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0 15:21:10
序論:在您撰寫語篇教學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片段作文是跟成篇作文相對而言的,它只要求寫一個片段,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在實際教學中,通過片段作文促使學生常動筆,利用片段作文及時反饋作文效果,借助片段作文實現讀寫結合。這些片段作文的有效嘗試解決了不少成篇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片斷訓練的優勢
1.自選內容:片段練習可選的內容靈活自由,內容廣泛。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從個人小事到國家大事,均可形諸筆端,經常練筆,日積月累,在大腦中儲存的信息量不斷增加,寫起文章來也就左右逢源、得心應手了。
2.自由表達:片斷訓練在表達方式上長短不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多則洋洋千言,少則寥寥數語,主動權在學生手里,必為學生所樂意。而學生因愛寫而勤寫,因勤寫而有長進,因看到長進而更樂于練筆,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3.自主觀察:學生經常進行片斷練習,就必須主動關心周圍的人和事,哪怕是日常生活中極為細小的瑣事,過去不注意的,或者認為平淡無奇的東西,經過細致觀察,發現其意義,值得一寫。久而久之,學生的觀察、分析的能力必有提高,而這種能力正是習作能力的重要因素。
4.自我延伸:教師可結合閱讀教學,有意識地留下一些練筆內容,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如課文《羚羊木雕》寫了我們同齡人的一個故事。文中的“我”要回木雕回家以后,心情一直難以平靜,想寫一封信。以《給萬芳的一封信》為題,請你替文中的“我”寫一封信。
這樣,既可以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通過片斷練習,得到鞏固和加深,又豐富和擴大了課堂教學內容,使課內外互為補充,以讀帶寫,以寫促讀,相得益彰。
二.片斷訓練的具體方法
1、利用文本,進行仿寫。教材和其他書刊上有許多文質兼美的文章,這是非常寶貴的教學資源。我們要充分利用其中的精彩文段,讓學生仿寫。對初中生來說,仿寫不宜太長,以段落仿寫的效果最佳。如《背影》一文,對父親買橘子時的背影描寫得十分動人,就可以讓學生仿寫。
2.利用空白,即興續寫。許多文章,往往是處戛然而止,或是在結尾處留下許多空白,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品味。這樣的文章,教師要善于利用。如《孔乙己》一文的結尾,讓學生想象孔乙己走出酒店以后的情景,《皇帝的新裝》結尾,請學生猜想皇帝回宮后會做些什么。
3.聯系生活,四面出擊。生活中有太多的情景值得我們去寫,但我們又不可能長篇大論去寫,因此,片段練習是我們理應作出的明智選擇。而它,也以短小、靈活贏得了廣大學生的歡迎。如有位學生在隨筆中寫到:“還不下課,都幾點了?!蔽蚁乱庾R地看了看手表。立馬又將視線轉向黑板,離下課只有一分鐘了!我也從剛才的半昏睡狀態醒來,在心中倒計時。我一邊數數,一邊看了眼窗外。窗外的小鳥聲聲啼叫,正在叫我出去呢……
這樣的語段還有很多,我想只要長期堅持,學生就會從中不斷得到生活材料的積累、思維的歷練、情感的觸發、靈感的萌動,從而達到信手拈來、隨心成文的境界。
三.片斷訓練應注意的問題
1.要有計劃性。教師心中首先要有個訓練線索:初一,以寫人記事為主;初二,以狀物說明為主;初三以上以敘述議論為主。同時適當加一些其他有關的訓練。
2.宏觀規劃,主題統籌。首選是確定好每周片段練習的主題。每周主題是結合課本習作要求,把八篇大作文和八篇小作文分成寫人、記事、活動、植物、動物等類別,符合作文課標要求,確定了主題之后,一周片段練習都圍繞著這個主題展開,這樣減少盲目性,讓學生從所要表達的中心的高度去觀察生活,并對生活素材進行詳略、取舍地加工,從而進一步提高小學生感悟生活的能力,強化學生的認知,便于主題作文。
關鍵詞: 影視教學現狀外語教學作用方法
一、影視教學現狀及其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英語電影作為大學英語課的補充,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語言材料。這門課程對于加強英語教學,提高學生水平具有現實意義。但是,由于很多學校思想上不夠重視而導致教學課時不足,技術上存在一些問題,缺乏材,以及英語電影課備課量太大導致教師不愿學習新的教學手段,也造成很多先進教學措施無法開展等諸多因素,所以,英語電影欣賞課并沒有在教學實踐中取得它應有的效果。然而影視文學在外語教學中又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1.影視片是進行文化知識教學的重要媒介。看電影可以了解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包括英語民族人們的思維主式、生活習俗和歷史傳統等。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語言的過程也就是學習文化的過程。在影視片中,大到各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小到風俗習慣都有所反映,看電影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英語民族的文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電影是一種包羅萬象的文化載體,英語電影從多方面、多角度展示英語民族的文化。
2.影視片由于其交際場景和語言材料的真實性,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語言環境;通過故事情節增強了學生對語言的感性認識。同時,它為學生提供大量清晰、標準的發音和生活化的自然語言,其范圍廣泛,展現不同性別、年齡、職業的人的言語,聲形并茂,不僅能使學生在原汁原味的語言環境中培養語感,而且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其多種感官同時參與,提高記憶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信心,激起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英語水平。
