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3 21:01:01
序論:在您撰寫高中一地理知識點總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第一節 地球的宇宙環境
1.宇宙: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體,是運動、發展和變化著的
物質
世界。
2.天體
(1)概念: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最基本的天體是
恒星
和
星云。
宇宙物質
組成(舉例)
特點
恒星
熾熱氣體
質量
龐大,自身能發出光和熱
星云
氣體和塵埃
云霧狀,密度小,體積和質量都很大
行星
金星、地球等
繞恒星公轉,質量小,不發光
衛星
月球
繞行星公轉,本身不發光
流星體
塵粒、固體塊
與大氣摩擦生熱而燃燒發光,形成流星現象
彗星
冰物質
繞太陽呈周期性運行,體積大,密度很小,具有
云霧
狀的外表;背向太陽的一面有一條掃帚狀的彗尾
(2)常見的天體及其特征
特別提醒:天體可分為自然天體(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體(如在太空中運行的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等)。
3.天體系統
(1)概念:天體之間相互
吸引
、相互
繞轉
,構成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
(3)天體系統及層次結構
天體系統
組成
特別說明
地月系
地球和月球
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體,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
太陽系
太陽、地球及其他圍繞太陽公轉的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和行星際物質
地球是距離太陽較近的一顆行星,日地平均距離約為1.5億千米
銀河系
太陽和其他恒星以及各種各樣的天體
太陽系與銀河系中心的距離大約為3萬光年
河外星系
銀河系之外與銀河系相類似的天體系統
數以億計
總星系
銀河系與河外星系
目前所認識的最高級別的天體系統
(4)層次結構示意圖
4.
行星(地球的普通性)
行星離太陽由近及遠排列: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類地行星
巨行星
遠日行星
(1)
結構特征:與太陽系其它行星有許多相似之處(體積、質量、密度、組成物質等都不特別)
(2)
運動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5.
地球的特殊性
(1)地球是目前能探測到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天體
(2)存在生命的條件:
條件
原因
影響
外部條件
安全的
宇宙環境
太陽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
太陽系中行星都可能存在生命
穩定的
太陽光照
自生命誕生以來,太陽光照條件沒有明顯的變化
自身條件
適宜的
溫度
日地距離適中,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周期適當
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
適合生物
呼吸的
大氣
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地球原始大氣的演化
有液態
的水
內部溫度升高產生水汽形成海洋
6.
月相
口訣:上上上西西
下下下東東
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輻射(太陽源源不斷的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能量)對地球的影響
(1)能量來源:太陽內部的
核聚變
反應。
(2)對地球影響:a
.直接為地表提供光和熱資源
b.維持地表溫度,是地球上水、大氣運動和生命活動的主要動力
c.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能量(太陽能的利用、煤和石油資源)
2.
太陽活動
太陽大氣層(從里到外)
厚度增大,亮度減小
溫度增大,密度減小
大氣層
日冕
光球
(1)概念:太陽_________時常發生變化,有時較為劇烈,這些變化統稱為太陽活動。
耀斑
11
(2)太陽大氣層的結構:A_______層、B色球層和C_______層。
(3)太陽活動的重要標志:C層上為太陽黑子、B層上為_____,其周期平均約為_____年。
(4)太陽活動現象:光球層(黑子)、色球層(耀斑、日珥)、日冕層(太陽風、日冕物質拋射)
(5)規模最大、程度最劇烈的太陽活動現象
日冕物質拋射
;
(6)影響:a.導致電離層的擾動,影響無線電短波通信
b.產生“磁暴”現象,導致磁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甚至使信鴿迷路
c.兩極地區產生“極光”現象
d.對天氣、氣候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可能誘發地震、水旱災害)
(7)影響太陽輻射分布因素:緯度(從低緯向高緯逐漸遞減);地形(由高海拔向低海拔遞減);天氣
第三節 地球的歷史
1.地球的歷史:約有
46億
年。
2.認識途徑:研究
地層
是最主要途徑。
3.地層(1)含義:具有
時間順序
的層狀巖石。
(2)沉積地層特點:a.具有層理構造:一般先沉積的層在下后沉積的層在上。
b.常含有化石:沉積物中含有生物遺體或遺跡。
(3)分布規律:分布規律:①同一時代的地層往往含有
相同
或者
相似
的化石;
②越古老的地層含有越
低級
、越
簡單
生物的化石。
(4)研究意義:通過研究地層和它們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歷史和古地理環境。
4.地質年代表
(1)含義:根據地層順序、生物演化階段、巖石年齡等,把漫長的地球歷史按照
宙、代、紀
等時間單位,進行系統性地編年,這就是地質年代表。
(2)地質年代表
地球的演化歷程
1.前寒武紀
(1)時間:自地球誕生到距今
5.41
億年,包含
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約占地球歷史的90%。
(2)演化特點
①大氣演化:由原始大氣的無氧環境演變為
有氧環境。
②生物演化:冥古宙(只有有機質,無生命);太古宙(出現藍細菌等原核生物);元古宙(藍細菌大爆發,出現真核生物和多細胞生物)
③地質礦產:重要的金屬礦產
成礦
時期。
2.古生代
(1)時間:距今
5.41
億年—
2.52
億年,可分為早古生代(包括
寒武紀
、
奧陶紀
、
志留紀
)和晚古生代(包括
泥盆紀
、
石炭紀
、
二疊紀
)。
(2)演化特點
①海陸演化:地殼
運動劇烈
,形成
聯合古陸。
②生物演化:
生物
早古生代
晚古生代
