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4 04:52:11
序論:在您撰寫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目標既定,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無論遇到什么困難曲折都不灰心喪氣,不輕易改變自我決定的目標,而努力不懈地去學習和奮斗,如此才會有所成就,而到達自我的目的,那么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1第一章
1、【天體系統的級別】
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
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
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
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
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季節的劃分:
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
9、10、11為秋季1;
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
地殼物質主要由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巖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2第二章
1、【巖石分三大類】
①巖漿巖(巖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
②沉積巖(巖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下形成);
③變質巖(變質作用)。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三大類巖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巖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
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
①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
②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
③風蝕地貌(風蝕洼地、蘑菇);
④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
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
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
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
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云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
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并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云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
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
(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于降水量大于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
①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
②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
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
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
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
①鋒面系統(冷鋒、暖鋒、準靜止鋒);
②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
③鋒面氣旋。
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
①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
②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
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
①對氣候的影響:
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
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
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
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
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
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
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3第三章
1、【地理環境】
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
【自然地理要素】
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于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巖石圈,促進巖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于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干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
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
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
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
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
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
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于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4第四章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
①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
②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
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于平原上。
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
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且有利于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筑投資。
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
例如: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
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
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中緯度半濕潤半干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
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
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
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
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
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
20世紀50年代以后,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
有水災、旱災、臺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高中物理知識是學生比較重視的一項科目,要想學好物理,那么首先就要掌握它的基本知識,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物理知識點必修一,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物理知識點必修一1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⑴力不能脫離物體而獨立存在。⑵物體間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
3.力作用于物體產生的兩個作用效果。
使受力物體發生形變或使受力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4.力的分類:
⑴按照力的性質命名:重力、彈力、摩擦力等。
⑵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命名:拉力、推力、壓力、支持力、動力、阻力、浮力、向心力等。
5、重力(A)
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⑴地球上的物體受到重力,施力物體是地球。⑵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2.重心:物體的各個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但從效果上看,我們可以認為各部分所受重力的作用都集中于一點,這個點就是物體所受重力的作用點,叫做物體的重心。
①質量均勻分布的有規則形狀的均勻物體,它的重心在幾何中心上。
②一般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在幾何中心上,可以在物體內,也可以在物體外。一般采用懸掛法。
3.重力的大?。篏=mg
6、彈力(A)
1.彈力
⑴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會對跟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⑵產生彈力必須具備兩個條件:①兩物體直接接觸;②兩物體的接觸處發生彈性形變。
2.彈力的方向:物體之間的正壓力一定垂直于它們的接觸面。
繩對物體的拉力方向總是沿著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在分析拉力方向時應先確定受力物體。
3.彈力的大小: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大小有關,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彈簧彈力:F=Kx(x為伸長量或壓縮量,K為勁度系數)
4.相互接觸的物體是否存在彈力的判斷方法:如果物體間存在微小形變,不易覺察,這時可用假設法進行判定.
物理知識點必修一21、質點:
(1)沒有形狀、大小且有質量的點
(2)質點是一個理想化模型,實際并不存在
(3)一個物體是否能看成質點并不取決于這個物體的大小,而是看所研究的問題中物體的形狀大小和物體上各部分運動情況的差異是否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體問其具體分析。
2、加速度(A)
(1)加速度的定義: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變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改變量跟發生這一改變量所用時間的比值,定義式:
(2)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是速度變化的方向
(3)在變速直線運動中,若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同,則質點做加速運動;若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反,則則質點做減速運動.
