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4 10:23:22
序論:在您撰寫科目一學習材料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遠程教育教材的建設中有一個關鍵的名詞就是“遠程特色”,教材是否適合遠程學生的學習,是否滿足遠程學習者的需要直接關系到學習的效果也直接影響遠程教育的質量。
香港公開大學憑借著高質量的課程開發和教材建設,通過高質量的遠程教學,贏得了香港本地和國外的一致認可。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本文在分析香港公開大學教材基礎上,就“學科指南”展開比較,看一下優質的遠程學習材料如何體現遠程特色,如何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如何區別于傳統學習材料。
二、香港公開大學遠程學習材料介紹
香港公開大學的課程發展和遠程學習材料設計由香港政府撥??钯Y助,香港公開大學組織建設。通常一門學科的學習材料由學科指南、指定讀物、視音頻材料、多媒體輔助教材、互聯網學習資料等組成。充分體現遠程教育特色的是學科指南,每一門學科指南都會由專門的課程開發小組、課外評審委員、責任編輯、制作組共同負責。
學生需要按照學科指南進行學習,學科指南是基礎,也是媒體間結合使用的紐帶。學科指南采用活頁式設計,方便大學通過分期發送材料的方式控制學生學習進度。學科指南中給出指定教科書,它會根據學習內容的需要讓學生閱讀指定教科書中的相應內容。指定讀物也在學科指南中給出,有的緊跟在各章內容后,有的附在全部學習內容后。視音頻材料的使用結合學習內容,在學習指南中也會有相應的說明,有的也有專門的手冊(Video Workbook),根據學習內容對視音頻材料的使用做出指導。針對不同學科,結合學科指南,香港公開大學還開發了基于互聯網的在線發送系統,通過在線學習環境,他們可以了解到:
最新的信息公告(一般是給學生提供的);
課程信息,課程時間安排,課程輔導人員;
課程輔導筆記,以往考試試卷,網絡鏈接;
交互方式――留言板,討論區,電子郵件;
個人文件夾――課程日歷,學習者檔案,個人學習記錄,密碼更新;
幫助――常見問題解答,學習者導航,技術咨詢。
三、遠程學習材料的特色分析與比較
香港公開大學的遠程學習材料以學科指南為核心,結合多種媒體進行教學,在使用說明部分具有以下特色:
使用對象說明。導言部分對教材的使用者有明確的說明,比如“教育科技與資訊科技”是教育榮譽學士(小學教育)學位科目,專供對教育與資訊科技有興趣的教師選修。
學科介紹。導言部分有對學科的簡要介紹,同時學科宗旨、學科目標一目了然。
學習條件建議。導言部分對學生學習需要具備的條件有一定的建議。比如有的課程需要學生使用計算機和網絡,學科指南會對修讀的學生提出所需要的硬件、軟件以及網絡配置的建議。
學習支持服務說明。主要是對導修課、工作坊和補習式指導相應要求及次數的說明。
成績評核說明。一般包括兩部分,導師評改作業和期終考試,對其中的權值分配有相應的規定。
學習進度建議。學科指南提供學習進度表,并有對各個單元的學習周數和導師評改作業時間的說明。
修讀建議。對學生學習方法、如何使用教材、如何解疑的建議。
教材編寫人員介紹。學科指南對參與教材編寫的人員有簡要介紹,增強了教材的親切感。
學生在進行學習前,首先拉近他們跟教材的距離,減少陌生感,然后才能讓學生進入到學習狀態中。在學習內容的設計上,以學生為中心,從他們的情況出發,增加跟學生共同經驗的交流。在學科內容部分,香港公開大學的學科指南更是充分體現了遠程學習的特色:
承上啟下的緒言。緒言部分通常會告訴學生本單元要學什么內容,學習本單元需要先前掌握的知識以及本單元涉及的閱讀資料。
條目式的單元目標。單元目標告訴學生在學習完本單元后,學生具體能夠做什么,一條條依次列出。各個目標都以行為動詞開頭,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簡單用含糊的“知道”、“了解”“掌握”等詞語描述。
適宜的易控制的學習量。每一個單元的內容由眾多小的知識模塊組成。每一個知識點的標題醒目,以加大加黑的字體出現,并分一定的層級。這樣的設計可以減少學生的疲勞感,增加學生的成就感。
大量圖表、案例的使用。在內容的編寫上,一般來說,能用圖表比文字更好的地方最好用圖表,更容易學生的理解。豐富的有啟發作用的案例能夠防止學生停留在抽象的表象上,增強學生的實戰經驗。
精良的活動設計。香港公開大學學科指南中的活動設計與學科內容緊密結合,學生通過做一個個的活動才能真正理解學科內容。并且活動具有操作性,跟學生的經歷相參照,與學生的工作生活不脫節,活動的設計正是為了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習內容的測試與及時反饋。有的測試題會在單元的不同部分出現,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考察,有的測試題會單獨成冊(AssignmentPile)。不管以何種形式出現,都有對測試題的詳細反饋。學生參考反饋的提示,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及時鞏固與復習。
與多種媒體及網絡的結合使用。指南會在適當處標注與其他媒體的配合關系,需要學生使用媒體和網絡的地方,都會有詳細的說明和要求,學生需要按照指示結合多種媒體進行學習。比如介紹市場研究的步驟時,學科指南會說明為學生準備了一套有關市場研究的錄像,在什么節目播出,錄像的目的是什么以及談論的課題等等。
與學習內容相關的資料的提供。學科指南中除了給出指定的教科書外,還會在學科指南后附上指定讀物,學生按照學習內容的要求來閱讀。同時學科指南中還會列出參考書目、補充讀物、需要訪問的網址等,有的還會在各個單元或者書后附上詞匯對照表。
對話式的語言風格。瑞典遠程教育學者霍姆伯格一直倡導與發展“有指導的教學會談”理論,他堅持認為,建立師生間的人際交流關系是增強學習動機從而是實施遠程學習的先決條件。所以采用友好的、對話式的寫作風格就像有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在身邊,可以增強學生的歸屬感。
清晰的內容架構與整潔的版面設計。遠程學習材料一個版面上的文字要適中,如果全是黑壓壓的文字,學生會有壓迫感,減少讀的動力。香港公開大學的學科指南不管是知識塊的標題還是活動、測試、參考資料都以清晰的標題或圖式方式表示。
根據上述對香港公開大學遠程學習材料特色的分析,以香港公開大學兩門學習材料為例,簡要以圖表的形式表示,見表1:
在比較香港公開大學遠程學習材料的基礎上,我們再參照楊家興《自學式教材設計手冊》中李麗君及雷畏斯等人對遠程學習材料特色的分析結果,把香港公開大學遠程學習材料與中國內地的部分高校遠程教育教材在細節上做大致比較,從中發現我們在遠程學習材料建設中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見表2。
【關鍵詞】“校訊通”;學生認同度;移動學習;需求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10―0026―06
隨著“校訊通”的普及和推廣,甘肅地區許多中小學都開通了此項業務?!靶S嵧ā碧峁┝似桨捕绦?、家?;?、親情電話、移動教務等服務,不僅為教師、家長和學生提供了便捷的溝通渠道,也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
