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5 10:48:31
序論:在您撰寫內部控制與審計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國相關政策變遷中國內部控制審計鑒證政策變遷與美國較為相似,由最初的財務報表審計中的內部控制評價發展到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核,再發展到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具體如表3所示。從表3可以看出,財政部等部委制定的內部控制規范主要針對主板上市公司,目前并沒有強制要求中小板和創業板遵循,而是擇機實施。但是深交所的《中小板指引》和《創業板指引》則對中小板和創業板內部控制審計鑒證作出了強制要求,三個板塊《運作指引》的具體要求如表4。
(二)文獻回顧
以SOX法案的頒布實施為分界點,美國內部控制相關研究可以分為2002年之前和2002年之后兩個階段。2002年之前,相關文獻主要集中于財務報表審計中內部控制評價和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核的研究,只有少數研究關注內部控制審計,主要研究結論認為內部控制審計將提高審計的成本卻無助于財務報告可靠性的提高(Hermanson,2000);2002年以后,隨著SOX法案的實施,更多的研究開始關注內部控制審計,出現了大量的實證研究,其研究內容主要基于內部控制缺陷,具體包括內部控制缺陷發現和報告(Ashbaugh等,2007;Rice和David,2012)、內部控制缺陷對審計成本的影響(Raghunandan和Rama,2006)及對信息質量的影響等(AshBaugh-Skaifeetal.,2008)。中國內部控制的研究則可以分為2006年之前和2006年之后兩個階段。2006年以前,由于中國監管部門對內部控制審計鑒證尚無強制性規定,大量研究集中于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專門研究內部控制審計鑒證報告的文獻較少,但是很多文獻都提出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或審核的必要性(陳關亭和張少華,2003;張立民等,2003)。2006年以后,隨著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的頒布,尤其是2008年《基本規范》的頒布,大量研究開始關注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且均發現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存在較多的問題,如審計意見表述方式不一致、審核依據不統一等(袁敏,2008;何芹,2012)。與國外研究相似,實證研究方面主要關注內部控制缺陷對審計成本及其信息質量的影響等(張宜霞,2011;田高良等,2011)。同時較多的研究開始關注內部控制鑒證的理論問題,內容包括鑒證目標、鑒證范圍、鑒證標準等諸多方面(劉明輝,2010;李明輝和張艷,2010)。但是這些研究都是將內部控制鑒證報告與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同等看待,并沒有考慮二者之間存在的差異,未就內部控制審計與內部控制鑒證實施情況進行實證分析。
(三)比較分析
由此可見,美中內部控制審計鑒證政策的發展具有較強的相似性,都經歷了內部控制評價、審核和審計等不同階段,但是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又存在較多的差異,美國僅要求大型公司和中型公司實施內部控制審計,而對小型公司則沒有內部控制審計的要求,也沒有要求實施內部控制鑒證或評價。然而,中國對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要求是實施內部控制審計,而對創業板的要求則是內部控制鑒證。那么,內部控制審計與內部控制鑒證的差異是什么?內部控制審計與內部控制鑒證執行情況又是如何呢?這些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同時,通過國內外文獻回顧可以發現,雖然大量研究關注內部控制審計及其鑒證,但是均將內部控制鑒證報告與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同等看待,二者之間的差異還有待進一步考察,且有關內部控制鑒證與內部控制審計實施現狀的研究較少。因此,本文將在比較內部控制鑒證與內部控制審計政策要求差異的基礎上,對內部控制審計與內部控制鑒證的實施現狀進行實證分析。
二、內部控制鑒證與內部控制審計政策要求之比較分析
(一)內部控制鑒證與內部控制
審計概念范疇的比較根據《中國注冊會計師鑒證業務基本準則》中的規定,鑒證業務是指注冊會計師對鑒證對象信息提出結論,以增強除責任方之外的預期使用者對鑒證對象信息信任程度的業務。鑒證業務包括審計業務、審閱業務和其他鑒證業務。具體到內部控制審計與內部控制鑒證業務,根據中國《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的規定,內部控制審計是指會計師事務所接受委托,對截至特定日期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審計,并發表審計意見。因此,內部控制審計屬于審計業務的范疇。然而,根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其他鑒證業務準則第3101號——歷史財務信息審計或審閱以外的鑒證業務》(下文簡稱《其他鑒證業務準則》),注冊會計師執行歷史財務信息審計或審閱以外的鑒證業務屬于其它鑒證業務,因此,內部控制鑒證屬于其他鑒證業務范疇。具體關系可以通過圖1予以說明。
(二)內部控制鑒證與內部控制
審計所適用行為規范的比較從所適用的行為規范來看,內部控制鑒證和內部控制審計應該遵循的行為規范既有相同之處,也存在差異。從圖1可以看出,內部控制鑒證和內部控制審計都屬于鑒證業務,因此二者都應當遵循《中國注冊會計師鑒證業務基本準則》。同時,注冊會計師在執行鑒證業務時,還應當遵守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規范和會計師事務所質量控制準則,因此,內部控制審計和內部控制鑒證應當共同遵循的準則是《中國注冊會計師鑒證業務基本準則》、《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規范》和《質量控制準則第5101號——會計師事務所對執行財務報表審計和審閱、其他鑒證和相關服務業務實施的質量控制》(下文簡稱《質量控制準則》)。但是,與內部控制鑒證業務不同的是,內部控制審計業務還必須遵循《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下文簡稱《審計指引》)的規定,而內部控制鑒證業務則遵循《其他鑒證業務準則》的規定,并參照《指導意見》的規定執行,同時根據《基本規范》和《配套指引》的要求,可以選擇性遵循《審計指引》的要求執行。內部控制審計與內部控制鑒證所適用的行為規范如表5所示。
(三)內部控制鑒證與內部控制