(1)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即v=s/t。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在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單位是(m/s)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變速運動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一個作變速運動的物體,如果在一段時間t內的位移為s,則我們定義v=s/t為物體在這段時間(或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體在這段時間內的位移的方向。
(3)瞬時速度是指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從物理含義上看,瞬時速度指某一時刻附近極短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瞬時速度的大小叫瞬時速率,簡稱速率.
4、勻速直線運動(A)
(1)定義:物體在一條直線上運動,如果在相等的時間內位移相等,這種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根據勻速直線運動的特點,質點在相等時間內通過的位移相等,質點在相等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相等,質點的運動方向相同,質點在相等時間內的位移大小和路程相等。
物理知識點必修一3第一節認識運動
機械運動:物體在空間中所處位置發生變化,這樣的運動叫做機械運動。
運動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樣性
參考系
1.任何運動都是相對于某個參照物而言的,這個參照物稱為參考系。
2.參考系的選取是自由的。
(1)比較兩個物體的運動必須選用同一參考系。
(2)參照物不一定靜止,但被認為是靜止的。
質點
1.在研究物體運動的過程中,如果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在所研究問題中可以忽略是,把物體簡化為一個點,認為物體的質量都集中在這個點上,這個點稱為質點。
2.質點條件:
(1)物體中各點的運動情況完全相同(物體做平動)
(2)物體的大小(線度)
3.質點具有相對性,而不具有絕對性。
4.理想化模型:根據所研究問題的性質和需要,抓住問題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種理想化的模型,使復雜的問題得到簡化。
(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種高度抽象的理想客體)
第二節時間位移
時間與時刻
1.鐘表指示的一個讀數對應著某一個瞬間,就是時刻,時刻在時間軸上對應某一點。
兩個時刻之間的間隔稱為時間,時間在時間軸上對應一段。
t=t2—t1
2.時間和時刻的單位都是秒,符號為s,常見單位還有min,h。
3.通常以問題中的初始時刻為零點。
路程和位移
1.路程表示物體運動軌跡的長度,但不能完全確定物置的變化,是標量。
2.從物體運動的起點指向運動的重點的有向線段稱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學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稱為標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稱為矢量。
4.只有在質點做單向直線運動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兩者運算法則不同。
第三節記錄物體的運動信息
打點記時器:通過在紙帶上打出一系列的點來記錄物體運動信息的儀器。(電火花打點記時器——火花打點,電磁打點記時器——電磁打點);一般打出兩個相鄰的點的時間間隔是0.02s。
第四節物體運動的速度
物體通過的路程與所用的時間之比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與位移、時間間隔相對應)
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v是物體的位移s與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其方向與物體的位移方向相同。單位是m/s。
v=s/t
瞬時速度(與位置時刻相對應)
瞬時速度是物體在某時刻前后無窮短時間內的平均速度。其方向是物體在運動軌跡上過該點的切線方向。瞬時速率(簡稱速率)即瞬時速度的大小。
速率≥速度
第五節速度變化的快慢加速度
1.物體的加速度等于物體速度變化(vt—v0)與完成這一變化所用時間的比值
a=(vt—v0)/t
2.a不由v、t決定,而是由F、m決定。
3.變化量=末態量值—初態量值……表示變化的大小或多少
4.變化率=變化量/時間……表示變化快慢
5.如果物體沿直線運動且其速度均勻變化,該物體的運動就是勻變速直線運動(加速度不隨時間改變)。
6.速度是狀態量,加速度是性質量,速度改變量(速度改變大小程度)是過程量。
第六節用圖象描述直線運動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圖象
1.s-t圖象是描述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的位移隨時間的變化關系的曲線。
(不反映物體運動的軌跡)
2.物理中,斜率k≠tanα(2坐標軸單位、物理意義不同)
3.圖象中兩圖線的交點表示兩物體在這一時刻相遇。
勻變速
直線運動的速度圖象
1.v-t圖象是描述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歲時間變化關系的圖線。
(不反映物體運動軌跡)
2.圖象與時間軸的面積表示物體運動的位移,在t軸上方位移為正,下方為負,整個過程中位移為各段位移之和,即各面積的代數和。
物理知識點必修一4一、探究形變與彈力的關系
彈性形變(撤去使物體發生形變的外力后能恢復原來形狀的物體的形變)范性形變(撤去使物體發生形變的外力后不能恢復原來形狀的物體的形變)3、彈性限度:若物體形變過大,超過一定限度,撤去外力后,無法恢復原來的形狀,這個限度叫彈性限度。
二、探究摩擦力
滑動摩擦力: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相當于另一個物體滑動的時候,要受到另一個物體阻礙它相對滑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說明:摩擦力的產生是由于物體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三、力的合成與分解
(1)若處于平衡狀態的物體僅受兩個力作用,這兩個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即二力平衡
(2)若處于平衡狀態的物體受三個力作用,則這三個力中的任意兩個力的合力一定與另一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3)若處于平衡狀態的物體受到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力的作用,則宜用正交分解法處理,此時的平衡方程可寫成
①確定研究對象;
②分析受力情況;
③建立適當坐標;
④列出平衡方程
四、共點力的平衡條件
1.共點力:物體受到的各力的作用線或作用線的延長線能相交于一點的力
2.平衡狀態:在共點力的作用下,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
說明:這里的靜止需要二個條件,一是物體受到的合外力為零,二是物體的速度為零,僅速度為零時物體不一定處于靜止狀態,如物體做豎直上拋運動達到點時刻,物體速度為零,但物體不是處于靜止狀態,因為物體受到的合外力不為零.
3.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合力為零,即0
說明;
①三力匯交原理:當物體受到三個非平行的共點力作用而平衡時,這三個力必交于一點;
②物體受到N個共點力作用而處于平衡狀態時,取出其中的一個力,則這個力必與剩下的(N-1)個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③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平衡問題,則其平衡條件為:FX合=0,FY合=0;
④有固定轉動軸的物體的平衡條件
五、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學過物理學的人都會知道牛頓第三定律,此定律主要說明了作用力和反作用的關系。在對一個物體用力的時候同時會受到另一個物體的反作用力,這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保持在一條直線上。
物理知識點必修一51、參考系:描述一個物體的運動時,選來作為標準的的另外的物體。
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都是相對于參考系在而言的。
參考系的選擇是任意的,被選為參考系的物體,我們假定它是靜止的。選擇不同的物體作為參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但選擇時要使運動的描述盡量的簡單。
通常以地面為參考系。
2、質點:
①定義:用來代替物體的有質量的點。質點是一種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學的抽象。
②物體可看做質點的條件:研究物體的運動時,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對研究結果的影響可以忽略。且物體能否看成質點,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③物體可被看做質點的幾種情況:
(1)平動的物體通??梢暈橘|點.
(2)有轉動但相對平動而言可以忽略時,也可以把物體視為質點.
(3)同一物體,有時可看成質點,有時不能.當物體本身的大小對所研究問題的影響不能忽略時,不能把物體看做質點,反之,則可以.
注(1)不能以物體的大小和形狀為標準來判斷物體是否可以看做質點,關鍵要看所研究問題的性質.當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對所研究的問題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時,物體可視為質點.
(2)質點并不是質量很小的點,要區別于幾何學中的“點”.
3、時間和時刻:
時刻是指某一瞬間,用時間軸上的一個點來表示,它與狀態量相對應;時間是指起始時刻到終止時刻之間的間隔,用時間軸上的一段線段來表示,它與過程量相對應。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來描述質點位置的變化,是質點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是矢量;
路程是質點運動軌跡的長度,是標量。
5、速度:
用來描述質點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與通過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其定義式為 ,方向與位移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對變速運動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時速度:是質點在某一時刻或通過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時速度簡稱速度,它可以精確變速運動。瞬時速度的大小簡稱速率,它是一個標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變化快慢的的物理量。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與速度的變化量方向相同(注意與速度的方向沒有關系),大小由兩個因素決定。
易錯現象
當我們步入晚年,知識將是我們舒適而必要的隱退的去處;如果我們年輕時不去栽種知識之樹,到老就沒有乘涼的地方了。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知識必修一,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地理知識必修一1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范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圍愈小;
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
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
14.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相同。
高中地理知識必修一2地球運動專題
1、天體的類別: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衛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塵埃等。
?
2、天體系統的層次:總星系——銀河系(銀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遠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晝夜更替。
(2)無大氣,故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大,隕石坑多,無聲音、無風,?(3)月球表面有山脈、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水。
?
