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3 11:24:28
序論:在您撰寫長輩消費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論文摘要:90后大學生是指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一代大學生,他們具有自信、張揚、思想開放、接受新事物快、自私,集體觀念淡薄,承受能力差,缺少責任感、追求高檔次、高品位的生活,缺少吃苦精神,沒有耐性,有強烈的反叛心里等思想特點,這些新特點對高校的思政工作構成了挑戰。由此,本文研究了90后大學生的幾個顯著特點及成因,并提出90后大學生的教育辦法。
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隨著90后的大學生漸漸已經成為在校大學生的主體,當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 90后大學生們的成長環境、社會影響、接觸的新鮮事物與思想等諸多方面原因塑成了他們特有的性格和特點,這就給高校的管理與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如何培養好90后大學生”對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來說就是一個必須解決并且必須解決好的課題。
一、90后大學生的幾個顯著特點及成因:
1、自信、張揚、思想開放、接受新事物快。90后大學生成長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知識經濟時代。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不斷發展,我國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父母在“90后”的教育上投入的精力和財力都在變大,不少很多90后都有一技之長,比如音樂、美術、舞蹈、體育等,再加上接觸新事物較多,所以在很多場合都表現出自信、個性張揚的一面。90后大學生從懂事開始,就與網絡一起成長,網絡的迅速發展使得各種各樣的信息充斥“90后”的生活。無論是手機、寬帶、mp3、mp4、數碼產品等,他們對新媒體的熟悉程度和親和力遠遠超過前幾代人,他們是全球化時代中最易感染和吸收的人群。
2、自私,集體觀念淡薄,承受能力差,缺少責任感。90后的大學生很多都獨生子,而他們的父母、爺爺奶奶等長輩的青少年時代生活條件多數不好,生怕他們吃苦受罪,所以對“90后”的他們疼愛有加,久而久之養成了“90后”什么事都以自己為中心、按著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的習慣。家里就一個孩子的“90后”們從小就一個人玩、缺少心與心的溝通與感情上的交流,從而導致他們養成不知道什么是忍讓、不知道什么是協作。很多“90后”都是在父母長輩們的呵護下成長起來的,他們很多事都是由父母長輩們包辦,“90后”們根本不知道這些事情是怎么回事,而離開父母到了大學校園他們就面臨著競爭的壓力,每天生活在競爭、受敦促的環境中,這些常常超出了他們的承受能力,由于沒有經歷過太大的風浪,致使他們的心理普遍比較脆弱,常因為一點小事受挫就會感覺人生毫無意義,輕者出現學習動力不足、厭學等現象,重者產生焦慮、焦躁甚至抑郁等一系列心理問題。這就造成他們缺乏社會責任感、缺乏為人服務的意識。對很多社會現象不聞不問,更談不上參與了,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缺少政治追求。
3、追求高檔次、高品位的生活,缺少吃苦精神,沒有耐性,有強烈的反叛心里。90后大學生是在祖輩和父母的疼愛與呵護下長大的,可以說吃的、穿的、用的幾乎是想要就可以得到滿足的一代,這樣養成“90后”消費觀念超前,欲望更強,背后支持消費的能力也更強。服裝、電腦、手機、it產品等都追求名牌。許多90后大學生有自己的觀點,敢于反抗,對父母、學校一些不甚合理或和他們不能接受的說法和規定敢于質疑,敢于公然提出。但有時反叛意識會出現偏差,比如一旦在學校遭遇意外事件,比如偶然的停水、停電,有些學生(包括平時比較老實)便會通過起哄、制造混亂來宣泄自己的情緒。一些學生對很多問題不能夠用社會化的思維來看待。動輒以民主、自由、權利為理由評價學校的人和事,卻往往忽視了社會常識。比如在制止學生使用違規電器時,有的學生講為什么住在學校的老師可以用,這是不平等。
二、90后大學生的教育辦法
首先,教育工作者要加強學習,提高自己素質,提高服務育人意識。作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我們一定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先進的理念、先進的方法,工作中一定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的理念,真正做到為了學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一切為了學生。工作中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采取正確、恰當、有效的工作方法達到管理育人,科學育人的目的。
其次,從師生到朋友,從交友到交心,從強壓倒感化。作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我們要盡快調整工作思路,改變工作方法,與時俱進,只有這樣才能應對目前工作中所遇到現實問題。從師生到朋友可以讓學生們更主動、更愿意與我們交流,讓學生排除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地位戒心,放下心理包袱,這樣才能實現從交友到交心,只有了解到學生心里的真實想法,才能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這樣做起學生的的思想工作才能有的放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作為學生工作的我們也要與時俱進,改變以往的指手劃腳、發號施令、訓斥和懲罰來壓服或制服學生的工作方法,利用和學生們交心的的機會,從點點滴滴、方方面面來感化他們,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教育效果。
最后,建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師、家長“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大學生管理不單單是學生工作者的事,教師和家長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所以作為輔導員的我們不要把所有責任都自己扛,要積極發動教師和家長,只有三方統一協作才能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教師們接觸學生時間長,而且教師在課堂上直接接觸學生,他們掌握著學生的學習狀態和精神狀態的第一手材料,如果我們能主動與教師們建立良好通暢的溝通渠道,從教師手里拿到第一手材料,可以讓我們在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時正確的找到切入點,可以達到預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家長應該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我要與家長保持聯系,從家中那里了解學生的基本信息,并且有點問題做到及時和家長溝通,聽取家長意見,做到全方位了解學生,讓我們的工作真正做到有針對性。
參考文獻:
[1]左小平,論新時期高校學生管理工作[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138-140
[2]梁麗營.90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8,(12).
