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8 01:18:35
序論:在您撰寫教師示范教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教學反思的意義對于即將步入教師行列的教師教育專業學生來說,教學反思尤為重要。首先,通過反思能促使實習生在教學方面有所提高。葉瀾(2001)和姜勇(2004)均指出:職前教師的專業素質的培養既需要課堂中理論的灌輸,須要通過教學實踐將其公共知識轉化為個人知識。教學反思是聯系理論與實踐,促進教師個人知識發展的重要手段。其次,通過反思會促使實習教師在經驗方面有所增長。進入實習學校之前,大多數實習生缺乏教學經驗,學生須要有效地利用寶貴的實地接觸教學的機會,通過反思最大限度地利用獲取的教學經驗,汲取富有創新意義的智慧和力量。最后,通過反思可以促進實習生的專業化發展。師范教育是職前教育階段,應屆畢業生進行教育實習是為走向實際工作崗位做準備,是教師教育的一部分。只有使實習生盡早進入角色,培養其自我反思能力,使其自我察覺能力和自我反省水平得以提高,才能進行自我教育,實現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二)教學反思的方法教學反思方法主要包括:錄像反思法、教學反饋反思法、行動研究反思法、課堂觀摩反思法、教學日記反思法、討論探究反思法等。本研究中主要應用的方法有課堂觀摩反思法、教學日記反思法和討論探究反思法。其中,課堂觀摩反思法可以從上課教師的體態語態、學生的參與度、教學效果以及教學可行性進行反思,教師本人對他們在課堂上所遇到的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并反思這些問題形成的原因以及解決的方法。教學日記反思法就是教師將自己的課堂實踐連同自己的體會和感受訴諸于筆端而實現對教學實踐的反思。教師的反思日記的內容涉獵應十分廣泛,既可涉及到專業自我方面,如個人的生活經歷,與他人的對話等;有關教學方面的,如記錄自己在課堂上的成功之舉,及時捕捉課堂教學過程中產生的瞬間靈感,或對課堂上的疏漏失誤之處進行回顧,梳理并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為以后的教學提供可吸取的教訓。
二、教育實習三個階段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反思能力發展記錄
本研究通過對7名在小學二年級進行教育實習的實習生進行觀察與訪談,分析這些實習生的實習日記(包含其課堂觀摩反思和討論探究記錄等),發現教學反思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點。
(一)實習初期———反思能力初步發展教師教育專業的學生在實習第一周到第四周的教學反思主要體現在聽課反思和作業批改反思兩個方面。實習初期,實習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接觸以聽課為主,通過聽課可以學習指導教師的教學內容與方法、觀摩和了解學生。該階段須多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多觀摩指導教師的課堂授課過程,為自己走上講臺作好準備。通過對聽課后進行反思的實習生進行訪談,發現實習生的反思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在教學內容方面:實習生發現優秀的課例在知識的傳授方面會有循序漸進的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主要遵循“引出新知———呈現新知———操練新知———鞏固新知”的過程,每一節課都要圍繞一到兩個知識點展開,該知識點則為本課的重點。第二,在教學方法方面:傳統的教學已經不適應當今的課堂,尤其是小學階段,英語學習主要以培養興趣為主。因此,課堂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就是游戲的設定。然而課堂上并不是游戲越多越好,課堂上的游戲要既有趣又能與所學的知識點銜接。第三,在與學生的互動方面:課堂教學中有“熱身”這一環節,它能幫助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學習狀態。在課堂上,教師語言的運用,要注意語氣的抑揚頓挫,肢體語言的運用也十分重要。若是教師在上課過程中一直以平緩無變化的語速講課,學生易產生疲憊心理,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學生課外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作業批改是重要的教學活動,通過作業批改能檢測出學生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實習初期,對于實習教師來說,作業批改是一項艱巨而重要的任務。剛剛實習的學生不適應這么多的作業量,只想盡快地完成指導教師任務,對于練習冊中出現了哪些題、考察了哪些知識點,缺乏了解和探究。但以速度為前提的作業批閱方式不會增加教學經驗。經過指導教師的指導,實習生逐漸認識到:通過作業批改,教師可以發現學生作業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如有的學生丟三落四,反映的是粗心大意;有的學生基礎知識方面的題錯的多,反映的是基礎知識不牢固等等。同時,在作業批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寫評語,幫助學生改掉不良的學習習慣,端正學習態度。
