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3 07:17:35
序論:在您撰寫學分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翻譯學;客觀規律;話語風格;翻譯理論
概述
翻譯學辯論在我國斷斷續續進行了近二十年。通過辯論,的確解決了一些問題,如對“翻譯”,“翻譯研究”,“翻譯科學”等概念、范疇的理解已趨于一致,對“翻譯是科學”等一類命題的本質認識已有深化(楊自儉:2000)。但是,在一些較大的問題上,如翻譯的藝術論和科學論,翻譯理論是否可以成為科學等問題上,誰也沒說服誰。這些是雙方交鋒的焦點,要解決是一些核心問題。不過,這些不是本文要探討的對象。筆者要探討的是辯論中暴露出來的一些新問題,筆者稱之為邊緣問題。之所以將這些問題稱為邊緣問題,是因為這些問題還沒有成為辯論的焦點,不太為眾人關注。但是,這不等于說這些問題不重要。筆者擬就了四個這樣的問題,(一)對客觀規律的認識;(二)翻譯學辯論中的話語風格;(三)翻譯理論研究的價值取向;(四)“翻譯學”一詞的使用。雖然這些問題不是翻譯學辯論的核心,但筆者認為如果讓這些問題存在并任其發展,將會影響翻譯學辯論的效果,進而影響辯論中核心問題的解決,因而不可忽視。
對客觀規律的認識
在翻譯學辯論中,客觀規律這一概念常常被雙方提到。爭論的雙方,使用同樣的概念,理解卻不同,由此得出的結論具有天壤之別。主張建立翻譯學的一方聲稱,翻譯“有其特有的客觀規律,一旦發現這些規律,并把這些規律以理論的形態加以系統化,就可以成為科學”(王東風,楚至大:1996)。反對派則認為“翻譯活動不受客觀規律支配。所以,翻譯不可能成為科學”(勞隴:1996a)。這不太可能是一種偶然現象,因為翻譯是主觀創造性思維起決定作用,而不受客觀規律的約束的觀點被多次強調過(勞隴:1994,1996a,1996b,2000a,2000b)。
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別呢?
客觀規律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一個概念。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和領域都有其內在的,固有的規律。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們不能創造規律,也不能消滅它。但是,人可以認識規律,掌握規律并利用規律(華崗:1982)。既然如此,反對派說翻譯活動不受客觀規律的支配,過于主觀,有悖于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
坦率地說,對以上提到的反對派的這些認識筆者有不同的看法。在《試論現代翻譯研究的探索途徑》一文中,作者將英漢某些詞句進行簡單對比之后,以兩種語言之間不存在一一對應關系為前提,斷言語言符號之間“找不到共同規律”(勞隴:1994)。筆者認為該結論有悖于語言學常識,有重新修正的余地。他的對比只能能說明,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翻譯時,企圖尋求詞層或者句層的絕對一一對應是行不通的,而要上升到推斷語言系統之間不存在共同規律,則缺乏足夠的論證。根據現在已達成共識,語言之間存在著共性,這是不同語言之間能夠進行翻譯的基礎。關于這一點,早有人論述過,此處不準備展開。
在翻譯學辯論中有不少受人尊重,影響廣泛的譯界前輩,筆者無意指責誰。但是,筆者在這里不得不指出,他們的某些認識上的失誤,以及由此引出的一些結論造成的影響不可忽視。2000年第5期《中國翻譯》發表《不存在所謂的翻譯(科)學》(李田心)一文。其某些觀點,參考了某些名家的文章,常識性的錯誤非常嚴重,比如將客觀規律說成是時而存在,時而消失的怪物一樣的東西。這樣的說法,在沒有足夠的解釋和充分論證的情況下,實在讓人難以理解和接受。
實際上,以上對客觀規律的理解失誤涉及到理論探討中的哲學認識論問題。筆者并不是教條主義者。對同一問題,不同的人應該允許有不同的認識論。但是,一旦我們選擇了某一認識論為基礎,就不能隨意曲解與其密切相關的概念,否則,爭論就會成為一種毫無意義的爭吵。
翻譯學辯論中的話語風格
辯論本應該體現平等磋商、相互交流、互相尊重、以理服人的原則。這一點絕大多數人做得相當不錯。但是,也有部分人,由于話語風格方面的選擇不當,影響到辯論的氣氛,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辯論的效果。
《丟掉幻想聯系實踐――揭破翻譯(科)學的迷夢》(勞隴:1996a)一文的副標題甚為刺眼。也許作者完全是出于一番善意,卻無意之中用了一過于武斷的話語。這里有極大的商榷余地。對于同一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正常的現象。不管如何,在沒有進行充分論證的情況下,就將別人的研究探索說成是走上了絕路,判斷過于肯定、絕對。也許這種話語會造成某種轟動效應,但是,這種話語不利于學術探討。會給人某中錯覺,好像是某位權威在宣布已成定論的判決,或者是某位得道禪師在“棒喝”執迷不悟的弟子。所幸的是,《中國翻譯》的編輯先生當年沒有將該標題照直譯成英語,而是比較籠統地譯為“MyViewonTranslatology”。
香港城市大學的朱純深認為,在學術研究中,最好先消除中國傳統話語習慣對研究的影響,否則,容易造成聳人聽聞的效果(朱純深:2000)。據筆者觀察,朱純深先生所指的那種中國話語的特點,在學術研究領域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不過在某些學者的學術論文中,這種風格的話語仍不時出現?!斗g學:一個未圓且難圓的夢》(張經浩:1999)一文回顧了翻譯研究的歷史,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表達了作者對翻譯研究的憂慮。有些提法雖有不妥之處,純屬一家之言,倒也無大妨。令人感到不安的是,那些充滿個人感彩,缺乏理性的話語。如“出言大膽的要數楊自儉先生”(張經浩:1999)。也許楊自儉先生對翻譯學已創立的判斷缺乏足夠的依據而值得商榷,但也不至于不允許別人發表自己的看法吧。又如“有人提出‘信、達、貼’,還有人提出‘信、達、切’,但‘貼’什么?‘切’什么?”(張經浩:1999)。筆者覺得,這不像是一種學術研究話語。不同意別人的觀點,不足為奇。不想看他人寫的書或文章也是個人的自由,即便是老師也不能強迫學生讀自己的書。但是,如果要評論別人的觀點,最好先全面了解別人的闡述之后再發表看法。如果連別人提法的含義都沒弄懂,就大聲叱責“‘切’什么?”,是很難讓人信服的。我們當然不能因此就認為這是一種“學霸”的表現,但是毫無疑問,這種話語風格在學術領域是一種不健康的現象。
話語風格某種程度上反映個人的心態。在心里對他人的研究成果如何評價,誰也管不著。而要作學術探討,最好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注意自己的話語,以免渲染一種過于主觀的氣氛。爭論者如果能以一種客觀、冷靜、理性的心態對待翻譯研究,就能正確對待不同的觀點,而不至于一見到不同的觀點就動肝火,以至于在辯論中,不是以理服人,而是用情緒發泄代替嚴密的論證。
翻譯理論研究的價值取向
前些年,不少人認為翻譯無理論,全憑譯者的天賦與靈感。近年來,情況有了較大的變化,不少人接受了翻譯需要理論這種觀點。但是,不容樂觀的是,談理論必須是能夠指導實踐的理論。那些純理論的研究仍然遭到普遍的拒絕。也許是由于這種具體條件的牽制,各家在構建翻譯理論框架時,總要給翻譯實踐劃出一塊地盤來,不然的話,很可能會被指責為脫離實際,而遭拒絕。因此,不少理論研究者不得不追求大而全的研究思路,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理論自身的發展。
劉宓慶在其專著《現代翻譯理論》(1990,18~22)中,將翻譯學的學科框架劃為“內部系統”和“外部系統”。林璋認為“這個開放的翻譯理論作為理論的觀念若不指向翻譯實踐,那么翻譯的內部系統即翻譯理論便成了與翻譯實踐無關的純粹的概念游戲”(林璋:1999)。針對劉宓慶的翻譯理論模式,林璋強調,翻譯理論體系必須指向翻譯操作,理論本身有必要避免走向“玄”,“澀”(林璋:1999)。這種觀點很有代表性,它反映了不少譯家和部分翻譯理論研究工作者在翻譯理論研究上重實用的價值取向。這也體現了我國科學研究傳統重實用的特點。
