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4 23:44:50
序論:在您撰寫階梯式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學生個性的差異表明一種模式或相同寫作教學內容很難使各個層面的學生得到充分發展,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要更多地發掘各層次學生的教學策略,通過專門、滲透式、有針對的寫作策略教學,可以有的放矢開展教學工作并能減少教學和訓練時間。在寫作難度的分層循序漸進、階梯上升,為英語寫作學困生大面積提高寫作質量提供了方法與策略支持。具體分為三個操練階段:第一階段:培養學生組詞造句的能力。1.訓練英語五種基本句型結構。2.讓學生用課文中的詞組,句型造句或者讓學生模仿文中句子自由造句。3.句子種類轉換訓練。第二階段:培養學生的初步寫作能力。這階段以擴寫、縮寫、續寫、改寫、寫周記等形式錯綜訓練。第三階段:訓練學生模式化寫作能力。1.配備英語字帖練習書法,分析研讀高考寫作綱要并輔助印發一些優秀作文套句和框架。2.再分專項、“書信,寫景,敘事,議論,說明等”和限時訓練,加強滲透寫作方法和技巧訓練。3.最后進行綜合專項訓練。要求學生寫提綱,打底稿,分析段落結構,段落中心句,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寫作方法和標點的正確使用;通過教師對個別學生作品的面批,個別問題個別解決,訓練格式化和綜合寫作能力。
二、研究特色創新及寫作教學的目標突破
英語寫作有效學習的策略模式構建是解決有效學習的核心問題,是提高作文學習效率的關鍵,因此是本課題的擬創新點。
1.學生個體差異得到充分考慮,學生寫作水平有著明顯發展進步。教師針對學生進行動態安置,把班級學生編成若干彈性小組,根據學生的特點,需求和寫作發展情況作同質分組,異質分組,同步活動,異步活動或自由組合等,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學習活動方式,使小組學生達到優勢互補的目的。
2.進行多樣化的課堂教學設計,課堂煥發著生命活力。改變傳統班級授課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采用“合———分”式教學結構,既有面向全體的“合”,又有兼顧學生個體的“分”。保證在一節課內既有統一的講解、答疑、矯正、小結,又有分組的或獨立的教學、自學、合作和個別指導。
3.制定多樣化的課堂教學目標,教學行為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轉變。教師針對同一班內不同個性、不同層次、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教學設計以多角度、多難度、適應性去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和多樣性,突出了多元性和個性化,使教學目標始終處于動態協調之中。針對各類學生的學習潛質,制定出總目標、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課時目標設置為基礎、提高和發展三個由低到高的目標層次,相鄰目標交叉區間,便于彈性滑動。
4.安排有差異性的寫作作業,班級充滿著成長氣息。布置作業時激發自主參與,豐富作業類型,滿足多種需求。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作業。對同一道題目,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練習中,教師要鼓勵并創造條件讓學生向更高層次突破,體現彈性,激發學生求知欲。在此同時,教師要不斷巡視,把握全局信息,并作個別點撥和矯正。
5.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師生共同享受著教學成果所帶來的成就與滿足感。階梯教學評價以促進每個學生最大可能的發展為基本目標,注重對學生的全面考察,實現實驗班級的差異性多元評價,評價過程動態化,評價主體互動化,營造了和諧的評價氛圍。本著激勵性、靈活性、嚴肅性和輻射性的操作原則,把評價融入到教師的日常教學和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
