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7 20:33:59
序論:在您撰寫基礎醫學教育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英文名稱:Journ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Pre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 Edition)
主管單位:山西醫科大學
主辦單位:山西醫科大學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山西省太原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8-7249
國內刊號:14-1252/R
郵發代號:22-285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99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考試、考核是衡量學生學習某門課程學完以后的掌握情況,他所獲得的知識與其他學科無關,學校的學籍管理人員僅把某門課考試成績作為一個依據,用來決定學生是否升級、畢業、獲得學位和評優。對于學生本身考試僅僅是為了獲得分數和學分,最終獲得畢業文憑及學位證書,而不關心知識掌握情況,更沒有考慮到這門學科在整個醫學教育中起到什么作用。根據當前考試現狀,存在以下問題。
1.1考試方式、方法比較單一許多高等醫學院校,考試方法存在一些非定向形式。表現在,一是多閉卷少開卷;二是多理論考試、少實踐考核;三是多筆試少答辯;四是多一卷定成績、少考試綜合評價;五是試卷單一,側重教材,多考核知識的記憶、少評定能力的培養,缺乏科學性,限制創新能力的發展[1]。
1.2考試內容與其他學科無關傳統的考試內容只限于學科教材,考試內容以客觀題為主,多數是選擇題,答案統一。而學科間的聯系、病例分析、基礎與臨床結合的主觀分析題較少,使學生難以把所學知識聯系起來,達不到新形勢下的培養要求。有的學科劃定考試范圍,試題過于容易、題量較少,試題質量不高,造成學生高分低能現象。
1.3考后試卷分析不夠部分學?;蚪萄惺遥己蟛贿M行試卷分析,進行分析的也僅是任課教師對任課班級成績做個簡單的圖表分析,查看一下學生成績優秀率或及格率,很少分析本試卷中各章節知識點學生掌握情況以及教學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和加強的內容。學生在考試后僅知道自己的分數,缺乏試卷信息的反饋。
1.4考試管理不健全,未能建立有效的評價體系考試管理制度是考試、考核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的保證,也是考試工作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則,它是保證考試質量,營造良好考風、考紀的重要措施。但是,目前有的高校對有關課程考試管理隨意性比較大,雖制定了一些考試管理的規章制度,但執行力度不夠,缺乏有效的監管和評價機制,一些好的制度也難以落實和實施。教學內容、考核內容及方式多數由任課教師自己決定,教研室、院系、學校職能部門很少過問,很少執行“考教分離”和“考改分離”。
1.5考試題型標準化較多有的學科考試題型一成不變,即選擇題、填空題、名詞解釋、論述題等試題占比例較多,而綜合性分析、案例分析、實驗分析等應用試題占比例較少。有的試題竟出現年年考、屆屆考,很少改動,使師生形成固定思維。更有的教師考前劃定重點,命題無科學性,無法評價學生實際水平,使考試導向作用難以發揮,阻礙了教學目標和考核目標的實現。
1.6考試評價重視分數化學校對學生學業上的考核評價仍是以考試分數作為唯一標準,造成學生以取得高分、保證畢業為唯一目標??荚嚝@高分是學生最大愿望,死記硬背獲高分有之,找教師改分的有之,唯60分萬歲大有人在,出現“高分低能”和“低分高能”現象,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
2基礎醫學考試存在問題的分析
目前,我國多數的醫學院校在考試目的、考試方式方法、題型、評價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照此下去,對培養創新型人才不利,有可能反而影響教學效果和教學改革的進行,甚至影響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身心健康。在我院基礎醫學課教學和部分臨床醫學教學課程中,多采用舊的傳統考試方法,表現在考試考核方式單一,以閉卷、書面考試的多,只注重記憶理解,忽視綜合分析,各門課考自己的課程,根本與其他課程無關,難以做到基礎與臨床結合。閉卷考試成績在總評中占比例較高(70%以上),有的把期終考試作為該門課程的總評成績達100%,出現一卷定終身,完全注重結果性評價,忽視過程性評價,導致學生重知識記憶輕能力培養,同樣造成不少學生考試不及格,部分學生出現考前焦慮癥或考前心理負擔過重,直接影響學生身心健康,阻礙學生能力的發揮。學生以學為主,考試是主體,為了了解學生對考試方式、方法和評價單一性,我們曾采用隨機抽樣方法對部分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6.9%的學生認為目前學校運用的考試方式和評分不夠合理,83.5%的學生認為有必要進行考試改革,89.6%的學生表示歡迎形式多元化、靈活、科學的考試方式,對于高年級課程應有基礎和臨床結合的思考題,以突出醫學生學習知識和掌握知識的應用能力。
3國內外醫學院??荚嚑顩r
在國外,尤其是西歐發達國家中的醫學院校,在20世紀中后期對醫學基礎課程的考核方式進行了改革[4],主要著重對學生獲取知識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并實行對教學全程的考核,體現考試是教學過程的有機環節,學生能及時獲得反饋信息,而且考試多為開放性試題,許多問題沒有統一的答案,由學生自由發揮。在國內,一些重點院校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也對醫學基礎課程的考試實施了改革。例如,開展了課程設計報告、論文、實驗操作、口試、答辯、閉卷或開卷考試、成果演示和在線測試等[2]。這些多樣化的考核,給學生學習運用知識提供了較為全面的發展,對學生能力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平臺,培養了學生歸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考試改革與實踐
2012年,我基礎醫學院生理教研室進行考試方面的改革,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在課程一開始,就宣講教學改革和考試改革的重要性,并同時與學校教學質量監控中心合作,以教研室主任為核心,要求教師積極參與考試改革中。通過教研室討論,制定考試方案,樹立統一思想,并把考試改革實施公示給學生,使學生做好思想準備,并上報學??荚囍行膫浒?。