為了及時掌握“校訊通”業務的應用現狀以及學生對移動學習的潛在需求,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與傳播學院“移動信息技術助力教育信息化研究”課題組于2010年4月6日至23日,相繼在甘肅省白銀、蘭州、金昌等地市中小學深入開展了實地調研訪談活動。課題組根據校訊通的功能和業務設計了《移動信息技術助力教育信息化――學生用戶調查問卷》,問卷在正式實施時,充分考慮了地區、學校、年級等差異性,采用分群抽樣的辦法抽取了甘肅省白銀市、金昌市、蘭州市等12所學校,共計發放問卷600份,收回有效問卷561份,另外還選取一些學生,進行了面對面座談、個案訪談,并對訪談內容進行了詳細的記錄和分析。
一 學生樣本的基本情況
學生是“校訊通”使用影響的最終對象,也是本次調研的主要變量。在回收的學生問卷中填寫性別一欄的學生人數為554人,缺失7人,其中男孩為257人,占總人數的45.8%;女孩為297人,占總人數的52.9%;男女比例分布為1:1.16,學生性別比例比較平均,符合抽樣研究的隨機性。
在回收的學生問卷中填寫年級一欄的學生人數為557人,缺失4人,被調查對象分別分布在九個年級。調查人數較多的是五年級、六年級和初一。
二 學生對校訊通與移動學習的認同度
(1)學生最認可的“校訊通”業務是緊急情況下與家長聯系、完成作業和獲得更多學習資源
在對于“校訊通”業務的認同度方面,對“校訊通”積極正面的選項,學生“完全同意”和“同意”的合起來分別達到了六成以上(見表1),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d.讓我在緊急情況下更便捷地與家長取得聯系”、“f.讓我的作業完成率更高”、“g.我可以及時獲得更多的學習資源”,這反映了學生對校訊通的業務的普遍認可。
對負面的兩個選項i與j,有25.1%的學生擔心校訊通的使用會使自己失去隱私,28.2%的同學不喜歡老師經常向家長通報在校的情況。這提醒校訊通在提供服務時要對學生必要的成長隱私空間進行考慮,不能完全扼殺對學生自我成長精神的培養。由統計可見,大多數學生認為“校訊通”業務對自己有幫助,業務存在有價值。從訪談中也能發現學生對“校訊通”業務的認可,他們認為:“校訊通業務方便了父母跟老師的溝通,支持將一些在校的基本信息如考試情況、成績單、到校情況、在校表現等發給家長。”
(2) 六成以上的學生對移動學習感興趣
學生對“通過手機上網的方式,隨時隨地瀏覽學校的專題學習網站,下載有關的學習資料,進行閱讀”的學習方式認同的達到了74.8%,說明學生很喜歡用移動設備獲取資源,進行相關學習。
如果“通過手機上網的方式登陸學校的專題學習網站,就某個感興趣的學習問題發表自己的疑問、意見和見解,并可以隨時收到學校老師或者其他同學的回答和評論”,有70.4%的學生表示支持這種應用方式。也有20.8%的學生對這種應用方式持無所謂的態度,有8.8%的學生持反對態度??傮w而言學生對移動學習的這種應用方式還是比較支持的。
如果“參與到不同的學習興趣小組,通過手機等移動學習系統,借助于學校專題學習網站,和小組伙伴在真實的自然情境中一起討論、協作、探索自然科學的奧妙”,愿意的學生達到了70.3%,其中有36.9%的學生表示非常愿意。
如果“通過移動學習系統,隨時就學習、生活以及和伙伴們交往的煩惱問題向父母或喜愛的老師、心理輔導員老師傾訴和交流,并能夠即時得到他們的幫助”,愿意的學生有68.1%。
如果“通過移動學習系統,隨時將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拍成照片、視頻到自己的博客上和其他伙伴分享”,愿意的學生占60.1%,其中有31.1%的學生表示非常愿意。
如果“通過移動學習,隨時隨地下載老師的教學要點或教學視頻片段,就某些知識點重新學習”,愿意的學生高達74.7%,其中有38.8%的學生表示非常愿意。
如果“直接把家庭作業到學習網站,并及時了解到老師對作業的評改意見”,愿意的學生有59.4%,有28.7%的學生對這種應用方式表示無所謂,有11.9%的學生表示反對。
通過對問卷分析可以看出,學生對利用移動信息技術設備進行移動學習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和需求,在學科課程學習中他們非常愿意和渴望使用移動學習的各種資源和工具。
三 學生對移動設備的使用情況
(1) 高年級學生手機擁有量大于低年級學生
關于手機擁有量的問題,在被調查的561人中有548人回答,其中擁有手機的人數是223人,占有率是40.7%。根據B/A值不同(B/A值是指這個年級“擁有手機的人數占擁有手機總人數的比值”與“年級的人數占被調查總人數的比值”的比,B/A值越高說明這個年級的手機擁有量越高),手機擁有率從高至低的年級是初中二年級(2.29)、高中二年級(1.98)、高中一年級(1.69)、小學六年級(1.20)、初中一年級(0.89)、小學五年級(0.75)、小學三年級(0.42)、小學二年級(0.40)、小學四年級(0.33)(詳情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小學階段手機擁有量最高的是小學六年級,小學五年級次之。這兩個年級擁有手機量比較高。而小學一年級至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手機擁有量比較低;在初中階段,初中二年級的手機擁有量最高,在所有調查的年級中擁有量最高,比值超過2.0;在高中階段各年級手機擁有量相差不大,但是擁有量都很高,都超過1.50。由此可以看出,中學學生手機普及率高于小學,在手機等移動設備上開展移動學習,中學可行性高于小學。問卷調查中有325人沒有手機,占調查總人數的59%。在沒有手機的被調查者中,70%的人希望擁有一部手機,主要理由是能夠與他人溝通。30%的不希望擁有的人主要認為有手機會影響學習。
(2) 學生經常使用的移動數字設備是手機、MP3系列、筆記本電腦和數字學習機
從統計的數據來看,學生經常使用的移動數字設備是普通手機和MP3/MP4/MP5/Ipod中的一種,其次是筆記本電腦和數字學習機。其他的數字設備如3G手機、上網本和個人數字助理學生是很少使用的。手機作為溝通的工具是必備的移動數字設備,占40.7%,MP3等播放器也是學生喜歡的數碼產品,占有量為32.6%,筆記本電腦的擁有率為22.3%,數字學習機為23.4%。這些設備是學生最常用的數字設備,價格比較便宜,一般的家庭都能夠承受。為了孩子的成長,許多家長愿意為孩子購買,但是有些家長為孩子購買了設備后,并不知道怎樣使用,所以不能給孩子以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3) 學生常用的獲取資源和信息的工具占前三位的是筆記本電腦、普通手機和數字學習機
對于學生常用哪些工具來獲取信息,一般來說學生常用什么設備,那么他獲取資源和信息一般就是用這些設備,但是順序是有變化的。學生常用的獲取資源和信息的工具占前三位的是筆記本電腦(23%),普通手機(22%),數字學習機(18%)。
眾所周知,只要能夠與互聯網聯通,那么就能夠獲取海量的網絡資源,筆記本電腦,特別是近幾年興起的上網本,基于其功能完善,性價比良好、市場銷售額逐步擴大等原因,成為小學生主要的資源獲取工具。除了筆記本電腦之外,手機也能夠通過GPRS等形式與互聯網聯通。調查中,手機是第二大獲取信息和資源的工具。
可見,能與互聯網接入的移動終端都是大家喜歡應用的,也是最有可能應用和開發移動學習的工具,只要能夠滿足隨時隨地的學習,充分實現互動,就可用于移動學習。雖然3G手機的占有率比較低,但是隨著3G技術的發展,3G設備、iPhone\iPad等便攜式產品將是移動學習設備的發展趨勢。
(4) 開展移動學習要改變學生僅將手機等設備作為通訊娛樂工具的觀念
在調查問卷設計的10個手機使用的業務功能中,最普遍使用的是打電話、收發短信、玩游戲和聽音樂這四項傳統的業務。而“向其他人請教學習問題”和“查單詞、生字”這兩項是經常使用、偶爾使用和從不使用平分秋色。收發彩信、瀏覽網頁、在線課程學習和下載課程學習資源只有一部分人經常使用,甚至有少部分人幾乎天天使用。說明在移動數字設備上開展移動學習已有一定的基礎,但是要改變學生將手機等設備僅僅作為通訊娛樂工具的傳統觀念。
