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6 06:45:34
序論:在您撰寫資產監管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縣級國資監管機構的工作情況。由于各縣(市、區)國有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國資監管機構設置上不盡一致,各市所轄縣級國資監管部門的職責履行情況參差不齊。大多數縣級國資監管機構主要開展了基礎性和技術性的工作:一是制定監管制度,奠定監管基礎。各縣(市、區)根據《企業國有資產法》和《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規定,結合縣級實際,制定了相應的規定和辦法,使縣級國資監管不斷走向程序化和規范化。二是普遍開展了國資監管的基礎性工作。主要是進行產權登記、年度檢查,審核匯總企業會計報表和年度財務決算;審核、監督企業國有資產產權劃轉和轉讓交易,組織開展國有資產權屬界定、清產核資、資產評估等。
縣級經營性國有資產監管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1.特別是經過前幾年的大力度改制,目前相當一部分縣級國有企業處于經營效益不佳、歇業停業、瀕臨破產等非正常經營狀態。這就造成企業國有資產家底不清,國資基礎管理松懈,給國資監管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2.國有資產多頭管理、職能交叉問題突出。從全省看,縣級經營性國有資產一般由多個部門分割行使出資人職能,資產、人和事沒有實行集中統一監管,絕大多數分散在縣財政局、發改局等行業主管部門,而這些行業主管部門在不同程度地參與企業經營管理、投資決策等經營活動,但都難以對國有資產終極負責,形不成國資監管的體制優勢。3.國資監管機構和出資人職責尚未完全到位。除少數縣區設有相對獨立的國資監管機構外,大多數縣區都設在財政局等不同的部門。且多數國資監管部門主要從事產權登記、審核匯總報表和年度財務決算以及審核國有資產轉讓交易等事宜,未按國資監管法規的有關規定建立起明確的管資產與管人、管事相統一的出資人制度和經營業績考核體系,加之一些縣級國資監管隊伍素質弱,專業水平低,缺乏必備的監管本領,因而不能真正承擔起通過監管促使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4.國資監管機構重監管、輕發展傾向嚴重。國資監管機構的重要職責是實現管資產與管人、管事相結合,確保國有資產不流失,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但在執行過程中,受舊體制的影響,絕大多數國資監管機構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單純實施國有資產的監管上,而對企業經濟運行、戰略規劃等涉及國資發展的問題研究不夠、指導不足。
(1)會計年度
自公歷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2)記賬基礎和計量原則
記賬基礎為權責發生制,計量方法為歷史成本法。
(3)存貨核算方法
存貨按房地產開發產品和非開發產品分類。房地產開發產品包括已完工開發產品、在建開發產品、出租開發產品和擬開發產品。非開發產品包括原材料、庫存商品、低值易耗品。存貨以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計量。各項存貨按實際成本計價。低值易耗品在領用時按一次性攤銷或分期攤銷。年末,在對存貨進行全面盤點的基礎上,對存貨遭受毀損、全部或部分陳舊過時或銷售價格低于成本等原因,預計其成本不可收回的部分,按單項、按其可變現凈值低于成本的差額提取存貨跌價準備。房地產開發產品的可變現凈值是指單個開發成本、開發產品在資產負債表日以估計售價減去估計完工成本及銷售所必需的估計費用后的價值。已完工開發產品是指已建成、待出售的物業;出租開發產品是指本集團意圖出售而暫以經營租賃方式出租的物業,出租開發產品在預計可使用年限之內(12.5—25年)分期攤銷;在建開發產品是指尚未建成、以出售為開發目的的物業;擬開發產品是指所購入的、已決定將之發展為出售或出租物業的土地。項目整體開發時,全部轉入在建開發產品;項目分期開發時,將分期開發用地部分轉入在建開發產品,后期未開發土地仍保留在該項目。公共配套設施按實際成本計入開發成本,完工時,攤銷轉入住宅等可售物業的成本,但如具有經營價值且開發商擁有收益權的配套設施,單獨計入“出租開發產品”或“已完工開發產品”。
(4)固定資產及在建工程