動物
海洋無脊椎動物
脊椎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
植物
陸上低等植物
裸子植物出現、蕨類植物繁盛
③地質礦產:晚古生代是重要的
成煤
期。
3.中生代(爬行動物時代)
(1)時間:距今2.52億年—6
600萬年,分為
三疊紀
、
侏羅紀
和
白堊紀。
(2)演化特點
①海陸演化:
板塊
運動劇烈、聯合古陸解體、各大陸漂移。
第四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
1.地震波
(1)含義:地震的能量以
波動
的方式向外傳播,形成地震波。
(2)類型和特點:
類型
傳播速度
傳播介質
共同特點
縱波(P波)
較
快
在
固
體、液體和
氣
體中均能傳播
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
不同;
橫波(S波)
較
慢
只能在
固
體中傳播
(3)應用:獲得地球內部
物質
和
結構狀況
的主要依據。
2.地球的內部圈層
(1)一個依據:地震波傳播速度。
(2)兩個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三個主要圈層:
地殼
、地幔和
地核。
位置范圍
地震波傳播特點
特點
地殼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
固
體外殼
在地殼中的傳播速度比較
穩定
;到了莫霍面,傳播速度突然
增加
地殼厚度變化規律:地球大范圍固體表面的海拔越高,地殼越
厚
;海拔越低,地殼越
薄。
地幔
地球內部介于
地殼
和
地核
之間的圈層,在
莫霍界面
以下到
古登堡界面
以上
能傳播
橫波
①具有固態特征,主要由含
鐵
、
鎂
的硅酸鹽類礦物組成,由上而下,鐵、鎂含量逐漸
增加
;②分為上地幔和
下地幔,上地幔上部的
軟流
層,是
巖漿
主要發源地
地核
地球的
核心
部分,即
古登堡界面所包圍的球體
橫波不能在外核中傳波
①組成物質可能是極高溫度和高壓狀態下的
鐵
和
鎳。
②分為內核和外核,外核的物質在高壓和高溫下呈
液態
或
熔融
狀態
3.
巖石圈:
地殼
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都由
巖石
組成,合稱巖石圈。
地球的外部圈層組成:大氣圈、
水
圈和生物圈,對應要素是大氣、
水體
和
生物。
4.
大氣圈
(1)組成:包裹地球的
氣體
層,由氣體和懸浮物質組成,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
(2)密度變化特點:
①近地面的大氣密度
大。
②隨著高度的增加,大氣密度迅速
減少
。
③在2000—3000千米高空,與
星際
空間情況很接近,視為大氣圈的
上界。
(3)出現各種天氣現象(風、云、雨、雪等)
5.
水圈(地表和近地表各種形態水體的總稱,是一個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
(1)組成:由液態水、固態水和氣態水組成。
(2)按照存在位置和狀態,分為海洋水(主體)、
陸地
水、大氣水和
生物
水。
(3)陸地水:①陸地水與人類社會關系最為密切;②分為
地表
水和地下水。
6.
生物圈(最活躍的圈層)
(1)
含義: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
生存環境
的總稱。
(2)特點:不單獨占有任何空間,分別滲透于大氣圈的底部、
知教師在地理教學中,適時、適當地設計些適應性練習,讓學生在地理練習中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強化記憶,不斷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能力。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如何培養高一地理學習中記憶能力,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如何培養高一地理學習中記憶能力一、記憶在高中地理學習中的重要性
地理學科是在大量的地理事實和地理現象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門學科。在區域地理的學習中,要記憶大量的地理事實,諸如地理事物的名稱、物產等等,成為區域地理主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形成地理思維能力的關鍵。在系統地理的學習中,也仍然免不了對具體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記憶,因為它們是理論的實證部分。因此面對大量的地理事物和現象,必不可少地要加強訓練學生的地理記憶能力。
二、記憶高中地理的一般過程
根據Melton的研究顯示,記憶有三個基本環節:編碼—貯存—提取。記憶實際上是由“記”和“憶”兩個不同的部分組成,前者是知識的編碼和貯存過程,后者是知識的提取過程,它們的綜合含義是知識在大腦中的保持程度。“遺忘”則是記憶的反義詞。人的記憶有兩個層次,一是對基礎知識的記憶,二是對思維過程的記憶,后者等同于學生對知識的分析、運用過程。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按照《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對地理知識要求的不同層次,從“了解、說明、分析和運用”四個層次考慮對地理基礎知識的處理。尤其對要求“分析和運用”的知識點,則必須采取一些科學的方法,力求讓學生切實掌握。
三、對學生記憶高中地理能力訓練的主要途徑
1.形成地理知識結構
不同層次的結構組成了地理學科的整體。美國著名教育家布盧姆認為:(1)如果懂得了基本結構中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其它類似的事物;(2)把一件事物放進構造好的模式里,就不易忘記。地理科學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而“結構”則是系統的基本特征。從某種角度看,學生的學習實際上主要是對地理知識結構的理解和掌握。教師應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獲得一定的地理知識結構,促進地理知識的系統化,以達到最終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的目的。
2.重視地理圖像
圖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載體,也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工具。教師應充分應用地理圖像,努力在學生大腦中建立一定的地理知識表象,以加強學生的記憶效果。
3.利用地理技巧