3.有助體現個性化學習。由于學習者之間存在差異,難易、快慢程度因人而異,在影視片的環境下,可根據各自的目的、愛好、需求來選擇,使學生的學習充滿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由于影視以其直觀的表現手法、豐富的內容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通過語言、圖像和聲音同時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官,促使他們在學習中保持高度的興趣和注意力,成為一種精神享受,沉浸在情節的跌宕起伏中,學生的聽力能力在潛移默化中能夠得到提高。
二、影視片促進英語教學的幾種方法
1.放映前
(1)影視材料的選擇。在利用電影進行視聽教學時,首先要解決的是選材的問題。電影的類型多種多樣,如歷史紀實片、音樂歌舞片、科幻片、動作片、卡通片等。該放什么電影,這是教師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教師要多看各類題材、類型的英語影視劇,多收集瀏覽相關影評、資料、信息;要多思考、設問如何根據影片內容和學生的聽力水準去講解,多角度切入不同主題、不同類型的影視片,既帶有知識吸納性質寬泛的面,又有娛樂和實踐意義的點。即教師要把握影視片教學范圍、順序、深度、學生水平,達到預設效果。筆者認為電影雖然是一種大眾娛樂形式,但用于電影課的影片不能只提供娛樂,而應當是達到不同教學目的的重要資料。同時,教師還須考慮學生的語言水平,不宜太易或太難,但應有一定的難度,以保持學生探求新知識的興趣。在考慮題材和語言的適合性等因素的同時,還必須考慮內容是否健康有意義,是否有利于青年學生的身心發展。簡而言之,電影選材應因教學目的、因人制宜。宜高雅與通俗搭配、古典與現代搭配,宜廣泛取材,盡量提供現實生活中可能有的各種交際場景,體現語言學習的全面性。
(2)教師的作用。教師先要介紹一些與材料有關的背景知識,這樣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還能幫助學生理解材料;然后要講解材料中的關鍵詞和語法知識,幫助學生理解、消化。
2.放映中
要充分發揮電影英語視聽的教學優勢,教師就必須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在視聽中,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欲望,提高教學效率,筆者總結了幾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1)先通篇放映,旨在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的作整體了解,然后分段放映,它類似于傳統的精讀或精聽,目的在于進一步了解細節問題。
(2)無畫面放映??刂撇シ艡C,使學生只能聽到對白而無畫面可視,目的是排除分散注意力的因素,使學生專心注意發音、語調和語氣,以培養對語音的敏感和根據音調、語氣判斷說話人的真實意圖的能力。
(3)音與像分離。對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具有一定量的述事性動作的影視片段,可關閉一組學生的耳機聲道,使其只看畫面,再關閉另一組學生的視屏,使其只能聽對白。片斷播放完畢,以兩人一組,交流所知信息。這種方法可以十分有效地訓練學生的判斷力、理解力、口頭表達能力及相互交流、合作的能力。
(4)定位放映。放映過程中,教師可以在一個關鍵的環節一個動作未完成的地方按下放像機暫停鍵,播放中鎖定人物、場面,起幻燈片的作用,以便教師給予介紹、講解、提問,也可要求學生猜測人物的個人信息、事件原因、下一步劇情的發展、結果,談一談對該畫面的感受等。
3.放映后
(1)從教學實踐來看,安排相應的測試可以促使學生重視這門課。開設這門課程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提高語言的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所以,可以對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語言知識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等方面來進行測試。
(2)適度進行課外指導、課外學習,是課堂學習的補充和延伸。組織指導得好,能起到鞏固和深化課堂視聽教學的效果。教師應充分利用學校的視聽設備,配備適合學生聽力水平的各種題材英語音像資料,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借聽;并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水平且有助于進一步提高的視聽材料,自覺運用課堂所學聽力技巧及方法進行視聽訓練。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進行適當的指導、鼓勵及必要的檢查,否則很可能造成有的學生放任自流。
三、結語
本文從教學現狀、作用、選片標準及操作方法等幾個方面探討了電影用于大學英語教學的話題。英語電影內容豐富、文化特色突出、語料真實,最貼近學生生活,是令他們感興趣的教學題材。只要我們認真結合學習者的學習程度和教學大綱的要求,對影視作品進行詳細的準備和加工,設計好欣賞的目的和過程,組織有意義的教學討論,不僅會提高學習者語言能力,還能培養其跨文化意識,降低語言學習焦慮。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合理引導,否則,電影課只能是滿足學生的興趣,而不能達到提高其運用語言的能力。只有合理地使用英文電影,才能使學習者既提高了語言的運用能力,又加深了文化藝術的修養。
參考文獻:
[1]Web,M.(ed.)Hollywood:Legend and Reality[M].London:Longman,1975.1.
