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31 04:21:19
序論:在您撰寫業務風險管理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商業銀行柜面業務風險特點因素措施
商業銀行柜面業務風險是指商業銀行網點為客戶辦理賬戶開銷、現金存取、支付結算等業務過程中,由于風險控制失效使銀行或客戶資金遭受損失的風險,是銀行操作風險的主要領域。針對商業銀行柜面業務風險管理進行研究和分析,一方面可以有效識別產生商業銀行柜面業務風險的管理漏洞和問題;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問題因素分析,探索有效的解決措施。
一、商業銀行柜面業務風險的特點
1.因素的不確定性
形成商業銀行柜面業務風險的因素多種多樣,有的是由于內部的管理機制不健全所造成的,有的是由于柜面人員風險意識和能力不足所造成的。因素的不確定性無疑對商業銀行柜面業務風險的防范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2.危害的嚴重性
由于商業銀行柜面業務涉及的種類多樣,風險覆蓋面大,是操作風險的主要表現形式。近年來,因商業銀行柜面風險所引發的案件層出不窮,涉案的金額也越來越大,給社會、金融行業、柜員及客戶均帶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或損失。從某商業銀行一級分行組織的全行依法合規業務檢查中發現,有問題的業務數量達20278筆,涉及柜面業務的問題有14480筆,占總數的71.4%。
3.風險的隱蔽性
商業銀行柜面業務涉及種類廣、業務量大,因此其風險也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賬戶的開銷、現金的存取、支付結算業務的清算,任何的管理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導致風險的發生。風險的隱蔽性往往在于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哪個環節才被重視,才有相應的管理措施來彌補漏洞。例如:出現臨柜柜員私自授受特殊業務的風險,銀行柜面業務管理設置了授權交易;出現因柜員崗位職責不清所造成的風險,銀行規定了嚴格的柜員崗位不相容制度要求。
4.收益的無果性
一般而言,收益和風險是并存的,具有相關性。收益越大,風險也隨之加大。然而商業銀行柜面風險卻違背了此規律,因為它并不能給商業銀行或客戶創造相應的收益。
5.風險的人為性
商業銀行柜面業務風險通常不是由于市場風險、法律風險或信用風險所造成,而主要是由商業銀行柜面管理體制不嚴謹、柜面臨柜人員的業務操作不當、對相關管理規定的執行力度不強等原因所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的人為風險。
二、商業銀行柜面業務風險管理的問題及因素分析
1.管理制度的盲目和波動易造成管理指示不明
我國商業銀行柜面管理規章制度隨著柜面業務的調整和拓展經常做補充和修正。從原則而言,規章制度是軸線,業務圍繞制度的要求而開展。管理制度的制定不能是隨機或盲目的,而應該立足于時展的背景,前瞻性地關注銀行柜面業務的拓展渠道和發展方向,在人員培養、客戶需要、業務拓新、風險隱患等問題上做充足的準備。然而,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柜面風險管理的系統化建設明顯不足,缺乏前瞻性和統籌性。以辦理業務來說,商業銀行還不能從大局中較好地把握業務的總體發展趨向,缺乏宏觀領域的對應風險管理手段,繼而不能很好地在微觀層面上做具體而細致的管理制度設計,包括決策、執行、處理及反饋等。商業銀行的制度往往是跟著業務后面走,開發一項業務補充一項管理制度,新的柜面風險出現才調整原有的管理條例。再比如,目前商業銀行柜面管理制度對一些業務收費標準沒有出臺統一的規定,致使各家商業銀行各自為政,在具體的操作中不能劃一;部分管理制度沒有充分考慮實施的可行性,以致造成柜面操作人員被動違反操作規程。管理制度的盲目性和頻繁波動極易造成操作者的執行意志不明,對業務規范模棱兩可,難以領悟其宗旨。
造成以上管理盲區的主要原因在于:(1)激烈競爭促使銀行不斷推出新的金融業務,但配套的風險管理保障沒有跟上;(2)宏觀經濟管理機構相關的管理制度缺乏。
2.柜面操作人員的鑒別風險意識與抵抗風險能力不足
商業銀行柜面業務操作的主體是銀行柜員。銀行柜員的鑒別風險意識與抵抗風險的能力直接影響著柜面風險的發生概率??傮w來說,柜員的鑒別風險意識和抵抗風險能力主要集中在對業務操作過程的整體把握,而或多或少忽略業務自身的要求和特點。打個比方,柜員在辦理客戶掛失業務時,關注的是客戶掛失身份是否真實、掛失條件是否具備等因素,很少考慮掛失原因是否合理或掛失處理結果是否符合常規。殊不知,一些違反常規的業務往往存在著巨大的風險隱患。柜員對柜面業務的風險意識、風險態度、風險能力及所采取的手段都直接影響到業務的最終成效。另外,在一些柜面業務的具體操作過程中,許多柜員往往明知相關的制度規定,而實際操作卻背道而馳:虛假交易時有發生;對資金長款、短款進行違規處理;空白重要憑證領用及簽發簡約操作等等。
產生如此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1)銀行對員工的柜面業務風險識別和防范的相關教育和學習還很蒼白,沒有把風險的危害性宣傳到位,致使許多員工對柜面風險的認識只停留在表面,更談不上能力的提高了;(2)銀行關于柜面風險的獎懲管理制度還沒有真正落實,造成執行制度與否一個樣,不能很好地調動員工規避風險操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3)在銀行追求效益的利益驅動下,銀行柜員每天都處于高壓的勞動強度和繁瑣的柜面操作流程中,其鑒別風險意識和抵抗風險能力已殘留得弱不禁風。
3.風險管理手段與柜面業務需求不吻合
目前商業銀行實施的一些柜面風險管理手段與柜面的業務需求、業務操作特點吻合度不高。例如,銀行要求網點內部的款項調劑要加蓋出入庫單,但是柜員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款項之間的調劑發生頻繁,繁瑣的款項調劑手續消耗了柜員許多的精力和時間。又如,商業銀行為了加強內控管理,設置臨柜柜員和主管柜員等不同崗位,要求臨柜柜員一旦遇到特殊業務時,需要經主管柜員的授權才能處理該業務。然而,在實際的柜面業務操作中,經常會出現臨柜柜員業務量繁重,授權主管柜員卻閑置無事。人員設置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不是減緩了業務風險而是增大了風險的隱患。
產生上述情況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1)銀行柜面風險管理的相關制度沒有切實考慮到一線柜員的具體工作特點和工作需要,使得有些管理制度反而成為辦理柜面業務的絆腳石;(2)銀行柜面風險管理手段有些還沒有抓住風險的實質,繁瑣并不代表嚴謹。如何在效率與效果中尋找平衡點也是目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所需要關注的內容。
4.風險管理信息的不對稱
要想做好柜面業務的風險管理,商業銀行首先要對柜面的業務風險信息有一個全面、準確地把握,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相關的管理制度和規定。但是目前這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以業務為典型,目前各家商業銀行均承擔大量的基金、保險等業務,打破原有的吸儲者和放貸者的角色,兼職為各項業務的“代言人”。就銀行而言,通過開辦業務,收取相關的手續費,擴大知名度,實為一舉兩得。然而,在獲利的同時,商業銀行或多或少忽視對被單位相關風險信息的收集和分析。風險管理信息的不對稱容易造成被單位在利益的驅動下,對銀行和客戶片面夸大其收益??蛻粼诓恢榈那闆r下,易將銀行作為業務的風險最終承擔者。這無疑會增加銀行柜面業務的潛在風險。
引發上述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1)宏觀調控領域還沒有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機制,使得不同的金融機構各自為政,造成風險信息阻塞;(2)商業銀行、基金管理公司、保險公司等與被機構就柜面業務的風險狀況、風險承擔等信息沒有做到完全的市場化,透明度不高。
三、探究商業銀行柜面業務風險管理的有效措施
1.以人文本,從源頭抓管理
