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0 14:03:57
序論:在您撰寫正高職稱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高職土木工程專業的基礎課程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類屬于實作性比較強的基礎課,如制圖、建筑材料;另一類則屬于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如力學、結構設計原理等。理論課程與實踐類課程比較,有理論性強,公式理解和運用有一定難度,與實踐結合點少,結合難等特點。基于這些特點,在高職課程改革中,對專業理論課的改革則顯得力不從心,主要體現出以下幾個問題。
1.沿襲重理論輕技能的教學觀念
從傳統的教學觀念看,人才培養通常以夯實基礎、掌握專業技能為目標,這體現在某些高職人才培養方案中理論課時占總課時份額達到60%以上。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理論課程占去大部分時間,到了后期技能課程學習卻因為學時不夠,而掌握不足。如此一來,重理論輕技能的教學觀念下,學生頭腦中建構起來的學習目的是以理論學習為出發點,而不是以職業需要為出發點。
2.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效果欠佳
目前從基礎課程實施看,絕大部分課程仍然以講授法、練習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為主。這些教學方法存在明顯的缺點:之于教師,學時安排過長、教學內容繁冗;之于學生,內容難于理解、學習興趣低。缺乏興趣培養和脫離實踐的教學,既不能為后續專業課程提供良好的基礎,更不能使學生畢業之后盡快地適應未來的工作崗位。
3.知識點散而多,缺乏科學整合
譬如力學與結構設計原理,按照某高職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工程力學需掌握140多個知識點,結構力學100多個知識點;而結構設計原理多則200多個知識點。兩門課程存在邏輯延續關系,分開傳授,那么所花費的課時則較多。而且由于時間錯位的原因,導致學生在學設計時已將力學忘記七八分。所以,教師在授課時不得不花時間去“回憶”之前學的知識。雖然在教學中也存在將部分相關課程進行整合的情況,但只局限于某節課或者某個教學單元范圍內進行,且整合內容僅由若干知識點的機械疊加,缺乏知識點的邏輯銜接,缺乏科學整合,內容仍然繁冗,重點不突出,特色不突出。
二、課程整合教學的設想什么是課程整合
美國1990年《帕金森法》給出的定義是:設計一種課程,使得相關的概念、理論、內容、過程集中在一起,并以學習者為中心組織學習。筆者認為課程整合就是設置若干知識模塊,按照邏輯關系,整合兩門及兩門以上課程的相關知識點,然后在小范圍內形成模塊體系的教學方式。
1.整合目標
整合不等于摒棄“夯實理論”的觀念,也不等于完全保留式的“改裝”,它必須充分地貼合“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既要保留部分理論知識,又要結合實踐操作運用,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深入全面的整合:
(1)教學標準整合:對兩門課程標準進行整合,建立一個新標準,滿足后續課程的能力要求。
(2)教學內容整合:不僅要注意力學與結構設計原理知識的合理銜接,更要注重教學內容的邏輯性和學生的認知規律。
(3)考核評價方式的改進:根據新課程標準,新課程內容,設置適應整合課程的考核方式,對學生學習效果綜合評價。
2.整合方法
結合力學與結構設計原理的課程特點和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采用任務驅動整合法進行整合。以某一類型結構設計任務為驅動,探索兩門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和銜接點,按照課程設計完成的需要,將這些知識按照自身的獨立性劃分模塊,通過完成課程設計任務的過程來學習,做到“教、學、做合一”。達到任務典型、內容精簡、課程結構性好的整合效果。
三、課程整合的基本流程
現以力學與結構設計原理兩門課程的整合為例,闡述課程整合實施的主要內容和步驟。
1.確定課程定位,建立新標準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件)中提出了“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的建議,新課程標準建立必然與技能培養緊密聯系,與職業標準融合在一起,以確保學生達到崗位技能的要求。課程新標準應體現內容標準、考核標準、教學指導三個方面的內涵。從課程定位、學習目標、課程設計、教學設計、考核設計、學習資源等幾個方面來建立,具體步驟如下:首先,由專業教師組成調研小組,調研行業企業對本專業的技能要求,人才要求。然后,由院系領導、行業專家、專業教師(包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和有經驗的教師)等組成研討小組,分析調研成果,研討制定基礎課程的定位、目標及教學內容。接著,由專業教師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結合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在已確定基礎課程定位、目標及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完善課程設計、教學設計、考核設計等內容。最后,匯總資料,初步定制課程標準。由各方專家組成的小組通過審核論證之后,新課程標準才能用于教學實踐中。在課程標準實施中,會根據反饋建議及行業發展情況進行修訂。
2.整合教學內容,設計學習任務
如何整合教學內容呢?通過尋找課程之間的銜接點,理清各點之間的邏輯聯系,以課程任務的形式將完成該任務需要的知識內容囊括起來,完成整合。當然以多個知識點來確定一個課程任務不太現實,那么反過來先確定課程任務,再確定知識點的范圍,這種做法要簡單得多,而這實際是整合的逆向思維,但最終卻達到了整合的目的。譬如力學是結構設計原理的先行課程,很多知識點都可以為各種構件結構設計服務。既然如此,便以結構設計原理的設計任務為載體,然后將任務分解成若干子任務,再將子任務劃分成若干模塊,然后再進一步將知識模塊層層分解、梳理,直到最小單元的知識點上。這些知識點有著力學與結構設計原理課程的交叉,它們之間互相聯系,為完成課程任務提供理論依據。具體以結構設計原理中“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配筋設計”這一項課程任務為例,闡述課程內容整合的過程:首先確定課程任務,然后根據任務需要劃分知識,最后形成結構層次圖。在圖中,最頂層即是任務“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配筋設計”,向下分解成“準備工作”、“構造設計”、“抗彎設計”、“抗剪設計”、“變形驗算”等子任務;子任務細分成若干知識模塊,如“抗彎設計”下分解成“受力過程”、“破壞形式”、“承載力計算”等知識模塊;知識模塊再層層分解,直到最小單元知識點。這樣便形成一個以任務為中心的知識框架。在知識結構組成中,既有力學內容,也包含結構設計原理內容,所有內容都是服務于如何完成配筋設計這項任務,那么教師在講授的時候就會有的放矢,學生就會真正地學以致用。
3.改進教學評價方式
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以知識考核為主,它最大的缺點,一是教師很難避免出題范圍跑偏的情況;二是學生可能會因為應試,而忽略動手能力的鍛煉,只看書不操作;三是不能多角度綜合地評價教學效果、學習效果。通過課程整合后,對學生完成課程設計任務情況,可以采取多角度綜合評價法:
(1)從力學、設計原理等知識考核角度去評價;
(2)從設計成果角度評價;
(3)從通過現場習作,從學生的操作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去評價等。
四、結語
