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4 21:05:57
序論:在您撰寫革命英雄寫的詩詞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鑒賞 ;創新; 能力
高中語文教材中編入了不少詩詞,古代詩詞,現代詩詞無一不閃爍著奪目的光彩,讓學生學好詩詞,創造性地鑒賞詩詞利于學生鑒賞能力和文學水平的提高,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筆者從事多年的高中語文教學,深感詩詞的鑒賞應等同于小說,散文,戲曲等文學作品,不可偏廢,同時在引領學生進行創造性地鑒賞詩詞方面有一定的感受,尤其在對古詩詞的引領鑒賞中嘗到了一定的甜頭。下面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一、創造性地鑒賞古詩詞必須讓我們的學生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程度
應當說古詩詞有著諸多不便我們學生鑒賞的因素,首先,古詩詞一般都為格律詩,這些詩詞有了平仄的韻腳,詩句詞序往往顯得比較復雜。其次,古詩詞所反映的客觀世界有的上百年,有的上千年,距離我們學生的生活較遠。第三,有的詩詞的意境抨擊當時的社會現實,有的則是作者自身生活情感的流露。不同的詩人詞人機遇有別,他們對客觀世界的主觀認識則代表著個人的志向和認識,即使是同一作者由于喜怒哀樂的時段有別,不同時段詩詞亦同樣大有差異,這就充分說明我們的學生創造性地鑒賞古詩詞有時還真是困難重重,有時勉強湊合一下總不是作者心聲的寫照,總有牽強附會之嫌。所以作者以為,要讓我們的學生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的積淀,這里包括民族斗爭史,文學發展史,漢語知識變遷史等等,這樣才能更好地鑒賞古詩詞。應當說我們不可能有時間讓學生去掌握與古詩詞有著密切聯系的諸多內容,有時只要結合相關學科的學習稍作提示性的聯系即可。有時還可通過一些歷史故事的電影與古詩詞有關的歷史鏡頭,這些鏡頭完全可以輔助我們的學生進行創造性的鑒賞。如讓學生創新鑒賞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則必須先從歷史的角度去介紹其人,他是一個壯志未酬的詩人,再從文學的角度去介紹其人,他是一位中國古代文學史具有顯赫地位的詩人。從某些意義上講,我們的學生知曉了這些,就能比較順利自主而又創造性地鑒賞“大江東去”的壯闊以及《念奴嬌·赤壁懷古》的一腔真誠。
二、創造性地鑒賞古詩詞必須讓我們的學生去進行古詩詞藝術的比較
古詩詞作為一種文學作品的樣式之所以能夠在人類歷史文化的長河中久放異彩,不同時期有不同風格的古詩詞又能在人類文化的長廊中同占一席之地,都是因為有著匠心獨具的表現手法,都是因為有著美好的情感。要想讓我們的學生能夠很好地創造性地鑒賞這些古詩詞,最好能夠讓我們的學生多將古詩詞進行比較,通過比較提高創造性鑒賞的水平和能力。我們要善于利用課外延伸以及綜合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進行一定的比較性的鑒賞,柳中庸,唐朝著名詩人,有兩首古詩不但值得一讀,而且有利于我們的學生通過比較提高創造性鑒賞能力。柳中庸的這兩首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征人怨》詩題中有怨字,而詩歌中無一怨字,《聽箏》題中無怨字,而詩歌卻以“怨”去鋪陳。應當說這兩首古詩都與“怨”有關,但詩題與抒寫內容之間都有不同之處,因此我讓學生進行比較,通過比較,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地開展。通過相互置換關系的你談我議,學生們豁然開朗,為了檢查學生的鑒賞效果,我讓學生以《柳中庸的怨求》為題,寫探究兩首詩的異曲同工的小論文,學生們所寫的論文有理有據,中心明確,論據確鑿,簡潔獨到且篇篇入理入情,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三、創造性地鑒賞古詩詞必須讓我們的學生把故事的意境與人們的推崇無縫對接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給人們以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啟迪,顧憲成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讓人們受到關心國家大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高度主人翁精神的啟迪。如目前的“”事件,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吟誦此文,通過創造性地閱讀,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偠灾?,我們的國家要興旺發達,需要我們有高尚的道德,有可貴的人文情懷,有滿腔的社會責任意識,也要有把握社會關注民生的與時俱進的思想,應當說新的時代我們所崇尚的精神都能從古詩詞中挖掘。我們還記憶猶新,在記者招待會上溫總理曾引用了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中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來表明自己今后工作的態度,十年來溫總理就是這樣踐行總理職責的。人們說以史明鏡,我們也完全可以詩明鏡以詩勵志。
參考文獻:
[1]曹津源.以身許國為民造福[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
社,2009.