(5) 大部分學生在空閑時間使用手機
學生在使用手機的時間上,大部分人選擇的是“寫完作業后的空閑休息的時間”,占61%。緊隨其后的是“在家學習時”和“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分別占13%和10%。這說明手機等移動數字設備更適合學生在生活中、在空閑時間、在零碎時間非正式學習。
四 學生對移動學習的需求分析
(1) 學生最希望通過手機獲取的信息內容是課外讀物和課程學習
不同的人群的關注點不同,想獲取的信息也不同。學生希望通過手機獲取最多的信息內容是課外讀物和課程學習。不同性別的學生對通過手機獲取的信息之間差異不顯著(表3),男生最想獲取的信息是課外讀物,占到23.3%,而女生最想獲取的信息也是是課外讀物,占到25.1%,但是相比之下男生比女生更愿意獲取娛樂游戲方面的資訊。
不同年級的學生對想獲取的信息差異性顯著,小學學生最愿意獲取的信息內容排在前三位的是,課外讀物,課程學習和娛樂游戲,而初中和高中學生最愿意獲取的信息內容排在前三位的是課外讀物,新聞資訊和生活百科。這反映了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自己周圍社會環境的變化,因此,在設計移動學習內容時,小學階段要考慮娛樂性,更多的采用“娛教”的學習內容形式,而在初中和高中要逐漸注重學科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2) 七成以上學生愿意通過手機等移動設備接收與課程學習相關的學習資料
移動學習能夠給學生提供任何地點、任何時候、任何方式的學習,學生對通過移動設備接收與課程學習相關的學習資料的態度,反映了他們對移動學習的需求。從圖2中我們可以看出,73.82%的學生愿意通過手機等移動設備接收與課程學習相關的學習資料,不同性別的學生對通過這種方式學習的認同趨于一致(表4)。不同階段的學生對通過手機等移動設備下載資料的方式都表示愿意與接受,小學生達到了75.3%,初中生達到了76.5%,高中生達到54.8%。
(3) 大多數學生希望通過手機或其它移動設備接收需要預習的課程內容和學習要點
在回答問題的537名學生中,對通過手機或其他移動設備接受需要預習的課程內容和學習要點的學生達到了395,有33.76%的學生完全贊同,有39.11%的學生贊成,兩者所占的比例相加達到了72.9%(圖3),所以學生是很愿意利用手機來進行課程內容和學習要點的學習的。其中女生比男生更愿意通過這種方式接收需要預習的課程內容。隨著年級的增高,學生對通過這種方式獲取課程內容的方式的態度逐漸降低。
(4) 小學階段最愿意獲取的學習材料形式是視頻,而高中階段是文字材料
不同形式的學習材料呈現形式,對學習效果有不同的影響,根據戴爾的經驗之塔理論,學習應該從生動直觀到抽象思維發展。教學應該從具體經驗入手,逐步抽象。在“你喜歡在手機上使用哪些形式的學習材料”選項中,選擇視頻的為49.6%,選擇文字的為47.6%,選擇動畫的為40.5%,選擇圖片的為26.1%,選擇聲音的為25.5%。
視頻是大家最喜歡的學習材料呈現形式,因為視頻和上課一樣,有聲音和圖片還有文字相結合,給學生呈現的信息比較多。學生觀看視頻學習就像和在真實的課堂中一樣;而文字是排在了第二位,僅次于視頻并且和視頻相差無幾。文字是傳統的信息表達形式,學生都習慣通過文字來獲取信息,所以排名仍然排在前列,這為開發移動學習資料提供了可能。
作為圖片和聲音相對于前三項就顯得差些,因為圖片和聲音給大家提供信息的形式是單一的,并且視頻包括圖片和聲音,因此效果比單一的圖片和聲音有很大的優勢。
統計分析發現,不同階段的學生對希望獲取的學習材料形式不同,小學階段最愿意獲取的材料形式是視頻,而高中階段的學生最愿意獲取的學習材料形式是文字材料。
不同性別的學生對學習材料的形式的認同度不同,男孩最想獲取的是視頻,占到了27.7%,女孩最愿意獲取的是文字材料,占到了24.95,這反映出不同性別的學生對信息的呈現形式的喜好存在顯著差異。
(5) 學生希望自己需要的時候用手機查詢學習資料,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設定時間段發送
學生認為發送學習資料的時間為自己需要的時候用手機上網查,占到了38.6%,其次是根據自己的習慣設定時間段發送,占28.4%(表5),所以移動學習要提供盡可能豐富的學習資源供學生在需要的時候查詢,并且要根據學生的習慣發送學習內容。不同階段的學生對發送資料的方式差異顯著,隨著年級的增高,他們最不愿意接收的方式就是系統隨機發送,高一學生愿意接收的僅為4.2%,高二學生為7.1%,同比小學四年級為18.2%,六年級為19.9%。不同的學生性別對發送資料的方式差異性不顯著,都最愿意在需要的時候用手機上網查詢,男孩為40.8%,女孩為36.9%。
(6) 學生基本接受通過短息的方式進行交互式測試
基于課堂教學的交互式測試對鞏固知識,提升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這種交互可以讓學生了解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及時反饋,然后讓學生有針對性的復習鞏固所學內容。在調查中發現,65%的學生愿意通過短息的方式進行交互式測試(表6)。不同階段的學生對交互式測試的認同度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漸減弱,高中學生對此大多持無所謂和反對態度,說明不同階段的學生學習的方式和對學習內容的接收形式有顯著的差異性。不同性別的學生對通過交互式測試,鞏固所學內容,及時獲取反饋信息的認同度趨于一致,65.4%的男孩,66.8%的女孩對這種方式表示愿意接受。
(7)學生希望通過移動設備接收知識點和學習重點
不同的學習材料,在學習過程中有很大的輔助作用,能夠引導學生不斷思考。在調查中發現,學生希望獲取最多的學習材料是考試的知識點,占到了23%,其次是學習重點。所以移動學習要盡可能把學習內容簡化為學習重點和知識點傳輸給學生(圖4)。
(8)學生最愿意通過移動設備學習的科目是歷史、地理等人文學科
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特性,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學科重視思維推理能力,語文、思想品德等學科重視概括、識記,英語學科則重視日常練習交流能力。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學生最愿意通過移動設備學習的科目是歷史、地理等人文學科,但所有課程之間的顯著性差異不大(圖5)。
相比之下,不同階段、不同年級的學生喜歡通過移動學習學習不通的科目,之間差異性顯著,小學高年級學生最喜歡通過移動學習學習的科目是語文,其次為數學和英語。初中生最愿意學習的科目為歷史地理等人文學科。高中學生對通過移動學習最喜歡學習的科目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性,高一學生最喜歡學習的科目為數學,高二學生最喜歡學習的科目為英語。不同性別的學生對通過移動學習學習的科目存在顯著性差異,男生喜歡學習的科目為數學,占到了27.5%,女生喜歡學習的科目為語文,占到了24.9%,這表現出男女生由于性別的差異,喜歡的科目明顯不同,男生更加喜歡學習抽象思維型的科目,而女生則喜歡學習背誦,記憶類感性科目(表7)。
【關鍵詞】記憶原理;網絡課程;組塊;思維導圖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論文編號】1009―8097(2010)02―0100―04
