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3 02:52:12
序論:在您撰寫財務治理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論文摘要:財務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但財務治理并不等同于公司治理,而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財務治理是一種制衡機制。而財務管理是一種運行機制,二者構成了公司財務的兩個不同的方面。財務治理是對傳統財務管理理論與財務戰略理論的整合,財務戰略是財務治理和財務管理聯結的紐帶。財務控制偏重價值管理,財務治理則偏重利益調整,財務治理是廣義公司財務制度的一部分。本文就財務治理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
一、財務治理界定
關于公司財務治理(Corporatefinancialgovernance),國內各學者的觀點不一,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伍中信(2001)認為,公司財務治理是一種企業財權的安排機制,通過這種財權安排機制來實現企業內部財務激勵與約束機制,同時還指出,企業財務治理作為企業治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其目的就是為了解決這種經濟利益沖突。楊淑娥(2002)認為,所謂公司財務治理,是指財權通過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不同配置,從而調整利益相關者在財務體制中的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動態制度安排。張敦力(2002)認為,財務治理是界定與協調各利益相關主體在財權流動和分割中所處地位和作用,最終實現各主體在財權上相互約束,相互制衡關系,促使企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效果的公司治理。衣龍新(2002)認為,財務治理涵義可概括為:財務治理就是基于財務資本結構等制度安排,對企業財權進行合理配置,在強調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財務激勵約束等機制,實現公司財務決策科學化等一系列制度、機制、行為的安排、設計和規范。林鐘高(2003)則認為,財務治理是一組聯系各利益相關主體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和結構關系網絡,其根本目的在于通過這種制度安排達到利益相關主體之間權利、責任和利益的均衡,實現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統一。饒曉秋(2003)認為,財務治理的實質是一種財務權限劃分,從而形成相互制衡關系的財務管理體制。從上面的定義可以看出,國內學術界對于財務治理的定義并無很大分歧,都認為財務治理是以財權合理配置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主要不同在于對財務治理主體的界定不同。筆者認為,只要涉及到財權的配置,均可歸屬于財務治理的研究之中,但是財務治理是否僅僅局限于一種“制度安排”。公司財務治理是指通過財權在企業內部的合理配置,并在各利益相關主體之間形成有效的財務激勵、財務約束、財務評價等機制以達到權利、責任和利益的均衡,從而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套正式的、非正式的制度、行為和規范。
二、財務治理與相關概念關系辨析
(一)財務治理與公司治理財務治理是從財務的角度來研究公司治理,主要是界定與協調各利益相關主體在財權流動和分割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公司治理主要是界定和協調各利益相關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講,財務治理結構在公司治理結構中處于核心地位,是公司治理的靈魂。財務治理總體上作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其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必然要遵循、借鑒公司治理理論。應該說公司治理理論對財務治理理論的指導是最為直接的、重要的,公司治理理論的出現是財務治理理論的產生前提,沒有公司治理理論的成熟與發展,就不可能有財務治理理論的產生、發展和成熟,而財務治理理論的不斷充實、發展也必將促進公司治理理論的不斷拓展、完善。如果用財務治理涵蓋公司治理,則夸大了財務治理的范圍和作用,限制了公司治理的范疇。公司治理除包含財務治理內容外,還包括人事、經營等方面的治理。應當說財務治理本質上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部分和根本體現形式,公司治理的其他方面治理效果也最終要落實到財務利益上加以體現。如果用公司治理定義、替代財務治理,則更為偏頗,局限了財務治理內涵和外延,除從屬于一般公司治理共性外,財務治理還具有自身獨特的個性??梢姡攧罩卫聿⒉坏韧诠局卫?,兩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公司治理與財務治理的聯系:一是公司治理是財務治理的基礎,財務治理是公司治理的發展和深化。二是公司治理的模式決定財務治理的模式,財務治理的模式反作用于公司治理的模式。三是公司治理的目標影響財務治理的目標。四是公司治理和財務治理都根源于財產所有權和經營管理權的分離。五是從公司治理理論的發展角度來看,公司治理與財務治理都隨著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理論的發展而發展,其內容也逐漸由只發生在公司內部所有者、經營者以及相關權利機構之間的狹義的活動擴展到廣義的利益相關者,包括公司股東、債權人、供應商、雇員、政府和社區等。六是公司治理和財務治理不僅僅是一種靜態的管理方式,更應該是一種動態的管理活動,因而不能將公司治理和財務治理僅僅理解為一種制度安排,更應該從治理活動的動態含義來理解。公司治理與財務治理的區別主要有:一是制衡的著眼點不同。二是激勵的側重點不同。三是約束制度的側重點不同。四是機制涉及主體不同。五是保障實施主體不同。六是財務治理
比公司治理更為深化。
(二)財務治理與財務管理財務管理是基于再生產過程中客觀存在的財務活動和財務關系而產生的,是企業組織財務活動、處理與各方面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財務治理主要是對財務資源和財權的安排機制,以形成利益相關者之間財權的戰略聯盟,提高企業財務運作效率及公司治理效率。由此可見,公司財務治理與財務管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構成了公司財務的兩個不同的方面,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財務治理與財務管理的聯系表現在:一是兩者共同構成了完整的公司財務系統,都是公司財務報告的影響因素。二是兩者對公司的財務活動和財務關系的處理,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和一貫性。如財務治理對公司財務戰略的擬定,決定了財務管理的服務與發展方向;財務管理對公司財務的全面調控,決定了財務管理中財務控制的力度和手段;財務治理對公司財務政策的選擇,決定了財務管理中具體財務制度的基調。三是財務治理決定了財務管理的框架和軌道,財務治理的模式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財務管理的模式特征。如果說財務治理是從財務角度對企業內外部人與人之間利益分配的關系所做的協調和配置,那么財務管理就是這種協調和配置的應用。四是財務治理、財務管理與公司績效之間有著密切的邏輯關系。作為一種制度安排,財務治理狀況的優劣直接影響財務管理,進而對公司績效產生影響,而財務管理和公司績效又受到財務治理的根本性制約。財務治理與財務管理的主要區別為:一是從公司運營角度看,財務管理是公司管理的核心,財務治理則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因此,公司治理與管理的區別也就決定了兩者分別屬于不同的范疇。財務治理主要從宏觀上對財務管理中所產生的財務關系進行指導、監督、控制和制衡,保證管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一種制衡機制;財務管理則是在財務治理框架下,具體進行財務運作和經營活動,基于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是一種運行機制。