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0 12:40:38
序論:在您撰寫知行合一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知行合一”觀念的提出者是明代的王陽明,作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王陽明提出了著名的心學理論,即“知行合一”,其中包含這樣兩方面的內容: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為行,知決定行。指是科學知識的籠統概稱,行即指道德行為,知是行的先導,知與行必須達到平衡狀態,才是健康的狀態。在音樂教育方面,所謂的知可以理解為音樂理論知識,而行則指對于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傳統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并不重視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導致學生無法全面理解教師所授內容而造成教學效果事倍功半的現象,在當下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重視知識的實踐應用,注重“知與行”的完美結合,提高教學效果。
二、音樂教育中“知行合一”觀念的滲透
1.注重教師指導作用
“知”作為“行”的先導,在指導實踐應用方面意義重大,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在準備課程方面,要做到對課堂所學內容的全部知識點準確把握。“知行合一”觀念在教師方面主要體現為對知識點的準確把握以及對教學內容的大量儲備,對課堂教學中會出現的各類問題有準確的預見性以及解決方法。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在備課環節一直是講解,沒有做到知識的擴充以及知識點之間的連貫性,在實踐中也缺乏開放性。在中等職業學校的音樂教學中,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甚至有些學生樂理知識、鍵盤基本功、和聲基礎嚴重缺乏,這種音樂知識的缺乏無疑給音樂教學帶來了極大困難。以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為例,在傳統教學中,往往采用作曲家背景、作品欣賞的模式教學,這種模式會使得課堂氛圍枯燥,學生也很難掌握相應的樂理知識。在“知行合一”觀念的指導下,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大量的銜接知識,在教學中提出較為開放性的問題,同時將音樂節奏結構問題融入音樂賞析環節之中,增加教學的趣味性,解決學生最基本的節奏問題,強化知識技能的訓練。除此之外,還可以在教學中介紹貝多芬及其創作背景、時代背景以及同時期音樂家音樂風格對比,加深學生印象的同時使學生貫穿歷史、政治、文學等方面的知識點,發散學生創新思維。傳統的理論知識教學往往用三點就可以概括:作者、作品、風格,這些知識對于學生的音樂實踐意義不大,“知”對于“行”的先導作用無法發揮。因此,教師應該發揮指導性作用,在教學中,注重對作品的分析思考和辯論,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只注重簡單知識的學習而忽略音樂實踐的弊端。
2.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傳統教學中,教師是主角,在課堂中,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在素質教育推動下,傳統的教學模式發生了重大改變,由教師主體向學生主體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教師應該在引導者角色上下功夫,順應學生活動引導他們發現規律、總結規律。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發現規律。以器樂曲教學為例,改變傳統直接講授的方式,鼓勵學生動手實踐,有些學生利用玻璃杯裝水敲擊音階,有的學生利用衣架制作三角鐵等等,擺脫了課本知識的束縛,引導學生相互交流討論,激發創新思維,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音樂知識的記憶與理解,還可以拓展學生能力,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在自己動手制作樂器的過程中,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古代先賢發明樂器的艱難過程,還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在音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促進教學效果的大大提高,促進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結合。
3.重組課堂結構
“知行合一”觀念的運用使得教師的教學活動將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機結合起來,教師充分發揮了活動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傳統的教學偏離了教育的本質,教育出來的學生只是考試的機器,在各種考試的壓迫下,學生逐漸喪失了求知欲,獨立精神、創新能力、求知欲望更是毋庸提及,這種現象是教育的失敗。當前的教育,要把課堂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教師在教學互動中承擔著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課堂不再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教師運用一切手段傳授學生音樂理論知識,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但歸根結底,學習的主體是學生。理論是實踐的先導,學生只有在充分掌握知識的前提下才能切身體會音樂、感受音樂的迷人魅力。
三、結語
【關鍵詞】整合營銷一致性營銷組合傳播組合
一、整合營銷的概念
上世紀90年代的美國,媒體刊例價格持續提高,媒介選擇日益多樣化,消費者受到越來越多新興媒體的沖擊,如何更好的使用媒介預算,更有效的影響目標觀眾,更合理的使用營銷組合,成為每一個市場營銷專業人員日常工作的難題。整合營銷最初的概念,就是從解決這些日常營銷活動的困難中而來。為了避免不同媒介組合之間各自為戰甚至相互矛盾的局面,將公司各項營銷活動整合于企業戰略營銷管理目標體系之下,更好的促進營銷效率的優化以及營銷成本的降低,越來越多的公司提出并實施了某種形式的整合營銷行為。
科學而準確的為整合營銷定義一個被所有人都認同的描述是很困難的,但經過大量的市場研究以及相當多的營銷實踐,學院派的代表們總結出一個簡單的、可以被大多數營銷者所接受的有關整合營銷的定義描述:整合營銷是由公司的各項營銷組合傳遞給消費者的一個統一并且能夠代表公司產品或公司形象的一元化行為。對于這一定義,一般而言有三個層次的解釋范疇:其一,公司產品或公司形象的一些關鍵性元素(比如企業標識,顏色,文字等)在某一個營銷或傳播領域(如電視廣告、促銷單)的使用,與公司在其他所有領域使用的這些關鍵性元素需盡量保持完全一致,這里的一致性不僅表現形式上的一致,還表現為空間、時間以及目標對象選擇的一致。其二,整合營銷所謂的整合性,在于傳播組合的高度統一。目標消費者的分化使得有效的觸及目標受眾以及與他們產生互動的溝通成為一件越來越難的事情。巧妙的將公關活動和廣告進行緊密的結合,靈活利用新聞曝光、節目贊助、體育賽事等軟性宣傳手段結合15秒或30秒硬廣,在刺激消費者收看廣告的同時產生口耳相傳的傳播效果甚至茶余飯后的談資可以理解為整合效果充分放大宣傳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三,也是最為核心的一點,整合營銷必須圍繞一個核心——一個統一的信息核。新時代的營銷人員需要銘記于心,大量投入的電視廣告并不是接觸并影響消費者行為的唯一途徑和最優選擇;與此相對,組合使用合適的傳播工具并圍繞需要傳播的唯一信息核進行高效率信息傳遞才是現代營銷活動重要方式。
上訴的定義描述比較全面的詮釋了整合營銷的概念,但是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上述的一元化行為更多的是從營銷者和廠家的角度去解讀整合營銷,是具有其片面性的。1998年,美國的兩位研究者(DuncanandMoriarty,1998)認為,消費者,包括其他公司的利益相關者,會從自身角度整合所接受到關于公司的所有信息,得出自己的結論,形成對公司的不同于營銷者傳播角度的公司形象。從這一方面來看,整合營銷其實不僅僅是公司和營銷人員單方面的概念。
整合營銷在一個公司是否能夠成功與公司的企業文化和戰略目標有著密切的關系。從另一個方面說,一個公司的目標、規劃、戰略、使命都需要通過某一種傳播方式,傳遞給特定的人群。整合營銷的理論在公司的戰略層面是營銷戰略的核心內容。譬如,一個以低成本為核心競爭優勢的企業的整合營銷,他的所有營銷理念都將圍繞消費者價值最大化的核心信息,一些與此相關的概念或宣傳點,如高性價比、消費者利益最大化、成本控制等都應非常頻繁的重復于這些企業的營銷策略點中。而對于一個追求差異化企業的整合營銷,價格因素將一定不會在傳播組合中提及,更多的重點將關注于產品的定位以及消費者的滿意度渲染。
二、整合營銷的一致性
在了解了整合營銷的概念之后,我們需要更深刻的研究整合營銷的一些特性和關鍵點。在之前的介紹以及很多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中,一致性被認為是整合營銷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特點之一。九十年代初,營銷工作者組合使用各種營銷工具的開始階段,整合營銷就是被定義為營銷組合傳播一致性信息的營銷手段。一致性也被許多營銷工作者認為是整合營銷最為重要的一環。然而,隨著對于整合營銷研究的不斷深入,市場和消費者的變化為整合營銷注入的新的內涵。一致性需要更加緊密、更加深刻的注入到品牌傳播的內涵甚至于公司的營銷戰略之中:
1、以消費者為中心的一致性
一致性定義需要一個約定成俗的目標或者方向。對于大多數公司而言,以消費者為中心是一個必須的一致性目標。但是,以消費者為中心成為整合營銷一致性目標的必要條件是公司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念的整體轉變-將公司變成以消費者為導向的營銷型企業。公司的組織架構以及管理流程必然發生改變,消費者中心的理念將成為公司各階層各部門戰略決策的第一影響因素。CRM的使用,就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企業或向此方向努力的企業,決策層幫助各階層的員工了解并且熟悉消費者為中心的管理軟件。
