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7 09:28:42
序論:在您撰寫合作經濟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原來主要向農民提前產中環節技術、農資服務,延伸到產后儲運、加工、市場銷售等多環節服務;由原來主要涉及種植養殖業領域,延伸到流通、建工、農機、土地等多領域。服務區域不斷擴大。隨著市場的不斷開拓,部分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已從以本村為主轉向跨村、跨鄉鎮、跨縣域發展。第三,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增強產品質量品牌意識。五常市水稻種植合作社引進推廣新品種,聘請東北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等單位的專家進行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2009、2010年該合作社向社員發放農產業技術資料10000多份,組織社員參加技術講座50多次,參訓農民達到上萬人次,顯著提高了農民生產技術水平,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存在的問題
哈爾濱市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雖然已經取得了一點成效,但總體上還處于加快發展的初級階段。第一,發展不平衡、經濟發達的地區合作社比較多,欠發達的地區少。第二,發展規模小。一般只能帶動和輻射本村范圍內的農戶,能夠發揮區域性帶動作用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還不多。有一些是資金不足,公共積累少,制約了其應有作用的發揮;有一些還只是在種植、養殖、傳統收購銷售等產前產中產后常規服務的層面和技術信息咨詢層次,利益聯系不緊密,涉及現代物流、精深加工方面少,合作經濟組織應有優勢還沒顯現。第三,管理還須規范。已建立的農民合作組織中不同程度存在組織管理松散、規章制度不規范、組織機構部健全的問題。第四,發展環境還不夠寬松。一些地方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認識不到位,重視程度不夠,財稅、信貸、用水、用電、用地、商標注冊、產品認證等諸方面,具體有效的支持還不夠,已有的政策措施沒有完全落實到位。
一、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含義
所謂自由貿易協定(FreeTradeAgrement:FTA)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包括獨立關稅地區)根據WTO相關規則,為實現相互之間的貿易自由化所進行的地區性貿易安排。由自由貿易協定的締約方所形成的區域稱為自由貿易區。FTA的傳統含義是締約國之間相互取消貨物貿易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但是最近幾年的FTA出現了新的變化,其內容不僅包括貨物貿易自由化,而且涉及服務貿易、投資、政府采購、知識產權保護、標準化等更多領域的相互承諾。這種廣義的FTA也被稱為“經濟合作協定(EconomicPartnershipAgreement:EPA)”(在GATT/WTO規則中,將FTA(締約國之間取消關稅和貿易數量限制)以及關稅同盟(FTA+對非締約國實行統一關稅)稱為“地區貿易協定(RTA)”。本文中的FTA,除了有必要特別區別說明之處外,都包括關稅同盟和具有更廣泛內容的“經濟合作協定(EPA)”在內)。
FTA的法律依據主要是被納入WTO法律框架之內的GATT第24條和根據烏拉圭回合確定的GATS第5條。但是也有一些全部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FTA是依據GATT/WTO的“授權條款”建立的。根據WTO規則,FTA在并不提高對區域外的貿易障礙、區域內成員相互之間取消所有貿易障礙和全部談判10年內完成等三個條件下,可以作為最惠國待遇原則的例外成立,但是如果由于FTA的成立使針對區域外的貿易障礙有所提高,則視為違反WTO規則。根據“授權條款”建立的FTA則可以享受區別于一般FTA的更為寬松的特殊安排。
關于FTA與WTO所倡導的全球貿易自由化之間的關系,盡管存在一些不同看法,但多數人認為是一種互補、互動關系,不違背WTO規則的區域貿易安排有利于推動全球的貿易自由化。其中的原因:一是建立FTA可以為成員國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目標提供多種選擇的機會;二是可以彌補WTO多邊貿易體系的空白和缺陷,為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積累經驗;三是有助于減少多邊貿易談判的層次、提高WTO機制的運作效率;四是對貿易伙伴的貿易保護主義可以形成牽制。
二、世界的FTA新潮流
按照WTO的統計,截止到2002年6月,向世界貿易組織正式提出申請的FTA已經達到了143個。WTO的144個成員中,絕大多數成員都至少參加了其中的一個或多個FTA,而沒有同任何國家(地區)締結FTA的WTO成員,2001年底時,包括中國、日本、韓國、中國香港、臺灣等少數幾個經濟體,但是到了2002年底時,這一數字又有所減少。目前世界上的眾多FTA中,經濟規模最大,區域內發達國家成員最多。在世界貿易中所占份額最高的是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和歐洲聯盟(EU)。不僅如此,一個在NAFTA基礎上擴展成為覆蓋整個美洲地區的自由貿易區計劃已經開始啟動,EU的東擴也在加緊進行。
東亞地區在建立FTA方面遠遠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區。長期以來,不但日本、韓國和中國等主要經濟大國沒有同任何經濟體建立FTA,就連早在1992年就開始啟動的東盟自由貿易區(AFTA)也僅僅限于根據“授權條款”形成了一種并不徹底的自由貿易安排。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近年才有所改變。2002年1月,日本和新加坡簽署了“新時代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協定(JSEPA)”,成為日本的第一個FTA。韓國與智利之間在經過長達4年的談判之后,終于在2002年10月達成關于建立雙邊FTA關系的一致意見。中國與東盟之間也在2001年11月“10+3”會議期間達成共識的基礎上,于2002年11月簽署了關于建立自由貿易區的一攬子框架協議,正式確定了10年內建立FTA的目標。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各國的行動也明顯加快。
在中日韓三國中,日本的FTA行動走在了其他國家的前邊。2000年前后,日本政府大幅度調整了對外經濟政策,完成了由單純重視WTO多邊合作向重視發展雙邊FTA關系的戰略轉變。主要目的在于順應世界潮流,通過對外經濟制度創新打破90年代以來的經濟低迷,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并在地區合作事務中發揮更多作用。在這種政策主導下,短短幾年時間,日本不但已經完成有史以來的第一個FTA(JSEPA),而且正在積極推進與東盟、墨西哥、智利、韓國等國家之間的FTA研究與磋商,甚至由民間機構出面啟動了與臺灣的雙邊FTA研究。由于農產品貿易等問題的影響,日本的FTA政策面臨著國內以農業部門為代表貿易保護主義勢力的強大壓力。為了避免激化國內矛盾,日本政府選擇了一些能夠回避敏感領域的對象,優先進行雙邊FTA談判。從日本目前的FTA戰略(參見“日本的FTA戰略”(日本外務省經濟局;日本外務省網頁:go.jp)來看,并未將建立日本與中國之間的雙邊FTA列入優先考慮范圍。
韓國實際上是東亞地區最早倡議加強區域內各國制度性合作,提出FTA戰略構想的國家之一,并在1998年與智利開始進行建立雙邊FTA的政府談判,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韓國在建立FTA方面的實質進展已經落后于日本和中國,與智利的談判曾一度中斷,直到2002年10月才最終達成一致意見。許多人認為,主要原因在于韓國國內來自農業等產業部門的反對比較強烈,政府不得不對這些壓力有所顧慮。實際上對于韓國而言,在東亞范圍內建立FTA是一個兩難的選擇,一方面希望通過引導東亞地區制度性合作進程,提高自身國際影響和地位,另一方面又擔心處于中間發展水平的國內產業受到日本高技術產業和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夾擊”。因此,今后韓國的政策取向仍然是一個變數。但是迫于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形勢的強大壓力,為了維持自身的長遠利益,韓國政府采取更加積極和實際的FTA政策將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東南亞各國在建立FTA方面表現十分活躍。東盟一方面作為一個地區聯盟,與一些國家就建立FTA問題進行研究和磋商,另一方面其主要成員采取了更加靈活的政策,分別尋求與區域外其他國家建立雙邊FTA的機會。其中最具典型意義的就是東盟10國與日本于2002年簽署框架協議,決定就建立包括FTA在內的全面合作伙伴關系問題進行磋商;同時鼓勵東盟成員分別與日本就雙邊FTA進行研究。目前除新加坡與日本的FTA(JSEPA)已經正式生效之外,泰國、菲律賓等國與日本之間已經開始進行雙邊FTA的研究和磋商。在東盟國家中,新加坡采取了最為積極的FTA戰略,
