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5 08:50:42
序論:在您撰寫教育學原理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遠程開放教育歷經了十幾年的發展,各級電大系統在教學管理方面各俱特色,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管理模式,在推進遠程開放教育教學,為社會培養各類高等教育人才等方面取得了較好成績,但在實際運轉過程中還存著一些問題。
第一,教學平臺建設不統一。一是現在各級電大使用的教學平臺眾多,如地市級電大除去自身的教學平臺以外,還有3至4個省級以上教學平臺,不要說學習者分不清,連教學者都容易混淆。二是教學平臺之間互不聯接,網上資源建設重復,資源更新不同步,教學信息的分散,教學引導的方向較亂,造成了學習資源的過量和關聯性較差,缺少系統性和統一性的建設和規范,致使教學平臺多而無效,建而無用。
第二,師資隊伍數量短缺,力量不足。一是基層電大師資力量嚴重不足。電大系統師資隊伍建設處于分散狀態,缺乏整體的規劃和建設,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專業失衡,再加上對專業設置缺少前瞻性以及優秀專業人才的匱乏,出現了有的專業教師無課上,而有的專業無教師上課的失衡現象。二是教師教學能力不強。電大系統內的教師資源沒有得到有力整合和優化,分散在各地的優秀人才未形成合力,教師水平參差不齊,任課教師的技術職稱不高,還存在中職系統職稱及非教師系列人員帶課的情況。教師之間交流互動不夠,以江蘇省為例,全省系統內教師之間的交互只流于網上對話形式,幾乎沒有其它形式的交流、培訓以及教研活動,教師之間的溝通少、信息不暢,作為系統辦學來說,沒有真正發揮出系統的優勢。再加上沒有完善的教師專業發展、進修培訓制度和工作機制,造成了地市級電大教師隊伍教學能力不強。
第三,學員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能力不強。一是學員自主學習的意識不夠,成人學員繼續學習深造,目地就是想用最簡單、最便捷的辦法獲得學歷,再加上工學矛盾的突出,學員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比較差,在網上學習時只做旁觀者,不能有效的參與網上的交流、討論及任課教師組織的網上學習互動活動。二是部分學員不能在教師的輔導下有效開展小組協作學習,學習小組成員之間聯系不夠密切,互幫互助式的學習還沒有更好普及,良好的網上互助學習的氛圍還沒有形成。
二、對新環境下教學管理模式的思考
伴隨著國家開放大學教育云平臺的建設和發展,如何在新環境下繼續開展好遠程開放教育教學管理工作,這是我們電大人必須共同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第一,教學平臺建設要相互統一,融會貫通。首先,統一平臺。打破現有電大的三級教學平臺之間的屏障,統一使用國家開放大學云平臺,使分布在各地的教師共同使用該平臺。制定和完善使用云平臺的相關制度和機制,確保云平臺的平穩運行,使該平臺真正發揮四通八達的作用。分地區、分批次開展使用云平臺的技術培訓,讓系統內的教師掌握使用該平臺的方法。其次,建設平臺。云平臺建設的好壞,關鍵在于其是不是適合教與學。云平臺除能完成招生、教學、教務、考試、評估等工作之外,還要實現相互的銜接和運行的協調,使各種教學活動都能在平臺上開展。云平臺上要具備省、市、縣電大參與建設和開發的功能,體現各自特色,進行錯位發展。云平臺是面對全國系統內的教師和不同學習人群的,要能體現出它的無所不能和包羅萬象,使其適合各種人群隨時在平臺上進行學歷繼續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學習。
第二,師資隊伍建設要共同發展,形成團隊。一是組建教學團隊,形成跨省市、跨學科,既相互協作又共同發展的分布式教學團隊,彌補基層電大師資力量不足的現象。二是建立教師發展管理中心,制定系統內教師從業標準、聘用考核、專業發展、進修培訓的制度與工作機制,促進教師共同發展和成長。三是大力開展教研活動,通過開展同課異構、同課同教等教研活動,消除彼此的差異和距離。四是在云平臺上建設教師研修網絡,開展教師教育教學方法、學術創新等方面的研究、交流,通過各級各類培訓,組織骨干教師研修班等形式,提高教學團隊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五是堅持名師教學、優中選優的原則,從分布式的教學團隊中選拔名師擔任課程主講和教材主編,選拔優秀的教師擔任課程責任教師,充分調動教學團隊中優質的師資力量。
第三,教與學要相互協同。云平臺的建立打破了原有教學平臺的瓶頸。全國開放大學(電大)系統的教師、學生、教育教學管理者共同使用這一統一的教學平臺,這就要求教學者的教學服務和學習者的學習活動要協同進行,確保教與學的有機統一、全面開展和協調運作,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和學習任務。
對于教的協同:一是協同開展教學設計,針對各地區不同的學習群體,共同分析教學內容,合理分配教學過程,多渠道、全過程、個性化的進行網絡教學支持服務。二是協同分解教學任務,把原有教學任務分割成若干個模塊,針對教學團隊中各個教師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活動,促進教師更加深入細致的研究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三是協同開展“導學”工作,精心編制學案,在教學前對學員的學習進行具體的指導,通過有目的導學把學員引入學習狀態。四是協同開展“導考”工作,增加網上形成性考核比例,做好網絡學習測評和考試預約,根據協同教學的實際效果,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考試服務。