固定資產指該集團為生產和經營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期限超過一年且單位價值在人民幣2000元以上的資產。固定資產以成本減累計折舊及減值準備記入資產負債表內。在建工程以成本減去減值準備記入資產負債表內。在有關建造的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之前發生的與購買或建造固定資產有關的一切直接或間接成本,包括在購建期間利用專門借款進行購建所發生的借款費用(包括有關借款本金和利息的匯兌損益),予以資本化。在建工程在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時轉入固定資產。本集團對固定資產在預計使用年限內按直線法計提折舊,即固定資產原值減去預計殘值后除以預計使用年限。已計提減值準備的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時,按照固定資產原價減去累計折舊和已計提減值準備的賬面凈額以及尚可使用年限重新計算確定折舊率,未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前已計提的累計折舊不作調整。
(5)收入確認原則
收入是在經濟利益能夠流入該集團,以及相關的收入和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時,根據下列方法確認:①銷售商品收入。銷售商品在將商品所有權上的重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買方,不再對該等商品實施繼續管理權和實際控制權,與交易相關的經濟利益能夠流入企業,相關的收入和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時,確認營業收入的實現。房地產銷售在房產完工并驗收合格,簽訂了銷售合同,取得了買方按銷售合同約定交付房產的付款證明時(通常收到銷售合同金額20%或以上之定金或/及已確認余下房款的付款安排)確認銷售收入的實現。②物業出租。物業出租按與承租方簽訂的合同或協議規定按直線法確認房屋出租收入的實現。③提供勞務。提供勞務以實際已提供的勞務確認相關的收入,在確認收入時,以勞務已提供,與交易相關的價款能夠流入,并且與該項勞務有關的成本能夠可靠計量為前提。物業管理在物業管理服務已提供,與物業管理服務相關的經濟利益能夠流入企業,與物業管理服務有關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時,確認物業管理收入的實現。④利息收入。利息收入是按借出資金本金、貨幣資金存款和適用利率計算,并以時間為基準確認。
一直以來我國高校資產管理狀況不盡人意,管理思想落后、管理體制不健全、管理手段落伍使得高校資產利用率低。高校資產管理在低水平上運作的現狀給高校的持續發展帶來諸多不利影響。那么,究竟怎樣才能管理好高校資產,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效益呢?要解決好這一問題勢必要從現有高校資產管理模式入手。
專門管理模式即設備處管理模式,該模式下由高校的設備管理部門負責全校的資產管理工作。采用這種管理模式的多是一些實驗儀器設備數量較多、設備管理在資產管理中占有較大工作量的高校。這種管理模式的主要職能有:(1)制定實驗室與設備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檢查、督促實驗室管理制度的執行落實;(2)負責儀器設備的管理以及協作共享、對外開放等工作;(3)歸口負責學校實驗人員的培養、使用、考核等。設備管理處的專門管理模式較為注重實驗室和設備管理工作,將實驗設備管理工作進行了協調統一且關系明確。但對非實驗設備資產管理工作重視不夠,易造成部分高校資產的流失。
分散管理即沒有專門的資產管理機構,將資產管理機構的職能分散到財務處、教務處等具體的職能部門。這種管理模式下,負責資產管理的各部門各盡所能、各司其職。通常是財務部門下設機構負責資金賬目;教務部門下設機構負責實驗室和儀器設備的管理;后勤部門負責校舍等的管理。顯然由于分散管理模式下沒有專門的資產管理機構,而是將職能分散到各個對口部門,精簡了高校的機關部門。但這種模式下高校資產管理工作略顯單薄無力,易造成資產管理職能缺位等問題。
集中管理模式即資產處管理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高校將分散在各院系部門的資產管理部門進行合并重組,僅設置一個總的資產管理部門,專門負責全校的資產管理工作。這種管理模式的主要職能有:(1)從宏觀上參與高校資產的管理工作,制定健全各種管理制度,監督高校資產的使用情況;(2)設置不同的科室對教學、科研等資產實行歸口管理,并負責高校資產的調配、清理、界定、評估等工作;(3)維護高校無形資產的合法所有權、占有權和使用權,合理充分利用學校無形資產。
資產處管理模式精簡了高校資產管理人員,提高了高校資產管理工作的效率;資產管理處模式全局性的統領了高校的資產管理工作,有利于協調現有資產的使用,有效避免高校資產的重復購置等問題。在梳理上文三種資產管理模式的過程中不難發現,高校資產管理深受重視,高校資產管理部門從無到有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在資產管理過程中,著手建立了相應的管理制度,形成了各自的管理模式,但仍須與時俱進不斷完善資產管理[2]。
