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30 21:15:29
序論:在您撰寫貿易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國際貿易論文中國對外貿易論文”怎么寫呢,請看求學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范文
國際貿易論文中國對外貿易論文
以上就是我們為您準備的“國際貿易論文中國對外貿易論文”,更多內容請點擊求學網論文頻道。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關于中國應該采取的貿易增長方式,目前國內外已有相當多的進行了探討。部分學者認為,根據比較優勢理論,中國應該繼續利用自身豐裕且廉價的勞動力資源,生產并出口勞動力密集型產品,以推動經濟的增長。但也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傳統的勞動力比較優勢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其他發展中國家(例如東盟)政局的穩定,經濟的復蘇,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已經給中國的勞動力優勢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和挑戰。本文筆者就想通過以美國市場為目標市場,采用中國和東盟四國歷年出口至美國市場的數據,嘗試利用出口相似度指數和顯性比較優勢指數這兩個指標,對中國和東盟出口至美國市場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做一個對比,進而分析得出中國所擁有的勞動力比較優勢已經出現減退,面臨著來自其他國家越來越大的競爭,依賴于勞動力優勢的貿易增長方式已經不太適合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貿易增長方式必須轉變。
本文是以中國和東盟四國出口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到美國市場的相關比較來進行分析的。筆者選擇的四國是東盟中的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 (以下簡稱東盟四國)來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它們在整個東盟的貿易中占了相當大的份額,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在四國產品的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具有與中國類似的出口貿易結構。
二、中國與東盟四國出口相似度分析
筆者根據美國統計局進口統計數據,計算了中國、東盟四國在2000~2009年間出口相似度指數的演變情況。分析發現,中國與東盟四國的出口相似度在經歷了21世紀初一個平穩的下滑過程之后,從2005年開始快速上升,反映出中國與東盟四國在SITC6+8類勞動力密集型產品上相似度逐步提高,也就意味著中國同東盟四國在勞動力密集性產品的出口上競爭加劇,同時,我們要意識到,雖然21世紀初相似度的下滑過程,也并不是意味著中國與東盟四國的競爭程度降低了,而是由于中國在2001年剛剛加入WTO,使得中國進入美國市場的商品相比東盟有所增加。
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東盟四國在勞動力密集型產品上的出口與中國的相似度越來越大,也就意味著中國在對美出口勞動力密集型產品上的競爭將面臨來自東盟四國更加強有力的挑戰。這也說明中國和東盟的產業結構相似,在很多的領域存在競爭。中國按照傳統的貿易增長方式已經碰到了更大的阻礙。
為了進一步分析中國按照傳統比較優勢進行分工生產所面臨的嚴峻挑戰,筆者將在下節中,再將勞動力密集型產品進行細分,并按照中國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到美國市場中份額最大的SITC8類產品數據作為樣本,單獨與東盟四國出口美國市場的SITC8類產品進行一個比較。
三、中國與東盟四國顯性比較優勢分析
求學網小編為你提供論文范文:“國際貿易論文淺論國際貿易摩擦問”,大家可以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寫出論文。
國際貿易論文淺論國際貿易摩擦問
以上就是我們為您準備的“國際貿易論文淺論國際貿易摩擦問”,更多內容請點擊求學網論文頻道。
[摘要]當今,服務貿易以高于商品貿易的速度增長,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和競爭的重點也從商品貿易轉向服務貿易。本文從國際服務貿易的內涵出發,結合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現狀,分析了我國服務貿易存在的問題,并對此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服務貿易現狀問題發展思路
一、國際服務貿易的內涵
隨著服務業在全球的崛起,1986年9月開始的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首次將服務貿易列入談判議題,從而引發了全球服務貿易研究大熱潮。此次談判的重要結果是產生了《服務貿易總協定》,根據關貿總協定(GATT)1994年烏拉圭回合達成的《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將服務貿易歸納為商業、銷售服務、金融服務、娛樂服務、通訊服務、教育服務、衛生服務、運輸服務、建筑服務、環境服務、旅游服務和其他服務12大類。同時,根據GATS的定義,服務貿易有以下四種方式:
1.過境交付(Cross-borderSupply)——指從一成員國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國境內提供的服務。
2.境外消費(ConsumptionAbroad)——指在一成員國增內向任何其他成員的服務消費者提供服務。
3.商業存在(CommercialPresence)——指通過一成員國的服務實體而向任何其他成員國境內提供的服務,包括通過設立分支機構或機構提供服務。
4.自然人流動(MovementofNaturalPersonnel)——指一成員國的自然人在任何其他成員國境內提供的服務。說得確切些,就是允許其他國家的人員進入本國提供服務。
