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4 02:48:10
序論:在您撰寫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結構、活動形式相對規范、穩定的標準樣式。模式有助于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發揮,是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工作范型。本文對近幾年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進行了梳理、概括,并提出了以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能的發展趨勢。
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分類
(一)從學科角度出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類
從學科角度出發,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分為四類:醫學模式、社會學模式、心理學模式、教育學模式。
1、醫學模式
醫學模式是指人類在認識自身健康與防治疾病過程中對醫學問題的整體思維方法。目前,醫學模式已由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該模式主要針對的是少數已患有心理疾患的學生,可以通過專業化的醫學治療和心理治療消除其心理疾患。
2、社會學模式
社會模式是一個民族、國家或國家群體根據國家的基本國情,扎根于民族文化價值標準,形成一定歷史時期的發展道路和調節運行機制的式樣。制定適應于本國國情的、適應現實狀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心理學模式
心理模式是指人們通過經驗、訓練和教導,對自己、他人、環境以及接觸到的事物形成的模式。[1]主要通過開設心理學課程、心理宣傳周活動等各種形式,傳播心理健康的理念,使學生高度關注和重視心理健康,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
4、教育學模式
教育學模式重在教育、預防和發展。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
張沖、孟萬金等[2]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為國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國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國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包括教育輔導式、四結合式、五結合式、六結合式、系統式。國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3]包括發展性輔導式、輔導一的式、輔導一心理教育式、輔導一全員服務式。
這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分類從學科角度出發,宏觀上把握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立體網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滲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等也可歸類為以上模式。
(二)從研究對象角度出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類
有些研究針對不同研究對象提出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根據年齡提出了大學生、中小學生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根據被試特征提出了特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高校貧困生、高職殘疾學生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這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出發點是針對特定人群設計的,其中加入了對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的理解和考慮,更加極有針對性。但其基本模式是與基于學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似的。
(三)從媒介出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類
目前可分為常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常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人與人在真實的世界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則是在虛擬網絡中建構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型。
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更易被廣大學生接受,它速度快、信息量大、覆蓋范圍廣,讓更多的師生受益,而且具有虛擬性和隱蔽性,更有助于學生心靈上的開放。如,“教師-學生-家庭”有機結合與開發模式包括教師、學生、家庭三大心理健康系統[5]。把心理健康知識、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心理健康能力培養有機結合在一起。
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評價與展望
以上不同角度分類的模式各有特點,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和發展趨勢。
首先,在教育目標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由最初的心理矯治發展為心理預防,然后發展到現在的心理發展。目前的模式都是以心理發展為中心,兼顧心理矯治與預防。這反映到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上就是,在基本的模式上,重視了對特殊群體的研究和關注。如,對貧困生、學困生單獨的有針對的輔導。
其次,現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由單一向多模式逐漸融合發展。在日常的教育途徑上,大都是全方位、多層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學校內個人、宿舍、班級、院系組成系統。學校外個人、學校、家庭、社區組成系統。心育、德育、學科教育和校園文化相互滲透。整合心理咨詢(輔導)活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課外心理實踐活動三種主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切實組成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統。
最后,為了符合實際的需要,符合社會和時代的要求,以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中會進行網絡心理教育模式和本土化心理教育模式的探索。這將大大促進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發揚中國的優良文化,結合實際因材施教,更好的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結合前人研究整理出一個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可分為四個層次:心理咨詢與治療層、心理健康知識層、心理潛能開發層、心理健康研究層。心理咨詢與治療層主要是醫學與社會模式,針對的是個體心理疾病的治療和個體心理問題的解決,面向的是已存在問題的小部分群體。心理健康知識層主要是心理學和教育學模式,主要是學生獲得系統的心理學知識,面向的是全體,是一種知識的普及。心理潛能開發層主要是心理模式,是讓學生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實現自我,面向全體學生,也應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內容。心理健康研究層不能脫離以上三層存在,它是在以上三層的基礎上存在的。它通過對以上三層的研究,形成相關理論成果;以上三層則通過實踐檢驗并修改研究,從而共同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唐納德?A?諾曼.設計心理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P18