隨著高校資產的增加,高校資產范疇的外延不斷拓展,高校資產管理的弊端不斷顯現。資產范疇無法明確界定、責權劃分不明確清晰、管理意識淡薄等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于上述三種模式中,仍然需要探尋更合理有效的資產管理模式。
高校資產管理總在低水平上運作,不利于給高校的持續發展,也與高校嚴謹的社會形象不符。高校如何才能有效管理好資產,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益?也許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對資源配置狀態的變化所做出的“好”與“壞”的判斷及用來衡量向“好”的狀態改變的帕累托改進(Paretoimprovement)或許能為高校管理者在選擇模式中提供一定的啟示。
帕累托改進是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的過程,其實也就是管理決策的過程。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優化資源配置,以實現用最小的成本創造最大的效益[3]。在高校資產管理中領域的帕累托改進,即從高校的整體利益出發,將有限的教育資源,通過合理配置、實現高校資源總體的最大發展和最大效益的狀態。換句話說,在有限的教育資源條件下,任何政策、制度、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和資源配置的改變都不能使教育的效用和效益更好的這種。需要指出的是,通過改進實現帕累托最優僅是一種理想狀態,在現實中這種最優狀態很難成為現實,我們只能通過帕累托改進使有限的資源盡可能的得到充分利用,發揮更多的效用。
在傳統的觀念中,高校資產僅僅限定在有形資產的范圍內,對無形資產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因此不少高校的名稱、聲譽、著作權等無形資產被外界無償地使用甚至濫用。資產管理理念的落后使得高校對無形資產缺少必要的保護,不能有效地對無形資產進行價值評估,進而導致高校無形資產的大量流失。高等院校擴招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學成本急劇上升,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僅靠自有的資金和財政撥款是很難滿足基本的教學和科研開支。為了能夠更多地聚攏資金,很多高校開始與銀行和企業合作,通過貸款等形式進行融資,每年都會形成數額巨大的利息支出。然而,高校自有的大部門資金卻因周轉不善而處于閑置狀態,這樣就造成了高校利息差額的流失。另外,由于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漏洞,沒有真正貫徹落實節能的相關措施,水管漏水、不關燈現象普遍存在,必然也會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
導致高校資產管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會計核算制度存在漏洞。會計核算制度是防止高校資產流失的重要保障,在現有的管理模式下,會計核算制度存在很多漏洞,沒有發揮其應有的監督檢查作用,直接或間接導致了高校大量國有資產的流失和貶值。現階段,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嘗試與社會合作辦學,以解決融資難、資金不足等問題,但是高校對自身購買和社會捐贈的資產無法及時納入學校資產管理體系,缺乏必要的監督和管理。特別是會計核算時一般不考慮固定資產的折舊等問題,只有在設備儀器等報廢時才進行會計核算,因而很多資產在賬面上沒有得到及時的反映,進而導致了大量的高校資產流失、閑置等問題的出現。
(二)高校資產管理權力分散。我國的高等院校絕大部分屬于國有性質,這就決定了高校資產的公有性,高校僅擁有資產的管理權和使用權,而不具有對資產的所有權,沒有建立起相應的國有資產考核機制,嚴重影響了高校資產利用效率的提升。在高校內部的資產管理權運行方面也存在著諸多問題,高校資產長期以來實行多頭管理,管理隊伍龐大,不同的職能部門之間存在權力沖突或者利益沖突。例如,高校的一臺儀器設備可能同時屬于物資處、設備管理處、財務處、產業處等多個部門管理,在資產的一些關鍵性處置方案上,不同的部門具有不同的處理意見,造成辦事效率低下,管理標準不統一等問題。
(三)監督機制不健全。權力的運行需要一定的機制進行監督,否則可能會導致權力濫用、公權力侵害社會公共利益等問題的出現。在高校資產管理方面,之所以會出現很多問題,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監督機制不健全,對資產的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等沒有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同時,由于監督機制的不健全,使得資產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不強、工作熱情不高、沒有工作責任感。因此,不健全的監督機制所造成的負面效應是多方面的,是造成當前高校資產管理方面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解決高校資產管理問題的若干對策