1.學校重視程度不一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職院校承擔了我國職業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具備必要理論知識和科學文化基礎,熟練掌握主干技術,側重知識的實際應用,重視實務知識的學習,強化學生們職業技能的訓練。在這種培養目標的驅使下,有的高職院校對思政教育課程(以下簡稱思政課)的重視程度不夠,造成了思政課課時縮水、教師不專業、學生忙應付的局面。
2.課程設置長短不一
在我國,一般的高職院校學制為三年,學生在校的前兩年主要是學習專業理論課和公共基礎課,不少學校為保證專業課的學習時限,包括思政課在內的一些公共課學時往往被刻意壓縮。如根據國家文件要求,高職院校需開設三門思政課,其中要保證每周3學時的思修課教學時數,而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要達到每周4學時,據相關調查,我國不少高職院校在安排思政課時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縮水。縮水后的思政課學時,同時還可能收到見習或實習的影響,在課時上也不能保證足額完成。
3.教師授課方式不一
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各高職院校開設的思政課,作為承擔高職院校思政課的教學任務的老師,他們是思政課堂上的主導者。為達到思政課在高職院校特殊的育人效果,一個優秀的思政課教師團隊是至關重要的。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要全力打造一只既有堅定思想,又能與時俱進,既有堅實的思政理論知識、又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的教學團隊。這個團隊能把枯燥的思政課變成活潑有吸引力的課程,提高大學生們的興趣,讓他們喜歡上這些課程。
4.學生學習興趣不一
長期以來,由于高職院校自身的重實踐教學、技能培訓為主的教學模式,使得大學生們對專業課之外的課程缺乏一定的興趣,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也是硬著頭皮上課,對一些公共課例如應用文寫作、大學英語、思政課等重視程度不夠,認為這些課是在浪費學生們的精力,這造成了相當一部分同學上課不積極,沒有學習興趣,甚至逃課的現象。鑒于以上種種現象的存在,要改變思政課堂上的種種弊端,就必須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革。當前眾多高校的課程都在進行課程改革,改革以往的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學內容、考核方式等,作為高職院校所有專業都開設的思政課,也必須要進行相應的改革。目前,我國學術界針對高職院校思政課程的改革策略有很多,本文提出的改革策略是在通過大量的調查之后得出的結果,以期對我國高職院校思政課程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為摸清高職院校教師的授課情況,針對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師,我們網上進行了相關的調查。通過調查100名學生,讓學生填寫調查表格,回收表格93份,回收率達到93%。通過調查數據顯示,高職院校思政教師存在對學生狀況了解少、課堂有閑暇時間、不征求學生意見、授課內容枯燥等問題,這些方面是需要我們思政教師去改進的。思政課的改革不僅是作為課堂主導的思政教師的改革,還應該課程設置、教學方式、教學手段、考核方式的改革,思政課在教學方式上應更加靈活,要適時讓學生們走出課堂去感受思政教育,例如,走進法院,參觀革命烈士公墓、走進孤兒院等等。高職院校的學生在上思政課上的突出問題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也就是說學生的學習目的并不明確,只有少量的17%的學生為了學習知識,只有9%的學生為了接受思想教育。由此可見,大量的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目的不清楚,這也就會導致上課時教師的授課效果不明顯。所以,高職院校應明確思政課的教學目的,不僅僅是通過第一節課來使學生們認識到思政課的重要性,還應該在開學之初,在校園里多多宣傳思政課,為思政課走進課堂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課程改革要注意的問題
1.學校明確目標
高職院校要把大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作為人才培養模式的主線,將職業能力培養作為一切課程的首要目標。因此,高職院校課程體系中的公共課就也應以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為課程目標,努力把思政課和學生們的職業能力結合起來,使學生們充分認識到思政課對大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是有重要意義的。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就業相掛鉤,使學生們認識到職業能力卓越,但是思想不過關,用人單位也不會青睞的。例如: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學生在學校安排實習的時候害怕吃苦、擔心受累而自己選擇實習單位,這明顯是思想不過關的表現。目前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在選人用人的時候重視學生們的思想道德水平,他們在衡量人才上有自己的一套標準:無才無德的堅決不用,有才無德的限制使用,有德無才的培養使用,有德有才的大膽重用。
2.教師把握好方向
通過調查表明,我國高職院校大學生的社會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化,眾多的高職生對思政課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喪失興趣,改革是高職思政課教學的新的力量源泉。高職思政課想受到大學生們的歡迎,必須貫徹“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將思政知識的傳授與育人密切結合,明確學生們的學習目的,主動征求學生們的意見,讓學生把知識和社會實際相結合。高職院校思政課改革是必要的,作為思政課的主導者教師必須改革以往的原始課程教學方式,應該以思政課的知識系統為導向,通過靈活的課堂活動、學生機智問答、小組討論等突出思政知識,讓學生們感受到專業課外課程的吸引力。切實做到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同時要把握好學生學習方向。在保證學習方向的前提下充分給學生自由,讓學生自主學習,重點發掘思政課的知識精髓,提高大學生的理論素養和思想政治素質,培養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建立起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體系,促進高職院校大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其中明確提出“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關鍵詞:中學教育;思想政治;情感教學
一、高中開設思想政治課的重要意義
對于高中階段的青少年來說,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正處在一個形成和劇烈變化的時期,這個時期他們的理性思維能力不強,主導的思維方式仍然是形象思維和感性認識的階段,而當今的世界國際和國內的環境仍然是風云變幻,全球化網絡的建設和發達的科技使得信息產生和發展處于爆炸性增長的時期,如果青少年不能很好地篩選有利和健康的信息就很容易在生活中迷失坐標,對他們的人生和生活產生不良的影響。高中思想政治課不僅肩負著使廣大青少年建立正確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使命,同時更要使得學生能夠自覺的抵制資本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意識形態的侵蝕。