(二)實習中期———反思能力迅速發展通過聽課和作業批改,實習生已經積累了一些教學經驗,掌握了一些教學技巧,在實習的第五至八周,實習生的反思進入下一階段———發展階段,即通過對優秀教案的反思和對習題課的反思,逐步深入課堂。反思教案是提高教學效率,提升課程質量的有效手段。對教案進行反思和再研究,不僅有助于提高課堂效率,而且很好地改善了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教案不僅是教師對授課重難點、授課過程的基本把握,也是對教學的設計,教案優秀與否直接影響整堂課的課堂效果。通過反思教案,能夠反思整堂課的預期效果。教案中除了教學環節設計,還應記載授課的預期效果以及可能出現的問題,包括學生的反應等。然而,教學是一個不可完全預測的過程,只有真正地做到以學生為本并以學生的角度去設計、思考問題,才能發揮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主體因素,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習題課是對知識查缺補漏、鞏固基礎知識的重要內容,習題課可能是枯燥乏味的。這就要求教師處理習題課不能僅遵循傳統的“教師講解,學生多做題”授課模式,而應積極創新。通過習題課的講解,實習教師作了如下反思:第一,課堂上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以教材為主線,教師不僅要關注講課,還要注重與學生的互動;同時,講解的知識點應該以課本為主,不要一個知識點拓展很多,學生由于年齡因素,單位時間內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受限。第二,講解時應該循序漸進,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第三,習題課應該創新,應該達到既鞏固了知識點又在娛樂輕松的氛圍內完成。
(三)實習末期———反思能力逐漸成熟在實習的第九周之后,實習生掌握了一定的教學方法,對教材和學生有初步了解,課堂教學積累了一些經驗后,反思能力進入了相對穩定的時期。通過對實習教師的觀察發現,在第一次進行授課時,由于緊張,原本設計的一些有亮點的環節沒有展示出來,學生的反應也不熱烈,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在兩節課之后,實習教師主動反思,逐漸意識到每個班級孩子的程度不同、特點不同,應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習教師增加了熱身環節,讓學生隨著歌曲做動作,但是熱鬧過后發現課堂紀律出現了問題;該實習教師又在反思后想出解決辦法:在課堂上提出一條規定,當喊出口號“1、2、3,收”時,學生立刻坐好,安靜下來;實行過程中,學生對指令不熟悉,無法配合,實習教師反思后發現指令須要多次練習。通過實習過程的反思,實習教師發現:對自尊心、榮譽感都很強的兒童來說,競賽的形式能成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激烈的競爭中,學生情緒高漲,學得主動、記得牢固。
三、結論
首先,要加強與實習生的溝通。態度決定一切。實習生畢業在即,下一步的去向是他們最為關注的問題,因此,在他們眼中,教育實習只是畢業之前需要完成的學校指定的任務之一,而且,無論實習最后的成績怎樣,對他們求職,都沒有決定性的影響。這種看法,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認知,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自然對教育實習表現得漫不經心,得過且過。與此同時,指導老師作為高校教師中的一員,自身要面對教學和科研的雙重壓力,再加上指導畢業實習,工作時間不斷被擠壓,焦慮和疲憊與日俱增。所以,在精力有限的情況下,不少老師也只能依照學校的安排,按部就班地落實教育實習的各項工作,忽視了與實習生的溝通,不能及時了解他們的立場和想法,于是就出現了實習生態度上的懈怠。所以,加強指導老師與實習生的溝通,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只有了解了他們的想法,才能對癥下藥,有效地轉變他們的態度。比如,有的同學以找工作為借口,不認真備課或對試講環節游戲視之,指導老師就應該及時地“指點迷津”———實習本身,便是對他們的接人待物、語言表達等能力的綜合考察,實習的錘煉,對接下來的求職面試,是一個很好的準備,可以說有百利而無一害;有的同學則以考研為借口,把本應用來準備試講的時間和熱情都用到了去圖書館看書上,無論是前期準備還是后期見習,都不甚了了,抱著一種無所謂的態度,指導老師也應該及時糾正這種片面的觀點,告訴他們,從研究教材到教學設計再到最后的教學實踐,實習這個過程,遠比坐在圖書館機械地看書更為重要,因為它是對大學所學各種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是對自主學習能力的全面提升,不僅能夠為考研提供更扎實的專業基礎和素養,為研究生面試提供更強大更坦然的心理素質,更重要的是,它能夠為研究生階段的自主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其次,要加強實習生之間的溝通。分配給指導老師的實習小組多來自不同的班級或寢室,成員之間并不十分熟悉,無論是備課、討論還是見習,他們往往以寢室為單位,三五成群,彼此之間缺乏交流,這樣也就錯過了互相啟發、互相學習的機會,沒有能夠在小組內營造出良性競爭的氛圍,從而反過來進一步刺激他們實習的熱情。指導老師應該有意識地加強實習小組成員的交流,比如組織他們集體備課或討論說課,使他們互相觀摩,互相激勵,從而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二、幫助實習生完成角色的轉變和心態的調整。
對師范生來說,教育實習意味著一個重要的轉變,即從學生的身份轉換到老師的角色。這是一個漫長過程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環節。轉變的順利與否,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實習的效果,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實習生以后的職業選擇,所以,指導老師應對此保持密切關注,隨時發現問題并對實習生進行心理疏導。實習生保持學生身份多年,突然之間,從坐在講臺下聽課變成站在講臺上授課,從被動到主動,并不是每一個實習生都能夠順利完成心理的調試,這期間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怯場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副作用,如越來越嚴重的不自信、在講臺上的拘泥緊張、不敢與學生進行目光交流或互動、表達語無倫次等,這些狀況一旦出現,如果指導老師不及時進行干預,任其發展,就會陷入惡性循環,嚴重打擊實習生的自信和參與的熱情,甚至留下心理的陰影,使其在擇業的時候刻意回避教師這一本行。所以,一旦出現這方面的問題,指導老師應該主動介入,首先,要鞏固學生的自信,幫助他們克服內心的恐懼,使其相信自己大學四年的積累足以支撐身份轉變所需的各種知識,所以,站在講臺上的時候,無須慌張,也不用自亂陣腳;其次,鼓勵他們學著對困難做充分的準備,實習過程中,遇到問題,要勇敢面對,積極主動地尋求解決的辦法,而不是一受打擊就放棄逃避,比如,授課過程中,假如學生反應比較冷淡,互動難以展開,這個時候最應該做的事情,不是抱怨,而是冷靜下來,從授課的內容安排與形式技巧兩個方面去分析原因,或者改變教學內容的設計,或者嘗試不同的授課方式,以解決問題,而隨著問題的解決,實習生的熱情、能力和自信都會得到極大的提升,實習便進入了良性的循環,容易達到應有的目的和效果。
