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8 02:04:58
序論:在您撰寫國家科技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1系統簡介
本文所說的國家科技計劃是指三大計劃,分別是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簡稱97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簡稱支撐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簡稱863計劃)。國家科技計劃預算管理系統是用于支撐三大計劃經費管理工作的,它包含概算填報、預算申報、預算評審、預算擬安排、預算批復、預算書、中期財務檢查、財務驗收和決算九個子系統,涵蓋了課題經費的整個生命周期。其系統結構如圖1所示。973計劃、863計劃和支撐計劃的預算管理系統是三個獨立的系統,它們的功能類似,只是各子系統的流程和功能有細微的區別。
1.2系統測試特點
預算管理系統包含的九個子系統,除預算評審、預算擬安排和預算批復系統的功能簡單些之外,其他6個子系統的流程和測試功能點都非常多,它們的功能和流程大同小異,我們以973計劃的預算申報系統為例進行說明,973預算申報系統的填報流程如圖2所示。圖2只是973預算申報系統的填報流程,不包含預算申報系統的管理流程。如果對每個子系統進行全流程測試,那么對測試數據的需求量是相當大的。每個流程的起點是,填報一套平衡關系符合上報要求的報表數據,如果需要N套數據,那么就要填平N套報表。973預算申報系統包含封面、課題基本情況表、課題參加人員基本情況表、國家科技計劃課題預算表、設備費———購置/試制設備預算明細表、測試化驗加工費預算明細表、承擔單位研究經費支出預算明細表和國家科技計劃課題自籌經費來源證明8個需要填報的報表,不僅報表內有需要平衡的審核關系,報表間也存在鉤稽關系審核,所有這些需要平衡的審核條件有50條之多。填平一套報表,就需要平衡這幾十條審核關系。如果升級測試的重點,不是報表審核關系,而是流程測試或者是后續功能點的測試,那么把大量的測試時間花費在報表填報以及平衡審核關系上,那就太不必要了。但是填平報表又是流程測試和后續功能點測試的前提,我們需要填平大量的報表以備后續測試,但又不想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填平報表上,于是我們將QTP自動化測試引入到測試中來,讓QTP幫助我們批量造數。
2、QTP在系統測試中的應用
2.1QTP自動化測試腳本的實現
QTP自動化測試腳本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取數腳本,實現了報表數據的取出、存儲及導出功能。
2.2QTP的應用流程
QTP自動化測試腳本在三大計劃預算管理系統測試中的應用流程,如圖3所示。(1)填平一套報表數據。根據待測系統的報表,人工填報一套報表數據,并且平衡各種審核關系。如果測試對數據多樣性有要求,那么可以多填平一套數據,也可使用之前已經填平的報表數據,這個根據具體測試情況而定。(2)QTP取數。打開瀏覽器,登錄系統,找到已填平的課題編號,打開報表,點擊報表上方的“編輯”按鈕,使報表處于可編輯狀態。然后打開QTP應用程序,打開并運行QTP取數腳本,腳本運行完成后,會生成一個Excel文件,里面存儲的是從報表可編輯單元格中取的數據,以及數據的坐標等信息,這個文件是造數的數據源。有幾套報表數據,就運行幾次QTP取數腳本。(3)QTP批量造數。打開瀏覽器,登錄系統,打開需要填報課題的空白報表,點擊報表上方的“編輯”按鈕,使報表處于可編輯狀態。然后打開QTP應用程序,打開并運行QTP造數腳本,程序運行完成后,點擊報表上方的“保存”按鈕,一個新課題的數據就填報完成了。需要造幾套數據,就按照流程,運行幾次腳本即可。
2.3QTP的應用效果
QTP在三大計劃預算管理填報系統測試中的應用具備幾項優點:(1)三大計劃預算管理系統的填報系統的報表使用的CELL控件,可以被QTP識別。(2)QTP應用就取數造數這個功能點進行,即使需求變更,也只是報表結構或者字段的變化,不影響QTP腳本的復用。(3)我們將各個系統不通用的部分,如登錄系統、打開網頁、新建課題等操作,不放在腳本中,而是由人工完成,這樣不但提高了QTP腳本的通用性,還降低了QTP的維護成本。QTP自動化測試腳本具備的優點,使得該腳本在實際測試工作中,很容易上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很好地輔助了系統的測試工作。人工測試與自動化測試相結合的測試模式,大大提高了測試人員的工作效率,降低了測試成本,保障了系統投入使用的進度。
3、結束語
典型國家和地區在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培養體系和培養手段上各有異同,但從中還是可以總結出共有的、一般的規律。成功的經驗值得學習推廣,失敗的教訓值得反思,這樣才能進一步完善中國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的效率與實用性,更好地為農業科技推廣服務。
1.1健全的法律或規章制度是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
在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培養方面,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通過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運用行政法律手段推動農業科技推廣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美國出臺了《史密斯—利弗法》等法律法規幫助美國建立了“教學、科研、推廣”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也造就了一批批高素質農業科技推廣隊伍。日本的《農業協同組合法》和《農業改良助長法》等法律的頒布開始了現代農業科技推廣制度,也使得日本更加重視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工作。印度農業大學《規劃法》確立了其農業教育體系。中國臺灣也出臺了《臺灣省農業推廣實施辦法》、《實施要點》等規章制度指導農業科技推廣和教育工作的開展實施。
1.2科學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是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培養的重要前提
農業推廣服務體系關乎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開展與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培養。研究中發現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具有科學穩定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美國政府在聯邦農業部、各州、各縣都設有農業推廣服務中心,各部門之間聯系緊密,負責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同時,美國建立了以“教學、科研、推廣”一體化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日本、印度和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都形成了政府或當局領導、各級部門組織相互協調的農業科技推廣系統,各級推廣單位在農業科技推廣人才教育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一個國家或地區只有形成科學、完整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才能系統地加強農業科技推廣人才的培養。
1.3與時俱進的高校教育體制是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培養的重要支撐
高校是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高校的教育體制直接影響農業科技推廣人才的培養質量。美國贈地學院的運行機制在當時極大地推動了美國農業科技的快速發展,美國高校開設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項目,為培養美國農業科技推廣人才提供了渠道,極大地促進了美國農業現代化。日本眾多與農業相關的高校,農業教育與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培養由單一型向多元化與綜合型發展,日本農業高校在如何構建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培養體系,加快農業科技推廣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值得推廣借鑒。因此,中國始終要把農業高校作為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不斷改革并完善農業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在招生標準、培養方案上圍繞農村改革的重點與難點做出適時調整。