[2]楊連瑞.英語情景教學法初探[J].外語界,1992,45,(1):36.
[3]祝秉耀.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影像資料利用[J].外語電化教學,1998,67,(1):20.
[4]桑新民.教育,你離信息時代還有多遠[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2,(6).
[5]王松林,李洪琴.電影的文學性、文化性與英美文學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9).
[6]趙婷,張法科.影響聽力理解的一個超語言因素[J].外語電化教學,2005,(12).
關鍵詞:英語課堂 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
英語在社會的發展中,業已成為愈演愈烈的外交語種之一。學習英語已不僅是與國際發展接軌的需要,更是學好科學知識的重要工具。然而我們國家要想更好的對外開放跟上國際時代潮流的腳步,首先應當使我國公民具備使用外語的基本能力。為了更好地適應時展的需要,人們對英語教育也給予了很大的期望。新課程改革的腳步推動了很多教育的虔誠者去思索,去研究該如何讓孩子們對英語的學習產生“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熱情。而這些所謂的熱與情,我想更多的是在課堂上老師該怎樣發揮自己的教育潛能,讓更多的受教育者,在課堂英語的學習中能夠翩然起舞,渾然融入這樣的大課堂學習之中,轉而學以致用。本人近年來在教學實踐中,嘗試各種教學方式,今天在此談談自己的探索與幾點意見。
一、 語言的學習需要“點燃激情”的課堂教學
我們生活在一個大容器的時代,孩子們從一出生,耳聞能詳的就是母語,沒有機會更多的接觸英語。所以在學生剛接觸這門語言時要讓他們更多的了解這是怎么樣的一門語言,他的人文,歷史的演變,讓學生對英語的學習充滿極大的興趣。心理學家認為學生只有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會愛學,愛思考,才能以最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所以,教學中要營造生活化課堂教學,挖掘和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來安排教學。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提高興趣,主動參與教學。英語雖然是一門外語學科,但英語教學是一種語言教學,語言源于生活,又實踐于生活。因此,將真實生活情景引進課堂,既縮短了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距離,又使學生似乎回到了活生生的現實。能夠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容情于景,寄情于物。教學中需要不斷地革新,而非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如何點燃孩子的激情,這就需要在一節課的開始,即導入部分,多下點功夫。課堂的導入可謂是一堂課的教學前奏。俗話說:好的開始的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是師生情感產生共鳴的第一要素,是師生溝通的第一橋梁。充分的點燃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活躍課堂氛圍,才能提高教學效率。
二、 語言的學習需要“唱響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教學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過程。加里寧說過:“再也沒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能捉捕一切最細微的事物”。學生與老師是相互的依存關系。學生對老師的感情也會對課堂效率產生一定的影響,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增進師生的情感交流,加速激活認識活動。這在各門學科中都能體現出來,學生依賴于老師在他們心中的轉變。有些老師進入課堂就面露嚴肅,不茍言笑,在課堂上擺架子等等,直至課堂結束。這種表情與方法,會令學生產生消極的學習觀。他們害怕,緊張,甚至覺得學習無味。好的課堂教學老師應該面帶微笑,走入學生之中,讓老師微笑與善良能灑落到每個學生的身上,是他們進一步感受到老師的關愛,更好地培養了師生之間的感情。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能使學生擁有愉快的學習心境、迸發出大量的學習潛能、敏捷的思考并進一步獲得知識,極大地激發創新的敏感性,更有利于培養學習興趣。
