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6 05:21:07
序論:在您撰寫電廠技術課培訓總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熱動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施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0-0139-02
一、項目的現狀及意義
隨著電力的發展,電網規模和單機容量迅速提高,機組的自動化水平也越來越高,發電企業要清潔、高效、安全的生產,對機組的安裝、運行、維護、檢修等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電力生產人員具備較高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理論水平。
高職高專的熱能動力裝置專業是一個技術應用性很強的專業,主要服務企業是電力建設公司、火力發電廠、核能及新能源發電企業等。該專業主要有兩個發展方向:發電機組運行方向和發電機組熱力設備安裝與檢修方向,主要為火力發電企業培養安裝、運行、維護、檢修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現在發電企業中主要生產崗位人員多為本科生和專科生,而??粕驗榛竟υ鷮?、“上手快”倍受發電企業歡迎,只要保證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茖W生在發電企業主要崗位就業機會仍然很大。但由于發電廠運行、安裝與檢修崗位要求高技術人員,??粕詫⑹窃诖笮碗娬揪蜆I的最低學歷。所以電廠熱能動力裝置專業及專業群仍應培養高級技術應用性人才,人才培養檔次只能提高,不能降低。
為了適應這種新形勢和新要求,“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必須要進行深化,增強高職高專學生的職業能力,實行“雙證書”制度。按照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職業崗位需求,基于工作過程開發工學結合的優質核心課程,建立電廠熱能動力裝置專業的課程體系。增強本專業教學團隊建設,提高專業人才培養水平,提高專業的社會知名度和行業知名度。
二、項目具體改革內容及解決的關鍵問題
1.本項目的具體改革內容是:改革電廠熱能動力裝置專業課程體系,突出技術應用能力,優化專業課程設置,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完善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建成火力發電仿真培訓基地,完善并向學生開放技能鑒定室,深化“雙證書”制度,提高職業資格證書含金量;課程建設取得長足進步;師資力量顯著增強,涌現一批名師,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的專業教學團隊;科研教研工作取得突破;把我校熱能動力裝置專業建設成為在全國同類高校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品牌專業。
2.本項目改革過程中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制定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等。借助企業辦學的(學校隸屬國網公司)平臺,圍繞熱動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構建“校企合作、課崗結合”的“一條主線、二個課堂、三項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核心專業課程中大體實現了教學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3個“一致”:生產現場與仿真實訓設備一致,生產過程與學習過程一致,企業評價與課程評價一致,形成了“課―崗―證”融通的“雙證書”保障機制。
三、項目的具體實施
項目按照“全面規劃、分步實施、逐步完善”的建設思路,力爭通過2年的建設,建成有突出電力行業特征的專業教學優勢和特色、較強人才培養水平的品牌專業。2014年8月完成了建設項目的實施方案與全面規劃,建立了項目實施保障制度,確定了項目建設組成員與任務分解,各項任務全面按照計劃開始推進。2015年5月對建設情況進行檢查、總結,修訂了項目建設方案,按計劃繼續推進各項建設任務。2016年5月按時完成所有建設內容,并對整個建設情況進行總結。主要完成的建設內容有:①建立了深化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②基于工作過程開發構建了課程體系。③校企共建了專業核心課程。④在核心專業課程中全面推行了項目導向、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與手段上充分利用了網絡技術和現代教育技術,加強了核心專業課程的教學資源庫建設,改造了傳統教學模式;緊貼現場實際,將企業技能競賽項目和評價方法引入學校,每年定期開展學生發電機組仿真技能競賽活動,激發學生的潛能和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⑤經過幾年的建設,2015年1月,本專業即電廠熱能動力裝置專業教學團隊獲得省級建設團隊的榮譽稱號。⑥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創造了真實與仿真實訓環境。近兩年加大火電廠仿真培訓中心投入力度,建成5套不同型號的火力發電機組仿真機,滿足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對火電仿真培訓基地的基本要求;新建汽輪機狀態檢修實訓室,使本專業發電設備檢修實訓提高一個層次;調動企業積極性,形成校企共建實訓基地的機制;加強了實訓基地內涵建設。⑦產學研深度合作,不斷增強技術開發與服務功能;大力開展職業資格培訓與鑒定工作;積極開展與省內外同行的交流活動。
四、項目的成果和效果
1.主要成果。①完善“校企合作、課崗結合”的“一條主線、二個課堂、三項融通”人才培養模式。完善電力行業考核體系與職業能力培訓,圍繞行業“雙證書”制度,基于工作過程構建課程體系,建設工學結合的專業核心課程,開發立體化教材,實施工學結合的電廠熱能動力裝置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建立校內和企業共同參與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②取得一批課程建設和教材建設成果。項目完成后,課程建設和教材建設應取得一批成果。屆時將完成開發工學結合的項目制專業核心課程8門,建成網絡課程6門。在網絡課程建設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優化整合教學資源,構建數字化教學體系、評價標準和管理機制,建設共享型電廠熱能動力裝置專業教學資源庫。在教材建設方面,完成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3部、項目制電力規劃教材5部。③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的優秀教學團隊。通過建立團隊合作的機制,強化教學基層組織建設,改革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開發教學資源,促進教學研討和教學經驗交流,推進教學工作的傳、幫、帶和教師隊伍的結構優化、整體水平的提高,引領帶動整體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實現技術應用性人才的培養目標。通過外出進修培訓、下基層頂崗鍛煉、培訓學習、參與實訓基地建設、對外技術服務以及獲取相應電力職業資格等級證書等多種措施,形成一支知識結構合理、技能水平高、具備承擔較高水平技術研發能力的師資隊伍,帶動專業教學和整個教師隊伍的發展,建成一支適應高職教育發展要求的高水平電廠熱能動力裝置專業教學團隊。④建成國內一流水平的高職高專熱動類專業教學基地。項目完成后,將建成擁有5套不同類型火力發電仿真機的仿真培訓基地,推進熱力設備安裝與檢修實訓項目開發,建成一批融教學、培訓、技術服務和職業技能鑒定四位一體的專業化實習(實訓)基地,滿足以火電廠運行與檢修技術為重點的專業群教學、科研需要,成為國內一流水平的高職高專熱動類專業教學培訓基地。
2.項目實施(應用)范圍。本項目在電廠熱能動力裝置專業及電廠熱能動力裝置專業核能方向實施,也可供動力工程系其他專業如火電廠集控運行專業參考。
3.項目受益學生數。電廠熱能動力裝置專業或其他如火電廠集控運行專業學生,每年預計300人
五、本項目的特色與創新之處
為進一步提高社會服務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形成專業教學的特色和優勢,建成培養目標明確、培養模式先進、人才定位準確、教學資源豐富、辦學條件優良、教學團隊優秀的特色專業,為同類專業建設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屆時將形成以下明顯特色。
1.人才培養模式的特色與創新?!肮W結合”構建了具有鮮明電力行業特色的電廠熱能動力裝置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按照工作過程導向解構和重構了理實一體的課程體系,教、學、做一體化教學環境建設保證了學生職業能力的訓練;校企合作,保證了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使校企雙向合作更加緊密。
關鍵詞:高電壓技術;課程開發;職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23-0033-02