已經先后與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歐盟、美國(2003年5月6日,經過兩年的談判之后,美國和新加坡在華盛頓簽署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預計這一協定將在2004年1月正式生效)等簽署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目前正在推進與加拿大、墨西哥、韓國之間的FTA談判。
三、我國的FTA實踐與國際經驗比較
我國自從在2000年的“10+1”會議期間向東盟提出建立中國與東盟FTA的建議以來,在推進雙邊FTA關系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對促進東亞地區的制度性合作也產生了積極影響。2001年11月中國與東盟雙方就正式啟動FTA程序達成共識,決定在10年內建成自由貿易區。隨后經過多輪政府磋商,于2002年11月簽署了框架協議,就早期收獲項目和不同東盟成員的關稅減讓時間表達成一致。如果雙邊談判能夠如期完成,將以高達17億人口、2萬億美元GDP和1.3萬億美元貿易額的規模成為世界最大的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自由貿易區。目前中國內地與香港作為兩個關稅區之間的“更緊密經濟合作伙伴協定(CEP)”磋商也在進行之中。
啟動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談判成為我國在FTA領域的一個新的實踐,也是“入世”之后在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開放型經濟方面的又一個重大舉措。加強與東盟的制度性合作既有利于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也有利于周邊區域的繁榮與穩定,具有重要的長期性、綜合性和戰略性意義。但是我國的FTA嘗試還僅僅是開始,與其他地區和日本、東南亞的FTA戰略相比,仍然存在著一些差距和問題。首先,按照一般經驗,自由貿易區對區域內成員經濟增長的促進效果與其覆蓋范圍成正比,但是成員主體越多達成完全一致的難度同樣會明顯加大。相互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民族等許多問題上的差異都可能成為多邊談判的“瓶頸”。即使能夠按期完成談判程序,各方共享的自由化范圍只有可能成為各方承諾范圍的“公約數”,從而使FTA的本來意義大打折扣。因此,許多國家建立FTA一般都是按照“由易到難”的方式,首先從雙邊談判開始。我國與東盟整體的FTA談判,在缺乏實踐經驗和同時面對10個談判對象的條件下,如果要取得預期的成果,可能需要作出相當多的讓步。日本在與東盟建立FTA關系時采取了多邊與雙邊并進的策略。一方面通過多邊形成的一攬子框架協議,在建立全面制度性合作關系方面取得共識,將希望加強合作的領域全部囊括其中,為適度選擇合作內容、方式和時間表留下空間。另一方面,在多邊框架協議內事先寫入鼓勵雙邊合作的內容,為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合作伙伴和優先順序,推進雙邊FTA磋商鋪平了道路。實際上日本與新加坡、泰國、菲律賓之間的雙邊進程已經明顯領先于多邊,最終日本的獲益將可能是各個雙邊FTA獲益的“疊加(并集)”,而不是“公約數(交集)”效果。
其次,按照自由貿易區相關理論,由于貿易轉移效應的作用,如果與經濟效率高的成員建立FTA,則通過區域內貿易投資活動的擴大,有利于整體效率的提高;但如果與效率比較低的國家建立FTA,反而存在低效率商品或投資替代區域外高效率商品或投資的可能性。因此,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建立FTA,雖然有可能使發達國家的工業制成品更容易進入發展中國家市場,但是由于比較優勢的作用,發展中成員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品能夠得到更大市場空間,并且有利于吸收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和投資,有助于區域整體的資源優化配置和結構升級。墨西哥在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區并與歐盟簽署FTA協定以來在貿易、投資和經濟發展中的諸多良好表現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韓國、新加坡和東南亞主要國家急于同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發達國家建立FTA的原因也同樣在于這一點。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仍然十分落后,但是在勞動密集型產品領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自由貿易關系有利于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吸收合作伙伴的資本和技術要素,達到優勢互補和雙方要素生產效率提升的效果。
再次,選擇FTA對象和確定不同組合的優先順序是一個國家制定對外經濟合作戰略的基礎性工作。各國基本上是按照“由易到難”的原則,從緩解國內壓力、發揮互補性和追求經濟利益等角度出發來選擇談判對象的。日本選擇新加坡作為第一個談判對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可以回避對方農產品可能對本國農業帶來的壓力,在東南亞地區發揮更大影響;選擇墨西哥的目的是為了避免日本企業產品進入墨西哥市場時與歐美企業相比的不利條件,并利用墨西哥作為NAFTA成員同時又與EU簽署了FTA協定的有利條件,為日本在墨西哥投資企業產品無障礙進入歐美市場創造條件;選擇韓國作為下一個伙伴則主要為了發揮貿易和技術優勢獲取經濟利益的同時,遏制中國的影響,在地區事務中掌握主導權。韓國選擇智利作為第一個談判對象,一是由于有意選擇一個較小經濟體進行FTA方面的嘗試;二是韓國與智利季節相反,智利農產品不會對韓國同類產品構成直接威脅;三是由于智利作為南方共同市場成員,同時又與EU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這使得韓國有必要采取措施避免韓國企業在智利市場與歐美企業競爭時蒙受損失;四是為了發揮自身汽車等工業制成品的優勢,開拓新的市場。東盟與中、日、韓以及美國等分別建立FTA,除了有利于東盟產品進入這些世界主要市場以擴大對外貿易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作為零關稅連接各主要市場的生產基地,有利于吸收各國直接投資、獲取更多資本要素。我國目前除了正在積極推進與東盟、香港地區之間的FTA之外,尚未形成一整套清晰、立足于長遠發展需要的區域多邊和雙邊制度性合作戰略與優先安排順序。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對于未來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和作用的足夠認識,沒有建立適應形勢發展需要的國家戰略應對體制。
四、FTA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FTA對區域內經濟的影響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指由于區域內成員相互之間取消關稅和貿易數量限制措施之后直接對各成員貿易發展所產生的影響;第二類是指締結FTA之后,由于區域內生產效率提高和資本積累增加,導致各成員經濟增長加快的間接效果。二者也分別被稱為靜態效果和動態效果。
靜態效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影響是所謂“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最早提出這些觀點的是美國經濟學家Viner,他在1950年曾經就關稅同盟對貿易的影響進行過研究)。貿易創造效應主要指區域內成員相互之間由于交易成本下降和貿易限制取消,導致本國內高成本產品被區域內其他成員低成本商品所替代以及過去受到對方數量和高關稅限制的本國低成本商品出口擴大,從而給區域內進出口雙方帶來更多貿易機會和經濟利益。長期以來,我國與周邊國家的貿易關系得到了很大發展,但是其中一些經濟體仍然保持了較高關稅水平,許多產品的貿易數量限制仍然存在,反傾銷等形式的貿易糾紛也時有發生。這些因素對相互貿易增長產生了很大制約,并且無益于提高區域內資源配置效率和結構升級。通過FTA,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相互之間的交易成本,刺激貿易需求增長,使各國之間的產業分工進一步趨于合理。在這種背景下,一方面,我國的許多比較優勢產品將面臨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從而帶動相關產業的較快發展;另一方面國內市場急需、而且在充分競爭條件下無法替代生產產品的進口成本也會明顯降低,從而滿足國內消費和擴大再生產的需要。正如我國改革開放20年來的經驗所表明的那樣,貿易機會的增加和貿易規模的擴大會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貿易轉移效應”是指由于區域內交易成本的降低原有與區域外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可能被區域內成員之間的貿易所取代。目前東亞區域內貿易的比重只有30%左右,遠遠低于EU和NAFTA等主要FTA高達50~60%的水平。這也是各國對區域外經濟依賴程度長期居高不下,容易受到外部經濟波動影響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國與FTA伙伴之間的貿易關系的增長有利于提高對外貿易的穩定性和增長潛力。