三、階梯式寫作研究主要成果結論
1.形成了較好的教科研氛圍,促進了學校發展。在課題實施的兩年中,摸清了嘉峪關一中英語寫作課教學、評價機制,課外扶優轉差的開展情況,對教師及學校產生積極影響。(1)消除了一線英語教師因為忙碌而不能搞課題研究的錯誤認識。(2)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創造出一定的教研示范效應,為本校和其他周邊學校進行課題研究的申報、研究、總結提供了可借鑒的途徑。(3)研究成果中的一些主要結論,為今后高中英語寫作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樣本。
2.階梯寫作研究提升了實驗教師的新課程水平,新課程理論得到全面貫徹,促進了教師專業化成長:在階梯式寫作的研究過程中,參研實驗教師廣泛研討、積極交流,完成并發表課題研究中具有代表性教學論文8篇。實驗教師掌握了階梯式及分層輔導寫作課堂的引導及課后指導、心理疏導的操作要點,并能熟練運用。
3.學生的個性得到了極大發展,課堂煥發著生命活力,學生寫作水平有著明顯的發展進步。
四、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1.由于每學年任課教師的任教班級甚至年級有一定的變化,對某一個個案的研究很難由同一個教師持續跟蹤下去。
2.對階梯式分層式寫作教學策略的研究,短期內很難看到實際效果,或在寫作成績上很難立竿見影地表現出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對這種學習方法的信任。
3.學生作文困難反彈未能完全有效控制:有些花了很大精力幫扶才有了脫困起色的實驗對象,一旦教師工作重心稍有轉移,他們的困難頑疾便又反彈,對寫作幫扶工作的正常開展十分不利。
4.家長未能充分發揮與教師的配合監督作用:雖然實驗學生在校能堅持寫作學習,按時完成作業,但在漫長的各種假期、雙休日及下午回家后,他們就把學習拋到九霄云外。由于多數父母對孩子學習重視程度不夠,完全缺失了家長對孩子學習的監督功能,甚至有部分家長幫孩子開拓或和孩子一起撒謊糊弄教師,使家庭幾乎失去了有效監督孩子學習的作用。
五、結束語
主要的做法是,與教材相比較,對權威工具書中“以”的用法進行匯總,總結得出7~9年級《語文》所包含的詞語意義及用法。結果如下:
(1)介詞“以”意義眾多。
虛詞的意義更要根據語境來判斷,需要成熟的語感。“以”可以解釋為“用”、“把”“、憑借”“、按照”等,需要補充提供典型的文言語境。
(2)“以”兼屬連、介兩類詞。
無論連詞、介詞,“以”皆可譯為“因為”。辨別“以”作為“因為”解釋時的詞性一個難點,需要極典型的例句來解釋。
(3)“以”還有動詞用法。
詞典解釋為:“(動詞)用”;“介詞,用”。根據教材選篇情況,只需強化“以”的介詞用法。等到虛詞使用積累至一定的程度后,解說虛詞的來源,說明其從動詞虛化而來,再介紹其動詞用法。
二、縱向比較:對初中段的虛詞用法加以辨析
主要的做法是,找出7~9年級教材中的所有“以”的例句,歸納整理,時時注重“溫故而知新”。
(1)七年級內容:“以”的介詞、動詞、連詞詞性。
第一“,以”作介詞,表示“用、把”,如七年級下冊《狼》。第二,“以”作連詞,表示“以便,用來”,如七年級下冊《狼》中反復用到。第三“,以”作動詞,表示“認為、以為”,如七年級上冊《孫權勸學》、《口技》。因此,七年級的文言文教學要緊緊圍繞《狼》、《孫權勸學》、《口技》三篇課文,講授和及時復習“以”的常用意義。
(2)八年級內容:介詞“以”的典型用法。
分別是“憑借”、“按照”、“因為”,如《小石潭記》、《岳陽樓記》、《滿井游記》?!端蜄|陽馬生序》是特殊的選篇,共出現七次“以”,并包含了“是以”的用法,可以作為虛詞用法的總結課程。
(3)九年級內容:“以”與“所以”的聯系。
本階段總結復習,選篇中的虛詞用法比較綜合。如《出師表》中出現“以”12次,“所以”也有用及。文言文中的“所以”與現代漢語不同,也需要做充分的講述。
三、疑難解析
(1)“以”譯為“用”,它是動詞還是介詞?
“以”作介詞,一般在名詞之前,形成介賓短語,充當狀語、補語。句子中有突出的謂語動詞的情況下“,以”作介詞為常見。例如“:辭以軍中多務”中“辭”作為謂語動詞,可譯為“推辭”,用“以”引出介賓結構“以軍中多務”來推辭,“以”是介詞。
(2)“以”譯為“因為”,它是介詞還是連詞?