另外,思想政治課程的開設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是理論聯系實際,一方面思想政治課不僅要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使得學生掌握思想政治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使得學生能夠獨立的分辨積極和消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同時還要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將思想政治教育積極地運用到生活當中來,自覺地用的基本方法、基本立場、基本觀點來指導自己的行為,不斷地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從而更好地正確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高中思想政治課程開設的教學方法革新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長期以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在高中教育教學體系中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同時在教學方法上也比較單一和枯燥,使得學生缺乏學習的熱情。近些年來興起的探究式教學法和情感教育方法為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方法革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以情感教育方法的運用為例,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中采取各種教育手段,創設適當的教育情境,充分的利用和激發起學生對于問題認識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學習和了解知識的動機和興趣,從被動的必須學變為主動的我要學,這樣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啟發學生的思想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積極作用。
總之,高中思想政治課對于我們這樣一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國家來說,不僅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但如何通過教學方式和方法的創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更多更好地被接受,還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進一步的探究和發掘。
參考文獻:
[1]徐雪梅.高中思想政治課討論法教學的實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
為了找到問題的突破口,我們進行了一些調查。調查主要采取問卷和調研外貿企業的形式。其中發出問卷100份,收回100份,去掉4份不符合要求的共96份有效答卷,有效率為96%。問卷的對象是2002級和2003級國際貿易專業的高職學生。調查表明:71%的學生對于專業前景看好,所以報了國際貿易專業;66%的學生更喜歡做出口,而忽略做進口,認為做出口會更賺錢;74%的學生喜歡做外貿而不喜歡做內貿,認為做外貿比較體面,那才是跟國際接軌的;66%的學生希望由實踐動手能力較強的教師或企業工程師授課:69%的學生希望教學過程與生產一線緊密結合.經常涉及企業實踐;56%的學生希望專業課老師注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63%的學生談到跟本科生同臺競爭的時候都顯得底氣不足,認為他們的學歷要高些,底子要好些。
利用課題調研的機會,筆者下到外貿企業進行了充分的調查,企業反饋來的信息是:對學歷并沒有嚴格的要求,最主要的是能力,另外,外貿公司的崗位也較多,除業務員外,還有跟單員、晶管員、單證員、財務、統計等;就業務范圍來說,也是多管齊下,出口、進口和內貿。例如,筆者調研的其中一家公司——浙江物產國際貿易有限公司,2002年進出口額為32,788萬美元,其中出口占5,096萬美元,進口卻占27,692,萬美元,進口額居浙江省外貿行業第一位。累計銷售額41.5億元,顯然內貿也占了相當大的一塊;對于國際貿易人才的標準是以夠用、適度為原則,不招最優秀的,只招最合適的,例如,對于業務員和跟單員的要求往往是不一樣的,業務員英語要求較高一些,特別是語言表達能力;而對于跟單員.要求熟悉工廠管理流程,當然,不管業務員還是跟單員都要求較高的素質,如待人處事的能力、團隊精神和吃苦耐勞等。
通過學生和企業兩方面反饋過來的信息,我們可以將在國際貿易專業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歸納為以下幾點:①重理論,輕實踐。比較注意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但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卻沒有足夠重視,沒有很好地突出知識的實用性。②重外貿,輕內貿。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一個企業往往是同時面對兩個市場,即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采購全球化、生產全球化和銷售全球化是現代企業的一個重要特征。學生普遍認為外貿較內貿更加體面,這種認識是危險的,不利于吃苦耐勞精神的培養。其實外貿往往較內貿交貨期要求得更高.品質質量更加嚴格,也更加辛苦。③重出口,輕進口。一般教材大多是以出口合同的締結、履行為綱進行編寫的,很容易使得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容易誤導學生.認為出口比進口重要。實際上.中國出口的多是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的產品,利潤很薄。通過對我國1978—1998年有關數據資料的實證分析,進口不但能促進我國經濟增長,而且其貢獻度比出口更大,進口的邊際生產力達到1.281,即進口增加1元,會使GDP增加1.281元。①20多年來,我國進口的大部分是急需的生產資料、中間產品、技術含量較高的設備和先進的技術等,其對經濟增長作用不可低估。④分散性.各自為政。不同專業課程的老師,往往會過于強調自己這門課程的重要性,這樣不利于學生融合所學的專業知識。
二、整合國際貿易專業理論與實訓課程設置,凸顯高職國際貿易人才比較優勢
“課程整合”的概念是19世紀中期在歐洲工業化大發展的背景下提出來的,它的提出是為了克服因為社會分工精細所導致的教育因素發展片面化。理論上,“課程整合”(curriculumintegration)指的是對課程設置、各課程教育教學的目標、教學設計、評價等諸要素做系統的考察與操作.即要用整體的、聯系的、辯證的觀點來認識、研究教育教程中各種教育因素之間的關系。從歷史和發展的角度看.課程整合的本質是使分化了的教學系統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機聯系的整體的過程。由于課程整合是一個“過程”,所以它的實踐形式就是一種教學模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依托和豐富的存在形式。
(一)國際貿易專業課程設置構建