動態效果主要包括“市場擴張效應”和“促進競爭效應”。前者是指隨著貿易規模的擴大,將產生生產和流通的規模效益,并帶來產業集聚效果。后者是指隨著區域統一市場的形成,將促進區域內壟斷行業的競爭,提高生產效率。我國建立FTA可以在WTO基礎上進一步結合比較優勢和自然稟賦條件,根據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合作伙伴,加大相互開放的程度,并通過區域市場的統一促進國內競爭。這一點對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尤其重要。
對于FTA成員國而言,貿易創造效應、市場擴張效應和促進競爭效應會帶來許多正面影響,但是貿易轉移效應也有可能帶來負面影響,原因在于區域內的低效率產品可能會取代非成員的高效率產品。一般來說需要通過吸收高效率成員和擴大區域覆蓋范圍才有可能防止這一負面影響。
FTA對吸收直接投資也會產生積極作用。一是因為多數情況下FTA協定本身包括了促進相互投資的內容,有利于區域內的資本要素流動。二是從貿易與投資的關系來看,隨著貿易擴大效應的顯現,跨境投資活動也會增加;三是由于區域內商品跨境流通成本降低,區域外企業在區域內投資生產的產品有利于進入整個區域市場。墨西哥在這一方面已經取得了許多成功經驗。長期以來,周邊地區成為我國吸收FDI的重要來源之一,由于資源稟賦、要素條件的不同,我國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互補性將長期存在,尤其是我國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將為其他國家的資本和技術提供轉化為競爭力和現實利益的大量機會。因此,隨著FTA的形成,相互之間的投資增長將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FTA對經濟增長率的拉動效果是其經濟影響的綜合反映。常用方法是通過CGE經濟模型進行模擬的基礎上評估和比較FTA的經濟效果。我國目前尚未形成對各種不同組合FTA效果進行模擬和比較的權威研究成果。本文將根據日本經濟研究中心的模擬結果(參見(日本)日本經濟研究中心《日益增加的自由貿易協定與日本的選擇》2002年)分析FTA對我國經濟增長的綜合影響。
在該項研究中,假定存在6種組合的FTA,分別是①日本+新加坡、②日本+新加坡+韓國、③日本+新加坡+墨西哥、④日本+新加坡+墨西哥+韓國、⑤日本+新加坡+韓國+東盟+中國、⑥中國+新加坡+東盟。根據模擬結果,在不包括中國的①~④等4種組合中,僅有①組合下中國的經濟增長率會出現0.01個百分點的上升,而在其他三種組合下中國的GDP增長率會下降或不變。其中④組合下日本的GDP拉動影響可能達到0.18個百分點,是四種情形中最高的;而中國的GDP會下降0.03個百分點,是四種組合中下降幅度最大的。在同時包括日本和中國的⑤組合下,中國和日本的GDP上升幅度都高于其他組合;而在不包括日本的組合⑥中,中國的GDP上升幅度為9.17個百分點,而日本GDP增長率反而可能出現0.05個百分點的下降。
根據上述模擬結果可以得到以下結論:一是如果中國不加入任何一個FTA,則多數情況下,中國的GDP增長率將會出現下降;二是中國加入任何一個FTA都會帶來本國GDP增長率的上升;三是包括中國在內的FTA區域覆蓋范圍越大,對中國GDP增長的拉動效果越明顯。其他國家同樣符合這些規律。需要指出的是,這些估計僅僅是靜態分析的結果,并未把投資增長的動態影響效果包括在內。一個可以預見的結果是建立FTA明顯有利于我國吸收跨境直接投資的進一步增長,由此產生的投資需求增長、技術溢出和結構升級效應也將對我國的經濟增長做出貢獻(參見趙晉平編著《利用外資與中國經濟增長》,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從現實的選擇來看,由于FTA談判的復雜性和模型分析本身的局限性,模擬效果并不是判斷FTA可行性和經濟效果的唯一依據。但至少可以為我們認識與比較不同組合FTA對我國經濟影響的方向、確定我國FTA戰略的優先順序和階段性目標提供參考。五、我國的FTA戰略與階段性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在今后20年中為了實現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長期性目標,除了積極參與WTO主導下的經濟全球化,從多邊貿易自由化中獲益之外,還應當適應世界經濟格局的新變化,通過與周邊國家建立FTA的方式加強區域經濟合作。這樣才能回避被日益增加的FTA所“邊緣化”的風險,在地區多邊和雙邊貿易投資自由化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并從中獲益。因此,實施國家FTA戰略首先是我國經濟長期發展的必然要求。
從FTA戰略與改革的關系來看?!敖⒏呋盍Α⒏娱_放的經濟體系”是“十六大”提出的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之一。根據這一觀點,我國應當將逐步建立商品與要素自由流動、內外經濟相互融合的開放型市場體系作為對外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基本目標。從推動與周邊國家的制度性合作(FTA)起步,首先實現區域范圍內的經濟融合和要素跨境自由流動,就完全有可能為達到開放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積累經驗和創造條件。
在本世紀初的前20年中,適應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與改革需要的FTA戰略應當具有以下幾個階段性目標:首先是努力促使“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定(CAFTA)”和“中國內地——香港更緊密經濟關系協定〔CEP〕”早日生效,以鞏固我國在發展FTA實踐中的最初成果;二是為了對中國+東盟之間的多邊協定形成牽制和互動效果,可同時推進與新加坡、泰國等東盟主要成員的雙邊FTA磋商;三是積極促成中日韓三國FTA或中日、中韓雙邊FTA的正式磋商,以避免日韓先行建立FTA,使我國在東亞地區合作中陷于被動;四是適時啟動我國與其他地區主要伙伴國的雙邊FTA和東亞自由貿易區(東盟+中日韓)的談判程序;五是對未來更大范圍的FTA進行國際合作研究和多邊磋商。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現階段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國家FTA戰略實施指導和協調體系
目前我國缺少FTA總體戰略思路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尚未形成統籌組織與協調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行動的有效機制。從一些國家的經驗來看,簽署FTA協定,不僅需要統籌考慮國際關系、外交政策、貿易投資制度等許多體制與政策層面的問題,而且需要系統了解選擇不同合作伙伴及其合作方式對國內國際經濟、政治和地區安全帶來的可能影響。為此,外交部門、對外經濟關系事務部門和國內產業政策部門之間的共同參與和統一協調十分重要。
(二)加強對FTA戰略的系統研究
為了制定符合我國國情和形勢發展需要的FTA戰略,應組成由政府官員、學者和企業代表共同參與的研究隊伍,對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與特點、我國對外經濟關系的問題與前景、各種可供選擇的FTA方案可能對我國和地區經濟產生的影響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我國參與WTO主導下的經濟貿易自由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總體戰略構想和步驟。在啟動各種多邊和雙邊FTA磋商程序之前,也應由專家進行可行性研究,為政府談判提供參考。
(三)充分發揮民間機構在多邊與雙邊合作可行性研究中的作用
根據WTO的相關規則,正式啟動的FTA政府談判必須在10年內完成。因此,為了避免中途受挫可能對相互關系造成不利影響,一些國家在政府出面進行研究和磋商之前,首先由相關各方的權威民間機構進行合作研究,并向各自政府提出政策建議。這樣既可以使政府決策留有回旋余地、同時又能夠有效利用民間機構的智力資源和研究成果。我國應當借鑒這些經驗,鼓勵具有國際合作研究能力與經驗的民間機構加強和各國相應機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研究,并經常保持政府部門與這些機構之間的意見溝通。