二、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服務業實現了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服務業的發展促進了服務貿易的增長。過去10年中,我國服務出口年增長速度均保持在9%以上,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據統計,2007年,我國服務貿易(按國際收支口徑統計,不含政府服務)進出口增長迅速,逆差規模顯著下降,進出口總額達2509.1美元,比2006年增長31%,增幅提升8.8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216.5美元,增長33%;進口1292.6美元,增長29%;出口和進口分別居世界第七位和第五位,比2006年分別提升1位和2位。服務貿易逆差為76.1美元,比2006年下降15%。從地區看,中國香港地區、美國、日本和韓國為我國前四大服務貿易伙伴。
據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專家分析,雖然增幅較大,但服務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比重依然較低。以2007年為例,我國進出口總額為21738美元,服務貿易占比不足12%。而據WTO統計,2007年,全球范圍內服務貿易占國際貿易的比重已超過23%。按照“十一五”規劃,到2010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要達到4000億美元。
三、我國服務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服務貿易長期逆差,國際競爭力差。自1992年中國服務貿易首次出現貿易逆差,除個別年份(1994年)外,中國服務貿易一直處于逆差狀態,尤其是近年來,貿易逆差呈現逐步擴大趨勢。服務業落后使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受到很大的制約。從總體上看,我國服務業的競爭力不如工業,除旅游等少數行業外,多數服務貿易領域處于逆差狀態。2000年我國服務貿易總額為660億美元,占全球服務貿易總額28700億美元的2.3%。而同期美國服務貿易總額達4735億美元,占全球的16.5%,是我國的7倍多。加入WTO后進一步開放服務市場,服務貿易逆差有可能進一步擴大。
這說明,我國服務貿易整體上國際競爭力弱;目前比較優勢仍主要集中于勞動和資源密集型服務,而在知識、技術密集型的服務貿易方面劣勢明顯。
2.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我國服務貿易不僅發展滯后,而且結構也欠合理。世界服務貿易結構已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朝著技術、知識密集型方向發展,與科技有關的服務業和以高科技為手段的服務貿易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趨勢。而目前,我國服務貿易主要集中于遠洋運輸、旅游、建筑等傳統產業和部門,而在全球服務貿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險、通信、咨詢等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的行業,盡管其出口增速高于全國服務貿易出口的年均增速,但目前這些行業規模偏小,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由下表可以看出2006年我國服務貿易的行業構成。
3.服務業整體開放程度較低。我國服務貿易的開放程度遠遠落后于制造業,許多服務業的對外開放都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才開始試點的。銀行、保險、電信、民航、鐵路、教育衛生、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至今仍保持著十分嚴格的市場準入限制,其他一些行業對外資也沒有完全開放。從整體上看,中國的服務業在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和自然人流動方面開放程度較高,然而于商業性存在方面在外資準入資格、進入形式、股權比例和業務范圍等方面還存在較多的限制。
4.服務貿易專業人才缺乏、分布不均衡?,F代服務業的產業屬性是一種人力資本密集型。在全世界范圍內,服務產業的發展正處于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人力密集型轉變過程。而我國服務貿易方面的人才奇缺,尤其是新興服務業和知識型服務業所需的外向型高級人才更是缺乏。一部分地區的教育普及程度仍然不高,很大一部分的勞動力不能很好地轉化為人力資本,這是一種潛在的人力資本的浪費,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該地區服務貿易的發展。而我國的人力資本往往聚集在經濟水平較高,教育水平較發達的地區。在一些經濟相對落后,教育水平還較低的地區,服務貿易的發展就會受到嚴重阻礙,因此出現了服務貿易發展不均衡的狀況。
四、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思路和對策
1.立足比較優勢,提升我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我國服務貿易在旅游、運輸、國外工程承包及勞務輸出等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行業存在著比較優勢。發展我國服務貿易,首先應充分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國內政策可以適當向旅游、運輸等優勢行業傾斜,使之產生規模經濟效益從而進一步增強國際競爭力。也可以通過改善旅游環境,提高勞務輸出素質,使我們更好地發揮比較優勢。一國要確定自身的對外貿易優勢,僅僅靠比較優勢是遠遠不夠的,起決定作用的是其競爭優勢。創造新的競爭優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企業要有創新精神,通過對服務的需求的分析,以及對服務市場的細分,努力開拓新市場,在新市場中形成競爭優勢。第二,企業要主動與競爭者競爭,通過競爭換取效率與進步。第三,引進國外的先進的服務技術和經營理念,提高現有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加強國際間服務部門的合作和交流。第四,加強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加大對教育培訓的投入,提高服務人員的專業水平和個方面的素質,從而提高服務產業的整體素質。