[2]張天寶.新課程與課堂教學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
一、設置環境,引感
俗話說:“入境始于親。”有時老師的一句提示性話語、一個動作、一個微笑都有可能把學生帶入一個魂牽夢繞的藝術殿堂,促進他們對作品內容的理解與把握,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我在教學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時,先以回憶、親切的語調叩問:“你們留心過父親的舉手投足嗎?當父親的一句話、一個微笑、一個動作都化為愛的雨露滋潤你的時候,你是否會感到一種快樂、一種幸福?你是否會獲得一份永久珍藏的記憶?”在我所設置的意境中,全班學生紛紛討論,并說出讓自己感動的瞬間。到現在我還清楚地記得一個學生的發言讓全班同學都哭了:他說讀小學時都是他媽騎自行車送他的,他媽本來是駝背的,可他發現每到冬天他媽騎車送他時背一點都不駝,而每到夏天時他媽騎車背就更駝。他實在不明白就問了,他媽說她這個背就是這樣,冬天不駝夏天駝。一直到現在他才明白,冬天他媽直起背是為了給他擋風,而夏天更駝是怕擋住了他的風,更讓他心疼的是,他媽這樣的做法導致回家后要睡好長時間才能把疼痛減輕些!還是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當學生讀到父親艱難地穿過鐵道、爬上月臺去買橘子的時候,我設置了這樣的情境:教室前面排成兩排課桌,中間留有過道,形成“月臺過去是鐵道,鐵道過去又是月臺”的布置,安排一位個頭較小、身材微胖的學生扮作“父親”進行課本劇表演,另一位同學配樂朗誦。這樣一邊是聲音朗誦,一邊是動作表演,兩位同學配合得天衣無縫:“父親”那種年老體衰、執著為兒子買橘子的拳拳愛心立即表現得淋漓盡致,學生既加深了對課文的形象理解,又受到了深刻的主題教育。
二、塑造形象,激感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文學作品中的畫面表達的意境與形象是連接作品與讀者的紐帶。把“意境說”引入課堂教學,很重要的作用是能夠促進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與把握。通過意境教學,要使學生觸景“激”情,所觸的“景”便是老師在意境教學中的“塑造形象”。
在教學《海燕》(作者:高爾基)時,我先不涉及文章,而是要學生或根據自己的觀察,或在文學作品、電影、電視中所了解的海燕,談談海燕的體態、習性、活動情形,著重要他們描繪海燕的飛行、憩休等情形。為了幫助他們進一步了解海燕的形象,我播放了一段以“風大浪高、黑云壓頂、電閃交加、大雨傾盆的大?!睘楸尘暗膶崨r錄像,教室里響起了嘖嘖的贊嘆聲,同學們都被海燕那種搏擊風浪的無畏氣概所折服了。這樣一來同學們的情感被激發出來,以自己的所知所見和課文中的海燕進行相互對照,課文中的海燕和學生所了解的海燕和諧、親切地融為一體,大大地提高了他們對海燕的感受力。這時只需將課文中描寫海鷗、海鴨、企鵝的語句讓學生輕輕一讀,學生們立即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愛憎情感,進而轉化為對海燕所象征的勇敢的革命者堅強無畏的戰斗精神的崇敬與贊嘆。
三、烘托氣氛,陶冶情感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指出:“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他的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感情與景語之間的聯系。了解到這一點,對于詩歌教學,我們就更要注重意境教學了。我在教學《天凈沙·秋思》時,要想讓學生深切體會“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就必須讓學生體會這首小令前兩句中每兩個字所寫的獨立的事物所代表的意境,如果學生能夠想象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畫面,那么整個畫面所帶給人的悲涼的、令人沮喪的情感就油然而生了。這首小令所抒發的“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就水到渠成了。
四、創造條件,升華情感
初中生青春年少,感情細膩豐富,老師可因勢利導,借助于特定設計的語言、表情、手勢、教具,必要時借助于現代化的電教手段,這樣就能架起實現意境的橋梁,創造一切適用課堂教學的條件,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機能,怡情激趣,使學生情感得到進一步的升華。我在教學《七律·》時,借助于多媒體,播放《七律·》電視劇的有關片斷,然后再配樂讓學生朗誦全詩。這樣當年爬雪山、過草地,忍受著高寒缺氧的痛苦,冒著隨時都有可能陷進泥潭危險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就會不由自主地浮現在學生的心海中,隨著朗誦的深入,電影的片斷一次又一次地出現,精神就會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