三、重視教學設計。
師范院校的師范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性。師范教育與基礎教育有著天然的聯系,師范院校主要是為基礎教育培養師資,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課程目標,使學生智力與人格協調發展,使學生個體、自然與社會和諧發展,以培養“整體的人”?;A教育對師范教育具有反作用,師范院校必須適應和引領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基礎教育培養“整體的人”。師范專業是所教學科與教育學科相交叉的復合型專業,是“師范性”和“學術性”的有機統一。師范教育專業的學科屬性是教育而不是所教學科,教師的專業性主要體現在“教育”(“師范性”)方面,師范專業的專業課程也應該為教育類課程,其所教的學科課程應為專業方向課程?;谕ㄗR教育的理念和師范教育的特性,師范院校通識教育的使命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體現在終極層面,即“有教養”的“完整的人”的培養,確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關系的基本理念,構建人的主體性,使師范生具備活的知識,并能使不同學科知識領域間實現共通和交融;再進一步,使師范生成為具有通識素養的人,并在未來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踐行通識教育的理念。第二個層面體現在專業(“教育”)層面,即教育信念的培養,使師范生在教育教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培育過程中、參與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形成對教育的理念、教育基本理論和原則、規范的堅信不疑的認識,并對教育有著強烈、真摯的情感和獻身教育的堅定不移的意志。如果說師范院校通識教育的終極層面追求“人之為人”的境界,則本“教育”層面追求“師之為師”的境界。
二、師范院校通識教育存在的問題
第一,理念問題。未能深刻認識師范院校通識教育的根本涵義,基本上把通識教育作為專業教育的補充、糾正,強調的是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彌補過于狹窄的專業教育的缺陷,而不是追求“人之為人”的“完整的人”的培養和“師之為師”的教育信念的培養。
第二,課程問題。未能按照師范院校通識教育理念分層次設計通識教育課程體系;課程開設缺乏統一課程理念的指導,通識教育課程資源不足。從根本上說,完善的通識教育課程設計應該以學生為出發點,符合通識教育的本質;課程之間應該有層次,有內在邏輯性;課程開設必須避免隨意性,不應以教師個人研究興趣和重點來開設課程,而應因課求人。
第三,教師問題。從通識教育的理念和目標看,對講授通識教育的教師要求是很高的,僵化地按照教學大綱和教材照本宣科的教師,只會操著本學科的語言、按照專業課的方式傳授知識的教師,很難勝任通識教育的使命。師范院校高質量的通識教育師資不足,進而影響通識教育課程的開設數量和質量。同時,師范院校向普通綜合性大學轉型,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中,科研項目、學術論文占的比重越來越大,教師也日益偏重科學研究,更愿意在專業系所教學,對于參與本科通識課程的積極性不高。
第四,教學方式問題。教學形式相對單一,大多數是大班授課,缺乏小班討論的授課形式;教學方法以簡單說教式、填鴨式為主,師生互動不足;將專業課的內容加以稀釋,按照專業課的方式進行教學;在學科教學中不能有效融滲通識教育。第五,管理問題。高師院校進行通識教育,一般由教務處制訂計劃與負責實施,基本沒有實施通識教育的專門機構;缺乏評估制度和輔助的助教制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考核(如課堂出席率、上課認真程度等)以及結果考核(課程考試、考核)不嚴,學生隨意缺課,聽課效果差;學生選課缺乏有效指導,出現學生混學分的現象。同時,未能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
三、師范院校通識教育的實施策略
第一,確立科學的通識教育理念,明確通識教育的使命。通識教育理念是通識教育主體對通識教育現象(活動)的理性認識、理想追求(價值取向)及其所形成的認識和思想觀念體系,具有相對穩定性、延續性和指向性,是通識教育的思想先導。通識教育作為一種人才培養理念,是對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和西方自由教育理念的繼承、革新、升華和發展,也是對現當代狹窄的專業教育的思想的反正,應擺脫狹窄的“專業化”教育思想的禁錮,正確處理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關系。師范院校通識教育使命的終極層面,指向“人之為人”的根本問題,具有基礎性、融通性、非職業性、超功利性,在這個層面,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并駕齊驅,或者說通識教育超越專業教育,為專業教育奠定寬厚的基礎。師范院校通識教育使命的專業(“教育”)層面,指向“師之為師”的根本問題,重在教育信念的培養,在專業這個層面的通識教育,具有專業教育的性質,是專業教育的組成部分。專業教育由專才教育(SpecialEducation)和專業信念(ProfessionalBelief)構成,經“專才教育”和“專業信念”培養,才是專業的人才。學校必須跳出傳統的專業化的思維定式,以培養“有教養”的“整體的人”為理念,才能讓通識教育達到預期效果。同時,要加強對通識教育理念的宣傳,讓廣大教師理解通識教育對師范教育的特殊意義,了解開設通識教育課程的目的,愿意投入通識教育;讓師范生了解通識教育對于全面提高自身素養的重要性,主動積極地學習通識教育課程。教師和學生是實踐通識教育的主體,只有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才能有效實踐通識教育的理念。