《中西科學技術思想比較》(曾近義等:1993)一書將中西科學傳統進行了全面對比,對今天的翻譯研究頗有啟發?,F摘兩點:1.在科學思維方式方面,中國古代重直觀、經驗,輕邏輯,從而形成了科學技術上的工匠傳統。西方人重理智,邏輯理性方法,重視知識的完善,因而西方人善于構造科學理體系,其科技傳統為典型的學者型(曾近義等:1993,58~59)。2.研究動機方面,中國古代科學傳統注重實用目的??鬃泳筒恢鲝堁型曜矫欢ㄟh離人世的天道。荀子也說:“唯圣人不求知天。”這種重實用的科學傳統體現在王文學研究方面就是為訂歷法、看風水等而研究。數學也主要是發展了計算等較實用方面技巧。西方科學傳統主要不是為了實用研究,而是為了探索自然的奧秘,為求知而從事研究。如牛頓理論在當時與生產生活沒有任何關系(曾近義等:1993,212)。近代中國沒有形成真正現代意義的科學,而落后于西方,其中有外部的原因,也有科學傳統本身內部的原因(曾近義等:1993,136)。我們的傳統中當然有許多優秀的成分,同時也存在著許多不足。對于今天強調翻譯理論研究的呼聲,也許會有人認為我們拋棄了傳統。我們的翻譯傳統沒有純理論的成分,同樣成果輝煌。也許從翻譯領域內部很難看出問題來,如果從科學傳統的比較中反觀翻譯研究的現狀,問題會更清楚。回顧我國近代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艱難歷程,我們感觸很深。真希望我們的后代能會有自己的翻譯理論而不要再去西方“取經”(當然對話和交流是必要的)。
幸運的是,我們已經有了不少有遠見的翻譯理論工作者。他們已經意識到翻譯理論的獨立性和重要性。張南峰先生指出,現階段中國翻譯理論體系大體上是應用理論體系,或起碼有很多種應用成分(張南峰:2000)。他認為翻譯研究的任務不單單是指導實踐(張南峰:1998)?!叭绻麤]有純理論的歷史眼光,只看到眼前的應用問題,有可能把一時的表現看作內在的特質,把自認為切合某種文化,某個時代的需要的翻譯標準視為永恒的真理”(張南峰:2000)。
王東風博士呼吁在新世紀的翻譯研究中,要重視理論研究(王東風:1999)。這應該不是一時的突發奇想,或者偶然的隨感而發,而應該是反思翻譯學傳統,比較中西差異之后的理智選擇。
有必要加以說明的是,本文雖然強調純理論的重要性,但是并沒有要否認翻譯實踐和實用翻譯理論的含義。如何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系需要探討,不是一句話可以說清楚的。這已超出了本文的目的。
“翻譯學”一詞的使用
霍姆斯曾經提出過翻譯學的規劃,他將翻譯學分為描寫翻譯理論,理論翻譯學,應用翻譯學(吳義誠:1997)。劉宓慶先生也對翻譯學的理論進行了宏觀設想(1999,11~21)。楊自儉先生最近又闡述了他對翻譯學的新認識,翻譯學是翻譯科學的理論核心或叫基礎理論,包括翻譯性質,原理,標準,方法,翻譯家論,翻譯史等(楊自儉:2000)??梢姟胺g學”是一概括性很強的學科概念,指系統的翻譯理論。
許均教授指出,現在中國有不少學者寫了大部頭的著作,冠之以《翻譯學》或《翻譯學概論》(許均:1996)。R·阿埃瑟朗認為,就目前而言,“翻譯學”只能看作是不同途徑、角度和方法的翻譯理論研究的一種總稱(許均:1996)。劉重德教授認為翻譯學是比較系統比較成熟的翻譯理論代稱,并提醒要謹慎使用“翻譯學”一詞(劉重德:2000)。
可見,目前“翻譯學”一詞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濫用。筆者認為,目前的大多數以《翻譯學》,《×××翻譯學》命名的的譯學著作,缺乏系統的理論闡述,大篇幅的是翻譯實踐實例,稱為《×××教程》比較合適。并不是筆者求全責備,準確描述自己的研究成果,應該是一個理論工作者的基本素養。對這點,筆者不產生太大的懷疑?!锻庹Z與外語教學》1999年第10期的編者按語頗為意味深長,“學科建設需要扎實細致的基礎工作,克服搶占山頭占地盤的浮躁心理”(編輯按語,《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10,p44)。翻譯學若能創立與完善,必定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事業。踏踏實實,淡薄名利,或許是創立翻譯學所需要具備的一種境界。
順便說一句,使用過于寬泛,不嚴謹的概念也容易招致反感。
結束語
新的一輪翻譯學大辯論已經開始。通過辯論,翻譯理論研究是否可以成為科學,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辯論來澄清事實,解決問題,推動翻譯事業向前發展。因此,筆者希望各方能從翻譯事業的大局出發,服從理性,遵循一定的規則,真正做到辨明是非,解決問題的目的。筆者不希望拙文所提到的類似問題再次干擾辯論,希望新的一輪翻譯學辯論發揮出更高的效率。
參考書目:
華崗.《規律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勞隴.試論現代翻譯理論研究的探索途徑[J].《外國語》,1994,(4).
勞隴.丟掉幻想聯系實踐----揭破翻譯(科)學的迷夢[J].《中國翻譯》,1996a,(2).
勞隴.譯意論[J].《外國語》,1996b,(4).
勞隴.翻譯活動是藝術還是科學?[J].《中國翻譯》,2000a,(4).
勞隴.翻譯活動是藝術還是科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b,(9).
李田心.不存在所謂的翻譯(科)學[J].《中國翻譯》,2000,(5).
林璋.論翻譯學的基礎研究[J].《外國語》,1999,(6).
劉宓慶.現代翻譯理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
劉宓慶.現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劉重德.事實勝于雄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7).
王東風.中國翻譯學研究:世紀末的思考[J].《中國翻譯》,1999,(1),(2).
王東風,楚至大.翻譯學之我見----與勞隴商榷[J].《外國語》,1996,(5).
吳義誠.關于翻譯學論爭的思考[J].《外國語》,1997,(5).
許均.一門正在探索中的科學[J].《中國翻譯》,1996,(1).
楊自儉.對譯學建設中幾個問題的新認識[J].《中國翻譯》,2000,(5).
曾近義等.中西科學技術思想比較[J].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張經浩.翻譯學:一個未圓且難圓的夢[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10).
張南峰.從夢想到現實----對翻譯科學的東張西望[J].《外國語》,1998,(3).
關鍵詞:翻譯學;客觀規律;話語風格;翻譯理論
概述
翻譯學辯論在我國斷斷續續進行了近二十年。通過辯論,的確解決了一些問題,如對“翻譯”,“翻譯研究”,“翻譯科學”等概念、范疇的理解已趨于一致,對“翻譯是科學”等一類命題的本質認識已有深化(楊自儉:2000)。但是,在一些較大的問題上,如翻譯的藝術論和科學論,翻譯理論是否可以成為科學等問題上,誰也沒說服誰。這些是雙方交鋒的焦點,要解決是一些核心問題。不過,這些不是本文要探討的對象。筆者要探討的是辯論中暴露出來的一些新問題,筆者稱之為邊緣問題。之所以將這些問題稱為邊緣問題,是因為這些問題還沒有成為辯論的焦點,不太為眾人關注。但是,這不等于說這些問題不重要。筆者擬就了四個這樣的問題,(一)對客觀規律的認識;(二)翻譯學辯論中的話語風格;(三)翻譯理論研究的價值取向;(四)“翻譯學”一詞的使用。雖然這些問題不是翻譯學辯論的核心,但筆者認為如果讓這些問題存在并任其發展,將會影響翻譯學辯論的效果,進而影響辯論中核心問題的解決,因而不可忽視。
對客觀規律的認識
在翻譯學辯論中,客觀規律這一概念常常被雙方提到。爭論的雙方,使用同樣的概念,理解卻不同,由此得出的結論具有天壤之別。主張建立翻譯學的一方聲稱,翻譯“有其特有的客觀規律,一旦發現這些規律,并把這些規律以理論的形態加以系統化,就可以成為科學”(王東風,楚至大:1996)。反對派則認為“翻譯活動不受客觀規律支配。所以,翻譯不可能成為科學”(勞隴:1996a)。這不太可能是一種偶然現象,因為翻譯是主觀創造性思維起決定作用,而不受客觀規律的約束的觀點被多次強調過(勞隴:1994,1996a,1996b,2000a,2000b)。
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別呢?