“以”作介詞,與其后的詞語或短語組成介賓短語,一般充當句子的狀語。例如“:夫不能以游墮事”(《滿井游記》)?!耙浴焙缶o跟名詞“游”,組成介賓結構,充當狀語,所以“以”是介詞?!耙浴弊鬟B詞,可連接詞與詞、短語和短語、句子和句子,譯為“因此”、“以致”,前后多為因果關系。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啊币浴边B接兩個因果關系的短語,“以”為連詞。
四、結語
“階梯式”教學模式有利于增強數學新授知識的可操作性。本課在學生通過觀察物置后知道夾子、兔子、木樁是兩端物體,手帕、蘑菇、籬笆是中間物體,并統計出夾子有10個、手帕有9塊,兔子有8只、蘑菇有7個,木樁有13個、籬笆有12個。然后,我分三個層次展開教學。層次一:通過夾子的個數比手帕的塊數多1,兔子的只數比蘑菇的個數多1,木樁的個數比籬笆的塊數多1,得到兩端物體的個數比中間物體的個數多1。這一層次通過具體的情境和數量讓學生感知兩端物體和中間物體之間的數量關系,培養了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層次二:(追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規律呢?以夾子和手帕為例說一說。這一層次要求學生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兩端物體比中間物體數量多1。第一方面是從局部到整體理解“一一間隔排列”:如從夾子、手帕、夾子,得到2-1=1;夾子、手帕、夾子、手帕、夾子得到3-2=1。然后,根據此規律推出結論:夾子的數量總比手帕數量多1。第二方面是以“夾子、手帕、夾子、手帕……夾子、手帕、夾子”為例,根據數學上的一一對應的思想,一個夾子對應一塊手帕,到最后一個夾子沒有手帕和它對應,所以夾子的數量就比手帕數量多1,即兩端物體比中間物體數量多1。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局部觀和整體觀,還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層次三: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排一排,如果首尾不相同,又會有什么樣的規律?這一層次是對所學知識的延伸,運用剛學的一一對應思想就能很快地得出結論: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排一排,首尾不同,那么這兩種物體的數量是相等的。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辯證思維的能力。通過“階梯式”新授,教師能把學生所學的知識講熟、講透并著眼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學生全面掌握所學內容中促使學生由“知”向“能”的發展。
二“、階梯式”練習,促進學生揮戈深入
數學“階梯式”練習既能滿足不同學生的要求,又能使知識點更系統全面,從而更具實效性。在本課練習中我設計了三個層次。層次一:馬路一邊有25根電線桿,每兩根電線桿中間有一個廣告牌,共有多少個廣告牌?如果題目的已知條件改成有25個廣告牌,那有多少根電線桿呢?這一層次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感覺到這兩題因為已知和所求的對象的不同,導致最后的結果不同。層次二:把一根木料鋸3次,能鋸成多少段?如果要鋸成3段,需要鋸幾次?這一層次從顯性的一一間隔排列過渡到了隱性的一一間隔排列,鋸的段數是兩端物體,鋸的次數是中間物體。通過這一層次使結論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面。層次三:用你喜歡的方式畫一組兩端物體相同一一間隔排列。根據學生畫的(大多數學生畫的個數偏少),出示教師畫的兩端物體相同一一間隔排列圖示(篇幅所限,圖略)。提問:
(1)老師畫了多少個圓片和多少個三角?
(2)如果我要使得圓片和三角一樣多可以怎么辦?