2.保持和促進原有優勢產業,同時優化產業結構,促進服務產業升級。我國的優勢服務產業主要集中在勞務和旅游這兩大方面。這兩方面總的來說都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科技含量比較低。但是對我國來說,他們卻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國的服務貿易應實現由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約型,內涵型的轉變,使服務貿易的發展,服務貿易的出口收入的增長真正建立在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上,而不是靠一般勞動力的大量投入。同時在服務貿易出口方面,在發揮優勢,進一步擴大勞動密集型服務的出口時,也要對那些尚處于“幼稚”狀態的知識密集型服務產業加以適當的保護,使其盡快發展并漸進對外開放。
3.有步驟、分層次的放開國內服務貿易市場,推進服務貿易自由化。我國服務貿易與發達國家比,起步晚,總體發展水平低,許多行業仍處于幼稚時期。同時服務市場發育不完全,服務企業競爭力弱,再加上服務業本身具有綜合性,復雜性和廣泛性等特征,不可激進的推進服務貿易的自由化,而是有步驟的逐漸推進服務貿易的自由化。在既考慮國際慣例、又考慮國情的基礎上來確定服務業的開放度和保留度。一是分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現狀與思路研究是小柯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后的,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現狀與思路研究是篇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供本站訪問者學習和學術交流參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業目的,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現狀與思路研究的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因網絡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詳,敬請諒解,如需轉摘,請注明出處小柯,如果此論文無法滿足您的論文要求,您可以申請本站幫您論文,以下是正文。行業有選擇地進行開放。積極推進旅游、水上運輸等領域利用外資試點;擴大國內商業、外貿、會計、法律咨詢的開放試點范圍;有步驟、有控制地進行開放金融和通訊領域的試點。二是分地區有選擇地開放。我國各地服務業發展并不均衡,東南沿海地區尤其上海、深圳,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比其他地區較大,應在開放服務貿易市場方面先行一步;在后進地區,可通過試點試驗,減少開放服務貿易市場的風險。同時,要適當加快對國外第三產業的投資,通過設立服務行業的海外機構,拓寬服務貿易發展的渠道。論文來源于小柯
4.努力構筑科學高效運行的管理體制。服務貿易涉及金融、保險、電信等諸多服務業部門,這就需要建立中央、地方、部門、企業之間統籌協調,相互聯動的管理體制。目前,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服務貿易管理體制主要有三種類型,即核心管理型、分工協調型和服務推進型。核心管理型是指服務貿易的管理權限相對集中于某一政府部門。美國為這種類型的典型代表。分工協調型以日本為代表。日本具體分為立法機構、政策制定和執行機構、統計機構及咨詢和促進機構四大部分。這種類型設多個管理部門,加強機構之間的協調配合很重要。服務促進型是以服務貿易促進為主、服務管理為輔的管理模式。根據我國目前服務貿易管理的實際,借鑒世界各國管理服務貿易的成功經驗,建立以服務貿易管理主管部門為核心、各部門密切配合、中央和地方互動、政府和企業緊密聯系的服務貿易協調管理體制。通過加強宏觀規劃、調查統計、市場促進、政策協調、對外談判等工作,使服務貿易管理工作更加務實、高效。
五、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展望
我國發展服務貿易潛力是巨大的。潛力1:服務業發展前景廣闊。服務業是服務貿易發展的基礎。長期以來,中國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影響了服務貿易的發展。2007年,中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為39%,遠低于發達國家72%的水平,甚至低于發展中國家52%的平均水平。隨著近年來中國政府重視發展服務業,中國服務業快速發展,年平均增速為15.4%,遠遠高于中國經濟的平均增速,服務業在GDP中的比重呈上升趨勢。論文來源于小柯
潛力2:服務貿易領域開放還有很大的空間。中國服務貿易領域還不是外商投資的主要領域。2007年,中國服務貿易領域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僅占全國的19.4%。而外資服務企業占有的中國市場份額一般僅為百分之幾。比如在金融領域,截至2007年12月末,在華外資銀行占中國銀行業不到3%的市場份額。隨著服務業進一步對外開放,中國服務業領域的外商投資比重將逐步增加。
一、歐美農產品貿易摩擦的處理方式
(一)歐盟處理農產品貿易摩擦的方式。歐盟采取的對策比較溫和,逐步調整自己的農業政策,使之有利于緩和與美國的貿易摩擦。
1.使用WTO允許的“綠箱”補貼政策。根據WTO規定,出口價格補貼的“黃箱”政策是世貿組織的規定?!八{箱”補貼原本也無須承擔削減義務,但多哈回合談判框架明確指出,各國的“藍箱”支持量不得超過該國某一歷史時期內農業總產值的5%,農業總產值的5%意味著目前使用“藍箱”政策的國家將面臨“藍箱”補貼的調整乃至削減。由表1可見,歐盟“藍箱”補貼遠超過多哈回合談判框架規定的5%的封頂限額。按多哈回合談判框架中“藍箱”政策的要求,歐盟將面臨“藍箱”政策的大幅度削減。因此,轉而使用WTO允許的“綠箱”補貼政策是歐盟較為可行的方法。由表2可見,“黃箱”和“藍箱”補貼相對較多,這是“黃箱”和“藍箱”補貼引致的直接利益使然。比較而言,“綠箱”補貼使用較少,因此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由于歐盟擁有充足的資金,完全可在WTO規定所允許的范圍內利用“綠箱”政策大力支持歐盟內部農業的發展。一方面,通過公共基金或財政開支提供農業科研、病蟲害控制、培訓、技術推廣和咨詢服務、檢驗服務、市場促銷服務、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一般性農業生產服務,扶持和促進農產品生產。另一方面,利用單親家庭農場補貼、自然災害救濟補貼、一般性農業收入保障補貼和農業生產資源儲備補貼等一系列補貼政策保障農產品的生產和生產者的收入。