在課堂有效地四十分鐘教學過程中,偶爾也能夠讓學生疲倦的大腦得到更好地放松與休息,有利于剩余課堂時間里獲得知識的掌握。充分的勞逸結合,讓課堂教學優異的行之有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在絕大多數學生很適應的情況下,盡可能多的說英語,開始會有聽不懂的可能,老師可通過手勢或其他肢體語言向學生解釋,并鼓勵孩子們也盡可能多的用英語表達。在這樣的耳聞目濡下,學生就會有一些大的進步。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鼓勵性的言語對于學生來說很重要,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培養孩子對英語的自信心與持久力,這樣他們才有信心繼續學下去。
三、 語言的學習需要“創意思維”的課堂風暴
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要充分發揮知識的實際運用功能,把學到的知識與生活應用相聯系起來,才能最有效地體現學以致用,而非簡單的讀寫背。因此,訓練的模式應當多設計“應用”的訓練,使訓練達到“嚴”、“實”、“活”的效果。讓課堂充斥著“風暴”,學生能夠積極的參與并發揮他們的語言構造思維。提煉一堂多姿多彩、充滿活力的英語課應當給學生提供一系列的基礎設備,例如問題的設計因材而異,因學生而異,呈現出多彩的創意訓練。
一節英語課的目的,在于運用,要充分發揮知識的實際運用功能,不是簡單地會寫,會被,就可以解決問題的。讓學生在被被動授業的過程中,積極響應老師的引導?!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可以使教師的教學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導學生學得扎實,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激活學生的思維。越是敢質疑的學生,學習興致就越濃。對于學生的質疑,教師的態度應是:提倡、鼓勵、引導。通過提倡、鼓勵、使學生從不敢提問到“敢于”提問;通過引導,使學生逐步做到“善于”提問,“善于”回應??傊扇∠鄳慕虒W模式,使課堂呈現動態,那么學生的思維呈運動狀,跳躍式,課堂將不再是一潭死水,知識、技能的訓練和能力培養形成良性的互動格局。每個人都有機會,學的主動,學的輕松。
四、 語言的傳授需要“反思總結”的課后回顧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边@句至理名言對我們的教育教學也有著深遠的指導意義。我們重視課堂教學前的準備,也要重視課堂教學后的反思和總結。一節課的結束,并不是簡單的結束,更是另一節生動課的開始。老師要想完善每節課,那就需要在課后多思,多檢。這樣才可以美化每一節課。生動而有韻律的舞動課堂教學。
總之,要想讓中學英語教學活起來,舞起來,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上下功夫教學的根本,不僅要把外在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2009年第三期
(王燕燕,1997)學習一種語言首先要接觸它的語音,(王秀珍,1996)語音是外語學習中至關重要的一步,語音基礎打不好,就會影響整個的教學。根據統計,我們發現在核心期刊中,自1993年至2012年這二十年中,關于語音這一塊的論文有398篇。本文篩選了十幾篇核心期刊中關于漢語習得的的語言偏誤的文章以及幾部經典刊物進行文獻綜述。
1、聲母
關于聲母,送氣和不送氣和清濁問題是很難區分的。(陳楓,2008;陳昌來,2008),同時要注意zh組聲母和j組聲母以及h、f的問題。(陳楓,2008)。
(梅麗,2005)認為日本學習者習得普通話卷舌聲母zh、ch、sh過程中存在語音變異。表現為把卷舌聲母發成舌尖前音、舌葉音、舌面前音;(王極佳 上官雪娜,2004)通過實驗,認為日本學習者在習得普通話不送氣/送氣輔音的時候,從發音方法的角度看,陰平音節中不送氣聲母的錯誤率遠遠高于同等條件下的送氣聲母;
(王秀珍,1996)分析韓國人聲母發音時的偏誤認為:韓國人唇齒音f誤發成雙唇音p,b;將送氣音誤發為不送氣音p,b;而zh,ch,sh,z,c,s,j,q,x則發不準;將r發成n;
在分析泰國學生在聲母的發音偏誤上,(李紅印,1995)認為他們的“病疾’戶是發不好卷舌音“zh、ch、sh、r”。泰語沒有卷舌音,學生常以舌面音z,c和舌端音s來代替;(王燕燕,1997)指出菲律賓學生舌面送氣清塞擦音q的偏誤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q偏誤成j,一種是q偏誤成ch。
2、韻母
韻母教學要注意他們的音位變體,不能用母語中間的音位來代替漢語的音位,同時,復原因韻母音位和帶鼻音的韻母的教學也是教學中的難點。(陳楓,2008)。
(王韞佳,2004)得到以下結論:(1)日本學習者對不同的鼻音韻母區分率不盡相同,韻腹音值相差較大的前后鼻音韻母比韻腹音值接近的前后鼻音韻母相對來說更容易區分。(2)漢語拼音方案的符號對于前后鼻音韻母在知覺中和在發音中的區分均產生了一定作用,在知覺和發音中的作用恰好相反。(王秀珍,1996)認為韓國人通常將ü發成u和uei;而且以帶b,p,m韻尾的閉口韻音節代替n韻尾的音節。