二是財務治理從制度性層面規定了公司財務運作的基本網絡框架;而公司財務管理則著重研究在這樣的框架下如何通過科學的財務決策實現具體的財務目標,主要集中在“操作性”財務領域,具有鮮明的“技術性”特征。三是財務管理著重于對財務主體的財務行為控制,表現為上層財務主體對下層財務主體的財務行為的一種單向規制活動。財務管理的效率性主要體現為公司財務成本總額的減少,即公司凈資產值的增加;財務治理則著重于財務主體的財務權力、責任和利益的結構性安排,以及財務權力運作方式的優化,表現為財務主體之間財務行為的雙邊或多邊相互協調與控制活動。財務治理的有效性主要體現為公司各層級財務主體的財務權力總成本的降低。四是財務管理是從定量角度論證企業價值,探討企業財富是如何產生的,是財富創造的源泉和動力;而財務治理則是從定性方面研究企業價值,確保這種財富創造能夠合乎各方利益要求的一種制度安排,是企業財富創造的基礎和保障。(三)財務治理與財務戰略財務戰略是戰略理論在財務管理方面的應用與延伸,財務戰略的本質既反映其“戰略”的共性,又揭示著其“財務”的個性。財務治理包括財務管理,財務管理包括財務戰略,財務治理是對傳統財務管理理論與財務戰略理論的整合,財務戰略是財務治理和財務管理聯結的紐帶。財務戰略的制定與執行是公司治理中一項牽涉面甚廣的工作,財務管理部門乃至財務總管或財務副總經理往往是組織而非完全獨立地承擔企業的財務管理任務,這就需要財務治理理論的指導,從制度上保證企業最高決策層有效行使最終決策權,同時其他部門也能按制度積極配合,共同實現財務戰略。任何大類意義上的財務活動,事實上都同時包含著戰略與非戰略的成分,其差異只是何者為主、何者為輔的不同而已,因此財務戰略在財務管理中,進而在財務治理中的突出作用不可小視。
會計信息是根據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向廣大的利益相關人提供有關公司運營狀況的信息是利益相關人進行決策的重要依據之一。會計信息的真實性直接關系到利益相關人的決策及其結果。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信息未能真實地反映客觀的經濟活動給投資者的相關決策帶來不利影響的一種現象。會計信息失真可能會引起部分利益相關人的決策失誤和部分社會經濟資源的無效配置,會造成證券等資本市場的動蕩,是影響正常經濟秩序的因素之一。
公司治理結構是用來協調現代公司制度下公司內部不同利害關系者之間的利益和行為的一系列法律、文化、習慣和制度的統稱。公司治理結構是在公司法人財產的委托―關系下對投資者管理層公司員工和債權人等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權、責、利關系加以規范和協調,這種制度安排的有效運作則必須以公司財務為依托。公司治理外部機制的充分競爭能夠產生約束經理行為的信息,因此能夠解決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所產生的監控問題。在一個國家或市場中,公司的外部治理機制基本相同,那么公司的差異就在于內部治理機制。
二、財務會計信息與公司治理的互動關系
1.財務會計信息在公司治理機制中的作用
公司的財務結構是否合理對公司治理結構效率的高低有著直接的影響和制約。一定的公司治理結構下公司利益相關人的博弈結果就直接反映在公司的會計信息上。充分、完善的會計信息系統在減少信息不對稱、控制逆向選擇及限制道德風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借助于有效的對外信息披露及審計制度,會計信息支持了外部競爭性市場體系的有序運行,保證了接管等外部治理機制對經理偏離股東利益行為構成可置信的威脅;另一方面,在內部治理結構中,會計信息直接發揮著監督、評價和契約溝通的治理價值。財務會計系統是對闡明道德風險問題重要信息系統產權調整的邏輯起點,有助于董事會區分可控制事件和不可控制事件,管理人員經常向董事會提交預算并作解釋偏離預算的階段性報告,這可能幫助董事會區分可控制事件與不可控制事件。
如果沒有可靠、相關的會計信息支撐,董事會、監事會等內部監控機制的任何決策都可能盲目無效。財務激勵機制特別是股票期權是現代公司治理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讓高管人員分享剩余收益,能夠激勵高管人員創造優異的業績。高度綜合的會計信息就成為激勵合同設計和實施的基礎。內部經理人才市場根據反映的財務會計信息評價經理的業績,促進經理層任免機制的市場化、法制化,是解決公司經理層治理的源頭問題。
總之,我們可以將會計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定位為:在以緩解“股東—經理”的問題為中心的有關控制機制中使用對外報告的財務會計數據,以提高治理的效率,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業績。
2.內外部治理機制影響財務會計信息
全面理解財務會計信息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必須要研究公司治理,要想使公司治理研究取得理想的成果,關鍵還要看雙方信息掌握的程度。財務會計信息是否客觀、公正反映公司治理中的內外部治理機制和所有利益相關者之間產權博弈的是否均衡。
兩權分離下“在場”的經理與“不在場”的產權主體之間信息不對稱是客觀的現實,有兩個層面,第一層面是關于企業經營環境、未來前景等狀態信息;第二個層面是關于經理努力程度信息。經理掌握第一層面的優勢信息,這是其勝任決策和管理的有利條件。由于企業產權主體利益目標不同,為了防止信息不對稱所引發的事前逆向選擇和事后的敗德行為,那些遠離企業的相關利益者有必要對管理者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驗證。為了提高效率,股東等外部產權主體可以通過與人力資本所有者的談判,將這種分析、驗證程序制度化。如在企業治理結構內部,可以在董事會中設立審計委員會或引入具備專業素質的獨立董事;在企業治理結構外部則可依托中介機構,以確保管理者所提供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梢?,財務會計信息和公司內外部治理是雙向的影響。
三、我國財務會計信息治理作用與對策分析
在我國,會計人員的監督方主要是政府和其他外部監督機構;授意方主要是股東和管理層;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受益人主要是大股東和公司管理層等內部人。我們可以找出我國上市公司存在的問題:(1)不完全的公司控制權、國有大股東缺位、小股東無力控制造成我國上市公司的內部人控制。上市公司由于國有股東其外部控制權的獲得,更加對內部人控制失去了約束作用。(2)控制權和風險承擔者錯位。我國上市公司中控制權主要在大股東和內部人手中,但是風險主要由中小股東、債權人和公司員工等承擔,在風險和收益上不成正比。
治理結構中存在的問題是造成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減少會計信息失真只能從健全和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入手:(1)確定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目標,企業主體利益的最大化。(2)健全和完善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培育完全的股東。(3)健全和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控制權問題,建立完全的控制權。(4)健全和完善我國上市公司監督機制有效的監督機制。
我國的股權分制改革的推進,國有股不流通,“一股獨大”現象在某種程度上將會得到改善。通過引入機構投資者和社會資本、獨立董事制度的逐步健全、管理層報酬契約的完善、內部經理人市場的培育,定將使我國的公司治理理論逐步完善,進而使我國的財務會計信息質量提高。財務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反過來亦會提高公司治理效率,進而促進我國現代企業制度的完善和發展。要在內部治理機制研究基礎上關注外部治理機制的環境作用,培育我國的外部治理的制度因素。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公司治理得到完善,才會向投資人提供相關可靠的財務會計信息進而保護投資人利益。
參考文獻:
[1]曾慶生,陳信元.何種內部治理機制影響了公司權益成本.財經研究,2006,2.
[2]楊興全,張海.財務會計信息與公司治理.財會通訊,2006,8.
[3]石本仁.公司治理中的會計角色.會計研究,2002,4.
[4]周守華.從公司治理結構透視財務管理目標.會計研究,2000,9.
[5]楊惠敏.公司治理、企業管理與會計信息系統.會計研究,2000,6.