要想真正地走進詩歌,品味出詩歌韻味,我們必須先掌握關于詩歌的一些基本知識,帶著這些知識,我們才能近距離地接觸詩歌、全方位地認識詩歌,最終和詩歌交朋友。當然,關于古體詩歌的知識,我們還只能是簡單地介紹一些基本知識。通過具體的古體詩詞引導學生認識“格律”知識,從欣賞簡單優美的格律詩(主要是絕句)開始。具體地說我們要給學生講解什么是平仄,什么是對仗,什么是押韻和如何押韻等知識。我們還要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格律詩的幾種基本句式,以及如何用粘對的方法將這些句式組織起來。在欣賞古體詩的同時,我們還要大力地向他們介紹現代詩的創作知識,現代詩歌的創作比較自由,因此關于現代詩歌的知識介紹,我們還是從青少年喜聞樂見的著名詩人徐志摩、戴望舒、舒婷、海子、席慕容等的詩歌作品中,認識現代詩的創作手法。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有不少地方的教育部門或者規模大的學校,都在一些傳統詩詞的學會和詩社的幫助下,在符合條件的中小學開始設立了詩詞輔導站,有專人輔導詩歌創作,并定期出版刊物。這樣的做法,等于是在課外為學生開辟了一個學習傳統以及現代詩的創作、展示園地,讓學生可以在這個園地中交流學習經驗,展示自己的作品。這是非常好的做法,當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變成鉛字呈現在同伴們的眼前時,欣賞詩詞的興趣一定會被大大地激發起來。
二、發掘詩歌中的優美畫面所蘊涵的意境
我們欣賞詩歌,首先要將中規中矩的方塊字還原成青山綠水和風細雨鳥語花香等和諧溫馨的畫面,然后在畫面中體味出詩歌所要表達的那種意境。比如,我們在欣賞宋朝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對于景色的描寫:“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痹娙擞靡弧氨獭币弧凹t”突出了蓮葉和荷花給人的視覺帶來的強烈的沖擊力,蓮葉無邊無際仿佛與天宇相接,氣象宏大,既寫出蓮葉之無際,又渲染了天地之壯闊,具有極其豐富的空間造型感?!坝橙铡迸c“荷花”相襯,又使整幅畫面絢爛生動。全詩明白曉暢,過人之處就在于先寫感受,再敘實景,從而造成一種先虛后實的效果,讀過之后,確實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與四時同”的美麗風光。
在我們透過文字感受到西湖的勝似瑤池仙境的美麗風光之余,我們自然而然地體會到,詩人面對美景而生出的對朋友不能共同擁有如此美景的惋惜,和詩人面對祖國大好河山而贊嘆不已的豪邁情懷。
三、借助生活體驗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生活是一幅畫,也是一首詩,詩歌吟誦的就是如詩如畫的生活。我們對詩歌的欣賞,當然離不開我們對生活的體驗。否則,我們對詩歌的賞析,就是空中樓閣,無病,就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力爭引導學生將傳統詩詞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詩歌欣賞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還要引導學生結合身邊的日常生活尋找詩詞中所表達的情感、體驗?;蛟S有一些同學從小就熟讀了唐詩三百首,早就對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耳熟能詳了,在我們欣賞這首詩時,可以回憶自己的經歷,特別是身處空曠的天地之間,那種對人生、對時間的萬千感悟和此情此景是多么的契合;在欣賞岳飛的《滿江紅·怒發沖冠》時,結合我們所了解的祖國歷代革命英雄的拋頭顱灑熱血的壯舉,對于身處南宋亂世的民族英雄岳飛決心抗擊金兵、收復故土、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精神,我們很容易理解,并且不可抑制地產生共鳴?,F代詩中與生活息息相連的佳作就更是數不勝數了。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反復吟唱的是那份我們或許都經歷體驗過的離愁別緒。全詩描述的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回味留戀,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雋永。
四、抓住“詩眼”體驗詩歌的主題
每一首詩歌,都有極具表現力的字句,我們稱之為“詩眼”或“題眼”。如李煜的《虞美人》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全詞的終結句,“詩眼”是“春水向東流”,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詩眼極富表現力。其表現力既體現在鮮明貼切,如用“春水”寫憂愁,不僅有多之意,還可以聯想到憂愁綿綿不絕之狀,非常準確、凝練,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我們還可以感受到惋惜憤懣之情,配合全詞情調,表達出感傷哀婉的主題情調。
