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3 15:25:11
序論:在您撰寫數學分層次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當決定在學校實行高等數學課程分層次實踐教學的計劃時,數理學院以院長為首的高數任課教師紛紛獻計獻策,制定適合我校學生實際情況的分層次教學計劃.首先采取實驗班的形式,選取某個專業作為實驗班進行教學,當條件成熟,再慢慢推廣普及全校.實驗班我們選定新入學的13級機電學院過程控制專業4個班作為授課班級,分別由2位老師各擔任2個班級的高等數學老師.其次制定分層次教學的實施方法,主要的實踐方法分為以下幾步:調研學生情況———制定標準———分層組班———分層教學———評價———互動調整———評價———互動調整———評價.所謂分層次教學就是根據學生不同的潛質,結合學生的平時學業成績分別對待,在課堂教學中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通過對各層次的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進行評估,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地進行教學,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
2學生層次的具體劃分以及實際課堂教學工作
下面就如何在高等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實施分層次教學試談如下.
2.1充分了解學生,做好分層次課堂教學的基礎工作
在高等數學教學中,面對的是來自天南海北的朝氣蓬勃的學生,由于他們家庭環境不一樣,中學階段的數學學習情況不一樣,因此每個人的學習基礎就會有所不同.對于剛入大學校門的大一新生,學生的知識基礎、適應能力等因素直接影響著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所以根據這樣特點,我們實行幾個時間階段推進分層次教學工作.在第一階段剛開課第一個月內的高等數學授課過程中,并沒有分班教學,而是一邊通過課堂教學,一邊和學生課后交流以及結合學生平時作業情況,任課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基礎進行全面了解,然后再結合教學內容的安排,在學習過程中定期的安排課程測試,最后根據所評定的學業成績,把學生分成2種類型,從而確定不同層次的學生組合,以便于采取針對性措施.這樣確定的“層”可明確教師的教學方針和對策,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設計,使得教學對象更有針對性、課堂教學更有成效.
2.2分層組班,合理自愿流動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有2個老師分別擔任過控專業13級1,2班和3,4班的任課教師,在不影響教學進度的前提下,我們以高等數學的教學內容及教學計劃為參照,按照高等數學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即單變量極限內容授課結束后,我們進行了第一次課程測試,所有考試流程均按照期末全校通考的程序一樣遵守,嚴格的考試時間,教師的嚴格監考制度,嚴格的試卷評判標準,我們始終做到給出每一位學生公平公正的學習成績.這一系列的工作都是在新學期第一節課就事先告知學生的情況下進行的,所以當快要考試的那段時間,學生們都很認真的復習準備,最后根據考試平均成績,制定分層的標準,綜合學生的上課學習情況,第一次把過控專業13級學生4個班按照層次要求及班容量進行分層組成2班.一個班我們定位為A班,一個班定位為B班.這樣可以把學習成績相近、某些特征相似、需求相同的學生分在一層,教師可以根據每層學生特點,有針對性的施教,有區別的幫助學生.這一方案在實施過程中我們想到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往往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可以調動有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然在后續的實踐教學中老師已深切感受到一些學生在通過這樣的層次分班下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但還有一點擔憂就是若分班稍有不妥,有可能會給極個別學生帶來自卑感,反而適得其反,為了樹立每一位同學學習高等數學的自信心,我們一方面遵守分層的標準,一方面還是做到合理自愿流動.合理自愿流動是指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學生調整到相應層次的動態管理過程.分層教學階段流動與平時流動相結合,在整整一年的高等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進行多次類似的測試評定,A、B兩個班的學生相繼又進行不同層次的自愿流動.值得肯定的是4個班的學生始終是一個整體,在教學進度一致的情況下,合理自愿流動的分層教學促進師生的交流和互動,使得學生學習的競爭意識,積極性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時兩個任課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具體制定分層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A班學生:掌握知識較好,教學內容在重基礎、重收獲的前提下,對A班學生綜合性、理解性的習題要求要高一些,我們要求以優良成績完成高等數學課的學習任務,具備普通高等學校學生應具備的文化基礎課通用能力.B班學生:接受知識慢一些,我們放慢教學進度,在運用知識的能力方面分出層次,加強基礎性知識的練習,要求以合格成績完成高等數學課的學習任務,具備學習專業課的必備的文化基礎課通用能力.這樣通過在教學內容拓寬、教學目標明確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不同層次班級的合理自愿的流動,使學生獲得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條件,包括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教師,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3課堂教學實踐的成果