[6]李維安.中國公司治理原則與國際比較.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
關鍵詞:財務治理結構財權配置資本結構激勵約束
一.對公司財務治理結構的認識
公司財務治理結構是內含于公司治理結構中的關于企業財權配置的一種制度安排,可以說財務治理結構是公司治理結構的核心和重要組成部分。財務治理結構可理解為:是以財權為基本紐帶,以融資結構為基礎,在股東為中心的共同治理理念的指導下,通過財權的合理配置,形成有效的財務激勵與約束機制,實現相關者利益最大化和企業決策科學化的一套制度安排。財務治理結構是財務治理發揮效力的依據,只有解決好財務治理結構的相關問題,才能切實地提高財務治理乃至公司治理的效率。
二.財務治理結構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的地位
公司治理是一種企業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安排機制,通過這種機制來解決問題及經營者選擇問題,而問題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可歸因于公司相關成員之間存在著經濟利益上的沖突。如何協調和解決好這種經濟利益方面的沖突是公司治理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之一。從公司治理所包含的具體內容來看,可將公司治理分為:財務治理、生產治理、人事治理、市場治理等幾個方面,財務治理作為公司治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其目的就是為了解決這種經濟利益方面的沖突。財務治理以企業財權為核心和紐帶,是一種企業財權的安排機制,通過這種財權安排機制來實現企業內部財務激勵和約束。財權是關于企業財務方面的一組權能,包括收益權、投資權、籌資權、財務預測權、財務決策權等。而這些權能如何配置正是財務治理所要解決的問題,且財務治理的財權配置最終從兩個方面影響公司治理:首先是形成一種財務激勵與約束機制,從制度上影響;其次是形成特定的財務結構(或資本結構),從結構上影響。
三.建立以“財權配置”為核心的公司財務治理結構
(一)財權配置是財務治理結構的核心
一般說來,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之間的分層財務決策機制構成了公司財務治理結構的主要內容,財務治理結構就是明確劃分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人員各自的權責利界區,以形成相關利益主體之間的權利制衡關系,最終確保財務制度的有效運行。簡言之,公司財務治理結構的主要功能就是配置權、責、利。在這三個要素中,財權的配置是前提,公司財務治理結構建立的基礎是公司財權的配置。在公司的權利結構中,財權是一種最基本、最主要的權利,因為公司的各種經營活動最終都會通過資金和資產的相互交換或轉變加以完成并在財權上有所體現。因此,以財權配置為核心建立公司財務治理結構,可以說是抓住了公司財務治理結構中的“綱”。這種治理思想的優點有:(1)可以加強控制的廣泛性和滲透性。在公司的經營活動中,財權的涉及面最為廣泛,大到重要投資、小到日常收支都受其影響。因此,以財權配置為中心構建公司財務治理結構,可以提高公司財務治理中的控制力和控制范圍,減少失控區域。(2)可以有效地防止人的敗德行為的發生。人敗德行為的主要目的是謀取私人利益,這種利益集中體現在財務利益上。而以財權配置為中心建立公司財務治理結構,可以通過財權的恰當配置和約束機制的設立,堵塞資金漏洞,防止利益流失,從而有效抑制人的機會主義行為。(3)反映了公司財務治理結構的本質。公司財務治理結構的實質是有關公司財權安排和利益分配問題,這種財權安排和利益分配的合理與否是公司財務績效最重要的決定因素之一。從總體上看,公司財務治理結構是一個有關財權的合約安排,財權配置是財務治理結構的核心。
(二)資本結構是財務治理結構的基礎
資本結構是指權益資本與債務資本的比例關系,只有選擇合理的資本結構,才能協調好利益相關者在財務體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有效的財務治理結構??梢哉f資本結構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企業財務治理效率的高低,股東和債權人如何在企業治理中發揮作用,是研究資本結構在企業財務治理中作用的關鍵。因此說,資本結構對財務治理結構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是財務治理結構的基礎。
(三)分層財務決策機制的建立是公司財務治理結構的重要內容
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經理層之間的關系構成了公司治理結構的主要關系,他們之間各司其職,相互制衡。公司財務治理結構的主要內容就是依賴公司治理結構建立所有者、經營者、財務經理人員分工協作的分層財務決策機制。具體內容如下表:
財務決策層次財務治理主體財務決策內容
所有者財務所有者,股東(大)會
經營者財務董事長,總經理
財務經理財務財務經理,財務人員①決定經營方針與投資計劃②選舉董事③批準企業財務預決算④決議公司清算、分立、合并
①具體財務戰略②合理的組織③有效的控制批準預算④動態協調⑤聘任或解聘財務經理
①擬定各種計劃②具體日常財務決策③財務分析與報告④實施財務預測
此外,還需專設監事會,對董事會、總經理、財務經理的活動進行監督。監督權不只是配給監事會,另外還包括委托關系鏈中上層對下層的監督權,這些監督權的分布是:股東會對董事會的監督權,董事會對財務經理的監督權等,即對某一財務決策層人員來說,既要接受上一層級的監督,又要接受監事會的專門監督。(四)激勵約束機制建設是財務治理結構實現的重要前提
現代企業理論研究認為:企業是一組契約的結合體。由于股東、董事、經理各方各自擁有不同的信息,從而導致了他們各自之間存在著信息非對稱性和利益不一致性,于是就產生了經理人員運用其信息優勢進行“偷懶”和謀取私利的“機會主義”行為,出現“欺詐”和“偷竊”現象。因此,經董事會與經理人員之間所簽定的合約必然是一份不完全合約,不完全合約必然會影響企業各種資源配置的效率。為了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降低交易費用,企業內部必須建立起激勵與約束相匹配的機制,這是公司治理結構的一個重要內容。
首先,建立相應的財務激勵機制,促進經理人員的經營決策與公司長期發展利益相一致。按照現代委托—理論研究的結果,通過實行對“剩余索取權”的合理分配可以建立相應的財務激勵機制,具體實施措施如經理人員持有大量公司股票,對經理人員實施股票期權等長期激勵方式,從而激勵經理人員不斷努力提高企業的市場價值,企業市場價值越大,其自身價值也就越大。當然,激勵機制離不開一個完善有效的財務資本市場,而其作用的發揮則有賴于財務治理結構乃至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
其次,建立相應的財務約束機制可以減少經理人員的“偷懶”和“機會主義”行為。財務經理人員的制度約束主要包括:①建立一個有效的市場機制:包括透明公開的經理人市場,信息披露透明真實的資本市場,有約束力懲罰措施的接管市場,公平競爭的產品市場等,用以加強對財務經理人員的約束,控制“內部人控制”和防止經理層財務行為的短期化等。②通過監事會加強內部審計,切實加強企業的財務監督。③培養財務經理人員的責任觀,強化對財務經理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
參考文獻:
[1]張棟,楊淑娥.論企業財權配置—基于公司治理理論發展視角[J].會計研究,2005,(10)
[2]伍中信.現代公司財務治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J].會計研究,2005,(10)