[2]張沖,孟萬金. 國內外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述評[J].中國特殊教育,2006(3):34-37
[3]賀欣榮.多維立體的中學心理教育模式及其實踐[D].碩士論文.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4
[4] 傅君芳,林建君. 高校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模式探索[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4(2):91-94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
一、問題的提出
大學階段是青年人人生發展的關鍵期。當前高校學生的年齡基本分布在18-24歲之間,這一年齡段的大學生雖然在生理、心理等各方面趨于成熟,還是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不了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出現很多矛盾和迷惘;因為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的變化無法在短期內調整適應,與周邊的環境和與身邊同學的關系都很難快速融入,心理落差非常大;不會處理男女同學之間的戀愛、宿友之間的友誼等感情問題。雖然步入大學,但承載社會與家庭的雙重期望,面對大眾傳媒的無所不及,價值觀念的迅速更迭,生存競爭的日益激烈,來自學習、就業、經濟和情感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加之強烈的自尊,叛逆的個性,他們的內心大都充滿著各種矛盾,心理變化異常劇烈,因而導致大量的心理問題。厭學、抑郁的現象頻頻出現,心理障礙乃至更嚴重的心理疾病也時有發生。自身因素再加上外部因素影響,諸多因素導致心理層面上表現出來的不成熟、不穩定,往往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心理疾病,這一切都引起了高校、社會乃至整個國家的重視。基于此,本文針對目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況及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指出做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僅僅是培養高層次人才全面發展的基礎,也是避免大學生產生各種心理問題的保證,更重要的它也是踐行我國高等教育政策的基本內容。同時,進一步探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的方法和策略,讓大學生具備健康健全的心理素質和人格,能夠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內涵及特點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內涵“模式”
一詞所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它標志著各種事物之間隱藏的一種規律性的關系。簡單地說,就是從不斷反復出現的相關聯的事物中發現和抽取出的有規律的東西,是解決問題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概括地說是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地置于開放式的大的教育環境中,通過學校內部一系列的教育、教學、管理活動的全過程及通過家庭教育的密切聯系與指導,充分利用廣泛的社會資源,對高校大學生的心理進行正面的、有效的影響與干預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的具體內涵,就是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培養身心健康的專業人才,以營造和諧校園人文環境為既定目標,以塑造和完善學生思維架構、價值取向、人格為最終目的。其具體內容包括:傳授心理疾病預防、心理健康保健知識,在其它教學課程中滲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創設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境,進行心理素質行為訓練,搞好課外活動,優化校園環境,實施大學生心理測量、心理咨詢,改善家庭內部環境,爭取社會力量等。這對培養大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開發心理潛能、形成健全人格大有裨益?!按髮W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重心圍繞點是積極的“健康心理”,其內涵包括三個層次:第一,主要關注主體(大學生)的思維、理解、判斷能力;第二,主要關注主體(大學生)的內心思想狀態;第三,能夠做到客觀、公正評價主體(學生)不健康的思維、辨析能力,或是能夠評估非正常的思想、內心狀態,促使(督促)大學生在校園學習、生活期間能夠保持一個良好的思維能力,時刻保有一個相對良好的心理和思想狀態。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點
主要表現為以下五個方面:第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服務性。有效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積極地創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與體系,屬于教育管理工作的范疇,而所有的教育管理工作均是圍繞著學生這一主體來進行的。換言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本質就是服務于學生,引導各專業學生在校園學習和生活中樹立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層次性。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各方面的特點也不盡相同;同專業或者同班級的學生,他們的心理狀況、思想價值觀也不一樣。這就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富有針對性。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動態性。社會、時代的飛速發展與變化,大學生對待客觀世界的認識也在與時俱進。因此,學生的心理狀況、思想價值觀也呈現為一種動態的變動趨勢。第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學生心理問題不僅僅只是學生自身的問題,也不僅是學校管理工作的問題,它是一個社會性的大問題,關系到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各個層面。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開展與創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意義重大。第五,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性。有效性是指模式實施后對學生管理工作產生的意義、價值,是運用這種或那種模式可以真正解決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諸多問題。在學校各項管理工作中,必須要有制度來加以約束,正所謂“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加強對學生各方面的管理,絕不僅僅只是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而應當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全方位地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提供各種保障。在教師的教學管理,學生的學習管理、生活管理的方方面面,通過構建一套與現實狀況相吻合、相適應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自主解決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當然,任何事也都不是絕對的,模式也不是固定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科學,它是復雜的,是針對不同區域、環境、學生的實際,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解決問題的一門實踐科學。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的探究