在這一年的高等數學實踐教學中,作為任課教師是深有感觸:一方面感受到通過分層次教學帶給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勁頭,一方面也帶給任課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表1是任課班級的部分學生在分層次教學下不同階段的測試成績抽樣調查結果.總之,分層次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進步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也為任課教師提供了很多經驗總結:一是優化課堂教學課程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保證整體教學水平的前提下,根據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主動承認學生個體差異,改變統一的教學模式,因材施教.針對于不同的學科專業,有效地選擇授課內容.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多與實際應用結合,在教學中恰當引入數學史,把數學史中積極向上的一面灌輸給學生,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模式.打破統一大綱、統一講授的傳統教學管理模式,實現由傳統式教育向創新式教育的轉變,由整體模式的培養到注重個人培養的轉變,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加強學生對數學方法、數學思想的培養,有助于培養學生全新的思維模式、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以及運用數學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是實施合理流動的分層制.不同的層次教學,教學標準應有不同,分層次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動態流動的,公平合理的,學生可以根據考試成績和一個階段的學習情況作出新的選擇.雖然每個層次的教學標準不同,但各個層次的教學過程都要遵守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要把激勵、鼓舞學生的主體意識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
4總結
一、學生分層
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數學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成績的差異,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學習可能性水平、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及性格特征,按課程標準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中層目標、發展目標這三個層次的教學要求,將學生按3:5:2的比例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是拔尖的優等生,即能掌握課文內容,獨立完成習題,完成教師布置的復習參考題及補充題;b層是成績中等的學生,即能掌握課文內容,獨立完成練習,在教師的啟發下完成習題;c層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即能在教師和其他層同學的幫助下掌握課文內容,完成簡單習題。
二、備課分層
分層次備課是搞好分層教學的關鍵。教師應在吃透教材、課標的情況下,按照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設計好分層次教學的全過程。確定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分清哪些屬于共同目標,哪些屬于層次目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還應有具體的要求,如:對a層的學生要設計些靈活性和難度較大的問題,要求學生能深刻理解基礎知識,靈活運用知識,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b層的學生設計的問題應有點難度,要求學生能熟練掌握基本知識,靈活運用基本方法,發展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對c層的學生應多給予指導,設計的問題可簡單些,梯度緩一點,能掌握主要的知識,學習基本的方法,培養基本的能力。
三、教學分層
首先,根據a、b、c三個層次的學生基礎以及特點,進行教學目標的分層定位。
一般來說,教學目標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基礎目標,及教學大綱中最基本的教學要求,適用于低層學生;二是中層目標,包括教學大綱中所有的教學要求,適用于中層學生;三是高層目標,即超過大綱原教學要求,適用于高層次學生。
其次,教學過程和方法要遵循由易到難的分層原則。教師應有意識地編擬三個層次的問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嘗試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積極向上的學習情緒,越來越愛學,越來越想學,提問時思維有難度的問題讓a層學生回答;簡單的問題,讓c層學生回答,適中問題讓b層學生回答,這樣使每個層次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最后,為使各類學生在課后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鞏固和提高,對課外作業也要進行分層次。給c層學生的作業以基礎知識的練習為主,偶爾也要布置一些簡單的綜合題;給b層學生的作業以基本知識及中等難度的綜合性題目;給a層學生的作業以綜合多變的練習為主,偶爾也要選一些較難的基本知識練習。這樣使低層學生有興趣按時完成作業,集中精力解決基本題;中高層學生則能拓展思路,提高發展性學力和創造性學力。