關鍵詞:問題解決;思維品質;教育理念
一、問題解決式教學方法概述
《語文課程標準 》中明確提出 “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在語文課程總目標中也提出“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問題解決式教學方法就是教材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尋求,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技能,進而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種課上,教師有意地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讓學生提出學習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或由教師自己提出這些問題并解決它們,在此同時向學生說明在該探索情境下的思維邏輯,引導學生依據一定的思維方法去思考解決問題?!皢栴}解決式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合作、探索、發展的平臺,使學生在問題解決中感受語文的價值和魅力,在教學活動中以“問題”為線索,基于問題情境發現探索知識,掌握技能,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創造,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學生學習語文問題解決的過程的基本階段包括:(1)積極探索和發現問題階段;(2)識別問題和篩選問題階段;(3)討論問題和解決問題階段。反過來,語文教師在處理問題解決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基本原則又包括:(1)問題的探索性原則;(2)問題的誘發性原則;(3)問題的適應性原則;(4)問題的民主性原則。
二、問題解決式教學方法的基本模式
“問題解決式教學方法”的教學步驟一般是:(1)設置情景,提出疑問,引發思考。(2)結合情景,邊讀邊思,討論交流。(3)情景突破,解決疑難,強化新知。(4)練習鞏固,提升能力,形成新疑。問題教學法的教學重點比較明確,教學內容比較集中,并通過問題討論的方式組織教學,有助于激發學生形成較持久的學習興趣和培養他們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題解決式教學方法”的基本結構與實施我們可概括為“三環”、“六步”。
“三環”為: 第一環: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提出問題,并使問題定向,為“生成”問題之環。第二環:對生成的定向問題,進行自主合作與探究,分析、解決問題,為“探索”問題之環。第三環:對探索的問題及時反饋,在驗證中得以解決,并進一步拓展問題,為“發展”問題之環。
“六步”為: 第一步是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第二步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結合教學目標,明確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即問題定向。第三步學生自主探究,分析問題,提出假設、猜想,設計解決問題方案。第四步對假設方案、推論、嘗試解決問題。要允許學生犯錯誤,學生“錯誤”又形成了新的可供利用的寶貴資源,這往往是走向正確的先導。第五步是對解決的問題及時反饋,進行科學檢驗,使問題解決,并掌握科學方法。第六步是對解決的問題再質疑,使問題得以拓展與延伸,使學習的知識系統化,又為探求新知奠定基礎。為了操作,我們進一步明細化“六步”,即:第一步:創設情境,生成問題;第二步:問題定向,明確目標;第三步:自主探究,設計方案;第四步:合作研討,解決問題;第五步:交流展示,反饋檢驗;第六步:鞏固提高、拓展延伸。以上“三環”、“六步”是“問題解決式教學方法”的基本結構與操作程序,在實踐中應結合學科特點與教學實際加以靈活運用。
三、實施語文問題解決式教學法的意義
奧蘇貝爾在談到問題解決教學時說道:“它強調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讓學習者合作解決真實的問題,來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第一、語文問題解決過程應天然地將知識、能力、態度培養等教育內容融為一體,不存在三者孰輕孰重或顧此失彼的問題。
第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習得了知識,或者說學生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去學習知識。
第三、學生獲取知識的軌跡不是學科知識的體系,而是問題解決的需要。
四、語文問題解決教學的培養策略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把重點放在課題的知識上,放在語文學科的問題解決的邏輯推理和策略上,放在有效解決問題的一般原理和原則上,教師要注意為學生創造安全、舒適的心理氣氛,以便于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問題式探究學習的核心就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問題”為橋梁,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再帶著問題去,始終保持一個“有問題”的頭腦,思考的頭腦,始終有一種探究的精神和毅力,使所有學生在“問題”中發展,在探究中提高。具體說來,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注意問題的設計,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內在動機;幫助學生正確表征問題;教給學生全面完整的知識;幫助學生養成分析問題的習慣。我們語文教師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轉變教師角色,確立學生主體地位;(2)改變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3)實施激勵評價,促進學生自主發展;(4)傳授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語文課堂應成為師生“對話”、“互動”的場所已是共識。 “對話”、“互動”都離不開“問題”,要讓學生建立“問題意識”,教師必須建立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和學習規律的教學策略。僅僅能提出問題并不是不是問題式探究學習的目的,相反我們要在學生提出問題之前,引導學生去追求對問題的進一步認識,以求獲得對問題的解決,并且要善于不斷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
“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引導學生的思維,這也是教育最令人歡欣的目標?!倍斀窠逃顬樯羁痰奈C之一,就在于知識占據了至關重要的地位,培養和塑造“知識人”成為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始終指導和制約著教育的實踐。然而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鸚鵡學舌的模仿者,而是要培養能夠獨立思考的創造者。我們每天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常常思考這樣的問題:如何才能使學生對我們所任教的學科感興趣?如何將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調動起來,使他們樂于學習?如何傳授給他們正確的有效的學習方法,使他們善于學習?也就是說,如何才能使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開端?是天賦、靈感抑或其他?我們都切身地感到過好奇心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張熊飛.誘思教學導論[M].西安:陜西教育出版社,1993.
