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5 23:25:19
序論:在您撰寫醫學影像技術實習總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PBL教學法;逆向式教學改革;醫學影像專業;影像技術能力;影像讀片;學習能力
1資料與方法
1.1基礎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在本院實習的60名醫學影像專業實習生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計算機法分組,每組收入30名。參照組中,男女比例為16∶14,年齡為20~23歲,平均年齡為(21.25±1.03)歲;實驗組中,男女比例為15∶15,年齡20~23歲,平均年齡為(21.26±1.07)歲。比較參照組與實驗組醫學影像專業實習生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參照組醫學影像專業實習生采用傳統PBL教學法,在教學前,帶教教師選取適宜案例且將問題提出。之后將案例及問題資料發給實習生,使實習生按照案例先自己學習教材,對問題的解決方法進行查找。上課時,安排實習生對案例及問題資料進行討論,最后,教師對其進行評價和總結分析。實驗組醫學影像專業實習生采取PBL教學法開展逆向式教學改革,將PBL教學法開展之前,教師對問題進行設計,先預評估實習生對教學目的的掌握程度,并尋找其中所存在的問題,對實習生開展針對性的理論相關知識培訓及強化,之后按照PBL教學法進行教學。
1.3相關指標
(1)調查及分析參照組以及實驗組醫學影像專業實習生的實習效果,采取理論與實踐相聯合的客觀結構臨床考試(OSCE)對醫學影像專業實習生的實習效果開展評估,共100分,其中,影像技術能力項目有30分,影像讀片分析及報告項目有30分,學習能力項目有20分,醫學影像專業綜合素質項目有20分。(2)調查及分析參照組以及實驗組醫學影像專業實習生對教學效果的滿意總計算率。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1.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影像技術能力評分、影像讀片分析及報告評分、學習能力評分、醫學影像專業綜合素質評分為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教學效果的滿意總計算率為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醫學影像專業實習生的實習效果比較
與參照組實習生比較,實驗組醫學影像專業實習生的影像技術能力評分、影像讀片分析及報告評分、學習能力評分、醫學影像專業綜合素質評分均較高,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醫學影像專業實習生對教學效果的滿意總計算率比較
實驗組醫學影像專業實習生對教學效果的滿意總計算率為96.67%,與參照組醫學影像專業實習生(80.00%)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關鍵詞】培訓;實踐;理論;教學;醫學影像技術;圖像;教育
醫學影像學涉及內容包括醫學影像診斷學、醫學影像技術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隨著現代醫學影像技術的飛速發展,臨床對影像學技術人才的需求量逐年上升,影像技術人才的培養要求較高[1-2],如要求更好更快地適應臨床發展需求、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等,而采取何種教學方法培養優秀的影像人才是醫學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3-5]。文章納入貴州遵義醫藥高等??茖W校醫學影像技術專業2018級江津班學生共30名,遵義班30名,比較加強實操培訓與傳統理論教學方式的教學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文章納入貴州遵義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醫學影像技術專業2018級江津班學生共30名,遵義班30名,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中男11名、女19名,年齡范圍在20~26歲,平均為(21.2±0.5)歲;對照組中男13名、女17名,年齡范圍在20~23歲,平均為(21.0±0.4)歲;研究已上報本單位倫理委員會并獲得批準,以上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學生均自愿接受新教學模式及服從教學點管理;排除因個人原因要求退出者或違紀遣退者。
1.2方法
觀察組采取理論教學+臨床實操強化培訓:(1)教師在理論教學中注重增加更多的臨床病例與圖片,保證理論教學中圖文并茂;教師根據教學進度分組、分部位、分系統進行每周一次臨床實踐操作。知識點回顧:每次實訓課前復習任務,指導學生自行回顧過往學習的知識點,在實訓課前抽查學生理論知識掌握情況[6]。示教片分析:教師選擇標準的示教片,課堂上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分析示教片顯示內容,強調不同影像學檢查目的,解釋檢查步驟、如何達到檢查目的?怎樣保證攝片質量?等。示范操作:教師進行示范操作,教師在一邊操作時一邊講解。學生實操體驗:指導學生分組操作,2人一組,互相充當模特進行操作,按照檢查要求,模擬影像學檢查的全過程,包括呼叫患者—檢查前溝通—指導患者做好準備工作—準備設備—設計檢查—選擇適宜參數等各個環節進行實操訓練[7-8]。(2)經驗交流:實訓課結束后讓學生總結實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總結經驗,人人發言,內容不可重復。經驗總結:教師和學生共同為實訓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復盤,教師分享曾經遇到的特殊情況及處理方案,總結經驗教訓[9-10]。實訓課后教師布置下一堂課影像學技術的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進一步查找資料;每階段進行考核,總結技術經驗。對照組采取傳統理論教學方式,教師以理論教學結合校內實訓為主,根據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教學標準安排實訓課。
1.3觀察指標
對比考核醫院教學點與學校學生同試卷理論成績,實習前統一技能項目操作考核對比,實習基地考核評價;按照影像技術專業實習規范化培訓考核評分辦法,滿分100分,觀察項目包括實操技能(15分)、圖像質量(20分)、理論知識(60分)、問題答辯能力(5分)。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觀察項目包括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等,滿分100分,非常滿意:90~100分;一般:70~89分;不滿意:<70分。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評價兩組培訓考核結果
觀察組患者實操技能、圖像質量、理論知識、問題答辯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評價兩組滿意度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96.67%,高于對照組70.00%,P<0.05;見表2。
3討論
[關鍵詞] 醫學影像學;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3(b)-105-02