[3]劉毓,以人為本:高校學生管理的重要模式[j],教育探索,2003,(5):55-561
論文摘要:90后大學生是指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一代大學生,他們具有自信、張揚、思想開放、接受新事物快、自私,集體觀念淡薄,承受能力差,缺少責任感、追求高檔次、高品位的生活,缺少吃苦精神,沒有耐性,有強烈的反叛心里等思想特點,這些新特點對高校的思政工作構成了挑戰。由此,本文研究了90后大學生的幾個顯著特點及成因,并提出90后大學生的教育辦法。
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隨著90后的大學生漸漸已經成為在校大學生的主體,當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 90后大學生們的成長環境、社會影響、接觸的新鮮事物與思想等諸多方面原因塑成了他們特有的性格和特點,這就給高校的管理與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如何培養好90后大學生”對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來說就是一個必須解決并且必須解決好的課題。
一、90后大學生的幾個顯著特點及成因:
1、自信、張揚、思想開放、接受新事物快。90后大學生成長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知識經濟時代。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不斷發展,我國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父母在“90后”的教育上投入的精力和財力都在變大,不少很多90后都有一技之長,比如音樂、美術、舞蹈、體育等,再加上接觸新事物較多,所以在很多場合都表現出自信、個性張揚的一面。90后大學生從懂事開始,就與網絡一起成長,網絡的迅速發展使得各種各樣的信息充斥“90后”的生活。無論是手機、寬帶、MP3、MP4、數碼產品等,他們對新媒體的熟悉程度和親和力遠遠超過前幾代人,他們是全球化時代中最易感染和吸收的人群。
2、自私,集體觀念淡薄,承受能力差,缺少責任感。90后的大學生很多都獨生子,而他們的父母、爺爺奶奶等長輩的青少年時代生活條件多數不好,生怕他們吃苦受罪,所以對“90后”的他們疼愛有加,久而久之養成了“90后”什么事都以自己為中心、按著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的習慣。家里就一個孩子的“90后”們從小就一個人玩、缺少心與心的溝通與感情上的交流,從而導致他們養成不知道什么是忍讓、不知道什么是協作。很多“90后”都是在父母長輩們的呵護下成長起來的,他們很多事都是由父母長輩們包辦,“90后”們根本不知道這些事情是怎么回事,而離開父母到了大學校園他們就面臨著競爭的壓力,每天生活在競爭、受敦促的環境中,這些常常超出了他們的承受能力,由于沒有經歷過太大的風浪,致使他們的心理普遍比較脆弱,常因為一點小事受挫就會感覺人生毫無意義,輕者出現學習動力不足、厭學等現象,重者產生焦慮、焦躁甚至抑郁等一系列心理問題。這就造成他們缺乏社會責任感、缺乏為人服務的意識。對很多社會現象不聞不問,更談不上參與了,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缺少政治追求。
3、追求高檔次、高品位的生活,缺少吃苦精神,沒有耐性,有強烈的反叛心里。90后大學生是在祖輩和父母的疼愛與呵護下長大的,可以說吃的、穿的、用的幾乎是想要就可以得到滿足的一代,這樣養成“90后”消費觀念超前,欲望更強,背后支持消費的能力也更強。服裝、電腦、手機、IT產品等都追求名牌。許多90后大學生有自己的觀點,敢于反抗,對父母、學校一些不甚合理或和他們不能接受的說法和規定敢于質疑,敢于公然提出。但有時反叛意識會出現偏差,比如一旦在學校遭遇意外事件,比如偶然的停水、停電,有些學生(包括平時比較老實)便會通過起哄、制造混亂來宣泄自己的情緒。一些學生對很多問題不能夠用社會化的思維來看待。動輒以民主、自由、權利為理由評價學校的人和事,卻往往忽視了社會常識。比如在制止學生使用違規電器時,有的學生講為什么住在學校的老師可以用,這是不平等。 轉貼于
二、90后大學生的教育辦法
首先,教育工作者要加強學習,提高自己素質,提高服務育人意識。作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我們一定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先進的理念、先進的方法,工作中一定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的理念,真正做到為了學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一切為了學生。工作中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采取正確、恰當、有效的工作方法達到管理育人,科學育人的目的。
其次,從師生到朋友,從交友到交心,從強壓倒感化。作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我們要盡快調整工作思路,改變工作方法,與時俱進,只有這樣才能應對目前工作中所遇到現實問題。從師生到朋友可以讓學生們更主動、更愿意與我們交流,讓學生排除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地位戒心,放下心理包袱,這樣才能實現從交友到交心,只有了解到學生心里的真實想法,才能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這樣做起學生的的思想工作才能有的放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作為學生工作的我們也要與時俱進,改變以往的指手劃腳、發號施令、訓斥和懲罰來壓服或制服學生的工作方法,利用和學生們交心的的機會,從點點滴滴、方方面面來感化他們,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教育效果。