4.1考試改革我們在2012級臨床醫學本科生生理學課程中進行,制定《臨床醫學本科生理學考試考核辦法》,從理論課教學和實驗課教學兩方面的各個環節進行,開展互動式教學,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要求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修改教學大綱,根據教材、大綱的情況確定考試范圍,對舊的考試模式進行改革,改革閉卷考試定成績的局面,制定了多樣化的考核方法,并運用于臨床醫學專業的生理學教學課程考核中,新的考試成績組成有:一是平時成績,占期評成績30%-40%,包括課堂測驗(占平時成績60%,進行3次)、學習小組討論(占平時成績30%,進行3次)、小組成員互評(占平時成績10%,是考查學生是否主動參與、積極發言、最終決策、掌握程度、貢獻大小)。二是自主命題知識競賽,占期評成績10%-15%,分為教研室命題競賽和小組命題競賽、先筆試通過一定分數的學生才能參加競賽,這部分學生可獲得另外加分,由教研室老師組織實施。三是期末考試,占期評50%-60%,以閉卷方式進行(實驗課成績并入機能學,不記入期評成績)。
4.2實施后的效果我們這種改革改變了傳統考試評價,教學特點:①理論課與實驗課不同步,課程知識只安排理論課。實驗課(機能學實驗課程)教學推遲到下一學期。②開展以5-6人為一個學習小組的討論活動,并在理論課教學中安排3次的個人課堂測試,開展以臨床疾病案例為主的學習討論活動。③學習期末開展自主命題知識競賽活動,并把知識競賽成績與期評成績掛鉤。④采取多樣化的課程考核辦法,進一步完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這種考試改革,把以往規定時間、地點只進行一次期末考試延伸至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形成不間斷的評價,有利于考查學生綜合分析、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這是教學改革所在。命題基本情況:①題型多樣,有選擇題A型題、B型題、C型題、X型題、案例分析題(A3)、簡答題和應用分析題7種。其中案例分析為首次出題,客觀題占75分,主觀題占25分。本次命題與以往不同,命題難度與臨床醫師資格考試接近,理解與應用題目占絕大多數,且有少數題目超綱;②沒有填空題和名詞解釋,增加了臨床案例分析組選擇題(即A3題);③命題考試著重是考查學生對生理知識的應用與分析能力;④客觀題全部為選擇題,占75分,每題1.5分,分值比以往高。試卷分析:試題難度在0.4-0.8之間占70.3%,0.9以上為7.14%,0.3以下為20.37%,說明本試卷有點偏難;區分度0.4以上占7.4%,0.3-0.39占22.22%,0.2-0.29占35.19%,0.19以下高達33.33%,說明本試卷區分度不算好,以后命題時應注意,爭取區分度在0.4以上。全卷α系數為0.76,說明試卷命題重復測量的可靠性不錯。
5考試后成績分析
[關鍵詞]專業認證;基礎醫學;教學改革
在我國,本科臨床醫學屬于一門醫學的臨床學科,它主要涉及處理以及研究臨床中可能會出現的危重癥狀患者的發病機理和搶救護理方案,這是一門實踐意義深遠的學科。截至目前,我國許多醫學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授課時依舊沿襲以往古板的教學方式,即采用“醫師授課+示范”的方式,以為將所應學的內容全部教授給學生,但卻忽視教學模式的實用性、趣味。學生在課堂上也只能扮演接受者的角色,這樣的落后觀念自然無法激發學生的活力與想象力。這種急功近利的行為逐漸使得學生們對臨床醫學知識喪失了學習的動力,而只是被動地接受很多知識。而關于其的基礎教育改革是一種創新型的教學改革。我國在2004年初定的試行版《臨床醫學認證專業標準》,是我國相關醫學類專業認證最早的條文標準之一。并在2012年時已經在國內七所高校的相關專業進行認證。一般來說,這種專業性的認證標準保證了現代醫學教育中較好觀念的傳承與創新,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醫學教育質量的可靠性,該研究在總結歷年的臨床醫學教學經驗之后,結合該《臨床醫學認證專業標準》來提出關于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教育改革的建議。
1重組教學內容,開展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改革
該《臨床醫學認證專業標準》中有提到,現代醫學教育改革應當積極地開展橫向以及縱向的整體課程改革,將教材以及課程中應掌握的內容進行系統化的整合,而對于醫學的基礎性課程,應當涵蓋具有其特點的生物醫學在內的許多內容。我國從古至今,傳統的教學模式一直都在延續著。這種教學模式主要體現為注重學科的專業型知識,注重書本知識以及課程大綱內容,但是很少注重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融,這使得同一系統的不同內容分布在不同的學科中,而學生就會體現出“前期知識容易遺忘,后期知識沒有鞏固”的特點,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空間也比較小。這樣長此以往,學生處于學習的被動地位,被動學習不能夠培養出適合時展的醫療人才,也不能夠滿足上述《臨床醫學認證專業標準》中的標準。而所謂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世界醫學教育會議中較受認可的一種教學模式,具體而言,在教學上,可以按照器官所固有的認知形態規律,將與臨床醫學有關聯的多門學科的知識用系統的方法來進行分組,進而按照一定的順序來教授。這樣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來說更易接受,學生會對其感興趣隨之逐漸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2減少課堂講授時間,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時間
在我國傳統的臨床醫學教學過程中,以往的教授方式(板書+老師講解+教師操演)一方面有其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有著其系統優質的一面,臨床醫學這門學科涉及的方面很廣泛,教師可以利用增加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的教學法授課,同時也要根據課程內容來適度適時的運用,從而達到課程講解的最優化。切不可為盲目追求教學實踐性而過度使用相關設備從而分散了學生學習的注意力,這樣反而適得其反。因此,在教學中,教師盡量合理安排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的時間和方面,使其最大效益化促進教學。利用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教學法架設課堂與教學的橋梁的教學方式與以往截然不同,以問題為基礎教學的同時老師要致力于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與學生交互式的教學會讓學生親身體驗到知識的實踐性以及厚實;另一方面,老師上課的時候運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與學生之間的交互作用則是影響了整個教學過程的一環,臨床醫學中的教學改革要靈活地利用這種交互式教學,激發學生潛能,培養起其醫學素養及良好的品質。
3開展教學方法改革,突出新穎教學方式