詩歌藝術源遠流長,它潛移默化的作用是我們前進道路上的寶貴資源,我們要大力發掘這一文化寶庫。
詩歌鑒賞能力如何提高
首先,要多讀。這里的“多”有兩層意思:一是對于每一首詩都要“多”讀幾遍,二是讀詩的數量要“多”。古代學者朱熹云:“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边@是說讀的遍數要“多”。特級語文教師于漪在談到如何培養學生詩歌鑒賞能力時,曾說“我利用部分早讀課的時間堅持教學生讀詩,以涓涓詩歌甘泉,滲入學生心田,滋養他們成長。每周學二三首,每次一二十分鐘,讀讀背背講講,一日不多,十日許多,精心滴灌,學生興味盎然,賞析能力提高,智力獲得發展”。這是說讀的量要“多”。事實上,我們也有這樣的體會,很多古代詩歌的精髓是很難言傳的,往往只有靠自己的反復吟誦、朗讀,才能逐漸體會詩歌的意境,獲得獨特的審美感受。我們還要讓學生大聲朗讀,反復吟誦,因為大聲地、動情地、投入地朗讀是體悟詩歌思想感情的最好方法,也是培養語感的最好途徑。朗讀前,老師可作范讀或讓學生聽錄音,讓學生一開始就受到感染,激發起濃厚的興趣,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這樣進入角色后,更易熟記和理解。只有當學生的閱讀量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能逐漸形成較強的個人感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要盡量多地尋找相同背景、相同題材、相同時期的作品進行拓展閱讀,引導學生把視野由課本延伸到課外。
其次,要多思。如果只滿足于自己背過了多少首詩,還是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詩歌鑒賞水平。只有真正理解了詩的內涵,領悟了詩的精神,才能算是“鑒賞”了這首詩。要領會詩的形象,體味詩的意境,感受詩人的情懷,就要充分調動大腦的參與,多思考,積極運用想象和移情。這就要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將詩人的筆下景通過想象和聯想還原為眼前景;將自己浸入其中,把自己想象成詩人,反復體會詩人當時的情感。還要注意聯系詩人寫詩的背景。要真正理解詩歌,就要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特點和詩人的身世經歷、創作風格。一個時代的發展變遷、興衰成敗都會在詩人的作品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例如盛唐時期,由于國家經濟繁榮,社會穩定,這個時期的詩大多是格調昂揚向上的,詩人多抒發自己對祖國山川的熱愛,投身社會和參與政治的熱情以及高度的自信和自尊;邊塞詩派還表現了馳騁沙場、建立功勛的英雄壯志,抒發了慷慨從戎、抗敵御侮的愛國思想。到了晚唐時期,國勢衰微,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相爭,詩人大多寫一些身世飄零、感時傷世、為逃避現實而縱情山水之作。詩人的生平經歷也會對他的創作內容、創作風格產生很大的影響。年輕時的杜甫,生活安定,過著“裘馬輕狂”的生活,曾經寫過不少浪漫主義的詩歌,最著名的是他的《望岳》,洋溢著年輕人特有的蓬勃向上的朝氣。但由于家道的中落,自己仕途上的失意,尤其是十年長安的困守,使杜甫的詩風逐漸轉向了現實主義。長期的流離失所又使他接近人民,體會到人民的情緒和愿望,從而豐富了自己的愛國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他的風格就定型為現實主義,創作了大量的現實主義的杰作。此外,每個作家的風格都是比較固定的,比如李白的豪放飄逸,杜甫的沉郁頓挫,李清照的委婉含蓄,陶淵明的恬淡自然等。掌握了這些詩歌鑒賞方面的文學常識,就為學生理解詩歌提供了前提條件。而這需要在平時的閱讀中積累,更需要學生在鑒賞詩歌時能積極開動大腦,把它們和詩歌本身聯系起來考慮。中國的漢字是表意凝練的文字,多以形顯義,所以要培養學生對漢字的敏銳感知,多讀多思考,你會發現每一個漢字都是有情感、有溫度、有顏色、有重量的。
第三,要多練。只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檢驗理論的正確與否。所以在培養學生鑒賞詩歌能力的同時,一定要指導學生多做一些詩歌鑒賞方面的專項訓練,從中找“感覺”。也只有多練,“熟”才“能生巧”。我們可以按照某種標準對詩歌分類,比如說把不同風格流派、同一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等印發給學生加以練習。學生通過練習可以積累一定的答題技巧,比如有關作品風格、思想內容方面的術語,一些古代詩歌意象的特定含義等。在多練的基礎上,我們還要教給學生一些考慮問題的思路方法,比如說鑒賞古詩詞時,必須遵循一定的步驟:①這首詩都寫了些什么內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時間?