2.推進多功能農業建設。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歐盟就提出“多功能農業”概念,并在1998年對“多功能農業”做出定義。歐盟認為,除生產功能外,農業還包括水土保持、田園風光的管理與加強、環境保護、災害預防及農村地區的生存與發展。也就是說,農業產品不僅包括商品,而且還包括一些諸如保護環境、保護文化遺產、維持生物多樣性、良好的田園風光等公共物品。因此,農業應是多功能的。多功能農業可使農業與其它產業(包括環境)得以更好的匹配,使農業發展可持續,繼續發揮其在各產業中的基礎性地位與作用,從而成為保證其他產業得以持續的必要條件之一。農業提供的多功能公共物品不屬于《農業協議》所管轄的可貿易的商品范疇,而應屬于“非貿易關注”,應得到政府的補償。否則,公共物品將由于市場的失靈而供給不足。這樣,歐盟就可對屬于“非貿易關注”的多功能農業進行名正言順的補貼。事實上,“多功能農業”正是為維持農民補貼而另立的名目。同時,多功能農業的補貼有助于解決農業政策實施鼓勵集約型農業所造成的嚴重環境問題,有利于歐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從而使農業生產者的收入有所保障。
3.發展歐盟農產品貿易促進項目。農產品貿易促進項目是歐盟委員會1999年1月正式向歐盟理事會提出的,建議在歐盟范圍內制定協調一致的一系列貿易促進政策,以推動歐盟農產品的出口,并為出口企業提供信息服務及開展諸如宣傳、調研、產品推廣等各類商業活動提供每年約為1500萬歐元的經費支持。同年12月,歐盟理事會批準了此項建議。農產品貿易促進項目為幫助歐盟出口企業占領非歐盟市場提供政策、信息服務及資金上更充分的保障,鞏固和擴大歐盟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份額。歐盟農產品貿易促進項目分批執行,與美國相比規模較小,但針對性和延續性很強,從每批和單個產品看,歐盟投入的經費不高,但從其項目的延續性和整體性來看,歐盟對農產品出口支持是有相當大力度的。
(二)美國處理農產品貿易摩擦的方式。美國更多地選擇貿易報復與經濟制裁手段迫使歐盟作出妥協和讓步,并愈來愈多地采用雙邊、地區甚至單邊方式向對方施壓。
1.交替采取多邊、雙邊和地區談判方式。隨著歐盟經濟實力的迅速增強,在許多問題上美國很難通過多邊談判來解決。因此,除多邊方式外,美國愈來愈多地采取雙邊、地區和單邊方式來處理和解決同歐洲、日本及其他國家的貿易爭端。美國農業競爭力較強,歐盟無法與其展開競爭,只能走保護的路子。歐盟的農業政策是設置種種障礙,如配額、衛生檢疫標準、環保標準,勞工標準等辦法來維護貿易的進行。這些做法阻礙了美國和世界許多國家的出口,引起諸多不滿。尤其從上世紀80年代后半期起,在歐共體加速建立統一大市場后咄咄逼人的壓力下,美國開始交替采取多邊、雙邊和地區談判的方式與歐共體等國家展開市場爭奪戰。美國也不放棄利用一年一度的美、英、德、法、意、日和加拿大七國首腦會議與競爭對手討價還價、施加壓力。.運用貿易立法手段實施保護。美國在1974年貿易法的301節中專門制定了實施貿易歧視的報復措施,1979年的《貿易協定法》增加了反補貼和反傾銷的內容,1988年的《綜合貿易和競爭法》拋棄了美國一直堅持的自由貿易口號,追求所謂的“公平貿易”??梢姡绹Q易政策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規范化和法律化,實施貿易政策的行動和措施都能從法律中找到依據。
3.建立復雜繁多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美國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不僅具有與歐盟一樣的關稅和非關稅措施,也有各種經常變化和復雜的技術標準和規定,如對包裝、標簽、品質等方面的嚴格要求。美國頒布的限制農產品進口的《食品、藥品、及化妝品管理法》十分苛刻,是打著維護消費者健康和安全的幌子阻止外國農產品進入。
二、啟示
歐美農產品貿易摩擦在較長時期內仍會存在,甚至可能會激化。但合作和談判已成為主要的解決方式,各國都會以理性的態度加以處理。對中國而言,立足于貿易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和對經濟增長的長期影響,利用貿易摩擦、以摩擦作為促進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的契機和動力、創造新的競爭優勢,應是中國應對貿易摩擦的最佳選擇。
(一)不輕易使用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當中國面臨國外貿易壁壘時,更多的應是反省自身的出口產品結構或產品本身的質量問題,不可動輒指責貿易伙伴施加貿易限制或壁壘。必須看到,美國在處理對歐盟的貿易爭端時所采取的貿易報復與經濟制裁的措施并沒有收到理想的效果,只會惡化對外貿易環境,遭遇更多、更嚴厲的反報復。中國在處理與美國、歐盟、日本等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矛盾時,應盡可能地使用磋商、談判的手段,必要時才訴諸單邊貿易報復或多邊爭端解決機制。溫和的政策與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爭端的化解。
國際貿易專科論文范文一: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實務的影響
摘要: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逐漸獲得了各國政府、企業和消費者的廣泛的關注。世界貿易組織也順勢建立了特殊的專門研究電子商務政策措施的電子商務工作組。
關鍵詞:電子商務;國際貿易
電子商務的興起把各種各樣的企業都置于共同的平等競爭的環境下,這不僅有利于各類企業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并增加更多的貿易機會,并且在很多層面上都大大降低了企業交易的費用。電子商務的應用過程中采用了先進的網絡技術,相比以往的國際貿易過程,當今電子商務模式下的國際貿程序得到了很大簡化,中小型企業也可以很輕松地進入到國際貿易市場主體的大軍中。
一、促使貿易的主體和貿易的方式產生創新
利用電子商務來完成國際貿易離不開基礎網絡的有效參與,網絡平臺的運用使資源在生產資料和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下達到了更為合理的分配。在整個經濟領域實現了商品流、信息流、物質流及資金流的四合一統一流程。這時最大的經紀人就成了信息網絡,信息不完全的扮演進出口中介的企業也逐步顯得落后而不能滿足貿易的需求而被淘汰。商品和服務的買賣雙方通過網絡平臺進行著信息的實時溝通交流,使貨物與服務沒有阻礙的自由流動著,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零庫存變為可能。
二、國際化大市場逐步形成,加快了經濟貿易一體化