整合營銷需要整合整個公司的所有的部門和人員,將內部溝通與外部溝通將結合,對內與對外同時將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理念傳遞給目標受眾。將每一個員工都變成整合營銷中的重要環節是越來越多公司營銷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內部營銷的價值和作用也被更多的企業所認識并重視。只有得到公司內部所有員工和職能部門的認可,整合營銷才可以真正的發揮其最大功用。從??当kU、百安居使用自己員工作為電視廣告的模特就可以看到這些已經開始整合營銷的公司是如何將內部營銷與外部營銷相結合的。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理念,都是從內部營銷開始,結合外部的傳播手段,將信息整合的進行組織內部和外部的雙循環。
從內而外的整合營銷是一個系統的工程。當內部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開始傳播后,一些階段性的成果將成為外部營銷的基礎和依據,而消費者也不斷的會反饋一些受到不同對待的信息,結合公司的營銷組合,自內而外的整合營銷很容易被內部的員工和外部消費者支持,成功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
2、信息共享的一致性
公司對于信息的披露以及各種信息傳播的重視程度,可以視為公司是否愿意與他的利益相關者(包括消費者)進行整合營銷的重要標準。通常而言,有意于或已經開始整合營銷的公司更愿意采用一種互動的傳播模式,而一般的企業和公司往往多采用一些單向的溝通方式。整合營銷強調的不僅僅是一種互動的傳播模式,更多的是一種完全敞開式的信息共享,企業完全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并愿意為此而進行努力,而消費者也完全了解企業的狀況,并達成長期的合作關系而不是僅僅的買賣關系。
信息共享其實更多的是反應于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很難想象長期與消費者進行雙向或多向的互動行為且完全的展現自己是一種企業短期的做秀行為;更多和更長遠而言,這種開放式的營銷行為是植根于企業文化的一種長期的、一致性的企業傳統。企業只有更好的了解消費者的需求,才能更好將自己介紹給消費者,整合營銷也才可能發揮其特定作用。整合營銷正是建立在這種共享基礎上的一種深度的營銷理念。
3、架構的一致性
傳統企業的架構是將公司分成一個一個的部門,各司其職,各職能部門之間職責分明,權限也比較明晰。這種架構有其明顯的優點,但是,從整合營銷的角度,它更像一件緊身衣,束縛了人們創造力和自由度;公司的營銷行為也會因為營銷職能功能性的不同,被分割為促銷降價行為,公關營銷行為,直接銷售行為等。而企業內部的一些自發性的營銷整合行為,也因為各自功能性的區分,被分割成為一部分一部分零散的獨立市場行為。特別是最近二十年,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全球化擴張,營銷管理的物理距離成倍的擴大,使得原來的隔閡和協調不利的局面也無限放大??鐕髽I忽然間發現,內部營銷的重要性更甚于外部溝通,企業的員工和商已經成為無數為企業形象進行營銷宣傳的第一陣線。他們不得不更多的借用整合營銷幫助企業重整架構,使得每個員工或商都更加了解企業的文化和目標,深刻理解品牌內涵,將企業視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單獨以職能分開的部門。整合營銷的過程,從架構上而言,就是企業架構重整的一體化過程。
越來越多的企業愿意將非企業核心競爭立的功能外包給專業的商進行合作,而如何管理這些商在整合營銷的過程中也有著區別于傳統的對待方式。在整合營銷中,不僅僅是商,宏觀而言,整體的產業鏈都是被整合營銷影響的范疇,產業鏈本身會形成一個整體的整合營銷鏈。一般而言,在成功的整合營銷體系中,一家資深的廣告公司將扮演領頭人的角色,整體營銷鏈將圍繞核心的理念以及已然形成的整合架構將一致性發揮到最大限度。整合營銷鏈的各個環節都將發揮其應有的專業優勢,相互彌補而增加整體的一致性,從而形成更加緊密的整合營銷為核心的網絡架構,充分挖掘出產業鏈的核心競爭優勢。
文化的改變是整合營銷架構改變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關系營銷以及針對合作伙伴的雙向營銷在整合營銷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整個組織的文化導向扮演著異乎尋常的作用,它使得所有參與部門和參與公司都愿意并且積極的配合與所有消費者和利益相關者的雙向和多向溝通,并主動調整架構,使得這種溝通更加流暢與高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網絡的運用。因特網和其他數字技術的使用也使得公司的文化和架構向更加整合的方向發展。信息的交換更加便捷,管理更加扁平化都使得整合營銷的信息交互過程得以在企業和組織內部更加高效的進行。而信息化使得公司的各個部門或者產業鏈上各個公司也更容易的相互接觸,相同的內部局域系統,輔助于配套的管理軟件,企業和組織的架構在整合營銷一致性的促進下,變得更加的整合,以及更加的高效。
當然,無論是公司內部架構的營銷整合化,還是產業鏈架構的營銷整合化,有一點是必須注意的-各部門以及各公司之間的差異。雖然一致性一直被非常重要的強調,但是差異性也需要特別的進行關注。各部門畢竟專業分工不同,產業鏈上的各公司也由于專注方向不同,在一致性理念的前提下,整合營銷的體現方式也有較大差異。求大同而存小異,理念的統一才是整合營銷的精髓所在。
三、結論
整合營銷從誕生開始,到目前為止也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更沒有一種準確的形式或者案例能夠說明倒底如何才算是完美的整合營銷,它可以以很多方式體現,也可能產生很多不同的企業或者組織。但是有一點是勿庸置疑的,一致性是整合營銷最重要的屬性。企業傳遞的信息需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以客戶為中心需要得到公司所有人員的認同,公司自上而下也必須對于整合營銷有一個一致性的肯定的認識和態度。
整合營銷是一個公司戰略層面的決策,是一種傳播、接受、互動一致性的公司行為,并且對于所有參與的個人和組織都有長期的利益。在整合營銷的任何一個過程,都會給企業的架構、文化、認識帶來不同的沖擊,這些都將刺激企業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Beard·F:IMCuseandclient-adagencyrelationships[J],
JournalofMarketingCommunications,1997(12).
[2]Duncan·T,Moriarty·S:Acommunication-basedmarketingmodelformanagingrelationships[J],JournalofMarketing,1998(4).
[3]Morgan·R·M,Hunt·S·D:Thecommitment-trusttheoryofrelationshipmarketing[J],JournalofMarketing,1998(7).
想就是源自對體現在認識、語言和行為當中的理性(Vernunft)的反思。理性構成了哲學
的基本論題【1】。哲學一開始就試圖用原理從整體上解釋世界,解釋多元現象的同一性
。哲學所使用的原理必須到理性中去尋找,而無須與彼岸世界的上帝打交道,甚至也不用
對茫茫宇宙的自然基礎和社會基礎刨根問底。古希臘思想所追求的既不是神學,也不是廣
大普世宗教所理解的倫理宇宙學,而是本體論(Ontologie)。如果說哲學的各種學說相
互之間有什么共同之處的話,那就在于它們都想通過解釋自身的理性經驗,而對世界的存
在和同一性(Einheit)進行思考。
我這樣說,實際上使用的是現代哲學的語言。但是,只要哲學傳統還能夠催發出一種
新的哲學世界觀,它就值得我們加以追問【2】。今天,哲學已經無法再把整體知識意義
上的世界、自然、歷史和社會當作一個總體來加以觀照。世界觀的理論替代物之所以失去
了意義,不僅僅是由于現實中經驗科學取得了進步,更多的還是因為,伴隨著這一進步而
出現了一種反思意識。有了這種反思意識,哲學開始回過頭來做自我批判;在追問反思力
量在常規科學范圍內還能有何作為的過程中,哲學思想變成了元哲學【3】。在此過程中
,哲學主題一方面有所變化,另一方面則又保持了穩定。圍繞著比較固定的核心主題,當
代哲學,包括邏輯學、科學理論、語言理論和意義理論、倫理學和行為理論乃至美學等,
展開了一種較為一致的論證,而它們在論證過程中所關注的是認知、語言理解和行為的合
理性在日常生活、經驗方法層面乃至系統話語中的形式前提。論證理論在此具有了一種特
殊意義,因為,論證理論的使命在于對某種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行為的形式實用主義前提和
條件加以重構。
如果上述判斷思路沒有什么問題,如果后形而上學思想以及后黑格爾主義哲學果真在
共同朝著合理性理論的核心努力,那么,社會學又如何能夠承擔起對合理性問題的責任呢
?
看上去,哲學思想在放棄了總體性關懷的同時,似乎也失去了其自足性。無論是想從
本體論的角度,建立具有實質性內涵的自然理論、歷史理論、社會理論等,還是想從先驗
哲學的角度,對非經驗的類主體,即意識的內在結構進行先驗重建,其目的都不是要對合
理性的條件作形式分析。一切終極論證的嘗試都還在堅持源始哲學思想,因而都未能取得
成功【4】。在這種情況下,哲學與科學的關系呈現出一種新的輪廓。正如科學理論和科
學歷史所表明的,對合理性條件的解釋形式,同對合理性結構的現實形態和歷史發展的經
驗分析,實際上是相互一致的?,F代經驗科學理論,無論它們是沿著哪條路線,邏輯經驗
主義路線也好,批判理性主義路線也好,方法結構主義路線也好,它們都提出了一種既具
有規范意義,同時又具有普遍主義特征的要求,而這一要求是本體論哲學或先驗哲學的基
礎主義假設所無法滿足的,只有反面例子的自明性才能對它進行檢驗。它最終所要說明的
是,重建理論能夠揭示出科學歷史的內在層面,并能夠和經驗分析一道,對社會發展語境
中建立在敘事基礎上的實際科學歷史作出全面解釋【5】。象現代科學這樣一種關于認知
理性的復雜體系,同樣也適用于其他形態的客觀精神,也就是說,同樣也適用于表現認知
--工具理性、道德--實踐理性以及審美--實踐理性。
當然,這種類型的經驗研究的基本概念必須十分牢靠,因為只有這樣,它們才能參與
從合理性的角度重建意義語境和解決問題【6】。認知主義的成長心理學在這方面堪稱典
范。比如說,皮亞杰理論傳統認為,狹義上的認知發展,包括社會認知發展和道德的發展
,都是認知潛能逐步發展的結果,對于這一結果,我們可以從內部加以重構【7】。相反
,如果行為理論從經驗主義的角度對解決問題、合理引導行為以及學習水平等所依據的有
效性要求加以篡改和否定的話,那么,合理性結構的外現過程嚴格來講就不能說是學習過
程,最多只能說是適應能力有所增長而已。
在社會科學范圍內,社會學是最早使用其基本概念去介入合理性問題的學科。把社會
學和其他學科進行比較,我們就會看到,社會學這樣做既有科學史的原因,也有一些具體
的原因。我們先來看看政治學(Politikwissenschaft)。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政治學
曾經把自己從理性自然法(Naturrecht)中解脫了出來。但現代自然法的出發點依然還是
歐洲古代的觀念,它們認為社會表現為一個靠政治建構起來,并用法律規范加以整合的共
同體。不過,現代資產階級成文法概念,為社會結構的設計程序和從常規角度把法律--政
治制度建設成為一種合理的機制提供了可能【8】。具有經驗傾向的政治學必須徹底擺脫
這些資產階級成文法概念。政治學把政治看作是社會的一個分支系統,因而無須承擔從整
體上把握社會的使命。從科學的角度把道德-實踐的合法性問題置之度外,或者認為它們