一 引言
目前,網絡課程已經成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網絡學習過程中輔助學習者學習的有效工具,它為學習者呈現完整的學習過程的同時也提供了豐富資源。在完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網絡學習中,由于缺乏教師的及時有效的指導,經常出現學習者利用網絡課程學習效率不高、學習興趣有所下降的現象。如何從網絡課程設計的角度出發給出針對此類問題的解決方案在網絡學習日趨頻繁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學生利用網絡課程進行學習中的記憶過程出發,提出應用記憶原理優化網絡課程設計,旨在促進學生的記憶效果、提高學習效率。
二 在網絡課程設計中應用記憶原理的必要性
1 記憶是網絡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
“記憶是人們保存和積累個體經驗的過程。從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記憶就是人腦對外界輸入的信息進行編碼、存儲和提取的過程?!盵1]記憶是思維活動的基礎,是智慧活動的主要內容,是決定學習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心理條件。利用網絡課程展開的學習同樣是以學生習得知識、養成能力為基本目標的,因此,記憶滿足學習的一般規律與原則。對學生而言,學習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是建立在學生理解和記憶的基礎之上的,記憶對于學習的有效性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是學習效果優劣的關鍵所在。
2 應用記憶原理有助于彌補網絡課程學習環境的不足
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環境,網絡課程將學習的掌控權完全交給了學生,缺乏對學生網絡學習維持和管理的關注。當學生利用網絡課程進行學習時,往往由于個人的因素以及對于環境的適應性不高等因素而缺乏耐心、難以保持注意力,無法達到高水平的學習效果。因此,我們認為需要從網絡課程設計的角度為學生學習創設更好的,能夠幫助他們瀏覽信息、記憶信息的環境,幫助他們盡量避免由于環境而造成的學習障礙。
三 記憶原理在網絡課程設計中的應用
1 優化材料性質,可以增強記憶效果
(1) 原理概述
在學習內容編排的過程中,為了提高記憶的效果,必須注意優化學習材料的性質,主要原理包括兩點:
原理1:我們可以利用便于記憶的材料來輔助難以記憶的材料。圖像比文字容易記憶,也就是說,學習者對于圖像的記憶能力高于抽象的文字。在編制學習材料的時候,可以在講述文字時配以相關的圖像,通過學習者對圖像的聯想來幫助對文字的記憶。
原理2:當同一材料以不同的顏色、大小、形式呈現時,會對記憶產生不同的影響。這是由于不同的表現形式對學習者的視覺感受力與注意力有不同的影響。視覺接受與注意是記憶必須經歷的活動過程,因而不同的表現形式也間接對記憶有著影響。
(2) 原理的應用
根據原理1,我們認為在網絡課程設計的過程中,為了達到良好的記憶效果,應選擇恰當的方法呈現學習材料。具體應用方案如下:
方案一:添加圖像,輔助理解學習材料
在課程設計過程中,對于那些內容繁多、難以記憶的學習材料,設計者可以在文字旁邊添加圖像,對文字內容加以概括描繪。這種方法可以輔助學習者理解學習材料,加快學習過程中的記憶速度。
案例1
科目:教學系統設計
內容:加涅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
實現方法:由于加涅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這部分內容較為繁多,初學者在學習過程中容易造成思維混亂。如果在大篇幅文字旁邊附上學習與記憶的信息加工模型圖,學習者就可以一邊對照圖一邊看材料進行學習,這樣在記住模型圖的同時,也就記住了學習與記憶的信息加工過程。腳本如圖1所示。
方案二:將重點內容以不同顏色、大小、形式呈現,可以加速學習者的記憶
根據原理2的主要內容,在網絡課程設計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對于那些需要學習者重點記憶的內容,應設置與其他內容有區別的字體顏色及大小。因為色彩的運用會直接影響到學習者對內容的感受與接收,從而進一步也影響到他們對學習內容的記憶。
第二、雖然使用對比彩組合會比同色系色彩組合更易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力,但容易引起視覺疲勞,讓他們產生厭煩感,從而失去學習興趣,而不利于記憶所呈現的材料。對于文字的顏色,我們一般選取與背景色對比較大的顏色,背景色多選取淡雅、柔和的顏色,這樣學習內容可以較為清晰地呈現在學習者面前。
根據實踐工作的需要,我們認為在制作網絡課程時,可以采用如下表所示的色彩搭配方案:
基于以上兩點考慮,在網絡課程字體顏色和大小的設計上,可以采用白底深藍色字、字體大小為12號字的設計方案。如果有特別需要學習者注意的地方,可以將字體加深,字號改為14號字。一方面,白底藍字比較便于學習者閱讀,不會產生視覺疲勞;另一方面,藍色更加沉穩,能為學生創設一個更為安靜的學習環境。
第三、學習內容的呈現形式對記憶效果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文本的呈現一般情況下一行字數最好不要超過35個字,如文字多而長時最好采用分段、塊狀、滾動、移動的方式呈現文本。若是以快速序列視覺呈現方式,則應考慮窗口和面積的大小,每行字數應在7±2的范圍之內,隨面積的增大,閱讀速度、記憶效率會隨之下降。
2 利用思維導圖“組塊”知識結構,增大記憶容量
(1) 原理概述
為了提高記憶的效果,必須學會組織要學習的材料?!敖M塊是指將若干較小單位聯合而成熟悉的、較大的單位的信息加工,也指這樣組成的單位。短時記憶中的信息不是以信息論中所說的比特為單位的,而是以組塊為單位的,容量為7±2。”[2]組塊可以幫助調動長時記憶中的知識,加工進入短時記憶的信息,改善記憶效果。
思維導圖能夠把散亂的信息組成信息塊,增大其記憶容量,在提高學習績效方面有著一定的優勢。利用思維導圖“組塊”學習材料,可以較好地完成學習材料結構化。組塊的容量越大,能夠記憶的內容就越多。
(2) 原理的應用
在網絡課程設計的過程中,把內容歸類、編制提綱或系統化,就是組織或構成“記憶單位”,即組塊的方式,能夠明顯地提高記憶效果,這一切思維導圖是能夠做到的。它的使用可以貫穿于整個網絡課程中,思維導圖通過一些“關鍵詞、圖形和連線等,可以把一章或一節的知識,甚至某一本書、一門課程的內容進行‘梳理’并‘壓縮’”[3],由此形成由關鍵信息及其信息之間的聯系所構成的一張圖,這樣在剔除了冗余拖沓的內容之后,保留了關鍵內容。這樣的過程不僅有助于加速學習內容的積累,極大地減輕了記憶的負擔,而且依據信息之間有聯系的分類可以使資料的存儲、管理和應用更加系統、規范,從而提高大腦運作的效率,使學習者能夠快速獲取所需的知識?!霸O計者可以在每門網絡課程中繪制一張樹狀的思維導圖,把注意的焦點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圖形上,主題的主干從中央向四周放射。分支由一個關鍵的圖形或寫在產生聯想的線條上面的關鍵詞構成,次級話題也以分支形式表現出來,附在較高層次的分支上。各分支形成一個連接的節點結構并且末端開放?!盵4]這就形成了這門課程的一個整體框架圖。但這又不僅僅是一個框架圖,每個分支上的關鍵詞要設置為熱區域,可以進一步查看其具體的涵義,這樣,框架圖變成了一個查詢工具。