(一)結合“五性”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通過調查本地的幾所高等院校情況看,近幾年來都相繼開展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但效果并不理想,往往流于一種形式。如在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時候,沒有專業的教師,經常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籠統地混為一談,而所謂的心理輔導員其實就是政治輔導員,學生的心理問題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和幫助。此外,所設立的心理咨詢中心有時也形同虛設。一些高校并沒有真正認識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和實際意義,由于片面的認識,或者是不愿意主動嘗試,導致開展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極不到位,純粹是為了應對上級教育部門的檢查需要。對此,明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服務性、層次性、動態性、可行性、有效性特點,高校在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時候,必須緊緊依據這“五性”。具體說,第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模式的建構與實踐必須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服務理念,即從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具體選擇上,一直到模式的開展與實施,還有后續活動階段,都應當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核心。第二,模式的搭建、設計要體現出層次性,尤其是在內容的安排設計上,需要根據大學生心理狀況和差異性需求來進行調整,從整體性體現出個性,并將每一個個體統一化來管理,層次分明。第三,模式的搭建、設計要盡量結合時代背景以及學生的自身變化,所有的內容與形式設計,均需要圍繞著學生的層次性特點來逐層實施,盡可能地對所建構的心理教育模式進行符合實際情況的動態調整。第四,根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對大學生思想上、政治上及教育管理工作上的重要性,模式的建構必須取得全方位、多層次的評估和論證,確實保障建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可行性、有效性,真真切切地為各專業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服務,能夠良好運行下去。第五,模式的構建、設計,一定要確??梢宰鳛槎唐冢ㄒ欢螘r間內)內的檢驗和判斷標準??梢酝ㄟ^此模式來及時、準確地反映出學生的實際情況,挖掘出部分學生存在的、潛在發生的各種心理問題,以便采取相應的對策措施來加以防范,切實做好心理健康保障工作。
(二)多元化、全方位地構建立體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在新時期,許多高校重新審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內涵以及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意義,從實際出發,落實國家心理健康教育精神,從全方位、多視角來對待高校學生心理問題,構建立體式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總體架構設計上,以實踐為基準,以理論教育為輔助,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工作與學校各項工作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既不影響學校正常工作的進行,同時還可以最大限度地確保整套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效運行。在具體實施方面,可以按照“三項兩互”模式來進行。所謂“三項”,即切實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與組織工作;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編入到學校日常教育管理工作體系內容中;健全心理咨詢機構,完善各項配套設施,實現其科學化。“兩互”,即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互結合促進。所有的教學工作、學生工作都要依據學生的心理進行,構建互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理論教育環節主要涵蓋以下內容:一是聘請專業的心理學科教師和心理咨詢師,定期對學校各專業學生開展課堂教學,教學內容主要是以心理學理論為主,通過傳授最基礎的心理學理論知識,讓我們的學生能夠對自己的情況有一個初步的認知,具有較好的心理狀態和自我調節的能力。二是在實踐教育環節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日常的校內外實踐活動聯系起來,即心理健康社會實踐教育模式。例如去養老服務中心和老年人進行心理互動,對殘疾兒童的心理干預,對貧困學生的心理疏導及愛心捐助等;除此之外,還可以更加有針對性,從心理醫學方面開展實踐,比如醫學類專業學生開展街道心理義診、送醫下鄉等校園公益性活動??傊?,通過理論知識的教授,讓學生盡可能多地了解自己,通過社會實踐式的心理教育,更加提升學生對“健康心理”的認知高度。尤其是對于那些心理問題較為嚴重的學生,可以幫助他們增強自信心、責任心和開放性思維。
四、結束語
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大學生走向社會、承擔家庭與社會的責任與義務,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素質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它是高素質人才所應具備的核心素質。大學生受家庭、社會、學校的影響,身心處于不穩定期,往往容易在心理上出現障礙,產生“心理負效應”。因此,在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探尋高校較完整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行之有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模式勢在必行。高校在教育教學管理中應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全方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提供各種保障??偠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化的教育工程項目,只有深入了解學生的差異性特點,更加有針對性、策略性地運用各學科知識,包括對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知識的運用,對社會學和德育論等學科知識的運用,構建一套完整的適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做到科學、實效,以利于更好地培養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丹.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現狀調查與思考[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5(4):102-105.
[2]劉麗.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再認識[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151-152.
[3]王冰.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2(19):19-21.
[4]葉金勇.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3(9):135-137.
[5]孫一方,馬小惠,惠筱.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創新研究[J].高教學刊,2016(4):184-185.
[6]王煒麗,彭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新校園旬刊,2015(12):150-150.
