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08 07:21:37
序論:在您撰寫愛情心理學結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論文關鍵詞:高職;心理健康教育;任選課
健康的心理是人類在21世紀生存與發展的資本。高職院校大學生是新時代我國社會建設高級技術人才的主力軍,成長中的高職生正處于我國社會的轉型期,社會急劇變化、競爭壓力劇增、社會寬松度增加及生活需求層次的進一步提高,加劇了家庭教育缺失、艱苦磨煉缺失和青春期壓力、學習壓力、社會壓力等引發的一系列的心理問題。以我校為例,2006~2008級新生的UPI測試結果表明,心理健康狀況需要“重點關注”和“關注”的學生的比例呈上升趨勢,心理健康的學生的比例呈下降趨勢;2008級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顯著差于2006、2007級。經濟發達地區生源外向、直率、情緒易緊張焦慮、倔強、孤獨、不善于與人相處的比例較高;經濟欠發達地區生源處于內外向之間,情緒控制能力較強,比較隨和友好,掩飾傾向的比例較高;欠發達地區可能有心理問題學生的比例最高,咨詢愿望最強烈,但是曾經接受過心理咨詢和治療的比例最低。因此,進入高職院校后,發達地區生源的人際交往問題、情緒問題可能較多,欠發達地區生源的壓力問題和長期積壓在心底的其他心理問題較多。對于如此令人擔憂的高職生心理健康狀況和如此強烈、龐大的心理咨詢需求,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該主動適應時代的要求,打破“一次普查、全部建檔、幾次講座、做好咨詢”的服務形式,而應以課堂教學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2001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要求把心理素質教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和關鍵任務,在普通高校開展正規而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在2011年3月召開的“廣東省社會轉型期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討會”上,省教育廳領導指出,社會轉型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實現由主要面向少數學生的心理咨詢,向主要面向全體學生的普及型教育模式轉變,由以補救和矯治為主的咨詢及危機干預模式,轉變為以發展性、預防性為主的發展性教育模式,由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專業人員的單兵作戰模式,轉變為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員與學生思想教育工作隊伍全面整合的全員性教育模式。在現實中,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需求迫切。據袁小平等人的調查,超過75%的學生認為有必要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即使在期末迎考階段,仍有約60%的學生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正常開課。但由于高職院校的工學結合模式的推行,學生的實訓實習增加,很多課程都作了調整,開設正規而系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有較大難度。
為了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受教育面,更全面地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成長需要,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我院接受校內外的心理學教師和有教學經驗的心理學碩士、博士研究生的申請,利用晚自修和周末,針對全院學生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任選課,一般為18~26學時,1~1.5學分。我們認為,這種做法是對當前形勢下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非常有效的補充。在2007年,廣東省教育廳組織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督導評估中,我院這種做法受到了評估專家的一致肯定,認為是“值得推廣的一大亮點”。筆者擬結合我院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任選課的經驗和以往的研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定位、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形式等進行探討,旨在拋磚引玉,促進高職高專心理健康教育任選課程的管理。
課程的定位 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定位,目前,存在兩種認識:一種意見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是心理健康知識的“灌輸課”,由于課時少,內容多,有些教師采取“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希望盡可能在有限的課時內給學生灌輸較多的心理健康知識;另一種意見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看作是心理活動課,主張把氣氛搞得熱熱鬧鬧的。前者有利于在較短的時間內系統地講授更多的知識,但往往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與主動性,結果往往導致教師的一廂情愿,學生不買賬。后者的課堂氣氛比較熱烈,學生也比較喜歡,但往往過度追求課堂氣氛,而沒有觸及學生的心靈深處,難以達到理性思考、認知提高與行為改善的目的。多數高職生在高中階段都有遠大的理想,對自己的未來有較高的期望,但心理發展不成熟、不穩定,心理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比較弱。進入高職后,發現與想象中的大學存在較大的差距,遂對高職院校缺乏信任感與認可度,感到自己處處不如人,特別是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生活中,高職生面臨的經濟、學業、就業、情感等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因此,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應只停留在心理知識的傳授、調節技巧的學習或熱烈的課堂活動上,而應堅持以學生為本,堅持針對性、實效性、發展性的原則,同時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以幫助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幫助學生處理好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及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
課程的設置 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的范圍很廣,包括自我意識、人格發展、學習心理、情緒管理、壓力管理、人際關系、愛情與性心理、網絡心理、職業生涯發展心理、就業心理等方面。我們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置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以學生為本,充分考慮各方面的情況,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據調查,不同年級的學生最希望得到的首先是人格輔導(占81.25%),其次是情感輔導,最后是學習輔導。無論哪個方面都是一個大的課題、大的領域,為了把知識和問題講透徹,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相關知識和技巧,引導學生將知識內化為能力,如條件允許的話,可以有針對性地開設一些相關課程,比如,針對性別開設“男性心理學”、“女性心理學”課程;針對功能開設“人格心理學”、“情緒與壓力管理心理學”、“人際關系心理學”、“愛情心理學”、“擇業與就業心理學”課程等。在具體內容的確定上,我們認為應該在課前調查學生的需求,并以此為依據,確定教學內容。調查也顯示,不同年級的學生普遍認為應根據學生的需求確定教學內容,很少有學生認為應由任課教師決定教學內容。