客觀規律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一個概念。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和領域都有其內在的,固有的規律。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們不能創造規律,也不能消滅它。但是,人可以認識規律,掌握規律并利用規律(華崗:1982)。既然如此,反對派說翻譯活動不受客觀規律的支配,過于主觀,有悖于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
坦率地說,對以上提到的反對派的這些認識筆者有不同的看法。在《試論現代翻譯研究的探索途徑》一文中,作者將英漢某些詞句進行簡單對比之后,以兩種語言之間不存在一一對應關系為前提,斷言語言符號之間“找不到共同規律”(勞隴:1994)。筆者認為該結論有悖于語言學常識,有重新修正的余地。他的對比只能能說明,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翻譯時,企圖尋求詞層或者句層的絕對一一對應是行不通的,而要上升到推斷語言系統之間不存在共同規律,則缺乏足夠的論證。根據現在已達成共識,語言之間存在著共性,這是不同語言之間能夠進行翻譯的基礎。關于這一點,早有人論述過,此處不準備展開。
在翻譯學辯論中有不少受人尊重,影響廣泛的譯界前輩,筆者無意指責誰。但是,筆者在這里不得不指出,他們的某些認識上的失誤,以及由此引出的一些結論造成的影響不可忽視。2000年第5期《中國翻譯》發表《不存在所謂的翻譯(科)學》(李田心)一文。其某些觀點,參考了某些名家的文章,常識性的錯誤非常嚴重,比如將客觀規律說成是時而存在,時而消失的怪物一樣的東西。這樣的說法,在沒有足夠的解釋和充分論證的情況下,實在讓人難以理解和接受。
實際上,以上對客觀規律的理解失誤涉及到理論探討中的哲學認識論問題。筆者并不是教條主義者。對同一問題,不同的人應該允許有不同的認識論。但是,一旦我們選擇了某一認識論為基礎,就不能隨意曲解與其密切相關的概念,否則,爭論就會成為一種毫無意義的爭吵。
翻譯學辯論中的話語風格
辯論本應該體現平等磋商、相互交流、互相尊重、以理服人的原則。這一點絕大多數人做得相當不錯。但是,也有部分人,由于話語風格方面的選擇不當,影響到辯論的氣氛,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辯論的效果。
《丟掉幻想聯系實踐――揭破翻譯(科)學的迷夢》(勞隴:1996a)一文的副標題甚為刺眼。也許作者完全是出于一番善意,卻無意之中用了一過于武斷的話語。這里有極大的商榷余地。對于同一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正常的現象。不管如何,在沒有進行充分論證的情況下,就將別人的研究探索說成是走上了絕路,判斷過于肯定、絕對。也許這種話語會造成某種轟動效應,但是,這種話語不利于學術探討。會給人某中錯覺,好像是某位權威在宣布已成定論的判決,或者是某位得道禪師在“棒喝”執迷不悟的弟子。所幸的是,《中國翻譯》的編輯先生當年沒有將該標題照直譯成英語,而是比較籠統地譯為“MyViewonTranslatology”。
香港城市大學的朱純深認為,在學術研究中,最好先消除中國傳統話語習慣對研究的影響,否則,容易造成聳人聽聞的效果(朱純深:2000)。據筆者觀察,朱純深先生所指的那種中國話語的特點,在學術研究領域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不過在某些學者的學術論文中,這種風格的話語仍不時出現。《翻譯學:一個未圓且難圓的夢》(張經浩:1999)一文回顧了翻譯研究的歷史,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表達了作者對翻譯研究的憂慮。有些提法雖有不妥之處,純屬一家之言,倒也無大妨。令人感到不安的是,那些充滿個人感彩,缺乏理性的話語。如“出言大膽的要數楊自儉先生”(張經浩:1999)。也許楊自儉先生對翻譯學已創立的判斷缺乏足夠的依據而值得商榷,但也不至于不允許別人發表自己的看法吧。又如“有人提出‘信、達、貼’,還有人提出‘信、達、切’,但‘貼’什么?‘切’什么?”(張經浩:1999)。筆者覺得,這不像是一種學術研究話語。不同意別人的觀點,不足為奇。不想看他人寫的書或文章也是個人的自由,即便是老師也不能強迫學生讀自己的書。但是,如果要評論別人的觀點,最好先全面了解別人的闡述之后再發表看法。如果連別人提法的含義都沒弄懂,就大聲叱責“‘切’什么?”,是很難讓人信服的。我們當然不能因此就認為這是一種“學霸”的表現,但是毫無疑問,這種話語風格在學術領域是一種不健康的現象。
話語風格某種程度上反映個人的心態。在心里對他人的研究成果如何評價,誰也管不著。而要作學術探討,最好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注意自己的話語,以免渲染一種過于主觀的氣氛。爭論者如果能以一種客觀、冷靜、理性的心態對待翻譯研究,就能正確對待不同的觀點,而不至于一見到不同的觀點就動肝火,以至于在辯論中,不是以理服人,而是用情緒發泄代替嚴密的論證。
翻譯理論研究的價值取向
前些年,不少人認為翻譯無理論,全憑譯者的天賦與靈感。近年來,情況有了較大的變化,不少人接受了翻譯需要理論這種觀點。但是,不容樂觀的是,談理論必須是能夠指導實踐的理論。那些純理論的研究仍然遭到普遍的拒絕。也許是由于這種具體條件的牽制,各家在構建翻譯理論框架時,總要給翻譯實踐劃出一塊地盤來,不然的話,很可能會被指責為脫離實際,而遭拒絕。因此,不少理論研究者不得不追求大而全的研究思路,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理論自身的發展。
劉宓慶在其專著《現代翻譯理論》(1990,18~22)中,將翻譯學的學科框架劃為“內部系統”和“外部系統”。林璋認為“這個開放的翻譯理論作為理論的觀念若不指向翻譯實踐,那么翻譯的內部系統即翻譯理論便成了與翻譯實踐無關的純粹的概念游戲”(林璋:1999)。針對劉宓慶的翻譯理論模式,林璋強調,翻譯理論體系必須指向翻譯操作,理論本身有必要避免走向“玄”,“澀”(林璋:1999)。這種觀點很有代表性,它反映了不少譯家和部分翻譯理論研究工作者在翻譯理論研究上重實用的價值取向。這也體現了我國科學研究傳統重實用的特點。
《中西科學技術思想比較》(曾近義等:1993)一書將中西科學傳統進行了全面對比,對今天的翻譯研究頗有啟發?,F摘兩點:1.在科學思維方式方面,中國古代重直觀、經驗,輕邏輯,從而形成了科學技術上的工匠傳統。西方人重理智,邏輯理性方法,重視知識的完善,因而西方人善于構造科學理體系,其科技傳統為典型的學者型(曾近義等:1993,58~59)。2.研究動機方面,中國古代科學傳統注重實用目的。孔子就不主張研完捉摸不定遠離人世的天道。荀子也說:“唯圣人不求知天?!边@種重實用的科學傳統體現在王文學研究方面就是為訂歷法、看風水等而研究。數學也主要是發展了計算等較實用方面技巧。西方科學傳統主要不是為了實用研究,而是為了探索自然的奧秘,為求知而從事研究。如牛頓理論在當時與生產生活沒有任何關系(曾近義等:1993,212)。近代中國沒有形成真正現代意義的科學,而落后于西方,其中有外部的原因,也有科學傳統本身內部的原因(曾近義等:1993,136)。我們的傳統中當然有許多優秀的成分,同時也存在著許多不足。對于今天強調翻譯理論研究的呼聲,也許會有人認為我們拋棄了傳統。我們的翻譯傳統沒有純理論的成分,同樣成果輝煌。也許從翻譯領域內部很難看出問題來,如果從科學傳統的比較中反觀翻譯研究的現狀,問題會更清楚?;仡櫸覈M西方科學技術的艱難歷程,我們感觸很深。真希望我們的后代能會有自己的翻譯理論而不要再去西方“取經”(當然對話和交流是必要的)。
幸運的是,我們已經有了不少有遠見的翻譯理論工作者。他們已經意識到翻譯理論的獨立性和重要性。張南峰先生指出,現階段中國翻譯理論體系大體上是應用理論體系,或起碼有很多種應用成分(張南峰:2000)。他認為翻譯研究的任務不單單是指導實踐(張南峰:1998)?!叭绻麤]有純理論的歷史眼光,只看到眼前的應用問題,有可能把一時的表現看作內在的特質,把自認為切合某種文化,某個時代的需要的翻譯標準視為永恒的真理”(張南峰:2000)。
王東風博士呼吁在新世紀的翻譯研究中,要重視理論研究(王東風:1999)。這應該不是一時的突發奇想,或者偶然的隨感而發,而應該是反思翻譯學傳統,比較中西差異之后的理智選擇。
有必要加以說明的是,本文雖然強調純理論的重要性,但是并沒有要否認翻譯實踐和實用翻譯理論的含義。如何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系需要探討,不是一句話可以說清楚的。這已超出了本文的目的。
“翻譯學”一詞的使用
霍姆斯曾經提出過翻譯學的規劃,他將翻譯學分為描寫翻譯理論,理論翻譯學,應用翻譯學(吳義誠:1997)。劉宓慶先生也對翻譯學的理論進行了宏觀設想(1999,11~21)。楊自儉先生最近又闡述了他對翻譯學的新認識,翻譯學是翻譯科學的理論核心或叫基礎理論,包括翻譯性質,原理,標準,方法,翻譯家論,翻譯史等(楊自儉:2000)。可見“翻譯學”是一概括性很強的學科概念,指系統的翻譯理論。
許均教授指出,現在中國有不少學者寫了大部頭的著作,冠之以《翻譯學》或《翻譯學概論》(許均:1996)。R·阿埃瑟朗認為,就目前而言,“翻譯學”只能看作是不同途徑、角度和方法的翻譯理論研究的一種總稱(許均:1996)。劉重德教授認為翻譯學是比較系統比較成熟的翻譯理論代稱,并提醒要謹慎使用“翻譯學”一詞(劉重德:2000)。
可見,目前“翻譯學”一詞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濫用。筆者認為,目前的大多數以《翻譯學》,《×××翻譯學》命名的的譯學著作,缺乏系統的理論闡述,大篇幅的是翻譯實踐實例,稱為《×××教程》比較合適。并不是筆者求全責備,準確描述自己的研究成果,應該是一個理論工作者的基本素養。對這點,筆者不產生太大的懷疑?!锻庹Z與外語教學》1999年第10期的編者按語頗為意味深長,“學科建設需要扎實細致的基礎工作,克服搶占山頭占地盤的浮躁心理”(編輯按語,《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10,p44)。翻譯學若能創立與完善,必定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事業。踏踏實實,淡薄名利,或許是創立翻譯學所需要具備的一種境界。
順便說一句,使用過于寬泛,不嚴謹的概念也容易招致反感。
結束語
新的一輪翻譯學大辯論已經開始。通過辯論,翻譯理論研究是否可以成為科學,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辯論來澄清事實,解決問題,推動翻譯事業向前發展。因此,筆者希望各方能從翻譯事業的大局出發,服從理性,遵循一定的規則,真正做到辨明是非,解決問題的目的。筆者不希望拙文所提到的類似問題再次干擾辯論,希望新的一輪翻譯學辯論發揮出更高的效率。
參考書目:
華崗.《規律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勞隴.試論現代翻譯理論研究的探索途徑[J].《外國語》,1994,(4).