[7]張德臣,王海峰.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策略研究[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3(6):35-37.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格式塔心理學;生態心理學;積極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2)04-0140-04
2010—2011年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網絡調查結果表明,27%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經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擾,66%認為自己偶爾有心理方面的困擾,僅有2%表示自己沒有心理困擾[1]。這些調查數據意味著中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加強,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改進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構建推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并顯著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新模式。
許多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構建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以建立健全教育機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以心理咨詢、心理障礙診斷治療為主的矯正模式,以及完善課程教育和社會活動的學生參與模式,建構這些模式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隨著社會人才培養目標轉型,面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亟待提升的現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須與時俱進。在此形勢下,傳統的管理型、診斷型和被動參與型工作模式需要完善和改進,為此,筆者構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個三”工作模式(以下簡稱模式)。
一、模式構建的理論基礎
構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而構建一個切實有效的工作模式,必須有堅實的理論根基。
(一)基于格式塔心理學的整合思想
格式塔心理學是一種強調看問題整體結構的整合理念[2],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中也應有這種整合理念。整合包括資源的整合和模式實施途徑的整合。即聯合心理健康教育各項資源,大到一個學校、學院,小到一個班級、同伴,將層次單一的心理測量、心理咨詢、心理講座、心理課程模式整合為一套完備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統。
(二)基于生態心理學的橫縱向交互觀念
根據生態心理學內外因互動與平衡理念[3-4],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不能僅在高校內進行,而應全面考慮學生的橫向發展和縱向成長。橫向應貫穿校內外環境,將學校和家庭環境聯合;縱向要貫穿學生在校各個時期。通過《大學生挫折心理剖析與極端行為預防》課題研究發現,大學生在學習、人際關系、戀愛、生活、就業以及學校管理等方面易產生挫折感,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涵蓋從家庭教育到校內管理的每個方面,連通入學、學業期間到就業前夕每個階段。
(三)基于積極心理學的人才培養理念
積極心理學倡導以更加開放、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人類潛能、動機和能力,是從治療疾病、解除痛苦轉為幫助他人構建良好心理狀態的工作理念[5]。傳統的“重心理咨詢,輕健康教育” “重障礙性咨詢,輕發展性咨詢”教育觀念將向人才培養教育模式轉變。大學是人才培養的搖籃,人才不僅需要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更需要健康素質,即身體和心理健康,這是成才之基本、發展之基礎,所以人才培養需要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發掘學生心理潛能,側重預防性和發展性的工作。
二、模式的主要內容
在格式塔心理學整合思想基礎上,通過實施課堂內外相結合的教育方式,整合了“學校、學院、學生”三級教育網絡;在生態交互觀念基礎上,將家庭教育納入心理健康教育體系,貫穿了“入學、學業、就業”三級教育階段;在積極心理學構建良好狀態基礎上,覆蓋了預防“黑灰色”培育“白色”的三級教育層面,最終構建了“三個三”工作模式(圖1)。
(一)組建三級教育網絡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綜合性較強、專業要求較高的工作,必須上下形成共識,有關部門緊密配合,才能有效發揮其功能。
1.學校級的教育網絡
以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為主體,通過學校領導和相關部門的配合完善相關制度,聯合校外專家和精神科醫生,面向新老校區各學生宿舍、學生工作辦公室或工作站,以多種形式在廣大師生中開展心理保健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
2.學院級的教育網絡
由中心指導學院選拔新任心理輔導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交流和技能培訓。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詢輔導站,調研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3.學生級的教育網絡
中心對各學院選拔的學生心理委員進行系統知識培訓,使他們在維護自身心理健康同時,充分發揮心理健康信息收集和宣傳作用。通過學生心理衛生協會,建立學生朋輩心理服務的成長團體。
(二)貫穿三級教育階段
1.新生入學時期的教育
在新生報到入學期間,一方面組織心理咨詢專家與學生家長座談,現場接受咨詢,解答疑問,爭取學生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向新生宣傳心理知識,并對其進行心理普查和跟蹤篩查。
2.學業期間的教育
學生在校學習階段,不僅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而且根據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困惑開展相應主題的心理健康講座,如考前焦慮、人際交往等。以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心理健康活動,如向學生推薦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書籍,放映心理影片,組織健康嘉年華等活動。
3.畢業就業時期的教育
學生畢業前,在中心網站上設置畢業生心理專欄,提供就業心理測試,培訓學生面試技能,指導學生適應就業角色。在每年求職高峰期舉行“就業心理輔導周”活動,通過座談會、專家講座、就業技巧輔導等,幫助畢業生克服就業焦慮,調適求職過程中的負面心理狀態。
(一)社會發展、教育革新的必然要求
“網絡”以其功能的多樣性、內容的廣泛性、速度的快捷性、環境的開放性和使用的普及性,極大地迎合了青少年群體求知欲強、好奇心重、易接受新鮮事物的特點。網絡技術本身以及具有網絡互動特點的通訊、交流、娛樂方式,已然越來越多的介入青少年的生活,甚至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種形式下,如果心理教育工作者們只依靠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將大大落伍于社會發展,脫節于時代要求,甚至終將被時展所淘汰。因此,我們有必要對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有益探索,和著時代律動的脈搏,搶灘青少年心理教育的新陣地,開辟心理教育工作新途徑。
(二)研究新問題、迎接新挑戰的迫切要求
互聯網在當代青少年社會化過程的全面介入,對新時期成長中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與心理發展正進行著全方位的重大影響。青少年在享用網絡資訊的巨大便利條件的同時,也面臨著一個個可能戕害身心的強大誘惑和危險陷阱。青少年正處于心理發展的“斷乳期”、“危險期”,他們叛逆、獨立、富于冒險精神但又缺乏理性思考、正確判斷和自我控制能力;在光怪陸離的網絡世界,他們極易迷失自己;再加上當代青少年心理承受水平低、抗挫折能力弱,于是,由網絡引發的心理障礙、問題行為,以及不成熟的網絡心理造成的一個個事故甚至悲劇層出不窮、比比皆是。網絡心理危機——嚴重困擾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又一大障礙,這是任何一個心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新的問題,新的挑戰。