第二,從通識教育的理念和使命出發,頂層設計通識教育課程體系。課程是知識的載體,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在知識不斷分化、就業市場需求等背景下,把知識劃分為學科或專業,并按照劃分的門類培養人才,已經是我國大學的慣例。專業教育給了學生在一個不確定的職業世界里生存的能力,其獨特功能不容忽視。高師院校應在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中尋找最佳的課程比例組合,以實現各自的使命,這也是構建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在學生學習時間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構建科學的符合通識教育理念的課程體系則是重中之重。一是構建師范院校通識教育終極層面的課程結構,設置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領域的經典課程,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使理工科學生學習人文課程,文科學生學習自然科學課程,將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結合,培養師范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設置跨學科的交叉課程,“引文入理”,“引理入文”,促進文理滲透,中西結合,貫通古今,培養師范生融會貫通的素養與能力。二是構建師范院校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層面的課程結構,設置教育史、教育思想、教育哲學、教育心理、人格心理、課程與教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師職業道德等教師教育類理論課程;設置教師口語、教育公文寫作、教育學術寫作等教師教育技能類課程;設置數學思想史、物理思想史、化學思想史等教育與學科方向結合的課程,使師范生在教育教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培育過程中形成教育信念。同時將教育理念、教師的專業信念、專業信仰等“教育”層面的通識精神貫穿于師范院校各系科專業方向(所教學科)的課程與教學中。師范院校師范教育專業方向(所教學科)的教師,應該有這種自覺意識,在進行學科教育的同時,有意識培養師范生的“教育”素養。師范生在學習學科課程的過程中,更應該注意學習學科教師的先進教育理念、原則、方法等,體悟其作為教師的精神與信仰,從而在這種潛移默化的氛圍中完善自身的教育理念、原則、方法,提升自身的專業信念與專業精神。三是注重隱性課程構建。隱性課程是與顯性課程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是指沒有設計在課程計劃中的、但對學生發展具有潛在影響的因素。學校應有意識將學術講座、精品校園文化活動、校園環境和組織制度等納入通識教育體系,讓師范生受到通識教育熏陶。
第三,強化通識教育師資建設。有一批名師、精英積極投入通識課程教學,是通識教育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一方面,學校制定約束激勵機制,設立專項經費,建立通識教育課程主講教師聘任制度,引導知名教授、學者為學生開設通識教育課程;改革傳統的一人一課,一人講到底的形式,鼓勵教師之間組成教學團隊,共同講授一門或幾門通識教育課程,提高其課程教學質量。另一方面,秉承通識教育的理念,因課求人,通過聘任校內離退休優秀教師,外聘校外兄弟院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等精英作為兼職教師,作為通識教育課程的主講教師,從而實現優質人力資源共享,解決優質通識教育課程師資不足的問題。
第四,創新通識教育教學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水平也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師范院校通識教育的教學形式還有很多可改進的地方。一是積極推進小班討論的授課形式,切忌簡單說教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采用小組討論式、辯論式教學以及研究性教學等方法,增加師生互動環節,使通識教育的理念和精神內化為內在教養,固化為現實行動。二是切忌將專業課的內容加以稀釋,按照專業課的方式進行教學,擺脫泛泛的“概論式”“通論式”“拼盤式”“消遣式”等課程,強化經典的導學式課程教學,通過教師深入淺出的導讀,讓學生接觸偉大的經典著作,使學生借此機會理解改變世界的重要思想,以此了解經典所展示的精神、心靈、智慧,從而提高學生的境界。三是在專業方向課程教學中融滲通識教育。由于師范教育的特性,其專業教學的同時包含著教師專業角度的人文性和教育性,師范院校在所有的專業課程教學中,充分滲透人文情懷和對科學的探索精神,將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有機結合。
通識教育課程主要是學生接受共同文化知識的一種課程,這種課程往往要求學生有著一定的文化底蘊,和其他學科相輔相成,其課程體系結構相對嚴密,有著相對完整的課程體系,對于學生整合能力的提高有著一定的重視度。
2.師范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現狀分析
教師知識作為教師教育研究的重點議題,始終受到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并將不同類型的教師知識提出。而小學教育專業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中,不僅僅和學科專業知識相關的專業涵養作用有著不一致性,同時也難以體現教學的有效性。關于師范通識教育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起:
2.1難以正確認知通識教育的概念
通識教育主要是幫助學生對較廣領域知識加以獲取,對學生的宏觀視野加以培養,并將自身的綜合素質能力全面提升?,F代化示范通識教育課程設置中,學生難以正確的認知通識教育的相關概念,由于學生主觀上不太重視通識教育課程,僅僅認為本專業的知識學習即可。同時對于學校而言,存在不規范的通識教育普及教育工作,不同的專業背景對于學生通識教育的理解同樣也有著較大的影響。
2.2現行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不完善