只是一些合法性信仰的經驗問題,用描述就可以解決掉;政治學這樣做和自然法的規范主
義背道而馳,從而也就和合理性問題失之交臂。
政治經濟學(Politische ?konomie)的情況則所有不同。到了18世紀,政治經濟學
才和理性自然法之間形成緊張關系,并且建立起了一個獨立的行為體系;維持這個行為體
系,起初所依靠的是功能(Funktion),而不是規范(Norm)【9】。經濟學就其作為政
治經濟學而言,最初還是一種危機理論(Krisetheorie),所關注的是整個社會。經濟學
感興趣的問題是,經濟系統的動力是如何對靠規范整合起來的社會系統產生作用的。這就
和專業經濟學區別了開來。時至今日,專業經濟學還把經濟當作社會的分支系統加以研究
,而對合法性問題不聞不問。從這樣一個片面的角度出發,合理性問題就會被分解成經濟
平衡問題和合理選擇問題。
相反,社會學(Soziologie)作為一門學科,它的出現就是要解決政治學和經濟學在
邁向專業學科的過程中所拋棄了的問題【10】。社會學的研究主題在于:由于現代國家制
度的建立和市場經濟制度的分化,古代歐洲社會結構中所出現的社會整合的變遷。社會學
成了徹頭徹尾的危機學(Krisenwissenschaft),它所關注的首要問題是傳統社會制度消
亡和現代社會制度形成過程中的失范方面(anomische Aspekte)【11】。當然,即便在
這樣前提下,社會學也可以集中研究某個社會亞系統。從科學史上看,宗教社會學和法律
社會學一直都是這門新學科的核心。
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請允許我暫時不作進一步的解釋,先把帕森斯所提出的功能圖
式拿過來加以運用,(從圖1中)很容易就可以看出社會科學各學科和社會亞系統之間的
對應關系:
圖 1
當然,也不乏有人努力想使社會學成為一門專治社會整合的專業學科。不過,我在本
書中將要討論的這些社會理論大家,說到底都是一些社會學家,這與其說是一種巧合,不
如說是一種征候。社會學是唯一一門堅持關注整個社會問題的社會科學。社會學同時也一
直都是社會理論,因此,它不可能會象其他學科那樣回避、篡改乃至肢解合理化問題。之
所以會如此,我想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個原因同時涉及到文化人類學(
Kulturanthropologie)和社會學。
把一些基本功能和社會亞系統搭配起來,這樣做忽略了一個問題,即對于文化再生產
、社會整合以及社會化具有重要意義的社會互動領域,決不是象經濟學、政治學等行為領
域中的互動那樣專業化。無論社會學,還是文化人類學,所面對的都是整個社會行為的現
象世界,而不是相對明晰的行為類型;考慮到政治權力的利益最大化問題或政治權力的繼
承和使用問題,行為類型可以說是目的理性行為(zweckrationales Handeln)的變種。
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這兩門學科所探討的是生活世界語境中的日常實踐,因此,它們必須
把所有的符號行為趨向形式都納入到自己的考察視野當中。解決行為理論和理解意義過程
中所做的分析的基本難題,對于它們來說也不再是那么輕而易舉。它們在克服難題過程中
遇到了生活世界的結構問題,而生活世界的結構又是其他功能更加特殊、在一定意義上分
化得更加厲害的亞系統的基礎。至于"生活世界"和"系統"這兩個抽象范式之間存在著怎樣
一種互動關系,我們在后面的章節中還要做深入探討【12】。這里我只想強調一點,研究
社會共同體和文化不象研究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那樣可以完全甩開社會科學基礎問題以及
生活世界范式。社會學和社會理論之間的牢固聯系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如果我們對情況作進一步的了解,就會清楚地認識到,為接手合理性問題而做好充分
準備的是社會學,而非文化人類學。社會學是作為市民社會理論而形成的;其使命是對前
市民社會的資本主義現代化過程及其失范現象作出解釋【13】。這種從客觀歷史情境下出
現的問題,構成了社會學處理其基礎問題的起點。社會學在元理論層面上所選擇的基本概
念,是用來闡明現代生活世界合理性的增長過程的。古典社會學中的思想家幾乎無一例外
地都試圖建立其行為理論,以便用它的范疇來解釋從"共同體"(Gemeinschaft)向"社會
"(Gesellschaft)轉變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各方面內容【14】。如何通過意義理解而進入
符號對象的客觀領域,這樣一個問題在方法論層面上也相應地得到了處理;對合理行為趨
向的理解構成了理解一切行為趨向的前提。
行為理論范圍內的元理論問題(a)所依據的是行為當中具有合理內容的方面;意義
理解理論的方法論問題(b)是要對意義和有效性(對符號表達的意義進行解釋和對其內
在有效性要求所持立場)之間的內在聯系加以闡明;(c)元理論問題和方法論問題之間
的這種聯系最終和這樣一個經驗問題又是緊密相關的,即社會現代化能否和從何種意義上
能夠從文化合理化、社會合理化的角度加以描述?!旧鐣F代化和文化合理化、社會合理
化之間的】這種聯系在馬克斯·韋伯(Max Weber)的著作中表現得十分清楚。韋伯對行
為概念的等級劃分主要是依據目的理性行為,其他所有行為都可以劃作目的理性行為的特
殊傾向。韋伯通過分析意義理解方法后認為,比較復雜的情況可以放到目的理性行為的理
解的臨界點上:對具有主觀目的的行為的理解,同時也需要(根據合理性的正確性標準)
作出客觀的評價。圍繞著基本概念和方法論所作出的上述判斷與韋伯理論的核心問題--即
如何才能解釋清楚西方理性主義--之間的聯系最終也就一目了然了。
當然,這種聯系也有可能是偶然的;它可能僅僅表明,韋伯對這樣一個問題比較關注
,而這種從理論角度看具有偶然性的興趣對其理論結構的基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只
須把現代化過程從合理化概念中解脫出來,并把它放到其他的視角上,就可以一方面把行
為理論的基礎同行為合理性的內涵分離開來,另一方面則可以使意義理解的方法論擺脫有
效性問題對意義問題的限制,而且,這種限制本身就是成問題的。針對這樣一些疑問,我
想亮明我的觀點,在我看來,韋伯從理性行為角度所探討的是西方理性主義的問題,亦即
現代性的意義問題和由于必然原因首先發生在歐洲的資本主義社會現代化的原因和后果問
題。西方理性主義問題具有歷史偶然性,起碼從研究心理學角度講是這樣。我想提出的觀
點是,韋伯著作中關于合理性的三個論題都有其全面的根據。我這樣說是想借以指出,任
何一種帶有社會理論要求的社會學如果想進行較為徹底的研究,就必須同時把合理性問題
放到元理論、方法論和經驗等三個層面上。
我將(1)、首先探討合理性概念,然后(2)、再把這個概念放到關于現代世界觀形
成的進化論視角當中。在完成這些預備性研究之后,我想從兩個角度對合理性理論和社會
理論之間的內在聯系加以闡明;(3)、一方面從元理論的角度,為此,我揭示出今天比
較流行的社會學行為概念的合理性內涵;(4)、另一方面則是從方法論的角度,為此,
我認為,相似的內涵可以根據社會學對客觀領域的意義理解而得出。這樣一種提綱挈領式
的論證應當能夠說明,我們如果真想接手韋伯以來社會學專業范圍內所討論的歷史難題,
那么,一種交往行為理論是必不可少的。
注釋:
1.
施乃爾(B.Snell):《精神的發展》(Die Entwichklung des Geistes),
Heidelberg,1946;伽達默爾(H.G.Gadamer):《柏拉圖和前蘇格拉底學派》(
Platon und die Vorsokratiker),載其:《著作集》(Kleine Schriften), III,T
übingen.1972,第14頁以及下兩頁;以及《神話與理性》(Mythos und Vernunft),
載其:《著作集》(Kleine Schriften), IV,Tübingen.1977,第48頁以及下兩頁;
莎德瓦爾特(W.Schadewaldt):《哲學的希臘起源》(Die Anf?nge der
Philosophie bei den Griechen),Frankfurt am Main,1978。
2.
哈貝馬斯:《哲學何為?》(Wozu noch Philosophie?),載其:《哲學政治巨
擎》(Philosophisch-politische Profile),Frankfurt am Main,1981,第15頁以及
下兩頁。
3.
R.Rorty(Ed.),The Linguistic Turn,Chicago 1964,及其: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N.Y. 1979,德文版,Frankfurt am Main,1981.
4.
關于源始哲學的批判問題,請參閱阿道爾諾(Th.W.Adorno):《認識論的元批
判》(Metakritik der Erkenntnistheorie),載其:《全集》(Gesammelte
Schriften),第5卷,Frankfurt am Main.1971;有關反對意見,請參閱:阿佩爾(K.
O.Apel):《從先驗語用學的角度來看哲學的終極論證問題》(Das problem der
philosophischen Letztbegründung im Lichte einer transzendentalen
Sprachpragmatik),載:卡尼特施耐德(B.Kanitschneider)(編):《語言與認識》
(Sprache und Erkenntnis),Innsbruck, 1976,第55頁以及下兩頁。
5.
參閱圍繞著庫恩(Th.Kuhn)的《科學革命的結構》(Die Struktur
wissenschaftlicher Revolution,Frankfurt am Main,1967)所展開的討論,主要有:
想就是源自對體現在認識、語言和行為當中的理性(Vernunft)的反思。理性構成了哲學
的基本論題【1】。哲學一開始就試圖用原理從整體上解釋世界,解釋多元現象的同一性
。哲學所使用的原理必須到理性中去尋找,而無須與彼岸世界的上帝打交道,甚至也不用
對茫茫宇宙的自然基礎和社會基礎刨根問底。古希臘思想所追求的既不是神學,也不是廣
大普世宗教所理解的倫理宇宙學,而是本體論(Ontologie)。如果說哲學的各種學說相
互之間有什么共同之處的話,那就在于它們都想通過解釋自身的理性經驗,而對世界的存
在和同一性(Einheit)進行思考。 我這樣說,實際上使用的是現代哲學的語言。但是,只要哲學傳統還能夠催發出一種
新的哲學世界觀,它就值得我們加以追問【2】。今天,哲學已經無法再把整體知識意義
上的世界、自然、歷史和社會當作一個總體來加以觀照。世界觀的理論替代物之所以失去
了意義,不僅僅是由于現實中經驗科學取得了進步,更多的還是因為,伴隨著這一進步而
出現了一種反思意識。有了這種反思意識,哲學開始回過頭來做自我批判;在追問反思力
量在常規科學范圍內還能有何作為的過程中,哲學思想變成了元哲學【3】。在此過程中
,哲學主題一方面有所變化,另一方面則又保持了穩定。圍繞著比較固定的核心主題,當
代哲學,包括邏輯學、科學理論、語言理論和意義理論、倫理學和行為理論乃至美學等,
展開了一種較為一致的論證,而它們在論證過程中所關注的是認知、語言理解和行為的合
理性在日常生活、經驗方法層面乃至系統話語中的形式前提。論證理論在此具有了一種特
殊意義,因為,論證理論的使命在于對某種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行為的形式實用主義前提和
條件加以重構。
如果上述判斷思路沒有什么問題,如果后形而上學思想以及后黑格爾主義哲學果真在
共同朝著合理性理論的核心努力,那么,社會學又如何能夠承擔起對合理性問題的責任呢
?