四、評價分層
對學生進行分層評價,以其在原有知識水平上的進步和提高大小作為評價學生是否完成教學目標的一個基準,這是進行分層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也是衡量分層教學法是否有效的一個重要手段。
(1)以分層測試成績作為分層評價基本依據,以學生自己每次分層測試成績多做縱向比較,考察各層次學生在本層次達標及遞進程度。對各層次達標學生給予表揚,讓有進步的學生及時遞進到高一層次,鼓勵低層次學生向高層次努力。
(2)對達不到原層次目標的學生要及時作心理輔導,解決智力與非智力因素中所存在的問題。對未達到目標的學生要加強心理輔導和學習輔導,讓所有學生在分層測試后保持良好的上進心態,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
一、分層次問題教學法及其實質
“從內部結構的觀點來看,可以認為問題性的課是這樣的:在這種課上,教師有意地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讓學生提出學習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這種作法的問題性水平較高),或由教師自己提出這些問題并解決它們,與此同時向學生說明在該探索情境下的思維邏輯(這種作法的問題性水平較低)?!蔽倚Ψ謱哟螁栴}教學法的運用,在客觀上是與馬赫穆托夫的這段理論相吻合的。因此,對問題教學法本身可以作出這樣的界定:問題教學法是教材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尋求和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技能,進而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校推行分層次問題教學法,就是將問題分成A,B,C三個層次,根據不同層次的問題,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A類問題,最簡單,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自主完成;B類問題,有所提高,課堂上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學習小組內部探討學習,然后小組交流展示,達到掌握的目的;C類問題,難度較大,課堂上教師在指導學生積極思考的前提下精講、學生精練。“分層次問題教學”為學生提供一個交流、合作、探索、發展的學習平臺,在教學活動中以“問題”為線索,基于問題情境探索知識,掌握技能,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創造,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分層次問題教學的程序
“分層次問題教學法”的基本結構與實施可概括為“三環”、“六步”。
“三環”為:第一環節是創造問題情境,發現、提出問題,并使問題定向,為“生成”問題;第二環節是對生成的定向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個體與集體合作學習),分析、解決問題,為“探索”問題;第三環節是對探索的問題及時反饋,在驗證中得以解決,并進一步拓展問題,為“發展”問題。
“六步”為:第一步是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第二步是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結合教學目的,明確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即問題定向;第三步是學生自主探究,分析問題,提出假設、猜想,設計解決問題方案;第四步是對假設方案、推論、嘗試解決問題;第五步是對解決的問題及時反饋,進行科學檢驗,并掌握科學方法;第六步是對解決的問題再質疑,使問題得以拓展與延伸,使學習的知識系統化,又為探求新知奠定基礎。
三、分層次問題教學法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 教學內容問題化,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英國科學家波普曾說過:“科學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一一越來越深化的問題,越來越觸發新問題的問題?!碧招兄壬舱J為: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從中不難看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師應著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發展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當好學生引導者的角色,激發學生發現問題,引導學生從生活和身邊的現象中提取問題素材:如太陽能熱水器作為一種環保能源產品已進入千家萬戶,但隨著季節變化,太陽日照不斷變化,怎樣安置太陽能熱水器,才能使其發揮最大效益;再如貸款購房、購車的分期付款問題,彩票中獎問題,等等。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讓學生知道問題源于生活實際,體會到數學無處不在,促使學生從生活中不斷去發現問題,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再則,為了知識學習的達成,可向學生提供一些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讓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去思考、去討論、去體驗,發生有意義的學習。如在兩百多年前,一位數學家觀察了下面一組算式:6=3+3,8=3+5,10=3+7,12=5+7,14=3+11,16=5+11……得到了一個猜想,他的猜想是什么?從而引人數學歸納法的知識,也讓學生明了每個知識的存在都起源于問題的存在。