(一)建立資產管理監督機制。高校資產的管理具有系統性、復雜性、全局性,不論是資產的論證、預算、驗收、使用,還是資產的維修、保管、報廢等工作,都會牽涉到多個部門的利益,因此,高校資產管理成為了以公謀私、的多發地,必須建立全面的資產管理監督機制,以保障資產管理行為的高效性和廉潔性。一個有效的監督機制應當是全方位的,其中既包括高校內部的監管機構的監督,又包括社會的廣泛監督和政府監管部門的行政監督。監督的內容也必須是全方位的,例如高校資產管理和使用行為是否符合相關的法律法規規定,是否存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等現象。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通過制度的形式加強資產管理人員的自我約束能力,增強其工作熱情和工作責任感。定期開展資產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活動,提高工作人員在資產管理方面的綜合素質,為高校資產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
財經法規是一切經濟企業單位從事經濟活動所需要遵循的基本準則和依據。會計監督是根據國家的財經法規,對企業經濟活動的合法性、真實性和可行性進行一系列的檢查,從而促進企業各部門遵守相關財經法規。因此,充分發揮會計監督的職能,不僅能夠防范和制止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而且能夠保護企業集體財產的安全完整。
二、會計監管在企業國有資產管理中作用提升途徑
(一)加強農業科研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認識
資產不僅是農業科研單位使用或占有的經濟資源,而且是做好相關科研工作最基本的保證。作為農業科研單位的領導層,應充分認識到國有資產管理的必要性,理清管錢與管物之間的區別,并及時扭轉重購輕管、重錢輕物的思想理念,特別是國有資產的管理方面,應嚴格遵循《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辦法》予以執行,以確保對國有資產的良好配置與合理使用,促進科技事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二)提高企業內部會計監管人員的素質
明確責任,加強對會計監管的重視程度,提高會計監管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思想道德素養。會計監管人員需具備專業眼光和高度的責任心,善于分析在國有資產中所存在的問題及風險,并能夠提出相關應對風險的策略,做到保護企業國有資產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因此,為提高會計監督人員的全面綜合素質,企業應定期的對其進行相關的培訓,并將企業國有資產的會計監管工作成效納入到每年的績效考核中,從而確保會計監管目標的最終實現。
(三)健全企業內部會計監管的制度
對國有資產的會計監管崗位的設置需具備工作的獨立性,建立完善的崗位責任制度,使監管的功能與作用發揮到最大。會計監管的崗位應設立在企業內部的審計委員會,且給予監管工作人員一定的獨立性和工作地位,對于監管人員所發現的任何重大問題,其有權向董事會和監事會報告,從而確保監管信息保持通暢。通過財務的業績衡量指標,如資產的周轉率、總資產的收益率和經濟增加值的一系列定量指標反映出企業資產的綜合利用效率,并有效結合定性的指標對會計監管工作人員所完成的工作量進行綜合的績效考核,從而確保個人與目標的統一。
三、結束語
一般事業單位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無法真實反應固定資產實際價值。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只能反映其購置時的歷史成本,沒有反映其實際凈值,這樣固定資產賬面原值與實際凈值隨著時間推移差距越來越大,致使一些完全失去使用價值或早已不存在的固定資產仍保留在賬面上,導致固定資產帳實不符,無法真實反應固定資產實際價值和固定資產的信息及使用情況,也不能體現設備的現有生產能力。事業單位事業收入和經營收入的多少和固定資產損耗與需求程度并不存在對應的比例關系,也就不會使固定資產以及固定基金的數額發生任何變化。固定資產的購置與修繕費用僅僅是與固定資產規模和使用狀況密切相關,與單位收入沒有因果關系。我們國家的事業單位行業眾多,其所擔負的各種職能、收入差異也比較大,這就導致不同的單位存在著收入多就多提、收入少就少提修購基金這樣一種現象,進而導致修購基金的提取規模、數量不夠穩定,偏差也比較大。但為了保證固定資產的更新和維護,又按事業收入和經營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購基金。而事業單位現在施行的會計制度對修購基金的具體規定并不完善,在實際的工作中,就很容易造成大量的修購基金得不到合理、科學的使用,導致資金的使用效率低下起不到本該有的作用。固定資產具有價值高,使用周期長、坐落地點分散、管理難度大等特點。在實際盤點過程中出現管理人員維修報損不及時,部分固定資產因調出、調入等原因出現無法查找,部分固定資產標簽脫落、模糊不清、陳舊等情況,造成統計數據缺漏、混亂。