流域經濟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區域經濟。流域經濟合作是以江河為紐帶和軸心,通過區域內水資源、資金、技術、信息等要素的優化與整合,形成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具有開放性的經濟區域。[1]雖然流域經濟不同于以行政區為劃分標準的區域經濟,但是,以流域作為經濟活動空間,配置社會經濟資源的流域經濟不僅是客觀存在的,同時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從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來看,許多國家的經濟社會文明史,就是一部流域文明史,流域是區域經濟的主要生長點,河流兩岸是各行政區域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例如,我國歷史上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流域,歐洲的多瑙河流域,等等。因此,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欠發達國家或地區,河流都是流域經濟的紐帶,主要的產業都集中在流域區,流域經濟在區域經濟中占有主導地位。
珠江流域不但在天然河系、生物區系上有密切的聯系;而且在交通運輸、物質交流、經濟和文化等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珠江是我國三大河流之一,珠江流域地處滇、黔、桂、湘、贛、粵六個省區,流域面積44萬km[2],河長2000km,水量豐富,年徑流量為3000億m[3],占全國河川徑流量的12.3%,僅次于長江,是黃河的5.7倍。經過“八五”、“九五”的建設,珠江已經成為帶動流域經濟發展的大動脈。從香港始發的萬噸海輪可逆江而上,直達廣東港,千噸級船舶可直達梧州、桂林、貴港和南寧,120噸級的機動船可進入紅水河和南盤江。[2]同時,南昆鐵路和成都至廣西北海的高速公路全線貫通,使廣州尤其是珠江下游三角洲地區對中上游地區的輻射能力增強,便利的水陸交通,加強了流域內的人員交流和物資流通。
20世紀70年代以來,亞太地區,尤其是東亞地區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一些國家和地區利用世界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良好機遇,一舉跨入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行列。雖然1997年遭受金融危機的沖擊,但近年來,經濟迅速恢復。珠江流域具有優越的區位,整個流域地處我國南方,瀕臨太平洋,面向東南亞,具有沿海、沿江、沿邊的地理優勢,又具有亞太地區中心的重要戰略地位。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成為我國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同時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已經躋身于世界新興工業化地區之列,香港是亞太地區的金融中心和世界貿易中心,擁有資金、技術、信息、國際市場營銷網絡等優勢。中上游的廣西和云南與東南亞國家“山脈同緣,江河同源”,擁有我國通往東南亞的最重要的戰略通道,區位優勢不言而喻。因此,充分利用這一區位優勢,加強流域的經濟合作,實現流域內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形成一個強大的經濟集團參與國際競爭,已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珠江流域攬括我國東部、中部、西部三個不同的區域經濟特征,它以其獨特的區位和資源優勢在我國流域開發中,特別在西部開發中將發揮積極的作用。在目前情況下,通過區域經濟帶的建立和發展,并依靠其聯動作用和輻射作用來帶動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是一條較為有效的途徑。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就一直作為全國率先實行開放的前沿陣地,發展速度遙遙領先,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抓住世界性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創造了非凡的業績。三角洲地區的深圳、珠海、廣州、東莞、中山、佛山、江門等都步入全國50強的行列。據統計,1996年珠江三角洲總人口2166萬人,占廣東的31%,占全國的1.77%;國內生產總值4474億元,占全國的6.6%,占廣東的70%;出口總額537億美元,占廣東600億美元的89.5%;占全國出口總額的36.6%。但是,近年來,三角洲地區受到基礎工業的瓶頸制約,一次能源和礦產資源缺乏,發展原材料和能源工業先天不足,因此目前三角洲地區某些產業和產品已經失去或者正在失去比較優勢。其次是生產力諸要素發生了變化,勞動力價值低廉的優勢正在喪失,導致企業成本迅速上升。因此,向中西部投資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是產業階梯發展的必然趨勢。
中上游的廣西、云南、貴州等省區礦能資源極為豐富,如珠江上游的云南省礦藏資源豐富,并且種類比較齊全,有“有色金屬王國”、“植物王國”、“動物王國”之稱。中游的貴州煤炭資源居全國第五位,居長江以南各省區之首。廣西錳、銻、錫等10種礦藏的保有儲量居全國第一;水能資源豐富,如云南可開發的水能資源達7116萬千瓦,居全國第二位,貴州、廣西也有豐富的水能資源,紅水河水力發電梯級開發是國家三大水電建設基地之一,它將是華南最大的能源基地;[3]珠江流域具有從低海拔向高海拔過渡的特征,緯度低,氣候類型復雜,特有的地理環境,孕育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豐富的生物資源;同時,中上游地區還有極為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豐富的自然資源不僅奠定了經濟起飛的物質基礎,而且也決定了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但是由于流域地域遼闊,各地區的經濟地理、自然條件不同,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弱點。中上游地區雖然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是劣勢也非常明顯。主要表現為地形復雜、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基礎設施落后、人口素質差、技術落后、資金缺乏等。通過開展流域經濟合作,可以做到揚長避短、優勢互補,實現全流域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二、積極開展珠江流域多行業多形式的經濟合作
珠江流域的經濟合作,其根本目的是實現生產要素的流動和優化組合,使下游地區的資金、先進技術、人才、經濟信息和企業經營管理知識經驗等向中上游地區流動,與中上游地區的自然資源、能源、原材料、廉價勞動力等相結合,以實現中上游地區經濟的大發展和下游地區更高層次的發展。因此,就目前來看,合作應當突出以下幾個方面:
1.積極開展資源性合作,為下游地區建立穩定的能源、原材料供應基地。珠江中上游地區雖然資源豐富,但是多年來豐富的資源優勢并沒有轉變為現實的經濟優勢和產業、產品優勢。相反,一些地區隨著資源的開采,不是越來越富,而是越來越窮。究其原因,主要是大部分的資源開采企業屬于鄉鎮企業,企業規模小,生產技術落后,產品大都屬于基礎性的上游產品,產業鏈短,加工程度低。同時,近年來,以依托資源優勢形成的產業體系,在全國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市場約束增強的情況下,出現了能源、原材料工業品滯銷的現象。因此,當前一方面應當充分利用廣東及三角洲地區的先進技術和資金聯手開發當地的優勢資源,提高產品的加工增值能力,延長產業鏈,這樣,既有助于將上游地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又可以為下游地區建立原材料的綜合加工、銷售、利用基地。另一方面,應當依據市場需求和比較優勢原則,調整投資方向,重點開發那些有市場、發展前景好的能源和原材料加工業。
2.積極開展資產型合作,充分利用雙方優勢進行資產重組和結構調整,包括企業托管、產權轉讓、收購兼并等,形成新的生產組合和新的競爭力。在20世紀80年代,海外及港澳地區把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我國的沿海地區,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在當時廉價的勞動力、廉價土地、稅收減免等要素的優化組合下,實現了經濟的騰飛。但是,隨著世界性新科技革命的發展,目前面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迫切需要進行經濟轉型與產業轉移。珠江流域的中上游地區經過40多年的建設,經濟實力有了較大的提高,已初步形成了以煤炭、電力、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工業為基礎和軍工企業相結合的工業體系;而且中上游地區腹地遼闊,已經得到了初步開發,土地、勞動力、能源和礦藏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大,在相應的產業和產品生產上具備或者正在獲得比較優勢。通過這些產業和產品的轉移,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上下流域的產業結構都可以升級,實現結構的高度化,從而雙方都將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同時,通過產業的轉移,有效地降低成本,也必然帶來更大的市場空間,創造出更多的產品需求。