2 在真實問題中體驗探究的樂趣。引導學生多觀察身邊的事物,去發現一些需要數學知識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在一種現實需要當中解決數學問題,使學生不僅體驗到問題解決的困惑和解決問題后的喜悅,還使他們認識到數學就在身邊。例如:海上有一燈塔P,在它周圍3海里內有暗礁,一客輪以9海里每小時的速度由西向東航行,行至A測得燈塔P在它的北偏東60℃,繼續行駛10分鐘后,到達B處,又測得燈塔P在它的北偏東45℃,問客輪不改變方向,繼續前進有無觸礁的危險?又如,易拉罐是由金屬做成的,若做成圓柱形,為了讓成本最省,該怎樣設計?這類題目用數學知識對實際問題作出決策,真實的問題情景能使學生帶著積極、主動、愉悅的情感來解決問題。
3 在問題探究中構建新知識。認知心理學理論認為,問題包括起始狀態(問題被認知時問題解決者所處的情況,舊知識的儲備)、目標狀態(問題解決者所要尋求的結果,新知識的形成),以及南操作引起的從起始狀態轉化為目標狀態的種種中間狀態(探究過程)。顯然教學中構建知識的過程中注重學習者的經驗(個體體驗、個體認知),利用個體參與探究,有利于學習者梳理已獲知識、形成選擇并運用經驗去解決問題的一種能力。同時對新知識的認知并不全部源于接受簡單的供給,而來源于親身的探究,生成于自己的思維之中。
4 在問題探究解決中尋找新問題的“生長點”。在一個問題解決后,如何產生新的問題,這是數學學習思維的連續性和持續性的體現。問題是需要不斷去探索、不斷思考才能形成問題,才能形成一個有實際意義的、有待于進一步解決的問題。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一解決問題一再提出新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及時引導學生從中引發新的問題,找到問題新的“生長點”。問題可以從書籍、報紙、新聞中收集而來,也可以由教學者自行撰寫或南現成案例改寫而成,甚至可以讓學習者自行創作,最主要的是要能選擇一個適合教學的問題。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所以學習過程從本質上說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從具體案例人手,在真實的問題情景中體驗解決問題的需要。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課;分層次教學;基本要求
現實和理論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差異。這種差異不僅表現在先天遺傳的差異,也表現在后天發展的差異。從總體上看,人的生理遺傳方面的差異不是很大,但他們在后天發展過程中的素質的差異是十分顯著的。學生也不例外,他們在智力、健康狀況、情緒意志、社會適應、動手能力等方面,是千差萬別,參差不齊的。這些差異在不同程度上直接和間接地對教學效果產生影響。分層次教學是真正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素質教育,優化課堂教學的一種嶄新的教學策略。
一、分層次教學的實質及指導思想
分層次教學,是指根據受教育者的個體差異,對其進行分類排隊,按照由高到低的順序將其劃分為不同的層次,針對每個層次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借以實現既定的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學方式。分層次教學的實質就是在集體教學的框架中進行個別教學。
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承認學生的差異,適應學生的差異,滿足存在差異學生的要求,改變大一統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差異由各自的成長環境、心理發展水平、思維能力等因素決定的,教師應最大限度地了解學生,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教師的教,要以學生的學為風向標,以學生的實際狀況和差異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設計、選擇教學途徑和方法,客觀有效地進行教學評價。
思想政治課的分層次教學并非根據成績劃分,而是根據學生的政治基礎、愛好程度以及學習、分析政治問題的能力作為標準,根據學生的認識水平劃分為不同的階段。
二、分層次教學的理論及現實依據
1.因材施教原則。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它的靈魂也在于“因材施教”。學生在生理發展和心理特征等方面客觀存在差異性,特別是心理方面的智力、興趣、愛好等因素表現的差異更為明顯。個體與個體之間既有差異性,又有共同性,把某些方面相類似的學生劃歸同一層次,既可照顧學生個體間存在的差異性,避免不分對象的“一刀切”弊端,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
2.原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存在著兩種發展水平,一是現有水平,二是潛在水平,它們之間的區域被稱為“最近發展區”。教學只有從這兩種水平的個體差異出發,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水平,并不斷創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發展區,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3.當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布盧姆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只要在提供恰當的材料和進行教學的同時每個學生提供適度的幫助和充分的時間,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成學習任務或達到規定的學習目標?!?/p>