1、我專業課程的構成主要包括公共課程(通識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教育實踐。公共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和廣泛的文化素養。我專業課程建設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與職業道德”,充分發揮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思想政治、法律法規、道德修養、社交禮儀等學科課程的作用。在設置通識教育課程時,結合幼兒教師的職業特點設置,把人文素養和職業道德教育相關課程納入了考核體系,同時強調校園的文化氛圍和學術氛圍對學生的熏陶作用。
2、學科基礎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的教育理論素養;專業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先進的教育理念,掌握教學和組織活動的科學方法,形成專業能力;在課程設置上,大一、大二側重夯實學生的雙基與藝術技能特長,如開設學前教育學、兒童發展心理學,幼兒園環境布置和鋼琴伴奏,視唱練耳,書法,兒童舞蹈,美術,手工等藝術技能等課程。讓學生具備從事學前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大三、大四側重夯實學生保育,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能力。
3、教育實踐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具備運用所學知識聯系實際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專業實踐課程除了見習、實習,畢業論文設計,頂崗實習外,還構建了課程實訓內容。課堂上教師根據教學需要提出模擬課程,讓學生模擬幼兒教師,其它學生模擬幼兒開展教育活動,提高學生的教學組織能力、控場能力以及提升教態。
二、獨立學院構建“研究應用”課程體系的幾點建議
1、獨立學院專業在培養目標的制定和課程體系的構建上應加強把握學前教育領域的發展趨勢。真正實現結合社會需要,培養應用型學前教育人才。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早教意識的滲透,學前教育領域的發展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第一,近年來幼兒入園率提高了,不同層次和規格的私立、民辦幼兒園如雨后春筍,迅速發展類來。第二,親子園、早教機構、不同類型的特長班的出現及發展。第三是家長的早教意識增強,子女的教育問題成為家庭關注的焦點,很多年輕夫妻急需幼兒營養、幼兒教育、親子互動、嬰幼兒智力開發等家庭教育指導項目,這些都給學前教育領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形式和空間。因而,我專業應加強思考如何根據社會需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構建課程體系。
2、獨立學院專業教師應把專業教育和職業資格證書的考證輔導合二為一,實現“課證合一”。強調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結合我專業學生需要獲取幼兒教師資格證,計算機證,普通話證,英語等級證,保育員證等職業資格證書,相應地開設學前教育學,兒童發展心理學,計算機應用基礎,幼兒教師口語,大學英語,早期教育等課程。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考證需要進行課程教學,幫助學生順利取得必要的職業技能資格證書,獲取就業優勢。
盡管目前電大的教學教務管理質量與過去比較已經有了加大幅度的提升,但不可否認的是從全系統來看仍存在較多的問題,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整個遠程教育的教學質量的提升。一是對網絡資源的利用效率依然不高,計算機網絡的高速發展對電大教學管理的推動作用不夠明顯,電大教學受工學矛盾和遠程硬件設施的影響,導致資源利用率不夠。某電大對2009年學生登陸網站進行了統計,其中訪問最高月份的人數僅僅達到31%,訪問最低月份不足5%。二是學生學習的目的性模糊,從學習動機上看,有半數以上的學生僅僅是為了獲取文憑,自主學習和自覺學習的能力較差,更有接近30%的學生對網絡教學的理念毫無認識,且不具備學習條件和環。三是教育理念仍然不夠深入,很多基層電大是依然采取面授課按照課時計酬,忽視了開放教育的教師最重要的職責是對學生的學習全過程進行指導和監督,并提供必要的學習支持服務。
二、教學管理組織建設的幾點思索
1、理念的傳導很重要