隨著社會的進步,學生對于自身全面發展有著一定的重視度,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不同類型的學生往往有著不同的價值觀追求。伴隨著學生知識閱歷水平的提高,其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更要進行不斷的提升,授課教師的教學水平較低,嚴重制約著現代化師范通識教育課程的合理設置。
2.3物質生活和傳播媒體的發展影響著教育課程的效果
現代化師范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對于表達能力往往有著不同的渴望,而當前物質生活和傳播媒體的高度發展,更是注重精神生活的需求。對于非文學專業的學生而言,其通識課程實現的定位僅僅局限于本專業領域,并沒有其他學術領域奧秘探索的勇氣和興趣,以至于學生通識課程選修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功利性,不完善的評估機制對于同時課程教學的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影響作用,進而使得學生難以從根本上重視通識課程的教育??偠灾?,師范通識教育課程設置過程中,更加注重人才的全面綜合發展,而當前的師范通識教育課程難以保證人才的綜合發展,因此更應該引起對師范通識教育課程的全面重視。
3.師范通識教育教學管理對策
通識教育實施過程中,更要注重各項制度的基礎建設,做好通識教育教學的有效管理和協調控制,將教育教學的效果顯著提高,通過對各種課程管理制度進行建立和完善,加強通識教育教學的各項管理。關于師范通識教育教學管理的對策,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3.1對學院關系進行協調,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學院關系協調中,就要建立較好的教學管理系統,并將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充分調動。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基本引導者,就要加強通識課教師素養的培養,對學生傳播知識和能力培養的基礎關系正確的處理。給予通識課教師一定的資金資助,對最新的教學動態及時地了解和掌握。在師范生的文學課教學中,就要借助于影像閱讀法,對文學課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邏輯能力進行培養,結合通識教育課程的相關知識,加強教學管理,實現師范通識教育教學的全面管理。
3.2加強學生選課系統的完善力度,創設良好的通識教育氛圍
師范通識教育選課的過程中,就要對學生的選課系統進行完善,保證通識教育課程的運行有著一定的有效性和網絡化,通過對大型密集的服務器網絡教學系統建設,并對網絡資源合理的開發,將系統擁擠帶來的困境有效克服,進而更好地開展通識教育教學體系。通識教育活動開展時,保證有著多樣的形式,通過對百家經典著作選讀活動開展,并對良好的通識教育氛圍創造,將一些豐富多樣的學術講座增設,借助于多媒體對影像學堂進行開設,并保證通識教育有著較好的教學管理和教學效果。
3.3建立合理的教師評價機制,加強通識教育理論研究
教育教學環節,就要對合理的評價機制加以建立,將各個專業課之間的關系合理的進行處理,將大學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放在同等的位置,加強通識教育和專業課的融合。在院校合作的基礎上,實現院校的資源共享,通過展開學者互訪的形式,為學生注入新的血液和動力,并將各校資源優勢最大限度上發揮,最終實現通識教育理論研究工作的全面進行。
4.結語
基礎教育對教師的師德、文化素質、學科水平和教學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師范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大量基礎教育師資靠地方師范院校來培養。這個意義上,地方師范院校是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主力軍。地方師范院校,應站在歷史的新高度,從教師教育改革的重點、目標和戰略定位的高度,思考和探索如何提高教師的培養質量,使體育教育專業更好地適應未來職業的要求。地方高等師范院校體育教育專業,主要培養為地區基礎教育服務的體育師資。體育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本質上是教師教育及其培養模式的改革。就教師教育而言,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除了一般的專業技能外,還應有深厚的學科理論基礎和人文素養。無論是從基礎教育改革還是教師自身發展的潛能來看,體育教師綜合人文素質的提高應比專業技能的提升更為重要。所以,應從師范生綜合素質培養改革著手,建立融師范性、學科性、應用性、復合型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探索體育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徑和方法?;A教育的師資的培養,學生除了應有深厚的學科理論基礎和專業技能之外,作為教師,還應有深厚的人文素養。針對地方師范院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結合我國教育體制和機制以及改革發展趨勢,以提高體育教育專業大程體系,科學和人文素質培養并重,校內外一體的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的改革思路。
(一)優化課程體系
增加人文科學板塊,特別是有利于跨學科和人文綜合素質提升的課程針對體育教育專業應用性和技能型的特點,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強化綜合素質培養;在通識教育中適當增加師范院校體育專業人文學科特別是大學語文、體育美學和藝術欣賞類的人文科學課程,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
(二)進一步明確教師教育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目標