勞隴.丟掉幻想聯系實踐----揭破翻譯(科)學的迷夢[J].《中國翻譯》,1996a,(2).
勞隴.譯意論[J].《外國語》,1996b,(4).
勞隴.翻譯活動是藝術還是科學?[J].《中國翻譯》,2000a,(4).
勞隴.翻譯活動是藝術還是科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b,(9).
李田心.不存在所謂的翻譯(科)學[J].《中國翻譯》,2000,(5).
林璋.論翻譯學的基礎研究[J].《外國語》,1999,(6).
劉宓慶.現代翻譯理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
劉宓慶.現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劉重德.事實勝于雄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7).
王東風.中國翻譯學研究:世紀末的思考[J].《中國翻譯》,1999,(1),(2).
王東風,楚至大.翻譯學之我見----與勞隴商榷[J].《外國語》,1996,(5).
吳義誠.關于翻譯學論爭的思考[J].《外國語》,1997,(5).
許均.一門正在探索中的科學[J].《中國翻譯》,1996,(1).
楊自儉.對譯學建設中幾個問題的新認識[J].《中國翻譯》,2000,(5).
曾近義等.中西科學技術思想比較[J].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張經浩.翻譯學:一個未圓且難圓的夢[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10).
張南峰.從夢想到現實----對翻譯科學的東張西望[J].《外國語》,1998,(3).
【關鍵詞】學分制教育管理導師制
學分制是對傳統學年制的一種根本性變革,因而,它與學年制有著本質的不同。學年制的特征主要反映在規定學習年限和統一的必修課數量以及強調對教學過程和目標的集中統一的管理。而學分制則是以學分計算學生學習量的柔性教學管理制度,以取得所選課程的總學分作為畢業和獲得學位的標準,采用多樣的教育規格和較靈活的過程管理方式。從本質來看,它強調學生個性差異的存在,貫徹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通過給學生發展創造比較自由的空間,提倡競爭,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一、學分制下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1.1學生觀念轉變無法“與時俱進”
學生對自主學習,個性化自我教育的認識不到位,觀念改變較慢,學生觀念的轉變跟不上學年制到學分制的內在理念改變。比如學生對自主選課的意義缺乏正確的認識,有些故意把所有課程集中修在周二至周五期間,以至產生每周“四休”日。比如學生故意會選擇一些難度較低、容易過關的課程,只要拿到規定學分畢業就可以。學生因為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計劃,沒有足夠的學習動力和自主性,相當一部分同學仍舊是定向學習或不考慮個人條件盲目跟從其他同學選課。這樣,學生在“自主”性的掩護下,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無故曠課現象會更嚴重,學生學習紀律松弛,這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更大的難度。
1.2個性化課表沖淡了固定化班級
學分制以選課制為前提,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專業情況、學習能力、興趣專長等來進行自主化的選擇課程、選擇教師、選擇上課時間和地點,因此每個學生“自主選擇”下會產生一個具有個性化的“課表”。分散的上課,加之不同的寢室分布,學生缺少了天然溝通交流的平臺,學生集聚的平臺更多承載在“學術團體”或社團協會上,于是學生的班級觀念逐漸變弱變淡,班級活動很難開展,班級凝聚力不斷減弱,以班級為基礎的緊密型體系變得松散,高校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名存實亡,同時學生管理工作的“抓手”慢慢失去了。
1.3學生心理問題“日漸端倪”
本人所在學校的大學生大多數家庭條件較為優越,是在家深受父母寵愛的獨生子女,他們個人意識強、集體觀念弱,上進心強、相容觀念弱,參與意識強、責任觀念弱;面對日益復雜的校園生活和社會形勢,各種壓力增大。另一方面,實施完全學分制后,因為缺少必要的交流機會,選修同一門課學生除了上課時間外很少交流,學生找不到集體歸屬感,很難形成較融洽的人際關系;而居住在一起的同學由于選修課程不一致,作息時間也不同,相對來說在一起交流時間也少。所以,當面臨困惑而又缺乏交流伙伴的時候,同學們更容易變得孤僻、焦慮、狂躁。
1.4班主任的“用武之地”逐漸流失
學生的成長成才,班級的凝聚力建設離不開班主任的工作,一個好的班主任不僅能夠建設一個具有很強凝聚力、和諧向上的班級,也能對學生在思想教育、生活關心、科研指導、就業服務、心理咨詢上提供幫助和服務。“做學生知心朋友、幫學生排憂解難、為學生出謀劃策、助學生健康成才”。但隨著班級觀念的淡化,學生心理問題的凸顯,學生對自主化學習的不同認識,使班主任工作找不到重心。
二、學分制給學生思政工作帶來新的思路
2.1學分制給學生思政工作帶來新的“增長點”
學分制作為體現“以人為本”,實現學生個性化自主教育的新型教學管理制度,重在尊重個體的差異,重在學生的選擇,重在學生的主體性教育。學分制必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優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但是應該清楚的是學分制只是針對專業課程上的教學管理制度,建構的是學生基礎知識結構和專業基礎框架,以及在此基礎上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學習、分析或研究方式,既是學習內容的擴寬和深入,也是學習研究方法(或者說是思維方法)的職業訓練。而缺少其他基本能力的訓練和鍛煉,比如說團隊協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或表達能力。而這些能力更多的是需要通過第二課堂實踐活動的鍛煉而成,即要展開具有實踐意義和鍛煉性質的校園文化活動或項目來實現這方面能力的培養?!霸谡n堂中認真起來,在課堂外忙碌起來”,通過第一課堂帶動第二課堂,通過第二課堂推動第一課堂。在理想條件下,學分制下的第一課堂教育和訓練更能讓學生認真起來,讓學生真正從“要我學”要“我要學”,并且能夠獲得專業知識的積累、專業理論的掌握和專業研究方法的熟練。當學生在第一課堂中獲得這樣的收獲和體驗時,再來投入到第二課堂中的實踐和鍛煉,兩者相得益彰,相互促進。而這正是學生思政工作的“落腳點”所在。
2.2學分制推進了思政工作“專業化”打造
思政工作需要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這樣才有生命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思政工作需要創新理念、創新思路、創新方法、創新載體和創新內容,而學分制下對思政工作的創新內容和載體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發展空間,即學分制下思政工作應該緊緊結合學生所學專業進行“專業化”打造。理想狀態下學分制下學生的學習和工作都是以專業提高為目標導向的,并且對專業已有了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其實每個人要對一樣事物產生感情,首先要去了解和熟悉,然后才有感覺,到最后才會產生感情,有感覺或有感情后就自然而然會繼續投入到這件事物上去了,不斷產生一個良性的循環。同樣道理,如果在對學生的思政工作中,開闊視野,開拓創新,把“專業”的元素融入到學生具體第二課堂活動中,學生自然會更有興趣參加,從而提高了思政工作的成效性。
三、學生管理教育制度的再思考和再設計
3.1導師制的應運而生
同志說過:“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對學分制所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唯有積極探索,勇于嘗試,才能獲得出路,也才能求的人才培養的新局面。
學院在全面了解學分制實質及學生教育管理所面臨挑戰的基礎上結合工作的實際,充分論證,大膽探索,努力構建了與這一新型教學管理體制培養相配套的新型教育管理制度——本科生導師制。本科生導師制的最大目標就是建立“三全育人體系(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從而克服學分制下對學生管理工作帶來的問題,以及借用學分制帶來的新特點和發展空間,相互促進,共同推動學院人才的培養。本科生導師制是學生在臨近大一結束選擇專業后進行和導師的相互選擇,即大一由行政人員擔任班級班主任,借用行政人員特有的行政、教育管理經驗和坐班制,實施對新生的一年級轉型教育,開展了以適應性發展為目標的各項教育管理活動。學生在大二時就有明確的專業,在此基礎上進行和導師的相互選擇,并以導師為核心,導師麾下的三個年級學生組建成新型的導師班。
3.2導師的工作職責
導師既是學生所在導師班的班主任,負責班級凝聚力和文化建設,負責學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同時也是學生選課學習、學術科研、畢業論文的指導老師。導師的主要工作職責有:①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導,推動學生德育的自我提高;加強對學生自主成才意識的培養和激發,推動學生奮發努力,健康成才。②原則上要求導師每月至少組織一次師生集體活動,了解學生各方面情況,并為學生交流經驗和相互學習提供機會和條件。參加學生工作有關會議,配合分院做好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③開展各類主題明確、形式多樣、富有吸引力的集體活動加強班級凝聚力建設。結合專業方向、班級學生和自身特點,加強對導師班的研究和特色凝煉,打造富有特色的集體。④指導學生短學期實踐教育和專業實習活動,并做好評審和推薦工作,動員和組織學生參加校院的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指導學生科研課題立項申請、研究開展和論文答辯等,吸收學生充當科研助手,促進學生科研素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⑤指導學生進行職業設計和職業生涯規劃,加強就業指導工作,幫助學生正確定位、調整心態,為擇業就業做好思想準備
3.3導師制的實踐意義和預期“收益”