4.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與素質教育中有關理論。素質教育中的面向全體,正是面向有差異的每一個個體,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實施素質教育,目的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與“應試教育”不同,素質教育的教育教學質量觀的立足點是要充分考慮如何更好滿足未來社會發展以及學生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需要。
三、高中思想政治課分層次教學的原則和方法
思想政治課是有別于其他知識性較強的學科,它既要教給學生基本知識和原理,又要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覺悟和思想認識水平。在具體的教學過程當中,又不能單獨地從知識的掌握程度來評價學生,而要把學習文化知識和提高認識水平緊密結合起來,重點放在學生的思想表現和實際行動上。在教會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后,使學生更進一步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力爭使每位同學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所以,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分層次教學應注意把握一定的原則和方法。
(一)原則
1.實事求是的原則。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承認學生的差異,并尊重學生的不同需要與選擇。充分了解學生和教學狀況,以便開展工作。
2.鼓勵原則。層次不代表著優與良,目的是讓不同的學生適應不同的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找出學生的進步點,創設成功機會,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動機與行為,并在層次流動中把握好學生的心理。
3.最優化原則。即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內容的籌劃、教學進度的安排、教學評價的策略也要按層次進行,實現最優化,充分發展學生的強勢智慧。
(二)方法
1.學生的層次化
根據學生的政治基礎、學習能力、學習動機、學習熱情及自己的要求、學校的實際等諸多方面的因索,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可粗略地將學生按教學目標分為三個層次。A層要求學生熟練掌握知識,并能作出歸納和總結,自覺建構新舊知識的聯系,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和網絡在適當的時候能做到知識的遷移,并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并能做到自主預習、復習,運用相關知識獲取新知識。B層要求學生掌握大綱規定知識內容,獨立完成練習,有提高的潛質。C層是能基本上掌握大綱規定內容,課后能復習,補充基礎。
當然,目標是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作出調整的,學生也是不斷地動態流動的。要求三層目標之間相輔相成,同時不同層次的學生之間也要相互幫助、相互溝通。教師也要發揮其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的知識層面、小組的搭配,進行動態的把握,視發展情況及時調整,以激勵學生不斷競爭向上,但同時要注意不可調整過頻…。需要注意的是,要堅持尊重學生,本著師生磋商的態度,實行動態管理,同時選擇要體現雙向性和民主性。學生從實際出發選擇自己需要的老師,前提是對老師的熟悉和了解。
2.教學環節的層次化
(1)教學目標的分層。教學目標是分層次的依據,也是教師授課的依據。教師在精心鉆研教學大綱、教材,細致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力所能及的教學目標,量身定做,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達標的喜悅。當然,在具體制定達標要求時,要注意認知、情感和技巧相結合。對于教學大綱基本要求中的“識記”部分,必須要求每個學生都掌握,而對于能力要求較高的理解、應用部分,則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設置不同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問。
(2)課堂教學過程的分層。課堂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雙向交流過程,也是教學活動完成的主要階段。安排內容時要以B層學生為基準,同時兼顧兩頭,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安排好難易比例,及時有效地掌控課堂。過難的題可以不講,稍有難度的題可放在最后講,作為調味料,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問題設置的梯度要講求科學性,層次落差不宜太大,保證A層聽課不等待,c層基本能聽懂,B層難題夠得著,易題增加自信心。使A層吃得飽,B層吃得好,C層吃得了。讓不同層次都體會到成功,有所收獲。
(3)考核及評價標準的分層。在考試內容試題的設計上,也要充分體現層次性。同一試卷設置不同難度的試題,學生按規定要求自主選擇完成,或在試卷上規定不同層次學生所要完成的部分。并對學生的考試成績做跟蹤記錄。每個人的評價不是通過整體來衡量,而是與學生自己的成長相比較。因此,評價標準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這樣對學生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能更有效地、科學地激勵個人的發展。