最后,建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師、家長“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大學生管理不單單是學生工作者的事,教師和家長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所以作為輔導員的我們不要把所有責任都自己扛,要積極發動教師和家長,只有三方統一協作才能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教師們接觸學生時間長,而且教師在課堂上直接接觸學生,他們掌握著學生的學習狀態和精神狀態的第一手材料,如果我們能主動與教師們建立良好通暢的溝通渠道,從教師手里拿到第一手材料,可以讓我們在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時正確的找到切入點,可以達到預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家長應該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我要與家長保持聯系,從家中那里了解學生的基本信息,并且有點問題做到及時和家長溝通,聽取家長意見,做到全方位了解學生,讓我們的工作真正做到有針對性。
參考文獻:
[1]左小平,論新時期高校學生管理工作[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138-140
[2]梁麗營.90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8,(12).
[3]劉毓,以人為本:高校學生管理的重要模式[J],教育探索,2003,(5):55-561
上一次讀者篤定地談論學術出版的盛況,還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有點出乎意料,隨著“80后”的成長成熟,出版業再一次迎來了學術出版的繁榮。中間漫長的等待讓這個繁榮“贏”得并不輕松。
據澎湃新聞報道,中華書局于2014年8月17日首發的《史記》修訂本,迄今為止,算上平裝與精裝兩個版本,已經賣掉將近五萬套,在這個頻頻唱衰紙本書的時代,如此銷量,無疑是驚人的。較之于《史記》,2015年9月上市的新舊《五代史》修訂本肯定屬于“冷門”書籍,即便如此,出版短短一年,也賣出了將近一萬套。
不僅古籍大受歡迎,譯著同樣如此。社科文獻出版社推出的“甲骨文”叢書,收錄的多是《羅馬帝國的崛起》與《忽必烈的挑戰》這樣主題宏大而深奧的書籍,無一例外,這些書都成了暢銷書。
至于國內,10年前為喜歡《三國》的讀者所津津樂道的,還是易中天的《品三國》。悄然間,他們已經開始引用《東晉門閥政治》與《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絡》作為談資。王森、羅志田、羅新、陸揚……這些專業的歷史學者,如今都在學院之外擁有廣泛的影響力,收獲了眾多“粉絲”。無怪乎有媒體人驚呼,我們迎來了學術出版和學術閱讀的盛世。
對此,有人指出,應該歸功于中國經濟近年來的高速發展。就根本而言這自然不錯,卻失之于籠統,還需要更加具體地分析。
就出版業來說,國外一些出版社的經營理念和運作模式為國內出版業的轉型和出版物的運營提供了現成的范例。
10年前,還常有讀者抱怨國內書籍在裝幀和版式上的“傻大黑粗”,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抱怨現在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則是對國內出版書籍“顏值”的贊美,過去這常常是日本出版物才能享受到的贊譽。而中華書局在銷售《史記》之時采用了“全球同步”的時髦手法,這無疑是來自美國的先進經驗。
電子商務平臺的興起和互聯網社交媒體的發達,也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中華書局總經理徐俊說,根據傳統的經驗,6月本來是圖書銷售的低谷,因為每當這個時候,常規書籍不得不在很多實體書店下架,為教輔讀物讓路,現在有了“6?18”之類的促銷活動,網店的銷售不僅能夠填補實體書店的缺口,甚至還能增加銷售業績。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的發達,更使得相關出版信息不脛而走,任何對學術出版物感興趣的讀者,都能隨時隨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有時甚至還要經受密集的信息轟炸。
而更關鍵的,在于讀者和作者的革命性改變,不妨視之為學術出版業的“消費轉型”和“產業升級”。70后、80后甚至90后正在成為學術消費與學術供給的主導力量。
對年輕一代學者來說,學術寫作的目的,不再僅僅局限于學院以內,而是充分考慮到市場需求,兼顧學術性和可讀性。
前述仇鹿鳴所著《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絡》就被讀者評為“像國產修真小說”,“作者估計看了很多懸疑推理類小說”,而這本書原是作者的博士論文,曾榮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仇鹿鳴出生于1981年,正是上接70后的“80初”學者。
而對年輕一代讀者來說,作為成長于開放年代的年輕人,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所接觸的信息、所具備的視野,使他們的知識結構、閱讀趣味和欣賞能力都遠超自己的長輩。在他們眼中,學術著作不再是晦澀、艱深的代名詞,而是獲取可靠知識的有效途徑。
論文摘要:通過對我國傳統家庭教育觀念產生根源的分析,探討了我國傳統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則與方法,進而探索挖掘了傳統家庭教育觀的現代價值及對當代家庭教育的現實意義。
