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4 14:28:21
序論:在您撰寫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五年級學生正處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欲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蘇教版五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5篇,供大家參考。
五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一、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對待事情有著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具有判斷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還需教師指導。
二、教材分析
五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是小學高年段學習的教材,本冊教材在體現《品德與社會》中、高年級教材內容和特點的基礎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學習內容更加深刻,學習視野更加開闊。
(二)教材內容的綜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導學生綜合學習。
(三)強調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為主線來統領相關學科的學習內容。
(四)重視學生生活實踐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
(五)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看待問題和思考問題的方法。
教材選擇認識社會的幾對基本概念,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出發,選擇有關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等方面的主題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在內容方面體現課前、課中、課后,校內外連續、完整的活動過程,強調從學生日常生活常見的現象,以及學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學習主題。穿梭出“體驗式”“研討式”“探究式”的學習特點,為學生創造更為廣闊的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實踐的空間。強調從兒童的視角出發,運用兒童的語言,采取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如充分發揮圖畫、照片等在呈現教材內容方面的積極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讀性和啟發性。
三、學習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熱愛勞動,尊重農民、勤儉節約的情感態度;
認識科技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的;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樹立科學的價值觀。
2、能力:能夠嘗試合理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問題;
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培養學生用科學的方法與態度分析復雜問題、辨別是非的能力及培養學生學會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3、知識:初步了解農業生產與人民生活的關系;
知道科技的發展對工業的重要影響;了解信的種類和方式,初步懂得通信禮儀和法規,懂得利用現代傳媒安全、有效獲取知識;了解 科技的發展,了解科學技術與人類生活、社會發展的關系,知道科學發展帶來的社會問題。
四、教學策略
1、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己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
3、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
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系,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和學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5、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
五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2一、學情分析
本班本學期共有學生10人,其中男生4人,女生6人。孩子們在教師的引導下,已經比較深入地接觸了一個又一個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加深了他們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了較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觀。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孩子們的行為、習慣當中還有許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師做進一步的引導,使他們沿著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進。
二、教材分析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
本冊教材共有五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3—5個主題,各單元體例結構如下:
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
提示語:一般作為對某個話題的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
旁白:作為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為前后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為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
情境對話:一般是經過錘煉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得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
圖標: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啟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閱讀、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欲望。
