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31 14:30:31
序論:在您撰寫小學數學教學課件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認知 思維 生活
隨著時代的推進、科學的進步,計算機輔助教學已逐漸步入日常課堂,成為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新時代的課堂教學結構也不可能只是在傳統模式里簡單地替換或添加“電教因素”,關鍵在于我們要學會善用,充分發揮其優勢,誘發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以提高教學效果。從實踐應用的效果反饋顯示,數學課件設計涉及的范疇是方方面面的,其主要設計依據思考如下:
一、符合認知規律
1.從認知的條件看
兒童的不隨意注意(即無意注意)在學習中起很大的作用。運動的、新奇的、美好的形象容易吸引兒童,以此為依據,教師在設計課件時,要使新舊知識的區別點動起來,讓同類形象的共性特征動起來,在恰恰最需要注意的地方有效地抓住兒童的注意力,為兒童的認知創造良好的條件。
如,學習“長方形的面積”,學生的舊知是對周長的結構認識,在設計課件時,抓住兩者的區別,先閃現周長的模型,再閃現面積模型(表面),最后沿著長方形的一條邊用鮮艷的色彩慢慢覆蓋長方形的表面,學生由此區分周長與面積,理解這兩種不同的概念。
2.從認知的對象看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而現實世界的萬物都是運動著、變化著的,小學數學知識也是動態的、發展的。然而,課本上的文字、插圖是靜態的,不能很好地表述運動或變化著的過程,既便是教師形象化的語言,也必須經過兒童的編譯、想象,才能還原為事物的運動、知識的變化。而兒童學習的主要障礙正是對符號的編譯。
3.從認知的過程看
兒童的認知過程是對教師思維的理解過程,對自身思維的調節過程。由于思維本身是看不見的,兒童只能通過教師的語言來揣測他的思維,這就常常使兒童費解。教師在進行課件設計及制作時,要將書本的知識轉化為變動著的圖像,借助過程性的“動像”,去外化自己的思維過程,將成人的思維形象化、兒童化,使其較易于為兒童所理解和接受。同時由于“動像”是外在的客觀現象,兒童可以將其作為自身思維的參照物,對兒童有效地調節自身思維也較為有利。
二、符合思維特點
1.情節虛擬
兒童解決問題的障礙常常來自于“進不去”,通過課件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改變角色意識,自然地把自己“擺進去”,進而自覺地尋找方法,探求規律。
有的數學問題,學生在生活中很難遇到或意識到,為了引趣,教師在設計課件時,可選用兒童所喜歡、熟悉的藝術形象編出一段情境,讓情境中的主人公“碰上”數學問題,學生來幫助解決,通過虛擬,角色變了,學生的感覺也變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2.知識再現
兒童(尤其是低年級兒童)思維側重于直觀形象思維。當某些問題學生曾在生活中直接碰到或間接碰到時,我們可以在設計課件時“再現”當時的情境,喚起其知識積累。
3.印證想象
有位學生這樣和我說:其實有些知識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難,但老師總是低估我們,總要搶著告訴我們,所以我們也就懶得動腦了。這句話給我們一個警示:課件效果不僅僅是幫助思維,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思維,只有發展才會有進步。課件設計時可以給學生一個靜態的、有啟示意義的畫面,留有余地的讓學生去想象圖像的變化,然后再將實際變動結果顯示出來,讓學生去印證。
學生思維具有一定的跳躍性,教師在教學時不要急于向學生傳授,要利用其思維的跳躍性設計課件,讓學生主動去探索,體會成功的喜悅,尋找失敗的原因,幫助學習。
三、符合生活實際
數學史告訴我們,數學的發展有兩種情形,一種情形是為了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研究數學;另一種情形則是為了解決數學知識的內部矛盾而發展數學,之后才在實踐中得到應用。因此,學生學習數學也可以有兩條線索,一是應用線索,二是理論線索,與之對應的可以有兩種情境,即生活情境與教學情境。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將兩者合而為一,以發生在學生周圍的事、感興趣的話題為切入點設計課件,將教學情境生活化。
數學是充滿魅力和靈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因此,數學課件的設計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程序操作,教師要實實在在地吃透教材,收集資料,從學生的方方面面思考,做到“以動映動,以動引動”,用圖像之“動”反映事物之“動”、知識之“動”,用圖像之“動”引導學生思維之“動”。
參考文獻:
1.馮克誠,肖堅強.《最新小學素質教育課堂教學實用方法書系》.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2.馮克誠.《教學改革手冊》.中央編譯出版社
一、應用信息技術優勢營造數學教學情境
伴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步伐,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的整合情況有待于教育教學界同仁不斷深入探索。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對數學課程內容、數學教學、數學學習等方面產生深刻的影響,小學數學課程應提倡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基本原則以提高素質教育和優化課堂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主,以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為目得。實現教學資源整合有利于學生形象化地理解數學概念,認識數學命題和公式的本質。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成為小學數學教師必備的教育理念。尤其在新課改實施以來,由于種種原因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的整合亟需進一步深化研究,具體實施情況并不樂觀,在教學實踐中出現了一些誤區,筆者認為要改善這種現狀首先是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掌握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的理論,提高計算機運用水平,其次是展示與新課程配套的整合理念下的教學設計案例,供一線教師參考與研究學習,從而提高數學教師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的水平。數學概念是數學學科的基本內容,學生牢固掌握數學概念不僅僅在于能簡單地將數學概念用語言表述出來,而是需要在本質上真正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表現為能對具體數學對象進行識別,教師要把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以形象、生動的動態化演示過程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自己在對數學概念的反復感知過程中進行分析、類比、抽象的基礎上完成理解和有效記憶。