人是制度的制定者,也是制度的執行者,從源頭抓管理,即要做好管理制度制定者和執行者的全方位工作。(1)商業銀行柜面風險管理要走出以往制度只約束基層柜員的方式,把評定和審核的范圍擴大到單位分管領導、主要負責人層面。一旦一線崗位出現柜面風險,要層層分攤責任。只有這樣,才能把制度制定者與執行者的利益捆綁在一起,從上層領導開始全員注重柜面風險隱患,提高風險防范意識。(2)關注員工的自身利益,尊重員工,發揮員工的“主體作用”。切實站在一線員工的立場上,考慮員工的各方面需求。銀行要拋開只講效益不要質量的做法,注重員工長遠人生規劃和發展,通過組織各項學習和競賽來提高員工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提高員工識別柜面風險的意識和抵抗柜面風險的能力。(3)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機制。對違規違紀現象既要加大懲處力度,同時也要建立柜員風險補償制度,平衡激勵與約束機制。(4)銀行還要加大網上銀行與電子銀行的安全管理,為柜面客戶的分流創造條件和環境,緩解柜面操作人員的業務量和工作強度,便于其集中精力做好柜面風險的控制。
2.加強柜面業務風險管理,建立健全管理機制
(1)商業銀行要加強柜面風險管理的力度,對柜面崗位設置和人員配置進行合理的安排;嚴格要求不相容崗位職責相互分離;柜員的權限卡要按照事權進行劃分;對各項業務進行嚴格的審查和按流程規定辦理;加強對授權業務的管理與審核;對違規違紀現象及時處理。
(2)按照“機構扁平化、業務垂直化、前后臺相分離”的原則,整合并加強事后監督職能部門的功能,努力做到監測動態、發現疑點、及時處理的一條龍管理方式;對二級分行全轄營業網點需要集中處理的資金匯劃、票據交換資金清算、跨行業務清算等,都由二級分行會計業務處理中心集中處理,統一管理。
(3)建立健全柜面業務考核考評系統。針對網點、柜員的柜面風險控制管理、風險防范措施和效果等進行及時的跟蹤考核,把柜員的業務量、營銷業績與風險管理業績作為綜合考評的依據,并把此依據與柜員的個人獎勵與崗位提升掛鉤。
3.借助高科技手段,完善管理方法
借助于現代化的高科技手段,商業銀行柜面業務在提高效率的同時,無疑也會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比如,打破以往人工鑒別客戶身份的方式,代之以身份鑒別儀、電子驗印技術等,極大地提高了鑒別的準確率和時效;又如,柜員的簽到由以前的權限卡簽到發展為目前的指紋簽到,提高了柜員操作的安全性。
(1)商業銀行要充分利用高科技的管理方法,通過科學、有效的管理模式對柜員的業務操作流程、業務處理方法等進行及時的考核與鑒定。
(2)商業銀行要充分利用電子銀行、網上銀行的優勢,加快業務的受理速度,有效分流柜面客戶群體,緩解柜面的業務風險壓力。
(3)商業銀行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風險監控與預警系統,能夠對所收集的柜面業務信息進行全面的數據分析和業務監測,改進監控的質量。
4.建立信息共享機制,規避柜面業務風險
行業間的信息共享機制可以有助于銀行了解行業間的發展動態和風險因素,了解柜面業務的操作流程和風險隱患,了解客戶群體的信息,以及有效規避風險的措施。
(1)打通銀行業之間的信息阻礙,建立共享資源庫;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資源庫掌握柜面業務的開展情況及客戶的各項信息。
(2)加強與行業及客戶之間的關系維護,建立柜面業務跟蹤分析、客戶意見定期回訪、產品營銷反饋等信息資源庫;加強銀企之間的信息互通,真正建立銀企風險聯防機制。
參考文獻:
[1]蔣曙明:亮劍銀行柜面業務風險管理[J].新理財,2007.4
(一)消費信貸的概念與內涵
消費信貸是商業銀行、金融公司,信用社等金融機構和零售商向消費者發放的用于購買最終商品和服務的貸款,是消費者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以貸款來購買消費用品的特殊消費方式。它主要面向個人開展業務,用于購買供個人使用的消費品。并不是向企業發放用于生產和銷售的貸款。
(二)消費信貸的發展歷史
早在18世紀末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就出現了以契約為主要方式的消費信貸形式,主要用于購買住宅,進而發展為貸款銀行,按照人們居住地不同來發放住房貸款。這種早期形式很快便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流傳開來,在20世紀初期建成了初步的商業銀行消費信貸體系。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初期的經濟危機過后,消費信貸的作用愈發的重要,品種不斷增加,在20世紀下半葉逐漸占據了西方消費的主流,消費信貸空前增長。
二、我國商業銀行消費信貸風險管理
(一)國內消費信貸風險管理狀況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漸完善,國內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增長速度很快。截至到2012年底,消費信貸余額已從2004年的1.98萬億元增長到10.27萬億元,8年間增長了5倍,消費信貸在信貸資產的比重中由原來的11.25%增長到了16.42%,總體上呈上升趨勢。而在高速發展的狀態下,風險控制不足的弊端也日漸凸顯出來??傮w上看,我國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風險有以下幾個特征:
1.消費信貸業務不良率不斷攀升
近年來,消費信貸不良率有上升趨勢。據統計,2012年,消費信貸不良率已達到9.35%,有的品種不良率甚至達到約17%,有的銀行因為不良率過高為規避風險拒絕再進行個人消費信貸業務。
2.國內消費信貸風險業務制度僵化
國內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風險的管理模式沒有真正實現獨立化和專業化,多是銀行業務主管把持風險管理,風險管理服從于銀行業務的發展,難以保持風險管理平衡,易形成風險。
3.銀行業調控力度不大
面對如此高的消費信貸風險預期,中國銀行業動作不大,沒有及時出臺相關措施控制消費信貸風險的發展,這導致了中國除五大國有銀行以及部分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外,很少有金融機構敢于面對如此大的消費信貸風險來發放貸款,中國消費信貸市場并不活躍,競爭力不足。
(二)國內消費信貸風險管理的問題
雖然近年來消費信貸發展迅速,但繁榮的背后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即風險控制力不足的問題。而風險控制力度不足是風險管理不當導致的,我國消費信貸風險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問題日漸凸顯出來。而導致我國風險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1.消費者素質參差不齊導致風險
消費信貸的對象是個人,而我國的歷史文化傳統中認為負債是一種不好的事情,居民多數沒有負債的意識。而且我國商業銀行消費信貸信用評審沒有形成體系,客戶提供的個人資料存在不真實的情況,這直接導致了風險度的提升。
2.法律法規不健全
盡管消費信貸是國家政策鼓勵發展的業務,但是國家還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來對這項業務進行約束,這給商業銀行開展業務帶來了很多不便,當遇到糾紛時銀行就會面臨難題:為解決糾紛必定會損失部分利益。這也給商業銀行發展消費信貸業務帶來了潛在的風險。
3.信用評估系統不夠完善
銀行在發放貸款前的信用評估主要來自于客戶提供的個人信息資料,不能完全確保真實性,銀行若沒有真實資料,將不能正確評估客戶的信用狀況,如果出現了還款風險,后果是很嚴重的。
4.商業銀行消費信貸風險管理機制不完善
在我國商業銀行的制度中,對于消費信貸風險的管理不夠嚴格,沒有形成專門的機構對消費信貸風險進行管理。即便是設立了機構也沒有太多的實際權力,消費信貸風險管理業務多落在權力機構,無法對風險實行實時監控、實施防范,導致風險控制力不強,效果不佳??偟膩砜?,我國消費信貸業務風險制度存在的問題眾多,若不及早根除將危害到消費信貸業務在我國的未來發展前景。
三、消費信貸風險管理在國外的應用經驗
在消費信貸業務風險管理這個課題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可謂是開山鼻祖,作為后來者的我國商業銀行應該多借鑒西方的管理和改革經驗,加以改進,轉化成為我們自己的制度,來管理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的風險。