什么地點?抒了什么情?言了什么志?);②怎樣寫的(作者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來寫這些人、物、景?);③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運用這種手法寫這些人、物、景,對自己抒情言志有什么作用?這三步缺一不可。找出作品中的形象,確定形象在作品中的特點,思考形象為什么會有這種特點,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全面把握作品。這個考慮問題的步驟是逐層深入的,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習慣。
一、歷史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從中感受到一種人文關懷
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種和諧、民主、寬松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下接受新知。創設的問題情境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適應,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同時,還要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對答錯的同學也不要批評。例如,學生在學習“秦王掃六合”一課時,教師可以在導課的階段,播放一段秦始皇登基大典的一段視頻,然后教師引用視頻中秦始皇說的一句話:“朕為始皇帝,后世以數計,二世、三世至于萬世。朕的大秦江山,將傳之永世。”設問:“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自稱朕,以示至高無上、至尊無比,任何人都不得僭越。而且他要千秋萬代傳承下去他的功業。那么,面對如此廣大的疆土,眾多的百姓,滿目的戰爭瘡痍,他是采取哪些措施來治理國家呢?”這樣設疑,就自然而然把學生引入探究的教學情境。然后,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仔細閱讀教材,在教師講解的基礎上使學生充分了解秦始皇的治國方略,讓學生分組排演歷史短劇,名為秦始皇宮廷辯論會。讓小組中的一個同學扮演秦始皇,其他的同學飾演群臣,讓皇帝和大臣們討論治國策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因而可以使學生獲得積極展示自己的機會,培養學習歷史的興趣,從而也鍛煉了學生合作交流能力、表達能力以及分析歷史問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加深對歷史的認識,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鞏固所學的知識。這樣的課堂才是充滿人文關懷的課堂,學生只有置身于這樣的教學環境中,才能更好地接受人文熏陶。
二、鼓勵學生從歷史杰出人物身上汲取人文精神,從中受到啟發教育
歷史教科書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素材: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中國知識分子的處事態度,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中國知識分子的胸懷,再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中國士子愛國情懷。這些優秀的歷史人物可以說為我們學生樹立了人格方面的榜樣。因此,我們要利用好教材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同時也要補充一些課外的歷史材料,使人文教育變得更加充實。例如,在講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時,我們就可以從《論語》中選擇一些通俗易懂的名言警句補充到教材中,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這一歷史文化名人。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边@句話告訴我們,學生要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原則學好后,再學習文化知識,開闊視野,豐富思想,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三、和語文等其他學科整合起來,共同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例如,我們在講二萬五千里時,就可以把有關的詩詞引用到課堂上來,增強課堂教學的人文色彩。