醫學影像學是一門臨床應用非常廣泛的重要學科,發展很快,并呈現出多學科融合的趨勢。國內醫學院校影像教學均為獨立的醫學生必修課程,普遍重視醫學影像學的課堂教學,總課時數都在54~108學時,目前均采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國家級規劃教材《醫學影像學》。但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讓學生高效率、靈活地掌握影像學知識,從而培養出基礎知識扎實、能解決實際問題,并且具有創造性、持續發展性的醫學人才,仍是擺在每一位醫學影像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1 整合課程內容,加強學科的資源建設
目前,醫學影像學已從顯示宏觀結構發展到反應分子、生化水平的變化;從顯示形態改變到反映功能變化;從單純診斷向治療方面發展[1]。要想系統全面地向學生講授這些內容,就必須走出傳統的單技術、單病種的教育模式,而把課程建設的基點構筑在現代教育技術基礎之上。加強課程資源開發與建設,既有利于醫學影像學學科的發展,又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養。
在教學活動中,首先介紹醫學影像學體系的框架組成,幫助學生樹立大影像的觀念,并且分別介紹各種影像設備成像原理及主要臨床應用方向。課后組織學生進行參觀,強化學生的影像學框架思想;然后,按照各系統介紹診斷該系統疾病所應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即幫助學生樹立每個系統影像學的小框架,并縱向比較不同方法的優缺點。如比較DSA血管檢查與多排CT血管造影的優缺點和各自的臨床適應證與禁忌證,使學生系統地了解各影像學科的聯系點。重點講授常見病及多發病的診斷和鑒別,影像與病史、癥狀、體征、實驗室、治療與動態發展關系,提高影像歸納和綜合分析思維能力。同時,對影像學新進展力求具有典型性,體現新穎性。如介紹多排 CT 及雙源 CT 的優勢、MRI功能成像、分子影像學研究等。使學生了解學科的發展和進步,也為部分學有余力、希望進一步鉆研的學生指出方向。為此,筆者從資源內容、功能開發及醫學影像數字化等方面進行研究和開發,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著力于將有關課堂教學所需的各種資料進行數字化處理,使學生真實、方便地接觸實際影像學圖像,并將影像學知識與以往學過的解剖學、病理學知識融為一體,建立一個多學科融合的素材庫并融入教學設計,指導學生學習[2]。針對影像學的圖片信息豐富的特點,制作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教學課件。此外,還包括了豐富的題庫資源、網絡資源、膠片資源及參考書目等相關的擴充性資料,為課堂教學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 注重實踐環節,突出學生的能力培養
醫學影像學是一門以影像為主的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是介于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3]。近年來,隨著影像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對各種疾病認識的不斷加深,醫學影像學在臨床工作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作用也越來越突出。
筆者在教學中,嘗試應用了與臨床相結合的新的醫學影像學教學模式。首先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實習課常常被安排在大課講授基本理論知識以后進行,學生能夠根據所學影像理論知識結合臨床及基礎知識對全面的影像資料和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判斷,最后得出診斷。其次加大實踐課與見習課的比重。傳統影像實習課由于學生親自參與實際工作的機會較少,因而對學生而言,常常失去學習的興趣。在影像實習課的教學中,根據實際課時情況,分配出一部分課時用于學生參與實際工作,這樣學生能全面掌握影像學各種檢查方法的優劣和適應證,才能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準確、科學地選擇和利用這些影像手段[4](表1)。筆者建議應將實習時間安排在醫學影像科室,鼓勵學生在實習過程中主動提問,積極思考,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基礎知識,培養和鍛煉工作能力。當然,強調實習前的崗前培訓,明確實習目標,建立合理的實習計劃是尤為重要的。
3 優化教學方法,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除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外,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已成為提高醫學影像學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充分利用數字化影像資源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靈活、多樣化的教學。①提問法: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提出問題,如講解某一疾病的X線征象時,提出有關形成該征象的機制或病理等問題,培養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能力。比如在講完大葉性肺炎與肺結核的干酪性肺炎X線表現時,故意沒有給學生總結好二者的異同,而是拿出兩張不同的X線光片讓學生利用學到的知識去自己總結。②比較法:在教學時,不僅介紹疾病的主要檢查手段的影像學表現,還適當橫向聯系其他影像學表現,并比較各種影像手段對疾病診斷的優勢與不足。比如根據醫學成像設備的原理、反映信息及安全性等指標的不同,對常用的醫學成像設備進行比較,就使學生一目了然。③自學法:對臨床少見病、罕見病或影像學檢查價值不大的疾病,可以采用自學的方法,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然后由教師對所提問題進行總結。
隨著數字成像設備、信息技術、計算機及其網絡技術在臨床的廣泛使用, 醫學圖像存檔和通信系統(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應運而生。PACS 以全數字化、無膠片化方式采集、判讀、存儲、管理及傳輸醫學影像資料,在為臨床醫療工作服務的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顯著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總之,醫學影像學作為現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臨床、科研中都發揮著無法替代的作用。因而,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形成新的醫學影像學教學體系,加快醫學影像學課程教學改革,不僅是這門學科發展的需要,更是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迫切要求。
[參考文獻]
[1]張雪林.醫學影像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2]余遠波,涂蓉,黃旭.多種醫學影像素材庫的構建與應用[J].計算機與信息技術,2007,(10):87-88.