二、全面解析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探究網絡心育的優勢與弊端
(一)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優勢
網絡環境下的心理教育至少包含了3個方面的內容:(1)網絡心理教育是通過網絡進行的心理教育過程,網絡被視為心理教育的一種工具或媒介;(2)網絡心理教育是開發、利用和再生網絡知識與信息的資源平臺,是超越時空界限的“超級教室”;(3)網絡心理教育把網絡作為心理教育的內容之一,關注、預防和矯正與網絡有關的各種心理障礙與問題行為,并利用網絡資源、條件和方式予以矯正。網絡心理教育既是信息網絡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必然,又是一種專門的網絡教育活動。它是心理教育適應現代科技發展的表現,是計算機網絡和心理教育的整合,是心理教育的現代內容,又是心理教育的新方式。
(二)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弊端和操作困難
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依托網絡資源發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即來自網絡環境的限制。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要求必須建立、構筑高品質的網絡環境。心理健康工作者要求擁有性能卓越、內容科學而貼近青少年心理需求的網絡傳播載體,輔導者和來訪者也必須具備能夠使用這一載體的認知水平和條件。網絡,除了強大的功能優勢,也有它客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由此,依托網絡而生的網絡心育模式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它本身的一些弊端。
1.在網絡心理咨詢輔導工作中,網絡交互的速度取決于雙方錄入的速度,這遠比雙方面對面的言語交流要花費更長的時間。
2.在傳統心理健康教育中,輔導者和受輔者雙方的信息交流除了言語通道外,還有非言語通道。非言語信息包括面部表情和體態表情(身體姿勢、動作變化等)。這些非言語信息或伴隨著言語行為出現、補充、修正言語內容;或獨立地出現,傳達了“言未能盡或”或“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信息。在目前網絡心理咨詢(輔導)中,上述非言語信息還不能為咨詢雙方所感知,而主要靠言語(圖)來達到咨訪雙方的溝通。而大量對心理咨詢(輔導)有價值的非言語信息都被屏蔽了。
3.由于目前技術上的局限和管理方面的漏洞,使得互聯網上侵害行為層出不窮,而電子郵件的泄密問題,收發對不上號的亂碼問題也屢見不鮮。這種互聯網本身的安全隱患對網絡心理教育的消極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三、重視網絡建設,不斷發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
(一)建立網站,攜手共筑優質的網絡心育平臺
一方面我國心理健康教育事業確實在發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知識能力在提高,另一方面,進行網絡心理教育,不能沒有專門的心理網站或心理專題主頁。只有依托心理網站或主頁這樣一個基本的平臺,心理教育工作者才可能有效的組織實施網絡心理教育活動;否則,就如同傳統教育中教師離開了粉筆黑板、課本教參,完全失去了從事教育活動的工具和載體,搞起教育來豈非寸步難行!因此,有條件的學校應考慮建立校級心理健康教育網站,條件暫不具備的學??煽紤]在其網站上設立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專題主頁。在此基礎上,由教育行政部門牽頭,逐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系統,共同構筑起高品質的網絡心育平臺。
(二)充分開發利用網絡功能,整合網絡資源
在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應充分開發網絡的各項功能,利用網絡豐富的資源把心育工作的觸角伸向各個方面:1.進行網上心理健康教育課、在線輔導與咨詢、在線交流與討論,以及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與普及等多種形式的整體配合。2.重視應用網絡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培訓與輔導工作。3.開展家校聯網工作,如為學生家庭提供必須的學生心理健康資料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正反面家教實例、家庭心理輔導操作技術等),以進一步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三)重視網絡工作者素質的培訓與提高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美容醫學生;教育模式
蘇聯學者安納耶夫說過,“隨著科學的發展,心理學將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毙睦硭刭|是人在素質系統中的基礎,心理健康是良好心理素質的基本要求,介于美容醫學生專業學習的特點,美容醫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顯得尤其突出,對美容醫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有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提高教學水平,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成才。本文將從美容醫學專業心理學教學的現狀出發,探討加強美容醫學心理學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1 美容專業醫學生的心理學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雖然美容醫學專業中開設了《美容心理學》課程,該課程目前多為課堂教育,實際是否能達到理想的效應,發揮應有的效果,其教育模式問題已成為美容專業醫學生教育的新問題。在高等學?,F行的美容心理學康教育模式下,其教育的力度及效果是不能滿足有效解除美容醫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專業需求的。
要解決這些問題,僅靠上36學時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多渠道、多途徑在美容醫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2 改進美容專業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2.1課堂教學采用多種新型教學模式
單純的心理學課堂教學本身比較枯燥,由于聯系不上實踐,所以有不少學生反應心理學跟其他晦澀難懂的課程一樣沒什么意思,這樣也會大大影響他們將來在臨床工作中應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如果將PBL教學法[1]和案例教學法[2]( casemethodofteaching)運用到美容專業醫學生心理學教學中,將會較好的提高教學質量。如先針對教學內容提出一般學生都關心的問題,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創設情境),在此基礎上選擇與臨床工作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提供恰當的案例作為學習中心(即“拋錨”),然后教師給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線索,引發學生自主學習,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學生之間進行協作學習,師生進行廣泛的討論、交流,修正并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最后教師對學生解決問題過程進行評價,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僅是知識的學習,而且也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訓練,從而達到認知建構的目的。
2.2課外教學建立新型教育模式
除了課堂教學外,還可以在教學管理群體中創建“三層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和管理模式,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起來,進行互動教學,改變了以往課堂教學枯燥和單一,延伸了教學效應。