審計主體及對象的比較首先,從內部控制鑒證與內部控制審計主體上看,二者主體相同。與《配套指引》鼓勵上市公司實施財務報表與內部控制整合審計的要求相一致,三個板塊《運作指引》中也均要求上市公司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在進行年度審計的同時,要求會計師事務所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實施審計或者鑒證,并出具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或鑒證報告。可以看出,無論是內部控制審計還是內部控制鑒證,均鼓勵上市公司聘請與財務報表審計相同的會計師事務所實施內部控制鑒證與審計。然而,從內部控制鑒證與內部控制審計對象上看,二者存在差異。根據《中國注冊會計師鑒證業務基本準則》的規定,鑒證業務分為基于責任方認定的業務和直接報告業務。在基于責任方認定的業務中,責任方對鑒證對象進行評價或計量,鑒證對象信息以責任方認定的形式為預期使用者獲取。在直接報告業務中,注冊會計師直接對鑒證對象進行評價或計量,或者從責任方獲取對鑒證對象評價或計量的認定,而該認定無法為預期使用者獲取,預期使用者只能通過閱讀鑒證報告獲取鑒證對象信息。具體到內部控制鑒證和內部控制審計業務中,從理論上來說,內部控制鑒證和內部控制審計可以是基于責任方認定的鑒證或審計業務,也可以是直接報告業務。在實務中,內部控制鑒證業務按照《其他鑒證業務準則》執行的同時,參照《指導意見》的規定執行。根據《指導意見》的規定,在內部控制鑒證業務中,注冊會計師應當就企業管理當局對特定日期與會計報表相關的內部控制有效性的認定進行審核,并發表審核意見。因此,從政策要求及注冊會計師實務來看,內部控制鑒證是對管理層有關內部控制有效性的認定發表意見,而內部控制審計是直接對內部控制設計和運行的有效性進行審計并發表意見。但是從最終目的上看,都是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發表意見。同時,與《配套指引》一致,《主板指引》和《中小板指引》均要求注冊會計師對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有效性發表審計意見,并披露注意到的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重大缺陷,但是《創業板指引》只要求注冊會計師對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有效性發表鑒證意見,并沒有提及對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關注。內部控制鑒證與內部控制審計主體及對象的比較如表6所示。
(四)內部控制鑒證與內部控制審計保證程度和風險的比較
鑒證業務的保證程度分為合理保證和有限保證。合理保證鑒證業務的目標是注冊會計師將鑒證業務風險降至該業務環境下可接受的低水平,以此作為以積極方式提出結論的基礎。有限保證鑒證業務的目標是注冊會計師將鑒證業務風險降至該業務環境下可接受的水平,以此作為以消極方式提出結論的基礎。根據《審計指引》的規定,內部控制審計業務屬于合理保證的鑒證業務,要求注冊會計師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對內部控制提供高水平保證,在審計報告中對內部控制采用積極方式提出結論。根據《其他鑒證業務準則》的規定,內部控制鑒證業務的保證程度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可能是有限保證也可能是合理保證。在有限保證的內部控制鑒證業務中,要求注冊會計師將鑒證風險降至該業務環境下可接受的水平,對鑒證后的內部控制提供低于高水平的保證,在鑒證報告中對內部控制采用消極方式提出結論。而進一步根據《指導意見》第四條的規定“注冊會計師應當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關注內部控制的固有限制,獲取充分、適當的證據,將審核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從這里看,內部控制鑒證要求提供有限保證,業務風險較低。內部控制審計與內部控制鑒證保證程度及風險的比較如表7所示。
(五)內部控制鑒證與內部控制
審計實施頻率和報告的比較首先,從內部控制鑒證與內部控制審計目前政策規定的實施頻率上看,《主板指引》對上市公司的要求與配套指引一致,上市公司每年都要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對內部控制有效性實施審計;《中小板指引》的規定是上市公司至少每兩年要求會計師事務所對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一次審計;《創業板指引》的規定是上市公司至少每兩年要求會計師事務所對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一次鑒證。其次,從內部控制鑒證與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內容上看,其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報告標題不同。根據《審計指引》的要求,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標題是“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根據《指導意見》的要求,審核報告的標題應當統一規范為“內部控制審核報告”,而再根據《創業板指引》的要求,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的標題是“內部控制鑒證報告”。其次,報告意見存在差異。從意見類型上看,《審計指引》指出內部控制審計意見包括無保留意見、帶強調事項段意見、否定意見和無法表示意見;《指導意見》則指出內部控制鑒證意見包括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否定意見和無法表示意見。同時,報告段落不同。在內部控制審計業務中,如果審計師在審計過程中注意到被審計單位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重大缺陷,還需要對其注意到的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重大缺陷進行說明;而內部控制鑒證業務則無此要求。內部控制鑒證與內部控制審計實施頻率與報告的比較如表8所示。
(六)其他方面的比較
由于內部控制鑒證與內部控制審計概念范疇、適用行為規范等方面的差異,尤其是因為內部控制鑒證保證程度與風險低于內部控制審計風險,內部控制鑒證與內部控制審計還存在其他方面的差異:(1)證據收集程序要求不同。由于鑒證業務對業務風險降低的要求比審計業務低,因此,與審計業務相比,鑒證業務在證據收集程序的性質、時間、范圍等方面是有意識地加以限制的。(2)證據數量要求不同。審計業務所需證據的數量較多,鑒證業務所需證據的數量較少。(3)審計師的責任不同。內部控制審計業務中,審計師所需承擔的責任也更高。(4)業務收費不同。根據《會計師事務所服務收費管理辦法》(2010)的規定,會計師事務所主要是根據業務性質、風險大小、繁簡程度等確定服務收費高低,因此審計業務收費比鑒證業務收費更高。