空白框:啟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三、潛能生輔導計劃
1、上課時對學困生多加注意,有針對性地提問,找到他們學習上的難點,予以解決。
2、根據學生特點采取相應措施,同時加強與家長的聯系,雙方一起努力,提高學生品德意識。
四、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 讓心靈比天空更博大 (8課時)
第二單元: 我們都有發言權 (8課時)
第三單元: 鄉村新發現 (6課時)
第四單元: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6課時)
第五單元: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8課時)
五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3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三個單元:第一單元一山一水一圣人;有三節教材:、站在泰山頂峰、來到黃河岸邊、循跡孔子故里;第二單元,心中有祖國:有三節教材:好大一個家、同是炎黃子孫、為了祖國的振興;第三單元,不同的環境多彩的生活:林海雪原、江南水鄉、黃土高坡、雪域高原。
本冊教材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主題構建教科書體系;重視德育的實效性,使兒童在多元的價值中做出正確的、合理的選擇;重視從生活中體驗意義,加強合作、分享與合作;注重方法引導,追求學習方法的多元化;體現地域特色,強調個性化;把教科書做成能與兒童進行對話的文本,營造教科書的兒童文化,使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義。
二、學生現狀分析
五年級學生正處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欲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但他們缺少社會經歷。五年級的學生對待事情有著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具有判斷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還需教師指導。
三、教學目的要求
1、道德教育存在于兒童的全部生活中,讓道德培養回歸生活:通過對生活中有關倫理、價值、法規等問題的探討,認識到確立價值倫理和遵循社會規范對于建設有序、文明、可持續發展社會的重要性,明確自己在集體在的權力、責任和使命,形成善于判斷是非、明智抉擇的能力,養成對他人的尊重、關愛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2、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在發展中生活。
通過學生親身參加社會調查、實踐、社會服務和公益活動,并與他人交流和分享社會生活的經驗和認識,掌握認識和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選取有意義的教育內容,引導兒童生活。
實現兒童現實生活的教育價值。
4、追求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
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公民奠定基礎。
5、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社會性,倡導自主的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
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
四、教學重點及難點
一、能夠進行簡單的調查、探究活動,學習收集資料,不斷提高地圖學習的能力,發展空間思維能力,在討論中能夠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不斷提高表達能力。
二、樂于了解和欣賞不同民族的文化歷史,形成各民族間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團結友愛的情感和態度,深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三、初步學會閱讀簡單的史料,初步具有對所掌握的史料進行簡單的探究、概括和歸納的能力,初步學會評價歷史人物。
五、教學措施
(1)我們要關注作為課堂教學主體的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活動讓學生有發現──探究的學習與體驗──感悟的學習,當然,傳授──給予的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還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的傾向,又要克服“該講而不敢講”的傾向。
(3)課堂教學內容不僅僅是貼近學生的生活,而是回歸學生的生活。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與學生探討的是生活中的一個范例、一個點,學生思考的是他們自己現實生活中的真實體驗、一個面
(4)在課堂上,學生要調動他們全部的生活經驗,投入他們的情感、表明他們的態度……這樣的課堂是向學生生活開放的課堂。這樣的開放是有價值的開放而不是漫無邊際的開放。這樣的開放是能促進學生整體發展的開放而不是低效甚至無效的開放
(5)我們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過真生活,學生只有在他們能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正在過的生活基礎上,才能過更有意義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會有真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讓學生體驗“準生活”,甚至嘗試“真生活”,但我們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關照學生正在過的現實生活和有意義的未來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頭上的生活”層面,我們不尋求課堂教學表面上的熱熱鬧鬧,而是在生活體驗中激起學生真正的思考,哪怕是“滿腹的話兒說不出”。
六、教學進度
周次 起止日期 教學內容
1 2、16——2、20 一、一山一水一圣人1站在泰山頂峰(1)登臨泰山
2 2、23——2、27 1站在泰山頂峰(2)源遠流長的泰山文化 (3)名山
3 3、2——3、6 2、來到黃河岸邊(1)我看到了母親河(2)母親河哺育了我
4 3、9——3、13 (3)為了母親的微笑 (4)主題會
5 3、16——3、20 3尋跡孔子故里(1)至圣先師
6 3、23——3、27 (2)孔子的影響 (3)主題活動
7 3、30——4、3 二、心中有祖國1、好大一個家(1)祖國有多大(2)我們都是一家人
8 4、6——4、10 2、同是炎黃子孫(1)海外華人心系祖國
9 4、13——4、17 (2)兩岸人民血濃于水3、為了祖國的振興(1)輝煌成就
10 4、20——4、24 (2)祖國不會忘記他們(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1 4、27——5、1 機動時間
12 5、4——5、8 三、不同的環境 多彩的生活:1林海雪原 北國風光
13 5、11——5、15 資源寶庫 2、江南水鄉 水上人家 魚米之鄉
14 5、18——5、22 3、黃土高坡 走進窯洞 學唱黃土高坡
15 5、25——5、29 開發熱土 4、雪域高原 領略雪域風情
16 6、1——6、5 雪域變通途 走進布達拉宮
17 6、8——6、12 期末復習
18 6、15——6、19 期末復習