根據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結合課程特征和行業發展背景,對“高電壓技術”課程開發,打破原有以理論體系為重的教材模式,克服原教學體系面面俱到、重理論輕實踐的通病,去掉高電壓理論不確定性內容和過于深奧不適合高職學生學習特征的理論,增加測試儀器的使用、新設備的選配及相關國家行業標準和職業資格認證考核要求等內容,以職業能力為主線、以夠用為度,重新規劃教學內容,并依托電力行業,設計實現教-學-做“一體化”、工學深度交融的教學模式。最后進行學習情境設計,劃分教學單元目標,選擇合適載體和教學方法,在突出職業技能訓練和職業道德培養的前提下,建設教學條件,充分體現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要求。
一、“高電壓技術”課程開發與設計總的思路
“高電壓技術”課程開發與設計總的思路是:專業定位――工作任務分析――課程定位――工作過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務――最后形成具體學習情境。下面分以下兩方面具體介紹。
1.課程定位
在專業建設委員會的指導下,課題組成員走訪、調查了本專業面向的行業職業(工種)情況及畢業生就業情況,整理確定本專業涵蓋的兩大職業崗位群:電氣運行與檢修、變電運行與檢修。筆者與企業專家、行業能手一起,歸納總結各職業崗位群典型工作任務,通過對崗位工作任務逐一分析提煉出職業能力,其中部分是與高電壓技術課程直接相關聯的。最終,筆者定位“高電壓技術”課程為:發電廠及電力系統專業的核心技能課程;發電廠及電力系統專業核心職業資格證書――電氣試驗工的對應課程;發電廠及電力系統專業電氣、變電崗位群職業綜合素質養成課程。
課程完成后,學生需具備以下能力:專業能力,即行業標準和企業規程的理解應用能力、絕緣試驗操作能力、過電壓防護設備配置和選擇能力;社會能力,即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覺悟、職業道德和社會行為規范,具有團隊協作能力和良好的交流溝通能力;方法能力,具有一定的抽象與邏輯思維能力等。
2.課程設計思路
筆者采用了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模式。
首先,校企一家,共同開發課程。在課程設計階段,針對課程內容走訪企業班組,收集相關行業標準、企業要求,以及教學所需各種資料作為教學素材,并與企業實訓教師一起著手編制職業資格認證培訓教材及校內特色教材。在課程實施階段,由學校投入資金,由電力行業提供部分測試儀器及樣品共同構建作為一體化教學場景,并由電力行業提供現場所作為實訓、觀摩場所,聘請企業能手做兼職實訓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校外實訓及頂崗實訓。在課程反饋階段,通過請進專家座談、教師深入就業單位訪談以及信函等方式,收集單位反饋意見,對教學計劃執行情況進行分析,查找存在的問題,并實時追蹤知識技能要求的不斷變化,實施再修訂、更新教學內容及方法。
其次,基于工作過程構建課程體系。通過對職業崗位群典型工作任務的深入分析,在本課題組成員以及企業能工巧匠的共同探討下,歸納出絕緣試驗及過電壓防護工作過程。以絕緣試驗工作過程為例:從方案制訂、方案評審到標準解讀、標準化作業卡制定、儀器選擇、安全措施及現場測試記錄、結果分析、結果審核到資格終結、報告編制。在教學設計中,筆者刻意強化了工作過程性知識,塑造學生的職業性。
最后,通過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實現課程的實踐性。為充分利用電力公司實訓基地資源和生產現場,烏海職業技術學院與多家企業簽訂校外實訓基地協議(并對其提供技術支持,形成了學校與企業雙贏、互助的長效合作機制)。高職高專學生普遍對傳統的理論學習不感興趣,學生在校外實訓基地觀摩電力行業從業人員的實際操作,塑造學生的規范性、安全性和職業性。在安全措施許可的前提下,通過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讓學生部分融入實際工作中,實現現場教學、教學做的交替統一,使枯燥的教學過程真實化、具體化,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教學效果。
二、課程建設與實施
1.課程內容改革
定義了課程目標,通過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模式,筆者設計了以下三個學習情境:情境一――絕緣材料電氣特性;情境二――絕緣預防性試驗;情境三――過電壓防護設備配置。情境一培養的職業能力主要是:認識絕緣材料,能利用專業術語評價介質絕緣性能的優劣;能構造設備的絕緣結構。情境二培養的職業能力主要是:能做安全措施,能做絕緣試驗,能利用各種絕緣試驗的結果判斷絕緣的在線狀況。情境三培養的職業能力主要是:認識過電壓的產生及危害、絕緣材料,能利用專業術語評價介質絕緣性能的優劣;能構造設備的絕緣結構、能正確分析、利用、配置各種過壓防護設備。
由學習情境的能力目標,筆者又分別構造了子情境。在絕緣材料電氣特性情境中,筆者先在多媒體教室介紹了絕緣材料,接著在仿真實訓室介紹絕緣性能的喪失及原因,也就是絕緣介質的電氣特性,接著再回多媒體教室認識單個電氣設備的絕緣構造。筆者把絕緣性能的喪失這部分內容放在仿真實訓室是因為絕緣喪失是危險的,仿真室能更好地模擬絕緣喪失現象并強化現場工作流程。
在絕緣預防性試驗情境中,筆者先在多媒體教室介紹現場試驗的標準化作業流程及單個試驗的接線方法、注意事項,讓學生在試驗指導書的幫助下自己設計試驗作業卡,然后在高壓實訓基地進行具體試驗,所有單個試驗完成后,最后在一體化教室進行整個設備的全部預防性試驗。
過電壓防護設備配置情境中,筆者先在多媒體教室介紹各種防護設備,然后在校外實訓基地去認識各種防護設備,接著筆者又回多媒體教室介紹過電壓的原因及防護,再給出一個現場過電壓防護配置項目,讓學生分組設計過電壓防護設施配置,最后再讓學生在校外頂崗實訓基地查看過電壓防護設施配置,最終更新自己的設計
學生在學習情境中親自經歷結構完整的工作過程,并完成部分最具典型的綜合性工作任務,獲得對課程知識點的認知和技能素質的培養。本著“適當、夠用”的原則,傳統理論知識的總量減少但融入過程性知識,并融入了《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規范(電力行業)》、《高電壓試驗技術》GB/T16927-1997、《電力設備預防性試驗規程》DL/T596-1996、《內蒙古電力公司高壓試驗標準化作業指導書 》等國家標準和行業規程條例,再接合“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手段,使知識和技能有機融合。在學習情境的實施中,通過如角色扮演、分組比賽等方法,強調學生間的合作和交流,為學生可持續性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前述專業能力第一點以及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的培養將通過學生的學習行動貫穿于整個學習情境的教學過程中,而專業能力的后兩點直接體現在三個教學情境中。
2.課程考核方法改革
筆者采用開放的考核模式,注重職業能力的考核,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判斷。
(1)考核形式多樣化,閉卷筆試、口試、與技能操作等。
(2)既強調課程終結考核,也引入了過程考核作為判斷學生成績的依據。
(3)針對不同教學情境,采用不同考核模式,其中情境一以課程結束后鑒定性考核為主,情境二以學生動手實做考核為主,情境三以案例考核為主,分別強調學生對應知應會能力的掌握和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
(4)以取證代替考試,如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取得《電氣試驗工》中級及以上資格證書,可申請免考,成績定為優秀。教學評價引入職業資格鑒定的內容,區分對待應知應會能力,形成由教師、企業、學生自己等多主體參與的互動式評價方式,既評價學生工作過程,又評價工作成果;既要評價學生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要評價技能訓練狀況,還有評價其團結協作能力和工作態度。
三、課程改革特色
第一,依托電力行業,校企一家共同實現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課程的工學結合主要體現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實施以及教學評價上:工學結合的教學目標;工學結合的教學內容;工學結合的教學實施;工學結合的教學評價。
第二,以工作過程融合“理論”與“實踐”教學,真正做到教-學-做“一體化”傳統的課程體系將“理論”與“實踐”課程劃分為相互獨立的兩大課程體系,雖然相互之間也有融合,但在教學實踐中反而強化了理論與實踐的割裂,不利于職業能力的培養。在基于工作任務的課程體系不再區分“理論”與“實踐”課程,而是根據工作任務、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需要,按實際工作流程進行教學組織。教師邊講邊做,學生邊看邊學邊動手,使理論教學中有實踐,實踐教學中也有理論,真正做到教-學-做“一體化”。
第三,引入行業標準化作業理念,加強職業素質的養成教育。筆者與君正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熱電廠合作,開發了標準化作業教學視頻,并運用于教學中。同時,在各項教學情境中,都以生產實際中的規程、規范為指導,嚴格執行崗位責任條例,注重職業道德培養和職業素養養成。
參考文獻:
[1]蘇淵.高職院校高電壓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重慶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2012,(4):14-17.
[2]邱毓昌.對面向21世紀的高壓技術課程的探討[J].電氣電子教報,2001,23(2):11-12.
[3]崔穎.高校課程體系的構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88-90.
[4]蘭生.高電壓技術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北方經貿,2008,
(10):149-150.