按照《臨床醫學認證專業標準》中的要求,醫學的院校應當積極地開展“學生為主體自主學習”的教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思維方式。而教學方法應當選取多種多樣但適合學生的,例如問題式教學法、交互式教學法、引導式教學法都是不錯的教學模式[1]。所謂問題式教學法,是指通過問題展示、自我學習以及小組討論、引導性學習等方式,并利用現代技術、網絡資源向學生們用嶄新的方式教授知識,問題式教學方式新穎,更具前沿性,也能較好地引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相對于以往的教學方式而言,問題式教學法可以更好地將外科學中的知識整理得有秩序,而且比較前沿的醫學(臨床醫學)資料也會讓課堂變得生動形象,也就是說可以更加廣泛的提供不同的教學問題情境,而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所謂交互式教學法,是指利用教師與學生、設備交互教學的教學方式,這與以往截然不同,老師要致力于將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與學生交互式的學習教學會讓學生親身體驗到知識的趣味以及厚實;另一方面,老師上課的時候與計算機多媒體等設備之間的交互作用則是影響整個教學過程的一環,臨床醫學教學要靈活利用這種交互式教學,激發學生潛能,增加其對知識的掌握。
4優化基礎醫學課程情景教學體系
當前我國對于基礎醫學情景化教學的課程的重視還處在較低的程度,教師授課方式也大多古板陳舊。不管哪一種教學方式在沒有實際教材教學為基礎的時候都只是空架子,所以要及時督促教師安排好教學的實踐與計劃,在保證教學內容質量的同時,最大可能地構設一個學習的好情景,活躍課堂氣氛,創造情境與教學內容相匹配的優質教學環境;再其次,醫學教學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將一些常用的情景教學模式熟稔于心,再根據具體情況的變化做出一些調整,以簡單的、清晰明了的、富有趣味性的教學為主,如果教學的方式過于直白,而內容又相對來說較為艱深,學生很難去理解,更別說掌握。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們的學習自信心;而情景化教學的最大優勢就在于,它能夠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視聽說等多感官的活動,而學習最需要的也就是積極性和好奇心相促使的結果。課堂的氣氛將在較好的情境里得以調動,學生們逐漸產生學習的動力,并在學習和演示中得到整體素質的提高[2]?;A醫學這門課程主要是為了臨床醫學專業的繼續學習打下基礎,所以其教學目的一方面來說在于讓學生記憶并且理解、運用課程知識與技能,另一方面就是要帶領同學們在情境中具體實踐,以滿足實際生活、工作中的需要。5加強學生科研,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臨床醫學認證專業標準》中有要求,培養學生的醫學以及科學素養、創新思維,提升教學質量的主要途徑應當是引領學生進行適當的科學研究與實踐。所以學校應當為學生創造切實有效的機會和條件,讓教師和學生一同進行科研實驗活動,體會并且領悟科學性的思維方式,另外,醫學學??梢赃m當開設一些學術性的論壇、講座,讓學生們有地方去展示、探索。《臨床醫學認證專業標準》其中也要求要讓學生多參加科研活動,以培養其創新能力。因此,除了上述創設情境去培養實踐能力之外,應當支持并且大力發展學生的科研動手能力,這樣可以讓學生們有著濃厚的學習興趣,更積極主動地去探索。
綜上所述,在我國,傳統的臨床醫學教學模式一直都在延續著。這種教學模式主要體現為注重學科的專業型知識,注重書本知識以及課程大綱內容,但是很少注重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融,這使得同一系統的不同內容分布在不同的學科中,而學生就會體現出“前期知識容易遺忘,后期知識沒有鞏固”的特點,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空間也比較小。所以應當采取新的方式,一方面重組教學內容,開展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改革;另一方面也要減少課堂講授時間,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時間,除此之外,學校以及國家應當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和實驗環境讓學生充分的實踐學習和科研。教師可以運用問題式教學法、交互式教學法、引導式教學法等方式來創建更加新穎的教學方式。這樣長此以往,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以提高,進而能夠培養出適合時展的醫療人才,也能夠較大程度的滿足上述《臨床醫學認證專業標準》中的標準。
作者:楊函 單位: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專業認證;基礎醫學;教學改革
在我國,本科臨床醫學屬于一門醫學的臨床學科,它主要涉及處理以及研究臨床中可能會出現的危重癥狀患者的發病機理和搶救護理方案,這是一門實踐意義深遠的學科。截至目前,我國許多醫學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授課時依舊沿襲以往古板的教學方式,即采用“醫師授課+示范”的方式,以為將所應學的內容全部教授給學生,但卻忽視教學模式的實用性、趣味。學生在課堂上也只能扮演接受者的角色,這樣的落后觀念自然無法激發學生的活力與想象力。這種急功近利的行為逐漸使得學生們對臨床醫學知識喪失了學習的動力,而只是被動地接受很多知識。而關于其的基礎教育改革是一種創新型的教學改革。我國在2004年初定的試行版《臨床醫學認證專業標準》,是我國相關醫學類專業認證最早的條文標準之一。并在2012年時已經在國內七所高校的相關專業進行認證。一般來說,這種專業性的認證標準保證了現代醫學教育中較好觀念的傳承與創新,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醫學教育質量的可靠性,該研究在總結歷年的臨床醫學教學經驗之后,結合該《臨床醫學認證專業標準》來提出關于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教育改革的建議。
1重組教學內容,開展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改革
該《臨床醫學認證專業標準》中有提到,現代醫學教育改革應當積極地開展橫向以及縱向的整體課程改革,將教材以及課程中應掌握的內容進行系統化的整合,而對于醫學的基礎性課程,應當涵蓋具有其特點的生物醫學在內的許多內容。我國從古至今,傳統的教學模式一直都在延續著。這種教學模式主要體現為注重學科的專業型知識,注重書本知識以及課程大綱內容,但是很少注重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融,這使得同一系統的不同內容分布在不同的學科中,而學生就會體現出“前期知識容易遺忘,后期知識沒有鞏固”的特點,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空間也比較小。這樣長此以往,學生處于學習的被動地位,被動學習不能夠培養出適合時展的醫療人才,也不能夠滿足上述《臨床醫學認證專業標準》中的標準。而所謂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世界醫學教育會議中較受認可的一種教學模式,具體而言,在教學上,可以按照器官所固有的認知形態規律,將與臨床醫學有關聯的多門學科的知識用系統的方法來進行分組,進而按照一定的順序來教授。這樣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來說更易接受,學生會對其感興趣隨之逐漸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2減少課堂講授時間,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時間