[3]郭大靜,趙建農,余聰.醫學影像學課程建設探討[J].醫學教育探索,2005,4(6):421-422.
1建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提高醫學影像教學質量
實習醫師實習效果的優劣,與帶教老師的素質密切相關。我院醫學影像中心教研室非常注重師資隊伍的素質培養,建立了以老帶新的體系,由高年資教師對青年教師進行指導及幫扶;要求年輕醫師參加每日疑難片、教學片查片及每周三醫學影像論壇學術講座活動,在日常工作中得到充分的鍛煉機會,接受科室內專家及資深教師的指導,聽取實習同學、進修醫生、輪轉醫生的意見,從中學習到授課的技巧及方法,擴充業務素質,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科室鼓勵教師撰寫學術論文,積極參加省內外學術活動,并選送主治醫師以上人員到國內外發達地區高水平醫院進修;要求教師參加學院每年舉行的青年教師講課比賽,對成績優異者給予獎勵。正是這些學術動力,促使中青年教師克服惰性,不斷學習研究、總結和探索??剖疫€定期召開學生座談會,聽取實習生意見,了解教學效果和教書育人情況,力求不斷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2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強化實習生紀律
科室由科主任主管教學工作,配備了相應的教學秘書,并由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專門管理教學工作。保障正常的教學秩序及教學計劃的實施,實習生離開學校到醫院實習,面臨著職業角色的轉變,除了感到新鮮及興奮之外,還會有許多不適應的地方。我們在學生入科第一天召開座談會,與學生進行互相溝通,介紹科室的情況,提出對實習同學在紀律上、學習上、及生活上的一些要求,聽取學生的意見及建議,解決學生的困惑及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完成角色轉換,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及學習模式,為了確保實習任務的順利完成,科室建立了嚴格的考勤考核制度,要求學生嚴格按照制定的輪轉計劃進行輪轉學習,并將每一位實習同學的工作量、實習成績、出勤情況如實記入考核手冊。為了保障實習階段取得良好效果,科室還設立了一對一的教學方法,即每一位實習同學由一位教師負責全程帶教,實習結束時學生的考核成績與帶教老師掛鉤,避免了以往教學中人人都管、人人都不管的情況。同時科室還積極與學校相關部門溝通,及時反饋學生的工作實習情況、生活思想情況,共同解決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要求。實習結束時,我們對每位學生進行系統全面的出科考核和鑒定,為學生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3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
醫學影像學實習階段是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時期,很多學生在學校時理論考試成績優秀,但進入實習后便暴露出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面對真實的片子表現出無所適從、不知如何下手的弱點。因此,帶教老師要正確引導,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及學習興趣。在教授過程中,把系統的理論知識和具體的影像分析結合起來向學生傳授,我院為省級三甲醫院,病人量大,病種齊全,在日常工作中學生能夠接觸到大量的影像資料,有助于在學習實踐中掌握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知識,加深對影像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學生的閱片分析能力,掌握讀片基本功,寫好診斷報告。我們每天從患者影像資料中選取具有教學性的片子,安排學生輪流參加每天早上教學片查片,在讀片過程中鍛煉學生用規范的醫學用語、科學的序貫性對影像進行客觀的描述并作出診斷。在查片準備過程中,學生需要對患者進行詳細的問診及相關的體格檢查,收集實驗室檢查及其他輔助檢查結果,并查閱相關資料及文獻進行綜合分析,擴展了學生的知識層面,培養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充分提高學生的影像識別能力與鑒別能力,解決了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和困惑。每周三的醫學影像論壇學術講座,由科內及院內外相關科室教師及專家就影像相關知識及技術發展進行講授,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機會,對實習生進一步理解影像學內涵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數字化多媒體網絡教學是與臨床數字化影像接軌的教學模式,具有信息量大的特點,是直觀形象化教學的有效手段,便于展示當今DR、CT、MRI、DSA等高科技技術豐富多彩的多角度、多平面、多參數的形態甚至功能成像,能明顯提高教學進程中學生對影像認知的速度,激發學生對影像醫學學習的主動性,改善教學效果。我科于2007年建立了多功能數字化影像網絡教室,配備了32臺電腦,并從DR、CT、MRI、DSA機上導出電子圖片建立了教學片電子圖庫,學生可以直接從電腦上調出多種疾病的影像學資料進行學習及復習,這樣的教學模式學生接受的信息量更大,效率更高。此外,影像解剖是學習醫學影像學的重要基礎,尤其是斷層解剖,但由于影像解剖信息量大,知識面廣,大多數學生覺得枯燥、抽象、難度大,不易接受及理解。為此,我科還配備了全套正常人體顱腦至盆腔區完整橫斷解剖標本,并為每層標本配制了相應層面的CT及MRI斷層正常影像圖片,并標記清楚可見的結構,形成了較系統完整的正常解剖與影像斷面對照模型,將復雜而抽象的影像解剖學知識以十分形象而直觀的方式呈現給學生。標本陳列室長期開放,以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隨時進行對照學習,相互印證,幫助他們加強印象,建立良好的影像思維空間。