產業的轉移,必須通過企業來實現,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企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體,而且也應當成為流域經濟合作的主體。因此,應當鼓勵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大公司、企業集團和民營企業到中上游地區充分利用雙方優勢進行資源型合作。如鼓勵三角洲地區的名牌企業與中上游地區的同類企業進行合作,利用中上游地區的土地、部分設備和資金建立生產基地;采用技術轉讓、產權置換、產品調整、市場轉移興辦合作開發項目等等。
3.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與合作。加強中上游地區的基地設施建設,是國家西部大開發的重點,也是構成產業群落經濟基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國家和中上游地區制定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增加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成為一個巨大的市場。因此,鼓勵下游企業到中上游地區投資不僅會有好的回報率,對于開拓市場、轉移投資風險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中上游地區的農業、環保、旅游、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都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而且投資環境正在不斷改善。當前尤其應當加強在區際交通、通訊信息、江河整治、生態環境保護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合作與協調,尤其是強化在流域整治規劃上的相互銜接,最大限度地提高基礎設施的利用率和規模經濟效益。
4.積極開展科學技術方面的合作。珠江中上游地區之所以落后,其中科學技術不發達是根本原因。要改變科學技術落后的狀況,一方面,要靠自身不斷努力,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技術,真正做到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積極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人才。引進技術包括引進國外的和國內發達地區的兩個方面。相比較而言,引進國內發達地區的先進技術,成本更低,更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因此,應當積極開展流域地區的科學技術合作,充分發揮下游地區科技優勢,通過科技成果轉讓,技術、專利入股,聯手進行科技攻關,走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路子,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加快中上游地區傳統產業升級優化。同時根據“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有重點、有選擇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使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相結合。
5.積極開展生物資源、旅游資源方面的開發與合作。珠江流域具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和旅游資源。近年來,流域各省區都把綠色產業、旅游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來加以發展。如云南提出建設“綠色經濟強省,旅游文化大省”的戰略目標;貴州、廣西也提出加快旅游業和生物資源開發目標;廣東憑借區位優勢,旅游業發展迅速。但是,從生物資源開發看,中上游地區由于科學技術落后,開發程度比較低;旅游資源由于跨省區,條塊分割,各自為政,整體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因此,在生物資源的開發中,應加強流域各省區的合作,尤其是要充分發揮下游地區的科技、人才優勢;在旅游業的發展上,流域各省區應盡量做到統一規劃,搞好跨省區的流域旅游線的共同開發,加強流域內外的聯合促銷,實行旅游網絡資源、旅游信息資源的共享。
三、珠江流域經濟合作中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
1.目前,珠江流域經濟合作與建設還處于自發階段或者萌芽階段,目前的合作還是零散和小規模的,流域經濟合作的作用還沒有充分顯示出來。因此,流域各省市之間的政府,應當加強溝通與聯系,達成共識,加強合作的規劃與建設,積極引導下游沿江城市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產業向中上游地區轉移,通過流域經濟專業化協作與綜合發展,最終實現整個流域經濟的統一、聯動和協調發展,為縮小東西部經濟差距創造良好的條件,真正發揮東部地區的主力軍作用。
2.與行政性區域經濟相比,流域經濟活動是經濟協作式的,而非行政行為。流域經濟組織是以經濟關系為核心的,而非具有行政隸屬關系的政權組織或者部門,因而組織形式具有多樣性、松散性。流域經濟合作的上述特點,要求在開展流域經濟合作中必須遵循市場規律,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的協調作用,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要求堅持互惠互利,力爭實現雙贏。[4]但是,單純的市場調節也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合作機制上應當是在充分發揮市場基礎性調節作用的同時,政府部門予以積極的推動和支持。地方政府在流域經濟合作中必須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和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給手段,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同時又必須樹立新型的市場觀念,避免不正當的干預。
3.中上游地區必須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體制機制環境,對外開放程度,企業家創業精神,都是吸引外資的重要條件。珠江中上游地區傳統的自然經濟、計劃經濟觀念根深蒂固。要改變落后面貌,必須硬件軟件都要抓,不僅要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設備,還要消除舊的傳統觀念的束縛,克服那種不思進取、肥水不流外人田,怕錢被別人賺走、得過且過的自然經濟意識。樹立“以開放求發展,以市場換技術,以產權換資金,以存量換增量,以政策換效益”[5]的新的發展觀。應進一步把擴大開放與本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結合起來,切實加強軟環境建設,把稅收、土地使用、企業開辦、項目審批等方面優惠政策真正落到實處,提高政府辦事效率,改善政策和法制環境,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還要加大教育投入,加強對勞動者的技術培訓,提高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增強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通過軟環境建設吸引下游地區資金、技術、人才和先進的管理方式投向那些具有自身優勢的產業,以帶動經濟的發展。
4.正確處理產業轉移與接受的關系,保護生態環境。下游地區一些產業向中上游地區轉移是必然趨勢,那些高耗能產業、勞動密集型、耗用原材料多的產業和產品將向中上游地區轉移。這些產業和產品的轉移,不僅有利于下游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而且對中上游地區也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但是,產業的轉移不應當是簡單的搬遷,必須根據科學技術發展的大趨勢,以科技為先導,盡可能科學、合理地利用和開發自然資源,使環境的破壞嚴格控制在極小的范圍;在決策過程中合理地制定和選擇環境與發展政策,避免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環境破壞、可持續發展受損。中上游地區雖然具有豐富的資源,但是生態脆弱,必須盡量避免那種“邊開發、邊破壞、邊治理,邊污染”的現象。
收稿日期:2002-06-05
[1]張敦富.區域經濟開發研究[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8.
[2]梁植松.珠江流域整體開發的戰略思考[J].熱帶地理,1996,(1):27.