(一)西方消費信貸風險管理
面對消費信貸可能帶來的風險,21世紀初,美國銀行業提出了消費信貸風險管理方案。這個方案從多個方面說明了消費信貸風險管理的可用手段,為消費信貸風險管理樹立了標桿。
1.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
在消費信貸業務中,為了保護客戶和銀行雙方的利益,解決雙方的糾紛,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十分重要。美國出臺了相關的法規對消費信貸進行了約束,使得消費信貸業務體系更加完備高效,解決糾紛更加快速徹底。
2.獨立的風險管理機構
銀行設立獨立的風險管理機構對風險進行全面的管理,并派出專門人員對風險進行宏觀管理。同時在消費信貸業務的每個部門派出風險控制小組進行全面管理。這樣就保證了風險調控能夠獨立高效地進行,防患于未然。
3.良好的風險管理環境
美國銀行業普遍認為,風險控制部門和各業務部門都有責任和義務控制信貸風險,業務部門加強風險防范意識是最有效的風險控制手段。
4.嚴謹的調查機制
風險來自于客戶的信用危機,更加嚴謹的客戶信用調查有利于減少風險。美國銀行業因此重新編制了客戶信用調查方案來檢測客戶信用的高低,以此減少較大風險出現的可能性。5.壞賬核銷機制消費信貸的風險來自于不良貸款,美國銀行業認識到這一點并且制定了一套嚴密的壞賬核銷辦法,對不良貸款進行及時的核銷,把握風險,盡可能的減少不良貸款帶來的損失。
(二)國外模式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我國仍然處在消費信貸發展的初級階段,國外的經驗對我們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1.良好的外部市場環境
從美國消費信貸發展的經驗中不難看出,政府的扶持、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以及消費者超前的消費觀念等都是美國消費信貸業務發展迅速的因素。而這些因素正是我國消費信貸發展進程中缺失的部分,它制約著我國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
2.加強消費信貸風險管理
美國的商業銀行對于風險管理極為重視,將風險管理分工細致,很強調事前的準備工作,將風險出現的可能性在事前降到最低。但在現階段我國缺乏相應的風險管理策略,也缺少風險宏觀管理的機構和人員,機制靈活度不高,美國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3.制定嚴謹的業務機制
在美國商業銀行中,消費信貸業務管理是極為嚴謹的,尤其是在事前的信用調查和事后的壞賬核銷這兩項業務中能體現出來。我國商業銀行應該學習這種高效嚴謹的銀行業務機制,將消費信貸業務與銀行基本業務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來對待,我國消費信貸業務將會呈現高速發展的態勢。
四、對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提出的建議
對比西方的消費信貸業務風險管理的發展經驗,我國的消費信貸業務風險管理的水平還十分有限,弊端有很多已經顯現出來。為了應對這些弊端可能帶來的風險,我們應該有一些應對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
在西方的消費信貸改革中,政府作為宏觀掌控者出臺的相關法律法規有效地支持了消費信貸風險管理業務的開展,對消費信貸的發展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我國也應當出臺一些相關的政策來管理消費信貸風險管理這種業務,來確保消費信貸在我國的進一步開展。
1.相關法律的出臺有利于風險管理
在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及央行有一定的帶頭作用,面對風險,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由商業銀行自己進行管理。這使得政府需要出臺一些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來對消費信貸業務進行約束,對風險進行宏觀掌控,這樣就會把風險的影響降到低點。
2.相關法律的出臺有利于解決糾紛
商業銀行發展消費信貸業務不可避免的要產生糾紛,而面對糾紛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約束就會給銀行帶來風險,進而可能會帶來不必要的損失。政府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之后,對于糾紛就有了完整的解決辦法,這樣就改善了商業銀行在解決糾紛時的不利狀況,降低了風險。
(二)完善商業銀行消費信貸體系
商業銀行內部應該意識到消費信貸業務在所有業務中的重要性,加強對客戶信用的調查與審核,完善消費信貸業務流程,利用信息技術的支持實現業務的系統化,減少工作中的失誤,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和時效性。還要建立完善的壞賬核銷機制,有效地減少因風險帶來的損失。
1.加強客戶信用評審
在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中,因客戶信用評估失誤而造成的風險的實例不勝枚舉,因此加強客戶信用評審的力度,就是規避風險的一個很好的方式。要加強客戶信用評審制度,首先就要加強貸款前的客戶信用調查,確保貸款放出后客戶有還款能力償還貸款;其次就是加強還款過程中的信用監督,當還款人出現意外事件時有相應的對策,避免不必要的風險;還有就是對客戶提供的信息仔細核查,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以減少客戶貸款欺詐的可能性。這些作為商業銀行對消費信貸業務個人信用管理的辦法能有效地提高消費信貸客戶的信用質量,大大降低風險。
2.完善消費信貸業務流程
在消費信貸業務所出現的風險中,有很大的部分是因為消費信貸業務辦理人員的失誤而帶來的風險。這就使得商業銀行必須通過完善消費信貸業務機制,規范消費信貸業務流程,來減少消費信貸業務中出現的因操作失誤而帶來的風險。在西方的消費信貸改革中,側重于對消費信貸業務機制的改革,這是商業銀行對自己的一個約束,減少工作人員的失誤就會降低風險出現的幾率。我們也應該加強對業務流程的管理,在業務機制完整的條件下調控風險,這樣就能有效地規避風險,減少銀行的損失。
3.建立完善的壞賬核銷機制
在西方的商業銀行對消費信貸業務改革中,對壞賬核銷機制的完善也是一個側重點,他們認為不良貸款是允許存在的,而對于不良貸款的處理就能看出一個銀行是否對自己負責、對客戶負責。商業銀行在處理消費信貸的不良貸款時應該有一套完整的壞賬核銷機制,確保不良貸款的妥善處理,以此減少由于不良貸款而帶來的風險。
(三)完善消費信貸風險管理體系
在西方的商業銀行對消費信貸業務風險管理的改革經驗中,設立獨立的風險管理機構是改革的重要環節,這個機構的職能就是調控風險。在我國的消費信貸業務改革中也應該設立這樣的一個機構,對風險進行宏觀調控,設置專門的人員管理風險機構,并在銀行消費信貸部門設置風險調控組,進行全面的風險調控、實時監控,真正做到有效地控制風險,保障消費信貸業務在我國的發展。
五、結語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不斷加快,我國外貿進出口也發展迅速,截止2014年我國外貿進出口達26.43萬億元,我國外貿出口量逐年增加。目前,我國外貿出口呈現良好發展情況,盡管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經濟走勢難以掌握,全球范圍內缺少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是2015年我國外貿出口發展還是面臨很多的積極因素,出口還是穩步增長的。在看到外貿出口增長的同時,也要注意到賴賬的風險性。在我國出口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國際保理業務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風險的防范也成為重要課題,因此國內外學者都積極研究國際保理業務和國際保理業務風險管理。Charpentier(2003)分析了保理和信用保險的競爭性和互補性,指出應從應收賬款管理的整體概念,充分利用兩者的特點以互補,尤其是在保理業務中可以借助信用保險轉移風險。王杰(2013)認為我國保理業務存在法律不健全、保理意識有待改善等問題,并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提出的建議有:提高國際保理業務人員的培養和加強風險防范,以達到加快我國國際保理業務的發展目的。因此,針對國際保理業務的問題,本文以國際貿易出口背景下的國際保理業務為出發點,研究國際保理業務風險管理,期望對我國商業銀行國際保理業務風險管理提出有效的對策建議,幫助商業銀行科學高效的開展國際保理業務,防范國際保理業務風險。
