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1 15:12:13
序論:在您撰寫課程設計學生總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創客教育 創新思維 創新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7(a)-0144-02
1 課程地位和作用
圍繞“創新型人才培養”和“高水平探索職業教育和創客教育相融合”的方向,藍島創客空間開發了創新思維訓練課程,它是創客教育專門課程體系中的一部分。創客教育專門課程的開發旨在提升學生的創造力水平,發掘更多具有創造力的創客作品和創業項目,而優秀的創客作品和創業項目起源于創新創意的思維。創新思維訓練課程以開發學生的創造思維素質作為課程的宗旨,通過介紹創新思維的技巧和方法,闡明創造的基本原理和技法,并為學生構筑創新思維訓練和創造力開發的平臺,提升學生創新思維的品質和開發學生的創造力。
2 課程教學目標
該課程以實踐訓練為主線,主要通過思維練習的方式使學生在該課程中學習創新的基本方法,從而激發其對創新的興趣,助其積累創新的經驗,提高創新的能力。教師以引導學生思考、分析、總結、陳述、分享為主,穿插知識點為輔,主要通過案例分析、頭腦風暴、小組討論、游戲競賽的方式,讓學生去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以達到訓練其創新、創造能力。
3 課程綱要
3.1 n程引入
1. 教師自我介紹以及課程簡要介紹
2. 分組以及團隊破冰
3. 廣義創新以及狹義創新概念引入
4. 發散性思維,求異思維,突破傳統思維引入訓練。
5. 游戲環節:一人比劃一人猜
6. 分組討論分享:以元宵為例在常規思維的基礎上對描述元宵的屬性稍加改變,思考哪些是市場上沒有的且能夠商品化的?
7. 課程引入總結:以各式各樣的水杯為例
3.2 創新思維方式介紹
1. 創新思維之求同求異求和思維
2. 創新思維之想象思維
3.創新思維之擴散思維與集中思維
4.創新思維之聯想思維
5.創新思維之直覺思維以及靈感思維
3.3 創新方法的介紹
1.創新方法----缺點(痛點)列舉法引入及訓練
2.創新方法----奧斯本檢核表法引入及訓練
3.創新方法----組合法引入及訓練
4.創新方法----移植法
3 課程評價方式
創新思維訓練課程采用過程性評價方式對課程進行考核,主要根據課堂討論發言表現以及課堂中奧斯本檢核表、尤金?撈德塞創造力測試表、課堂討論記錄表三張表單來綜合評價學生課程學習情況。
1. 課堂討論發言表現見表1
2.奧斯本檢核表:奧斯本檢核表法是指以該技法的發明者奧斯本命名、引導主體在創造過程中對照9個方面的問題進行思考,以便啟迪思路、開拓思維想像的空間、促進人們產生新設想、新方案的方法,主要面對9個大問題:有無其他用途、能否借用、能否改變、能否擴大、能否縮小、能否代用、能否重新調整、能否顛倒、能否組合。
3.尤金?撈德塞創造力測試表:美國心理學家尤金?勞德塞,根據多年來對善于思考、富有創造力的男女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經理等的個性和品質的研究.設計了尤金?撈德塞創造力測試,用于測試成年人的創造力。
4.課堂討論記錄表:將課堂的討論內容制作成課堂討論記錄表,從課堂記錄表的內容情況可以直觀反映學生對于課堂的參與情況,簡單實用。
4 課程總結
創新思維體現和運用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如營銷創新思維,管理創新思維,產品設計創新思維等,該課程著重點訓練產品設計創新思維能力。在這門課程的教學當中,教師獨占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的單一教學信息傳遞方式是不存在的,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以更自由、開放的態度幫助學生拓展思維,鼓勵學生提出各自的不同看法。通過交流及肯定,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促使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思維更加敏捷、表現形式更加多樣。通過腦筋急轉、游戲、圖片、影視片段等方式引入課程主要內容更受同學們喜愛,學生之間的互動主要是通過討論和激辯來完成,每個同學的創意成果都需要接受其他同學的點評和建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思維的活躍度得到了激發。課程評價方面由于采用過程性評價的方式來進行評價,主要看中學生的課堂表現以及創意的新鮮程度,這也更加激發學生對于情景問題思考的積極性和對于課堂的參與程度。
參考文獻
[1] 付志勇.面向創客教育的眾創空間與生態建構[J].現代教育技術,2015(5):18-26.
[2] 夏小剛.創客教育課程的實踐探索[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4).