看上去,哲學思想在放棄了總體性關懷的同時,似乎也失去了其自足性。無論是想從
本體論的角度,建立具有實質性內涵的自然理論、歷史理論、社會理論等,還是想從先驗
哲學的角度,對非經驗的類主體,即意識的內在結構進行先驗重建,其目的都不是要對合
理性的條件作形式分析。一切終極論證的嘗試都還在堅持源始哲學思想,因而都未能取得
成功【4】。在這種情況下,哲學與科學的關系呈現出一種新的輪廓。正如科學理論和科
學歷史所表明的,對合理性條件的解釋形式,同對合理性結構的現實形態和歷史發展的經
驗分析,實際上是相互一致的?,F代經驗科學理論,無論它們是沿著哪條路線,邏輯經驗
主義路線也好,批判理性主義路線也好,方法結構主義路線也好,它們都提出了一種既具
有規范意義,同時又具有普遍主義特征的要求,而這一要求是本體論哲學或先驗哲學的基
礎主義假設所無法滿足的,只有反面例子的自明性才能對它進行檢驗。它最終所要說明的
是,重建理論能夠揭示出科學歷史的內在層面,并能夠和經驗分析一道,對社會發展語境
中建立在敘事基礎上的實際科學歷史作出全面解釋【5】。象現代科學這樣一種關于認知
理性的復雜體系,同樣也適用于其他形態的客觀精神,也就是說,同樣也適用于表現認知
--工具理性、道德--實踐理性以及審美--實踐理性。
當然,這種類型的經驗研究的基本概念必須十分牢靠,因為只有這樣,它們才能參與
從合理性的角度重建意義語境和解決問題【6】。認知主義的成長心理學在這方面堪稱典
范。比如說,皮亞杰理論傳統認為,狹義上的認知發展,包括社會認知發展和道德的發展
,都是認知潛能逐步發展的結果,對于這一結果,我們可以從內部加以重構【7】。相反
,如果行為理論從經驗主義的角度對解決問題、合理引導行為以及學習水平等所依據的有
效性要求加以篡改和否定的話,那么,合理性結構的外現過程嚴格來講就不能說是學習過
程,最多只能說是適應能力有所增長而已。
在社會科學范圍內,社會學是最早使用其基本概念去介入合理性問題的學科。把社會
學和其他學科進行比較,我們就會看到,社會學這樣做既有科學史的原因,也有一些具體
的原因。我們先來看看政治學(Politikwissenschaft)。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政治學
曾經把自己從理性自然法(Naturrecht)中解脫了出來。但現代自然法的出發點依然還是
歐洲古代的觀念,它們認為社會表現為一個靠政治建構起來,并用法律規范加以整合的共
同體。不過,現代資產階級成文法概念,為社會結構的設計程序和從常規角度把法律--政
治制度建設成為一種合理的機制提供了可能【8】。具有經驗傾向的政治學必須徹底擺脫
這些資產階級成文法概念。政治學把政治看作是社會的一個分支系統,因而無須承擔從整
體上把握社會的使命。從科學的角度把道德-實踐的合法性問題置之度外,或者認為它們
只是一些合法性信仰的經驗問題,用描述就可以解決掉;政治學這樣做和自然法的規范主
義背道而馳,從而也就和合理性問題失之交臂。
政治經濟學(Politische ?konomie)的情況則所有不同。到了18世紀,政治經濟學
才和理性自然法之間形成緊張關系,并且建立起了一個獨立的行為體系;維持這個行為體
系,起初所依靠的是功能(Funktion),而不是規范(Norm)【9】。經濟學就其作為政
治經濟學而言,最初還是一種危機理論(Krisetheorie),所關注的是整個社會。經濟學
感興趣的問題是,經濟系統的動力是如何對靠規范整合起來的社會系統產生作用的。這就
和專業經濟學區別了開來。時至今日,專業經濟學還把經濟當作社會的分支系統加以研究
,而對合法性問題不聞不問。從這樣一個片面的角度出發,合理性問題就會被分解成經濟
平衡問題和合理選擇問題。
相反,社會學(Soziologie)作為一門學科,它的出現就是要解決政治學和經濟學在
邁向專業學科的過程中所拋棄了的問題【10】。社會學的研究主題在于:由于現代國家制
度的建立和市場經濟制度的分化,古代歐洲社會結構中所出現的社會整合的變遷。社會學
成了徹頭徹尾的危機學(Krisenwissenschaft),它所關注的首要問題是傳統社會制度消
亡和現代社會制度形成過程中的失范方面(anomische Aspekte)【11】。當然,即便在
這樣前提下,社會學也可以集中研究某個社會亞系統。從科學史上看,宗教社會學和法律
社會學一直都是這門新學科的核心。
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請允許我暫時不作進一步的解釋,先把帕森斯所提出的功能圖
式拿過來加以運用,(從圖1中)很容易就可以看出社會科學各學科和社會亞系統之間的
對應關系:
圖 1
當然,也不乏有人努力想使社會學成為一門專治社會整合的專業學科。不過,我在本
書中將要討論的這些社會理論大家,說到底都是一些社會學家,這與其說是一種巧合,不
如說是一種征候。社會學是唯一一門堅持關注整個社會問題的社會科學。社會學同時也一
直都是社會理論,因此,它不可能會象其他學科那樣回避、篡改乃至肢解合理化問題。之
所以會如此,我想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個原因同時涉及到文化人類學(
Kulturanthropologie)和社會學。
把一些基本功能和社會亞系統搭配起來,這樣做忽略了一個問題,即對于文化再生產
、社會整合以及社會化具有重要意義的社會互動領域,決不是象經濟學、政治學等行為領
域中的互動那樣專業化。無論社會學,還是文化人類學,所面對的都是整個社會行為的現
象世界,而不是相對明晰的行為類型;考慮到政治權力的利益最大化問題或政治權力的繼
承和使用問題,行為類型可以說是目的理性行為(zweckrationales Handeln)的變種。
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這兩門學科所探討的是生活世界語境中的日常實踐,因此,它們必須
把所有的符號行為趨向形式都納入到自己的考察視野當中。解決行為理論和理解意義過程
中所做的分析的基本難題,對于它們來說也不再是那么輕而易舉。它們在克服難題過程中
遇到了生活世界的結構問題,而生活世界的結構又是其他功能更加特殊、在一定意義上分
化得更加厲害的亞系統的基礎。至于"生活世界"和"系統"這兩個抽象范式之間存在著怎樣
一種互動關系,我們在后面的章節中還要做深入探討【12】。這里我只想強調一點,研究
社會共同體和文化不象研究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那樣可以完全甩開社會科學基礎問題以及
生活世界范式。社會學和社會理論之間的牢固聯系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如果我們對情況作進一步的了解,就會清楚地認識到,為接手合理性問題而做好充分
準備的是社會學,而非文化人類學。社會學是作為市民社會理論而形成的;其使命是對前
市民社會的資本主義現代化過程及其失范現象作出解釋【13】。這種從客觀歷史情境下出
現的問題,構成了社會學處理其基礎問題的起點。社會學在元理論層面上所選擇的基本概
念,是用來闡明現代生活世界合理性的增長過程的。古典社會學中的思想家幾乎無一例外
地都試圖建立其行為理論,以便用它的范疇來解釋從"共同體"(Gemeinschaft)向"社會
"(Gesellschaft)轉變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各方面內容【14】。如何通過意義理解而進入
符號對象的客觀領域,這樣一個問題在方法論層面上也相應地得到了處理;對合理行為趨
向的理解構成了理解一切行為趨向的前提。
行為理論范圍內的元理論問題(a)所依據的是行為當中具有合理內容的方面;意義
理解理論的方法論問題(b)是要對意義和有效性(對符號表達的意義進行解釋和對其內
在有效性要求所持立場)之間的內在聯系加以闡明;(c)元理論問題和方法論問題之間
的這種聯系最終和這樣一個經驗問題又是緊密相關的,即社會現代化能否和從何種意義上
能夠從文化合理化、社會合理化的角度加以描述?!旧鐣F代化和文化合理化、社會合理
化之間的】這種聯系在馬克斯·韋伯(Max Weber)的著作中表現得十分清楚。韋伯對行
為概念的等級劃分主要是依據目的理性行為,其他所有行為都可以劃作目的理性行為的特
殊傾向。韋伯通過分析意義理解方法后認為,比較復雜的情況可以放到目的理性行為的理
解的臨界點上:對具有主觀目的的行為的理解,同時也需要(根據合理性的正確性標準)
作出客觀的評價。圍繞著基本概念和方法論所作出的上述判斷與韋伯理論的核心問題--即
如何才能解釋清楚西方理性主義--之間的聯系最終也就一目了然了。
當然,這種聯系也有可能是偶然的;它可能僅僅表明,韋伯對這樣一個問題比較關注
,而這種從理論角度看具有偶然性的興趣對其理論結構的基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只
須把現代化過程從合理化概念中解脫出來,并把它放到其他的視角上,就可以一方面把行
為理論的基礎同行為合理性的內涵分離開來,另一方面則可以使意義理解的方法論擺脫有
效性問題對意義問題的限制,而且,這種限制本身就是成問題的。針對這樣一些疑問,我
想亮明我的觀點,在我看來,韋伯從理性行為角度所探討的是西方理性主義的問題,亦即
現代性的意義問題和由于必然原因首先發生在歐洲的資本主義社會現代化的原因和后果問
題。西方理性主義問題具有歷史偶然性,起碼從研究心理學角度講是這樣。我想提出的觀
點是,韋伯著作中關于合理性的三個論題都有其全面的根據。我這樣說是想借以指出,任
何一種帶有社會理論要求的社會學如果想進行較為徹底的研究,就必須同時把合理性問題
放到元理論、方法論和經驗等三個層面上。
成的進化論視角當中。在完成這些預備性研究之后,我想從兩個角度對合理性理論和社會
理論之間的內在聯系加以闡明;(3)、一方面從元理論的角度,為此,我揭示出今天比
較流行的社會學行為概念的合理性內涵;(4)、另一方面則是從方法論的角度,為此,
我認為,相似的內涵可以根據社會學對客觀領域的意義理解而得出。這樣一種提綱挈領式
的論證應當能夠說明,我們如果真想接手韋伯以來社會學專業范圍內所討論的歷史難題,
那么,一種交往行為理論是必不可少的。
注釋:
1. 施乃爾(B.Snell):《精神的發展》(Die Entwichklung des Geistes),
Heidelberg,1946;伽達默爾(H.G.Gadamer):《柏拉圖和前蘇格拉底學派》(
Platon und die Vorsokratiker),載其:《著作集》(Kleine Schriften), III,T載其:《著作集》(Kleine Schriften), IV,Tübingen.1977,第48頁以及下兩頁;
莎德瓦爾特(W.Schadewaldt):《哲學的希臘起源》(Die Anf?nge der
Philosophie bei den Griechen),Frankfurt am Main,1978。
2. 哈貝馬斯:《哲學何為?》(Wozu noch Philosophie?),載其:《哲學政治巨
擎》(Philosophisch-politische Profile),Frankfurt am Main,1981,第15頁以及
下兩頁。
3. R.Rorty(Ed.),The Linguistic Turn,Chicago 1964,及其: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N.Y. 1979,德文版,Frankfurt am Main,1981.