電大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作為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擔當其理念的傳導者的重任。應加強對遠程教育的教師和學生進行開放教育理念、信息素養和使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即改變傳統的學校主導性,全面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支持服務系統觀念。在法國遠教中心(CNED)注冊的學習者稱為客戶(Client)。(中國遠程教育2003.7“電大教學改革十人談”)其中能夠看出以學生為中心,以最大限度滿足學習者的需求為原則。在當今學習化社會中,學習已經成為未來教育的存在形式,它對教育必然產生前所未有的影響,因此在學校提供完善的支持服務的前提下,還應注重學生的自學能力、自控能力、創新能力、協調能力、協作互助能力的培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也是開放教育模式改革成敗的關鍵。
2、科學合理的輔導很關鍵
遠程教育的發展總是與現代技術發展和應用密切相關的。在現代遠程教育中,電腦是最基本的學習工具,在網上資料已經成為許多遠程學習者的主要學習材料的時代,要求教師把課
堂教學精心設計成為與學習認知心理活動的規律相適應的教學活動。充分利用多種媒體進行課堂教學,讓輔導教師更好的發揮其主導作用,以營造遠程教育的教學氛圍。
3、專業責任教師職責很必要
由于地方電大專業教師比例不足,外聘教師比例過大。外聘兼職教師缺乏對電大教學模式的認識、教學媒體的了解和學生的基本素質的研究。并且也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研究。把原來的課程責任教師該為專業責任教師,原來的年級班主任該為專業班主任,對于促進人才培養模式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教學保障體系的建立
1、建立教學資源檔案
根據教學資源流程,實行過程監控,建立教學資源檔案,對每一環節的投入、進展情況等事項進行客觀詳細的記錄和第一手資料。
2.開展教學資源評估
主要考察教學中所做的工作和成效,從不同側面反映教學質量。根據教學資源的特點,可進行IP課件、網絡課件方式的評估和比較。
3、突出實踐關節管理
必須按教學計劃開出全部畢業環節,各集中實踐環節實施方案必須由專業責任教師做出,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集中實踐環節(設計)任務,指導教師擔負著實踐內容的指導任務。必須認真、耐心指導學生按計劃、按進度、按要求完成實踐教學任務。
突出語言材料的真實性、趣味性和實用性。學習外語的目的除了完成基本的大學課程外,更是為了更好的發展自己。因此,必須進行具有實用性特征的語言教材。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發揮出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如場景教學,在某個特定的環境中學會某個特定的語言,可以加深學生的記憶能力。
二、整體語言教學理論指導下的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一)調整公共英語課程設置
目前,大多獨立學院只在大一、大二年級開設英語課程。而課程內容基本上是以閱讀為主的綜合課。這種教學狀態偏向于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而忽略了聽、說、寫的能力訓練。因此,獨立學院在英語教學課程中,不僅僅只注重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同時還需鍛煉學生的聽說寫能力。同時,獨立學院需充分運用院內的教學資源,及時了解學生的要求,可針對學生不同的基礎能力而開設具有針對性的選修課程。
(二)靈活并創造性地使用英語教材
教材是教學的主要工具。目前,大學獨立學院主要向學生提供的英語教材形式包括主教材、輔教材、配套電子資料(電子資料庫)、教學網站等。此類教材的形式包括紙質教材、電子音頻教材等。因此,教師需根據此類教材的特征,充分發揮其教學意義。
(三)靈活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在整體教學中是極其重要作用的。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通過改善教學方法,可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及效率。大部分獨立學院的學生存在英語成績較差的情況。針對這一情況,教師需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調整,注重以探究式、任務型、合作型聯合的教學方法,創造出活躍的課堂氛圍。目前,多媒體教學法發展迅速,教師應充分應用這一特點,在英語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實現多元化評價
通過評價可以了解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還存在哪些不足之處,這是教學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整體語言教學理論中,其提倡以整體與非傳統形式的評估與測試方法。學生通過自身的真實狀況,對自己進行合理的評價,并從中了解自己還存在哪些不足,進而在后期努力改進。
三、結束語
(一)有一個高效、廉潔、富有遠見、深諳職業教育規律和真滴的學院領導班子