2我國國際保理業務風險管理現狀分析
2.1我國國際保理業務現狀
目前,國際保理的概念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就《國際保理業務慣例規則》2010的修訂版本中定義:“根據保理協議,供應商為了獲得融資、賬戶管理、資信調查、托收、買家信用擔保等服務,而將應收賬款轉讓給保理商”。而目前普遍接受的解釋是:指出口商采用賒銷、承兌交單等方式銷售貨物,把應收賬款的債權轉讓給保理商,由保理商提供應收賬款催收、信用風險擔保、進口商資信調查、銷售分戶賬管理等服務,而出口商轉讓時可以獲得70%-80%的預付賬款與100%的貼現融資。我國國際保理業務迅速發展,圖1顯示我國保理量逐年增加,2013年達到378,18百萬歐元,上升10%,并且我國國際保理量占世界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如圖1所示,國際保理業務發展前景很好,但是也要看到,我國的保理業務結構存在問題國際保理與國內保理的對比,國內保理量明顯比國際保理要高,并且每年差額逐年增加,而且有持續增長之勢。
2.2我國國際保理業務風險管理現狀
國際保理業務風險依據不同標準有不同的分類,本文僅把風險分為國家風險、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和法律風險。中國的商業銀行對國際保理上風險管理已采取了許多措施,也意識到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對于國際保理業務風險商業銀行不是采取設立專門的風險防范措施,而是對于國際保理業務中的不同風險采取具體的風險防范手段。首先,商業銀行設立了風險管理部門,對存在的各種風險進行管理。比如中國建設銀行,建立了風險管理委員會,中國交通銀行設立了[1+3+2]風險管理委員會,且下設信用風險、市場與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與反洗錢三個專業風險管理委員會,各個管理部門都有統一的管理規范,相互合作管理風險;工商銀行實施董事會、高級管理層、全行員工各自履行相應職責的風險管理體系,有效控制國際保理業務的全部風險。其次,商業銀行分別對信用風險、外匯風險、操作風險等風險分別制定詳細防范方法。比如中國銀行為了降低海外機構信用風險,通過完善國家風險管理政策制度,加強評級管理,強化限額管控,完善國家風險監測管理體系,進一步加強對潛在高風險國家和地區的管理,有效控制了信用風險。最后,加強風險高級計量方式實施,通過采用較高級的風險計量方式,達到更好的度量風險,為有效控制風險提供可能。比如中國建設銀行客觀、準確地分析和評估實際風險狀況,就信用風險計量來說,已開發完成包括違約概率(PD)、期限(M)的內部評級模型、違約損失率(LGD)、違約風險暴露(EAD),建立起包括16級PD和5級LGD的兩維主標尺以及由上述風險參數計算的風險加權資產(RWA)、預期損失(EL)、風險調整后資本收益率(RORAC)等工具。但是,我們在取得良好發展的情況下,也應該看到所存在的不足,只有不斷完善國際保理業務風險管理體系,才能更好的促進國際保理業務發展壯大。
3我國商業銀行國際保理業務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我國商業銀行國際保理業務風險管理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正在不斷完善,各商業銀行也在不斷加強國際保理業務風險管理的技術和水平,但由于我國國際保理業務發展處于初期,風險管理水平和經驗還不足,與國際先進的國際保理業務風險管理體系相比,存在著很大差距,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3.1國際保理業務風險識別存在的問題
風險識別是對國際保理業務風險有效管理的前提條件,只有良好的風險識別,才能最大程度減輕風險。對于國家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等較難識別,特別是信用風險識別難度最大,信用風險主體多,包括出口商、進口商、進口保理商的信用風險,在國際保理業務中,要準確、及時識別是比較困難的,主要的問題有:一是缺乏識別的優秀人才。各大銀行人員結構,可以看出各大銀行人員學歷多集中在本科和大專學歷上,并且股份制銀行本科與大專的相對比例要高于四大行,本科比例相對較高,學歷高低影響識別能力。國際保理業務涵蓋國際貿易、銀行、法律、計算機等領域,需要從業人員熟悉國際金融、國際貿易規則、國際貿易結算、國際商法、慣例等方面知識,掌握計算機操作和熟練的英語運用等等。目前,很多相關從業人員一般都沒有經過專門的國際保理培訓,在實踐中也缺少實務方面的鍛煉。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國際保理業務的順利進行,也可能導致從業人員不能識別國際保理業務的風險。二是沒有有效的識別方法。我國的國際保理業務起步比較晚,雖然其他業務也需要風險管理,但是由于業務不同,需要形成針對國際保理業務的風險識別技術?,F行的識別方法主要基于財務分析,據了解,我國商業銀行風險識別大部分基于財務因素,但是國外的先進識別技術對非財務因素給予足夠重視,這限制了運用先進風險識別的方法。
3.2國際保理業務風險度量存在的問題
對于風險度量,我國風險度量的觀念比較落后,缺乏定量測量風險,風險度量的精確性和準確性也比較差,從而計算結果的可信度比較差。比如信用風險度量,傳統的銀行信用風險度量方法主要有“5C”原則、OCC貸款評級法、《新巴塞爾資本協議》信用風險度量方法等,我國商業銀行對于風險度量的方法主要包括:“一逾二呆”、“五級分類”信用風險度量法、貸款風險度和信用等級評定,度量方法相對于國際方法是比較落后的,并且信用風險度量的方法更多是依靠信貸業務員分析企業財務數據、經營狀況等,然后進行綜合評定,主觀性較強,影響度量的結果。
3.3國際保理業務風險評估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金融業實施分業經營,與保險公司的合作受到制約,商業銀行缺乏再擔保,必須獨立承擔風險,成本相對較大。因此,我國商業銀行在國際保理風險管理中,普遍需要采取抵押品的方式。對于信用風險,商業銀行對進出口商、對手保理商的信用評估能力和資金流動的監控能力比較差,對于進出口商和對手保理商的信用評估只能采取事前的審查,而不是事前評估與事中的動態監控結合,并且傳統的信用等級評定都是以企業的償債能力及盈利能力作為標準,而國際保理業務同一般流動資金貸款性質上存在本質的差別,這就會導致評估缺乏準確性、科學性。對于國家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和法律風險,商業銀行大部分采取事前調查評估風險,而在業務過程中,忽視風險變化過程,增加了損失的可能性。
3.4國際保理業務風險控制存在的問題
國際保理業務風險控制存在幾個問題:首先,對于風險控制方法,國際保理業務采取審批授信等直接控制方式,而不是直接控制與以定量分析等間接控制相結合的方式,缺乏定量分析風險,并且強調事后被動的監督管理,而不是事前主動引導管理和事后被動監督管理相結合的方法;其次,對于風險管理途徑,商業銀行采取末端治理型管理的方式,而不是源頭控制型管理與末端治理型管理相結合,風險控制途徑狹窄;最后,對于風險管理機制,商業銀行缺乏完善的控制體系,盡管每一銀行都有風險管理機構,但是比較單一,且都是對全部業務進行風險管理,缺乏獨立的業務風險管理部門,并且需要擁有全面的風險管理體系。
4我國商業銀行國際保理業務風險管理的對策建議
4.1完善社會信用體系
國際保理能夠得以蓬勃發展應得益于市場經濟中存在較好的信用體系,建立信用體系是國際保理建康順暢發展的基礎。一是加快信用立法工作。信用立法不僅應該涵蓋信用方面,對信用中介也要提供一定的保護,為了社會信用體系的良好發展,應該出臺相關信用的法律法規,對信用中介組織的成立、操作和運行也要進行規范。二是加快企業征信系統建立。企業征信體系的展開首先可以從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開始,通過銀行等的客戶信息體系,可以得到客戶的信貸情況、信用情況和拖欠還款情況等信息,然后,通過國家在全社會展開企業征信操作。當企業征信系統建立成熟,數據開放給需要的部門使用,達到數據開放利用,發揮數據的作用。