三、內部控制鑒證與內部控制審計的實施現狀
(一)主板上市公司強制內部控制審計具體分析
1.2012年和2013年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披露狀況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中911家披露了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披露比例為64.38%;2013年主板上市公司中1090家披露了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披露比例為75.91%。2013年主板公司內部控制審計的比例明顯高于2012年。如表9所示??梢钥闯?,大部分公司能夠滿足一年出具一次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要求,且2013年相比2012年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仍然有一定比例的公司難以滿足“每年都要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對內部控制有效性實施審計”的規定。2.內部控制審計報告規范性分析2006年以后,有關內部控制審計報告規范性的研究大量涌現,并且發現內部控制審計報告規范性存在的問題包括審計依據不統一、審計報告名稱不一致、業務類型有差別等方面(袁敏,2008);隨著《基本規范》和《配套指引》的實施和完善,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報告也在不斷規范(何芹,2012)。我們對2012年至2013年度內部控制審計報告進行分析發現,這兩年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規范性較好,但是仍然有個別公司內部控制審計報告規范性存在問題,包括報告名稱、審核依據及語言表述等,如表10所示。
(二)創業板上市公司內部控制
鑒證具體分析1.2012年至2013年內部控制鑒證概況根據《創業板指引》的要求,創業板上市公司應當至少兩年實施一次內部控制鑒證,至2012年12月31日,上市的創業板公司共355家,82家公司2012年和2013年連續兩年披露內部控制鑒證報告,占比23.10%;328家公司能滿足兩年披露1次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要求,占比92.39%;27家公司連續兩年均未披露內部控制鑒證報告,占比7.61%??梢钥闯觯瑒摌I板公司披露內部控制鑒證報告大多數能夠為了滿足兩年實施一次內部控制鑒證的監管需要,但是自愿每年實施內部控制鑒證的公司并不多,而且即使在監管層要求內部控制鑒證的背景下,仍有少數公司不能按照要求披露甚至不披露內部控制鑒證報告。2012年與2013年創業板公司內部控制鑒證概況如表11所示。2.內部控制鑒證報告信息規范性與主板公司相比較,創業板公司內部控制鑒證報告信息規范性較差,還存在較多的問題,具體如下:(1)鑒證依據。與內部控制審計歸屬審計業務不同,內部控制鑒證業務屬于其它鑒證業務,其鑒證依據是《其他鑒證業務準則》,在實務中同時參照《指導意見》的規定執行。但是從創業板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看,鑒證依據卻存在非常大的差異,除了《其他鑒證業務準則》以外,還主要有:《企業內部控制鑒證指引》、《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2)鑒證報告名稱。根據《其他鑒證業務準則》及《創業板指引》的要求,創業板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的名稱應統一為“內部控制鑒證報告”,但是從2009年至2013年創業板公司披露的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看,大多數公司都符合規范的要求,但也存在其他的一些報告名稱,具體有: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內部控制審核報告、內部控制專項報告、內部控制專項鑒證報告、內部控制制度報告。(3)鑒證業務類型。根據《其他鑒證業務準則》和《指導意見》的規定,內部控制鑒證業務是基于責任方認定的業務,但從實際情況看,創業板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的引言段中既有將內部控制鑒證業務作為直接報告業務,又有將其作為基于責任方認定的業務;但是鑒證報告意見段又主要是針對內部控制發表鑒證意見,即將內部控制鑒證業務作為直接報告業務對待,但是具體范圍卻存在不同的界定,既有針對所有內部控制發表意見,又有僅針對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發表意見。(4)鑒證保證程度。根據《指導意見》的規定,內部控制鑒證業務合理保證的要求并未明確,但是從實際情況看,創業板內部控制鑒證則主要提供的是合理保證。內部控制鑒證報告信息披露規范性歸納如表12所示。
(三)進一步分析
通過對主板公司內部控制審計和創業板公司內部控制鑒證實施現狀的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從內部控制審計與內部控制鑒證的實施意愿上看,大部分主板公司能夠滿足一年出具一次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要求,但是仍然有一定比例的公司難以滿足每年審計一次內部控制的規定;雖然大部分創業板公司能夠滿足兩年出具一次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的要求,但是總體來說內部控制鑒證的意愿相對較低。同時,從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和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的規范性來看,內部控制審計報告較為規范,個別公司內部控制審計報告規范性存在問題;而內部控制鑒證報告存在的問題則明顯較多,具體體現在鑒證依據、鑒證報告名稱、鑒證業務類型及鑒證保證程度等方面。
四、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
1.1內部審計是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成分內部審計是內部控制中日常審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內部控制制度中,有專門為內部審計制定的需要達到的目的和完成的任務。其實內部審計本身就是單位對自己的經營管理作出獨立評價的一種活動、一種控制,屬于內部控制中環境控制要素的范疇。為了促使單位能將環境有效地控制好,協助高層管理員監督運行程序的有效性和內部控制政策,為內部控制的改進和提高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因此,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具有無法取代的作用。