6、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7、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
8、太陽活動的影響:黑子--影響氣候,耀斑--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帶電粒子流――磁場――磁暴?
9、太陽輻射的影響:
①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
②太陽能是我們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轉
方向: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速度:
①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至0)
②角速度(除兩極為0外,各地相等)?
周期:
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陽日(24時,晝夜更替周)?
意義:
①晝夜更替
②不同經度不同的地方時
③水準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線:
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晨昏線上太陽高度角為0度)。
12、晨昏線與經線:
晨昏線與經線重合-----春秋分;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時間計算:所求時間=已知時間±區時差+?途中時間
14、時區=經度/15°(若不整除,則四舍五入)?區時差=時區差
15、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0°)時間為標準時,也稱為格林尼治時間,也是零時區的區時。
?
16、日期分割:零點經線往東至日界線(180°)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線為“昨天”。
?
17、日界線:自西向東越過日界線(不完全經過180°經線)日期減一天,自東向西越過日期加一天。
?
18、衛星發射基地的區位選擇:
自然因素
①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
②地球自轉的初速度:取決於緯度和地勢?
③地形平坦開闊;?
人文因素(地廣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術力量強;
②酒泉:大陸性氣候,晴天多;?
③西昌緯度低,發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緯度低,發射初速度大;海運便利。
19、公轉速度:
1月初--近日點—速度快,7月初--遠日點—速度慢;
意義: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帶的形成
20、公轉與自轉形成了黃赤交角(23°26′):
①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
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的形成?
②五帶的劃分界線:南北回歸線之間為熱帶、回歸線極圈之間為溫帶、極圈極點之間為寒帶
③若黃赤夾角變大,熱帶和寒帶變大,溫帶變小;若黃赤夾角變小,熱帶和寒帶變小,溫帶變大?若黃赤交角為零,太陽永遠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消失。?
21、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
①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90°—(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間隔)
③夏至日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歸線以南地區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有兩次直射機會---兩次最大值?⑤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小,樓房間距越大。?
22、晝夜長短的時間分布:
①太陽直射點在哪個半球,哪個半球晝長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晝長夜短。?
②太陽直射點向哪個半球移動,這個半球的晝就漸長,北半球6月22日晝最長,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歸線之間晝長最大值與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現,如??谑?。?
23、晝夜長短的緯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廣州?北半球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南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廣州>上海
24、晝長=日落時間—日出時間;晝長=24小時—夜長
日出時間=12:00-晝長/2(或0:00+夜長/2);赤道上的點的日出時間是6:00
日落時間=12:00+晝長/2(或24:00-夜長/2);赤道上的點的日落時間是18:00
25、地球是個不發光、不透明球體—-晝夜現象出現
地球自轉的球體—-晝夜更替(自轉速度周期影響晝夜溫差變化)
地球傾斜的公轉的球體—-直射點的移動、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五帶
高中地理知識必修一3大氣專題
1、對流層的特點:
①隨高度增加氣溫降低;
②大氣對流運動(12km)顯著;
③天氣復雜多變。?
2、平流層的特點:
①隨高度增加溫度升高;
②大氣平穩,以水準運動為主,有利於高空飛行。
3、大氣的熱力過程:
太陽輻射--地面增溫--地面輻射--大氣增溫--大氣(逆)輻射--大氣保溫?
4、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陽輻射(光照)與天氣、地勢關系:
晴朗的天氣、地勢高空氣稀薄,光照越強;?我國太陽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氣的保溫效應: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并通過大氣逆輻射把熱量還給地面。
7、氣溫與天氣:白天多云,氣溫不高(云層反射作用強);
夜晚多云,氣溫較高(大氣逆輻射強)。?
8、氣溫的垂直分布:對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
9、氣溫的水準分布:
①緯度分布:緯度越高,氣溫越低,我國熱量最豐富的地區:海南島?②海陸分布:夏季陸地>海洋,冬季海洋>陸地;
③氣溫高的地方,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反之,氣溫低的地方,等溫線向低緯凸出。?
10、氣溫年較差:
①影響因素:海陸熱力性質;地表植被水分狀況;云雨多少。
②變化規律:內陸>沿海,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陰天。?
11、熱力環流的性質特點
(1)水準方向相鄰地面熱的地方——垂直氣流上升――低氣壓(氣旋)——陰雨?
(2)水準方向相鄰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氣流下沉――高氣壓(反氣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氣溫氣壓分布:隨海拔升高,雖然氣溫降低,但是空氣變稀,氣壓降低。?
(4)來自低緯的氣流——暖濕
(5)來自高緯的氣流——冷干?
(6)來自海洋的氣流——濕
(7)來自大陸的氣流(離陸風)——干
(8)兩種性質不同的氣流相遇——鋒面——陰雨、風
12、水準方向氣壓與氣溫:近地面,氣溫高,空氣膨脹上升,地面形成低壓;
反之,氣溫低,近地面的空氣收縮下沉,地面形成高壓。
13.風的形成:大氣的水準運動叫風,水準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等壓線愈密風速愈大。
?
14、風向:
(1)風向-—風的來向;
(2)根據等壓線的分布確定風向:以右圖為例畫A點的風向及其受力?
①確定水準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壓線并且由高壓指向低壓
②確定地轉偏向力方向:與風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與風向相反)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斜交
15、高空大氣的風向是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近地面的風,受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每次摩擦力的共同影響,風向與等壓線之間成一夾角。?
16、鋒面與天氣(冷暖不同氣團作水準運動并相遇)
①冷鋒過境雨區在鋒后,出現雨雪、降溫天氣。?過境后,氣壓升高,氣溫驟降,天氣轉晴;?
②暖鋒過境雨區在鋒前,多為連續性降水。過境后,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晴。
17、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鋒面是冷鋒: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國的寒潮、冬春季節出現的沙塵暴。
18、氣壓系統與天氣(同一氣團作垂直運動):?
①氣旋(低氣壓)垂直氣流上升,天氣陰雨。?
②反氣旋(高氣壓)垂直氣流下沉,天氣晴朗;
19、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
①三圈環流(垂直分布)?