[3]王文長等.西部特色經濟開發[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一、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現狀與主要形式
(一)發展現狀
我國一直就有自發形成的農業經濟合作組織,但是隨著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加快,農業難以單獨應付市場行情,于是相繼組建了一批專業市場、專業生產合作社、專業生產經濟合作組織、農民聯合體、經營大戶牽頭聯辦的互助合作經濟組織以及由企業或技術服務單位牽頭的產供銷服務的經濟組織,同時還涌現出專門從事農副產品營銷專業戶或經紀人,這些組織雖名稱各異、形式不一,功能相同、組織層次有高有低,但在幫助農民進入市場,緩解產銷矛盾,提高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深受農民的歡迎。
(二)主要形式
據調查,經濟合作組織中,專業生產協會(學會),專業生產經濟合作組織,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三種形式,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1、專業生產協會主要是掛靠科技、農業、林牧等部門,依托農業技術服務部門,一般圍繞某個集中產品,開展技術和經營,內部比較松散,一般不具實質性。如清苑縣蔬菜協會,掛靠清苑縣農業局;清苑縣回魚加工協會,掛靠在清苑縣林牧漁業局,經費來源主要是社會集資、會員交一定的會費和從銷售額提取費用等三個方面。
2、專業經濟合作組織主要是圍繞某一產業或產品的經營服務,為農民自愿投資入股、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合作組織。一般實體性強,內部聯系比較緊密,多數具有產供銷全過程服務的功能,是目前農業中介經濟服務組織中層次最高的合作組織。
3、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是一個獨立的法人,雖不具備有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真正含意,但要經營加工的產品都是農民生產的某項產品,因而發揮著集聚吸納農產品和推動農業產業化的巨大效應。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一般采取公司+合作組織+農戶,或公司+基地+農戶,以公司+農戶模式與農戶簽訂購銷合同,同時預付訂金或提供種申彩虹劉巧茹湯紅娜子,交貨時實行貨款兩清。
二、發展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主要經驗與問題
(一)主要經驗
1、領導重視一個好的協會往往都是領導重視的結果,農業經濟合作組織更是如此,這是因為協會沒有剛性的約束機制,在內部存在一定的松散性,外部存在法律地位、經濟地位等不確定性,領導歷來重視協會在三農工作中的作用。為了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清苑縣2005年實施了強龍行動計劃,該計劃中重點培植了一批農業經濟合作協會和龍頭企業,例如以合利的豐裕糖業公司為龍頭的糧食協會,以寧富食品公司為龍頭的生豬協會和以海馬食品公司為龍頭的水產業協會等。
2、部門參與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一些典型的好的協會一般都有縣級部門的掛靠,比如清苑縣農業資源開發局扶持的清苑縣加工蔬菜協會,已經突顯其協會作用,會員從中得到不少利益,在縣級部門中,農業局、林牧漁業局、農工辦等單位都幫扶了不少協會。
(二)主要問題
從調查的結果看,各類中介經濟服務組織,組織程度還處在初始階段,存在各項制度不健全,服務領域不廣,綜合服務能力不強;經濟運作質量不高,經濟基礎薄弱;法律意識不強,自我保護力差;內部管理松散,綜合素質不高等諸多問題,就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發展的角度看,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協會的規模不大,發展不平衡主要原因是思想觀念更新太慢,很多農業合作組織都是近年來才成立的,一般規模不大,很難形成聚合效益,例如甜瓜協會,主要是因為成立時間不長,規模不大導致效益上不去,難以吸引新的會員。
2、內部管理不嚴。外部環境不好有些農業中介組織發展不規范,章程不明確,規模較小,組織松散。主要表現在不照章程辦事,理事會、監事會活動不正常,組織經濟實力不強,只收取一定的會員費,銷售一定數量的產品,吸引力不大。
社員的素質低,只顧眼前利益,市場行情好,不管合作組織訂合同與否都往外銷,市場行情不好,就找經濟合作組織,致使運行困難。加之外部環境不寬松,主要表現在人才、資金、市場和優惠政策等方面,如果政府不出面協調,事情就很難辦到,這也制約了中介經濟服務組織的發展壯大。
3、法律意識淡薄,法律地位不明確現有的中介經濟合作組織,一但遇到經濟糾紛時,不善于用現有法律保護自己。
同時,我國到目前為止,對農業經濟合作服務組織的性質、宗旨、服務等方面,在法律法規上缺乏具體規定,地方人民政府也未出臺法律法規,農村合作經濟服務組織也未明確注冊登記的部門,法人主體不明確,這不利于有序競爭和發展。超級秘書網
三、對發展中介組織的幾點建議
(一)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
建議政府出臺相應的扶持配套政策,如積極的優惠政策,信貸支持政策,用地優惠政策,項目優先政策。同時,每年要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中安排專項資金,進行中介技術人才、管理人才的培訓和招商引資活動的補貼及必要的儀器、辦公設備的添置。
(二)加快招商資力度
農業經濟協會和龍頭企業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清苑縣的農業產業基礎非常好,同時有了協會的指導,已經形成了良好的氛圍。目前,清苑縣的蔬菜種植面積和糧食種植面積均在省內占有一定的優勢,而生產能力嚴重不足,急需招引農產品加工企業,既能夠促進協會的完善和發展,更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
(三)建章建制,加強內部管理
1、建立規范的組織章程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總體要求,制定完善統一的經濟合作組織示范章程,搞好建章立制工作,完善內部組織運行機制和操作管理辦法,使其走向規范化發展道路。
2、建立風險調節機制合作經濟組織在產、購、運、銷和加工經營中應提取一定比例的風險儲備資金,以保證服務組織為農戶服務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一)當前中非經濟貿易合作現狀
首先,根據相關統計數據現實,中非之間的經濟貿易額呈現出穩定增長的良好態勢,尤其是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非洲地區經濟的騰飛,中非貿易額年增幅不斷提高。其次,中非貿易比重在我國對外貿易額中所占的比例持續上升,并且非洲在對外貿易比重方面與過去相比也有較大的提升,我國作為非洲的重要貿易合作伙伴,在非洲對外貿易中的地位在不斷提高。另外,在中非貿易商品結構方面一直保持著穩定的結構態勢,非洲主要向我國出口燃料和礦產品,而我國主要向非洲出口制造業產品。最后,從總體上來看,非洲對我國貿易順差,但是個體對我國逆差,這主要是因為在非洲除了少數國家以外,大部分非洲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經濟產業結構比較單一。