在我國傳統的臨床醫學教學過程中,以往的教授方式(板書+老師講解+教師操演)一方面有其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有著其系統優質的一面,臨床醫學這門學科涉及的方面很廣泛,教師可以利用增加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的教學法授課,同時也要根據課程內容來適度適時的運用,從而達到課程講解的最優化。切不可為盲目追求教學實踐性而過度使用相關設備從而分散了學生學習的注意力,這樣反而適得其反。因此,在教學中,教師盡量合理安排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的時間和方面,使其最大效益化促進教學。利用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教學法架設課堂與教學的橋梁的教學方式與以往截然不同,以問題為基礎教學的同時老師要致力于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與學生交互式的教學會讓學生親身體驗到知識的實踐性以及厚實;另一方面,老師上課的時候運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與學生之間的交互作用則是影響了整個教學過程的一環,臨床醫學中的教學改革要靈活地利用這種交互式教學,激發學生潛能,培養起其醫學素養及良好的品質。
3開展教學方法改革,突出新穎教學方式
按照《臨床醫學認證專業標準》中的要求,醫學的院校應當積極地開展“學生為主體自主學習”的教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思維方式。而教學方法應當選取多種多樣但適合學生的,例如問題式教學法、交互式教學法、引導式教學法都是不錯的教學模式[1]。所謂問題式教學法,是指通過問題展示、自我學習以及小組討論、引導性學習等方式,并利用現代技術、網絡資源向學生們用嶄新的方式教授知識,問題式教學方式新穎,更具前沿性,也能較好地引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相對于以往的教學方式而言,問題式教學法可以更好地將外科學中的知識整理得有秩序,而且比較前沿的醫學(臨床醫學)資料也會讓課堂變得生動形象,也就是說可以更加廣泛的提供不同的教學問題情境,而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所謂交互式教學法,是指利用教師與學生、設備交互教學的教學方式,這與以往截然不同,老師要致力于將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與學生交互式的學習教學會讓學生親身體驗到知識的趣味以及厚實;另一方面,老師上課的時候與計算機多媒體等設備之間的交互作用則是影響整個教學過程的一環,臨床醫學教學要靈活利用這種交互式教學,激發學生潛能,增加其對知識的掌握。
4優化基礎醫學課程情景教學體系
當前我國對于基礎醫學情景化教學的課程的重視還處在較低的程度,教師授課方式也大多古板陳舊。不管哪一種教學方式在沒有實際教材教學為基礎的時候都只是空架子,所以要及時督促教師安排好教學的實踐與計劃,在保證教學內容質量的同時,最大可能地構設一個學習的好情景,活躍課堂氣氛,創造情境與教學內容相匹配的優質教學環境;再其次,醫學教學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將一些常用的情景教學模式熟稔于心,再根據具體情況的變化做出一些調整,以簡單的、清晰明了的、富有趣味性的教學為主,如果教學的方式過于直白,而內容又相對來說較為艱深,學生很難去理解,更別說掌握。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們的學習自信心;而情景化教學的最大優勢就在于,它能夠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視聽說等多感官的活動,而學習最需要的也就是積極性和好奇心相促使的結果。課堂的氣氛將在較好的情境里得以調動,學生們逐漸產生學習的動力,并在學習和演示中得到整體素質的提高[2]?;A醫學這門課程主要是為了臨床醫學專業的繼續學習打下基礎,所以其教學目的一方面來說在于讓學生記憶并且理解、運用課程知識與技能,另一方面就是要帶領同學們在情境中具體實踐,以滿足實際生活、工作中的需要。
5加強學生科研,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臨床醫學認證專業標準》中有要求,培養學生的醫學以及科學素養、創新思維,提升教學質量的主要途徑應當是引領學生進行適當的科學研究與實踐。所以學校應當為學生創造切實有效的機會和條件,讓教師和學生一同進行科研實驗活動,體會并且領悟科學性的思維方式,另外,醫學學??梢赃m當開設一些學術性的論壇、講座,讓學生們有地方去展示、探索?!杜R床醫學認證專業標準》其中也要求要讓學生多參加科研活動,以培養其創新能力。因此,除了上述創設情境去培養實踐能力之外,應當支持并且大力發展學生的科研動手能力,這樣可以讓學生們有著濃厚的學習興趣,更積極主動地去探索。綜上所述,在我國,傳統的臨床醫學教學模式一直都在延續著。這種教學模式主要體現為注重學科的專業型知識,注重書本知識以及課程大綱內容,但是很少注重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融,這使得同一系統的不同內容分布在不同的學科中,而學生就會體現出“前期知識容易遺忘,后期知識沒有鞏固”的特點,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空間也比較小。所以應當采取新的方式,一方面重組教學內容,開展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改革;另一方面也要減少課堂講授時間,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時間,除此之外,學校以及國家應當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和實驗環境讓學生充分的實踐學習和科研。教師可以運用問題式教學法、交互式教學法、引導式教學法等方式來創建更加新穎的教學方式。這樣長此以往,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以提高,進而能夠培養出適合時展的醫療人才,也能夠較大程度的滿足上述《臨床醫學認證專業標準》中的標準。
[參考文獻]
[1]王莞,宋高臣,張海峰,等.基于本科醫學教育標準的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6(10):13-14.
1.1現狀
當前,我國醫患矛盾加劇已經成為社會焦點問題。據衛生部統計,僅在2010年全國醫鬧事件共發生17243起,比2006年前多了近7000起。2010年以后趨勢并未緩解,各種醫患糾紛、傷醫甚至殺醫等醫療事件層出不窮。僅2012年,全國公開媒體報道的惡性襲醫事件高達22起。2013年12月21日,國家衛生計生委等11個部門啟動為期1年的專項行動,嚴厲打擊醫鬧行為。但僅僅依靠政府的嚴打不是解決扭曲的醫患關系問題的根本途徑。事實也是如此,據公開報道顯示,2014年6月至8月三個月僅湖南省內就發生3起醫患糾紛事件。醫患關系嚴重扭曲一方面表現為患者對醫生的信任缺失,甚至喪失理智;另一方面直接導致醫療衛生行業內部從業人員的恐慌感,同時也直接影響到醫學生對醫生的職業認同感,他們還沒有真正感受到成為醫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之前,就已經感受到“白大褂”的危險,這必將影響我國醫療事業的健康發展。