4言傳身教,培養學生良好的醫德醫風
實習階段是學生向醫生轉變的重要階段,除了學好專業知識之外,加強學生的醫德醫風教育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尤其重要。在日常工作中,教師的價值觀及工作態度無疑對學生產生著很大的影響,所以教師要時時注意以身作則,有意識的培養學生“以人為本,救死扶傷” 的思想,樹立一切為了病人的價值取向,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及學習熱情。
通過以上的各項教學措施,我們在多年的實習帶教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當然,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醫學學科的迅猛發展對醫學影像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努力學習,勇于探索,不斷進行教學方法的研究,使教師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為培養出高素質的醫學影像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李京恩、周珉、陳方等,如何加強實習生的醫學影像帶教培養 [J].青海醫藥雜志2002,35(12)58-59.
[2]羅小燕、湯積耀等,加強臨床教學質量控制 提高醫學影像教學質量[J].廣州醫學院學報,1999,27(增刊)76-77.
[關鍵詞] 醫學影像學;教學;病例討論
[中圖分類號] R814.49[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2-91-02
醫學影像學的教學應與臨床專業課程相互貫通,但其課程設置在臨床專業醫學教學中處于過渡階段,一般設置在第3學年的第1學期,此階段學生已經修完人體解剖學、病理學等基礎學科,而剛開設內外科等臨床課程,這一設置造成實際教學過程中相關的臨床課程往往滯后于影像學的教學。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通過理論課對各種影像表現加以羅列,與臨床專業相互獨立,缺乏知識的相互滲透和穿插[1]。針對這種現象的存在,我校醫學影像學教研室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病例討論的引入,結合各相關臨床專業,以探討適合的醫學影像學教學模式。
1病例討論的設置原則
1.1病例討論疾病的篩選
疾病的選擇主要側重設置在呼吸、消化、骨關節、中樞神經系統等重要章節之中,同時應篩選具有代表性的疾病加以設置。所謂代表性疾病,一方面是多發病、常見病,如肺癌、肺結核、肝癌、肝硬化、腦血管病等;另一方面是結合地方以及區域性特點所涉及的疾病,如食管癌、布加綜合征等[2]。
1.2病例庫的建立
1.2.1病例的搜集由教研室助教和講師于日常工作中搜集典型病例,完善各項檢查結果、追蹤病理學結果以及手術記錄,并收集隨訪資料。充分利用我院醫學影像學教研室所包含數字化設備和PACS設備的優勢,調取同一病人的各項檢查資料,在各工作站上對原始圖像進行各種后處理,充分顯示各病例的影像學特征,將所重建圖像與收集的臨床資料匯總存檔[3]。病例搜集完成后,于每周固定時間由助教進行讀片匯報,教學秘書詳細記錄,初步剔除資料不完整、無明確診斷結果的病例。
1.2.2病例的篩選講師和副教授、教授對初選病例加以選擇,其標準主要包括:(1)有代表性的、重要系統的典型病例,病例應具備明確的診斷,可選擇病情復雜的常見病;排除罕見、少見病例,排除影像學不具特征性診斷的病例。(2)注重常見病的典型影像學征象、易混淆征象的顯示。(3)加強比較影像學的應用,在病例教學中可以通過實例解釋不同影像學檢查的優勢和缺陷。(4)依據影像學表現,結合臨床資料,列出鑒別診斷疾病,并收集鑒別診斷疾病相關影像資料,進一步完善病例庫。(5)注重病例的及時更新,特別是隨著影像技術的發展,更多新的掃描方法、重建方法的引入,應注重擴大更新學生的知識面。
1.2.3問題的設置借鑒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即“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的教學方法,問題的設置側重于加強學生對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掌握,同時注重培養臨床綜合分析能力,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4]。設置原則主要包括:(1)以問題為中心,擴大覆蓋知識面,注重臨床知識的引入。(2)以學生為中心,加強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總結能力。(3)以培養臨床診斷能力為中心,提高學生面對不同患者能迅速、準確地對病情作出診斷、鑒別診斷的能力。(4)加強對影像學所謂的“同病異影、異病同影”的理解,即同一疾病不同時期的不同影像及不同疾病相同的影像表現。(5)避免直接引入重要的特征性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結果,如“吞咽不利2周”、“AFP值顯著增高”等,應列出對鑒別有重要意義的陰性結果。(6)誘導式及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橫向對比和縱向聯系相互結合。
2病例討論在醫學影像學理論課教學中的設置和應用
2.1病例討論授課前的布置
各重要章節授課中期提前一周時間將病例的影像學資料和基本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結果加以公布,讓學生認真準備并查閱相關資料。
2.2病例討論的課堂教學