二、改變傳統教學觀念構建新型教學情境
傳統教育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識的傳授為中心,在這樣的教學理念支持下的教學模式,培養出的學生循規蹈矩尊崇權威,對教師指定的學習內容不敢隨意改變,更談不上有自主創新意識,長期以來必將扼殺潛在的創新思維能力。傳統教育方式培養的學生過于嚴謹,缺乏開拓創新精神,傳統教學是以教材和課堂講授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一直偏重于傳授學科中固有的知識,而對這些知識是如何創造出來的,以及如何創造性地運用這些知識是以教材和課堂講授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一門重要學科,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運用于教學中,有獨到的見解,能夠發 現和運用行之有效的新教學方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構建教學的情境。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學生在獲取信息、處理和運用信息、自學等方面的能力大有提高,從而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數學學習中,有算式,算理的運算與推理,有對事物的數量、形狀、運動狀態的分析;還有用數學概念進行的“數”“形”的轉化。學生在學習中思維狀態要對很多事物進行歸納、探究、驗證。學生在學習中需要與教師交流,學生之間也需要交流,甚至有學生之間的解題比賽。這些操作、思考與交流中若與信息技術整合起來,可較大地提高教學的效果。而這種整合主要依靠教師的教學整合設計和教學過程的調控,使學生發現數學的內在規律,形成內在聯系。達到對數學本質的理解和應用。這就是整合的全過程。信息技術為創設這種情境提供了可能。信息技術為“多元聯系表示”提供了較為有力的工具。信息技術為復雜、重復的運算、制圖,提供了簡潔、快速的工具,內容不再局限于書本知識,只有把常規教學手段與多媒體技術有效結合起來,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才能取得更好效果。
三、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探索精神
教師借助已經準備好的多媒體教學課件,通過網絡等多媒體對數學問題分析研究,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探索一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構建研究探討性數學課堂。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實施數字化教學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數學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教師、學生和現代數字化技術應用到數學教學本來是好事,但數學教學要求學生上課要有高度的注意力,跟隨老師上課的邏輯思維能力,數課件太花梢,反而還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到學生的學習?,F代信息技術實施數字化教學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數學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教師、學生和現代信息技術。而不漏任何痕跡,更不用嚴加管理學生,課程導入時必須設計巧妙的問題情境,設疑是探索科學原理的向導,內容主要是與數學有關的話題。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前后4-6位同學為一個小組,課前由小組成員收集和加工信息,課時由小組的代表上講臺交流發言,發言時間一般不超過3分鐘。應用數字化技術構建的研究探討性數學課堂,對學生來說既陌生又充滿好奇心,通過引導學生改變傳統學習方式。他們不僅僅會從書本去獲取知識,在課外書籍、報刊和雜志、互聯網、電視媒體以及與老師和同學的交流等多種途徑中都可以獲取知識,尤其是課外書籍,學生的興趣面比較廣泛。讓學生在一定的條件下去思考,操作與相互探討交流,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和科學探究素養。讓學生在一種積極主動的狀態下學習,通過有目的的,自覺的數學思維與操作學習數學,成為構建研究探討性數學課的關鍵。
關鍵詞:快樂學習;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用措施
引言
小學數學教學涉及到一些晦澀的公式、定理及推論內容,小學生在接觸這些內容時,理解能力不足,對于這些定理、推論與日常生活的相關性也不了解,這就導致小學生認為數學教學內容較為枯燥、感受不到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逐漸喪失學習興趣、產生厭煩感,這也是目前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普遍面臨且急需解決的問題。
1.教師樂教、善教,用快樂情緒感染學生