4. 關于源始哲學的批判問題,請參閱阿道爾諾(Th.W.Adorno):《認識論的元批
判》(Metakritik der Erkenntnistheorie),載其:《全集》(Gesammelte
Schriften),第5卷,Frankfurt am Main.1971;有關反對意見,請參閱:阿佩爾(K.
O.Apel):《從先驗語用學的角度來看哲學的終極論證問題》(Das problem der
philosophischen Letztbegründung im Lichte einer transzendentalen
Sprachpragmatik),載:卡尼特施耐德(B.Kanitschneider)(編):《語言與認識》
(Sprache und Erkenntnis),Innsbruck, 1976,第55頁以及下兩頁。
5. 參閱圍繞著庫恩(Th.Kuhn)的《科學革命的結構》(Die Struktur
wissenschaftlicher Revolution,Frankfurt am Main,1967)所展開的討論,主要有:
論文關鍵詞:中西醫結合治療混合型雞痘
雞痘是由雞痘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病毒性傳染病。病雞以無毛部皮膚發生增生性病理過程,形成腫疣樣病變、結痂、脫皮和口腔、咽喉粘膜形成纖維性壞死性偽膜等為特征。在秋冬季節容易流行,尤其是雨水較多的年份,雞群處在潮濕的環境中,蚊子較多,蚊子是傳播本病的媒介,又是雞痘的重要傳播者,因此更易造成大面積流行。一般發生皮膚型雞痘較多,然而近幾年雞群流行的大部分為混合型雞痘,雞群一旦發病將會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現將一起混合型雞痘的診治情況報告如下。
一、發病情況
河北省威縣侯貫鎮趙某飼養的2000只蛋雞,按常規飼養,并免疫了馬立克、法氏囊、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氣管炎,但未進行雞痘疫苗接種。飼養到56日齡時,雞群開始有個別雞出現噴嚏、咳嗽、甩頭、張嘴、流眼淚,呼吸時有雜音,在晚上安靜時較明顯。以后,病雞逐漸增多,并在雞冠、肉垂、爪等處出現丘疹及結痂,到8月29日,發病率升到40%左右,且每天死亡由幾只增到50只左右。曾用阿莫西林、紅霉素、泰樂菌素、喉管散等藥物治療,均無療效。遂于2010年8月30日帶病死雞來邢臺市獸醫院診治。經剖檢、化驗,確診為混合型雞痘,通過采取綜合性防治措施,使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二、臨診癥狀
病雞精神不振,閉眼縮頭,呆立,食欲減退或廢絕,眼結膜發炎,流眼淚,眼角有較多量粘稠纖維蛋白滲出物或膿性物,嚴重的將上、下眼瞼粘連。眼瞼及眼周圍腫脹。個別病雞眼結膜渾濁不清,有的出現失明而影響采食。有的病雞咳嗽甩頭,努力把喉頭處的阻塞物咳出。打開口腔可看到喉頭處有莢膜阻塞。另一特征是雞冠、肉垂、爪、嘴角、眼皮上有數量不等,如綠豆大小的丘診,有的丘診表面破潰,有的已結痂。病雞中死亡最多的是喉型、眼型和混合型,單純皮膚型的病雞不死。喉型雞痘,病變發生在口腔、咽喉粘膜上,病變在嘴和口腔時,采食、飲水發生障礙。發生在咽喉部時,初為黃白色的小結節,以后形成一層黃白色干酪樣的偽膜,引起呼吸困難,窒息而死。眼型死亡的病雞,主要是痘發生在眼結膜,上、下眼瞼粘連或失明,影響采食而死亡。發病雞大部分為混合型,僅有雞冠、肉垂丘診癥狀者較少。
三、剖檢病變
共剖檢10只病死雞,眼部腫脹,眼周圍形成近似圓形腫脹區,眼角有粘液——膿性物。有的在眶下竇有干酪樣物??谇?、咽喉和氣管粘膜上有黃白色干酪樣的偽膜、惡臭,不易剝脫。喉頭、氣管粘膜充血,有的喉頭、氣管粘膜表面也出現隆起的、白色不透明結節論文參考文獻格式。雞冠、肉垂、爪等皮膚有丘診、結痂。其他內臟器官未見異常。
四、實驗室檢驗
1、取病死雞的肝、脾組織,接種于肉湯、營養瓊脂培養基上,37℃培養24h,結果無細菌生長。2、易感雞感染試驗:取眼、喉部病料組織和雞冠的丘疹及痘皰皮懸液,對30日齡易感雞10只作冠劃痕、翼刺和毛囊接種,6天后均在接種局部皮膚出現數量不等的粟粒大小的典型痘皰。3、雞胚接種:取雞冠、眼部、喉部病料作為1:10懸液,經雙抗(每毫升含青霉素、鏈霉素各1000單位),室溫下處理2小時,再以2000轉/分離心5分鐘,取上層清液,接種12日齡雞胚絨毛尿囊膜,每胚0.2ml農業論文,共接種10枚雞胚,經37度孵化5天,可見絨毛囊膜肥厚,并有近圓形(直經2—3毫米)的灰白色痘斑。
五、防治
1、加強飼養管理,搞好雞舍衛生消毒工作,雞舍內外用綠威霸消毒液徹底消毒,用蚊蠅一掃凈噴灑消滅蚊蠅及吸血昆蟲。
2、治療:對雞冠、肉垂、爪、腿痘病雞,用鑷子剝離痘痂后,傷口涂擦紫藥水。對眼部腫脹者,用2%硼酸水沖洗眼部,用5%蛋白銀溶液和鹽酸嗎啉胍眼藥水滴眼。對喉型雞痘,可用小鑷子將粘膜上的偽膜剝離取出,然后于患病灶吹上少許“喉癥散”粉,每天1次,連用3天即可。
3、對發病雞群,用毒立克(主要成分:黃芪多糖等)飲水,本品100g飲50kg水,連用5天。同時在飼料內拌新華喘痢剎(主要成分:環丙沙星等),以防止繼發感染。同時,配合中藥治療,方劑:龍膽草90g、板蘭根60g、升麻50g、雙花40g、野40g、連翅30g、甘草30g,將上述中藥加工成細粉,按每只雞每天1.5克的用量,均勻拌入飼料內,分上、下午集中喂服。飼料內增加多種維生素、魚肝油,以增強雞體的抗病力,保護皮膚和促進傷口愈合,連用5天。
通過采取以上綜合性防治措施,3天后病雞群基本痊愈,5天后雞群全部恢復健康。
六、小結
1、本次該雞群發生的眼、喉和無毛處的皮膚痘疹為特征性的雞痘,根據臨床癥狀,剖檢病變及實驗室檢驗,診斷為混合型(粘膜型與皮膚型)雞痘。
2、這次雞群發生雞痘的主要原因是因今年雨水多,雞舍衛生條件差,溫度高,濕度大,密度大,通風不良,雞群又未接種雞痘疫苗,加之正值初秋季節,蚊蟲較多,活動頻繁,促使本病的發生。因此養雞場必須重視對雞痘的免疫接種。接種雞痘疫苗是防制本病發生的關鍵。凡是未接種雞痘的雞群,必須在發病季節前接種雞痘。
3、為防止雞痘的發生與流行,必須搞好雞場、雞舍的衛生消毒工作,在雞舍周圍噴灑殺蟲藥物,消滅蚊子等傳播媒介,消除蚊蠅孳生條件,注意隨時滅蚊,才能有效地控制本病的發生與流行。最關鍵的措施是接種雞痘弱毒疫苗,本疫苗對雛雞(6日齡以上)及成雞均可應用。根據雞日齡的大小以生理鹽水稀釋成適當的倍數,搖勻后應用。用雞痘刺種針或滅菌蘸筆尖蘸苗,于雞翅內側無血管處皮下刺種。6日齡以上的雛雞,用200倍稀釋苗刺種1針;20日齡以上的雛雞,用100倍稀釋苗刺種1針;1月以上的雞,用50倍稀釋苗刺種1針。接種后3-4天,刺種部位微現紅腫,繼之結痂,2-3周后痂片脫落。免疫期,成雞為5個月,初生雛為2個月,兩個月后必須再進行一次免疫接種,以后每半年免疫接種一次。
4、診斷本病時,必須與雞霉形體、傳染性鼻炎、眼型葡萄球菌、喉氣管炎、維生素A缺乏癥等相區別,這樣才能對癥用藥,使疫情盡快得到控制。
河北省邢臺市獸醫院邢蘭君 河北邢臺 054001
關鍵詞:電子雜志功能性藝術性
近幾年全球傳統媒體電子化速度迅猛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人轉變了閱讀方式。不僅僅是那些追求方便、快捷、信息化的時尚達人,眾多紙媒受眾群和擁護者也紛紛被擁有大量圖片、視頻、音樂、Flas的電子雜志吸引著。企業通過電子雜志拓寬自我宣傳的渠道,豐富了營銷形式。一些成功的商業網站也擁有自己的電子雜志,一方面可以豐富網站的內容,另一方面結合網站的其它項目,帶來非常好的效應。名人相繼開辦自己的網絡雜志代替了寫博來增加人氣:2005年,以楊瀾名字命名的電子雜志《瀾lan>正式上線,創刊4個月即突破200萬份發行量;2007年陳魯豫的電子雜志《豫約》創刊;同年靜蕾主辦了綜合性電子媒體雜志《開啦》;姜培琳、高圓圓、秦嵐、周筆暢也紛紛加入電子雜志的大軍……電子雜志已經成為主流的網絡宣傳新媒體!