實現與基礎教育的無縫對接以面向基礎教育改革、適應新時期需要的體育師資為目標,構建了融學科性、專業性、實踐性和人文性為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學科基礎理論和專業術科之外的人文教育,構建“基礎理論與應用實踐并進,師范教育與專業技能相融,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一體,自主學習與社會實踐并舉”一體的人才培養機制。特別要強化與基礎教育新課改關聯的選修課,聘請一線優秀教師到學校為學生進行專題講座和專項培訓;加大實習改革力度,適當延長實習時間,使人才培養和基礎教育實行無縫對接。
(三)全面推進體育專業教育中的通識教育
在專業教學中滲透科學和人文精神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地方師范院校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除了社會轉型期大學生所具有的共性外,也體現出特殊性和個體的差異性,如不太重視文化課學習,學習自主性和自覺性較差,對專業的認識和理解過于狹窄等。由于課時的限制,指令性的教學課程過多,通過增設課程強化綜合素質培養的余地不大。改革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不合理的知識結構,關注跨學科綜合素質的培養,最好的路徑和方法就是在專業課(包括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能)教學中滲透人文學科教育,達到提升綜合素質的目的。
1.推進體育專業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的教學改革教育理論上應重視綜合素質的培養,對地方師范院校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來說,一定程度地淡化“專業”意識,避免對“?!钡恼`解,我們培養目的不是專項運動員,而是基礎教育體育師資。實際上,對基礎教育而言,學校并不需要單一的“專項”體育師資,而需要相對“博”,學科知識和專項上的“博”和“通”。其實,對基礎教育體育教師而言,需要籃球專項的老師上其他球類或田徑課程是最正常不過的了。從這個意義上講,“?!币扬@得不那么重要了。針對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應強化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的教學改革,要加大教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注重在專業課(基礎理論和術科)教學中的人文教育和素質的培養,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目的。體育、體育教育和體育科學與社會特別是科技、經濟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體育教育專業應注意通過本學科的最新發展使學科教育和當今社會、經濟、科學和文化的發展聯系起來。體育專業學科基礎理論中體育人文社會學本身就是最好的人文教育課,體育學科基礎理論運動生理學、人體解剖學等屬自然科學,有大量的科學原理和實驗,既有尊重事實、尊重客觀規律、崇尚真理、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又有人體結構、運動生理所包含的美學原理;體育實踐教學如術科技能和體育競賽,更是科學理性和人文精神的綜合體現,多方面展示體育精神、體育道德以及審美教育的價值理念,成為體育教育中科學和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專業教育中推進科學和人文精神并舉的教學改革,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素質,達到提高學生綜合文化素質為宗旨通識教育的目的。
2.強化體育專業教育中精神意志、心理素質的培養,增強體育教育中的健康教育專業技能教育在體育教育專業教學中占用的時間最多,不能簡單地把專業技能理解為術科教育,應把術科教育和體育教育的最終目的———強身健體、健美心靈、提高思想道德和精神境界結合起來。專項教育中動作的要領固然重要,但精神意志和心理素質的培養也不容忽視。體育術科除了動作的要領,還有潛能的挖掘、個體極限的發揮、戰術戰略的運用,這既體現了綜合智力的運用,也是精神意志和心理素質的比拼,也包含了如何管理和協作關系、使團隊力量實現最大化和最優化的管理科學的學問。術科教學和體育競技的規則和規范,又是思想道德和精神意志最好的教材。術科教學和專業技能培訓應注意挖掘和滲透這樣的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體育道德和體育精神,讓公平公正、尊重規則、尊重對手、超越自我、永不言敗的體育精神和體育道德滲透于專業教育中,培養和豐富未來體育師資的綜合素質,提高師德水平?,F代教育認為,心理健康和意志力的培養不亞于智力的開發,都是決定人生成敗的關鍵因素。現代意義上的健康,不只是身體沒有疾病,還應包括心理的健康。因為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會有健全人格。體育教育的最終目的指向健康,健康的生活觀念和心態,體現為意志力和心理素質的培養。體育是培養意志力和增強心理修復能力最好和最有效的方式,體育專業教育應滲透這樣的健康教育理念,使之成為專業教育的有機組成。
3.增強體育專業教育中的美育教育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體育和美有著不解之緣,多方面展示了人體的形式美和人的精神美,成為人們審美體驗的對象。體育的強身健體、健美身心、提高人的精神氣魄和審美教育對人的精神陶冶、美化心靈、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有異曲同工之處。體育,既是具像化的人體美,又有抽象化的精神美,是審美教育不可多得的形象化的教材。體育專業教育中,人體解剖和運動生理學,術科教育中的藝術體操等都包含著豐富的審美教育素材。體育專業教育中的美育教育,就是在這些專業理論和術科教學中強化審美教育,啟發和引導學生發現體育和體育科學所包含的美,以及體育美的豐富表現形態如形式美、運動美、精神美、社會美,“使學生在學習本學科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同時,認知美,感受美,體驗美,化抽象的理論為審美鑒賞,培養學生對人體美、運動美和體育美的鑒賞力,達到基礎理論學習和審美情趣培養相統一的目的”。影響和提高大學生心靈境界,達到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二、新世紀以來,師范教育改革面臨著方向性的選擇