關鍵詞:服裝教學;課程銜接
自上世紀80年代,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領域開始嘗試在借鑒國外已有模式的基礎上探索建立屬于自己的特色結構體系。經過三十余年的不斷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方法,使得這個起步較晚的專業漸漸步入了規模化的階段。面對市場急速擴張的人才需求和服裝行業品牌意識的迅速提升,作為藝術院校的服裝專業教學工作者,能夠感受到企業對學生綜合審美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的要求日益嚴格。傳統的服裝教學模式已經難以突顯出專業教學的深度和特色,對課程之間關聯性的探討無疑是改革試驗階段的一項重要內容和主要任務。
一、服裝專業主干課程的類型和關聯性分析
服裝專業非常重視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對技術的把握以及對市場的認識這三個重要方面的能力。而對技術的把握則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包括傳授設計思維方法的設計理論類課程、提升設計表達能力的手繪及電腦技法課程、從設計向制作過渡的結構制圖課程、和掌握一定實際制作能力的工藝類課程等。目前許多國內的服裝專業院校在設計思維方法論的教學改革中已經初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而在其他類型課程的教學模式突破方面則稍嫌滯后。例如工藝課程的內容過于陳舊,且與設計理論課程的前沿性缺乏呼應等。此類問題的出現一方面源于硬件設施條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源于課程之間關聯性結構關系的不完善。首先服裝專業教學中的技術環節知識內容應該依照設計工作流程的順序來安排。即服裝藝術設計在前、服裝工程制圖居中、服裝工藝制作在后,這種設置有利于學生形成高效率的習慣性思維模式,適應了市場對人才專業能力的要求。也應使課程的內容在不同的學期,依據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技術水平進行穿插結合,通過專項、專題設計任務的安排使三者不斷滲透,隨著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最終融為一體。
二、服裝專業設計技術類課程銜接的教學嘗試及成果
筆者一直希望能在自己的課程內容中體現出對以往課程知識的有效利用和針對以后課程知識的開放性、延續性作業設置。以女裝設計課程為例,首先是確定一個統一的課題內容并與接下來的制版、工藝課程的核心內容保持一致。在女裝設計課程中,除了常規的知識講授之外,學生將完成該課題調研階段和設計階段任務;而在接下來的女裝專業制圖課程中,除了常規的基本造型結構制圖和一些原理知識的講授之外,學生還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自己設計的款式制版;在最后的女裝工藝課程中,學生就可以完成服裝的制作,并在此過程中修正設計階段的不足總結出整個流程中的關鍵問題。這種連貫的實踐課題將使學生體會到想像與實際的差異,最重要的是能夠真正建立起基于對服裝生產實踐理解上的設計思考方法。
此外,對該課題任務要求的細化則能夠促使學生主動的運用已有知識和技術,推動設計部分的順利進行。例如在設計基礎課程中為學生解決了如何展開調研和對資料進行分析整理的問題,而這些技術方法在該課程的作業內容中將有更為詳細和具體的要求,比如以工作日志的方式記錄調研步驟和信息收集內容,并最終整合成展板的形式上交。這得以讓老師輕松掌握學生在此前課程中積累的能力水平和還需要進一步深入引導的內容,同時使學生完成了從欣賞借鑒到獨立構思的跨越式轉變。課程結束階段的設計完善期,不僅鞏固前期服裝效果圖課程掌握的基本技法,還使學生不得不從實際款式的結構比例和裝飾手法設計角度深入和精細的完善服裝正反款式圖。這使學生從效果圖課程中天馬行空的藝術性表現思路逐步加入更多理性的專業結構和工藝理解。
女裝設計課學生上交的作業內容,前后包括了以下幾個部分:(1)調研內容的總結和分析(以展板的形式呈現),這部分內容反映出學生現階段藝術審美水平、對設計元素挖掘的思維水平、對構成形式美的把握等。尤其是通過服裝造型設計部分的調研內容可以看出學生對設計的方法論部分理論內容的理解深度,通過色彩調研部分內容則可以看出學生對色彩構成學中各種搭配及采集重構手法的應用現狀。(2)設計草圖冊及效果圖、款式圖展板,從完成情況中可以了解學生的在手繪技法方面的不足和優勢??钍綀D的部分則體現出學生對局部造型的比例關系認識和細節創新設計能力。(3)平面結構圖或立裁的樣衣片,這部分內容看似脫離了設計類課程的教學任務,但卻能給學生在下一門工藝課程提供延續的基礎。隨著對結構理解能力的不斷提升和工藝流程及細節差異性的學習,學生將逐漸得以打通設計構思和完成作品之間的重重阻礙。在此基礎上快速提高綜合實踐能力,并避免在以后的設計中出現不計后果、無法實現的造型結構。
在接下來的女裝制圖與工藝課程中,學生除了完成基礎的版型設計和原理知識學習及樣衣制作之外,還需要繼續完成上一門課程延續的課題。作業內容包括:(1)女裝設計課程中上交的結構圖的修正圖、以及標識修正原因和所有數據的1:5結構比例圖。這部分內容將在專業結構老師的一對一指導下完成,再次使學生明確數據關系對服裝造形視覺效果的影響。(2)上交最終樣衣成品。學生的實際制作水平將面臨巨大挑戰,包括對面料表面的裝飾再造也再次檢驗著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審美水平。(3)拍攝樣衣的平面宣傳照,并利用電腦排版制作成海報形式上交。與學生的攝影課程直接銜接,也可以使學生有機會充分利用形象設計課程中所學知識發揮創意和個性,往往能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使其在類似游戲的狀態下結束全部課題內容。
總體來看,這種連貫型的課題設置有效檢驗了學生目前的綜合技能水平。包括:構成中的形式美法則、服裝設計方法論知識、材料性能的理解和二次改造、服裝結構制圖及立裁運用、服裝工藝流程及細節設計、服裝攝影技法、形象設計、電腦軟件應用等等。這種長期的持續性的工作迫使學生必須運用原創性思維,每個環節都需要依靠自己不斷面對和挑戰自己的劣勢,同時激發學生發揮個性化優勢。在課題結束時,每個學生都會對自己的專業能力特點有比較清晰的認識,而這種認識就會成為學生今后課程學習中的主要動力和壓力。
三、關于此次課程銜接方法實踐的反思
此次教學方法的實驗歷經兩門課程共8周時間,總學時數為112。在以往教學內容基本不被刪減的基礎上,相對增加了學生的工作任務和工作難度。從學生的反應來看,在設計調整階段和工藝制作階段的工作量和壓力較大,這也使得部分基礎弱、心態不夠穩定的學生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因此在最忙碌的階段就需要老師不僅要從技術上給予指導,還要關心學生思想情緒的變化,及時給予支持和鼓勵。尤其在學生面臨瓶頸無法突破時,應該多以肯定和引導為主,避免打擊和過多的比較,幫助其及早調整狀態找出解決方案。另外,很重要的一個點就是相關課程教師間的相互溝通和合作。無論是對課題的篩選研究、對學生進度的及時反饋和對一些課題專業問題的討論。
通過本次課程內容的改革實驗,積累了許多寶貴的思路和成績,也由衷體會到教學方法創新所帶來的顯著效果。無論從知識內容的融合和靈活運用角度還是從提升學生實踐操作能力角度來看,課程之間的銜接和呼應都是一個有著積極意義的嘗試。在當前服裝行業對專業人才的綜合水平要求越來越高的趨勢下,作為教育者更應該主動地突破傳統教學思路和模式,為不斷提升教學質量而努力。
參考文獻:
[1]肖頌陽.論實踐在服裝設計教學中的重要性[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0,(6).
