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8 20:30:33
序論:在您撰寫朱柏廬治家格言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2、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鈺;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
3、家門和順,雖饔餐不繼,亦有余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余,自得至樂。
4、凡事當留余地,得意不宜往。
5、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6、讀書志在圣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
7、勿持勢力而凌逼孤寡!毋貪口腹而恣殺牲禽!
8、為人若此,庶乎近焉。
9、兄弟叔侄,須分多潤寡!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
10、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連!
11、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艷妝!
12、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13、守分安命;順時聽天。
14、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15、居身務期儉樸;教子要有義方。
16、莫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
17、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貲財,薄父母,不成人子。
18、施惠無念!受恩莫忘!
19、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兇;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20、與肩挑貿易,毋占便宜!見窮苦親鄰,須加溫恤!
21、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
22、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
23、三姑六婆,實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
24、毋臨渴而掘井,宜未雨而綢繆!
25、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奩!
26、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当忍耐人?!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再想!
27、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宜未雨而綢繆,勿臨渴而掘井。
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
1、意思是說: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飯時,應該想想這粥飯的來之不易。
2、原文: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3、翻譯為:對于一頓粥或一頓飯,我們應當想著來之不易;對于衣服的半根絲或半條線,我們也要常念著這些物資的產生是很艱難的。出自《治家格言》(又稱《朱子家訓》、《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
(來源:文章屋網 )
學規,是古代學校規章的總稱,猶今日之學校章程。最初僅為學子在學時有關思想行為之要求和規定,如《管子》的《弟子職》。到宋代則發展成為學校和書院的規章制度,如《白鹿洞學院揭示》。明清時期的官學學規,則偏重對學生思想行為的規范和限定,如《圣諭廣訓》等。學規在文體上,兼用了語錄和文賦等語文形式。
清張伯行作《學規類編》,輯錄宋、元、明時期程朱學派有關修身、治學的規則和方法,共二十七卷。以《朱子白鹿洞教條》開首,《學校貢舉私議》作結,成為后世采用的教育課本。(參考《教育大辭典》(中)第1799頁)
現以《弟子職》和《白鹿洞學院學規》為例做些分析。
《弟子職》是中國早期的學規或學則,其中有這樣的規定:“先生施教,弟子是則;溫恭自虛,所受是極;見善從之,聞義則服;溫柔孝悌,毋驕恃力;志毋虛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夙興夜寐,衣帶必飾;朝益暮習,小心翼翼;一此不解,是謂學則。”在這里對學子的進德修業作了比較具體的規定,應視為最早的學規。《論語》中,孔子有關“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要求,也可以視作對初學者的學規??鬃拥倪@段話,便成為后來《弟子規》一書的大綱。
到宋代,書院發展后,每個書院,對其教育設施,都有具體的要求和規定,于是“學規”便逐步形成?,F以朱熹的《白鹿洞學院學規》為例,做些介紹和分析。
《白鹿洞學院學規》也稱為《白鹿洞揭示》或《白鹿洞學院教條》,它明確地規定了實施的教育方針和培養目標以及對學子行為的具體要求。
書院規定實施五教,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此來糾正當時官學中“務記覽、為辭章、釣聲名、取利祿”的流弊,貫徹其“德行道藝之實”重德行的儒家傳統。
為了實施上述的教育方針和培養目標,朱熹又提出為學、修身、處事、接物的要目。
在為學方面,貫徹《中庸》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五個步驟,體現出學思結合、知行統一的重要教育思想。
在修身方面,要求“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p>
在處事方面,要求“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p>