那么什么是電子雜志?目前外界對電子雜志有很多種叫法,包括數字雜志、網絡雜志、多媒體雜志等。它是近年來隨著計算機跨人多媒體時代而出現的一種新型出版物,是在互聯網發展到Web2.0時代,采用先進的P2P技術發行,可以在電腦上模擬閱讀雜志的效果,用鼠標一頁一頁地翻著看的雜志。特征是一定要有專業的技術,加上專業的內容,通過互聯網發行??梢哉f電子雜志是傳統媒體同互聯網應用技術的有力結合。
一、電子雜志的功能性
電子出版物具有紙讀雜志的屬性,也是有固定欄目、按順序連續出版的刊物。但是,由于它借以存在的載體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已不再是普通的紙張,而是以互聯網為載體,這就使得電子雜志與一般的紙讀雜志相比,在視聽等多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和更強大的功能。
1.首先從便捷上來說,它是一種可以在線閱讀又可以下載收藏的雜志,即使網絡不能上網也可以離線瀏覽,存在筆記本里在火車、飛機、酒店等任何場合都可以閱讀。文件按照內容的不同大小從幾兆到上百兆不等,相對于現在硬盤的承載量,文件量是很小的,所以我們可以下載幾十本雜志,這可比拿著又厚又沉又占地方的紙質刊物輕巧多了。
2.電子雜志和門戶網站一樣,主要靠人氣聚集擴大其影響力,比如中國電子雜志在線閱讀發行第一品牌(Polo)就有7400萬注冊用戶,同時在線71萬,并以每日超過18萬新注冊用戶的速度不斷增長,匯集了中國90%以上的寬帶用戶,是國內用戶數最多、雜志下載量最大的頂級電子雜志傳播分享平臺。其旗艦雜志((Pocozine>>就有570萬讀者,比傳統雜志的閱讀者高出很多。而且電子雜志傳播速度很驚人,可以實現短時間內在互聯網的大規模傳播。
紙質媒體的氣質決定了其目標人群——群對閱讀情境有特定要求的人群。相比之下電子雜志用戶范圍更加廣泛,客戶市場遍及全世界每個角落。想要閱讀的朋友只要能上網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雜志,在刊登的第一時間閱讀到喜歡的內容。這比起在報亭,書店,郵局郵購更加方便。
3.電子雜志不用承擔印刷成本,可以有效降低宣傳投入。根據體現形式及頁數核算價格,價格從幾百到幾千不等,比起印刷和電視廣告,其費用顯得微不足道。
電子雜志和傳統發行刊物一樣主要收入都是廣告,隨著電子雜志用戶量的逐日遞增,已經受到廣告商的重視和青睞。廣告商看好電子雜志里面插入的鏈接、視頻、音頻以及互動項目,因為相對于印刷版,電子版刊物給廣告商的網站帶來了更多的點擊量,盈利還是很可觀的,可以作為其它宣傳媒介以外的有效補充及新的收益渠道。
4.雜志的內容是人們衡量其價值的核心。相比早期電子雜志的不成熟,內容貧乏,廣告堆砌等現象也有了較大改善,在涉及的門類上,電子雜志比起傳統雜志毫不遜色,受歡迎門類也幾乎與傳統市場相呼應?,F在一個電子雜志平臺均提供上百種雜志,例如zcom(佐羅網)就是全球最大的電子雜志平臺網,涵蓋了時尚生活、影音娛樂、IT資訊、商業財經、動漫游戲、攝影、汽車旅游、運動休閑、新聞人物、家居生活、文化藝術等方面,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5.電子雜志是數字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和數字音樂、數字電視一樣,是數字時代生活的象征之一。技術含量的增加就使得電子雜志在排版,發行格式上更加靈活,視聽更多元和豐富,充滿了現代感。
6.電子雜志可以很好的配合網站的其它資源,其宣傳效應和實際效果都非常好。比如在電子雜志上加入網站的其它資源的圖片或文字介紹和鏈接或者放上電子信箱,會員加入等等程序。訂戶覺得有興趣,可以通過雜志上的加入程序加入。也可以在雜志里放上調查系統,留言等來收集訂戶的反潰建議,通過總結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加以改進。還可以在雜志里放上交友系統來增加訂戶間,訂戶和網站的聯系。
7.電子雜志的制作其實并不是專業公司才能做的,門檻較低,我們只要對Flash有一定的了解,再加上專業電子雜志制作軟件,完全可以制作出品質優秀的電子雜志。網上還有專門的素材庫,模板可供下載。而且發行流程非常簡單,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只要擁有電腦,能夠上網就能創辦自己的電子雜志,將自己整理的信息分發給訂戶。
8.紙媒刊物在制造過程會產生大量污染,對木材資源的消耗有目共睹,因此電子雜志的流行符合當今提倡的環保主題。
二、電子雜志的藝術性
1.內容的豐富是電子雜志藝術性的基礎。
電子雜志和傳統雜志都是傳播文化和信息的一種載體,都以文字為主要內容的,要保持電子雜志的生命力就要加大對內容的拓展。
內容的缺失會導致用戶從最初對電子雜志的好奇,眼前一亮到興趣逐漸喪失,久而久之進入盈利模式的瓶頸?,F在市場上的電子雜志大部分都過于注重形式,內容和內涵乏善可陳。讀者們覺得電子雜志雖有可看性,卻無可讀性,雖然形式精美,但內容卻很空洞。尤其是大量的電子雜志都不是原創的,只是網上找來素材配上圖片和效果而已。
很多成功的電子雜志從創刊至今都把內容當成首要問題來解決,喜歡設計的人都差不多知道來自中國香港的(Newwebpick),它是關于數字印刷、網站設計、FLASH、3D、插圖、uI、試驗性藝術、碼攝影的優秀電子雜志。從全世界范圍內收集各類設計資訊與信息,匯集了全球設計精英的原創內容,里面的每一幅作品都會給人以啟發,無論在產品設計、包裝設計以及街頭藝術方面,無不富有創意和啟迪。外加它獨特的前衛設計引導著設計師的創意,是個極具藝術性的內容豐富的電子雜志,是成功的電子雜志典范。
為了讓雜志內容極具誘惑,現在很多電子雜志和同名同期發行的紙質雜志內容是保持一致的,例如《瑞麗》在內容飽滿的前提下,讀者可以用鼠標點擊放大想要看的圖片、文字或者展開鏈接,不同內容有不同背景音樂相伴,聲情并茂,讓讀者猶如身臨其境,得到讀者長期的信賴和擁護。
2.藝術性
是電子雜志的附加值。
閱讀雜志從某種角度可以說是一種審美活動,主要來自視覺,一個優秀的雜志往往通過版面設計的有序性、平衡性、裝飾性、和諧性、趣味性來體現自己獨特的魅力。無論是紙質雜志還是電子雜志都要追求美的內涵和美的表現形式,使刊物達到從內容到形式展現一種整體的和諧美,目的都是要提高刊物質量,增強刊物特色,呈獻給讀者不同感受。
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面對具有藝術感的事物都是抱有積極的態度而不是抵制情緒。市場經濟學中有個AIDA定律:首先喚起人們的注意(A—Attention=注意力),喚起人們的興趣(I-Interest=興趣),然后喚起對商品的占有欲望(D—Desire--欲望),最后使他們產生購買行為(A—Aciton=行為)。所以精美的電子雜志本身就是一個廣告,就像一位優秀的推銷員,將藝術的魅力作為傳遞信息的方式打動讀者。出版者由于商業目的,也從不反對加大雜志的藝術性,因為藝術性總是會給增加很高的點擊量和下載量,很多讀者也甘愿掏腰包訂閱自己心儀的充滿藝術性的電子雜志,這給出版者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
重視視聽效果,與讀者密切互動是電子雜志藝術性的集中體現。和傳統雜志比較,電子雜志十分注重視覺效果,加強圖像的表現力,利用flash、音效和視頻等技術,精彩視聽內容奪人耳目。有人甚至說,做好了一本電子雜志就是一部小電影,這說明了電子雜志的表現力已足夠豐富?!对ゼs》整個目錄的感覺是懸浮在頁面上的,鼠標一過就會轉到一個類別,非常美觀好看;視頻效果也很吸引人,因為有明星幕后花絮,這是在電視中也未必有的獨家爆料;背景音樂節奏舒緩,讓人心情平靜,也不會打擾讀者文字閱讀的流暢性。
由于網絡的互動性,電子雜志也能及時通過留言板等和讀者進行更密切和互動的聯系。編輯能通過留言板和讀者進行溝通,甚至能馬上改變內容,這些都是傳統雜志辦不到的。另外,電子雜志平臺還設有論壇,注冊會員后可以隨意發帖發表意見交流心得。
三、電子雜志現狀和發展
雖然電子雜志優勢顯而易見,但印刷文字的權威和認可度依然無法取代。人們長期積淀下來的對紙張的信任,使得紙質媒體仍然有著其他媒體所不具備的權威。網絡媒體在知識產權的認可上也遠遠無法與紙質媒體相提并論。
由于國內的網絡環境,我國的電子雜志還處在起步階段,很多大型網站和傳統媒體都沒有對其產生足夠的重視。有些沒有開展這項服務,開設這項服務的也只是應用了電子雜志的一些基本功能。同時電子雜志也有一定缺陷,Xplus的總經理夏鴻就直截了當地對《贏·生活》記者表示,目前電子雜志最大的缺點是形式大于內容,再就是內容同質化嚴重。
[關鍵詞]有;本義;存在;動詞;準謂賓動詞;副詞性確認標記
關于“有”字句的研究,本文主要涉及普通話和方言中的“有”字句。普通話中主要是“狹義‘有’字句”的研究,該類研究認為“有”是動詞,后接名詞賓語;方言中主要是“有+VP”句式的研究,兩類研究沒有為這兩種“有”字句現象做一個統一的解釋。
方言是漢語在不同地域的變體,是漢民族共同語的分支,和漢語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二者之間的差異是語言內部矛盾,應該可以統一在漢民族共同語下。本文擬從共時角度出發,結合普通話和方言中“有”字句的研究,根據語言的內部聯系,探討現代漢語“有”字的本義和性質。
一、“有”字的意義
1.“有”的本義是表示某種事物或現象的存在
許慎《說文解字》釋“有”:小篆字形為“[XC]”,以手取肉形。本義為“不宜有也”。例句《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p>
[1]有人根據“以手取肉”的小篆字形,認為“有”字的本義是“據有”,并且進一步解釋說,將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據為己有,是不應該的,所以是“不宜有也”。此說沒有解釋為什么作者選用“日月有食之”作為例句,例句中的“有”顯然不是“據有”。
日食、月食是一種自然現象,宋代對這個問題已經有了比較客觀的認識。古人的自然科學知識遠沒有宋人發達,他們敬畏自然,相信巫術,認為“日食”、“月食”是一種不祥的天象,故說“不宜有也(不適宜存在這種天象——作者注)”??梢姟坝小钡谋玖x是指客觀存在日食、月食這種不受古人歡迎的天文現象,“有”是指客觀現象的“存在”。
為什么有以日食、月食為表象存在的對象呢?古人崇拜自然現象,以為這是上天給人類的一種信息,是否遵從這種信息,關系到人類行動的順利與否。所以古人信奉占卜,巫術盛行。最初的文字被專門用作記錄占卜結果,因而有了“甲骨文”,或者干脆直呼做“殷商卜辭”。先秦文獻多次出現“日月有食之”的記載,足以證明“日食”、“月食”現象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用它來傳達“有”的“存在”意義就更加昭顯。
那么,“日月有食之”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孔穎達在解釋《春秋經•隱三》中的“日有食之”時是這樣說的:日有食之,言有物來食之也[2]。可見,這里的“有”是表“存在”的動詞,“據有”義在這里是講不通的。
為什么采用“以手取肉”來代表字形?“古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征象?!保?]