[5]伍建橋.高職課程改革與課程模式的構建[J].中國高教研究,
2006,(2).
關鍵詞 云計算;信息技術教育;教育資源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28-0004-03
云計算是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并行發展的產物,它改變了傳統的計算、數據存儲和資源共享的方式,并以其使用的廉價性、資源的高度共享與豐富性、獲取服務的方便快捷性以及系統的高性能性等優勢風行于當前的商業界。
信息技術教育作為教育與技術結合的先鋒隊,對我國教育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國中學信息技術教育中存在資源分布不均、教師素養偏低、教學方式單一等一系列問題。云計算的應用在解決這些問題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研究云計算在中學信息技術教育中的應用,對我國的信息技術教育乃至我國宏大的教育事業都有著積極而又深遠的意義。
1 云計算概述
云計算是分布式計算、網格計算、并行計算等傳統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相融合的產物,包括三層結構,即: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SaaS(軟件即服務)。簡單地說云計算就是把數據存儲、計算能力、應用軟件作為服務提供給用戶,用戶只要購買廉價的服務就能擁有幾乎無限的存儲空間、超強的計算能力和自己所需的最新版應用軟件,享受到以前只有超級計算機的擁有者才享有的特權。接受云服務的用戶端設備不需高配置,只需通過互聯網發送一個請求,云端就會有成千上萬臺計算機提供必要計算能力進行需求處理,并把結果返回給用戶端。正如教育技術專家黎加厚教授的比喻,“云計算就好比以前的發電廠,很久以前小城里用戶要想用電,必須自己購置電池或者發電機作為電源”,后來,“所有的發電廠向國家電網供電,所有的用戶向國家供電局購買電力——你不清楚也不必知道你使用的電力來自哪一家發電廠,發電站也不用關心自己發的電供給哪一家用戶”。
總的來說,云計算打破了傳統的資源共享方式,在資源分配、技術和軟件更新方面表現出了很多突出的優勢。
首先就共享性而言,由于所有的資源都儲存在云端,用戶可以隨時把自己的資源與別人分享。在云端數據只有一份,但用戶只要能接入互聯網,就可以使用任何終端同時訪問同一份數據。
其次由廉價性來言,用戶只需要一臺能接入互聯網的簡單設備就可以盡情地享受云帶來的優質服務,包括軟件服務、計算服務、存儲服務,而接受服務的終端無需高配置就能擁有幾乎接近超級計算的性能,這些就能真正實現用戶的低投入高回報的效應,并且用戶不再需要為不斷更新的軟件而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因為云的那端有專門的高素質技術團隊來幫完成這樣的工作。
再次,資源豐富性也為云計算突出的特點。在云端有豐富的資源,包括用戶共享的資源和云服務商提供的資源,這些資源都是由云服務商統一管理和調度的,而且這些資源對已購買服務的用戶來說都是免費的。
最后,云計算的高性能也表現得很突出,在云的那端有幾萬臺甚至幾百萬臺服務器組成的服務器群可以為用戶提供超強的計算能力和幾乎無限的存儲空間。如由谷歌、IBM等專業的網絡公司搭建的云終端,具有高穩定性,并且規模宏大,僅Google的云計算就擁有100多萬臺服務器。
2 我國中學信息技術教育現狀
云計算的優勢就直接決定了其在商業界風行一時的地位,但它對教育界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特別是對處于教育與技術結合上位于先鋒地位的信息技術教育,具有更加深刻的影響。然而現階段我國中學信息技術教育卻處于一些窘境當中,所以要把云計算的優勢很好地運用于我國中學信息技術教育當中,分析現階段我國中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狀況與存在的不足就顯得很重要。筆者利用2011年暑期社會調查之契機,對江西省鄱陽縣十幾所中學的信息技術教育情況進行了實地調查,再加上通過閱讀大量的相關文獻,分析現階段我國中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狀況。
2.1 信息技術教育資源分布不平衡
目前我國中學信息技術教育資源分布很不平衡,這種不平衡主要表現為發達地區與落后的邊遠農村及山區學校在師資力量、實驗室和電腦設備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這種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教育的不公平性。
2.2 有些信息技術教師專業化程度偏低,專業水平還需要提高
在調查中發現,正規的本??平逃夹g專業畢業的信息技術教師只占了很小一部分比例,絕大多數是由其他學科比較懂計算機的教師來擔當。筆者在對這十幾所中學的42名信息技術任課教師的調查中發現:專業信息技術教師6,所占比例為16.76%;其他學科教師兼職36,所占比例為83.24%。
沒經過教育技術系統、專業學習或培訓的教師對信息技術教育會缺乏相應的認識,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會認為信息技術教育就相當于計算機教育,不太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所以提高這些教師的專業素養就顯得很迫切和很重要。
2.3 正常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所需的基礎設施還需完善
在一些中學還存在這樣的現象:機房里計算機數量多,上課時只能把學生分成兩組或幾個人共用一臺機器。有些學校即使計算機的數量夠,但計算機的配置很低,有些甚至是被淘汰的機器,無法滿足現在課程的要求。再者,在軟件方面,有些軟件早已被淘汰或急需升級,但由于學校缺乏相應的管理人員,致使這些陳舊的軟件依舊被勉強地在教學中使用著,使信息技術教學跟不上時代。所以解決基礎設施問題是中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2.4 有限的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有些經濟條件較好的學校,已經初步擁有了信息技術教育的條件,修建了諸如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教室等硬件設施。但首先從事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師不具備維護、管理、利用設備等方面的能力,一段時間后設備損壞或功能降低,使媒體自身的功能不能完全地表現出來;其次,學校在課程及時間安排上限制了學生只能在上課時間才能使用這些設備。
2.5 信息技術課程課堂教學中教學方式單一和課堂紀律相對較差。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工具性、發展性、應用性很強的課程。但在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的教師沒有抓住課程的特性,仍然采用以講授為主、自主練習為輔的單一授課方式。筆者在對這十幾所中學的信息技術課授課方式的調查中發現:講練結合法所占課時比例為80.56%,任務驅動法所占課時比例為1.54%,其他授課方式所占課時比例為17.9%。這樣使得信息技術課程失去吸引力,學生對其失去興趣,加上課程地位低和教師不專業的原因,導致信息技術課堂紀律較差,成為網頁瀏覽、網絡游戲、在線聊天的自由放松課。
3 云計算在中學信息教育中的應用
中學信息技術教育中存在的那些不足嚴重影響了其發展,所以找出一個針對這些問題解決的方案就顯得很必要。基于本文第一部分對云計算的特點的分析,不難發現云計算在解決這些問題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所以筆者通過對大量有關的理論與實踐的分析后,構建了一個針對我國中學信息技術教育的“信息技術云教育平臺”,如圖1所示。該平臺是基于云服務的,提供了郵箱、即時通訊、資源共享等服務。用戶(主要針對中學的信息技術教師和學生)只要擁有一個能接入互聯網的終端,就可以訪問該平臺,繼而享受該平臺提供的優質便捷服務。
總的來說,該平臺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解決中學信息教育資源投入不足、分布不平衡、被閑置的問題
由于云計算把計算能力、軟件、基礎設施作為服務,學校只要定制服務按需付費就可以盡情地享受云提供的優質服務?!靶畔⒓夹g云教育平臺”是基于云服務平臺的,所以對于已加入“信息技術云教育平臺”的學校而言,它們就不用投入大量的資金在購買基礎設施和軟件上,只要定制廉價的云服務即可滿足信息技術正常教學所需的軟硬件條件。因為云計算對客戶端的性能配置要求不是很高,學校的設備只要能接入互聯網就可以盡情地享受“信息技術云教育平臺”帶來的方便、快捷、優質的服務。不僅如此,學校也無需為軟件升級或硬件的更新而擔憂,因為在云的那端有專門的團隊幫學校解決這個問題,學校只要按需付費,然后享受服務即可。
“信息技術云教育平臺”可以統籌全國各種優質資源,構建先進、高效、實用的數字化教育基礎設施,為廣大學校師生提供合適的、優質的、可重復使用的資源。由于使用“信息技術云教育平臺”的學校都遵循同一標準,各學校間資源及信息共享就變得很容易,與此同時,發達地區與落后的邊遠農村及山區形成對接,實現資源對等。落后的邊遠農村及山區的學??梢怨蚕淼桨l達地區的學校在“信息技術云教育平臺”上的教育資源,發達地區的教師也可利用“信息技術云教育平臺”為落后的邊遠農村及山區的學生進行遠程交流、授課、輔導。
由于“信息技術云教育平臺”的各種資源都儲存在云端,由云服務商和相關教育部門提供,所以不會存在一些學校有限的資源被閑置而得不到充分利用的問題。
3.2 提供海量的與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有關的資源,有利于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的學習
在“信息技術云教育平臺”里,優秀的信息技術教師可以把自己成功的課件和課堂實錄進行分享,主持“信息技術云教育平臺”的有關教育部門也可以提供許多優秀的與信息技術教育有關的資源,信息技術教師不用管資源的來源,只要充分地利用這些優秀資源進行專業學習即可。不僅如此,信息技術教師之間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云教育平臺”進行交流,促進各自教學能力的提高,“信息技術云教育平臺”提供了許多可以供教師之間方便快捷地交流的方式,如平臺的郵件服務、論壇服務、即時通訊服務。