導師制是學分制條件下對學生教育管理工作體系和模式有益探索和有效實踐,它對于完善學院“三全育人”體系的構建、推動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全方位育人功能和促進學院“三型二能一高”人才的培養起到了積極作用。①導師制是探索新型師生關系內涵和優化師生關系的重要渠道,導師制是雙向選擇的結果,師生在專業研究領域和興趣特點上較傳統的班主任有很大的優勢,類似于早時期的師徒關系,這是超越一般師生關系和感情的特殊關系。在這種感情的基礎上,師生更容易在生活、學業和科研等各方面的交流和溝通,導師對學生的指導針對性強,力度更高,效果更明顯。②導師制下的導師班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學生所組成,因有很多專業上的共同追求以及共同喜歡的導師,學生也易于相互交流,導師班也會體現出較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學生有著較為明顯的集體感和歸屬感。這對排解學生的心理困惑,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幫助作用,同時對于思政工作也有較好的工作“著力點”。③導師制下,學生在一個導師班里學習和工作,促進不同專業方向和不同年級學生的交往交流,推進學生知識結構完善和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導師吸收了相同專業不同方向的學生充當科研助手,學生以不同的視角和理論來研究某一個現象和實體,導師在整體上給與整合和復合,有效地拓寬了學生的研究視野,提升了研究能力,這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是大有益處的。
四、結束語
從長遠來考慮,導師制這一學分制下新型教育管理制度既需要完善還需要發展?!巴晟啤钡母拍罴仁且鉀Q管理成本和管理漏洞的問題,也要對導師制下各項教學學生管理工作的合理“轉型”。因為在導師制的運行和推進當中,我們也碰到了很多現實而直接的問題,比如教學和學工事務上的“信息流”(信息的上傳下達)和“物流”(材料的收集和發放)障礙問題,比如在具體學生工作(評獎評優)模式和辦法上的大幅度調整?!鞍l展”的概念主要是注重導師制(新型教育管理制度)的效益問題,這種效益主要體現在教師的發展和學生的培養成才上,導師制真正不斷發展了,伴隨而來的應是教師也不斷發展,學生也不斷成長成才了。經歷兩年的工作實踐基礎上,對導師制以后發展已有一定的工作思路,有幾個切入點可以重點抓落實,比如加強特色導師班的建設;比如新型師生關系的不斷烘托。學分制(新型教學管理制度)和導師制(新型教育管理制度)的相互促進,不斷形成合力,將有力推動學院“三型二能一高”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關鍵詞:學位論文;研究生;選題;體育教育訓練學
中圖分類號:G8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612(2006)04―0519―03
研究生的畢業論文,是其在校學習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研究生教育的關鍵環節。論文的選題是研究的起點,其方向、研究領域、研究的深度和水平,對于是否具有應用性,能否指導實踐具有重大意義。自1960年我國開始自己培養研究生起發展到現在,研究生的培養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人數不斷增多,研究領域不斷拓寬。但由于各高校對研究生論文題目沒有統一的分析,致使研究生在選題時重復選題不斷增多。本文對1982―2003年我國部分體育校、院系碩士研究生的996篇學位論文的選題進行了統計分析和研究,試圖從整體上對我國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情況、研究方法的運用和研究水平進行分析,從而較客觀地反映和總結我國體育教育訓練學方向學位論文選題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以期為今后我國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方向研究生的培養和選題提供依據和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北京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等全國體育校、院(系)1982―2003年的體育教育訓練學的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996篇。
1.2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邏輯推理、分類、歸納、演繹等方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研究生論文年代分布 從統計的歷年學位論文的數量可以看出,自1982年到2003年我國所培養的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分布和研究生培養規模的變化(表1)。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各方向的論文數量不均衡,田徑運動是體育運動中的大項,在我國開展的較為普及,其研究生論文數量居各專項的首位;籃球作為普及性、娛樂性較強的集體項目,學生論文研究也較多,數量居第二位;體操專業論文數量位居第三,其涵蓋了健美操、競技體操、藝術體操等研究方向,大眾健身運動的發展對于體操運動的普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對來說,我國的水上與冰雪運動的科研論文數量較少,研究生論文中涉及冰雪運動中的更是不多見。在近20年中,與冰雪運動相關的研究生論文選題僅有16篇,可能是由于該運動具有地域特點,對場地、氣候等有特殊的要求,在我國開展尚不普遍的原因。
從柱狀圖(圖2)顯示出,以每四年作為一個時間階段,其中以2001―2003年這一階段的研究生學位論文數量為最多,其次為1986―1989年時間段,以1998―2000年時間段為最少,2000―2003年三年時間培養的研究生數量超過了1998―2000年時間段,顯示出我國研究生培養力度的不斷增大。
近20年來,我國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不同研究方向學位論文的數量均呈現波浪式變化的發展趨勢,從總體上來看都呈上升趨勢(圖3)。說明我國體育教育訓練學各個方向的研究數量均呈現上升勢態。
2.2 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研究生論文研究對象的選擇 研究生論文所選擇的研究對象,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研究成果的價值、可信程度和可推廣程度。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生論文大部分著眼于競技體育,對運動員開展的研究題目數量遠遠高于普通人。所統計的近20年來的體育教育訓練學的學位論文,多以體育院校的運動員為研究對象,而以運動水平相對較高、具有更高應用價值的國內外優秀運動員的研究較少。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研究生的實驗條件有限,經費較少,很少有機會能直接接觸國內外的優秀運動員進行直接研究。相信隨著更多國際賽事在我國的舉行和我國更多地參與國際大賽,研究生論文研究對象的選擇將會逐漸具有更強的代表性。
在所統計分析的這些研究生論文中,針對普通人開展的研究較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人群也會愈加重視體育鍛煉的效果,群眾體育也將成為體育事業中的一大發展領域。如何適應全民健身計劃的要求,針對廣大群眾,大力推廣體育運動,也是我們未來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應納入具體的日程之中。
2.3 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生論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及特點
統計發現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生論文中大部分研究中能夠做到選用兩種以上的研究方法。如上表所示,在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研究中,使用較多的方法為調查訪問、文獻資料等,多屬定性研究。
測量評價法在進行訓練、恢復和技術診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可以做到客觀、定量分析,但由于測試儀器的配備限制和實施過程中的一些難度,故在學生論文研究中采用定量研究相對較少。
值得一提的是:多數研究采用了數理統計法,這表明研究者在綜合研究中力圖更科學定量地描述研究成果,揭示各變量之間地數量關系,也反映了我國體育科研在方法學上的一大進步。一些專業統計學理論和方法在體育教育訓練學各領域研究中的應用可以為體育科學研究提供方法學的支持。
增加實驗法等實證性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體育科研成果的質量以及可靠性和準確性。雖然目前測量評價及高新技術的科研方法被利用的仍然比較少,但已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良好趨勢。
2.4 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務研究方向學位論文選題方向及其特點 在近20年的發展過程中,研究生論文選題領域逐步擴大,呈現出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等特點。從學位論文的選題分布來看,各專業的研究方向科研選題格局已趨于穩定。選取教學理論與方法、訓練與比賽及運動心理方面的課題占50%以上(表3)。表明大多數研究者在選題時會選取和自己專業特長貼近、接觸相對較多,相對具有較好研究條件,符合自身知識結構的課題。
在涉及到其他學科的研究中,經研究發現,與運動心理相結合的論文呈現增加趨勢。在運動訓練過程中,運動員要承受巨大的訓練量,承受疲勞、艱苦、單調、枯燥等方面的心理負擔,又要克服學習某種技術或動作時產生的恐懼、緊張情緒,還要克服心理素質方面不利因素,為比賽提供可靠的心理保證,更要在特定的時間和場地表現出其動作的高、新、難、和其流暢性和完整性,所有這些只有通過心理訓練才能實現。所以,在體育教育訓練學的碩士論文選題中對心理學的研究保持在10%左右。對心理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運動員個性特征的研究上,因為具有良好個性特征的運動員競技能力能保持在較高水平上。此外,對運動員智能、認知和反應也進行了一定數量的研究。
在體操和田徑運動中,與運動人體科學方向相結合的研究數量較多,且主要集中于運動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其百分
比達到40%左右。完成高質量的動作,必須對其動作技術進行深刻、全面的研究與分析。在現代競技體操動作技術分析中,結合運動生物力學等方面的理論和定律,運用多種先進的科學儀器,對動作作出有價值、精確的分析,能使運動員更快的掌握技術動作和進行技術動作的創新。此外,對于生理生化指標的應用及運動損傷等方面的研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這表明對運動技術的分析診斷,生理生化指標的測試等進行多學科綜合研究已成為研究的一中普遍趨勢。