大量的研究實踐證明,按照生理學和心理學的規律歸納總結出來的科學記憶方法在地理學習中會產生巨大的作用。就像訓練其它技能一樣,記憶能力也可以經過訓練而達到快速、準確、持久的目的。在地理教學中,許多教師也先后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了許多可貴的記憶方法,例如口訣、歌謠、諧音等記憶法,都是些很成功的記憶方法。在地理教學實踐中,教師可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訓練,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果。
4.重視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自信心、愿望和興趣等。對于生理健康的人,都有記憶能力,而且潛力巨大,但善于利用它的人很少。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利用不同的地理教學手段,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以提高地理課堂教學質量。只要學生愿意學,主動去學,那么記憶地理知識的潛能就能夠得到充分挖掘。
5.及時復習和練習
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遺忘總是先快后慢。這就要求教師及時組織復習,利用課前提問、階段測驗等方式反復加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記憶。
知識只有在運用以后,才可能加深理解,而理解是記憶的前提。教師在地理教學中,適時、適當地設計些適應性練習,讓學生在地理練習中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強化記憶,不斷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能力。
高中地理高效的學習方法一、縱向聯系法
從知識的縱向聯系看,它是指沿一定思路使知識向縱向延伸發展,從而掌握部分知識的聯系。
按地理知識體系的先后順序來聯系。如地質作用——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作用。在許多局部知識范圍中,也有縱向思路的體現,如從上到下,從老到新的巖層變化等。
按時間發展演化有從舊到新或從古到今的知識聯系,如人口再生產的類型:原始型—傳統型—過渡型—現代型。
按地理事物發展演變的不同階段或層次有由淺入深或由初級到高級的聯系。如工業的發展,從手工業——以蒸汽機的發明為標志的第一次技術革命——以電氣化為標志的第二次技術革命——以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及其普遍應用為主要標志的第三次技術革命等,這些地理事物的演變、發展的縱向聯系中,在每一階段或層次上又存在著多向或橫向聯系。
按地理事物的運動變化過程逐步推進的前后聯系。如空氣水平運動產生的根源:太陽對各緯度加熱不均——引起近地面空氣或升或降的垂直運動——導致同一水平面空氣密度差異——同一水平面氣壓差異——水平氣壓梯度力——空氣水平運動。
按地理事物存在的點、線、面、體的空間分布反映了由近及遠、由始至終的縱向聯系,如學習工業分布中的工業基地、工業地帶,城市群等,容易混淆,可在圖中抓住幾個中心城市,沿鐵路、或河流、或海岸線都可作縱向聯系,使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沿一定思維線索發展,便于理解其空間分布與空間聯系,也加強了記憶。
二、橫向聯系法
從知識的橫向聯系看,是指地理知識間的對比、相關、影響、制約等關系,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廣延性。
地理事物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關系。如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就存在著這種橫向聯系,因為它們都是由日光、空氣、水、礦物、生物、土壤、巖石等自然要素組成的,一個要素的變化引起其他要素相應變化,從而使它們緊密聯系起來,成為自然環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組成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在人文地理知識中,類似的影響與制約的內容也很多,而以人類活動與氣候的關系最為典型,氣候影響人類活動,使農業、工業、城市規劃、交通運輸、水利建設等受制于氣候;人類活動則通過改變局部地區的地面狀況,來影響或改變局部地區的氣候,象植樹造林、修水庫等就是通過人類活動來改善氣候的重要途徑;相反,毀林開荒、亂砍濫伐則會使氣候惡化,進而影響環境,使人類越來越難以在環境中生存下去,更談不上可持續發展了。所以,人類活動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從而造就更有利于人類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環境。
地理事物在空間分布上的相互關系,可從多方面橫向聯系。如水能的豐歉程度是由落差和水量共同決定的,我國水能資源儲量居世界首位,與我國地勢、降水特點緊密相關,我國地勢西高東低,降水南多北少、東多西少,導致水能在空間分布上西南最多,華北最少。通過空間分布上的橫向聯系,可幫助我們全面思考問題,廣泛地聯系各項地理事物,并按一定思維線索使知識形成網絡。
各地理事物間的對比,無論相同、相似、相反、相異,都屬橫向聯系。區域差異可以對比,地理要素間也可進行對比,運用比較法是學好地理的一項重要方法。如冷鋒和暖鋒的比較,氣旋與反氣旋的比較,太陽日與恒星日的對比,地球公轉與自轉的對比,天氣與氣候的對比,內、外力作用的對比,不同地域類型的農業生產特點、措施的對比,三次技術革命對工業生產影響的對比,良性循環與惡性循環的對比等等,高中地理的每一章節都蘊含著許多這樣的橫向聯系。橫向聯系的對比一般要列表說明要點、概括特征、總結規律,并指出被比較事物的聯系。
同一時間出現的不同自然現象或生產活動,在這些現象或活動之間,反映了同一時間地理事物的橫向聯系。這種聯系可解決一些覆蓋面廣、知識空間、時間跨度較大的問題。如地球在公轉時位置、太陽直射點位置、南北半球晝夜長短及季節狀況、氣團及氣壓帶、風帶勢力的強弱、氣候的變化等,可結合起來考慮,掌握地球運動的規律與氣候形成變化的原因??傊?,要廣泛考慮在固定時間內的地理現象,才能適應這種橫向聯系的有關問題。
從知識的多向聯系看,這里既包括地理知識與學科內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也包括與學科外各方面的聯系,前者稱內部聯系,如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土壤、資源、能源、農業、工業、城市、人口、環境等,都存在可以聯系的線索;后者稱外部聯系,如地理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的聯系,特別是與政治、歷史、生活實際、生產實際的聯系,與社會熱點等問題聯系,有助于知識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在高考文綜試卷中取得較好的成績。
三、多向聯系法