②氣壓帶、風帶(水準分布)
③長城考察站紅旗向西北飄,視窗要避開東南方向;?黃河考察站紅旗向西南飄,視窗要避開東北方向。
20、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
?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風環流:海陸熱力差異使亞洲、太平洋中心隨季節變化而變化的情況:?夏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低壓,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壓;
?冬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高壓,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壓。22、我國的旱澇災害、雨帶的移動與副熱帶高壓的強弱有密切關系。?
①雨帶的移動
春末(5月),雨帶在華南(珠江流域)(華北春旱,東北春汛)?夏初(6---7月),雨帶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梅雨(準靜止鋒)?7--8月,雨帶移到東北和華北,長江中下游?進入“伏旱”(反氣旋)?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結束,南方進入第二個雨季。
②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
③旱澇災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風強),造成北澇南旱?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風弱),造成北旱南澇。
我國水旱災害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風的強弱和進退的早晚。
23、氣候形成因數:
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人類活動?
24、判斷氣候類型的步驟:?
①判斷南北半球
②判斷熱量帶
③判斷雨型。
25:氣候類型
①熱帶的四種氣候類型:各月均溫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氣候類型差異較大?
熱帶雨林氣候(常年受赤道低壓影響,終年高溫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常年受副高或來自陸地的信風影響,終年高溫少雨)熱帶季風氣候(南亞地區,冬季盛行東北風,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風,6--9月為雨季)
熱帶草原氣候(赤道低壓移來時,是濕季,信風移來時為旱季,農業活動在雨季播種,旱季收割)?
②亞熱帶氣候類型:冬季最冷月均溫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兩種氣候類型:?
地中海氣候:除南極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緯30?——40?大陸的西岸,位置在西風帶和副高之間,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乾燥
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偏北風--低溫少雨,夏季--夏季風--高溫多雨。?
③溫帶氣候類型:除海洋性氣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溫以0℃以下。?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在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高緯一側),終年受西風控制,終年溫和多雨
溫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北緯35?--55?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的高緯一側),受冬季風影響,寒冷乾燥,受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
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受大陸性氣團控制,日較差大、年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陸性與海洋性氣候的不同特點(以北半球為例分析):
大陸性氣候氣溫的日較差、年較差大,氣溫最高月在7月,最低氣溫在1月。年降水量少。?海洋性氣候日較差、年較差小,最熱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較多。
27、主要的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洪澇、乾旱、臺風、寒潮、大風沙塵、大(濃)霧、高溫低溫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災害。
?
28、主要的大氣環境問題:全球變暖(溫室效應CO2)、臭氧層破壞(氟氯烴消耗O3)、酸雨(SO2、NO2)
29、溫室效應
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大氣中CO2增加——大氣逆輻射增強
②濫砍濫伐森林——光合作用減弱——CO2相對增多——大氣逆輻射增強
③大氣逆輻射增強——溫室效應——氣溫升高——全球熱量帶分布發生變化——經濟結構發生調整(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緯受損,高緯受益,使適宜種植業生產地域縮小,糧食減產。)?
④極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區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地下水水質變壞。?
30、綠化的環境效益:
①通過光合作用保持大氣中O2和CO2的平衡,凈化空氣;
②綠化植物和防護林可以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
③城市綠地的作用是吸煙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境?
高中地理知識必修一4水環境
1、水回圈:
①按其發生領域分為海陸間大循環、內陸回圈和海上內回圈。?②水回圈的主要環節有: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徑流。
③它的重要意義在於:使淡水資源不斷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2、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①以雨水補給為主的的河流其徑流的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a地中海氣候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風氣候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溫帶海洋性與熱帶雨林氣候河流流量全年變化小;
②以冰雪補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氣溫關系密切: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間可相互補給,湖泊對河流徑流起調蓄作用。?
3、我國河流補給的差別:
①我國東部河流以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東北春季有積雪融水)?
②我國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冬季斷流)?4、海水等溫線的判讀:
①判斷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溫線凸出方向一致:高溫流向低溫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響海水溫度因素——太陽輻射(收入)、蒸發(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風(地球上的風帶)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動力,風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類型。
?
7.洋流的分布:
①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②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8.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①影響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
②影響海洋生物—-漁場
③影響航海
④影響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漁場:北海道、北海、紐芬蘭漁場---寒暖流交匯;秘魯漁場――上升流?
10.海洋漁業集中在大陸架的原因:?
①這里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
②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餌豐富。
11海洋災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災害:?海嘯和風暴潮。
12.海洋環境問題指源於人類活動的海洋生態破壞: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中地理知識必修一5陸地環境
1、地球的內部圈層:地殼(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巖石圈范圍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之上)
3、巖石成因分類:巖漿巖(噴出巖和侵入巖)、沉積巖(層理構造、有化石)、變質巖。
4、地殼物質回圈:巖漿冷卻凝固巖漿巖-外力沉積巖-變質變質巖-熔化巖漿?
5、地質作用:
①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地震、變質作用)?
②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
6、地質構造的類型:褶皺(背斜、向斜),斷層(上升巖塊-地壘、下沉巖塊-地塹)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蝕(在外力侵蝕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頂部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8、地壘--廬山、泰山;
地塹--東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質構造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背斜(儲油)、向斜(儲水)、大型工程選址,應避開斷層?
10、外力作用與常見地貌:
①流水侵蝕——溝谷、峽谷、瀑布、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彎曲的河道--凹岸侵蝕,凸岸沉積(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積——山麓沖積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
③風力侵蝕——風蝕溝谷、風蝕洼地、蘑菇石、風蝕柱、風蝕城堡等?④風力沉積——沙丘、沙壟、沙漠邊緣的黃土堆、黃土高原
11、陸地環境的整體性:陸地環境各要素(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陸地環境的整體性。
例如我國西北地方各環境要素都體現出乾旱特徵。?
12、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有:
①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熱量)---――-緯度地帶性?
②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水分)-----經度地帶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水分和熱量)----垂直地帶性?
13.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
①山地所處的緯度;?