1.4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培養的根本要求
在農業科技推廣人培養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參加農業生產與社會實踐活動,只有在農業生產與社會實踐過程中才能提升推廣人員掌握農業科技并進行全面推廣的能力。日本在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培養上更加看重個人的實踐能力,要求推廣人員或學生先進行一定時期的社會實踐活動,然后再學習有關知識。印度在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培養上更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中國目前培養模式還是過多地通過理論知識學習培養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廣大高校與教育培訓部門應當結合實踐教學,將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帶到田間地頭,深入農業生產第一線,通過實際農業生產讓學生掌握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用最直接的方法將先進的農業科技推廣到農村,真正實現先進的農業科技與農業生產需求的無縫對接。
1.5多元化培養路徑是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培養的發展趨勢
目前,世界上多數國家和地區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模式和培養目標通過長時期的實踐與應用,不僅已趨于多元化,而且已取得很好的效果。美國高校在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提供了多種選擇項目,同時考慮不同地區學生,靈活安排開學時間。日本、印度和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在教學方式不僅是集中在學校進行學習培訓,而且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遠程教學,方式更加靈活,培養質量得到極大提高。此外,這些國家和地區高?;蚩蒲袡C構通過短期培訓、定期培訓的教學方式對在職技術推廣人員、基層農民進行農業科技推廣業務培訓,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農業科技推廣水平。
2.加快中國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培養的政策建議
2.1探索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培養新體制,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
面對中國農業科技推廣人員整體素質不高、人才隊伍增長緩慢的現象,必須要創新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培養體制。國家層面構建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與長遠規劃,明確各部委,各省、市、縣,以及農業高校、農業科研機構在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培養中的地位與責任。地方各級政府應結合當地農業發展的實際需要與農業科技推廣隊伍的現狀,依托高校與培訓機構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培養體系,因地制宜地探索多層次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培養機制。農業高校、農業科研機構要從自身的學科優勢和科研優勢出發,瞄準今后一段時期中國農村改革的熱點、重點與難點問題,緊密結合農業發展與農業生產所需的新技術、新品種、新方法與新手段,因校、因地制宜地完善并創新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培養體系,優化不同層次推廣人才培養模式,盡快培養一批懂理論、有技術、會推廣的新型農業科技推廣人才。目前,部分高校中的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正是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培養體制創新的典范。
2.2創新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培養模式,強化農業高校人才培養主體地位
長期以來,中國高校為培養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和服務農村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疤猩降缆贰薄ⅰ稗r業科技專家大院”、“科技大篷車”等多種形式的科技推廣和服務模式,加快了中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要在高校農業科技扎根農村的基礎上,加快建設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將高校院所、地方政府、農業企業與廣大農民通過這一全新平臺緊密地結合起來。安徽農業大學利用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的建設平臺,打造了“一站一盟一中心”的合作新模式,改變了依據農業科技項目提供服務的傳統方式,由合作雙方共同設立固定崗位、固定編制、固定人員服務“三農”。創新了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培養模式,為新時期新階段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健全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培養積累了經驗。
2.3構建多層次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培養體系,壯大農業科技推廣人才隊伍
將農業科技成果應用推廣到農業中,不僅要依賴科技專家,更要重視不同層次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農業科技推廣人才素質培養上要針對不同類型、不同發展方向人員提供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對具有一定科研水平,特別是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具有一定推廣經驗的在職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基層熟練從事農業工作人員等不同農業科技推廣人員應區別培養,通過農業推廣碩士、應用型本科教育、專業學歷教育、農廣校和短期進修培訓構建多層次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培養體系,分別為其提供不同的培養方案和發展路徑,有層次提升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專業素質和工作水平,有效發揮不同層次農業科技推廣人員能力。
2.4健全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法律體系,充分保障農業科技推廣人員權益