基本教學步驟為:(1)將病例影像學資料調出,首先由學生讀片,包括病變的位置和分布、數目、形態、邊緣、密度、鄰近器官和組織的改變。(2)總結自己所見具有診斷價值的特征性征象,列出可能需要鑒別的疾病,由支持不同疾病的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3)相互討論,找出其他診斷存在的問題。(4)教師列出鑒別診斷疾病的典型影像學圖像,由學生加以讀片。(5)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只要有觀點、有看法鼓勵表達出來,提倡相互辯論、批評和爭論。(6)總結歸納,對病例做出正確的診斷,總結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注意事項。
2.3病例舉例
在進行肺癌授課前一周公布2例周圍型肺癌和中央型肺癌病例的完整影像學資料,包括胸片、CT平掃和CT增強圖像,交由學生提前準備,完成初步診斷。病例討論課設置在講授肺癌章節結束后,課時控制在20~30min。提問:(1)圍繞基本征象展開,看到了什么部位的什么樣病變?病變有什么樣的特點(大小、形態、邊緣、密度、和周圍結構的關系)?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影像學征象(結合病理學)?(2)需要鑒別的疾病,包括肺膿腫、肺結核和縱隔內腫瘤性病變;臨床出現什么樣的癥狀和征象有助于上述疾病的診斷?(3)周圍型肺癌和中央型肺癌的鑒別。(4)評價總結。
2.4期末考試中病例討論題目的設置
學期末,理論課考試設置2道病例討論題目,分值為6~9分,由學生任選其一加以作答。所選題目影像學資料即為本學期所進行的病例討論的病例,問題加以變動,側重于臨床鑒別診斷和影像學鑒別診斷,其中臨床分析占1/3分值,影像學分析占2/3分值。例如題目設置為分別列出胃潰瘍與潰瘍型胃癌2個病人的上消化道造影圖片和CT圖片,問題設置為:(1)良惡性潰瘍影像學診斷的鑒別要點;(2)據此特點上述2個病人分別的診斷是什么?(3)請推測并列出他們分別可能出現的臨床癥狀。
3病例討論在醫學影像學臨床實習階段的應用
5年制臨床本科實習生實習期一般在45~50 周左右,其重點多放在內、外、婦、兒等臨床科室上,而影像學科室一般僅有2周實習時間[5]。常規實習要求他們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常見病、多發病的影像學表現;熟悉影像學檢查從檢查病人-擬申請檢查項目-書寫申請單-閱讀報告的各個流程;了解各種影像學檢查方法的優缺點,能根據不同的疾病合理選擇不同的影像學檢查。除常規實習安排外,病例討論是這一階段重要的實習內容。與理論課階段有所不同,此階段重點是疑難病例的討論,要求實習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參與病例的篩選、臨床資料的收集、影像學讀片、病理結果和治療后的追蹤等各個環節。2周時間內應能參與5~8個病例討論,并要求能完成2個完整的病例討論記錄。
總之,醫學影像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與臨床各門學科關系密切,通過在醫學影像學課程中加強病例討論的教學,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提高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重要的幫助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希云,袁志誠,梁長生,等. 對放射科實習帶教實行目標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4,25(8):928-929.
[2] 劉秀云,陳小榮,孫樹萍,等. 理論授課及病例討論實施和質量控制的探索與實踐[J]. 中國現代醫生,2009,47(9):114,117.
[3] 吳學貴,劉雄飛,陳金雄. 醫學影像存檔和傳輸系統的研制與應用[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2,18(3):159-161.
[4] 李穎,陳琪瑋. PBL法臨床病例討論對醫學生臨床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3(23):83-84.
[關鍵詞] 非影像醫學專業實習生;實習;影像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9(a)-100-02
To explore the radiological teaching for non-professional interns
LI Ming,ZHAO Ze-hua,JI Dong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Putuo Hospital Affiliated Shanghai Univers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hanghai 20006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teaching methods for non-professional radiological interns. Method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 of non-professional radiogical interns,take class teaching integrate with personal guidingand make use of modern teaching methods to practice teaching. Results:It was useful for increasing efficiency of non-professional interns to make use of 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s . Conclusion: Making use of 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s and integrating with class teaching what can increase practicing efficiency of non-professional interns.