•七律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戰士擊潰了敵軍無數次圍追堵截,他們跋山涉水,翻過連綿起伏的五嶺,突破了烏江天險,四渡赤水,越過烏蒙山,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最后翻過岷山,歷經十一個省。這首詩是在越過岷山,攻占臘子口后,到達六盤山前寫的。精確地描述了的戰斗歷程,形象地表現了戰士不畏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精神。弘揚精神有利于弘揚學生民族精神,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為社會的全面進步提供精神動力,促進精神文明的建設與發展,可以使學生正確認識歷史,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從而有利于發揚艱苦奮斗和艱苦創業精神,為實現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關鍵詞:作文寫作 ;素材積累; 方法
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我們都知道“金素材,好作文”的道理。沒有鮮活的素材,即使擁有深刻的立意、巧妙的構思、靚麗的語言,在有限的測試期間里得到高分的機率也不會很高。而素材的積累,是一個緩慢的漸進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那么,如何解決材料缺乏、時間緊迫的矛盾呢?現結合工作實踐,對按照人物、主題和角度歸納素材等方法進行闡述。
我自2006年來到二中后,教過3個畢業班,我了解中考試卷中有9分左右的課內文言文閱讀題,6至8分的課內古詩文默寫題。在初三下半學期的4和5月,我們要復習初中三年6本語文書,而中考試卷中所考到的語文書內知識僅占15分左右,上述數字的落差如此之大,自感得不償失。今年開學時我帶著這種不甘,提出一個設想:為什么不把語文書當作考場作文的素材庫,讓原本不到20分的試題,變成50分作文這一大股東的績優股。這一靈感轉瞬即逝的關鍵時刻,我果斷地抓住這閃念的尾巴,盡快落實在學生的周記中。我將課本素材系統化,幫助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加深記憶、理解,從而積累起豐富的素材,并探索靈活使用這些素材的方法。我的初步做法是:每當復習一冊書后,都要求學生運用本冊書中的古詩,連詩成文。如九年十班李鑫同學的周記作業《說日本地震》:現在,整個世界陷入危機,山洪、海哮、地震頻頻襲來,從中的汶川到日本福島,世界好像“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日本地震是21世紀最大的一次地震,有日本人為自己不在國內幸免于難感到高興,真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不過,這只是一小部分日本人,大多數日本留學生都是“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新聞中撕心裂肺的呼救聲響徹耳畔“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涌上心頭。而此時,我國卻不顧核泄露的危險向日本伸出了援助之手,我想所有日本人應該“感激涕零,不知所言”。身為初三學生的我,也好想對那些受難的人說一句:“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贝伺e好處:一是積累作文素材,二是便于學生理解本句詩意思,為中考試卷中的理解默寫提供一個鞏固詩句字詞的方法。但是,要充分利用課本素材,寫出“大千中脫穎而出,尋常中卓爾不群”的高分作文來,除熟悉這些素材資源外,還要有積累、歸納和運用素材的能力。
一、按照人物歸納素材
置身燦若星漢的課本人物素材,張張鮮活各異而又熟悉的面孔在我們面前閃現。如何將這張張各異的面孔定格,化作自己文中永恒的一瞬,是大家一直積極探索的問題。面對人物,畫家可以用顏料去涂抹,攝影師可以舉起相機去拍攝,而考生所能做的,就是拿起手中的筆去描繪。我在課堂中經常說一句口頭禪:如果把這一點引用到作文當中,效果不錯。為此我上了幾節系統知識歸納課。如復習八年級上冊《杜甫詩三首》,當你翻看古詩文譯文書時會發現初中6本書中杜甫的詩歌有7首,我按照他寫詩時間的先后順序整理為《詩圣的一生》。教學目標是增強學生歸納同類知識的意識、整合杜甫的詩歌,理解他的人生,便于學生將他作為素材中一顆閃耀的明星。根據歸納杜甫詩作的思路,我趁熱打鐵和同學們一起找尋、匯集初中6本書中的人物素材活水。比如李白的詩歌:七上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七下《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聞笛》,八上《渡荊門送別》、《送友人》,八下《行路難》、《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九下《月下獨酌》。
二、按照主題歸納素材