1.2醫患關系扭曲成因
在醫療市場化的大趨勢下,醫患關系本應該是共贏的關系,一方面醫生為患者解除或者緩解病痛,從而獲得一定的勞動報酬,另一方面患者向醫生求助,并支付相關費用。目前導致醫患關系嚴重扭曲的成因復雜,涉及患者、醫生、醫院與政府甚至媒體各個方面的矛盾和問題。但是調查提示導致醫患糾紛的前3位原因仍然是醫務人員專業技術水平差、服務態度差、醫患溝通障礙。醫護工作是個“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特殊職業,職業的屬性要求從業人員首先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在當前大眾對健康水平要求提高的形勢下,對醫務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的要求也相應提高,這也提示醫學教育應在調節醫患關系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除了少數醫務工作者醫德醫風確實存在問題以外,醫療問題的專業性導致患者缺乏了解,對醫護人員期望過高,另外醫生相對短缺,任務繁重,時間和精力都制約了醫患之間的有效溝通。要想走出醫患困境,必須加強醫患之間的有效溝通。
2基礎醫學教育面臨的挑戰
目前我國的醫學教育無論是???、本科和研究生層次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基礎醫學教育階段和臨床醫學教育階段,主要采取“基礎課-臨床課-醫院實習”的教育模式?;A醫學教育階段是每個醫學生成長為合格醫生或醫務工作者的必經之路。因此作為醫生的搖籃,基礎醫學教育在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方面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同時基礎醫學教育改革也必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在基礎醫學教育階段,學生醫學知識有限,學生和老師與患者之間沒有直接接觸,在醫患關系調節方面的作用很容易被忽視。但是處在這個階段的學生既對獲取醫學知識正處于極度渴望的階段,又苦于缺乏接觸實際問題的機會,同時他們與進入臨床實習后的醫學生不同,不會涉及有關患者隱私等方面的利益沖突,在與患者溝通方面有一定的優勢,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他們可以在醫患之間構建醫學知識和互信的橋梁,從而在基礎教育階段尋求緩解醫患關系緊張的可能途徑將成為一種合理的選擇。
2.1構架知識的橋梁
對醫學專業知識的正確認知是醫患有效溝通的基礎?;颊哚t學知識匱乏,不清楚醫生的診斷,不了解醫生的用意,就很容易產生誤解?;颊唢柺懿⊥凑勰?,帶著畢生積蓄,甚至是四處籌措的醫藥費,來到醫院尋求幫助,對醫療期望值往往過高,由于不了解醫療風險,將責任歸咎于醫生。比如湖南湘潭市產婦羊水栓塞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的醫療意外,如果患者家屬對分娩并發癥羊水栓塞的危險性有所了解,也就不至于爆發沖突。另一方面,目前醫生接診量巨大,任務重,很難有充分的時間為患者講解相關的醫學知識。而基礎醫學教育階段的老師和醫學生肩負著傳播知識、服務社會的責任,將正確的醫學知識和可能的醫療風險通過合適的途徑和渠道,持之以恒地進行系統科普,在患者和醫生之間構架知識的橋梁,為醫生和患者有效交流提供基礎。同時醫學生在充當醫學知識橋梁作用的過程中,也必然經歷一個“學中用,用中學”的過程,有助于解決醫學生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的問題,加強自己的知識儲備,不斷面對實際問題以擴展自己的知識結構,活學活用,加快醫學生的成長。
2.2構建醫患信任的橋梁
患者及其家屬與醫生之間的相互信任缺失,是造成醫患關系扭曲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醫療投入相對不足,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導致一些“醫療亂象”的發生,例如“收紅包”、“大處方”等現象,患者不信任醫生,有的患者只信任資歷深厚或者自己熟識的醫生,時刻提防甚至排斥其他醫務人員。而有的醫生為了規避醫療糾紛中的責任,也會相應的采取一些自我保護措施,比如放棄高風險手術、過度依賴醫療儀器、開具不必要的檢查、出現過度醫療等問題。長此以往,必將導致醫患關系的惡性循環?;A醫學教育階段的醫學生走進社區,志愿服務,不僅可以起到傳播知識的作用,而且和患者長期接觸,建立聯系,關心其心理感受,一方面醫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醫患溝通技巧,同時防止把病人當作疾病的載體,只見“病”、不見“人”,為以后醫學生步入醫生崗位后建立互信、互通、互容的醫患關系奠定感情基礎。
3具體對策和方法
3.1建立健全醫患關系認知教育課程體系,加強基礎醫學教育階段的人文教育
醫學生的醫患關系認知水平和溝通技能的培養,是醫學生成長為合格的醫務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它決定未來醫生的職業態度、行為舉止,必將為化解醫患矛盾、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奠定良好的基礎。而當前我國醫學教育過程中,對引導醫學生樹立科學的醫患溝通理念的相關課程體系不夠健全。存在只注重臨床帶教,把醫患關系的建立與養成寄于臨床實踐階段,忽視基礎醫學教育階段的人文素質培養等現象,是很不可取的。在當前醫患關系的新形式下,醫學院校必須在注重學生專業基礎知識及技能培養的基礎上,增加社會學、倫理學、人文科學等非生物學知識的課程比例,在原有的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醫學和政策課程基礎上,增設溝通技能、醫療事故與醫療糾紛等課程。要切實避免人文學科教學過程中流于形式,理論脫離實際,生硬地進行概念、理論、原理的灌輸,同時要打破與其他學科的“壁壘”,將醫學基礎課程和臨床課程納入醫患關系認知教育課程體系中,特別是在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等醫學基礎課程中及早地滲透人文課程的教育內容,進而使學生潛移默化接受醫學學科的人文性,增強醫患溝通及醫療糾紛防范與處置能力。
3.2改革現有的基礎醫學課程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手段