[2]劉文東.試論語文教學中的問題解決學習方式[J].中學語文教學,2003(4):114-117.
關鍵詞:技校學生;PLC;教學方法;學習興趣
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是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各種感官、大腦處于最活躍的狀態,能夠最佳地接收教學信息。愛因斯坦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有了興趣,才能激發學生求知欲和主動學習的意識。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
《可編程序控制器(PLC)》學科具有知識點多、雜、難等特點,大多數學生學習這門課程就是為了應付考試,課堂氣氛往往死氣沉沉,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如何有效改進課堂教學方法,激發學生求知欲,培養學生學習PLC的興趣?結合當前技校學生特點,筆者在PLC教學中進行了一些嘗試。
1重視緒論課,明確目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有的教師認為緒論課無關緊要,三言兩語應付過去,甚至干脆不講。而我覺得緒論課的講解,對激發學生求知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把你所教的學科看做是最感興趣的學科,讓盡量多的學生像向往幸福一樣幻想著在你所教的這門學科領域里有所創造?!庇捎诩夹W生文化基礎相對較差,所以要在教學內容上精心巧妙地設計導語,補充生動的實例。先展示“搶答器”、“霓虹燈”等生活
中實際應用的控制電路,并簡要說明控制原理。再列舉一些PLC在工業和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的例子,如:數控機床、電梯控制、音樂噴泉控制器、機器人控制等,使學生對這門課程感到好奇。接著輸入前幾屆學生編制的有趣而實用的程序,引發學生對PLC的濃厚興趣,做好課題的鋪墊,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該門課程上來,這樣既為本節課的學習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情境,也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2合理設計教學課題,開展課題式教學,讓好奇心轉化為興趣
教學中使用的PLC教材,在編寫時一般都是將基本原理、基本指令及梯形圖、基本電路應用、基本技能操作等內容分成獨立的章節。編者是嚴格按照結構嚴謹性進行編寫,而教師在實施教學時,則要根據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過程。在教學中,選擇哪些教學內容、哪些課題進行教學,對于學生真正學好PLC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在PLC教學中采用了“課題式”實訓教學,重新自編教學內容。把《電力拖動控制線路與技能訓練》中的控制線路及《可編程序控制器及其應用》教材中的PLC應用實例,通過篩選、整合成具體的教學實例:電動機的點動與連續控制、正反轉或循環轉動控制、兩臺或多臺電動機的順序控制、Y-Δ降壓起動、電梯控制、音樂噴泉控制等。每個實例都以一種控制線路為主題,其內容包括控制功能、電路結構及控制要求。這些實例課題既方便學生的學習,又涵蓋了本課程的所有知識點,具有一定的科學性、連貫性,由簡到繁、由易到難。最后用PLC改造繼電器控制電路或用PLC程序直接實現其控制線路的功能,用所學基本指令或梯形圖進行編程及調試,使學生盡快地掌握基本指令及梯形圖設計,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PLC的興趣。
3應用多媒體技術,加強一體化實訓教學,強化學生學習興趣
當今社會的信息化速度日益加快,走信息化之路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多媒體的優越性不僅在于其容量大、傳播速度快、視覺效果好,更主要的是可使教學化難為易、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對優化PLC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在處理教學重難點時,盡可能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轉中國-我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編制好的電子教案,用生動而豐富的畫面和美妙動聽的音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教學目標要求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融入到實例中,再對其進行分析,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理解并掌握。例如:在講解“十字路通信號燈控制”程序時,學生對整個過程容易混淆,這時播放電子教案中的圖片和動畫來描述交通燈的運行情況,并進行適時分析和講解,有助于學生對十字路口車行交通燈整個工作過程中東西南北紅、綠、黃燈的交替過程的理解。此外,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親自動手編制《音樂花式噴泉》、《霓虹燈》等具有實用價值的控制程序,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真正地把PLC應用到實處,通過此過程讓他們掌握安裝、編程、調試、檢修等操作技能。這樣的教學方式打破了傳統的順序教學模式,通過實踐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達到了預期教學目的,也有利于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勇氣,保持學習的積極性和持久性。
4以技能競賽為契機,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要培養出優秀的技校生,關鍵取決于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我校以“強化技能、應用實踐、提高能力”為出發點,以“依托技能競賽平臺,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為突破口,強化技能教學,營造積極向上,人人爭先的學習氛圍。