【關鍵詞】電大;計算機專業;課程設計;實施過程
電大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普通高校(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正規大學”)一起承擔培養各類專門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的任務。電大屬于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培養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急需的專門人才。它所實施的是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能力系統化課程,實踐性是其的基本特征之一。
計算機專業的課程體系中部分課程的實踐性較強,故實踐教學是計算機專業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使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程相結合,使學生動手能力得到培養。而課程設計是實踐教學的關鍵環節。課程設計是專業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是學生綜合運用本課程和其他課程的基本知識,融合貫通,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初次嘗試,也是培養應用性人才的重要手段,,課程設計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指導”的協作學習環境。學生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圍繞某一實踐設計題目,按照課程設計任務書的具體要求,通過查閱資料、分析資料、確定方案,掌握相關課題的原理、設計、調試技術并撰寫設計報告,進行一次綜合性、系統性的“練兵”??梢哉f,課程設計為學生畢業設計乃至將來畢業后的實際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甚至可以把課程設計看成是一個小型的畢業設計,所應用到的知識應略高于課堂上所講授的知識,教師應該重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而不是單純對課堂知識的鞏固。通過課程設計,可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計算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創造性以及團隊合作的精神。
對于我們電大的學生來說,由于教育目標和和正規大學本科生教育不一樣,所以教育方法也不能把對本科生的要求、規范生搬硬套過來,必須針對這樣一群學員建立自己的體系,
為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課程設計當前存在的問題
經過對往年課程設計工作計劃及相關材料的審閱,發現我校實踐教學環節中的課程設計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重視程度不夠。電大的培養計劃中普遍都是以一些考試課程為主,學生也主要重視這些課程。而課程設計環節多為考查課,學生認為“不出意外,都能通過”,抱著得過且過的態度。部分學生不太重視或有畏難情緒,互相抄襲現象嚴重。
2.課程設計計劃內容不合理。課程設計計劃目標不明確,沒有明確的計劃實施細則,往往由教師布置具體設計內容及要求,設計選題也沒有專門的要求。
3.課程設計教學過程不規范。沒有對課程設計教學過程的管理提出明確要求,教師上課和課程設計的考核規范不明確,從而使課程設計教學過程缺乏規范,極大地影響了課程設計的教學效果。
4.課程設計課效果不明顯。由于沒有明確的課程設計教學計劃和教學規范,直接導致課程設計教學效果不明顯,使課程設計對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沒有起到良好的支持作用。
5.時間安排上,通常沒有安排在課程教學完成之后,與課程教學內容在時間上有脫節現象,導致時間長了學生再進行相關設計時又必須重溫之前學習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耽誤了真正設計的時間。
二、解決問題的總體思路
針對以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們應從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視,召開課程設計說明動員會,進行有關課程設計實踐教學重要性的教育,端正他們對該教學環節的正確認識,使學生明確課程設計的指導思想、目標要求及方法步驟,課程設計的紀律、要求及評分標準,課程設計任務,使學生對課程設計做到胸中有數,能自覺、積極、認真地著手進行課程設計。學校應組織相關人員在深入研究課程設計與本專業應用性人才培養目標適應性基礎上,制訂專業、詳細的課程設計工作計劃,確定課程設計的教學目標、總體要求、時間安排、主要內容、教學任務安排、考核標準、質量控制措施等內容,讓教師有據可依,認真按照具體要求并結合教學實際來組織設計過程并最終完成設計、進行考核,學校安排人員進行組織監控、意見反饋和成績考核。
三、課程設計實施的具體過程
1.選擇合理的、有吸引力的課題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選擇一個合適的題目是課程設計成功的首要條件。首先,題目要符合教學實際,既要盡量覆蓋相關課程理論知識,又要有一定的實用價值,這樣,讓學生感到學有所用,認識到該課程的重要性。內容上要富于現化科技色彩,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和趣味性,這樣的題目對學生的吸引力大,可激發學生設計與創造的激情。如《圖像處理》課程可讓學生自己設計的影集、樓盤出售的樓書等。其次,課程設計的題目范圍要廣,應保證每個學生的設計內容有所不同;題目的難易度要適中,要形成一定的梯度,同時要有一定的挑戰性。課題的難易使學生在選題時量力而行,基礎好的學生可選擇難度較大的題目,原則上應由二至四名學生選擇一題,分工合作,使每個學生都有需要獨立完成的內容,這樣可促使每個學生都積極動手進行課程設計,減少不認真設計和盲目抄襲的現象,使課程設計真正達到鍛煉和提高學生能力的目的?;A一般的學生可選擇較為簡單的題目。這樣既可滿足學有余力學生的強烈的求知欲,又不會使基礎差的學生感到太難以致出現厭學情緒,真正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也可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與之相配套的措施是在成績評定時可根據課題難度的不同,適當提高或降低評分標準。
2.課程設計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合作精神
課程設計是一次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機會,在整個設計過程中,學生是主體,老師的任務在于引導和啟發。教師在整個實踐課程的實施階段應該做到全程跟蹤,才能切實得到效果。全程跟蹤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督促和檢查學生,而在于參與到學生的設計當中,了解學生的思路,解決學生的困難,提供給學生更多有參考價值的意見,將學生的被動學習轉化為在老師引導下的主動探索性學習。當學生在設計中遇到問題時,指導教師應鼓勵他們多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盡可能找到比較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只是在必要時妥善地將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這樣既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又可以培養他們敢于創新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通常的課程是以向學生傳授知識為主,采用的是“注入式”的教學方法,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體現,學習積極性得不到充分調動。課程設計的教學方法應以“啟發式”替代“注入式”,由傳授知識轉為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讓學生由“學會”變成“會學”,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引導學生自主、主動地獲取知識。課程設計實施過程中的及時跟蹤,不僅僅是針對技術層面引導學生,通過跟蹤,還可以監督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是否做到了積極協助他人和獨立完成任務,是否在課程設計中保持了做人的誠信,而沒有投機取巧甚至是剽竊他人的成果。
課程設計進行時,可對學員分組合作來共同完成設計任務。每個小組安排3-4人,將設計內容分解,小組中每人安排一定的工作量,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各成員承擔的工作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必須認真完成各自的任務,又要及時和小組其他成員經常溝通,獲得有用信息,才能完成全部工作。這樣會調動小組中每個成員的積極性和增強他們責任感,從而既激發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又在團結合作中感受到了合作的責任和樂趣。