同一地理事物從多角度進行解釋,是運用發散思維進行知識的多向聯系的方式之一。如太陽直射23°26′N,可以從下面幾點取得聯系:(1)地球表面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2)北半球夏至日;(3)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4)地球公轉速度慢;(5)亞歐大陸受低氣壓控制,北太平洋受高氣壓控制等。(6)氣壓帶移動與北半球氣候變化等。
地理事物中一因多果的推導,是進行多向聯系的又一種方式。如因地理自轉產生地方時的變化、晝夜更替等。在高中地理中一因多果的例子很多,經常主動思考有關問題,有助于使知識的多向聯系更為廣泛。
地理事物中多因一果的分析,也是進行多向聯系的一種方式,它能幫助我們全面細微地考慮問題,加強對知識內在聯系的理解。如降水的成因有:(1)暖濕氣流前進時受地形阻擋上升冷凝而成地形雨(2)濕熱氣流強烈受熱上升冷凝而成對流雨(3)冷暖氣流相遇,暖空氣沿鋒面爬升冷凝而成鋒面雨(4)暖濕空氣沿臺風中心旋轉上升冷凝而成臺風雨。
四、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即打破習慣定勢,不按常規從正面去思考,而從反面來思考,這樣既可加深對地理事物的理解,又可培養多向思維能力。如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有生命的天體的條件,課本講了兩點:(1)有介乎0——100℃的溫度,這是液態水存在的溫度條件;(2)有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為什么會有水、大氣呢?我們可逆向分析如下:
地球適當的體積、質量——吸住大氣生命物質存在條件
日地距離適中——溫度適宜——水
打破習慣定勢思考問題的方法,有時也如數學上定理與逆定理,定理成立,逆定理不一定成立。如含化石的巖石一定是沉積巖,但沉積巖并不一定有化石。
假想性推測是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有效方法。如黃赤交角擴大或縮小引起的變化——陽光直射范圍、極晝、極夜范圍、五帶的劃分范圍亦隨之變化等。
第一點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俄羅斯教育家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蔽覈糯鷤ゴ蟮慕逃铱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泵兰A人物理學家楊振寧說:“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 這就是說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無不重視興趣在智力開發中的作用。隨著學生知識、經驗、技能的不斷豐富,他們已不同程度地產生了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感的要求,這正是對學生進行地理教育,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促進他們身心發展的良好時機。地理知識和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更多的讓地理問題走進學生的生活,要聯系鄉土實際,聯系生產、生活實際,聯系國內外時事、學科間聯系等等,激發學習興趣,讓課堂自覺的延伸到課外去。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才能更好提高課堂效率
第二點、要培養學生經常運用地圖的好習慣。地圖是地理事物和現象空間分布的信息載體,是學生獲取地理知識的信息源泉,是表達地理思想的重要手段,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地圖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對于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記憶能力都有重要作用。讓他們通過讀圖與分析,自然地總結出規律。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的習慣,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也可以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運用地圖,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第三點、教學中盡量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必修一中很多知識點單憑想象不好理解,運用多媒體以動態展示,效果更佳。例如地球的運動,動畫展示地球的公轉和自轉,天氣系統中冷鋒暖鋒,水循環,褶皺向背斜的形成等等,這些知識點動畫展示,能很好提高課堂效率,學生也更易理解,接受。在教學中把幻燈、投影、電影、錄相、計算機等現代化視聽工具應用于教學,是當代教學手段的重大變改,是教學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它對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起著重要作用。
第四點,培養學生在學習地理中,不斷總結規律,簡化記憶。如必修一的難點之一地球上的氣壓帶風帶的記憶方法,氣壓帶是高低壓相間分布,赤道是低壓,風帶是高壓指向低壓,呈一個大大的小于號。再例如經常遇到的三維坐標圖的讀法,四步走一找x軸,二找原點,三找y軸,四平行y軸交x軸。 掌握這四步,任何這種三維圖都會迎刃而解 。
陸地海洋等溫線分布規律,簡化為點南陸南點北陸北,即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全球的陸地向南凸,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全球的陸地向南凸。
關鍵詞 多媒體;信息技術;高中地理;教學策略;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16-0137-02
隨著教學模式的不斷創新,各個學校在教學質量上不斷提高。高中地理屬于文科知識,在分科之前,很多學生對地理知識很茫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提高教學質量,讓高中地理具有一定的樂趣。現在,高中學生學習非常緊張,加上地理知識非常廣泛,很多知識都具有很強的復雜性,所以學生在很多方面都不能更好地掌握。為了讓學生對地理知識更加感興趣,也為了讓高中地理知識更加明了化,教師集思廣益,不斷地創新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巧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將高中地理知識進行全面的詮釋。在高中地理課程中,教師是怎樣在多媒體輔助下提高教學質量的呢?