當前中國與農業科技推廣有關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農業科技推廣人員收入得不到保障,也造成了從事農業科技推廣工作人員不斷減少。因此,中國應該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法律體系建設,建立一個多層次的、多渠道法律保障體系和規章制度。緊密結合中國目前的實際,在培養上完善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培養機制、在考核上制定合理的農業科技推廣人員業績激勵機制、在工作上為農業科技推廣人員搭建施展才能的應用平臺,在生活上為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建立完善的保障機制,充分保障農業科技推廣人員權益。讓更多的農業科技推廣人才走進田間地頭,為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為廣大農民服務。
2.5鼓勵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國際交流合作,學習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推廣經驗
當今科研領域乃至社會上的學術不正、科技道德滑坡日趨嚴重,作為以培養人才和科學研究為主要職能的高校也不可能獨善其身,這種不良風氣甚至已經浸染到了當代大學生的道德靈魂,這反映出大學生培養中科技道德教育的不力與方法手段的失效,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對科技道德教育的認識不夠。與科技道德教育相比,高校似乎更為重視科學知識與科學技術的教育,把人才在知識、技能上的培養與未來就業放在第一位,把學校教學、科研、辦校企等作為主要業務來抓,而相對忽視對大學生的科技道德教育。二是對科技道德教育的內涵理解不透??萍嫉赖戮褪菍W術誠信,就是與社會為善,為人類謀福。而作為在校大學生,只有“恪守治學之責,篤行為學之道”,才能在未來科技實踐中造福人類社會。這種道德其實是和學生的綜合道德系統相一致的,并無區別。高校在科技道德教育中有必要深刻理解這一內涵。三是對科技道德教育的運用方法不多。我國道德教育歷來重視理論灌輸,而相對忽視德育過程的實踐體驗與情感感染,知而不行,行而不果,都可謂德育教育的悲哀??萍嫉掠逃粌H在量上不足,在質上同普通道德教育一樣是失效的。四是對科技道德教育中的問題處理不力。學術不端、弄虛作假等問題對高校大學生來說,是早已存在的事情。但相關規章制度要么不夠完善,要么施用不力,致使科技道德教育依然沒有取得成效。五是對科技領域的不正之風抵御不堅。高校不是凈土,高??蒲兄械墓枷胱⒍丝萍嫉赖聠栴}的必然存在,如學術中的浮躁與浮夸、求量不求質、自由主義等等,都會在高校學術活動中引發不良反應,并為學生標榜效仿。
2歐洲國家科技道德教育的模式及其對我國大學生培養的啟示
2.1歐洲國家對科技道德內涵的理解
從狹義上講,科技道德的含義就是依靠學術自律,堅守學術規則,以真實的科學研究過程及嚴謹的科學研究態度來獲得能用實踐檢驗的新知識與規律。但從廣義上說,科技道德還應包含倫理道德的內涵,它的內容更為寬泛,涵蓋了基因倫理道德、生態環境道德、信息網絡道德等等。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科技道德已絕不只是科研行為本身的規范性問題,而是影響到了人類的命運,與人類未來命運的發展產生了深層的關系??萍嫉赖乱呀浬婕暗揭匀祟悅惱淼赖聛砼卸茖W技術的問題。愛因斯坦經歷兩次世界大戰,親眼目睹毀滅性戰爭武器給人類生存帶來的威脅,由此認識到沒有學會正確地使用科學技術才是悲劇之源,并深刻體會到一個科學工作者對社會要負的責任。這些認識在今天的大學生培養中,仍然具有深遠的意義。
2.2歐洲國家關于科技道德教育的幾個基本層面
歐洲國家的科技道德教育目標就是要促進大學生的個人品德和社會能力的綜合發展;在科技道德教育體系上把針對社會科技工作者的有關道德規范與法制要求融合到大學教育中來,形成社會機構、學校教育及大眾傳媒的教育網絡組織,共同構建科技道德教育的集體協調機制。在此機制之上,再以各種靈活的教育方式實施道德教育,如“問題式”、“探索式”、“滲透式”、“社會大課堂”等教學方法。全方位的教育網絡組織與靈活實效的德育教育方法構成了科技道德教育的幾個基本層面。第一層面,道德教育。歐洲國家尤其重視對大學生、青年科技人員的教育與培訓,在教育中不僅僅是道德說教,良師益友的榜樣作用非常關鍵。因此在科技道德教育中,他們注重把德育教育更多地和實際問題、科研活動過程以及社會生活聯系起來,并從學生時代開始,就把這種科技道德教育貫穿于科學研究甚至人生的全部過程。第二層面,制度防范。學術制度規范是對道德約束的彌補,有關制度規定既是社會機構對科研工作人員進行約束的依據,也是向大學生進行科技道德教育的內容之一。如法國的規范評審等制度,國家科研中心對評審人員的學術水平、行為準則和應盡義務都有嚴格要求,對評審過程與評審結果也有明細規定,以確??蒲谐晒|量的真實性;而德國的馬普學會除了進行嚴格培訓,還要求青年科研人員要對自己的學術行為簽字負責。第三層面,法制約束。在歐洲,科學行為不端不僅要以道德倫理和學術制度加以約束,對違反科學道德嚴重者還可用法律來規范,并以適用法律進行懲處,把道德約束與法制規范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樣就突出了科技道德的嚴肅性,也讓未來從事科學研究的高校大學生從法制的角度對科技道德的重要性有了更為深切的認識,使科技道德教育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歐洲國家有關科技道德教育的各種機制與方法對我國大學生培養的啟示作用很大,歸納起來就是:道德結合制度,教育結合約束,社會結合學校,防范結合懲罰。
3我國大學生培養中進行科技道德教育的對策
3.1加深對科技道德教育的認識
科技道德教育不僅要重視機制上的建設與健全,還應在思想觀念上引起足夠重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科學事業發展突飛猛進,有關科技道德的建設與教育則相對滯后,因而學術不端之風漸重在所難免。高校不僅是科研重地,也是培養科技人才之所,有違科技道德的不良科學行為不僅會造成學術失真,還會形成不良社會風氣,并在下一代的科技人才身上蔓延下去,可謂后患無窮。因此,必須加強對高??萍嫉赖陆逃纳羁陶J識,并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3.2深刻理解科技道德的內涵
很久以來,科學家的道德規范和社會責任一直是科學社會學和科技倫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21世紀從事科學研究的科學工作者越來越掌握著操縱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人類自身命運的生殺大權??茖W家們只有樹立正確的科技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使命感,才能讓科學技術真正與社會為善,為人類造福。高校大學生是未來社會建設與發展的主力軍,是從事科技研究與創新的主要人才群體,大學生的科技道德如何,直接關系到我國科學事業的發展與水平,關系到國家的經濟建設與社會進步,因而要在科技道德教育中讓大學生深刻理解科技道德的內涵與作用。
3.3重視科學實踐與示范引導的作用
科技德育教育要重視實踐教育的切實性與示范引導的實效性,摒棄過去德育中那種過于注重理論說教的傳統方式。要讓大學生在具體科技實踐中感悟科技道德的內涵,運用科技道德的規范;要在大學生師從科學家的學習過程中,感受科技道德的力量,完成科技道德的內化。歐洲國家對從事科學研究的科學家都有讓他們做學生榜樣示范的要求,不僅要他們傳授學生科技知識,還要他們給學生教授科學道德課,并給學生做出榜樣。這種言傳身教式的教育方法對學生的科學道德教育是刻骨的,同時教師們也凈化了自己的科學道德空間,是一舉多得的事情。
3.4學校教育要與社會機構相結合
[摘要:2002年12個重大科技專項的啟動,標志著我們在實踐上開始擺脫多年來以跟蹤模擬為主的科技發展戰略,向以自主創新為特征的跨越式發展模式轉變。2003年以來,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根據適度超前原則,科技部著手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制訂工作,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的轉變進一步國家意志化。對這一轉變過程的基本動因進行分析,有助于我們對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若干爭論有一清醒的判定。有助于增強政策設計的系統性和前瞻性。