4.2改善我國商業銀行國際保理業務的基礎條件
4.2.1培養國際保理風險管理人才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要注重風險管理人才的培養,這是風險管理的重要條件。國際保理風險管理工作需要熟悉國際保理、國際外匯市場、世界經濟動態和國際金融市場的管理人員,需要對風險管理、識別、度量、評價、決策、控制方法與操作都有一定的了解,國際保理風險管理人員最好能做到在種種不確定因素帶來的國際保理風險發生之前,能夠準確預測,主動采取避險措施,使銀行遭受的損失降到最低。一方面,對國際保理業務人員要進行定期培訓。另一方面,要不斷完善員工激勵機制。
4.2.2進一步加強信息化、電子化建設
通過資信調查,國家保理業務風險管理可以詳細了解進出口商的情況,而資信調查則依靠可靠信息來源和現代化的信息處理技術。我國商業銀行可以借鑒國外的技術,即采用EDI技術,通過建立完善的客戶信息系統,加強客戶信息管理。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可以與FCI其他成員、國內外銀行建立信息交流系統,通過計算機終端進行數據的傳輸,逐步加強自身信息建設,完善電子化。
4.3積極加入FCI,加強交流與合作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加入國際保理商聯合協會的數量相對較少,缺乏與其他保理商的交流合作,在風險管理上也缺乏其他保理商的協助。因此,我國商業銀行應該積極加入FCI,加強與國外保理商的交流合作,學習他們風險管理的技術與經驗。其次,應該加強風險研究,國際保理業務收益較高,伴隨著風險性也較大,加之其業務復雜、風險種類較多,因此,風險控制難度較大。我國商業銀行應該加強風險研究能力,可以召開國內外保理商的風險交流會,共同探討風險管理辦法。
4.4構建全面的風險管理模式
首先,構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商業銀行應該完善進出口商的資信調查系統,分不同部門進行審核,確保結果的正確性,對于相關數據也要善于運用信息系統進行管理,對于每一項業務,都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動態的監督管理,然后把信息系統處理結果傳輸到需要的部門。其次,完善管理組織架構,商業銀行設立獨立的國際保理業務風險管理部門。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可以較為獨立的執行風險管理職能,較少受到其他部門的影響,客觀的對風險進行管理,并且由于管理部門專職進行風險管理,專業性較強。
4.5嘗試與保險公司合作
中間業務收入是現代商業銀行經營利潤的主要來源,據有關資料記載,國外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份額已達到其利潤總額的以上。這充分說明,發展中間業務在現代商業銀行的整體經營管理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在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中,中間業務發展起步不久,但是目前已經越來越受到各家銀行的高度關注。從近幾年利潤增長的趨勢上看,銀行利潤來源已經從原來以“存貸利差”為主的方式,更加趨向多元化、提供有償服務、收取業務費用的中間業務方式。
二、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現狀、機遇和問題
(一)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現狀
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主要商業銀行中,中間業務品種已達2萬種,收入占總收入的40%以上。而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起步晚,發展慢,品種少,收入比率很少有超過20%的。
2000年后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經濟高速發展對金融產品需求的拉動,商業銀行正逐漸轉變經營理念,將中間業務發展作為實現金融工具創新和新的利潤增長點,加快新業務品種的開發與推廣,延伸服務領域,逐步向指導化服務階段發展,以監管防范,尋求新的利益增長點為核心,以高收益、高附加值的中間業務成為新的業務推廣重點。在開展結算、匯兌、等中間業務的基礎上,陸續推出了諸如信用卡、信息咨詢、租賃、代保管、房地產金融服務、擔保、承兌、信用證等一系列新興中間業務,形成了較為完備的中間業務品種體系。各行對中間業務的認識逐步由輔業務的間接效益向主營業務直接效益轉變,收費意識明顯增強。
(二)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機遇
隨著社會對金融服務需求的不斷增長以及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加快,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中間業務也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契機,推動中間業務健康高速發展。中間業務涉及國際國內金融財會、法律等各個領域,大力創新和發展中間業務,必將推動銀行內部的改革步伐,推出一大批熟悉國際金融市場業務、善于開拓國際市場的高層次人才,提高金融服務的現代化水平,加快國有商業銀行與國際接軌的步伐。
另外,在個人金融服務方面,向居民提供消費信貸、代客理財等高層次服務也在不斷擴大,以滿足社會各界對金融業務的不斷需求。中間業務的迅猛發展,要求國有銀行的經營理念、服務方式和機構設置都要做相應調整,必然推動金融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
(三)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問題
1.對發展中間業務存在認識偏差。受體制、觀念、思維方式和實踐經驗的制約,我國商業銀行均以存貸款業務為主營業務,對國際銀行業中間業務快速發展的趨勢認識不足;對利率市場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市場全面開放后面臨的生存和發展的壓力認識不足;對中間業務的手續費收入可以大大提高商業銀行利潤總水平沒有給予高度重視,影響中間業務的發展。
2.中間業務規模小,技術含量不高,結構不合理。近年來,盡管我國商業銀行開辦的中間業務已達260余種,但實際運用的品種很少且層次低、功能不完善,主要集中在收付結算和業務等勞動密集型品種方面,高附加值品種在我國銀行業中尚處于起步階段。而西方國家商業銀行推行的中間業務范圍廣泛、種類繁多,涵蓋、結算、擔保、融資、咨詢和金融衍生等眾多領域。
3.中間業務創新能力不夠,缺乏專業人才。中間業務是知識密集型業務,涉及領域廣、知識面寬,具有集人才、技術、機構、網絡、信息、資金和信譽于一體的特征,是金融領域的高技術產業。相關的高素質人才的匱乏,已成為制約我國銀行業開展高技術含量中間業務品種的“瓶頸”。中間業務的發展需要熟悉銀行業務及計算機、法律、國際金融、投資、證券、保險等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與西方商業銀行相比,我國商業銀行在這方面的人才培養和儲備嚴重不足,缺乏一支具有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相結合的復合型專業人才隊伍。
三、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模式和發展策略
(一)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完善業務發展的外部環境
要發展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首先要摒棄中間業務是附屬業務的經營理念。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為推動中間業務的拓展創造各種必需的條件。其次我國金融業應該早日實行混業經營,混業經營是世界金融業的趨勢,只有混業經營才能更好的使銀行進行中間業務創新。同時,應該發揮銀行協會等中介組織的作用,使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能夠信息對稱,能達成一個最優均衡。此外,要完善法律環境,健全法律體系,以法律來規范商業銀行的經營行為,培養強有力的宏觀金融調控能力并建立有效的金融監控。