這是《說文•序》中關于古人創作周易的方法描述,反映了古人最初對世界的認知途徑:古人對世界的認知始于可以具體感知的客觀對象。從具體到抽象,從客觀到主觀,這也是人類共同的認知方式。中國古人造字也遵從人類共同的認知方式,所以最基本的造字手段是“象形”,直接描繪物體形狀;在此基礎上添加有抽象意味的簡單符號創造出“指事”造字法,比“指事”更抽象一點便創造出“會意”造字法,直到出現更抽象的“形聲”造字法。“事物和現象的存在”是一個抽象概念,只能用抽象的“會意”或者“形聲”造字法?!靶温暋笔且环N最晚出現、成熟的造字法,“有”又是一個作用重要、使用頻繁的字眼,于是用了“會意”法來創造“有”字;再說,從外物的存在會較自然地聯想到與己有關的事物的存在,甚至是將原本不屬于自己的事物劃歸為自己名下,使其為我所有,這就是“擁有”意義的產生。于是小篆用“以手取肉”的形狀來表示將外物據為己有。民以食為天,這個外物自然就是大家最熟悉的食物了。
如此看來,許慎對“有”的解釋包含了兩個層次的意義:第一層,“有”的本義是“存在”,這主要借助釋義和例句來表現;第二層,在本義的基礎上,“有”引申出“據有”、“領有”意義,這是借助字形來表現的。這樣的分析可能更符合人類對世界的普遍認知規律。
2.狹義“有”字句中“有”字的意義
所謂狹義“有”字句,是以“有”包括和“有”對立的“沒有”、“沒”為謂語或謂語中心詞的句子[4]。張豫峰認為狹義“有”字句中“有”的意義有6種[5-6],其實通過合并,這6種意義都能歸并為“某一事物或者是事物屬性的存在”,并且這種“存在”具有客觀性,一般不會因為人的意志而改變。
下面以狹義“有”字句的意義類別為例,做如下意義歸并分析:
(1)表存在的如:“地上還有一張紙”,“每一個時代都有很多特殊人才”,句中的“有”字用其本意,表事物的存在。
(2)表領屬的如:“每臺機器有近百個零件”,表領有的如:“他也有爸爸”,既表領有(或存在)也表領有(或存在)方式的如:“媽媽養有一只獅子狗”3個句子,首先得有相關事物的存在,然后才是它們分別歸屬于誰。不存在,哪能領有?所謂的“領屬義”、“領有義”,其根本意義都是“存在”,“領屬”和“領有”是界定這種“存在”的方式的??梢姡I屬義和領有義是在“有”的本義上最早出現的直接引申義,或者叫做近引申。它和“有”的本義關系十分緊密,存在著“有”的本義到底是表“存在”還是表“領有、擁有”之論爭。
(3)表估量的如:“爺爺足有七十歲”,我們認為這是“爺爺”這個人身上的一種屬性——年齡的存在?!八形宄吒摺?,這是“他”的身高屬性的存在。
特別要提到的是比較句[7],我們認為它們和“爺爺足有七十歲”一樣,都是說明主語所指稱事物具備何種屬性,即表明事物屬性的存在。如“他有小王那么高”表明的是小王所具備的身高屬性;“那條蛇有碗口這么粗”表明的是蛇所具備的大小屬性;“打球哪有下棋那樣有趣”表明的是打球所具備的趣味屬性;“黃河沒有長江這樣長”表明的是黃河所具備的長度屬性。由事物的存在到事物屬性的存在,是有人類的認知基礎的,那就是聯想的作用。
(4)表列舉的如:1)玫瑰花有紅的,有白的。2)今天參加比賽的有北京隊、上海隊、黑龍江隊和新疆隊。我們認為這種句子也是表存在,是并列的多項事物的存在,不妨叫做“并列存在”。自然界的復雜性不允許存在的事物都是單項呈現,遇到多項事物共同作用于某事件時,就會有“并列存在”?!安⒘写嬖凇背尸F的是多項事物,于是就有了“列舉”義;但這個“列舉”義是我們對事物進一步抽象后得來的認識,其本義還是應該落腳在“存在”上。
(5)表發生或出現的如:“他有病了”,“這孩子嘴里有牙了”。其實,這中間的“有”不是表發生或出現,還是表事物的存在。已經有不少研究一致認為句后“了”是語氣詞,表示新情況的出現[8]。如果我們刪除了“了”,句子變成:“他有病”,“這孩子嘴里有牙”,句子可以成立,并且“有”表“事物存在”的本義也更明確,可是意義和有“了”的時候不一樣:刪掉“了”后是表靜態;有“了”是表動態,即發生某事或出現某種新情況??梢娺@兩個例句的“發生”或“出現”義不是由“有”,而是由句子后面的“了”表現的,句中的“有”還是表存在。
綜上所述,狹義“有”字句中的“有”本義是表事物“存在”,在此基礎上引申出事物具體的“存在方式”、事物“屬性的存在”以及多項事物的“并列存在”。
3.方言“有”字句中“有”字的意義
方言“有”字句和狹義“有”字句中都有“有+NP”結構和“有+準謂賓動詞”結構,方言“有”字句還存在典型的“有+VP”結構。
人們已經認識到,描述客觀世界的最常用的一組概念是時空維度??陀^世界包括了靜態的空間和動態的事件(體現時間性),時空是對稱存在的。但是因為空間可觸可感可見可聞,比時間來得更具象,所以人們對這兩種維度的感知是有先后的:首先感知了當前空間世界,然后才感知到過去或未來的空間世界,最后抽象出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時間概念。語言是一組概念符號,忠實反映著客觀世界,其組成成分和客觀世界有著奇妙的對應關系。正如前人已經研究證明的,名詞性詞語指稱的對象呈現出空間性,是靜態的;動詞性詞語陳述的對象呈現出時間性,是動態的。其實,這條規律的適用范圍還可以擴大,名詞性詞語的上位概念——體詞性詞語和動詞性詞語的上位概念——謂詞性詞語也都適用這條規律。
時間和空間這兩種存在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都具有客觀實在性,不為人的意志而改變的。它們自然也可以有相同的表達方式,那就是都用表存在的詞“有”來表達:當“有”后面接體詞性成分時,體現的是靜態的事物的存在;當“有”后面接謂詞性成分時,體現的是動態的事件的存在。方言“有”字句完整地體現了這種對稱存在:
(1)尚有2個設備完善的野地帳篷營區。營區內有售汽油與機油。恩佛落芝的住宿收費大約……
(2)膚淺耶,而且……你身體好臭哦!∥臭?我有洗澡呀!∥我是說你一身的銅臭呀!∥是……例(1)中的“有”可以理解為表示存在“出售汽油與機油”這件事;例(2)中的“有”表示存在“洗澡”這件事。
(3)有點畸形。欸,不會啦,其實爸爸,∥你有很偏激,我覺得爸爸覺得我比較靜。“偏激”是形容詞,描寫人的個性特征,“有很偏激”是表明某人存在偏激的個性特征。
漢字外有字形、字音,內有字義,是一個形、音、義結合體。一個漢字形音一定,那么,不管這個漢字出現的場合多么復雜,我們認為出現在不同場合里的這個漢字應該有共同的意義基礎(同音詞除外)。如“有”字,它既可以出現在體詞性成分前面,又可以出現在謂詞性成分前面,字形、字音都沒有變化,它也不是同音詞,所以我們認為體詞性成分前面和謂詞性成分前面的“有”是同一個字,有共同的基礎意義——表“存在”。但是體詞性成分和謂詞性成分畢竟是相互對立的一組概念,語境的差異必定會給“有”帶來某些影響,于是謂詞性成分前的“有”便有了和體詞性成分前面的“有”不一樣的意義:在“有+VP”結構中,句子的語義重心在謂詞性成分上,“有”的動詞性降級,在句子中的作用降低,根據謂詞中心論的原理,“有”是輔助后面的謂詞性成分的?!坝小钡脑~性虛化,其意義也逐漸變得空靈:事情客觀存在,是不容置疑的,因而從表示事件的“存在”進一步抽象出“肯定”、“強調”的語法意義:
(4)……∥《李娃傳》?!螌?、對,我有看,我有看?!文莻€李娃很不一樣,他就是完全……
(5)“我有買一盞露營燈,我拿到客廳。妳等我?!保ㄆψ硬獭兑姑倒濉冯娮影妫?/p>
例(4)中的“有”表達的是存在“看《李娃傳》”這一事件,例(5)表達的是存在“買一盞露營燈”這一事件,但是兩個句子沒有就此而結束,而是在此基礎上繼續展開。前一事件的存在是后續話語得以承接的前提條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是需要首先就著重表明的,于是語境便賦予了“有”字以“肯定、強調”義。當然,我們可以去掉“有”,再加上“了”補足句子,如下:
……∥《李娃傳》?!螌Α?,我看了,我看了?!文莻€李娃很不一樣,他就是完全……
“我買了一盞露營燈,我拿到客廳。妳等我?!边@樣,兩個句子都照樣成立,但是句子的語氣要平淡得多,少了先前的強調口吻。
客觀世界影響著人類的主觀感受,當客觀肯定帶上主觀傾向性,變為人類對外界的判斷時,“有”字的意義進一步由“肯定、強調”義抽象到“確認”義:
(6)……就擺個三也不講話?!我驗楣澞课叶加锌矗艺娴氖侵覍嵱^眾。所以你覺得一定……
(7)“有煮我的份嗎?”“當然有!”葉梅桂又瞪了我一眼。(痞子蔡《夜玫瑰》電子版)
例(6)和例(7)的“有”具有的“確認”義,也與語境有關。兩個句子分別出現了情態副詞“真的”和“當然”,這使得句子的強調語氣更加強烈,“有”的“肯定、強調”意義也更加彰顯,于是,“有”便逐漸被賦予了“確認”的意義,不管句子中是否有情態副詞幫助表達,“有”都以“確認”義出現:
(8)唐經天奇道:“怎么這樣快就回來了?有受傷么?”(電子版《冰川天女傳》梁羽生第三十回)