[關鍵字]:科技發展戰略科技發展戰略轉變動因動因分析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科技發展戰略開始發生轉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規劃和科技部隨后制訂的科技發展規劃和高技術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的總體目標,強調要在“促進產業技術升級”和“提高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兩個層面進行戰略部署,在進一步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比較優勢的同時逐步形成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群體優勢和新的比較優勢。2002年12個重大科技專項的啟動,標志著我們在實踐上開始擺脫多年來以跟蹤模擬為主的科技發展戰略,向以自主創新為特征的跨越式發展模式轉變。2003年以來,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根據適度超前原則,科技部著手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制訂工作,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的轉變進一步國家意志化。對這一轉變過程的基本動因進行分析,有助于我們對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若干爭論有一清醒的判定。
一、國際政治動因摘要:技術威懾成為斗爭焦點
民族國家科技發展戰略的選擇,既決定于本國經濟發展水平和階段,也受國際政治因素的影響和制約。20世紀末以來,現代高科技廣泛運用于戰爭使得技術優勢成為各種威懾力量中最具決定意義的因素。國際關系的強權背后是技術強勢的支撐,科學技術水平是一個國家總體經濟實力和政治實力的體現。今天的高科技已經成為影響國際政治軍事格局的主要因素,技術上的領先是國家參和國際政治較量、擴大國際影響力的物質基礎之一,技術威懾是比直接使用武力更為有效的威懾手段。一個國家只有擁有符合時代特征和社會生產力發展趨向的現代科技工業體系,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追求實力和影響,獲得國際政治中的戰略主動權。在當代世界上的不穩定因素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對涉及國家平安和國家競爭力新問題的那些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心政府必須從整個國家和民族利益出發,通過科技發展戰略的制訂來引導其發展。
從科技發展史來看,引進吸收和自主創新是一個民族和國家技術進步的兩種主要途徑。后,由于外部環境的制約,自主創新和“科技追趕”成為我們政策設計的基本特征。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隨著世界平安觀念的變化,各國對經濟利益的追求使得政治和軍事因素不再是國家間關系的唯一主導者,、發達國家將制造業向國外轉移導致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發生了某些變化。“以市場換技術”戰略的實施,使得我們在一段時間內忽視了自身的科技積累和自主創新,將外資導向型經濟發展帶來的技術引進作為中國科技發展的主要途徑。應該說,這種戰略部署是和全球化的歷史趨向相一致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們必須看到,高新技術和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密切相關,其發展已經不單純是一項經濟范疇的活動。作為國家政治戰略意圖的一種表現形式,西方發達國家不可能把真正的高新技術轉讓給中國。由于一些國家將中國崛起視為是對既定國際格局的挑戰,正在試圖對中國的發展進行壓制,因此經常把技術非凡是高端技術新問題政治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可能把技術合作和引進作為我國科技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我們必須分清科技發展的國家目標和企業目標。在企業運行的微觀層次,可以繼續堅持比較優勢的技術引進,但是在國家戰略層面,必須堅持把技術的趕超和跨越作為重點,大力發展戰略產業。
在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代世界,維護生存權和發展權不受侵害是一國政府的兩項基本職能,也是民族國家的根本利益所在。目前我國的科技能力尚不足以承擔起保障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平安的歷史重任,“技術瓶頸”是我國經濟社會長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從世界發展大勢和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角度來看,在科技發展上擺脫過去的跟蹤模擬向自主創新轉變,是我們必須確立的戰略思維,經濟利益和平安利益的統一應該成為技術選擇的出發點。未來一段時期內,中國的外部環境不可能有過去20多年那樣好,戰略機遇期同時也是平安上的高風險期。我們必須從可持續發展和國家綜合平安利益出發,主動進行科技發展戰略的調整,提高國家戰略能力,預防和應對可能出現的危機、沖突或者戰爭。21世紀是戰略技術和戰略產業競爭的世紀,自主創新是維護國家和平安的最佳選擇。沒有自己的戰略技術和戰略產業,中國要在世界競爭格局中獲得相對優勢地位是不可能的。我們逐漸成型的新科技發展戰略之所以強調要著重探究解決事關國家中長期發展和平安的戰略性和前沿性高技術新問題,在一些關系國家經濟命脈和平安的高技術領域,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并在若干重要領域和關鍵產業實現技術發展階段的跨越,就是基于這樣的考慮。
二、國內經濟動因摘要:經濟增長模式轉變
過去20多年中國的發展是以數量擴張為特征的“數量型增長”,經濟增長明顯超前于科技進步。在比較優勢戰略指導下,雖然技術引進對中國經濟增長發揮了巨大功能,但是中國自主科技進步進程緩慢,統計意義上的中國產業競爭力的知高并不等同于中國企業競爭力的同步提升。新世紀開始后,由于科技和信恩化的飛速發展,我國已經進入到不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就不能促進經濟發展的時期。在全球化所導致的南北貧富差距拉大的情況下,在經濟增長和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單純依靠消耗自然資源和發揮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來積累資本、換取技術、發展經濟的做法已經落后于時代。只有提高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增強中國自主產業的發展潛力,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增長”的轉換,我們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敗之地。21世紀前10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需要實現歷史性跨越的階段。這一時期自主科技發展狀況如何,直接決定了中國能否在21世紀中期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這是我國科技發展戰略轉型的一個主要原因。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這個目標不僅是經濟數量增長的概念,更是生產力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大幅度提高的綜合體現,是經濟和社會發展質的提升。作為從屬于國家經濟社會總體發展戰略的科技發展戰略必須為這一目標的實現服務?,F在,我國科技競爭力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為了實現科技發展“三步走”戰略設想,爭取到2020年前后科學技術整體水平達到發達國家中等水平的中期目標,形成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在高新技術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形成支撐我國核心競爭力的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基礎,必須完成科技發展由跟蹤為主向自主創新為主的戰略轉變。正因為如此,我們根據適度超前的原則,從2003年開始了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制訂工作。經濟全球化和地區經濟一體化使我們可以在更大范圍內、更高的層次上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科技資源、科技人才和科技市場,但是“全面開放、跨越發展”應該是我們在確定科技發展戰略和政策時必須堅持始終的基本思路。