1.2內部審計對內部控制的控制作用內部控制制度是由一系列程序、制度和政策組成的完整體系,這個系統能夠看出管理者的管理體系和目標。內部審計是內部控制的有效手段,可以監督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運行。為了徹底地執行內部控制的程序、政策等,就必須要進行評價和監督。評價財務報告和會計資料是否完整、可靠、不失真;是否達到了企業對營運的效果或目的;是否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在過程中是否確實發揮了對企業有效的控制作用;關鍵的控制點是否齊全等。內部審計是獨立于會計和財務管理之外的,從傳統對財務的審計延伸到了經營管理的方面。
1.3內部審計的角色逐漸發生轉變內部審計逐漸從一個單純監督者的角色轉變為控制者。原來,內部審計相對于內部控制制度具有相當的獨立性,如此才能使內部審計充分發揮客觀的監督作用,對企業的財務作出最公正的評價。內部審計起初主要是應用與內部牽制,為了確保財政的安全,因為內部審計與財務情況具有先天性一致的目的,所以決定了他們必然是相互監督,缺一不可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內部控制側重點的重心在發生著轉移,導致會計審計也在發生著轉變?!肮芾?效益”這四個字是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對內部審計所作出的一個定義“。確認和建議”則成為內部審計師的主要作用,而不再是從前的“監督和復核”,從而為最高層的管理者提供高質量的財務報告。
2內部審計和內部控制保障機制的完善
2.1強化企業的戰略目標企業的最終目標是為了盈利。因此,企業的目標就是確定企業的股東價值和效率。內部審計和內部控制有著密切的關系,其目標存在著一致性。只要在不違背國家的各項規章制度和法律法規的前提下不僅可以加強管理效率,提高企業運營中的收入,提高企業的信息質量報告,維護財產安全,還能夠堵塞漏洞,排查錯誤,有利于管理層對業績和盈利進行適當的監控,降低企業所面臨的風險,讓內部控制得到充分地發揮。
2.2加強對企業風險的管理風險管理是內部審計和內部控制的最新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全球社會環境的變化,周圍的大環境對企業的生產盈利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企業所面臨的各種不確定性的風險也逐漸加大,所以企業要加強風險的管理。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需要通過風險進行監督、審核和評價,確定風險的區域,才能在風險到來時,將風險對企業的傷害度降低到最小和運用更加從容的態度去應對風險所帶來的傷害。其實,在內部控制的初始就要進行風險評估,其實在各個部門中也存在著利益沖突,所以很難全面地去看待風險,對風險進行全面地防范,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內部控制其實也是建立在信息反饋和風險管理基礎上的一種系統,采取各種防范措施,達到轉嫁風險、預防和消除風險的目的。內部審計的獨立性成為了企業內部控制得以實施的有利保障,所以企業的風險管理是內部控制和協調內部審計的保障。
2.3完善公司管理結構內部審計和內部控制制度是創造企業良好環境的有效手段。公司的責任、盈利和權利與企業的生產和產權要素要得到合理的分工和匹配,就必須要求在企業內部進行權利的激勵和牽制,還需要擁有完善的控制程序和監督機制,同時也為了防止經營者和所有權擁有者發生嚴重的利益糾紛,導致信息目標的流向、流量和流速,還有企業的人流、資金流和物流發生錯位或背離,因此內部控制制度逐漸成為了三合一的管理框架“制度安排+關系框架+控制機制”。
2.4充分發揮內部審計人員的作用內部控制制度是一個動態的系統,雖然在制定時也經歷過初稿、匯總、修改、實施等一系列制式化過程,但審計人員在其中的作用卻是不可替代的。在我國,內部控制制度主要是由總部負責對內部控制進行整體的設計,然后才由各個部門自己起草與本部門相關的內部控制,最后再從總部匯總到相應的管理部門。內部審計可以幫助協調企業內部所存在的關于信息協調的各種問題,從而提高管理者的效率和擁有更加理想的執行結果。內部審計是對內部控制實施進行發現、解決問題,并進行評價和監督的一個過程,通過對內部控制進行不斷地更新,從而使制度更加完善。
3內部審計和內部控制相互協調的具體措施
3.1內部審計從事后審計逐步向事前及事中審計轉變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必須經歷兩個基本階段就是計劃和實施。企業對每件事情都做一個計劃并進行審核的過程,就是為了盡量避免決策出現失誤。內部審計是屬于事后監控,也是屬于會計控制程序中的最后一個環節。其實市場經濟的發展,僅僅事后的監督已經不能滿足管理者對企業管理的要求,因為其監督的內容和范圍相對狹小。在這樣的大前提下,就要求內部審計監督向事前和事中進行轉移,內審人員需要每天對會計工作進行審核與監督,在情況發生后立刻履行監督職責,及時進行補救和休整。內部審計目前僅依靠內部審計人員自身單方面的力量開始向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相結合的方向進行發展,這是企業對內部控制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評價和監督,但尚未讓企業獲得最大的利益。
3.2內部審計要從勘查錯誤,防止弊端向管理服務型進行轉變國家的日漸強大,意味著國家對企業的監控也越來越嚴格,約束的條件也不斷擴大。企業內控制度的建設,財務賬上的錯誤弊端也逐漸減少,會計電算化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內部管理水平也逐步提高。種種原因都表明,內部審計從傳統的防止錯誤開始向服務型轉變,審計的重點也從簡單的內部監督和檢查開始向內部評價和分析轉變。內審人員不僅需要準確、及時向組織管理的相關政府部門報告有關防止錯誤和弊端的資產保護信息外,還需要對控制和管理方面的不足與缺陷,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和確實可行的改進措施,幫助管理人員合理使用資源,更加有效地進行管理活動和各項控制活動的開展,促使企業經營效率的不斷提高。
3.3要對內部審計機構進行科學的定位與合理的設置為了能夠發揮內部審計在內部控制中的作用,企業在對內部審計組織機構的設置以及對其定位上,應該堅持權威性原則和獨立性原則。企業應建立高效合理的內部審計組織,對內審機構應重新合理定位并提出合理的建議,營造良好的審計環境。組織地位的提高不僅有利于內審人員做出一番具有成效的業績,而且增強了企業的獨立性,為充分發揮內審的作用提供了充足的條件。
4結語