1 巧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加大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認識
很多地理知識需要學生通過直觀的圖示進行全面的認識。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單一地進行講解,讓學生單靠語言去了解,這樣很難讓學生去明了地理知識。對于剛步入高中的學生來講,高中地理知識會給學生一種很深奧的感覺。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去了解高中地理知識,教師可以在教學的時候結合多媒體信息技術,用多媒體來展示一些地理知識,包括圖片、風土人情等,這些知識用圖片展示勝過于教師的千言萬語,即便是教師什么也不說,學生一看到多媒體的展示也會很明白教師所要講解的知識??梢姸嗝襟w信息技術的魅力所在。
2 結合多媒體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自然就會更加喜愛知識。高中地理教師運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和了解地理知識。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一些地理知識,會使學生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例如,“宇宙中的地球”一課涉及許多天文現象和天文知識,談“天”是為了說“地”,講述天體是說它們組成了地球的宇宙環境,強調宇宙的物質性;講天體系統是為了說明宇宙有序、有層次,也是有結構的物質世界,要從天體層次中找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講太陽系的組成和8顆行星的運動特征和結構特征,是為了證明地球只不過是宇宙中一顆普通的行星。這些都是圍繞“地”來展開的。教學中要圍繞地球這一主體,通過錄像的放映和圖片的展示吸引學生的眼球,把學生帶往神秘的宇宙,站在宇宙的某一個角度來審視地球,先由近及遠再由遠及近,鏡頭一拉一伸,既可透徹解剖知識體系,又可創造神秘而激動人心的氛圍,為后續的教學作好鋪墊。教學中要用比較分析的方法,使學生對日地距離和地球本身的體積、質量適中有準確的認識,理解地球上為什么有生命存在,并由此知道地球的特殊性。教師只有采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探索宇宙的奧秘,同時教師為了揭示神秘感,為學生展示天體的照片。
3 多媒體信息技術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
高中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熱情,也就有了主動的探索欲望,加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巧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這讓學生在理解知識上更加透徹。在高中很多知識是比較抽象的,也有很多知識是身邊接觸不到的。教師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更好地明白知識,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進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對知識徹底地了解。例如,在教學氣象的時候,教師可以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來展示給學生一些氣象的符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明白符號的用意。多媒體信息技術是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完美的工具。
4 多媒體信息技術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高中學習時間非常緊張,學生在這樣緊張的狀態下很難獲悉更多的知識,尤其是身邊不常接觸到的知識。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展示更多的知識。地理知識覆蓋面非常的廣,所以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知識一直是教師的心愿。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幫助教師完成這一心愿,它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如教師在講解大洋洲的時候,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此基礎上還能幫助學生了解其他大洲以及大洋的相關內容,幫助學生找到更多的信息,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了解。
多媒體信息技術還能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找到所需要的地理資料以及其他相關的數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布置作業,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程度上網進行查找。這樣,學生不但學會了知識,還能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由此可見,多媒體信息技術是促進學生拓展知識面的主要工具。
5 多媒體信息技術加大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
在教學過程中,多媒體信息技術是學生掌握地理知識的一項重要的輔助工具。教師在講解地理知識尤其是與學生共同學習的過程中,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教師將一些地理知識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進行全面的展示,與學生共同討論,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最重要的就是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加大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
教師在教學地理知識時,將地理知識的相關題型展示出來,讓學生發揮自己的獨立思維進行回答,在回答中掌握知識點并對其進行鞏固。例如,圖1為“三大巖石轉化示意圖”,完成下列要求:
1)寫出圖中字母A、B、C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
2)寫出圖中數碼①②③④代表的地質作用名稱。
6 多媒體信息技術促進學生的復習與整理
在教學過程中,有了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幫助教師在最短的時間內提高教學質量。多媒體信息技術還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復習與整理。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只是單一地講述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并且將知識點給學生歸納或者劃線,需要記憶的部分要進行記憶,學生的學習熱情不是很好。多媒體輔助教學會打破這種局面,將學生的復習內容以及復習范圍展示給學生。有的教師還將需要強化的部分進行全面的展示,這樣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同時,教師還會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對地理知識進行整理,并且將整理出來的內容生動地給學生講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明白地理知識的重點部分??傊?,多媒體信息技術是促進學生理解與復習的重要工具。
7 總結
綜上所述,在多元化的視角下來詮釋高中地理知識,可以看到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很難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多媒體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可以很好地促進教師對知識的講解,同時也能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知識,是提高教學質量的良好的工具,也是學生值得欣賞和喜愛的輔助學習工具。
參考文獻
[1]李洪龍.新課改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學的探索[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9(4):111-113.