論文摘要:學生對課程的認同感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保證。本文根據大學生的特點以及心理學課的特點,提出了培養學生對心理學課認同感的策略。
一、學生的認同感是心理學教學成功的關鍵
心理學是師范類院校的公共基礎課,也是培養未來優秀教師良好素質的重要基礎課,它既要向學生傳授心理學的一般只是,使學生了解心理學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發展的基本事實;同時通過心理學課程的學習,也要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和能力的發展,以便為未來的教師工作做好必要的準備;更重要的是,通過心理學課的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為學生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課堂教學是實現心理學教學目的的基本手段。所謂課堂教學是指一種尊重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尊重學生的意志自由,把學生看成是獨立思考和行動的主體,在與教師交往和對話中,發展個體的智慧和潛能,陶冶個體的道德性格,使每一個學生都達到最佳發展水平的活動。[1]
由此可見,在教學中,學生的認同感就成為了教學成功的關鍵。所謂認同感是指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影響,是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認同感使人在不受外界壓力控制,行為具有一定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穩定性等特點。認同感越強烈就容易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高漲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認同感越強烈就越容易影響學生的社會認知和判斷,讓學生接受學科的基本理論和相應的價值觀;認同感越強烈在困難面前就越能表現出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努力完成學習任務,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 大學生的特點
從心理發展的一般特點看,大學生正處于成年初期。從成年期開始,伴隨著邏輯思維的進一步成熟和完善,個體逐漸表現出一種相對的、實用的并且具有背景性的思維形態,這種形態開始出現在大學階段。
在自我意識上表現出了對自我的關心日益強烈,促進了對“本來”的“我”的追求意識。在人格的發展上處于了自我同一性的確立的時期。由于確立自我同一性之前需要有一定的時間,在這一時間內,青年可以一時合法地延續所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因此,青年期又被稱為“心理的延緩償付期”。大學時代正處于這一時期。
成年初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至穩固時期,也是最為迫切、最為認真的關心人生態度、生活方式、生存價值等一系列問題的時期。人生觀是對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一定的世界觀在人生問題上的看法。價值觀是指個體以自己的需要為基礎對事物的重要性進行評價時所持的內部尺度。它是心理學研究的范疇之一。
青少年期所萌發的對性、對異性的好奇,到成年初期逐漸發展為一種強烈的愿望,由此開始將對某一異性的情思發展為愛情,并導向戀愛的軌道。
三、90后大學生的特點
作為90后的一代大學生,他們除了具有成年初期一般的特點外,也表現除了他們這一代人獨有的特點。在學習上表現出了更強的實用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總體不高,學習方法有待于改善,很多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主動利用學習資源的意識差。性格鮮明張揚,自主自信,樂于表現自我。自我中心意識較強,大多數90后習慣于把自己當成中心,其他人一定要圍著自己轉而且要按著自己的想法來滿足自己。他們早熟干練而又叛逆,關注朋友忽略父母,同窗隔閡顯現,代溝矛盾沖突加劇,追捧火星語言,保護個人隱私,推崇民主平等,積極維護權益,珍惜發展機遇,向往美好未來,努力適應校園,職業目標務實,發展規劃明確。[2]
四、培養學生認同感的策略
根據心理學的學科特點以及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對心理學課的認同感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內容更具有實用性。心理學對學生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學生對這一門課充滿著好奇,但是作為一個學科體系,它本身的內容顯得有點基礎性、理論性和平淡性,慢慢讓學生喪失了原有的興趣,所以在教學總增加更加實用的內容,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個體對滿足自己需要的對象,一般采用肯定的、積極的態度。
2、形式更具有參與性。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動起來,喚起學生的體驗,引起學生心理上的共鳴?;顒拥脑O計,滿足了學生表現自己的愿望,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在活動中,學生不但了解了自己,在老師的引導下,也使他們認識到記憶是有技巧的。通過參與活動,不但增加了學生對心理學知識的認同,更進一步調動了學生學習的愿望,掌握更多的記憶技巧。
3、管理更具有激勵性。曾經有學生在課下問我“老師:我上課積極回答問題,你為什么不表揚我?”也曾經有學生在課上問我:“老師:為什么要讓我回答問題?“面對學生的疑問,使我認識到了建立課堂管理規則的必要性。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睕]有規則的課堂也是不被學生認可的課。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有課堂管理的規則,約束學生的行為,同時在制定規則時,要使規則具有激勵性。具有激勵性的規則可以極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4、教師更具有睿智性。心理學教師的特征也是影響學生對心理學課認同感的一個重要因素?,F如今學生的知識豐富,知識來源廣泛,他們會不時提出有關心理學方面的問題。比如講到聯覺,有學生舉手問“殺人音樂”的現象怎么解釋。講到性格時,學生會問樂嘉的色彩性格說等等。因此老師要不斷學習,增加自己的學識,增加學生對自己的認同。
影響學生對老師認同的第二個方面是老師的人格特征。心理學課是大學的公共基礎課,老師和學生接觸比較少,關系有點疏遠,老師用各種辦法增加與學生的溝通,比如電話、qq號碼等。同時對學生的作業要認真批改,有可能的話給學生一個回話,這一切都會贏得學生的信任,也會贏得學生對心理學課的認同。
五、結束語
心理學是師范類院校的公共課,它不但教給了學生心理學知識,也會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要想使心理學課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要仔細研究心理學課的特點以及學生的特點,找到有效的辦法,贏得學生的認同。
參考文獻
[1]高等師范院校公共課教育學教材:教育學基礎全國十二所重點院校聯合編寫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
論文摘要:學生對課程的認同感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保證。本文根據大學生的特點以及心理學課的特點,提出了培養學生對心理學課認同感的策略。
一、學生的認同感是心理學教學成功的關鍵