[3]林鐘高,葉德剛.財務治理結構:框架、核心與實現路徑[J].財務與會計,2003,(4)
[4]伍中信.現代企業財務治理結構論綱[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4,(5)
[5]湯谷良.經營者財務論[J].會計研究,1997,(5)
關鍵詞:財務管理;目標;方式;權限;企業價值
在現代企業制度下,法人治理結構架構中一個重要的特點是董事會對經營者(CEO)財務約束和控制的強化。根據我國《公司法》有關規定,公司治理結構以董事會為中心而構建,董事會對外代表公司進行各種主要活動,對內管理公司的財務和經營,只有董事會才能全方位負責財務決策與控制,從本質上決定公司的財務狀況。一個健全的企業財務管理體系,實際上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的體現。反過來,財務管理的創新和深化也將促進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
一、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關鍵環節
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要在夾縫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必須加強財務管理,把財務管理滲透到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組織管理的各個層次,覆蓋企業的所有部分,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財務管理理念。
加強財務管理必須在認識上確立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核心地位,以財務管理為龍頭,帶動企業整體管理水平的提高。但財務管理與企業管理還是有區別的:一是制衡的著眼點不同。公司制衡的著眼點主要側重于公司內部人事組織制度及由此產生的經濟利益、剩余索取和監督權力的分配,經營管理運行機制的設計、構建與調整,以及由此產生的激勵約束問題;財務制衡的著眼點在于財務決策權、財務收支決定權、財務監督權和財務人員尤其是高層財務管理人員的配置問題。二是運行方式方法不同。公司的運行方式方法主要是通過確定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管理層的人選,規定各自的職責權限和激勵方法,形成制衡關系;而財務主要是通過對不同經營管理層次在財務決策、財務執行、財務人員安排和財務監督等方面進行權責劃分,形成在財務活動管理權限上的責權利關系。三是激勵的側重點不同。公司管理的激勵形式主要側重對經營管理層的職位提升、預期收入增加、薪酬或期權、期股的確定,以及非薪酬方面的獎勵,如帶薪休假等形式;而財務側重用貨幣價值形式實行的薪酬、期權或期股的激勵。四是約束制度的側重點不同。公司的約束制度偏重行政、人事、經濟和法律等方面;財務側重于以貨幣價值形式表現的薪酬降低、承擔經濟責任、賠償經濟損失和取消期權期股等。
二、財務管理的目標及實現方式的創新
財務管理的目標是企業財務價值最大化,是成本與財務收益的均衡,是企業現實的低成本和未來高收益的統一,而不僅僅是傳統控制財務活動的現實的合規性、有效性。財務管理的首要目標是降低成本(指因經營者、雇員等人偷懶、不負責任、偏離股東目標和以種種手段從公司獲取財富等而發生的成本,這種成本最終由股東承擔)。其次是促進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所以財務管理過程必須是圍繞著企業戰略的制定、實施、控制而采取一系列措施的全過程。最后是致力于將企業資源加以整合優化,使資源消費最小、資源利用效率最高、企業價值最大。
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方式應該是一系列激勵措施與約束手段的統一。為了降低成本,實現財務目標,必須設計一套完善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這種機制包括“內部機制”和“外部機制”?!皟炔繖C制”的因素或手段包括:解雇或替換表現不佳的經營者;通過董事會下設的各類委員會完善公司董事會對經營者的監控職能;清晰界定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理之間的決策權、控制權的界限;推行經營者、員工的報酬與經營業績掛鉤的“激勵制度”,包括年薪制、利潤分享制、認股權計劃等;實行預算管理;通過組織機構的設計與重整,完善內部組織控制和責任控制、業績評價制度?!巴獠繖C制”的因素或手段包括:經理人和勞動力市場的調節,一個理性的經營者、員工在人才市場的影響下,可能不會過度違背公司股東的利益;控制權市場上潛在購并者的威脅;政府的法律;資本市場上的監管者,如政府、中介機構、專業證券分析師等。財務管理的客體首先是人(經營者、財務經理等管理者、員工)以及由此形成的內外部財務關系,其次才應該是各種不同的企業財務資源(資金、技術、人力、信息)或現金流轉。
財務管理手段、方式決不局限于財經制度、財務計劃、資金費用定額,它也需要創新,現實企業中創造的諸多具體的、可操作性的財務管理方式都值得深入研究、進一步完善,包括:
第一,以社會化、專業化為基本特征的董事會制度。法人治理結構的關鍵是董事會這個中間地帶,它聯接所有者和經營者兩方利益,同時防止所有者的干預,監控著經營者的行為。而董事會的關鍵是董事會人員構成,從現代企業制度發展的經驗看,只有社會化、專業化的董事會才能起到它應起的作用。社會化的標志是外部獨立董事的介入,專業化的象征是專業委員會的形成與運作。董事會是公司的最高決策機構,只有最根本性的問題,如經營范圍、產品方向、生產規模、投資安排、資金籌集、計劃目標、重要職員任免等,方提交董事會及其所屬的委員會討論。董事會下的經營委員會、任免委員會、分紅和酬償委員會、關系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和財務委員會。這些委員會人數不多,一般由董事組成,一個董事可參加若干個委員會,其中最重要的執行委員會和財務委員會。執行委員會的任務是負責公司經營活動的全面領導,掌握財務以外的各項決策和指揮。但它不從事日常業務經營活動方面的具體執行工作,而是由它責成企業有關部門去完成。財務委員會獨攬公司財務大權,批準一定限額以上的固定資本投資,規定公司的長期財務目標,決定公司高級職員的薪金,審查批準執行委員會提出的各種產品的價格方案,負責籌措資金,監督檢查公司各部門的經濟效果,年終對公司的決算進行審查,負責制定股利分配方案。
第二,授權管理系統。授權管理系統指在某項財務活動發生之前,按照既定的程序其正確性、合理性、合法性加以核準并確定是否讓其發生所進行的一種事前控制。授權管理的原則是對在授權范圍內的行為給予充分信任,但對授權之外的行為不予認可。授權可以分為一般授權和特別授權。一般授權是指企業內部較低層次的管理人員根據既定的預算、計劃、制度等標準,在其權限范圍之內對的經濟行為進行的授權。特別授權是指對非經常經濟行為進行專門研究作出的授權。與一般授權不同,特別授權的對象是某些例外的經濟業務。這些例外的經濟業務往往是個別的、特殊的,一般沒有既定的預算、計劃等標準所依,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一研究。例如,授權購買一件重要設備、授權降價出售商品等都是特別授權的事例。一個企業的授權控制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企業所有人員不經合法授權,不能行使相應權力。這是最起碼的要求。不經合法授權,任何人不能審批;有權授權的人則應在規定的權限范圍內行事,不得越權授權。二是企業的所有業務不經授權不能執行。三是財務業務一經授權必須予以執行。