要增強法律意識,提高思想認識,設置固定資產管理部門,加強管理人員隊伍建設,使管理人員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使其充分掌握固定資產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項,避免錯誤操作導致的資產損壞。固定資產維護均應按操作規范進行,確保資產運轉正常,對于技術落后和產能不足的固定資產,可根據情況進行更新改造,提升技術水平和擴大利用率。定期對固定資產進行保養和維護,切實消除安全隱患,從多個方面來保證固定資產效能的有效發揮。把資產管理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列入本單位工作目標。大力加強執法檢查和監督力度,在履行職責中遵紀守法、廉潔奉公,加大監管力度。加強固定資產管理的目的是不斷提升固定資產的使用效能,積極促進固定資產處于良好運行狀態。
建立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責任制,制定本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固定資產購建、投資、保管、使用、維護、報廢、和資產清查制度,至少每年一次對固定資產全面清查,可以及時發現固定資產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于清查中發現的固定資產盤盈、盤虧、毀損、丟失、被盜等情況,清查人員應當及時查明原因,追究相關部門和人員的管理責任。建立領導問責制,主要領導負全面責任、部門領導負主要責任、資產使用者負直接責任,實行層層管理、層層負責的責任制,提高資產管理能力,落實管理責任制。明確有關責任人員的職責范圍,定期考核責任履行情況,加強固定資產的日常動態管理建立資產管理成效獎懲制度,并把資產管理作為組織考核領導干部政績與相關責任人業績的一項內容,促使各單位領導和相關責任人充分認識到國有資產的重要性,實行有效管理,促進事業單位強化內部管理,完善內控制度,建立完善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固定資產管理制度是保障資產有效利用、減少流失和浪費的重要手段。
完善固定資產的購置報批、對外投資、處置報廢等流程,簡化審批手續,加強固定資產的日常管理,應從購置、領用到報廢進行全過程帳、卡、物管理,特別要加強固定資產日常監督,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加強使用部門與管理部門的協調配合,保證固定資產審批手續及時,財務核算準確。實現固定資產存量和變量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動態管理,以滿足不同層次的管理需要。完善固定資產報表披露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從各個角度提供固定資產情況。
按照原值和使用年限計提固定資產折舊固定資產折舊是指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由于逐漸損耗而轉移的價值。而現行事業單位會計準則、事業單位財務規則并沒有要求事業單位提取折舊。事業單位固定資產不計提折,造成固定資產賬面所反映出來的價值是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通常情況下與固定資產本身所具備的真實價值相差很遠,這就使得資產負債表在會計核算中資產及凈資產的價值不能真實體現,只能反映出固定資產與固定基金的原始價值,給固定資產這一會計信息的有效性、真實性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致使事業單位的財務信息不詳實。應建立固定資產的折舊制度,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應增設“累計折舊”科目作為固定資產的備抵科目,固定資產原始價值減去已提折舊額后的差額,是固定資產的凈值,反映固定資產的新舊程度、裝備水平情況。這樣就能夠使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和實際意義上的價值保持基本的一致,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凈資產額以及自身的構成做出一個更客觀、真實的反映。