3.3 開展合作學習、協作學習和項目學習,解決信息技術教學方式單一和課堂紀律相對較差的問題
合作學習、協作學習和項目學習是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這些學習方式都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的興趣,就會認真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課堂紀律就會相對較好。
無論是合作學習、協作學習還是項目學習,重要的是學生間的溝通交流以及資料作品的共建共享,“信息技術云教育平臺”可以幫助信息技術教師在課堂中很好地實現這兩項內容。
利用該平臺,教師可以讓小組成員把各自的資料上傳到該平臺的資源共享區,也可以讓小組一位成員在該平臺中新建一個文件,再把該文件共性給小組其他成員,每位成員把自己收集到的資料放到該文件中。這樣小組成員間的資料共享問題就能很方便地得到解決。
利用該平臺的交流工具可以把小組每位成員的交流過程記錄下來,這樣教師評價時就可以把小組每個成員參與程度作為參考。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該平臺的論壇服務建立一個討論區和作品分享區,這樣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作品,發表自己的觀點,作品展示的效果也會增加。
對主題網站制作服務,教師可以制作與學習內容關聯的主題學習網站,再在該網站里提供一些參考資料或者將學生的作品進行傳閱,這樣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
利用該平臺的即時聊天服務,在上課時教師可以給那些不聽課的學生發消息,這樣既能維護課堂紀律又能兼顧學生的尊嚴。
4 總結
云計算的誕生符合信息時代高速發展的需求,它改變的了數據存儲和資源共享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教育的信息化?!靶畔⒓夹g云教育平臺”是基于云服務平臺的,它繼承了云計算的很多優勢,在解決現階段我國中學信息技術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上表現出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利用該平臺可以很好地解決中學信息技術教育中與教學資源和學習資源有關的問題,不斷地突破信息技術教育中的種種瓶頸,為信息技術教育不斷地注入新的活力與生機,推動信息技術教育更快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賀小華.云計算在教育中的應用:以Google協作平臺為例[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09(9):71-74.
[2]黎加厚.走向教育技術“云”服務[J].遠程教育雜志,2008(3):79.
我校是一所由重慶大學舉辦的獨立學院,本著“厚德、博學、求是、創新”的辦學理念,以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以“基礎實、能力強、素質高”應用型本科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原則,強化實踐教學環節,重點突出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就業創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我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一直秉承學校的宗旨,遵循“適應需求、服務行業、類群集聚、協調發展”的原則,逐步形成了“強弱結合,以強為主,以弱助強;高低兼備,側重高壓;重專業基礎,強學以致用”的專業建設理念。目前,我們專業緊跟學校的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發展步伐,為了培養出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而不斷努力研究與探索具有應用技術大學特色規格的人才培養方案。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是一個工程實踐性、應用性強的應用型本科專業,其大多數課程都需要大量實踐來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自學創新能力。實踐教學是人才培養方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較理論教學更具直觀性、綜合性和創新性,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實踐能力有著重要意義。所以,在構建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相互并行、融合交叉的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發揮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樹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實踐教學理念,明確實踐教學地位
為了構建良好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新型實踐教學體系,我們確定以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作為其基礎和核心,樹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實踐教學理念,堅持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為目標,采取多層次多環節的實踐活動,努力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最終達到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在新型實踐教學體系中,融知識、能力、素質為一體,把實踐教學提升到與理論教學并重的地位,促進高素質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2構建以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為目標的新型實踐教學體系
我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保證是構建一個完整的、科學合理的、適應社會需求的新型實踐教學體系。在最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通過多次對相關企業和部分兄弟院校的調研,了解到本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以及國內相關企業生產和技術應用對該專業應用型人才需求的現狀,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嵌套遞進、自學創新的原則,在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中構建出了與理論教學體系有機結合又相對獨立的以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為目標的新型實踐教學體系。我們形成了由單一到綜合、由獨立到融合、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培養貫穿始終的三層次新型實踐教學體系。
3新型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3.1實驗環節
實驗環節是實踐教學體系中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改革實驗教學內容和模式,創造新型開放實驗環境,給學生提供工程實踐和自學創新的環境。增加實驗環節比例,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有實驗環節的課程所占比例增加到70%左右,并且將實驗環節的課程學分設在0.5~1.5學分之間。實驗教學體系按基礎性、專業性、綜合性三個層次構建,以實驗技能和目標整合為實驗模塊,每個模塊的實驗項目又按基礎、設計、應用三個層面構建。為了保證學生必要的實驗條件和提高學生的動手和學以致用的能力,學校加大了對實驗室的經費投入。最近幾年,本專業實驗室建設本著綜合性、開放性、先進性和可擴展的原則,陸續改建了電工電路實驗室、電子技術實驗室、微機/單片機實驗室等;新建了電力拖動自動控制系統實驗室、電力系統仿真實驗室、電力自動化及繼電保護實驗室、創新實驗室等。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實驗室資源,增加師生到實驗室的機動性、提高學生積極性,我們逐步改建或新建3~4個具備智能管理功能的高標準開放型實驗室。
3.2實習環節
實習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方式,是提高政治思想覺悟與業務水平的重要環節,可促使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更好地結合起來。學生通過實習了解社會、接觸實際,增強勞動觀念和事業心、責任感,獲得本專業相關的實際知識,鞏固理論知識,具備應有的專業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本專業的實習主要有專業認知實習和畢業實習兩大模塊。專業認知實習(一)安排在第一學期,由專業負責人帶領學生參觀專業實驗室、校內實習基地(如電子工藝實訓中心、工程訓練培訓中心等);專業認知實習(二)安排在第三學期,在校外實習基地(如華能珞璜電廠、重慶新世紀電氣有限公司等)進行參觀學習。畢業實習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和判斷技術問題的能力。本專業的畢業實習安排在第六學期的最后兩周,其形式采用集中組織和分散自找相結合的模式。目前,集中畢業實習的校外實習基地主要是湖北宜昌葛洲壩電廠培訓部和重慶銅梁威斯特電梯有限公司。
3.3課程設計環節