思維導圖的應用,使知識結構在學習者的頭腦中有一個整體的、全局化的概念,便于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結構的整體把握,加深了記憶。下面以教學評價概述為例,說明思維導圖在“組塊”學習內容結構上的作用。
案例2
科目:教學系統設計
內容:教學評價概述
實現方法:利用Mind Manager軟件繪制有關教學評價的思維導圖,目的在于使學習者對教學評價概述所包括的內容在頭腦中有一個清晰的結構框架,便于他們對內容的系統化記憶。腳本如圖2所示。
3 明確學習目標,有助于記憶
(1) 原理概述
明確學習目的有助于學習者的記憶。在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記憶的目的越明確、越具體,記憶的效果就越顯著。因此,在開展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提出明確的記憶目的是進行有效記憶的關鍵。
(2) 原理的應用
遵循上述原理,為了提高記憶效率,在學習過程中,要給學習者提出明確的學習目標。在網絡課程設計中,主要將制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定位于網絡課程的學習中。
一般對于訪問網絡課程的學習者而言,大多數都是在進行沒有指導者的自主學習活動,而為了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就必須要經歷一個完整的記憶過程,而達到這些要求的前提就是提出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將注意集中于識記。網絡課程的設計者對于課程中學習目標的制定尤為重視。在每一章、節、單元的開始,應該列出本章、節、單元的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和難點,使學習者在開始學習之前就明確學習目標,明確學習目的。這樣帶著問題去學習,可以促進記憶,有助于增強學習效果。這一點在網絡課程的設計中是尤為重要的,因為學習者通常是進行獨立學習,缺乏明確的指導和提示,明確的學習目標會減少很多無謂的時間和智力浪費,會比沒有學習目標的盲目學習,學習效果要顯著的多。以《教學系統設計》中第一章《教學系統設計概論》為例,說明明確學習目標的中重要性。
案例3
科目:教學系統設計
內容:第一章 教學系統設計概論
實現方法:第一章的內容比較多,學習者在自主學習時需要有一個具體的學習目標加以指導,有側重點地進行學習,這樣能夠促進對重點內容的記憶,有助于增強學習效果。根據這一章的內容,可以這樣提出學習目標。腳本如圖3所示。
4 及時復習可以強化記憶
(1) 原理概述
在一定范圍內擴大短時記憶的過渡要靠對記憶材料的重復識記;材料儲存要從短時記憶過渡到長時記憶也要靠重復識記,即復習。[5]下面以艾賓浩斯的保持曲線(也稱遺忘曲線)來說明復習的重要性。
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的特點是:在學習之后,立即會迅速下降,而當間隔時間延長時,就逐漸變得平緩了。這條曲線揭示了遺忘發展的一個特點,即在識記后短時間內遺忘較多,在過了較長時間間隔后,記憶保持的份量少了,遺忘發展的速度也就慢了,可以用“先快后慢”這句話來概括遺忘發展的這一特點。遺忘總是在所難免的,克服遺忘最好的辦法就是及時復習。所以復習中要充分運用遺忘規律,在新學得的知識尚未遺忘時就開始復習,使新知識在大腦中的痕跡得到加深,建立起牢固的神經聯系,提高記憶效率。
(2) 原理的應用
要遵循及時復習可以強化記憶這則原理,在適當的學習進度里安排復習內容。例如,可以在新的課程開始之前,根據新知識與舊知識的前后聯系,適當復習一些上次課的內容。這樣,既鞏固了之前所學的知識,又為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奠定了基礎。其次,在本次課程學習結束之后,安排一些針對性強的練習,學習者可以根據練習成績的優劣,再次對學習內容進行查漏補缺,進一步加強對所學內容的記憶。下面以《教學系統設計》這門課中的一部分內容為例說明原理的應用。
案例4
科目:教學系統設計
內容:第三章第一節 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
實現方法:可以根據學習需要,點擊相應的鏈接,呈現復習內容。腳本如圖5所示。
另外,復習中要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相互影響,注意材料的序列位置效應。要防止前攝抑制和后攝抑制的干擾,對學習內容的中間部分要加強復習。
四 結語
本文就如何依據記憶原理來設計網絡課程進行了一系列探究。綜上所述,記憶原理的應用,對網絡課程設計有著重大意義。網絡課程承載著輔助學習者學習的任務,因此提高學習者記憶效果和學習效率的課程才能夠得到廣泛的應用。在設計網絡課程時,我們應該從記憶原理這個重要方面加以考慮,完善網絡課程,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 魯忠義,杜建政著.記憶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
[2] 王,汪安圣.認知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138.
[3][4] 張豪鋒,王娟,王龍.運用思維導圖,提高學習績效[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5,12:13-15.
[5] [美]理查德•西•約克.如何準備考試[EB/OL].
[6] [美]格里格,津巴多著,王壘,王等.心理學與生活[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192-219.
[7] 燕國材.學習心理學[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70-76.
[8] 張宗偉.CAI課件中的記憶強化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1999,12:39-41.
[9] 加涅等著.教學設計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90-292.
[10] 張筱蘭.論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與開發中的心理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1999,07:37-39.
[11] Memory skills[EB/OL].
Study on Memory Principles in Design of Online Courses
――Take 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 for Example
LI Zheng1WANG Zheng-jia2LI Yuan-hang2
(1. College of Educational,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071002,China;2.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Baoding,Hebei,071001,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s,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Tangshan,Hebei,063000,China)