院長林靖東長期負責新加坡的職業教育。親自實踐、見證了新加坡職業教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開拓、改革和發展歷程。是國際知名職教專家。目前新加坡現有5所高等職業院校,其中,有3個院校的院長是南洋理工學院學院培養的,是南洋理工學院原來的副院長。
(二)學院的發展、專業建設與經濟發展、國家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
作為一個城市國家,新加坡國土面積非常小,只有區區70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資源匱乏,幾乎沒有任何自然資源,任何事情、任何工程、任何產業都要精心籌劃,資源利用率高,各種資源都經不起浪費,包括教育資源。所以各個院校、院系開設什么專業、專業規模大小都要經過教育部的審批,招生規模嚴格按照教育部下達的招生計劃進行。就是比較熱門、報考率高的專業也要按照招生計劃進行招生,原則上不能突破,并且原則上不準學生調專業。
(三)各職業教育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與本國國情相結合
新加坡職業教育先是引入日本精工科技和德國的雙元制,經過實踐后發現都不太適合新加坡國情,后進行改進,最后創新發展出來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的“教學工廠”化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敖虒W工廠”就是在校內引入企業生產工廠或者把校內實訓場地建成企業工廠化的模式?!敖虒W工廠”我們既可以理解為是工礦企業、機械工程企業、電子信息、IT產品的生產企業的工廠,也可以理解為相關的科研中心、科技公司等科研項目研發機構。
二、啟示
不斷創新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職業教育模式———不提倡專業人才的訂單式培養模式。由于學生畢業后,轉崗的機會比較多,經過長期研究、實踐,他們認為:從長遠看、從學生畢業后的個人發展看,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的人才適應面窄,不利于學生畢業后的事業發展。
(一)理念創新
“無界化校園”理念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的一大特色。在院校教學、管理等工作中,當我們接受某個任務或解決某個問題(項目)的時候,單靠某一個專業(學科)或者某一個部門(院系)的人往往難以完成,因為現實中的問題很多是跨學科、不分界限的。這就需要學校內不同專業(學科)或者不同部門(院系)之間的人打破界限觀念,彼此協調融合,相互合作,同時共享資源,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最終集中大家的智慧,融合大家的才智,共同合作完成某一項任務(項目)?!盁o界化”理念的核心是團隊協調合作和資源充分共享。學院資源共享,人力資源、實訓資源實行校內資源(特別是教師資源)的無界化管理,各個系在專業建設過程中,校內教師資源可以根據專業教學需要合理調動。
(二)管理創新
南洋理工學院從領導到員工普遍認為專業教師是學院的第一財富,只有好的專業教師才能辦好好的專業、好的學校和好的教育,教師是學院從事教學的主導,從事高職教育的教師既要是教學的行家里手,又要是科研開發的技術能手,還要是懂得企業生產管理的多面手,總之,高職教育需要產教研樣樣精通的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學院辦好高職教育、培養高素質、高水平專業人才的必要條件。為此南洋理工學院下大力氣開展教師隊伍的引進、培養、進修和提高。首先,學院每年拿出學院年度經費的4~6%(約$1000萬元左右)用于全院教師的培養、進修和提高,每人每年不低于18天(實際實施是23天)。其次,為了提高校企合作成效,提高專業教師的產教研水平,學院每年選派出1/3的教師帶領3年級的學生在校企合作企業和學院校內的“教學工廠”進行頂崗實習和技術、產品研發,另外2/3的教師在校內從事1、2年級的專業教學工作,教師每年進行輪換。其三,大量的高薪從企業、科研機構招聘有豐富專業實踐經驗的技術專家到學院當專業教師。學院教工采用年薪制,人均年薪約$10萬元左右。真正實現了待遇留人。其四,以人為本理念深入人心。學院已經建成了智慧化校園,校內各種信息、控制實現了一卡通。南洋理工學院從學校的建筑與各項設施到學校的管理等方面,無不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參觀考察時發現,學校內的各種指示標識清晰簡潔明了,作為一個多雨的國家,學校內的所有建筑物可以實現不淋雨通行,校園內任何地方均可免費無線高速上網,學生可以在教室外面走廊的筆記本電腦臺上方便地使用電腦,電源插座和網線接口的設計非常人性化(如校內花園的休息桌椅下方都安裝有電源插座),無不體現學院處處以人為本的理念。圖書資料室無需管理員,可以自助借閱,電子學習間、小組研討室等場所只要在網上預訂即可使用,開放式音樂劇場學生隨時可以去自己組織活動??傊瑢W院在專業教師的管理上,一是使用,根據每一位教師的專長,安排恰當的工作崗位,合理使用每一位教師,最大限度的發揮每一位教師的工作熱情、工作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二是培養,通過每年的專業教師培養、進修和提高,使每一位教師的專業技術、專業技能和科研開發水平不僅不會降低,而且會每年都有所提升。使學院的每一位專業教師的社會競爭力和社會價值,與他(她)進入學院前相比都得到提升,實現了學院專業教師價值的保值增值。這樣以來,假如有一天學院的教師調出學院,在社會上依然會有很高的競爭力,可以實現順利就業。