主題是文章的靈魂,是選材的依據。材料是為中心服務,是中心的依托。學完初中6本語文書后,可從所積累的素材中提煉主題。也可按相應主題歸納素材,繼而運用。比如:杜小康的孤獨之旅、狗娃的變臉傳承經歷、棗兒渴望爸爸早日歸家的心酸都會觸動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失為作文中有關成長之類的素材;七年級下冊方仲永的神童之變,呂蒙的非復吳下阿蒙,八年級下冊宋濂的艱苦求學經歷,還有七年級上冊朱熹的《觀書有感》,皆適合端正自己學習態度的作文;七下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八下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上李白的《送友人》送別的主題一目了然;七年級上冊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七年級下冊岑參的《逢入京使》、八上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懷》、崔顥的《黃鶴樓》等詩詞的思鄉之情濃烈之至;唐雎、陳勝、墨子、曹劌等人都可作為歌頌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的典型人物。除此之外的愛國之情,寄情山水的懷才不遇的憤懣都可以用語文書的內容對號入座。
三、按照角度歸納素材
我們經常和課本相伴,出現在課文里的讓我們記憶猶新的文人墨客有很多。在考場作文中,在闡釋某一概念的內涵或者表達某一個觀點時,我們不妨獨具匠心,從不同角度把一些與自己要表達的立意有共同點的名人歸納組合在一起,恰到好處地引用化用名人典故、詩詞、名言警句,令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能很自然地引起共鳴,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名人效應或人文精神。且所選用的材料是新鮮的甚至是具有獨創性,才沒有“嚼人家嚼過的味道?!比纾骸肚邎@春 雪》、《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和《詠雪》《湖心亭看雪》中的“雪”字著實是一個角度,借“雪”來抒發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歌頌無產階級革命英雄的一腔豪邁之情;抒發了岑參對朋友武判官的送別之情。抒發了兩代人的生活雅趣和文化的傳承,顯示謝道韞的才氣;抒發了張岱清高自賞的品質和淡淡的哀愁。
九年四班田卓雅同學,把自己變身為明月,以明月身份看待杜甫“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的留在心底的思念,蘇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留在心底的美好祝愿,李白“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表天覽明月”留在心底的遠大志向,從而激勵自己發出奪目的光芒。同樣是選用月的素材,贊頌古人以明月為系抒感,緊扣題目《留在我心底的風景》。但她這種另辟蹊徑的切入角度,成為寫“風景”作文中一顆閃耀的明星。同樣的作文題目,九年四班于璐同學小標題作文,“長風破浪,濟滄海”“上絕頂,覽眾山”“除弊事,惜殘年”從李白,杜甫和韓愈的詩詞中的名句切入;張致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月影如濤,桑田變滄海”搜集天下美景,融多種文言詞句片斷,從文言文中寫山水的角度切入; “口的巨人,行的高標”的聞一多 “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的滕子京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仲淹為九年十班李明揚的作文素材,其中的亮點是根據語文中人物吾日三省吾身,端正自己平時對待學習壓力大的態度,從三人身上的人格魅力角度切入;王雪純同學從“秋天”切入,熱烈贊頌與秋天有關的人物的精神,且以劉禹錫《秋詞》中我言秋日勝春朝作結,升華主題;還可以《醉翁亭記》的禽鳥、《斑羚飛渡》里的鐮刀頭羊,華南虎的不羈性格,《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中快樂的魚等動物的角度切入;亦可以《愛蓮說》中的蓮,《桃花源記》中的桃花等植物角度切入;角度無處不在,只是缺少發現。素材應有盡有,只是有待整合。
四、套用古詩文,趣味橫生
孔子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痹谶@種形式中,考生需要首先確定好要表達的主旨,然后運用生動的語言展開聯想,自然而巧妙地將人物與材料連接在一起,做到自然明快,水融。如:九年十班的張宏澤同學,借《陋室銘》格式表達同學之情。房不在大,能住就行。人不在多,熱鬧則行。家雖簡單,卻很溫馨。墻頂上有縫,蟑螂入簾輕。談笑有同學,往來無長輩??梢源驌淇?,嗑瓜子。無書聲之亂耳,無學習之勞心。左邊張延城,右邊布曉旭。吾曰:“何陋之有?”