這個虛擬的貿易大市場是通過電子商務建立起來的,無形的網絡信息的傳遞打破了過去以地域存在為依托的市場觀念并逐步形成了一個全方位開放的立體大市場。市場信息得以傳播的一個重要條件是網絡環境的創制,世界市場逐漸被連接到一個個單一的網絡環境中。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擴大化運用改變了全世界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國與國之間的經濟交流合作也在這樣的背景下越來越密切。國際貿易在更高的層次上超越了地理界限的制約緣于虛擬市場的形成及進一步擴大。信息虛擬市場的形成使商品和服務也可以完全自由的流動在全球市場范圍內并顯示出貿易的公開完整性和直接流動性特點,這就避免或者減少了由于市場信息的不對稱、不完全而引起的市場扭曲現象的頻繁出現。相同或相似質量的產品或服務在整個市場上面臨著更加公平而口益激烈的競爭且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價值規律作用的完全發揮。但另一方面,我們必須看到,由于通過電子商務進行交易,出于交易者本身的直覺很大部分或者一部分被虛擬的網絡所埋沒,這就增加了交易的不確定性。再加上網絡黑客以及病毒等的入侵,所增加的網上交易風險也是不可忽略的。
三、國際貿易中的市場營銷模式發生變化
任何有組織有規模的企業在運營過程中都會有自己的營銷策略。當今社會經濟市場的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企業要想在諸多競爭對手中獨樹一幟獲得更多的競爭優勢,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使用各種招數來贏得客戶的青睞?;ヂ摼W中的網絡營銷作為一種促銷手段出現了企業銷售活動的新途徑和新方法的使用,該模型可以提高個人和組織成功實現快速交易發生的可能性。企業的這種營銷方式的產生給企業的經營者帶來了很多未曾預料到的好處,真可謂是一舉多得。網絡營銷在電子商務條件下顯示出了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是,做產品宣傳可以在網絡上直接進行,這就造就了網絡營銷的一個特別重要的特點即低成本。第二是,在網絡營銷模式下,顧客可以主動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這樣可以緩解甚至消滅傳統模式下顧客對推銷人員和傳統廣告的抵制情緒。第三是,通過網絡模式的建立,顧客可以直接登錄企業的網頁與企業進行及時的信息溝通,例如對商品或服務信息的咨詢、購買貨物后對商品服務的評價及建議等,客戶和企業之間是很容易建立長期穩定的業務關系的。
四、給國際貿易政策提出了新命題
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逐漸獲得了各國政府、企業和消費者的廣泛的關注。世界貿易組織也順勢建立了特殊的專門研究電子商務政策措施的電子商務工作組。作為一種全新的貿易交易模式,電子商務在其理論的發展及現實的實踐操作中都給現行的國際貿易政策提出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命題。這些命題包括了電子商務根本性質的界定問題、國際貿易的安全性問題、關稅問題以及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問題等等。這些現實性的問題對國際貿易的良好有序發展產生著極為不利的影響。當前,國際貿易體系己經就貨物和服務貿易達成了兩項重要的協議,即關稅貿易總協定和服務貿易總協定。而電子商務因其自身的多種特征和一些空前出現的新特性對人們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求人們在以后的貿易政策制定過程中加強對其規則約束的核心點和其難以界定的電子商務行為處理程序的研究。將電子商務運用到國際貿易中面臨非常重大的安全性問題是不可避免的。目前來看,世界上并沒有形成系統的統一的國際法來對網上犯罪進行打擊,各國的立法也沒能夠及時的跟上電子商務的發展步伐,有關立法也相對不完善。如同地下經濟樣,網上犯罪無孔不入,如對其他企業知識產權的竊取、利用非法手段對競爭者的打擊,惡意冒充競爭者進行不發貿易活動等。許多公司在不知不覺中就面臨著各種潛在的威脅、不明理由的起訴、消費者信息的泄露等。電子商務進行過程中會要求購貨方公開自己的一些私人信息如姓名及銀行卡卡號和詳細住址等等,這樣一來就增大了消費者的信息泄露可能性,消費者的安全問題就不會得到很好的保障。一些商業公司也在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搜尋客戶的數據資料來建立信息數據庫。而這些數據庫顯然沒有足夠的安全機制做后盾。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應用增加了全世界整體的經濟福利,整體經濟福利的提高給各類生產商和貿易商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利益,國際分工進一步擴大化,這樣就提高了全世界的經濟福利效益。但是它也帶來的嚴重的發展不平衡問題也是不能忽視的,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在對經濟全球化過程參與全球利潤的分配上與發達國家相比其差距定會越來越大,如果發展中國家不能夠跟上經濟全球迅速電子化、網絡化發展的步伐,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帶來的任何優勢和福利在發展中國家將分配的相對較少。對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它們仍然面臨著巨大的考驗。
參考文獻
1、試論構建現代的國民經濟學李欣廣;當代經濟研究2007-05-15
2、中國法律經濟學研究中的非法學化問題以我國民商法和經濟法的相關研究為例周林彬;法學評論2007-01-13
國際貿易??普撐姆段亩涵h境貿易壁壘對國際貿易發展的影響
近年來,國際貿易中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叫環境貿易壁壘,還有一種說法綠色貿易壁壘,主要指一些國家借著環境保護的名義對一些外國產品提出不合理的標準與要求,對外國產品的進口進行一定的限制。這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本文將著重針對環境貿易壁壘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探討它對國際貿易產生的深遠影響。
【關鍵詞】環境貿易壁壘;國際貿易;影響;環保
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成為全球普遍關注的一大問題。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我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同時也將面臨環境貿易壁壘對我國國際貿易的制約與限制,在這種嚴峻的發展形勢下,我國必須對自己當前的發展局勢進行科學的分析,采取有效措施來削弱國際環保法規對我國國際貿易的影響,從而使我國在國際貿易中占據優勢地位,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一、環境與國際貿易發展的關系