一、提供典型的學習材料
在數學課堂中,要想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教師就應重視引導學生感受知識再創造的過程,讓學生在質疑、猜想、驗證的過程中,形成知識大概。而給學生提供學習材料很重要,提供全面又典型的學習材料,可以為學生大膽猜想提供思維的橋梁。
如“可能性”教學中,每個小組的學習材料各不相同:9個紅球1個白球、9個白球1個紅球、10個白球、10個紅球、5個紅球5個白球。讓學生通過分組摸球的游戲完成下表。
針對完成的表格,比較后讓學生說說:你發現了什么?這可能是什么原因呢?學生在說的過程中感悟可能性的有和無、大和小,在說的過程中發揮想象,展開猜測,發展思維能力,再通過觀察箱子里紅球、白球的個數驗證自己的猜想,感受到數學思考的樂趣。
二、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具備發現以及挖掘生活中數學材料的能力,在教學中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如猜謎語、講故事、做游戲、表演等,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用攝像機拍錄了一個生活場景:我去超市買了三瓶可樂,我喝了一瓶的,一個學生喝了一瓶的,另一個學生喝了一瓶的。請同學們猜一猜,我們三個誰喝得多?同時用電腦演示三瓶可樂被喝去的過程。通過類似的與生活相關的數學問題,幫助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系,從而體會到學好數學對生活有很大的幫助,無形當中產生了學習數學的動力。
三、提供選擇性的學習材料
教學中除了促使學生主動參與,還要因材施教,從而體現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應處處創造機會和條件,結合學生的特點,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讓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都能夠用自己的方式學習,在已有基礎上得到進步。
例如,在教學“十幾減9”時,依據教材,教師一般是組織學生通過學具操作,以具體實物的活動為起點,逐步引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但是用什么材料操作,怎樣操作才能讓學生主動接受知識并且掌握知識,實現算法多樣化呢?我在備課時,想到了三個方法。想法一: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選擇學具進行操作。想法二:讓學生先拿出1捆小棒(10根)和3根小棒,再拿掉其中的9根。想法三:教師印發給每個學生一個有10個方格的盒子圖片,要求學生在盒子的每個方格中放1個圓片,在盒子外面放3個圓片,再拿掉其中的9個圓片。經過仔細的斟酌、演示,感覺想法一讓學生自由操作,隨意性較大,影響課堂實效;想法二,絕大多數學生會先拿掉3根,再打開一捆后拿掉6根,這樣操作不利于“十幾減9”的教學;想法三,學生的拿法可能是多樣的,直觀操作步驟與抽象的算法之間更具有同構性。因此,想法三最好。于是我選擇了按想法三進行執教。實際教學中,學生有的先從盒子中拿掉9個,也有的先拿掉3個再拿掉6個等等,各種情況都出現。然后教師結合學生的操作引導學生用語言描述,最后出示靜態的圖示及抽象的圖式。這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經歷了一次“動作操作——表象操作——符號操作”的過程,經歷了從現實生活中的實物到算式的“形式化”的過程,以及從算式返回到實物解釋的過程,這樣選擇材料才是有效的。
四、提供遞進式的學習材料
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過程,是一個數學認知過程,也就是要讓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結構轉變成為學生自己所有的認知結構的過程。給學生提供了遞進式的學習材料后,就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從而掌握數學知識,構建新的認知結構。
比如教學“9的乘法口訣”時,教師可以在學生原有的知識能力的基礎上,試著改進材料,引導學生在仔細觀察中提出自己的問題,在一步步解決大家的問題時,感悟乘法口訣。
1.提供材料
教師出示一幅圖,請學生觀察,并回答相關問題。(學生回答出蘋果有18個,草莓27個,橘子36個)
師:這些數量你是怎么得到的?在小組里相互說一說自己的想法。(這時有的學生是數出來的,有的學生是用加法算的,也有的學生直接用乘法計算)
2.提出問題
師:那你還能根據這幅圖提出其他問題嗎?小組之間相互說一說。(教師巡視并參與學生的討論)
這時學生肯定會有自己的想法,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如:草莓和橘子一共有多少個?這里一共有多少水果?等等。
3.解決問題
提出了相應的問題后,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慢慢地歸納出“9的乘法口訣”。
【關鍵詞】小學數學 生活化策略 研究 經驗 策略
一、依托教材,促進學習材料生活化
教材是教學的根本,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途徑與媒介,所以做好教材教學,對于學生的數學培養意義重大。學數學教材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也是進行學習活動的基本線索。學習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現行教材,加強“書本世界”與學生“生活世界”的溝通,改變數學學習生活蒼白無為的狀態。和許多研究者的認識一致的是,目前小學數學教材內容仍然缺乏時代氣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學習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學生生活實際.將數學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多樣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合作交流,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建構屬于學生自己的數學知識體系。
例如在教學“百分數”一般應用題時,筆者這樣重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課一開始就請學生描述學校周邊道路環境狀況。二是選擇信息。三是自主探究。學生提出問題中很多是學生已知領域,讓學生自己解決。四是教師引導。貼近學生所關注的現實生活,學習材料來自師生的熟知信息,體現了生活數學的現實性。這樣就能很好地解決“死知識”適應“對話教學”之間的矛盾。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處理教材、調整教材。重組教材內容,給數學課本增加“營養”。讓教學根植于生活,將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設計成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有價值的案例,從而適合學生發展的數學學習過程,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的魅力.體驗到學數學的樂趣。