19 6、22——6、26 期末質量測試
20 6、29——7、3 期末工作總結,安排放假事宜
五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4一、教材分析:
從總體上看,本冊繼承了前四冊即5、6、7、8冊教材的整體風格。例如,課主題引領次主題,次主題整合一個相對獨立的內容;版式上,上方以導語、卡通人物呈現學習內容或任務要求,下方由卡通動物提出問題或活動設計及要求。
從變化上看,自五年級上冊開始,與圖片相比,文字量明顯加大;與形象的東 西相比,觀念的引導力度在加大;從語氣、語態上看,逐步減弱了兒語化的特點。
從學習方式看,適當增加了辯論、辨析、選擇、二難情景討論的活動方式,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將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基本的、核心的內容加以內化。品德課的學習,一定要始于情感態度,依托于活動與實踐,形成于觀念及價值判斷。
另外,增加一定篇幅的閱讀材料,以補充不同孩子的學習需要;教材本身留 給老師的空間,也有所拓展。
總之,本冊教材各單元主題層次清晰、內容突出。例如,第一單元主要是課標“我在成長”的內容,第二單元主要是課標“我與家庭”的內容,第三單元主要是課標“我與學?!钡膬热?,第四單元主要是課標“我是中國人”的內容。而且,這四個單元的內容與三年級、四年級教材的相關內容自然銜接、螺旋上升。
二、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圍繞課程性質,根據五年級小學生生理和心理特點,依據課程標準中規定的課程總目標,五年級上冊分解的目標如下:
(1)了解自己的特點,發揚自己的優勢,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長,要取長補短,學會欣賞和尊重別人;對人寬容。
(2)學習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問題、壓力、沖突和挫折,學習自我調節的方法提高適應能力。
(3)體會真誠相待、相互理解、講信用的可貴;懂得同學、朋友之間要建立真正的友誼,男女同學之間要友好交往、相互尊重;通過學校和班集體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會生活中的現實意義,培養現代民主意識。
(4)知道在家庭生活中要講道德,要有家庭責任感,家庭成員之間應該相互溝通、平等相待,能正確處理自己與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
(5)知道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的領土神圣不可侵犯。
(6)了解我國的自然概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著許多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跡的國家,體驗熱愛國土的情感。
(7)了解我國不同地區的差異,探究這些差異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
三、教學重難點:
(1)學習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問題、壓力、沖突和挫折,學習自我調節的方法提高適應能力。
(2)體會真誠相待、相互理解、講信用的可貴;懂得同學、朋友之間要建立真正的友誼,男女同學之間要友好交往、相互尊重;通過學校和班集體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會生活中的現實意義,培養現代民主意識。
(3)知道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的領土神圣不可侵犯。
四、教學措施:
1、關于不同領域。
小學生的社會生活范圍從個人、家庭、學校、社區或家鄉、祖國、世界等方面不斷擴大,其認識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也在隨之加大,這是教材形成的內在邏輯,也是不同年級側重不同的生活領域、由低到高逐步深化的依據。
2、把握小學生品德與社會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五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5一、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正處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欲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本班學生共69人,這是個團結上進、活潑誠實的班集體,學生有著良好的思想素質。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但他們缺少社會經歷。
二、教材分析
教材采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五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教育性。
在本冊教材中,主要進行以下方面內容的教育:以多種形式促進這兩個我的對話,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系,讓他們從這種關系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2、綜合性。
本冊教材幾乎涵蓋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個人——人與人——人與社會”這條主線來串聯的,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線索。
3、參與性。
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仿佛置身于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通過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觀性。
本冊教材呈現的是一頁頁文字與畫面有機融合的版面,力圖通過各種精選的圖畫、照片、示意圖、地圖和表格等,來最大程度地闡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圖。
三、教學目標
1、知道誠信在人際交往和社會生活中重要意義,懂得人無信不立,做人要誠實守信,才能取信于人。
2、了解學校、班級民主生活區的表現形式和一般程序,初步明白民主生活區的意義,樹立現代民主意識。
3、了解我國的自然概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著許多名山大川和風景名勝的國家,體驗熱愛祖國的情感。
4、知道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禮儀習俗,增進民族團結。
四、教學策略
1、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己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
3、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三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學要求: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愿望。
四、具體措施:
1、 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 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 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 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 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48個學生,全體學生都活潑可愛,品德優良,有上進心,對各科文化課學習比較投入。但由于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又生于農村知識面窄,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方面卻非常缺乏,動手實驗時,常常是在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去玩,想出辦法了再玩。因此學生課堂上常常表現的是玩完后,一問三不知,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本學期的科學課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要對學生主動探究科學知識的能力進行專門的訓練,發展學生們的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學期中我要從抓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種植、小實驗、小調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結合科學課的新課程標準,合理的運用電教媒體,創造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把科學課的新課程標準落實到科學教學中去,使科學教學進入到一個走進新課程改革的新時期。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編制了“夸夸我自己”、“溫暖的家”、“我愛我們的學?!?、“家鄉的山山水水”、“有趣的家鄉風情”五個單元,共19 課。每課依內容和容量不同,建議安排的課時不等。一般每課建議安排2-3 課時,一冊書安排40 課時左右,留出一定課時給學校和教師安排相應的地方課程及相關活動使用。
三、教學目標
1.樹立最基本的社會公德意識。
本冊內容主要讓兒童從自己熟悉的學校生活、社區生活、家庭生活入手,來感受自己生活的環境和環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學校、社區各種生活環境之間的聯系,以及這些環境與人的關系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本冊的教育內容讓學生樹立角色意識、責任意識、規則意識等。在探究一切的熱情中,在享受童年的過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識。
2.注意了對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培養。
三年級的兒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驅使,產生盲目模仿、嘗試、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顧后果盲目模仿,幫助兒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斷能力,是三年級教育中應當強調的重點。教材注意了引導教師學會利用和開發地方教育資源,使教師能創造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教師能聯系當地和學生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準確地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課和社會課,也不是兩者的簡單疊加。該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在創造性使用教材過程中的依據是什么?課程標準。
2、大膽選擇、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教學中應依據課程標準,重視學生的社會參與,重視學生生活圈的逐漸擴大,注重社會性意義的發掘,如:民族文化、社會風俗倫理、歷史、地理、政治、法律、經濟等方面的整合。隨著活動形式逐漸復雜,涉獵的范圍慢慢擴大,文本資源、社會信息、考察采訪資料等要綜合運用。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凡能促進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和學生生活的緊密聯系,給學生提供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長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陶冶情操、養成好習慣的一切可用教育資源,都應成為品德與社會的有效課程資源。教師本身的學識、態度和價值觀,也構成了影響學生學習的課程資源的一部分。
一、指導思想;
遵循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的指導思想,按照國家對九年制義務教育的要求,在全日制小學教育中,必須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方針,使兒童、少年受到比較全面的基礎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為培養各級各類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初步的基礎。
二、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共有學生16人。他們大多淳樸,活潑,積極向上。這學年是他們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三、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珍愛生命”,第二單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 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生活常識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珍愛生命》,引發學生思考:生命給世界帶來了什么?我們怎樣做才能成為植物和動物的朋友?我們的生命是誰給予的?為什么說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以爺爺奶奶的故事作為引線,感受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手,是關心。說話做事多替鄰里鄉親著想,是理解。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四、課程標準中的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二)能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地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三)知識