在與冰雪運動相關的14篇研究生論文中,關于動作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有9篇,約占64.28%。這在體現了動作技術重要性的同時,也提示我們冰雪運動研究不僅數量較少,其研究涉及的領域也過于狹小,一些對于訓練監控至關重要的生理生化指標的應用研究較少,涉及到運動損傷的研究也顯不足,關于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在各項運動技術中對于深層次的理論、社會學問題、體育產業、后備人才的培養以及引進高科技探討運動規律的課題較少,這些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學位論文的質量。
2.5 存在的主要問題
2.5.1 選題方向 從總體上講,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研究生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科研選題格局,基本上能與教學和訓練時間緊密結合。但在研究的內容上、方法學的運用上、研究的視角等方面仍缺乏創新,對于一些急需的前瞻性理論研究相對薄弱。同時,選題中還存在題目過于寬泛,研究內容的內涵過大、研究重點不突出的現象。
2.5.2 研究水平 1)論文的研究水平不均衡。研究成果總體水平不高,參差不齊。主要體現在部分論文的研究結果實用性不強,研究結果難以轉化。
2)重復性研究較多。這一狀況,一方面反映出目前我國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的研究生知識面狹窄,掌握某些新學科知識不夠,難以深入去探索某些深層次問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研究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論脫離實際。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生不敢涉足體育運動的訓練和比賽的前沿性問題研究。這一狀況也反映出我們研究生的培養工作中的不足。
3)一些論文在探究內容、方法上、觀點上沒有突破,“小題大做”者有之,“無病”者有之,對很簡單的問題“故弄玄虛”者也有之,缺乏創新性思維是難以達到更高水平的關鍵所在。
2.5.3 論文的研究方法 從學位論文所采用的科研方法分析中不難看出,目前所采用的方法主要集中于文獻資料法,調查統計法等,一些前沿的科研方法應用較少。
1)以調查訪問為主要研究方法的論文比重過大。運用這種方法的論文大都以對專家調查的意見作為科學依據。而在使用中往往忽略對專家的知識結構、研究方向與特長的了解,僅以對專家意見的統計分析作為科學論據,必然帶有許多主觀片面性。
2)采用調查法作為主要研究方法的課題,由于疏于對問卷信、效度的質量控制及填寫問卷調查對象的認真程度的控制,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材料的科學性、真實性和可靠性。
3)研究問題采用多學科、多層面、多角度、研究較為深入的選題較少;定量研究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選題較少;教學和訓練的實驗性研究少;方法學上有所創新的研究選題較少。
4)統計方法的應用有誤,在很多論文中,較普遍地運用統計方法進行定量分析,但有不少論文卻忽略了各種統計方法的適用條件,簡單套用,從而影響了結論的可靠性和科學性。同時,在對統計結果解釋時,往往又脫離專業知識經驗,使結論絕對化,甚至得出錯誤結論。
3 結論與建議
1)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研究生論文選題較廣泛,以體育院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居多,結合體育實踐,教學和訓練的實驗性研究較少。
2)從研究領域看,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研究生論文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科研選題格局,基本上集中在對體育教學與體育訓練的各種現象與矛盾的研究上,對國外的訓練、比賽、教學中的問題也有涉及。
3)在研究方法的選擇上,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生普遍選用調查訪問、文獻資料、對比分析和數理統計等方法,但采用前沿科學技術、多學科、多角度的綜合性研究較少,研究方法尚需進一步創新。
探討數學理論為什么1+1=2(原創)
作者:任感恩
摘要:探討數學理論為什么1+1=2,弄清楚1+1=2的原理、道理、哲理,不僅要知其然,而且還要知其所以然,簡述該深刻內涵揭示的深入細致的數學真理,…。
關鍵詞:1、數學理論為什么1+1=2,2、哲理整性質,3、哲理整小數4、廣義整數,5、有限不循環小數,6、有限循環小數,7、最大分數單位1/2,8、小數單位,9、最大小數單位——0.5等等
1、數學理論為什么1+1=2(1+1=2的基本原理、道理、哲理是什么?):
純粹數學理論上存在著缺陷與不足,那就是偶數能被2整除、奇數不能被2整除,換言之,純粹數學在理論上根本無法承認和接受2是數學公理,因為奇數不能被2整除自身就是科學根據與鐵的事實,偶數能被2整除、奇數不能被2整除,如此理論太絕對了,已經給純粹數學的理論造成了不可思議,奇數不能被2整除、能不能以其他方式被2整除?值得深思、探討、探索——不能還停留在偶數能被2整除、奇數不能被2整除玄學的理論水平上,要深化理論認識,…。
為什么1+1=2,本文回答既簡單又深奧:偶數能被2整除,奇數不能被2整除卻著實能被2哲理整除,奇數與偶數相反相成對立統一,1+1=2是數學首要公理,1+1=2蘊涵著深刻的對立統一規律,是?。∷娴募群唵斡稚願W,它簡單的表面上看似是小學生的基本知識,然而其道理深奧地不可思議、不可理喻、如此道理、哲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夠理解與接受,更不是小學生能夠理解的數學知識,...!
偶數能被2整除,奇數不能被2整除卻著實能被2哲理整除,奇數與偶數不僅存在著對立性,而且還存在著共性和同一性,即異中之同,差異中的共性,…,
其一:奇數不能被2整除卻著實能被2哲理整除就是指奇數與偶數的異中之同,差異中的共性與同一性,
其二:偶數能被2整除、奇數不能被2整除就是指奇數與偶數的差異性、排斥性、對立性,
因此說,奇數與偶數既有對立性又有同一性,奇數與偶數二者存在著相反相成、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它揭示著2是數學公理系統的首要公理,這是世界觀的認識問題,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認識論、方法論,如果玄學,無論如何都是無法理解、接受它,如此真理說不清、理還亂、但是它的廬山真面目就是如此,無法更改,古人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需要“跳出廬山看廬山”,要擺脫兩千多年玄學的嚴重束縛,…。
為什么1+1=2不是指數論的“1+1”,為什么1+1=2?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絕對值1+1=2與數論的“1+1”既有差異又有聯系,如果把素數2看作偶素數,那么數論的“1+1”是指大于等于6的偶數可表示為兩個素數之和——歌德巴赫猜想,無需奇素數,本文素數就是指奇素數3,5,7,11,13,17,19,23,……,…,數論的“1+1”它是絕對值的特殊公理,數論的“1+1”與絕對值的1+1=2在數值邏輯公理系統中一脈相承,在絕對值1+1=2數值邏輯公理系統中蘊涵著數論的“1+1”,數論的“1+1”是數值邏輯公理系統偶環節上的特殊公理,換言之、數論的“1+1”也是數學公理(例如:6=3+3,8=3+5,10=3+7,12=5+7,14=3+11,16=5+11,18=3+15,……,無窮無盡)擁有客觀存在性,并非被摘取下來才擁有真實性、摘取不下來就非真實性和非客觀存在性,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模棱兩可、這背離了數學(邏輯)排中律,…。
雖然哥德巴赫猜想數學命題沒有被數學專家畢了、依然被人們研究著,但傳統的素數“篩法”,此路不通已失去了昔日輝煌,…。
2、自然數與正整數、單位“1”與自然“1”:
1+1=2是科學抽象的、1+1=2以及正整數是相對于廣義的單位“1”而言,單位“1”的含量絕對統一,1+1=2并非自然“1”的意義,事實上自然數與正整數既有差異又有聯系,自然數是相對于自然“1”而言,正整數是相對于單位“1”而言,正整數是把自然數提升到了抽象的科學高度,由于自然數、時常因單位“1”不統一、“含金量”不一致,如果對自然數直接進行運算是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時正確、有時有偏差,我們人類是聰明智慧的,有了數學的廣義的單位“1”、正整數,消除了自然數的局限性,…。
3、哲理整小數以及哲理整小數的雙重性質(或哲理整分數和哲理整分數的雙重性質):
小數0.5,1.5,2.5,3.5,4.5,5.5,6.5,......,的絕對值擁有相互矛盾的雙重性質,其一是哲理整性質、其二是普通小數性質,哲理整性質是指小數0.5,1.5,2.5,3.5,4.5,5.5,6.5,......(注:它們的小數部分均為0.5,只涉及到0.5也可以、也足以)的絕對值比其他普通小數的絕對值整裝、…、本文將它們的這一特性簡稱為哲理整性質(相對整),因為1/2是最大分數單位,則0.5是最大小數單位,因此0.5擁有哲理整性質,它地地道道、的的確確客觀存在著,我們的認識迄今為止還未意識到,如此道理、哲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夠理解接受,唯恐越看越不明白,令人意亂、勞神,...。
哲理整小數:本文將小數0.5,-0.5,1.5,-1.5,2.5,-2.5,3.5,-3.5,……,…和它們的哲理整性質(相對整)統稱為哲理整小數,務必明確的說明,哲理整小數擁有相互矛盾的雙重性質,其一是哲理整性質、其二是普通小數性質,…。
哲理整分數:本文將分數1/2,-1/2,3/2,-3/2,5/2,-5/2,7/2,-7/2……和它們的哲理整性質統稱為哲理整分數,哲理整分數擁有相互矛盾的雙重性質,其一是哲理整性質、其二是普通小數性質,…。
普通小數:不包含哲理整小數在內的小數簡稱為普通小數。
普通分數:不包含哲理整分數在內的分數簡稱為普通小數。
4、1/2和0.5哲理整性質的科學依據:
分數擁有分數單位,數學教科書應該明確指出1/2是最大分數單位,1/1不是最大分數單位、是整數分數,1/1=1依然體現整數性質、是一個特例,然而迄今為止還沒有小數單位,數學需要向前發展提出小數單位、最大消暑單位,要明確指出最大小數單位是“0.5”,而且為奇數能被2哲理整除提供客觀科學依據,才更符合數學的客觀實際!單憑直覺,最大分數單位1/2和最大小數單位0.5還未體現出其真正數學意義,最大分數單位和最大小數單位在本質上體現哲理整性質才是其真正的數學意義,這是如何對待數學真理的重大認識問題,并非可有可無,可無必然是一個數學錯誤,1/2和0.5的哲理整性質是微小微妙、微乎其微的變化、微不足道的差異性,若不仔細認真觀察很難被人們發現,形而上學排斥它、大多數人無法理解接受它,有理難辯啊,難!真的很難!不僅如此還會遭人諷刺、挖苦等等,…。