二、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現實問題
數學知識最終服務于生活,回歸于社會生活。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我積極鼓勵學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獲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活動經驗和方法,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知識間的聯系,不斷提高他們的數學應用能力。
數學教學不應該是個只注重求知過程、只注意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訓練數學技能,而應該積極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認識世界、掌握分析問題的方式方法。在學生學習數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使每一個學生擁有一雙能用數學視角觀察生活的眼睛,讓學生帶著數學問題接觸實際.加深對數學問題的理解,進而懂得身邊處處有數學。數學總能找到與人和現實生活的聯系,抓住了聯系,就能把活學到的知識進行活用。但這種思維習慣也需要我們一步一步地培訓。如學習比例應用后,我們設計了一個將配液加水或加鹽的實驗操作活動:“要把10%鹽水50千克,配制成20%的鹽水。該怎么辦?學生通過精確計算,動手測量得出使鹽變多(加鹽)或使水變少(蒸發)的規律。再如在學習“百分數意義”后,我出示了這樣一道題讓學生進行思考:我們班有30%左右的學生在家使用電腦上網,其中2/3的學生是利用網絡進行學習,而1/3的學生卻在玩網絡游戲??吹竭@一現象,談談你的看法。這樣讓學生用學到的數學知識去思考、解決身邊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了思想教育。適當地進行一些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使學生自覺地把所學到的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事物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情感,培養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際的意識。
三、關注日常生活,捕捉學生的興趣點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到處存在數學問題。數學的身影在生活中每個角落,數學的價值來自日常生活。數學教學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景相結合.通過生活問題的解決達到鞏固數學知識,提高數學技能.技巧的目的。對小學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識、經驗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拓展學生認識數學,發現數學的空間,重視學生對數學體驗的積累。讓學生在數學知識之前盡早感受這種做法,在課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學厘米、米等長度單位時,可以從比高矮實際事例人手使學生明白了長度單位對于精確測量的意義,再讓學生通過測量工具認識這些長度單位.然后動手測量圖釘的長度、食指的寬度、書本長度、平伸兩臂的長度、給爸爸媽媽測量坐高,黑板的長度、教室的長度等。
這些知識是學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數學,讓學生深切的體會到了原來數學就自己的身邊,身邊就有數學,數學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課本知識,而是充滿魅力與靈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同時也增強了數學的親和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課堂教學煥發了生命的活力。
四、學以致用,注重解決實際問題
學習數學最終目的就是要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創造生活情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研究、探索,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增進對知識的理解,了解知識的價值,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學習和應用數學知識的信心。例如,在講授“利息”的知識點后,筆者安排了這樣的課外作業“自己做一次小小會計員”,讓學生去銀行了解現在的利率,然后讓他們把積攢的零用錢存起來,怎樣存最合算?這樣的作業學生極有興趣。在這一系列的調查、分析、計算、反復比較的實踐中,學生對利率、利息這一知識的理解更為深刻。而且此次活動.還可以是對學生不亂花錢的思想教育,實現教知識和育人的統一。這樣聯系實際的教學,將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返回到生活中,又從生活實踐中彌補課堂內學不到的知識。自然滿足了學生求知的心理愿望,產生了強烈的教與學的共鳴,同時在生活實踐中學會了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近幾年來,蘇北地區與蘇南、蘇中在高考上的差距呈擴大的態勢,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南北學生語文素養的巨大差距。就我校的情況而言,學生片面地把學習等同于做練習題,很少能主動的閱讀好的文章和書籍,普遍存在著的語言感悟力不高、想象貧乏、思想低幼的問題;各科老師都反映不少學生不會審題、不會分析材料,語文的缺位嚴重制約了其他科目的學習。解決以上問題的必由之路就是要增加“高品質的閱讀”。
所謂“高品質的閱讀”,首先是選擇高品質的閱讀材料,不是消遣休閑的文字,而是有嚴肅思想性或精湛藝術性的文章、作品。
其次,“高品質的閱讀”就是要我們用心去讀,能品出語言的精妙、思想的深刻、生活的多彩、生命的可貴、自然的神奇,能起到增廣見聞、優化思維、促進思考、啟迪人生、催人奮發的作用,能使讀者體悟出言下之意、言外之旨,在體驗作者表達之妙的同時,也讓自己學會美妙地表達。閱讀不僅僅為了增益學業,更是為了改善人生、滋養精神。
第三,“高品質的閱讀”要閱讀者做筆記留下痕跡,要摘取文章中思想和語言的精華,歸納整理文中的內容,記住一些特別精警的文字,寫一寫讀后的心得體會。