第三,預算管理?,F代企業制度下規范法人治理結構的制度保障有公司法公司章程和公司預算。其中公司預算正是以《公司法》、《公司章程》為依據,具體落實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營者,各部門乃至每個員工的責、權、利關系,明晰它們各自的權限空間和責任區域??梢哉f,正是由于全方位、全過程、全員的預算管理的實施,才強化了預算的財務管理功能,使公司的財務目標和決策得以細化落實。預算管理在西方可以就是流行的財務管理方式。在以新興鑄管、寶鋼為代表的一批企業都實踐著以預算管理作為企業管理一種新的控制機制。
第四,財務結算中心。財務結算中心是辦理內部各成員或分、子公司現金收付和往來結算業務的專門機構。它通常設立于財務部門內,是一個獨立運行的職能機構。其主要工作是:集中管理各單位或分、子公司的現金收入,統一現金收入;統一撥付(貸款)各成員或公司因業務需要所需要的貨幣資金,監控貨幣資金的使用方向;統一對外籌資,確保整個企業或集團的資金需要;辦理各分公司之間的往來結算;實施財務管理等。內部結算中心對增強企業活力、強化資金管理、控制財務收支、正確處理業務管理與資金管理的關系、完善企業經營機制等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五,財務總監委派制。財務過程的控制,只有預算或結算中心是殘缺的,比較虛幻的,這樣的財務管理是不健全的,因為沒有人的地位。而財務總監就是以出資者的身份來監督、控制經營者的財務活動和企業全部財務收支過程。
第六,業績評價體系。所謂企業業績評價,是指運用科學、規范的管理學、財務學、數理統計方法,對企業或其各分支機構一定經營期間內的生產經營狀況、資本運營效益、經營者業績等進行定量與定性的考核、分析,作出客觀、公正的綜合評價。在財務管理循環中,業績評價處于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在財務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一方面,在財務活動、預算執行過程中,通過業績評價信息的反饋及相應的調控,隨時發現和糾正實際業績與預算的偏差,從而實現對財務經營活動過程的控制;另一方面,預算編制、執行、評價作為一個完善的系統,相互作用,周而復始的循環以實現對整個企業經營活動的最終控制。而業績評價既是本次財務管理循環的總結,又是對下一次財務管理循環的開始。業績評價包括動態評價和綜合評價兩個層次。動態評價是指在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進行的、對有關部門或個人的工作業績狀況即時確認、處理,它屬于事中控制;綜合評價則是在期末對于各預算執行主體的預算完成情況進行的分析評價,其評價內容以成本、利潤等財務指標為主,綜合評價作為本期預算的起點和下期預算的終點,主要涉及企業整體效益的評價及獎懲分配的問題。
建立有效授權控制制度、預算管理管理、會計核算和控制制度以及業績評估制度,將形成有效的財務管理體系。這個體系的四個主要方面相互關聯,授權制度是組織安排,預算管理是事前控制,會計核算控制是事中和事后控制,評估評價則檢查監督整個財務系統。這個體系的核心是科學的逐級責權利安排,必須保證各級責、權、利安排的明確、有效。明確就是目標盡可能量化;有效就是權責利對等,監控全面,激勵和約束機制完備。
三、財務管理權的取得與變換是企業價值的提升與實現的嶄新方式
財務管理內容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表達:從資金運動過程分析,財務管理包括了資金籌措、資金投放、資金營運、收入分配等;從管理環節分析,財務管理包括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財務管理和財務分析等;從財務要素分析,財務管理的的內容有資金、現金流量、證券、資本(產權)經營等的各種主張。在上述各種內容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什么呢?理論上也有不同觀點:著名管理學家H.西蒙的“管理就是決策”論認為是籌資、投資與分配;也有人認為是財務決策;還有人認為是現金(資金)的循環和周轉。但是比較集中的觀點是在資金籌措過程中的資本結構決策、資金運用上的投資決策和資金分配上的股利決策,諸如:“財務管理正是通過投資決策、籌資決策和股利決策來提高報酬率,降低風險實現其目標的?!?/p>
財務決策是財務管理的核心的觀點,無疑會使財務管理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得以提高,但在理論上把財務決策擺放在財務管理體系、職能的首要地位,可能違背了財務管理最本質的含義,不利于有效地實現財務目標,對財務管理的實踐難以發揮最有效的指導作用。原因是:第一,財務決策特別是最有效的長期財務決策,屬于企業戰略規劃,這種決策規劃的權力在公司治理結構中僅僅屬于股東大會或董事會,包括年度財務預算的審批權也是如此,也就是說“事前”財務管理權限基本上屬于出資者,決不屬于只是執行性的經營者和財務經理的層次上,后兩個層次的財務管理在內容上主要集中在“事中”階段。第二、從決策的概念上分析,盡管任何決策也都是包含了一個復雜的分析比較、擇優的過程,但是,如果把財務管理的主要職責或職能規定在籌資決策、投資決策和股利分配決策的話,作為財務管理核心人物的CFO,核心部門的財務部門就會經常處于“待業”或“關門”的狀態。因為一個企業的投資、融資和分配決策,尤其是長期投資決策、資本結構決策和股利分配決策在企業錯綜復雜的經營管理活動中畢竟更多屬于非程序化決策。從現實分析,CEO與CFO更多是借助于法人治理結構,通過細化了的管理制度、具體的管理手段,均衡企業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完成財務決策、財務預算事宜。
在現代公司中,直接(或間接)地擁有一個企業半數以上(或數額較大)的具有表決權的股份,以此來決定公司的董事人選進而決定公司的財務方針,并在公司中擁有控制財務決策和盈余分配等方面的權利,即為“財務管理權”。簡言之,是對公司的財務方針與利益的決定權。它被認是是公司控制權的靈魂。公司財務管理權的取得,意味著新的權利主體取得了改組公司董事會的權力,并以此來貫徹這一權利主體的財務意志??刂茩嗟母拍钣袆e于控股權??毓蓹嘀皇且环N潛在的控制權??刂茩嗟闹黧w未必是股東或大股東,在所有權與控制權相分離或內部人控制的情況下,公司的財務運營和重大決策往往是由公司經營者來控制的。大股東只有有效地行使其參與企業財務決策和控制活動的權利,潛在的控制權才能轉變成現實的控制權。這就是那些具有參與公司經營意愿的大股東能夠有效地控制公司經營活動的原因所在。在發達產權市場上,財務管理權的取得與變換的實現方式包括:上市、下市、經理人持股、職工持股計劃、合并、收購、權爭奪(這是持有異議的肌東通過爭取股東的投票以獲得董事會的控制權)。因此,財務管理權的取得與變換不是一種簡單的財務運作方式,已經作為對公司經營者的一種制約機制和提高財務效率機制而存在。這一認識將使財務管理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已經擁有更新的內涵和獨特的功能,使我們對財務管理的認識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參考文獻:
[1]劉志遠.企業財務戰略[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
[2]L•L•拜亞斯.戰略管理:規劃與實施——概念與案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8.
[3]張漢亞.當前投資領域的效益問題[J].投資研究,2004,(09).
[4]王慶水.企業投資決策怎樣才能科學化[J].經濟論壇,2004,(15).