(三)模式創新
校企合作、全面進行專業課程改革,創新實施人才培養過程的雙軌制,南洋理工學院各專業學制為3年,第一、第二學年為專業寬基礎理論培訓和學期小型項目,第三學年為專向培訓、全日制項目研發和企業實習。第三學年根據學生學習程度把學生分成A、B兩組,第一學期A組(相對程度好一些的學生)做全日制項目和企業實習、B組開展專向培訓(即學習專業課),第二學期再對調。整個教學過程全面采取“項目(化)教學”模式?!绊椖浚ɑ┙虒W”是指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開發工作而開展的教學過程。它可以激發并長時間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一方面學生通過做項目的過程,達到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另一方面,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完成項目的過程,進一步鞏固、提升并掌握知識和技能。
1)課時安排設計新穎獨特:改變傳統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將實踐和理論充分融合,加大實訓課和實踐課的比重。南洋理工學院課程教學方式采用理論課+輔導課+實訓課模式,課時比例為1:1:2。以自動化控制課程為例,該門課程授課學時為60學時,其中理論課教學為15學時,輔導課學時為15學時,實訓課學時為30學時。理論課為大班課,80~120人。輔導課和實訓課為小班課,20~24人。
2)課程內容設置高度綜合:核心課程教學體現在課程內容的高度綜合上。以自動化控制課程為例,其內容融合了自動控制原理、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原理與應用(也就是國內的PLC技術類課程)、電氣控制技術等課程內容。國內通常將它分為自動控制原理、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原理與應用、電氣控制技術等3門課程來講授這些內容,使得學生缺乏系統的概念、缺乏相關科技領域間的橫向聯系。
3)教室、實訓室布置實用:當我們走入南洋理工學院的教學區時,第一感覺是很難區分哪里是理論教學區,哪里是實踐教學區。往往出現的情況是,當你推開一扇門,或者穿過一條走廊時,你就會發現自己已經從一個理論教學教室進入了實訓室。尤其是在工程系參觀的過程中,有一些教室讓你根本無法判斷這是一個理論課教室還是一個實訓室。課堂上教師正在利用多媒體為學生講解相關的理論知識,而學生則是坐在各種各樣的實訓儀器設備中間,認真的聽取老師的講解。課堂搬到了實訓室,形成了教學工廠,這使得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的結合了起來,真正的做到了理實一體化。
(四)教學創新
校企合作、產學研相結合,創新實施專業教學的“教學工廠”模式,校內專業教學工廠化?!敖虒W工廠”理念是南洋理工學院卓越辦學的主要手段。“教學工廠”以學院為本位,而不是以企業為本位,它是在現有的教學系統(包括理論課、輔導課、實訓課和項目安排)的基礎上而設立的。它是將先進的教學設備、真實的企業工作環境引入學校并與學校教學環境有效融合。其中,企業研發項目是“教學工廠”的重要載體,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它使學生能將所學到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多元化、多層次的工作環境里?!敖虒W工廠”通過讓學生參與企業項目,在教師指導下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項目研發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種教學模式的實施給學生以真實的學習和訓練實踐,使學生能夠盡快適應實際工作崗位的需要,縮短了現代企業人才需求與學校教學的距離,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達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提高學生職業素質的目的。
(五)科技創新
學院在政策、薪酬方面鼓勵、支持專業教師專業技術、專業技能、科研開發方面的進修和提升,支持專業教師搞科研、搞技術開發,聯系企業拿生產、開發項目,已經形成了比較好的科研開發氛圍、環境和局面,目前,該學院教師和學生進行科研、技術開發獲得的技術專利已達200多項。其中不乏高科技科研開發項目。
(六)資源共享
在南洋理工學院的一大體會就是資源共享,真方便。為了充分發揮學院現有資源的利用率,提高學院管理效率、工作效率和教學效果,學院建立了全學院的資源共享平臺,盡可能的實現了校內資源共享。包括:人力資源共享、實訓資源共享、電子化管理制度共享、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課程教學大綱、教學進度計劃、教案、作業、考試試題、課程綜合實訓、科研開發項目成果、技能競賽技術成果、社會實踐活動安排、頂崗實習、畢業實習、迎新工作安排、學生畢業典禮安排等各種共享資源。這些資源可以在一定范圍、一定權限內實現學院教工、學生的共享利用。
三、建議
1)盡快啟動學院數字化資源庫建設工程:包括學院各種電子版的管理制度、文件、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教學大綱、課程教學計劃、課程電子教案、電子講義、課件,課程綜合實訓項目資料、專業綜合實訓項目資料、技能競賽項目資料……都納入學院數字化資源庫中,達到校內資源共享,(資源)物盡其用。