3.提交課程設計成果,典型作品點評,按評價方案進行認真評價總結
我認為,對學生的測評應該由終結性評價走向過程性評價,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學生完成設計后向教師提交設計成果,提交的方式采用個人總結展示并自我評價來完成。自我評價主要讓學生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在課程設計過程中的努力程度和收獲;在此基礎上,聽取小組對小組各成員的評價,可以讓大家了解小組成員與其他成員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對本組課程設計的貢獻;然后再最后進行總結性評價。主要通過3個方面來評定:課程設計報告(含課程設計總結)的質量、成果的演示及自我評價的效果以及課程設計過程中的態度及小組合作的表現,分別占教師評價的60%、30%、10%。隨后,教師從學生的作品中選取3到5個典型設計進行點評,重點分析該設計的優點和不足,并詳細說明理由,最后指出改進方法和措施。
前面談到過,在提交設計成果時主要是學生自己講述設計的特點。這雖然鍛煉了學生的能力,但學生的總結很可能比較片面或者不成熟,因此需要教師最終給出一個更為科學的總結。總結是對課程設計的歸納、提高和深化的過程,可以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刻。通過總結,學生和教師都有機會反思整個課程設計的過程,總結經驗教訓,從而更有利于師生各自今后的學習。
四、結束語
課程設計是涉及一門課程甚至幾門課程的一個重要的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是該課程基本理論與工程和科研實際相聯系的訓練,它包含了對理論知識的復習深化,也結合了對科研和工程設計的方法、程序的初步嘗試,是培養應用性人才總目標的有相當影響的一個步驟。所以,不斷探討課程設計的內容和形式,提高課程設計的質量,則是每位教師必須研究和探討的問題。只有聯系本校實際,不斷創新,才能使課程設計達到更好的效果,為社會培養真正有用的人才,這方面仍有許多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問題需要研究探討,可謂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實踐、總結、研究,為實現教育目標多作貢獻。
參考文獻
[1]劉敦文,沈志男.創新教育與高校課程設計教學創新[J].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6).
[2]劉素平.實踐教學與創新人才培養[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
1.課程設計的組織
為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盡可能多得知識,平時的課堂教學大多采用教師講授,學生被動式獲取知識的模式。專業課程設計的教學不同于平時的課堂教學,應采用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方式。借鑒校內外其他專業課程設計的組織模式,并結合本校“光電通信”專業現有的教學體系結構,將本專業的課程設計分為三個階段,即準備階段、展開階段和驗收階段[2]。各階段的主要任務如圖1所示。
1)準備階段。指導教師以加深基礎知識、增強綜合應用知識能力和提高創新研究能力為主線,制定合理的教學大綱,根據學生已有的專業知識結構,設置課程設計題目,盡量做到以下幾點:設計內容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在突出本專業課程重點內容的基礎上所覆蓋的知識面盡可能廣;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難易適中,并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針對設計內容中學生還未學到的理論,安排理論輔導課,學生根據大綱提供的課程設計選題范圍,并結合個人愛好及特長確定題目,為保證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工作量,需限制每個題目的選擇人數。題目選定之后,組織小組內討論,明確個人分工。
2)展開階段。學生通過查閱文獻,組內討論,運用所學知識對選定的題目進行分析、設計,完成設計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要做到以下幾點:明確設計任務與要求;提出設計方案,給出總體原理框圖;對所選方案進行理論分析、仿真或實驗;討論設計結果的可行性。在此環節,教師進行啟發與引導,只講解難點,充分尊重學生的設計思想,并在中期檢查每組設計的進展情況,及時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原理錯誤及設計缺陷,對于細節上的小錯誤,可以由學生自己在實踐中自己發現和修改。
3)驗收階段。學生進行總結,完成課程設計報告并進行結果演示與答辯。教師根據學生在課程設計過程中的總體表現、書面總結報告、設計結果演示及答辯情況評定最后的成績。其中,答辯是課程設計的深入,在較短的十幾分鐘內可以檢驗學生掌握知識的準確程度、熟練程度、口頭表達能力,以及正確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對學生而言,準備答辯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和提高的機會。因此,答辯在課程設計的驗收階段必不可少。圖1專業課程設計的三個階段在上述三個階段中,學生是主體,教師的任務在于抓住關鍵環節組織教學,將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和研究式教學融會其中,給學生最大的發揮空間,最大程度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啟發其創造性思維,培養其綜合應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
2.課程設計的實踐
按照上述課程設計的組織模式,本專業的課程設計已完成了一次實踐。在準備階段,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和條件,并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設置的專業課程設計內容以光通信及光信息處理中常用的光器件設計和光學成像原理應用為主,相應地安排了6學時的理論課及2學時的答疑時間,每個設計題目由3名學生分工完成。在展開階段,學生通過查閱文獻和組內討論完成設計內容,在中期檢查中,每個學生進行階段總結,匯報設計任務進展情況及存在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分析問題,提示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學生進一步查閱文獻資料,完成設計任務。在驗收評定階段,學生總結課程設計內容,撰寫報告,并進行結果演示和現場答辯。最后考核包括了平時表現、書面報告及答辯三部分成績,分別占總成績的20%、60%和20%。這樣的考核方式將評價標準分解在了學生課程設計的三個階段中,因而可以比較全面、公正地反映學生完成課程設計的情況。從最后的考核結果來看,每個設計小組都至少有一個認真完成的學生,能主動找老師答疑,有的學生還對設計內容進行了擴展,并總結了自己在課程設計中遇到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和收獲體會以及不完善之處。同時,也存在個別學生自己不做,抄襲別人的情況。另外,在課程設計總結報告中要求對結果進行討論,但從報告及最終答辯情況看,學生對設計結果,主要是結果曲線的討論很少,大部分學生只是單純得完成了設計任務,對結果所反映的物理意義及應用價值理解較淺。因此,在今后的實踐中,還需進一步啟發學生多查閱文獻,了解每個設計題目的實際應用方向,使學生能體會到學有所用,認識到專業課程設計的重要性,盡可能消除個別學生完全不動手的情況,讓每組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課程設計中來。
[關鍵詞]專業課程設計 光電通信 教學模式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TN29
一、引言
目前,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我國教育體系的逐漸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是當前高校人才培養的重點。能綜合應用專業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具有較強的創造力和敏銳的觀察力等都是能力的具體體現。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環節,而注重從“應用型”向“設計型”人才培養的轉變,已成為各大高校實踐教學的指導思想。專業課程設計屬于實踐教學的主要環節之一,其旨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是對前期理論與實踐教學效果的檢驗[1-3]。為實現“設計型”人才培養,在專業課程設計中同樣需要加強學生的實踐創新思維引導。