②山地的海拔;?
③陽坡、陰坡;?
④迎風、背風坡。
14、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一是0℃等溫線的海拔(陽坡、陰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風、背風坡)
15、非地帶性因素: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
例如我國西北地方的綠洲。?
16、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高尚的生活是受愛激勵并由知識導引的生活……沒有知識的愛與沒有愛的知識,都不可能產生高尚的生活,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必修一考試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試知識1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
①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
②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
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于平原上。
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
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且有利于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筑投資。
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
例如: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
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
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中緯度半濕潤半干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
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
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
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
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
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
20世紀50年代以后,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
有水災、旱災、臺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試知識21、【地理環境】
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
【自然地理要素】
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于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巖石圈,促進巖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于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干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
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
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
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
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
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
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于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試知識31、【巖石分三大類】
①巖漿巖(巖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
②沉積巖(巖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下形成);
③變質巖(變質作用)。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三大類巖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巖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
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
①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
②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
③風蝕地貌(風蝕洼地、蘑菇);
④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
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
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
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
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云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
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并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云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
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
(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于降水量大于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
①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
②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
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
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
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
①鋒面系統(冷鋒、暖鋒、準靜止鋒);
②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
③鋒面氣旋。
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
①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
②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
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
①對氣候的影響:
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
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
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
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
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
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
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試知識41、【天體系統的級別】
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
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
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
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
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季節的劃分:
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
9、10、11為秋季1;
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
地殼物質主要由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巖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學好高中地理的技巧1、學會使用課本。
課本的目錄提示了全書的要點和前后的聯系,要經常翻閱,做到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2、學會使用地圖。
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視地理觀察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
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如何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4、善于地理想象
。觀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象才能使二者聯系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
5、要善于動腦
。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地理問題的一般思路是: (1)學什么? (2)在哪里?(3)為什么?(4)有何利弊?(5)怎樣協調好人地關系?應當怎樣合理利用改造它。
除了知識和學問之外,世上沒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在人們的精神和心靈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見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統治和權威。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必修一地質運動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質運動知識1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表形態特征:以ХХ地形為主(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主要地形區分布位置(多種地形條件下)。
2.地勢高低:哪邊高哪邊低(如地勢西高東低等);
地勢起伏狀況。
3.特殊區域特征描述:云貴高原,喀斯特地貌廣布;
青藏高原,冰川廣布;中南半島,山河相間,南北縱列分布。
4.沿海地區考慮海岸線:非洲海岸線平直;
歐洲西部地區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
地形地貌成因分析:
內力作用——地殼運動(板塊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
外力作用——流水、風、海浪、冰川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作用等
1.河口三角洲:河流攜帶大量泥沙在入??谔幱捎诘匦纹骄?,加上海水頂托作用,河流流速變慢,泥沙大量沉積,形成河口三角洲。
2.沖積扇:河流上游地區坡度大,水流搬運能力強,河流將上游泥沙帶到出山口,在出山口因坡度驟減,水流搬運能力減弱,泥沙堆積,形成扇形堆積體。
3.流石灘(高山冰川雪線以下、高山草甸以上的過渡地帶):在劇烈的晝夜氣溫變化和凍融作用下(風化作用);
巖石表面裂隙發育,不斷崩解破碎;巖屑和碎石在重力作用下沿著山坡緩慢向下滑動,在較平坦處堆積形成流石灘。
4.烏尤尼鹽沼(是指含有大量鹽分的濕地,因海水干涸而成):早期,該地為海洋,受板塊擠壓作用,安第斯山脈隆起,形成以海水為主的湖泊;
該地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信風帶控制,氣溫高,降水少,蒸發旺盛,海水蒸發后形成鹽沼。
5.剛果河入海口處未形成三角洲的原因:剛果河入??谔幝洳畲?,流速快,侵蝕作用強;
剛果河流域終年高溫多雨,植被覆蓋率高,河流含沙量小(如果河流流經湖泊或濕地,泥沙大量沉積,河流含沙量小);剛果河入海口附近洋流攜帶泥沙能力強。
6.樂業天坑群形成的地質作用過程的答題模板:①沉積作用形成石灰巖,②石灰巖經地殼抬升成陸地,③流水侵蝕、溶蝕形成巨大地下溶洞;
④重力坍塌成天坑。
7.從內、外力作用角度,簡述寶石(變質巖)富集于沖積層的過程:含有寶石的變質巖,隨著地殼運動隆起上升并出露于地表;
后經外力風化和流水的侵蝕、搬運、堆積而富集于沖積層(沉積巖)中。
8.剛果盆地的形成原因:剛果盆地原來是內陸湖,后經地殼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瀉而成.