關鍵詞:權益性金融資產;歸類;影響;監管
一、研究背景及其研究目的
財政部于2006年2月了新《企業會計準則》,標志著我國會計發展史上的一次偉大變革。在這一變革中,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運用成為最大的亮點。作為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應用的代表性領域,權益性金融資產的會計核算體現了新企業會計準則理念的核心變化,并對上市公司業績的增減和股票市價的漲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另一方面,不同的權益性金融資產的會計核算方法不同,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影響存在差異,但新準則沒有明確界定交易性金融資產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劃分標準。某項金融資產的具體分類,主要取決于企業管理層的風險管理、投資目的等因素,這為企業管理層對權益性金融資產的歸類留下了選擇空間。
二、權益性金融資產的范疇
(一)權益性金融資產的內涵
金融資產是金融工具的資產化形式,是對負債性金融工具或權益性金融工具投資的結果。本文所稱的權益性金融資產,是指企業對股票及其他權益性金融工具投資而形成的金融資產,在資產負債表中歸在“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兩個項下。其中,歸屬于“交易性金融資產”項下的權益性金融資產,主要是指企業準備在近期內出售以賺取差價而從二級市場購入的股票、基金等;歸屬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項下的權益性金融資產,主要是指企業沒有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的金融資產。
(二)權益性金融資產與長期股權投資的聯系與區別
權益性金融資產的“鏡像”是股票及其他權益性工具,與資產負債表上的“長期股權投資”同屬于股權投資,且上市公司的部分權益性金融資產就源于股權分置改革后取得流通權的原非流通股。兩者的會計核算方法有本質上的區別,最顯著的區別是:不管是交易性金融資產,還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其期末的賬面價值都按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報告,確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長期股權投資在持有期間,根據表決權比例、對被投資單位的實質性影響等標準進行劃分,分別采用成本法和權益法進行核算。
三、權益性金融資產的歸類影響分析
對某項資產的歸類偏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項資產的歸類對公司本身的影響。下面筆者通過比較分析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會計處理,以及會計處理差異對公司會計指標、全面收益、所得稅、股票價格等方面的影響,以對管理層的歸類偏好做出判斷。
(一)會計處理比較
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同屬于金融資產,都在活躍的市場上有報價,公允價值能可靠計量,它們的會計核算方法適用于獨立的具體準則——《金融工具的確認與計量》,兩者的會計核算有以下異同:
一是初始計量時,交易性金融資產將交易費用計入當期損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將交易費用作為初始成本入賬。二是期末,兩者都按期末公允價值調整賬面價值,但交易性金融資產將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將公允價值的正常變動計入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交易性金融資產不計提減值準備,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下跌重大或屬非暫時性時,需計提減值損失,減少賬面價值;在計提減值后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又上升時,如果該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屬于對負債性金融工具投資,則沖減原計提的減值損失(不在分析范圍),如果屬于對權益性金融工具投資,增加資本公積。三是處置時,兩者都須將累計公允價值變動轉出,但交易性金融資產從“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轉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從“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轉出。