人們的生產活動都不開對環境的依托,在國際貿易的發展過程中,環境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經濟的發展勢必會對環境造成不可避免的影響。目前各國紛紛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經濟的發展不應該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并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來保障經濟發展與環境的平衡。自從綠色浪潮進入了人們的視線,綠色變成了所有健康、環保的代名詞,這不僅使人們的生活觀念有了一定的轉變,而且對國際貿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近年來,環境問題頻發,全球變暖、水土流失日益嚴重,這引起了世界各地人民對環境問題的普遍關注。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國際貿易的進行,人類發展并不能擺脫對環境的依托與利用。盡管各國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保護環境,促進環境與經濟的和諧發展,然而,從目前的情況看,環境與國際貿易并未達到一個平衡點,并在國際貿易的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新的問題。首先,國際貿易的發展確實給環境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存在一些不協調的因素,另外,一些國家往往會在貿易過程中對其他國家的法律法規制定進行干預,這實際上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形成了貿易壁壘,發展中國家在科學技術以及生產經驗方面都落后于發達國家,因此在很多方面達不到環境的標準,再加上一些國家制定了雙重標準,這就對其他國家的貿易形成了一定的環境貿易壁壘。
二、環境貿易壁壘問題對國際貿易發展的影響
(一)對國際貿易的發展速度產生了影響。
近年來,環境貿易壁壘的蔓延日益加快,這與國際貿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從當前的情況看,國際貿易發展速度較為緩慢,這使廣大的發展中國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出口貿易受到了極大的制約,也使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地位。就拿我國的發展實際來說,2003年我國的高檔消費品出口總額達到了684億美元,與5年前相比,足足增長了20多倍,并且所占比重達到了31.2%。然而,我國的出口貿易之所以陷入了困境,是因為一些發達國家對我國實行了環境貿易壁壘,他們所制定的一些相關環保的標準,超出了我國目前的生產能力范圍,因而,我國的國際貿易發展速度呈現了緩慢的趨勢。
(二)對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貿易產生了制約。
一直以來,廣大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建設過程中,對環境的依賴性比較強,這些國家的生產技術水平有限,與發達國家有著明顯的差距,一些產品的輸出主要是靠直接從大自然進行掠奪,而發達國家往往以較低的價格對這些資源實施購買,然后再利用自身現有的技術水平與先進生產技術,對這些生產資料進行加工、改造,從而將能源產品轉換為具有較高技術價值的新產品,并將這些產品重新定價,以超高的價格銷往各大發展中國家,獲取高額利潤,這之間的價格差是難以想象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生產所必須的能量與資源,又不能在這期間獲取相應的補償與回報,使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不利的競爭地位。另外,發展中國家在環保方面的法律法規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較為寬松,因此,一些發到國家更愿意將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以逃避本國的環保法律的限制,這使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惡化更加嚴重,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中一直處于霸主地位,而發展中國家盡管近年來已經實現了充分有效的發展,仍然處于弱勢,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劣勢。
(三)環保產業得到了有效發展。
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下,世界各國對環境保護給予了極大的重視,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政策來保護環境,并對一些高污染企業進行了限制,倡導綠色企業、環保企業,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許多新興的環保企業實現了充分有效的發展,形成了完整的發展體系,全面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并落實在具體的行動中,使環保產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目前環保意識已深入人心,人們的思想觀念與消費心理都有了一定的轉變,為綠色市場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支持。環保產業也為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貿易指明了一個新的方向。綜上所述,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必須認清當前的國際貿易形勢,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使我國能夠打破環境貿易壁壘,使我國的國際貿易走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論文提要:通過對傳統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的介紹,以及國內對這兩種理論不同觀點的分析,認為這兩種理論在我國是相互補充的關系,對我國外向型經濟發展都有一定的作用。