心理學是師范類院校的公共基礎課,也是培養未來優秀教師良好素質的重要基礎課,它既要向學生傳授心理學的一般只是,使學生了解心理學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發展的基本事實;同時通過心理學課程的學習,也要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和能力的發展,以便為未來的教師工作做好必要的準備;更重要的是,通過心理學課的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為學生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課堂教學是實現心理學教學目的的基本手段。所謂課堂教學是指一種尊重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尊重學生的意志自由,把學生看成是獨立思考和行動的主體,在與教師交往和對話中,發展個體的智慧和潛能,陶冶個體的道德性格,使每一個學生都達到最佳發展水平的活動。[1]
由此可見,在教學中,學生的認同感就成為了教學成功的關鍵。所謂認同感是指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影響,是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認同感使人在不受外界壓力控制,行為具有一定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穩定性等特點。認同感越強烈就容易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高漲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認同感越強烈就越容易影響學生的社會認知和判斷,讓學生接受學科的基本理論和相應的價值觀;認同感越強烈在困難面前就越能表現出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努力完成學習任務,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 大學生的特點
從心理發展的一般特點看,大學生正處于成年初期。從成年期開始,伴隨著邏輯思維的進一步成熟和完善,個體逐漸表現出一種相對的、實用的并且具有背景性的思維形態,這種形態開始出現在大學階段。
在自我意識上表現出了對自我的關心日益強烈,促進了對“本來”的“我”的追求意識。在人格的發展上處于了自我同一性的確立的時期。由于確立自我同一性之前需要有一定的時間,在這一時間內,青年可以一時合法地延續所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因此,青年期又被稱為“心理的延緩償付期”。大學時代正處于這一時期。
成年初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至穩固時期,也是最為迫切、最為認真的關心人生態度、生活方式、生存價值等一系列問題的時期。人生觀是對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一定的世界觀在人生問題上的看法。價值觀是指個體以自己的需要為基礎對事物的重要性進行評價時所持的內部尺度。它是心理學研究的范疇之一。
青少年期所萌發的對性、對異性的好奇,到成年初期逐漸發展為一種強烈的愿望,由此開始將對某一異性的情思發展為愛情,并導向戀愛的軌道。
三、90后大學生的特點
作為90后的一代大學生,他們除了具有成年初期一般的特點外,也表現除了他們這一代人獨有的特點。在學習上表現出了更強的實用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總體不高,學習方法有待于改善,很多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主動利用學習資源的意識差。性格鮮明張揚,自主自信,樂于表現自我。自我中心意識較強,大多數90后習慣于把自己當成中心,其他人一定要圍著自己轉而且要按著自己的想法來滿足自己。他們早熟干練而又叛逆,關注朋友忽略父母,同窗隔閡顯現,代溝矛盾沖突加劇,追捧火星語言,保護個人隱私,推崇民主平等,積極維護權益,珍惜發展機遇,向往美好未來,努力適應校園,職業目標務實,發展規劃明確。[2]
四、培養學生認同感的策略
根據心理學的學科特點以及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對心理學課的認同感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內容更具有實用性。心理學對學生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學生對這一門課充滿著好奇,但是作為一個學科體系,它本身的內容顯得有點基礎性、理論性和平淡性,慢慢讓學生喪失了原有的興趣,所以在教學總增加更加實用的內容,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個體對滿足自己需要的對象,一般采用肯定的、積極的態度。
2、形式更具有參與性。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動起來,喚起學生的體驗,引起學生心理上的共鳴?;顒拥脑O計,滿足了學生表現自己的愿望,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在活動中,學生不但了解了自己,在老師的引導下,也使他們認識到記憶是有技巧的。通過參與活動,不但增加了學生對心理學知識的認同,更進一步調動了學生學習的愿望,掌握更多的記憶技巧。
3、管理更具有激勵性。曾經有學生在課下問我“老師:我上課積極回答問題,你為什么不表揚我?”也曾經有學生在課上問我:“老師:為什么要讓我回答問題?“面對學生的疑問,使我認識到了建立課堂管理規則的必要性。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規則的課堂也是不被學生認可的課。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有課堂管理的規則,約束學生的行為,同時在制定規則時,要使規則具有激勵性。具有激勵性的規則可以極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4、教師更具有睿智性。心理學教師的特征也是影響學生對心理學課認同感的一個重要因素?,F如今學生的知識豐富,知識來源廣泛,他們會不時提出有關心理學方面的問題。比如講到聯覺,有學生舉手問“殺人音樂”的現象怎么解釋。講到性格時,學生會問樂嘉的色彩性格說等等。因此老師要不斷學習,增加自己的學識,增加學生對自己的認同。
影響學生對老師認同的第二個方面是老師的人格特征。心理學課是大學的公共基礎課,老師和學生接觸比較少,關系有點疏遠,老師用各種辦法增加與學生的溝通,比如電話、QQ號碼等。同時對學生的作業要認真批改,有可能的話給學生一個回話,這一切都會贏得學生的信任,也會贏得學生對心理學課的認同。
五、結束語
心理學是師范類院校的公共課,它不但教給了學生心理學知識,也會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要想使心理學課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要仔細研究心理學課的特點以及學生的特點,找到有效的辦法,贏得學生的認同。
參考文獻
[1]高等師范院校公共課教育學教材:教育學基礎全國十二所重點院校聯合編寫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
在現今新的醫學模式下,針對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應履行的醫師職責,“醫學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模式、授課形式與教學方法都值得我們去探析。醫學院校培養的學生是未來醫學事業的繼承者與開拓者,其社會角色是救死扶傷的白衣戰士,面對的是患病的群體。身為醫者是要治‘‘患病的人”還是去治“人患的病”?醫學模式的轉變、預防疾病戰略的轉變、臨床醫療工作的需要、改善醫患關系的需要等因素決定了醫學心理學已經成為當代醫學科學的三大理論支柱之一。這樣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生為對象的教學模式就面臨著與心理學理論相矛盾的巨大挑戰“醫學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成為醫學院校課程建設的重要環節。
1.重新修訂教學大綱
通觀全國醫學院校,目前醫學心理學教材仍沿用傳統結構模式,即:以基礎心理學為主干,結合了變態心理學、臨床心理學、護理心理學等心理學分支學科理論,其中基礎部分占總學時的1/4,使得與醫學生密切相關的臨床心理學、醫患關系、心理干預等因為課時太緊只能草草帶過。內蒙古醫科大學所有專業學生使用的《醫學心理學》(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第二版)分12個章節,要求在24個學時之內講完,內容涉及面很廣,給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掌握都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由于大多數醫學生畢業后不可能進入精神科或從事心理工作,這樣的課程安排使未來的臨床醫生既不重視課堂學習,又不能在實踐中加以應用,失去了學校課程設置的意義。