關于分數和小數:分數單位1/2,1/3,1/4,1/5,1//6,1/7,1/8,1/9,1/10,…對應下的小數應為小數單位,例如:1/2=0.5,1/3=0.333….,1/4=0.25,1/5=0.2,…,1/10=0.1等等,….。
哲理整性質的來龍去脈:在數值邏輯公理系統中,派生子集合,0.5,1.5,2.5,3.5,4.5,5.5,6.5,……,…從系統發展變化中分化出來,占據整數的位置充分地十足地體現其哲理整性質或者說體現其相對整性質,數值邏輯公理系統為其提供科學依據;最大分數單位1/2、最大小數單位0.5也為其提供科學依據,只有在數值邏輯公理系統中才能夠發現0.5,1.5,2.5,3.5,4.5,5.5,6.5,……(1/2,3/2,5/2,7/2,9/2,11/2,13/2,……)擁有哲理整性質,單憑直覺無從談起,單憑直覺只能看到最大分數單位和最大小數單位,…。
能被2整除的是偶數,…,整數0,1,-1,2,-2.,3,-3,4,-4,5,-5,……,…為偶數能被2整除提供科學依據舉世公認,…。
為了便于理解接受也可以首先把0.5,-0.5,1.5,-1.5,2.5,-2.5,3.5,-3.5,……,…暫時將它們看作哲理整數(相對整數),哲理整數為奇數能被2哲理整除提供客觀科學依據,哲理整數指小數0.5,-0.5,1.5,-1.5,2.5,-2.5,3.5,-3.5,……,…的絕對值比其他普通小數的絕對值整裝——因為0.5是最大小數單位,與整數形成異中之同,差異中有共性,數學與哲學將這一特性簡稱為哲理整性質(相對整)——哲理整數(相對整),但是理解接受以后:絕對不能忘記了哲理整數擁有相互矛盾的雙重性質,一是擁有普通小數性質、二是擁有哲理整性質,只承認它們的小數性質認識是片面的,只承認0.它們的哲理整性質認識是片面的,…。
事實上只有把哲理整數統稱為哲理整小數體現雙重性質才更確切、完整、正確,…。
5、有理數系數值邏輯公理系統(就不展開敘述了):
{[0~1]}1{[1~2]}3{[2~3]}5……,…(此結構式上下交錯對應不能散開)
[0.1~1.5]}2{[1.5~2.5]}4{[2.5~3.5]}6……,…
第1環節:1∑{[0~1]}=∑{[0~1]},
第2環節:2∑{[0~1]}=∑{[0.5~1.5]},
第3環節:3∑{[0~1]}=∑{[1~2]},
第4環節:4∑{[0~1]}=∑{[1.5~2.5]},
第5環節:5∑{[0~1]}=∑{[2~3]},
第6環節:6∑{[0~1]}=∑{[2.5~3.5]},
……,…,
∑{[0~1]}意指0與1之間的基數之和,它是集合族、有無窮個子集合或有無窮個數組,其他依次類推,符號:意指派生子集合,很顯然,在系統數值邏輯運算過程中,小數0.5,1.5,2.5,3.5,4.5,5.5,6.5,……從系統發展變化過程中產生分化出來,占據整數位置,充分體現其哲理整性質,即派生子集合,為奇數能被2哲理整除提供科學依據,蘊涵著完整的數值運算規律,數論、集論、算術三位一體、辯證統一,蘊涵著完整數學公理2,3,4,5,6,7,8,9,10,11,12,13,14,15,16,……,…。
潛無限給數值邏輯奠定基礎并給作科學指導,潛無限排斥實無限,…。
實無限只能給數理邏輯奠定基礎,如何給數值邏輯作科學指導?實無限排斥潛無限,事實上互相排斥,…。
6、廣義整數:
廣義整數:將整數和哲理整小數統稱為廣義整數(將整數和哲理整分數統稱為廣義整數),…。
7、有限不循環小數:
有限不循環小數:為了便于理解,簡言之,我們把無限不循環小數有限數字(小數點右邊至少有兩位或兩位以上不循環數字)稱之為有限不循環小數,例如:3.14,3.1415,3.141592,3.1415926,1.4142,1.41421356,2.17181938,……,有無限不循環小數必然存在著有限不循環小數,在數值邏輯中,有限不循環小數與潛無限不循環小數擁有替代無理數數值的巨大意義與作用;有限小數中的小數再如此細致地劃分出有限不循環小數、有限不循環小數,才更切合實際,在數值邏輯公理系統中會發現:有限不循環小數擁有客觀存在性,擁有無限不循環小數就必然存在著有限不循環小數,這的確是一個認識問題,有限不循環小數可表達為分數形式,因此有限不循環小數是有理數,同時還是超越無理數的有限形式,因此可替代無理數數值(無理數的近似值),只談無限不循環小數(只談無理數),不涉及到有限不循環小數是不行的,…。
尤其是有限不循環小數,在實質上擁有替代無理數數值的巨大意義與作用——此乃有限不循環小數的重要數學意義。
8、有限循環小數:
有限循環小數:為了便于理解,簡言之,我們把無限循環小數有限個循環節(小數點右邊至少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數字循環節)稱之為有限循環小數,如:0.1616,0.161616,0.666,0.666666,0.78787878,0.999999,……,有無限循環小數必然存在著有限循環小數,有限循環小數客擁有客觀存在性,它可替代無限循環小的數值,…,這也是一個認識問題,有限循環小數可表達為分數形式,因此有限循環小數是有理數,…。
9、普通有限小數:
把小數點后邊有一位數或兩位數以內的小數簡稱為普通有限小數,例如:0.9,1.1,1.2,3.6,3.8,5.8,6.8,7.16,………,…。
10、總之、數學理論要有所突破、要有所進展:
數學(算術)需要向前發展有所突破:
(1)提出數學理論為什么1+1=2,
(2)明確指出1/2是最大分數單位,
(3)提出小數單位、最大小數單位、0.5是最大小數單位,
(4)將有限小數細致劃分為:
a、哲理整小數:0.5,-0.5,1.5,-1.5,2.5,-2.5,3.5,-3.5,……,
b、普通有限小數,
c、有限不循環小數,
d、有限循環小數,
(5)有理數系數值邏輯公理系統,
(6)廣義整數,
(7)哲理整分數:1/2,-1/2,3/2,-3/2,5/2,-5/2,7/2,-7/2,……,
(8)整數分數:把1/1,-1/1,2/1,-2/1,3/1,-3/1,4/1,-4/1,5/1,-5/1,6/1,-6/1,……統稱為整數分數,擁有雙重身份,…。
(9)雙素數:例如6,10,14,22,26,34,38,……,其特征,能表示為兩個等值素數之和,雙素數星星點點揭示著哥德巴赫猜想擁有客觀存在性,無法否定它,
(10)偶素數——2:2既是一個偶數又一個素數,把2簡稱為偶素數,
等等才更接近數學的實際情況,希望數學教師率先轉變數學思維理念給以鼎力支持,…。
總之,依然還是把整數與分數統稱為有理數,只不過是又將分數劃分為哲理整分數、普通分數、還有整數分數,...,為什么1+1=2——是探索其原理、道理、哲理,一定要弄明白其中的原理、道理、哲理!…,再次說明,如此道理、哲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夠理解接受,這是很正常的,且末當真、切莫較真,同時也說明一點本文為什么1+1=2的含義不同于1+1為什么等于2?,也未直接涉及到數論的“1+1”,…。
錯字、多字、漏字、錯誤在所難免,本文作為數學學術最新觀點,僅供參考、并不強加于人。
參考文獻:
1、《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2、《古今數學思想》(北京大學數學系數學史翻譯組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1981年7月。原作者:(美國數學家)M.克萊因著
3、《普通邏輯原理》,主編:吳家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年9月
六、要培養學生“三會”。
關鍵詞:討論,“思維參與”,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跳一跳,能摘到”,“三會”,兩極分化。
《標準》基本理念第一條中用比以前更為明確的語言提出:“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同時新課程標準中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師應……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睘榱藢崿F學生能生動活潑的學習,能充分的展示自己,能在思辨中去探求新知,課堂討論便成了教學中實現這一理念的主要方法之一。
新課程實驗已經3年有余,對課改實驗,廣大實驗區的教師投入了滿腔熱情,付出了艱辛勞動。新課程給實驗區教學帶來了新氣象,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變化。但是,隨著新課程實驗的深入,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隨之出現,比如當前,課堂討論主要存在討論小組的設置比較隨意,討論時機把握的不夠好,討論方法不科學以及討論氛圍沒形成等問題,從而導致課堂討論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際上沒有任何效果。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既能動得了,又能動得好?才能達到討論的最佳效果呢?本人結合我教學實際來談談體會!以便同各位同人共享。
一、討論小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討論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討論,或者是前后排的學生討論,這樣可能導致有的小組學習力量強,有的小組學習力量弱的局面,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習慣、性格、興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組,分組時不僅要重視學生智力因素的發展,而且要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每組各個層面的學生都應兼顧,這樣才能取長補短,同時教師可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使每個學生生動活潑的、主動的發展。
二、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
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正如有的專家所說,“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
為此,應當創設情景,巧妙地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心理上的認知沖突,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同時,教師要放權給學生,給他們想、做、說的機會,讓他們討論、質疑、交流,圍繞某一個問題展開辯論。教師應當給學生時間和權利,讓學生充分進行思考,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說,并且讓盡可能多的學生說。條件具備了,學生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就會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只有積極、主動、興奮地參與學習過程,個體才能得到發展。