1.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簡單了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五、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意義,掌握安全常識,懂得花錢的學問,伸出友愛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讓學生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了解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六、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五(1)班共有學生43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0人。高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五年級學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指導思想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材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互相聯系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三、教材的主要特征
《品德與社會》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開設的一門綜合性課程,《品德與社會》應該加強認識社會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要為學生呈現出具體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識,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空間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要注意教科書編寫的兒童化。本冊教材編寫追求的基本理念是:1.道德教育存在于兒童的全部生活中,讓道德培養回歸生活。2.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在發展中生活。3.選取有教育意義的教育內容,引導學生生活。4.追求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5.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社會性、生活性,倡導自主的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
四、教學目標
本冊的總目標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五、教學措施
1.提高四個意識:目標意識,主體意識,情感意識,診斷意識
2.做到四個尊重:尊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
本冊教材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規定,兒童年齡與生活的實際,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編寫的,它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只是在相互關聯中得到發展,以較好的落實三維目標。
全冊共分為四個單元,第一單元《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意在使兒童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識,熟悉世界海陸分布等情況,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劃、地理位置,讓學生知道各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正確對待互聯網。第二單元《地球生病了》,使學生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學習一些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和情感,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節約和合理使用自然資源的良好習慣。第三單元《世界問題還不少》,使學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確對待科學技術,初步了解聯合國的性質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第四單元《新的生活就要開始了》,意在使學生能夠逐步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并據此獨立安排自己的生活,發展他們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二、全冊教學要求:
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識,熟悉世界海陸分布等情況,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劃、地理位置,讓學生知道各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正確對待互聯網。
2、使學生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學習一些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和情感,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節約和合理使用自然資源的良好習慣。
3、和兒童一起走進多樣化的世界。培養學生開闊的視野、寬容的心態,正確認識其他文化,積極吸取外來文化的養分,更好的發展本民族的文化傳統。
4、使學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確對待科學技術,初步了解聯合國的性質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5、使學生能夠逐步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并據此獨立安排自己的生活,發展他們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直面并審視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學會獨立。
2、以現實生活中的經驗話題,逐步向學生打開成人生活的大門,在參與和探索中成長。
3、從各個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會的多樣性,把兒童培養為優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學生展示新的自然觀,使學生愛護環境,保護地球。
四、學生基本情況:
本年級有學生有70人,其中男生42人,女生28人,他們雖來自不同的學區,但短短的時間內便相處得十分融洽,他們聰明伶俐,而又天真可愛,上課遵守紀律,又能積極發言,大多數學生書寫工整認真。學習習慣十分好。個別同學也有表現得不太令人滿意的地方,我相信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這部分學生也會盡快趕上來的。
按智力和非智力情況分析如下:
智力和非智力都好:李小雙、范園園、張旺、魏蘇皖、高倩、高賀、陳子堯、吳碩、張蕊、楊霄、張萍、孫芝維、朱巖。
智力好、非智力差:郝旋、閆青、韓立、閆奔、王海燕、王旭、韓嬌、羅東、楊政、郭瓊、陳軍丞、楊贊、楊強、郭穩。