中國全方位地參和國際分工體系這一歷史變化加快了中國工業化的進程。但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的發展主要表現為一種“外來型工業化”。一方面工業化所需關鍵技術大多來自國外,另一方面東部和中西部經濟聯系不緊密,沿海地區的技術引進沒有起到拉動內地經濟增長的功能。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我們提出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即從世界經濟、科技、社會發展的大趨向出發,結合中國的實際,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是以科學技術為先導的高科技含量的經濟,強調科學技術的自主創新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這一變化意味著,我們的科技發展必須考慮可持續性,努力改變中國經濟發展過于依靠外資和國外技術的局面。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新問題是國內技術發展。新型工業化成效如何,主要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是否提高。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普適性”摘要:“科技是牽頭的方面”應該落實到我們工作的方方面面。正因為如此,科技部在2003年工作要點中強調,“制定科學和技術長遠發展規劃”是實現科技發展戰略向自主創新轉變,大幅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對經濟社會發展支撐力的重大辦法,必須以原始創新為主,引進和創新相結合,實現我國技術和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努力使中國成為技術創新型國家。
三、世界經濟動因摘要:貿易保護主義和知識產權爭端加劇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世界經濟發展已經由資源驅動、資本驅動向創新驅動過渡,同時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生產要素由過去單純的縱向流動轉向同時共存。這一變化意味著作為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戰略沒有必要嚴格遵照梯度轉移的漸進式模式,而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步提供的有利條件實現本國科技的跨越式發展。在今天的國際經濟格局中,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在國際分工中地位的提升主要表現為產業鏈條或者產品工序所處地位及增殖能力的提升上,發達國家更為注重科技研發,依靠知識產權來增加物質財富總量而把制造業等轉向發展中國家,從而形成一種新的依附關系摘要:技術上的依附。這使得落后國家的財富總量盡管和過去相比有所增加,但是卻無法縮小和發達國家的整體差距。盡管我們不能因為加工制造環節的附加值低而否認參和新型國際分工的、承接發達國家加工制造環節轉移的經濟合理性,但卻不能放棄對技術先進性的更高追求??鐕景阎圃觳块T轉入發展中國家,其出發點是對利潤獲取的考慮。在這種格局中,東道國的產業發展由跨國公司而不是由本國決定,發展中國家除了提供廉價勞動力,很難涉足核心技術,生產規模的擴張并不能促進產業結構的同步升級和優化,很難談得上真正的發展。我們提出全面落實人才、專利和技術標準三大戰略,切實推進重大科技專項工作,就是從這種熟悉出發的。
現在,我國有關政府部門已經提出了2020年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力爭達到4500億美元的目標。但我們不得不面臨這樣一種現實,那就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和過去相比已經有了很大變化。首先,入世后中外知識產權糾紛不斷。自2002年6C聯盟向中國DVD生產企業征收專利費以來,類似事件不斷增多,從而增加了中國企業的成本壓力。這一現象要求國家應該從戰略高度考慮制定相關的宏觀指導政策,引導企業從追求短期效益轉向通過增加創新能力謀求長期效益的軌道上來。其次,國外針對中國的技術壁壘和反傾銷新問題更為嚴重。
1996年至今,中國已經連續7年成為世界反傾銷頭號目標國,2003年前三季度國外對我國反傾銷保障辦法立案共計42起,涉及金額10.7億美元;調查表明,2002年我國71%的出口企業、39%的出口產品受到國外技術壁壘的限制,損失達到170億美元,均高于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前。不把握專利和技術標準的危害性可見一斑。強勢增長和弱勢競爭力并存這一過程持續的時間越長,中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就越弱,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變動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影響就越大,中國自主選擇的空間就越小。另外,外資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使外國資本在中國獲得巨大利益的同時擠壓了中國企業發展的空間,中國企業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劣。假如國家不適時調整科技發展戰略,中國企業的“走出去”戰略就是一句空話。
全球化背景下區域合作加強的同時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事實說明,當今的世界市場并不是完全競爭的世界市場,政府依然在各國經濟活動中發揮重要功能。因為技術壁壘和反傾銷的運用都是借助政府力量,其應對顯然不能僅僅在企業的層面上進行,同樣必須動用國家資源。我們不能以自由貿易和靜態比較利益來指導中國產業的發展,應該通過高新技術的發展創造動態的比較利益。中國的科技發展必須堅持市場機制和政府組織協調相結合的原則,國家要把握關鍵部門關鍵技術和行業技術標準。事實上,盡管20多年來我國一直堅持的是市場導向的發展戰略,但是政府功能始終是我國經濟增長內在決定性因素。根據國家信息中心在中國加入WTO一年后對國內24個中心和地方權威經濟探究單位的經濟學家進行的問卷調查,近七成的專家認為政府行為是經濟增長的主因。強化政府在科技進步中的戰略決策能力和宏觀調控能力,是世界各國的共同選擇。發揮政府功能,保持戰略技術及產業領域的相對完整性和獨立性,同樣也是我國科技發展的必由之路。在這里,我們要非凡注重利用WTO規則中的“國家平安”例外原則,在公開、透明的原則下合理合法地保護國內產業。不然,依靠企業自身和在技術和資本上都十分強大的跨國公司競爭,中國科技進步的前景不容樂觀。
四、科技動因摘要:科技短缺和科技起飛新問題
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在經濟活動中存在一種“短缺效應”,即經濟增長水平和速度是由最短缺的生產要素的數量和質量決定的。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科技短缺是種普遍的現象,是制約經濟增長和國際競爭力提升的關鍵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高新技術研發基礎仍然較為薄弱。從目前來看,我國的科技短缺主要表現在缺乏原始性創新能力上,即自主知識產權少,由此導致中國在一些關鍵領域內形成強烈的對外技術依靠。為了改變這種狀況,2002年科技部印發了《有關進一步增強原始性創新能力的意見》,指出原始性創新是科技創新的主要源泉,是科技和經濟獲得重大發展和超越的前提,已成為決定國家間科技乃至經濟競爭成敗的一個重要條件,我們必須利用國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加入WTO的機遇,把增強原始性創新能力作為我國新時期科技發展戰略的重要指導思想。為了加快實施專利戰略,切實提高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總量,科技部又于2003年2月出臺了《有關加強國家科技計劃知識產權管理工作的規定》,以促進國家科技計劃在高起點上創新,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