(李紅印,1995)總結泰國學生韻母的偏誤主要有三點:第一點是泰國學生在學習漢語時時?;熳xua、uo這兩個韻母;第二點是混讀漢語i、ie韻母的讀音。第三點是漢語ao、ei韻母的讀音偏誤。由于泰語沒有高元音ü,許多學生常以不同的圓唇高元音i代替。
在對印尼華裔留學生漢語三合元音韻母偏誤分析上,(王茂林 孫玉卿)認為印尼華裔留學生iao、ion和uei的發音都存在韻腹不到位現象,但是uai的發
音卻出現了韻尾i過頭的問題。
在韻母偏誤方面,(王燕燕,1997)認為越南學生舌尖前不送氣清塞擦音z與韻母un相拼,z很有可能偏誤成j;單韻母e與聲母z、c、r相拼時偏誤成i。
3、聲調
(孫德金,2006)認為,發音是整體,聲調是部分。因此“某某某發音很準確,但是聲調有問題”是不能成立的。
3.1四種聲調讀法的偏誤
(王極佳 上官雪娜,2004)認為日本學習者學習漢語聲調的過程中,送氣條件下聲調的作用沒有不送氣條件下顯著。(劉藝,1998)認為日韓學生把上升調的陽平念成低平調或低升調;在去聲方面,他們常把去聲發成低平調的或者低降調;而對于高平調的陰平他們則往往念成低平調。
(沈小楠,1989)認為日、韓學生去聲偏誤的主要問題集中在調型上面不是調域上,他還發現日、韓學生的漢語陰平調也較中國人低得多。
與日、韓學生相似,(李紅印,1995)發現泰國學生讀一聲調不夠高,調值總達不到55;泰國學生發漢語去聲降得太過分了,其重要偏誤是去聲調最高點后移了。(蔡整瑩 曹文,2002)針對泰國學生漢語與音偏誤時歸納了以下幾點:(一)陰平:泰語第一聲低,總達不到[55],與李紅印的觀點一致;(二)陽平:泰國學生在發陽平的時候說得太慢;(三)去聲:泰語中的降調是第三聲,調值為[41],而且音節時長較長,在降之前也有一個預備階段。由此可見,泰國學生漢語聲調的偏誤模式是:陰平上不去,陽平去聲長。
關于越南學生漢語聲調偏誤的分析,(吳門吉 胡明光,2004)總結如下:(1)越南學生的高平調55念為半高44;(2)漢語的四個聲調中,越南學生的去聲情況最差。且常念為陰平的4調,與陰平聲相混;(3)對降升調上聲的控制不好。常常前面念得長,只是尾音急速上揚而成(2212調),降升不均勻?;蛘咧唤挡簧?1調);(4)陽平的起調偏高,上升急促,上升不平滑(45或445調)。
3.2連讀偏誤
(桂明超,2000)認為受母語的影響,美國學生在連讀時所犯的共同錯誤有以下幾種:(1)非曲型聲調落在雙音節詞上時,該聲調趨向于變同一調值而不顧原來的不同;(2)曲型聲調落在單音節詞上時會被分離,拆分在詞組中相鄰的兩個音節上。若第一個音節用降調,第二個音節就用升調,反之亦然;(3)為了詞尾或詞組末尾的調型與英語語調調型相一致,最后的那個音節的聲調總是趨向于用升調或用降調;(4)在一個句子層次上,調型/+\\(升調+降調)會被重復地使用在每組相鄰的兩個音節上,反映出一種由兩個詞組成的詞組的英語降調類型。
(李紅印,1995)總結泰國學生一聲調和四聲調連讀時,發現泰國學生“前字一聲調出現向下彎曲的低降,聲調終點與后字四聲調的起點不在同一水平線上,兩點落差很大”,這反映出前字聲調音高變低了。
參考文獻
[1] 王燕燕,《菲律賓華裔學生漢語語音的調查與分析》,世界漢語教學,1997,03
[2] 王秀珍,《韓國人學漢語的語音難點和偏誤分析》,世界漢語教學,1996,04
[3] 李艾,《漢柬語音對比與漢語語音教學》,世界漢語教學,1994,02
[4] 桂明超,《美國英語語調對美國學生學習漢語普通話聲調的干擾》,世界漢語教學,2000,01
[5] 王韞佳,《日本學習者對漢語普通話“不送氣”“送氣”輔音的加工》世界漢語教學,2004,03
[6] 吳門吉,胡明光《越南學生漢語聲調偏誤溯因》世界漢語教學,2004,02
[7] 王茂林,《印尼華裔留學生漢語三合元音韻母偏誤分析》,世界漢語教學,2007,01
[8] 蔡整瑩、曹文,《泰國學生漢語語音偏誤分析》,世界漢語教學,2002,02
[9] 李紅印,《泰國學生漢語學習的語音偏誤》,世界漢語教學,1995,02
[10] 劉藝,《日韓學生的漢語聲調分析》,世界漢語教學1998,01
[11] 沈曉楠,《關于美國人學習漢語聲調》,世界漢語教學,1989,03
[12] 王極佳 上官雪娜《日本學習者對漢語普通話不送氣/送氣輔音的加工》世界漢語教學,2004,03
[13] 梅麗,《日本學習者習得普通話卷舌聲母的語音變異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10
[14] 陳楓,《世界漢語教學法》,中華書局,2008,P52-55
一、偏誤分析理論的提出
最早提出偏誤分析理論的是語言學家科德,他在1967年發表的論文《學習者偏誤的意義》中提出偏誤的概念,并將“偏誤”和“錯誤”加以分析。他認為“錯誤”具有偶然性,屬于語言行為范疇;“偏誤”具有系統性,屬于語言能力范疇。偏誤分析對于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偏誤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研究,確定偏誤的來源,并以此說明外語學習的心理過程,以及偏誤在學習者語言系統中的地位。
1972年L .Slinkier在論文Inter language提出中介語理論,為深入研究“偏誤和習得”奠定了基礎。偏誤分析在語言學習理論中介語假說中發展起來。
