的美學品位與精神價值,發揮作品對人和社會的激勵作用與引領功能。要實現這一點,就要加強藝術類專業學生的文學知識、歷史知識、美學基礎知識的教育,對于文藝作品來說,不論其形式多么新穎,都要有思想,有靈魂。藝術作品的社會價值不能沒有人文底蘊,否則就無益于社會進步。一個人的修養程度,決定作品的感染力。
要提高藝術作品的社會價值,就要教育引導學生堅持大眾化的藝術創作之路,大眾化是藝術創作的源泉,也是藝術創作的出發點。疏遠大眾的藝術作品,必然被大眾所疏遠,貼近大眾的藝術作品,才能為大眾所接受。當今社會,人民群眾的文化藝術水平和欣賞能力越來越高,接受的信息越來越廣,自主意識越來越強。所以這就要求藝術類專業學生在思想上要有融入大眾的真情實感,在創作形式上要適合大眾。如果高高在上,孤芳自賞,采用艱深晦澀的表現形式,最終會被人民群眾所拋棄,而所創作的作品也被大眾接受,從而失去生命力,沒有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在價值取向的素質教育中要堅持大眾化教育,培養學生服務社會、服務大眾的思想意識。只有時刻把握大眾對藝術的切實需求,才能創作出貼近生活、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
3.樹立正確的藝術觀,把藝術素質教育作為藝術類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的核心。
藝術類專業學生素質教育,與非藝術專業學生素質教育不同,藝術素質是藝術類專業學生各種素質的核心。藝術素質包括藝術審美、藝術表現、藝術創造。就藝術類專業學生來說,離開了藝術素質就不能稱其為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如何提高藝術類專業學生的藝術素質呢?我認為應在堅持正確的藝術觀前提下,通過授課、觀摩、寫生、采風,學習中西方的藝術精品以及藝術鑒賞基礎知識,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和藝術素質。樹立正確的藝術觀,主要提高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一是藝術欣賞能力。藝術類專業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對于創作與創造的水平提升關系極大。這方面能力的大小反映了學生的藝術基礎。一個藝術類專業學生接觸一件藝術作品時,僅停留在直觀的、表象的、膚淺的認識上是不行的。要從歷史、美學、價值上深刻地分析作品的涵義。所以說,藝術類專業學生要掌握一定的藝術欣賞方法,只有這樣,其藝術欣賞才能由情感欣賞上升為理性和綜合性欣賞的高層次欣賞。
二是藝術表現能力。藝術類專業學生藝術素質的重要方面是藝術表現能力。這也是藝術學生的基礎能力。任何一件藝術作品都不能沒有思想性、藝術性。藝術作品的表現力如何,主要看作品的內在寓意,以及是否給觀眾帶來美好的藝術享受。
三是藝術創造能力。藝術類專業學生學習藝術的目的,是要能獨立地進行藝術創造活動,并能產生出一定的藝術作品。進行藝術素質教育的方法首先是繼承和學習,即繼承人類文明的優秀藝術傳統,學習人類文明的優秀藝術成果。但是,藝術類專業學生不能只偏向繼承與學習,要著眼于藝術創造能力的培養。藝術創造是藝術繁榮發展的不竭動力。在培育藝術創造力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注重社會效益。一個好的作品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價值觀點。
三、創新形式,切實增強素質教育的實效
扎實推進藝術類專業學生的素質教育,不僅在素質教育內容、形式、要求上要有新的思想,而且在素質教育方法、組織形式等方面要進行新的探索。要積極探索提高素質教育成效的途徑、載體和方法,在更加科學、全面、有效的素質教育中提高藝術類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更新藝術學習理念。隨著時代條件、社會環境、生源結構的變化,藝術類專業學生的素質教育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高等院校藝術類學生首先要更新藝術教育理念,明確藝術專業是人文學科性質,它已不是簡單的技術學科,而是為了豐富人們精神生活而產生的。藝術是人文精神、人文主義的一種體現。它本身是歷史傳承的媒介,不僅是人類文明內在靈魂的表達形式,而且是人們生活的重要反映。所以當今的藝術教育已逐漸脫離技術本位及精致所主導的教學模式,而邁入以全方位人文素養為內容的藝術學習。更新藝術教育理念,就要求教師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把學生當做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藝術專業教師需要了解和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及認知差異,為學生的長期發展做準備,按照學生的成長需要及特點來設計開展活動。
調整專業培養計劃。為了彌補高校藝術專業學生文化素質先天不足的狀況,發揮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應當滲透人文素質教育,改革課程設置,強調課程的綜合性和整體聯系,使學生的知識結構趨向完整與合理。在這方面,要樹立“大教育”、“大藝術”的觀念。在按專業大類招生基礎上,設置大類必修課、專業限選課和任意選修課。這樣既能滿足加強基礎通識教育的要求,使學生有較寬的知識面,又使學生的專業教育有了保證。