首先,提升管理層的治理意識。對于企業所有者而言,最關心的是企業的經營效益以及經營管理者自身的履職效果。通過完善內部控制,建立純凈的控制環境,可以增強審計人員對財務內控的信賴程度,節約審計成本以及工作量。如果治理層的監督職能到位,及時發現上述類似管理層舞弊行為,將會增加審計人員對于財務內控的依賴,降低審計成本。其次,要加強財務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財務人員處于內部控制的核心地位,其業務水平需要不斷進行提升,以達到內部控制的需求。通過提升財務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提升內部控制各重要環節的履行與效果,體現各項業務的授權、接觸、辦理都嚴格地遵循了內部控制制度,審計人員通過合理的符合性測試后,可以適當地縮減審計程序,達到降低審計成本的效果。
二、規范財務控制活動
關鍵是規范財務控制活動的一般授權機制。企業管理層可以通過制定統一的、合理的授權規范以使與各項業務相關的財務授權普遍適用于某類交易或者活動政策。規范財務控制活動的特別授權機制,比如日常經營過程中的重大資本支出、大型機器設備的購置等等。通過規范授權機制,審計人員可能只需要通過采取控制測試,定義適當的偏差即可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范圍內。
三、提升內部控制的信息傳遞效率
要提升信息傳遞的速度,提升信息傳遞的質量。在這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信息網絡技術,通過ERP、OA、即時通訊工具等進行相關信息、數據的傳遞,并通過電子授權的方式進行網上簽署。以構建企業全方位的信息溝通,不僅為企業的管理運作提供高效率、穩定性高的環境,也為企業的財務內控提供了時效性較高的信息。ERP系統對內整合企業各個部門的財務信息以及有價值的管理信息,對外則將企業置于橫向以及縱向的交易的過程中以獲取企業所需要的信息,成為企業財務管理非常重要的工具。通過全面預算管理、業務流程、財務會計等納入ERP系統的設計、運用中,實現信息的一體化,這樣在開展內部審計時,將會使內部審計人員極其方便快捷地掌握企業業務流轉、信息流轉的途徑、權限與結果,極大地提升了內部審計的效率。
四、完善內部控制的風險預警功能
內部控制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風險評估。對于一個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來說,不但要設計風險評估機制,還要設定風險預警及風險處置機制。對于企業特別是特大型企業而言,面對的風險都是無時不在的,而內部審計的主要關注點就是查錯防弊,關注企業的風險控制問題。企業如果本身在內部控制中對于企業可能涉及的市場風險、財務風險、經營風險等具有足夠的重視與關注,那么企業能夠識別大部分風險,同時對于無法回避的風險采取及時的對策,使企業不致遭到意外、致命的打擊。這也是內部審計關注的重點方面。很明顯,通過內部審計發現企業風險評估有可能的失效之處,也可以促使企業在風險管理方面做得更加完善。
五、結論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建設和發展,我國經濟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集團公司為了更好地適應這種發展趨勢,對自身的內部審計和內部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已經勢不可當,集團公司所面臨的經營風險不斷增加,完善內部控制體系,提高對危機及各類風險的管理應對水平,已經成為廣大集團公司所普遍關注的重點工作。內部審計工作不僅是集團公司內部控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內部控制體系是否有效的確認者。鑒于此,積極參與集團公司內部控制體系建設,不僅能夠保障集團公司日常經營業務的順利開展,同時也為內部審計工作履行職責、贏得發展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其次,隨著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不斷完善,內部控制漸已成為集團公司強化經營管理、確保財產安全、推進戰略目標實現的有效手段,內部審計對內部控制進行客觀評價,促進內部控制流程的不斷優化和完善,保障內部控制的持續有效運行。由此可見,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都是集團公司管理的重要手段,二者相互配合,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集團公司的管理效率。最后,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都會對集團公司的內部治理產生直接而深遠的影響,這兩項工作的設計與執行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公司治理制度能否充分發揮效用。深入探討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的關系,可以為完善集團公司內部審計及內部控制制度提供重要的指導建議。
2集團公司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
2.1環境建設滯后,內部審計力度薄弱由于受到傳統管理理念的影響,我國一些集團公司在自身的內部控制體系建設過程中,在內部控制流程設計、執行等環節都取得了一些成績,然而卻普遍未能重視對內部控制執行效果的評估,存在內部審計力度薄弱等問題。具體來說,一些集團公司在內部控制的流程設計中,未能將內部審計職能納入內部控制的整體設計框架中去,導致內部審計難以對內部控制工作起到切實的監督與管理作用。還有一些集團公司雖然有意識地強調了內部審計的監督作用,但是卻忽視其管理作用,同樣不利于內部審計職能的充分發揮。從實際情況來看,集團公司的內部審計環境建設上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滯后,往往僅把監督職能作為內部審計工作的重點,這樣容易造成各個部門之間出現矛盾,甚至出現其他部門將內部審計部門置于工作對立面,對內審工作的順利開展產生不利影響,繼而影響內部控制的持續有效運行。
2.2內部控制流程標準缺失,導致內審人員在觀念上存在偏差一些集團公司未能建立起具有明確可參考標準的內部控制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內部審計工作人員的審計質量。尤其是一些還未上市的集團公司,由于缺乏標準統一的內部控制體系,導致內部控制工作分散于各類規章制度和文件中。在這種狀況下,內部審計人員往往會傾向于將審計重點放在查找集團公司日常經營管理中的重大錯誤、舞弊,以及內部控制執行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上面。把查找問題當成內審工作的最終目的,而對集團公司各項業務流程梳理再造、合理確認關鍵控制環節、風險評估與分析等重要工作缺乏必要的關注,這樣必然會導致內部審計內涵的縮小。從本質上來看,測試內部控制執行情況只是內部審計工作的一種有效手段,而并非內部審計的全部內容。另外,很多集團公司沒有對業務流程進行詳細的描述,缺乏對各類規章制度與業務流程的再結合過程,各業務之間也沒有較為明晰的風險控制手段,因此,內部審計人員在執行審計工作的過程中,由于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標準,將無法對公司內部控制相關情況進行客觀評價,給內部審計人員造成了實際困難。