但是我國現在仍然有一些人認為,在比較優勢基礎上形成的產業分工體系是一種內生地促進產業升級和轉換的機制。國內差距和國際差距的縮小是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兩大根本任務。盡快縮小和發達國家的差距意味著我們必須在和世界經濟的聯系中取得超過其他國家的利益。勞動密集型產業由于技術水平和附加值低,顯然無助于這一目標的實現。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發展模式強化了對發達國家技術轉移的依靠,使我們的科技開發能力呈惰性降低,無助于產業結構的升級。由于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和民族國家政策設計的自利性,中國的科技進步不能完全放在國外技術的“本土化”上,而應該考慮把“國產化”作為追求目標。開放市場和加入WTO并不意味著不能有國家意志和國家發展戰略;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也不是被動地接受國際分工,而應主動地調整戰略,實現產業升級,增強國家的競爭實力。我們不把握關鍵核心技術的“本土化”,不可能給我們帶來最大的收益。當然,我們要根據世界經濟發展的新特征賦予“國產化”以新的內涵。
一、當代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突出特點
以信息技術革命為核心的當代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蓬勃興起。它標志著人類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歷史性的跨越。在這種革命性的變化當中,科技進步發揮了關鍵的作用,表現出六個方面的特點:
1、科學技術急劇發展,呈現知識爆炸的現象。近30年來,人類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比過去2000年的總和還要多。以此推算,人類在2020年所擁有的知識當中,有90%現在還沒有創造出來。今天的大學生到畢業的時候,他所學的知識有60%~70%已經過時。預計今后100年從事科研工作的人數將占世界總人口的20%,創造性的科學工作將成為21世紀人類的主要活動。
2、科學技術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大大縮短。20世紀前,人類從發明到應用電,時隔282年,電磁波通信時隔26年,而到20世紀,集成電路僅僅用了7年的時間就得到應用,而激光器僅僅用了1年。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人類在短短50年里,經歷了5次大的科技變革:1945~1955年,人類相繼開始利用核能;1955~1965年,人類開始擺脫地球引力,進入外層空間;1965~1975年,人類開始控制遺傳和生命過程;1975~1985年,微處理機大量生產和應用,擴大了人腦的能力;1985年以來,以軟件和網絡化為標志,人類進入了信息化和網絡化等新時代。這5次大的技術變革,構成了上個世紀最為壯觀又多姿多彩的歷史畫面。
3、各學科、各技術領域相互滲透、交叉和融合。最近幾十年來,科學的發展越來越依賴多種學科的綜合、滲透和交叉,用于解決科學發展所面臨的各種問題,也導致了一系列新的跨學科的研究領域的出現,比如環境科學、信息科學、能源科學、材料科學、空間科學等等。學科的分支已從20世紀初的600多門,發展到現在的6000多門。
4、科學技術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結合??茖W的發展揭示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所存在的內在緊密聯系。比如環境問題,既是科技問題,也是經濟問題、社會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已經超出了自然科學家的技術范圍。
5、研究與開發的國際化趨勢明顯加快。全球性的信息網絡,促進了世界各國的科研人員、科研機構、科研儀器、資料等基礎設施的流動和信息共享,大幅度降低了研究成本,使得全球研究開發資源有了可以充分流動和利用的新的、巨大的空間,逐步地形成了一個全球的研究村。在這個過程當中,發達國家毫無疑問是最大的受益者,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首先是一個挑戰。
6、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已經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在當代,生產和技術的發展趨勢出現逆轉現象。科學理論不僅走在生產和技術的前面,而且為生產技術的發展開辟了各種可能的途徑。比如,先有了量子理論,而后促進了集成電路和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又比如,利用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的最新成就,發展了生物技術。所以,當代重大技術工藝或者工程往往是理論超前的。這種特點,決定了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中成為主導力量。
高技術及其產業是當代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我國手工業人均年產值大約2000元,傳統工業人均年產值大約2萬元,而高技術產業的人均年產值超過20萬元甚至上百萬元。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展高技術及其產業已經成為一股世界性潮流,所以高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水平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主要因素,成為一個國家發達與否的重要標志??傊?,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它與社會、經濟、文化互動的多樣性,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新的啟示和新的理念,影響著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
二、科學技術發展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
主要表現在6個方面:
1、產業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信息產業將成為主導產業。今后5年至10年,因特網將迅速發展。計算機隨著計算機網絡的發展,軟件技術及其產業將會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信息產業將成為主導產業,美國的計算機和通信社會的投資占資本設備總投資的40%,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產業為美國創造了1500萬個高薪就業機會。這種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的變化程度,已經遠遠超過18世紀工業革命以后人類從農業化向工業化變革的影響。
2、生物技術的突破,正醞釀著新的主導產業。20世紀70年以來,以DNA重組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技術蓬勃發展,全世界每年受益的1萬項專利技術當中,有近1/3出自生物技術。生物技術已在醞釀大突破,表現在這幾個方面:人類基因組計劃、生物芯片技術、緣于生物技術的新藥、農業生物技術,等等。
3、技術創新能力成為國際市場競爭中的決定因素。從20世紀90年代亞洲金融危機可以看出技術創新的極端重要性。在過去提到的亞洲四小龍中,臺灣地區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最小,新加坡次之,韓國最重,它們的科技競爭力強弱也和這個順序一致。在科技競爭力的排名表上,臺灣地區、新加坡、韓國的名次分別是第7名、第9名、第28名。所以,迅速提高科技實力特別是技術創新,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自強自立的當務之急,是事關民族利益、地位乃至民族生存的迫切任務。
4、在激烈的技術創新能力競爭中,企業組織結構經歷新的調整。有如下特點:高新技術大企業研究開發生產、經營、銷售服務的一體化;生產經營的分工專業化;公司之間強強合并、技術結盟,謀取在行業國際市場中的壟斷地位;跨國公司加強網絡化和國際化。(5、高新科技的發展強烈影響國家安全觀念和格局。這種國家安全觀念有:(1)經濟安全。集中表現在對一體化國際市場的占有,在當前的國際競爭中將表現得越來越明顯。(2)文化安全。西方發達國家賃借著科技優勢,文化影響力越來越大,這種靠文化傳播和滲透的潛在影響不可低估。(3)國防安全。高技術已經成為國家軍事安全的核心技術和支撐力量,是決勝的關鍵。(4)生態環境和生態安全。在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廣義的安全包括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包括了人類自身的生存狀態。