筆者通過長期的教學和管理實踐,提出一套有效可型的課外教學新模式,即“三層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級層次由最貼近學生的輔導員組成,具有對心理問題迅速反饋、跟蹤輔導防范的作用;二級層次由系黨委(總支)書記和團總支書記組成,具有指導性的作用;三級層次由學校心理學專業老師組成,給予一、二級層次專業性輔導。在這種模式的改革中,即彌補了了專業老師一人多課導致的和學生交流不夠,又為輔導員接近大學生,深入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提供了有利條件。
該模式的建立,可以拓展心理學教育的平臺,使心理健康教育成為高校輔導員手中的重要武器,高校輔導員的常規工作有利于及時發現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在工作的過程中及時、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一旦發現問題,及時進行疏導,以便將其消滅在萌芽狀態或者借助心理專職教師、家長等多方力量進行積極治療,以使大學生獲得良好的心理發展。不可否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關鍵的是建立一支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針對目前醫學專業大學生心理問題日益突出和以往低效,僵化的教育模式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和新一代大學生發展需要的現狀,建立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就顯得尤為迫切。
3 結論
美容醫學生的心理學教育是現代美容醫學理論的大支柱之一,它集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技能于一身,是既有基礎學科性質,又有應用學科性質的一門獨立學科,是現代美容醫學教育中是必須具備的知識。對于高等教育來說,美容醫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學知識是為培養應用型人才奠定扎實有力的基礎, 美容專業醫學生的心理學教學只能嚴格按其學科體系及內容進行只有客觀系統地將心理學的理論體系與實踐方法傳授給學生,才能使他們適應新的醫學教育模式的要求,在臨床工作中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王大文,戚昕,衣桂花.PBL教學法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2003,39(4):479-481.
[2]滿春燕.新教學模式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及體會 西北醫學教育2008,16(2):294-295
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態學取向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全方位研究影響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協調各系統內部及系統間關系,推進系統生態環境的改善與交流,從而形成教育合力以提升學生心理素質。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根據生態學理論提出了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在實踐中進行了初步探索,以論證其可行性。對這些研究進行回顧,發現我國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仍處于理論探索階段,需要研究者和工作者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不斷努力。
關鍵詞:
生態學取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實踐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倡導,心理健康教育逐漸成為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根據生態學理論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現狀進行審察發現,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聚焦少數存在心理問題的個體,更應立足于整體,關注所有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1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論來源
1979年,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首次提出了生態系統理論,把成長中的個體看成是受其周圍環境多種因素影響的復雜的關系系統。根據該系統對人們的影響程度將其從內向外依次分為四個子系統:最內層為微觀系統,是個體直接接觸的環境;中間系統是第二個層次,指各微觀系統之間的聯系;外層系統,指個體未直接參與但對他們的發展產生影響的環境系統;位于最外層的是宏觀系統,指社會文化價值觀、風俗習慣、法律制度以及其他文化資源。在這些系統中,系統與個體相互作用并影響著個體發展,要研究個體的發展就必須考察個體不同社會生態系統的特征。在生態系統理論的影響下,莫茨等人和帕瑪瑞格于1999年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態學定向(ecologicallyoriented)或稱生態學理論(thetheoryofecology)。該理論認為,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綜合考慮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多重影響因素,即不僅需考慮學生的個性特征,還要綜合考慮家庭、學校、社區、社會等因素的影響以及各因素之間所存在的交互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應該突破聚焦有限的個體心理健康問題咨詢,從障礙定向治療觀拓展到以增強能力為主的提高定向觀上。按照生態學觀點,學生心理健康由其與環境之間的互動所決定,學生的心理發展變化是生態環境系統適應性調解后的必然結果。生態系統理論作為心理學的新興的基本理論,可以給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全面的指導。
2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
莫茨等人在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態學理論時就對這一理念的具體含義及實施方法作出了說明。該理論認為,生態學定向包括:(1)對青年學生的干預應該和在環境系統中的變化相聯系;(2)在教師、學校、家庭和社區間構建起預防和干預的橋梁;(3)在更廣泛的社會環境中用交互作用的觀點看待學生的個體行為;(4)改變環境系統中多重變化的過程。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結合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現狀,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對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進行了探索。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吳曼、吳詩涌(2008)[1]對生態學模式進行了初步探索,李濤(2013)[2]在前者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提出了立足于實踐的生態學模式。該模式包括:(1)確定目標: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以全面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為目標;(2)把握原則:把握好工作主體的全方位原則,工作方式的多途徑原則和監控系統的動態化原則;(3)豐富內容: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運用多種形式和內容挖掘學生的潛能;(4)拓展實踐途徑:從學校、家長、社區、社會等各個層次的生態系統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這一模式從多方面構建了生態學取向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政策、方針和具體實施方法上作了詳細說明,但它依舊處于初步探索階段,需要不斷完善。相對中小學而言,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社會各界更多的重視,普及工作更加完善。