智力差、非智力好:孫會、劉迎春、王凱、張珊珊、王嬌、楊冰心、董夢仙、韓碩、王秋艷、周會、王娜、吳長輝、孫振。
智力差、非智力差:孫華東、楊貝、王雨蒙、楊帥、楊璇、孫笑、孫力、楊芳、韓良、楊雪元、楊忍、王雙、高飛、孫鵬、董路。
五、提高質量措施:
1、教法與時俱進,適應學生的實際,以及新課改的需要。
2、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使課內與課外有機的結合起來。
3、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
4、經常開展與課堂有關的活動。
5、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全冊教學進度安排表:
第一單元 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 第1周至第3周
第二單元 地球生病了 第4周至第6周
第三單元 世界問題還不少 第7周至第12周
第四單元 新的生活就要開始了 第13周至第18周
第二學期品德與社會科單元教學計劃
單 元 第一單元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
課 題 1、可愛的地球 2、從世界看中國 3、我們互通有無 4、網絡連接你我他 【1】
擬定教時 9教時
進 度 月 日至 月 日
教學方法 討論、搜集信息、現場調查、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
操作性、實踐性活動、教學游戲、參觀訪問、欣賞、練習、講故事、講授
單元教學
重點難點 1、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體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
2、讓學生知道各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正確對待互聯網。
單元教學
要 求 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識,熟悉世界海陸分布等情況,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
2、了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劃、地理位置。
3.讓學生知道各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正確對待互聯網。
單元課時
劃分 第一課 可愛的地球 3課時
第二課 從世界看中國 2課時
第三課 我們互通有無 2課時
第四課 網絡連接你我他 2課時
第二學期品德與社會科單元教學計劃
單 元 第二單元 地球生病了
課 題 5、地球在“發低燒” 6、天有不測風云 7、許多物種消失了 8、可怕的物種入侵 9、自然資源取之不盡嗎
擬定教時 10教時
進 度 月 日至 月 日
教學方法 討論、搜集信息、現場調查、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
操作性、實踐性活動、教學游戲、參觀訪問、欣賞、練習、講故事、講授
單元教學
重點難點 使學生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學習一些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和情感,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節約和合理使用自然資源的良好習慣。
單元教學
要 求 人來自自然,也必須依賴自然才能得以生存,但是出于人類自身的原因,這一生存家園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警告著人類要愛護自然、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引導學生理解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存的重要性,并形成新的自然觀:不要再把自然看作外在于自己的客體,認識到自己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使學生能夠以科學的理性的態度去關愛他們周圍的世界,愛他所居住的地球,愛周圍的一草一木,并從這種理性和關愛出發,去規定和約束自己的行為。
單元課時
劃分 5、地球在“發低燒” 2課時
6、天有不測風云 2課時
7、許多物種消失了 2課時
8、可怕的物種入侵 2課時
9、自然資源取之不盡嗎 2課時
2010——2011學年度第一學期教學計劃
學校 古柏中心小學 班級 五(1) 學科 品社 班 級 情 況 簡 析 本班共有學生30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15人。學生的年齡大部分在11歲左右,年齡結構比較正常,部分學生基礎較差,不能按時完成作業,學習態度不夠端正。自律性差,上課好動,喜歡說話等。本人自從接手任教該班,就半年多的觀察和了解,在以下幾個方面積累了一點素材,現逐一分析如下:本班學生總體來說,大部分學生活潑、機靈,待人有禮貌,見到老師能主動打招呼問好,同學之間也團結友愛,極少有打架鬧事的事件發生,也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老師的教育能虛心接受,知錯就改。但也有少數個別學生喜歡欺負別人,屢教不改。 本 冊 教 材 分 析 一、 本冊教材主要內容:
本冊教材主要內容由1~4年級家庭、學校、社區等領域的基礎上逐漸擴展到祖國與世界的場景,以五年級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包括4個單元:《我是誰》、《我學會與人相處》、《我是班級的主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二、本冊教材總的教學要求:
通過本冊的教學逐步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通過兒童與教材的對話,能夠發展出自主、自律、自強等品質,也能在他們的自我意識的發展過程中投入更多的光明思維,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引發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
三、各單元教學要求:
第一單元《我是誰》:著重展示“不錯”的自我、大家眼中的自我、“也并不完美”的自我和可以變得更好的自己,引導他們去正確、全面、公正客觀地看待自己。
第二單元《我學會了與人相處》: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于其中的關系:個人之間的、群體之中的、集體之中的,引導他們從這種關系中去理解和體驗: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關系中,他是不可或缺的,同時他與其他人之間又是相互依存的。
第三單元《我是班級的主人》:引導兒童從他的集體生活中發展起的是一種“我們感”——意識到我是我們之中不可或缺的、獨特的一員,意識到我在我們中的權利與義務(崗位職責),傾聽到我在我們中的聲音,看得到我在我們中所涂上的那一筆,在我們中我實現了自我;同時使兒童能體會到“我們”的需要,能感受到“我們”的成功與快樂,能經驗到“我們”進步與成功,讓我們在永我的心中、行為中,“我們”逐漸成為我的一種生活、生存方式。
第四單元《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中以中國的歷史、文化為主題,通過這些主題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祖國的國情和歷史,進而召喚起兒童對祖國的認同與歸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