【關鍵詞】高中地理案例教學教學效果
引言
案例教學法,就是對一個具體對象在實踐過程中的情境細致描述,促使學生在情境中理解、思考。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通過案例對象和描述方法的傳達,給學生知識的同時,也傳授著學習知識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實踐能力。至于案例的選取就較為自由,但一定要圍繞教學目標來安排。教學案例只是作為教學線索,教育本身主要還是靠教師主動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鍛煉學生地理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
一. 案例教學的意義
1.1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舊版的教材中,往往對某一理論知識進行解釋時,通常是先知識點后分析說明,不像新課程教材中,知識點在羅列后都會有一個個的案例來引導學生分析、概況、總結。這樣學生就不會有被動學習的情緒,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通過一個個鮮明的案例,被動變主動,很容易使自己成為知識探索的主體,大大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地球公轉自轉一節中,舊教材就只是簡單列出了太陽日、恒星日的具體時間,并沒有作差別的描述,學生至此定然會困惑;在新教材中卻有以活動案例的形式開展課堂討論,讓學生自己得出區別,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1.2有利于增強教材的可讀性
教師根據新教材編寫的案例,不僅使每個課時的內容充實鮮活,避免了教條空泛,也使閱讀教材成為了一件賞心悅目的事。有了案例引入課堂,課堂不再只是為了簡單地說教,而是通過教材中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來說明定義、原理和方法。這樣不僅極大地增加了教材對學生的吸引力和可讀性,也為教學工作減輕不少的壓力。例如在傳統工業區一節中,課本以德國魯爾工業區來編排,在案例中圖文并茂,詳實細致,全面具體,又如為說明宇宙環境 對地球的影響時,選擇太陽對地球是影響為典型案例等等。這樣的教材自然很有趣味性、可讀性,容易提高學生學習興趣[1]。
1.3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教會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新課程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很好的體現這種教育目標和方法。例如,在工業區位選擇一節中,教材給出了鞍鋼和寶鋼的區位選擇案例,通過詳盡的相關信息,可以要求學生歸納各自的特點,然后讓學生分別討論選擇的原因。這樣通過鞍鋼和寶鋼的案例分析和討論??梢允箤W生對工業區位選擇的要點有了基本了解,重要的是討論過程中加強了學生分析、歸納、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這樣自然要比直接講授工業區位選擇更有效果,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
二. 案例教學實施過程
2.1地理案例的準備
案例教學對課堂教學重要自然不言而喻,要保證案例的時效性,教師必須要深入生活,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知識,為高中地理案例教學的順利開展提供素材儲備。在案例教學當中要注重教學方法,可以采用講述法、趣味引導法等加強講課效果。講述法,就是針對高中地理教材中一些理論性很強,內容抽象的定義性知識點時,教師應該用精煉簡潔到位的語言要講述,案例要精心選擇。例如,在講到水資源合理利用一節時,教師可以舉例有一富人很愛洗澡,但每次洗澡都要用50桶純凈水,這樣好嗎?愛洗澡講衛生是好習慣,但用這么多的純凈水就很是浪費了,這樣自然就引到了節約用水的教學當中來了;趣味引導法,就是用機智幽默的講述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講解常見天氣系統中的氣旋和反氣旋時,就可以講解三國歷史中著名的火燒葫蘆峪典故,在講到洋流時,也可以馬上引入新航路開辟的先驅們等等。
2.2地理典型案例討論
開展地理典型案例的討論,是地理課堂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在傳統的課堂教學里,教師永遠是主體,學生只是被動教育,教學效果很難保證。但在地理案例教學中往往需要學生的更多參與,許多學生在上課時可能少有興致,可一旦到了案例分析或案例討論時熱情高漲滿滿。所以在案例分析或討論中,教師應該明確自己的定位,只作一個引導者,主體是學生[2]。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引導者的角色,全力掌控案例討論的進程和方向,在案例討論結束后要及時總結和點評。例如,在對某一地地形地貌的討論活動時,充分發揮學生的地理知識,大膽發言討論,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升邏輯思維。
結語
總之,在高中地理的實際教學當中應該積極引入案例教學方法,廣大的地理教育工作者要精心選取合適的典型案例,并多組織一些有實際教育意義的案例分析討論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一地理 課前預習 有效性 地理教學
堅持正課前的預習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的一個良好方式,也是新課程倡導和鼓勵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地理是自然與人文科學的綜合體,既包含有理科知識特點,又設計文科所學知識。也因此,對高一新生來說,學習起來具有一/打下夯實的基礎,有必要對高一地理課前預習的有效性進行研究。