[5]陳佳貴.企業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關鍵詞:財務管理;目標;方式;權限;企業價值
在現代企業制度下,法人治理結構架構中一個重要的特點是董事會對經營者(CEO)財務約束和控制的強化。根據我國《公司法》有關規定,公司治理結構以董事會為中心而構建,董事會對外代表公司進行各種主要活動,對內管理公司的財務和經營,只有董事會才能全方位負責財務決策與控制,從本質上決定公司的財務狀況。一個健全的企業財務管理體系,實際上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的體現。反過來,財務管理的創新和深化也將促進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
一、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關鍵環節
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要在夾縫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必須加強財務管理,把財務管理滲透到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組織管理的各個層次,覆蓋企業的所有部分,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財務管理理念。
加強財務管理必須在認識上確立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核心地位,以財務管理為龍頭,帶動企業整體管理水平的提高。但財務管理與企業管理還是有區別的:一是制衡的著眼點不同。公司制衡的著眼點主要側重于公司內部人事組織制度及由此產生的經濟利益、剩余索取和監督權力的分配,經營管理運行機制的設計、構建與調整,以及由此產生的激勵約束問題;財務制衡的著眼點在于財務決策權、財務收支決定權、財務監督權和財務人員尤其是高層財務管理人員的配置問題。二是運行方式方法不同。公司的運行方式方法主要是通過確定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管理層的人選,規定各自的職責權限和激勵方法,形成制衡關系;而財務主要是通過對不同經營管理層次在財務決策、財務執行、財務人員安排和財務監督等方面進行權責劃分,形成在財務活動管理權限上的責權利關系。三是激勵的側重點不同。公司管理的激勵形式主要側重對經營管理層的職位提升、預期收入增加、薪酬或期權、期股的確定,以及非薪酬方面的獎勵,如帶薪休假等形式;而財務側重用貨幣價值形式實行的薪酬、期權或期股的激勵。四是約束制度的側重點不同。公司的約束制度偏重行政、人事、經濟和法律等方面;財務側重于以貨幣價值形式表現的薪酬降低、承擔經濟責任、賠償經濟損失和取消期權期股等。
二、財務管理的目標及實現方式的創新
財務管理的目標是企業財務價值最大化,是成本與財務收益的均衡,是企業現實的低成本和未來高收益的統一,而不僅僅是傳統控制財務活動的現實的合規性、有效性。財務管理的首要目標是降低成本(指因經營者、雇員等人偷懶、不負責任、偏離股東目標和以種種手段從公司獲取財富等而發生的成本,這種成本最終由股東承擔)。其次是促進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所以財務管理過程必須是圍繞著企業戰略的制定、實施、控制而采取一系列措施的全過程。最后是致力于將企業資源加以整合優化,使資源消費最小、資源利用效率最高、企業價值最大。
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方式應該是一系列激勵措施與約束手段的統一。為了降低成本,實現財務目標,必須設計一套完善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這種機制包括“內部機制”和“外部機制”?!皟炔繖C制”的因素或手段包括:解雇或替換表現不佳的經營者;通過董事會下設的各類委員會完善公司董事會對經營者的監控職能;清晰界定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理之間的決策權、控制權的界限;推行經營者、員工的報酬與經營業績掛鉤的“激勵制度”,包括年薪制、利潤分享制、認股權計劃等;實行預算管理;通過組織機構的設計與重整,完善內部組織控制和責任控制、業績評價制度?!巴獠繖C制”的因素或手段包括:經理人和勞動力市場的調節,一個理性的經營者、員工在人才市場的影響下,可能不會過度違背公司股東的利益;控制權市場上潛在購并者的威脅;政府的法律;資本市場上的監管者,如政府、中介機構、專業證券分析師等。財務管理的客體首先是人(經營者、財務經理等管理者、員工)以及由此形成的內外部財務關系,其次才應該是各種不同的企業財務資源(資金、技術、人力、信息)或現金流轉。
財務管理手段、方式決不局限于財經制度、財務計劃、資金費用定額,它也需要創新,現實企業中創造的諸多具體的、可操作性的財務管理方式都值得深入研究、進一步完善,包括:
第一,以社會化、專業化為基本特征的董事會制度。法人治理結構的關鍵是董事會這個中間地帶,它聯接所有者和經營者兩方利益,同時防止所有者的干預,監控著經營者的行為。而董事會的關鍵是董事會人員構成,從現代企業制度發展的經驗看,只有社會化、專業化的董事會才能起到它應起的作用。社會化的標志是外部獨立董事的介入,專業化的象征是專業委員會的形成與運作。董事會是公司的最高決策機構,只有最根本性的問題,如經營范圍、產品方向、生產規模、投資安排、資金籌集、計劃目標、重要職員任免等,方提交董事會及其所屬的委員會討論。董事會下的經營委員會、任免委員會、分紅和酬償委員會、關系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和財務委員會。這些委員會人數不多,一般由董事組成,一個董事可參加若干個委員會,其中最重要的執行委員會和財務委員會。執行委員會的任務是負責公司經營活動的全面領導,掌握財務以外的各項決策和指揮。但它不從事日常業務經營活動方面的具體執行工作,而是由它責成企業有關部門去完成。財務委員會獨攬公司財務大權,批準一定限額以上的固定資本投資,規定公司的長期財務目標,決定公司高級職員的薪金,審查批準執行委員會提出的各種產品的價格方案,負責籌措資金,監督檢查公司各部門的經濟效果,年終對公司的決算進行審查,負責制定股利分配方案。
第二,授權管理系統。授權管理系統指在某項財務活動發生之前,按照既定的程序其正確性、合理性、合法性加以核準并確定是否讓其發生所進行的一種事前控制。授權管理的原則是對在授權范圍內的行為給予充分信任,但對授權之外的行為不予認可。授權可以分為一般授權和特別授權。一般授權是指企業內部較低層次的管理人員根據既定的預算、計劃、制度等標準,在其權限范圍之內對的經濟行為進行的授權。特別授權是指對非經常經濟行為進行專門研究作出的授權。與一般授權不同,特別授權的對象是某些例外的經濟業務。這些例外的經濟業務往往是個別的、特殊的,一般沒有既定的預算、計劃等標準所依,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一研究。例如,授權購買一件重要設備、授權降價出售商品等都是特別授權的事例。一個企業的授權控制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企業所有人員不經合法授權,不能行使相應權力。這是最起碼的要求。不經合法授權,任何人不能審批;有權授權的人則應在規定的權限范圍內行事,不得越權授權。二是企業的所有業務不經授權不能執行。三是財務業務一經授權必須予以執行。
第三,預算管理?,F代企業制度下規范法人治理結構的制度保障有公司法公司章程和公司預算。其中公司預算正是以《公司法》、《公司章程》為依據,具體落實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營者,各部門乃至每個員工的責、權、利關系,明晰它們各自的權限空間和責任區域??梢哉f,正是由于全方位、全過程、全員的預算管理的實施,才強化了預算的財務管理功能,使公司的財務目標和決策得以細化落實。預算管理在西方可以就是流行的財務管理方式。在以新興鑄管、寶鋼為代表的一批企業都實踐著以預算管理作為企業管理一種新的控制機制。
第四,財務結算中心。財務結算中心是辦理內部各成員或分、子公司現金收付和往來結算業務的專門機構。它通常設立于財務部門內,是一個獨立運行的職能機構。其主要工作是:集中管理各單位或分、子公司的現金收入,統一現金收入;統一撥付(貸款)各成員或公司因業務需要所需要的貨幣資金,監控貨幣資金的使用方向;統一對外籌資,確保整個企業或集團的資金需要;辦理各分公司之間的往來結算;實施財務管理等。內部結算中心對增強企業活力、強化資金管理、控制財務收支、正確處理業務管理與資金管理的關系、完善企業經營機制等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五,財務總監委派制。財務過程的控制,只有預算或結算中心是殘缺的,比較虛幻的,這樣的財務管理是不健全的,因為沒有人的地位。而財務總監就是以出資者的身份來監督、控制經營者的財務活動和企業全部財務收支過程。