這是開展快樂學習的前提,也是對數學教師提出的要求。首先,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熱愛自己所從事的教學工作,對數學課堂教學活動充滿熱情,在探索數學奧秘時,要能夠與學生一樣保持好奇心;在成功解決某一數學問題時,要能夠與學生一樣享受快樂。只有在這種情境的感染下,學生才能夠對教師及教學活動產生興趣。快樂學習的教學原則類似于古代的寓樂于學,教師樂于教,學生樂于學,樂教是樂學的前提,樂學是樂教的結果。只有小學數學教師做到樂教、善教,才能實現學生樂學。試問,一個教學積極性不高、課堂氛圍沉悶的數學教師,如何為學生營造快樂的學習氛圍呢?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能夠保持愉悅的心情,盡量使用親切的、幽默風趣的、平易近人的語言,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在適當的時候,教師還要能夠使用肢體語言來進行強調暗示,學生能夠通過教師的神情姿勢得到肯定、鼓勵,從而產生情感效應,鼓勵學生樂于探究、樂于學習。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快樂學習的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行為驅動系統中最為有效的心理因素。小學數學教師要能夠逐漸改善教學方法,完善課堂教學結構,充分挖掘數學知識的魅力,只有這樣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教案設計時,要能夠充分挖掘數學課本中的“快樂因子”,創新教學內容,使用靈活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形式,從而營造一種輕松快樂的教學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積極性,師生在課堂學習中都能夠保持心情歡暢、興趣濃厚,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創設快樂的教學模式與方法
3.1故事問題引入法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或設置懸念問題的方式來開展數學教學活動,帶領學生學習新知識。例如,在講解小學一年級教材中“統計”這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講述“松鼠弟弟過生日”這個故事,讓學生為松鼠弟弟統計生日聚會上的禮物及人數等等,只有這樣,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主動性,使其感受到探究數學知識的樂趣,積極參與到快樂學習中來。
3.2實驗探究法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問題的指向,借助教學器材來進行實驗探究引導學生尋找、發現結論或者驗證結論。例如,在講解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先問學生:“三角形的內角和一定等于180°嗎?誰能用實驗證明給我們看呢?”在此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會積極采用減拼、測量等方法來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在這種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得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在實驗過后還能夠體驗到學習新知識的喜悅。
3.3游戲競賽法
小學生活潑好動,玩心比較重,數學教師要能夠掌握這一心理特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安排一些游戲競賽活動,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樂趣,活躍課堂氛圍。例如,在數學計算中可以設置“奪紅旗”、“攀登高峰”等游戲活動;在概念判斷中可以設置“我做小老師”的活動,學生在參與這些游戲競賽活動時,會對數學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充分挖掘其內在潛能。
3.4生活場景模擬教學法
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創設生活場景,將數學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學生在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時,能夠學習到新的知識與方法。例如,在講解“元、角、分的認識”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模擬便利店的買賣場景,讓學生在樂趣中學習,對人民幣元、角、分之間的關系有著清晰認識。放學之后,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購物,由孩子幫助父母付錢。生活場景模擬教學法,主要結合具體的日常生活場景,讓學習數學知識成為一個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真正讓學生樂學、愛學。
3.5媒體組合法
小學數學教師要能夠創新教學方法,結合數學教材內容,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設計出新穎的教學課件,有效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講解“行程問題”這類應用題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播放龜兔賽跑的動畫片,從而吸引學生的興趣,創造快樂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理解教學知識點,從而達到優化教學效果的目的。
4.優化教學評價,實現快樂學習
小學生總是期望得到教師的表揚與肯定,在學習過程中都會受到教師的評價。為了不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長期保持學習數學的熱情,小學數學教師要能夠把握好“評價”這把標尺,要能夠不斷促進學生的進步。對于進步不是很明顯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善意的評價來鼓勵學生,激勵學生;小學數學教師要能夠避免做出不恰當的評價,以免打擊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只要學生在數學思維上有所進步,數學教師都要能夠給予肯定與鼓勵,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數學能力,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實現快樂成長。教師要盡量避免利用考試成績來排名次,這種方式與快樂學習的原則相背離??鞓穼W習中的教學評價宗旨是,讓學生了解自己在數學方面的進步與發展,更加自信、健康地成長。