社會和企業對大學生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但目前獨立學院的教育機制和模式還有許多制約工科大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的不利因素。
1.1工程教育體系不清,目標定位和發展戰略模糊
我國工程教育與發達國家比較,差距主要表現在教育觀念落后、目標含糊等方面。長期以來,高等工程教育一直委身于科學教育甚至被等同于科學教育,造成工程教育培養目標定位模糊,導致教育培養體系與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項目、企業技術創新的脫節,增大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難度[3]。
1.2教學與實踐脫節,學生缺乏實踐訓練
傳統教育模式的一個弊端是輕視工程實踐訓練,部分學校實習基地萎縮,流于形式,學生走馬觀花式的生產實習較多,深入生產過程、動手參與較少,理論和實踐脫節,使學生難以領會和消化理論知識,只能紙上談兵,見到帶有工程性質的問題就心里發虛[4]。學生動手能力不強、疏于實踐是用人單位對大學生質量反映最多和最普遍的問題。此外多年的應試教育助長了學生死記硬背的學風與思維,壓抑了他們的自主性、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1.3工程教育課程體系比較落后
工程教育課程體系和教學一直受傳統專業的影響,與產業結構調整不符,專業教育知識面狹窄,內容陳舊,不能適應科技的迅速發展;普遍采用“填鴨式”教學方法;學生負擔沉重,不利于培養獨立思考、終身學習的能力和興趣。工程實踐、工程設計的訓練環節偏少、學時偏低。這些都嚴重制約了學生工程能力的提升[5]。
1.4教師隊伍缺乏工程實踐鍛煉,影響工程教育質量
近年來很多學校教師隊伍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迅速上升。由于他們多數是剛剛走出校門的青年教師,缺乏系統的工程實踐鍛煉,因此,工程實踐能力不強。同時學校與教師個人重學歷、輕實踐,重專業、輕綜合,導致教師培養集中在學歷學位提升上,對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重視不夠,形成知識傳遞從書本到書本、工科學校不“工”的尷尬局面。
二、獨立學院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途徑
學生工程能力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企業和社會對畢業生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針對獨立學院工程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為切實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需要在以下幾方面進行努力:
2.1轉變教育理念,樹立現代工程教育觀
要樹立大工程觀意識,使工程訓練與現代工業生產水平相適應,強化設計、制造、運行、開發、管理以及創新精神和綜合能力訓練,增強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質量意識、安全意識、環保意識和協作意識。要注重以工程能力培養為導向的工程教育,真正體現面向工程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將工程教育由培養工程科學家向培養工程師轉變;由專業對口教育向基本素質教育轉變;由注重知識傳授向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轉變;由注重科學系統性向注重工程綜合性轉變,從而為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新型的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
2.2改革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增強學生工程意識
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的核心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工程意識。要改革現有課程體系,使之盡早面向工程實際,強化工程實踐。工程能力培養要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學校應經常組織教師深入企業調研,跟蹤調查畢業生,了解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求。在調研的基礎上,按照行業職業資格標準,開展教學模式、課程設置體系、實習實訓的改革,使教學過程密切聯系生產實際。聘請研究設計院所、企業參與培養計劃的制訂,針對企業崗位實際需要,增設實踐類課程和實驗,讓學生動手拆裝設備,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工程實際。
2.3加強產學研合作,拓寬工程能力培養渠道
通過實踐教學工程化改革,讓學生盡早地、更多地接觸工程實際問題,以建立起牢固的工程概念或工程意識。