“信息工程(光電通信)”專業是本校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新發展的本科專業方向之一,其相對應的教學體系還處于不斷探索與發展的階段。目前,專業課程設計安排在大四秋季學期,共3周時間。在過去幾年,專業課程設計都采用“信息工程”大專業統一進行的模式,內容一般包括4次講課、5個基本實驗和1個完整的專題設計。其目標是通過幾個基本實驗使學生了解典型的電路或系統結構、分析方法和設計實現方法;通過專題設計是學生能夠綜合運用專業知識、EDA設計工具、新器件、新方法解決專業問題。因此,本專業過去的課程設計采用了傳統的組織模式,學生的參與熱情不高;專業課程設計的內容也沒有體現“光電通信”專業的特點。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對本專業的課程設計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并根據學生已有的專業知識結構,設置具有“光電通信”專業特點的課程設計題目,使學生能應用現有理論知識解決一定的實際問題,在設計能力方面有所提高,為畢業設計及以后步入社會參加工作奠定基礎。
二、課程設計的教學模式
為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盡可能多得知識,平時的課堂教學大多采用教師講授,學生被動式獲取知識的模式。專業課程設計的教學不同于平時的課堂教學,應采用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方式。借鑒校內外其它專業課程設計的組織模式,并結合本?!肮怆娡ㄐ拧睂I現有的教學體系結構,將本專業的課程設計分為三個階段,即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和驗收階段[4]。
1)準備階段。指導教師以加深基礎知識、增強綜合應用知識能力和提高創新研究能力為主線,制定合理的教學大綱,根據學生已有的專業知識結構,設置課程設計題目,在此過程中盡量做到以下幾點:①設計內容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②在突出本專業課程重點內容的基礎上所覆蓋的知識面盡可能廣;③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④難易適中,并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針對設計內容中學生還未學到的理論,安排理論輔導課。
學生根據大綱提供的課程設計選題范圍,并結合個人愛好及特長確定題目,為保證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工作量,需限制每個題目的選擇人數。題目選定之后,組織小組內討論,明確個人分工。
2)實施階段。學生通過查閱文獻,組內討論,運用所學知識對選定的題目進行分析、設計,完成設計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要做到以下幾點:①明確設計任務與要求;②提出設計方案,給出總體原理框圖;③對所選方案進行理論分析、仿真或實驗;④討論設計結果的可行性。
在此環節,教師進行啟發與引導,只講解難點,充分尊重學生的設計思想,并在中期檢查每組設計的進展情況,及時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原理錯誤及設計缺陷,對于細節上的小錯誤,可以由學生自己在實踐中自己發現和修改。
3)驗收階段。學生進行總結,完成課程設計報告并進行結果演示與答辯。教師根據學生在課程設計過程中的總體表現、書面總結報告、設計結果演示及答辯情況評定最后的成績。
在上述三個階段中,學生是主體,教師的任務在于抓住關鍵環節組織教學,將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和研究式教學融會其中,給學生最大的發揮空間,最大程度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啟發其創造性思維,培養其綜合應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
三、課程設計的實踐
按照上述課程設計的組織模式,本專業的課程設計已完成了三次實踐。下面分階段總結實踐情況。
1)在準備階段,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和條件,并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設置了9個專業課程設計題目,如表1所示。表中的設計內容以光通信及光信息處理中常用的光器件設計和光學成像原理應用為主,其中包括4個應用型和5個設計型題目,具體內容稍有難易差別,學生根據自己的專長和基礎水平,選擇相應的設計題目,每個設計題目由3名學生分工完成。此外,根據學生當前還缺少的專業知識,相應地安排了6學時的理論課及2學時的答疑時間。
2)在實施階段,學生通過查閱文獻和組內討論完成設計內容,在中期檢查中,每個學生進行階段總結,匯報設計任務進展情況及存在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分析問題,提示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學生進一步查閱文獻資料,完成設計任務。
3)在驗收階段,學生總結課程設計內容,撰寫報告,并進行結果演示和現場答辯。最后考核包括了平時表現、書面報告及答辯三部分成績,分別占總成績的20%、60%和20%。這樣的考核方式將評價標準分解在了學生課程設計的三個階段中,因而可以比較全面、公正地反映學生完成課程設計的情況。
四、實踐效果及存在的問題
從最后的考核結果來看,80%以上的學生態度認真,能主動找老師答疑;每組都實現了課程設計的內容,有的組還進行了擴展;有半數以上的學生總結了自己在課程設計中遇到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和收獲體會,還有學生指出了當前結果的不完善之處。同時,也存在個別學生自己不做,抄襲別人的情況。另外,在課程設計總結報告中要求對結果進行討論,但從報告及最終答辯情況看,學生對設計結果,主要是結果曲線的討論很少,大部分學生只是單純得完成了設計任務,對結果所反映的物理意義及應用價值理解較淺。綜合評定后有60%的學生成績為“良好”以上,也有不到10%的學生為“及格”。
針對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今后還需進一步啟發學生多查閱文獻,了解每個設計題目的實際應用方向,使學生能體會到學有所用,認識到專業課程設計的重要性,盡可能消除個別學生完全不動手的情況,讓每組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課程設計中來。
五、學生的體會
學生在書面總結報告中這樣寫道:“雖然在設計的過程中,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在一開始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順利,但是在不斷地停滯不前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與此同時大腦得到充實,知識得到豐富,思維更加敏銳,總之是受益匪淺?!?/p>
“通過這次課程設計,我認識到理論方面的知識也是比較有趣的,結合以往學到的一些知識,比較順利地解決了課設中遇到的問題,更加激發起了我學習的熱情?!?/p>
“對于知識,需要經?;仡?,否則再熟悉的技術也會變得非常陌生?!?/p>
“通過這次課程設計,我加深了對專業知識的認識,學到了不少新的知識,也鍛煉了我程序編寫的能力。同時,小組的同學,相互協助,各司其職,也是我們能順利完成這個設計題目的重要原因?!?/p>
從這些切身的體會可以看出,學生對本專業課程設計的積極性比較高,在專業知識應用與設計能力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鍛煉,并對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也有了更高的認識。
六、結束語
專業課程設計是學生大學教育期間各階段所學知識回顧和提高的過程,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結合本?!肮怆娡ㄐ拧睂I的教學體系現狀,我們對本專業課程設計的教學模式進行了初步的改革與實踐。在實踐中注重從“應用型”向“設計型”人才培養的轉變,盡可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課程設計的選題、查閱文獻、任務分工,到設計內容的實現、調試與總結答辯,都由學生自己完成,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但仍然存在一定問題,在今后的實踐教學中還需不斷探討本專業課程設計的內容和組織模式,從多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提高課程設計的質量,使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提高綜合應用專業知識創新設計的能力。
基金項目: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本科教學改革立項項目
[參考文獻]
[1]胡兵.信息工程專業綜合課程設計教學改革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 2011, 28(2): 28-30.