2.3內審人員業務知識體系不夠全面由于集團公司的內部控制工作會涉及公司日常經營運作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生產組織管理、財務管理、經營管理等各個業務流程,客觀上對內審人員的知識面有著較高的要求,經濟、財務、法律等領域都應該有所涉獵,才能具備作為一名專業內審人員的業務基礎。從目前的內部審計隊伍來看,審計人員大多都是財務、審計專業,業務知識結構較為單一,難以應對內部控制流程中的各個重點審計環節。隨著現代審計手段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內審人員知識結構已經難以達到內部審計的客觀要求。
3集團公司加強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建設對策
3.1營造良好的內部審計環境,提升內審獨立性內部審計工作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發展過程中,集團公司的業務發展、經營管理都有著鮮明的自身特色。集團公司的經營管理水平、管理方式方法都存在較大差異,尤其針對集團公司這樣的綜合性企業,在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更應該重視對工作手段和方式的完善與創新。市場經濟環境下,集團公司應該將內部審計工作作為一個單獨的項目進行建設和不斷完善,站在項目管理的高度,對集團公司的整個內部審計工作乃至內部控制工作進行深入開發,充分運用經營審計、成本審計、效益審計等先進審計手段,這樣才有助于內部審計的環境建設,從而提升內部審計水平。除此之外,集團公司還應該自上而下地實施內部審計及內部控制文化建設,讓公司管理層和各部門的員工都能了解到內部審計、內部控制工作的意圖,并知曉在這一過程中自己所需承擔的責任,不斷樹立內部審計工作的獨立性和權威性。以海爾集團為例,其管理層將內部審計納入整體管理流程中,并且嚴格獨立于其他業務部門、職能部門,內部審計報告最終直接向總裁遞交。內審部門一旦發現某部門在經營管理、業務運作過程中存在問題,都將實施一票到底的原則,始終推進該項問題的整改。
3.2完善業務流程再造,糾正內審人員的認識偏差內審人員展開實際工作前,應進行充分的審前調查工作,尤其要重視風險分析和業務流程再造。由于內部控制是由集團公司各個層面的人員共同參與的,在人為活動的影響下,內部控制絕不僅僅只是以管理手冊、規章制度的形式存在,而是一個體系、系統?;诖耍瑑炔繉徲媽炔靠刂茍绦星闆r的評估也必須是全面的。內審人員應當摒棄過去僅僅是刻意尋找關鍵控制點,僅對核心控制點進行測試的習慣,不要陷入內控審計就是對關鍵控制進行測試的誤區。審計人員在具體從事內審實務的過程中,應該認真對待審計調查階段,投入大量精力于集團公司業務流程再造、風險控制分析等環節。由于集團公司的內外經營環境都發生了極大變化,業務流程、管理模式都在不斷更新,因此,內審人員應該更加關注同業務流程管理相關的各項規章制度及管理辦法。在內審工作中,要及時對業務流程進行綜合梳理,深入剖析分散在集團公司各項管理辦法、規章制度中的管理措施同業務流程之間的勾稽關系,為企業建立健全內部控制體系提供參考依據,促進內部審計和內部控制工作的共同協調發展。
(一)歷史爭論--作用相斥
隨著人們對報表審計中內部控制重要性認識的深入,是否對內部控制進行單獨評價及報告作為難題之一逐漸浮出水面,成為歷史上一個長期爭論的話題。而爭論的焦點在于: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出具是否會降低財務報表審計意見的可靠性。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財務領域的學術研究逐漸表明,年度財務報告僅僅是債務和權益投資的部分決策因素,而對季度會計信息、內部控制、預測等信息的需求變得越來越明顯。于是,一些學者開始對注冊會計師進入這些領域的可能性進行了論證,并使用問卷表來調查公眾對此的態度。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1953年出版的《注冊會計師手冊》中指出一個新建議:在審計人員對財務報表的意見中,應包括一個對內部控制系統的意見。這個建議立刻引起了激烈的爭論,許多人指出:對內部控制在審計報告中加以評價容易引起誤解。到60年代,《審計程序說明書第49號--內部控制的報告》把在審計報告中是否需要說明內部控制的權利交給了管理當局。這使得如何表達對內部控制評價的意見成為一個更加突出的問題。1980年,《審計準則公告第30號--內部會計控制的報告》取代了《審計程序說明書第49號》,《審計準則公告第30號》指出:為了表示意見,注冊會計師必須審查企業的內部控制結構。審查既可獨立進行,也可以結合財務報表審計進行??梢?,《審計準則公告第30號》采取了折中的態度,這也反映了實際中人們對內部控制評價報告與審計報告二者關系認識上的轉變。
在長期爭論的基礎上,人們對內部控制評價報告與審計報告關系的認識于80年代末出現了明顯的改變。1988年,《審計準則公告第60號--審計師對關注到的內部控制結構相關事項的傳達》被頒布,該公告要求注冊會計師就控制環境、會計制度和控制程序中存在的重大不足與審計委員會進行溝通。199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聯邦儲蓄保險公司利用法(FDICIA),這一法律規定:所有資產大于20億美元的金融機構管理當局必須對內部控制結構的有效性進行聲明。該法同時還要求注冊會計師對管理當局的報告進行驗證。21993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頒布了《鑒證業務準則第2號--財務報告外的內部控制報告》及《鑒證業務準則第3號--符合性鑒證》,對企業提供內部控制報告及注冊會計師對其進行評價并表示意見提供指導。至此,對于內部控制評價與審計報告關系的爭論,以職業規范對內部控制評價及出具報告的認可而告一段落。實踐的發展告訴我們,對內部控制進行單獨評價及報告是因實際需要而產生的,是經濟健康發展的保證,是獨立審計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正確選擇。
(二)關系重新定位