我國傳統家庭教育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內容,重視以“孝悌”、“忠義”、“仁愛”為主要行為規范,以父母兄長的言傳身教為主要方式,集中體現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教育理念中,強調父母、兄長在家庭教育中的榜樣示范作用。
一、傳統家庭教育觀產生的根源
我國傳統家庭教育思想的產生,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
首先,傳統農耕生產方式的影響。我國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國,傳統經濟是一種十分典型的以農業為主體的自然經濟。在我國傳統社會,生產方式是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或小農經濟。相對獨立的家庭經濟體是兒童接受教育及成長發展的主要場所,兒童從父母等長輩那里受到勤勞、儉樸品質的教育,并且學到各種生產勞動技能。可以說,傳統的生產方式是家庭教育思想的產生的決定因素。
其次,傳統的生活方式的影響。我國的傳統生產方式決定了傳統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以家庭為單位,生產和消費封閉循環,自給自足。在家庭中,由于生產是第一位的、是家庭存在的保障,生活由生產所支配,并服務于生產。家庭生活和物質生產是直接統一的,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基本活動是吃、穿、住和勞動。傳統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在家庭內得以體現。古人傳授給兒童一生中所需要掌握的各種生活技能和要領。因此,傳統的生活方式是傳統我國社會家庭教育的直接條件。
第三,傳統社會和文化觀念的影響。我國傳統的社會文化觀念以儒家文化為基礎,講求“忠、孝、義、仁、禮”等倫理綱。傳統社會中人們的家庭觀念強,對家庭的依賴性大。在家庭與個人及社會的關系中,往往把家族視為樞紐和關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修身”服從于“齊家”,“齊家”又是為“治國平天下”之本。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對兒童的教育是首先著眼于“成人”,然后才是“成才”,而且通常將道德教育與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培養兒童勞動、生活習慣、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文明行為,幫助兒童形成良好的品質。
二、我國傳統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則與方法
1.傳統家庭教育的理念
我國古代的家庭是縮小了的社會,它集生育、生活、生產的功能于一身,整個國家實際上也是以無數個分散的家庭為基礎的??梢哉f,家庭發展的狀況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命運,維護家庭的利益是家庭成員的重要使命。家庭中的每一成員都要有安身立命的責任感,也接受著這種觀念的教育。
我國傳統的家庭教育一直將德育放在首位。講究兒童的“認識上的篤信、意志上的鍛煉與感情上的陶冶”三個環節,把加強“知”、“情”、“意”的修養與鍛煉作為兒童德育的主要內容。
2.傳統家庭教育的原則
其一,重視早期教育的原則。我國傳統家庭重視對兒童的早期教育??鬃犹岢鲞^“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的精辟見解,后來的顏之推提出,在孩子生下來以后,就要用仁孝禮義來要求他們,當兒童知道了顏色,懂得了喜怒之后,便要開始教育他們。這一原則對于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都有深遠影響。
其二,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的原則。我國傳統家庭教育的方式有言教和身教兩種,并且特別重視身教的作用,孔子在《論語·子路》中談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彼鼜娬{家長要以身作則,才能教育好后代。
其三,維護家庭集體利益的原則。在我國傳統家庭中,父母教育兒童要主動地維護家庭與集體的利益,要做一個“仁孝”的人。要志存高遠、孝順長輩,要維護家庭、集體乃至國家的利益。當個人利益與家庭、集體的利益產生不一致的情況時,個人利益要主動地服從整個家庭、社會集體的利益。
3.傳統家庭教育的方法
其一,嚴格教導,反對溺愛的教育方法。嚴格教導、反對溺愛的教育方法在我國古代的家庭教育中非常普遍。史稱康熙皇帝教子嚴格有方,為家庭教育中的楷模。他要求皇子們“從小就在勞動和艱苦環境中鍛煉,并習慣于食用粗糙的肉類”,正是這種嚴格教導、杜絕溺愛的家風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接班人。
其二,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式的教育方法。古代家庭教育的內容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由于兒童抽象思維能力差,易于接受直觀形象教育。因此,道德教育不能采取長篇大論的說教,而應“行不言之教”。父母兄長以自己的模范行為影響兒童,這種榜樣教育的效果勝過言教。
其三,慈嚴相濟的教育方法。在處理家庭教育愛與教的矛盾方面,我國古代家庭教育中形成了慈嚴相濟的教育方法。古人用“嚴父”和“家嚴”來形容父親,用“慈母”和“家慈”來形容母親。而司馬光說過,“慈而不訓,失尊之義;訓而不慈,害親之理。慈訓曲全,尊親斯備。”就是指父母只有慈嚴結合,才具備了大義和親情,是完整的家教。 轉貼于