(二)加快商業銀行制度創新,建立有效的獎懲激勵機制
建立健全組織結構,完善管理體制,加強制度建設,完善中間業務考核指標,建立科學的考評體系和激勵機制。應該借鑒西方現代商業銀行的管理辦法,按照“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進行改革,在發展中間業務中進行制度創新,建立基于收益的績效考評體系和配套的激勵機制。[
(三)完善對中間業務的金融監管,制定與國際接軌的管理制度與操作規范
監管部門應出臺中間業務監管原則,為我國商業銀行開展中間業務制定業務規范,加強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分類管理,制定和完善相關的管理法規,構建一個公平競爭的經營環境,加強金融監管、杜絕違規行為的發生,使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始終處于規范、有序、良好的市場競爭狀態。應借鑒國外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監管標準、監管手段、風險測量指標體系等,提高對中間業務的監管水平。由于中間業務不同品種的風險差異很大,監管部門應據此對中間業務實行分類監管,對商業銀行不動用自身的資金,以中間人的身份為客戶提供收付服務并收取手續費的業務全面放開,由商業銀行自主經營和管理,對擔保、承諾以及金融衍生工具類的中間業務,因其可能形成客戶對銀行的負債,風險較大,監管部門應強化監管,要求商業銀行將其納入授信管理范圍加強風險管理。因此,制定與國際慣例相適應的政策、法規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加大中間業務品種的創新,堅持以滿足基本客戶的需求為導向,以增加新品種為切入點,不斷推出中間業務的新品種;吸收和引進國外商業銀行已經開辦的具有推廣價值和市場前景的業務品種,加以改造,為我所用。
(四)強化管理,注重人力資源開發戰略
中間業務需要既懂理論又有實踐經驗的高素質、多類型、具有開拓敬業精神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一方面要大力引進一批具備金融、法律、財會稅收、企業管理、計算機等專業知識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建立員工長效培訓機制,為員工提供再學習的機會,使其能了解中間業務的最新動態并參與業務創新;建立起符合現代商業銀行要求的人事激勵約束機制,能充分挖掘員工的潛力。
(五)完善服務,培育中間業務市場
隨著金融市場的全面開放,我國商業銀行面臨服務優質、管理先進的外資銀行的競爭。為此,一要強化全員的服務意識,利用高質量的服務,保持和擴大經營網點多、市場份額大優勢;二要實行“一站式”服務,簡化操作程序,推進套裝交易,提高辦事效率,降低成本;三要推行人性化管理,加強與客戶的交流與溝通,及時了解客戶需求,為新產品的研發提供信息保障;四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公眾和企業的金融意識,逐步營造適宜中間業務開展的環境。
(六)加大科技投入
中間業務涉及面廣,種類多,新的業務不斷推陳出新。國有銀行要在已有成功經驗的基礎上,認真學習和吸收外資銀行的經驗和成果,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服務意識,力爭以先進的科技手段,多樣化的特色服務,不斷加快中間業務的發展步伐。要加快金融電子化步伐,建立全國信息共享的通訊網絡,形成較完備的信息系統,在銀行傳統的中間業務結算業務上進一步提高結算工具和結算手段的開發設計能力,完善網上銀行、電話銀行、自助銀行的功能,從而更好地改進電子銀行系統和以電子計算機網絡運行為支撐的支付清算系統。投入一定的資金完善開辦中間業務所需的硬件設施,組織研發隊伍不斷開發新的軟件系統以適應新業務發展的需要,還要大力培養高科技人才。
四、結語
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利在長遠,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金融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打造成熟健康的中間業務,研究探討和逐漸規范中間業務的發展,對提高商業銀行的競爭力和自身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面對跨國銀行的挑戰,我國商業銀行要以傳統業務為基礎,以中間業務為先導,不斷調整經營理念,堅持傳統業務和創新業務相互促進、利潤和市場份額兼顧的市場策略,尋找適合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的、科學有效的管理體制、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最終在行業內形成一種良好的中間業務經營氛圍,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李少鵬.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現狀透視[J].經濟論壇,2006,(7).
[2]徐通剛.淺析我國銀行中間業務的缺陷及拓展渠道[J].經濟師,2004,(5).
[3]彭建剛.商業銀行管理學[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4]薛群英.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思路探析[J].財經論壇,2004,(9).
[5]李揚,王國剛,何德旭.中國金融理論前沿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商業銀行的投資業務風險管理是一個一系列的問題分析和解決機制。在進行分析管理的時候要有全局性的眼光和目標,要采用多種措施對可能影響投資業務的風險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識別和分析方法,并采取可靠的方法進行有效的分析和總結。
(一)及時的對項目的數據和資料進行收集
一個銀行項目的實施一定要有可靠的保障機制,在實施過程中投資人要全面的把握全局,及時的收集所需要的資料和有用的信息,以便對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數據和資料分析,提高風險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在信息的收集整理過程中一定要遵循實事求是的態度,力求做到真實可靠,在這個基礎之上要選擇具有可實施性的方法去解決可能發生的問題。只有在風險的預測和準備階段上做足了充分地準備,商業銀行投資業務項目的管理才具有安全可靠性,才能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
(二)及時的對投資業務的風險進行度量
商業銀行投資業務項目都是具有一定模式的,在項目的實施中我們要對其進行一定的數據統計和分析,對項目的投資業務的風險機制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評價。在現實中,未來的發展狀況是很難完全預測的,對市場經濟變化莫測的今天,只能是定性的分析而不能做到定量的判斷。
(三)及時的對投資的業務管理風險進行評價
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部門是對項目的風險度量機制,在風險評價的過程中一定要采用正確的方法和專業的眼光,對項目的各階段和風險的發生條件進行有目的的、專業性的管理和評價。
二、商業銀行投資業務風險管理的具體措施
(一)建立健全完備的內部項目管理制度