[2]鄒道生,黃光華.獨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課程設計教學改革與實踐[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1(6): 89-91.
[3]王少剛.課程設計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J].中國大學教學, 2007(8): 23-25.
分析當前《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提高學生興趣,課程設計前的準備、設計過程以及答辯總結等方面提出了相應對策,以切實提高課程設計教學效果。
關鍵詞: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問題;對策
引言
課程設計是機械類專業在完成機械設計或機械設計基礎課程后進行的一項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是學生首次接受較全面的工程設計訓練。該課程要求學生綜合運用已學過的多門基礎課程來解決工程問題,對學生樹立正確的設計思想、提高綜合分析能力、培養良好的工程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學生在課程設計中的收獲會直接影響到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甚至對以后的畢業設計和實際工作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1. 當前課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1.1 對課程設計興趣不高,不能積極地投入課程設計工作
部分學生認為課程設計就是畫圖,對課程設計認識不足,加之課程設計長期沿用減速器設計作為設計對象,使設計內容陳舊、單一,設計過程太枯燥,學生興趣不高。
1.2 時間短,任務重;學生多,教師少
我校《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分三類:(1)一周,學生需要完成螺旋起重器設計和繪制螺旋起重器裝配圖一張(2 號圖),設計說明書計算說明書一份;(2)二周,學生需要完成減速器設計(單級)和繪制減速器裝配圖一張(1號圖)和零件圖二張,設計說明書計算說明書一份。(3)三周,學生需要完成減速器設計(雙級)和繪制減速器裝配圖一張(0號或1號圖)和零件圖二至三張,設計說明書計算說明書一份。課程設計的期間,學生每天要工作十個多小時,有時個別學生還需要熬夜加班。常有學生在完成課程設計后感嘆,這門課程是上大學以來學的最累的一門。由于繪圖工作量較大,繪圖占據了學生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學生對設計理念、過程和方法的體會與思考相對較少,削弱了課程設計的教學效果。
另外,隨著招生規模的增大,教師數量相對偏少,經常是一名教師指導一個班,甚至兩到三個班,教師很難在指導課程設計時照顧到每一個學生。
1.3 學生工程意識不強,對機械設計的過程和一般規律認識不足
在開始階段,學生面對課程設計題目往往心中一片茫然,不知道從何處入手;在課設中,少數學生對教師指導過于依賴,自主性差,遇到問題,即使對一些很容易就可以從設計指導書或手冊中直接查到的問題,也不能主動地通過查找手冊資料和獨立思考來尋求解決方案,而是一味地詢問指導教師,或互相抄襲。
1.4 相關課程基礎不夠扎實,直接影響了課程設計的效果和進度
課程設計要應用機械設計課程知識,還要用到工程圖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工程材料、加工工藝以及公差和互換性等多門課程的知識,這些課程中任何一門基礎不牢固,都會在課程設計中表現出來,影響課程設計的教學效果。在這些先修課程中,工程圖學對設計的影響尤為突出。比如,課程設計時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視圖投影概念不清,對螺紋連接、齒輪以及軸承等標準件的表達方法不能熟練運用,出現大量的制圖錯誤。另外,現行機械設計或機械設計基礎教材有關零件設計的內容主要是圍繞零件的強度設計展開,對零件的結構設計言之甚少,造成學生的結構設計能力較弱, 而實際機械設計中結構設計的工作量要遠大于強度設計的。
2. 提高課程設計教學效果采取的對策
2.1 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提高學生對課程設計的興趣,充分調動其積極性
部分學生對課程設計興趣不高,在課程設計中不能積極主動地投入,最根本的原因是對課程設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足,不清楚課程設計的作用、地位,以及對后續課程的影響,這就需要教師在布置任務時進行充分的說明和正確的引導, 使學生提高認識,端正態度,自覺地投入到課程設計工作中去。
在機械設計或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中,介紹各種常用機構及通用零部件的設計方法,這些內容一般自成章節,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學生對各章節之間的聯系認識不夠明確。在此之前,學生已完成了基礎課程一系列先修基礎課程,如工程圖學、理論力學、材力力學、工程材料、加工工藝學等,但由于沒有進行綜合性的訓練,還不能熟練地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工程問題。
2.2 強調對機械設計過程的理解與認識,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
課程設計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課程設計最根本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使其初步掌握解決工程問題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強調機械設計過程主要有幾個方面:
一是了解完成一項機械設計項目要經過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需要考慮哪些問題。學生在課程設計過程中之所以感到時間緊張,不完全是因為計算和繪圖的工作量太大,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機械設計的工作過程和一般規律理解不夠深刻,在拿到題目時一片茫然,不知道從何處著手,漫無目的的翻閱資料,或等待觀望,無謂地浪費時間;再者由于設計時考慮問題不全面,導致返工而浪費時間。學生若知道了機械設計的過程,也就明確了前進的方向,知道什么時候該干什么,每一步的前后有何關聯,做某項工作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可以查到的,哪些是必須經過必要的預先計算得到,這樣就可以有條不紊地展開設計工作,不會顧此失彼,避免無謂的返工,也就不會感到時間緊張。