9.死海(貝加爾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內力作用----斷裂陷落
10.北美五大淡水湖(歐洲峽灣地形、湖泊)成因: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11.廬山(華山、泰山)的形成:斷塊山地
判別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和巖漿的方法:
(1)一個箭頭指向的為巖漿巖。
(2)兩個箭頭指向的為沉積巖或變質巖(有時候會有沉積物或外力指向的為沉積巖)。
(3)三個箭頭指向的為巖漿。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質運動知識2巖層新老關系判斷方法
(1)沉積巖是受沉積作用形成的,巖層年齡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巖層年齡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巖漿巖可以按照其與沉積巖的關系來判斷。噴出巖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巖層,侵入巖晚于其所在的巖層。
(3)變質巖是在變質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巖漿活動的影響,因而變質巖的形成晚于其相鄰的巖漿巖。
板塊運動與地貌
①板塊張裂:陸地板塊內部張裂形成大裂谷,如東非大裂谷;海洋中板塊張裂地帶常形成大洋中脊,如大西洋中脊。
②板塊相撞(消亡邊界):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互擠壓碰撞,形成高峻山脈和巨大高原,如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相互擠壓碰撞,形成海溝、島弧、海岸山脈,如馬里亞納海溝、日本島弧、安第斯山脈。
部分地形區的板塊位置
①大褶皺山系、大島弧鏈多是消亡邊界,如阿爾卑斯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安第斯山脈、日本群島、馬來群島、新西蘭等均是由兩大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
②澳大利亞、南亞、阿拉伯半島、印度群島、斯里蘭卡島、塔斯馬尼亞島屬于印度洋板塊;格陵蘭島、西印度群島、火地島屬于美洲板塊。
③冰島(大西洋“S”形海嶺上)——生長邊界;新西蘭南北二島——消亡邊界。
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脈和落基山脈為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脈為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碰撞形成。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質運動知識3六大板塊知識點
一、把六大板塊與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陸位置、范圍、輪廓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聯系和區別
1、北冰洋被亞歐板塊和美洲板塊劃分了。
2、大西洋被美洲板塊、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劃分了。
3、大洋洲絕大部分被劃分到印度洋板塊。
4、南北美洲劃分到一個板塊——美洲板塊。
5、六大板塊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個板塊里都既有陸地又有海洋。
6、亞歐板塊包括歐洲和除中南半島、阿拉伯半島外的亞洲及其北部、西部、東部邊緣的一部分海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東西跨度較大。
7、非洲板塊包括整個非洲,還有西部大西洋的一部分,東部印度洋的一部分,南北跨度大。
8、印度洋板塊既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亞洲的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大洋洲的絕大部分,呈西北——東南走向,跨的大洲多。
9、美洲板塊包括南北美洲及東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和西部北回歸線以北太平洋的狹長區域。
南北方向長。
10、南極洲板塊包括南極洲及其周圍的部分海洋,呈團狀分布。
比較得出以下結論:
①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比它們所對應的大陸范圍大,面積廣。②太平洋板塊比太平洋范圍小。
③印度洋板塊,名不符實,不是海洋板塊而是陸地板塊,地跨亞洲、大洋洲的部分陸地,特殊。
二、用經緯網對六大板塊進行空間定位
出題時,如果沿某條經緯線在六大板塊構造圖上做剖面圖,往往選擇經過的板塊名稱多、復雜的經線或緯線,依照這個原則,可以選取0°、60°E、120°E、120°W經線;
0°(赤道)、南北回歸線、60°N緯線等。
1、0°經線自北向南大致穿過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2、60°E經線自北向南穿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3、120°E經線自北向南依次穿過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4、120°W經線自北向南穿過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其中,60°E經線穿過的板塊最多,最復雜。
1、0°緯線(赤道)橫跨的板塊有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美洲板塊五個。
知識是靜態的,人有了知識,還應該明白如何正確地將所掌握的知識在實踐中加以應用,沒有智慧,充其量不過是一本記載著知識的書。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運動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運動知識1(一)地球的自轉
1.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
(2)產生時差,經度不同,地方時不同,時間上東早西晚。
(3)水平運動物體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轉。
2.判斷晨昏線的三大技法
(1)利用自轉方向判斷:順自轉方向將要進入白天的為晨線,將要進入黑夜的為昏線。
(2)利用地方時判斷:赤道上地方時為6時的點所在為晨線,為18時的點所在為昏線。
(3)利用晝夜半球位置判斷:晝半球西側為晨線,東側為昏線;夜半球則相反。
(二)地球的公轉
1.地球公轉的基本特征
(1)方向: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從南極上空看呈順時針。
(2)速度:近日點(1月初)附近公轉速度快,遠日點(7月初)附近公轉速度慢。
2.正午太陽高度
(1)判斷正午太陽高度的兩大技巧:
①“來增去減”:太陽直射點向某地所在方向移來,則正午太陽高度增大,移去則減小。
②“遠小近大”:距離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緯線越遠,正午太陽高度越小,反之越大。
(2)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
正午太陽高度=90°-兩點緯度差。
其中,當所求地點與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時,該緯度差即為所求點與直射點緯度差的絕對值;不在同一半球時,該緯度差為二者緯度數之和。
3.日出、日落方位的判定