對于國際貿易理論,理論界有兩種流派:一種是向來占主流地位的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學說和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說,我們稱之為傳統貿易理論;另一種是隨著國際貿易的空前繁榮和發展,20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來,以克魯格曼、赫爾普曼、迪克西特等為代表的經濟學家提出的新貿易理論。
傳統貿易理論假設在完全競爭的前提下,各國間進行自由貿易,由市場機制決定價格,對關稅、進口限額等保護貿易或限制貿易的政策持否定態度,它考慮的是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如何在世界范圍內最優配置經濟資源的問題。按照李嘉圖的學說,各國都應該致力于自身有相對比較優勢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交換自身相對劣勢的產品,以提高世界福利。按照赫可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說,各國應該出口那些使用本國密集要素,進口那些使用本國非密集要素的產品。傳統貿易理論解釋了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現象。
20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國際貿易領域出現了新的變化,如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量大大增加、產業內貿易量日益增加、跨國公司在國際經貿活動中作用空前加強等現象,這些都是傳統貿易理論無法解釋的,于是新的貿易理論隨之產生。新貿易理論對前者進行了否定,認為國際商品市場具有不完全競爭和規模收益遞增兩個基本特征,從而合理地解釋了國際貿易領域的新現象。新貿易理論提出的是戰略性貿易政策,即一國政府在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條件下,借助研發補貼、生產補貼或出口補貼等政策手段,保護國內市場,扶植本國戰略性產業的成長,實現規模經濟,搶占國際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或者通過進口征稅攫取外國壟斷利潤。
以上兩種理論歸結到國家外貿政策上就是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政策,對這兩種政策國內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傳統貿易理論更適合我國,戰略性貿易政策不切實際;另一種則恰恰相反。下面筆者將從他們的觀點出發,結合我國實際來分析著兩種理論在我國的適用性問題。
一、主張傳統貿易理論的主要觀點
(一)我國現階段不具備戰略性貿易政策賴以實施的條件,戰略性貿易政策在我國不樂觀
1、戰略性貿易政策實施成功的關鍵在于行業的不完全競爭特性,至少在國內市場上應具有規模經濟。據發達國家經驗,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實施對象包括商業航空部門、半導體、電信設備部門、汽車部門等。而在我國這些行業企業規模普遍偏小,重復生產,地理集中度偏低,達不到最小有效規模。
2、戰略性貿易政策易導致新的市場扭曲,首先,將扭曲微觀經濟主體。我國許多重要行業多屬國有企業,企業在內部轉制中仍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還帶有一定的行政色彩,不是市場競爭中自然產生的,缺乏競爭力。在這種情況下對其進行扶持反倒會使其依賴性增強,甚至引起大量的非生產性尋租,造成效率流失。其次,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全面實施必然需要政府的大量補貼或經濟支持,這往往過多占用稀缺經濟資源,導致過高的機會成本,從而削弱我國的比較優勢產品的出口。
3、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成功還取決于單方面采取戰略性行動,即假定外國沒有采取相應報復措施。顯然,這種理想狀態不可能達到。
4、鑒別戰略部門需要大量、及時、充分、可靠的信息,而且政策制定稍有失誤都將導致極為嚴重的后果。
(二)傳統的貿易理論更適合我國
1、我國貿易的伙伴國多為發達國家。有資料顯示,與我國貿易的伙伴國多為與我國資本勞動比率差別大的發達國家或地區,如中國香港、日本、美國和歐盟是我國的四大貿易伙伴。以2007年出口為例,至2007年11月底,我國出口額為11,036億美元,對上面四大貿易伙伴的出口就占我國出口總額的62.9%。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對外貿易理應并且必須建立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
2、我國出口商品更多地面臨完全競爭的國際市場,我國在國際市場上控制能力差。我國目前出口的工業制成品中,絕大部分是粗加工的輕紡產品和一般機電產品,是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并且不具備生產資料的獨占性、規模收益和專利技術等形成壟斷的因素。但是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還是有相當強的國際競爭力,這是我們的比較優勢。
3、當前世界經濟正趨步走向全球化、一體化,各國的生產、貿易和投資日益融為一體,特別是WTO的加入,各國之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正逐步取消,順應這股國際潮流,才會有更大的經濟發展空間。
二、主張新貿易理論的主要觀點
(一)傳統貿易理論會導致我國貿易條件的惡化,并且許多假設與現實不符
1、傳統貿易理論會導致我國外貿條件惡化,比較優勢陷入低水平循環的陷阱。比較優勢論雖然在短期內有利于世界資源的優化配置,但在長期內卻導致各國貿易條件的變化。由于發展中國家主要出口初級產品,技術進步慢,需求彈性低,且規模收益遞減,完全競爭特征明顯;而發達國家主要出口技術產品,需求彈性高,且規模收益遞增,這樣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貿易就是一種“不平等貿易”,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將日趨惡化。如果發展中國家一味奉行比較優勢論,將在國際分工中處于越來越不利的地位,落入“貧困陷阱”。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面對這樣的情況應該積極改變外貿條件。