雖然對于內部控制報告與審計報告關系的爭論已告一段落,但留給我們思考的問題是: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是否影響審計報告的意見類型?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到底是提高了還是降低了審計報告的可靠性?二者的關系到底如何定位?筆者試在以上論述的基礎上,就此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審計報告是注冊會計師對于被審計企業年度會計報表發表審計意見的書面文件。這里的會計報表是企業管理當局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關于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現金流量等方面財務信息的手段。一般地,會計報表主要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等。注冊會計師以第三者身份,對企業管理當局提供的會計報表進行檢查,并對會計報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貫性作出獨立鑒證,以增加會計報表的可信性。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是注冊會計師對被評價企業內部控制聲明書發表評價意見的書面文件。內部控制聲明書是企業管理當局對其內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所作的認定。按最新理念,企業內部控制包括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五個要素。注冊會計師接受委托對企業管理當局的內部控制聲明書中的認定進行鑒證,并發表評價意見,以滿足利害關系人對此信息的需求。
從審計報告與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比較中可以看到:審計報告僅僅是對企業年度財務信息的鑒證,范圍較小,時效也較短;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則是對"……為營運的效率效果、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相關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標的實現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的鑒證,范圍廣,時效也較長。正因為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是對過程的鑒證,審計報告是對結果的鑒證,所以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會對注冊會計師的報表審計產生影響。但這種影響不是表面上的意見類型的一一對應,即不能認為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是無保留意見,則審計報告也應該是無保留意見。由于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是對整個企業范圍內的、某個時期的全過程的鑒證,而審計報告是當年度財務信息發表意見,故財務報表所示財務信息的合法、公允及會計處理方法保持一貫并不表示整個企業的內部控制也一定是完整、合理及有效的;同理,企業內部控制在完整性、合理性或有效性上存在重大缺失也不等于企業當年財務報表一定不可信。內部控制對財務信息的影響是一種基礎性的影響,是一種過程性的影響。
審計報告側重于向信息使用者傳遞被審計企業當年度或短期的信息,而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反映出來的信息則具有長期性的影響。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是對審計報告所提供信息不足的補充,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為增加證券市場及其他資本市場的透明度及有效性發揮著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美]道格拉斯·R·卡邁克爾約翰·J·威林翰卡羅·A·沙勒著劉明輝胡英坤主譯.《審計概念與方法--現行理論與實務指南》.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2.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香港會計師公會.《高級審計實務》.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3.超越企管出版研發組.《內部控制制度作業要點及實務--公開發行公司自我評估規范》.超越企管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新聞局局版.1999
4.文碩.《世界審計史》.企業管理出版社.1996.第二版
5.王光遠等編著.《會計大典第十卷--審計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
6.閻金鍔陳關亭.《內部控制評價應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1.內部會計控制與內部審計應具有獨立性與權威性
首先,企業內部的會計控制與審計機構不能參與企業其他部門的管理與業務活動,監督其他職能部門執行企業經營計劃的全過程,將企業的長期經營發展作為會計控制與審計工作的重點來抓。其次,會計控制與審計部門的工作人員對管理監督對象的評價應該是客觀公正的。
2.內部會計控制與內部審計應掌握先進的信息處理方式
隨著企業經營管理信息化趨勢不斷加強,企業的內部會計控制與內部審計部門應該利用先進的財務處理技術,全面掌握企業的信息。與此同時,能夠更快速、準確的計算分析企業經營數據,及時發現企業經營管理中的薄弱環節。
二、加強內部會計控制與內部審計的措施
1.完善企業內部會計控制與內部審計體系的建設。
(1)明確內部會計控制與內部審計在企業中的地位
在我國經濟發展不斷進步下,現代企業的相關制度、結構應當符合當今的經濟形勢,因此必須重新對內部會計控制與內部審計在公司中進行定位,不能將內部會計控制與內部審計與公司監事會、董事會的監管機制和相關規章、制度混為一談。企業應該根據自身經營的特點,重新制定企業內部會計控制與內部審計機制,使其在保證會計控制與內部審計法律地位的同時,更加規范化、制度化。
(2)企業內部會計控制與內部審計體系建設必須符合我國國情
首先,企業制定的內部會計控制與內部審計規章制度必須與我國現階段所處的環境相協調,也必須與我國設定的法律法規相協調;其次,企業所制定的內部會計控制與內部審計規章制度要考慮到未來我國經濟發展將向國際化的趨勢,因此,在建設內部會計控制與內部審計體系時應借鑒國際先進的經驗,以適應未來經濟全球化的需要,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3)定期對企業重要崗位實施輪崗制度
定期對企業內部會計控制與內部審計工作人員的崗位進行調動,首先,是為了合理配置企業崗位需求,同時防范腐敗等不正之風;其次,能夠為企業培養出多元化的員工,開拓企業員工的視野,拓寬員工的職業寬度。
2.提高企業內部會計控制與內部審計工作人員的素質
首先,要采取多種渠道提高會計控制與審計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在完善企業相關規章制度的同時約束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行為;其次,良好的公司機制能夠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不但壯大企業的會計控制與審計部門的隊伍,為企業輸入新鮮的血液,也激勵老員工的競爭意識,使會計控制與內部審計工作人員能夠自覺的學習新知識,提升自身的價值。最后,有針對性加強會計控制與審計工作人員的業務知識培訓,提高他們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3.轉變觀念,大力推進內部會計控制與內部審計工作的創新