課程設計是最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是讓學生完成的一項綜合性、創造性、設計性的大作業,對學生的工程概念、系統概念和系統設計能力以及提高工程基本素質,培養較強工程實踐能力至關重要。目前我校本專業安排了8門主干課程設計,如電力電子技術課程設計、發電廠/變電站電氣設備課程設計、電力系統分析課程設計等。課程設計均要求學生針對某一選題,1~3人為一個小組,2周內完成。為了保證課程設計的教學質量,要求學生充分利用各仿真和硬件實驗室,做到軟、硬件有機結合。努力開設綜合性、系統性的課程設計,有機結合理論與實踐,讓學生自主完成選題、方案論證、系統設計、器件選擇、組裝調試、編寫報告等一系列工作,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其綜合實踐能力。
3.4畢業設計環節
整個教學中最后一個綜合性的,至關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是畢業設計。它是學習知識深化和提高的重要過程;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一次全面總結和綜合訓練;是學生綜合素質與工程實踐能力效果的檢驗,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工作作風、科學的工作方法和較高的職業能力。在整個畢業設計中,我校本專業要求指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我主動學習的模式,只為學生提供基本的設計資料,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由指導教師進行適當提示,增強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就業為導向來選題,對于已確定工作單位的同學,允許學生到就業單位進行畢業設計,縮短其適應工作的周期;為了保證對每個學生的指導時間和質量,限制了每個教師所帶學生人數,并聘請了部分有工程背景的外校老師,規定了每周與學生見面指導的次數,同時采取電話、微信、QQ、E-mail等輔助方式進行隨時指導。
3.5第二課堂環節
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活動的重要補充,是大學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能夠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第二課堂活動主要包括社會實踐、學術社團、學科競賽、科技創新等等。通過組建學生科技創新實踐社團的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加科技創新實踐社團在本專業已蔚然成風,并在各級比賽中多次獲獎,成績斐然。科技社團成立教師指導團隊指導學生、高年級學生帶動低年級學生、以自擬項目或參加競賽等方式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從而打造了全方位的創新實踐平臺。社團的學生們既能在學生中有條不紊地自主組織和推進各項創新活動,提高自身的組織管理能力,又能與實體的企事業單位聯系,爭取活動贊助經費,承接小型科研項目,提高自身的溝通能力和科研能力。以項目引導、競賽驅動的創新實踐平臺建設極大地鼓勵了學生參與各種項目和競賽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促進了他們動手、創新、協作,積極進取,學以致用,提升了他們的實踐技能。學生從立項到收集資料,從確立方案到動手制作、組裝、調試,從一次次失敗到最后成功,帶給學生的是堅持和自信,為他們今后面對社會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3.6“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要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和提高實踐教學質量,還需要一支理論水平扎實、實踐能力強的師資隊伍。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培訓和教科研活動,以及“老帶新”方式來不斷加強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的培養。每年制定并落實專業教師輪流下企業工程實踐,要求青年教師每年至少有15~30天時間到校外參與實踐,獲取與本專業相關的生產技術與科研、工程技能與經驗,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和業務水平,增強教學、實踐科研能力。同時,鼓勵專業帶頭人或骨干教師在合作企業中積極參與或獨立承擔企業技術指導和產學研項目開發,使他們脫穎而出,成為具有較高“雙師”素質的骨干教師。
3.7實踐教學教材與教學大綱建設
實踐教學教材與教學大綱建設也是保證和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由于構建的新型實踐教學體系賦予了新內容以及實驗室引進了新設備等情況,我校本專業組織專業教師編寫了具有一定特色和較高水平的實驗、課程設計教材和教學大綱。對實踐教學大綱的編寫學校提出嚴格的要求,由學校安排校內專家進行審核,保證了實踐教學大綱的科學合理性和適用性。我校目前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實踐教學教材基本上是教師的自編教材。教材直接針對我校的具體設備和實踐要求,并且隨著它們的改進而不斷修訂實踐教材的教學內容。
3.8實踐教學監控和評價體系建設
為了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培養學生工程素質,需要加強監控和嚴格考評,建立一套多層次、多階段的立體實踐教學監控和評價體系。多層次包括學校、學院、教師、學生以及相關單位等多個監控和評價主體,各層次主體各司其職。學生如何體現作為監控和評價主體之一呢?例如改革對課程設計、實習的成績評定方法,制定多元化的綜合考核方法。即采取平時考核(占40%)、設計/實習報告(占40%)和綜合答辯(占20%)來評定學生成績。答辯整個過程要體現出“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由學生組成答辯委員會,由學生自主完成答辯過程中的組織、提問和評價等工作。這樣既考核了掌握知識情況,又考核了綜合能力,更注重培養了創新精神,極大地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對不合理的方面提出見解。而對實驗環節則采用“學生簽名—學生做實驗—老師檢查實驗—老師點名”的管理方法,杜絕了學生偷懶、不動手、抄寫實驗報告等現象的發生,極大地提高了實驗效果,也相應地增加了教師的工作強度。
4結束語
電力工業的快速發展對電氣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國高校擴招帶來整體生源質量下滑,對非教育部直屬高校生源質量影響尤甚。東北電力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是原電力工業部重點專業,主要面向電力工業培養從事電力工程領域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原有人才培養模式難以適應現代電力工業發展新形勢,片面強調理論體系的系統性,忽視與工程的結合,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2007年該課題組開展了項目研究與實踐,認真分析原有人才培養方案的不適應性,結合學校人才培養定位,總結已有的辦學傳統和辦學特色,提出了“知識規格滿足專業外延需求、能力素質勝任專業內涵發展”的人才培養理念。在此理念指導下,構建了適應現代電力工業發展新形勢的課程體系和突出“工程認知-工程探究-工程實踐-工程優化”能力培養的課內外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形成了遵循“系統-元件-系統”認知規律的做學結合教學模式,建立了系列“工程場景式”的特色實踐教學平臺,實現了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協調共進,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發展,形成了“面向工程、強化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
針對原有課程體系不能適應現代電力工業發展新形勢;傳統重知識傳授教學模式不利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原有實踐教學內容雜散且與工程實際結合不緊密以及原有實踐平臺難以支撐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問題,東北電力大學提出“知識規格滿足專業外延需求、能力素質勝任專業內涵發展”的人才培養理念。通過構建適應現代電力工業發展新形勢的課程體系和突出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課內外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形成了遵循“系統-元件-系統”認知規律的做學結合教學模式,實現了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協調共進,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發展。
成果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法
提出“知識規格滿足專業外延需求、能力素質勝任專業內涵發展”的人才培養理念
針對生源質量下滑問題,面向行業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認真分析原有人才培養方案的不適性,結合人才培養定位,總結已有辦學傳統和特色,提出了“知識規格滿足專業外延需求、能力素質勝任專業內涵發展”的人才培養理念,面向工程,強化實踐,統籌開展課程建設、實踐環節建設、教學方法改革等方面的工作。
構建適應電力工業發展新形勢的課程體系
構建了“(基礎-技術-專業)課程群+技術前沿課”型的專業課程體系,將新能源發電技術、新型輸電技術等前沿技術引入課堂,及時反映專業發展動態,既激發了學生的專業興趣,又增強了人才培養對行業需求的適應性,為拓寬學生就業面奠定了必要的知識儲備,實現了“知識規格滿足專業外延需求”。