2、由于主流貿易理論的諸多基本假設與現實嚴重不符,它就更不能解釋世界貿易中的如下現象:首先是里昂惕夫之謎展現的美國進出口商品結構的實證分析與該理論不符;其次是國際貿易伙伴結構揭示出的國際貿易主要在發達國家之間而非在要素稟賦不同的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進行;最后是國際貿易內容主要是資本品與資本品之間的貿易而非資本品與勞動密集型產品或資源密集型產品之間的貿易。而新貿易理論恰恰可以解釋這些現象,從而可以為我國外貿的發展提供更好的理論依據。
(二)新貿易理論、特別是國家干預的政策可以為我國經濟水平提高發揮很好的作用
1、有利于實現產業高度化。發達國家對于發展中國家(兩者的產業結構級別通常不同)的競爭優勢是由產業級別決定的,兩者間的貿易越自由對發達國越有利,而同產業結構的發達國家或者是發展中國家之間則由于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的存在并不會使某國自然具有競爭優勢,所以政策主張傾向于干預。因此,我們看到的是一方面多邊貿易體制致力于減少管制,促進自由貿易;另一方面似乎是一種所謂“戰略貿易理論”的形成正掀起為保護正言的逆流。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可以從這兩種看似對立的理論得到啟示:接受現有國際貿易格局的產業發展政策會使發展中國家陷入一種低水平增長,并且在國際貿易利益這塊日益膨脹的“餡餅”中分得的份額越來越?。桓深A的貿易理論與產業政策的結合是發展中國家實現產業高度化的手段。
2、有利于控制本國市場,開拓國外市場。首先,“戰略性貿易政策”框架內的多種貿易干預措施可以防止或限制外國企業進入國內市場,增加本國企業成本競爭性;其次,出口補貼可降低本國企業的成本,增加其市場份額和利益;最后,通過產業政策和貿易政策的緊密結合可以支持具有高度技術機會和外在型產業的發展。轉
三、這兩種貿易理論在我國目前都有其適用性,不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一)發展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出口自身相對優勢的產品,這是傳統貿易理論的核心所在,我國在任何時候都應該遵循這一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優勢,也只有這樣才能在國際貿易中有利可圖。就這方面而言不是新貿易理論可以替代的。但是我們還要看到我國的對外貿易目標不是片面追求量,追求向外度,而是在擴大開放和擴大對外貿易中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提升國內的產業結構。
任何國家的貿易比較優勢和貿易比較利益地位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其原因是一國的生產結構類型和貿易結構類型在不斷逆轉。這種貿易結構類型逆轉的速度,決定了一個國家在國際分工階梯中有相對的位置。如果一個國家不能適時地完成生產結構類型和貿易結構類型的逆轉,或者貿易結構類型的逆轉滯后于生產結構類型的逆轉,那么它將處于貿易比較利益的劣勢地位。就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不可能也不應該靠自身的貿易比較利益來改善自身在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中的利益分配,更不可能自發地完成動態比較成本優勢和貿易比較利益地位與產業結構調整的結合。對此,我國應該正確把握國際經濟的變化趨勢,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運用國家干預力量扶植和促進重點產業發展,開發新的比較優勢;同時,利用國際投資及采取相關政策來促進自身生產結構和貿易結構類型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化,才是取得在國際貿易中比較利益地位的必要條件。
(二)新貿易理論強調貿易利益不僅來自比較利益,而且來自對外開放產生的規模經濟和技術外溢效應,這對我國外向型發展戰略的確定,有著重要的理論啟示和政策意義。
1、我們應該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分工,推進貿易自由化進程。貿易自由化也是傳統貿易理論所倡導的。如果企業參與國際貿易,產品所面臨的市場就會擴大,需求會增加,企業生產規模就會擴大。由于生產處于規模經濟階段,產量的增加使產品成本降低,從而在國際和國內市場上都增加了競爭能力。因此,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必須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分工,推進貿易的自由化進程,不僅要看到國際貿易帶來的直接利益,更應看到參與國際經濟分工所能帶來的技術外溢和邊干邊學的效應。不能把擴大進口和開放市場看作是一種“入世”的代價,是為了獲得某種權利而不得不承擔的“義務”。
2、新貿易理論中關于商品生產模式和貿易模式的不確定性能給我們一些借鑒意義,尤其對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政策具有指導價值。由于商品生產模式和貿易模式是不確定的,一國政策就能夠根據自己的經濟目標,通過適當的干預,較靈活地調整生產要素的組合,使生產模式向所期望的方向發展,從而達到調整產業結構、保護幼稚產業的目的。例如,我國有13億人口,汽車工業市場潛力很大,發揮規模經濟的潛力也很大,政府管制引導產業向規模經濟方向發展應是我國保護和發展汽車工業的主導措施。
3、政府干預作用內生化是比較優勢形成的關鍵因素。將政府干預作用作為比較優勢內生為國際貿易理論的一個變量,是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的一大進步,而比較優勢依然是國際貿易的基礎。一方面技術變量已成為現代企業和國家相對比較優勢形成的關鍵變量,而技術變量的提升,無論是來自于“邊干邊學”,還是R&D,都與法律、投資激勵等形成的經濟環境密切相關,都需要通過政府的支持,即取決于政府的干預情況;另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資源稟賦的內涵發生了變化,相對于“自然資源”而言,“創造型資源”(如信息、知識資本、創新、制度、技術等)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企業以及一個國家越來越依靠這類資源來獲得比較優勢,因而政府干預也被內生為主要因素,成為直接影響這種“創造型資源”比較優勢形成的關鍵變量之一。
因此,我們不能妄加斷言地說哪種理論好,哪種更適合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而應該切合我國自身的實際從不同的角度來選擇、來組合。(作者單位:洛陽理工學院)
參考文獻:
[1]克魯格曼.《國際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