5.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這門學科具有一定的靈動性,教師要能夠幫助學生培養數學興趣,使學生以快樂學習的情緒來學習數學,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渴求,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鞓穼W習是學好數學的源動力,教師要能夠引導學生鉆研數學題目、主動思考并進行判斷,這樣才能夠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小學數學教師要在數學教學方面多下功夫,盡力為學生創建快樂學習的環境、創新教學情境與教學方式,讓學生充滿樂趣地學好數學。
參考文獻
一、發揮多媒體教學資源優勢營造最佳教學情境
伴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步伐,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的整合情況有待于教育教學界同仁不斷深入探索?,F代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對數學課程內容、數學教學、數學學習等方面產生深刻的影響,小學數學課程應提倡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基本原則以提高素質教育和優化課堂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主,以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為目得。實現教學資源整合有利于學生形象化地理解數學概念,認識數學命題和公式的本質。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成為小學數學教師必備的教育理念。尤其在新課改實施以來,由于種種原因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的整合亟需進一步深化研究,具體實施情況并不樂觀,在教學實踐中出現了一些誤區,筆者認為要改善這種現狀首先是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掌握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的理論,提高計算機運用水平,其次是展示與新課程配套的整合理念下的教學設計案例,供一線教師參考與研究學習,從而提高數學教師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的水平。數學概念是數學學科的基本內容,學生牢固掌握數學概念不僅僅在于能簡單地將數學概念用語言表述出來,而是需要在本質上真正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表現為能對具體數學對象進行識別和概念推到歸類.奧蘇倍爾指出:“學習的實質是具有內在邏輯結構的新材料與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發生相互作用,從而在學習者的頭腦中獲得意義的過程”。教師要把數學概念形成過程,以形象、生動的動態化演示過程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自己在對數學概念的反復感知過程中進行分析、類比、抽象的基礎上完成的。
二、改變傳統文化觀念構建新型課堂教學情境
傳統教育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識的傳授為中心,在這樣的教學理念支持下的教學模式,培養出的學生循規蹈矩尊崇權威,對教師指定的學習內容不敢隨意改變,更談不上有自主創新意識,長期以來必將扼殺潛在的創新思維能力。傳統教育方式培養的學生過于嚴謹,缺乏開拓創新精神,傳統教學是以教材和課堂講授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一直偏重于傳授學科中固有的知識,而對這些知識是如何創造出來的,以及如何創造性地運用這些知識是以教材和課堂講授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一門重要學科,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運用于教學中,有獨到的見解,能夠發現和運用行之有效的新教學方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構建教學的情境。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學生在獲取信息、處理和運用信息、自學等方面的能力大有提高,從而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數學學習中,有算式,算理的運算與推理,有對事物的數量、形狀、運動狀態的分析;還有用數學概念進行的“數”“形”的轉化。學生在學習中思維狀態要對很多事物進行歸納、探究、驗證。學生在學習中需要與教師交流,學生之間也需要交流,甚至有學生之間的解題比賽。這些操作、思考與交流中若與信息技術整合起來,可較大地提高教學的效果。而這種整合主要依靠教師的教學整合設計和教學過程的調控,使學生發現數學的內在規律,形成內在聯系。達到對數學本質的理解和應用。這就是整合的全過程。信息技術為創設這種情境提供了可能。信息技術為“多元聯系表示”提供了較為有力的工具。信息技術為復雜、重復的運算、制圖,提供了簡潔、快速的工具,內容不再局限于書本知識,只有把常規教學手段與多媒體技術有效結合起來,我們的數學教學質量才能更上一層樓。
三、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探索精神