[Key words] Non-professional radiological intern;Practice; Radiological teaching
醫學影像學教學一直以來都是各個醫學院校教學改革的重點課程之一。醫學影像學是多種影像學的一門集合學科,以影像為依據綜合臨床各方面資料形成診斷和治療兼備的現代醫學影像學(大影像學概念)。由早期單純的X線成像發展到計算機控制的復雜成像技術,影像手段從單一化到多元化發展、從二維顯示到多維顯示、從形態學診斷到功能學診斷的轉變、診斷與治療相結合。隨著信息科學的進展、醫學影像存檔及傳輸系統(PACS)和遠程放射學(tele-radiology)的出現,網絡影像學(network-imaging)以及計算機輔助診斷(CAD)將會成為可能,醫學影像學在未來的醫療服務體系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21 世紀醫學影像學日益拓展的研究領域,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提高質量和效益,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臨床思維與影像知識相結合,使醫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能夠掌握醫學影像學的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基本原理、基本技能,掌握不同影像診斷技術和檢查手段的特點、優勢與限度、臨床適用范圍,為他們日后進入臨床充分自如地選擇各種影像診斷技術和方法,更好地為病人服務、為臨床工作服務夯實基礎。由此必然對醫學影像學的教學方法提出挑戰,改變傳統教學方法、應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非影像專業實習生的教學質量。
1 現代影像教學要求及教學現狀
現代醫學影像學教學存在“三多一少”,即內容多、新知識多和圖像多,而教學時間卻減少了,教學上的這對矛盾很突出。如何解決這對矛盾,多媒體技術給教學方式改革帶來了契機,它通過課前備課將教學內容整理編排,突出重點、講解難點,使理論知識條理化,圖像精練、質量提高。課堂上能節省板書的時間,完成教學內容。多媒體的清晰度高,克服幻燈片圖像清晰差的不足,保證了教學效果。另外多媒體具有音樂、解說、動畫、電影、圖像、文本等信息,交互控制流程、程序調試、網上發行等功能,使得多媒體教學生動活潑,更具知識性和趣味性。制作課后影像圖像庫(附臨床表現、影像特征) 和考試摸擬題,使其具有參與性,吸引學生課后復習。
來本科室進行輪轉實習的實習醫生以非影像專業為主,輪轉時間不長,大多在2~4周。他們大多在校期間影像專業課課時少, 影像專業的知識理論相對薄弱。要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完成大綱里規定內容的教學并能夠讓實習生掌握必須的影像學知識有一定的困難。傳統X線診斷學教學方法是以大班講授理論為主,輔以小班實習閱片,以期解決理論知識與臨床實際如何聯系的問題,亦有電影、錄像、幻燈等輔助電化教學方法的嘗試,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以板書為主的課堂教學和實習閱片的教學方法機械、耗時,學生自學困難。影像教學面對的是多種專業或學制,由于層次不同,學時不同,要求更不同,很多專業的大綱要求差別不大,而且每年教師輪流授課,更是給備課帶來困難,學生、教師意見很大。我們按不同專業需要將醫學影像學大綱按課時數分,將不同專業對號入座,分別歸入,這樣教師和學生都不至于偏離教與學的方向。以往臨床專業的學生要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日新月異的影像學知識,這些不合理的課時安排導致了臨床專業的學生雖然開設了影像專業課,但像走馬觀花一樣,知識掌握不牢,將來在臨床工作中不能熟練應用,有的甚至成為“影像盲”,所有的檢查只看報告。改革了課程設置后臨床專業為了適應影像等特檢專業的迅速發展影像學課時數適當增加,影像知識掌握牢靠,反過來又促進了臨床知識的學習。
隨著社會教育信息化網絡化的飛速發展, 影像學傳統的課堂講授的教學模式, 已經不能適應現代醫學教育的發展。雖然影像技術已逐步向無膠片的數字化發展, 但數十年來, 許多教學單位積累了豐富的示教膠片, 有些示教片極其珍貴。由于長時間的庫存使不少膠片變質、老化而毀壞。如何長期保存這些珍貴的教學資源,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困擾著各影像教研室。充分運用多媒體和網絡等現代化教育技術來輔助教學,增加教學信息量, 大力推進素質教育, 是影像診斷教學改革的一條重要途徑。但目前國內的醫學影像資源庫非常缺乏, 無法滿足教師查閱資料、編制教學課件和教學研究的需要, 更無法滿足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嚴重影響醫學影像教學的多媒體化、網絡化和互動式教學的進程。建立一個方便易用, 資料豐富的多媒體醫學影像資源庫, 是解決目前醫學影像教學網絡化多媒體化資源貧乏的迫在眉睫的關鍵問題。充分利用我們現有的基本配套的網絡硬件、教學課件和各種教學資源, 建立一個基于互聯網的影像教學資源庫, 不但為教師備課、制作多媒體課件、從事教學研究提供豐富的醫學影像學資源, 對廣大醫學生進行醫學影像網絡教學和遠程輔導, 還可以作為醫學影像診斷的參考依據, 為醫學工作者學習提高提供一個理想的醫學信息網站,推動醫學影像學教學信息化網絡化事業的發展。