李嵐清同志多次強調“職業教育只有適應市場、企業和社會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勞動者就業和再就業,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薄奥殬I教育要面向市場”的教育思想是一種新的職業觀。在常規教學中,大多以大綱規定的目標為尺度衡量教學效果的好與差,所以“以綱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著教育者的思維。“職業教育要面向市場”思想與其相反,站在職業崗位的角度“以崗為綱”,通過對崗位的共性與個性的研究,制定出與崗位專業技能、專業理論、文化素質完全一致的教學綱目,這樣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深受一線崗位歡迎。
借鑒美國職業培訓的KAS模式,將目標崗位的職業能力分解為K(knowledge,我們將之擴展為知識與素養)、A(ability,指一般能力)和S(skill,指職業技能)。根據外貿行業一線管理工作崗位的特征,分解如下圖。
1.在教學上對KAS三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對知識與素養(K)的要求是理解或了解,對一般能力(A)的要求是掌握,而對職業技能(S)的要求是熟練掌握。
2.正確處理KAS三者關系。從短期看,畢業生的就業競爭主要來自職業技能。但從長期發展看,一般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是畢業生成長的關鍵能力。因此,必須長短兼顧,正確處理KAS三者的關系。
3.國貿專業主干課程體系設置應以提升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綜合職業能力是由基本素質能力、業務能力、協調能力、談判能力、交際能力、口才能力、應變能力及處理法律糾紛能力合成的。合成過程是通過每一門課程內容教學得以完成的,但課程本身具有缺乏彈性的特征,即課程有自身的學科知識體系且存在時滯性,須將課程的“剛性”盡可能柔性化,增強課程的靈活性:課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據職業技能、行業發展和市場需求來確定。課程整合不是一個簡單拼湊過程.而是要從基礎和專業課程中尋求其在結構、內容等方面的異同點,嚴格以職業能力或崗位能力為主線進行整合,遵循各課程間遞進式關系,循序漸進地串聯起來。
(二)借鑒發達國家的高職教育經驗.加大實踐性教學比例是國際貿易專業課程整合的關鍵
發達國家的高等職業教育已取得顯著成績。北美地區的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模式——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育教學體系.其特點是以職業能力作為進行教育的基礎、培訓目標和評價標準,以通過職業分析確定的綜合能力作為學習的科目,根據職業能力分析表所列的專項能力從易到難的順序.安排教學和學習的教育體系和學習計劃②。該模式表現出極強的課程調整靈活性。德國著名的“雙元制”模式,其核心是以企業為主,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理論知識在學校學習,而實踐性教學在企業完成,是一種典型的校企聯合模式。從“雙元制”模式經驗中可知,實現該模式的關鍵是有一個實力較強的企業與高等職業學院聯合,且最好是著名的或大型企業。原因很簡單:該著名企業也是人才需求方,故學生畢業去向明確,在校期間學習針對性強;通過自己企業所培養的學生勢必是最了解企業的.可以節省企業新員工與企業之間的磨合成本,縮短新員工見習期.校企雙方取得雙贏效果。德國“雙元制”模式最成功的典范之一是德國西門子技術學院,在該校就讀的學生不僅僅有著得天獨厚的充分利用西門子公司先進設備進行實踐的機會,并且在理論教學上.西門子公司與技術學院之間在教學內容和實訓內容方面進行充分協調,使理論知識更貼近實際.這種校企聯合辦學方式取得巨大的成功。二戰后,德國經濟騰飛并進人世界前三甲,與其采用“雙元制”模式所培養的高等職業技術人才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密不可分
就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狀況.借鑒德國“雙元制”模式有一定難度,主要問題是,政府有關高等職業教育相關法規及政策尚未健全,企業界意愿與校方合作辦學存在較大難度,有條件進行校企聯合辦學的高等職業學院為數不多。相比之下.借鑒CBE模式較為可行.也即在課程設置中加大實踐性教學比例,同時效仿CBE模式增強課程設置彈性,以此突出高職教育特色。
(三)“四模塊”實踐教學模式
綜合職業能力培養主要是通過課程體系實施來實現,課程體系由模塊構成。根據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高職專業教學一般包括認識實習、教學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在教學中只有環環相扣、有機結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學效益。為更好地實現高職國際貿易專業教育的目標,我們認為國際貿易專業應配置如下四個模塊的實踐教學模式:
1.課程認識實習模塊,鞏固基礎知識
課程實習安排在各門專業課程內和學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專業課程內(也包括專業基礎課)的實踐環節。目的是使學生在進行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鞏固所學過的知識,把理論與實踐知識結合起來。例如:在《國際貿易》這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中,當講述西方傳統自由貿易理論時,可結合當前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歐美是董事會.印度是辦公室。中國是世界工廠”,引導學生思考自由貿易理論的局限性。當講述國際貿易政策,特別是進出口商品政策中的“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時,為了更好地把理論轉化為實踐,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查閱資料,了解中國加入WTO前后的關稅變化,以“汽車”為例進行分析,說明當前國際經濟中“關稅壁壘”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關稅壁壘,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收集有關中國企業“反傾銷”、“綠色壁壘”等情況的相關數據,分析目前中國企業面臨的“非關稅壁壘”的現狀(也可以當地企業為例進行分析),并嘗試提出一些對策。經過這樣的訓練,理論已經完全轉化為生動的實踐教學,學生不僅印象深刻,而且學習廠如何用經濟理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2.校內實習基地模塊,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模擬實習環境
據專業進程表,校內實習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學期,結合專業課的開設而進行。目的是使學生擁有勇于探索、敢于實踐的場所,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研究問題和開拓創新的能力,可以分為單項實訓項目和綜合性的實訓項目。實訓項目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外貿地理實訓:在《外貿地理》課程中,通過地圖、模型以及影音資料等掌握國際商品資源分布和地理航線。②外貿單證實訓:在《外貿單證與報關實務》課程中,有很多進出口貿易使用的單據.教師在教學中應盡量收集本地企業常用的單據類型提供給學生,使學生得到逼真的效果。同時,盡可能收集本地的案例.這樣不僅使學生有親切感,而且非常實用,能讓學生得到很大啟發。③綜合技能實訓:《外貿實訓》是集本專業三年的專業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專業基本技能、職業素養于一體的綜合實訓課程。為此,我們利用外貿綜合業務實訓計算機模擬系統,對畢業班學生進行為期6周的綜合訓練,其中涵蓋了外貿函電、國際貿易實務、國際市場營銷、國際金融、報關理論與實務等多門課程,通過全套據的制作,讓學生掌握了從分析市場環境開始,最后完成市場開拓,同外商建立起業務關系的整個流程。具體以進出易的基本過程為主線,以具體的出口商品交易為背景,針對進出口貿易中業務函電的草擬、出口報價與還價核算、交易條件的磋商、出口合同的訂立、出口貨物的托運訂艙、報驗通關、信用證的審核與修改等主要業務為序進行訓練。同時,在實訓中要求學生自己通過因特網去實際尋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戶,自己設計產品目錄、宣傳網頁和出口營銷方案。通過這樣集中的訓練,學生對三年的專業知識有了系統的認識,強化了前面學過的知識,又通過這種模擬練兵,培養了學生在未來實際工作中的職業能力,使學生既具備上崗就可以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3.校外實習基地模塊,為學生提供真實戰場