(1)以行業企業為依托,大力加強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
以產學研結合為橋梁,與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并建立穩固的校外實習基地,帶領學生到生產現場在企業技能專家指導下實習實訓,創造條件讓學生深入生產班組,跟班實習。參照企業職工技術培訓資料,與企業人員共同確定實習實訓項目、內容和要求,編寫實訓教材。帶領學生到企業技術培訓機構,在企業人員的指導下學習,使學生真切體會到生產、管理實際,得到技術、技能、管理、文化、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綜合實訓,增強實踐動手能力和科研轉化能力,解決實習實訓指導教師和場地、設備不足的問題。隨著經濟全球化與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企業逐漸成為工程技術的創新主體,企業的現代化管理理念、企業文化、管理機制不斷完善,先進的工藝裝備和現代化加工工藝,是學生理想的工程實踐場所,這是校內實踐基地所無法替代的。
(2)建立穩定的企業兼職教師隊伍
聘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和榮獲各種技能大賽獎勵的技能專家擔任兼職教師,為專業教師和學生講授新技術、新裝備、新標準的應用,指導學生實訓。聘請企業兼職教師承擔實踐類課程、實驗、畢業設計的教學工作。
(3)多渠道建設校內實習實訓基地
為節約資金,可將企業閑置或報廢的典型設備搬遷至校內建設實訓基地。同時利用政府專項資金建設校內實訓基地,包括軟硬仿真操作實訓、典型設備拆裝實訓等。針對區域、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按照職業崗位的實際需要,設置和調整實踐教學內容;邀請企業參與設計和建設實訓基地,確保實踐仿真模擬的準確性、廣度、深度以及技術上的先進性;統籌校內實驗資源,加強不同學科之間實踐資源的共享,促進實踐教學水平共同提高。校內實踐基地的建設,既增強了教師的工程實踐鍛煉,也避免了學生在企業實習走馬觀花的現象,使學生有更多的實踐機會和時間。
(4)通過項目開發與研究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踐項目,讓學生盡可能真正作為主體參與實踐活動的各個環節,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得到訓練。通過參加教師或合作單位技術項目開發,讓學生進入真實的技術開發環境,培養與訓練學生技術開發能力。
2.4多渠道培養工程型教師
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教師是關鍵。由于多數青年教師沒有企業工作經歷,缺乏工程實踐經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難以自覺、有效地引入工程思想、原理和方法體系,難以對學生進行嚴格、有效、切實可行的工程訓練,造成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達不到社會與企業對用人的要求。學??沙雠_政策鼓勵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聘請企業兼職教師做導師,并安排他們為企業兼職教師助課,從中學習先進技術、企業文化、最新標準和多年的技術工作體會;聘請企業兼職教師來校授課;對青年教師進行職業知識與技能培訓;改革薪酬計算辦法,吸引教師參與指導實踐教學,參與實訓基地建設;聘請知名高校實踐能力強、理論水平高的教授定期為教師開設講座,提高年輕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和理論水平。安排青年教師參加各級教師工程能力提升培訓班。
2.5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
要具備現代工程能力,就要強化學生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應鼓勵學生進行主動學習和綜合學習,開展學術研討活動,通過基于項目的學習、模擬和案例研究等推動學生學習產品、生產流程和系統構建技能,學習與人交流合作技巧,在工程實踐的氛圍中培養學生系統思考問題的方法。要增強課外實踐活動效能,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例如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教育部組織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挑戰杯”、“電子設計大賽”、“機械設計大賽”等活動,開闊視野,為社會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
三、結語
目前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管理者,普遍將校園文化活動僅僅看作是學生的課外文化活動,目標不明確且缺乏引導,缺乏指導;教師在校園活動中也只是個旁觀者。這樣,勢必給校園文化建設帶來諸多方面的不足。
1.1校園文化內容單調,質量、層次較低。許多高等學校校園文化的管理者對校園文化的組織理念仍停留在校園活動,就是讓學生在空閑時間有事做,不要游手好閑,悠悠蕩蕩,因此校園活動的內容多為體育、文化娛樂活動,內容單調,層次也低。許多校園文化活動正面臨著生存的挑戰,質量得不到保障。