由于平時在校期間各科學習任務十分繁重,暑假成了廣大同學最寶貴的閱讀時機,望全體同學抓住機遇,認真按要求實施暑期閱讀計劃。
暑假錄取的新生:《紅樓夢》(建議用長春出版社無障礙閱讀版)《邊城》《老人與海》《歐也妮·葛朗臺》。
高一年級:《三國演義》(建議用長春出版社無障礙閱讀版),《語文讀本》(必修1—4),《閱讀年選》(本學年學校統一配發),《吶喊》。
高二年級全體學生:《語文讀本》(必修5),《史記選讀讀本》,《家散文選讀讀本》,《語言規范與創新》選修教材,《閱讀年選》(本學年學校統一配發)。
高二年級文科生:要通讀《三國演義》《紅樓夢》(未買書的同學建議買長春出版社無障礙閱讀版),《哈姆萊特》,《茶館》等10部指定篇目。
要求:
(1)準備一本可以長期使用的筆記本,閱讀時要做讀書摘抄,并寫3篇讀書筆記(每篇不少于400字)。
(2)大部頭作品要適當對其人物、情節做梳理。
(3)文科生可自備一本高考附加題學習材料,閱讀名著時配合使用。
【關鍵詞】主動參與;探究思考;學習方式;小學美術
一個優質的藝術教育融合了很多因素:制造美麗的事物,學習如何用愉悅,敏感和欣賞的眼光去觀看藝術作品;如何運用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方式解決問題;如何把藝術結合到所學科目中,尋找情緒和感情的發泄方式等等。現行學校教育體制已經肯定了美術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給予美術教育活動以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教師和學生可以充分的利用學校教育資源接觸視覺藝術。但是,在這樣的學習空間里美術教師的美術教學計劃在絕對程度上受到現行美術教學課本,教學大綱的影響,甚至,美術教師在構思一節課時,思維和態度很大程度上依賴教學參考與大綱,教學計劃空泛,概念化,沒有新意,缺少個人獨立的見解,缺少對美術教學連續性的整體思考。
一、比較突出的幾個問題有以下幾點
其一,教學目標太籠統,太空泛,語言表述不準確。
其二,材料大量而廣泛的使用。
其三,缺少足夠的有效用的教具。
其四,現行的美術教學方案絕大多數將課堂教學的重心落在教學實踐——如何創作藝術品,學生通過教學實踐的結果是并不能用“審美”的眼光來觀察和體驗視覺形象。
其五,多數情況下,教師在教學中起到的是總指揮,派工頭的作用,教師在課堂上不能有效而且充分的創造一個有激發作用的環境。
其六,教學評價語言單調,形式簡單,在教學中沒有發揮相應的作用。
其七,學生不能在上課時自覺,準確、充分的收集學習資料和準備美術學習材料。
其八,隨著學生年齡增長,對美術學習的態度逐漸變得消極,作業完成顯得很被動。
其九,作業形式單調僵化,在藝術形式開放的當代,學校的美術教育究竟應該在怎樣的傳承中創新等等。
以上在美術教學過程中發生的問題,在學校環境中受教育的學生,影響他們學習結果最根本的,最核心的因素只有兩個:一個是學什么內容,即學什么,另一個是通過什么樣的學習方式來學習,即怎么學。只有找到了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又符合教育學規律,還要符合美術學科特點的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學中出現的多數問題才能夠解決。找到適合的美術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接受并且掌握良好的美術學習方式正是我此次研究目標。
二、小學(第二學段)美術學習方式的培養的研究結果
1.教材上每一課的知識點或者叫做問題,它包括認知,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所有要學習的新知識,如何呈現給學生才會激發起他們學習探究的欲望,研究結果顯示:不是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很難引起他們的注意和學習興趣;學生通過自學發現問題能夠強烈的激發起他們繼續學習的興趣,學生自主發現的問題能夠真正體現他們的需要。但是不足之處在于,對問題的發現不全面,不深入,這是由于這一學段的年齡特征決定的;學生自主發現和教師引領相結合是最適合這一學段的問題呈現方式,它既能夠保護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又能夠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另外,當教師為學生營造貼近他們生活的情景來呈現問題時,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與探究的積極性明顯提高。
2.通過研究證實,在美術課的學習過程中,收集學習材料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收集到什么質量的學習材料是由學生的學習態度所決定,當教師把它當做作業或者任務布置給學生時,學生的普遍態度——消極,抵觸,往往出現很多人不帶材料或材料準備不全面的現象;當教師為學生營造收集學習材料的情景以及把收集材料的權利交給學生時,學生的普遍態度——積極,熱情,材料收集的不但數量足而且種類豐富。收集材料的過程也是學生自學的過程,為下一環節的教學提供充足的物質和精神上的準備。
3.研究顯示,當學生沒有任何學習準備的進入課堂,這時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的反映是遲鈍的,間斷的,更不會自主的、真正的提出有建設性的問題,參與的課堂討論與合作也很形式化。這時教師為了達到教學效果,只能采用直接灌輸或者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通過合作討論體驗得到結果的方式簡單解決,但是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最有用的辦法是教師來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或者學生合作來解決他們自主發現問題,這由學生的年齡和問題的難度決定。
4.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自主意識越來越強烈,而且,藝術創作的重點就是“自由”,沒有明顯的對錯界限。當學生自主創作的意愿受到限制,他們就開始感到有壓力,創作行為表現的很被動。
5.在美術學習中,沒有優質的交流,評價和反思就失去了下一次優質創作的機會。教學的全過程評價,讓家長參與評價,互評,自評,游戲評價眾多的評價方式,每一次評價,學生對自身有更全面地了解,能更準確地使用美術語言,能對他人的藝術創作有客觀的評定,能激發再次投入創作的熱情。
綜合起來看,通過上述的研究過程,逐漸培養起學生一種新的美術學習方式:課前自主學習,發現問題,收集材料——在課堂的合作,體驗,討論,探究過程中以及老師的適當幫助下解決問題—有很大選擇權的藝術創作來驗證問題——交流合作反思后認識自我并發現新的探究問題。
三、存在問題及改進
1.在教學研究之初由于缺乏理論經驗,研究步驟不明確,耽誤了很多研究時間,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提高理論修養才能正確的指導教學。
2.學生還沒有完全掌握新的學習方式,也不能靈活運用,只有通過長時間的應用才能顯示它的優越性,也才能暴露出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2]《中小學教師教學策略書系·學科教學策略系列·小學美術教學策略》.尹少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