關鍵詞:人文精神;歷史教學;素質教育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也就是說,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價值。它是構成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化個性的核心內容,是衡量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因此,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是我國當前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由此可見,在當前的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呢?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一、歷史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從中感受到一種人文關懷
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種和諧、民主、寬松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下接受新知。創設的問題情境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適應,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同時,還要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對答錯的同學也不要批評。例如,學生在學習“秦王掃六合”一課時,教師可以在導課的階段,播放一段秦始皇登基大典的一段視頻,然后教師引用視頻中秦始皇說的一句話:“朕為始皇帝,后世以數計,二世、三世至于萬世。朕的大秦江山,將傳之永世?!痹O問:“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自稱朕,以示至高無上、至尊無比,任何人都不得僭越。而且他要千秋萬代傳承下去他的功業。那么,面對如此廣大的疆土,眾多的百姓,滿目的戰爭瘡痍,他是采取哪些措施來治理國家呢?”這樣設疑,就自然而然把學生引入探究的教學情境。然后,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仔細閱讀教材,在教師講解的基礎上使學生充分了解秦始皇的治國方略,讓學生分組排演歷史短劇,名為秦始皇宮廷辯論會。讓小組中的一個同學扮演秦始皇,其他的同學飾演群臣,讓皇帝和大臣們討論治國策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因而可以使學生獲得積極展示自己的機會,培養學習歷史的興趣,從而也鍛煉了學生合作交流能力、表達能力以及分析歷史問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加深對歷史的認識,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鞏固所學的知識。這樣的課堂才是充滿人文關懷的課堂,學生只有置身于這樣的教學環境中,才能更好地接受人文熏陶。
二、鼓勵學生從歷史杰出人物身上汲取人文精神,從中受到啟發教育
歷史教科書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素材: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中國知識分子的處事態度,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中國知識分子的胸懷,再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中國士子愛國情懷。這些優秀的歷史人物可以說為我們學生樹立了人格方面的榜樣。因此,我們要利用好教材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同時也要補充一些課外的歷史材料,使人文教育變得更加充實。例如,在講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時,我們就可以從《論語》中選擇一些通俗易懂的名言警句補充到教材中,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這一歷史文化名人。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边@句話告訴我們,學生要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原則學好后,再學習文化知識,開闊視野,豐富思想,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三、和語文等其他學科整合起來,共同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例如,我們在講二萬五千里時,就可以把有關的詩詞引用到課堂上來,增強課堂教學的人文色彩。
?七律
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戰士擊潰了敵軍無數次圍追堵截,他們跋山涉水,翻過連綿起伏的五嶺,突破了烏江天險,四渡赤水,越過烏蒙山,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最后翻過岷山,歷經十一個省。這首詩是在越過岷山,攻占臘子口后,到達六盤山前寫的。精確地描述了的戰斗歷程,形象地表現了戰士不畏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精神。弘揚精神有利于弘揚學生民族精神,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為社會的全面進步提供精神動力,促進精神文明的建設與發展,可以使學生正確認識歷史,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從而有利于發揚艱苦奮斗和艱苦創業精神,為實現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堅持不懈地努力,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配合。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希望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人文精神代代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樓宇烈.論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