教師借助已經準備好的多媒體教學課件,通過網絡等多媒體對數學問題分析研究,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探索一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構建研究探討性數學課堂。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實施數字化教學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數學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教師、學生和現代數字化技術應用到數學教學本來是好事,但數學教學要求學生上課要有高度的注意力,跟隨老師上課的邏輯思維能力,數課件太花梢,反而還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現代信息技術實施數字化教學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數學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教師、學生和現代信息技術。而不漏任何痕跡,更不用嚴加管理學生,課程導入時必須設計巧妙的問題情境,設疑是探索科學原理的向導,內容主要是與數學有關的話題。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前后4-6位同學為一個小組,課前由小組成員收集和加工信息,課時由小組的代表上講臺交流發言,發言時間一般不超過3分鐘。應用數字化技術構建的研究探討性數學課堂,對學生來說既陌生又充滿好奇心,通過引導學生改變傳統學習方式。他們不僅僅會從書本去獲取知識,在課外書籍、報刊和雜志、互聯網、電視媒體以及與老師和同學的交流等多種途徑中都可以獲取知識,尤其是課外書籍,學生的興趣面比較廣泛。讓學生在一定的條件下去思考,操作與相互探討交流,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和科學探究素養。讓學生在一種積極主動的狀態下學習,通過有目的的,自覺的數學思維與操作學習數學,成為構建研究探討性數學課的關鍵。
一、CAI課件的使用要真正為教學“服務”。
運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活動,正在成為我國現代課堂教學的發展趨勢。許多教師看到了現代多媒體技術賦予了課堂教學豐富多彩的表現:精彩的視聽效果,豐富的內容,變化多端的動畫,往往引人人勝。如果對現代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引入CAI這一媒體沒有充分的認識,CAI課件的使用不當,不僅不能使學生更好地“學”,有時甚至對正常的教學起了干擾作用。因此,課件的設計與使用應體現“有利于知識的傳授,更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促進有效學習"的原則。教師和設計者都必須吃透小學數學現代課堂教學的理念,并以此為準繩,認真推敲:本課有無必要使用CAI、哪些環節需要、對課堂教學有多大益處、怎樣在需要處設計教學環節與多媒體的整合等問題。在了解多媒體特性的基礎上,依據教學內容和目標的需要,進行多媒體CAI的應用,這樣就可以避免“把CAI課件當作課堂教學的‘裝飾品’,把現代課堂教學看成是傳統課堂教學與CAI課件的簡單相加,把多媒體當成萬能媒體,甚至出現無課不用CAI"的現象的發生。
二、找準切入點,充分發揮媒體的效益。
小學數學CAI課件的設計和運用,還必須充分考慮學科自身的特點,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教師要下大力氣,考慮在什么時機讓媒體機參與進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一般數學CAI課件的設計和使用,應該有利于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具體說來,可在新知識的生長處、觀察的模糊處、操作的關鍵處、知識的延伸處、新舊知識的對比處、思維的障礙處、示范及練習的需要處引入媒體。利用媒體生動直觀、變靜為動、圖文并茂、虛擬現實、放大細節、擬真等特性來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現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從而實現教學的最優化。例如教學“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應用題,運用CAI課件的優勢,將應用題中用文字表述的抽象的數量關系,轉化為可視圖形——線段圖,并創設了按題意配制的活動物景。通過“變色”、“閃爍”、“移動”等手段來突出教學的重點、難點,刺激學生注意尋找條件和問題,單位“1”與幾分之幾的量的相互關系,化抽象為具體,幫助學生審題、理解題意,啟發學生思維。又如教學“8加幾”時,運用CAI課件,設計制作了動畫片“小動物數學競賽"的故事情境。即小花狗自夸是數學的小天才,數學題難不倒它,小猴子一聽,立即出題目考考它。這時屏幕呈現一個有10個格子的空牙刷盒,接著畫面變成盒里放8把牙刷,盒外有3把。當小猴子提出共有幾把牙刷?怎樣列式?怎樣計算?前兩個問題的確難不倒小花狗,而后一個問題卻把小花狗給難住了,這時引出新課內容。在鞏固練習時,又出現了“小動物找家”等畫面,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進一步發揮主體作用。通過討論、合作學習、互相解答,使整堂課層層推進,學生情趣交融,由“被動型”學習變為“主動型”學習。
三、CAI課件的設計和使用應更加重視其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微課教學 小學數學 實踐策略
一、微課教學的主要內容
所謂微課教學概括來講就是指以視頻為基本載體,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或者教學環節而開展的課堂教學過程。微課教學的最核心部分是教學課件或者教學視頻,在特殊情況下還包括與教學主體有關系的教學設計、教學素材、教學反思等輔教學材料,微課教學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它所教學的人群是一群特殊的人群,也正因為存在這種針對性,所以在教學時間上一般不會太長,多以6-10分鐘為宜,教學質量一般也很高,因此,在實踐中教師可適當運用。
二、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一)為傳統課堂教學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
微課教學的引用打破了傳統教學中教師“一言堂”的教學局面,為課堂教學模式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小學生可在觀看數學教師制作的教學課件的同時認真思考其中的問題,并將得到的結論應用于實踐中。教師采用微課動態教學視頻的方式將豐富的教學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有利于數學教學工作的進一步展開。