1984年中國學者魯健驥《中介語理論與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音偏誤分析》的發表,標志著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界對這一領域研究的開始。他以L .Slinkier的中介語理論為基礎首次引入“偏誤”“中介語”“化石化”三個概念,區分“偏誤”與“錯誤”的不同,總結了中介語的內涵,性質,及其產生的5個原因。
二、偏誤分析研究
自偏誤分析理論引入我國以來,很多學著對偏誤分析進行了研究和探索,國內偏誤理論分析在近30年的不斷探索中,進入了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筆者在認真閱讀中國知網上近30篇有關偏誤分析的論文后,對現階段的偏誤分析研究成果的從不同角度進行小結,大多是前人研究的成果,只是希望此篇文章能、讓初學者對于偏誤分析有一個系統的了解。
(一)偏誤的來源即偏誤產生的原因
1.語際遷移即母語向目的語遷移。學生在學習目的語的時候,通常已經很熟練地掌握了自己的母語,這樣在學習其他的目的與的時候就發生了語際之間的轉移,很多學生受母語的影響根深蒂固,導致不能在學習目語的時候拋棄母語的影響,就導致了這種偏誤的產生。不論在語音、語法、還是詞匯上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偏誤。
2.語內遷移,即目的語內部規則的相互轉移也叫過度泛化。學生在目的與的學習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對于目的與學習不夠深入,應用不夠準確的情況。有的學生在這樣的情況下卻過度地概括了目的與的某些規則導致了學習中的偏誤。對于漢語學習語內偏誤主要有一下幾種情況:第一,漢語拼音使用的字母、形近的漢字、義近的詞語和難以理解的句法規則所導致的偏誤。第二,因為學生還沒有從初級階段的句法觀念過渡到中高階段的語段語篇觀念,從而造成漢語語篇在銜接連貫上的偏誤。第三,還有學者漢語的方言也能引起語音方面的偏誤。
3.語外影響。語外影響這里指文化、學習環境、學習者思維、教師水平等非語言本身因素所造成的影響。預言師文化的一部分,對目的語文化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夠的人很難學好語言。在學習中產生偏誤也是正常的。另外在學習環境如教學實施,教材質量等也會影響目的語習得。在所有這些因素中,尤以文化因素影響最大。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為了減少文化因素產生的影響,就必須要對文化差異進行詳細的提醒,避免文化沖突并找出正確理解這些文化的案例便于學生學習。
(二)偏誤的類別
偏誤產生有眾多原因,同時由于眾多原因產生的偏誤也有很多種,大體上可分為以下幾種:
1.語音偏誤。學生學習漢語,受限于遇到的就是語音的問題。聽說是學習一門語言的基礎,只有準確的發音才能使學習者更好地將習得的語言應用于交流,達到語言學習的目的。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留學生在學習漢語時,主要存在聲、韻、調三方面的偏誤。目前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的語音不分也是針對這方面的偏誤采取相對應的手段進行教學。于此同時,語氣、語調也是教學中不應該忽略的問題。通常情況下,對于漢語初學者,我們對其語音語調的要求比較低,只要在交流中能夠表達出自己的意思,達到交際的目的,我們就予以承認,但是對于一些高水平的外語學習者,我們應該及時糾正其語音語調上的偏誤,使其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2.漢字偏誤。外國留學生的漢子偏誤主要在漢字的書寫和認讀上。在漢字書寫方面,要求留學生按照正字法區分漢字的錯字、非字、假字、別字。外國留學生的漢字書寫偏誤主要是形符書寫偏誤和部件偏誤如相似形符互相替代、義近形符相互替代、相關形符替代、形符類推導致的偏誤以及形符的累加等。在漢字的認讀上,主要表現在漢字聲旁類推讀音導致的偏誤。
3.詞法偏誤。包括各種詞類的使用,尤其是虛詞的使用如副詞、連詞、助詞等。同時也包括各種短語以及各種固定結構的使用,在教學中我們也發現各種動詞使用出現的偏誤也特別多。
4.句法偏誤。對外漢語非常注重句式的偏誤分析,外國留學生偏誤也表現在句法使用這一方面。例如在“把”字句和“被”字句上出現的偏誤情況。與此同時,不應該忽略的是外國留學生在學習漢語時也存在語序上的偏誤。
5.語用偏誤。受各民族地區文化差異、價值觀念、民族習俗等方面的因素影響,外國留學生在使用漢語進行實際交際的時候就會產生一些語用偏誤即語言使用的偏誤,導致理解和表達不準確。
(三)應對偏誤的方法
1.歸類分析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作為教師要收集常見的對外漢語教學中出現的偏誤的實例。將這些案例加以整理、歸類分析。只有這樣才能找出偏誤出現的根源,而不是在教學中一一糾正學生出現的各種偏誤現象。通過這樣的分析整理,教師更能找到出現偏誤的心理機制,并以此制定教學要點和教學方法。