為了全面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的精神,順應新時期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修訂后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對高一地理課前預習在教學中的有效性進行了研究??傮w來說,課前預習體現在學生每一門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地理課程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具體說來,有效性主要是相對于預習的投入而言,是指預習的質量達到了一定的預期目標,符合老師和學生對積極進步的需求。對高一地理課前預習的有效性研究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進行改善:
一、教師要充分重視“觀察法”在教學中的運用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高中地理老師可通過培養學生自主觀察的方式來提高學生課前預習的有效性。例如,在學習天體系統時,由于該課程的空間跨度大,涉及的學科多,因此難度較大。為了讓學生了解“地球在太陽系中是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可通過動畫的方式幫助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在系統學習課程之前,給學生演示太陽系的行星以及其排列順序,讓學生自主觀察、思考、總結,進而再學習地球的普通性在于其只是太陽系眾多行星中的其中一顆,而其特殊性又在于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存在的行星。要注意空間概念的建立,深刻領會相關的原理和規律,從多角度層次思考問題。
又如,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一直是高一地理學習的難點和重點,但是由于其過于抽象而導致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吃力,對知識點的掌握往往不夠扎實。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通過提前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引導學生對其分布、移動規律進行觀察,先對這一知識點有一個大概的認識,了解全球共有7個氣壓帶,6個風帶,其中還有3個低氣壓帶。并且由于太陽直射點的季節移動,氣壓帶和風帶在一年內也周期性季節移動。這樣,等老師在課堂上正式講授的時候,學生由于已對這一難點知識有了初步了解,理解起來就相對簡單了許多。
二、充分培養學生學習高一地理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 很多學生在剛剛接觸高一地理課程的時候,由于其大多數的內容往往比較抽象,并且兼有文理特點,因此往往會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表現出畏難情緒。針對這一問題,在高一地理的課前預習過程中,老師可以在不影響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前提下,通過讓學生自主制作一些簡易地理模型,或者進行小組討論,來提高學生對高一地理的興趣,讓他們喜歡地理,熱愛對高一地理的學習,進而增強課前預習的效果,提高成績。例如,在學習“水循環”這一知識點之前,老師可以讓學生準備一些沙土、石子等,在上課之前自主模擬水在地表和地下的滲透循環過程,從而引申出水在海陸間循環的各環節蒸發、凝結、水汽輸送、將水、下滲和徑流過程。通過聯系各圈層,進行水分聯系,同時結合進行物質遷徙和能量的交換,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即:使自然的地理過程得以延續,使人類賴以生存的淡水資源不斷得以更新,并且持續利用。這些活動在讓學生熱情參與其中之時,還會讓學生感到驚奇、意外,從而產生進行探索的欲望。既學習到了該有的知識點,還對學習過程進行了簡化,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地理老師還可以通過課前討論的方式來強化課前預習的效果。例如,在學習“寒潮”這節課時,可以某種自然災害為例,如“512地震”,讓學生們在課前自由討論地震發生的主要原因,并結合自身的體會及現有的知識分析其危害以及相關的防治措施。學生在討論結束之后再開始系統學習地理教材中寒潮的知識點,必然會對其充滿了好奇與探知欲,課堂效果也必定事半功倍。
三、注重學案的編寫,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高一學生在進行地理課前預習的時候,經常會通篇全看,很少能夠準確把握重點。因此,地理老師可以在一堂課結束后,對下一節課所涉及的內容預先進行指導,預留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從而引導學生有側重點的進行預習。這樣學生在自主預習的時候,不僅會避免盲目預習,還能提高預習的效率。如學習“水循環”一課時,可以讓學生預習的時候思考“水圈的構成?”,“思考我們所在地河流的水源補給方式及注入海洋?”,“結合生活常識理解水循環的意義”等問題。
在高一地理的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努力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在個性化、多樣化和富有創造性的教學中學習進步。避免包辦和一味灌輸的教學模式,避免對學生過分強調成績和升學等問題。同時還應重視課前預習對課堂效果的影響,努力提高課前預習的有效性。高中地理老師通過對課前預習有效性的改進,增強學生學好高一地理的信心,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打下夯實的基礎,促進學生身心的良好發展。因此,對高一地理課前預習在教學中的有效性研究值得倡導!