構建遵循“系統-元件-系統”認知規律的做學結合教學模式
根據系統構成及運行特點,構建了相應的元件特性認知實踐項目,通過對元件特性的認知實驗,加強對元件工作原理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分析系統整體行為特性及元件個體行為特性的關聯性,掌握基于元件運行狀態調整的系統整體行為調節方法,明確實際系統實現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而了解實際系統的運行約束和注意問題。此模式應用于“電力系統分析”“發電廠電氣部分”等5門核心課程教學。
構建突出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課內外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
構建了“實驗-實訓-實習-設計”和“電工數學競賽-工程師認證考試”結合的課內外實踐教學體系,以突出“工程認知-工程探究-工程實踐-工程優化”能力的實踐培養,即能力形成于實踐,表現于實踐,又升華于實踐。
建設系列“工程場景式”的電力特色實踐教學平臺
新建全國高校唯一的教學用66kV/220kV真實變電站、全國規模最大的電力生產過程動態模型演示中心、國內領先水平的輸變電運行仿真中心(獲得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頒發認證資質)、電力系統安全運行與節能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特色實踐平臺;另外,校企共建12個工程實踐教育基地。
采用“引培結合、專兼相濟、科研帶動”等措施,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引進和自主培養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8人,聘請電力企業專家17人作為兼職教師,師資隊伍結構明顯改善。教學之余,積極開展科研實踐,提升教師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為“面向工程、強化實踐”的人才培養提供了重要的師資保障。
成果的創新點
形成了以“知識規格滿足專業外延需求、能力素質勝任專業內涵發展”的人才培養理念
優化課程體系,引入前沿技術課程,增強人才培養對行業快速發展的適應性,為拓寬學生就業面向奠定必要的知識儲備,實現“知識規格滿足專業外延需求”。理論教學注重教對學的促進作用,實現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協調共進;實踐教學突出實踐項目的工程導向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即強化實踐提升能力,增強人才素質對行業發展的適應性,實現“能力素質勝任專業內涵發展”。
形成了遵循“系統-元件-系統”認知規律的做學結合教學模式
通過對元件特性的認知,探究系統整體行為特性及元件個體行為特性的關聯性,掌握基于元件運行狀態調整的系統整體行為調節方法,明確實際系統實現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而了解實際系統的運行約束和注意問題。既強化了知識運用,又培養了學生的認知能力,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協調共進。
構建了系列“工程場景式”電力特色實踐平臺支撐的突出“工程認知-工程探究-工程實踐-工程優化”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
根據學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階段和認識發展的基本規律,將實踐環節視為有機整體加以籌劃,將突出“工程認知-工程探究-工程實踐-工程優化”能力的培養貫穿于“實驗-實訓-實習-設計”和“電工數學競賽-電氣工程師認證考試”相結合的課內外實踐教學環節中;“工程場景式”電力特色實踐支撐平臺增強了實踐培養的工程導向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全國電工數學建模競賽提供了能力展示平臺。實現了能力形成于實踐,表現于實踐,又升華于實踐。
成果的推廣應用效果
近四年,“面向工程、強化實踐”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取得了豐碩成果,在校內外產生積極反響。
人才培養效果
該成果自2009年應用以來,受益學生3000多人;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明顯提高,發表研究論文108篇,參加教研項目54項、科研課題24項,獲獎273項(國家級23項、省級53項)。吸引國家(南方)電網公司、各發電集團等央企來校招聘,年均簽約率79%,考入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著名高校讀研學生占比11%,就業率94%。學校獲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攻讀碩士學位的資格,并入選“2012-2013年度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
輻射作用效果
自2009年以來,已有20多所高校前來學習、考察與交流。承辦一次全國性教材教學研討會議,400余人參會;8次在全國性教學研討會上作經驗交流。發表教研論文19篇,出版《電機學》《300MW(直吹)火電機組集控運行與仿真》《電網及變電站運行分析與仿真》等教材6部,應用于10多個省份高校。為國內外20多家電力企業開展業務培訓1566人。承辦的“全國大學生電工數學建模競賽”已吸引198所高校、7506人參賽,成為全國電氣工程學科的品牌特色競賽活動,被譽為國內最具有影響的大學生學科競賽之一。
專家評價
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韓英鐸評價“東北電力大學學生基礎扎實、物理概念清晰、實踐能力強”。國家電網公司總工程師張啟平教授級高工評價“東北電力大學畢業生概念清晰、理論扎實、崗位適應快、不怕吃苦”。
師資隊伍建設成效
引進和自主培養具有博士學位教師28人,外聘兼職教師17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占比由24%提升到41%?!半姎夤こ碳捌渥詣踊苯虒W團隊入選國家級教學團隊,“復雜電力系統安全運行分析與控制”創新團隊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與創新發展計劃”創新團隊。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2人,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人,新增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享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人。
工廠生產實習心得體會范文一 在生產車間,我首先在電纜班,畢竟是第一次,所以起初做起來笨手笨腳的,也挺辛苦的,不過在同事和同學的的關心和幫助下不斷進步和成長,也充分感受到公司這個大家庭的團結和溫暖,于是我決定就算再苦再累我也要堅持下去,所以工作起來反而覺得輕松了許多。更是通過虛心請教,在師傅的指導幫忙協助下,我很快的適應了這份工作,經過這幾天的過渡,我已經初步掌握了制作電纜的步驟和一些基本注意事項。不過對于相關的專業知識我知道甚少,于是我虛心請教師傅同時自己也閱讀相關的書籍,并細心專研,最終問題得到很好解決。
在車間實習的這段時間,雖然有時候工作很苦很累,但是,我從中體會到了實踐中的專業技術,不斷積累實踐技術經驗。生產實習是白云學院為培養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安排的一個重要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將學校教學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聯系的重要途徑。其目的是使我們通過實習在專業知識和人才素質兩方面得到鍛煉和培養,從而為畢業后走向工作崗位盡快成為骨干打下良好基礎。
通過生產實習,使我們了解和掌握了多種電柜的主要結構、生產技術和工藝過程;使用的主要工裝設備;產品生產用技術資料;生產組織管理等內容,加深對交直流變換的工作原理、設計、試驗等基本理論的理解。使我們了解和掌握了交直流變換的工作原理和結構等方面的知識。為進一步學好專業技術,從事這方面的接線、布線、調試、安裝等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這次生產實習過程中,不但對所學習的知識加深了了解,更加重要的是更正了我們的勞動觀點和提高了我們的獨立工作能力等。
最后,我至少還有以下問題需要解決。
1、缺乏工作經驗
因為自己缺乏經驗,很多問題而不能分清主次,還有些培訓或是學習不能找到重點,隨著實習工作的進行,我想我會逐漸積累經驗的。
2、工作態度仍不夠積極
在工作中僅僅能夠完成布置的工作,在沒有工作任務時雖能主動要求布置工作,但若沒有工作做時可能就會松懈,不能做到主動學習,這主要還是因為懶惰在作怪,在今后我要努力克服惰性,沒有工作任務時主動要求布置工作,沒有布置工作時作到自主學習。
3、工作上不夠鉆研
我自己選擇的,因為在我看來,只有被市場認可的技術才有價值,同時我也認為自己更適合做與人溝通的工作。我堅信通過這一段時間的實習,從中獲得的實踐經驗使我終身受益,并會在我畢業后的實際工作中不斷地得到印證,我會持續地理解和體會實習中所學到的知識,期望在未來的工作中把學到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不斷的應用到實際工作中來,充分展示我的個人價值和人生價值,為實現自我的理想和光明的前程而努力。
總之,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在老師和同事的關懷與培養下,認真學習、努力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個人綜合素質也有了全面的發展,但我知道還存在著一些缺點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和學習中,我還要更進一步嚴格要求自己,虛心向優秀的同事學習,繼續努力改正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爭取在思想、工作、學習和生活等方面有更大的進步。