對于實習基地筆者認為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協議式的,主要是外貿企業或工商企業:另一種是非協議式的,主要是一些政府的職能部門.如海關、檢驗檢疫局、外管局、港務局、國稅局等。一方面,我們已經建立幾個穩定的協議式的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和外貿企業架起了一座共同發展的橋梁,既便于學生對即將從事的工作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也便于外貿企業從中發現和選拔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非協議式的實習基地。比如,當《國際貿易實務》課程講到海洋運輸時,可鼓勵學生自己參觀本地的港口,讓學生看到真正的海輪、集裝箱、堆場、海關監管地等實物、實地;至于運費和保價,鼓勵學生直接找船運公司和保險公司去詢價;有關報關和檢疫的問題,鼓勵學生直接找海關和檢驗檢疫局去咨詢等等。
當然,畢業實習和畢業實習論文也可歸人這一模塊。畢業實習的考核主要依據實習單位的實習鑒定意見及老師的不定期抽查結果加以確定。畢業論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學期進行.由專業老師負責論文的指導、答辯和成績考核。
4.走出去,請進來,創建一體化的實踐教學模式
走出去,就是走向社會,了解各行各業的發展狀況,了解本行業的發展方向,鼓勵學生為社會、企業服務,鍛煉并提高學生的工作能力。請進來,根據國際貿易專業的特點,采用各種方式請企業領導或職員、管理人員來校作報告或講課.向學生們介紹世界及國內和省市外貿發展的狀況,介紹外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求發展的經驗,以及外貿企業中青年員工的成長過程等,使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更好地了解社會,懂得競爭之激烈,創業之艱辛,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努力培養自己的創業精神和創新能力。對于一些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更是直接聘請外貿企業有經驗的從業人員進行授課。這樣.使學生在學習中,與社會同步發展,對行業了解非常及時。(見下表)
注釋:
①陳冬平.對外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01.6,P2—6。②鄧澤民等.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教學模式的比較與創新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中國人民大學圖書資料中心,2003.1。
參考文獻
[1]舒惠芳.高職迥專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探討[J],職教論壇,2004.7,P51—52。
[2]張桂春,劉彥鵬.試析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生命力在于適需[J],世界職業技術教育,20舊4.2,P28—31。
[3]中國工廠”再審視[J],21世紀經濟報道,2004.3.11,9—12版。
[4]田心銘.知識.能力.素質教育閉中國高等教育,2000.3,P24—25。[
5]顧振華.論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基礎觀[J],職教論壇,2004.2,P18。[6]王歡.論高校成教創新中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J],中國成人教育,2004.5,P68—69。
論文摘要:高中政治新課程中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生活、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生活中發展自我。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科素質和在社會中的競爭能力。
長期以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只注重從知、情、意、行四方面人手,力圖使學生在短短的一堂課上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培養正確的品德行為。一堂課的教學都是從外到內,自上而下地灌輸.教師成為“知識的搬運工”。但是由于教師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發生嚴重脫節.導致課程內容脫離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生活需要而變得抽象、空洞和蒼白無力,從而使學生感到厭倦,無法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樣造就出來的學生往往是在課堂上和生活中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兩個人。因此,讓思想政治課回歸生活是使課堂喚發生命力的首要前提。
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模塊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課標》明確提出:本課程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梢姡枷胝握n生活化教學是貫徹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這一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以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題為基礎設置三個課程模塊,并與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為主導的生活和哲學并列,將思想政治課的內容設計為四大模塊。這反映了新課程整體改革的理念、設計和要求,體現了思想政治課的獨特性質和內在價值,符合高中階段學生的個性特征。同時也為思想政治課教學走向生活化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那么,怎樣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落實“生活化”的理念,以滿足學生對生活的關切,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讓政治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呢?