二是要學會面對工程問題時的解決思路和方法。課程設計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培養學生設計機械產品時對創意的實現能力,雖然課程設計一般僅設計傳動系統,但其內容包含了機械設計過程的最關鍵部分:制定方案、工作能力設計計算、結構設計和各部分的協調等。理論課程與實際工程中所要解決的問題的區別在于, 前者是要求明確、規范化了的,而后者往往是籠統、模糊的。如何將敘述模糊、概括的設計要求進行明確、細化,從而將一個復雜的工程問題分解為一系列條件明確易于求解的簡單問題,然后將這些問題逐個解決,最后再綜合起來,通過統一協調,得到一個系統完整的解決方案,并形成規范的圖紙和計算說明書等工程文件,學生必須在課程設計過程中認真實踐、體會,才能學到手,而掌握了這些思路和方法,對畢業設計和將來的實際工作都是非常有益的。
三是養成嚴謹細致、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設計時要重視培養學生養成嚴謹細致、認真負責的良好工作作風,這也是工程技術人員的基本素質。要求學生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每一個數據,每一條線都要有所依據,不能想當然地隨意定,或者盲目地照搬手冊或圖例中的數據和結構。要讓學生意識到,在自己完成的說明書和圖紙上簽下自己的名字,就代表要為所提交的材料負責。
2.3 進行課程設計前做好充分的技術準備工作
課程設計之前,指導教師應與學生互相配合,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講課時復習和補充必要的相關知識,如機械制圖、公差與互換性、工程材料與機械加工工藝等。學生所提交的設計說明書和圖紙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純粹的繪圖錯誤,另一類是由于對公差與互換性、加工工藝等課程相關知識理解不夠而導致的制圖錯誤,主要是標注錯誤,比如形位公差、精度等級、粗糙度的選擇與標注錯誤以及尺寸鏈閉合等。有的課程,比如機械制圖,一般在大一完成,由于在后續課程中應用較少,到課程設計時很多知識已經淡忘,致使課程設計中出現過多的繪圖問題,即使一些最基本的標準件畫法(例如螺紋連接、齒輪、軸承等),都有不少同學畫錯。在機械設計課程中講到相關章節時, 附帶將一些課程設計中容易出現錯誤的問題回顧一下,這樣可以使學生加深印象,從而在課程設計中少犯繪圖錯誤,以便將主要精力放在設計上。比如講到螺紋聯接的類型時,結合每種聯接型式的特點回顧螺紋聯接的畫法,指出容易出現的錯誤;介紹齒輪結構設計時,復習齒輪嚙合位置的表達方法和齒輪零件工作圖的內容及常見問題;講解軸承類型時,結合軸承結構特點,回顧各種軸承的規定畫法以及特征畫法等。
(2)對課程設計中的關鍵問題,通過作業和討論課的形式,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認識。比如軸系結構設計,是課設中學生感到的難點,教學中,可通過分析減速器各種軸系結構設計,比較軸上零件的布置,固定與定位、裝拆、軸承的類型和安裝,與密封形式等,分析比較軸系結構設計的正誤,引導學生通過討論來糾正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其加深理解,提高認識,增進學生結構設計的能力。
(3)熟練運用技術標準、規范、設計手冊等有關設計資料,是機械設計人員的一項基本技能。在平時的作業中應該注意加入這方面的訓練內容,以提高學生查找設計資料的能力。
2.4 重視答辯與總結
答辯與總結是課程設計的最后一個重要環節。答辯是對學生設計成果的一種肯定,也是學生間、師生間相互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教師檢查設計質量高低的有效手段,也是對暴露出來的共性問題進行的一次集中指正,答辯方式可以是單個學生或分小組答辯,由于教師時間緊,指導的人數多,采用小組答辯學生之間可以通過相互討論,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提高答辯效果。答辯時通過提問和質疑可以引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提高對機械設計過程的理解和認識水平。
總結包括學生在完成設計后的個人總結和指導教師在答辯后所作的集體總結與點評。學生通過認真總結,剖析自己設計中的得失、成敗,有助于進一步掌握設計方法和步驟,找出今后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教師也要認真地對學生整體設計情況有一個針對性的總結,指出設計的不足,要肯定成績并給予鼓勵。通過系統總結和答辯,可使學生進一步發現設計計算和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搞清不甚理解的或未曾考慮到的問題,從而使學生有更大的收獲,圓滿地達到課程設計的目的與要求。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答辯之后教師的總結點評非常必要,學生經過課程設計的實踐之后,對教師的點評會有更深的體會。對機械設計中有些問題的認識,學生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感覺到了,但限于實踐經驗和知識面,不能很清楚地歸納表達出來,這時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常使學生有醍醐灌頂之感。
3. 結束語
課程設計在工科課程體系中承上啟下的特殊地位,決定了該課程對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創新意識、使其形成初步機械設計能力和獨立處理工程問題的能力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培養學生對機械設計的興趣是課程設計順利開展的前提,對機械設計過程的深刻理解與認識是學會解決工程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的關鍵,充分的準備工作是基礎。只有這些工作都做好了,才能保證課程設計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吳宗澤,羅圣國等. 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指導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沈曉玲,平學成. 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的教改探索[J]. 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7, (12): 175-176.
[3]范學兵. 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多理念融合教學改革實踐探討[J]. 中國電力教育2012, (26): 69-70.
[4]于明禮. 當前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中的問題與解決措施[J]. 科技信息2009, (35): 163-164.