我校每年都要舉辦學科技能競賽,重點考察學生對專業技能和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并對學生進行針對性較強的集訓,實現“好中選優”、“優中選強”,參加省、市級競賽。近三年我所指導的維修電工組參加廣元市舉辦的三屆職業技能大賽中,共有六位同學獲得不同級別的獎項,取得的成績充分說明技校學生是能夠學好PLC的。競賽平臺的成功搭建,使學校形成了普遍性、經常性的競賽和選拔機制,培養了學生積極主動、嚴謹務實的學習態度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總之,在PLC課程中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只要深入研究教材,時常了解學生的學習和掌握情況,理論聯系實際,采用講練結合、互教互學、因材施教等多種教學方式,就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探索與研究的樂趣,使學生在愉快中學習,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王國海.可編程序控制器及其應用.(第二版)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8
首先“,問題解決”的教學方式能夠根據不同的題型創造出不同的情境,并以此將問題展現出來,一改以往教師直接提出問題的方式,而是引導學生自己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皢栴}解決”教學方法所創造出來的問題情境能夠引發學生的知識沖突,在誘發學生好奇心和質疑情緒的基礎上讓學生主動地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這就大大提升了學生的活躍性,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由于“問題解決”教學方式提倡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發現,避免了教師直接指引其進行解答的情況,因此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必然會形成多種知識的沖突,面臨解答方式的多重選擇。通過這一過程,學生不但解決了問題,同時對以往的各類知識也進行了鞏固和總結。最后,學生在完成問題的解答后會對解答的過程以及結果進行反思和驗證,繼而形成將新結論運用到新問題當中的能力?!皢栴}解決”的教學模式是建立在提出問題基礎上的,這就將學生帶到了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循環當中,保證了學生在對基礎知識進行掌握的同時,其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也將得到同步提升。
二、“問題解決”教學方式在初中數學實際教學中的應用
1.“問題解決”應加強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在數學教學中運用“問題解決”的教學方式,重點在于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優秀的數學問題情境可以把單調、乏味的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起來,便于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能夠主動學習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效率。其具體過程實際上是教師根據問題和現實對教材的深加工,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充分掌握教材中提及的各項知識點以及教學目標,同時對學生的知識結構、知識水平以及現實的生活環境都要有所了解。在這個基礎上教師要完成對教材的深加工,創造出一個能夠刺激學生產生解答問題沖動的環境,并且在實際的課堂中能夠將學生引入這一情境。教學中常用的幾種設置問題情境的方式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設計一些與學生密切相關、感興趣的情境;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等各種先進教學工具的作用,創設一些有趣的、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利用好課外實踐活動課的機會,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問題中學習,在問題中思考,啟發學生找到能夠識別的解題模式,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
2.“問題解決”的教學方式須兼顧學生差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采用“問題解決”的教學方法必須做到因題制宜,因生制宜?,F在都是大班教學,每個學生的發展情況迥異,這就要求教師在選擇問題時具有層次性,尊重學生的個體性特征,兼顧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做到因材施教。另外,數學問題通常具有較高的靈活性,解答時的策略和方法往往多種多樣,每種解答方法在難易程度上也都有所差異,因此教師在采用“問題解決”的教學方法時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程度對問題環境進行塑造,這有利于學生解題積極性的培養,同時也有利于教師對學生分類指導。
我國的小學數學教學與國際上其他一些國家的小學數學教學比較,具有重視基礎知識教學,基本技能訓練,數學計算、推理和空間想象能力培養等顯著特點。然而,改革開放使我國數學教育界看到了小學數學教學的不足,其中突出的兩個問題是: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不強,創造能力較弱。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還應在小學數學課程設計上有所突破。
我們在2013年3月25日,進行了“小學生問題解決策略選擇的城鄉對比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小學生解答基本題的正確率為63.4%,解答變式題的正確率為51.8%,從總體上分析,我們欠發達地區小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根據認知理論,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數學認知過程。數學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發展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形成,是主體通過學習新的內容并和原有的數學認知結構相互作用,以形成新的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為此,我們提出“分解目標,設計問題;討論問題,提出方案;策略交流,解決問題”的問題解決教學策略。
一、分解目標,精心設計“問題”