一、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基本涵義
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生活化”:是指在政治課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生活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政治,把生活問題政治化。政治問題生活化。體現“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為生活服務”的思想。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會運用政治經濟哲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的社會問題,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生活化”實施策略”
(一)課前準備生活化
1.教師:立足生活,改造教材
創設生活化的學習內容是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前提。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于他們理解政治書本知識十分重要。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有意識地在生活中尋找與課本中的知識有聯系的、學生熟悉的場景、事例,用以溝通已有的生活經驗與政治學科知識的聯系.瞄準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的最佳聯結點.以此來誘發學生已有的真切體驗,感受其境。但由于教材中呈現的案例有的與本地區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及原有知識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這就要求教師在充分理解和領會教材編者意圖的基礎上.從學生的現有經驗和本地區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在高二《文化生活》模塊的學習中,筆者大量地加入了本土的“寧村抬佛”湯和文化、“張璁文化”、“永昌堡抗倭精神”、“溫州鼓詞”等內容,與課本的相關內容有機整合。
2.學生:體驗生活.積累經驗
學生的生活經驗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寶貴的教學資源,是學生學習的出發點。如果教學中學生缺乏相應的生活經驗,就無法建構起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這就要求學生在課前要有目的地收集相關資料,體驗生活,積累經驗,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例如:教師可以在教《經濟生活》模塊“股票、債券、保險”一框內容的前兩天給學生布置任務:到本區的證券交易所、銀行、保險公司收集有關資料;豐富了與課文相關的知識;通過觀察與采訪,學生體會到了這些投資品種的特點,同時也初步感受到金融市場的風險。上課時,學生帶著課前收集的資料,帶著自己的情感體驗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從而使課堂生活味濃、趣味性強。
(二)課堂教學“生活化”
“生活化”教學的關鍵是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根據多年來政治學科教學實踐,筆者總結了政治課堂“生活化”教學的“三環節教學模式”。
1.激活生活經驗,置疑導入
教師將教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設計成富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借助課前收集的資料和以往的生活經驗加以解決。由于學生只能找到一些簡單的辦法,不能將問題徹底解決,從而進入一種“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憤狀態。例如:在學習高二年級《生活與哲學》模塊“意識的作用”一節時.教師提出問題:通過上一節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不管是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物質要決定意識。那么大家思考我們學校現在正在建造的校友樓,在建造前要先有圖紙,然后根據圖紙去建造,那是否意味著先有意識后有物質呢,在造樓的過程中,圖紙(意識)究竟起什么作用呢?教師順勢提出: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意識的作用”。這樣就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思考的空間,激活了他們的生活經驗,使他們的思維泛起漣漪,從而拉開了教學的帷幕。
2.創設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置疑導入使學生感受到已有的知識經驗不能解決眼前的問題,從而產生學習新知識的緊迫感。這時,教師可以通過提供相應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識的發生、發展.感受知識的本來面目.最終達到既學習新知識又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根據知識的具體特點和實際的教學條件,教師可以創設如下生活情境作為學生探索新知識的平臺。
第一,創設直觀化的生活情境。教師利用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邊事物創設探索問題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活動中提出問題——合作探究——交流結論——體驗成功,學習終身發展所需的知識、技能、方法。在學習《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一課時,我要求學生課前調查龍灣區的經濟發展情況,主要包括皮革、不銹鋼、電器等發展狀況。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社會調查等方法,寫出調查報告。在課堂上我向學生展示一些直觀的材料,通過提出問題、合作交流使他們對自己的知識、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層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體驗成功的喜悅,分享合作的快樂。第二、創設體驗性的生活情境。教師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通過現場體驗.有話可說.有情可感,深刻理解知識。例如:在學習“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小記者”走出課堂,采訪龍灣區相關企業、領導干部和村民,調查本地環境變差的真正原因?!靶∮浾摺睜幹蛴嘘P企業負責人和相關人員提問.比如:你們認為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們認為實行什么措施才能有效制止環境進一步不受污染?環保局或政府來此調查并采取相應措施嗎?有沒有試著改變環境,等等?采訪回來后,在課堂上大家又對自己的所提問題進行分析評論,評出“最有價值”“最有深度”的問題獎項。接著,教師趁勢提出問題,運用調查資料,并結合有關內容,分析局部經濟利益與社會全面發展的關系,給學生以無限的情趣。
3.總結升華知識,服務生活