醫學心理學具有自然學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雙重屬性具有實驗科學和理論科學的雙重屬性同時也具有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的雙重屬性。這種雙重性給該課程的教學提出了雙重的要求。醫學心理學研宄的范圍主要是與醫學領域有關的心理學課題,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及社會心理學不包括在內,但是作為一門課程它必須考慮到授課對象的知識結構和一門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銜接關系。醫學心理學的臨近學科有臨床心理學、行為醫學、變態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和護理心理學等,這幾個學科的研究對象和側重點是不同的。醫學心理學側重研究心理因素在軀體障礙中的作用與機制臨床心理學的研究重點是心理測驗和心理治療行為醫學主要采用行為主義的研究方法研究健康和疾病的問題變態心理學側重于探討各種精神障礙的心理原因和機制健康心理學側重于研究各種維持和提高心理健康的措施而護理心理學側重研究各種心理護理的原理與方法??梢钥闯鲠t學心理學與這些臨近學科既是相互包容又是相互獨立的,因為它們都有各自的研究對象和側重點。拓展醫學心理學學科外延,建立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體系是課程改革的當務之急。目前大多數醫學院校臨床醫學等專業開設的醫學心理學課程仍是將諸多醫學心理學分支學科內容合并為一??梢愿鶕W校具體情況選擇開設合適的選修課如心理學概論、心理測量學、神經心理學、心理診斷學、生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咨詢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康復心理學、異常心理學等。作為教學這些知識對醫學生都是必修的但又不可能給醫學生開設6門心理學課程,隨著教學改革,醫學院校逐漸開設了臨床心理學、醫患溝通等選修課,給醫學心理學的授課帶來挑戰,現實的做法就是在醫學心理學的講授中兼容并蓄,同時講授其他幾個學科的內容但又要同時兼顧已選修過這幾門課程的學生。
在開設課程時間安排上目前部分醫學院校將醫學心理學課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學年,但此時才學習醫學心理學概論、心理學基礎知識部分,顯得太遲不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與教學要求形成脫節現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學年課程中有關醫學心理學的內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詢與治療、病人心理、異常心理等與醫學專業課程緊密相關而本階段學生內外婦兒、診斷學等課程尚未開設學生常常感到難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據心理學的知識從基礎到分支學科從理論到臨床實踐合理安排課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安排在第一學年,醫學心理學課程安排在第三學年,臨床心理學課程安排在第四學年。
英國心理學家J.韋曼博士曾把醫學心理學研究的具體領域歸納為5個方面:(1)伴隨著老齡化、精神性疾病及神經學損害等因素的行為改變;(2)心理因素在醫學問題發生中的作用;(3)醫生-病人關系(4)病人對疾患和治療的反應;(5)治療的心理學方法。根據韋曼博士的歸類,我們認為醫學心理學的主要內容應分為:基礎心理學理論、異常心理、心身疾病、醫患關系、心理干預和心理健康6個方面。醫學心理學的教學時數會隨著各校的重視、師資力量的充實而有所增加,就目前的學時而言必須進行教學大綱修改重新分配教學內容,逐步縮小目前的基礎部分的知識而逐步擴大臨床部分的知識內容學時才比較適宜。就我們學校而言現在醫學心理學為限選課,24學時,在不增加學生負擔基礎上,結合目前一年級有心理健康教育課,二年級有社會心理學,四年級有臨床心理學、醫患溝通選修課,重新制定醫學心理學教學大綱,使之與前后知識呼應,又體現醫學心理學的特點,我們認為理論授課分18個學時進行,另外6個學時用于觀看影片、討論、辯論和考試等需要。學時上重新安排如下:講授醫學心理知識在開始先簡單回顧心理學的基礎知識,用2學時時間,異常心理、心身疾病、心理干預各占4學時,而醫患關系、心理健康2個內容各占2學時。這樣醫學心理學的課程圍繞一條主線展開,學生學習有章可循,教師授課主次分明。
2.改進授課方式、手段
醫學心理學中的許多概念都十分抽象,例如:情緒、思維、意志、認知、人格、特質、自我、智力、潛意識、心理應激……。所以,傳統教學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在教學中必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豐富課程內容和形式,聯系臨床實踐。醫學心理學的課本不只是教師的“教材”,也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學本”。包括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如材料閱讀、討論、練習、實驗、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內容提要、學習目標、案例問題。從臨床實際中編撰醫學心理學課中的一些思考問題和案例。
在教學方法的選用上,可以采用電影、動畫、討論、辯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啟發式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突破邏輯思維的框架。
借助于計算機技術生成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媒體,使單純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測驗、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心理學基本知識、技能能以準確、清晰、直觀、形象地場景再現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中,創設問題的情境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而使得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2。問題討論法實施的關鍵在于選材和問題的設定以及課堂氣氛的營造和控制,時間的安排和掌握也很重要。
角色模擬法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設定情景分派角色組織開展教學模擬活動。其優點是現場感應性強容易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熱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動手能力。
例如在講“心理應激”這一章時可以將“應激的心理反應”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緒反應”與“心理防御機制”結合起來用事件的形式加以講述??梢愿嬖V學生在每個個體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煩惱與困惑”也許還會遇到不同形式的“心理應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在一個較大的負性生活事件中如大學生“失戀”“親人遭受意外”等假若“我”就是事件中的人物作為個體的“我”該如何面對?積極應對消極等待還是回避或逃避?請學生按照心理活動的規律分析這幾種解決方法的優劣。在教師引導和幫助下最后得出結論:當一個人面對應激時,如同身上背負著許多東西,單腿立地。這時會對自己說我實在堅持不住了,怎么辦呢/方法很簡單,把腿放下來就行了。
角色模擬法從現實出發,聯系生活實際,運用所學知識點去解決每個個體都會或多或少面臨的難題(“應激源”),幫助學生體驗實情,找出癥結,研究問題,尋求對策,并在課后讓學生以論文的形式寫出來。這樣做既能鞏固所學知識又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專業能力的培養。