2.針對性教學。學習者產生的偏誤從另一方面說明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教師要了解偏誤產生的原因,然后找到圍繞偏誤產生的語言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反復操練,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偏誤預防和治療。
3.注重文化因素影響。留學生在學習漢語過程中產生的偏誤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文化因素導致的,因此教師要特別注重文化內容的教授。這樣既能夠提高學習和學習漢語的興趣,也能有效地避免偏誤的產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對于文化的教授要難以適當,不要將過難的文化知識教授給基礎知識較差的學生。
4.利用理論知識將對比分析和偏誤分析相結合。行為主義心理學是對比分析的理論基礎。主要研究母語對目的語的干擾所產生的錯誤。通過語言對比可以找到偏誤產生的原因和途徑,根據這種發現在教學中適當的設計教學難點和重點。對比分析和偏誤分析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做好漢語教學。
(四)對待偏誤的態度
偏誤分析理論使我們轉變了對學生出現的偏誤的態度。偏誤分析以認知心理學為理論基礎,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生的二語習得是一個創造新的語言系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對于他所使用的目的語形式作出假設,然后再根據假設去驗證,之后發現偏誤再修改,然后再假設、驗證、修改,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梢岳斫饨處煵幌M麑W生發生偏誤,但是應該正確的看待偏誤的產生,因為只有偏誤的產生并經過修改才能是學生更好地學習一門語言。反之,一味地控制偏誤的產生,反而不利于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一、巧用課程中的影音資源,激趣增知
《牛津小學英語》各單元中的A、E部分為語篇板塊,其篇幅完整,有獨立的主題和情境,很多教師在處理語篇時感到棘手,既要梳理課文,理清文章脈絡,又要新授生詞和句型。如果一味地靠教師講解,學生會感到索然無味,興趣全無。課文動畫的設計形象有趣,十分符合小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巧妙地運用這些動畫開展語篇教學,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大有裨益。如在《牛津小學英語》6A Unit6 Holiday的A部分教學中,教師讓學生第一遍觀看課文動畫,理清每個人所談論的節日,并將節日名稱填到相應的表格中,第二遍觀看動畫,思考人們通常在這些節日中做些什么事情,課文中的人物有沒有做過這些事。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很快就理清了課文的脈絡,而且對西方的一些節日文化有所了解。
二、巧用互聯網視頻資源,開拓視野
互聯網視頻資源和圖片一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其中不乏與英語課程話題相符的內容,諸如天氣、問路、購物、節日、問候等,如果根據教材和學情對其進行篩選,可以運用到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去。如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6A Unit3的課文It was there時,筆者在百度視頻中搜索了劉翔在奧運會跨欄跑步時的比賽和奪冠鏡頭,并將其中最扣人心弦,激動人心的場面用于課堂教學中,當鏡頭播放到劉翔揮舞著國旗,場上的觀眾掌聲雷動時停止。教師通過以下問題激發學生思考:This is a video of Liu Xiang, he was in the 2004 Athens Olympic Games. What race was he in and how was the race? How were Liu Xiang and the spectators(觀眾)? 學生在思考問題中很快認識了生詞running race,理解了詞匯exciting和excited的區別,并在教師的激發下說出了這樣的話語:The running race was very exciting. Liu Xiang was excited, the spectators were excited. Everybody was very proud of him. Liu Xiang is a great, he is a hero.