(9)……非常不好的時候,我的作文,我級任老師有給我十個字的評語,他是說,上氣不接下……
由此可見,“有+NP”,“有+VP”結構分別表示事物的存在和確認事件的存在?!坝校獳P”是“有+NP”和“有+VP”過渡環節,主要表示事物屬性或特征的存在?!坝小钡谋玖x是表“存在”,在謂詞性成分前面,又引申出“肯定”、“確認”義。
我們認為,狹義“有”字句、方言“有”字句都統一在“有”的“表存在”的本義下:名物、性狀、事件的存在。由于“存在”是客觀的,于是進一步可以引申出“肯定”、“確認”義。
二、“有”字的性質
“有”字的性質應該在具體的語境中來理解。在“有+NP”結構中,“有”字是動詞,這在現代漢語、方言中是大家都已接受的事實。
在“有+VP”結構中,“有”字的詞性出現分歧。一種意見認為“有”是助詞[9-11],一種意見認為“有”是副詞[12-13],最前沿的意見認為“有”是完成體標記[14-15]。我們傾向于認為“有”是副詞性確認標記詞。這是基于“有”的語法意義、句法位置以及副詞產生的機制而言的。
1.“有”的語法意義
“有”的語法意義與“有”的本義密切相關?!坝小钡谋玖x是表存在,用在名詞前面表示事物的“存在”,用在謂詞前面表示事件的“存在”。
事情客觀存在,是不容置疑的,因而從表示事件的“存在”進一步抽象出“確認”、“肯定”的語法意義,并且與表示“確認”、“肯定”義的情態副詞連用,組成“確實有”、“真的有”等組合形式:
(1)……來一視同仁的愈演愈盛呢?哦,政府確實有抓,但人手不夠嘛!何況不能說有人……
(2)……腳踏實地又做什么呢?∥真的呀?我真的有顯示腳踏實地嗎?∥有呀!∥沒有……我……
如果要給副詞“有”歸類的話,取張誼生的副詞分類系統[16],“有”既不是以表示詞匯意義為主的描摹性副詞,也不是以表示語法意義為主的限制性副詞,而是以表示情態意義為主的評注性副詞,其基本功用是對相關述題進行主觀評注,確認事件存在。
2.“有”的句法位置
“有+VP”結構中,“有”用在謂詞前面,做狀語,確認動作、行為或事件的存在,與否定副詞“沒有”對稱存在。例子:
(1)根據我在那邊的觀察,因為我的學校有協助整個調查,所以我沒有辦法,很確實……
(2)那輔導員義工他沖進來說,那個地攤有賣那個長褲,那個運動褲,一條二十塊。
上面例句中的“有”都作狀語修飾后面的謂詞,確認謂詞所描述事件的存在,相應的“有”都可以置換成“沒有”,意思由肯定轉為否定。
3.副詞產生的機制
副詞主要由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實詞虛化而來。副詞“有”源于動詞“有”的虛化。
“有”后面最初接名詞,這時候“有”是動詞,我們將其記作“有1”?!坝小焙竺嬉坏┙恿酥^詞,根據時間一維性的認知原則,語義重心后移,謂詞成為句子語義重心,“有”修飾、限定謂詞,“有+VP”呈狀中關系,“VP”前的“有”詞性降級,不再是動詞,而成了修飾謂詞的意義比較空靈的副詞,確認“VP”所描述的動作、行為、事件的存在。我們將這個副詞“有”記作“有3”。見下例:
(1)夏天我們到秋雪湖的西灣放牛要經過陳莊,莊東頭是有這么一戶人家。(石言《秋雪湖之戀》)
(2)而四號窗口小姐則說未收常某存折,如有收會給號碼牌不會出錯,常某則堅稱未拿……
在例(1)中,句子的謂詞只有“有”,所以“有”的動詞性地位毋庸置疑。例(2)中,“有”和動詞“收”并列,重心在動作“收”,“有”位于謂詞前面,詞性降級為副詞,起確認作用。
虛化是一個漫長和漸進的過程,從原目標虛化為現目標,中間一定有過渡環節,這個過渡環節有的已不可見,有的還可以見到。從“有1”過渡到“有3”,可以清楚見到一個過渡環節,那就是準謂賓動詞“有”,我們將其記作“有2”。例:
(3)……的提升而改善。在防火方面,目前法規有規定,在使用管理上卻沒有有效執行的……
(4)北海,有希望也有能力為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旅游者一展其秀美風姿。
例句中的“規定”、“希望”都是名動詞。前一例取自臺灣地區說法,后一例是大陸說法,可見兩地都有這種說法。
“有+NP”中“有”是動詞,“有+VP”中“有”是副詞,當“有”后接介于名詞和動詞之間的名動詞時,我們就難以給這個“有”定性了:如果突出名動詞的名詞性特征,那么“有”將是動詞;如果突出名動詞的謂詞性特征,那么“有”就應該是副詞?!懊麆釉~”本身詞性游移,所以它前面的“有2”的詞性也處于游移中,既有動詞詞性,也有副詞詞性。但因為名動詞的詞性更傾向于名詞性,所以“有2”更多的還是偏向于動詞性。
“有2”的本質是一種妥協的語言現象。“有”后接名詞是大家都已經接受的普遍語言現象;“有”后接謂詞只存在于一定時間、一定區域,受到時空限制,是一種非普遍語言現象。普遍語言現象和非普遍語言現象之間并非毫無關系的真空地帶,而是有著某種連接。“有2”就連接著普遍和非普遍這兩個端點,既滿足了“有”后接名詞性成分的普遍語言現象的需要,又暗含著“有”后接謂詞的可能。語言是不斷向前發展變化的。語言使用者接受了“有2”以后,“有2”的后接成分又進一步向前變化發展,完全丟掉名詞性,變成純粹的謂詞,其典型形式就是帶上賓語,如:
(5)內部隔間部分,除了法規對公共使用空間有規定一米二以上的部分必須是耐燃材料……
(6)……的謝德茂、張肇煙兩位代表也認為,既然有通知開會,代表們就應出席,才是負責任……
上面例句中的“規定”、“通知”是典型的名動詞,它們帶上賓語后,突出了謂詞詞性,是典型謂詞,于是它們成為句子或短語的語義重心;相應地,前面的“有”字詞性從準謂賓動詞再次降級,進一步虛化,成為修飾、限定后面謂詞結構的副詞。這一語言現象已經在南方方言、港、澳及臺灣地區口語中完成,并出現在書面語中。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有1”、“有2”存在于普通話中,“有1”、“有2”、“有3”存在于南方方言、港、澳以及臺灣地區書面語中。從“有1”虛化到“有2”再虛化到“有3”,是一個連續體。這個連續體是開放的,“有3”并不是最終的虛化結果,它還有可能進一步虛化,成為意義更加空靈的標記詞。
“有”不同變體的分布見下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有”是一個不斷向前發展的詞,發展水平并不平衡,它在普通話和南方方言、港、澳以及臺灣地區語言中的差異正是這種不同發展水平的反映?!坝小钡陌l展趨勢是否能啟發我們,普通話最終能否接受“有3”呢?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注:例句后沒有注明出處的都取自臺灣師范大學華語研究所語料庫的例子。)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卷七上)[M].上海:中華書局影印,1963:141.
[2]方有國.上古漢語語法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2:229-242.
[3]許慎.說文解字(卷一五上)[M].上海,中華書局影印,1963:314.
[4]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2:59-84.
[5]張豫峰.“有”字句研究綜述[J].漢語學習,1998,(3):28-32.
[6]張豫峰.“有”字句的語義分析[J].中州學刊,1999,(3):131-133.
[7]張豫峰.表比較的“有”字句[J].語文研究,1998,(4):24-28.
[8]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57-72.
[9]張洪年.香港粵語語法的研究[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2:68-110.
[10]施其生.論“有”字句[J].語言研究,1996,(1):26-31.
[11]董秀芳.現代漢語中的助動詞“有沒有”[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4,(2):1-8.
[12]陸儉明.新加坡華語語法的特點[J].南大語言文化學報,1996,(1):1-69.
[13]駱錘煉.甌語的“有”字句[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1994,(1):63-66.
[14]李英哲.漢語歷時共時語法論集[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76:1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