第六,業績評價體系。所謂企業業績評價,是指運用科學、規范的管理學、財務學、數理統計方法,對企業或其各分支機構一定經營期間內的生產經營狀況、資本運營效益、經營者業績等進行定量與定性的考核、分析,作出客觀、公正的綜合評價。在財務管理循環中,業績評價處于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在財務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一方面,在財務活動、預算執行過程中,通過業績評價信息的反饋及相應的調控,隨時發現和糾正實際業績與預算的偏差,從而實現對財務經營活動過程的控制;另一方面,預算編制、執行、評價作為一個完善的系統,相互作用,周而復始的循環以實現對整個企業經營活動的最終控制。而業績評價既是本次財務管理循環的總結,又是對下一次財務管理循環的開始。業績評價包括動態評價和綜合評價兩個層次。動態評價是指在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進行的、對有關部門或個人的工作業績狀況即時確認、處理,它屬于事中控制;綜合評價則是在期末對于各預算執行主體的預算完成情況進行的分析評價,其評價內容以成本、利潤等財務指標為主,綜合評價作為本期預算的起點和下期預算的終點,主要涉及企業整體效益的評價及獎懲分配的問題。
建立有效授權控制制度、預算管理管理、會計核算和控制制度以及業績評估制度,將形成有效的財務管理體系。這個體系的四個主要方面相互關聯,授權制度是組織安排,預算管理是事前控制,會計核算控制是事中和事后控制,評估評價則檢查監督整個財務系統。這個體系的核心是科學的逐級責權利安排,必須保證各級責、權、利安排的明確、有效。明確就是目標盡可能量化;有效就是權責利對等,監控全面,激勵和約束機制完備。
三、財務管理權的取得與變換是企業價值的提升與實現的嶄新方式
財務管理內容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表達:從資金運動過程分析,財務管理包括了資金籌措、資金投放、資金營運、收入分配等;從管理環節分析,財務管理包括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財務管理和財務分析等;從財務要素分析,財務管理的的內容有資金、現金流量、證券、資本(產權)經營等的各種主張。在上述各種內容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什么呢?理論上也有不同觀點:著名管理學家H.西蒙的“管理就是決策”論認為是籌資、投資與分配;也有人認為是財務決策;還有人認為是現金(資金)的循環和周轉。但是比較集中的觀點是在資金籌措過程中的資本結構決策、資金運用上的投資決策和資金分配上的股利決策,諸如:“財務管理正是通過投資決策、籌資決策和股利決策來提高報酬率,降低風險實現其目標的?!?/p>
財務決策是財務管理的核心的觀點,無疑會使財務管理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得以提高,但在理論上把財務決策擺放在財務管理體系、職能的首要地位,可能違背了財務管理最本質的含義,不利于有效地實現財務目標,對財務管理的實踐難以發揮最有效的指導作用。原因是:第一,財務決策特別是最有效的長期財務決策,屬于企業戰略規劃,這種決策規劃的權力在公司治理結構中僅僅屬于股東大會或董事會,包括年度財務預算的審批權也是如此,也就是說“事前”財務管理權限基本上屬于出資者,決不屬于只是執行性的經營者和財務經理的層次上,后兩個層次的財務管理在內容上主要集中在“事中”階段。第二、從決策的概念上分析,盡管任何決策也都是包含了一個復雜的分析比較、擇優的過程,但是,如果把財務管理的主要職責或職能規定在籌資決策、投資決策和股利分配決策的話,作為財務管理核心人物的CFO,核心部門的財務部門就會經常處于“待業”或“關門”的狀態。因為一個企業的投資、融資和分配決策,尤其是長期投資決策、資本結構決策和股利分配決策在企業錯綜復雜的經營管理活動中畢竟更多屬于非程序化決策。從現實分析,CEO與CFO更多是借助于法人治理結構,通過細化了的管理制度、具體的管理手段,均衡企業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完成財務決策、財務預算事宜。
在現代公司中,直接(或間接)地擁有一個企業半數以上(或數額較大)的具有表決權的股份,以此來決定公司的董事人選進而決定公司的財務方針,并在公司中擁有控制財務決策和盈余分配等方面的權利,即為“財務管理權”。簡言之,是對公司的財務方針與利益的決定權。它被認是是公司控制權的靈魂。公司財務管理權的取得,意味著新的權利主體取得了改組公司董事會的權力,并以此來貫徹這一權利主體的財務意志??刂茩嗟母拍钣袆e于控股權。控股權只是一種潛在的控制權??刂茩嗟闹黧w未必是股東或大股東,在所有權與控制權相分離或內部人控制的情況下,公司的財務運營和重大決策往往是由公司經營者來控制的。大股東只有有效地行使其參與企業財務決策和控制活動的權利,潛在的控制權才能轉變成現實的控制權。這就是那些具有參與公司經營意愿的大股東能夠有效地控制公司經營活動的原因所在。在發達產權市場上,財務管理權的取得與變換的實現方式包括:上市、下市、經理人持股、職工持股計劃、合并、收購、權爭奪(這是持有異議的肌東通過爭取股東的投票以獲得董事會的控制權)。因此,財務管理權的取得與變換不是一種簡單的財務運作方式,已經作為對公司經營者的一種制約機制和提高財務效率機制而存在。這一認識將使財務管理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已經擁有更新的內涵和獨特的功能,使我們對財務管理的認識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參考文獻:
[1]劉志遠.企業財務戰略[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
[2]L•L•拜亞斯.戰略管理:規劃與實施——概念與案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8.
[3]張漢亞.當前投資領域的效益問題[J].投資研究,2004,(09).
[4]王慶水.企業投資決策怎樣才能科學化[J].經濟論壇,2004,(15).
[5]陳佳貴.企業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一、論文議題概念與意義
從財務治理的字面概念理解,其中蘊含多個環節的體制及規范化要求,其關鍵在于企業的財務結構建設以及財務監管系統的有效性??v觀全球經濟案例,因財務問題導致的輿論事件層出不窮,其中包括舞弊、貪污、挪用等多類型財務治理問題。雖然事發主體并不僅僅局限于國有企業,但往往民眾的關注熱點均集中于國有企業財務治理問題。這一社會現狀預示著國有企業財務治理有效對策研究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基于領域內相關專家、學者的理論凝練,筆者將國有企業財務治理定義為:國有企業內部財務系統各個相關利益主體通過規范制度建立、財務結構完善等策略,完成財務資源配置優化的長期過程。其中,利益主體包括兩個層面:直接參與、操作者以及監管職能部門,前者的必要性在此不予贅述,而監管職能部門的合理建立尤為重要。分析國有企業財務問題危機發現,財務危機爆發的原因多數源于國有企業財務體系中監管職能部門的缺失或能效不足。
二、議題現狀概況
(一)國有企業財務改革總體現狀解析
國有企業財務治理在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的作用包含多個重要方面:協調企業結構環節的配置、強調企業合作理念、合理分配職能權力、建立完善企業運營激勵體系、保證企業各方面工作的順利開展、對企業所有生產及經營業務內容有效監管。雖然我國國有企業經濟改革財務現狀保持正面,但我們無法忽視隨改革步伐加快所出現的各類問題,它們會對國有企業的各個方面產生超出預期的惡性負面影響。
(二)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財務問題概況及原因辨析
第一、已成常態的內控體系嚴重制約著財務治理系統的能動性。內控體系這一說法在各個國有企業中并不罕見,其影響從有形到無形,既影響了國有企業財務系統的健康運行,同時也影響了國有企業的根本經濟發展進度。這一問題主要表現為改制后的國有企業內部成分的職能劃分與財務控制權力配置失當,難免造成權力作用造成的營私舞弊、信息不公開、規范化要求不足、系統運作缺乏完善約束制度等現象。此外,行政職能部門的各自為政也對國有企業財務治理工作的建設有一定阻礙作用。歸結起來,這一問題即國有企業財務結構失調。
第二、國有企業財務體系中的會計信息與實際不符。會計信息存在虛假成分是國有企業內部會計控制不力的直觀表現,國有企業的屬性造成其內部人員的私利觀念嚴重,而會計系統中受此影響所產生的被公眾可觸及的國有企業信息虛假現在,極易引發嚴重的輿論危機。如國有企業非法牟利、違規交易等。這一問題的后果也最為直接,即企業產值及經濟利潤的嚴重降低。