工廠生產實習心得體會范文二
自動化生產實習是整個自動化專業教學計劃中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在實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加強學生對社會工作和自己所學專業有著更深的了解,在實習中吸收了一定的工作經驗,這些對以后的工作有著一定的幫助,為以后的工作做做準備,不會再正式工作的時候還像一個無頭蒼蠅到處亂撞。
在學校的安排下,指導老師帶領我們來到****自動化生產工廠實習,通過直接面向工廠、企業開展的認識實習環節的教學,鞏固已學專業基礎課和部分專業課程的有關知識,并為后續專業課的學習作必要的知識準備。在實習操作之前,我們先要了解自動化生產,在生產中我們只需要向機器進行編程,然后我們在一旁監督觀察就行,還有一些復雜的工作,而我們的工作是熟悉生產過程自動化設備,尤其是氣動、液壓設備必需的基本理論和技能,運用現代高新技術從事氣動液壓設備的安裝、調試、運行、維修、檢測與技術改造等工作,這些就是自動化生產的主要成分。
剛開始實習,我們在負責人的安排下,分成幾個小組,然后被安排到各個地點進行實習,每個隊伍都有一名技工師傅或者帶隊的老師,我們在他們的帶領下進行操作實習,首先我們在一旁看著技工師傅開始操作工作,我們在一旁認真看認真想,我們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相結合,然后我們對操作也慢慢感到熟悉,可是我們畢竟是沒有工作經驗,所以我們在技工師傅的指導下慢慢開始工作,在操作的途中雖然老是犯錯,但是在技工師傅同學們的鼓勵和指導下,我也在不斷的努力、進步。通過實習,學習本專業的實際生產操作技能,了解更多的專業技術知識及應用狀況,拓寬專業知識面,在實習中培養學生們將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作風,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獨立工作能力。讓我們對自己的不足有了了解,也為進一步開展專業課程的學習創造條件。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習,我們都有著收獲,這些收獲就是我們認生的財富,雖然不能讓我們馬上大富大貴,但是它們可以讓我對以后的工作未來充滿了希望。每個人都有著機會,只要你付出了、努力了,那么你就會有所回報,雖然有的時候你嗎,沒有感受到那些回報,但是它們注定影響了你的一生,所以在以后的工作學習中,我會不斷的努力、不斷的進步。
工廠生產實習心得體會范文三 馬上就要畢業了,在學校領導的安排下,我們將要外出實習,在一家電氣自動化工廠實習,首先我們來了解電氣自動化是什么?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主要掌握電氣技術、電力自動化技術、各種電氣設備及自動化設備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能夠從事供用電、各類電氣設備、電氣控制及自動化系統的安裝、設計、調試、維護、技術改造、產品開發和技術管理的高級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
開設的主要課程有:高等數學、工程數學、英語、計算機文化基礎、C語言程序設計、電工基礎、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電機拖動基礎、電力電子技術、自動控制系統、單片機與接口技術、工廠供電技術、工廠電氣控制技術、PLC技術及應用、自動檢測技術、計算機控制技術等。主要實踐環節有:金工實習、電工實習、電力電子技術課程設計、電氣控制課程設計、畢業實習(設計)等。學生畢業后可以在企事業單位的發電廠、供電系統、電氣工程及自動化領域和用戶單位、服務部門、銷售部門從事供用電工程、自動化儀表、電氣控制系統的工程施工、設備維護、維修、調試、技術改造和銷售等工作。這就是電氣自動化技術。
在生產實習過程中,我們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學校也以培養學生觀察問題、解決問題和向生產實際學習的能力和方法為目標。通過這次生產實習,使我在生產實際中學習到了電氣設備運行的技術管理知識、電氣設備的制造過程知識及在學校無法學到的實踐知識。在向工人學習時,培養了我們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在生產實踐中體會到了嚴格地遵守紀律、統一組織及協調一致是現代化大生產的需要,也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必須的,從而進一步的提高了我們的組織觀念。我想在公司的企業文化中有一句話很好地概括了技術工作的全部內容研究、試驗、設計、制造、安裝、使用、維修,七件大事技術人員要一竿子到底!。
我認為這里所說的七件大事就是技術工作。有些人認為只有研究和設計一些高科技含量的東西才是真正的技術性工作,而貶低看不起安裝、使用和維修這些工作,認為技術含量低甚至沒有技術含量。這種看法是片面的、錯誤的,從哲學的觀點看,是一種唯心主義的觀點。實踐是理論的基礎,理論都是在實踐中總結創造出來的,用于指導實踐。而試驗、制造、安裝、使用、維修就是我們的實踐工作。這就好比是一臺計算機,要想使其正常運行,硬件和軟件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硬件是軟件的基礎,軟件是硬件的靈魂。毫無疑問,我作為一名剛剛走出校門參加工作的新員工,實踐方面的經驗還很缺乏,在學校中學到的是更多的理論知識。因此,很榮幸上級領導給了我這次車間實習工作的機會,讓我能夠真正理解在實踐中的技術工作,彌補在實踐經驗中的不足。從實踐中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下面主要匯報一下我在調試過程中遇到的某些問題及其解決的辦法。對于一般性的問題,如配電箱開關是否接錯或安裝是否到位等,通過觀察可以通過目測容易地解決;對于一些偶然的、特殊的問題,在調試過程中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需要積極地思考,向有經驗的員工請教,親自動手進行各種檢測和試驗,問題解決后須做認真的總結,使自己能夠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此外,我認為整流主板的電路接線原理對于掌握維修的過程是很重要的,可是很多維修工根本都不懂。
通過此次生產實習,讓我們了解和掌握了變電所的主要結構內容、生產技術和工藝過程;使用的主要工裝設備;產品的生產和用技術資料;生產組織管理等內容,加深對變電所的工作原理、設計、試驗等基本理論的理解。使我們了解和掌握了變電所的工作原理和結構等方面的知識。為進一步學好專業課,從事這方面的研制、設計等打下良好的基礎。
工廠生產實習心得體會范文四 為期半個月的生產實習結束了。這半個月來,我們經歷了很多,學到了很多,同樣也領悟了很多。
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生活學習都在學校,接觸的是課本是公式,很難有機會接觸工廠的實物以及流程,我一直覺得我們學的漫無目的,我們所學的到社會就是雞肋。但通過這半個月的生產實習,我的這些錯誤觀點都改變了。書本上的知識是基礎是保障,沒這些知識公式的支持你在工作崗位上會很迷茫會不知所措的去摸索結果還會是一只半解。
我們是在1002工廠實習的,該工廠屬于軍工廠,在我們心里它是很神圣的。該工廠主要致力于測量的研究,生產各種型號的水準儀廣角儀經緯儀。在實習的先前幾天是由幾位老師給大家講解儀器的使用方法,我學到了s3水準儀,j6經緯儀的使用方法。其間,我們還自己動手拆裝儀器,了解了儀器的基本構造。通過前幾天的實習我明白了要不斷的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才能使你的工作更加得心應手。一個人在自己的職位上有所作為,一定要對自己職業的專業知識有所熟悉,不僅要學習先進的技術他要要學習好基礎知識,同時對自己業務所在范圍內的業務技能也要熟練掌握。
隨后幾天我們戴上鞋套走進了生產一線,我們走了4個車間,不僅參觀了總裝車間,檢修車間,也參觀了打磨車間等基本生產線。在生產車間里,我們都收起了往日的懶散,各個都很嚴肅認真的聆聽學習著師傅的教誨和每一個基本動作。師傅在休息之余,還和我們講起了工廠的見聞,教導我們要認真學習專注每一個學習的機會。通過對生產車間的觀察學習,使我意識到在工作崗位上一絲不茍的重要,你自己的一個閃失一個不注意就會導致很嚴重的后果,會影響一個團隊的正常工作。
實習的最后2天我們一起進行了實地測量。這個任務單靠一個人的力量和構思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小組的合作和團結才能讓實習快速而高效的完成。這次測量也培養了我們同學間的分工協作的能力,增進了同學之間的感情。測量中我們每個組員都分別獨立的觀察,記錄每一站,并準確進行計算。做到每步都檢查無誤,這樣做不但可以防止誤差的積累,及時發現錯誤,更可以提高測量的效率。我們懷著嚴謹的態度,認認真真完美的做好每一步,直至符合測量要求為止。培養了我們嚴謹的科學作風。
半個月的實習真正做到了讓我們從一個學生到一個公司職員的轉變,使我們體會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社會,真正的工作。實習時間不長,但卻教給我們在學校永遠學不到的,在實習期間,感謝各位領導老師對我們實習提供的幫助,在你們的幫助下,我們學到了很多,是我們深知,畢業只是求學的一小步,社會才是真正的大學。
工廠生產實習心得體會范文五 在這實習的時間里,我收獲了很多的東西,這些都是我在學校里和課本上找不到的,現在我們即將踏入社會,這些實踐性的東西對我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它讓我們脫離了書生的稚氣,增加了對社會的感性認識、對知識的更深入的了解。