(二)實現了課堂教學中的交互性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與教師之間缺少交流,而這樣做的后果就是,其一,教師無法準群得知每一位小學生課堂學習的質量,不知道哪位學生具有數學學習中的優勢,哪位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處于劣勢,難以掌握實際課堂教學情況,其二,也正是因為課堂上的交流過少,學生和教師之間才會逐漸產生隔閡,如此則不利于數學教學工作的進一步開展,然而通過微課教學就可以很好地改善這一課堂教學現象,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互性。
(三)能有效提升初級數學教學質量
由于微課教學是基于數學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集合而成,所以,教師在對學生展開數學課堂教學時,針對性便得以凸顯,這便可以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對音頻和視頻的結合效果產生更加深刻的視覺印象,使之在短時間內不會被忘卻,從而有效提升了初級數學教學質量。
三、應用微課于數學課堂教學實踐的有效策略
(一)質量要提升,興趣是關鍵
在數學教學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當積極運用各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深入探究數學知識的主觀能動性,唯有如此,方能讓小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數學課堂的學習中來,進而才有可能實現教學質量的提高,否則,小學生連學習的興趣都沒,教師只顧自己講授教材,那么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為了引發學生思考,集中小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積極采用微課教學。微課的適當引入,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的魅力,從而產生更長久穩固的學習動力。
(二)開展數學課,培養多思路
數學這門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不需要很多的背誦過程,但卻需要學生養成靈活的、發散式思維能力,而這一培養過程就是數學思維能力的訓練過程。在如今的小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改變傳統的只注重文化知識灌輸的教學思想,還應當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重要性,畢竟社會需要的是一群綜合實踐能力較強的人才,而并不是一批“書呆子”,因此,教師要將微課和數學“一題多解”教學結合在一起,指導學生進行獨立探索和思考,培養學生多種解題思路,進而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例如,將微課教學與“一題多解”結合在一起解決數學中的運算題。具體來講,教師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現出這道計算題:125×24,如果要用普通的計算方法就是直接在草稿紙上運用乘法運算法則一步一步列出解題過程,M而得到這道題的答案3000。這種解題方法是最普通的方法,但同樣也是最繁瑣、最浪費時間的解題方法,也許學生在平時的練習中看不出來,但是在考試中其暴露的弊端將會非常明顯。那么,換種思路又當如何呢?如將24進行拆分得到4×6再將這兩項與125作組合運算得到125×4×6,125與4相乘口算就可以知道是500,500再和6作乘法可輕松得到這道題的答案為3000。通過運用乘法交換律和分解質因數這兩個方法,使整個計算過程更加簡便和高效,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積極運用微課與“一題多解”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這種變通式解題思維,促進思維的發散。
(三)結合生活例,優化教與學
其實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很多知識點都能聯系到我們的生活實踐,教師要在教學中注意深入挖掘小學數學教材,找出能夠結合生活實例的知識點,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運用微課教學法更好的開展數學教學,并且結合生活中的某些現象進行教學,能夠極大地提高小學生對生活問題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從而大大提高微課的教學質量。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數學《第四單元圓》這部分內容中的“軸對稱圖形”知識時,數學教師就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對學生進行教授,如生活中我們常見的人體、蝴蝶、飛機、紅雙喜等都是完美的軸對稱圖形,教師可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將這些實物拍成照片或者直接在互聯網上搜索相關的照片,以微課視頻或者圖像的方式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充分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知識。如此,既方便了數學教師的教又易于學生理解和學習。
概言之,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階段,教師應當積極運用微課教學方法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但這并不是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辦到的,還應當具有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通過積極采用提高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多種解題思路以及恰當聯系生活實際等有效策略,進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微課在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中發揮的作用,實現數學教學質量的科學優化。
參考文獻:
[1]劉勇.微課對小學數學教學影響的實踐分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13).