關鍵詞:《過程設備設計》;課程設計;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9-0045-02
一、引言
《過程設備設計》課程是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斑^程設備設計”課程設計是與該課程配套的一個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通過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設計訓練,培養學生熟悉設計方案的分析論證、結構設計、設計規范以及機械制圖等方法,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為此,怎樣搞好課程設計教學,鞏固學生所學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全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我們應該深入討論和研究的重要議題。
二、課程設計前的準備工作
1.做好選題工作:課程設計指導中重要的環節之一是選題,指導教師在確定課題時應明確培養的目標。題目要能綜合應用專業課知識,通過對生產流程中上游工藝要求的分析,來論證過程設備的總體設計方案、確定設備整體結構的型式、并進行主要零部件的結構和強度設計計算,查閱相關規范和標準并編寫相應的設計說明書等,掌握過程設備的設計內容、步驟和方法等的一般設計規律,為下一年度的畢業設計打下基礎;其次,題目的深度和工作量應當適中,既要保證學生能盡可能多地用到所學的理論知識,又要顧及到學生目前的設計水平和進度,以確保學生能按質、按量、按時地完成所給的設計任務。
2.及早布置設計任務:雖然是在理論課程授課之后進行課程設計,但是有關課程設計的要求完全可以在理論課授課過程中穿插講授,并同時下發課程設計任務書和指導書,進而改變以前先課堂教學,再布置設計任務,讓學生在兩周內集中設計的教學秩序。以往教學秩序導致學生最終不能按時完成,或雖按時完成,卻不能保證設計質量。為確保學生在規定時間內能保質保量地完成設計任務,應該及早讓學生清楚設計的任務。
三、設計過程嚴把質量關
1.課程設計資料管理:以往采用電子文檔形式提交計算書和圖紙,雖方便了教師對學生的設計管理和文檔保存。但往屆學生的設計資料文檔一旦流入下屆學生手中,就會變成進行課程設計的模板。一部分學生將模板的設計計算書和圖紙中的相關數據直接修改成自己的設計數據,根本不關心設備結構設計方法、所用計算公式的含義、相關規范的選用和化工制圖的規范表達等設計的基本程序。故課程設計資料不能電子化,成為桎梏學生思想的枷鎖。設計之初就應該明確計算書必須手算完成,圖紙只能采用手繪,而不允許采用專業軟件。
2.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分組設計不同的題目,每5人分成一個小組,并指定小組長。每組的過程設備的尺寸和材料各不相同,但總體方案是可以相互借鑒的。小組成員可在一塊查找與設計有關的書籍、資料,碰到問題互相討論、學習,先在小組里解決掉一部分設計疑問。剩余小組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小組總結出來,教師再予以指導,加強了指導的針對性。
3.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設計全過程教師只是發揮引導作用,應以學生自主設計為中心。引導學生清楚設計步驟,提高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不能只止步于讓學生“學會”,而是應引導學生“會學”;遇到疑難問題時,教師應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形象地引導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啟發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改變以往教師全盤托出、學生依葫蘆畫瓢的傳統方法。
4.重視課程設計總結與提高:課程設計后期,組織學生開一個課程設計總結交流會,讓每個小組說出自己在課程設計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的方法、收獲與體會,設計中需進一步完善之處,各組之間相互探討,教師作適當的點評。通過交流,使學生對設計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對工程設計的方法更加清晰。
四、設計時間合理安排
原課程設計安排在理論課結束后的兩周進行,此時其他專業課程也即將結課,學生既要進行高強度的課程設計,又要分心復習其他課程的考試。急于完成設計任務,沒有足夠的思考時間,甚至出現抄襲現象等??紤]到同其他課程在時間上的協調,我們將這門課程設計安排到第六學期所有課程考試結束后的兩周時間。
五、完善課程設計考核方法
以前主要是根據學生在設計期間的表現,計算書和圖紙的完成情況,答辯時對重要知識點等的掌握程度,最終給出學生的成績。這種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病,一方面,個別同學抄襲、甚至拷貝同組的計算書和圖紙,并經重新整理后,版面比原創者編寫的更規整;另一方面,只有兩周時間的課程設計,某位學生是積極設計還是應付差事,教師難以精確把握。會得出一些不公正的結果,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挫傷。故我們在考核中采用了以下評定方式。
1.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講評相結合:學生完成設計任務后,先自我檢查設計計算書和圖紙,總結歸納存在的錯誤和不理解的問題,形成“自評”;之后隨機分配合作同學,給對方的設計進行審查,最后給出評閱意見,形成“互評”。根據上述自評和互評情況,指導教師有針對性地再次檢查學生的設計,找出設計中沒有掌握的知識點,與學生進行討論,形成“講評”。自評、互評對學生而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自我引導”和“相互引導”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獨立思考能力。教師講評總結設計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并充分了解了當前學生掌握知識的水平,為公正的評定設計成績提供參考依據。
2.將自評、互評作為成績評定依據:評定最終成績時,除依據平時表現、計算書、圖紙和答辯情況外,還應將自評、互評情況也作為評分的一部分依據。指導教師給出自評、互評的評分規則,學生根據所給的評分規則進行自評、互評,得出具體的評分結果;教師根據評分結果給參加互評的同學加分或減分。自評時抄襲他人不知其所以然,互評時根據評分人查出問題的多少,給自評同學減分,給評分同學加分;反之,評分人無能力查錯,則給評分同學減分。
六、結語
《過程設備設計》課程設計教學改革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主動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工程設計的實際能力。要想搞好課程設計,必須充分發揮指導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動性,做好設計前期安排、設計中期的質量進度控制和設計后期的考核管理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課程設計質量,達到最終訓練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佳,涂橋安,華潔.《過程設備設計》課程設計教學實踐與探索[J].科教文匯,2002,(6):36-37.
[2]潘艷秋,匡國柱,喻建良,等.化工過程與設備課程設計的實踐[J].化工高等教育,2004,(2):101-102,110.
[3]畢明樹,喻建良,李志義.“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的知識結構分析和課程體系設計[J].化工高等教育,2001,(4):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