四、分層次教學的效果及注意事項
分層次教學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體現了新課程改革趨勢下教師的作用,運用梯度教學,提高了學習效率,節約了教育資源。使教育對象更全面,教學目標更明確,教學計劃更同步、教學結構更優化。充分發掘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能力,促進全面發展,使培養的人才更適應社會和國家的需要。
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中職學校入學人數逐年遞增。這些學生主要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初中階段學習成績一般,讀高中后升入大學的可能性很小,便選擇讀職業學校。這部分學生比例最大;第二部分,初中階段學習成績較好,但家庭困難。希望掌握一門技術,能早日就業以減輕父母的經濟負擔。這部分學生有一定比例;第三部分,初中階段學習成績、道德表現均不好,家長考慮到子女年齡較小,只能送到學校希望有所改變,這部分學生比例較小。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仍然按照同一標準、同一模式組織教學,必然會導致一部分學生吃不飽,一部分學生吃不了,長此以往,教學效果難以保證。不但阻礙了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還嚴重影響了他們繼續升學深造和畢業后就業的競爭能力。因此,采用分層次教學是非常必要的。
二、分層次教學的實施方法
(一)分層次教學法實施的前提
分層次教學法實施的前提,是合理地對學生進行分層。所謂的“分層”并不是簡單的按照學習成績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結合不同的學科特點,按照學生的自身條件將學生分成不同的組別,在授課中結合教學要求對不同的組別設置各具特色的教學內容,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是工科學生的必修課,要求學生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并具有一定的動手分析能力。根據這一特點,可以在第一次課,精心準備幾種常見電路的教學模型,先請同學們各抒己見,講一講對這些模型的看法;然后講授課程中的五個基本概念;在此之后利用習題來考察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這一課時,對學生們的學習能力有一定的掌握,然后將學生分為:A組,理論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都較強的學生;B組,理論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C組,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D組,排斥學習的學生。
(二)分層次教學法的具體實施過程
為了確保分層次教學后的教學效果,教師在前面合理分層的基礎上,應吃透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根據教材的要求來分解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的起點,制定出每組學生需要達到的目標。
1、課前預習。為了保證教學效果,需將課前預習作為作業布置給學生。每一次下課前五分鐘進行布置。例如:在講解“R-L-C的串聯電路”的前一次課,將預習內容分成四層。第一層,純R電路、純L電路、純C電路三種單一參數的交流電路中,i與u的波形圖的確定;第二層,三種單一參數的交流電路中,i與u的相位圖的確定;第三層,三種單一參數的交流電路中,i與u的相量圖的繪制;第四層,綜合進行比較,得出結論:(1)純R電路中,i和u是同相的;(2)純L電路中,i比u落后90°;(3)純C電路中,i比u超前90°。這樣,學生能夠象爬樓梯一樣,一層層準備,按照自己的實際能力努力向上走。
2、課堂教學。在90分鐘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采取走小步的方法,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在難度提高的知識點處以不同標記作為引導,提出不同層次學生需掌握的重點;并利用課堂上最后的幾分鐘時間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針對性輔導。輔導重點在于A、D兩組學生。對A組學生提出實踐性、綜合性問題,引導他們課下進行思考,使他們能夠觸類旁通,為將來進一步深造打下基礎。對D組學生進行督促,通過檢查筆記,重點提問,使他們掌握最基本的知識點。例如:在講解“R-L-C”時,將課程內容分為五層來講解:(一)是R-L-C的串聯電路的基本概念,從介紹R-L的串聯電路和R-C的串聯電路,逐漸過渡到R-L-C的串聯電路,明確各電路的組成。(二)是端u和i的相位關系,采用對相量圖的分析,由淺入深地對電路呈電感性、電容性及電阻性三種情況進行具體分析總結。在相量圖分析上有一定難度,在授課中就要重點掌握B、C組學生的學習情況,尤其是C組學生,要鼓勵他們克服畏難情緒,以相量為突破口使他們沖破難關。(三)是端u和i的大小關系,借助于數學知識,以勾股定理為工具,最終推出R-L-C的串聯電路歐姆定律表達式,進一步引出電壓三角形和阻抗三角形,指出二者的相似關系。(四)是R-L-C的串聯電路的實際應用,通過講解例題引出電抗器和移相電路,可借助于多媒體展示這兩種電路中u與i的相位關系。這一層內容只要求A組學生掌握,對其他組學生加以鼓勵,只要做對一點都要給予表揚,激發其學習興趣。(五)是設置懸念,在R-L-C的串聯電路中,當電路端u和i同相時,電路呈電阻性,電路的這種狀態叫做串聯諧振。那么,串聯諧振電路的定義、特點及應用有哪些呢?告訴學生這是我們下次課即將介紹的內容。由此不僅給學生留下懸念,而且為學生預習提供提綱。