目標分解要根據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結合學生實際將知識目標分解成若干個目標,落實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逐個解決。在教學中,一般采用“低起點,小梯度,多訓練,分層次”的方法,將學習目標分解成若干層次,設計出由淺入深的基礎題,逐步加深,在適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運用一系列問題串設問,層層遞進,消除學生的學習障礙,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從而突破教學重難點。
二、討論問題,提出方案
這是尋求階段,即利用數學認知結構尋求問題解決的途徑。在這一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討論問題、提出方案,致力于“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小學數學“問題串”目標分解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求教師做好導學工作——設計好“問題串”,把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交給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展能力、在合作學習中構建新知。在這一階段,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建立有效的學習小組,鼓勵合作,強調幾何直觀,關注學法指導。
1.建立有效學習小組
學習小組有同質小組和異質小組兩大類,基于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不平衡,小學數學“問題串”目標分解教學面臨著學生學習水平不一致的問題。為了讓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都能解決問題,我們建議組建異質學習小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多層次、多方位交流信息,共同探究,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小組的合作功能。教師一方面要督促后進生聆聽優生對問題的分析,另一方面要關注學習小組討論中的思維活動、學習態度、學習精神等信息,更重要的是收集通過小組學習也不容易理解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難點,為后續的講解尋求切入點。
2.鼓勵合作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問題解決”的過程就應該是學生自己對數學知識的再創造過程。我們提出,要留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給足學生合作交流的空間,把學習的自主權還學生,激勵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合作解決問題。
3.強調幾何直觀
皮亞杰說過,“認識一個客體,必須動之以手”。事實證明,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多可以讓學生自己操作學具來解決。如學生提出問題:“圓柱上下兩個底面的面積相等嗎?”對于這個問題,我們不急于將結果告訴學生,而是讓他們討論:“你能用什么方法檢驗圓柱上下底面的面積是否相等?”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動手、動腦、動口、動眼,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4.關注學法指導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要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給他們一些比較完整的解決問題過程和常用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當前,新課程反對將“應用題”分類,其根本目的是擔心教師將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講得過分精細、強調得過分強烈。然而,作為小學階段的學生必須掌握的幾種解題方法,如畫圖法、假設法、列表法、估算法等,我們應該教給學生,這樣,他們解決問題才能有章可循,有道可走。
三、策略交流,解決問題
“問題解決”的核心內容就是要讓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不同的人思維方式也不同,其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相同。我們應當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決不提前暗示,更不可替代學生的思考。教師應該做的是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自信中沉思,在策略交流中收獲。利用“追問”,讓學生知其然;利用“反問”,讓學生知其所以然;通過“類比”引導學生提出新的問題。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交流策略,發展能力。
例如學習完“三角形內角和”時,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你認為三角形除了內角和是180度這個秘密外,還有沒有其他秘密?你準備怎么去探究?”一個問題就讓能夠學生主動整理本堂課的學習方法,并將方法遷移到另一個探究活動中。
1.模擬練習,運用問題
新鮮有趣,與生活貼近的問題,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更有利于幫助學生理清教學與實際問題的聯系。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學生的數學學習,不僅僅是解決問題、掌握現成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運用課堂所想的問題去探究新的世界。因此,在教學中,還要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實踐性的問題。
小學數學中的知識,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比如“年月日”,“元角分”,“周長和面積”,等等。我們要善于鼓勵學生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的數學問題說出來,寫下來,通過交流、評比,提高他們到實踐中去學數學的自覺性。做錯題集、寫數學日記、撰寫數學小論文都是很好的練習,既可以鞏固新知,又可以提高學生運用問題的能力。
2.總結經驗,構建新知
新課程提出要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我們可在課堂結尾處預設一個啟發學習方式的問題,以此幫助學生回顧學習過程,總結學習方式,形成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