在接物方面,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以上參考陳元暉等編著的《中國古代書院制度》第36-38頁)
總之,它把儒家的治學和修養的內容和原則、方法,都作為書院的學規來實施,成為南宋書院中最為完整的“學規”,而且為后世書院所共同遵循,并影響到官學的教育實施。
二、家規
由于我國重家教,要治國必先從修身、齊家做起,因而,也就有不少的家規與家范留傳后世。從《顏氏家訓》到《袁氏世范》,再到《朱柏廬治家格言》,其中有不少有關家規的規定,現僅對《袁氏世范》和《朱柏廬治家格言》做些簡介。
《袁氏世范》――
為宋代袁采所作,被后人推崇為《顏氏家訓》之亞?!对鲜婪丁饭卜秩?,分為睦親、處己、治家三部。
在睦親方面,對子女來說,對父母要極盡孝道,要做到終生承歡盡養,以報答父母“愛念撫育之恩”。對父母來說,不可妄施憎愛,“子幼必待以嚴,子壯無薄其愛?!?/p>
在處己方面,要求厚于責己而薄責于人。人貴忠信篤敬,但對“忠信篤敬,先存其在己者,然后望其在人者。”為此,要責己嚴,待人寬,要做到有過“求謝而思改”。對人不可懷“慢偽妒疑之心”。禮不可因人分輕重,不要“因人之富貴貧賤設為高下等級”。
在治家方面,除執行上述的要求外,還要求處富貴不驕,睦鄰里,造橋修路,廣施仁義。
《朱柏廬治家格言》――
原名《朱子家訓》,因朱子易與朱熹混,便命名為《朱子治家格言》或《朱柏廬治家格言》。在“格言”中所提出的要求,都可以視作“家規”的規定。從“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到“居身務期儉樸,教子要有方義”,再到“讀書志在圣賢,為官心存君國”,一整套的有關修身、治家、報國的要求,都包含在其中。對于這方面的內容,大家比較熟悉,不再例舉。
釋義:失:失誤,錯誤。話說得多了,一定有失誤的地方。
出處:明代朱柏廬《朱柏廬治家格言》:“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例句:他做人一生謹慎,處世的格言是言多必失。
近義詞:直言賈禍、禍從口出。
反義詞:謹小慎微、少說為佳、守口如瓶。
中國歷史上家教家風的故事很多,這里提到的是三個比較有名者。“孟母三遷”的故事見于古代啟蒙讀物《三字經》第一段:“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眰髡f孟子小的時候,家在墳地附近,他在玩游戲時常常學別人哭拜,孟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游戲。孟母再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里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有一天,孟子逃學回家,孟母見了非常生氣,就把織布機上正在織的布給剪斷了。孟子問什么要剪斷?孟母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要一線一線地連起來才能成布。你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被剪斷的布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岳母刺字”的故事來自清錢彩的《說岳全傳》。該書第二十二回“刺精忠岳母訓子”說:岳飛的母親怕有不肖之徒勾引他,于是禱告上蒼神靈和祖宗,先在兒子脊背上用毛筆書寫“精忠報國”四字,接著用繡花針刺?!按掏辏瑢⒋啄可狭?,便永遠不褪色了?!痹摶亻_篇有詩贊曰:“只看賢母精忠訓,便識將軍報國心?!?/p>
“畫荻教子”講的是宋代歐陽修的母親鄭氏夫人教子讀書的故事。據《宋史?歐陽修傳》記載:歐陽修四歲喪父,家境貧寒,他的母親沒有錢供他讀書,就用荻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后人為紀念歐陽修的母親“畫荻教子”,在歐陽修故里建了一座樓房叫“荻樓”。人們以“畫荻”為稱頌母教之典。宋劉克莊詩:“分燈照鄰女,畫荻訓賢郎?!泵麝惾暝督鹕徲洝罚骸跋ハ戮秒x,徒且倚門之望;榜中雙占,忝成畫荻之功。”清黃軒祖《游梁瑣記》:“輾轉四年余,兒頓長,鳳畫荻教導,彌覺聰慧?!敝袊糯€有一個故事與“畫荻”相近。據《新唐書?柳仲郢傳》記載:柳仲郢幼年時,其母韓氏用熊膽和制成丸子,在他夜晚讀書時讓其咀嚼吞咽以便提神醒腦。后人便以“丸熊”為母教的典實。明陳汝元《金蓮記》:“但愿題名玉署,通籍金閨,庶慰丸熊,更消織錦?!鼻遐w翼詩:“可憐一樣丸熊苦,他課男兒此女兒?!焙笕诉€將“畫荻”“丸熊”這兩個典故組成一個詞“畫荻丸熊”,來稱贊母教有方。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抑思善相夫者,何必盡識鹿車鴻案?善教子者,豈皆熟記畫荻丸熊?”亦作“畫荻和丸”。郭沫若《虎符》附錄《寫作緣起》:“像信陵君那樣的人應該是有一位好的母親的人……但要寫母愛,在兒女小的時候容易表現,如推干就濕、畫荻和丸之類,都是兒女小時候的事。”母教受到人們的崇敬由此可見一斑。
從“孟母三遷”到“畫荻教子”,好的家訓、家規、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后代的希望和鞭策,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
古人留下大量家訓,比較有名的如:周公旦的《誡伯禽書》、司馬談的《命子遷》、諸葛亮的《誡子書》《誡外甥書》、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唐太宗的《誡皇屬》、包拯的《包拯家訓》、歐陽修的《誨學說》、司馬光的《家范》、袁采的《袁氏世范》、朱柏廬的《朱子治家格言》等。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顏氏家訓》和《朱子治家格言》。
《顏氏家訓》是南北朝時期顏之推著。南北朝是個社會動蕩不安的時期,顏之推一生歷仕四朝――南梁、北齊、北周、隋,三為亡國之人,兩次成為階下囚,可謂人生坎坷,歷經磨難。晚年為了“整齊門內,提撕子孫”,結合自己的人生閱歷和經驗教訓撰寫了這一訓誡子孫的小書?!额伿霞矣枴饭灿衅呔碛嫸?,題目分別是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風操、慕賢、勉學、文章、名實、涉務、省事、止足、誡兵、養心、歸心、書證、音辭、雜藝、終制,內容涉及修身、治家、處世、為學、養生等。