在實例教學中運用靈活機制培養學生創新素質,醫學心理學課教師除在教學中應用心理學實驗儀器以及各種心理測試的模具和量表為學生開設示教實驗,還可以引導學生從事一些實驗和臨床研宄醫學心理學教學中加強實際案例教學的探索3,如發展心理學興趣小組,培養學生積極性,使之在努力學習心理學基礎知識的同時,針對現實社會的大中專學生存在心理因素問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情況調查,并在教師指導下開設、組織心理咨詢講座以幫助他們解除心理障礙。
授課時既要通過簡單的課堂實驗和實驗室實驗這些實證的方法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及心理-生理的關系與機制,還要善于用描述的方法、思辯的方法從整體上講清人的心理結構、人格結構、醫患關系及心理的病理機制等;既要通過理論講授使之確定心身統一觀,從心身兩個方面認識人、觀察人、培養其人文精神,還要通過課堂練習使學生掌握簡單的心理課評定方法、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基本方法。
此外,更新課程內容、豐富課程資源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重要的一環。在課程中吸納醫學心理學最新的研究進展,在現有教材資源基礎上提供多種學習資源,如教材配套光盤、基本練習、實踐活動、參考文獻、推薦閱讀、相關網站等,根據學校實際狀況加強醫學心理學實驗室建設,建立網絡學習環境,供師生交流、合作、查閱信息等。建立醫學心理學課程網絡教學系統提供教學資源、相關鏈接、論壇、留言板、試題庫、郵件列表等欄目促進師生、學生之間進行網上交流、合作、討論、答疑以及傳送作業等。
3.改革傳統的考核方式
教學評價作為檢驗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應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充分體現靈活性與全面性等特點,調動學生積極性,真實反映學生能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同時有效地考察教師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教學評價可兼顧課堂表現、結業考試、論文撰寫等形式。課堂表現包括學生出勤情況、參與課堂討論、提出創造性見解的情況,結業考試主要采取筆試不僅考查知識面也注重考查對基本概念、理論的理解和掌握,課程論文包括小組合作學習主題報告、自主閱讀的文獻筆記以及案例分析等內容。
考試是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試不僅要考核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核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4。目前學生考試內容死記硬背的多,發揮創造性思維和邏輯性思維的少,學生為了獲得好的學習成績,就必須背講義,教條地套教師的標準答案。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可以采用一些靈活的方式補充考試的不足。平時課堂要求學生以理解為主,多提問或讓學生提出問題由全班進行討論;對于大家普遍感興趣的問題,可以組織集體辯論,把辯論內容整理成文,酌情給學生加分,作為平時成績。此外,可以布置一些可供發揮思維的作業題。如:學習了人格一章后,要求學生通過簡單的人格(包括能力、氣質、性格)測驗,了解自己的人格特點,根據自己的成長過程,分析影響自己人格形成的因素和機制,并制定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案??荚嚳梢苑乓恍┙浀溆捌托睦韺W錄像,讓學生針對其中的人物或情節給出心理分析,說明這些人物存在什么樣的心理問題,或采用了什么樣的心理防御機制,并且可以結合自身經歷談談體會。通過多種考核形式的進行,把單純考察學生死記硬背知識的水平,轉向側重考察學生的分析問題、理解問題、鑒別問題和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方面來,真正發揮出考試的驗收作用,達到考試應有的督促、提高、檢查、評價的目的。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并不是憑著熱情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如何提高一線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業務素質就成了一個很現實的課題。
筆者認為自我督導是中小學一線心理教師業務水平提高的最主要途徑。
一、利用專題培訓資料,自我督導構建并理清業務管道
一線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必須明確自己的定位,只有定位準確才能構建并理清自己的業務管道。結合《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上崗(試用)證書》管理辦法,筆者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主要任務分成三個層次:
一是面向學生層面。即承擔和開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開展各種形式的適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心理訓練活動,為學生提供學習能力、人際交往、情緒調控、個性發展、青春期性健康、生涯發展等方面的咨詢服務,促進學生心理能力和心理水平的健康發展。建立相關的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二是面向同事及家長層面。指導和協助學校班主任、德育工作者開展心理輔導活動,主動為他們提供各種培訓和指導。為家長提供家庭教育、學習輔導、升學就業、家庭心理環境建設等方面的心理咨詢和心理服務。
三是面向學校層面。為提高學校全體師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向學校領導提出合理化建議,并開展相關的工作。
以一線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工作任務為出發點,將業務能力分類,參加相關的專題培訓。在網絡中搜尋更多的專題培訓資料,如在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網站的心理健康欄目下,就有許多省級培訓的課件和講座。通過專題學習,逐項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有效地構建并理清自己的業務管道??蓪⑦@些學習材料分成活動課課件、咨詢技巧、危機干預、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經驗介紹、家庭教育等不同類別的文件夾。對于相同的主題,不同的專家從不同的角度予以了詮釋,這對心理教師個人成長非常有好處。在筆者的個人電腦中,活動課課件近六十個,專家講座九十多個。在仔細研讀這些專題培訓材料后,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業務管道就通暢了許多,在實際操作中,就能牢牢地抓住尊重、同理、真誠、合作、體驗、助人自助等心理健康教育的要點,提高工作實效。
同一個講座稿,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輔導實踐后,重新研讀都會有新的感悟。曾聆聽臺灣林家興教授講咨詢技巧,他說心理輔導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對方說出來,學會說:“嗯,你說!”當時不解其意,心想學生總會向教師求助,該怎么辦?來訪者不說怎么辦?幾年心理輔導工作下來,當咨訪關系建立起來,學生感受到輔導教師的真誠、接納和關注后,“嗯,你說!”一句充滿溫情和關切的話語出口后,咨詢也就成功了大半。每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都有自己偏好的輔導理論和輔導模式,在構建起自己的業務管道后,隔一段時間應展開自我反思,理清自己的業務管道。
二、結合專業雜志研讀學術專著,自我督導提升專業理論水平
一線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是將心理學的相關理論運用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實踐者,在實踐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實際問題,在自我督導過程中常常會想:“對于這個案例,我這樣做對嗎?”誰來回答這個問題?不可能經常有專家督導,也不可能常都有同伴支持,這是一線心理健康輔導教師的現狀。對此,筆者收獲最大的方法是,結合《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等專業雜志的研讀,去學習專業論著,以此來指導和改進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