總結能使所學的知識系統化和條理化、思維方法科學化,使情感體驗逐步升華為價值觀、人生觀。教師要指導學生及時地總結學習過的知識、使用的思維方法以及涉及到的人生道理。因此,在學習新知識后.教師要為各層次的學生設計鞏固練習題,同時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發展情感體驗,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共同發展。例如在學習了《經濟生活》中“價值規律的作用”這一框以后,在同學生共同總結了課堂的內容以后.讓學生去分析龍灣當地養殖業的實際問題:為什么前幾年價格很高的文蛤,今年價格比較低,為什么前幾年收益豐厚的養殖戶,今年卻陷入困境,有的瀕臨破產?如何才能使養殖戶盡快地走出困境?這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明白了價值規律就存在于我們的身邊。生活化教學要把抽象的學科知識還原于生活,使知識在實踐中得以驗證和完善。學生通過學用結合還可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享受學以致用的快樂。
(三)課后延伸生活化
(一)從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主體的角度來看
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候,作為實踐主體的學校集中體現出以下幾方面的特點:其一,實踐主體的組織性,是指學校需要依據國家教育部門的方針政策去開展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二,實踐主體的傳遞性;是指要將國家思想政治教育方針政策,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傳遞下去,營造相應的政治思想氛圍;其三,實踐主體的規范性,是指學校所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應該與國家的各項政策保持一致;其四,實踐主體的常規性,指的是學校應該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日常工作內容之一,是長期需要進行的工作;其五,實踐主體的前瞻性,簡單來講,就是需要以當前學校學生情況為基礎,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從預見性的角度去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六,實踐主體的選擇性和引導性,是指學校為了達成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以多樣化的方式去進行引導。在實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各負責部門的工作人員都是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展的人力資源,是代表著國家去行使其實踐主體權利和義務。從這個角度來講,上述行為主體的地位有著其主動性的一面,也有著其被動的一面,是社會分工背景下賦予其對應的職權,是構架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領域中的集中體現。也就是說,上述行為主體的行為,不僅僅是個人行為,更是組織行為,其有著比較強的主導性和創造性的特點。具體來講,主導性是指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其對于教育實踐起著主導和支配性的作用;創造性是指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其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以創新的方式去開展,以保證實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能發揮。
(二)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主體的角度來看
思想政治教育自我主體的角度來看,其能夠以自我教育的方式去實現對于教育者的引導和啟發,在自我意識不斷增強的背景下,其不斷進取,并且去接觸正確思想政治理念,并且在長時間的自我認識,自我調整和自我修養的過程中,實現良好思想政治品質的培養。具體來講,這種主體性能夠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探析:其一,自覺性和主動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動作執行是由教育對象自己發起的,以各種自我調整的方式去進行;其二,“前理解”性,是指教育主體在思想政治品德成型的過程中,教育對象是以主體身份出現的,有著先驗性和開放性特點的環境是在個人生活經歷,意識形態之前就已經存在,因此我們將這樣的狀態界定為“前理解”狀態;其三,建構性,是指在教育對象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理解到踐行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其在慢慢理解和認識相關理論正確性的基礎上,慢慢開始以此為引導去指導自己的行動,由此就實現了正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在其實踐生活中的融合,由此就進入到了本體認知的階段,并且慢慢的融入到意識領域中去,成為行為主體思想意識固有的內容,由此就標志著思想政治自我教育過程的完成。
二、加強成人高等教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一)堅持以人為本,做好思想引導工作
在不斷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過程中,應該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結合學生的特點,做好思想引導工作。這是因為成人學生是教育特殊群體,相對于普通學生來講,有著很多的不同之處。因此為了保證實際思想引導工作的質量,應該積極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其一,堅持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對于成人思想教育的情況進行全面總結和歸納,找到其做得不夠理想的地方,以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針對性;其二,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基本原則,集合成人群體學生的特點,從其工作和生活實際入手去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踐性和生活性;其三,尊重學生的需求,發揮學生在進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效能,引導學生以自我教育的方式,實現自身思想政治教育。
(二)強化組織建設,實現管理模式創新
在國家教育部門不斷擴招的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的要求也不斷降低,成人教育學生的結構也越來越復雜。對于當前成人教育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剛分析,以建立健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已然成為當前是很重要的工作。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不斷做好管理體制的建設,改變以往傳統的組織建設模式,實現管理模式的創新,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開展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如將信息化技術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從而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三)注重主體意識,展現人文關懷