《顏氏家訓》自問世以來就備受推崇,歷經千余年而不衰。里邊有的語句被奉為為人處世的準則。例如:1.交友要有選擇,與正人君子為伍:“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絲,是之謂矣,君子必慎交游焉。”2.反對空談,要有一技之長:“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人一生都要勤奮好學,不可荒廢歲月:“自古明王圣帝,猶須勤學,況凡庶乎!”“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與瞑目而無見者也?!?/p>
《朱子治家格言》,作者是明末清初昆山生員朱用純,自號“伯廬”,其門徒稱其為“柏廬”先生。這是朱伯廬以儒家倫理為家庭成員規定的日常生活準則。全文僅500余字,內容簡明賅備,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在清代是最負盛名的家訓,其內容幾乎是家喻戶曉,不少被收錄進《增廣賢文》。《朱子治家格言》的經典語句如:1.勤儉持家,不可鋪張浪費:“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做善事要發自內心,不要到處宣揚沽名釣譽,做壞事遮遮掩掩怕人知道的便是真正的惡人:“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既要收宗敬祖,又要讓子女讀書明理:“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边@句話被不少宗祠用作楹聯。4.搞好衛生,注意門戶:“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做事要有計劃,免得臨時忙亂:“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边€有許多句子對為人處世都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如:“與肩挑貿易,毋占便宜;見貧苦親鄰,當加溫恤?!薄澳澮馔庵?,莫飲過量之酒。”“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p>
除了《朱子治家格言》等著名家訓外,在各家族的家譜、祠堂的祠規以及名人家書中,也保留有大量的家范、家戒、家教、家規、家法等,這些家規、家訓,無不以家族法規的形式規范著族中子弟的言行。清光緒皇帝的父親醇親王曾親自撰寫家訓掛在堂屋:“財也大,產也大,后來子孫禍也大,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財也小,產也小,后來子孫禍也小,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少膽也小,些微產業知自保,儉使儉用也過了?!?/p>
古代啟蒙讀物如《弟子規》《增廣賢文》《名賢集》等,也多有教育子弟的名言、格言。如《增廣賢文》:“孝當竭力,非徒養生。鴉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薄坝蓛€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薄俺⒂腥账紵o日,莫把無時當有時。”“少年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薄胺e德若為山,九仞頭休虧一簣;容人須學海,十分滿尚納百川。”岳麓書社1987年版《重訂增廣》將醇親王上述家訓改動幾個字以小字收錄:“田也大,產也大,子孫出來禍也大。借問此理是何如?子孫有錢膽子大,破產行兇都不怕。田也小,產也小,子孫出來禍也小。借問此理是何如?子孫無錢膽子小,忍氣吞聲也過了?!痹偃纭睹t集》中的警句:“馬有垂韁之義,狗有濕草之恩?!薄芭氯酥佬葑?,要人敬重勤學。泰山不卻微塵,積小壘成高大?!薄吧茞旱筋^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p>
朱子家訓:對孩子生活的各方面予以規范
《朱子家訓》又稱《治家格言》,作者朱柏廬,朱柏廬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關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鄉教授學生并潛心程朱理學,主張知行并進,一時頗負盛名?!吨熳蛹矣枴芬浴靶奚怼薄褒R家”為宗旨,集儒家做人處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義博大精深?!吨熳蛹矣枴吠ㄆ庠趧袢艘趦€持家,安分守己。將中國幾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達出來,可以口頭傳訓,也可以寫成對聯條幅掛在大門、廳堂和居室,作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銘,因此,很為官宦、士紳和書香門第樂道,自問世以來流傳甚廣,被歷代士大夫尊為“治家之經”,清至民國年間一度成為童蒙必讀課本之一。
畫荻教子:千方百計為子女學習創造條件
北宋時期,杰出的文學家和史學家歐陽修,文章寫得很出色,在文學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歲那年,父親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難。他的母親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哪里有錢供他上學呢?她左思右想,決定自己教兒子。她買不起紙筆,就拿荻草稈在地上寫字,代替紙筆,教兒子認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畫荻教子”的故事。
孟母三遷:為孩子成長創造好環境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庇谑菍⒓野岬郊信?,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庇謱⒓野岬綄W宮旁邊。孟子學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本驮谶@里定居下來了。
諸葛亮誡子格言:教給孩子處世治國之道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文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全文通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