1.2思想政治工作與德育教育工作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逐漸淡化。隨著社會價值的多元化,校園文化受到了流行文化、網絡文化、商業文化的沖擊,也呈現出多元的態勢,主流文化受到沖擊。而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作為管理者只是強調學生的參與,對如何把握校園文化的正確內涵和前進方向,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和專業教育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以增強師德教育、教師素質教育以及學生專業業務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輻射力、感染力等思考得較少。
1.3校園文化建設未能定好位,難以發揮自身的強大動力,以推動學校的整體發展。校園文化的主要任務是塑造人,培養人,它關系到高等學校辦學的性質和質量。雖然目前高等學校的校園文化活動比較繁榮,但是它沒能和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緊密結合起來,沒能和教學、科研、管理緊密結合起來。因此無法成為學校整體發展的內驅力。
2對構建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體系的思考要讓校園文化煥發其生命力,讓其精神實質得以傳承,煥發其永恒的魅力,以成為高等學校整體發展的內驅力,就必須與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生活等各個領域結合起來并滲透到各個環節之中。校園文化建設不僅僅是學生工作部門、團委某個單位的事情,它關系到人才培養的系統工程,是一個全員參與的過程,涉及到每位教師,每位學生,涉及到教學、科研、學生工作、黨團工作,更涉及到教學工作與學生工作的相互配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機聯系,教師與學生的相互促進等,只有全方位的相互融合,才能發揮校園文化的內驅力,才能最終實現塑造人、培養人的任務。
2.1提高認識,形成合力,是提高校園文化內驅力的有力保障。要提高校園文化的內驅力,提高校園活動的影響力,作為組織部門、全體教職員工和學生必須達成一致,明確目標,形成合力。
2.1.1明確學校精神文化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生命發展的深厚土壤,重視精神文化的培育,是提升校園文化內驅力的基礎。作為教師,它承擔的是教書育人的工作,不但要授業解惑,還必須用自身的學問、修養、品行去感染學生,去影響學生。這就要求,必須從全體教職員工開始,領會、學習和加強自身的德學修養,做學生的楷模。以師德建設為切入口,注重精神導航,利用政治學習等機會,組織教師認真學習有關師德方面的文章、案例,組織教師觀看優秀教師師德報告會;組織教師定期舉行教學、科研的研討會;組織黨員進行先進性教育活動,充分發揚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組織團員青年教師開展甘于吃苦、敢于創新、為學院、學校爭光活動;開展師德標兵評比活動、年度評先活動等,以樹立典型,營造氛圍與環境,讓廣大教職員工將德學的精神內化為自己的內在修養,貫徹于教學、教育的全過程。
2.1.2明確校園文化建設不單是學生工作的事情,是在學校發展過程中由全體師生共同創造的所有精神財富的總和。每位教師在構建和諧的校園環境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許多的校園文化活動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支持和參與。只有全員動員、全員參與,校園文化活動才能搞得有聲有色,才能得以貫徹落實,取得成效。
2.1.3明確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始終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學生作為被教育者、被培養者、被塑造者,并不能完全處于被動狀態,因為要達到教育、培養、塑造的目的,一定要讓學生投入其中,以主人翁的姿態自覺地行動起來,開展各種有益身心健康,有助思想、專業水平的提升,有助精神、文化素質的提高等等方面的活動,全面落實學校的教育理念。
2.2結合專業,融入德育內涵,打造校園文化建設的新模式校園文化要具有生命力,要成為高等學校整體發展的內驅力,就必須與學校的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結合起來,挖掘內涵,打造新模式。
2.2.1緊密結合專業,教學為中心,為教學服務,根據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專業特點設計、開展相關的活動。也就是實現一切學生活動圍繞著教學中心開展并努力成為教學第二陣地,充分調動專任教師作為活動的策劃者、指導者,與學生共同參與。在校園文化活動中教師是活動的指導者,并在活動中與學生面對面地對學科知識進行探討、交流,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深化對專業知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