豐富校園文化活動。針對藝術專業學生有個體作業特點,組織他們參加校園文化活動。豐富校園文化活動,既有助于發揮這些學生的才能,展示個性,又能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增強集體凝聚力。所以說,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為人文素質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可以采取以下做法:(1)抓好校園物態環境建設,培植校園人文環境,如廣告牌、橫幅、宣傳欄等氣氛布置;(2)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高品位校園文化活動,如文化體育競賽、作品展覽、作品欣賞評論、藝術節等;(3)發揮黨團組織、學生會及學生社團作用,積極組織藝術類專業的學生踴躍參加各類活動,如政治思想教育講座、讀書心得交流會等。只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才能進一步調動教工、學生共創人文精神的積極性,進一步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
進行個性化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藝術類專業學生管理工作者要加強教育工作,幫助學生們認清形勢,正確認識自我,找到自己就業的準確定位。要提高藝術類專業學生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首先,針對藝術類專業學生個性心理特點最突出、獨立、自我管理意識強的特點,可以采取學生主動參與的模式,積極引導他們多參加職業訓練。通過精心整理、收集、設計求職中遇到的問題和對策,如現場演練、模擬招聘等,使學生充分體驗求職過程。利用藝術院校的師資優勢,開展各種類型與內容的藝術講座,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加強他們的職業定位。其次,對藝術類專業學生加強就業心理指導。對于求職過程中產生的不良心態,要引導學生學會主動地去適應。不要幻想和要求第一次選擇的就業崗位或從事的工作就是十全十美的,符合自己理想的。每一個人的一生都在不斷地調整,終身在一個崗位上工作的可能性是越來越小了。因此,每個藝術學生應該和其他專業學生一樣,調整就業觀和就業期望值,樹立大眾化的就業觀,要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
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為了幫助藝術類專業學生提高素質及投入社會之中進行藝術創造,進行創業,他們在校期間就要在第二課堂或創業園實習。我們要加強與校外企業的產學研聯合,組織學生參與企業產品、廣告的設計,組織好暑期社會實踐團活動,營造奮發向上的創新實踐的教育氛圍,為學生創造更多施展才華的空間。組織和指導學生總結在實習和社會實踐期間的作品創作經驗,并創造機會組織參加作品的展覽評選活動。這種活動既鍛煉了學生,提高了學生的素質,助其樹立信心,促進專業課的學習,同時又提高了學校聲譽,服務了地方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豐富了自己的創作實踐,積累了就業的經驗。
提供增強素質教育實效的組織保證。要增強素質教育的實效,我認為關鍵在組織工作。一方面要重視高校藝術專業教師文化素養的提升。“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如果教師自身就對文明與文化、藝術與科學所知甚少,學生藝術素質與人文素質的提升也將會成為一句空話。藝術類專業教學畢竟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教師應注重言傳身教,以自身豐厚的文化底蘊并結合提高的藝術造詣,在專業的思想深度、對人生社會未來的認識方面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另一方面,要重視學生管理輔導員的綜合素質的提升。高等院校系輔導員從事政治思想教育和生活管理,在與學生溝通交流中不時要滲透素質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加強自身人文和思想修養,樹立向上的人格精神,這樣才能與學生交朋友,達到增強素質教育的成效,再就是發揮學生組織的作用。利用黨團和社團活動開展素質教育。在學生先進分子中評選出素質教育的模范,開展創優爭先活動,從而帶動和促進周圍同學共同努力提高素質水平。
參考文獻:
[1]王群.藝術類學生的特點及管理對策[j].北京教育.高教,2007,(5).
[2]楊叔子.現代大學與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3]彭伏期.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大學生人文教育短缺問題研究[j].常州工學院學報,2004,(1).
[4]龐黎明,杜淑梅.素質教育與學生個性[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7,(3).
[5]劉丹,許洪范,李偉.藝術類專業學生思想特點和教育管理對策分析[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127-129.
[6]歐陽俊虎.新時期藝術類學生的特點及教育管理對策[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1,(2):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