教育教學的目的即人才培養的目標,是教育教學活動總的指導,一切教育教學措施都應服從于、服務于教學目標,都必須遵循教育規律。教師要根據學生各方面特點,采取多種方式把教學目標內化為學生的學習動力,鞭策學生不斷奮進,激勵學生努力成才。教師在不斷反思和調整教育教學活動、調整教育教學措施、調整教育教學手段以及調整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活動中,進而逐步實現具體目標、學科教學目標、專業培養目標與總體教育目標。德國偉大的戲劇家、詩人和文學理論家席勒說:“有促進健康的教育,有促進認識的教育,有促進道德的教育,還有促進鑒賞力和美的教育,這最后一種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我們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和諧?!苯處煛澳康男允痉丁笔歉鶕液兔褡逍枰O定的,是國家教育制度所決定的,同時也是學校教育目的性、計劃性和組織性所要求的。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并深刻理解教育對象和教育內容,對實現教育培養目標有充分的自信和準確的把握,把學科知識的“教”與思想道德的“育”有機結合,才能對教育活動作出正確的分析、科學的判斷,達到過程和目的的優化。教師必須通過教學目標引導來創設教學情景、組織學習交流、開展效果測評、進行教學管理,避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只有把系統、科學、可操作的教學目標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F代教學論認為: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并不只是傳統教學強調的知識和技能掌握,而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理想與價值觀實現上獲得全面、協調、可持續的進步和發展。教育目的實現程度如何,是當代教育評價和考核“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標準。學生成人成長成才,教師起著潛移默化、較為深遠的示范影響。
二、師范院校教師教育教學的“方向性”示范效應
教育教學的方向性即教育的階級性,指教育教學所體現的階級立場、根本觀點和育人方法所必須實現的階級利益和要求,實現占統治地位階級的人才培養愿望和目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實際、改革開放的國際地位、培養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的國家教育制度,要求各級各類學校在教育過程中,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必須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服務。教育教學的“方向性”,是國家和民族舉辦教育的本質屬性。所以,教育必須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立場態度,不容許有半點的含糊和動搖。在重大原則問題上,教師必須堅定地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旗幟鮮明地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理直氣壯地宣傳、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社會主義法律和社會主義道德,宣傳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宣傳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給學生鮮明的階級立場示范,教育講壇決不允許自由化。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碧幱诮逃榫持械氖芙逃?,也總是堅持不懈地、積極自覺地不斷奮斗,努力實現培養方向。
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教學的“原則性”示范效應
教育教學原則,是教育教學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包含了教師主導的“教”,也包含了指導學生主體的“學”,它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教育教學原則反映師生對教學活動本質特點和內在規律的認識,是指導教學工作的準則。現代教學理念倡導的教育教學原則主要包含:德育首位原則;啟發創造原則;理論結合實際原則;教學整體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師生雙向協調原則;因材施教原則;知識技能的積累與熟練原則;反饋調節原則;教學相長原則;教學優化原則;素質提高和全面發展原則。
四、師范院校教師教育教學的“人格魅力”示范效應
本研究根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管理以及實習中的交流互動四個方面,編制了教師教育專業學生教育實習階段反思情況調查表。選取教師教育專業實習學生70名,在實習前期和后期進行調查。通過對調查所得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一)關于“教學內容”的反思的發展情況