6、人類生產工作和生活方式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革。終身職業的概念將會成為歷史的陳跡。信息革命對生活方式的變革,標志著人類在現代物質和精神文明方面大踏步的跨越。
三、新時期中國科技發展的戰略對策
首先是要在科技發展戰略指導思想方面做出必要的調整,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
1、要更加強調創新和跨越。從加入世貿組織的角度來看,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跨國公司通過在中國搶注專利,特別是高技術領域的專利,設置這種專利壁壘,已經對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設置了很大的障礙。在這種條件下,只有一條路,就是橫下一條心,強調原始創新、強調跨越、強調走在人家前面。
2、要更加注意各種技術的集成和在集成的基礎上所形成的產品和產業。注重單項技術,從技術發展角度是必要的,要繼續做好基礎性工作。但從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結合特別是面對加入世貿組織的挑戰出發,更加要注意強調在研究開發當中,貫徹以產品和產業為中心,實現各種技術有效的集成。
3、要集中力量,突出重點。一是要以產品或者新興產業為中心,把我國的力量集中起來,辦幾件大事;二是把一些創新型的小項目適當分散,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形成新的重點。
4、要鼓勵創新,寬容失敗??萍冀缬行┈F象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在科學技術發展上,很多問題是可以并行的,不一定哪個就一定是錯的,哪個就一定是對的,往往是大家意見都一致的時候,也就是技術發展的機遇或市場已不再存在或沒有太大效益的時候。
5、要在應用開發研究當中,貫徹以企業為主體的原則,實現產學研有機結合。在今后的國家科技發展規劃中,選擇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軟件、電動汽車、信息安全和電子政務、電子金融、功能基因組和生物芯片、奶業發展、創新藥物和中藥現代化等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專項??萍疾肯铝撕艽蟮臎Q心,準備投入55億元,和企業的投入、地方的投入結合起來,在一些重大的產業技術方面力爭實現突破,形成新的產品和產業。
四、應對加入WTO挑戰,中國的科技工作的重要舉措
加入世貿組織以后,中國的科技工作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總體上是機遇大于挑戰。能否過好入世這一關,主要在于我們能否積極應對,趨利避害,爭取主動。
1、實施人才戰略。國際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核心是尖子人才的競爭。要在國家科技計劃當中,把發現、培養和穩定青年人才特別是青年尖子人才,作為最重要的考核指標。要在國家科技計劃當中廣泛地采用課題制,要大幅度地提高經費當中人員的經費比例,克服科技管理當中“見物不見人”的弊端。更好地利用股權、期權獎勵等方式建立新的激勵機制,來體現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創新價值。
序
奉獻給讀者的這部《法哲學論》,絕非出自一時的心血來潮。毋寧說,它是我們適應現代法律科學、尤其是理論法學發展的迫切需要,經過長期的思考和探究而積累起來的成果。本書被列為"國家人文科學研究基金項目"。
當下,世界正處于20世紀和21世紀的交接時期?;仡櫼呀涍^去的百年來的歷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如同其他科學一樣,法學是沿著兩個相輔相成的方向進展的:一是各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的強化。如法學與社會學的結合產生法社會學,法學與經濟學的結合產生法經濟學(經濟學法學);而法學與哲學結合的嘗試,則是更為久遠的事實了。二是科學部門的分化越來越細致。如古已有之的法理論(理論法學),除了法哲學和法社會學之外,還解析出法學學、法史學等等。至于部門法學(應用法學),這種滲透與分化則更為顯著。如民法學與行政法學的結合產生經濟法學,刑法學分化出犯罪學、刑罰學、獄政學等,并且已經獲得學界廣泛的認同。法學的這種演變不是偶然現象,它同現時社會的疾速前進的步伐以及由此而導致的社會狀況的復雜化的實際需要相一致,因而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面對這種科學發展之大勢,我們深感到法哲學的建設確實是落伍了。對于法哲學而言,既沒有完成法學與哲學的密切結合和相互滲透,更沒有使之從理論法學中真正分化出來而形成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實際情況是,法哲學要么流于一種令人敬而遠之的空洞的術語,要么同實證法律科學的法理學甚至法社會學混為一談。察其根本原因,在于沒有認清法哲學的特定研究對象,即法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恰恰這個特定對象,決定著法哲學在整個法學體系,包括理論法學體系中處于理論基礎的重要地位。我們之所以打算寫一本較為系統的法哲學的書,就是基于法律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對于法哲學的重要性的嚴肅認真的思考。
對于我們來說,撰寫一部法哲學的專著是難度極大的。為此,我們不能不進行長期的理論準備和一點一滴積累創作的經驗和成果。在我本人方面,探討經典作家法哲學觀點的著作有《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與李光燦老前輩合編,法律出版社 1991年出版),《列寧法律思想史》(即將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等;探討西方法哲學觀點的著作有《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修訂版)》兩卷本(與谷春德教授合著,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1987年出版),《西方法律思潮源流論》(縱向的學派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當代西方理論法學研究》(橫向的課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黑格爾法律思想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1989年出版);探討中國法哲學觀點的著作有《現論法學原理》(與公丕祥教授合編,安徽大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中國和西方法律思想比較研究》(收入《架起法系之間的橋梁》,蘇州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我第一次有勇氣公開發表自己關于法哲學整體性看法的論文是《法哲學體系論綱》(載《中外法學》 1992年第4期)。此外,還發表了一批其他相關的學術論文。本書的另一位主編即西南政法大學的文正邦教授,對于法哲學的探討是頗受學界矚目的。據我所悉,自改革開放以來,他在報紙雜志上撰寫的、直接闡發法哲學的論文不下數十篇。在他編著的書和主編的《外國法學研究》期刊上,也廣泛地涉及法哲學問題。我從他那里受益匪淺。再者,讀者從《法哲學論》的作者名單中可以知道,我先后帶培的博士研究生們對該書的貢獻也很值得稱道。本著師生互學、教學相長的精神,我與他們彼此之間就法哲學的基本原理進行了多年的鍥而不舍和反復的切磋,其中所形成的部分見解亦凝集于書中。這使我感到十分欣慰。
從《法哲學論》寫作提綱的擬定到清樣的校對,王振東副教授都耗費了許多精力。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熊成乾編審、張玉梅副編審,不僅在編書技術上給予我們精心和周到的幫助,而且又同我們一起就書中某些理論表述進行了有益的、啟發性的商討。我們向他們表示深切的謝意。
雖然《法哲學論》的付梓使我們受到一定的鼓勵,但我們絕不把它當作什么重要的成就,更不敢妄稱其中構筑了什么法哲學的理論體系,頂多只能說是我們在探索法哲學奧秘過程中的一個初步的記錄。我們深知自己才疏學淺,法哲學研究的征途還有很遠的路要走。有鑒于此,我們坦率地承認,書中的不成熟之處、欠當之處乃至錯誤之處,很可能比比皆是。我們懇切地希望學界同仁和廣大讀者無保留地提出批評。
呂世倫
1999年 2月于中國人民大學
引 言