要實現企業內部會計控制與內部審計職能的轉變,企業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第一,重視和培育會計控制與審計人的職責精神和文化,把會計控制與審計人員的精神同會計控制與審計的職責系統有機的相結合;第二,要定期,有針對性的更新會計控制與審計相關知識,使會計控制與審計工作人員的知識結構、實踐能力與現代社會經濟發展形勢相適應;第三,企業要根據經營發展的需要,吸收多元化人才,創新企業的內部會計控制與內部審計制度,以適應新形勢下的內部會計與內部審計工作的需要。
三、結語
[關鍵詞]內部控制 內部審計 控制風險 內控體系
目前隨著企業生產經營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以及企業集團的發展壯大,企業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很多企業都能制定出整套的內部控制制度及條例,但在經營過程中經常會發現內部控制標準的固化與企業的實際運營狀況不匹配,造成企業花費很大精力制定的內部控制制度沒有得到完全執行或根本執行無效,本文就企業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以及提高內部控制水平的基本對策進行探討。
企業內部控制觀念落后,企業未能正確認識內部控制很多國內企業對內部控制的認識還停留在比較原始的階段,認為內部控制就是內部監督,企業大多把內部控制看作是一堆堆的手冊、各種文件和制度;也有的企業把內部成本控制、內部資產安全控制等視為控制;有的企業甚至對內部控制的認識還未理性化。同時,內部審計人員后續教育制度不健全,局限于企業內部環境的條件限制,缺乏政府審計部門的業務指導。
組織結構不合理,內部控制制度的整體結構僅局限在業務層面,而忽略了公司層面,尤其是公司治理層面,容易形成內部人控制,造成實際監控不到位,有效制衡的治理結構不能真正建立。內部控制“中看不中用”的問題突出。我國企業的內審機構表面上是對董事會負責,實質上受經理機構及其他部門的制約和影響,獨立性太差,導致隸屬關系不清,監督不力。
內部控制風險意識十分淡薄,缺少有效的風險評估機制和科學合理的風險預警機制,對風險投資缺乏有效的投資決策審批機制。目前內部控制的重要性在單一法人企業中已經有了重視,但是現實中的企業更多的是包含多層股權結構、多級法人治理的集團企業,例如企業及其母子公司之間組成的集團性企業。在這樣的集團企業中,投資、融資、業務經營、財務集中、信息無紙化等方面缺乏統一的、行之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和現代企業制度的逐步建立,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管理層次越來越多,自擴大體現空前。但多數情況下,管理者職能實行間接控制,因此企業的高管需要一種保障,也就是保障企業控制系統按軌道運行,并提供一切必要的信息,以此來控制職責范圍內的事務,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則提供了這種保障?,F代企業制度管理框架下,要加強企業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工作,應該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就企業而言,董事會、監事會、總經理層為內部控制機構的建立、職責分工與制約提供了基本的組織框架,同時應根據自身特點建立適合企業內部控制需要的職能機構,內部控制應包含企業的決策授權機制、企業內部各部門間的權限劃分,股東對經理人的激勵與約束機制,財務部門在企業經營決策中的地位等。在組織結構的建立中應當使權力適當分散,形成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格局,由此建立的內控體系,首先要梳理流程和定義流程,明確控制流程的各個環節的控制內容和關鍵點,并與相關的績效考核體系相配套,在設計操作層面的關鍵控制點時,應充分聽取基層操作人員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激發基層操作人員參與內部控制自我評估的積極性,這樣內部控制設計才合理,運行才有效。
建立內部審計控制機構,強化內部審計組織機構和職能,內部審計不僅是實現內控目標的重要手段,還能為改進內部控制提供建設性的建議。內部審計人員要對各環節內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進行評估,提出改進建議,并對管理層是否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解決風險進行審計等等,促使內部控制不斷完善,促進各項工作目標順利實現。業務流程上做好關鍵環節的控制,強化職責分工,建立反舞弊控制及監督機制,進行全面風險評估,落實風險控制的責任。
為防止舞弊和犯罪,提高內部控制運行的效率,企業應當構建起應對變化而動態調整的內部控制機制,激發基層操作人員參與內部控制的積極性,為內部控制動態改進提供基礎。內部制度的運行如果沒有考核考評、獎勵與獎懲,就無法保證該項制度推行和運行,必須對內控制度體系的各組織之間進行縱向和橫向的比較,肯定成績,找出問題,分析原因,綜合評價,客觀公正地給予獎勵與懲罰,才能激勵和鞭策有關部門和員工盡職盡責地做好內部控制工作。
要積極完善內部審計人員的后續教育體制,建設一支業務精,道德強的內審隊伍。建設好一支高素質的審計隊伍。首先要求內審人員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較高的政策水平,必須對內審人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才能為企業經營管理者提供生產經營決策的科學依據;其次要有較強的業務能力,內審人員必須熟悉會計、審計、法律、稅務、外貿、金融、基建、企業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再次,要加強學習,不斷更新觀念。在當今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知識的更新周期越來越快,因此要求抓好現有內審人員的培訓教育工作,更新知識,提高應變能力和隊伍的總體素質,使之適應高層次審計監督工作的需要。
總之,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貫穿于企業經營活動的各個方面,只要有企業經營管理和經濟活動,或者說有費用管理和費用支出的單位和部門,就有內控的重點和目標,就需要完善內控制度。為了適應現代企業的發展,我們應該努力健全與完善內部審計制度,不斷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使得企業能夠更加健康地發展與壯大。
參考文獻:
[1] 吳荷青:內部控制制度緣何控制失靈[J].財務與會計(綜合版),2007(9).
[2] 李曉慧:構建動態調整的內部控制機制[J].財務與會計(綜合版)2008(3).