三、討論的時機要恰當
對問題的討論應把握時機,過早學生的認知水平沒有達到最近發展區,學生找不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白白地浪費時間而一無所獲。過遲學生對問題已基本弄懂,討論的意義不大。教師還應設計多層次的問題滿足各層面學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學生思維的,及時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以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此外,討論時應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則,在討論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討論的方法要科學
常見教師把題一呈現,便馬上讓學生討論,討論了兩三分鐘,教師便草草收場,只留于表面形式,沒有注重效果。教師不能由于時間關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開就終結,應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廣大空間。在教學實驗中,我曾經把班上的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對問題直接討論,第二組獨立思考,第三組先獨立思考然后討論,經過多次實驗結果發現:第三組學習效果最好,第一組效果最差。第一組的學生容易注意到別人的意見,思維活動受到了束縛,容易得出一些傾向性的結論;第三組表現在它的“預熱效應”上,學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維活動,出現了多種解決問題的途徑,有利于學生積思廣益的學習。第三組的學生無論是在解決問題的途徑上、質量上都優于其它兩組??梢?,討論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討論的氛圍要和諧
討論應營造一種氛圍,使每位學生不用擔心自己的意見被批評,而是堅信自己的觀點是受歡迎的,小組中的成員不是批評別人的意見,而是傾聽、補充、完善所提出的問題解決方案,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觀點即使錯了,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才能真正明白問題的關鍵所在。只有這樣,學生討論起來,才心無疑慮,才能互相啟發,取長補短,不同層次的學生才能各有發展。
六、要培養學生“三會”
有的老師將小組合作理解為小組討論。我們經??梢钥吹竭@樣的教學場面:討論時,學生各說各的,有的學生不善于獨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別人的意見,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協。學生討論后,教師依次聽取匯報,匯報完畢,活動便宣告結束。
為了使作為個體存在物的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得到滿足。為了使自己的行為活動服從自己理想,使自己獲得人之為人的幸福和價值。人類需要一定的規范?;橐鲫P系就是直接產生于兩性關系的禁例。一夫一妻制的“最后勝利乃是文明時代開始的標志之一”此外,人的本身不同于動物本能的活動,人的是有意識的活動,不僅表現為能夠認識、預見和調整自己的行動,表現為富有幻想和殷切的渴望。而且能使人的符合社會規范的要求,最大限度的滿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性教育的基本倫理觀,把人類的身心兩面結合在一起,強調心靈與身體之間的正確順序。主張以真愛為中心的。當提升到心靈的層面,并服務于心靈的目的時,便神圣化、理想化、價值化、尊嚴化、倫理化、道德化了。因此,在強調大學生自我發展、自我需求滿足的同時,有必要倡導基本的性倫理規約來規范和引導當代大學生的,促進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
1.1生命價值原則
不僅要有利于人類的繁衍。確保新生命的遺傳素質的質量,而且要有利于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預防性傳播疾病。一部婚姻發展史就是對的約束規范史。為此,應該盡量避免不合理的方式以及不符合道德規范的關系,以實現優生優育的目的。同時,從預防性病的角度來看。避免導致性病傳播是性道德基本原則。在現時代,隨著科學技術和交通工具的發展,人們交往日趨頻繁,原來散布于各個地區的不同性病,也隨著人群的大流動而不斷地傳播蔓延。性病是一組傳染病,主要通過性接觸而傳染,其中淋病、梅毒、艾滋病對人類健康危害極大。因此,為了杜絕性病的傳播和蔓延,就必須遵守性道德規范。事實證明,的道德約束有利于人類的生命健康。
1.2尊重與相愛原則
在人類社會中,區別于動物的性活動,就在于人類有超乎于動物界的思想與情感,因而在性活動中具有對異性的、尤其對特定的“某一個”異性的愛情,就成為人類性倫理的重要原則。在現代社會,人對異性的要求不是簡單地以自然方式、而是以復雜的社會方式進行的。人以戀愛的方式使人格化了,當性的快樂被愛這種精神因素所維系的時候,它就更高漲并且有動物所不具備的持久性。另外。尊重原則不僅體現在對戀愛對方上,還體現在對自己和對社會的尊重。首先要自尊。在戀愛過程中,不能為了獲得一時愛情去卑躬屈膝、犧牲人格,更不能以自殺、以性等方式去搏取所謂的愛情。其次要尊重對方。尊重對方的意愿和選擇。特別是在追求對方的時候,不可采用一些極端的方式,甚至不顧對方是否愿意,死纏賴打。最后要尊重他人。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人,其行為不能僅顧自己的感受。而要考慮對他人和社會的影響,同時也包括對可能產生后代的尊重。
1.3善良無傷害原則
所謂善良無傷,主要是指男女之間的不會損害自己或對方的身心健康,不會傷害其他人的幸福,不會損害后代的健康,不會危害社會的安定發展。一般來說,婚外,如通奸,盡管某人與“第三人”有某種感情,符合了“自愿”原則,卻違背了“善良無傷”原則。因為他(她)傷害了自己的妻子(或丈夫),倘若未婚先孕,對自己、對孩子都是極大的傷害,也會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除非履行法律程序,經法院裁決或協議離婚,再結婚,否則,婚外是一種不道德行為。至于其他的婚外,如,則會將性病傳染給自己的妻子或子女,使其成為性疾病傳播的無辜受害者,顯然這是違反“善良無傷”原則的非法行為。
1.4責任和義務原則
性既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責任和義務,性與道德、性與道德、法律、婚姻密不可分。人作為有理性的動物,他不僅具有選擇行為的意志自由,而且也有控制和約束自己行為的意志自律,自律性就是人的自身的意志約束,表現為人為自己立法以及理性對感望的合理節制。同時,生活于現實世界的確定的人、現實的人,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道德責任和義務。人的道德責任意識,既來源于行為主體對客觀存在的道德規律和道德責任的理解和認同,又來源于外部環境的規約與定序以及社會輿論的監督與評價。因此,生活于現實世界的人總會受到外部世界的規定和制約,任何人都不能隨心所欲、為所欲為、每一位的當事人,都有義務為自己的及其后果負責。那種兩性關系上任意、輕率、放縱、無節制的行為,只能導致物欲橫流、無可挽回的災難。
1.5自覺和自愿原則
在實際中,所謂自覺是指男女雙方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性,所謂自愿,則更多的是指女方自愿。因為無論是從生物屬性或社會屬性上看,在過程中,一般說男人處于主動和進攻的地位。是男女兩性未達到一定目的而進行的活動,涉及一方影響另一方的關系,從而就會有雙方主動或僅僅一方主動,雙方愿意或僅僅一方愿意的區別。因此,的道德規范要求應該建立在男女雙方自覺自愿原則的基礎上。在中,男方不緊要滿足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也應該顧及女方的意愿與需要。
1.6私事原則
所謂私事原則,是指性關系的私人性和隱私性準則。它是現代性倫理學的產物。私事原則包括兩性關系的自由自主性、非公開性和自律性。兩性關系的自由自主性,即男女雙方均有選擇配偶、結婚、離婚的自由性和自主性。兩性關系的非公開性,即現代是一對男女之間最親密的肉體與精神的結合,是兩個人互相給予、互相享受的特殊領域,只可兩人共有,不能與他人分享;只能在僅兩個人獨處的空間內進行,不能公開展示。兩性關系的自律性,是說兩性關系雖然具有自由性和自主性和非公開性,但并非是性本能驅使下的任意、輕率、放縱的行為,而是在自尊、自重、自負責任等道德意識以及社會道德規范支配下對性本能的合理節制。
2大學生的基本評價
關于大學生的基本評價,筆者主要圍繞本質、模式兩個層次進行論述。
(1)從本質來說,大學生屬于高知識人群,他們具有較強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博學兼容的特征以及追新求異的傾向,這決定了他們有可能接觸并接受更多的新思潮、新觀念,其中包括大量不合理的性思潮、性觀念,因而他們的性思維比較活躍。以上列舉的幾種大學生性問題,雖然只發生在部分大學生身上,但是問題的嚴重性后果以及對他人利益、社會風尚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2)從性的存在模式看,一些青年在性方面的認識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他們已將“戀愛——結婚——”的婚戀關系模式,變成了“戀愛————結婚”的模式。戀愛、、結婚三者常常出現分離、即戀愛、之后的結果并不必然是結婚,戀愛目的出現了多元化,戀愛變成了滿足多層面需要的手段,如滿足物質需要、精神需要、感情需要、需要等。因此,只憑熱情和感情而缺乏理智和理性的戀愛,走向無奈和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雖然當今社會對婚前寬容了很多,但是大樣本的調查表明,至少在目前的中國青年中,并未出現對無所謂的趨向。絕大多數大學生仍渴望包括在內的美好愛情,但是是要講究條件和規范的,大部分青年大學生對婚前仍保持謹慎的態度,在實際行為中他們也是這樣做的。
摘要:今天的中國正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時期,經濟體制的變換交替,伴隨著觀念的深刻變革;中國人傳統的性觀念受到猛烈的沖擊,性的價值觀、道德觀隨之發生巨變,并產生了與之相應的。大學生作為“時代的晴雨表”,這種性觀念與的變化在他們身上反映得尤為顯著。因此有必要倡導基本的性倫理規約來規范和引導當代大學生的,促進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