(1)當太陽直射赤道時(春分日、秋分日),南、北極點除外,全球各地正東日出、正西日落。
(2)當太陽直射北半球時,除極晝、極夜地區外,全球各地東北日出、西北日落;且太陽直射緯度越高,太陽升落的方位越偏北。
(3)南半球剛剛結束極夜的地點,其日出、日落方位均為正北;北半球剛剛結束極夜的地點,其日出、日落方位均為正南。
4.晝夜長短
(2)緯度分布規律:
太陽直射點所在半球晝長夜短,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另一半球相反。
(3)計算方法:
①利用一個地區晝弧所跨的經度范圍來計算。
方法:晝長=晝弧度數/15°,同理求夜長。
②利用已知的日出和日落時間來計算。
方法:晝長=2×(12-日出時間)或晝長=2×(日落時間-12)。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運動知識21.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
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
2.20°W向東至160°E為東半球;
20°W向西至160°E為西半球;
經度度數小于20°,為東半球,
經度度數大于160°,為西半球;
經度度數在20°至160°之間,為相應半球。
3.緯線長度:L=L赤道×COSθ(θ為當地緯度)
赤道是最長的緯線,長度大約為4萬千米,
緯線長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
緯度度數相同,緯線長度相同;
緯度度數不同,緯線長度不同。
緯度相差1°,實地距離相差111千米;經度相差1°,實地距離相差111千米×COSθ(θ為當地緯度)。
4.同緯度飛行,先向高緯飛,后向低緯飛。
(即:北半球先向北飛,南半球先向南飛)。
位于晨昏線上的兩點之間,沿晨昏線的劣弧飛行最短。
位于經線圈上的兩點,沿經線過極點飛行。
赤道上兩點一般按赤道的劣弧飛行。若兩點相差180°,則有無數種飛行方法。
5.地球自轉和公轉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東;
即: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從南極上空看呈順時針方向。
6.地球自轉線速度:V=V赤道×COSθ(θ為當地緯度)
地球自轉線速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
緯度度數相同,線速度相同;
緯度度數不同,線速度不同。
7.除南北兩極點外,全球各點地球自轉角速度都相等。
地球自轉角速度:W=15°/h=1°/4分鐘
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移動速度大約為0.25°/天
當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相同時,1太陽日>1恒星日;當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相反時,1太陽日
8.地球公轉速度:
近日點(1月初)最大,遠日點(7月初)最小
自近日點向遠日點移動,公轉速度逐漸變慢;
自遠日點向近日點移動,公轉速度逐漸變快。
近日點(1月初)V、W最大
遠日點(7月初)V、W最小
由近日點向遠日點移動,公轉速度V、W變小
由遠日點向近日點移動,公轉速度V、W變大
9.春秋分日,太陽光線與黃赤兩平面交線相平行;
兩至日時,太陽光線與黃赤兩平面交線相垂直。
10.黃赤交角變大,熱帶、寒帶的范圍變大;
溫帶的范圍變小。黃赤交角變小,熱帶、寒帶的范圍變小;溫帶的范圍變大。
回歸線的度數=黃赤交角的度數;
回歸線的度數+極圈的度數=90°
11.晨昏線:
晨線與赤道的交點地方時為6點;
昏線與赤道的交點地方時為18點;
晨昏線與始終太陽直射光線向垂直;
晨昏線與經線圈相重合時,該日為春秋分日;
晨昏線與緯線圈相切,切點為12時或24時。
12.緯度越高,運動速度越大,地轉偏向力越大。
13.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全球大部分地區從東北方向日出,西北方向日落;
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全球大部分地區從東南方向日出,西南方向日落;
太陽直射點位于赤道上,全球大部分地區從正東方向日出,正西方向日落。
日出或日落方向位于與東西方向偏南(北)成θ°的夾角,表明太陽直射點位于θ°S(N)。
14.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長;
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南半球晝長夜短,北半球晝短夜長,越向南晝越長;
3.21~6.22,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晝長夜短,越向北白晝越長,而且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北極附近出現極晝,極晝范圍逐漸變大,南極附近出現極夜,極夜范圍也逐漸變大;
6月22日,北半球各點晝最長夜最短,南半球各點晝最短夜最長;
6.22~9.23,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晝長夜短,越向北白晝越長,而且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北極附近出現極晝,而且極晝范圍逐漸變小,南極附近出現極夜,極夜范圍也逐漸變小;
9.23~12.22,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晝短夜長,越向北白晝越短,而且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北極附近出現極夜,極夜范圍逐漸變大,南極附近出現極晝,極晝范圍也逐漸變大;
12月22日,北半球各點晝最短夜最長,南半球各點晝最長夜最短;
12.22~次年3.21,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晝短夜長,越向北白晝越短,而且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北極附近出現極夜,極夜范圍逐漸變小,南極附近出現極晝,極晝范圍也逐漸變小;
赤道全年晝夜等長;春秋分日全球各點晝夜等長。
日出時間+日落時刻=24小時
晝長=24-2×日出時間;夜長=2×日出時間
日出時間=12-晝長/2=夜長/2;
日落時間=12+晝長/2=24-夜長/
南半球某地的晝長=北半球同緯度的夜長
南半球某地的夜長=北半球同緯度的晝長;
全球各點全年晝長(夜長)時間都相等。
15.正午太陽高度計算公式:H=90°-θ(θ為兩地之間的緯度差,即太陽直射點與所求某地)
正午太陽高度從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向兩側遞減;
太陽高度從太陽直射點向四周遞減;太陽高度>0為白天;太陽高度
太陽高度相同的各地與太陽直射點的距離相等;
太陽直射h°N時,(90°-h°)N內出現極晝,其正午太陽高度為2h;(90°-h°)S內出現極夜,北極點的太陽高度全天相等為h°。
6月22日,正午太陽高度達全年最大值的地區為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全年最小值的地區為赤道及其以南地區。
12月22日,正午太陽高度達全年最大值的地區為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全年最小值的地區為赤道及其以北地區。
16.北回歸線至北極圈之間,正午時刻太陽位于當地正南天空;
南回歸線至南極圈之間,正午時刻太陽位于當地正北天空。
17.正午的判定:
太陽高度為全天最大時;
地方時為12時;
日影為一天中最短時;
把晝半球對稱等分的經線地方時為正午。
18.0時的判定:
把夜半球對稱等分的經線地方時為0時;
自西向東,由舊一天進入到新一天的經線為新一天的0時。
19.一般年份,能被4整除的年份為閏年,否則不是閏年;
逢百年時,能被400整除的年份為閏年,否則不是閏年。
20.