以《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為例,“一線快遞”“咨詢方略”“輔導個案”“活動設計”等欄目所刊登的內容,常常是我們一線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平時的工作內容,我們有所感悟、有所啟發是很自然的。這些欄目常會推出讓我們可模仿的活動設計、輔導方式方法?!皩W術空間”“研究實踐”“國際傳真”等欄目,把理論與實踐結合,把理論前沿或對理論的思考呈現在我們的面前,能引導我們的閱讀方向。就筆者個人來說,它引導我研讀了《積極心理學》《團體咨詢與實踐》《學校發展性心理輔導》《家庭治療》等專著,進一步去學習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技術、空椅子技術、沙盤療法等輔導技術。這些在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基礎心理學理論之外的專著,能明顯地促進一線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成長。
一線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出現迷茫是很正常的。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研究實踐”“一線快遞”等欄目的啟發下,筆者所在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從舉辦心理講座和印發心理健康知識手冊等單向引導的活動方式,發展為心理健康活動周、自信歷程的電視訪談、超級團隊PK大賽、紙橋創新大賽等以學生為主體、雙向互動、有著強烈內心體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從輔導教師個人行動,到開辦班級心理互助員培訓、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形成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體系。如2005年,在閱讀了周紅五的《學校心理危機干預系統的建構》后,筆者擬定了《遂昌職業中專心理危機預警方案》,而后結合方案的運行撰寫了《對學校心理危機預警系統良性運行的幾點思考》一文。2006年,在閱讀了葉一舵、余香蓮的《臺灣學?!敖逃栞o”三合一輔導體制及其實施建議》后,頗有感受,立項市級課題探索學校的教導、訓導、輔導的整合,撰寫了《臺灣“教訓輔”三合一輔導模式在農村職校本土化實踐研究》《“教訓輔”三合一輔導機制下對四例偷竊事件的處理反思》等論文,上述論文均已被《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
錄用。
筆者認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等專業雜志,貼近學校工作實踐,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并能引導我們一線教師研讀學術專著,讓我們從根本上提高了自身的專業素質。
三、自我督導心理健康活動課的過程,提升活動課操作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操作能力,是一線心理教師重要的專業能力。目前對于心理活動課也已經形成了眾人相對認可的評價體系。一線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將平時的活動課與評價體系進行自我對比,察覺并改進活動課中的不足,不斷積累心理課中出現的亮點,提高活動課的操作能力。
在浙江省中職?!缎睦斫】怠方處熡脮?,對于心理活動課的評價有四個一級指標、九個二級指標、十九個觀測點及評價標準,而一線心理健康教師由于時間、精力、能力水平等諸多因素所限,不可能對自己的每節活動課按評估項目,逐條進行自我督導。筆者認為,一線心理教師的自我督導,可圍繞心理活動課的課堂氛圍營造、活動設計與展開、學生參與及體驗、課堂意外與亮點等四個方面,緊緊抓住課前預設、課中調整、課后反思三個環節,把握心理活動課的“活動、體驗、成長”這個中心,展開心理活動課操作能力的自我督導。
結合有關文獻和自己的實踐,本人常用如下表格(見下頁表一)來引導自己活動課教學能力的提高。對表格中十二個問題的思考過程,就是一次活動課的自我督導過程。在這張表中,筆者最關注的是課中調整、課堂意外與亮點這一縱一橫。心理活動課,很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現場生成,因為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不同,學生會出現各種不同體驗,于是就會有許多的課中調整,對課中調整的思考,提升的是心理教師對課堂的掌控能力,體現的是教師的教育智慧。
在一次青春健康主題課中,故事推演到女生意外懷孕,這時出現了一張推演的紙條:“給女生錢,叫她去流產,然后換個女朋友!”全班女生群起而批判故事中的男生A不道德,現場有些混亂。筆者讓她們宣泄了近兩分鐘,引導學生對此事發表看法,“早戀時根本不懂愛情,電視中常報道這種事,我們要學會保護自己……”于是在接下來的討論中,筆者什么都不用做了,聽著就行。這節課的效果,是很多班會課和班主任苦口婆心的教育所達不到的。這就是課中調整。
有一次三分鐘自我介紹的演講,女生小亞因先天原因說話含混不清,筆者原計劃在輪到她演講時不作強求。然而實際操作中,這位女生滿臉通紅地站在講臺前,足有30秒沒出聲,筆者正準備示意她可以回到座位時,她開始演講,內容自然聽不清楚,教室里先是一陣掌聲,而后一片寂靜。這位女生回到座位后,我點評說:“你感動了我,我為你驕傲!”示意全班再次鼓掌。這就是意外的亮點。
四、自我督導個案咨詢的過程,提升個案輔導能力
個別咨詢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另一個重要的專業能力。要進行個案咨詢的自我督導,應從兩個方面切入。
1.咨詢理論與咨詢技術的自我疏理
作為一線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當疏理一下自己對各大流派咨詢理論的理解。如當事人中心療法,以尊重、同感、真誠、接納為基礎,相信來訪者具有自己解決問題的潛能。精神分析療法的童年創傷、意識層次論、人格的結構論、防御機制、投射等咨詢理論;完型療法的未完成事項理論、空椅子技術;行為療法的系統脫敏、代幣制、強化、懲罰、消退等理論,以及理性情緒ABC療法、貝克的認知療法;等等。作為心理教師,應當精心研究其中的一兩個理論體系,掌握該理論體系下的操作技術,了解其他咨詢理論的基本內容。這能為專業咨詢能力的擴展打下基礎,有利于理解焦點短期治療、意向對話、沙盤游戲、游戲療法、繪畫療法、音樂療法等派生療法。
在一定的理論支持下,一線教師應著手督導構建自己的基礎咨詢理論架構。建立咨訪關系和了解情況必備的理念常用當事人中心療法(尊重、共情、真誠、接納)。尋找問題根源可以用需要層次論、精神分析理論、艾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分析學生心理問題常涉及的幾個方面:個體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成長經歷,家庭背景。調節情緒必備的理論是情緒ABC理論,貝克的認知療法。
同時,一線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當有一本常用的心理咨詢技術用書,每個月定期翻看一下,了解諸如傾聽技術、簡述語意技術、情感反應技術、具體化技術、共情技術、立即性技術、自我表露技術、面質技術、角色扮演技術、空椅子技術等學校心理咨詢常用技術。
專業咨詢理論與技術的不斷學習與鞏固,是一線心理教師專業咨詢能力自我督導的基石。
2.咨詢過程的回顧與反思
學生前來咨詢的絕大部分問題是他們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發展性問題,如學習、人際交往、情緒調節、青春煩惱、自我認識等方面的問題。因此,不可輕易下結論,要用積極的、發展的輔導導向給學生以支持,引導他們調節自我、改變情緒、健全心理。筆者認為,一線心理教師個案咨詢的自我督導是一個初級層面的自我督導,是對咨詢方向、常用技術、咨訪關系、問題解決等方面的自我反思??山Y合如下問題,進行自我提問。
(1)學生從來到輔導室到離開輔導室,有什么變化,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
(2)尊重、共情、接納、傾聽等這些咨詢的基本要素,是否得到了落實?