在以前的頭腦中,我認為的工作都是很美好的,我想企業和工廠應該都是挺漂亮、挺大起的?,F在不都是在講環保、講生態化嗎,將來的工作環境肯定是整潔美麗的,工作應該也是有趣輕松的。我就是懷著這種憧憬到了我們的實習工廠。一下車我就傻眼了,天哪!這個地方到處都是刺鼻的氣味,第一天由工廠領導帶我們參觀了生產線、工人師傅給我們進行了入廠安全講座。第二天我們就正式進入車間參加生產。我們四人一組,每個車間的師傅負責帶我們生產學習,現在的化工廠自動化程度比較高,工人勞動相對比較輕松,但是一般一個崗位一班就一個人,一班的時間是8個小時,也就是說,工人師傅要一個人在一個崗位上一呆就是八個小時。一開始我們都覺得不可思議,對于我們來說,在學校里有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和同學朋友,這八個小時單調的工作難以想象,但是隨著與工人師傅共同工作的時間久了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我們現在吃穿不愁,但是真正到了社會上,首先我們的自己養活自己!然后的為家庭擔起相應的責任!我們必須靠自己的勞動來實現這些!這時我們就不會覺得這八個小時是多么的漫長了,因為這八個小時的背后是我們勞動換來的收獲。
關鍵詞:崗位需求;語言;教學內容;教學手段;Multisim軟件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11-0098-02
當今就業市場對于人才培養的要求越來越高,學生畢業后能否直接就業而不是再培訓才就業,這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高職高專類院校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因此在教學改革方面必須要加大腳步。“數字電子”作為電力類的一門專業基礎課,須改革其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筆者現在講授的“數字電子”課程是鄭州電力高等??茖W校(以下簡稱“我?!保┲邪暮献鬓k學、由澳大利亞提供的電力系統自動化專業中的一門課程。對于一門使用英文教材、英語試卷的課程,如何讓學生能夠克服語言問題,學到實用的知識和技能,是任課教師需要思索的問題。
一、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語言問題
這是在其他課程中完全不用考慮的問題,到了合作辦學中,就成了教師和學生面臨的第一個問題。英文的專業課教材,怎樣使大部分學生在閱讀時不把過多的精力放在語言而是放在電子學科上,這需要老師的指導。
2.教學內容是否得當
教師拿到一本教材,首先應該對教學內容做好規劃:在有限的學時里,怎么安排這些內容?是全部都講,還是取舍一部分?比如澳方提供的教材里,附錄很多,這里的附錄大多是芯片的原版說明書,這和傳統的中方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按照筆者原來的習慣,附錄是很少花時間在課堂上講的,會讓學生課下自習。但是在這里,全部舍去不講,估計就不會有多少學生在課下去閱讀英文原版的說明書。再比如澳方的教材中,前后內容跨度有些大,并不像傳統中文教材那樣細致,那么教師該如何銜接這些內容,也需要思考。
3.教學手段不夠先進
過去的教學往往是黑板+粉筆,然后是PPT課件。但是隨著EDA(電子設計自動化)技術的發展,真正能把這個與傳統方式有機整合的并不多。教學課件不能是簡單的圖片或動畫演示,現代化的教學方法怎樣有效融入課堂,引起學生興趣,提升教學效果,是教師該思考的問題。
二、分析崗位需求,進行教學改革
1.就業崗位對學生在這門課程的需求
根據多年來對于我校電力系統自動化專業畢業的學生的跟蹤調查,大部分學生在電力公司、發電廠、自動化生產部門就業。對他們而言,“數字電子”課程只能算一門工科的基礎課程,它主要為后續的“PLC”、“繼電保護”等相關課程服務?!袄^電保護”是學生在就業時的核心課程,所以“數字電子”的主要任務是給這門課程打基礎。對于數字電子的基礎知識,就要求夠用為好,能理解一般組合邏輯電路即可,過于復雜的電路沒必要占用課堂時間。在課程開始的時候,教師也給學生說過該課程的地位,那這樣的話,還怎樣在40個學時的時間里,能引起學生興趣,學到一些東西呢?教師培養學生,不僅僅培養其知識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之更能適應今后的就業崗位。所以分析清楚這些要點之后,就可以清楚定位本課程該如何教學。即掌握基本知識要點,而不過分強調理論知識的記憶,著重培養學生自主分析綜合問題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加強團隊合作的培養。
2.原版教材語言問題的克服
由于合作辦學引入了英文教材,所以對于大部分同學,如何讀懂教材成了第一個問題。真正的電力專業英文詞匯數目要遠遠少于日常英語詞匯數的,掌握了常用的電學詞匯后,再了解一些科技文章句式的特點,基本問題就不大了。
電學詞匯需要學生記憶,教師可以將常用詞匯總結以幫助學生學習,并且每節課都復習幾個詞語,逐漸累積起來詞匯量就夠了??萍嘉恼抡Z句時態單一,只要對于長句、被動句、否定句掌握其翻譯特點,能大概理解意思就行,并不需要學生翻譯得很嚴謹,只要大概能看懂就行了。弄清在語言上的目標之后,一般經過5~6次課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了。
要注意,這是一門電學基礎課,而非英語課,所以一定要讓學生將注意力放在電學知識而不是英語語言上。
3.教學內容的把握
(1)原版說明書的充分利用。縱覽課本,可發現澳大利亞提供的教材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附錄占的篇幅比較大。中方傳統教材中也會有相關芯片的說明書,但大多只是真值表或內部接線圖,很少有完整的說明書。這里提供的都是生產廠商的原版完整說明書,這其實是很好的素材。學生工作后如果需要一些資料,在網上查找資料時,很多都是英文原版的,如果以前沒有接觸過的話,會覺得很困難。但是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能花一定時間在說明書上,只要很仔細地講解1~2個,學生就會掌握方法,繼而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內容。對照說明書,把里面每個參數都看一下,會發現弄懂說明書中的參數并不那么容易,為什么要設置這些參數,這些參數對于實際應用有什么影響,怎么理解,這都是從實用的角度來講的,而不僅僅是一個真值表能涵蓋完的。
根據就業崗位對實用型人才的需求,筆者通過說明書的講解,讓學生了解到實際應用芯片需要考慮的多方面問題,使學生在以后工作中能更多地從實用性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2)對不同內容采取不同教學方法和要求。澳大利亞提供的教材另一個特點是,前后內容跨度有些大,并不像傳統中文教材那樣那么細致。這該怎么辦?首先要求教師敢于增加或刪減里面的內容,覺得不講學生就理解不了的地方可以增加教學內容,或者給學生印講義,或者指定參考書相關章節,務必使得該懂的學生一定要懂,不能含糊;覺得內容過難,用處又不大的地方,刪掉或一帶而過即可。
該教材主要涵蓋了以下內容:數制、基本邏輯門、電路化簡、組合邏輯電路、電路故障查找、LED顯示器及其譯碼電路、LCD(液晶顯示器)、DAC和ADC。在講授基本邏輯門時可任選一個芯片的說明書進行詳細講解,通過講解說明書中的參數來分析該芯片的全部特性,側重實用性。在講授電路故障查找、LED顯示器及其譯碼電路、DAC和ADC時,注意運用Multisim軟件(下面會談到該軟件);講授LCD時,原理內容一帶而過,加入現在各種屏幕的特點對比等內容,增加實用性。
該教材里數制和基本邏輯本、組合邏輯電路內容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不用講過多過深的理論知識,以夠用為度。電路化簡、電路故障查找、LED顯示器及其譯碼電路這部分內容是培養學生分析處理問題能力的,課堂上需盡量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在動手環節加強團隊合作,以小組評判為主。LCD(液晶顯示器)、DAC和ADC內容要多鍛煉學生自學能力,鼓勵他們查找資料,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講解為輔。
4.仿真軟件的應用
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為教學中的視聽結合提供了可能,將多媒體合理引入課堂,利用視覺、聽覺多種感官,并加入互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氛圍,提升學習效果。上課僅僅利用PPT或者圖片展示,已經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隨著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推行,將Multisim軟件引入數字電子課程的教學中,可以使教師在講述理論的同時,利用Multisim進行仿真、演示,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消除對理論知識的“抽象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的教與學在良好互動的同時更生動直觀,達到學生對邏輯電路的基本理論易于理解,對拓展應用的認識更加深刻的目的。
Multisim是美國國家儀器(NI)有限公司推出的以Windows為基礎的仿真工具,適用于板級的模擬/數字電路板的設計工作。它包含了電路原理圖的圖形輸入、電路硬件描述語言輸入方式,具有豐富的仿真分析能力。美國NI公司提供的理念,“把實驗室裝進PC機里”,“軟件就是儀器”,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該軟件。
以LED譯碼電路這一節為例,筆者運用仿真軟件,在教室構建出實驗室,做出共陽極七段LED的譯碼電路圖,為74LS47芯片的各輸入端接入不同電平,輸出端接顯示器,對照說明書中的真值表一一驗證,并設計不同問題和電路故障啟發引導學生,完成該任務的學習。
三、結語
為了培養應用型實用人才,需從一個專業的每個課程著手,對于不同課程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針對“數字電子”這樣一門基礎性課程,筆者對其教學內容進行了汰舊補新,并對課堂教學進行了探索與設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對學生自學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并為后續課程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學時,突出澳大利亞TAFE教育特點,理論聯系實際,靈活融合中澳雙方的教學優點,培養出符合就業市場的畢業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