圖上距離
實地距離
比例尺:比例尺=;
大?。河捎诒壤呤且粋€分式,其大小必須根據整個分式判斷,即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縮放:新圖比例尺變為原圖的n倍,新比例尺=原比例尺×n;圖幅面積=原圖面積×n2。
表示內容:圖幅相同,表示實地范圍越小,要表示的內容越詳細,選用的比例尺越大;反之,選用的比例尺越小。
三種表示方法:直線式;文字式;數字式。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運動知識31.方向:
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要根據經緯線定方向;
距離北極點近,則在北;距離北極點遠,則在南;
A地位于B地東(西)大于180°,則方向相反。
即實際A地位于B地的西(東)方。
在無經緯網而有指向標的地圖上,根據指向標定方向;
甲圖剖面圖
在既無經緯網又無指向標的地圖上,一般判圖原則是:面向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等高線和地形剖面圖的繪制:
3.同一條等高線上各點高度相同。
(同線等值)
中心高,等高線向低處凸出為山脊;
中心低,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為山谷。
河流流向與等高線凸出方向相反;
所有等高線都是閉合的。
等高線可以重合但不能相交。
陡崖處有n條等高線相交,等高距為d,則陡崖高度:(n-1)d
四周高,中心低的等高線表示谷地或盆地;
四周低,中心高的等高線表示山頂。
4.時區中央經線=15°×n(n為時區數)
時區的范圍=15°×n±7.5°
5.自西向東,每跨越1個時區,時間增加1小時;
自東向西,每跨越1個時區,時間減少1小時。
自西向東跨越國際日期變更線,時間不變,日期減少1天;自東向西跨越國際日期變更線,時間不變,日期增加1天。
自西向東,日期增加1天,為新一天的0時線;
自西向東,日期減少1天,為180°經線(日界限)。
6.熱水器和地面之間的夾角=θ(θ為兩地之間的緯度差,即太陽直射點與所求某地)
7.自東向西航行,船員所經歷的一天大于1太陽日;
自西向東航行,船員所經歷的一天小于1太陽日。
每小時向西飛行n經度,則所感覺1天時間=360/(15-n)小時;每小時向東飛行n經度,則所感覺的一天時間=360/(15+n)小時。(n
8.經線相同,地方時相同;
緯線相同,正午太陽高度相同;晝長、夜長相等;自轉速度相同。
9.從某地出發到達另一地,無論是否經歷日界限:到達時間=出發時間+途中時間±時區差(東+西-)
10.晝夜現象:地球是個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
勤奮學習,就是在成績面前永不滿足,不斷追求更進一步的指示,擴展更廣泛的課外積累,不斷對自己提出更高的學習目標。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中地理必修一盤點知識大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1
地球運動基礎知識
1、天體的類別: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衛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塵埃等。
2、天體系統的層次: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征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4、月球:
(1)月球的正面永遠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晝夜更替;
(2)無大氣,故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大,隕石坑多,無聲音、無風;
(3)月球表面有山脈、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水。
6、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7、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
8.太陽活動的影響:黑子——影響氣候,耀斑——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帶電粒子流――磁場――磁暴。
9、太陽輻射的影響:
①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
②太陽能是我們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轉
方向: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
速度:①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至0) ②角速度(除兩極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陽日(24時,晝夜更替周);
意義:①晝夜更替 ②不同經度不同的地方時 ③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線: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晨昏線上太陽高度角為0度)。
12、晨昏線與經線:晨昏線與經線重合-----春秋分;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時間計算:所求時間=已知時間±區時差+ 途中時間
14、時區=經度/15°(若不整除,則四舍五入),區時差=時區差
15、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0°)時間為標準時,也稱為格林尼治時間,也是零時區的區時。
16、日界線:自西向東越過日界線(不完全經過180°經線)日期減一天,自東向西越過日期加一天。
17、公轉
速度:1月初--近日點—速度快,7月初--遠日點—速度慢;
意義: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帶的形成 。
18、公轉與自轉形成了黃赤交角(23°26′):
①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
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的形成;
②五帶的劃分界線:南北回歸線之間為熱帶、回歸線極圈之間為溫帶、極圈極點之間為寒帶 ;
③若黃赤夾角變大,熱帶和寒帶變大,溫帶變小;若黃赤夾角變小,熱帶和寒帶變小,溫帶變大;
若黃赤交角為零,太陽永遠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消失。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2
地球的運動特征及其地理意義
1、地球自轉的規律及其地理意義
①地球的自轉方向:赤道上空的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的逆時針方向和南極上空的順時針方向。關鍵是要找出地球自轉方向與地球上經線的關系,并根據這種關系來判斷地球的自轉方向,或者根據自轉方向來推斷經線的經度。
②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之間的晨昏線的變化和應用也是高考的重要內容。掌握晨線和昏線的判斷方法很重要,一般來說可以根據“順著地球的自轉方向,東晝西夜為晨線,東夜西晝為昏線”來判斷。晨線和昏線與赤道相交的兩點分別是6時和18時,是晨昏線知識的重要應用。晨昏線與南北極圈的關系也是判斷日期的重要依據。
③地方時與區時的計算。地方時的計算與經度的變化相關,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區時的計算隨時區的變化而改變,相鄰兩個時區,區時相差1小時。地方時和區時都是“東早西晚”,因此在計算時一般采用“東加西減”的原則。
④“北京時間”。關鍵是要區別開“北京時間”與北京的地方時這兩個概述。“北京時間”是指北京所在的東八區的區時,即東八區中央經線120°E的地方時,是我國目前統一使用的標準時間。而北京的地方時是指116°E經線的地方時,比“北京時間”要晚約16分鐘。
2、地球公轉的規律和黃赤交角。
①地球公轉的方向從文字上表述為自西向東,但要與地球的公轉軌道結合起來,因為從不同的方位看,地球的公轉會有不同的表述,關鍵是要掌握地軸與地球公轉方向的關系。而地球上的四季又與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有關。
②黃赤交角與五帶。黃赤交角是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疊加而形成的,是地球自轉的平面——赤道平面與地球公轉的平面——黃道平面之間形成的一個夾角,目前的黃赤交角為23°26′。地球上的五帶范圍隨著黃赤交角的變化而發生改變。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地理意義示意圖
3、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是地球運動的結果,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生產生活。
①晝夜長短變化可以分為季節變化和緯度變化。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是從太陽直射點向南北方向遞減。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太陽高度角大,冬季太陽高度角小。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3
地球圈層結構
一、知識點梳理
1、地球內部圈層結構
劃分依據及內部圈層結構——對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點
2、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
大氣圈包圍著地球,是由氣體和懸浮物組成的復雜系統,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水圈是由地球表層水體構成的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氣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處于不間斷的循環運動之中。
生物圈是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它占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結果。
兩個判斷題
(1)為探測莫霍界面的情況,在下列四地同時進行了地震波的測定,最遲從莫霍界面傳來地震波的是 ( )
A.當雄
B.成都
C.上海
D.北京
(2)此次地震,拉薩有輕微震感,理論上拉薩居民感覺到 ( )
A.先左右搖晃,后上下顛簸 B.先上下顛簸,后左右搖晃 C.只左右搖晃 D.只上下顛簸
(3)掌握地震發生規律可有效減少危害,我們要了解西藏地區地球各圈層組成物質和結構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據是________,其研究原理是________
【解析】
第(1)題,地殼厚度不均,高山、高原較厚,平原、盆地較薄。
第(2)題,縱波傳播速度快,橫波傳播速度慢。
第(3)題,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可以了解地球內部各圈層的特征。 。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