2 教學改進的探討
2.1 教學模式及方法的改進
2.1.1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要形式,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我教你學、“滿堂灌”的方式,采取:①多安排高年資、有教學經驗教師參加教學,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活躍課堂氣氛。②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應用電子幻燈的形式制作課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板書工整、學生專注于聽。③收集更多的病例影像圖片,通過電子幻燈的形式直接展示出來。④課前把講義整理印發給學生,解決學生課堂上忙于抄筆記而忽略聽課的弊病。⑤教師在講授新課前,可適當提供1~2個病例圖片存于教室電腦,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
2.1.2臨床見習帶教分小組進行見習,每個系統從正常影像表現、基本病變到常見病,在老師的指導下分析出現征象的病理基礎的可能性,綜合提出診斷依據,做出肯定性、可能性、討論性意見。為進一步的臨床學科學習拓寬了思路。
2.1.3臨床實習教學熟悉放射科的工作程序,掌握如何恰當地選擇影像檢查項目,掌握常見病、多發病的影像表現。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由于能提供界面好、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協作學習。收集經手術病理證實的病例,制作成多媒體片庫。
2.2 課程設置的改進
我們按不同專業需要將醫學影像學大綱按課時數分, 將不同專業對號入座,分別歸入,使教師和學生都不至于偏離教與學的方向。臨床專業為了適應影像等特檢專業的迅速發展影像學課時數適當增加,影像知識掌握牢靠,反過來又促進了臨床知識的學習。
2.3建立大型醫學影像閱片庫
制作影像診斷學教學數據庫,構筑課程設計的框架,采用掃描儀,數碼照相機、數碼攝像機采集臨床典型病例的癥狀體征、影像學資料及病理資料及結果,輸入數據庫; 完善多媒體實習片庫,制作讀片訓練系統程序,以供學生平時自行訓練。 完備考試題庫,制作考試程序,以供學生在考試訓練時使用。制作合成最終影像學多媒體教學系統,并在局域網上聯機應用。
2.4完善評價體系構建新知識體系
首先進行教學水平評價,由校督導團的專家按照教學評估給每個教員打分。其次,對教學的效果進行評價,建立一個大型考試題庫,其中包括理論題,影像圖片,題目難易程度分層次,選題應用“背靠背”盲選,教考分開,評分采用計算機。最后將教學改革后的學生成績與改革前的相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的成績進行比較,為評價教學改革的效果提供客觀依據。
3 總結
影像教學面對的是多種專業或學制,由于層次不同,學時不同,要求更不同,很多專業的大綱要求差別不大,而且每年教師輪流授課,更是給備課帶來困難,學生、教師意見很大。我們按不同專業需要將醫學影像學大綱按課時數分,將不同專業對號入座,分別歸入,這樣教師和學生都不至于偏離教與學的方向。以往臨床專業的學生要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日新月異的影像學知識,這些不合理的課時安排導致了臨床專業的學生雖然開設了影像專業課,但像走馬觀花一樣,知識掌握不牢,將來在臨床工作中不能熟練應用,有的甚至成為“影像盲”,所有的檢查只看報告。希望能夠通過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及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改進,提高影像教學的效率,進一步促進臨床知識的學習。
[參考文獻]
[1]文戈,張雪林,李穎嘉,等.醫學影像學教學改革探討[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6 ,8 (3):293-295.
[2]劉玉清.醫學影像學展望及發展戰略[M].杭州:浙江科學出版社,2001.
[3]Margulis AR, Sunshine JH .Radiology at turn of the illennium[J].Radiology,2000,214:15-23.
[4]張俊祥,儲德開.提高《醫學影像學》教學質量探討[J].實用全科醫學,2004,2(3):246-247.
[5]游箭,黎海濤, 陳偉.實行醫學影像學多媒體教學的體會[J].基礎醫學教育,2002,4(3):195-196.
[6]楊小慶,陳儉,靳激揚,等.醫學影像學專業多媒體課件設計與應用[J].現代醫學影像學,2000,9 (6):279 - 280.
[7]李子平,張中偉,孟悛非,等.醫學影像診斷學幻燈模式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的效果評價[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2,16(1):22-24.