商業銀行投資業務的風險管理是一個長期困擾投資人的問題,其實,在認真全面的分析其基礎上,我們不難發現對于商業銀行投資業務的風險管理有很多可實施的方法。制度是一個項目高效有序和有規則的運行的必要條件,在商業銀行的投資業務管理中,首先就應該有健全的制度作保障。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制度的保障是基礎,是一個項目健康的發展的首要條件。對于現行的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的一定要及時的對其進行完善,要建立專業的隊伍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評價。在實施中要適當地擴大風險劃撥范圍,做到對可能發生的事情都有準備。在實施中一定要遵循完善的標準,在完善制度的基礎上使風險盡可能的降低到最小。
(二)實行現代化的銀行管理投資業務風險管理手段和方法
商業銀行的投資業務風險管理應當與現代化接軌,積極地響應和運用標準、專業的風險評估手段進行合理的評價?,F代化指的不僅僅是技術方面,技術是一個基本方面,更重要的是與現行的法律、條件、外部因素做到合理的接軌。對于當今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計算機的普遍運用已經大大的方便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對于銀行的管理投資業務這一方面我們就可以很好地借鑒這種模式。電子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大大的方便信息的整和、管理。銀行的投資業務的相關開放數據與現實的各種風險評估數據資料進行有機的接軌,做到實時的監測?,F代化的快速反應機制又為我們進一步的準確了解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最方便的捷徑。
(三)適時的加強投資業務項目的組織管理
我國的商業銀行內部都有一定的內部組織管理,都有明確的分工合作。企業內部的組織管理可以包括很多種,風險的管理就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商業銀行的投資業務風險的規避要想取得更好地結果,有序的組織管理是必不可少的,首要前提是建立專門的風險管理組織。風險管理組織的成員都必須各有所長,能夠為風險的規避提供有利的條件與措施,其中專業性較強的環節一定要重點把握。除此之外,在具有專門的管理部門后還要有完善的項目計劃,做到全面,要為可能發生的事件做完備的計劃。在銀行企業內部,員工的整體素質一定要做到進一步的提高,做到可以有效地應對各種潛在、正在發生的各種風險,及時的解決所發生的問題,顧全大局的基礎上盡可能的減少各種風險所造成的損失。
(四)在銀行投資業務中進行有效的風險規避與轉嫁
商業銀行的投資業務管理的風險是一直存在的,并且在大多數情況下,風險的完全避免似乎很難達到完美,這就要求我們要對風險進行巧妙的轉嫁與降低。在實施過程中,我們要正確的把握項目的發展趨勢和走向,盡可能的了解風險的類型和損害程度,在聽取相關專業人員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的發展進行有效的轉嫁風險。在風險發生的時候一定要找到風險發生的原因和與之相關的因素,為之后風險的轉嫁和降低提供最可靠的資料和數據。
(五)充分地完善市場管理的監督力度
市場監控的管理力度的加大會進一步的有利商業銀行項目風險問題的規避。在經濟急速發展的今天,金融業對市場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完善和加強我國金融市場的正常、有序的運行是金融業進一步發展的有利條件。任何的不利因素都在逐步的向有利于金融市場的方面轉化。商業銀行要想更好地為客戶服務,就應該首先站到對方的立場去考慮和思考問題,要充分地把一切對客戶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一一列舉出來,并及時的對不利因素進行優化和完善。在現有的制度基礎上,去發現制度和市場中存在的問題,市場是我們無法左右的,但是我們可以在制度和實際運行中多下功夫。商業銀行的投資業務風險規避是不僅僅的為投資者服務的,它還要間接地服務于所有的人民大眾,商業銀行的投資業務風險管理系統要及時的發現現行市場經濟中存在的漏洞,要及時的通知投資人和其他人員,正確的評估和判斷市場經濟和相關項目潛在的不利影響,以減少投資者的損失。
關鍵詞:商業銀行前臺業務操作風險類型成因防范
前臺業務操作風險,顧名思義,是指因前臺業務操作失敗引起的風險。通常是由財務制度上的疏漏、越權交易、支票欺詐等原因引起的風險。如今業內普遍認為,前臺業務操作風險是源于內部程序不完善、人為失誤、系統故障或是外部事件所引發的直接或間接損失的風險。從我們目前暴露的案件情況來看,金融系統頻發的大案要案均是前臺業務操作風險所致。前臺業務操作風險已成為銀行風險的重要根源和管理難點。筆者多年來從事商業銀行的會計管理工作,對前臺業務操作風險有一定的認識,本文試對當前商業銀行前臺業務操作風險的類型、成因和防范進行粗淺探討。
一、當前商業銀行前臺業務操作風險的類型表現
1、操作失誤型
操作失誤是指員工在業務操作執行、傳遞和流程管理中,由于責任心不強、專業技術不過關以及偶然失誤等原因導致的前臺業務操作風險事件。這類風險事件數量較多,但帶來的損失并不是很大。據巴塞爾委員會風險管理小組公布的第二次前臺業務操作風險數量影響研究報告,國際上主要活躍銀行的全部前臺業務操作風險損失中有35.1%是由執行、傳遞和流程管理原因造成。這部分前臺業務操作風險損失在我國商業銀行中雖沒有確切的統計,但從局部的典型調查分析,由于操作失誤形成的損失至少不低于國際上主要活躍銀行的水平。
2、主觀違規型
主觀違規是指員工明知道規章制度,故意去違反規章制度的做法。這類風險事件數量不多,但同操作失誤型相比,帶來的損失較大。如某行基層營業機構故意違反存款實名制的相關規定,違規為客戶辦理存款業務,便是屬于明知故犯,給銀行帶來潛在的風險。
3、內部欺詐型
內部欺詐又可稱為道德缺失或喪失,《現代漢語詞典》是這樣給欺詐下定義的,“用狡猾奸詐的手段騙人”。主要體現為員工在其自身需要得不到有效滿足,受其思想狀況、道德修養、價值取向的影響和左右,放棄有關法規制度、職業道德,以滿足自己的需要。這類風險較前兩者性質惡劣,影響力大、危害性強。
4、外部欺詐型
外部欺詐用通俗的語言表述就是被人利用,是指員工在辦理業務的過程中被客戶用欺詐的手段利用,給銀行帶來潛在的風險。內部欺詐、外部欺詐統稱為欺詐,也包擴內外部勾結欺詐。欺詐是我國商業銀行中最突出的前臺業務操作風險表現,造成的損失也十分巨大。近年媒體公開報道的我國商業銀行前臺業務操作風險事件中,基本上都是欺詐原因所造成。
二、前臺業務操作風險產生的成因
1、思想認識不到位
主要表現為對前臺業務操作風險的涵義理解不透、認識不全面,不能從本質上把握。認為本單位不會出事,預防風險的思想和措施沒有到位。遇到一些案件發生,只認“倒霉”,而不查找原因、吸取教訓。在實際管理中,不善于分析不同前臺業務操作風險產生的根源,只注意前臺業務操作風險事件的表面現象,就事論事。對前臺業務操作風險的普遍性、長期性、頑固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容易把出現的前臺業務操作風險事件看成是偶然的、局部的,因而存在僥幸心理,導致對前臺業務操作風險的管理重視不夠。
關鍵詞:商業銀行;業務創新;風險度量;中間業務
金融業務創新是商業銀行保持自身競爭實力、吸引客戶、提高利潤水平的重要手段,其伴隨的風險也日益受到廣泛關注。2007年美國的次級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使人們對金融創新中金融衍生產品的高風險性、金融機構高杠桿經營的危害性以及金融創新風險的復雜性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各國金融監管部門也對加大金融業務創新監管達成共識。為保證商業銀行的健康發展和業務創新的持續推進,就必須對創新業務風險進行充分識別并加以有效管理,避免其危害金融實體乃至整個國民經濟。
一、我國商業銀行金融業務創新及其風險分類
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中將創新定義為新產品的開發、新生產方式或者技術的采用、新市場的開拓、新資源的開發和新的管理方法或者組織形式的推行。根據這一觀點,金融創新可定義為是金融機構利用新思維、新組織方式和新技術,構造新型的融資模式,通過各種金融創新工具的使用,取得并實現其經營成果的活動。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金融業務創新從銀行業務分類角度可分為:資產業務創新、負債業務創新、中間業務創新;從業務構成要素角度可分為金融工具創新、交易服務創新、交易技術創新和交易市場創新。從銀行業務分類角度來看,目前中間業務創新是我國商業銀行創新的主要發展方向。以建設銀行為例,近幾年來各項中間業務收入基本都呈增長態勢,見圖1。而作為近年來我國主要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主要方向,中間業務也確實為銀行創造了豐厚利潤。表1列舉了我國主要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利潤占稅前利潤比和中間業務收入占總收入比重,各家銀行的中間利潤占比均高于收入占比,這說明中間業務的利潤率確實要高于存貸業務,也必然是今后商業銀行重要的利潤增長點和主要業務創新方向。根據上述業務創新的分類方法,我國商業銀行業務創新風險從銀行業務創新分類角度可分為資產業務創新風險、負債業務創新風險、中間業務創新風險;從業務構成要素角度可分為業務工具創新風險、交易服務創新風險、交易技術創新風險和交易市場創新風險;此外按照巴塞爾資本協議提出的商業銀行風險分類可分為業務創新導致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和聲譽風險。其中第一和第三種分類是目前商業銀行較多采用的分類形式。