從理論上來講,堅持以學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開展成人學生管理工作的基礎和前提。為了能夠在此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管理效能的提升,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就業引導工作的開展,以體現出人文關懷。為此,我們應該積極做好如下的工作:其一,高度重視學生日常管理工作,本著理解學生和尊重學生的基本理念,強化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以便引導學生去解決實際問題;其二,無論是課程安排,還是教學課程方案制定,都應該積極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由此使得其成為學習的主人,由此去實現實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的提升;其三,高度重視對于學生的就業指導,充分展現出人文關懷,由此營造良好的師生教學環境,保證將各項工作做好。
三、結語
行政成本控制的關鍵在于成本預算。隨著部門預算改革的不斷推進,企事業單位不斷加強預算資產財務管理,健全規章制度,細化預算編制,規范預算財務行為,逐年消化結余資金,預算資產財務管理逐步規范。但預算資產財務管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包括:①預算編制和執行不夠規范;②會計機構不健全,會計人員配備不足,會計基礎工作薄弱。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企業財務決算報告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企業要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對單位資產管理的目標、原則、職責及資產配置、使用、處置、收益、產權管理、信息管理、績效管理、監督檢查等方面做出全面系統的規范;對財政管理部門、主管部門以及各行政部門的管理責任進行定位,明確監督管理關系以及相關管理職責;加大預算公開力度,著力打造透明預算,強化資產使用,遵行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防止暗箱操作給企業資產造成損失。加強成本預算管理對實現企業全面預算管理目標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成本預算必須根據企業發展總目標、總戰略來制定,保證成本預算的靈活、合理、可控,對有效控制企業總成本,提高企業管理水平,保證目標利潤而言至關重要。實現企業的成本預算管理,要制定一套科學的、高效的成本預算方案,規范成本費用開支,成本預算是企業全面預算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必須圍繞一定時期內企業經營的現金流量、目標利潤和成本控制目標來確定一套切實可行的指標體系,這是實現成本預算管理的基礎。同時強調成本中變動費用預算開支的合理性,不能一味強求降低費用。部分預算指標應隨業務量變動而變動,事先設置不同業務量水平下相對應的費用預算指標。還要注意加強現金流量預算管理和投資項目預算控制。
2行政管理成本控制原則
成本控制的實施是保證企業完成既定成本目標的重要手段,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成本控制的實施為保護企業財產物資的安全完整、防止貪污盜竊等弊端的發生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行政管理成本控制的原則主要為以下幾點:
①經濟效益原則。
是指因推行成本控制而發生的成本,不應超過因缺少控制而喪失的收益。經濟效益原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只在重要領域中選擇關鍵因素加以控制,而不對所有成本都進行同樣周密的控制。經濟效益要求成本控制能起到降低成本、糾正偏差的作用,具有實用性。成本控制系統應能揭示何處發生了失誤、誰應對失誤負責,并能確保采取糾正措施。經濟效益原則要求在成本控制中貫徹“例外管理”原則,對正常成本費用支出可以從簡控制,而格外關注各種例外情況,要找到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很多成本控制關鍵點與以前的管理盲點,提高管理水平,控制各種成本與費用。經濟效益原則還要求貫徹重要性原則。應把注意力集中于重要事項,對成本細微尾數、數額很小的費用和無關大局的事項可以從略。經濟效益原則還要求成本控制系統具有靈活性。
②全員參與的控制原則。
成本控制并不僅僅是企業領導的事情,而是全體職工的共同任務,如果只有領導關注成本控制,員工對成本控制不聞不問,即使是簡單的成本控制方法也不能付諸實施。成本控制的重點,就是讓每一個員工形成成本控制意識,讓他所經手和所看到的投入,都與他的利益關聯起來,盡最大可能的實現利潤最大化。只有職工在實際工作中轉變思維方式,改進工作方法,提高效率,有效地降低成本,才能使成本控制真正落到實處做出成效。成本控制對員工的要求是:具有成本愿望和成本意識,養成節約成本的習慣,關心成本控制的結果;具有合作精神,理解成本控制是一項集體的努力過程,不是個人活動,必須在共同目標下同心協力;能夠正確理解和使用成本控制信息,據以改進工作,降低成本。
③全過程的控制原則。
企業發生成本是貫穿在經營全過程的,故成本控制也要貫穿到整個產品的生命周期,所以成本控制要從整體、全面著眼,才能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把成本計劃及降低指標層層分解,落實到每個部門每個人員的每個生產工作過程當中,根據6S管理制定每個過程的標準成本,以制定的標準成本為基礎,將實際發生的成本與標準成本進行對比,揭示成本差異形成的原因和責任,采取相應措施,實現對成本的有效控制。
3行政管理成本控制措施
①建立健全成本控制管理制度,強化員工成本控制意識。
財務部門在進行詳細預算之后,將成本進行細化處理,落實到具置,形成一個巨大的成本管理體系,使每個部門和員工都清楚自己的職責和成本目標,從而大大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注意培養全體員工的成本節約意識,正確認識每一個崗位的工作值,讓節約成為一種生活和工作的習慣,貫穿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每個環節,使全體員工樹立成本效益觀積極參與成本管理,為成本管理的實施營造群眾性的良好氛圍,杜絕超預算或無預算支出,切實降低行政運行成本,推進厲行節約工作長效化、常態化、制度化。成本管理涉及所有部門和員工,甚至涉及到部門之間權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因此要加強部門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在保質保量的基礎上降低成本,避免惡意競爭狀況的發生。
②推行用工制度改革,實行定崗定員定額。
目前我國高速公路運營企業普遍采用“雙軌制”的用工制度,造成了企業內部收入的嚴重不公,有悖于市場競爭的基本原則和現代企業制度的精神,阻礙了企業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大勢所趨。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過程中,深化企業用工制度改革則是重要內容。高速公路運營企業要把開發利用和合理配置人力資源作為核心內容,堅持市場化的方向,消除身份差別,實行民主管理,給予所有員工尊重和保護,開展競爭上崗,合理的實行人員定編、定崗,促進員工合理流動,優化勞動組合和生產要素資源配置。
③將崗位勞動評估技術引入勞動定員定額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