雖然近兩年才開始專門探討面向大學生的生態學取向模式,但理論成果更加豐富,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李玲[3](2015)的模式。她認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態學模式構建主要包括教育目標、教育管理機制、教育內容、教育方式和教育資源等五個方面。李永蘭[4](2014)針對高職學生所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生態學體系是以心理健康教育為框架,從組織管理體系、業務工作體系、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和生態環境體系四個方面運用生態學理論。李玲的模式傾向于一般的教育模式,在宏觀的教育模式基礎上加入生態化的理念。而李永蘭的思路更貼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體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這些模式主要從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式和途徑等方面提出了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模式,傳統模式的框架依舊明顯。近幾年來對生態學取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越來越多,需增加更多的生態學理論指導,以突破原有框架的束縛,實現生態學理論與我國心理健康教育更大程度的結合。同時,模式的發展需要針對小學、中學、大學等不同的教育環境系統作進一步的細化和個性化的完善。此外,對特殊群體的生態學模式構建也需要引起廣大研究者和教育者的關注,比如張慶、陳燕[5]對特殊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生態學支持系統的建構;李成才[6]在文化生態視野下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對這些特殊對象的模式探索雖處于萌芽階段,卻標志著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在不斷完善、不斷發展,希望在更多的對象、場合中有效運用。
3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實踐分析
在實踐中引入新理論前,我們應重新審視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個性化、本土化的應用,以達到為我所用的目的。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著內容不全面、方式不豐富、針對性不強和人員素質不齊等不足,生態化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為這些困境的解決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關文薇[7]和楊峰[8]在教育部相關文件的基礎上,針對我國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現狀,提出構建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可以從教育、咨詢、管理、隊伍建設和理論建設等五方面展開。教育上,他們認為要堅持思想品德教育與心理教育結合,采取必修、選修課程與講座報告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組建社團開展各類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推動心理自助與互助;咨詢方面,強調預防和干預并重,堅持心理測評普查與訪談結合,個案與團體咨詢及遠程咨詢相結合;管理方面,堅持教學、科研與學生管理結合,學生日常管理與預警系統建設緊密聯系;隊伍建設上,堅持心理學專家、德育工作者、醫生相配合,專職與兼職結合,構建心理工作與全員育人的橋梁;理論建設方面,堅持西方心理學理論方法與中國傳統理論與方法結合,理論的應用要符合實踐的需求。這些方法都為生態化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建議。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二人在實施方法中偏重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然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殊性,在條件允許時盡量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條件不具備時考慮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失為一個不錯的備選項。具體而言,在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日常管理的結合,可建立院系年級、班、寢室的學生心理信息系統,及時了解學生心理動態,發現并解決存在的心理問題。隊伍建設是體現生態學取向的最明顯的方面,我國學校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數量遠不能滿足這項工作的需求,需要從各級環境系統中發掘協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資源。理論建設上,可充分考慮在各級環境系統中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
4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展望
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態學取向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新范式,孕育于21世紀初美國改革學校心理健康服務模式的熱潮。在倡導綜合利用社會的所有資源來為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服務的時代要求下,產生了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服務模式。生態學取向需要我們以新的視角看待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從了解到干預再到評估都要需要綜合的、系統的理念進行指導,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與質量要用社會生態系統的觀點來衡量。我國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心理學生態取向的相關研究近十幾年才獲得關注和重視,近幾年來對這一理論的模式研究不斷增多。在這些研究中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研究者們不約而同地以我國的教育模式為基礎,在此基礎上引入生態學理論,借鑒國外該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其次,對于模式的探索已經遍及中小學和大學,甚至涉及了少數民族大學生等特殊群體。這些都充分表明了生態學理論取向獲得了教育研究者的關注。同時,研究者們參考了我國國情和各級教育體系的差異,有機地結合生態學理論開展研究。我國對于生態化取向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探索雖已初見成果,但實踐探索卻為數不多。未來,我們進一步研究的方向應是將這些模式因地制宜地運用在各級教育體系中,切實指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為一種教育理念,生態化理論只有落實在教育工作中才能真正體現出它的價值。為此,需要研究者們更加深入地學習生態學理論全面、系統的取向,充分考慮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深入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積極將生態化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運用于實際工作中,讓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檢驗和完善理論。不論是模式構建還是實踐分析,我國生態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處于理論探索階段,在實踐中運用還需要理論的不斷發展和一線工作者的不斷嘗試。因此,生態心理健康理論以及教育領域中的普及和應用任重而道遠。
作者:蔡婉君 單位:福建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吳曼,吳詩涌.生態學視野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22(3):41—44.