基礎醫學教育過程中傳統的單一以課堂講述的LBL(lecture-basedlearning)教學方法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醫患關系對醫學生培養提出的更高要求。醫學生不僅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與職業素養,掌握廣博的知識與專業技能,又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因此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綜合運用LBL、PBL(problem-basedlearning)、CBL(case-basedlearning)以及RBL(resources-basedlearning)等教學方法,積極引入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教學模式,注意多學科融合,創新教學手段。例如應用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SimMan綜合模擬人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模擬病房和模擬醫院等,加強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將基礎和臨床有機結合,用一切手段實現知識的無縫對接,為學生營造自主、獨立、創造性學習的教學環境,為醫學生順利完成向醫生的角色轉換做好充分的知識技能儲備和心理方面的準備。
3.3建立基礎教育階段醫學生社區志愿服務學分制度,開創培養健康醫患關系的新機制和途徑
[關鍵詞] 專業認證;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基礎醫學;教學改革;國際化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12(b)-0156-03
2012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高等教育要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體系,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實現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高校內部的自我質量保障是核心,外部的質量保障也必不可少。同時,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專業教育和專業人才的跨國流動日益頻繁。20世紀末,高等教育專業認證作為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的有效手段以及人才國際化的重要保障被引入我國[1-2]。
醫學類專業認證最早開始于2006年?!杜R床醫學專業認證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于2004年初步制定,2008年頒布,并于2006年首先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進行臨床醫學專業認證。截至2012年底,有7所高校的臨床醫學專業通過認證。普遍認為,專業認證很好地促進了現代醫學教育觀念的傳播與更新,促進了內外結合、多元主體參與的醫學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和模式的構建與完善,促進了醫學院校辦學水平的提高和學校整體的發展[3-4]。鑒于此,本文對《標準》的有關內涵進行剖析,對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進行探討。
1 重組教學內容,開展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改革
《標準》提出,“應積極開展縱向或(和)橫向綜合的課程改革,將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整合”、“對生物醫學課程(醫學基礎課程),應包括體現這些生物醫學內容的整合課程等形式的課程”[5]。
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本學科的專業知識,強調本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很少注重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內在聯系;同一系統的不同內容分布在不同的學科,教授時間相距較遠,前期知識容易遺忘,需要重復講授的內容較多;教學時數過多,教師、學生負擔較重,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很少;前期教學不是以為后續課程打基礎和解決臨床醫療問題為主要目的,學習內容枯燥,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這種教學模式已不適應新時期醫療人才培養的要求,不能滿足《標準》的要求。因此,必須進行課程內容的整合,優化課程體系。
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1993年愛丁堡世界醫學教育高峰會議推薦的課程模式之一。在教學內容上,可以按照“形態功能疾病藥物治療(藥理)”的認知規律,將組織學、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等學科的內容按系統重組為若干個模塊,采用模塊式教學,如心血管系統模塊:心血管系統的正常結構(宏觀和微觀結構,包括解剖學和組織學)正常功能(生理)異常結構(病理)異常功能的形成(病理生理)治療(藥理)。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按照系統融會貫通,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減少授課學時,增加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需要克服的困難是:缺乏合適的優秀教材;需要打破現有以學科劃分的教學單元—教研室,增加了教學準備和組織管理的難度;需要建立新的考核評價體系[6-10]。
2 減少課堂講授時間,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時間
《標準》要求,醫學畢業生“具有初步臨床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良好職業素質,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5]。
現行五年制臨床專業本科教學計劃,周學時為20~30,平均每天4~6學時,再加上學生的業余活動,學生很少有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突出教師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學生只需要被動的接受,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居于較次要地位。所以,在制定教學計劃時,力求涵蓋書本的全部內容,充分利用學生的有限學習時間,很少留給學生自學時間。非常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利于學生的自我發展。顯然,這與當前醫療行業對臨床醫學人才的需求、與《標準》的要求、與人才國際化的要求都是不適應的。而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前提是要給學生學習時間。因此,必須修改課程計劃,減少講授學習,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梢越Y合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改革進行,減少不同學科間重復內容的講授。修改的基本原則是保證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主要由教師講授。當然,自主學習不是教師放任不管,而應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設定學習目標和靈活的考核方式,教師做好引導,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