(二)當前中非經濟貿易合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中非經濟貿易合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兩個。首先,中非貿易合作關系的基礎四資源稟賦差異,這種合作出發點對雙邊貿易關系發展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這種不良影響首先來自西方國家中非貿易的惡意揣測,認為我國利用經濟方式對非洲進行資源掠奪,破壞了中非經貿合作環境。非洲國家和地區的制造業也在不斷發展,這對我國大量的制造業產品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而且有些國家正在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促進本國制造業的發展,中非貿易合作形勢不樂觀,加上新能源新技術的發展,使得以石油、礦產等不可再生能源為主的中非貿易形勢面臨新的挑戰。其次,由于我國和非洲經濟仍然處在發展階段,并且中非之間的經濟貿易合作范圍較窄、中國企業對非洲市場的自信心較低等原因,中非貿易合作總量仍然處在較低的層次。
二、中非經濟貿易合作未來發展趨勢
(一)加大非洲進口
為了更好地促進中非經濟貿易合作關系,加大非洲進口是未來中非經貿合作發展的重要趨勢。首先,要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增加非洲產品在我國市場上的占有量,這是改變當前中非經貿關系逆差狀況的重要措施,在于我國有著良好外交關系的非洲欠發達國家95%稅目產品輸華免關稅的待遇措施要得到切實的落實,并且在未來考慮將這一比例提高到97%,進一步優化相關制度細則,促進非洲國家出口創匯。其次,建立促進非洲非資源類的產品宣傳銷售平臺,創新營銷手段,為非洲企業建立良好的宣傳和推介環境,為其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
(二)改善我國出口
改善我國出口方面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首先,要對我國出口非洲的市場秩序進行進一步的規范,強化質量監督機制,嚴把質量關,禁止向非洲地區出口劣質產品和殘次品。其次,要對我國出口產品的質量和檔次進行不斷的提升,在非洲地區建立良好的品牌效應,增強營銷渠道等等,強化企業的國際經營模式,不斷提升我國出口貿易的品質。
(三)強化中非經貿合作的便利性
強化和促進中非經貿合作的便利性是未來中非經貿合作的重要載體,也是新時期中非經貿合作的必然要求。首先,落實相關會議規定,利用法律援助、資本融資等方式方法,幫助非洲國家對其海關、商檢的設施進行調整和改善,提高非洲國家的清關效率。其次,要在海關、稅務、質檢、產品標準體系建立等方面進行積極的溝通,強化我國同非洲地區在部門對口合作、業務合作機制等方面的溝通和交流,基于雙邊經濟發展現狀和相關制度措施,借鑒國際經濟法和國際貿易法等相關制度規定,建立符合相關制度的便于經貿合作的合作機制。最后,積極跟進貿易便利化中的“單一窗口”合作協議的落實工作,不斷提高中非貿易合作的便利性。(四)在整體上優化中非經貿合作在整體上優化中非經貿合作是解決當前中非經貿合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的根本措施,也是未來中非經貿合作發展的必然趨勢。整體上優化中非經貿合作,最主要的就是要用投資代替部分制造業在產品對非洲出口,緊緊把握當前非洲國家工業化發展初期的良好機遇,在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下,在非洲地區開展綠地投資、勞動密集型產品投資等,逐步降低中低端制造產品對非洲的出口,是深化中非經貿合作的重要措施。
三、結束語
[關鍵詞]油公司國有民營合作方法
當前國內擁有眾多的油生產企業,據不完全統計有5000家之多,而其他國家全部加起來還不足100家。眾多的生產企業導致了品牌眾多,盲目競爭,資源浪費,市場混亂,利潤偏低。雖然企業眾多,但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是國內兩大油巨頭,生產了90%以上的基礎油原料和70%以上的成品油。民營油生產企業自身不能生產基礎油原料和油添加劑,原料完全依靠外購,也主要從這兩大企業采購。對于大型國有油企業來講,民營油企業既是競爭對手,又是散油用戶。大型國有企業的為了控制市場,兩大企業采用了控制基礎油資源的辦法來遏制不斷涌現的民營油生產企業,但收效不大,因這兩大企業,特別是中國石油,基礎油資源相對過剩,不能全部轉化為成品油。另外,雖然這兩大國有企業產量很大,但所生產的油產品主要為常規產品,而很多品種較為特殊的產品則難以提供。兩大公司雖然都擁有研發中心,每年都能開發出不少新產品,但實際投入到生產及應用的卻并不多,原因就是難以形成批量生產。本文通過對國有、民營油生產企業的特點及經營方式的綜述,提出了國有與民營油生產企業有更多的合作領域,能夠實現產品的分工生產與營銷,起到優勢互補的作用。國有企業可以為民營企業提供原料、技術及產品檢測,將民營企業轉變成產品深加工企業或終端生產企業,成為新產品生產試驗基地,由此推動科技進步,實現互贏互利。
一、國有與民營油生產企業的特點
1.生產方面
以中國石油為例,大型國有油生產企業從原料的制備到產品的調和全部具備,擁有全套的生產過程,生產規模大,技術水平高。而且擁有研發中心,有開發新產品的能力。民營企業,絕大部分都是調和型企業,原料依靠外購,技術力量薄弱。如果僅從這方面看,民營油企業則無法與大型國有油企業競爭。但是,大型國有油生產企業雖然實力強大,但多年來生產經營以用量較大的常規油產品為主,如車用油和常規工業用油。這些產品種類不是很多,但用量較大,已經形成了專業化生產調和。有些產品,如變壓器油,調和設備必須專用,其他常用油品,也都基本固定了調和設備,避免了不同種類間的污染。調和設備的專用,調和工藝的固定,生產規模的龐大,產品質量的穩定,是大型國有油企業生產的特點。民營油企業雖然在這些方面比不上國有企業,但生產及經營方式靈活多變,能夠生產國有企業所缺少的產品。
2.營銷方面
國有油企業的產品由于量大面廣,終端用戶眾多,而且分散,因此銷售環節較多,大多數產品通過中間經銷商銷售到用戶手里,經銷商又有一級、二級和特約之分,只有少數大型用油企業,如汽車制造、變壓器生產等,是其直供用戶。
相比之下,民營油企業產量有限,用戶并不普遍,銷售環節較少,直供用戶較多,有的民營企業就是依靠幾個直供用戶賴以生存。
二、油市場經營現狀
大型國有企業因品牌知名度高,實力強大,而且擁有資源優勢,在競爭中一直處于穩步發展狀態。
民營油企業因基礎油原料受控,油價的波動對其沖擊影響特別明顯。民營企業的經營方式大體可歸納為以下幾種:
走高端之路,以生產高新產品為主;走低端之路,生產低檔產品,甚至是淘汰了的產品,滿足一些低檔油用戶的要求,以低價位參與競爭;以生產非常規油品為主,避免了與大型國有企業的競爭;以生產常規油品為主,采用低價位或靈活手段參與競爭。
究竟走高端還是走低端,生產常規油品還是非常規油品,是民營企業的選擇。有的企業認為,走高端銷量有限,技術難度大,而走低端銷量大,見效快,能夠靠走量多掙錢,所以多半民營企業采取了走低端產品的路。但是,低端產品大多是處于淘汰的產品,前景暗淡,而且越來越多的用戶都感受到了使用高級油所帶來的好處,使高檔油這幾年的銷售比例持續增長。油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油的品種可達500種之多,而車用油和常規工業用油,加起來不到100種,由此可見,避開常規油品與大型國有企業競爭,生產非常規產品來彌補市場的需求是民營企業的明智之舉。
2006年油品曾多次調價,而且兩大企業控制基礎油的銷售,使很多民營油企業倒閉。但是,一些以高端產品或非常規油品種生產為主的企業卻頑強地生存下來,而且走向壯大。
三、國企與民企的合作方式探討
1.民營企業可以作為大型國有石油企業的新產品開發試驗基地
新產品的開發是科研單位的重要任務,也是企業技術力量的標志。新產品的開發要經歷調研、實驗室研究、中型放大試驗和工業試生產階段。中石油與中石化這些年來開發出不少新產品,申報了多項專利,而且經過有關部門鑒定后評為成果。但是,目前投入生產應用的只是眾多的成果或專利中的一小部分,造成了技術積壓的現象。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用戶不夠普遍,用量有限,市場難找;
(2)國企生產規模大,新產品不夠一定的量難以投入生產;
(3)由于常規油品種類不多,生產裝置數量有限,而且有些新產品的工藝要求,現有的裝置難以適應;