三、改進意見總結及有效性預測
結合上述分析,在綜合財務管理相關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筆者對于國有企業財務治理的應對策略提出意見如下:
首先,完善財務職能部門,從癥結本質入手,對癥下藥。這一建議的提出依據了財務相關環節的知識儲備,所謂的各環節職能完善,大致可分為會計、審計兩個大類。每一大類可細致分為內部、外部兩個小類。這一建議的落實關鍵在于擺脫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的影響,積極從外部引進專業人才,從實效性上確保財務體系的準確度。基于案例分析,可以發現,對于財務結構的改善是應對國有企業財務治理問題的直接手段之一。此外,運用科學手段強化財務結構的設計目的,也在于其與現代化社會發展要求較好的匹配度。
其次,建立有效實際的財務監管部門,杜絕有名無實的虛假之能招牌。監管體系的建立必然會衍生出一系列有效規范、制度的出臺以及定制,也就是說,這一建議的關鍵落實點在于改善固有企業內部員工的基本素養,從其職業操守的強化角度,從根本上加強國有企業財務治理問題的應對力度以及防范力度。有關國有企業領導在嘗試這一對策時,可以引進輿論因素,建立社會人員組成的監管部門,一方面加強對自身企業的監管效能,一方面展現國有企業的大家風范。
最后,引進必要的培訓課程,對國有企業內部人員的素質加以提升。作為國有企業的內部組成單元,每一位國有企業員工的基本素養及職業素質都會直接對國有企業的運作有效性產生影響。而針對國有企業內部管理的提升空間而言,從外部引進高水平的業務培訓課程不失為提升國有企業財務治理能力的捷徑。
論文提要摘要:財務治理是現代公司治理的核心和關鍵。文章從股權結構、組織結構、會計信息質量等方面分析目前我國上市公司財務治理中存在的新問題,并提出完善財務治理的相關舉措。
一、新問題的提出
隨著我國公司規模的不但擴大,上市公司原有的經營管理模式已經不適應企業組織形式和財務管理要求,亦難以滿足股東、債權人和經營管理層之間進行理性的財權配置進而權利劃分和對剩余的分配。財務治理作為公司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公司治理的現實、集中、根本的體現,因此只有建立健康、有效的財務治理模式,才能更好地解決公司利益矛盾,保證上市公司運營效率。然而,我國上市公司財務治理中尚存在種種新問題,有必要采取相關辦法,敦使我國上市公司財務治理健康穩定發展。
二、我國上市公司財務治理中存在的主要新問題
(一)股權結構單一導致財權配置過度集中。雖然我國《公司法》明確界定了公司法人財產權和自主經營權,但由于我國公司化改制是在傳統的國有企業基礎上進行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公司產權過分集中,股權結構過于單一現象,使得《公司法》賦予公司法人的自主經營權不能真正落實,公司法人實體地位難以實現。在我國2004年的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東絕對持股份額占總股本超過50%以上的有850多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總數的80%,其中摘要:89%是國家股東;75%是法人股東。有統計表明摘要:截至2004年底,上市公司總股本為7,149億股,其中非流通股4,543億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64%;國有股在非流通股中占74%,從而使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極不合理,形成了畸形的股權結構,使公司重大財務決策不能得到行之有效的監督和制約。比如,在一些重大決策上,很輕易從短期利益出發,忽略長遠的可持續發展。從而在長遠的角度,給公司造成經濟損失。
(二)董事會缺乏應有的獨立性及相應的治理功能。由于我國上市公司存在“一股獨大”現象,因此所有者對經營者的監督無論從機制上還是在力度上都不能滿足財務治理的需要。由政府委派的原國有企業高級管理人員成為上市公司董事會成員,而且高達60%的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由一人兼任,導致我國上市公司“內部人控制”現象極為嚴重。同時,由于董事會缺乏獨立性,其對上受上級主管部門制約,決策時只會從上級主管部門或自身利益出發;對下自己監督自己,自己評價自己,監督和評價的效果可想而知。而且我國董事會結構單一,董事責任不明確,普遍缺乏責任心,董事長的權力過于集中,也輕易造成決策失誤。
《公司法》規定,公司董事會代表股東行使公司董事會戰略決策權、監督權等多項重大權利。許多上市公司由于董事會和經營管理層之間的人員嚴重交叉,同時所有者缺位,股東大會的權力名存實亡,董事會實質上是董事長一個人的,多元化投資主體的利益不能在董事會內部得到有效實現。作為公司實際擁有人的廣大持股人,并不能在董事會中占有一席之地,股東大會也收效甚微。因此,導致權力失衡和權力高度集中。所有者缺位,導致權力失衡和權力高度集中。嚴重破壞了公司法人財產權和已形成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使股東和董事會之間的制衡關系形同虛設。從理論上講,企業“內部人控制”新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改制后的上市公司仍享有絕對控股地位,形成了國家就是公司大股東的狀況。國家作為公司所有者“鏈”過長,導致“所有者缺位”,在實際的經濟活動中,公司的產權沒有具體的約束制度。因此,由什么機構或由誰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受所有者權益,實現權利和義務的統一,便成為我國上市公司迫切需要解決的新問題。
(三)會計信息披露失真導致利益分配混亂。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存在為追求利益,隨意改變會計政策,操縱會計利潤現象。同時,由于關聯交易不公開、不及時披露會計信息或披露虛假會計信息,導致我國資本市場的會計信息質量不高,從而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決策,使他們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我國上市公司在財務信息披露的過程中,往往對有利于公司的財務信息進行過量披露,對公司不利的財務信息閉口不談,主要表現為摘要:對企業償債能力的披露不夠充分,對企業應收賬款分析不夠,對企業的對外擔保、或有事項等項目進行隱瞞;對企業關聯交易的信息披露很少,甚至有的企業根本就不對關聯交易進行披露;對一些重大事項的披露不夠充分;對資金去向和利潤構成的財務信息披露不夠細致;不少企業借保護商業秘密為理由,對企業當期的并購、交易等事項進行隱瞞。和西方發達國家證券市場相比,我國上市公司的表外信息披露更是新問題重重,許多公布的信息嚴重不實,對公眾存在嚴重誤導,許多上市公司的盈利猜測報告、投資價值分析盲目樂觀,一旦經濟環境發生變化,必然會誤導投資者。誘發投機而非投資,擾亂了證券市場的投資秩序,從另外一個方面也降低的證券市場資本化的進程。
三、完善我國上市公司財務治理的相關舉措
(一)加快股權分置改革,優化股權結構。和國外股票市場相比,股權分置是我國股票市場的最大特征。上市公司的股票包括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而非流通股股東更多地從控制大量自由現金流中獲得自身利益。在現有股權結構下,股權的流動性非常有限,非流通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大部分,不利于公司股權結構調整,也嚴重影響了證券市場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加快股權分置改革的進度,實現國有股股權的流通,有利于提高證券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實現國有控股企業股權結構的多元化,從而形成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在一些重大決策上可以從長遠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為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利益著想,真正實現財務管理和監督上的公平、公正和公開。從而在長遠利益上,為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也能夠更好地解決上市公司融資偏好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