(3)整個咨詢過程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有哪些話,當時是如何處理的?現在想來,是否有新的理解?
(4)整個咨詢過程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有哪些肢體語言,表達了什么含義?
(5)在咨詢過程中是否指導過多,有沒有落實“助人自助”原則?
(6)來訪者究竟想咨詢什么,輔導方向是否正確?
(7)是否要列入心理危機預警范圍?
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研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能力
對于一線心理教師來說,開展以本校學生為對象的心理課題研究,對提升自我的業務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在課題的研究過程中,學生的心理需求、情緒狀態、成長背景、自我認識等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素得以理清,有利于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同時,在與同伴的專題研討中,由于面對大家都熟悉的研究對象,最容易產生思維火花。所以,同課異構、個案探討、活動設計、心理測量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研究,是一線心理教師最可能出研究成果的地方。
結合自身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實踐,撰寫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探索心理活動課的設計與過程,撰寫心理活動課設計方案;對個案輔導進行總結與反思,撰寫心理健康教育個案。以浙江省為例,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優”論文評選及推廣活動,不但有力地提升了一線心理教師的研究能力,同時,也極大地提升了他們的實踐能力。
筆者采用完全隨機抽樣法,于2015年10月份對華中地區5所高校的共計896名學生調查發現,學生對高校心理健康課程期待值高,同時失望度也較高。在課程設置方面,80.91%的學生認為心理健康課程非常重要,87.72%的學生認為所有在校生都要掌握基礎性的心理健康知識;在課程內容方面,大學生認為最應當學到的心理學內容從高到低排列分別是:情緒管理(50.89%)、學習心理(46.65%)、人際關系(46.21%)自我認知(40.40%)、愛情心理(33.59%)和網絡成癮(27.34%);在課程教學方式方面,有80.47%的學生認為不應當設置試卷考試,84.6%的學生認為應當多種教學模式并用。
可見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開展確實存在問題,學生的滿意度較低,傳統教學方式傳授心理學知識得不到學生的認可。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筆者認為,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中貫徹情感教學模式,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對課程的認可及課程的實用性。
情感教學指的是教師通過一系列教學方法與手段,以激發、調動和滿足學生在情感方面的需求,從而達到促進教學活動積極化目的的過程。情感教學對教師要求較高,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并且充分考慮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提升教學效率。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需要而產生的心理體驗。學習行為中伴隨著產生的情感與學習是互惠互利的關系,情感態度上對課程認可,就會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產生積極的作用。而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特殊性,目的在于給學生減負,提升學生的心理品質,因此只有學生情感上認可,態度上接受,才會把學習心理健康看成樂趣,達到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目的。
一、情感教學模式應用原則
要保證情感教學有效應用到實際,需要設置凸顯人文關懷的教學目標,還需要富于情感和意志的教學過程,更需要貼近現實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在思考中付諸實踐,在實踐中成長。因此,教學中應當堅持以下原則。
(一)轉變教學觀念,充分發揮情感的積極因素。
情緒情感對學習的影響在很多方面是顯著的,正面的、積極的情緒情感能有效提高學生注意力,提升學習效率。而傳統傳輸式教學模式,將知識死記硬背式灌輸給學生,容易引起學生反感,有違情感教學模式的初衷。另外,傳統課堂環境嚴肅而生硬,學生的天性受到壓制,容易造成學生的抵觸心理。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堂中,教師應當調動課堂內的有利因素,創造寬松的環境,激發學生的正面情緒。
(二)建立合理的課程考核體系,減少學生功利學習。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心理學知識,保持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心理,但是當前傳統課程考核模式如考試、論文反而加深學生學業負擔。學生的學習具有強迫性和功利性,使學生對此產生排斥心理。因此,多樣化、更輕松、更實用的課程考核體系應當被積極地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課中。
(三)引導學生應用知識,體驗知識獲得的愉悅。
心理學知識在生活中各方各面都能得以應用,要突出這個特點才能使得學生內心真正接納和喜愛這門課程。教師應當積極地在課堂中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有調查研究顯示,學生更傾向實用、高效、有趣的教學模式,喜歡積極主動地參與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筆者的調查證實了這一點,學生更喜歡情景模擬法(20.1%)、案例分析法(18.7%)、輕松教學氛圍創設(15.1%)和角色扮演法(12.8%)等可以模擬實際應用的教學方法。
(四)轉化教師角色,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往往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負責傳授教材上的知識。而心理學課程理論知識豐富,傳授方法不當教師容易成為機械的灌輸者,從心理上被學生排斥,引起消極的情緒。所以教師應當積極轉變角色,由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生的引導者、促進者轉變,加強與學生的良性互動,做學生人生的導師及生活的朋友。
二、情感教學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具體操作建議
現有對情感教學應用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論方面,都是一些概括的、籠統的而非具體操作性的研究,心理健康課程中的情感教學應用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要真正發揮情感教學的積極作用,將情感教學應用到實際中,貫穿整個教與學的過程,就必須將理論轉化為操作,將操作量化,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情感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的巨大價值。筆者通過一個學期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初步嘗試,總結出以下幾種實際操作方法,旨在為后繼研究提供參考。
(一)創設問題情境,以學生為案例引發討論與思考。
設置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討論與思考,在與學生的討論中完成知識的講解。例如: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第四講――情緒控制,以本校學生劉某某(化名)為例,介紹其面臨的兩難困境(學業壓力與異地的女友),一天晚上終于爆發出情緒問題,提問引發思考“假如你是小劉,應當如何處理情緒問題”,“小劉的處理方法是否合理”。
問題情境討論平均每兩個課時一次,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鐘,優點在于引發主動思考,學生積極性高。