[2]李濤.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態學模式初探[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29(20):160—161.
[3]李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態學模式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5,(7):60—62.
[4]李永蘭.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生態化體系研究[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23(1):70—74.
[5]王金元,何侃.特殊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生態化支持系統的建構[J].南京特教學院學報,2008,(3):40—44.
[6]李成才.文化生態視野下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3,(11):57—59.
[7]關文薇.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諧生態系統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學,2011.
關鍵詞: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改革創新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近年來,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受到教育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各大高校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隨著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各高校學生面臨的市場競爭越來越大?,F代研究表明,大一大二是學生心理問題爆發的高峰期,在大四時期,隨著畢業、考研和就業的到來,其心理健康問題又會迎來新一撥的高峰,且大多數高校學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比如自卑心理、人際障礙、學業壓力等[1]。面對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大多數學生都沒有積極尋找有效的解決措施,而是選擇逃避默默承受,久而久之,其心理健康問題進一步加劇。因此,加強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多種多樣,尋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視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創新的有效途徑,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值得被大范圍推廣使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的重要措施之一,二者相輔相成,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大舉措,可以幫助大學生切實解決自身的心理問題,提高學生的抗壓能力,培養學生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根據社會的需求與受教育者的發展,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使受教育者在一段時期內所要達到的預期目標,是以人為本的社會實踐活動[2]。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具有相同的教育目標,旨在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世界觀,培養學生辨別是非對錯的能力,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三、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重視,但是在具體的教育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相關人員及時處理。首先,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大多數老師為兼職老師,未經過專業的教學培訓,其專業素養還有待提高。其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過于形式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缺乏實際的幫助,導致學生對心理健康課程的信心不足,尋求專業幫助的意識不強。其三,大多數學生對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缺乏正確的認識,有些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心理問題后,會覺得難以啟齒而選擇逃避問題。以上這些問題都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切實存在的問題,需要相關人員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
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改革創新策略
(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加強師資力量,培養一支專業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創新的重大措施之一。老師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引路人,其一言一行都可能影響學生一生的軌跡,因此,各高校要加強思想政治老師的師德教育工作,積極組織老師培訓進修,建立健全教育機制,創新課堂教學方法,組織老師之間相互探討學習。除了日常的課堂教學外,學校要建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師,組織相關老師參加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和講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老師的整體素質。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除了專業老師之外,其他各科老師和輔導員也有責任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尊重學生個人隱私,與學生建立自由平等、理解信任的和諧師生關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
在高校的素質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都致力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全獨立的人格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主要途徑,是切實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措施。在思想政治課堂上適時引入心理健康案例,是宏觀與微觀的有效結合,避免了學生只知理論而忽略實際狀況的弊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在本質上并無過多差異,道德意志與道德行為在一定程度上都屬于心理學的范疇,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培養,學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也決定著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高校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任何一部分的缺失,都不能成為現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老師要改革創新教學模式,積極引入案例教學法和多媒體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將理論知識與課堂實踐充分結合,啟發學生對教學案例進行深度思考,組織學生小組內討論,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由發表觀點想法,老師做最后的點評工作。在此過程中,老師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讓學生在具體的案例中充分認識是非對錯,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除此之外,老師還應積極培養學生良好的抗壓能力,讓學生了解到正確的解壓方式,理性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與考驗,幫助學生客觀認識自己的優缺點,勇于接納最真實的自己,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使學生們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4]。
(三)加強高校校風建設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存在于課堂之上,還應充分滲透到學生的生活點滴中。由于社交軟件具有一定的虛擬性,許多人都愿意在社交軟件上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因此,各大高??沙浞掷脤W生社交平臺,將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滲入社交平臺;在公告欄、教室食堂、電子顯示屏等公共場所設置醒目標語;學校積極組織心理健康講座、知識競答等活動形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正確的是非觀念。某高校在思想政治與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效運用社交軟件,切實解決了許多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該校在校園論壇上設置了在線心理咨詢這一功能,負責心理健康咨詢的都是經過專業培訓的思想政治老師和心理健康咨詢師,學生們在虛擬場所中,避免了面對面的尷尬和拘謹,在這個平臺上,學生們暢所欲言,充分傾訴自己的心理障礙,老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予以疏通開導或者提供科學合理的解決措施。除此之外,該校還定期發表有關心理健康的文章,開展心理健康宣講活動。這種教育方式更為開放自由,更加符合現代大學生的生活習慣,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切實解決生活學習上的困惑煩惱,使學生擁有了良好的心理狀態和正確的是非觀念。
五、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