三、傳統家庭教育觀的現代價值
1.要重視兒童的品德培養
傳統教育非常重視對兒童良好品格的培養。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然后才是其他教育的問題。反觀今天我們的家庭教育,一些家長并沒有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只是片面的重視智力開發,簡單的認為只要學習成績好,孩子將來的發展就好,結果造成有些孩子“高分低能”,有些孩子養成了“自私自利,眼光狹隘”毛病;還有些孩子因學習壓力過大,導致性格孤僻,不能很好的融入社會……可見,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在加強兒童智力開發的同時,應重視對兒童的品德教育,讓他們學會做人,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孩子今后的發展和幸福。
2.重言傳身教,身體力行
父母長輩言傳身教、身體力行,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我們應該認真對待,并加以借鑒和利用。對于兒童而言,終日與父母相伴,父母一言一行,他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有樣學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長輩要牢記“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并時刻注意自身的言行。
3.教育兒童應磨練其意志,錘煉其情感
清代名臣身居要職,家庭富足,但其對子女要求卻是異常嚴格,不搞任何特殊。認為,現在讓孩子多吃一點苦,多在困境中磨練,能讓孩子將來少受點苦。盡管平時常年在外,但他會定期給兒女們寫家書,通過家書來教育子女,即著名的《家書》。后來,的子女們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今天,我們的物質文化水平大幅提高,年輕的父母們對孩子的照顧更是無微不至,然而,溺愛式的教育,雖然極大的滿足了兒童的物質需求,卻忽略了對兒童意志的磨練。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兒童,意志一般比較薄弱,情感淡泊,遇到困難往往手足無措,無所適從。父母的本意是為了孩子好,殊不知這樣一來反而害了孩子。由此可見,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在關注其物質條件的同時,還應該注意兒童意志的磨練和情感錘煉,唯有這樣,孩子才會健康地成長,長大后順利融入社會。
參考文獻:
[1]楊鑫輝,汪鳳炎.中國傳統教育的理念探討[J].江西教育科研,1998,(6).
論文摘要:通過對我國傳統家庭教育觀念產生根源的分析,探討了我國傳統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則與方法,進而探索挖掘了傳統家庭教育觀的現代價值及對當代家庭教育的現實意義。
我國傳統家庭教育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內容,重視以“孝悌”、“忠義”、“仁愛”為主要行為規范,以父母兄長的言傳身教為主要方式,集中體現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教育理念中,強調父母、兄長在家庭教育中的榜樣示范作用。
一、傳統家庭教育觀產生的根源
我國傳統家庭教育思想的產生,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
首先,傳統農耕生產方式的影響。我國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國,傳統經濟是一種十分典型的以農業為主體的自然經濟。在我國傳統社會,生產方式是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或小農經濟。相對獨立的家庭經濟體是兒童接受教育及成長發展的主要場所,兒童從父母等長輩那里受到勤勞、儉樸品質的教育,并且學到各種生產勞動技能??梢哉f,傳統的生產方式是家庭教育思想的產生的決定因素。
其次,傳統的生活方式的影響。我國的傳統生產方式決定了傳統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以家庭為單位,生產和消費封閉循環,自給自足。在家庭中,由于生產是第一位的、是家庭存在的保障,生活由生產所支配,并服務于生產。家庭生活和物質生產是直接統一的,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基本活動是吃、穿、住和勞動。傳統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在家庭內得以體現。古人傳授給兒童一生中所需要掌握的各種生活技能和要領。因此,傳統的生活方式是傳統我國社會家庭教育的直接條件。
第三,傳統社會和文化觀念的影響。我國傳統的社會文化觀念以儒家文化為基礎,講求“忠、孝、義、仁、禮”等倫理綱。傳統社會中人們的家庭觀念強,對家庭的依賴性大。在家庭與個人及社會的關系中,往往把家族視為樞紐和關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修身”服從于“齊家”,“齊家”又是為“治國平天下”之本。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對兒童的教育是首先著眼于“成人”,然后才是“成才”,而且通常將道德教育與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培養兒童勞動、生活習慣、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文明行為,幫助兒童形成良好的品質。