馬克思曾經指出,理論只要徹底,就能掌握群眾。而所謂徹底,就是觸及事物的根本。恩格斯也說過,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一個民族如果缺少理論思維(即哲理思維),既不可能站在時代的前列,也不可能躍居文明的頂峰。開展法哲學的研究,有助于我們堅持法學理論的徹底性和科學性,有助于培養和提升法律工作者的理論思維。因為法哲學是關于法學世界觀及其方法論的理論體系,是人類關于法的理論思維的結晶。它賦予我們以深邃的目光和高瞻遠矚的視野去探究法的根蒂和普遍性,體悟和追尋其中所蘊含的時代精神。開展法哲學研究,還可以使我們的法學理論和法律實踐經驗得以用法學唯物論和法學辯證法的科學體系武裝起來,為法律工作者學習、掌握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鋪路搭橋,開辟廣闊天地,避免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錯誤,有效地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和工作能力。顯然,這些對于我國法學理論和法制建設的深化、發展和走向現代化,無疑具有深遠的意義。
許多復雜的法理問題,若深入探究下去往往就是哲學問題;法律實踐的指導原則和所遇到的疑難問題,歸根到底也涉及到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問題;各個部門法學理論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突破和創新,亦都有賴于相關的法哲學方法和理論之功力。因此,為了開創我國法學理論研究和法制建設的新局面,躍上新臺階,法哲學的研究和發展被提到了突出的地位。特別是值此世紀之交和即將跨入21世紀之際,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在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上促進社會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地發展和全面進步,更需要強化和高揚法學的科學理性力量和功能,以正確規劃和順利實施我國法制發展戰略,總結和吸取人類法律文明發展的寶貴經驗和智慧,實現法制現代化和法學現代化,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法治和法學而努力,這些都離不開法哲學的研究和發展。
然而,法哲學的內容和體系博大精深,開展法哲學的研究所涉及的問題和領域不僅極其深廣,而且是異常復雜的。既不能圖朝夕之功,求立竿見影之效,也不能企望有坦途和捷徑,更不會有既定的方式和固定的模式以供達到絕對真理的體系。它乃是一個不斷地學習、借鑒、探索、創造的過程。
摘要從信息溝通的角度分析了科技成果產業化程度不高的原因,提出了在科技成果轉化的不同階段如何通過加強信息溝通來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探討構建以市場為導向、以研究為基礎、以產品為紐帶、以產業化為目的的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
關鍵詞科技成果產業化信息溝通轉化模式
和平崛起的中國,正在世界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國際地位的提高和鞏固,取決于國家競爭力快速而穩定的進步??萍几偁幜t是國家競爭力最重要的組成之一。整體上講,科技競爭力由兩個環節組成,一是科技創新能力,一是技術傳播與轉化能力。
1現狀分析
我國每年都取得數以萬計的科技成果,其中高??萍汲晒磕昃瓦_3萬多項,但轉化率卻不到20%、專利實施率不到15%,而發達國家高達70%、80%。同時,在為國民經濟發展做貢獻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也存在相當大差距。據有關資料報道,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后,能為企業產生經濟效益的只占被轉化成果的30%,而真正形成產業的還不到5%。國家知識產權局2003年對高校和科研機構知識產權工作的調查資料顯示,高校為獨占市場而申請專利的動機比重不足1/3。目前,在高校明顯存在著專利申請量年年上漲,但成果轉化情況令人擔憂的現狀,這樣勢必影響到技術進步。面對國際經濟、科技競爭的嚴峻挑戰和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資源相對短缺的國情,加快實現科技成果的快速而有效的轉化和產業化,是促進科技進步的重要環節,也是有效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國家對科技成果產業化耗資巨大并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但收效與期望相差甚遠。問題的癥結在于“基礎理論研究、工程研究、產業化運作實施”三者嚴重脫節,造成國家投入的巨額研究資金回報甚低,科研成果束之高閣。隨著時間的推移,科研成果走入“先進落后淘汰重新研究”的命運怪圈。
2科技成果轉化難的原因
科技成果轉化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高??萍兼満彤a業鏈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系,科技成果與產業化之間缺乏有效的信息溝通。一方面高校對企業的科技成果需求不甚了解,而企業對高校的研究能力和水平又知之甚少;另一方面高校擔心成果轉讓給企業得不到應有回報,而企業則擔心高校的科技成果能否帶來經濟效益。
作為理論研究一方的高校,是產學研的源泉,它承受科技創新風險,而不承擔經濟生存風險,否則它無法全身心地進行創造性研究。創造性是形成產學研源泉的第一動力,它與高??蒲屑夹g源源不斷地創新與重組、人才源源不斷地吸收與重組的氛圍密不可分。失去了它,人才源、技術源、實驗源、國際一流信息源將不復存在,后勁將斷送。
作為企業投資方,是產學研的主體。它需要不斷獲得新的適應市場需求的成熟產品,利用其資金雄厚、擁有各類生產、管理、經濟、法律等人才資源,在承擔市場風險、效益風險、人員組織風險和產業化投資風險的同時,將技術導向風險與產品定位風險轉加給了產品研制者。
作為產品研制者,是產學研的紐帶與橋梁。他們承受著經濟與生存風險,以生存需求確定技術向產品轉化的內容。在這樣的生存壓力下,他們必須使創造性服從于實用性,因此不能要求他承受科研風險,因而他只能把科研風險轉向高校,否則他們無法長久持續地進行技術向產品的轉化,從而中斷了產學研的紐帶。
由于科研開發規律與產業經濟規律間的矛盾,科研工作者只能不問經濟效益,在國家經費的支持下致力于創新活動,科研成果大多只能走到鑒定就宣告結題,然后再度進入“申請經費科研鑒定”的循環。企業只能在原有產品中發展,難以推出滿足市場的新產品,期盼高新技術產品卻尋路無門。而在科研成果與產業化實施之間起著橋梁作用的工程技術人員,他們承擔市場風險、生存壓力,或因信息渠道不暢或因成果不適應市場需求等原因,很難找到適合的產品進行開發,最后導致科技人才的流失,使科技成果與實施產業化間的溝通更加不暢。
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三方面:一是目標不一致。研究人員追求先進性,開發人員考慮如何獲得開發經費,并不真正關心產品。企業關心產品,但卻難以得到適合市場的產品;二是信息不通暢。有的企業希望投資,卻找不到投資方向;有的科研人員有好的成果,卻找不到資金進行產品轉換,即使最終實現結合,也不一定是最佳搭配,或者由于時間的浪費而失去市場商機;三是沒有利益驅動機制。產學研三者的利益脫節,沒有構成閉合回路,形成不了良性循環的長效機制。因此,加強信息溝通,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共同利益為驅動的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長效運行體制和機制,使產學研一體化,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所在。
3信息溝通在科技成果產業化不同階段的作用方式
第一階段:完成原理性開發——形成科研成果。一般情況下,研發工作在高校中獨立進行,企業很少參與,其結果是產生實驗室成果。加強此環節的信息溝通,可以增強知識生產的創新活力,為科技成果轉化增強針對性。信息溝通的先導性作用方式表現在對研究領域的深刻了解和對企業市場迫切需求的掌握,需要研發者和技術潛在用戶之間的信息交流和互動。
第二階段:對科研成果進行二次開發——工程化研究。此階段重點解決第一階段形成的科研成果存在的現場環境適應性、性能可靠性及生產加工工藝性等方面的問題,要勇于在技術力量和資金方面進行投入,進行中試和成果孵化,孵化的成功與否是產業化的關鍵。需要科研人員與企業的交流、合作,其目標是通過有效地交流使兩者對技術的功能和評價達成某種共識;使技術的潛在使用者能夠采納或比較了解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