[2]鄧冰.小學數學微課教學的開發與有效實踐[A].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第四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論文集[C].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2016.
【關鍵詞】情境創設;認知發展;潛能開發
數學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最主要的學科之一,而小學低年級又恰恰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基礎階段。我們要抓住小學生外顯性的情感特征,從激發其學習興趣入手,把握好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創設最佳的教學情境,努力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親歷和體驗知識學習的過程。下面我就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這方面的體會。
一、營造和諧氛圍,創設最佳情境
盡管小學數學學科具有開發學生智力,啟迪學生思維的教育功能,但是由于受應試教學的影響,學生長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方式使其創新思維受到了壓抑,主觀能動性也并未被完全調動起來。事實證明,學生一旦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厭學心理。因此,我們要抓住這一心理特征,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通過情境的創設激起孩子的求知欲望,延長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讓我們的課堂教學得以優化。
(1)創設操作情境。低年級學生抽象思維弱,越是具體、形象的東西,越能激發他們的興趣。因此,我十分注重直觀教具和學具的使用,將教材中抽象的敘述轉化為直觀的演示,并且組織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讓他們在感官與情感的驅動下愉快地獲得知識,這不僅可以擺脫枯燥的學習氣氛而且可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我在教學“100以內的數的認識”時,讓學生各自查出25根小棒,學生們開始一根一根地數起來,很快地一堆堆兒小棒擺在了學生的面前。為了培養數感,讓他們體驗到“數”就在身邊,對數產生親切感,我啟發性地試問學生:“老師十分相信你們數的都很準確,但是怎樣擺放才能更好地讓其他人一下子就看出來你面前的小棒的確就是25根呢?”經過思考,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回答:“可以5根5根地數,然后擺放成5堆兒?!薄翱梢?0根10根地數,然后擺放成2堆兒,在旁邊另外再擺放5根”……這些想法讓我感到十分高興,為了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思維,我又讓學生擺出32根,64根……創設這樣的數學情境,十分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發揮了學具在教學中所產生的作用。教學中類似這種拼一拼、擺一擺、加一加、減一減的動手操作訓練,為學生將來接觸乘法奠定了基礎。
(2)創設音畫情境。多媒體進入課堂后,為我們的課堂增添了一份亮麗。一個集圖、文、聲、像、動為一體的教學課件不僅能夠吸引學生,而且能夠在愉悅情景和氛圍之中提高學生的發現能力和創造水平。
實際上,在激發小學低年級學習興趣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通過游戲情境來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渴望,或者創設競爭性情境,給學生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并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讓他們體驗和享受成功的快樂等。但是,無論是創設哪一種教學情境,其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讓他們在思考討論、合作交流的同時,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二、巧借生活素材,實現認知發展
在小學數學教材當中,有很多內容都與學生日常生活有關,作為數學教師應該善于捕捉這些生活現象,讓生活與數學對接,通過知識的講解與傳授,讓學生們實實在在地感覺到數學就在他們身邊,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學會感知數學,深深地體會到生活真的離不開數學,最終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一點,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尤為重要。
例如,在“元、角、分”的教學當中,我創設了一個模擬“超市購物”的生活場景,讓學生扮演售貨員和顧客,通過輪番演練和集體討論,同學們不但學會了比較,而且還掌握了人民幣的單位換算。再如,學習“加減混合”時,我通過講故事的方法,編寫應用題,列舉生活當中孩子們所熟悉的實例,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經驗來進行演算,孩子們就會饒有興趣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即學到了知識又獲得了能力。
三、鼓勵學生質疑,開發學生潛能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既是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新時期教育、教學工作的重點。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若要讓小學生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就要從低年級抓起,從興趣的培養到潛能的開發,都要以兒童的發展為中心,其中鼓勵學生質疑,無疑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開發學生內在潛能的一個行之有效的好辦法。疑,是打開知識大門的一把金鑰匙,因此,我們要善于圍繞知識設置疑問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這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讓他們在探討中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法。
總之,小學低年級學生自律能力不強,需要老師的幫助和引導,不僅要為學生的嘗試和探索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和足夠的空間,而且還要以積極的心態去感染學生,精心組織和安排教學,激發學生積極思維。讓每一個教學環節對學生都能夠產生一種強大的吸引力, 這樣才能促使他們的內在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讓孩子們的數學素養在快樂的課堂氛圍中得以有效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