3、練習及習題。為了鞏固分層次教學的效果,合理編排習題的難度是教學的另一個重要環節。根據教學內容應將習題設計成鞏固基礎知識的基本題,訓練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簡單運用的中等題,訓練學生綜合利用所學知識的提高題三種類型。要求A組學生會做全部習題,B、C組學生會做前兩類習題,D組學生完成基本題,并鼓勵B、C、D組學生選做較高類型習題,在作業中加以針對性輔導,以促進學生向高層次遞進發展。
關鍵詞:EEPO有效教學;分層次教學
所謂分層教學,是為了著眼于全體學生生動和諧地全面發展而根據學生、教師、教材和教學媒體等教學要素的客觀情況所采取的具有一定針對性和層次性的教學組織與實施的策略。初中學生在生理發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數學的興趣和愛好,對數學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如何把分層次教學和EEPO有效教育相結合,是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需要進行的長期實踐研究。
一、研究的意義
我校屬于公辦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初級中學,生源主要是來自周邊農村農民的子女以及農民工子弟,很多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夠端正,在學校只是混日子,毫無目標,人很頹廢。而EEPO有效教育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其核心理念是通過組織和參與來實現課堂教學的,它的價值在于優化教育教學,這一新的理論給了我們創造新人才的方法和手段。我校從提高教學質量出發、從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品質出發,積極探究與EEPO有效教育相結合的有效課堂教學。
二、實施的主要過程及方法
1.踐行EEPO有效教學,在實踐中積累經驗
課題研究采取個人研究與集體研究相結合的方式。每月備課組內至少搞一次全員參與的研究活動。集體活動過程:集體備課確定教學的三維目標備課組成員聽課評課、評價達標情況提出改進建議繼續開展下一輪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為本課題的研究積累了眾多的有效教學案例。
2.建立激勵機制,提高研究人員的積極性
我校建立了一系列的獎勵制度,凡在國家、省、市、縣各級刊物發表有效教學論文或有效教學論文在國家、省、市、縣各級獲獎的教師,在評優、年度考核評優中都給予優先考慮。
3.研究重點與策略
本課題前階段的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調查影響農村初中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因素。
通過調查問卷反饋分析,對數學學習不感興趣的原因主要有:小學基礎薄弱,畏難情緒,師生關系不和諧等,其中小學基礎薄弱和畏難占80%以上。對數學學習很感興趣的同學分析來看,他們充滿自信,對學好數學不怕困難且很有信心,因此克服畏難情緒、培養自信心是改變這一現狀的關鍵點。
(2)研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措施
①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設法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學生學不好數學,不能全怪學生,教師首先要自己找原因,教師的任務就是把學生從不懂教懂,從不會教會,學生答不出教師的問題,教師先要檢查自己的教學工作有沒有漏洞。教師發現學生作業中的普遍性錯誤,先要自我檢查,這樣會使學生受感動,自覺去糾正錯誤。②激發興趣,創設情鏡,讓學生享受學習之樂。后進生往往有一個壞習慣,比如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愛交頭接耳開小會,有時為了應付老師的作業,課后東抄西抄。教師應該充分重視這些弱點,不是壓制“交頭接耳、不讓說”,而是盡量創造條件,讓他們說,讓學生討論。通過巧妙的提問激起學生思考、討論的興趣;創設情境,引出知識的講授,或作為各種能力訓練之先導,在數學學習中,讓學生既是演員、導演,又是觀眾,有時還是評論家,樂在其中。
(3)研究如何分層次教學的措施
七年級一進校,對每位學生都定位為C組,經過一段時間,對照標準將部分同學提升為B組,再過一段時間,將一批最優秀的學生提升為A組。并說明組別不是終生制的,每月調整。從而形成了一個可進可退的競爭機制,實際中看到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調動了每一層次學生的學習動機。課堂練習的設計,要有層次性,即設計出三個不同層次的練習題,其中基本要求一致,習題技巧分三個層次,分別與三個層次學生的水平相適應。課后布置作業是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布置課后作業不搞一刀切,否則會使C組學生吃不消,導致抄襲作業,而使A組學生吃不飽。為此布置課后作業同樣要有層次性,作業量與難易程度要與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承受能力相適應。一般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每位學生都應完成的基礎題,選做題只要求A組和B組學生完成。
這樣通過分層次教學,學生學習積極性更高,學習氛圍更加濃厚。同時也避免了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有利于發揮學生自身的潛力,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教師分層指導和個別輔導。
三、研究的初步成果
結合EEPO有效課堂與分層次教學,歸納出如下三種類型:
1.課堂設疑分層次:簡單型,中等型,難度型,不搞集體回答,提問抽答,給后進生更多回答問題的機會,不會或回答錯誤不批評,以鼓勵為主,回答正確給予更多的表揚,稱贊,以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