二、我國傳統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則與方法
1.傳統家庭教育的理念
我國古代的家庭是縮小了的社會,它集生育、生活、生產的功能于一身,整個國家實際上也是以無數個分散的家庭為基礎的??梢哉f,家庭發展的狀況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命運,維護家庭的利益是家庭成員的重要使命。家庭中的每一成員都要有安身立命的責任感,也接受著這種觀念的教育。
我國傳統的家庭教育一直將德育放在首位。講究兒童的“認識上的篤信、意志上的鍛煉與感情上的陶冶”三個環節,把加強“知”、“情”、“意”的修養與鍛煉作為兒童德育的主要內容。
2.傳統家庭教育的原則
其一,重視早期教育的原則。我國傳統家庭重視對兒童的早期教育??鬃犹岢鲞^“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的精辟見解,后來的顏之推提出,在孩子生下來以后,就要用仁孝禮義來要求他們,當兒童知道了顏色,懂得了喜怒之后,便要開始教育他們。這一原則對于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都有深遠影響。
其二,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的原則。我國傳統家庭教育的方式有言教和身教兩種,并且特別重視身教的作用,孔子在《論語·子路》中談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它強調家長要以身作則,才能教育好后代。
其三,維護家庭集體利益的原則。在我國傳統家庭中,父母教育兒童要主動地維護家庭與集體的利益,要做一個“仁孝”的人。要志存高遠、孝順長輩,要維護家庭、集體乃至國家的利益。當個人利益與家庭、集體的利益產生不一致的情況時,個人利益要主動地服從整個家庭、社會集體的利益。
3.傳統家庭教育的方法
其一,嚴格教導,反對溺愛的教育方法。嚴格教導、反對溺愛的教育方法在我國古代的家庭教育中非常普遍。史稱康熙皇帝教子嚴格有方,為家庭教育中的楷模。他要求皇子們“從小就在勞動和艱苦環境中鍛煉,并習慣于食用粗糙的肉類”,正是這種嚴格教導、杜絕溺愛的家風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接班人。
其二,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式的教育方法。古代家庭教育的內容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由于兒童抽象思維能力差,易于接受直觀形象教育。因此,道德教育不能采取長篇大論的說教,而應“行不言之教”。父母兄長以自己的模范行為影響兒童,這種榜樣教育的效果勝過言教。
其三,慈嚴相濟的教育方法。在處理家庭教育愛與教的矛盾方面,我國古代家庭教育中形成了慈嚴相濟的教育方法。古人用“嚴父”和“家嚴”來形容父親,用“慈母”和“家慈”來形容母親。而司馬光說過,“慈而不訓,失尊之義;訓而不慈,害親之理。慈訓曲全,尊親斯備?!本褪侵父改钢挥写葒澜Y合,才具備了大義和親情,是完整的家教。
三、傳統家庭教育觀的現代價值
1.要重視兒童的品德培養
傳統教育非常重視對兒童良好品格的培養。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然后才是其他教育的問題。反觀今天我們的家庭教育,一些家長并沒有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只是片面的重視智力開發,簡單的認為只要學習成績好,孩子將來的發展就好,結果造成有些孩子“高分低能”,有些孩子養成了“自私自利,眼光狹隘”毛病;還有些孩子因學習壓力過大,導致性格孤僻,不能很好的融入社會……可見,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在加強兒童智力開發的同時,應重視對兒童的品德教育,讓他們學會做人,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孩子今后的發展和幸福。
2.重言傳身教,身體力行
父母長輩言傳身教、身體力行,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我們應該認真對待,并加以借鑒和利用。對于兒童而言,終日與父母相伴,父母一言一行,他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有樣學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長輩要牢記“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并時刻注意自身的言行。
3.教育兒童應磨練其意志,錘煉其情感
清代名臣身居要職,家庭富足,但其對子女要求卻是異常嚴格,不搞任何特殊。認為,現在讓孩子多吃一點苦,多在困境中磨練,能讓孩子將來少受點苦。盡管平時常年在外,但他會定期給兒女們寫家書,通過家書來教育子女,即著名的《家書》。后來,的子女們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今天,我們的物質文化水平大幅提高,年輕的父母們對孩子的照顧更是無微不至,然而,溺愛式的教育,雖然極大的滿足了兒童的物質需求,卻忽略了對兒童意志的磨練。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兒童,意志一般比較薄弱,情感淡泊,遇到困難往往手足無措,無所適從。父母的本意是為了孩子好,殊不知這樣一來反而害了孩子。由此可見,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在關注其物質條件的同時,還應該注意兒童意志的磨練和情感錘煉,唯有這樣,孩子才會健康地成長,長大后順利融入社會。
參考文獻:
[1]楊鑫輝,汪鳳炎.中國傳統教育的理念探討[j].江西教育科研,1998,(6).