二、商業銀行業務創新風險管理的必要性
業務創新風險與傳統業務風險有重疊之處,但也具有其特殊性和復雜性,其主要影響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一)業務創新加大了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商業銀行間及其他金融機構競爭加劇導致傳統業務利潤水平下降,為獲取更高的利潤勢必要進行相對高風險的業務創新,我國商業銀行的混業經營已成事實。從商業銀行實踐來看,為滿足客戶的多種金融需求,商業銀行的業務品種均涉及多種金融業務,而非商業銀行類金融業務通常在風險控制及監管上要弱于商業銀行業務;大部分創新業務均為表外業務,表外業務利潤正在成為業務機構新的盈利點。這導致商業銀行經營風險增加,信用等級下降。
(二)業務創新增大了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難度。創新業務無前例可循,其風險特征識別困難,缺乏成熟的風險管理經驗;業務創新通常是客戶導向的,涉及多種金融業務,這使得創新業務風險與原有的風險分類交叉,歸因困難,也難以準確納入現有的風險管理體系中;此外,商業銀行為管理業務風險也會進行金融業務創新,新的風險管理手段又伴隨著新型風險,使得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日趨復雜。
(三)業務創新導致了金融業的風險聯動。全球經濟一體化浪潮下,商業銀行業務機構之間、本國業務機構與外國業務機構之間、國內業務市場與國際業務市場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增加。業務創新活動加劇了這一過程,使得銀行內部出現的風險會在金融體系內通過業務聯動迅速傳導并放大,最終甚至威脅到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全。商業銀行的業務創新不僅增加了自身風險水平、加大了風險管理難度,還會影響到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全,所以商業銀行必須采取適宜方法有效管理業務創新風險。
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風險管理方法
風險管理的核心是在合理的成本下達到適當的風險控制目標。首先需要有整體的風險管理框架。在統一框架下,商業銀行可在內部一致的基礎上管理業務創新風險,避免不同職能部門風險管理的重復投入或缺位管理導致風險的管理盲區,充分利用現有的人力和物力資源,避免人員權責混亂。目前各個商業銀行都基本建立起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商業銀行可將業務創新風險納入其中進行有效監管。此外,商業銀行還需要針對業務創新風險特點制定明確的風險管理流程并將其進一步細化并實施。按照風險管理的一般流程,大致可分為五個環節。第一環節是風險識別。業務創新風險的識別過程應綜合考慮商業銀行的戰略目標以及相應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內外部環境以及變化,在此基礎上識別已有以及潛在的業務創新風險、創新業務運行的內部和外部環境等,以便有效識別現有風險以及潛在風險,合理預計未來風險變化特征。第二個環節是風險評估和量化。風險評估和量化主要評價風險的危害以及風險發生時商業銀行可能的損失。按照巴塞爾資本協議的要求,符合規模要求的銀行應開發內部風險度量模型來量化銀行面臨及潛在的業務創新風險大小。在此過程中需要綜合分析定性和定量度量結果。鑒于業務創新風險的管理難度,尤其需要通過敏感性分析和壓力測試等手段保證極端條件下銀行的風險承受能力。第三個環節是風險管理和風險緩釋。在清楚識別風險以及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后,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如何有效管理風險、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范圍內。內部風險通常是可以通過企業的風險管理流程和技術手段來控制的,但是外部的系統性風險則主要依靠緩釋手段。風險緩釋包含了風險的接受和風險的轉移,即接受可承受風險同時轉嫁不可承受風險。第四個環節是風險監控。該環節是對上述風險管理流程的監督和保障,包括對風險管理手段和管理過程、管理效果的全面監控,是保證風險管理動態過程有效進行的關鍵環節。商業銀行需要根據風險監控反饋及時調險管理過程中的相應部分,以便適應內部或外部風險環境的變化。第五個環節是風險匯報。由于金融創新風險是非常規風險,所以需要更密切的關注。銀行的管理層應確保合適的人選能夠定期接收到業務創新風險的相關信息,包括:銀行面臨的業務創新風險和潛在的風險以及改進措施、應對風險的步驟、采取的具體措施細節和效率等。
四、業務創新風險度量指標淺析
在業務創新風險管理過程中,風險度量是很重要的一個步驟。在風險度量模型中,需要兩類指標,一類是代表創新的指標,一類是代表風險的指標。
(一)創新指標。根據相關研究,創新指標大致可以歸結為三類:
1、專利技術數量。這一指標是成形的、可構成生產力的創新能力指標。在2012年證券報對國內主要商業銀行進行創新排名時,曾用銀行獲得的業務牌照數量來近似地替代這一指標。
2、研發費用投入。這一指標是潛在的創新能力,國外的一些相關研究通常會采用這一指標,但這一數據目前無法從我國商業銀行的公開數據中獲得。
3、根據創新方向統計的財務數據。按照銀行的業務創新主要方向統計出的數據,可以間接說明創新水平。這類指標以比例關系為佳,可以屏蔽銀行規模的影響。按照國際通行原則,一般在評價一家銀行或一國銀行業的業務創新能力和水平時,主要是通過分析銀行的收入結構來獲得其業務創新水平高低的結論。統計數據顯示,國際大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普遍超過50%,有的銀行甚至達到80%。
(二)風險指標。風險指標主要度量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大小,也可大致分為三類:
1、企業脆弱性指標。通常用Z指標(Z—Score)代替企業的脆弱性。Z—Score模型在經過大量的實證考察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從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中計算出一組反映公司財務危機程度的財務比率,然后根據這些比率對財務危機警示作用的大小給予不同的權重,最后進行加權計算得到一個公司的綜合風險分,即Z值,將其與臨界值對比就可知公司財務危機的嚴重程度。Z--Score模型從企業的資產規模、變現能力、獲利能力、財務結構、償債能力、資產利用效率等方面綜合反映了企業財務狀況。
2、巴塞爾資本協議的風險衡量指標。如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充足率。這類指標是巴塞爾資本協議在銀行風險管理三大支柱之一,屬于銀行風險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標志,反過來也能夠體現銀行的整體風險狀況。
3、傳統的企業風險度量指標,如不良貸款比率、撥備覆蓋率、存貸比等。這類風險指標與第二類指標類似,由于有管理部門的最低要求,既能夠反映銀行的風險暴露程度,也屬于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標志。
五、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