【參考文獻】
[1] 王玉珍. 高中地理課前預習指導方法的研究[J]. 課程教育研究,2012,08
[2] 邵志豪. 高中地理課程中活動的設計與教學策略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實驗教科書為例[D]. 東北師范大學,2012,10
[3] 周舟. 高一學生學習地理困難研究――以廣州市廣雅中學為例[D]. 廣州大學,2011,05
關鍵詞:學習觀念;地理課堂;課堂有效教學
進入高中階段,學生學習科目的數量(增至9門課)、容量增加了,在高考面前負擔也加重了。如何使學生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地理教師應該經常思考的問題。下面就此談一些個人見解。
一、教師引導學生從初中形態向高中形態轉變
初中階段地理課是否正常直接影響學生高中階段的學習。初中地理已經納入中考范圍,這使得初中生的地理水平整體得到提高。然而,初中地理課仍然是不被老師、家長、學生重視的一門學科,存在教學過程的間斷性,應試突擊性的問題。這種觀念一直延續到高一初期,使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地理課的地位,不懂得如何去學習、運用地理知識,更不能實現育人陶冶情操的目的。自新課程改革以來,地理教材發生了一些變化。江西地理高考模塊分別是:必修部分的必修一(自然地理模塊)、必修二(人文地理模塊)、必修三(區域可持續發展模塊);選修部分的選修五(自然災害與防治)和選修六(環境保護)。必修一當中一些系統地理中非常重要的原理和規律一直貫穿在高中地理之中,是高中地理學習的重中之重。高一階段地理教材的知識是基礎,是重點,也是難點,又是必修學業水平測試和選修學業水平測試中占比重較大的部分。因此,教師引導學生從初中形態向高中形態轉變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可以提高高一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為今后兩學年的地理教學做準備。這種形態轉型包括學習觀念轉型、考試觀念轉型、學習習慣轉型、學習方法轉型等。
1.學習觀念轉型
教師在高一第一節地理課上就應該注重引導學生轉變學習觀念。把原先思維中基本概念,哪怕是一知半解的概念作為基礎,讓學生嘗試接受高中系統地理模式,使其逐漸適應高一地理學習。教師從總體上向學生介紹高中地理教材的構成特點,使學生明白自己將要學習、理解和運用什么,使學生對地理課重視起來。另外,詳細介紹新高考方案是有必要的。這樣可以使學生由原來地理是副科轉變為地理是高考科目,使其意識到高中階段地理課除去必要的基礎記憶之外,也重思考、重理解和重能力。
2.考試觀念轉變
考試觀念對現在學生和家長的影響很大,是否屬于必測、必考的科目直接關系到家長和學生的重視程度。要讓學生了解到高中地理學科考試在文科中是必選科目,考試成績能否達到B級以上直接影響其是否被本科學校錄取。即使是理科同學,也必須要參加每年舉行的學業水平測試,對于普通類考生,成績需要達到C級以上。初中生進入高一之后,對地理科目的考試觀念改變了,會促使其端正地理學習態度,加深對課程的認識。
3.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轉型
初中地理的教課形式和應試形式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甚至于造成部分學生輕視課堂學習,只是把它作為“學科調味品”。有的地理課堂甚至于被其他科目占據,老師、學生只是在考前突擊一下,因為在學生看來地理可以不看、不記、不理解,考試時在書本上找一找即可,使初中地理課出現間斷性、應試突擊性的現象。
高中地理課要求學生重視掌握基礎知識,更要求學生會思考、會探究。因此,良好的學習習慣很重要。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課前預習、課堂聽講和課后復習的習慣。學習中學生不能只簡單記憶知識點,問幾道“我不會做的題目”,應該注重培養“老師為什么是這樣呢?”“與我平時感覺怎么不同呢?”的思考方式。對于學習中“吃不飽”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拓展思維,課外“加餐”。
學習地理不能僅局限于教材,學生應該注重平時知識積累,如閱讀相關書籍,通過電視、廣播、報紙、互聯網等媒介獲取知識,拓展知識面。
二、教師應該怎樣提高課堂效率
高一地理課按照要求是每周2課時,這就要求地理教師能夠充分利用45分鐘,發揮個人才能,提高課堂效率??梢詮囊韵聨c著手:1.教師要增強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掌握創造性的教育教學方法和當前的考試要求。如:了解、理解《江西省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教學要求》《考試說明》,把握每一課的要旨,使教學具有明確的導向,重點、難點適宜。2.重視課堂,一堂課有好的導入,可以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思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上課一開始就以趣引入,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引入,教師要把課堂教學變成一種藝術表演,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的興趣勾起來。教師可以培養自己獨特的方式以吸引學生。如:幽默風趣的語言、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等?!昂玫拈_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重視開端時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可以做到事半功倍。3.適量的作業與測試。高一地理學科保證學生每天有15分鐘的課后作業。形式可以多樣化,包括書面作業、口頭作業;內容也可以豐富一些,如制作地理小報、自繪地理漫畫等。以達到鞏固知識,適應高考的目的。4.要堅持寫教學后記,自我反思,尋找自身的不足,提高教學能力,促進課堂教學的效益。教學后記可以讓自己不斷反思,總結,并不斷改進。5.充分發揮整體的作用,開展“教師合作”。“教師合作”有利于發揮教師整體功能,通過集體備課,協同施教,實施教學過程的通力合作,使教學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引導教師進行合作教學,使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識結構、認知風格的成員互相啟發、互相補充,實現思維智慧上的交流與碰撞,從而達到一種“默契”,形成巨大合力,最大程度地提高教育的整體功能。通過“資源共享”使全組地理教師不斷進步,共同提高,特別是促進了教學質量和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