春、秋天時,適合待在宿舍里,一邊讀書,一邊聆聽蘇格蘭民謠,偶爾凝望窗外的滿天飛絮或繽紛落英。
夏季時,街衢巷弄中人聲雜沓,劍河上笑語流漾。假期里,學生大多返鄉過節或出國游歷了,學院里寂靜非凡,適合在書閣里讀書寫字。運氣好時,偌大的古樓從早到晚都是你專屬的。
而隆冬之際,在宿舍研究不免孤寂,書閣又嫌晦暗陰郁。這個時節,最適合揀一家咖啡館,點上一杯熱巧克力,再切一塊藍莓蛋糕,在音樂、人聲、咖啡香與書本交織成的浪漫故事中,消磨一下午的光陰。
劍橋市中心有許多咖啡館,各有特色,也吸引不同的客群。觀光客、上班族和學生喜愛的Starbucks、Costa和Caffè Nero,自然是一應俱全。Waterstones附設的咖啡館流淌著書香,光照熹微,不失典雅。小巷子里,也不乏當地人經營的吃茶店,這些店的手工蛋糕、餅干和湯品尤其誘人。
我最喜歡的Marks & Spencer咖啡館,空間寬敞明亮,不播放懾人心神的音樂,也沒有消費時間的限制,適合習慣緩緩讀書靜思的人。Marks & Spencer提供許多精致的食物和飲品,顧客約八成是六十歲以上的英國老淑女和老紳士,幾乎沒有觀光客,年輕人也不多。在里頭可以隨意聆聽閱歷豐富的長輩們對話,并且分析他們的腔調和用語 。
負笈劍橋的這一年多,在咖啡館遇過許多逸事。
曾經在Mill Road的Costa聽到英國婦女高聲謾罵,以英文來說,那種污穢的程度是我前所未聞。坐在我對面的老太太放下紙筆,目瞪口呆望著我,仿佛想問發生什么大事。
曾經在Starbucks一邊讀書,一邊記錄耳邊響起的“愛”的詞句,例如“Lovely”、“Thank you”、“Give my love to Mary”。
曾經在Marks & Spencer,有一位年約七十的女士,因為發現一件沒人顧的行李而大驚失色,立即把杯盤端到最遠的座位,并呼喚店員上前處理。結果證實是虛驚一場,行李的主人只是去了洗手間。
當然,咖啡館里也有“小確幸”(“小確幸”一詞的意思是微小而確實的幸福,出自村上春樹的隨筆)。
論文關鍵詞:逆反 青少年認知 情感意向
逆反心理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產生和表現出來的對教育內容或教育者的抵制和對立,是一種以“對著干”為基本特征的心理行為反應。逆反心理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并在其成長中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這一問題解決得好壞也將直接關系到青少年身心能否健康發展、父母子女關系是否和諧、師生關系是否融洽等諸多問題。筆者認為,對逆反心理實質的研究與討論很有必要,本文將從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三個角度對逆反心理進行闡釋。
一、認知是逆反心理的思想基礎
以價值觀為核心的認知體系,決定主體對外界刺激的基本態度。當外部刺激與主體認知體系的基本理念相沖突時,主體必然產生對外部刺激的否定性的評價和態度。逆反心理的產生也受認知體系的影響。但是由于逆反經常發生在日常生活中,于是很多人會忽略其中包涵著的世界觀、價值觀這些大概念。
比如家長跟孩子談艱苦樸素、勤儉節約,講“糧票的故事”,并要求孩子向自己學習。孩子就會不樂意,都什么年代了,還說這些,現在主張的是搞活市場,拉動內需,都像你們那樣,經濟還怎么發展,有的家長跟孩子說攢錢,積少成多的道理,要求孩子不要今天用明天的錢。孩子卻會說:“今天用明天的錢是對自己有信心的表現?!边€會說:“能用銀行的錢,那才叫本事?!蔽覀兛吹礁改概c子女在一些問題上似乎就是談不到一起去,他們總是持有不同或者根本對立的觀點。而細究一下,不難發現這種差異的背后實質反映的是兩代人消費觀念的不同,是認知的差異。長輩一般都經歷過物質生活短缺、供應緊張的年代,他們思維中更多的是“省”的概念。而當下許多青年人根本沒有那樣的生活經歷,從小時候開始,父母也是盡力滿足他們一個又一個需求,“省”便不知從何談起??梢?,年齡的代際差異是導致孩子與長輩認知分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這種分歧又會間接或直接誘發逆反心理。