(二)會計處理差異的影響分析
1.對會計指標的影響
如果不考慮取得時所發生的交易費用,一項權益性金融資產被歸類為交易性金融資產與被歸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變動對不發生減值的持有期間的利潤有差異,對減值期間及處置時的利潤沒有影響。當所持有的權益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上升時,金融資產不存在減值,如果作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導致當期利潤、每股收益、每股凈資產上升;如果作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只會導致投資企業的凈資產、每股凈資產的增加,不影響利潤指標。處置時,兩種歸類方法確認的投資收益總額都等于出售價格與初始投資成本的差額,且投資收益的大小都受金融資產的市場價格變動趨勢的影響。在金融資產的市場價格持續上漲的情況下,會使出售當期的投資收益大幅增加,每股收益大幅上漲;反之,在金融資產的市場價格持續下跌的情況下,會使出售當期的投資收益大幅減少,每股收益大幅下跌。處置時兩種歸類方法所確認的投資收益的唯一差異來源于取得金融資產時對交易費用的處理差異。由于取得投資時的交易費用是一次性的支出,且金額一般不大,在本文的分析中忽略不計。
2.對全面收益的影響
(1)全面收益的含義:
企業的全面收益是指“在報告期內,除與所有者之間的交易以外,由于其他一切原因所導致的凈資產的變動”,包括公司的經營損益、持有資產的未實現和已實現的利得和損失。其中,公司的經營損益是指傳統的會計利潤;持有金融資產的未實現利得和損失是指在持有期間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上升和下降,也包括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計提的減值損失;持有金融資產的已實現利得和損失是指從取得至出售金融資產所確認的投資收益,包括取得交易性金融資產發生的交易費用、持有金融資產取得的應收股利、出售金融資產時收入超過賬面價值的差額及轉出的累計公允價值變動。
(2)全面收益的計算
全面收益=期末凈資產-期初凈資產-投資者投入+向投資者的分配=(期末的資產-期末的負債)-(期初的資產
-期初的負債)-投資者投入+向投資者的分配
全面收益的計算基于企業的資產、負債的變動,體現了新準則的資產負債表觀,有別于傳統的收入、費用觀的會計理念。交易性金融資產對取得投資時的交易費用作費用化的處理方法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對交易費用作資本化的處理方法,只影響取得金融資產當期的全面收益,不影響以后各期的全面收益的大小。另外,利潤表的損益最終會結轉到資產負債表的所有者權益項下,如果不計所得稅,則交易性金融資產將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將公允價值變動計入資本公積的處理方法也不影響全面收益。因此,采用全面收益評價公司的績效,可減少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的影響,應以全面收益作為會計監管和市場監管的一個基礎性指標。
3.對所得稅的影響
(1)公允價值變動對當期和未來期間應交所得稅的影響分析。稅法規定:資產在持有期間公允價值變動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待處置時一并計算計入應納稅所得額。因此,某項金融資產歸類為交易性金融資產,還是歸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變動不僅不影響當期應交所得稅的大小,也不影響未來期間的應交所得稅。因為不管是交易性金融資產還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處置時確認的損益都等于處置收入扣除賬面價值后的差額加上原計入損益或資本公積的累計公允價值變動,實際上等于處置收入扣除初始入賬成本的差額,因此,不管歸類為何種權益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變動對未來期間的所得稅沒有影響,即兩種處理方法的遞延所得稅相同。(2)資產減值對當期和未來期間應交所得稅的影響分析。交易性金融資產不需計提減值,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下跌嚴重或屬非暫時性時,需將公允價值的下跌作為減值損失,計入損益表。稅法規定:除應收賬款按期末余額5%。計提的壞賬準備允許稅前扣除外,公司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在發生實質性損失前不允許稅前扣除。稅法對資產減值的處理與對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的處理相一致。因此,雖然新準則對這兩種權益性金融資產是否計提減值的規定不同,但不同的歸類不會帶來所得稅的差異。