(二)巧用課堂內外因素,調動學生積極情緒。
靈活多變地利用課堂內外因素引發學生積極情緒,例如:在緒論部分,介紹心理學之前提問學生是哪個星座,講出這個星座的種種特性,再提問同學們相信不相信,最后將星座與科學做對比;第十一講挫折應對中,引入肯德基創始人的案例,講述挫折應對的重要性。平均每節課一次,課前充分準備,學生反應較明顯。
(三)以教師自身為例,舉出現實案例,引發學生情感共鳴。
以教師自身為例舉出案例,較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積極情緒的效果更加明顯。另外,以自身為例可以避免學生出現投射反應,清晰地認識到人格的界限。
(四)組織分組對抗,引發良性競爭。
1.1教學目標的不明確與對象范疇的狹隘
目前許多高校將心理學這一課程作為公共基礎課程,本意是希望讓學生學習心理學的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等。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學校的重視程度不好,教學的要求很低,理論與實際的脫離,缺乏了針對性等各種原因,令公共心理學的作用于價值不能很好的體現出來。在另一方面,現今的公共心理學課程大多是針對師范與教育類的學生,承載了許多教育教學相關的知識技能。而心理學探討的是人類心理行為發生的規律,其適用范圍遠不止學校教育心理。將公共心理學教學的對象范疇擴大,能讓更多的學生學習到關于人、關于自身的知識,充分發掘與利用個人資源,在未來的生活與工作中實踐成功的人生。
1.2教材的不完善
我國《心理學》教材存在:對心理學原理和理論進行哲學式闡述多,操作性的闡述少;對一般意義上的心理現象進行描述的知識多,對大學生心理現象進行解釋、診斷和調控的操作性知識少。理論色彩和普教色彩過濃,實際操作的案例過少,無論體系還是內容都可視為對《普通心理學》的簡單模仿,缺少非專業特色和應用操作性。
1.3教學難以滿足大學生的需求
“緒論課”是《心理學》課程與學生的首次相識,教學效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學生以后對改課程的學習態度。當老師和學生在認知和判斷時,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常常以偏概全。學生本來對心理學的學習寄予厚望,希望心理學課“心理化”,神秘的談心理,真實的講自己,實用的指導生活。但是,教材中的不足嚴重的影響了學生對心理學神秘的好奇感和輕松的興趣,被缺乏“心理化”的慣例緒論模式忽視了。
1.4考核的不足
心理學考成的考核分為兩種方式:一種式眼科的閉卷考試一種是相對寬松的論文檢查;不論是哪一種的考核,現在的教師只是注重理論而忽視實踐。當心理課程學完之后,學生在面對考試的時候,就很難排解焦慮緊張;面對緊張的人際關系,不能妥善的處理;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沒有足夠的挑戰能力。
2高校開設公共心理學課程的必要性
2.1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大學生正處于青年中期,雖然已脫離孩子的群體,但尚不能履行成人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常被排斥于成人行列之外。其典型的心理表現是內心矛盾、抱負水平不確定和易采取極端立場。下面從思維、情緒、性格等方面來分析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2.1.1思緒
雖然大學生的思緒能力達到較高的水品,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更加增強,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顯著提高;但是,大學生的辯證邏輯思維的基礎不夠深厚,因此在觀察、分析事物特別是復雜的社會現象時,容易出現脫離現實、主觀、片面、固執、過于自信等。
2.1.2情緒
當代大學生的情緒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而變化,人際變化、學習成績的好壞都會引起大學生的情緒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有的大學生的情緒還具有內隱外顯性并存的特點。但是,由于大學生的思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及社會適應力的增強,在某些環境因素影響下,大學生會表現出與內心體驗不一致的外部行為。有的大學生還會有愛情的體驗,由于自身的心理發展水平、家庭、畢業分配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部分大學生大多有過愛情的煩惱。
2.1.3性格
大學生的性格已相對穩定和成熟,但仍有一定的可塑性。有人認為,我國大學生表現出三個突出的性格特點。一是聰慧好強,喜歡表現;二是恃才傲物;這是第一個特點的極端表現。三是緊張困惑,虛假老成;由于學習、生活壓力及與人際關系有關的問題,很多大學生常常產生緊張感和困惑感。另外,為避免給別人造成幼稚的印象,大學生傾向于追求成熟、老練,但由于本身經驗不足,所以表現出虛假成。
2.2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健康是人類生活、學習、工作得以正常進行的條件,它不僅包括生理健康,而且包括心理健康。隨著社會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競爭日趨激烈,置身于“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常常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不少研究者指出,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社會要求高,家長期望高,個人成才欲望強烈,但由于心理發展處于尚未成熟階段,缺乏社會經驗,加之在激烈的高考競爭中取勝,幾乎全身心投入學習,因此心理比較脆弱,適應能力差,情緒不穩定,心理失衡常常發生,是心理障礙高發易發群體。
3教學改革的探討
3.1心理學課程教學目標
使學生初步掌握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與方法,系統地了解、掌握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與基本規律,為學生學習其它心理學和教育學課程奠定基礎,并使學生初步具有運用心理學知識,分析問題與結合實際進行研究的能力。
3.2教學方法
心理學的教學應根據具體內容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有的可以采用課堂講授,教師講、學生聽;有的可以讓學生課后自學,課堂上教師提問并進一步總結、歸納;有的可以采用試教法,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讓學生扮演教師走上講臺進行教學;有的可以采用討論法、團體活動法教學,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活動課的形式;有的可以開展心理實驗,包括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操作實驗……。不同教學方法的運用應符合不同教學內容的特點,達到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目的?,F代科技的發展對人類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心理學的教學應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的成果,改變單一的黑板、粉筆、教科書的教學手段,利用投影片、幻燈片、錄像、多媒體等進行教學。有人在心理學教學中嘗試運用多媒體技術,結果發現,多媒體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充分發揮了教學的雙邊互動?,F代教學媒體的運用可以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感受到教學內容的生動、直觀、形象,而且可以重復使用,對教學效果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3.3改變考核方式
逐漸改進傳統的考核方式,建立多樣化的考核方式,突出實際心理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如果課程成績評定按百分制核算,可分為20%案例分析報告或深度訪談報告、30%實訓表現和50%課程考試三大模塊。案例分析報告主要是對相應案例進行深度分析;深度訪談報告則是圍繞某一心理話題對一個或多個個體的深度訪談記錄;實訓表現則由小組共同評定;課程考試以真實教學案例的材料分析和綜合性的論述題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