【關鍵詞】 醫學影像學;成像技術;教學
伴隨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醫學影像學技術數字化的逐步實現,醫學影像學技術在臨床工作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對專業技術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醫學影像學技術人才的培養應突出“高起點、高要求、高標準”的目標,為醫學影像學學科培養高素質的適應數字化時代的專業人才。因此,如何盡快適應醫學影像學數字化時代的影像學技術教學,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1 突出影像學技術專業學科特點
醫學影像學具有自己獨立的理論體系,是物理學、工程學、醫學等多學科相互滲透的綜合結果,是理、工、醫結合的產物。醫學影像學技術的核心是為臨床提供含有最大信息量的圖像,協助臨床醫生對疾病做出正確的診斷[1]。醫學影像學專業技術人員必須精通專業知識,保證醫療設備正常運轉,全面發揮設備的功能。
對醫學影像學專業學生來說,影像學技術是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按教學大綱要求占一定比例,這體現了醫學影像學多學科交叉和涉及知識面廣的特點。在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診斷課之間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并對后期的臨床實習有直接的影響。
2 影像學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存在主要問題為教材滯后、內容陳舊,臨床上普遍應用的新技術教材未涉及,淘汰和沒有使用價值的技術教材未刪減。從教材內容看,仍以介紹常規X線攝影和中小型X線設備為主,數字化設備和技術所占比例很少,很難適應醫學影像學技術數字化、網絡化時代的要求,教學效率很難提高。
教學手段單一落后,師資力量薄弱。影像學技術教師多為兼職,大多缺乏教學經驗和基本素質,而且很多教學醫院中,掌握先進影像設備和技術的專業教師為數不多,這就影響了影像學技術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
3 教學思路
3.1 專業課內容的擴充與刪減
醫學影像學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學時應充分利用模型、掛圖、幻燈等教具,并結合多媒體教學,使學生通過感性認識加強對所學知識理解和記憶教學過程中應強調科學性和系統性,注重與有關學科的聯系,如工程學、解剖學、診斷學等,但要盡量減少重復。課堂講授把教材內容分為詳細講解、重點講解和一般介紹3部分,實驗和見習課要緊跟課堂進度,要重視學生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培養,使其真正達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給學生講解分析圖像、評價圖像的順序和方法。針對上節課講授的內容,準備幾份典型照片,利用課堂前幾分鐘,讓學生獨立閱片、分析講解,老師進行總結。學生會進一步掌握所學知識,很快進入角色,求知欲望增強。接下來的課堂效果會非常好,學生收獲會更大。這就提高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綜合判斷能力,使學生從一開始就認識到該學科的嚴肅性、科學性和實踐性很強,培養其認真、踏實、嚴謹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方法。 轉貼于
隨著專業技術的進展,教學內容和方法需進一步補充和完善。如多媒體軟件的開發,為醫學影像學技術教學提供了有力的手段。由于專業特點的需要,教學計劃中需增加斷層面的解剖、X線解剖等內容。
如今計算機在醫學影像學領域廣泛應用,各類高新技術產品不斷更新,特別是醫學影像學技術數字化進程迅速,教材嚴重滯后,這就要求我們專業人員有前瞻性,知識面要寬,制定教學計劃時有一定的超前意識[2]。教學過程中隨時增加一些相關的新技術內容,有利于學生畢業后盡快接受新技術,適應影像學技術發展的要求。
高新技術在影像學技術領域的廣泛應用,使醫學影像學技術進入高速發展的時期,由普通X線攝影技術逐步進入影像學數字化時代,如CT、MR、CR、DR、PACS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原有的工作流程和格局。有些技術已失去了使用價值,如熒光攝影、體層攝影、記波攝影、氣管造影、傳統的血管造影技術等,在教學中將這些知識只作為一般性了解即可。
3.2 強化“三基”訓練,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醫學影像學專業本科生需要有扎實的理工基礎和廣泛的醫學基礎。按大綱要求,加強“三基”訓練,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加大見習課的比重,畢業實習也應兼顧臨床醫學和專業課的比例,通過內、外、婦、兒等科室的臨床實習,豐富學生的臨床醫學知識,提高對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處理能力,為今后結合病史、癥狀、實驗室檢查等做出正確的影像學診斷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專業課的實習,一方面要熟練操作使用現代化影像學設備,鞏固所學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實踐能學到更多的臨床知識,為將來踏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注重學生醫德醫風的培養,養成嚴謹的工作作風和求實的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3 應用多元化教學手段
影像學技術教學學時少、內容多,一直是困擾教學的難題。怎樣在有效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是影像學技術界思考的問題。以往的教學多采用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指導、學生看的模式,這樣教出的學生理論課考分可能比較高,但實際操作和圖像分析成績不理想,尤其是進入臨床后,學生在較長時間內不能獨立操作設備和分析評價照片,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3]。為改變這種狀況,應從多方面努力,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掛圖等,結合理論講解,并通過見習、閱片等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理解的基礎上加深記憶。
采取誘導式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老師講、學生想,不時向學生提出問題,然后和學生共同討論和解決問題,從而調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發揮其主動性,使課堂變得輕松活潑,所講內容易被接受。
充分利用圖片教學。醫學影像學技術離不開圖片,但真實圖像又比較復雜,初學者較難理解,因此可以利用具有簡潔清晰特點的簡圖,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礎上,再對實際照片或多媒體進行分析,教學效果會很好。
醫學影像學技術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醫學影像學診斷水平的提高,特別在醫學影像學數字化時代的今天,如何發揮設備的最大功能,發揮最大效益,醫學影像學技術的應用是非常關鍵的。通過以上教學方法改進與實施,收到明顯教學效果,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明顯提高。
總之,數字化時代的影像學技術教學對我們是一項新的課題,需要我們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及時調整教學大綱的內容,使其更適應時代的要求,比如增加數字化成像技術、影像學存儲與傳輸技術以及計算機應用能力等相關技術的教學課時比例,增加見習、實習教學的課時數量,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培養出適應醫學影像學學數字化時代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昆成. PACS在臨床及教學工作中的應用[J]. 醫療設備信息, 200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