(3)對所得稅費用的影響分析。新準則規定,所得稅會計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根據會計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的差異計算“暫時性差異”,確定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包含當期應交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兩部分,由于不同歸類不影響當期應交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因而也不影響所得稅費用。
可見,雖然人為因素可以操縱計入損益表的“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和“資產減值損失”的大小,但不能因此調節所得稅。所得稅是公司的一項重要費用支出,由于權益性金融資產的歸類不影響公司所得稅,由此可排除公司借助改變權益性金融資產歸類進行稅收籌劃的動機。
4.對股票價格的影響
新準則下,權益性金融資產的不同歸類對公司會計指標的影響有差異,但這種會計信息的差異只是會計政策選擇的結果,并未實質上改變公司的內在價值。如果資本市場是強有效的,權益性金融資產的不同歸類不影響公司的股票價格,但在資本市場有效性不強,人們識別、利用會計信息的能力不高,只能簡單使用少數幾個財務指標進行決策的情況下,這種由會計政策選擇引起的會計指標的差異傳導到資本市場,對公司的股票價格、關聯公司的股票價格乃至整個股票市場可能產生深刻的影響。
有眾多中外學者關于會計信息有用性的研究表明:會計信息有助于投資者預測公司收益、評估股票價值并做出買賣決策。有不少學者通過數據檢驗證明:每股凈資產或每股收益的變化,對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產生影響。還有價值相關性的實證檢驗結果進一步表明:每股收益對公司股票價格的解釋能力大于每股凈資產及其它財務指標的解釋能力。如曹國華、賴蘋2006年的研究《凈資產、剩余收益與股票定價:會計信息的有用性研究》中得出的結論:當期的每股凈資產對股票價格的解釋能力較弱,當期的每股收益對股票價格很有解釋能力,未來的每股收益對預測股票價格沒有太多幫助。
據此推測,在一定條件下,當股票的二級市場價格上升時,為了提高公司的營業利潤、每股收益、每股凈資產以至公司股票的市場價格,持股公司更傾向于將長期股權投資歸類為權益性金融資產,或將權益性金融資產歸類為交易性金融資產;而當股票的二級市場價格下降時,持股公司更傾向于將權益性投資歸類為長期股權投資,或將權益性金融資產歸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但前提條件一是持股公司認同有關資本市場的會計信息有用性、價值相關性的實證研究結論;二是會計利潤指標、市場價值指標在評價經營者業績時權重適當;三是持股公司對股票市場有合理的預期。顯然,股票市場價格是多種因素的綜合結果,受宏觀政策、資金的充裕程度、投資者的心理預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持股公司難以預測所持有的股票的價格走勢,而其他的兩個前提條件是否能滿足還有待驗證。由此推斷,管理層不存在明顯的借助權益性金融資產的不同歸類影響公司股票價格的動機。
四、結論
綜上所述,一項權益性金融資產被歸類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或被歸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影響公司的會計指標,進而影響公司的股票價格,但不影響公司的全面收益、所得稅。由于股市的不確定性,企業管理層在投資權益性金融資產時,不應存在明顯的通過改變權益性金融資產的具體歸類影響股票價格的傾向。如果在監管中更強調全面收益指標的作用,可消除企業管理層通過改變對權益性金融資產的歸類而影響會計指標的動機。但權益性金融資產與長期股權投資相比,兩者的會計核算方法有本質上的不同。一項股權投資被歸類為金融資產與被歸類為長期股權投資,對公司的業績及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差異懸殊。因此,為保證會計信息質量,應對企業的股權投資歸類的正確性進行監管。在監管時,應重點關注權益性金融資產與長期股權投資劃分的正確性、合理性。
【參考文獻】
[1]汝瑩,符蓉.經濟收益、會計收益與全面收益的比較分析.四川會計,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