2.課堂練習題目分層次:基礎題,中等題,難度題(探究類)。課堂練習以學生自主選擇習題為主,教師幫選為輔,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練習,量力而行,讓各種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就感,同時鼓勵越級練習(如后進生做中等題)。
3.課后作業分層次:簡單類,中等類,有時也有難度類。學生可自主選擇布置作業中的題目,較難題有標識,可全選簡單類,也可全選中等類,還可以一樣選作一點來做,對降低層次解答題目的學生要及時糾正,提高層次解題的學生則激勵表揚。作業題目不在多,而在精,不能讓學生累于應付教師布置的作業,使學生疲憊,從而對數學學科產生厭惡情緒。
事實告訴我們,只有當學生掌握了好的且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掌握了學習主動權,才能使思維活動更加持久深入,從而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并學好數學。
參考文獻:
[1]虞秀紅;初中數學有效教學的課堂設計初探[J];學周刊;2011年28期
[2]張發先;芻議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09年07期
一、教學目標分層
不同層次的學生其認知能力、智力發展水平各不相同,因而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也要符合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要。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認真分析教材,準確把握教學重難點,科學制定出既面向全體學生,又兼顧提優、補差的教學目標。
二、分層檢測,反饋小結
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分層測試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測驗,檢驗每個層次的學生本節課學習情況是否達標。教師應該在學生達標測驗的過程中,就開始對部分優秀生、中等生、學困生的作業進行抽樣批閱,課堂中其他沒有批閱的作業,課后應該由組長和學科組長共同進行批閱,批改完作業后并寫好分析交予教師審閱。此模式的主要特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們始終充分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學習差異,進行分層教學,分層指導,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教學,讓每個學生在數學課堂上都學到知識。
三、評價分層
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評價,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與其相應的評價標準,充分發揮評價的積極作用。對落后生,可以采取表揚性評價,充分挖掘其優點,肯定其進步,消除其自卑心理,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對中等生,可采取激勵性評價,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的同時,幫助他們發現自己在學習中的不足,指出努力方向,促進他們積極向上;對優秀生,可采取競爭性評價,肯定其成績,堅持高標準的要求他們,幫助他們戒驕戒躁,調整心態,繼續努力,以取得更高的成就。
四、合作互助、分層練習
教師課前要研究分解本節課的具體學習目標,讓學生做導學案預設好的練習,根據自己基礎能力的情況先完成與自己能力相對應層次的練習,完成后,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再去完成其他的提高型習題。等大多數學生都完成與自己相對應的練習后,先組內互相檢查完成情況,對存在的問題組內討論糾正。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派代表提出了,由其他組回答解決;都解決不了的,就是本節課的難點,再由教師去集中引導分析講解。這樣在教師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不僅節約了講解的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的能力和他們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
五、測試分層
測試是檢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我們不可能用同一把“尺”去量盡世界上的萬物,同樣我們也不能用同樣的要求、標準去衡量每一個學生。因此,要達到分層教學的最終目的———使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從而提高整體水平,沒有分層測試是不行的。分層測試題可以分基礎題和分層題或A、B卷或基礎題和選做題等。基礎題是要求每個學生都做,而分層題是指同一大題出三個層次不同、難度不同、分數一樣的題目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從而使成績不太好的學生也可以嘗試到高分的樂趣,進而提高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對優生又可避免因常得高分而產生自滿情緒。教學目標完成情況的檢測有課堂檢測和單元測驗,課堂檢測一般采用問答的形式,出現問題及時矯正;單元測驗一般采用試卷檢測,命題可以確定基本目標題100分(適合完成一類教學目標的學生),再加上兩個層次的附加題,分別為20分和30分(完成二類教學目標的學生再答20分附加題,完成三類教學目標的學生再答30分附加題)。通過目標檢測,及時掌握目標完成情況,再通過課后分層輔導鞏固所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