關于教學目標設置的反思,從不(或較少)反思教學目標的科學性的同學比例從63.3%降為60%,變化不明顯。根據訪談可以發現,實習生對于教學目標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經常混淆知識目標與技能目標,不能科學合理地設置教學目標。實習生對教學目標的反思受實習學校的指導教師的教學行為影響非常大,多數從不(或較少)反思教學目標的實習生是因為指導教師在備課中忽略教學目標科學性、課標中的相關要求等方面。關于對課堂教學的反思,能經常(或總是)將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相統一的同學比例從50%上升到73.3%,能經常(或總是)做到根據教學實際不斷調整教學內容的實習生比例從53.3%上升到73.4%,這表明隨著實際教學經驗的積累,實習生對教學實踐有了更好的把握。根據課堂觀察發現,實習前期,實習生的教學內容往往脫離已設定的教學目標,重點不夠突出、難點不能突破,經過教學實踐,這些問題逐漸減少。關于教學目標的實現,經常(或總是)反思知識、技能、情感目標的實現的學生分別為50%、36.7%、40%,上升為70%、66.7%、60%;從不反思三種教學目標的實現的學生比例全部降為零,說明實習生在教育實習中認識到教學目標的重要性,將高校的學習與實際教學相結合。實習生對技能目標的反思明顯提高,說明通過實際教學,學生對教學的理解和把握逐漸突破單一的知識導向,兼顧知識與技能的全面發展。關于教案重要性的反思,經過實習,對于教案的作用,實習生的看法產生了明顯的兩極分化,肯定教案重要性的同學比例從53.3%上升到63.4%,但是認為教案作用不大(或沒有作用)的同學比例也從16.6%上升到23.3%,經過訪談發現,實習生對教案與教學二者關系的認識與所在實習學校的指導教師的指導與示范密切相關。
(二)關于“教學方法”的反思的發展情況
關于對教學方法的反思,認為自己總是(或經常)反思教學方法的同學比例從50%升為60%,較少(或從不)反思教學方法的同學比例從26.7%降至16.7%。通過訪談發現,實習生在實習中期對教學方法的反思最多,在教學達到一個相對穩定和成熟的階段后,對教學方法的反思逐漸減少,整體上呈波浪趨勢。關于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確定教學方法方面的反思,認為自己總是(或經常)根據學生特點進行教學的實習生比例從43.3%上升到60%,這是因為在實習中,實習生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有直接的、感性的、第一手的了解,開始重視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據此改進教學。關于對教學方法的創新和突破,經常(或總是)尋求新的教學方式或方法的實習生比例從33.3%上升至40.7%,從不(或較少)尋求新的教學方法的實習生比例從26.7%降至10%,表明經過教學實踐,實習生對教學方法創新的意識有了較大提高。
(三)關于“教學管理”的反思的發展情況
關于通過反思師生關系來改進班級管理方法及反思班級管理中的問題兩個方面,能經常(或總是)進行反思的實習生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關于對個人行為的反思,實習前后變化不大。對比兩次調查發現,實習生對教學管理的重視程度也是不斷提高的。在教育實習中,教學管理對實習生往往是比較具有挑戰性的,如學生在課上不愿意發言、配合等;但實習生和中小學生年齡差距相對較小,容易溝通。所以實習生需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做到教學與管理兩方面同時提高。
(四)關于“交流情況”的反思的發展情況
關于教學后與學生的交流,經常(或總是)交流的實習生比例從36.7%升為50%,較少(或從不)與學生交流的實習生比例從26.6%降為16.7%。交流互動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實習生與學生的交流隨著實習的深入逐漸增多。關于與指導教師進行教學交流方面的反思,實習前期,只有26.6%的同學經常或總是與指導教師進行教學交流,因為實習生剛剛開始接觸教學,對于交流的內容尚不明確,或與指導教師不熟悉。實習后期,比例上升為60%。但有約1/5的同學很少或從不交流,經訪談發現,原因有幾個方面:指導教師工作繁忙,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交流;對教材和教學內容不熟悉,聽課后感受不深,問不出關鍵性有實質性的問題;此外,聽課或上課初期,問題、疑問較多,與指導教師交流較多,適應一段時間后,交流逐漸減少,即交流呈現出波浪趨勢。關于與實習小組同學進行教學方面的交流,53.3%的同學經常(或總是)與實習小組的同學進行教學方面的交流;26.7%的同學有時與實習小組的同學進行教學方面的交流。反映出實習生在實習小組內部比較樂于溝通,能夠互助合作,共同進步。
二、關于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反思性思維發展的建議
從實習生教學反思性思維發展的趨勢來看,要發展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的反思性思維,應主要從各類課程及實習實踐兩個方面進行考慮。課程主要包括專業課、教師教育課程、學科教學法課程及通識課程,其中教師教育課程主要由教育科學學院開設,學科教學法課程由學生所在學院開設,因此分別進行調查。實習實踐主要包括教育實習之前的各種實踐活動,如微格教學、教育見習、課外教學實踐(家教或帶班)及其他社會實踐活動。此外,本次調查還就實習中的教師的指導作用進行了調查。從各類課程對實習的影響來看,重要程度依次為:學科教學法課程(90%)、學科專業課程(86.7%)、教師教育課程(73.3%)、通識課程(40%)。根據調查結果可以發現,學科教學法對實習的作用最為明顯,與實習聯系最為緊密;通識課程對實習的直接作用不大,多達20%的學生認為通識課程的學習不重要(或比較不重要)。從各類實踐對實習的影響來看,重要程度依次為:課外教學實踐(93.3%)、教育見習(90%)、微格教學(70%)、其他社會實踐活動(66.7%),可以發現,學生個人的課外教學實踐為教育實習做了較好的鋪墊,同時,開始實習前應該有“見習”這個感性認識階段,此外,微格教學的作用發揮得不夠充分。關于指導教師的作用,實習生認為實習學校指導教師的作用大于所在高校指導老師的作用,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在實習期間,實習生與實習學校指導教師接觸較多;第二,實習學校指導教師了解中小學實際教學,能針對實習情況進行及時、有效的指導。這就要求高校的指導教師也應更多的深入教學一線,了解中小學教學實際,提高教學和指導的有效性。而且,高校指導教師應發揮自身理論水平較高的優勢,幫助實習生把感性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在下一步的論文指導中發揮作用。
三、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