認知差異除了受年齡差異的影響外,還受其它因素,如職業、生活環境、家庭背景、文化結構等面的影響。具體就逆反心理而言,生存環境的不同是造成認知分歧的另一個主要因素。長輩(家長與教師等)一般從事一定的社會工作,與社會接觸較多,孩子主要是學習,生存環境相對封閉,接觸人群比較單一,雖然有些青年人20多歲,走上社會,但他們對社會了解的時間畢竟要短,社會化程度也低。所以,孩子對周圍人與環境的認識較大人更簡單、美好,而大人則防范心理更重,想得更復雜。比如一位學生敘述的和幾位網友去北京的事情,“本來很高興的事兒,可是和家長說,他們就拼命反對,說網上騙人的多了。太危險,不能去。我解釋說其實是見過面的網友,都是大學生,可他們更講我瞞著他們和陌生網友見面,被人騙了都不知道。最后我還是堅持去了,媽媽天天給我打電話,煩得我就不接??晌矣X得這次北京之行給我鍛煉很大,更獨立、更自信了”。筆者并不想對此案例做具體分析,只想以此說明家長與孩子生存環境的不同對認知的影響以及在這種影響下可能產生的逆反心理。 二、情感是逆反心理的助推器
逆反心理與情感的關系不容忽視,情感對于逆反心理的形成,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一般而言,否定性的評價會引發否定性的情感,否定性的情感又會阻礙人對被否定的對象客觀、理性的思考和評判。一位已經上大學的學生敘述了他曾經作為“差等生”的經歷:“我開始成績還不錯,后來突然覺得老這么學啊學的,沒意思,于是就不聽講,還搗亂,成績一落千丈。老師老是批評我,拿我作反面典型教育人,爸爸媽媽也說我不爭氣,我一聽就更不想學了。反正你們都這么看我。后來,初二那年,我想退學,收拾了東西剛走到校門口,就看到英語老師。她了解了情況后,對我說:‘你在我眼里一直都是個積極上進的學生?,F在怎么放棄了呢,如果堅持下去,我想你會有好的結果的!’她又幫我把東西拿回教室。不知道怎么了,她當時那么一說我就哭了,可能是因為沒有一個人像她這樣肯定我。”這位學生的描述很有代表性,也很好地說明了否定性評價造成的負面影響。也許有的長輩認為批評也是為他好,他做得不好難道我要表揚他嗎,筆者并不反對批評教育,但是批評也需要理性、合乎情理與適度,更需要關注到孩子情感接受的能力和程度,如果超出了一定的范圍,給孩子造成反感,那么,雙方的心理距離只會越走越遠。
有些長輩與孩子產生差異后,總會以為自己是對的,也總會堅持自己的主張,并希望將這種觀點加之于青少年一代。他們或許認為這是對青少年比較負責的態度。這種立場,在青少年那里往往會起到相反的結果,特別是當他們知道長輩們做法其實是錯誤,而長輩們卻以某種權威拒絕承認時。筆者聽到一位學生如是說:“我記得當時是因為作文題目的涵義和父親爭執,開始就是討論問題,我們意見不和,然后他就提高嗓門,說我的觀點是錯誤的,還說我性格輩。結果那次作文比賽我得了個二等獎?;貋砗螅腋嬖V他,他說你們老師也錯了。我當時就想,我們都錯,就你對了,以后他說什么,我都不聽?!边@位學生開始并不逆反,她對其他人也不逆反,但是唯獨對她父親。這是由于情感上的負體驗使得她把抵觸情緒泛化到與之相關的其他方面。以至于在不管說得有沒有道理,先抵觸了再說。因為她心理上不接受別人,她在感情上已經有了自己固定的反應方式。
三、行為意向則是逆反心理的外在形式
知、情、意是統一的,每個人的認知體系、情感態度最后都會表現到處事行為上,認知上的不統一,情緒上的負性體驗,在行為意向上就必然表現為抵觸和逆行。而且由于青少年往往處于被教育和被管束的地位,在說理方面無法與教育者抗衡,因此他們多以行為的反向來表示他們的不滿和反抗。于是出現了有些青少年,因為對長輩的某些要求的反感和抵觸,就故意采取與父母、教師要求相反的作法,即是逆向行為意向的典型。
顯然,逆反心理是發于認知表現于行為的一種心理與行為的反應,而逆反心理多發于青少年,是與他們所處的地位和人生經驗的缺乏相關的。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與行為有些是不合理,于他們的成長不利的,但一味地去責備、批評是不起作用的,甚至會使他們變本加厲;而放棄管教,任其自生自滅則是消極和不負責任的;隨你聽不聽,一味地說教也是夠不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