視頻資料以其直觀、信息量大,使學生獲得視角、聽覺等多方位的刺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特點,能夠大幅提高教學效果。我們在教學詞匯時,喜歡采用圖示法以增強記憶,但真實的交際情境中語言輸入與輸入交替頻繁且量大,運用視頻更能發揮其直觀、信息量大的優勢。例如,筆者在教學6A Unit2 Ben’s birthday時,在網絡上以birthday party為關鍵詞搜索了一段英美人士過生日的視頻,經過剪切和壓縮向學生介紹。在本課的視頻資料里有很多關于生日的物品,激起了他們對生日這個話題進行探討和思考。學生基于視頻資料,潛在的知識經驗被喚醒,并產生了主動探求未知領域的欲望。
三、巧用公益廣告視頻,渲染學習氛圍
公益廣告以其獨特的視角和高度凝練的拍攝手法為觀眾呈現了多彩的畫面,其號召力和影響力不言而喻。在大量的公益廣告中不乏諸多精品,如果結合課例加以穿插運用,會給人以強烈的震撼,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筆者所在的學校舉辦了一次市級優質課競賽,其中有一節以Mother’s Day感恩母親為主題的對話課。當課堂轉入到激感的階段,教師讓學生觀看了這樣一段視頻:當一個人在悲傷、生病的時候,他會叫Mum,當他玩耍摔倒時會大聲呼喊Mum,身處他鄉在夢中醒來時第一句話還是Mum……從開始到結束,畫面上出現的唯一語言只有Mum,但是這個全世界都能聽懂的詞語,足以打動每個學生。當教師引導學生“愛要大聲說出來”“送給媽媽一句話”的時候,很多學生激動地說:Mum,I love you; Mum, you are my sunshine; Mum, thank you for everything you do. You are the best mum in my heart……
四、巧用原生電影視頻,欣賞原味英語
整堂課教師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及時組織交流和討論,在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對數學知識的深入體驗,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教學片斷一: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打籃球嗎?對籃球場一定很熟悉吧!(出示籃球場掛圖)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籃球場的形狀是長方形,長28米、寬15米。
生2:籃球場的四周都劃有黑線,是個長28米、寬15米的長方形。
師:知道了長和寬的長度這兩個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生1:沿籃球場一圈,走了多少米?
生2:籃球場的周長是多少米?
板書:籃球場的周長是多少米?
評析:我們需要創設學生所熟悉喜愛的活動場景作為情景導入,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數學知識。教師設計了這一環節就是要學生聯系現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充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通過創設學生感興趣的學習環境,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為完成后面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教學片斷二:
師:求籃球場的周長是多少米,誰能解決這個問題?請同學們自己算一算,然后在小組里說一說自己的算法,并說明這樣算的理由。
(學生分組探討算法,教師巡視指導)
師:各組派出代表進行匯報,并說一說有什么道理,為什么這樣算?學生在黑板上寫出算式,并說明理由。
方法1:28+15+28+15=86(米)長十寬十長十寬=周長
方法2:28+28+15+15=82(米)長十長十寬十寬=周長
方法3:28×2=56(米) 15×2=30(米) 56+30=86(米) 兩個長十兩個寬=周長
方法4:28+15=43(米) 43×2=86(米) 長十寬=一條長與一條寬的和 長加寬的和×2=周長
師:同學們的匯報不止是這上面四種方法,有的同學用28+15+15+28=86(米),還有點同學用28+28=56(米) 15×2=30(米) 56+30=86(米),現在我們再來分組討論一下,你喜歡哪一種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你認為求長方形的周長需要知道什么條件?
評析:在教學長方形周長的計算過程中,教師沒有沿襲傳統的教學方法,把現成的公式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計算、討論等活動自主探索并掌握的。這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個新的教學理念,同時通過學生算法的優化,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并能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教學片斷三:
出示試一試的題目:一條正方形手帕的邊長是25厘米,它的周長是多少?
師:你們會計算么?會計算就算出來,不會計算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
(學生自主嘗試計算,指名匯報算法)
生1:我是用25+25+25+25=100(厘米)計算的。
生2:我的方法是25×4=100(厘米)
師:這兩種算法之間有什么聯系?比較一下,你喜歡那一種?同桌互相說一說。
評析:對于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教材安排在“試一試”中讓學生自主探索、計算,并通過同桌交流發現規律,掌握計算方法,由于前面學習了長方形的計算,因此學生通過試做,利用自身的知識經驗,很容易的解決了這個實際問題,進一步體驗了一題多解的樂趣。
案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