(4)由于銷售系統內產品種類都已固定,新產品不能及時納入,不能像常規產品那樣正常銷售運作。
鑒于上述國企、民企的特點,以及新產品開發生產的諸多問題,中石油和中石化可以選擇一些條件較好的民營油生產企業,轉讓生產技術,提供原料及技術指導,作為新產品的試驗生產基地,而且可以在該基地完成新產品的中型放大試驗和工業試生產階段,同時還可以依靠民營企業靈活的銷售手段及其銷售渠道來推廣銷售新產品。
2.民營企業可以作為大型國有企業的分支生產機構
即使是常規油產品,大型國有企業也難以保證隨時提供所有的品種,只能保證用量大的一些產品,仍有部分產品不能保證隨時有貨,需要時也要提交計劃安排生產,甚至需要生產廠專門調制,難以滿足用戶的需求。因此國有油企業,也可以將部分產品委托民營企業生產,以保證及時供貨。
3.民營企業作可作為大型國有企業的異地油品生產及分裝基地
成品油通常以包裝油形式發送,運費較高,還容易破損,為此大型國有企業如中國石油,在北京等地建有分裝廠,從而縮短了包裝油的運輸距離,減少了破損。但提高生產能力或建立更多的分裝廠,將會受到資金和占地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如果選擇一些實力較好的民營企業,作為異地生產或分裝基地,將節省大量的運輸成本,同時也避免了因新建廠而投入的人力、物力與財力。
4.民營企業可作為大型國有企業的經銷商
中國石油與中國石化都發展了大批的經銷商,但這些經銷商大都為銷售型的,不具備生產能力。民營油企業則有較多的直供用戶,或有著更細致的銷售渠道。如果依托這些民營企業生產產品,可利用其銷售系統增強自己的銷售能力,或者是等于擁有了更多的直供用戶。
5.民營企業可作為倉儲配送基地
為確保及時供貨,在用戶所在區域設置倉儲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越來越多的企業用戶要求實行零庫存,隨時用油隨時購買,等于將庫存轉移到了供油方,迫使供油方必須加大倉儲配送能力。但增加倉儲必然要花費大量資金,而民營生產企業多數都具有較大的庫容量,如果能將其作為生產分支機構,就可以充分利用其倉儲能力,更好地為用戶配送油品。
6.作為問題油品的處理基地
成品油必須經檢測合格才能出廠,但油品在儲運過程中,有可能混入雜質和水分,或者是某些指標出廠時合格,但經過一定時期的存放或運輸,有可能變差,用戶不能接收。發生這類情況,只能退貨換貨,給供油方造成很大的麻煩。問題油品還要拉回廠里處理,又要發生運費。如果能將問題油品送入就近的民營調和廠處理,將是一種較好的方法。如果有自己在當地設置的生產廠,就可將問題油品重新處理合格后銷售。
7.應用戶的要求對油品質量進行適當地調整
大型油生產廠生產的油品,都是按照有關質量標準生產的,配方與調和工藝都是固定的。而有些用戶,因自身設備的特殊條件,有時會對油品質量提出一些額外的要求,如要求更低的傾點、更優的抗乳化性或抗泡沫性,以及對液壓油和汽輪機油高清潔度的要求等,對于這種情況,中石油或中石化的大批量生產裝置就難以滿足要求。但民營生產廠,就可以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對油品進行調整來滿足用戶的需求。
四、結束語
總之,油種類繁多,生產和銷售領域廣闊,為眾多的油生產企業提供了商機。民營油生產企業,應該依靠技術,依靠自身的優勢,與中國石油或中國石化這樣的大型企業密切配合,是自身生存和發展的明智選擇。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雖然控制著資源和技術,但應該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將其轉化為自己的生產終端,實現雙贏互利。
參考文獻:
[1]梁治齊:《劑生產及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年版
[2]宋云昌:《新形勢下中國油企業的發展戰略探討》[J].石油商技,2007,25(1),10~12
[3]楊俊杰:《和諧社會建設與油行業》[J].石油商技,2007,25(1),14~17
[4]邱建國:《淺談油企業的品牌經營》[J].中國石油企業,2007年4月,38~40
[5]張華:走向成熟的中國油市場[J].國際石油經濟,2004,12(8),16~21
[6]范文養:國營石油公司油競爭謀略[J].中國石油企業,2005,(Z1),74~76
根據合作社成員的要求和合作社長遠的戰略利益考慮,組建合作社自己的銷售隊伍,能夠掌握市場價格的主動權,減少物流環節,同時也能使合作社成員得到一定的經濟利益,對合作社的長遠發展是十分有利的。根據合作社章程,經董事會討論,全體成員選舉產生銷售部領導,銷售領導組建銷售部,銷售部在全體成員的監督下獨立運作。然后根據全國市場價格,首先確定每天的銷售價格,之后按銷售人員跑好的銷售市場,合作社委派社員代表和銷售人員一起到市場銷售談價,并和董事會及時聯系。雙方認可后,方能銷售。每次銷售后及時總結報告銷售部管理領導。合作社社員每天按銷售部的臨時定價,結算自己的產品;銷售部按市場價格銷售后要做到日清月結。銷售部每月的盈虧扣除銷售人員的工資和費用外,按每戶的銷售產量平均分配或分攤(即多退少補)。合作社還專門配置了檢測儀器,設立了檢測室,對社員的產品實行抽樣檢測,通過檢測基地產品合格率達到100%。然后由合作社全面負責組織運輸、銷售,并及時結算貨款。并且成立了蔬菜市場物流配送中心,通過及時配送,把質優價廉的新鮮蔬菜送到千家萬戶,提高了合作社的知名度,豐富了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通過“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聯合發展,降低經營成本,極大方便了消費者需求,壯大了合作社的經營實力和市場競爭力。日可新增加工配送蔬菜200t,日交易額80萬元;年可配送蔬菜6萬t,年交易額2.4億元,其中新增銷售額2億元;年可實現利潤2400萬元。新增配送網點160個,新增直采基地30個,新增蔬菜種植戶6000戶,發展綠色絲瓜種植1萬畝;新增從業人數1萬人。輻射帶動周邊鄉、村6000戶農民發展蔬菜種植,擴大反季節蔬菜種植規模和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戶均年可增收6萬元,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同時“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也可促進合作社的健康、快速發展,把一家一戶的小規模農戶有效地組織起來建立穩定產銷關系,改變農民盲目種植、分散經營的狀況,帶動千家萬戶按照市場需求進行專業化、集約化生產。通過合作社配送中心擴大農產品流通范圍,實現了農產品流通的產業化和規模化,有效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將加快濮陽縣乃至濮陽市設施蔬菜產業的發展。
2成立蔬菜深加工基地,擴大產業鏈條
蔬菜深加工實現營業收入3600萬元,年利潤總額950萬元。每年需蔬菜原材料10000t,主要通過訂單形式建設優質蔬菜基地50000畝,年畝產蔬菜約0.6萬kg,年可實現銷售收入6億元。由于設施農業可連續生產,利潤較高,畝均純收入可達5000多元,戶均年收入5萬多元,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可使農民增收2500萬元。合作社以高于市場價2%的價格回收基地農戶蔬菜,僅此一項,50000畝基地又能使農戶多增收1330萬元。同時20000t保鮮庫的建設可帶動3000畝蔬菜種植,可為農戶在市場價格低迷時提供蔬菜儲藏,降低市場風險,可使農戶蔬菜多收入0.3元/kg,僅此一項可使農民多增收72萬元。通過開展技術、信息、銷售等服務可輻射帶動周邊5000畝蔬菜種植,畝均節本增效200元,可使農民多增收100萬元。另外可直接轉移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40人,每人增加收入18000元,可增加收入720萬元。
3發展休閑農業,建設農業觀光休閑生態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