3 開展教學方法改革,突出啟發式教學
《標準》要求,醫學院校必須積極開展以“學生為中心”和“自主學習”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維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關于教學方法,鼓勵應用引導式、問題式、交互式等啟發式教學模式[5]。2012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也有一致的要求。
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從古到今,在各行各業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臨床醫學專業人才的培養中也不例外。然而,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只要求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基本技能,還要有創新思維和自我發展能力以及溝通協調能力。醫生也不只是憑經驗、依賴實驗室檢測結果為患者診治疾病,還要具有與患者、家屬及其他醫務人員進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具有科學態度、創新和分析批判精神以及較強的臨床思維和表達能力,能夠結合臨床實際,獨立利用圖書資料和現代信息技術研究醫學問題及獲取新知識與相關信息。良好的醫患溝通在患者身心恢復健康的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改革傳統教學方法,注重啟發式教學。當前,主要的教學改革有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以案例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以資源為基礎的教學模式、以研究為基礎的教學模式、以任務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和以團隊為基礎的教學模式等[11-13]。這些模式各有特點,但共同的特點是以學生為中心,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和評判性思維能力。各院校、不同學科可根據實際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4 優化基礎醫學課程實踐教學體系
專業認證的關鍵在于專業教學是否滿足學生畢業后進入該領域從事專業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否符合該專業資格證書或執照的申請條件。《臨床專業標準》教育計劃要求具有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并在課程計劃中明確實踐教學環節。對醫學基礎課的要求是“課程計劃中必須安排適量的生物醫學課程(醫學基礎課程),為學生學習臨床專業課程打下堅實基礎”[5]。
顯然,基礎醫學主要是為臨床醫學專業課程打基礎,一方面,通過教學,要使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識;另一方面,通過基礎醫學課程的學習,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的學生有很大一部分要從事基礎醫學教學、科研工作。而培養實踐能力,滿足工作要求的主要辦法就是加強實踐教學。在基礎醫學實踐教學中,通常以驗證性實驗為主,這不足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臨床思維和實踐能力,應該不斷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內容。同時要注重基礎學科之間以及基礎與臨床之間內容上的密切聯系。因為一個實踐問題的解決,往往涉及到多個基礎醫學課程和臨床課程的知識。近年來,打破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的學科界限,設立機能實驗學就是很好的嘗試。在教學中,學生能夠充分運用這三個學科的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因此,既要合理設置不同類型實驗的比例,又要打破學科界限,優化實踐教學體系,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5 加強學生科研,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標準》要求,醫學院校必須將科學研究活動作為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采取積極、有效措施為學生創造參與科學研究的機會與條件。提倡教師將科研活動、科研成果引入教學過程,通過科學研究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及科學精神。課程計劃中必須安排適當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為學生開設學術講座、組織科研小組等,積極開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活動[5]。這說明,《標準》要求學生多參加各種與醫學有關的科研活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所以,除在教學實驗中安排設計性實驗外,還應鼓勵有能力有興趣的學生申請有關基礎醫學的學生科研項目,或參加基礎醫學教師的科研活動,以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思維、方法和道德,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醫學專業人才。但在參加科研活動過程中,應該更多的關注科研過程,關注科研能力的訓練,而不是結果,畢竟學生的精力、基礎有限,而且學習重點并不在于此。當然,對于學生的科研也應該有激勵機制,否則,學生缺乏興趣,培養目標難以實驗。
總之,專業認證是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與國際接軌,滿足社會需求的必經之路?,F行基礎醫學教育教學模式必須進行改革,吸收國內外教學改革的優秀成果,建立新的課程體系,采用啟發式教學,優化實踐教學,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具有特色鮮明的臨床醫學教育發展道路,通過常規化的臨床醫學專業認證,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國際化醫療人才[14]。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S].教高[2012]4號.
[2] 袁東敏.我國高等教育專業認證發展之路徑選擇—基于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視角[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 12(4):86-89.
[3] 吳云,付麗.中國高等醫學教育專業認證的現狀與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2):207-209,220.
[4] 陳敏,邱偉華.美英醫學教育專業認證制度比較[J].復旦教育論壇,2013,11(1):92-96.
[5] 教育部,衛生部.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S].教高[2008]9號.
[6] 楊詔旭,何偉,路程伊,等.器官系統融合的臨床醫學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基礎醫學教育,2012,14(1):65-67.
[7] 冷圣偉.趣味教學法在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23):138,141.
[8] 周新文,曹福元,晏漢姣,等.器官系統課程體系改革中基礎與臨床橋梁課程的設置和實踐[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2):252-253,272.
[9] 雍曉榮.多媒體教學法在五官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30):128.
[10] 何云,周曉帆,郝嘉.以消化系統疾病為例淺談器官系統教學模式的改革[J].西北醫學教育,2011,19(5):1057-1059.
[11] 趙萬紅,龔應霞,藍星蓮,等.藥理學PBL教學實踐與評價[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0(8):997-1000.
[12] 藍星蓮,潘龍瑞,于龍順,等.藥理學教學中PBL教學法的應用與比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2):27-29.
[13] 祝俠麗,賈永艷,田效志,等.《藥劑學》案例式教學法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5):138-139.
引言:
作為醫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醫學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現階段醫學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國傳統的高等醫學教育普遍存在著對醫學生科研能力培養認識不足的現象,難以適應當今醫學事業的發展需求。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醫學教育不僅要培養出合格的醫務人才,還要培養出一批具有科學素養和創新技能的醫學研究人才。科研素質培養是指對提高科研意識、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創新應變能力的培養,是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內容。以何種方式啟蒙基礎醫學學生的科研思維是我們一直關注的教學改革內容。
1.基礎醫學教育面臨的挑戰和問題
當前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形式的改變,醫學教育還是會面對或者已經面對越來越多的挑戰,對于這些困難和挑戰我們必須清晰的認識到。
首先,隨著社會醫療模式的變化相應的我們在進行基礎醫學教育時也要相對應的進行改變和調整。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和提髙,致使醫學教育內容上越來越復雜,學習難度越來越高,這就導致在基礎醫學教學時比以前有難度上的提髙,一旦跟不上社會醫學技術的發展和改變,醫學教育將會停滯,也無法教育出與社會醫學相適應的醫學人才。
其次,我國目前人口與衛生人力資源配置比例并不低于某些發達國家,但高質量醫學人才的分布很不均衡。而全國排名在前的二十幾所醫學院的畢業生幾乎全部瞄著城市大醫院,定位為專科醫生,形成“人才擁堵”?;A醫學教育如何根據國家和人民的實際需求,培養出合格的臨床醫學生是高等醫學教育面臨的一大考驗。
第三,基礎醫學的教育教學還存在著和實際不相適應的方面。如:大綱要求的水平與醫學生實際工作需要和教學內容不相適應、教育系統內部對學生的基礎文化素質的重視相對不夠,基礎醫學的教學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髙,這些都使對基礎醫學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基礎醫學教學改革及醫學生科研素質培養思路分析
2.1深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完善醫學教育的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平臺
教學和課程是醫學教育的核心,教學內容的及時更新和課程體系的深入改革,是完善醫學教育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平臺的重要舉措。教學內容更新主要體現在課程門類的增刪,知識結構的調整和教學資源的變化,“深入研究、確定不同教育階段學生必須掌握的核心內容”。醫學高等教育的教學內容更新應該關注兩個議題:一是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關系問題;二是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的互動問題。在優化醫學專業教育的基礎上,加強通識教育,全面提高醫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這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基本趨勢和共識。關于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的互動問題,可以通過重點學科建設、重大課題攻關以及重要實驗室搭建等方式,為更新教學內容提供豐富的資源。高度重視和積極開展課程改革是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的共同特點。課程體系的深入改革就是要主動適應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需要,科學規劃、合理定位、積極推進,努力構建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自然科學知識與醫學知識相結合,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相結合的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新型課程體系。
2.2構建創新實踐綜合平臺,培養探索求知的科學精神
培養醫學生創新精神,醫學院校應“培育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團隊,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及時把科學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依靠產業應用來豐富教學內容。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協同創新綜合平臺,開放式接受師生參與科研和生產活動,在創新實踐中培育醫學生的科研素質。
2.3重視實驗,培養學生的獨立解決問題能力
要想培養醫學生的科研素養,其中關鍵的一個環節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術能力,這其中,實驗教育發揮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基礎醫學源于實踐,對于醫學實驗的教學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題,讓學生大膽嘗試,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并學會在探索中自我發現問題,這其實就是科研素質的一部分。
2.4強化醫學文化教育,提高醫學生人文素養
醫學以人為研究對象,以追求人類健康為其出發點與終極目標,在當前“生理—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下,醫學文化教育扮演著重要角色,要求醫學院校強化醫學文化教育,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髙質量的醫藥衛生人才。一方面,它旨在開闊醫學生的視野,突破專業教育的狹隘性,培養融會貫通、見識廣博的人才。另一方面,它又開闊了醫學生的心胸,如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和心理健康水平,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世界以及自我。
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